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10 07:30:25

导语: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

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当中,改革的对象与内容,包括预算编制、执行、监管工作的理念、要求、方法。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理念、要求与方法,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并开始顺应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究财务管理模式完善与创新办法。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在预算绩效管理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若要制定本部门的事业发展计划,需要综合政府编制预算的总体要求、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职能部门的发展规划等内容,才能保证以相关事业发展计划为前提的资金需求预算的合理性。而在整个预算过程当中,还应从技术、成本、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社会效益等多个角度着手,对项目的设施与收益等进行全面的测算与分析。基于这种改革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机制必须做出调整,协调各个部门,才能够有效开展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另外,在预算绩效管理之下,行政事业单位所报送的绩效目标,应基于部门目标高度,且最终报送的绩效目标,应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例如,北京市的实际预算编制中,要求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必须填报绩效目标;而预算绩效管理的试点部门,必须填报部门的支出绩效,相关绩效目标应具体到每一个项目支出。在报送绩效目标这一工作内容的影响下,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逐步树立绩效理念,并将绩效的思想与方法,有效融入到预算编制工作当中,这导致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二)对资产与负债管理的影响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资产与负债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资产配置与资源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预算编制、审批、采购执行以及管理工作,都需要对资产存量进行充分考量,提升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其二,在预算绩效管理下,绩效考核机制是评价改革及工作标准的重要手段,例如,公共设施建设完成之后,若不能明确资产权属问题,则会对后续的资产管理产生较大影响,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对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出适当调整,以保证项目绩效不会大幅度降低。其三,行政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债务存量问题,通过防范债务风险改善财务状况,如此才能使其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行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对策

北京市财政局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以市政府的名义出台多项推进意见与管理办法,经市政府批准,统领市卫生局、市科委、市文化局、市金融局、市水务局、市旅游委、市中医管局以及市规划局,共8个行政部门,100多个直属预算单位,开展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累计评价资金已达100多亿元。

(一)综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总结一段时间的改革经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针对自身的不足,对相关理念、办法进行优化与创新,综合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应事先制定绩效目标,而相关绩效目标的制定工作,必须基于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对计划当中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投入与产出、预期效果、考核目标等进行正确解读,从而将绩效目标作量化处理,落实到各个职能目标,确保量化后的每一个绩效目标,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确保绩效目标的具体性、可衡量性、一定时期内可实现性,才能进一步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准确性[1]。对预算编制进行强化管理,首先,应对财务基础数据进行有效统计,有效确保预算收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其次,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应通过与各个部门进行有效协调,适当结合目标预测、实地调研、论证分析等程序与方法,将预算编制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联系在一起,综合提升预算编制的质量。再次,应综合业务工作实际,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处理,尤其是项目支出部分,细化处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绩效目标的可行性。最后,针对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进行预算编制,应充分结合上一年的预算执行状况,从而科学设置预算执行进度以及执行质量等标准。

(二)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相关项目绩效的衡量、评价结果,应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因此,应构建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当中,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差异特点,从而对其进行差异化的绩效管理[2]。以北京市水务局的支出节水职能绩效指标体系为例,绩效为一级指标,分值为100;二级指标包括产出与效益,分值分别为80、20;产出之下的三级指标,包括节水规划计划、节水实务、节水宣传、节水管理,分值分别为20、30、15、15,效益之下的三级指标,则包括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节水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分值分别为4、12、4。在三级指标的基础上,还可依据实际评价需求,有选择的设立四级指标,如节水实务之下可设置节水科技与节水创建,分值均为15。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致力于项目成果跟踪、汇总以及评价机制的建立,协调财务部门以及业务部门,对财政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管理,并通过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相关考核评价,运用考核结果,即可对资金投入的短期与长期绩效,进行客观的反映,从而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与业务发展状况。

(三)强化财务管理中风险控制力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优化中,风险控制的强化作用,可首先从资产管理这一部分着手,完善构建内部资金分配机制,机制当中,不仅包括分配决策,还纳入了落实措施,并以部门的实际职能为依据,建有完善的项目储备库。充分利用资金分配机制,能够有效控制资产管理进行优化配置,并进行一定量的资源共享,综合提升资金的使用经济性与效率性,降低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风险。此外,若要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中风险控制力度,还需从财务分析以及财务监督着手,以可靠的财务分析为依据,形成全过程财务监督模式。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预算绩效管理下,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经验总结等多种手段与途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堵塞漏洞,从而有效规避相关财务风险。完善的财务监督工作,相关监督内容应当包括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预算管理、支出与收入管理等等[3]。财务监督与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双方在监督与管理过程中,收获的成果应互相利用,如此才能综合提升各自的工作效率与水平。

(四)加强综合性人才培养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执行,以新《预算法》为主要参考依据,所以相关财务人员,必须尽快适应新《预算法》中的相关要求,增强自身的法治观念,从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应以综合性人才培养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目标,积极组织业务素质以及工作技能培训课程,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条件,或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的财务人员,能够参加到实际业务管理工作当中,加深财务人员对业务工作的理解,在今后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更加切合实际,如此既能适应财政改革的需求,还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在新的发展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通过相关研究,能够明确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以此为参考,顺应改革需求进行管理模式优化与创新,能够综合提升财务管理效果。强化预算绩效结果的运用,落实整改方案与奖惩机制,能够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邢艳华.从绩效管理模式出发,探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7(10):71-72.

第2篇

一、实行财政绩效管理的基本做法

我局的绩效管理工作,充分学习和借鉴了市政府对政府和组成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做法,成熟一项、推开一项,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多维度的绩效考评体系。其主要做法有:

一是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全程跟进督办。我局制定了督办规定,建立了督办制度,强化了督办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每年年初,我们都根据市委、市政府、市纪委的工作部署、市财政局的工作计划以及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认真编制工作任务分解表,区分主办、协办,明确工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提出工作要求,规定工作时限,落实责任人,构建了完善的责任体系,每一项任务都有责任领导、责任处室、具体承办人员,保证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年中上级有新的任务部署,我们都对任务分解表随时进行补充和调整。每月、每季都对督办工作开展跟踪检查,每半年对督办工作的办理情况进行认真回顾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今年我们还认真总结往年效能建设的经验教训,出台相关规定,强化问责力度,同时还在办公平台上开发督办软件,实现督办工作的电子化,强化对督办工作的实时监控、及时提醒和催办。

