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01:07:09
导语:在慢病自我管理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71-02
自1997年以来我校开展了健康教育,通过大学生入学体检及每年的健康检查,以问卷方式了解病人在自我管理中存在缺陷并给予相应指导,合理有效地使高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高血压病人为2008年9月~2012年9月
入学体检及每年健康体检查出的病人,高血压病程为1~3,平均年龄21岁。
1.2 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存在自我缺陷的患者可分为知识缺乏、心里障碍、用药不规范三组。每组分轻、中、重度。由调查者统一进行评定(轻度﹥80 中度~79 重度﹤60分)采取个体加小组方式,不同病人不同方法进行健康教育,2个月后再发放同一张问卷,总结开展健康教育的结果。
1.3 结果 开展健康教育后,200例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地掌握了高血压知识及相关的服药、控制饮食的知识,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表1
2 自我管理缺陷情况分析
高血压病患者大约一半以上平素无任何症状只在出现头痛、头昏等不适症状才会就诊,其它时间都需要自我管理,但高血压相关知识匮乏影响了遵医行为,不能正确地进行高血压的动态监测,影响了病情的控制,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及经济状况都会造成病人在自我管理上存在缺陷。
3 自我管理缺陷指导
3.1知识教育 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性格、心理特点、常见症状及用药知识等开展个性化健康知识教育。如黑板报、发放健康知识讲座手册、定期开展高血压病知识讲座、电话随访、个别讲解等方式。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⑵使患者在认知的基础上改变其行为,纠正治疗误区,正视病情,调整心态,做到自我控制血压,定期检查身体如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及眼底等。根据病情合理用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3.2 用药指导
3.2.1 按时、坚持服药,根据患者认识能力和记忆力的异同,进行用药指导,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和示范并要求患者强化记忆,为避免患者遗忘服药,提醒患者制作一个提醒系统,如使用闹钟或与一日3餐相联系,以免遗忘。忌在临睡前服药,避免因其它因素影响(如大量饮酒)以提高疗效,指导患者坚持长期用药,不要自己随意换药、减少药量或突然停药,要充分认识到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仍需终生服药的原则。
3.2.2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降压药物作用特点不同,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不同。如β-受体阻滞剂:支气管的β受体激动时,支气管的平滑肌松弛,β受体阻断药则可使之收缩,增加呼吸道阻力,对支气管哮喘者,会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噻嗪类利尿剂长期服用会引起低血钾,血尿酸增高,血脂增高等不良反应,钙离子拮抗剂硝笨地平服用后会引起头痛、长期服用会引起下肢水肿,卡托普利可引起干咳、味觉异常、皮疹等不良反应。停药后会自动消失,当出现不良反应时应该及时向医生反映调整药物。
3.3饮食指导
3.3.1低盐饮食 高血压患者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天食盐的量应控制在2-5g,凡血压较高或合并心脏疾病者摄盐量应严格限制,每日食盐用量1-2g为宜,减少烹调用盐,不宜吃酱菜等盐腌制品,对酱菜、榨菜、皮蛋等含纳盐较高的食物也应少吃,多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和水果如竹笋、花生、香蕉、橘子等。
3.3.2 限制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高胆固醇膳食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促进高血压的形成。如动物内脏、鱼籽等。应选用植物油,因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较高,能延长血小板凝聚时间,控制血栓形成,降低血压预防脑卒中。纠正不良习惯与嗜好。限制饮酒与咖啡,提倡戒烟,讲解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毒害作用,少吃或不吃辛辣食物。
3.3.3 维生素 维生素有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故高血压患者应多食用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豆芽、芹菜、萝卜等。
3.3.4 心理指导 大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多种压力,防止精神波动,松弛大脑紧张非常重要。患者的不良情绪对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易形成负面的影响,通过对患者的各种想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心理调解,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信心,随着社会发展,竞争会更加激烈,可能会碰到各种矛盾和心理刺激,应及时通过心理咨询予以平息。
3.3.5 生活指导 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适度,指导患者制定个体化作息时间表,保证充足的睡眠,运动方式可采取步行、慢跑、气功、太极拳等。每次运动时间20-40分,肥胖者可适当增加运动次数。运动一定要适度,运动强度、时间、频率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避免竞技性和力量型运动,夜间是血压波动的低谷阶段,突然唤醒患者会使血压骤升,夜间起床应先清醒片刻,然后缓慢坐下在下床站立,防止发生脑供血不足而晕倒或自我摔伤。
3.3.6 自我保健指导 血压不稳定时每日测2次,坚持每天定时测量,待平稳后每周测2次为宜,教育指导患者自我观察病情及自救。如出现心前区疼痛、夜间憋闷、呼吸困难,应警惕心血管疾病。如出现头晕、剧烈头胀痛、心悸、烦躁、呕吐、视力模糊、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清应警惕脑血管意外,同时应立即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倒地发生意外,打电话到急救中心急救以免病情加重发生意外。
4 讨论
4.1 形成全程健康教育的模式,自我管理全程督导。有研究表明自我管理的措施一旦撤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快降到未干预前水平,对高血压病人实行健康教育患者获得了健康知识、健康责任和健康行为,改变了不良生活习惯,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测血压、血脂、服药知识及控制饮食等自我保健知识,学会日常饮食结构的调整及药物剂量的调整。
4.2 开展健康教育是提高高血压患者自我保健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医务人员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教育,患者即可获得有效的健康指导,减轻了心理压力,并掌握了合理用药和自我监测血压,达到稳定控制血压并能定期检查对制止和逆转高血压病对靶器官损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健康教育主体的水平,教育形式的限制以及客体的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都将影响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成败[3]。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有助患者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深入了解高血压的知识,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方式,保持乐观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的走向工作岗位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傅东波 傅华 慢性病自我管理 [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2.10(2):93-95
目的分析自我管理小组在山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效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按照自愿参加原则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共10个自我管理小组103例,开展6次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对运动、吸烟、饮酒、食盐摄入状况和生活影响度及有关身体测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自我管理小组6次活动后,高血压患者运动行为、腰围、收缩压和生活影响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患病引起的情绪低落、遵医嘱服药及行为生活方式的调整对生活影响度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我管理小组在山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对患者运动、腰围、收缩压及生活影响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自我管理小组;山区;高血压;效果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流行态势严重,疾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较高。随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推进,为加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本研究通过建立自我管理小组,探索“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的高血压干预模式。于2014年12月—2015年4月成立了10个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连续开展6次自我管理活动,现对其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辖区内的10个街道(乡镇)中随机抽取1个社区(行政村),对该区域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宣传与动员,对依从性较好、能自理且有意愿参加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共10个自我管理小组108例,项目期间5人失访,失访率为4.63%。
