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23:04:51
导语:在电视新闻编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闻素材是记者在第一新闻现场获得的信息资源,这是新闻记者完成的工序,接下来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们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对于相关的素材进行再次创作。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过程是新闻素材精加工的过程,是决定电视新闻质量的关键所在。电视新闻编辑需要集合相应的新闻素材,提炼主题,使得新闻报道事件的脉络更加清晰,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为出发点,积极以引导性的语言去鼓励观众去思考,去探索,由此使得观众在此电视新闻的停留时间得以延长,这是实现电视新闻报道质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以荆楚网-楚天时报2014年11月24日的一则关于农民工讨要欠款的新闻事件为例:鄂州泽林镇一农民工在武汉至黄石城铁项目施工不慎被砸伤,导致三根肋骨断裂,至今身体尚未复原。包工头为防事态扩大私下与其协商,承诺支付2万元赔偿。多方索要无果,该民工希望通过劳动监察部门协调寻找当事人,却因事发时间超过一年被拒绝受理。电视新闻记者在通过一些列报道之后,收集到很多相关的信息资料:农民工的视频调查,相关单位的电话答疑,包工头的联系结果等。当电视新闻编辑获取到上述信息资源之后,就要去提炼新闻主题,显然热点直指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点所在。由此电视新闻编辑给出的标题为:农民工遇工伤砸断三根肋骨2万“白条”讨一年无果。显然,字里行间可以使得我们很快的获取到信息的基本属性,再通过以时间顺序为基础的实时报道资料展示,势必会引导者观众去思考在此事件中应该由那些人去负责这样的事情,由此也就达到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效果。
1.2突出画面,增强冲击力
节目编辑,是将新闻素材连接起来的关键阶段,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新闻组合得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高效。保证此环节的有效执行,不仅仅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新闻包装效果,还能够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在此过程中,画面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我们总是听到很多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强调说:画面优先。画面优先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引导观众进入到新闻编辑者的视角,以便更好的去理解电视新闻的内容;其二,合巧妙的使用同期声,使得新闻讲述做得更加生动完整,以便增强现场的那种冲击力;其三,避免在画面中出现与电视新闻主题无关的事务,因为这样会使得观众的注意力出现分散的情况,由此会影响电视新闻编辑视角的转变;其四,画面方面的再创作过程,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将全部的视频资料进行研究,并且进行初步的报道语言组织,以便画面能够与语言在制作初期都能够达到高度的一致,这也有利于后期报道质量的提升。
1.3注重组合,提升厚实感
在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单一的新闻事件报道往往会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难以实现新闻报道的效能。由此很多电视新闻编辑倾向于以组合的方式,将类似的新闻事件放置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得新闻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实现了厚重感的提升,而这对于引发人们进行思考打开了契机。同样以上述的农民工工伤讨债的事件为例,可以针对于这样的新闻事件设置专题报道,将类似于这样的新闻事件放置在一起,去归纳和总结事件的缘由,特点以及规律,从而使得观众更好的去理解事件的本质特点。另外在对于这样的新闻事件进行组合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再次创作的过程,因为毕竟不同的新闻事件之间毕竟存在很多的不同点,如何进行新闻事件的筛选,如何做好组合,同样是很重要的问题,切记不能组合不是一味的新闻堆积,而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组合,才能够实现新闻事件厚重感的提升。
1.4巧妙对比,提升理解度
有时候在进行电视新闻编辑的时候,总会出现很多观众难以理解的事务,如政策性内容,法律性词汇,行业术语,专业标准等,此时很多电视新闻编辑倾向于以量化对比的方式去处理,也就是说通过与普通事务的对比,来展现相关抽象的事务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实现观众理解度的提升。采用对比的手法,还能够使得不同的稿件能够合理的连接起来,并且起到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作用,以使得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可以以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从本质上来讲,对比的手段,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再次创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坚持编辑技巧服从编辑内容的原则,以新闻内容的充实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要因为追求对比,忽视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使命感,从而使得电视新闻报道走向形式化的怪圈;其二,坚持电视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不能为了对比而进行凭空想象,主观臆断,由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失去越来越多的观众。
1.5注重交流,构建资讯网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讲,不仅仅是需要坐在办公室去冥思苦想,还需要能够构建自己的资讯网,使得自己能够接触到社会,以便更好的开展新闻编辑工作。其主要牵涉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于电视新闻编辑内部来讲,新闻编辑需要与同事展开交流,总结和归纳自身新闻编辑的经验和技巧,以便更好的开展新闻编辑工作,这是其进行新闻编辑再次创新的环境,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二,对于外部来讲,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不断与社会群众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视角,以便更好的以此为引导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去明确主题,抓住市场,做到更加高效的开展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电视新闻编辑资讯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电视新闻编辑的触角能够达到一定范围的时候,可以保证其新闻编辑方向不发生偏移,也能够促进新闻编辑质量和效益得以提升。
1.6科学策划,突出创新性
电视新闻编辑同样需要进行策划创新,尤其在新媒介时代到来以后,电视新闻编辑的策划工作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重要。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秉持争取的舆论导向,尊重国家关于媒体舆论的法律法规,不能为了最大化的追求效应,而开展一些类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报道;其二,抓住新闻报道的时机,以稳定有序的新闻编辑流程去保证新闻事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以便获得最佳的报道效果;其三,高度重视新闻报道设计工作的开展,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应该以时代性,创新性为尺度,去改变和调整宣传方式,以便使得宣传效能能够得以发挥。
2结论
