时间:2022-10-13 08:27:12
导语:在经济师申报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是精心组织和管理成效显著。该技改项目自20**年开始筹建并完成一系列招投标工作,到20**年11月8日建成,从停产改造到建成投产历经近一年时间,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果。一期工程首批56槽从拆旧槽、土建、安装、调试仅用168天,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在边生产边改造难度较大的条件下,创造了全国同业最快速度。二期32台大型预焙电解槽在20**年11月7日也已全部安装完成,标志着南铝已经形成年产5万吨的电解铝生产能力。整个项目改造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近8个月,实现了边生产边改造当年出效益的目标,为南铝渡过难关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有效地控制了投资。工程实行了科学的招投标办法,因招投标节省开支XX万元,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正逢国内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大幅涨价,旧的厂房在基础处理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造成土建工程量大增,但是,经过合理安排和工程优化,项目固定投资可以控制在3.5亿元以内(包括焙烧启动费用、年产7.3万吨新增子项基本完成)。
三是该项目环保节能效果明显。项目环保投资近3000万元,采用大型预焙技术和氧化铝浓相和超浓相输送技术,含氟等有害气体净化效率可达到98%。与技改前自焙电解槽相比,吨电解铝电耗可降低1500度左右,项目环保节能效果十分明显。
四是在较短时间内转入正常生产。经过四个月的努力,一期工程已经投产的54台240ka大型电解槽已全部转入正常生产,目前槽况稳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良好,10月份电流效率已经达到93%,已接近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5万吨电解技改过程中,从工程前期考察到设备选型、投资控制、工程进度、质量把关和各子项目及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在技改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均能从大局出发,讲求诚信,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严格按合同办事。他努力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作风端正,业务及组织协调能力较强,项目动作高效,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到位,与各参建单位配合协作良好,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例如,在工程部成立初期,由于技术人员来自公司各部门的不同岗位,大多数对电解工艺不甚了解,为此,**及时组织他们学习240ka电解新工艺、新技术并收集有关技术、工艺、设备资料和信息并加以整理、讨论、分析。先后多次组织人员到贵阳铝镁设计院和有关单位学习、考察,使工程部的技术人员短期内掌握了各岗位所要求的工艺、技术、设备性能,为工程以后的工艺技术优化设计、设备选择、施工监造打下基础。为了有效控制投资规模,他一方面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到设计院和设计人员加强设计优化和沟通,另一方面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大胆发挥本身智慧,在审图和施工过程中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在设备选择上本着先进实用的原则降低成本,对工程、设备、材料均通过公开招标、议标的形式进行选择,有效地降低了投资成本,整个工程与计划投资相比节省了XX万元。
为保证生产、技改物资的及时供应,他要求要求本部门人员树立全局观念不分节假日和下班时间货到随时接货,在“非典”期间为了保证物质的及时到货,他与供货方保持24小时的热线联系,想方设法保证运输的畅通,确保了技改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肾结石;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取石术
肾结石作为泌尿科常见疾病,肾结石发病后患者将会伴有肾炎等多种并发症[1],对患者机体功能影响极大,现阶段,肾结石已经成为泌尿科常见复杂性疾病。现阶段,肾结石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取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等,但是部分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经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仍伴有结石复发[2],我院针对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肾结石患者尝试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200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总结了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肾结石的临床疗效,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为(52.5±2.4)岁,排除肾衰竭患者、孤立肾患者、马蹄肾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等。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100例无手术治疗史肾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为40~69岁,平均年龄为(53.0±3.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经膀胱镜协助逆行放置6F导管直至患侧输尿管,灌注生理盐水,于11肋间隙与12肋下缘及肩胛下缘、腋后线范围内做穿刺;术中经B超定位实施肾穿刺直至肾盏,当尿液碰到结石出现回流时拔除肾穿刺;沿着导丝置入筋膜扩张器8F,并扩张至18F,取出筋膜扩张器后经皮肾镜外鞘沿斑马导丝置入肾镜,对输尿管进行冲洗;查探术野击碎结石后钳夹取出碎石,针对直径超过0.5cm的结石进一步碎石后取出;检查肾盂、肾盏及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位,检查残余结石,置入F6双J管,对16F肾造瘘管进行固定。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术后30d取出双J管。
1.3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指标、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等。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x±s形式,计数资料记作百分率形式,分别行t、χ2检验,也能够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 研究组患者碎石取石时间、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研究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将至(23.5±5.4)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5±5.0)g/L,两组血红蛋白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结石清除率比较 研究组结石清除率为81.0%(81/100),对照组结石清除率为90.0%(90/100),两组结石清除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主要是通过设置皮肤到肾脏的手术通道、置入内镜直至肾盏、肾盂及输尿管、最后取石的治疗方法,该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康复时间短等优势[3],能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缓解患者心理负担,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我院尝试将经皮肾镜取石术,应用于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肾结石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肾结石患者经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后多伴有肾盂、肾盏组织质脆感升高[4],严重的还伴有穿孔,极易出现大量出血症状,再次碎石难度增加,治疗难度加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肾结石并发症较少,结石清除率高达81.0%,术后康复较快,临床疗效与肾结石初次手术治疗效果相当。本文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提示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肾结石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剑,程正兴,王志伟.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36):93-94.
[2]张青汉,董能本,潘卫兵,叶绪龙,彭伟,姜卫东,桂定文,陈小刚,袁平成,王瑜.体外冲击波碎石机下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J]中国内镜杂志,2008,36(08):829-831.
应本会所属企事业团体会员单位的要求,参照国家人事部和自治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申报推荐评审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和评审工作实践,经研究,决定在本协会所属企事业团体会员单位内继续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申评认定工作。
一、组织领导