1.2方法
自我管理小组由正、副组长2人、健康指导员1人及组员组成。正、副组长由高血压患者小组组员推荐产生,负责组员管理及开展小组活动,了解、汇总组员的各类健康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责任医生作为健康指导员,在每次活动中对研究对象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现场指导。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共开展6次,每3周开展1次活动,每次1h,主要内容为自我管理介绍、合理膳食、运动、控制体重、情绪管理和戒烟限酒等内容的健康教育和讨论。活动内容经正、副组长与健康指导员沟通,根据组员的需求制定,主要参考《健康自我管理活动指南》[1]。采取互动交流或座谈方式,激发组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次活动开始先进行热身活动,然后复习或者总结上次的活动内容,具体活动中患者之间相互讨论,结束后再制定下次活动的内容。设计调查表格,活动初和活动结束后对组员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和体格测量,评价自我管理6次活动前后高血压控制情况及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度等干预效果。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运动、吸烟、饮酒、盐摄入情况和生活影响度等;其中生活影响度主观感受包括生活影响度和自我主观感受;以疲劳、身体不适或疼痛、情绪低落、其他症状或健康问题、遵医嘱服药及行为生活方式的调整等5项为主观指标,由患者根据主观感受按照1~10分进行测量评价,1分表示没有影响,10分代表非常影响。体格测量包括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
1.3评价指标
吸烟是指每天至少1支,连续或累积达6个月,并且在调查期间仍吸烟。饮酒是指每周饮酒至少1次,且调查期间仍饮酒。运动是指利用业务时间有意识规律进行的、以强健身体为目的每次超过10min的各种活动,不包括职业性体力活动、体力劳动或日常出行。低盐饮食是指盐摄入口味较淡。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103例高血压患者中,女性70例,占67.96%;男性33例,占32.04%。年龄48~84岁,平均(68.48±8.30)岁,其中≤65岁的36例,占34.95%;>65岁的67例,占65.05%。
2.2生活行为方式比较
通过6次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患者吸烟、饮酒、低盐饮食行为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的运动比例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高血压自我管理前后患者生活行为方式比较(n=103)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前例数百分比(%)干预后例数百分比(%)χ2值P值吸烟2019.421413.591.27>0.05饮酒2322.331413.592.67>0.05运动5856.317269.904.09<0.05低盐饮食5856.316462.140.72>0.05
2.3体格测量指标比较
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干预前后BMI指数、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和腰围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高血压对生活影响度比较
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主观生活影响度分别为(27.52±13.24)分和(24.52±1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5)。其中干预后“因患高血压引起的情绪低落”“遵医嘱服药及行为生活方式调整”及对“现有的任何其他症状或健康问题”的影响较干预前均有所减少,干预前后分值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之一,生活方式改变对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本研究结果显示,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高血压患者运动、腰围、收缩压和生活影响度得到了改善,说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高血压患者随访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6次活动后,参加自我管理小组后高血压患者参加运动的人数明显增加,说明通过集中交流形式有利于其运动行为的改变,但吸烟、饮酒与低盐饮食方面无差异,与对乌鲁木齐市赵娥等[3]研究结果一致,低盐饮食的结果也和王茜青[4]报道的不一致。需提高直观感受度,如发放控油壶、限盐罐,组织参观健康教育馆控烟分馆等,通过不断的信息刺激与组员的相互影响,推动良好生活方式的建立。经过6次活动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腰围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但舒张压前后无差异。而北京市[2]、杭州西湖区[5]的自我管理小组开展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在干预前后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对象65岁以上老年人人数较多有关。老年人群心肌收缩力、心脏排出量与动脉壁的弹性均有一定下降,因此干预效果不明显。而本研究中发现,高血压患者在干预前后主观生活影响度有明显下降,提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模式改善了高血压患者生活的主观感受,患者生活信心有所提高。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开展,增加了患者归属感,减少了情绪低落的程度,在遵医嘱服药及生活方式调整方面也有所改变。自我管理小组是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组织,通过多次活动传递给组员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技能、信心,对于患者增强自我效能具有重要作用[6-8]。互动性的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兴趣和自我管理效果[9]。本研究干预对象大多为老年人,生活方式固定,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集中活动后,也未建立较为紧密的线下合作关系,患者日常生活中各自行事,相互督促的氛围还需提升。健康指导员技能有待提高,无法有效提供适合的生活方式干预技术,或者无法满足患者提出的需求,导致患者质疑自我管理小组的科学性及作用。因此,健康指导员不仅要从患者自身实际出发,针对性地开展具体生活方式、服药依从性、心理等方面的干预,同时也要掌握教育的艺术性[10],如不拘泥于场地、时间等,在医生的支持下依靠自己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身体和情绪方面的问题[11]。与此同时应做到不断更新知识,保证健康活动的多样化,如增加中医保健、心理健康等内容,要让患者容易接受,而且具有可操作性[12]。本研究由于未设立对照组,且研究对象为依从性较好、能自理的有意愿参加的高血压患者,致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傅华,傅东波,丁永明.健康自我管理活动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83.
[2]谢瑾,董忠.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对自我效能及其血压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3):329-331.
[3]赵娥,孙高峰,伊力努尔·阿吉,等.乌鲁木齐市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2):195-196.
[4]王茜青.社区建立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的成效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08,6(4):119-120.
[5]缪琴,缪英,张片红,等.自我管理小组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2(8):772-774.
[6]朱兰,吴克明,凌枫,等.上海市某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管理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2009,21(6):253-255.
[7]卓志鹏,袁雪丽,伟,等.深圳市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6):656-658.
[8]郝佐文.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3):149-150.
[9]潘桂琼,江小涓,冯树梅,等.开展自我管理小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11(34):823-825.
[10]王英华.社区老年高血压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9(6):184.
[11]杨颖,邵岩,刘咏梅,等.北京市朝阳区自我管理小组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慢性病学杂志,2014,15(4):305-307.