“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概括地说,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一、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枣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含现场声),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镜头的剪辑;2.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3.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4.画面的技术处理;5.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6.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烦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羽徵,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进入电视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入。
第一,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第二,要有M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第三,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了。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第四,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电视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那么,便要求编辑迅速做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都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如果来不及写稿,则由编辑拟定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第五,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电视新闻飞入千家万户,千家万户都可以介入电视新闻中来。“双向传递”的实现,更要求我们的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个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既包含了编辑的价值判断,也体现了编辑的思想和意图,可以这样说,编辑工作是整个新闻媒体的“司令部”和“灵魂”。传播环境的网络化变迁和传媒市场竞争的空前加剧,使新时代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创新不仅是指形式的创新,内容上的创新也很重要,因此创新不是一个表面工作,不局限于表面的花样,在内容上具有实际价值,受众能够满意,这是创新的效果所在。
无论是新闻内容的创新,还是形式的创新,都是新闻编辑自身的突破与创新,新闻编辑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对信息的表达形式进行突破,而重要的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转变,只有新闻编辑自我突破,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才是实际而稳妥的创新。创新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新闻的本身价值是不能够改变的。
1、信息观念调适。在当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混合生存的时代,受众和媒体的关系模式更多的时候已经表现为一种选择接受的方式。这要求新闻编辑既能保障快速供给新闻,又能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和分类,在新闻编辑角色和功能上实现信息观念由“信息把关”到“信息管家”的调适和转变。因此,面对越来越庞大的海量信息和越来越多的同质新闻,新闻编辑不仅要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和整合者,其策划、整合、取舍新闻的能力和作用,以及各项沟通能力都显得越来越重要。
2、受众观念调适。对于新闻编辑来说应该真正尊重受众,由市场、读者来决定新闻产品形态。但是,现代传媒竞争要求新闻编辑树立大编辑理念,跟广告、发行、经营等部门协同配合,彰显“以受众为本”的受众观念,从而为传媒竞争在新闻编辑竞争这个环节中找到增值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电视;编辑记者;再创作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括了创作层次和技巧层次这两方面内容。在电视创作中,编辑思维应该贯穿于节目创作始终。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编采人员、整合新闻资源,同时基于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新闻判断,并根据所作的判断去取舍新闻、整理原稿、制作标题、编辑画面,以求再现新闻真实、落实编辑政策、吸引读者阅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这就是电视编辑对素材的“再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的含义
电视新闻编辑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其二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而关于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又存住广义与狄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是从编辑学中的大编辑概念出发,立足于一个完整、固定的新闻节目: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则绕过了编辑对于采访的策划与指导作用,只着眼于在采访素材基础上进行的加工与合成工作。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对前期采访素材的程序化整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材料的筛选与各种形式表达要素的运用,都是包含了自我观点与思想的创造:根据前文的定义,可以将其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查看、熟悉素材
(二)撰写、修改、加工文字稿
(三)画面编辑
(四)声音编辑
(五)字幕、特技,以及动画的编辑:
(六)榆查与修改
电视编辑再创作需要掌握的技能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能:
(一)提炼和升华主题
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电视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主题的提炼以及稿件之后的编后话也可以实现对主题的升华。同时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可以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弥补电视新闻一闪即逝的不足。
(二)驾驭电视画面
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图像优先” 是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应该遵循的原则。编辑在“再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图像。新闻稿件用来释解画面。而且,在编辑新闻时,应该“声画对位,画出声随”。这样,解说不会干扰画面.不会干扰观众自己理解画面,进而理解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也是一种将新闻讲述得生动、完整的重要方法。缺少同期声。新闻就缺少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三)巧用编排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重要起来。进而扩大影响力。这也是编辑“再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