二是抓好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我们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市市直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和奖励试行办法》,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市财政局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办法》规范了考评内容和方法,明确了绩效考评奖励金的发放办法,提出了考评的具体要求。在考评程序上,我们始终坚持按平时效能检查、每月个人自评、每季群众互评、领导点评、局效能办审核、局效能和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审定、优秀人员公示、发放奖励金的程序进行;在确定优秀人员的方法上,不搞“轮流坐庄”、不搞个人说了算、不搞“一刀切”;在考评结果的运用上,把每月、每季的绩效考评成绩直接与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只有在季度绩效考评中获两次以上优秀,公务员年度考核才能评为优秀等次。对每一位工作人员,除了重点考核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外,我们还加强对其平时出勤情况、执行效能基本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建立检查台账,与发放绩效奖挂起钩来。今年,我们根据统一规范津、补贴的实际情况,又下发了《市财政局关于规范绩效考评奖发放工作的通知》,对发放的对象、标准、发放形式及程序进行重新界定,严格规定并明确了不予发放或暂缓发放绩效考评奖的情形,充分调动局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抓好处室、单位的绩效考评,强化中层干部责任意识。初,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市财政局内部处室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和《市财政局局属事业单位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制定这两个《办法》都借鉴和参考了市政府对政府和组成部门绩效评估及对市直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办法,明确了绩效考评的依据和评价指标的设置办法,规范了考评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考评结果的运用。处室及事业单位于年初依据本单位职责、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财政预算报告、财政工作报告、局内部会议纪要等相关文件、局机关督办工作、内部制度规定和基础管理要求制定考评指标及分值;考评指标及分值可在第三季度调整一次,且调整幅度不得超过总计划的30%,经局效能办初审后报分管局领导同意,局效能办汇总后向局长办公会作出报告。各处室、事业单位对照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于1月10日前将上一年度自评报告送局效能办,再由效能办集中报送分管局领导;由分管局领导及局效能办根据实际对各单项工作做出评价;与此同时,由局效能办牵头组织的、相关处室参加的考核组深入各处室、单位对每一项考核指标进行现场察验打分。考评结果作为处室及事业单位评选先进集体、处室及事业单位领导评选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从而,强化处室领导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四是抓好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提高财政综合管理水平。年底,我们为了进一步推进各区财政管理改革,促进财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制定出台了《市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办法》从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重大改革进程、财政管理规范化、法律法规和市财政相关文件的遵守情况等方面分29个考核指标,明确评分方法,通过区财政局自评、市财政局复核确定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在全市财政系统进行通报,推动财政各项工作落实。从开始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进行考核,经过的考核实践,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又对考核指标设置、考核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使考核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今年初,我们组织了对区财政综合管理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发现:同安区财政局在综合管理中成效明显。市财政局党组研究决定:在同安区召开全市区级财政管理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同安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工作好的做法。6月11日,全市区级财政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同安区财政局召开,会议听取了同安区财政局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核算、国企集团内部控制、镇街财务远程监控、村居会计镇街“四项覆盖”的财政财务监管体系建设情况和思明区财政局强化镇街财政管理、深化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市场化改革以及活跃机关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各区财政局也分别就各自财政改革和管理的经验做法作了书面交流介绍。通过实施市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各区财政局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在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提高了区级财政管理水平,实现了市区联动、同步发展。

五是抓好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考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由我局制定的《市市级财政专项支出预算绩效考评试行办法》;,我局在《试行办法》的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市市级财政专项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实施细则》,并开始实施市级财政专项支出预算绩效考评;《试行办法》和《细则》规定对200万以上的专项项目都必须纳入绩效考评范围,从预算编制开始,凡按规定应纳入绩效考评范围的专项项目,如果没有进行事前绩效审核的,预算内不予安排资金,凡经事前绩效审核的项目,都应进行事后绩效检查。几年来,通过不断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健全工作机制,试行专家评审制度,逐步扩大考评范围,明确将19类专项资金列入考评范围,通过考评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是抓好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科学评价财政工作实效。我局自参加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以来,每年都有新的进步,特别是的市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我局综合成绩评定为优秀,并在48个参加绩效评估的政府部门中位列第一。去年,我们在认真学习《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及其部门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及其配套制度的通知》精神、认真总结分析过去绩效评估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今年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并根据“三定”方案确定的财政部门职责,以市委、市政府分解任务和我局年度工作计划为重点,设置了能够体现财政部门职能、反映我局当年工作绩效的15项关键业绩评估指标,再根据这15项指标共计设置了58项二级指标。各项指标都做到:有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进度、预期效果、具体措施和要求;坚持每月有对照检查、每季度有自查自评、每半年有绩效分析,每年有绩效管理工作总结,通过积极参加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科学评价财政工作实效。

二、抓好财政绩效管理的几点体会

我局的绩效管理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除了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效能办的直接指导、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外,就自身工作而言,主要还有如下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抓好绩效管理的前提。

局党组对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始终都将其摆上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经常集体听取职能部门有关绩效管理工作汇报,及时明确阶段工作重点、提出具体要求。局领导根据各自工作分工,注重将绩效管理工作与财政业务工作捆在一起抓,特别是对自己所分工的业务处室及局属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能够严格要求;黄强局长每逢集会,都要强调绩效管理工作,对倾向性问题还经常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各处室和事业单位领导也把做好本单位的绩效管理当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自觉按照局里的统一要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几年来,我们始终都把绩效管理看作是财政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财政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副职领导配合抓、中层领导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具体由:局效能和行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绩效管理的统一领导,局效能和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绩效管理的组织与实施,预算处为主负责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和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考评工作,人事教育处为主负责对局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和对内部处室(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工作,监察室牵头负责对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效能督查和责任追究工作,办公室负责所有绩效管理的保障协调工作。

2、制度建设是抓好绩效管理的基础。

我们除了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否定报备制、同岗替代制、服务承诺制等效能建设规章制度外,还结合财政实际,抓紧抓好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并落实每日考勤制度。在办公自动化平台上安装自行研制开发的考勤软件,每个机关工作人员每天上、下班时,通过对考勤软件的点击实施考勤,根据需要可以自动生成全局机关干部的考勤记录或统计个人考勤结果及去向显示。二是建立并落实效能督查制度。为强化财政干部的忧患意识和宗旨意识,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财政纪律,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我们出台了《市财政局关于深化效能监察工作的意见》,明确监察事项、分工及工作方法,提出诫勉教育的六种情形和效能告诫的九种情形,加大效能问责力度。三是建立并落实绩效管理联络员制度。我们规定每个处室、事业单位都要指定一名负责综合工作的财政干部为绩效管理联络员,专人负责本单位绩效管理工作,使绩效管理工作从上到下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四是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我们在专门制定了《市财政局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实施暂行办法》,区分不同岗位、不同程度的行政过错追究范围、方式及程序,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以来,每年都有机关工作人员因为轻微触犯效能建设有关规定而受到责任追究。五是建立并落实责任分解制度。我们对每项绩效管理里面的每项工作指标,都进行责任分解,将责任直接分解到处室、事业单位具体的工作人员,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3、狠抓落实是抓好绩效管理的关键。

有了好的规章制度,关键是要抓好落实。我们充分发挥局效能办的职能作用,坚持落实每日网上巡查,检查有无违反考勤制度的人员和超过办理时限的事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批评。每周有2次以上到各个办公室进行实地检查,检查人员在岗、服务公示内容等情况,发现问题责令改正,并在单位、个人绩效考评中扣分。凡是上级机关和局领导交办的每项工作都纳入行政督办、效能督查范围,实时跟踪、动态监察;对重点工作,还组织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效能监察,只要有违反效能建设规定,都必须予以效能问责。

三、下一步抓好绩效管理的初步打算

尽管我局的绩效管理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群众的希望差距还比较大,与其他单位相比差距也还比较大。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盯紧工作中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扎扎实实抓好绩效管理工作。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我局将在现有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升预算单位依法理财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市市级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我局研究制定了《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综合考评暂行办法》,这个《办法》刚刚研究通过,明确了预算管理综合考评内容、指标设置、考评组织实施、考评结果及应用,准备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进行综合考评丰富了我局财政绩效管理体系。同时,我们还将对其它绩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进一步做好我局的绩效管理工作。