关键词 高血压 自我管理 社区护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多,由于高血压的病程比较长,病情的进展程度也不一,其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病、脑卒中及肾脏病等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致残、致死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故增加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自我保健意识,是临床上的医务人员面临的新课题[2]。通过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60例,男96例,女64例,年龄46~64岁,平均53.6岁。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在非药物的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文化程度:大学18例,大专46例,高中36例,中专38例,初中及以下水平22例。随机将160例患者平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⑴对照组的干预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做常规的出院指导,帮助患者建立档案,记录患者姓名、联系电话、地址、病情状况等。出院后对患者进行被动方式的治疗护理,让患者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医疗护理干预。所有的对照组均为接受社区护理帮助,有一部分患者进行门诊复诊。
⑵实验组的干预方法:实验组的患者除了采取常规的出院指导以及建立档案外,出院前有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自我管理教育卡,其中记录着科室的电话、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自我保健、自我检测血压及复查时间等内容。出院后的第1个月每2周由专业的护士进行家庭访视或者电话随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要求患者门诊复查1次,其后每个月1次,特殊情况可适当的增加次数。患者也可以随时的电话咨询根据患者的病情完善干预方案。
⑶干预内容:①心理护理:生活节奏快、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3]。有的患者对于高血压的病情不重视,部分患者缺少时间和精力顾及自身的健康,故做好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其重要。首先,应当帮助患者建立高血压需长期治疗、终身性的疾病的概念。其次,进行个性化护理,详细的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家庭及工作环境,有针对性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和安抚,耐性的向患者解释相关问题,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内心的疑惑与焦虑,尽量为患者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生活环境。②用药护理:药物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血压的主要措施,不依从服药是当前高血压治疗面临的严重问题[4]。部分患者由于惧怕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而无法坚持,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服药后血压并未达到正常水平而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或者停药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用药原则和擅自减药、停药不良后果的宣传,强调按照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及血压水平,通过家庭随访和电话访谈的方式,按时和患者联系,指导家属监督患者服药。叮嘱患者坚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③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多进食、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高纤维、清淡的食物,多摄入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鱼类及海藻类的食物,如果有必要使用非盐类的调味品以增加食物的美味。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减轻体重,少吃零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对于降低血压有着积极的作用。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保持患者血压的平稳有着重要的意义,告诉患者粗细搭配,以素食为主荤食为辅,饮食有度,适当的增加含钙和优质蛋白的食物。④运动护理: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5]。可选择气功、太极拳、慢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来决定运动的形式及强度,避免盲目的锻炼,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运动的选择,每天运动30~60分钟,时间不宜太长,因人而异。如果患者出现心律不齐、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⑤自我监测血压护理:患者的家庭应备有血压计和听诊器,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正握测量血压的方法,叮嘱患者在固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测量血压,做好血压和服药关系的记录,绘制血压值的图形,以判断患者血压的控制情况,从而为患者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指导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观察是否出现眼花、头痛及呼吸困难等状况,如果血压控制的不满意或者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疗效评价指标:患者出院半年后,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是否按时检查、药物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自我监测5个方面的自我管理情况,比较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
统计学处理: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通过合理、科学的社区护理干预,试验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 论
自我管理是近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专门针对慢性疾病的患者的治疗与管理方法,是指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由个人承担一部分的预防性与治疗性的保健、治疗任务,在其自我管理技能的指导下实行自我保健。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其治疗效果好坏,如何有效的控制血压,降低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是防
治和促进高血压康复的关键。我院通过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心理、用药、饮食、运动及血压自我检测等方面的社区护理干预,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变了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减少了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其家庭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承文.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链式亲情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4(48):162.
2 黄琼,廖军华,胡金香,等.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7):69-70.
3 黄金玲.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320-1321.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3-12-03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模式的改变,饮食失调和运动减少导致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以及长期食用血糖生成指数高的饮食,使机体对胰岛素需求增加,渐致胰腺β细胞耗竭、功能丧失,终致葡萄糖不耐受[1]而发展为2型糖尿病。而今,糖尿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2]。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人的自我健康管理密切相关[3]。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体现在一系列复杂的自我护理行为方面,包括饮食管理、用药、身体锻炼、血糖监测、并发症的处理等[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不当会严重影响血糖的控制而引起病情加重,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有必要细心观察并收集资料,总结糖尿病患者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几大误区。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们采取相应的宣教措施以纠正患者不正确的观念。现将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方面常存在的几大误区及护理对策综述如下。
1 自我管理的误区
1.1 饮食误区
饮食结构不合理,表现为过度的节食或全素饮食,或饮食营养成分比例不当,表现为碳水化合物供热比偏低(30%)[1]; 拒绝吃水果,认为水果含糖一旦食用后更难以控制血糖;食物煮得越烂越好,并且细嚼慢咽; 控制饮食疗法就是饥饿疗法,认为饥饿可以使血糖降低。
1.2 运动误区
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越大,效果越好,越有益于降血糖;赤脚走鹅卵石路,认为赤脚走鹅卵石路可以按摩足底穴位,有利于健康;运动时间不当,饥饿或饱餐的时候运动;运动方式不当,看到别人做什么运动可以使血糖控制在较好的水平就盲目采取相同的方式。