内容相似的稿件.编辑可以进行综合叙述,让许多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加了新闻的厚重感。在编排稿件时。编辑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稿件联系起来,起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内容不同的,作为编辑,就要将这些稿件分门别类的重新组合,相互对比,再加以创作,让观众在观看之后,对于我们报道的新近发生的娱乐消息有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再创作”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编造。同时。编辑技巧服从于编辑思想,服务于新闻内容。如果一味地追逐技巧.忽视新闻内容的挖掘和对新闻真实性、使命感的追求,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四)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81-01
(一)电视新闻编辑的概念。电视新闻编辑是指通过电视这种新闻媒介,利用相关技术,把新闻信息传播到受众。是一种集文字、声音、画面为一体的新闻传播手段。[1]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大事,对生活工作起到帮助。
(二)电视新闻编辑的意义。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进步与否很可能直接导致整个电视新闻事业的走向,也会影响到受众的接受程度。只有随着时代不断创新发展的电视新闻编辑,才会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国家信息的传播。由于电视新闻编辑的特殊性,如可视化、分享性、权威性等,对人民生活、工作起到借鉴意义。
二、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电视新闻编辑的短板。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选择新闻媒介的时候,人们除了注重权威性以外,更看重的是时效性、新鲜性、趣味性。很显然电视新闻编辑在和新媒体竞争时处在很不利的地位。电视新闻编辑在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阻力。第一,电视新闻编辑内容信息量不丰富且没有吸引力。在短平快的时代,受众需要以一种快速简便的方式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新媒体恰恰因为快速、互动、新鲜、简洁等特点成为受众的第一选择,而电视新闻编辑在内容上比较空洞,文字乏味,画面单调,内容形式老套没有创新。第二,电视新闻编辑编排和传播形式单一。电视新闻只使用一种编排形式,画面就是画面,文字就是文字,先国内新闻再国际新闻的报道形式[2],很容易造成人们在审美上的疲劳。第三,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不强。
(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电视新闻编辑作为一种传统的新闻编辑形式,也需要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创新和发展。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首先有利于电视新闻本身的发展,以及电视新闻质量的提升。其次有利于整个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最后,当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上去了,人们就可以收到更新更高质量更有用的信息,在国际传播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培养创新意识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观念,与新媒体相结合。在培养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中,首先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必须要从受众出发[3],单一的“我传你收”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了。现在的受众需要的是简洁、快速、全面的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和新媒体相结合,借助新媒体的手段和电视新闻同步传播,与受众进行互动,让受众参与进来。
(二)增大电视新闻编辑的内容量。内容量既包括电视的信息量,也包括电视新闻的质量。在信息量方面,要增加单一时间内的新闻数量,可以通过简讯的方式进行传播[4]。在质量方面,也要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新闻传播的不仅仅是信息,还有知识,所以适当增加知识性的新闻,引起受众的兴趣。此外,电视新闻编辑的形式也可以有所改变,比如可以采取现场直播、滚动轮播,以及适当增加话题性,让观众和媒体进行连线或留言沟通的形式。内容和形式丰富了,受众也会主动转向电视媒体。
(三)提高技术,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编辑除了要有扎实的文字和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和记者一样,有新闻敏感性,懂摄影,懂图片视频的处理,还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5],提升自己的新闻判断能力。要想成为懂技术、有素质的专业人才,就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有助于电视新闻编辑事业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电视新闻编辑作为中国新闻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职责重大,任务艰巨。尤其是在当下自媒体时代,更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不仅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短板”,也要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比较其他媒体的特点,结合自身固有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相信通过培养和增强创新意识,中国的电视新闻编辑一定会更好地发展。笔者更加相信,即使未来科学技术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具有创造力、思想性的优质量内容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
参考文献:
[1]谭亦丹.全媒体时代下提升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J].新媒体研究,2013,(13):73-74.
[2]解忠洁.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探讨[J].一线,2016,(12):104-105.
[3]杨建霞.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分析[J].戏剧之家,2014,(04):216.
论文摘要 新媒体环境的发展给电视新闻编辑带来挑战,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无论从美学角度还是服务受众需求的角度,电视新闻都应汇集丰富多样的编辑方式,拓宽编辑思路,全方位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提升电视新闻的编辑制作水平,凝聚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力。
0 引言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广大受众增加了观看新闻的途径,各种新媒体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实时更新、动态传递,展现出新媒体的新闻编辑优势。为应对新媒体的竞争挑战,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发展,为受众呈现用多样化的编辑效果,展现电视新闻节目独特的吸引力。
1 新媒体环境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持体系下的媒体形态,例如网络媒体、移动电视、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等都是新媒体的代表。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信息传递的形式多种多样,实时更新,适合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在新闻方面,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在于新闻节目的时间相对固定,新闻播报具有一定的规范模式。相比之下,新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编辑方式、传递方式更为灵活。但电视媒体作为主要的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新闻公信力,在新闻事件播报方面极具权威性,且在深度报道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因此,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也是电视新闻开拓创新的契机。