2、认真做好规范财政权力运行工作。

要从清理和规范财政行政审批权、自由裁量权和监督检查权入手,规范财政干部的理财行为和行政行为,促进财政干部严格依法理财和依法办事。要认真落实《市财政局开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试点工作方案》,围绕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目标,进一步理顺行政权力结构,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效防止权力滥用。巩固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成果,进一步规范财政行政处罚行为。

3、完善网上审批及电子监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要真正建立起二级电子监察机制,担负网上审批(审核)任务的处室及事业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坚持每日上网监控本单位审批项目办理情况,发现报审材料不全、审批流程不畅、审批时限抓得不紧等问题,及时报告单位领导、及时处理,不能出现一起不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审批的现象;局效能办也要加强网上审批、审核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改正。担负网上在线咨询、电话对外咨询任务的处室及事业单位也要指定专人负责,及时回答、处理群众咨询,不能出现一起让群众不满意的政策或业务咨询。通过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第3篇

[关键词] 基层科普 专项资金 管理实践 成效

近年来,福建省越来越重视基层科普工作,不断加大对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2006年起,在省科协年度部门预算中设立了基层科普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从省级财政性资金中安排,专门用于奖补扶持基层开展科普相关工作,年度规模从2006年的100万元发展至2011年的1420万元。该专项资金管理遵循统筹兼顾、规范管理、专款专用和绩效评价的原则,注重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

1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设立情况

2011年,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包含4个分专项:一是基层科普设施与阵地建设专项资金,从2006年起设立,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补助基层科普车(含科普大篷车)和科普专用设备的购置更新、科普网站建设等,提升市、县(区)科协自身能力。二是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从2007年起设立,2007~2009年每年安排250万元,2010年起每年安排320万元,用于奖励和补助在农村基层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开展基层科普相关工作,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的通知》,促进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的建立,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2007年由省级财政追加安排、从2008年起设立,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补助科普惠农宣传栏、服务站建设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及奖补省科普先进县(市)、乡镇,增强农村科普宣传和培训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设立,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补助市、县(区)科普场馆布展设计、展品设备购置及配套设施建设,旨在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协等部门关于福建省科普场馆平台建设规划(2010~2012年)的通知》,推动市、县(区)科普场馆建设,提升基层科普展教能力和水平。

2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做法

通过积极实践探索和不断扬弃创新,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2.1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2007年,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奖补资金使用和管理的通知》。2008年,省科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科普“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的通知》,该文件制定了《福建省科普惠农服务站管理制度》、《福建省科普惠农宣传栏建设标准》、《福建省科普惠农宣传员管理制度》。2009年,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福建省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的意见》。2011年,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出台《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共设总则、目标与原则、申报与评选、组织实施、表彰奖励、资金管理等六章共四十二条,规定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的用途、开支范围、预算申报审批程序等,明确了专项资金由获得奖补资金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所在的县(市、区)科协、财政局共同负责管理,由县(市、区)财政局统一拨付到县(市、区)科协,实行报账制管理,同时强调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2.2 规范项目申报评定程序

根据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所含各分专项的不同用途,在项目申报表中设置相关支出绩效目标内容,组织基层规范申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申报范围面向农村基层,符合《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推荐范围和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各县(市、区)科协和财政部门负责组织本地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填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表》等申报材料,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定推荐单位和个人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将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上报设区市科协和财政部门。设区市科协和财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各县(市、区)推荐名单进行复核,提出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上报省科协和省财政厅。省科协和省财政厅根据各设区市的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深入调研,审查申报材料,组织专家评选出福建省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在省级媒体公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予以表彰奖补。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申报范围是县(市、区)科协,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资金、基层科普设施与阵地建设专项资金申报范围是市、县(区)科协,要申请上述专项资金补助,须向省科协提交申报材料。项目申报材料经审核、汇总后,提交专题会议研究评审。会上评定通过的补助项目及金额由省财政厅和省科协联合下达到有关市、县(区)科协和财政部门。

2.3 加强项目执行跟踪监控

重视开展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执行过程以及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跟踪督促检查调研,采集相关信息并加以汇总分析,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程、资金支出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总结经验,纠正偏差。2008年,省科协印发《关于报送科普惠农兴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通知》,要求获得2006年、2007年奖补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填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情况填报表》并附上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材料。2009年,省科协印发《关于填报〈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执行情况表〉的通知》,对2007年、2008年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执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2011年,省科协印发《关于开展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检查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获得2010年专项补助资金的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支出绩效进行认真自查自评,填报《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执行情况表》并附上专项资金到位、支出、结余相关财务凭证复印件,同时省科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检查调研。2012年,省科协印发《关于报送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执行情况的通知》,要求获得2010年、2011年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且未正式上报项目总结报告的单位填报《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执行情况表》,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到实地调研,现场检查、核实所报项目支出绩效运行信息。

2.4 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积极开展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认真分析研究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努力查找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和提高工作的措施。根据财政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被选定为2009年、2010年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项目,按规定编报了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了试点项目事后评价,报送了自评材料。2012年,省科协印发《关于开展2011年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选定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作为2011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项目,开展项目事中评价,要求各有关县(市、区)科协负责组织辖区内获得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奖补的单位和个人认真开展支出绩效自评,报送《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基础表》、《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自评表》和绩效自评报告;在基层自评的基础上,省科协撰写了《2011年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支出绩效评价报告》,按时报送给财政部门。

3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主要成效

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实施以来成效显著,2006年~2011年已累计组织实施1054个项目,共安排下达补助资金5490万元。通过该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激励基层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提升了福建省公民科学素养水平。

3.1 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

至2011年底,全省已投入使用的市、县(区)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共有28个,比2009年增加5个;建筑总面积67002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2513平方米,培训活动室面积6056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3535平方米;拥有常设展品7023件,比2009年增加1059件;全年参观(培训)人数达42.7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16.1万人次。此外,还有在建的市、县(区)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10个。

3.2 科普宣传栏、活动站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至2011年底,市、县(区)建成科普宣传栏(画廊)9376个,科普展示单元总长度71532米,分别比2008年增长43.5%、22.4%;建成科普活动站(室)7789个,建筑面积221672平方米,全年参加活动(培训)111.9万人次,分别比2008年增长54.1%、52.6%和68.9%;建立各类农村科普示范基地786个,比2005年增长40.2%。2012年1月,省科协主办的“建设万个科普惠农宣传栏”项目被列入2012年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省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937.2万元用于支持新建科普惠农宣传栏3124个。2006年~2012年,全省共有5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受到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表彰,有131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受到省科协和省财政厅表彰。

3.3 科普网站建设和科普车配置力度进一步加强

至2011年底,市、县(区)科协建有科普网站71个,比2005年增加53个(增长近3倍);浏览人数328.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272.8万人次(增长近5倍);配置汽车115辆,比2005年增加38辆。目前,全省各市、县(区)科协基本上配齐了科普车,福州市、三明市、建阳市等还配置了科普大篷车,2011年科普大篷车下乡205次。

3.4 农民科技培训成效明显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通过近几年的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能强、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增强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2007年~2011年,全省农函大结业学员达16.8万人次,年均结业学员3.36万人次。2008年~2011年,全省各市、县(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共计18741次,培训174.7万人次,年均举办4685次、培训43.7万人次。

3.5 全省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福建省第二次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福建省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4.4%,高出同期全国1.13个百分点,比2004年福建省第一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测算出的比例提高了2.11个百分点。