1.3 用药误区
血糖高的时候自行加大药物剂量或听取别人介绍什么药好就用什么药;症状消失就擅自停药;听信根治法,信任偏方和秘方;用胰岛素会“上瘾”,认为早期或轻症糖尿病用胰岛素以后就对胰岛素产生依赖性,所以胰岛素只能在重症或者其他的治疗方法均无效后才可以使用。
1.4 血糖监测误区
没有监测血糖的习惯或仅用家用血糖仪测血糖而不定期到医院测血糖作对比。
1.5 相关知识缺乏
缺乏糖尿病并发症突发及处理的相关知识。
2 护理对策
2.1 加强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加强健康教育,向他们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误区。
2.1.1 教育方式 以群体集中教育和个别单独辅导相结合。群体集中教育是定期为患者和家属召开座谈会,以幻灯、投影等形式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自我管理知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控制并发症的发展,以及应对糖尿病低血糖等其他反应的方法。对于有一定文化、接受能力比较强、能理解和遵从医嘱的患者大多数可以接受这种方式。文化程度比较低、对上述的宣教方式理解困难,收获微少的患者再采取个别辅导,展示食物模型、卡片、用图表方式强调文字的内容、用非专业化、通俗易懂语言传授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知识。群体集中教育可以定期召开,个别辅导则要反复多次和不定期进行。并设立热线电话,欢迎患者主动咨询。另外,举办适宜的与糖尿病知识相关的游戏活动可增强患者学习的兴趣,交流经验,提高社交技巧,增加生活的乐趣。
2.1.2 转变观念 首先以问题为导向[5],针对患者存在的误区进行引导:过度节食或全素饮食会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轻者易出现低血糖,重者会引起酮症酸中毒。适当吃一些水果对身体有益无害。食物煮得越烂,越细嚼慢咽越容易被吸收,血糖升高的速度越快。控制饮食疗法不是饥饿疗法,而是控制每日饮食的总热量。大多强度大、运动量大为无氧代谢运动,不利于人体健康,反而增加受伤的机会,对于老年人、体质差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容易引发疾病,甚至发生意外。赤脚走鹅卵石路容易损伤足底皮肤,诱发糖尿病足的危险。饥饿或饱餐时运动容易发生低血糖,不利于身体健康。采取个体化运动疗法,即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运动方式。糖尿病药物治疗应特别强调依从性的重要性,自行停药、增减药量或使用偏方都可能会导致血糖不稳定等意外,不利于控制血糖。胰岛素治疗是保护和恢复胰岛细胞功能的高效措施,可快速减轻胰岛细胞负担,使之得到更好的“休息”和恢复,待病情稳定后,一般可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甚至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或者仅通过饮食和运动就可以控制病情。所以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特效药,而不具有成瘾性。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依据[6]。应该经常检测血糖,不要感到不适或出现症状时才检测。此外,除了用家用血糖仪监测血糖外,还要定期到医院采静脉血做血糖检测,对比结果,以防家用血糖检测仪误差太大,使所测得的数值不能反映实际数值。
2.1.3 加强理论指导
2.1.3.1 饮食指导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是控制每日总热量[7]。理想热量的标准按照患者劳动强度、体重计算[8,9]。成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5~30kcal,轻体力劳动30~35kcal,中度体力劳动35~40kcal,重体力劳动40kcal以上[10]。三大营养的适当比例和摄入量为碳水化合物55%~65%,蛋白质
2.1.3.2 运动指导 运动被公认是提高许多慢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干预方式之一[12-15]。运动的作用:对于糖尿病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合并存在,运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加血中HDL含量,降低VLDL的含量,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改善心血管功能[10]。运动可以增加葡萄糖的转运和利用,降低血糖,还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减轻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增加抵抗力,对预防慢性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10]。运动的方式:现主张采用低至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登楼、划船、有氧体操、球类、跳绳、舞蹈等,运动的方式因人而异,主要是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运动的强度也要遵循个体化的差异而制定,一般以每次运动30~60min,运动后微出汗,有轻度疲劳感但不气喘吁吁,运动中心率达到(170-年龄)[16],比如60岁的人,运动心率约为170-60=110次/min左右的锻炼才安全有效。运动的频率一般以每天一次或每周3~4次。运动的时间应选择餐后1~2h,避免饥饿和餐后立即运动,以及服用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而未进餐前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2.1.3.3 用药指导 不同类型的患者用药是有区别的。除上所说的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外,2型糖尿病早期β细胞功能缺陷是可逆的,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消除高血糖对β细胞的毒性损害,可使β细胞得到休整,其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但用量的多少和注射的部位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服降糖药有很多种,一般肥胖者首选双胍类或拜糖平,老年及肾功能不良者首选糖适平;优降糖剂量小,作用强,价廉,适用于多数糖尿病患者,但易发生低血糖;美吡达、达美康作用温和,有抑制血小板聚积之作用。各种降糖药的药理作用和半衰期是不同的,所以餐前和餐后以及每天服用的次数都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能不同而不同,切记糖尿病用药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停药和增减药量或者换药,以免发生意外。另外,糖尿病作为一种终生性疾病[17],所谓的根治疗法只是一些外行的谣言,一些偏方和秘方有可能很快把血糖降低,但如果不注意控制,血糖高低波动太大,更容易诱发并发症的提早出现,甚至危及生命。
2.1.3.4 血糖监测指导 监测的目的: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浓度,可以帮助患者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判断疗效。自用家用血糖仪监测:一般病情稳定、血糖控制比较好的患者,一个月可以监测5~7次,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夜间血糖,每次监测一种血糖就可以了,如第一次监测空腹血糖,隔几天后再监测早餐后血糖,再隔几天监测午餐后血糖。此外,要定期到医院作静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2.1.3.5 其他 嘱患者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片和饼干等甜品,卡上注明患者姓名、住址、患病情况、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当发生低血糖反应如激动不安、饥饿、软弱、出汗、心动过速、焦虑等症状时应自行服用饼干等甜品,以防导致低血糖昏迷。卡片的作用是更有利于救护者了解糖尿病患者,并尽早给予施救以及与家属联系。
2.2 评价患者掌握的知识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
2.2.1 错误的观念得到纠正 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和家属走出了以上误区,大多数还能说出这些误区影响血糖控制的原因和对健康的危害。
2.2.2 认识上得到提高 主要表现在理论水平提高。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和家属在饮食上懂得了什么可以多吃、什么应该少吃,各种食物的热量比例和每餐热量分配,理解运动和药物治疗遵循个体化的重要性,理解定期检测血糖的必要性等,基本上能够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
部分轻症患者虽然认识到饮食和运动治疗的重要性,但由于工作繁忙、应酬多,在外面就餐机会多,加上平时形成的难以控制的饮食习惯,所以饮食上仍不合理。由于加班和应酬占用了很多时间,运动疗法也就像纸上谈兵一样无法执行。
3 小结
在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中,如果患者认识不到每一种治疗的重要性,或对某种治疗存在误解,就会影响血糖的控制,甚至诱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健康教育成为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目标达成与患者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地域等直接相关,工作繁忙、文化程度低、年龄大、农村患者依从性差,还需通过社区采取多种形式的个体化、系统化教育。可以针对患者存在的误区,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适当增加相关的理论知识宣教更增长了患者的知识面。给予患者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提供社会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用健康知识指导,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强化自我管理。使患者理解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性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意义和重要性,避免盲目治疗所致的危害。将掌握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有很大影响,行为改变能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减轻体重,从而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其生活质量[17,18]。
[参考文献]
[1] 花霞. 血糖生成指数在糖尿病饮食治疗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53-555.