2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发展需求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面对的新闻采集源泉并无实质差异,新媒体可以采集的新闻热点,电视媒体也同样可以,其区别在于编辑和传递方式的不同。传递方式是由媒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而编辑则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主要源于新闻编辑的美学需求和服务受众的职能需求。
从美学角度来看,电视新闻是视听艺术结合的产物。电视新闻包含声音、图片、视频和主持人的解说,多种信息的融合塑造出新闻节目特有的艺术画面。新闻编辑形式的单一化必然会影响到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甚至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闻节目编辑带来巨大的帮助,通过多样化的新闻编辑展现新闻节目特有的真实性、感人性、严肃性,才能使其美学价值得到升华。
从服务受众角度来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或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其多样化发展遵循的主线是受众需求。媒体在变化,信息技术在发展,受众需求品味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观看单一形式的新闻节目。对于时代前沿的新闻信息,他们希望能够看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诠释,例如对火星的探测,观众不仅期望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更渴望看到逼真的画面和科学家的生动讲述;针对社会当下出现的问题,观众也需要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中收获启发。所以新闻编辑的多样化不仅能够使观众将观看新闻节目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更利于竞争环境下新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3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多样化编辑的举措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应关注以下举措:
第一,丰富消息类新闻的编辑形式。消息类新闻在新闻节目中占据绝对比重,肩负着为受众提供最新信息的使命,因而突出新闻的严肃性和时效性。这也是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相对模式化的原因,其严肃的新闻内容主要依靠主持人的解说配合现场画面传递给观众。模式化的新闻编辑容易使观众感到枯燥,所以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电视新闻首先应促进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的发展,用不同的编辑形式给予新闻内容更生动的诠释。例如,对重大国际国内新闻,栏目组应深入实地采访报道,尽可能争取独家报道资料,把握采访机会,向观众传递新闻现场;对经济要闻,特别是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报道,编辑应注重对新闻来龙去脉的关联性阐述,运用图表对比、历史追溯及专家解读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新闻图景,同时也能为观众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编辑,消息类新闻的活力将得到提升,更拉近了媒体和观众的距离。
第二,依据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开展多样化编辑。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其风格亦有所差别,有的新闻强调时事政治,有的新闻偏重经济信息,有的新闻贴近社会生活,电视新闻编辑应针对不同特色的新闻节目,创新编辑形式。例如央视《第一时间》播报的新闻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而且与《新闻联播》不同,节目更侧重搜集国际国内民生题材,配合新闻评论体现出特有的风格。节目中很多新闻内容借助漫画的形式加以诠释,不仅风格幽默,吸引观众,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新闻实质。不少观众将《第一时间》作为清晨必看的新闻节目,认为节目亲民,不仅能及时获得新闻信息,更能感受漫画诠释新闻的乐趣。再如新闻热线及其他互动类新闻节目,采用观众拍摄的真实视频作为评论资料,或是根据观众提出的现实问题给予追踪报道,都有助于聚焦观众目光,增强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
第三,编辑思路的多样化。在积极提升新闻编辑的美学价值、实施多样化编辑的同时,编辑思路也应同步发展。例如,新闻标题是节目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标题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热情。编辑人员可吸取新媒体中的经典词语加工电视新闻标题,赋予电视新闻艺术活力。再如,对于同一类新闻事件,编辑应另辟蹊径,突破传统思维,带给观众新的视角。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应注意不同编辑形式之间的有机关联和自然转换。电视新闻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寻求多样化编辑是必然的选择,但多样化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突破常规,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编辑形式能够有机融合,自然过渡和转换,避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而造成编辑形式与新闻内容不符,影响美学效果及对受众品位需求的满足。
4 结论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新闻编辑需要带给观众艺术美感,同时又要兼具严肃的新闻传播及舆论引导功能。所以新闻编辑的多样化有助于融合不同的新闻形式,丰富节目内涵,带给观众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王庆.从美学视角看电视新闻及其编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7).
一、课程间整合项目的必要性
课程间整合项目是相对课内实训项目而言的。课程间整合项目是基于整合教学的理念,根据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设计出结合两门及以上课程知识技能的实训项目,训练学生对多项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通常在相关课程教学结束后,以期末作业或实践周的形式开展。比如: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完成后,安排电视短片创作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短片策划、拍摄以及后期编辑的全部工作。这一实训项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摄像基础所授的摄像技能与非线性编辑课程所授的后期编辑技能,因此,该项目即可视为这两门课程之间的整合项目。而课内实训项目则是分散到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进行的实训项目,实训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比如摄像基础课程讲解到固定画面这一知识点时,配合理论知识设置的固定镜头拍摄实训即为课内实训项目,实训在课堂当中完成。
目前,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内实训的形式开展。上文提到电视新闻摄制的教学内容由摄像基础、电视新闻、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共同承担,其实践教学也相应地分解到这三门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分别设置课内实训项目,由各门课程相应的任课教师在课堂里进行实践指导。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有弊。
