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2 05:10:12
导语:在人机工程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来实现知识的传授,而学生要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会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全无,甚至产生反感。即使是非常认真的学生也是死记硬背,在应付考试之后基本就忘光了,根本不会将知识灵活运用在具体的设计里,而创新就更不可能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转化。只有学生自己主动的去理解消化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合理地运用到具体设计中。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适当减少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加入更多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去学习。此外还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方法,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去看书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并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答疑和相关问题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课题讨论和交流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调整
人体工程学包含的内容非常繁多,对于课程的内容应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与调整。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学习与室内设计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例如人体测量学和人体尺寸、家居设计尺寸、室内环境心理学和室内环境行为学等,而与其联系不大的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知识应该进行删减。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还应该注意收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其添加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才能做到不生搬硬套教材内容,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和调整,能够使学生发现所学内容与自己专业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更愿意主动学习。
3.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教学过程
中教师与学生要增加交流与沟通,在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由教师引出一个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之后学生之间展开辩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课程教学中一定要设置课堂的主题讨论环节,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全班讨论及同伴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动眼”、“动耳”,更需要“动嘴”、“动脑”以及“动手”。例如:在家具尺寸这一章节中,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课桌椅的测量,之后参照知识点进行讨论,找出课桌椅设计的优缺点,而后动手进行改良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课程所学知识,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相应的点评和讲解。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深化了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图表、案例式教学法
针对艺术生习惯于感性认识和图形化思维方式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过于理性和抽象的文字,应该要增加丰富的图案和表格以及相关视频。这样能够将知识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此外还要加入一些具体的设计案例,可以是一些优秀案例或者是存在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运用相关的人体工程学知识分析案例。人体工程学相对理性化,与我们的具体生活联系不是非常紧密,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生活案例引用。例如可以找一到两个在校园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家具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说出平时的使用感受,寻找使用时的问题及不合理的人体工程问题,然后结合人体工程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的方法。
(3)实验教学法
人体工程学中的很多数据和公式,其实都是根据相应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所以应该在课堂中加入一些相关实验。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立人体工程学实验室,购置相关的实验设备,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没有相应的条件成立实验室,也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一些小实验,例如在视觉章节中加入错觉实验、混色实验、眼动实验等等,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4)体验式教学
采用模拟项目教学法:挑选网上设计招标项目,如家具、展厅或环境小品的设计等,让学生自组团队,设计投标,通过布置任务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时候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设计。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虚拟课题进行设计,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做设计的时候能主动查找书上相关知识点进行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灵活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实践
人体工程学的教学不能单单是理论教学,要充分加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对现有设计进行调研,寻找身边的设计中与人体工程学相关的优缺点,进行调研报告的制作。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加入课题设计环节,初步阶段可以运用小课题设计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家具单体等的设计。之后可以进行大课题设计,例如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空间室内的设计。在课程设计时灵活进行内容的调节,适当删减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多地增加实践设计,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学习对应的知识点,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回顾并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总结