[2] 田素芬. 时间护理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4):17.
[3] 赵秋利,赵芳芳,郑守华.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9):39-41.
[4] 白锦兵,喻惠丹,余立平.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9):50-51.
[5] 林娟,李红,王小芳,等. 糖尿病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68-370.
[6] 陆蔚,周健,包玉倩,等.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及故障原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61-562.
[7] 朱禧星. 现代糖尿病学[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75- 177.
[8] 潘晓彦. 2种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饮食指导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53.
[9] 张桂华. 糖尿病饮食治疗中食物交换份的计算[J].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728.
[10] 南登. 康复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7-310.
[1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3-74.
[12] Mueller M,Jonathan M,Wilhard K,et al. Exercise capacity,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outcomes six years afte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Clin Rehabil,2007,21(10):923-931.
[13] Schulz KH,Gold SM,Witte J,et al. Impact of aerobic training on im- mune endocrine parameters,neurotrophic factors,quality of life and co- ordinative function in multiple sclerosis[J]. J Neurol Sci,2004,225:11-18.
[14] Atlantis E,Chow CM,Kirby A,et al. An effective exercise-based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life measur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Prev Med,2004,39:424-434.
[15] Taylor RS,Brown A,Ebrahim S,et al. Exercise-based 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 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m J Med,2004,116:682-692.
[16] 郑丽君,吴治,王政.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运动疗法的护理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J]. 2004,20(11):3-4.
[17] 沈勤,孙秋华,倪斐琳,等.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J]. 2008,24(9):58-60.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由不同原因引起胰岛素缺乏或周围组织对胰岛素发生抵抗,致使机体血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以慢性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疾病。近年来老年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细致的护理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我科老年糖尿病患者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454例,女75例;年龄60~78岁;合并冠心病者32例,脑梗死2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例,足部感染3例,多数伴有瘙痒症,同时伴有几种并发症的14例,经过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本组患者均康复出院。
1.2 临床特点 往往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大多患者均在体检时发现的;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降糖药物代谢慢,由于其他疾病服药较多,增强降糖药物作用等都可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多并发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颅神经麻痹、白内障及神经炎等;老年患者易出现感染及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应激情况。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糖尿病防治知识,造成思想包袱重,易产生心里烦躁及悲观等消极情绪。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鼓励患者,使患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应向老年患者讲授有关疾病的知识,老年人接受能力相对慢,需要反复、多次的讲解,使患者转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纠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稳定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生活质量。
2.2 一般护理 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定期给予擦身,保持皮肤清洁;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测量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操作。老年患者体力减退,有多种合并症,不宜剧烈运动,应选择中度的活动为宜,如步行、体操等,注意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糖果,不要在空腹时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2.3 胰岛素应用的护理 胰岛素使用期间宜保存在室温20℃以下;应用时注意胰岛素的剂量换算,剂量必须准确,抽吸时避免振荡;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先抽吸正规胰岛素后抽吸鱼精蛋白胰岛素;胰岛素注射部位选择皮肤疏松部位,有计划按顺序轮换注射,每次要改变部位,以防注射部位组织硬化,脂肪萎缩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注射部位消毒应严密以防感染。
2.4 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最基础且最关键的一步,避免摄入的食物过多及甜食和油腻食物,控制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取,增加水溶性食物纤维的摄入。饮食除控制三餐主食量外,还要限制脂肪、胆固醇、盐的摄入,选择一些低糖含纤维多、低脂、低胆固醇食物,既使患者有充分营养补充,又达到控制饮食的目的。
2.6 基础护理 老年患者体质弱,抵抗力差,除一般常规护理外,要使患者保持皮肤清洁,讲究口腔卫生,预防各种感染;卧床老人每晚要用温水擦浴,并观察按摩骨突部位,勤翻身,防止压疮形成;女性患者要做好尿道口和阴道口的护理。
2.5 健康指导 向患者作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宣传,使患者对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如何防治等知识有所了解,提高对疾病自我认识和判断能力,在患者熟悉本病基本知识基础上,指导患者使用快速血糖仪自测血糖。并把有否自觉症状,用药剂量、用药时间,自测血糖结果进行记录,以供医生参考,并定时、定期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定期进行并发症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3 小结
糖尿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胰岛素缺乏或周围组织对胰岛素发生抵抗,致使机体血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以慢性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疾病。通过本组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减少了低血糖及高血糖的发生,使患者积极接受糖尿病教育,学会了自我管理,提高了对糖尿病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主动参与疾病的控制,达到了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赵敏.高龄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体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1):90-91.
