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2 03:40:26
导语:在艺术设计研究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探究型教学模式下 设计艺术学硕士 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思考、讨论、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去了解、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知识及研究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培养全方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急速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氛围的民主性、课堂交流的多向性、学习主体的创造性、教学关系的统一性等特点。该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单向交流,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叉交流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原来的“从”的地位转化成“导”的地位,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各种教学关系统一,很多教学模式不能协调教学关系,如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它侧重教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较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但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缺少探索发现问题。自主能力较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差。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的现状
国内设计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数院校按照二级学科,即设计艺术学专业来设置课程,造成研究生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适应能力较差,除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各高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尽相同。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该校理论基础课开设较多,而且基本上为学位课。师范类院校则比较重视理论与技法的基础教学,如东北师范大学,在学位课中不仅开设了数量众多的理论课程,还开设了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湖南大学开设的理论课程,与其他类型院校类似的课程,如《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 等。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理论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适应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和高等艺术院校师资。”从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只重视培养技术表达能力、注重美感的表达思维忽视了创新能力、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理性思维的培养,没有体现我国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市场要求。从理论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在我国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 除了一些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如《设计概论》《艺术概论》《美术史》《设计史类课程》外,其他理论课程所占比例少之又少。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中的意义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对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作了明确规定:“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 二)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 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科学研究能力或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素质。而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所以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可以更好的为培养人才服务。而当前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很多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连如何撰写论文的能力都没有,还有不少艺术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缺、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专业需要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的专业,离开了这两样,它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顺应社会对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时代产物。其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的投入学习,尤其是促进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的综合素质。所以将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和探究型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和互动性。针对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程总是力不从心,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低,缺乏与导师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营造学术平等,学术自由以及良好的研讨氛围,鼓励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部分的研究课题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而往往是在几种答案中寻求相对合理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启发、互补互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研究课题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取得共识和共鸣,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信心则应伴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1]宋明岷.论探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1,(1).
关键词:村镇农宅;冀东地区;绿色理念;设计
引言
从当前我国农村的住宅建设发展方向来看,绿色农宅是建筑中重要的建设发展趋势,尤其近年来我国冀东地区大量兴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住宅。它们大多由当地农民根据自身要求、当地情况设计并建造,冀东地区正在逐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宅,绿色农宅尤其受到农民的欢迎。但是从当前住宅的建设情况来看,农村住宅建设技术和水平尚不够成熟和现代化,尤其是缺乏现代绿色农宅建造手段,再加上城市住宅建设技术不同于农宅建造技术,而农民建造水平较低,极易受城市住宅建筑的影响,导致冀东地区的农宅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平面布局不科学、建筑材料不节能、农宅室内环境差等,所以,冀东地区绿色农宅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1冀东地区农宅现状调研
冀东地区红瓦店村作为农宅建设比较多、比较先进的村镇,在农宅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实用和环保还存在很多不足。当前红瓦店村的农宅建设主要是以道路硬化、三改一清等为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在农宅的规划和农宅造型方面尚有很多缺点。红瓦店村的农宅建设大多是在原住址的基础上建设的,没有作科学合理的整合规划。通过实地调研红瓦店村农宅建设,清楚地了解到了新农宅的建设情况、成果,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内容。