关键词:低碳环境 食品包装 设计 绿色特征
检 索:.cn
2010年爱尔兰皇家科学院孙大文院士在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上提出了“低碳食品体系”的概念,即包括生产、加工、包装消费在内的各个主要环节建立具有最小温室气体输出的经济体系。其中食品包装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产量大、普及和更新换代快的特点。目前,绿色食品包装设计是包装设计的主流,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在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商品和艺术相结合的双重性。如何系统地对食品包装进行绿色设计,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已成为食品包装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认识食品包装设计的绿色特征是保持食品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注重环境保护
食品包装绿色设计要求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废弃、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都对环境无害或危害甚小,其评价按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环保标准进行,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选用清洁的原料、清洁的工艺过程,从设计上应保证用户在使用该产品的全过程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只有允许的微小污染,并同时保证产品在报废、回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最少。
目前,我国突出的环境污染是与食品有很大关联的“塑料垃圾白色污染”问题。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保证商品使用、卫生和安全性能完好的前提下,在生产过程必须选用环境友好型材料进行食品包装,例如纸质包装材料、资源广阔的竹类包装材料、“零度包装”包装材料。这不仅有利于回收,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另外,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功能化、环保化及简便化的包装形式逐渐成为主流,发展具有制造工艺简单、使用方便、保鲜效果好、易降解、节约能源、安全、卫生等特点的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将是今后的重点。
二、材料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在低碳环保时代,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应尽量减少材料、资源的消耗量,尽量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使用减量化技术(即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遵循“小就是美”,“少就是好”的原则,特别是稀有昂贵材料及有毒、有害材料的种类和用量。
长期以来,我国包装设计十分注重提高品牌吸引力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造成了产品过度包装的现象。例如,中秋节的月饼礼盒,其包装多数制作精美,材质各异,造型繁复,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但节后其回收处理却成了棘手的问题,不但浪费资源,而且加大了回收的难度和成本,一些处理方法(如焚烧、填埋等)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设计师应该高度关注这一类问题,进行包装设计时在保证产品包装使用功能的同时,不仅要严格依据美学法则做到构图布局合理,包装形象新颖独特,色彩鲜明且有感染力,造型美观而实用等,而且选材方面必须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包装材料对环境的友好性。另外,相关部门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及法规来规范包装设计,摆脱包装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
三、采用先进科学技术
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满足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前提,并且具有如下优势:(1)保证实现用户要求的全部使用功能、性能和可靠性;(2)先进科技可以减少环境污染;(3)可避免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浪费;(4)由于环境也是生产力,先进工艺的应用会直接或间接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在竞争激烈的食品加工行业,能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因此,使食品包装设计具备绿色特征必须要因地制宜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加强应用研究和管理,才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及健康
绿色食品包装设计首先必须考虑的是食品的安全问题,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制造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上均采用先进、有效的安全技术,实现产品安全本质化,确保用户或使用者在使用产品时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卫生问题,尤其是作为保证食品安全及卫生重要手段的食品容器和食品包装材料更是得了广泛的重视。目前,我国食品包装时食品接触包装材料以及材料表面的涂层材料,合格包装容器设计及材料的选用,首先可以保护食品不受外界的污染,并使食品本身的水分、成分、品质等特性不发生改变。其次,由于包装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会向食品发生迁移,合格的包装材料不会破坏到食品的卫生。再次,与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相关食品用工具、设备也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进一步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及健康。除此之外,包装上的图案、文字及色彩的运用由于对消费者的心理会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这方面的安全性设计也不容忽视。
五、人机工程学和设计美学结合运用
现代社会需要的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必须将人机工程学与设计美学相结合,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机和谐性和美的外观特性,使用户在使用该产品时感觉舒适、轻松愉快、误操作率小,具有最高综合工效。
(一)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经济领域、科学技术领域或单纯的形式美等单一性因素所决定的,它是与材料的发现、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的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自由创造,以及自然的任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审美能力等多种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是这些因素的统一。包装设计将材料的选用、结构和功能的定位、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处理等方面都考虑在设计的范围内,必须符合科学技术的规律及使用功能。因此,对设计美的评价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来考察[8]。