一方面,其长处是善于分解复杂的实践能力。结合课程知识点设计的课内实训项目,其实是将复杂的知识技能化整为零,分解成一项项子技能,有利于人们逐一学习掌握。比如电视新闻摄制的重要技能之一摄像技能,可以分解为摄像机操作、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拍摄等子技能。通过课内实训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对这些子技能分别进行训练,逐个掌握,最终攻克摄像这一复杂技能的全部子技能。
另一方面,其短处在于缺少机会组合各项子技能,不利于人们整体把握复杂技能。而促进组合,恰恰是课程间整合项目的强项。需要注意的是,掌握全部子项目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学生还需要将各项基本的子技能合成起来,整体把握,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项技能。比如:摄制一则电视新闻短片,必须完成电视新闻的采、摄、编等全部工作环节。人们需要操作摄像机拍摄符合人们视觉习惯的电视画面,也需要具备新闻意识捕捉新闻线索、挖掘新闻事实,在新闻现场选择合适的镜头、场景,采集最能表现新闻事实的影像素材,同时还需要运用非线性编辑软件,灵活安排运用电视的各类表现元素呈现新闻事实,剪辑形成成片。只会摄像、只能后期制作,或者只有新闻意识,都是不能完成电视新闻摄制工作的。因此,学生需要将各门系列课程在课内实训中所掌握的所有子技能重新组合,才能顺利运用整个的复杂技能,真正具备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摄制的实践教学,除课内实训项目外,还应增设课程间整合项目,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通过摄像基础、电视新闻、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众多课内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分解为多项子技能,让学生逐项学习、逐步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课程间整合项目,创造机会与平台将之前所学的众多子技能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实现对电视新闻摄制能力的整体把握。
二、课程间整合项目的设计
1.设计前提
课程间整合项目是根据系列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设计而成的实训项目。因此,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整合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首先需要明晰系列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依此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对此,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了反复论证。
李婧老师在其论文《新闻学专业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整合教学的理念》中,详细论述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首先转换思路,不囿于电视新闻摄制实践的工作环节顺序,而是将摄像机与后期编辑软件视为电视新闻摄制开展的必备工具。同时注意摄像技能与后期编辑技能在实践中相辅相成的关系。摄像是后期编辑的基础,后期编辑则是整合影像素材、提升素材表现力的必要环节,带着编辑意识进行前期采摄工作更能事半功倍。
如此,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梳理为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这是电视新闻摄制实践开始的前提,属于工具性的基础技能课程,必须先行掌握。电视新闻课程则是综合应用课程,在摄像、后期制作技能掌握基础上,实现电视新闻摄制从理论到实训的系统性学习。
根据系列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将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集中在连续的两个学期中完成教学,其中摄像基础、非线性编辑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电视新闻课程紧接其后,在之后的一个学期开设。
2.内容设计
根据电视新闻摄制三门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联性及开设时间安排,我们设计了两项课程间整合项目:一是前文提过的电视短片创作项目,是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两门课程的课程间整合项目;二是将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综合实践项目安排在系列课程教学全部结束之后,以实践周的形式进行集中实训,属于电视新闻摄制三门系列课程的课程间整合项目。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期完整的电视新闻栏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电视新闻摄制全部环节,包括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及新闻报道策划,电视新闻采访、拍摄及解说词撰写,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在设计课程间整合项目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综合性
课程间整合项目应当能够实现多门课程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而不是课内实训项目的简单重复、机械叠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也因为这一特点,课程间整合项目才能够组合多项子技能,为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技能提供机会。比如前文提及的电视短片创作实训项目就是要求学生将摄像基础与非线性编辑课程中掌握的摄像机操作、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拍摄、后期剪辑软件运用、声画配合、蒙太奇建构等子技能重新组合,并综合应用。
(2)全程参与
课程间整合项目相较于课内实训项目复杂且庞大,往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这需要学生以实训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配合完成实训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训项目任务分配到人之后,还应要求每位学生全程参与实训项目的各个环节。上文分析过,课程间整合项目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提供组合子技能的机会与平台,实现对电视新闻摄制能力的整体把握。若学生只参与实训项目中的某一环节,课程间整合项目的这一作用便无法发挥,是对实践机会的浪费。因此,课程间整合项目需要学生全程参与,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各项子技能的组合。
(3)设立优秀实训作品展示平台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给予学生平台展示其实训作品会增强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创作出的实训作品水平也能大大提高。因此,为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我们通过校园网络、校内电视展播等方式展示学生的优秀实训作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
(一)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修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10年11月启动,经历了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讨论、媒体单位实地调研、校内外专家反复分析论证等过程,于2014年6月完成。与该专业2006版的教学计划相比,2014版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突出了应用型专业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理论课学时。专业必修课中新增了电视专题片创作、视听语言训练2门实验课,专业必修课中实验课程合计25学分,占专业必修课程总学分(57学分)的43.8%。任意选修课中新增灯光技术与艺术、录音技术与艺术、影视片头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5门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其他实践类课程含专业实习8周8学分,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社会实践2学分,军训2学分,新增课外创作2学分,合计18学分。实验课程与其他实践类课程合计4分,占该专业总学分(168学分)的29.1%。不仅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而且实践类课程的手段,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外创作、毕业设计等也日渐丰富。