1.1规划专业性较低
农宅建设缺乏规范性,红瓦店村的农宅建设主要是以户为单位。农宅建造选址随意,缺乏科学性,为了节约资金,大多选择了原有住址,出现村镇农宅建设不统一、分布较为分散等问题。大部分村委会在管理农宅建设上,主要是进行农宅房型的评价和选择,导致农宅建设选址不合理,如有的农宅在农田上建房,导致村镇规划混乱无秩序。
1.2农宅建设简陋有污染
红瓦店村在农宅建设时以一个村民小组为单位,建设工作不具有专业性,基本是以农民的经验建造,主要包括农宅外墙美化、新建及改造原有公厕、修建水泥路面、改建猪舍、清理垃圾。该村部分新建农宅临路,无隔音降噪措施,使村民饱受噪音和灰尘的伤害。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并不完善且分散不集中,不利于农户的便捷使用。其中农宅建设公用场所主要以中心广场为主,通过硬化道路处理,缺少合理适宜的植树及草地绿化等措施。
1.3节能意识缺乏
红瓦店村的农宅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出现土地资源浪费、住宅能耗较大两方面的问题。农宅建设面积基本一致,但没有和各户人家的人数紧密联系,导致土地资源没有合理的利用,有的农户家庭根本不需要同等面积的农宅,反而使总体建设缺乏科学性。再者,农宅建筑技术较低,建筑材料性能也很一般,为了节约资源,大多使用普通材料,而新型节能材料很少,例如护结构缺少科学合理的保温措施。
1.4农宅建设环境恶劣
农宅建设环境直接影响了农宅的绿化程度,但在实际的建设中,该村并没有做好农宅周遭卫生环境的绿化程度,例如,很多农宅在建设过程中缺少合理的规划,没有把居住与禽畜养殖分开,一般都在新宅附近选择畜养家禽的地方,最终导致新房附近脏乱臭,直接破坏了农户的居住环境。
2冀东地区绿色农宅设计策略研究
2.1绿色生态住宅的基本内涵
住宅建筑发展至今,从绿色农宅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绿色生态住宅被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舒适健康、清洁高效、美观和谐。(1)舒适健康作为绿色生态住宅必须具备的内容,对建筑的空间结构有较高的要求,农宅在设计时,需要具有充足的日照、保证良好的通风,且室内可以隔断外界的污染和噪音。住宅对安全性和私密性要求较高,且能与邻里间达成和谐、自然的交流与沟通等要求。住宅建设避免出现废水、废气现象,控制好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清洁高效作为绿色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使用绿色高效的资源和能源,提高绿色材料的利用率。对于现在常用的建筑材料,除了使用绿色技术,去除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还要进行废材的循环处理。在建材的管理上,强化、细化、精化管理,制定出针对绿色生态材料的管理办法,包括材料的使用、保管、各种处理技术等,以免出现材料和能源的浪费。(3)美观和谐作为绿色生态住宅的最终追求,在设计上要努力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其设计造型要完美地与大自然相统一。绿色生态住宅在这方面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同时还在精神方面有所体现,主要指的是生态住宅融合于自然景观与社会文化中。
2.2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原则
绿色农宅设计的六大原则:节约能源、设计结合气候、资源的最小化利用、来源于住户、本着地段资源的要求、追求整体的和谐统一。其中,我们对于节约能源方面主要是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资源的最小化利用主要是指避免建筑材料和资源的浪费,并最大化处理建筑废弃物,合理处置废弃资源,实现建筑资源的“零废”,加强建筑材料的功能性和环保性,实现建筑材料的最大化使用。整体的设计主要指的是农宅的地段选择要配合其他农宅的建设,且农宅的设计要满足当地的资源、气候、文化和经济等,把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农宅的设计和建造最忌讳的是盲目仿照,滥用建筑技术,导致农宅建筑的不完整性和实用性。
2.3绿色农宅的技术标准
绿色生态住宅对建造的技术性具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可改造性,并要求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建筑技术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技术标准:第一,农宅要做好科学合理的选址,一般在选址后还要保护周围的生态系统,做好建筑和环境的规划设计,避免出现不利影响。第二,绿色生态住宅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遵循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耗、避免资源浪费,如使用较高水平的保温措施,具备合理的自然通风、日照、交通等。第三,绿色生态住宅遵循节能环保的理念,比较高效的节能方式有太阳能的利用、地源热泵技术等各种生物能的利用。第四,绿色生态住宅要尽力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废水、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第五,绿色生态住宅要积极利用各种环保建材来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
3冀东地区农宅绿色技术策略研究
3.1绿色农宅环境规划设计
首先,农宅新区的选址无论在什么位置,一定要掌握清楚农宅建筑周遭的环境,是否有绿地,是否有公路,在确定好建筑基地后,要保护好农宅基地周围的环境。建筑面积一定的条件下,联排住宅比独栋住宅节约土地,面宽小的住宅比面宽大的住宅节约土地,规划设计时应避免建造独栋住宅,以联排、多层、大进深房屋为主。
3.2能源与环境
建筑节能最有效的措施是改善建筑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首先是选用高标准的建筑保温措施,不管建筑成本的多少,一定要采取最高标准的建筑保温措施,且从建筑的整个寿命来说具有居住的优越性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性。在农宅能源选用设计时,沼气净化池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提高了农宅的绿色生态性,沼气净化池有效地结合了沼气池与污水净化池,不仅起到了处理生活污水的作用,还能产生沼气能源,成功地应用在农宅上,例如清洁用水、生活燃料等。
3.3农宅环境质量
农宅设计一定要根据当地区的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湿度、降水等,保障建筑的舒适性。例如在农宅通风设计上一般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巧妙设计并使用庭院,从而起到降温通风作用并改善通风质量,这样的农宅设计不仅有效的利用了资源,还起到了绿色环保的作用,降低了建筑成本,而且居住性能较高。农宅建造使用有蓄能、调湿、隔音降噪功能的材料,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3.4农宅的水环境
设计并使用水资源的循环系统,包括污水的统收、处理和再利用,不仅有效改变了农村居住区污水无组织排放的现状,还提高了整个村镇水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地表与屋面合理布置雨水收集系统,处理后用于日常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可与景观绿化用水、雨水收集结合布置,做到一水多用。家庭的用水设施应采用节水器具,节约使用水资源。3.5材料与资源为了达到绿色农宅的目标,建筑材料首选当地所产的建材,最大化利用传统材料的优势,并适当使用节能环保的建材。例如亚麻籽油可以替代传统的乙烯基乳浊液作为墙体涂刷材料,避免装修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杜绝使用有毒气体含量过高的材料及各种具有放射性元素较高的建材。对于废弃的建材,不要随意丢弃,可以采用循环利用的技术重复使用,避免材料的浪费和废弃材料破坏周围环境。
4结论与展望
通过前文的分析与研究,绿色农宅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有选址布局、建筑环境、建造技巧等各方面的内容,所有的设计一定要满足住户的需求,兼顾环境、人力、经费等多方面的因素,达到节能、绿色并适合人们居住的标准。在农村绿色住宅建设推广时尤其要注重节地、节水。绿色技术应用于农宅的设计和建造中,应注重技术运用后的居住安全性和可靠性,根据地区和人类的居住要求,采用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手段,保证农宅具有良好的设计效果,并能充分满足高效便捷的使用功能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智,赵红红,刘春霞,等.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5,(12):123-126.
[2]王芳,常菲.论绿色建筑之太阳能光热技术[J].材料应用,2014,(3):15-16.
[3]李忠.新农村建设中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意义解析[J].江西建材,2015,(11):95-96.
[4]龚秋望.于新农村建设中节能“被动房”问题的探讨[C]//2014首届全国绿色建材与德国被动房技术交流大会特刊,2014:44-48.
[5]任勇权.浅谈建筑绿色施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论坛,2013,26:158-159.
[6]程博,姜曙光,胡智毅,等.基于被动式技术严寒地区节能农宅的设计方案[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11.
[7]余俊骅,刘煜,唐权.关中地区农村住宅的绿色生态设计策略及适宜技术浅析[J].华中建筑,2010,28(8):86-89.