4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项目补助力度偏小,影响规模效应的发挥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3.9万元,基层科普设施与阵地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4.3万元,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4.7万元,项目补助力度偏小,规模效应不明显。尽管科普场馆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平均每个补助35.7万元,而实际上新建一个科技馆(科普活动中心)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就需要数千万元、上亿元,若包括展教装备费用,则所需建设资金规模就更大。一些科技馆虽已竣工,但缺乏展品设备,即使获得专项资金补助,对其科普展教功能的充实完善难有较大改观。

4.2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树立

预算绩效管理是根据绩效理念,由设定明确的支出绩效目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紧密结合起来等环节组成的不断循环的综合过程。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在全国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开展不平衡,一些基层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不甚了解,对其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未树立绩效理念,对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的产出和结果重视不够,导致部分项目执行进展不理想。

4.3 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考核验收工作比较薄弱,目前仅出台《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尚未出台统一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绩效指标的设定、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采用等仍处于初始探索中,绩效评价定性指标的计分存在人为因素较多,定量分析缺乏基础性数据资料,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亟待加强。

5 推进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2011年,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各级预算单位要把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福建省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下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5.1 提高思想认识,树立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要充分认识推进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将绩效理念融入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管理全过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的骨干力量参与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发挥各业务部门的作用,形成分配资金运用绩效、使用资金讲究绩效的机制。

5.2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业务新、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综合性工作,要加强对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其业务素质,尽快建立一支既懂项目管理、又掌握国家政策,既熟悉财政财务专业知识、又擅长信息处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水平。

5.3 积极实践探索,构建科学规范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要积极探索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管理工作,事前科学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跟踪监控绩效目标实现进程,事后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通过深入研究,多方借鉴,设计完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5.4 注重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基层科普专项资金促进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要加快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的项目储备库建设,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重视探索建立基层科普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时采集分析绩效运行信息,监控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通过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促使基层科普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最大化、预算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最佳化。优化扩大基层科普专项资金规模,加大项目补助力度,集中财力解决主要问题,继续重点支持科普场馆建设,为基层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提供阵地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第4篇

****公司人员编制42人,目前在岗人员39人,人员配置率达到92.9%;员工平均年龄35岁,专科及以上学历员工达到97.4%,属于年轻的智力型企业。

一、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1.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

为适应****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需求,使****公司的薪酬体系逐步与市场接轨,更好地发挥绩效管理的物质激励作用,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同时将薪酬体系和绩效体系有效的相结合,****公司上半年启动绩效管理体系的搭建工作。于6月底做了半年度的绩效考核工作,对考核过程发现的问题点一一罗列,将考核指标与岗位职责挂钩,经过反复讨论、不断修改,由人事部牵头的绩效考核办法修订工作基本完成,进一步突出了岗位工作量化标准。认真做好员工、中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工作,从细节入手对员工个体和部门整体进行考核,及时收集职工的建议和意见,相互沟通,做好解释、协调工作,使公司的绩效管理工作更加真实地体现能力、贡献与效益挂钩的管理理念。

2.培训建设

根据2019年度培训计划,共开展企业文化、团队建设、安全教育、通用技能等培训231人次,总课时1119课时;

2019年7月人事部克服了时间紧、资源少的困难,如期在党的生日期间开展了“ 永远跟党走” 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暨“ 简单 透明 负责 进取”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活动的开展提升的企业凝聚力,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了企业文化建设。

3.员工福利

办理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为解决公司职工看病难,医疗费用高等问题,同时将公司福利费用好,人事部通过认真比较,仔细测算,为全体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为体现对员工的关心、关爱,保证员工身体健康,根据年龄制定出针对性的体检方案,并于11月中旬为员工安排了年度体检。

4.积极推进工会工作

为了更好地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发展,根据我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经过各部门自下而上推荐的候选人名单,进行了自上而下民主征求意见评选,于2019年5月,****公司工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委员和工会主席。****公司工会的成立,充分反映全体职工的真实意愿。

新成立的工会积极推进工会工作,为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培养员工团队精神,展示员工青春活力,增强企业凝聚力,于11月举办了“展示职工风采构建和谐企业”首届职工羽毛球友谊赛。增进了情谊,凝聚了力量,展现了团结活泼、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出蓬勃积极的企业文化氛围。

5.党费补缴统计工作

为协助党支部完成党费补缴工作,人事部主动收集党员同志2008年至2015年的收入信息,并在短时间内统计党费补缴金额,使得党费收缴工作如期完成。

6.除了以上几项重点工作外,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 在员工的培训上未能投入更大的精力,导致培训工作没能系统地组织展开。 

2) 制度执行过程中还有待加强,有未按制度执行的状况发生。

二、2020年工作计划:

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人事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2. 清理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夯实人事管理基础工作。

3. 按计划执行薪酬福利预算,推行并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及部门和员工个人季度KPI指标;

第5篇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属性

绩效评价作为公共财政的理财思路之一,要求财政资金使用者纠正财政支出管理低效率、分散性、无目的性,以“绩效”为评价手段,保证财政支出行为和支出结构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财政绩效管理包括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三部分内容。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推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中延伸出来的是绩效审计和绩效问责,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绩效评价体系。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性

研究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明确绩效理念、提高资金效益、巩固改革根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是绩效预算改革的充分必要条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适应部门预算推进的现实,提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操作性,从而夯实绩效预算改革的基础。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导向性

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目标对预算单位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预算执行结果的综合评价。导向性要求预算绩效评价面向未来绩效预算改革的需求,拟合部门预算管理流程,培植从绩效结果披露的单一职能到绩效结果激励的复合职能过渡的潜在能力,从而适应绩效预算改革的趋势,切合渐进式改革的切实需求。

二、现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问题

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规范

指标体系中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划分模式容易导致反复从某一环节收集资料,评价指标侧重于合规性评价,缺少效益评价。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缺乏一基于科学、严密分析而建立的的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

2、绩效考评标准制定困难

项目绩效目标表现多样,衡量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对于同一类项目的评估,由于缺乏区间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同一地区历史上相类似的支出随着支出目标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参考价值不断弱化;加之评价主体专业性局限,因此财政部门很难对绩效评价标准建立有准确的结论。

3、绩效考评数据库建设不健全

目前关于财政绩效评价的数据资料收集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评价标准值测定及数据库建设,且现有的标准不统一,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结影响结果的公平性和可比性。

4、缺乏完备的事前、事中考评机制

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主要采取事后考评,为采取行之有效的事前分析、事中跟踪机制。而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建设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章办法,使之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5、现有考评制度存在重结果,轻投入、产出的矛盾

我国现行试点地区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仅还停留在绩效考评的初级静态管理阶段,以对支出结果进行考评为主,看支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缺乏重要的动态管理,包括对投入、过程、结果、效率等全方位的综合考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难以达到相应效果。

三、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绩效指标,但是预算支出的绩效往往又很难衡量,因此应规范指标体系。一方面通过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健全,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另一方面应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确立指标。从项目开始阶段就应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要求部门做好统计台账,增强绩效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便于事后评价;三是制定共性指标,包括财务管理、预算执行、民众评议等指标,增强评价结果在项目和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