(二)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人机工程学可以为食品包装绿色设计提供有关人和人机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设计依据,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指导设计,为设计出来的绿色包装更为科学、合理、适合人使用,能够把一切可能给使用者造成危险或不便等方面的因素消灭在设计的过程中。因此,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必须进行人机分析,涉及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中的功能、成本、材料、工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形态和色彩等各种因素。
六、具备可拆卸功能及方便使用和运输
良好的可拆卸性在现代生产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分支。具备良好的可拆卸性设计的产品可大量、可重复利用零部件,避免浪费及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是否具有良好可拆卸性是衡量一个产品绿色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七、适应市场需求
食品包装绿色设计必须适应市场需求,随市场的发展而变化,设计制作成本达到最低,让消费者愿意买、买得起、用得起,甚至报废时扔得起,即具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最小的全程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八、拥有多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产品从其产生到完全失去使用价值而报废的时间过程,而绿色产品则拥有多生命周期,这是与传统概念的产品相区别的一大属性。普通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本代产品从设计、制造、装配、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即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阶段。而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但包括本代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全部时间,而且还包括报废或停止使用以后、产品或其有关零件在换代或以后各代产品中的循环使用或循环利用的时间、简称“回用时间”,即从“摇篮到再现”的所有阶段。
结语
绿色食品包装设计是全面实现绿色产品各基本特征的设计,确保了环保要求和材料、资源、能源最优利用或重复利用等方面的并行设计,能够迎合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辉事业。
注释
1 张建华:《绿色产品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绿色设计理论体系》,84~85页,《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4(28)。
2 李新:《新型食品包装材料:零度包装》,89页,《中国包装》,2002-3(22)。
3 黄家莉:《果蔬包装材料研究进展》,111~113页,《包装工程》,2010-1(31)。
4 黄胜文:《格力空调包装设计在低碳环保时代中发展》,19~20页,《中国包装工业》,2010-11(191)。
5 宋萍:《包装设计评价体系研究》,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6 韩维生:《板式家具的绿色特征》,66~68页,《陕西林业科技》,2002-1(141)。
7 樊永祥:《国内外食品包装材料安全管理状况及对策分析》,342~345页,《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4(18)。
8 陆家桂:《设计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 周莉:《关于人机工程学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人性化;现代住宅;室内设计;健康性;舒适性;居住环境
一、现代住宅室内的健康性设计方法研究
(一)基于空气质量控制的室内设计
一般来说,家居室内最容易产生空气污染,它主要来源于烹饪油烟、煤气燃烧所释放出的有害气体,而另外一部分污染较重的是卫生间,多数家庭的卫生间内空气质量都存在问题。如果希望改善室内空间空气质量,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室内在平面布局方面最好采用独立空间,比如独立式的书房、客厅、卫生间和厨房。由于家居结构一般都是封闭一体式的,它在空间分割上并没有太严谨的设计规格,像客厅这样的大面积空间很难达到独立式标准,但厨房由于空间小且较为封闭,是可以采用独立式设计的。对于厨房设计及装饰材料应该尽量选择绿色环保材料,而避免放射性有害及有毒材料的选用,提高厨房装修材料的再循环、可循环回收利用意识。
(二)基于光环境控制的室内设计
家居室内设计要以自然采光模式为主,如果自然光不能满足室内照射需求才考虑利用人工光辅助方法。现代家居空间利用天窗和侧窗来吸引自然光。而如果没有天窗设置,也可以尽量在普通窗口下布置低矮家居,保证室内各处的自然光线照射覆盖率。在现代空间设计中,阳台落地窗结合玻璃门也是不错的选择,它更加利于自然光的采光,而且设计时尚大方,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风格。再者也可以利用平衡照明的采光方式,保持室内工作区与周围人工辅助灯光的光照平衡性,以保护室内住户的眼镜避免强光刺激作为基本原则。在一些日照较强的地区,室内设计可以安装透明度较低的窗帘或百叶窗,防止日光的直射入室,避免眩光效果的产生。而亚光材料的选用也可以利于对室内光环境的控制,相对而言,则要少用或不用光滑材料,防止反光现象。
(三)基于声环境控制的室内设计
在室内设计中,首先要保证平面规划的动静功能区分,它所遵循的目的是安静的室内空间不会受到相邻空间噪音的干扰。墙壁方面的设计则不宜过于光滑,因为过于光滑的墙壁会增加声音的回响率,进而提升噪音音量。
二、基于人机工程学及舒适性原则的室内设计研究
人在舒适的空间环境下其心跳、脉搏、血液、肌肉等生理机能才能运行舒畅,更加利于身心健康。住宅室内设计中有必要考虑各方面设计对于人的舒适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室内设计理论,它主要以人的视觉、行为和触感等重要日常生理需要为核心,探讨了人在生理与心理变化中相对于室内环境设计的最适宜舒适感适配。可以说,这种理论所探讨的正是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其辅助的研究理论则包括了环境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学等多个方面。人体行为的舒适度原则就是指室内空间规模与功能对于人体活动要求的适应度。在家居室内装修中除了书房、卧室等私密封闭空间,其他空间都属于相对的公共环境,它要为群体使用需求舒适度考虑,所以它的基本设计原则是能够满足群体间行为活动的最低功能使用区域空间。在人机工程学中,室内空间的制约因素无外乎两点:建筑构件的尺寸与建筑空间使用功能构造,而它们所影响的最终制约因素就是人体尺寸。介绍了人在几种动作环境下的合理空间尺寸范围。其中人体直立于某一空间的合理尺寸应该在500~700mm之间范围内,而女子的行走步幅约为620mm左右、男子的行走步幅为680mm,所以正常讲一间房间的最小空间范围应该在步幅的7~8倍以上长度,也就是人在室内可以走7到8步才不会由于空间小而感觉压抑。因此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对室内空间的合理布局就是对使用者心理的合理布局。它涉及了人生活的舒适度、工作效率甚至室内的电能能耗等等。
三、结语