(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1.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保证该专业实验课程的正常开设,2003年10月,人文学院筹建了器材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购置了少量摄像机、功放、组合音响等急需的设备。2006年6月,学院正式成立了广播电视实验室。当年人文学院和学院各出资11万元,购买联想开天计算机31台,筹建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2007年5月,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前夕,学院采取应急措施,购买专业摄像机10台,约30万元设备。2008年11月,日元贷款项目索贝编辑机等价值66万元的专业设备到位。至此,前期投入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设备总值已经超过120万元。2011年8月,由该专业申报的采编技术实验室成功获批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下拨的专项资金300万元。2013年12月,项目完成,共新建专业实验室5间。其中,新闻编辑与播控实验室购置了索贝节目编辑工作站、节目上下载及播出控制工作站、节目播出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设备,能够完成新闻采集、素材下载、剪辑制作、节目审核、节目上载、节目播出等一整套的新闻节目制作流程;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拥有苹果影视后期工作站、数据采集工作站、服务器等设备,既可以对虚拟演播室后期生成的视音频信号进行录制和编辑,也能够完成电视节目及广告作品的剪辑、特效处理、包装、渲染等;虚拟演播室主要由主控室和演播大厅构成,主要设备由图形渲染工作站、主控工作站、抠像合成色键器、演播室摄像机、蓝箱、存储设备、监视监听设备和灯光系统构成,并有虚拟演播和实景演播两个功能区,能够满足新闻、文艺、专题等各种电视栏目录制实验和电视节目主持实验的需要;配音实验室有两间,主要设备有录音工作站、配音工作站、调音台、高保真录音话筒等设备,它能够满足所有实验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录音与配音需要,能够提供兼容性高和数字化的高保真声音文件,也可以用于广播节目的录制实验。可以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上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闻采编制作专业的办学条件,而且为相关专业进行媒体仿真训练、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以及课外创作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2.实习基地建设为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学院加大了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2006年11月至2011年7月,学院分别与伊犁州、伊宁市、兵团四师、塔城、阿勒泰、克拉玛依、兵团七师、奎屯、博乐等地的媒体合作,建立了22家专业实习基地。目前,该专业是学院拥有专业实习基地最多的非师范类专业。通过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仅为该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进一步加强该专业与地方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作为一所边远的地方高校,尽管该专业的办学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余年,对于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也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宏观上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已经相对稳定,并能结合本校实际形成自己的特点。就笔者观察,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即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环节结合起来。对于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策划等课程,该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学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与课上、课下的实践实训操作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课堂融入了实践课的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2.实验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即围绕该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以强化学生某项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如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视听语言训练、纪录片创作等。3.专业见习即低年级阶段的短期认知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专业见习。校内专业见习通常是指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新闻网等校内传播媒介的实践活动,对记者、编辑、播音员等工作进行初步的见习。校外专业见习主要指学生利用寒暑假就近在家庭所在地的电台、电视台或其他新闻媒体对媒体工作流程进行观摩、体验和学习。专业见习是专业实习的热身和准备阶段,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学院不作统一安排和硬性要求。4.专业实习即高年级阶段的媒体综合实习。专业实习既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获得的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即将“上岗”就业的一次实战演练。专业实习列入该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时间为8周。在专业实习的准备阶段,一般由院系作实习动员,明确该专业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实习单位原则上由学生自己联系,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院系负责联系安排实习单位。院系按实习生地域分布情况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实习小组,分别选派教师或委托媒体单位进行具体指导。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旨在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针对一些学生单纯以毕业和完成学位为功利目的,拼凑、粘贴内容空泛的论文现象,该专业要求集体开题,严把论文选题关。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媒体尤其是新疆传媒业的实际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毕业论文环节进行改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将毕业设计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大胆地尝试。尽管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评价标准还存在一些缺陷,尚不成熟,但此项举措无疑将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6.课外创作即以兴趣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和创作活动。