1、成立**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由9至1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同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遵循“公正、客观、准确、保密”原则,保证评审质量。
2、成立**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同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联系,负责受理助理级以上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认定的有关事项。
3、各团体会员单位要成立技术职称资格推荐审议小组,该小组一般由行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5—7人组成。
二、转正定职
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不需评审,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2、大专毕业,见习期满,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取得双学历学位和研究生毕业班毕业的人员在取得最后一个学位或毕业后,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3、硕士学位获得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受理评审的系列
1、工程技术系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高校教师系列: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系列: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
4、科学研究系列: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5、经济系列: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必备条件
(一)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是本会所属企事业并是**老科协团体会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凡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应提交在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或工程设计报告二篇以上;
(四)对外语、计算机等级水平的要求,由各团体会员单位和职称资格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核实灵活掌握。
五、评审标准条件
1、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条件
(一)助理工程师任职条件
具有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获得硕士学位取得第二学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工程技术岗位上见习一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二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四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基本掌握现代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技术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有独立承担复杂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工作的实践经验,能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提高研究、设计工作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2年左右;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三)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解决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本专业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有系统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社会、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独立承担重要研究课题或有主持和组织重大工程项目设计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有系统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实践经验,取得过具有实用价值或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设计成果,或发表过有较高水平的技术著作、论文;能够指导工程师、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技术开发、技术情报等工作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应能比较熟练和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为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在生产、勘察、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技术职务。
(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从事高级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评教授级高工:
①主持和设计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解决过省部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的技术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集体项目前三名或确系实际执行主要完成者,显著经济效益指年创税后利润50万元以上,下同)。
②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研究开发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部省级一等奖或二等奖2项或三等奖3项等级内额定人员。
④在国际性的科技成果交流展览中获金质奖1个或银质奖2个、铜质奖3个的。
⑤获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称号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⑥主持开发、研制的新产品或结构调整、更新、换代的产品,成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其市场占有率在自治区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三名,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⑦主持完成国外引进大型先进成套(单机)设备或生产线安装、调试的全过程,投入生产后,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⑧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设计、研制、开发、推广应用中,将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2、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教任职条件
助教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或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经考试或考查,确认达到学士学位水平,经过一年以上见习试用,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担任4年或4年以上助教职务期间,已取得高等学校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或确认已掌握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内容,具有本专业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教职务工作,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教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副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副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门学科发展前沿的状况,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②教学成绩显著,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出版过有价值著作、教科书;或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或在实验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四)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副教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教学成绩卓著。②发表、出版过有创见性的科学论文、著作或教科书,或有重大的创造发明。③在教学管理或科学管理方面具有组织领导能力。
对在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等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讲师任职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任助理讲师职务:
①获得学士学位,见习期满;或担任教员职务两年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有较强的业务实践技能,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已承担4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理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高级讲师任职条件
已承担5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高级讲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高级讲师:
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卓著。
②能指导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咨询、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造诣较深、成绩显著。
③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对在教学工作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4、科学研究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研究实习员任职条件
获得硕士学位者,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获得学士学位者,一年见习期满,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研究实习员:
①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②了解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环节,初步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能承担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
③能阅读一个语种的外文专业书刊。
(二)助理研究员任职条件
获得博士学位者,可任助理研究员;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四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二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任助理研究员:
①对本学科、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了解本门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地掌握本门学科必要的实验技术,能独立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工作;
②取得过具有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或在推广科研成果中有明显成绩,或在野外科学工作中获得有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在上述之一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能指导初级研究人员进行工作;
③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对从事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的人员,外文要求可有所不同)。
(三)副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3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副研究员:
①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科研工作中较复杂又有较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
②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选定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③取得过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或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提出反映这些成果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或取得系统的又有较大学术或实践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发表过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或在上述之一成就中起关键作用。
④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⑤具有指导和培养中级科技人员、研究生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副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研究员:
①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②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
③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
④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员,在聘任各级研究职务时可不受上述规定的学历和资历的限制。
5、经济专业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胜任助理经济师职务;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经济专业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2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获得博士学位,胜任经济师职务;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2年左右;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三)高级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方法和发展趋势。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性意见。在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贡献显著。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经济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经济师工作5年。
六、破格晋升条件
为鼓励自学成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在生产、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中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确有真才实学,贡献突出者,可不受规定的学历限制,放宽资历年限,破格申报评审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一)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五年,并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二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荣获市级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或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市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任职期间(三年以上)企事业管理成绩突出,管理经验被市主管部门或市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十年,并取得本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三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获得省、部级以上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发明奖,下同)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省、部级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省、部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本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中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被自治区主管部门确认,并在全区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七、申报、推荐及受理程序
1、个人申报。申报人填写《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表》,提供学历证书复印件、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等,交所在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议推荐小组。申报人填写申报材料时,除本人姓名用笔填写外,其余内容一律用电脑打印。
2、单位审议推荐小组负责对申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确定推荐意见,根据申报人的德才表现,学术技术水平、工作业绩、成果等情况写出具体推荐评语。
3、申报材料每人一式二份,在今年7月底前,送交**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整理后送评委会评审。