“人性化”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现代住宅室内设计的关键探索元素,它改变了设计的评价标准,这也是基于人们生活理念和对生活质量的不断需求所带来的结果。以相对客观的标准并融入室内居住者所希望的风格和设计思维,才是现代住宅室内设计应有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邓过皇.现代住宅厨房空间环境与整体设计[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工业设计的对象是产品,但是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产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工业设计可以说是人的需求的产物。功能是产品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是产品的核心概念,通过对产品功能的不断地开拓,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作为生物体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既有来自心理方面的需要,又有来自心理方面的精神需求。需求是个性的一种状态,它表现出了个性对具体生存条件的依赖性,需要是个性能动性的源泉,使人对社会作用的尺度和衷心,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表现。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的产生主要是根源于人的需要,人们的行为一般而言都是带有目的性的。需要、行为、动机、目标构成了一个人类行为活动的结构。所谓需要主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人的需要如同人的生命过程一样,处在一种不断的新生与变动中,需要是产生人类各种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根源。
所谓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发生行为的念头或想法。它是促成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是激发人们的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因即活动的动因。它不仅引发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或发生某类行为,而且规定行为的方向。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科学认为,当人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它将不明显的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导致不安之感的产生,这时就成为意向。需要和动机导致行为的产生。每个活动着的人都有行为,人与行为是一体的,有人就会有行为。二无论的理性人类学认为人由理性和理性所依赖的躯体生理所构成,只有理性才使我们成为人,在人的行为特点中,人的理性常显得较为清晰。
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需要和动机成为行为的原因。而人的任何行为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目的性,期望达到某种成就或结果,行为是需要和目的之问的过程和中介。因此,人的造物行为,首先伏根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所谓“需要是发明之母”,人的造物行为是在入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性的行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造物行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造物行为与人的需要相联系,而人与动物都有需要,有的动物也能简单地进行造物,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区别,人的造物与动物的造物也有根本的区别,动物的需要完全是天生的无意识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则是不仅来自身体天然的欲求,而且是人类自已创造出来的多种需要。人的造物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需要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动力。需要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属性,它既是规范,又是一种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机制。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阶段性,是发展和变化着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研究人类动机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的层次,由最低级的需要开始,向高级的需要发展,呈阶梯形。可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或谓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生理需要,这是人对生存的需求,是人类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原始、最显著的一种需要。所谓“饮食男女”,“民以食为天”,人们需要食物、饮料、住所、睡眠和氧气,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而且是永恒的动力。
2、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希望满足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多方的安全,心理上的安全、生理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等。在这种心理要求下,人们一般都比较喜欢秩序和稳定。
3。社会需要又称作归属和爱的需要,在前两者需要满足后,社会需要开始成为强烈的动机。这时人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理解和安慰;希望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保持友谊、忠诚、信任和互爱。
4、尊重需要,人们的尊重需要可以分成两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即社会承认,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名誉、地位和赏识等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的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心理需要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象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
人的不同需要导致了人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劳动生产和创造,人的造物行为和结果,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上述五种需要的内在规定性。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来看,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往往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一种充满人类理性精神和文化质的行为,虽然造物根源干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人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但这种满足并未成为人进行造物的全部根据和限制。造物与人的需要之问有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亦是人的“文化性与生物性的互动关系”。