2、进一步规范核算制度,全面反映政府绩效

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做后盾,绩效评价中对项目资金投入、支出等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会计核算法的真实准确、规范化都有更深刻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和很多国家的预算会计使用的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它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现金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同时也不能使用年限内分摊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为此,我们也应修改现行会计方法,实行部分的权责发生制,建立政府财务状况报告制度,以便于更全面地反映政府的绩效和成本。同时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已对单位的重点、重大项目支出进行项目核算,使收支项目核算更完整、更透明,以确保政府绩效及预算执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应用合适的绩效预算评价分析方法

项目考评阶段,选择合适的项目考评方式有利于提高考评结果的科学性。结合项目类别和具体情况选取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垄断产业定价法。对于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效益可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那些效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项目,则可选择最低费用选择法;对那些自然产生垄断、市场调控难以到达的行业(如水、电、气等)可采用定价法,由政府定价。同时适当考虑其它地区、不同国家的同项支出比较法,比出优势、比出差距,定量分析。综合各种分析方法取得绩效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准确性,便于结果的拓展运用。

4、建立配套管理机制,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各环节

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尝试编制多年滚动预算。针对国家五年计划目标,各部门建立了发展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将年度的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动中长期滚动式预算的实行。各部门可以从本年开始进行准备,编制出后三年的绩效计划,并将计划与部门预算挂钩,在第三年终做出当年绩效评估情况的报告,并依此对以后的预算进行调整;二是建立风险约束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大量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为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一定风险。建议建立规范的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对于委托考评的中介机构要规定相关的资质和实力,并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取。同时,通过制度化的资信评价,采取工作效益挂钩等办法牵制中介机构行为,使中介机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约束,间接加强对邀请专家进行约束。

5、加强考评事前、事中程序管理,推进绩效管理模式创新

一是在事前绩效审核环节,将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融入预算管理过程中,作为预算批复的必要条件,绩效目标评审未通过,原则上不能下拨资金。可通过引入第三方评审的方式提高绩效目标编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项目预期绩效与预算安排相结合,促进项目按既定绩效目标实施。二是事中绩效跟踪环节,对绩效目标进一步完善,使财政资金的投人更加合理、规范。同时关注财政资金投入情况,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项目效益与预期目标偏差等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绩效目标实现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保证项目按绩效预定目标完成。三是加强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政府应根据考评结果,对绩效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于指标完成不好的部门,则予以公告,并且削减直到取消这项预算。根据绩效预算按效果拨款的原则,财政部门要按照各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结果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并提交人大审议。通过执行有约束、支出有考评的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升政府管理的绩效。

四、需要把握好的三个关键问题

1、把握支出管理绩效取向问题

长期以来,财政支出安排过程中,虽然逐步建立了项目前期论证、投资评审、招标采购等审批执行程序,调整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需要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资金使用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远未建立起来,“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相差甚远。同时,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绩效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压力。因此,必须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深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科学合理地安排管理财政资金。

2、把握绩效评价总体进程问题

根据工作主体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通常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为项目评价和部门评价,而支出项目作为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管理活动的主要载体,种类多、分布广、差异大、实践难。因此,做好项目评价对于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从个别项目评价逐步发展到多个项目评价,从主要对单一项目的评价逐步发展到主要对大类项目的评价,从对评价结果的项目对应逐步发展到对评价结果的部门对应,范围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从财政管理的最终需要看,项目评价过渡到部门评价、并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必然趋势。因此,当前应该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通过对大类项目的评价反映部门支出绩效,通过强化结果应用约束部门管理行为;按照“逐步扩面、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将评价范围拓展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项目安排环节,推动部门支出绩效评价向“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拓展,最终实现对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的系统评价。

第6篇

摘要: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对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规范指标体系、完善考评方法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和工作思路,为完善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 :绩效 问题 分析 改进

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对员工绩效的考评与管理是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和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国有企业担负着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职责,机构范围广、员工数量多,分工细致、层级复杂。因此,建立有效的内部绩效管理体系,对强化国有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严格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管控、推进重点工作开展、激发员工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员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针对全员绩效管理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组织开展了调研,参加对象包括某国有企业所有管理人员和部分一线员工,内容涉及绩效管理的多个方面,突出反映了当前国有企业在全员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全员绩效管理尚未实现基层全覆盖

在“您所在组织中是否制订有员工绩效管理制度?”的调查中,有94%的员工表示“制订有考核制度”,但其中,有18%的员工表示“对制度内容不太清楚”。

同时,在“您所在组织中员工绩效考核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中,有85%的员工选择了“正常开展”,但其中,有20%的员工认为“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等关联度不大”。

随着近几年绩效管理理念的逐步深入,大部分企业均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了绩效管理机制,但在制度覆盖面上,机关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考核相对完善,部分基层单位特别是班组中,绩效制度的建立和宣贯尚未达到全覆盖,制度执行和落实有待加强,存在无规则、不考核、平均分的现象,以及有制度不执行、不按规定开展管理的问题。

2.全员绩效管理在制度执行上尚存不合理

在“您认为所在组织的员工绩效考核分配方式如何?”的调查中,有80%的员工选择了“比较合理”,但其中,只有50%的员工认为“考核体现了多劳多得,起到了激励作用”,另有50%的员工认为“考核激励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

同时,在“您认为员工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上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55%的员工选择了“考核形式化,缺乏可量化的衡量标准”,27%的员工选择了“收入分配差距不大或根本没差距”。

员工对本单位绩效管理工作认可度不高,突出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考核流程形式化,往往是季末年末填张考评表就算完成了绩效考核,有些连书面评价都不开展,缺乏过程管控、工作量分析、工作成效评价等,为考核而考核现象较多。二是考评缺乏客观标准,评价内容不全面,加减分不够合理,存在绩效经理人凭印象、凭关系打分的问题,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明显。三是结果应用不到位,绩效结果的差距拉开不合理。

3.全员绩效管理在考核结果的深化应用上尚不到位

在“您对开展员工量化考核的态度如何?”的调查中,有83%的员工表示“认可进行量化考核”,但有部分员工担心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在“您认为考核拉开的分配差距多少比较合适?”的调查中,55%的人员选择了“不超过1000/季度”,只有29%的员工选择了“1000-3000元/季度”。

企业员工对量化考核理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绩效管理过程比较粗糙,没有做到绩效考核的精益化管理和严格考核,导致员工担心量化考核不能取得实效。同时,员工队伍中老好人思想比较明显,既认为绩效结果应该在薪酬分配上体现差别,但又怕被拉开差距,正确的绩效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二、全员绩效管理的推进方向及措施

1.加强员工个人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绩效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每年都会以各种方式对下进行业绩指标和工作任务的分解,基层各单位也会逐级编制本单位各部门的业绩指标,但在员工个人绩效指标的编制和考核管理上,往往缺乏统一明确的考核指标库,或简单将单位、部门绩效等同于员工绩效等。其结果容易导致:一是组织内员工不关心自身绩效的提升,因为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既没有评价的标准,也差别不大。二是员工对自身岗位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认识不清,公司的价值观和理念难以通过绩效体系传递至基层员工,员工感觉事不关己。三是组织在评价员工时,主观评判的比重较大,缺乏较客观准确的评价依据,反过来又会影响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的信任,产生抵触。

因此,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能涵盖组织、部门和员工个人三个层面的绩效,有效融合三者,相辅相成。其中,个人绩效是组织、部门绩效开展的支撑点和落脚点,其指标构建的过程正是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分解和价值理念传递的过程,有利于推动整体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