4、申报人在交申报材料的同时,高级的每人交评审费用500元,中级的每人交400元,初级的每人交300元。
八、评审及审批
1、高教、科研、工程系列,高级评委会要按学科、专业设置若干学科(专业)组,对被评审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并向高级评委会提供真实可靠的推荐意见。
2、对照相应系列条件规定的任职条件,各档次职称规定必备学历资历条件和破格晋升条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审。
3、评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经出席评审会议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获通过。评委会的评审表决,只投同意或不同意票,不投弃权票,正式投票要一次性完成,不得搞复议。
4、评委会应建立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开会日期、出席会议的评审委员、会议议程、评审委员发言摘要、投票结果等。记录要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记录人签名。
5、评委会的评审结果须经**老科协专业职称资格申评领导小组批准,由**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行文公布,并发加盖钢印的职称资格证书,方可有效。
九、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职称的评审
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的职称,由个人向企业申请,再送服务民营企业委员会初审,然后提交老科协专家评委会评审。
民营企业人员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技术职称任职条件,学历可适当放宽,着重看其实际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看其技术和管理成果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如创何种名牌产品、增加多少产值、利润和税收,获得何种奖励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完善信贷审批机制,进一步提高信贷审批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业务运作效率的首要目标,也是提高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机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文章将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机制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机制的缺陷
(一)审批条件的设定存在问题
现如今,商业银行审定的审批条件概念不够清晰、具体,在商业银行信贷审批的过程中,许多审批人员都不愿意到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还有少部分审批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素质不高,审批的标准和尺度把握不足,不能充分的考虑条件设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导致了在决策过程中不能够根据实际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审批意见,使得信贷风险率提高。
(二)审批决策缺乏科学、系统的标准
当前,在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都的审批决策标准都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具备良好的审批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大部分审批人员往往都是根据申报材料或听取汇报,然后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决定是否同意贷款,由于审批决策远离客户和市场,便会造成信息的认为割裂,这无疑增加了信贷分险,极易引起资金的损失。总之,我国信贷审批缺乏不同程度的决策标准。
(三)很多审批条件都不能落实到位或执行不够坚决
商业银行在对审批过程中,对于国家或商业银行自身要求的很多贷款审批条件,往往都难以落实到位,或者是在执行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坚决的执行。这种不落实或落实不到的行为,使得审批条件变成了空话,这无疑增加了信贷分险。例如,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对于某些行业减少贷款,但是银行却不认真落实,仍然是在进行大规模地放贷,这无疑增加了信贷的风险,极易引起资金的损失。
(四)信贷审批流程链过长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审批流程各环节较为繁琐,审批形式单一,成本较大。极容易产生时效性矛盾。审批汇报和贷款申报材料的传递必须由专人和专门的交通工具才能完成,所以在审批期间往往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审批的成本很高,由于环节多,审批链过长,导致一笔贷款经手人员多,使得审批人员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审批的效率与质量,由于信贷申请流程较为繁琐,导致很多真正需要申请信贷的群体的要求不能得到解决,进而使当地政府的办事效率大大降低。
二、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机制的优化措施
(一)强化审批条件的落实和监督机制
商业银行要切实落实好信贷审批条件,要明确专门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执行和监督。一方面商业银行所提出的贷款条件应在贷款发放前明确规定并落实,并且将落实情况上报银行的审批决策机构,另一方面应对审批条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还有一点是要加强对审批条件的检查和监督,银行的上级审批管理部门要定期抽查和回访,作为经营主负责人也要切实履行检查责任。将审批条件的落实监督作为日常信贷后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要将其作为重要的绩效参考指标来执行。还可以通过审批部门和经营部门的良性互动,切实提高信贷业务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水平。
(二)变革信贷审批机制的流程
要对现有的审批各环节进行重新整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为此,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中,应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建立流程管理机构,建立面向流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基于流程的绩效评估系统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IT技术,针对审批流程各环节开发研制信贷审批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信贷审批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变现有审批流程人员远离客户和市场的现状。进一步提高信贷分险防范能力和决策质量。
(三)培养专业花的人才队伍加强分险管理
由于商业银行分险的多发性、复杂性和隐蔽性,所以需要大量的具有特殊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信贷审批人员队伍专门负责信贷审批,当审批人员数量短缺、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时便会直接影响审批的专业化。因此,要切实提高审批人员的分险识别、分析和判断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是加强信贷分险管理,实施审批专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切实加强商业银行的分险管理,从而减少信贷资产损失。
(四)完善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绩效是评价制度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根据信贷分险和个人的业务能力,授予不同的贷款机制,并且要明确个人对贷款决策应付的责任,进一步提高审批人员的审批效率和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银行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解决好激励机制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其应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从而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更深程度的挖掘。
三、小结
信贷审批机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对其的管理涉及到的因素与环节都很多,因此,要对其优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这些都需要去进一步的进行研究、思考。本文笔者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机制的说明分析,指出来其存在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关对策,明确了优化银行信贷审批机制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个人阅历的局限性不能做到全面彻底的分析,望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借鉴。
参考文献:
[1]房裕,李巧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J].北方经贸,2010(12).
[2]魏晓娜.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经济论坛, 2009(22).