[2] 田映荣.老年糖尿病的护理与指导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7):4020-4021.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体检;慢性病;预防措施
在全世界范围内,慢性病是除最贫穷发展中国家外其他国家的主要疾病负担,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去医院检查而知道的);心血管患者1995年 约为1500万人;脑血管患者900多万人;糖尿患者 1995年约1500万,1997年3500万;恶性肿瘤每年新发160万人,当年死亡20万。病毒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心身压力综合症(亚健康)等慢性疾病普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淮安市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为水渡口街道,总人口21708例,60岁以上2664例,2013年我院安排为60岁以上老人共700例进行了体检。体检项目: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腹部B超肝胆脾肾,心电图、胸透、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1.2方法对社区700例老年人进行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并免费为他们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以及血常规、肝功能的检验。
2结果
根据体检结果总结发现,在这7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慢性高血压并的老人有31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85例,体检前不知道自己有异常的老年人有299例,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有99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22例,患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18例,患有高血压并伴有冠心病的患者6例。说明当前社区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情况十分普遍。
3社区老年慢性病预防措施
3.1社会的关注和宏观调控
3.1.1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老年人患病的特点与普遍的危险因素制定慢性病的卫生策略,对整个慢性病的患病区域进行卫生规划,合理的分配有关慢性病的卫生资源人才,积极推进全人群与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有关慢性病的卫生和监督政策。
3.1.2卫生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信息管理。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及维护,随时使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保持最新状态,随时供有关部门使用,以支持卫生部门及时取针对性的管理活动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3.1.3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专项资金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很多社区卫生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太少,无法缓解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造成老年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其投入专项资金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同时拓宽慢性病的筹资方式,积极发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并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有助于减径和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一些基础的娱乐设施,体育锻炼设施和活动场所。
3.2社区的医护人员自我管理与完善
3.2.1社区的医护人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积极参加医学学历教育,使医护人员在依法取得各种医师资格的同时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积极参加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增强自己的医疗专业的素质,特别是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方面知识的学习。
3.2.2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向社区的老年人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患病老年人宣传喝酒吸烟等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对身体的影响,平时加强与老百姓的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老年人的慢性病的意识和认知。
3.2.3加强对患病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消除焦虑,与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做好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慢性病的信心,在治病和护理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合理安排病房,诊断、开药。
3.3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3.3.1当地患病老年人要认识慢性病的普遍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普遍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吸烟、喝酒、饮食、睡眠等)进行纠正。同时自己主动进行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主动去获得慢性病的认识,积极的去进行与医生进行交流,正确认识自己患的慢性病,要时常进行慢性病的全面体检。对自己患有的慢性病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要主动去治疗疾病,不要拖延。同时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保护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轻松开心的过完每一天。
3.3.2加强体育锻炼,消除体力劳动就等于体育锻炼的错误思想,老年人可以通过给自己制定一个体育锻炼的计划表,保持每天自己的锻炼的强度,从而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3.3.3患病的老年人要与老伴、子女、邻居、医生等保持积极的沟通,.让别人知道你的慢性病的情况,从而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减轻自己和家人的心理负担。
3.3.4由于患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服药,因此老年人每天必须按时服药,遵循医生的医嘱服药,同时不要乱用药物,避免药物过敏症和药物副作用的出现。
3.4建立老年人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体系
3.4.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慢性病尚未发生时针对普遍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在上述研究中本人已经分析了当地患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因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的目的就是消除当地这些慢性病的普遍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其具体内容为:①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吸烟、酗酒等)进行纠正,普及科学营养膳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积极改善睡眠质量。②认识和收集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慢性病的知识,认识到积极进行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
3.4.2二级预防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诊断,而早期诊断的基础是早期发现。而做好老年人的二级预防需要:①向群众宣传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和有病早治疗的好处;②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慢性病"三早"的业务水平;③开发适宜老年人慢性病筛查的检测技术。④老你人在平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慢性病的体检,积极就医。
3.4.3三级预防是疾病的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慢性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的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慢性病三级预防一般由住院治疗和家庭康复两个阶段组成,住院治疗的目的在于积极治疗慢性病、促进康复,防治病情恶化,减少合并症,防治伤残,争取患病者不残。
参考文献:
[1]王丽.延边地区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状况的现况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3.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全科模式管理;健康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17-02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及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同时在理化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我国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对慢性病展开规范性管理,是有效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诸多社区中,慢性病管理工作仍停留于表层,管理工作的效果与价值还未得到充分证实。近年来,一些社区在慢性病管理中引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社区服务团队管理模式,开展慢性病全科模式管理,管理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1社区慢性病管理对象及工作内容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管理对象是各全科团队管辖范围内慢性疾病患者,如已确诊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在进行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时新发生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潜伏的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陪护人员及其家属。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主要工作内容是展开针对性防治工作,展开血压及血糖免费测定、健康体检与健康教育,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社区中慢性病发病情况予以准确掌握,对糖尿病、高血压及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资料收集、登记。同时,全科服务团队成员应积极与居民展开面对面交流,对居民基本信息予以获取,同时对居民健康需求予以准确把握。
2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实施全科模式管理的意义
全科模式管理对于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如高血压与糖尿病是对人民健康有严重威胁的重要慢性疾病,通过对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开展全科模式管理,通过对糖尿病、高血压管理制度进行建立,根据各自分工对相应患者进行筛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给予有效指导,由公共医师对健康档案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而护士对健康档案中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在此基础上展开健康教育,提供自家庭至社区、自门诊至住院的全过程线性管理,促使患者和全科医师建立深厚感情,大幅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同时可促使致残或并发症等有害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3社区慢性病全科模式管理措施
3.1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定期随访对全科医师团队管辖区域中居民基本信息加以准确获取,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同时建立健康档案。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建立慢性疾病专项档案。全科医师应展开定期上门随访。糖尿病患者可每3个月展开1次随访,高血压患者每2个月进行1次随访。在随访完成后将随访记录与患者信息资料向电脑中及时、准确输入,在此基础上展开归档管理。对社区内慢性疾病实际情况进行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展开防治效果评估,对慢性病预防效果进行分析。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与探讨,对慢性病防治方法进行不断改进。
3.2对社区内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分类管理对慢性疾病患者展开首次管理时,应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登记,主要包括档案号、管理日期、姓名、出生时间、职业、性别、联系方式、住址、血压值、尿常规、心电图、确诊单位、体检结果、血脂、体重指数等内容,对患者患病情况与危险因素予以准确了解,在对患者病情准确评估基础上展开个性化防治方案制定。每月对慢性疾病登记人数、随访人数、管理人数进行统计并定期报备。
3.3对慢性病给予行为干预