该专业曾经组织学生成立过摄影、摄像兴趣小组,参与学院校庆、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的拍摄;也曾经依托学生社团,成立主持艺术协会,举办过多届校园主持人大赛;2008年以来,更是连续6年承办了学院大学生校园DV展;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独立创作的欲望。近年来,先后有6名学生在自治区主办的各类主持人大赛中崭露头角;2011年10月,该专业2007级学生刘毅龙拍摄的纪录片《锡伯文化的传承》荣获第二届全国校园摄影作品展示活动DV赛项大学组二等奖;2014年5月,该专业2011级学生迪力亚尔创作的反映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游牧民原生态生活的人文纪录片《游牧人家》一举夺得第九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国际分组赛西部组纪录片类金奖及“科讯杯”第九届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总决赛“最佳音效大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整体观之,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前文所述,该专业自办学以来,在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修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一步深化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也面临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一)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
从2001年开办之初没有1名专任教师,发展到今天拥有8名专职教师,该专业师资紧缺的情况有所好转,且80%的专职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讲师以上职称,专职教师的学历、职称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但8名专任教师中,有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仅有3名。可以说绝大多数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严重缺乏。为避免照本宣科,纯理论背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加以弥补,但因为其自身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往往加上自己想当然的理解,也因此往往与媒体实际并不相符。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内容与媒体实践的脱节也就不可避免。即便是有一定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他们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也往往是依托实验课教程,一般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实验教材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有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的,教师自身缺乏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必然导致学生“创造性”应用能力培养的缺失。由此观之,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是目前直接影响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最为关键和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该专业也曾经倡导专职教师去媒体观摩、见习或进行专题调研,但因为目前学院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只承认学时,即课堂教学工作量或其他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的工作(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等),教师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的主体单一,缺乏与媒体行业的深层次合作
尽管经过十余年的摸索,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实践教学的主体比较单一。高校与媒体行业的交流还停留在依托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层面,缺乏较深层次的合作。与媒体对接、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尚未展开,人才培养脱离媒体实际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相关对策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界的通则和共识是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学用结合。在国外,新闻学专业教师通常要有较长时间的媒体从业经历,很多人甚至认为,新闻从业经验而非博士学位,才是聘任一位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先决条件。但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普遍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高校专业教师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般都是硕士、博士。实际上,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实践经验往往也越少。目前,内地高校新闻院系为解决此问题一般要求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到新闻单位实习或在新闻单位兼职。我院也可以借鉴此类做法,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专职教师到媒体见习或在本地媒体做一些兼职工作。当然,为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考虑将教师去企业(含媒体)观摩、见习、兼职工作等与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一样,折算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总之,采取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气培养既熟悉媒体工作,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专业教师理论与媒体实践严重脱节的矛盾。
(二)积极探索新闻院系与媒体行业协同创新的机制
【论文摘要】本文从参与式新闻出现的原因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其在我国地面频道民生新闻节目中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做好参与式新闻所需要具备的要素,并指出目前参与式新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电视新闻比其他传统媒介新闻的优势在于新闻现场,新闻现场不仅提供了复杂的视听符号系统,还刺激着、调动着受众的注意力。但是对电视新闻而言,新闻现场也仍然处于“可遇难求”的境地,技术、设备、财力等等条件的限制,让很多新闻工作者仍处在追求“现场”的路上。电视新闻需要现场,但现场供给却成瓶颈,这一矛盾为另一种新闻制作方式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这一方式被称之为“参与式制作”,它与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最大的区别,通俗地讲在于,传统的是专业人士走出去,后者是受众走进电视媒介。通过这样的参与制作出来的新闻被称之为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是草根新闻(Grassroots Journalism)或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一种表征。参与式新闻的特征在于普通公众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参与新闻的报道和,使得他们不仅是新闻受众,而且是新闻的生产者与传播者①。
从某种意义上讲,参与式新闻在电视新闻传播格局中出现并立足,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贴近性”的需要,是大众参与电视制作和某种表达的需要。这种参与式新闻制作与传播正在悄悄地改变着电视传受之间的传播格局,在现如今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正渐渐形成规模。