关键词:高职院校;预算编审;风险控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0-0120-02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两者进一步规范了高职院校的财政预算制度。预算管理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的全过程,对高职院校的资源分配和长远发展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作为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内的基层预算单位需要转变观念,对学校预算编审环节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法的要求,减少风险,使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评价更加科学。
1 高职院校预算编审环节主要问题表现
1.1 预算编审粗线条
预算编审没细化到二级单位,与具体工作资金需求脱节;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资金来源没有保障;没有考虑资金使用全过程管理,不能从总体上把握资金使用情况。如:高职院校管理层在对各部门所制定的经费支出预算进行审批的过程中缺乏全局的观念,没有综合考虑所有收入的具体情况和支出项目的轻重之分,凡是下属部门上报的预算只要能执行的,都纳入预算并拨付经费,给财务部门预算编制造成了困难。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分不清项目主次,造成预算经费浪费在许多并不重要的环节上。
1.2 预算编审过程无秩序
没有设置相应归口部门进行业务预算的审核或预算编制全过程。高职院校管理层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预算编制就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预算编制过程缺乏其他部门的参与,决策层面只对财务部门提交的具体预算编制结果进行审定。预算中应由归口部门汇总编报职责没有落实。
1.3 预算约束严重弱化[1]
预算的刚性不强,追加预算随时反复,不利加强预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没有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
1.4 收支内容编制不完整
预算编制没有将多来源的资金全部纳入,无法达到原定预算计划,影响相应支出预算计划的完成。如:收入来源只计部门预算经费拨款(补助)收入和非税收入,未计入其他收入、经营收入、专项收入,而相应支出全部列支,造成收入核算不客观,收入支出不匹配。
1.5 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不到位
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预算执行协调、实时跟踪、绩效分析与评价制度,或者虽有制度但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只在年度预决算编制阶段对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性的粗略或定性分析,评价结果不够具体和真实准确,不能客观全面反映预算绩效。
2 高职院校预算编审环节风险控制对策
内部控制的起源通常与独立经济师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当初作为一种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2]一般来讲,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的组成及建立的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步,梳理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
第二步,明确经济活动的业务环节;
第三步,分析经济活动的风险;
第四步,确定经济活动的风险点;
第五步,选择经济活动风险应对策略。
据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严格的预算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3]做好预算编审环节业务流程、风险点及应对措施的设计。
2.1 疏理及明确高职院校预算编审环节业务流程
节点1.预算管理岗。财务部门根据主管财政机关和上级部门预算要求,部署全校各个业务部门的预算编报工作。
节点2.归口部门。业务部门预算涉及归口管理的,由相应归口部门统一组织预算编制或预算审核工作。
节点3.业务部门。各业务部门按照预算编报要求,根据下一年度的实际情况,提出预算建议数,并提交申报基础数据材料,报送财务部门,其中需要归口部门统一管理的上报归口部门。
节点4.归口部门。归口部门对业务部门上报的预算建议数进行审核和汇总后报财务部门。
节点5.预算管理岗。财务部门对各业务部门和归口部门提交的预算建议数及申报材料进行预审,汇总形成预算学校预算建议草案。
节点6.财务负责人。主持预算管理日常工作,审核年度预算草案,提出预算调整方案和具体预算执行申请方案;对预算单位预算建议数进行审核,确保无误后上报学校领导审议。
节点7.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以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方式审定财务部门预算建议数。
节点8.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提交的预算建议数,依据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资金安排,及时下达高职院校预算控制数。
2.2 分析及确定高职院校预算编审环节风险点
高职院校预算编制主要风险点有:
①预算编制是否依据以前年度学校收支的实际情况,真实反映学校本年度全部业务收支计划;
②是否存在学校为了足额甚至超额获取财政资金而虚增预算;
③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重大项目,例如基本建设和校园信息化项目,是否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进行专业性事前立项评审。
2.3 高职院校预算编审环节风险应对策略
2.3.1 明确总体要求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银校合作 贷款管理中心
一、前言