3.3.1展开有效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站应于每季度展开1次健康教育,免费发放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相关知识与非药物治疗指导等健康教育手册,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邀请专科医院中专家或志愿人员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对门诊、社区咨询等机会加以利用,为居民展开体检、上门随访、家庭病床及电话咨询等服务,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每3个月对健康教育栏进行1次更换,倡导居民关注黑板报与宣传栏。在健康教育时,对于不同人群展开分级管理,对一般人强化健康教育,对卫生知识加以普及,促使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高危人群实行免费体检、定期体检与医疗机构日常诊疗,准确登记并给予有效干预,对其不良生活方式加以纠正。
3.3.2根据慢性病危险因子实施有效预防对于慢性病危险因子主要实施一级预防,同时将一二三级预防加以结合,促使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使之主动摒弃不良生活行为,促使危险因素降低或消除。社区慢性疾病全科模式管理需展开积极宣传,引导居民禁烟控酒,展开低盐饮食,对不合理膳食结构加以改变,对体重加以控制,从而对慢性疾病发生予以长期、有效预防。
3.3.3对高危人群加强管理对经门诊、咨询或体检发现有血压比正常值高者、高血压患者一、二级亲属、肥胖、高血脂、糖耐量受损、超重或空腹血糖受损等高危人群进行登记,并对这些患者展开分级健康教育,指导其对疾病发生加以有效预防;展开定期检测,如有必要给予药物干预,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展开规范、合理、科学管理,防止并发症发生,促使慢性病致死率与致残率显著下降。
3.4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慢性病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予以准确掌握,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需要科学方法。在实际管理中,可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将15-20名同类慢性病患者组织起来,由两名患者作为小组长,引导组员展开互学互助,并进行经验分享,促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信心,不断查漏补缺,对行为改变计划加以实施,使其对常见健康问题加以处理的能力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护理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出现缺陷或者胰岛素作用中的障碍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人体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中,糖尿病已经成为人类主要的健康杀手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发病群体,老年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自我血糖监测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效果。然而众多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O测的依从性并不高,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进一步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1 主要影响因素
1.1年龄因素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人群体中退休在家的糖尿病患者中其血糖的自我监测依从性要显著的高于仍在工作的糖尿病患者[1],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在不断的提升,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血糖自我监测依从性也在不断的提升。汪刘涛等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明显好于非老年组,主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加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除此之外,当老年人退休之后,有更充足的时间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因此血糖自我监测的依从性也会显著提升[2]。
1.2经济状况 邹建英等对26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经济原因也是影响老年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高低的主要原因[3]。在城市中生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依从性要显著的高于农村患者。主要原因可能与城市人口由于经济能力较高,因此具有更好的血糖监测仪器购买能力和自我监测能力[4];除此之外城市人口更容易获得医疗支持,同时城市人口在获取医疗知识以及相关医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也更广,因此其自我血糖监测的依从性也会更高[5]。
1.3老年患者糖尿病知识的相关掌握情况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多种不同的获取糖尿病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导致患者监测的依从性不高的原因与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情况有直接关系[6]。患者对于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的不足将直接影响着老年患者对于自我监测血糖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于监测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会相对欠缺,因此导致自我监测血糖的依从性降低[7]。程建群等[8]在研究中发现有多大65.2%的患者对于自我监测血糖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更不知道在糖尿病治疗中提供自我监测报告的重要作用[9]。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普及血糖自我监测知识是提升患者自我监测依从性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若能较好的掌握血糖的自我监测知识和技能,其自我监测的依从性也会大幅提升。因此必须认识到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性。
1.4文化程度 苏兰等[10]在研究中发现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额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要显著低于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患者,这说明文化程度是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可能与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患者在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获取方面具有缺陷有关,同时文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着老年患者对于自我血糖监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11]。
1.5家庭及社会支持 家庭及社会支持是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人、朋友对于患者的支持和帮助,包括物质上与情感上的帮助[12]。有效的家庭以及社会支持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监测的自我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当患者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遇到困难时,家庭以及社会支持会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帮助[13]。家庭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活动场所,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家人以及朋友给予患者的帮助将有效的提升血糖的自我监测依从性。
2 护理研究进展
2.1强化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工作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依从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水平的影响。因此通过针对老年患者展开糖尿病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向老年患者普及必要的糖尿病知识以及糖尿病的危害性等,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于糖尿病中自我血糖监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同时也将有效的促进患者积极开展自我血糖监测。通过对老年患者讲解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理、临床病症表现、治疗方式与原则等,能够使患者意识的开展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进而有效的提升老年患者的自我监测依从性,更好的控制糖尿病。
2.2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 确保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关于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服用药物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等将有助于患者自我监测依从性的提升。使患者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医嘱遵循科学的用药时间以及用药计量等,禁止患者自行加大药量,或者停药少药等。使患者了解到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使患者做好充分的接受终身治疗的准备,提升老年人患者对于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的重要性认识程度。
2.3注重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 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首先应该细致的了解患者的经济状况、家庭情况以及记忆力状况等,针对存在经济困难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对其提供必要的帮助。针对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患者应该适当选取价格较为优惠的药物,针对患者合理科学的制定用药方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爱的关怀,了解患者记忆力情况,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进行定时、定期的自我血糖监测。
2.4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可以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开通医疗咨询专线,确保老年患者在治疗和预防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提升医患的沟通效率,畅通糖尿病患者的就医渠道,改善医疗环节,不断提升医护人员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与护理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主动理解和体谅患者的困难,做到切实为患者的利益着想,建立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使患者愿意配合治疗,不断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依从性。
目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状况并不容乐观,这不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有效疾病控制,导致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因素、经济状况因素、文化程度、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以及血糖仪的可靠性程度等。因此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z测的依从性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于自我监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依从性,也才能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汪刘涛,薛燕,侯冉,等.影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因素的文献回顾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6,01:57-60.
[2]黄莹,蒋守芳.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01:59-62.
[3]邹建英,蒋青,成兴波,等.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笔应用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医药,2016,08:925-928.
[4]徐雪梅.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科技,2014,11:41-43.
[5]吴然,陈丽榕.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5,01:33-37.
[6]刘瑞芬,魏淑萍.综合护理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8:246.
[7]周玲.延续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08:1113-1115.
[8]程建群,肖锐霞.老年糖尿病用药依从性差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方法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34:4871-4872.
[9]傅海静.家庭访视在老年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及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02:187-188.
[10]苏兰,李迎春,彭金玲,等.护理干预在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04:289-290.
[11]王桂莲.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2,30:4011-4012.