人作为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生物性的满足并不是唯一的需求,精神等需求有时会走到前列而占据重要位置。不同形态的造物,反映着人需要的变化和多元。从一般实用工具用具生产到艺术质的造物——工艺品。工业设计产品的生产,这些不同层次的造物生产表现着人类上升着的需要和追求。人通过造物的方式实现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的同时也意味着目标的实现,而目标的实现本身也是人的一种需要,我们在满足需要中实现了自我确证,造物和设计及创造本身的成功,构成了进一步活动的基础,也构成了新的创造活动的基础,并产生和满足着新的需要。
二、人的自然尺度
人是自然之子。自然尺度即人作为自然的人其生物体的尺度,包括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体表面积、肢体面积以及人体肌肉、组织的生物物理的特性等等的尺度。在人类工效学研究中,一般把这些复杂的系统归为感官、神经、肌肉、骨骼、功能五大系统,这亦是与设计密切相关的主要方面。
当人类产品的生产和设计发展到20世纪时,以人为主体的设计思想的确立,促使人对自身复杂的系统结构及人与物关系研究的开展,人机工程学是在理解和把握人体自然尺度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人类的工作能力及其限度,使之合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特征的一门科学。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自然尺度的科学。工程人体测量学,是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测量产品设计时所需要的人体参量,并将这种参量合理地运用到设计中,目的是为了在人-机-环境系统中取本论文由w整理提供得最佳的匹配。
设计是为人的设计,产品生产是为人的生产,因此,其中心是人而不是物。人机工程学的建立,从科学的角度为设计中实现人一机一环境的最佳匹配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使“为人的设计”落实到科学的实际的设计中,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理想中。对于设计而言,人机工程学是必备的条件之一。来自人的生理学、心理学的相关数据是设计必须遵循的主要数据。在人与机器系统进而到人与环境空间的系统关系方面,设计都需要人机工程学测量数据的支持。在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设计中,特别是在一些空间条件有特殊限制的空间中,人体尺寸更是设计的重要依据。
人的自然尺度仅是人生理或心理尺度的一种综合反映,对干设计而言,人的自然尺度实际上规定或决定了一定的造物尺度和审美尺度,人是以自然尺度为基准去观看、去衡量、去设计和创造的。人的自然尺度与设计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的自然尺度首先构成和决定了人的观察方式和接受方式,如人平行对称的双眼及其结构,决定了人的视野范围、视觉成像机制,并由此决定了人的观察方式。
2.人的自然尺度构成和决定了人观察的标准、接受或感受的标准,甚至审美的标准。人自然尺度中的对称、均衡往往同构于人审美感受中的对称与均衡。
3.人的自然尺度决定了造物的尺度和极限。
4.人的自然尺度是造物设计的基础,又是人超越的对象。
三、人的审美尺度
审美尺度即审美的价值尺度。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范畴。人类的审美活动或者过程包括了客体和主体两方面,美首先来源于作为主体的自然界或事物(产品),但它又与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心境相联系,是两者结合统一的产物,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心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主客观特殊关系上的一种特殊价值。这种价循具有客观性,客观性的主要表现是它与使用价值的联系以及它的物理属性。
在产品设计中,物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内在联系更为广泛。首先,产品的审美价值是在其功利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切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直接表现为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即有效性。功利价值作为入类社会中最早产生的价值形式,是由产品的实用功能性所体现的,可以理解为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审美价值在功利价值或者说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并成为它的辩证对立面,也就是说审美价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感性感知可以接受的独特的完整形式体现出来,表现出对人和社会、对人与世界关系确证的综合意义。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美与效用、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一起构成了产品的综合价值,审美价值是产品造型和色彩所体现并为人所感受的东西。产品美的形态与物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经济价值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审美价值有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是所谓的“感性现实”,即形成对象的外部形式、尺度大小。颜色、亮度、表面特征等自然性质。这种性质不仅为我们审美感知客体的纯自然现象所固有,也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现象如艺术设计产品、艺术作品所固有。第二是位于这种感性现实后面的东西,它来自于人的认识与感受、人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即审美价值的规律与意义,是人与审美对象关系所表达的意义。
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这就是说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然而在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或者说在设计存在的现实中,相当多的设计的出发点仅仅在于市场竞争、获取利润,设计成了获取更大利润的工具和方法,设计不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物。设计体现了人特有的互助心和责任感,设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设计师所从事的设计,不是为了自己设计,而是为了他人为众人设计,这就必然要求他对社会对人们负责。为人的设计体现了设计的全部价值或者说真正的价值。为市场竞争目的而进行的产品设计,其价值仅仅在于物,因而是不完整的、有限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设计具有较强的道德价值,为人而设计的思想是设计必须具有的高尚道德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说,设计是为人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为人的设计亦要求设计师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设计师的设计不是个人的设计,不是个人行为,不是个人艺术表现,而是以人的需要和目标为宗旨的,因此,设计只有为人的设计才能够最终成为优良的设计、好的设计。从设计的宗旨而言,设计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性可以说是本质的、必然的,为社会大众服务、为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而设计,是设计师的天职。这也是设计师与艺术家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之一。设计不是设计师的自我表述,设计不是表达与其特定的社会宗旨相矛盾的个人感情的场所。设计师的设计一旦作为产品或者以其他形式进入社会和人的生活,首先的他具有了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成为一种本质的承诺、一种可以依靠的精神和物质存在,这是设计存在和为人们接受的根本保证。