国家助学贷款是为了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难的一项具有政策性的银行资助贷款政策,其特点,一是免担保,利用大学生个人的信用获取贷款;二是国家贴息,大学生在学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国家负担。自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开始实施以来,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其作用正日益凸显。但从实践效果看,由于学生的频繁逾期违约问题,使得高校和银行都出现了惜贷现象,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的进程。高校作为管理国家助学贷款,同时也是主要受益者的核心要素之一,应在管理学生违约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高校在管理国家助学贷款中,普遍建立了资助管理中心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协助银行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初步审核国家助学贷款材料以及协助进行高校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工作,而银行主要负责贷款材料的审核以及审批放款,最后对违约的学生进行逾期追讨等活动。在管理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为了应对高校贷款学生的高违约率问题,高校与银行也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比如银行协助高校扩大诚信教育力度,在高校学生还款期,高校利用优势资源为银行提供一些还款学生的毕业后信息等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学生违约率,但为了使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降低至趋于零的状态,其合作的程度应进一步加强,而如何加强这一合作关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银校合作的动力源分析
国家助学贷款的正常运行,使得高校在学费资金回收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效地部分解决了高校资金难的问题,因此高校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是有利益驱动的,并会积极的相应相关的政策执行;就银行而言,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期间获得了政府补贴的基准利息,在毕业后获得贷款学生上缴的贷款利息,从商业性的角度上讲,银行对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也有相同的利益驱动。但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执行又是高风险的,其不仅给高校带来了一些不良的损失,同时也给银行的商业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两方面。就经济损失而言,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违约导致的高校风险补偿金损失,另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的拒贷行为导致的高校在学费收入方面的减少。据报道,全国贷款学生的平均违约率达20%,致使国家助学贷款跌落到放贷低谷,政府为避免高校学生违约问题造成的不还贷风险,制定了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并为其规范运行,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51号),为加强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是按当年实际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对经办银行给予补偿,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来源,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如果学生的还贷能力差,则高校承担的风险补偿金就高,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应的大,反之,则越小。总之,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学生和银行的行为,高校会面临减少学费收入和支付风险补偿金两方面的风险,将直接导致高校的经济损失。
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是由学生违约而造成的逾期追讨成本。学生在还款期间,会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学生的疏忽、就业压力以及诚信问题等等,最终导致学生在还款期限到达时,选择了逃避还款现象。当学生选择逃避还款的决策时,银行会对其进行追讨,这一部分的追讨成本与一般的商业贷款追讨成本有本质的区别,因为贷款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源地,而且学生的流动性较大,这将直接大大增加银行的追讨成本,而这一部分的损失将导致银行出现惜贷的行为。
从上述两个参与主体的风险——收益来讲,国家助学贷款给双方带来了收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成本。因此,为使国家助学贷款更好地运行,降低高校学生违约率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校与银行必须加强合作关系,协同管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三、银校合作模式分析
如何加强银行和高校的合作关系,是关系到降低违约率,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健康运行的关键,本部分首先分析现阶段高校和银行的合作程度,其次基于集成优势资源的视角,对现有合作关系进行合理的改进。
(一)现阶段银校合作现状
在现阶段国家助学贷款运行过程中,高校与银行的总体合作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处理贷款材料的信息沟通时间延迟。在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材料递交阶段,高校首先对贷款学生提交的贷款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统计名单送至省级资助管理中心审批,经过审批,最终将申报材料转交至放款银行进行二次审核。从实践的情况看,从高校接收申请材料开始到银行审批放款需要5—6个月的时间,不仅在时间上降低了贷款申请的效率,而且一旦发生银行审核不通过,贷款学生当年的贷款则不能够贷款成功,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就学等问题,最终未能解决高校的资金短缺等问题。