[8]杨维菊,徐斌,吴昌亮.青海地区绿色生态型农村住宅设计策略研究[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S1):112-119.
[9]高源.西部湿热湿冷地区山地农村民居适宜性生态建筑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作者简介:盛馨影(1985―),女,本科,助讲,研究方向:中职艺术设计教学。
摘 要: 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学校应该以学生为根本,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以中职艺术专业的学生评价为例,对评价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生;艺术设计专业;以人为本;评价方法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中职教育能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且能够安置大量的适龄学生,维持社会的稳定,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中职学生的评价方法还不是非常健全,为此,学校就需要在此方面加强。笔者根据自身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分析了对中职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具体如下:
1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觉,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一般来说,自我评价包括文字调查、信息记录等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性的记录和分析,它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有学习态度、设计方案,还包括构思框架、制作成品等,内容的记录需要按照从事事项的不同来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强化评价对学习的反馈
以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一味地灌输,这样不但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难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适当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发现自身的潜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其保持旺盛的学习欲望来完成设计专业的学习,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因人制宜,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因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对向相应的内容、进度等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将评价对教学的强化作用发挥出来。
3 汇总多元化的学生评价
单方面的评价很难全面地评价学生,为此教师应该掌握更多元的学生评价,进行评价的可以是家长、同学,也可以是邻居、学生自身,或是可以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来有效地生成学生的全面情况,将学生的客观行为更好地反映到教师的脑海里,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探究能力以及艺术文化感受力等,这样对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4 加强对学生的动态评价
为了收集到学生更多的信息,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等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在诸多方面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了解,包括课堂问答、课程观察、课堂练习,还可以包括课堂测验、专题设计以及自我评估等形式。这样的评价实际上呈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将学生的全面状况都反映在内,分析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进行评价反馈的时候,教师应该将评语与等级相结合,评价只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教师不可矫枉过正,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5 把握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最好体现就是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学生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学习基础、审美造诣、设计主张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在认识、情感、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和规划,激励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职业教育的目标。
6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之所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对自身的能力和职业发展树立信心。艺术设计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技能性要求,而这种技能往往体现在对过程的理解和运用上,而不是将结果突出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形成性评价对艺术设计专业非常重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考虑学生的热情、艺术潜质等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主要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室内商业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庭院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行业的相关规范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熟悉,能够充分运用基础知识、技能进行社会实践,具有较好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够从事室内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部分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一些院校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很多学校没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设和调整培养方案,没有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
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掌握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知识深化阶段,第三阶段是综合设计实践阶段。对于这三个阶段而言,其课程目标比较明确,也有比较突出的教学重点,但三者之间缺乏联系,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三个阶段之间都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课程的内容普遍抽象而空洞,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创新和灵感。这样的教学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无论是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还是教学、科研,教师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主体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而成的,不仅要学习艺术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软件基础操作。当前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专业带头人不足“,双师型”教师较缺乏,这样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的教学需求。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差,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均影响着本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实践教育指导思想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
在具备了完善的教学方案、教学评价体系之后,还需要各个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领导的全面落实和执行。在目前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自身经验和理解进行教学,不能从完整的教学体系出发,导致实际教学中出现很多偏差和失误。这种现象需要广大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高度重视和注意。
二、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特性与实施策略
(一)“生态型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
生态型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开展,在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引导下,不仅要协调教学生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教学整体系统之间以及整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生态教学系统进行实际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认知世界、生活世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二)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特征与基本途径
生态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第一,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建立生态系统群;第二,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和洽紧密的关系;第三,使课堂情境教学创设与企业真实项目导入之间处于良性循环生态型模式;第四,多元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的生态和谐关系。这四个生态模式特征构成了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由于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所以工作与学习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手与脑并用及教、学、做合一就是实施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执行生态教学模式时要从学生在校三年的局部上把握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具有层次性,如考察实训室认知层面,是对行业、职业、岗位的认识;模拟实训是理解层面,是对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与知识通过模拟或仿真进行的理解操作;全真实训是应用层面,是对掌握的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与知识的一线顶岗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三个平台使生态元素之间进行不断的教学专业交流、信息传递和能力培养,从而达到生态平衡。
三、生态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性质,制定不同的生态型教学模式,在实施生态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主要的任务载体是真实设计项目,可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第一是诊断学情,第二是创设情境,第三是生态模式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操作流程,第四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群,第五是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骨干团队。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流程。在进行生态型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中,要从全局把握操作程序,然后将每一步落到实处,进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一)诊断学情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前,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日历。如果把整个生态型教学模式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学生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在通常情况下,个别学生处于生态核心区域,多数学生处于生态系统的核心周围。处于系统核心区域周围的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处于生态系统核心的大都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因此,要注重因材施教,并在计划学习课程设计过程中,合理分配学习资源,以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创设情境