[关键词] 健康教育;糖尿病管理;社区;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81.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3(c)-137-02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病因复杂、病程长、并发症多,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人均寿命的延长及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糖尿病患者也在不断增加[1],有必要对社区居民糖尿病患者非住院病人介入科学、规范、连续的管理,制定有效可行的干预方案。在糖尿病患者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健康教育,可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服从治疗的依赖性和生活质量[2]。患者积极参与维护健康,对控制血糖,减少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8月本院对本辖区内60岁以上常住人口居民进行登记,对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的非住院患者,其中包括60岁以前确诊糖尿病延续而来的和60岁或以后确诊的患者(其中同时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80例)收集个人信息资料,建立健康档案。其中男45例,占40%,女66例,占59%。
1.2 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是记载有关患者健康的系统资料: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职业、婚姻状况等;健康行为,如吸烟、嗜酒、饮食习惯、性格、心理特点;既往史包括曾患过的主要疾病情况、曾发生过的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失业、遭遇自然灾害疾病的自然史),现病史如自觉症状、糖尿病发现时间、诊断及治疗经过和治疗结果、检查记录如血压、血脂、血糖等状况以及个人和家庭的有关情况。健康档案为全科医生更详细地掌握自己所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现状,为有计划地为服务对象开展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提供依据。
1.3 健康档案信息的利用
健康档案在法律上与医院的病志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首先在管理上应该严格,非患者本人及医生无权查看其内容,而且在内容记载上应全面具体,及时总结健康档案的内容,动态观察所记载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用药效果,阶段性地对病情进行评估等,同时社区医生在记载健康档案时,需要详细了解病情和一切与健康有关的具体事件,这样的过程是社区医生与服务对象加强联系的平台,既可以固定医患关系,更可以方便社区医生提供主动服务。如根据健康档案的记载对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系统干预,详细观察血糖控制水平,及时提醒患者按时监测血糖,按时、按规定用药等,健康档案建立起来,就成为社区居民糖尿病人群监测的资料。
1.4 综合防治策略
1.4.1 健康教育通过专家讲座、小组教育、群体教育、个别指导、义诊咨询、电话咨询、宣传栏、小册子、播放录像等多途径多形式传播糖尿病相关知识,其目的是使患者自觉参与到维护健康队伍中来。客观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糖尿病的症状、诊断标准、分型、危害性、并发症出现的特征、诱发因素,糖尿病与家庭社会因素的关系等问题。提供心理支持,教授自我管理技能,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实行合理的饮食结构、有规律地运动、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尿蛋白等情况,即使未能做到也在反复强调,使其基本做到和完全做到。提高防治意识,树立治疗疾病信心与恒心。
1.4.2 合理膳食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治疗基础,其目的是减轻胰岛素的负担、减肥、降低餐后血糖,有利于预防和治疗急、慢性并发症。根据《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患者每天的摄入总热量,按早、中、晚三餐分配为1/5、2/5、2/5,成分比例脂肪占20%~25%,蛋白质每公斤体重1 g左右,其余为糖类,要多元化饮食,合理补充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避免过度进食、酗酒、高脂、高盐饮食。
1.4.3 运动疗法根据糖尿病患者身体情况制定运动处方,其目的是通过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增强机体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改善糖代谢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在血糖正常范围、无蛋白尿及尿酮,无心功能异常时可适当运动。老年人心肺功能下降,不宜剧烈运动,宜选择轻、中度运动如散步、快步走、太极拳、保健操等,饭后1~2 h进行,每周3~4次,每次10~30 min视个人情况而定,运动后监测心率,防止过量过度运动及运动时低血糖、运动损伤等,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最好有家人陪同下进行运动。
1.4.4药物治疗通过一段时间的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后,血糖水平仍未能良好控制,则选择降血糖药物。如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刺激胰岛素分泌药物及胰岛素治疗等,老年人适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至适宜量。
1.4.5自我监测监测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微尿蛋白等对用药疗效、对自身的行为改变有良好的约束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要治疗糖尿病,最有效办法是靠健康教育来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配合用药,而不是单纯依赖药物。教育患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健康行为,掌握自我监测技能。让患者掌握更多的药物知识,使用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用药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而且还能增强疗效,减少费用。
1.5 个体化现患管理
本院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优势与平台,通过社区控制及监测发现患者并及时登记,建立健康档案。对糖尿病患者在综合管理的同时实行个体化管理。由医院各科室成员组成十一个团队(每个团队包括有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参加),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物财资源开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医疗团队每周定期下社区,深入居委服务居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多种多样的卫生服务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健康干预,必要时调整原个体化治疗与保健方案,使糖尿病患者管理更有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
2 结果
通过对社区非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建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111份。对患者管理前后的生物学指标和行为改变作对照,见表1、2。由上表可见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参加适宜运动及服药依从性改善较为显著,血糖血压的控制也有一定的成效。
3 讨论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糖尿病管理包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教育,帮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技巧;对糖尿病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监测及治疗等[3]。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4],国际上糖尿病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两个中心问题。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和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是严格控制糖尿病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5]。本院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物资源、面对社区居民的优势,深入居民家庭,开展健康调查,目标人群筛查,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如中老年人、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及具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高危因素重点检查,开展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建立糖尿病管理档案,并进行连续、规范、科学管理取得很好的成效。已有研究表明,社区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通过社区的医患服务平台,有利于近距离。面对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掌握糖尿病系列知识和健康信息,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杀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过程漫长,晚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不可逆转、致残率高;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不断上升,这些并发症多数累及心、脑血管和视网膜、肾脏、神经病变等主要脏器,这些患者需要终生带病生存。慢性病虽无法治愈,通过干预多数可以预防, 有研究表明,社区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通过社区的医患服务平台,有利于近距离面对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掌握糖尿病系列知识和健康信息,提高治疗效果[6]。可使慢性病在社区获得良好的诊治和预防机会。医疗团队介入干预、监控,在社区是可操纵的、有效可行的糖尿病管理方法,与综合医院相比,社区医疗机构存在着三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国家政策主导,明确实施社区服务”六大功能”、“社区公共卫生九大服务包”,为社区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服务定向优势,社区服务经过多年的运作,已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其独特的工作职责和服务范畴,决定了其功能和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取代的;三是社区人群优势,其服务的对象,无疑是一个相对固定又较为庞大的服务群体,服务和被服务者互相间熟悉、了解、信任,并建立了亲切友好的服务信誉。社区卫生服务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贴近需求的基层服务,这是一种双赢的健康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谢海宝,金宏义,王临虹,等.重点人群保健老年糖尿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3-259.
[2]常仁翠,高辉,井月秋,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小组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7,22(5):358-360.
[3]钱荣立,项坤立,尚红丁,等.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60-80.
[4]贾伟平.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J].上海医学,2005, 28(1):1-3.
[5]杜艳,郭雅娇,李碧华,等.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17):64-65.
[6]郭锡明,陈建荣.社区干预对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的作用[J].实用全科医学,2006,4(4):46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