设计的社会责任是提供某种服务,它使用公众易懂的语言和符号,是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立场上为使用者而言的,替使用者着想的,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的方便。设计师是最好的“公务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设计师应是最具有献身精神的人,他的艺术才智是通过艺术设计的创造奉献给大众的,他的艺术生命是与设计的创造与奉献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概论》李砚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非物质社会》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意大利设计》梁梅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优化设计;动力性;安全性;燃油经济性;舒适性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379-01
正文:汽车设计开发过程中涉及很多内容,优化设计渗透到其中的方方面面。现在汽车行业中汽车数字化产品开发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是CAE技术。通过运用CAE技术,让电脑模拟实车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这也是这项技术在优化领域如此盛行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性能有了更高要求,更多的是追求车的动力性,安全性,燃油经济性和舒适性。以下就此四个方面进行叙述。
1 动力性
汽车的动力性是指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汽车基本性能追求的基础上,对汽车行驶速度有了更高要求。汽车的动力性与整车结构强度,发动机性能,汽车外形等有关。
1.1 汽车整车结构
通过对车身等总成结构分析,对车身所用材料进行选择以及为车身优化提供设计指导。通过对底盘或整车零件进行分析,以实现零件优化、轻量化、可靠性设计等。轻量化逐渐成为汽车结构的设计优化分析的设计目标,它通常以强度、刚度或频率等为约束条件,改变设计形状和尺寸,进行多方案比较,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1.2 发动机性能
发动机是整车的心脏,其工作环境尤为恶劣,因此对发动机自身的强度,刚度有极高的要求。汽油发动机工作时,其内部最高工作温度可达到2200k-2800k,所以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就极其重要。发动机冷却系统分为风冷和水冷,就水冷系统而言,在设计时,就需要先对发动机冷却液流动路径进行优化设计,使流经冷却管道的冷却液既能较快的带走能量又能保证发动机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1.3 汽车外形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行驶阻力有滚动阻力,空气阻力,上坡阻力和加速阻力。汽外形主要影响的是空气阻力的大小。空气阻力又分为摩擦阻力和压力阻力,压力阻力在汽车直线行驶过程中大致占得比例为91%。压力阻力主要与汽车车身主体形状,车身表面突起物(如后视镜,门把手,引水槽,悬架导向杆等),冷却系统和车身通风时空气流经车体内部构成的阻力有关。无风条件下汽车运动的空气阻力(N)为
其中为空气阻力系数,A为迎风面积,为汽车行驶速度。由上式可知,空气阻力与和A值成正比。轿车A值变化不大,所以降低值是降低空气阻力的重要手段。降低值可以通过优化车身结构,如使发动机盖向前下倾,汽车后部采用舱背式或直背式结构,车身底部采用平整结构等来实现目标。
2 安全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同时每年交通事故率也随之上升,人们对汽车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汽车产品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汽车的碰撞安全性。汽车的碰撞试验已被国家法规明文规定并且要评定星级。对企业而言,实车试验成本是巨大的,现在借助计算机模拟试验,不仅减少了试验成本,还有效提高了车辆设计的安全性。汽车上现有的安全带和气囊的设计优化为驾乘人员及行人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障。现代汽车上的离合器踏板,加速踏板,制动踏板都是经过无数次试验,结合人机关系,不断优化,才有的固有模式。此外,踏板的形状,行程,安装位置也是在人机工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优化的。由于人在驾车时总会有各种小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在汽车上出现了很多高级应用,如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daptive Cruise Control),GPS导航系统,自动大灯感应系统,随动转向系统(Fly By Wire),无人驾驶系统和车载行驶记录仪等。就拿自适应巡航系统来说,它是一种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安装在汽车前部的车距传感器(雷达)持续扫描车辆前方道路,同时轮速传感器车速信号。当与前车距离过小时,ACC控制单元会控制车辆制动,保证驾驶安全。这种系统是经过不断优化才在现在汽车上使用的。
3 燃油经济性
由于节约燃料,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汽车燃油经济性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视。燃油经济性好不仅可以降低汽车的使用成本,减少石油的消耗,节约能源,还能降低发动机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起到防止地球变暖的作用。通过对发动机结构的优化,如活塞裙部的设计优化,活塞顶部材料的选择和活塞头部的结构设计等,达到使发动机热损失和耗油更少的目标。由盖托.乔治亚罗设计的大众高尔夫第一代就是在中东石油战争爆发后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燃油经济性较好的两厢式车型,并且这款车在停产之前已卖出600多万辆,这也说明,人们对燃油经济性的重视程度。现代汽车行业正在发生巨变,人们对燃油经济性的追求,使新能源车的发展有了广阔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新能源开发的行业中。2015年,媒体报道中国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二大国,
4 舒适性
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的批量化生产,使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汽车带来的速度与激情,除了上述的三点外,人们更加追求乘坐的舒适性。乘坐舒适性包括汽车行驶时的平顺性,行驶时的声噪情况,空调温度,出风口位置以及车内各物件与驾乘人员的人机关系等。首先,座椅是最直接的与驾乘人员接触的物件之一,座椅的优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乘坐舒适性。其次,汽车行驶时,车辆与道路、空气发生摩擦,以及车辆各部件振动时产生很大的噪音,在制造汽车车门,车窗和顶篷以及其他设计所关心的结构时就必须对这些结构进行优化,在最大程度上减小噪音,实现车身内的声学设计并进行噪声控制。再次,人们对温度的感知是灵敏的,现代汽车的空调系统温控的精度上升,已经能实现0.5的温度控制,部分车已经实现了温度分区控制。最后,车内物件的位置也是通过人机关系不断进行优化才在最终装配时确定的位置。
本文章在撰写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很多论文,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限于作者水平,本文章肯定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竭诚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余志生.汽车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产品语意;功能;认知;传达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084-03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关于功能与形式问题的讨论至今仍喋喋不休,但毋庸置疑,产品是实现功能的手段,无论这个功能偏向于物质还是情感。对设计者而言,产品只是其与使用者沟通的手段之一;但对使用者而言,产品就是工具,设计者塑造了每个工具来表达其内涵和功用。因而,产品就成为设计者与使用者沟通的最佳媒介。