其中“情”主要指师生教学生活中的感情,“境”主要指师生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是死板地讲授专业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因此,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实现顺性达情的目标。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在学校建立实地训练场所,建立校企联合模式,场地设备等可以由学校提供,工程项目方面的资源由企业提供。这样可以逐步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是基于高职课程目标的最合乎逻辑的教学方式。同以往的知识教学相比,项目教学不仅体现了“教”什么,而且表明了应该“怎么教”。教师创设情境还有一种方法是课堂上的互动。互动的“点”应该在项目内容完成的关键处,是问题、困难激发的智慧“冲动”。智慧没有调动的媒介,就处于“冬眠”状态,而每个人都有智慧,课堂上的互动便是激发沉睡的思维能力的媒介,也给生态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了基本条件。
(三)生态模式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操作流程
1.要素适应阶段在要素适应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结构理解能力、空间色彩认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时机,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课内、课外联系的能力。并且要将艺术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进行全面的关注,多角度观察学生,使课堂教学更有成功的把握。
2.平衡发展阶段在生态型教学模式中,平衡稳定发展阶段是核心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将适应阶段的要素进行全面优化。平衡发展阶段是将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专门能力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接受、反馈、矫正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将系统化、连贯性的知识掌握牢固。具体地说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生态教学的平衡发展,实现工学结合,并突出实践。项目组合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科学编排,将学与做贯穿教学全过程。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融教、学、做于一体,不但体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更体现了高职教育生态教学平衡发展的要求。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职业人”的必由之路,更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的必然要求,更是突出专业特色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3.和谐发展阶段在和谐发展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以实现教育生态的最高层次为目的,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计能力创新,进而提高职业素养。总结与积累前面两个阶段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导入企业真实项目课题,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之中,在实际专业设计过程中,灵活运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态理论和方法。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通过相应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制图能力,通过大量实践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综合方案设计理念,不仅培养学生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精神,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性要素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对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能起到促进作用。
(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群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相近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生态引导的形成。树立正确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定位于“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秀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必须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特色,突出优势。在生态型教学模式中结合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逐步推出相近相关专业,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按市场需求设立软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设计等专业,形成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龙首,相关拓展专业为支柱的具有特色的生态型专业群。
(五)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骨干团队
在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和相关企业人士为辅助力量。在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坚持“内培外引,重在培养”的方针,并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全面的考察,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团队是实施质量工程的主体力量,在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教学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有利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还可以以社会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名师为中心形成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名师的指导作用,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师派到对口企业中进行实际设计和创新,教师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生产,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的机会,从而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教学水平。
四、结语
关键词 机械设计 机械制造 相关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现阶段机械设计水平和制造生产水平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绩,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还是没有达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机械设计制造水平,但是在智能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上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前景。
1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发展现状
在目前的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以手工设计为主的手段,具体的设计观念思维较为落后,机械设计技术单一,存在着设计周期长,企业各部门协调沟通不到位的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障产品的整体质量,在现代机械制造的技术中,可以充分的利用以数控以及加密技术作为基础依据的高科技技术有效的结合传统机械制造技术的精华,全面的提高现代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有效的提高了机械制造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分析
2.1机械的设计技术方法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第一就是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是一种最基本的设计方法,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普遍的使用方法,这是一种数字化发展的产物,极大地提高了机械设计的整体效率以及综合设计水平,全面的提高了机械产品的整体性能。数字化设计技术就是通过数字模拟来完成前期的设计,在计算机上进行运行调试,不断的完善改进设计方案,数字化设计可以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计效率。第二种就是并行化设计技术,这是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机械产品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对机械产品的整体功能以及特性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并行化设计就充分的考虑了机械之间协调能力、提高了机械产品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机械化水平。第三就是智能化设计技术。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机械设计师对于机械的自动化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这也就意味着机械设计师通过智能技术提高机械的运作能力。
2.2机械制造的先进技术
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这是在二十世纪制造行业最杰出的成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应用,是现阶段发展的最快的技术之一。这项技术的应用在根本上可提高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第二就是数控技术,数控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有效的降低成本,数控技术有一定的灵活性 比较适合精度高,零件复杂单件。第三就是虚拟轴机床。新型并联构型制造装备虚拟轴机床就是把机器人与机床进行有效的结合,这种机床在结构上具有模块化程度高的特点,结构相对较为简单、但是操作速度相应较快,在造价上就较低,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机床设备的固有缺陷。第四就是微细制造与纳米技术。这种技术是随着人们对于机械产品自身的功能集成化以及外观微小型化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使微细加上和纳米制造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有效的促进了微型机器的系统化发展。第五就是少无夹具制造技术,在一般的机械制造系统中,一种机械产品的生产是需要大量的夹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耗费了大量资金,增加了产品的生产的周期,造成了柔性差、响应速度慢、生产成本高的普遍现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想有效的提高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就要提高对夹具的研究。