与组织绩效关注生产经营、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建设等宏观指标不同,个人绩效的关注点有其特点。其中,管理人员,应重点关注关键业绩指标的完成,以及工作计划的完成;生产岗位人员,则重点关注专业工作的数量与质量,以及行为规范的遵守。除此之外,个人绩效指标还应突出对人的关注,比如:员工能力的提升(学习成长、技能提升方面的考评等)、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承担岗位外工作、参与班组管理方面的考评等)、员工执行落实企业价值观的行动(创新创效评价等)等。这些考核指标,不同于组织绩效指标,更多体现了对员工正向价值理念的传递与落实,也为企业末端治理的强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抓手。

2.完善绩效考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是对个人绩效完成情况的一种综合评价,是评判个人绩效成绩的一个重要过程。实践中,在绩效评价环节上容易出现以下偏差:一是各类人员、工作的评价方式简单一致,无论管理人员、一线人员、还是事务性工作、专业性工作等,均采用一种评价方式;二是考评方式依靠主观评判的比重较大,缺少客观评价;三是定量考核的原始数据缺乏可靠来源,达不到足够的准确和客观。

因此,在员工个人绩效考评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评价标准的编制上,应做到清晰明确。特别是对管理工作评价时,拟订绩效计划要避免“只有计划内容,没有计划目标”的现象,目标可以从时间、质量、成果、效果等多个纬度进行描述界定,并在纬度上采用分级等分法,明确各类情况的评价标准,开展多纬度的考评。

其次,在评价方式选择上,应根据评价对象、评价事项的不同,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正向考核与负向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相互贯穿、灵活使用。如在一线员工量化考核中,专业性工作应采用正向、定量的考核方式,通过逐项赋值积分进行评价;对工作质量问题,则可采用负向激励的方式,进行逐项积分扣减;事务性工作由于内容繁杂,不宜逐项积分,可通过正向、定性的方式进行考核;行为规范的考核则可采用负向、定性考核方式,采用“行为锚定法”,对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积分扣减。

再次,在评价数据梳理上,要做好员工个人绩效日常数据的采集,一线员工的工作量应与目前的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相挂钩,直接采集相关数据信息,避免人为统计造成的信息偏差。

最后,绩效考评是一个对员工绩效成果进行衡量的过程,各种方式均有利弊,比如:定量考核虽以数据进行评判,但忽略了员工在目标实现中的努力和付出大小;定性考核则难以避免主观判断出现的失误等。因此,绩效管理者在选择合适的绩效考评方式时,也应正视这些利弊,在对下属员工进行考评时,能多角度、多纬度给予考察,以达到全面考量。

3.注重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的转变,优化绩效管理流程

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从事后检查到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体现了企业经营 “过程控制”的理念思路,也体现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本质内涵和精益化要求。

一是抓好过程控制指标体系的建设。在对上级业绩指标执行落实时,各专业部门应做好对目标值的分析,在时间、效果、质量等纬度上对目标值进行分解,同时,在影响指标的关键因素上要编制过程控制指标,并固定考核。

二是抓好绩效信息沟通机制建设。沟通功能是绩效管理系统的纽带,有利于打通企业内外部的情感屏障、交流屏障和信息屏障。我们可以通过强化绩效反馈、绩效面谈、绩效看板、绩效预警等方式,让管理者将最明确的信息和责任传递给员工,并将员工最直接的工作效果反馈给管理者,从而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公司工作。

三是抓好绩效管理与各类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要改变绩效管理单纯由一个部门来负责的观念,要把绩效管理融于公司的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和预算管理中,以及对员工的个人管理,通过绩效的管理,来促进专业工作的提升,通过专业工作的提升,来促进公司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是抓好绩效管理流程的优化。要在综合基层员工工作量的基础上,尽量简化和优化绩效管理流程,避免管理环节过于繁杂,引起员工反感。要推进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技术手段强化绩效过程监控,同时能降低管理成本,给员工提供更便捷、人性化的操作环境。

4.加强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推动绩效文化氛围的形成

文化是“道”,它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又潜行于企业各个细节和制度中,文化无形却又比有形之物更具有力量。我们在强调绩效管理手段、绩效评价方式、绩效考核的同时,更应重视对企业中绩效文化、企业文化的营造与建设。

要将绩效管理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与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同时,要把岗位安排、工资报酬、职位提升等,作为企业“顶层设计、过程管理、末端治理、文化引领”的重要推动力量,清晰表明管理层真正需要、重视、奖励的是什么,从而向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及时、准确、强烈的传递企业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导向。通过绩效考核系统的不断引导,促进员工观念的不断转变,以达到超越“单纯依靠制度管理”的企业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传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的结构化改造[M] .南京大学学报,2000

第7篇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在不断推进,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绩效管理制度尚未跟上企业业务变化的步伐,难以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A设计研究院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国企;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改企建制

1国有企业绩效管理改革背景及A设计院背景情况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面对深化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走出去”战略造成的海外拓展的压力与风险,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唯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能有效应对。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将企业战略、资源、业务和行动有机结合的管理工具,对企业的战略实施、质量管理、管理者的时间成本节约以及员工的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在应对“改企建制”“、走出去”等战略的过程中,绩效管理的问题在企业内部管理的各种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研究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对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走出去”的战略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A设计研究院是某央企集团旗下设计研究院之一,其企业特点和发展历程在国有企业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A设计研究院现有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了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现有绩效管理体系的共性问题。因此,选择A设计研究院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对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A设计院绩效管理现状

A设计研究院成立院党政领导联席会作为绩效管理的决策机构,设立考核领导小组作为决策支持机构,具体执行机构为人力资源部、院长工作部或企业发展部,从组织上保障了全院绩效管理体系的正常有效运作。按照“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沟通与反馈以及绩效结果的应用”的绩效管理循环,A设计研究院开展各项操作,但实际实施中存在不到位的问题。这也是国有企业的通病,没有真正把考核的作用充分发挥起来。具体分析如下。将设计院年度工作目标一一分解,下达各部门、下属单位目标任务,形成年度绩效计划;通过目标管理法,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分解,构建全院考核指标体系;对直属生产处、分公司和子公司、管理部门进行综合目标考核,涉及部门自评、考评小组初评、院考评领导小组综合考核等层面,涵盖产值目标、收入目标、成本控制目标、质量目标、进度控制目标、安全生产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目标、部门履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工作效能等方面;成立院管理效能检查小组,负责对职能管理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上半年工作计划完成情况采取召集会议、听取各部门汇报,逐个点评的方式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部门年度绩效计划进行调整或修订;采取部门绩效全院公布、中层管理人员正副职沟通面谈、一般人员由主管面谈等方式,开展绩效面谈、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总体来说主要体现为员工奖金分配和薪酬调整主要依据、岗位的调整和晋升等方面,在培训教育、制订员工个人发展或绩效改进计划、激活人才沉淀、增强上下级交流沟通等方面,虽有所涉及,但缺乏具体化措施,尚未形成管理制度。

3A设计研究院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对A设计研究院绩效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很多国有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从绩效管理的流程来梳洗,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3.1绩效设计当前,A设计研究院在绩效指标设计方面存在部门考核指标不够明确和具体、部门考核未分类、个人考核指标不够明确和具体等问题。考核标准过于宽泛,没有分解出子指标,没有设置具体的量化目标,导致无法准确衡量,使后续开展绩效实施评测缺乏依据。