一、产品语意学的历史发展回顾
语意(semantic)即语言的意义,产品语意学(product semantics)则是研究产品语言(product language)的意义的学问。其理论架构始于1950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的“符号运用研究”,更远可追溯至芝加哥新包豪斯学校的查理斯(Charles)与莫理斯(Morris)的记号论。这一概念于1983年由美国的克里彭多夫(K. Krippendorf)、德国的布特教授(R. Butter)明确提出,并在1984年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由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所举办的“产品语意学研讨会”中予以定义:产品语意学乃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以及如何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学问。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理论将人的因素都归入人机工程学的简单作法,扩宽了人机工程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人机工程学仅对人物理及生理机能的考虑,将设计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会议论文结集由《创新》(Innovation)杂志专辑出版。1985年在荷兰举办了全球性的产品语意研讨会,飞利浦公司在布莱克(Blaich Robert)的领导下采取“造型传达设计策略”而获得空前成功,展现了产品语意理论的具体应用成果。1989年夏,荷兰赫尔辛基工业艺术大学举办了国际产品语意学讲习班。由此,产品语意学被推广到欧洲。伯恩哈德・E・布尔德克在《产品设计:历史、理论与实务》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产品语言和产品语意的众多论述,并指出“产品语言”是设计领域的深层知识(in-depth knowledge)和设计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1997年,德国《form》杂志再度以产品语言为主题(On language, Objects and Design),重新对产品的表现形式与诠释意义加以探讨,并提出各方见解。
二、产品语意学的理论简介
克里彭多夫自1984年以来对产品语意学提出了广义的陈述:产品语意反映了心理的、社会的及文化的连贯性,产品从而成为人与象征环境的连接者,产品语意构架起了一个象征环境,从而远远超越了纯粹生态社会的影响。他将产品语意划分为四个层面:1操作内容: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工物的交互行为;2社会语言内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际是一种关于特殊的人工物、人工物的使用及其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因而人工物成为现实生活组成部分的同构;3起源内容:设计者、制造者、销售者、使用者和其他人都参与创造和消费人工物,并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文化和物质的“熵”变;4生态内容:技术和文化的自动拷贝将影响“物体系”内的交互行为。设计一种产品,也就是设计一种语言。
M.Mccoy则在探讨产品造型时,则从以下五个问题进行产品语意设计。1环境(Environmental Context):产品的形态、大小、材质、色彩等应该与产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2记忆性(Memory):一个新产品的出现,未必要创造一种全新的造型语言,而是从一些旧有形象上寻找一些大众共有的记忆,通过产品语言的连继性与熟悉性产生共鸣;3操作性(Ope ration):通过控制、显示、外形、材质及色彩的明确语意及各项控制键的关系,呈现清晰、易理解的操作,以引导正确操作行为;4程序(Process):语意设计不是要加强产品技术的神秘感,恰恰相反,产品内部不可见的机构运作,需要透过外部形态予以宣示,虽然很多新科技是无法目睹的,设计师则须面对产品内部技术运作的层面加以诠释,不只是技术上如何运作,而是使我们用心中的眼睛来设想其运作;5使用的仪式性(Ritual of Use):简洁的造型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简单、高效的要求,而某些仪式性的场合则需要赋予产品以或庄重或温馨或冷峻或理性的造型解说,从而完成情境设计及物体与使用者间的心理互动(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
三、产品语意的功能认知
使用者接触新产品一般都需要一段适应期,以了解产品的外形、官感、功能,调试必要的操作方式和工作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产品语意的相关设计来加快或促进使用者对新产品的适应。如马里奥・贝里尼(Mario Bellini)设计的电子计算器(Olliveti, 1984)和青蛙公司设计的车载电话(AEG Telefunken)。这些例子提供了鲜明的对照:电话的设计者有着清晰的创作意图,计算器的按键设计旨在吸引人们去使用它们。
了解使用者是如何接纳陌生产品,这对工业设计中产品语意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Friedlaender 是这样描述从产品中理解其内涵的过程:“我们的第一反映……是依赖于我们的知识的产物,取决于社会和文化影响。我们的第二反映……是感性的,我们依据过去的联想和预先的经验来解读它的含义。”克里彭多夫和布特将使用者对产品的理解划分为四个阶段:产品辨明――使用者通过相应的视觉线索来区分产品类型;自我验证试验――使用者实际操作物品(或其控制器),然后观察这些运行不同程度的成败反馈;发现新形式――使用者在使用中熟悉其工作原理,或许还能发现新的使用方式;解读符号意义――使用者依据自身类型、个人理解、社会特征及美学价值,通过与其相关物品的比较来解读产品内涵。
必须强调的是,设计者与使用者的交流并不是线性的(例如通过产品说明书),而是非线性的、循环的、互动的。使用者通过解读产品自身的线索来建立一个虚拟产品的心理模型。起初,这一心理模型是建立在视觉印象之上的。随着人们对产品特性的发现和逐步了解,这一心理模型将日益扩大、全面、深入;同时,推动最初的视觉印象更新、发展。产品形态和形式造就了一系列初始预期,这些预期将与产品中的其他元素、同类的先期产品和产品语意的风格密切相关。忽视这些预期,设计很容易与使用者背道而驰。通过产品的语意分析,可以获悉使用者心理模型的感官细节和生成环境,并努力去提高确定使用者初始心理模型的方法的精确性,直到产品显示出其是什么及怎么用,甚至更多。当然,这些都来自于设计者所设计的合乎使用者预期的视觉元素和线索。
唐纳德・诺曼引入了两个基本原则来帮助使用者构造这一心理模型:(1)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型;(2)使事物易于观察。两把好的Koycera 剪刀就能充分地说明这一原理是如何提高其实用性的。两把都是设计优良的,然而刀口小的剪刀在外形上更易于接受。小号的强调并且实施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从实用性的视角),而这正是我们最先注意的地方。大的剪刀手柄正好可以和小的形成对照,而且我们必须结合着去看该把手指放到哪个里更好。设计师运用产品语意时是自我验证的――通过自我对造型元素的认识和相关造型元素的对照,来消除语意的模糊性,从而使产品语意明确化。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个剪刀手柄就很容易造成使用者的困惑。设计者完全有能力使产品发生细微的差别,而设计良好的产品也能够在各个方面得到人们的欣赏。
四、产品语意的功能传达
设计者主要传达两个功能性语意目标:“这是什么”以及“如何运用”。对于史无前例的创新型产品,前者至关重要。以搅拌机为例,针对前者要传达的是:搅拌机就是将食物进行搅拌的机器,它通过切片和运转将不同的大块食物搅碎,并混合成均匀的浆体。而回答后一问题则需涉及:这些按钮是干什么用的? 他们彼此有什么不同?哪个是加速,那个是减速?一次应该按下几个按钮?该产品应该如何放置?如何清晰?如何恢复原始状态?如何移动?这个圆环如何运转?把绳子拆下后该如何处置?