2.3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在现阶段的机械制造业中,机械制造的具体的管理措施十分重要,对此在机械制造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首先,就是要充分的借鉴发达国家的计算机管理制度,利用计算机的高效、迅速的特点对机械制造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也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就是要提高机械制造设计的整体水平。要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采取先进的设计方法,通过具体的设计数据进行不断的完善,充分的利用机械产品的智能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低碳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最后就是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特定分析,在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水平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就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更新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水平,要提高对国际上先进的机械制造水平的学习和应用,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其次,就是要拓展机械制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消费才会有刺激机械制造产品的发展。
3结语
在现代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相关技术的研究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的对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相关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剖析在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改进和完善,不断的加强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有效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义臣.现代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相关技术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4(8):56-58.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师人为赋予建筑或某一空间的设计形式。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师认为创造的环境艺术。由于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所以环境的好坏直接反应在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中。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必须不断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的可行性,才能不断替身环境艺术的优越性和社会价值。随着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同时也成为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生态与环境保护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将逐渐成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生态与环保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1.生态环保理念
生态环保是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简称ECO(ecological),是一种立足于社会现状转变观念和思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旨在通过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引导更多人投入到建立生态保护、生态健康、生态平衡的公益事业中,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观的宗旨和目标要求。简单地说,生态环保理念是从多种角度入手,立志于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理念,通过科学的观念、理性的消费模式、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领域为突破口,共同为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不懈努力。
2.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环境艺术设计概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集合体。环境艺术设计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破坏越演越烈,环境艺术设计一度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被推向风口浪尖。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师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对空间界面进行艺术处理,并融入艺术学、美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对既定空间设计出特定的风格和氛围,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要。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
生态与环保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生态设计与保护
生态与环境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范畴,环境作为生态系统的分支,是衡量生态系统稳定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物种存在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存在多样性,以至于为了维持生态系统趋于平衡,需要对其进行生相应的态设计,便于有效保护和降低生态破坏。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而指定的相关政策或实践行动。为了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加强生态系统的设计和保护是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所以,加强生态设计与保护是促进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措施。
2.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生态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清洁能源之分。生态资源呈不规律分布,甚至有很多资源仍然处于开发探索阶段。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为了保护人来耐以生存的家园,必须要有节制的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例如:扩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循环利用;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消耗;完善清洁能源取代污染能源的替换等措施。
3.生态补偿与适应
生态系统是一个循环的系统,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旦,环境破坏力度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范畴,系统将存在漏洞,意味着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通过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目前,由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使得过量的工业化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谋发展,一度造成生态失衡。而环境艺术设计可以通过生态补偿,运用清洁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科学合理的补偿措施,帮助生态系统恢复平衡。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与环保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且与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的目标和宗旨一致。面对生态破坏失衡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责任人,所以必须要担负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加强对生态环保理念的重视和认识,才能进一步为子孙后代留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关键词]再生纸 环保 艺术设计 材料
中图分类号:TS7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142-02
一.「造纸忆纸
我国是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之一 ,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麻纸在汉至唐近千年间,是我国书写绘画的主要载体。到了东汉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经改造后的纸物美价廉,受到普遍使用。由此纸进入了实用阶段,并不断发展、创新。隋唐时期不仅创新了麻纸和宣纸,还出现了一些新品种,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进入宋代之后,随着印刷业的兴起,印书的竹纸大传开来推动了文化的交流。由于纸加工技术的提高,产地的扩张,到明清时期宣纸作为主要的书画材料,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现今环保观念的提升,使得再生纸渐渐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再生纸简单地说就是废纸的回收利用再加工。其实再生纸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废纸造纸的记载。据元代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卷六》书中记载:“南宋湖南漕司根据举人落卷,及已毁抹茶引故纸应副,抄造会子”。宋人不仅拥有聪明的智慧,还具有内在的观念价值――节约纸张,废纸再用,当时不少宋版书,往往是用废纸的公文纸之背面来印刷的。无论是废纸造纸的利用还是废纸的重复使用,我们的祖先都把它展现的淋漓尽致。到了明代,废纸早已成为我国造纸原料的另一来源。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南方竹贱......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取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见,早在中国古代纸的再生利用观念早有体现。
可以说纸似一部时光机,在科技时代的今天它可以带我们穿越回不少让人流连的书信时代,写一封信,认真定度文字,抱着期望的态度,贴上邮票,扔进邮筒。在路上遇见从过去走向未来的的人,在路上路过那些儿时难忘的地方。纸不仅仅是传承着中华文化和历史,更是中华民族情感和回忆的载体。已经泛黄的日记本,翻开细读,是否都是满满的感动?稚气的字体和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涂鸦记录着每天的喜怒哀乐,在里面你是否看见了另一个自己?纸是一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天然的、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再生纸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特殊性。再生纸媒介材料如应用在艺术创作中,会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环保价值和应用价值,会给艺术设计创作带来独特的内涵和震撼力。
二.「纸的二次生命
纸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环保型材料,通过废纸的再生再造赋予了纸张的第二次生命。作为可再生材料,再生纸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特殊性。
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纸本身可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由于人们对于纸的依赖,森林也被遭到了加速的破坏,植树造林当然是一个挽救森林的好办法,不过学着节约木材,使木材能够重复使用更加重要。于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再生纸诞生了。再生纸是低能耗、轻污染的环保型用纸。不会影响办公、学习的正常使用。据统计:一吨废纸可以再造好纸850公斤,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节水100吨,节煤1、2吨,节电600度,还可以减少35%的水污染……但制造一吨纸需砍伐约20棵树龄在20--40年的树木。在整个社会都在呼吁环保的今天,如果这些用纸全都采用再生纸的话,那将节约的是整整一大片森林!