3.2绩效实施当前,A设计研究院在绩效实施方面存在绩效管理和日常管理结合不紧密,绩效获得材料记录不完整,绩效收集材料不够科学、准确等问题。直接造成绩效实施准确性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后续绩效考核结果评估、反馈、应用等环节的开展。

3.3绩效考核结果A设计研究院在绩效评价实际操作过程中,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受到各种主观效应,诸如首因效应、趋中效应、类己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这些不足主要源于评价操作的不完整性和非客观性,最终降低了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3.4绩效考核结果反馈良好绩效监管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完善互动与鼓励机制的建立。当前,A设计研究院在贯彻绩效监管过程中,互动机制存在大量问题。虽然绩效评价的申诉和反映体系已经建立,但因为对绩效过程管理中的检查、督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绩效考核工作基本上成为年度评价,缺乏阶段性评价,没有达到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及时完善绩效监管的宗旨,继而阻碍了绩效评价对企业个体导向功能的发挥。

3.5绩效考核结果应用考核结果运用看似处于绩效管理末端,实则是承上启下的桥梁,也是推动良性循环的关键。目前,A设计研究院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和流于形式的问题。绩效结果运用不充分,绩效监管的鼓励功能就无法得到体现。绩效监管效果不理想,继而导致公司管理部门不能积极参与绩效监管的改革与进步。

4A设计研究院绩效管理改革方案

为有效构建现代绩效管理体系,应坚持民主、科学、实事求是、公正科学的原则,遵循时间经济性,重视反馈,做到分级分类开展绩效管理。具体来看以下方面。

第一,建章立制,强化绩效管理工作的机制保证。对绩效管理(考核)制度进行认真清理并修订完善,切实加大绩效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彻底消除管理死角,真正实现管理工作的全方位覆盖。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绩效管理制度进行持续改进,确保制度正确的导向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第二,落实责任,进一步明确绩效管理的组织与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明确各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强化全面绩效管理的组织保障。

第三,规范程序,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对不同步骤,例如目标设计、实施、考核、交流以及最终评价效果的运用进行闭环监管、以实现绩效监管的科学发展,真正达到绩效监管的功能,确保战略目标责任落实到位且能够顺利实现。

第四,强化业绩导向,逐步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做到考核标准明确、合理、有针对性,主次分明;遵循可评价、相关性、量化性、衡量性和时间经济性的要求,实现公司与员工个人目标相衔接;不断持续提升、有一定挑战性;突出关键绩效指标和主要短板指标,力求少而精。

第五,改进绩效考核方式方法。将本单位的发展目标和年度生产经营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实行“分类考核”、“短板考核”“、对标考核”,使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绩效目标结为一体。遵循规范化、完善化的理念,逐步推进全面绩效管理工作,促进全方位考核法、平衡记分卡(BSC)、经济增加值(EVA)和关键绩效指标(KPI)等众多科学方法的使用,带动企业绩效评价方式发展。

第六,丰富考核结果应用。使评价结果和被评价人员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制定薪金、岗位调动、职责分配、开发培训和升职的关键指标。做到先考核后定绩效薪酬,赏罚分明。合理确定绩效考核结果的分级比例,避免考核等级的平均化倾向。强化绩效面谈效果,明确改进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潜能开发和教育培训工作,作为落实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帕门特.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开发、实施和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

关键词: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 评价模式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的科学、规范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财政资金分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收支矛盾和财政风险逐步加大,财政支出绩效理念开始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受到重视,规范公共财政支出成为迫切之举。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属性

绩效评价作为公共财政的理财思路之一,要求财政资金使用者纠正财政支出管理低效率、分散性、无目的性,以“绩效”为评价手段,保证财政支出行为和支出结构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财政绩效管理包括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三部分内容。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推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中延伸出来的是绩效审计和绩效问责,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绩效评价体系。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性

研究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明确绩效理念、提高资金效益、巩固改革根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是绩效预算改革的充分必要条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适应部门预算推进的现实,提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操作性,从而夯实绩效预算改革的基础。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导向性

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目标对预算单位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预算执行结果的综合评价。导向性要求预算绩效评价面向未来绩效预算改革的需求,拟合部门预算管理流程,培植从绩效结果披露的单一职能到绩效结果激励的复合职能过渡的潜在能力,从而适应绩效预算改革的趋势,切合渐进式改革的切实需求。

二、现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问题

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规范

指标体系中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划分模式容易导致反复从某一环节收集资料,评价指标侧重于合规性评价,缺少效益评价。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 缺乏一基于科学、严密分析而建立的的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

2、绩效考评标准制定困难

项目绩效目标表现多样,衡量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对于同一类项目的评估,由于缺乏区间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同一地区历史上相类似的支出随着支出目标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参考价值不断弱化;加之评价主体专业性局限,因此财政部门很难对绩效评价标准建立有准确的结论。

3、绩效考评数据库建设不健全

目前关于财政绩效评价的数据资料收集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评价标准值测定及数据库建设,且现有的标准不统一,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结影响结果的公平性和可比性。

4、缺乏完备的事前、事中考评机制

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主要采取事后考评,为采取行之有效的事前分析、事中跟踪机制。而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建设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章办法,使之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5、现有考评制度存在重结果,轻投入、产出的矛盾

我国现行试点地区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仅还停留在绩效考评的初级静态管理阶段,以对支出结果进行考评为主,看支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缺乏重要的动态管理,包括对投入、过程、结果、效率等全方位的综合考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难以达到相应效果。

三、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绩效指标,但是预算支出的绩效往往又很难衡量,因此应规范指标体系。一方面通过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健全,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另一方面应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确立指标。从项目开始阶段就应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要求部门做好统计台账,增强绩效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便于事后评价;三是制定共性指标,包括财务管理、预算执行、民众评议等指标,增强评价结果在项目和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

2、进一步规范核算制度,全面反映政府绩效

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做后盾,绩效评价中对项目资金投入、支出等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会计核算法的真实准确、规范化都有更深刻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和很多国家的预算会计使用的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它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现金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同时也不能使用年限内分摊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为此,我们也应修改现行会计方法,实行部分的权责发生制,建立政府财务状况报告制度,以便于更全面地反映政府的绩效和成本。同时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已对单位的重点、重大项目支出进行项目核算,使收支项目核算更完整、更透明,以确保政府绩效及预算执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应用合适的绩效预算评价分析方法

项目考评阶段,选择合适的项目考评方式有利于提高考评结果的科学性。结合项目类别和具体情况选取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垄断产业定价法。对于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效益可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那些效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项目,则可选择最低费用选择法;对那些自然产生垄断、市场调控难以到达的行业(如水、电、气等)可采用定价法,由政府定价。同时适当考虑其它地区、不同国家的同项支出比较法,比出优势、比出差距,定量分析。综合各种分析方法取得绩效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准确性,便于结果的拓展运用。

4、建立配套管理机制,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各环节

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尝试编制多年滚动预算。针对国家五年计划目标,各部门建立了发展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将年度的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动中长期滚动式预算的实行。各部门可以从本年开始进行准备,编制出后三年的绩效计划,并将计划与部门预算挂钩,在第三年终做出当年绩效评估情况的报告,并依此对以后的预算进行调整;二是建立风险约束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大量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为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一定风险。建议建立规范的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对于委托考评的中介机构要规定相关的资质和实力,并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取。同时,通过制度化的资信评价,采取工作效益挂钩等办法牵制中介机构行为,使中介机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约束,间接加强对邀请专家进行约束。