眼下地面频道是五花八门,不少频道称那些手持DV,活跃在新闻现场的人为DV爱好者,DV通讯员,DV信息员等等,也有个别寻求不同称谓的,比如湖南经视称之为DV队员,深圳都市频道叫DV纪录员。还有的称DV拍客,但是最有特色的当属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他们称其为“新闻社工”。但总的来说,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些拍摄的内容如何进行制作,如何更好地融于栏目。
从内容上讲,这些传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突发类新闻,例如高速路上车子自燃,罐车泄漏,救援现场等等,参与式新闻之所以被认可,与这类新闻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崭露头角有很大关系。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市民人数众多,只要手中有一定的记录工具,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现场的“新闻记者”。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没有任何一家电视媒体拍到公交车燃烧时的画面,看到的现场视频大多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手机拍摄,正是他们的真实记录并传播才让电视新闻的大众传播优势得以彰显。二是奇闻轶事类。比如说,湖南经视曾播过一个DV队员拍到的一个渔民在湘江捕捉到一条无尾鱼;江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现场》曾播过,一个膀爷当街试图调戏一女子,不想女子呼喊叫来丈夫和邻居,当场把他捉住;还有比如饱受争议的公交车上的性骚扰问题,江苏城市频道曾播过,一个女乘客在被性骚扰时,用手机拍到了瞬间画面,不仅让男子受到了惩处,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同时更让电视新闻本身插上了传播的翅膀,增“色”不少!第三,参与式新闻中也有一些批评性新闻。比如,深圳都市《第一现场》在DV纪事中曾播过的,在深圳放生湖里面居然出现一群放生龟的偷盗者,别人献爱心放生的乌龟,他们却昧了良心来杀生,保安上去制止却无人听,等等。
从节目形态上讲,参与式新闻或串编,或单播,形态不一,还有类似专栏一样的栏目版块,比如,湖南经视的“DV状态”,口号是:“DV状态 随时纪录”,深圳都市的DV纪事专栏,还有甚者,比如江西都市频道,节目组认为新闻社工提供的素材是重要的新闻来源,是栏目的一大特色,所以干脆在适当时间,召集广大的新闻社工们开开会,从而更好地参与节目,为节目拍到更好的素材。从总体上讲,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
从事参与式新闻制作的人也是参差不齐,社会背景复杂,但是里面也有一些半专业人士,比如说消防队里的宣传干事,从事婚纱摄影的拍摄者,还有就是高校的学生,尤其是新闻系的学生。但是无论是否专业,它对节目来说,提供的都是素材,节目的后期编辑人员,拿到的这些素材以后,他们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在语句表达上,都力求避免内容上的失实之处,比如在稿件中表达为,据DV爱好者某某说,或者干脆对拍摄者进行采访,用他们的声音来解说画面,甚至拍摄者还以一个被访问者的角色来发表观点,适当评论。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实际上颠覆了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模式,这种模式给任何人都提供了充当“公民记者”的机会,同时它还把电视的话语权向大众倾斜,改变了在传统的线型和单向新闻传播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部分地改变传播中的“客体”身份,而处于表达话语的“主体”身份。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本身而言,参与式制作扩大了节目的制作队伍,并且让参与式新闻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重要的新闻形态,也渐渐成为节目的看点之一,并且这样的作品有着它独到的传播优势。
真实是参与式新闻的根基。摇摇晃晃的镜头,颤抖的画面还略带模糊,本来是电视制作的忌讳之处,但如今这种画面却成为一种特色,没有人会怀疑这段视频的真假问题,相反,却吊足胃口,让受众集中精力,挪动脚步上前盯着去看,好玩的会心一笑,突发的看个稀奇。这就是震撼受众的“真实”力量。
内容是参与式新闻笑傲传媒江湖的资本。电视制作队伍毕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很多地域,媒体的触角无法延伸到新闻发生的那一刻。亲临现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只能是电视专业人士的追求。而对于公民记者来说,他可能恰在现场,正是恰在现场的契机,就使在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中,他们拥有的内容资本不可小觑,远在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的新闻报道中,电视媒体采用的滔天巨浪画面几乎都是游客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现场视频,稍近的就说5·12汶川地震,我们首先看到的地震瞬间画面,是一个叫卫斯理的秘鲁游客拍下的,等等。内容,是参与式新闻吸引电视传媒采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受众关注的主要原因。
贴近使参与式新闻轻易迈过专业的隘口。电视新闻的声画一直以来,有着严格的播出要求,单从技术角度讲,参与式新闻的出现是一个电视新闻的奇迹,它突破了专业的隘口,走进大众的传播平台,正如前面所述,参与式新闻作品与另外一些DV作品等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自娱自乐的产品,它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介入社会生活,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某种表达,传播新闻事实。参与式新闻介入社会生活,靠的就是它与生俱来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表现多样,一是时间的新近性,比如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当突发事件降临,又有很多市民不幸丧生,我们不自觉地会问,当时究竟发生什么?这个问题对电视新闻来说,只有现场才能回答,于是,市民的手机视频派上了用场。二是心灵上无隔阂。新鲜的,奇怪的,特别的,好奇之心不分男女老幼,参与式新闻中不乏“新奇特”,甚至还部分满足受众窥私的心理。三是距离上的接近性等等。
平等与互动使参与式新闻占领新闻主阵地。电视新闻改革改掉三大陋习,一是高高在上的视角,二是官腔官调的表达,三是一本正经的形象,换上的是平等的视角,民生的表达和和蔼可亲的形象,传受之间平等与互动,成为诸多电视节目努力的方向,这也是参与式新闻得以生长的土壤,而且它一旦生长,就不愿依附,现在电视新闻更多的以电视新闻作品的形式走向市场,接受受众的选择,僵化的表达被淘汰,空洞的说教被摒弃,呆板的形式被耻笑,取代的是关注、关心、平等、互动和活泼。参与式新闻本身就是在新闻主阵地上运作,它满足的是受众参与的愿望,表达的需要和某种情感的维系。
参与式新闻的传播优势,是与它参与式的制作模式不可剥离的,这种颠覆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模式,带来的是传受格局的改变,这个意义非同一般。当然,参与式制作,也存在某些问题,参与的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大多缺乏新闻学的训练,提供的资料也因此可能缺乏可信性,使得报道细节可能失真、报道面可能受到影响等等,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参与式新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新闻事业在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和原则被破坏,参与式新闻在当下并没有成为优秀新闻的同位语, 相反却成了低劣新闻的代名词,缺少公信力是参与式新闻走向品牌建设之路的最大障碍②。但是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一个模式代替另一个模式,总是经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来自表达的需要,来自收视的力量,还有笑傲传媒江湖的内容资本,参与式制作会在电视新闻制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在我国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这种“参与式制作”模式渐成规模就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