降低成本,良性循环。再生纸是以废纸做原料,将其打碎、去色制浆经过多种工序加工生产出来的纸张。为了实现再生利用,丢弃的废纸、废木被回收利用,成为廉价的造纸新原料,科学家们称其为“第四种森林”。再生纸的制造过程也是复杂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充足的水资源。由于其原料的80%来源于回收的废纸,需要充分脱墨,要想得到质量较高的再生纸,需要大量的水源和经济条件,还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目前市场都在呼吁的环保纸,实际上不等于再生纸,再生纸是以废纸为原料的,环保纸是以原木浆及草浆为原料,环保纸只是市场的统称。再生纸在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增白剂,荧光剂等化学品,所以纸张是微微发黄的。正因为这样,它不会像一般纸那样反光,对我们的眼睛是有一定保护作用的。不是越白的纸张越好,这正是大家的一个误区。再生纸的科技含量高,市场价低,有的厂家尽量降低利润甚至亏本销售,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尽快认识和接受这一新事物,想让大家多了解和使用再生纸。恰恰相反,因为大多数的人对再生纸不是很了解,或许还会认为再生纸不安全,不卫生等。进而导致了再生纸在市面上很难推广,这样造成了双方无果的场面。所以造成敢于尝试的厂家倒闭,也越来越少的厂家去尝试甚至取巧,带来更大的污染。再生纸的推广就成为了“不可能事件”。
自行降解,减少污染。纸产品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自行分解,再生纸通过科学技术改造,在光和氧或者空气的作用下可以自行分解,不会给环境带来过多的压力。我国目前纸产品大多限于用在办公或者包装等,纸作为我国一大发明,自古代流传至今,如今纸的应用在其他国家却领先我们,有的国家用纸品做装饰品,背包,服装服饰,家具,他们合理利用纸的性质和优势,打创出纸的另一片领域。再生赋予了纸张了另一种生命,是化整为零之后的“破镜重圆”,再生的纸张从而也富有了灵魂之外的或浪漫或轻巧的故事,再生纸的出现不仅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且为艺术领域开出新天地,它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可能。
我更想说的是,再生纸为我们带来美好,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和创新。如果一双漂亮的纸雨鞋摆在面前,你会不动心吗?如果一张用纸组合成的餐桌,您不想把它摆到你的厨房吗?如果一个既时尚又实用的纸包给你挎,你不想带着它去逛街吗?那么再生纸不断出现在你的生活是可能的。如今我国已成为纸张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纸类产量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我国是少林国家,废纸回收率也很低,废纸回收环节不够完善,废纸分类不健全,使得再生纸生产原料过于依赖进口,因而存在着价格高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通过其他的方法推广再生纸,吸引大家的眼球,让大家意识到纸的特别性,让人们明白纸原来还可以这样使用,更加节省空间,更具有时尚性。当人们看到再生纸的可利用性和它带来的优势,我想大家就会中主动的认识它了解它,逐渐的再生纸的利用会越来越广泛,既达到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又达到了再生纸的推广,从而环保更进一步了。
纸的第二次生命就这样诞生了不是吗?
三.「“再生”的纸艺设计
纸的应用随着纸材的发展越来越充满历史性和多样性。随着纸材料的不断更新进步,从古至今的纸质产品也不断多面扩张发展,纸的应用并没有局限于书画,东方平面或立体的剪纸、折纸、纸灯、纸风筝、纸衣…西方二维或多维的剪影、纸构成、纸浆艺术、纸质家居,纸材应用发展越发的具有艺术价值。纸材的应用在它漫长的发展中被不断地创新创造着。如再生纸应用于艺术设计中是非常可观的,且在资源越发匮乏的现在,更是急切需要发展的。
再生纸是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对于废弃纸张的再生再造过程造就出了再生纸材料的独特一面。再生纸材料如应用在艺术创作中会超越传统纸艺,成就出更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环保价值和应用价值。纸类产品本身就具有一个非常强大的优势,就是纸类产品大多可以自行分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非常可观的材料。
现今环境问题趋于人们意识主流,随着人们对于环保意识的加强,对绿色生活的向往,环保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在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设计师安德烈.庞帝(Andrea Ponti)专门为世博会设计的Life纸水壶,与其他可回收塑料瓶不同的是,life完全由天然棉花和可回收纸制成,不使用不利于回收的化学油墨和粘合剂。安德烈希望来到世博园参观的游客能够不使用塑料水瓶,废弃的纸质水壶还可以回收利用。再生纸以其废纸的再生再利用相比于竹木造纸和其他高分子化工材料,成本更低,轻污染。将再生纸应用于艺术设计,可使得设计产品廉价实用并附加了环保意义,从而达到了绿色健康的自然主义。例如,国外设计师十几年前就设计出了纸家具,最著名地就是设计大师FrankGehry的一系列瓦楞纸家具作品,每一次米兰家具展、科隆家具展都会展示。十八纸,是国内唯一一家专业做风琴式纸家具的品牌,获得了今年德国iF设计大奖。风琴结构的纸质家具可折叠压缩,节约空间、简约环保。纸质家具有“自然之美”,纯天然的纸张能营造出柔和、自然、平静的居室空间氛围。制作成本低、废弃易回收、实用前卫。
纸质材料可塑性强,与普通纸材料并无差别,再生纸代表着循环、柔软、灵活与变通,是一种具朴实华丽为一体的环保型素材。再生纸可折叠、可剪切、可印画,创造方式层出不穷。2010年10月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了由其和RealityLab合作设计的“132.5”品牌女装,虽然不是纸质服装但其巧妙运用了折纸原理的折叠方式,通过电脑辅助计算,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立体的转换,完美体现了折纸原理和方法与服装设计的融合。折纸的起源一般都相信是源自于中国。折纸又称“工艺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随着世界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服装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一种意识的载体。通过服装设计,表现出一种文化艺术概念,一种意识观念。我认为再生纸材料如应用在服装与服饰品设计上,通过折叠、剪切、印画等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体现出服装服饰设计产品环保、循环、再生的自然新生活观念。再生纸材料应用于服装设计将会实现艺术实用化、概念具体化的艺术境界。再生纸材料在服装服饰的应用对服装材质做出创新,将会超越传统材料,使得产品本身富有了绿色环保的自然主义内涵,设计产品富有观念且现实可行。再生的植物纤维的应用,加强了再生资源的再次创造,更加的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当今世界资源的匮乏,原材料价格增长,使得资源回收再利用显得更加有价值。我认为将艺术设计与再生材料结合,能够推进纸类等可再生材料的社会应用的发展,不仅符合当下的环保创新观念,也促成了一种可持续性材料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再生纸贴近生活的艺术设计,进而能够呼吁人们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尤其是对再生纸等可再生材料的关注和应用。通过艺术创新促成再生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更加可观可行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还有一个观点是在当代艺术中,材料在作品中的主体性不断得到提高,它所带来的全新感受,冲击着以往的艺术观念。艺术家们开始对“纸”产生浓厚的兴趣。纸媒介在作为承载艺术多年的载体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艺术本身。现代纸艺一面传承着中国古老的历史民俗,另一面接受外来纸艺新形式的影响。开始朝着多元、综合、环保、实用、科技、概念、手工、趣味、交流、互动等多方向发展。纸已成为流行的各种艺术媒介的首选材料,其戏剧性、环保性的艺术作品超越了任何传统材料。
现今平日里使用笔记本电脑处理事物,生活中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当电子科技对传统纸质生活产生了重大冲击,却从未有过一个更好的时机让我们来重新构想纸质产品应用的无限可能,再生纸是如此纯简,变化多端,又是如此富有意义,它将远远超出它原来的用途,也唯有想象力的局限才可能对其的发展构成威胁。纸媒虽然曾面临着日渐衰退的尴尬境地,但它只是某一部分的弱化和消减,信息传递方式的飞跃使其载体性方面的削弱,却成就了纸的生活化、艺术化的蜕变。一张纸会为你呈现出一个从未被认知的世界,当一张废弃的纸被重新赋予生命,无论它所呈现出的历史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设计师总能感受到它的经历,从中摄取到新的灵感。无限的循环,无数次废弃撕裂后的“破镜重圆”,使得再生纸材料与众不同,也使得我对再生纸情有独钟,纯粹的赋予纸张的生命,通过再次构造再生纸张的创新设计,倾心聆听它再生再创后,灵魂之外或浪漫或轻巧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高静.《浅谈再生纸类产品的发展》
[2]张小明.《谁来开发“第四种森林”》,2003
[3]杨扬,王逢瑚,万辉,徐子茵.《纸质材料家具功能性和环保性研究》,2011
[4]宋应星.《天工开物》,明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育;职业素质;能力;精神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相关的艺术设计行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成为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文化产业。由于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加,并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改变现状,以求良性发展。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在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冲击下,面对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发展所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视觉传达设计、染织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设计、印刷工艺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在高职院校应运而生。
我国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遵循高职教育特点,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需求逐步发展起来。但由于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个领域的积累不是很多,现今学生在具体项目操作过程中,由于知识面窄、文化底蕴浅等原因,专业技能较为单一,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设计教育处于一种培养半成品的状态。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客观现实,对设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必然也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借鉴普通高校的少许经验,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设计素养,并根据自身条件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确定专业层次,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素质结构——知识与技能的比例协调。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加强计算机图形操作技能、工艺流程实习等实践部分;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校企间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教师要根据专业课程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实例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职业关键能力,向社会输送被社会接纳、有特色、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