5、加强考评事前、事中程序管理,推进绩效管理模式创新

一是在事前绩效审核环节,将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融入预算管理过程中,作为预算批复的必要条件,绩效目标评审未通过,原则上不能下拨资金。可通过引入第三方评审的方式提高绩效目标编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项目预期绩效与预算安排相结合,促进项目按既定绩效目标实施。二是事中绩效跟踪环节,对绩效目标进一步完善,使财政资金的投人更加合理、规范。同时关注财政资金投入情况,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项目效益与预期目标偏差等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绩效目标实现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保证项目按绩效预定目标完成。三是加强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政府应根据考评结果,对绩效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于指标完成不好的部门,则予以公告,并且削减直到取消这项预算。根据绩效预算按效果拨款的原则,财政部门要按照各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结果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并提交人大审议。通过执行有约束、支出有考评的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升政府管理的绩效。

四、需要把握好的三个关键问题

1、把握支出管理绩效取向问题

长期以来,财政支出安排过程中,虽然逐步建立了项目前期论证、投资评审、招标采购等审批执行程序,调整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需要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资金使用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远未建立起来,“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相差甚远。同时,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绩效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压力。因此,必须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深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科学合理地安排管理财政资金。

2、把握绩效评价总体进程问题

根据工作主体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通常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为项目评价和部门评价,而支出项目作为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管理活动的主要载体,种类多、分布广、差异大、实践难。因此,做好项目评价对于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从个别项目评价逐步发展到多个项目评价,从主要对单一项目的评价逐步发展到主要对大类项目的评价,从对评价结果的项目对应逐步发展到对评价结果的部门对应,范围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从财政管理的最终需要看,项目评价过渡到部门评价、并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必然趋势。因此,当前应该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通过对大类项目的评价反映部门支出绩效,通过强化结果应用约束部门管理行为;按照“逐步扩面、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将评价范围拓展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项目安排环节,推动部门支出绩效评价向“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拓展,最终实现对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的系统评价。

3、把握项目管理绩效目标问题

从绩效目标的具体内容看,产业类项目主要涉及新增产值、新增利税、新增收入、新增就业等预期指标;民生类项目主要涉及受益范围、计划能力、运行状况等预期指标;基础设施类项目主要涉及功能实现、运行状况、设备配套等预期指标。这些绩效目标,一方面作为事后项目绩效评价的参照系,通过工作完成结果与绩效目标的分析比较,对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完成和项目效果作出基本判断,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评价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作为规范管理工作的重要参照,真正体现“去年的事后就是明年的事前”,从而为健全管理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项目跟踪监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更是实施项目当期管理的参照系,在项目规划中明确项目实施的主体、范围、标准和效果等关键要素,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事前控制,确保财政管理关口前移。因此,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必须科学规划设计项目绩效目标。在项目申报中,项目绩效目标要作为前置条件。这是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更是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到位率、实现支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工.加快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j].中国财政,2008(8)

[2]钱巨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中国财政,2009(17)

[3]臧国忠.打造“绩效观”指导下的新型财政管理机制[j].中国财政,2009(21)

第9篇

关键词:政府预算;绩效管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国家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而我国在政府预算绩效的改革与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主要还是在参考和学习西方国家绩效管理的研究成果。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性,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国家政府预算绩效改革的成果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需要对自身的改革进行准确的定位,探索出适合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措施和改革路径,这样才能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职能最大化,提升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强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1.能够促进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间接的推动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下,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相对粗放,对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因此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针对预算制度的改革和绩效管理的加强是势在必行的。通过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进,能够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资金的问责机制,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科学化管理,实现财政资金管理的精细化,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2.能够明显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的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政府的财政预算与执行都要从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所以强化政府的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使政府进一步明确自身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强化为社会公众全心全意服务的信念,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给予更多的监督和考核,提升政府机关人员的办事效率,减少财败等违规违纪行为,使得政府的财政预算活动变得更加规范、务实和富有活力,从而不断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随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的实行,政府对预算的控制力将会进一步增强,从而减少财政资金浪费或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提高政府在公共服务中预算资金分配的规范性、客观性和合理性。

3.加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优化

在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工作职能的转变以及公共管理效率的提升是其热点问题之一。其中,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机构与人员臃肿、考核机制不完善、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对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成本控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加快工作职能的转变和优化,加强对财政资金和公共支出的控制力度。

二、强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1.以绩效为基础,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要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制度的建设,增强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性;其次,要对现有的预算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全面推行中期预算管理,以绩效为依据,滚动编制政府预算,将中期预算与年度预算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部门的战略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年度部门预算紧密结合起来;再次,要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问责机制,在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中引人权责发生制,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对政府部门活动的成本和绩效进行全面、完整的考核与反映;此外,还应当针对预算绩效管理涉及部门多、信息量大、信息来源渠道广泛等特点,加强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升财政资金信息的采集效率和处理效率,准确核算和有效控制政府的活动成本,提高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效率。

2.加快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制建设

预算绩效管理覆盖面广,涉及政府及其部门职责与权能的重新配置,在具体的管理中,遇到的阻力可能会较大,需要加强立法对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调整和规定,一方面要在《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中逐步增加绩效管理的相关要求,强化对政府财政资金支出的法律约束,强化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为顺利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础,另一方面要增加对各级政府绩效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各级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法可依。

3.要重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应用

对于新时期的政府预算,应当坚持以绩效管理为核心,对预算管理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贯彻和落实到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树立财政资金预算的全过程管理理念。政府部门在编制财政资金的预算时,一定要建立明确的绩效目标,在预算执行后更应当进行绩效评价,重视对预算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并将其作为后期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政府财政资金应用的问责机制和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绩效评价结果还可提供给人大、监察和审计等部门,作为其执法的参考,也为今后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寻求支持。

4.加快公共财政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与完善

首先,对于与政府预算绩效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界定,理顺各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事权,明晰各部门的职能,并将其作为绩效指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因为只有做到了职责明晰、权责明确,才能保证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合理应用,强化各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责任。其次,为了确保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执行,要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的规划,做到与预算绩效编制和评价的相适应,增强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预见性,有效减少各类财政资金的浪费和管理混乱等问题。再次,政府部门还应当根据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需要,对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相关财政制度进行完善,增强公共财政相关配套制度与政府预算管理的协调性,为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5.营造良好的绩效管理氛围,大力宣传绩效文化

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其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需要在工作人员中间积极推广绩效理念,营造一种良好的绩效管理氛围,将预算管理的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方式、评价结果的应用等系统的融入到政府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同时,要针对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培训,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媒体手段和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对绩效文化进行宣传和普及,提高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绩效意识,让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财政资金的监督活动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的预算绩效管理也应当加快改革的进程,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对此,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总结和反思政府机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然后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政府预算管理措施的深入贯彻和高效执行,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在政府预算绩效改革的进程中,要重视对预案执行效率和结果的评价,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政府预算政策的高效执行和预算资金的高效使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少龙: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动因、过程与影响[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9(01).

[2]孔志峰 高小萍:四位一体的绩效预算改革框架体系——中国特色绩效预算改革的路径与产品[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7(03).

[3]黄盛祥: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4]孙克竞: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经验借鉴与现实定位[J].财会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