二是追讨学生逾期贷款的被动合作倾向。这一问题是在银行与学生的贷款关系发生后,当学生进入还款期,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而造成了逾期问题,此时银行对于学生造成的贷款逾期事件进行追讨活动。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校园地贷款,贷款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源地,这种因素直接导致了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很高,贷款学生的分散程度比较大;从银行的角度来讲,追讨活动本身需要一定成本,比如:追讨所付出的人员管理成本,电话通讯费用等等,再加上前述贷款学生的高度分散性以及流动性强的因素,更加使得银行在追讨国家助学贷款的活动执行上,支付比一般追讨更高的成本。目前,银行为了提高追讨的成功率和降低追讨活动所带来的成本,与高校进行了合作,但是此合作关系集中表现为高校的被动合作倾向,与银行的主动性不强意愿。究其原因,一方面银行在放贷给高校学生之后,在追讨活动执行前,高校已经得到了学生的就学学费,解决了高校经费问题,因此在与银行的合作上,没有利益驱动高校进行主动的、积极性的协助追讨,另一方面,银行与高校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尚且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银行仅仅通过从高校参与方获得贷款逾期学生毕业的相关信息,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逾期追讨,从合作的深度上讲,信息的实时交流与贷款学生的动态监控没有完全得到体现。
(二)基于集成优势资源的银校合作新模式构建
集成优势资源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把不同种类的有利于项目执行的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优势集中策略,更好的完成项目任务。在构建银校合作模式上,本文创新性的从集成优势资源的视角出发,提出在高校与银行进行合作关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各方所具有的优势资源,通过整合,最终形成银校新的合作模式。由前述讨论分析可知,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高校的利益驱动源是获得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解决高校资金缺乏问题;银行的利益驱动源则是最大限度的降低逾期追讨成本和提高成功追讨的比例,针对这两方面的目的要求,结合集中优势资源的视角,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银校合作的新模式构建。
高校的优势资源分析。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高校作为学生与银行之间的唯一的桥梁沟通主体,掌握着学生的所有基本信息,这在贷款前的审理以及贷款后学生的动态信息收集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贷款审理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辅导员、班级委员以及寝室室友等相关主体对贷款学生的贷款资格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高校还可以利用与学生的教育关系,进行全面的贷款前诚信教育以及贷款材料的填写协助工作;在贷款之后,学生在校表现以及毕业后的动态信息,高校都可以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实时地掌控贷款学生的状态信息,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学生取得联系。
银行的优势资源分析。银行作为专业的放贷机构,在贷款材料的审理上,可以较快地、准确地识别不规范贷款材料信息,这在协助学生进行贷款材料填写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贷款学生的还款信息管理上,有着专业管理系统,这可以及时的反馈出贷款学生的还款状态,在管理逾期贷款的确认与鉴别上,有科学的便利性。
在分析了银行和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的优势之后,本文基于集成优势资源的视角,提出了高校与银行共建贷款管理中心的新合作模式。这一模式较目前的合作关系而言,具有较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与任务执行。
贷款管理中心由学校和银行人员共同组建,学校主要负责贷款学生的信息采集工作,银行主要负责贷款材料填写、政策咨询等贷款执行工作。在贷款还款时,高校提供详细的逾期学生的动态信息,银行从贷款系统中分析出逾期还款金额等相关信息,然后由高校与学生取得联系,再转交给银行进行规范化的逾期追讨过程。
与此同时,贷款管理中心的所有成员进行合作,对贷款学校进行在校诚信教育,高校主要负责诚信方面的教育沟通工作,银行方面的工作人员则可以对贷款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以及贷款活动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一一解释。贷款管理中心的职责和运作流程见图1。
高校与银行共同组建的贷款管理中,对贷款学生进行共同管理,不仅降低了贷款申请流程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银行对逾期贷款学生的追讨活动执行。
四、结论
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高校拥有学生的动态信息资源,银行拥有规范化管理贷款流程的人力及系统资源,本文从目前银行与高校的合作出发,利用基于集成优势资源的视角对银行和高校间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创新构建,提出了共同构建贷款管理中心的体制,该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贷款流程的时间拖延情况,而且从成本和追讨成功比例的角度上,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逾期追讨效率。
参考文献
[1]桂富强,龚萍萍.银行、高校、学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博弈分析[J].财经科学,2008(04).
[2]宋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模式设计研究[J].中州学刊,2011 (01).
[3]林莉,王德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控制制度的缺陷及对策[J].广东社会科学,2010(02).
[4]宋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