三、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探究
所谓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服务社会而进行设计,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个认识与实践领域所进行的勤奋学习与涵养的锻炼,进而体现出专业领域内的职业意识、职业才能和职业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实用性和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所要求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要采取“三位一体、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得以提高,达到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新时代要求。
1、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职业意识形成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互教互学关系。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重心应该是“解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参与、促进和指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他们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兴趣,给他们一些适时的专业设计思路提示以及针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培养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特质潜能,增强学习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 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通过多样的形式思考探索来设计,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与独创精神。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的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升华,在今后的就业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2、提升艺术素养,显现职业才能水平
设立高职艺术设计学科,需从专业素质教育的高度,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工巧匠”的能力,除了技术应用这种显性知识外,还包括很多设计过程中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的隐形知识存在。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语言传达出来的审美活动过程。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要设计出表现美、创造美的作品应用于生活当中。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采用“欣赏、体验、理解、唤醒”模式,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设计表现能力,培养艺术设计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审美教育角度出发,不仅重在课堂体验,还应主动带领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设计展览等,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汲取前沿的设计理念与艺术动向。从艺术教育自身出发,开展绘画、书法、摄影、舞蹈等艺术表现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在参与及欣赏中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加强对艺术的感受力、审美力、创造力。从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出发,在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艺术修养,从而体现到具体的设计工作中。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 掌握艺术设计领域所需的基本设计理论,才能具备完备的艺术素养。只有把艺术审美素养、专业的设计理论素养与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艺术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设计。
3、锻炼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精神
职业能力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职业技能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构成,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与今后的工作发展奠定基础。
3.1、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
首先,当面对一个不熟悉的工程或设计,该从何入手,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学生此时需要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找到清晰的思路和合适的设计方法。
其次,学生在了解设计的实际任务后,往往手头资料不足或对技术有生疏,必须培养他们有能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资料查阅来寻求案例参考的技能,使他们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比较几种设计方案和设计表现手段的优劣,最终选定合适的方案投入到应用中去。
再者,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会发现一些项目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探究过程中,帮助他们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对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总结和自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发现问题和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思想品质和勤奋钻研的职业精神的形成。
3.2、企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耐心地听取他人的建议,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在走出校园后,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适应社会。比如,笔者本院学生处征集校足球队标志方案,学生为达到录用方的设计要求多方搜集素材,主动与录用方进行设计的沟通和交流,经过修改做出了让录用方满意的设计方案。学生在项目实训中培养了今后从事本岗位的职业沟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和各种艺术活动,也将促使学生群体意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得到锻炼和发展。
3.3、设计创新能力的挖掘
关键词:艺术设计;音乐素养;设计作用
0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感、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对人的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升其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音乐素养主要指的是音乐素质与修养,具体包括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水平、音啡现能力与审美能力。由于音乐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但能够促使人身心愉快,而且对自我修养与品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变得尤为重要。就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 音乐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音乐素养对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其贯穿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们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与影响。一方面,音乐欣赏与创造是具有个性化的再创造,偏于感性与综合性,它是一种灵感的发生,同时也是一种顿悟对世界的把握;另一方面,良好的音乐素养可以激发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其更具创新精神。音乐中的作曲、欣赏等都融入了创造的过程。最具原创性的作曲是作者运用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对其独特思想情感的表达模式,是对自我独特生命体验的诠释。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最为看重的。此外,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对学生的心灵起放松作用,能够为其心灵提供一定的自由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与疲劳感得以缓解,这能促使艺术设计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所以,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音乐教育作为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高校虽然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并且忽视音乐素养的现象仍较为严重。从客观条件来看,由于一些偏远地区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器材、经费等有限,因此也制约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2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缺失原因
2.1 生源多样化,良莠不齐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素质较高,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虽然其艺术专业知识掌握较少,但是学习意识强;第二类是单招生,该类学生不属于艺术特长生,是高校单独考试所招的学生,其文化素质不高,对艺术知识也没有较多的了解,这类学生严重缺失音乐素养;第三类是艺术生,该类学生专业水平较高,但文化素质偏低,该类学生只注重绘画技能的练习,对音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造成其音乐素养低下。
2.2 音乐素养的客观缺失
当前,大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虽然对音乐教育有着较为强烈的兴趣与期待,但是对自身音乐素养不满的学生占80%以上。并且其对音乐的了解也仅停留在流行音乐方面,只有少数学生表示对“古典音乐”较感兴趣。这种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偏离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和、空灵等精神内核,也偏离了欧洲古典音乐雄浑、壮阔、深刻的思想内核。很多学生仅将音乐作为发泄内心情绪的渠道,这也就体现了其对音乐浅薄而单一的理解。由此看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缺失严重。
2.3 课程设置单一
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不但能磨砺其意志,净化其心灵,而且还可以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但是就目前各职业院校现状来看,其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呈现出较为单一的模式。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轻视素质培养。这种陈旧的教育机制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不再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使安排了音乐课程,也是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并未将学生放在主置,不顾及学生音乐水平的差异。学生如此被动地接受,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厌烦心理,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
3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音乐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作用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对人情感陶冶与艺术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古时对音乐就有正音与邪音之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更是主张“放郑声”,推崇音乐“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韶》乐。由此看来选择高雅的音乐,对人音乐素养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若能将其培养成知乐、懂乐的人,对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会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了探索。
3.1 由浅入深、由俗渐雅
在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会选择一些思想内涵深刻,体现作曲家高雅情怀的严肃音乐曲目,对通俗乐则很少涉及。其实,具有很强传播面的大众通俗音乐,歌词曲风更贴近学生,更受学生欢迎。虽然其与严肃音乐相比,没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却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习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音乐素养较欠缺的学生来说,更应从基础开始进行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不能起步就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对他们,应采取由浅入深、由俗渐雅的步骤进行。此外,由于一些通俗歌曲有部分音乐也是采用的高雅音乐的部分旋律,所以教师若将这部分歌曲与高雅音乐结合起来,将其传授给学生,就会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印象,让音乐教学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3.2 融入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在全球化、国际化竞相发展的浪潮中,多元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无法回避的热点。那么对于音乐而言,也不会例外。于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世界音乐”“种族音乐”等都成了音乐教育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对多元文化的借鉴与引进,实质是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平等地发展,这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资源。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其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可以在多元文化的渗透中丰富其审美感受。在此之中,教师没必要过分关注音乐作品或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的优劣。因为处于同时期成熟的音乐艺术家,其作品无法用一个正式的标准衡量优劣,并且对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较以高低也无意义。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更应注重的是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过程中,促使其从多元化、世界性的思维出发,学会认识音乐的本质,懂得尊重本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3.3 达到“亲历之知”与“学理之知”相结合
缺乏艺术教育的教育并非是完整的教育,现代社会迫切需求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才,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尽快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引起高度重视。艺术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素养,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一门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其通过听觉抵达人的内心。音乐的魅力蕴藏在多种声音组合中,并在时间流逝中不断地演奏,有着严整的形式、间架与结构,因此其也被称为“流动着的建筑”。而要听懂音乐,就应全面、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如果要享受完美艺术的话,就应引导学生构建起有关和声、节奏、旋律等这座“流动着的建筑”的“学理之知”,并且要与“亲历之知”结合起来。
“亲历之知”就是指学生体验感悟之知。对其最为高妙的运用是俞伯牙的教师连成。连成看到自己的学生俞伯牙的琴技无法突破难关,便告诉伯牙,要其师方子春来教授他。于是师徒临别,但就在连成乘舟一去不复返时,面向苍茫大海,伯牙突然顿悟,操琴一曲,终于成就了自己的琴技。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可以采取大自然情感陶冶法来点化学生。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法来使学生获得体验,最终理解与体悟音乐艺术。
3.4 促使音乐成为“看得见的音乐”
其实,任何艺术门类都是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应将具有同样审美效应的音乐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契合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绘画特长,而且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印象派的音乐与印象派的绘画,中国画与中国民乐等,将其结合在一起,会使本身不具有视觉形象的描述性的音乐,为学生带来一种视觉体验。著名的美国音乐心理学者莫塞尔曾说:“视听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即使是音乐家也与普通人一样由此表现。”因此,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们应考虑视觉的审美功能,甚至将其成为统治音乐欣赏活动的因素。这样一来,不仅能调动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部心智,而且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对音乐形象性与色彩性的认识,从而达到音乐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审美水平。
4 结语
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它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多种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强调综合性与多样性。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对该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由内而外的塑造,促使其发挥潜能,最终使其达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应注重对其创新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标准的设计人才。这也是每位艺术设计教育者长期要履行的一项责任与义务,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艳,郑淇元,赵文英.关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创新的构想[J].职教论坛,2012(02):89-90.
[2] 范伟.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策略的几点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6):71-73.
[3] 宋新娟.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2011(01):34-37.
[4] 杨万春.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音乐素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1(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