……大多数使用者通过试错法来解决产品的使用问题,或者是通过阅读产品说明书。然而,设计者可以从语意学角度通过产品形态来传达这些信息。由设计语言产生的角度看,设计者是通过一种知识库以协助了解使用者与产品的互动作用,并辅助设计决策。这个知识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环境(Environment):牵涉到人行为所在的情景,即使用情景或称“语境”(context);
・隐喻(Metaphor):人在学习新的事物时,往往利用以往学到的知识、经验等,更有效地学习对新环境的认识,也就是所谓的“隐喻理解”;
・自我说明(Self-Eviden ce):一个富于意义的环境提供信息给使用者,告知他在哪个环境中何种行动可安全而有效的执行,这类信息反映出人与环境间的交互关系;
・定型(Stereotypes):指行为或思想的固定形态,引导使用者对产品如何操作、对事物意义的期望;
・协调一致性(Congruence):反映机器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者充分了解机器的机能和结构原理,而机器应该是充分考虑使用者信息处理能力而设计的,两者须彼此参照、紧密配合。
・投射扫描(Mapping):使用者在最初使用机器时,更是熟悉机器产品各部件组成之间的组织形态和机能关系,这个过程类似于在一个陌生城市寻找路线。
・多感编码(Multimodal Coding):人通过眼、耳、口、鼻、手等感官接受事物的信息,往往环境或者事物所显现的感知信息可同时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重复接受。
・个人差异(User Differences):人与人之间彼此在身体、器官、认知等方面都有差异。习惯上,设计者将产品设计成适应一般大众使用者的范围;但有些特殊产品,需要关注的是
・动机激励(Motivation):牵涉到人的行为影响产品的原因或理由。
五、结论
使用者通过形体、构造、尺度、位置、色彩(色相/亮度/饱和度)等视觉要素,音量(响度)音调(频率)、时间间隔等听觉要素,温度、压力、材质、肌理、硬度/柔软度等触觉要素,动作、方向等知觉要素,嗅觉以及肢体感觉等来获取含义。
设计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传达语意细节:通过产品造型、材料的强烈对比、以线条等为手段的方向定位以及功能性元素(如按钮)之间的特殊关系等传达产品的层次、顺序、关联等;通过表面的形状、质地、颜色、比例与关系、空间与速度、联合与分解来引导产品使用,张显可以鼓励实践的部分, 而隐藏阻碍实践的部分(例如重新启动)。
设计者的角色就是报告事物的表面情况。在适当的情况下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明显化其自由程度;暗示行为的相应结果,这是确保设计者在运用产品语意时获得成功的三个主要目标。清晰的表达事实对于创新型产品至关重要,因为对于这些产品而言,并不存在既定的对于其目的或使用方法的理解或期望。产品语意学有助于技术的人性化。语意交流直接表达了我们的直觉以及有助于我们理解、接受新鲜事物。现今新技术突飞猛进,新产品日新月异,因而产品设计也非常需要语意学的援助。产品语意理论被迅速、广泛地接受表明其将表达与功能合二为一的做法在使用者与设计者之间引起了共鸣。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A・诺曼(Norman,D.A.)著,付秋芳等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协同在大学教学中的运用,使教与学和谐统一,有利于培养出创新人才,实现教学创新。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系统性。大学教学协同创新要求教学按照其自身的目标、结构和功能,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师在教学创新目标之下,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切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顺序,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及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同时改变过去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的现象,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2)接续性。接续性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连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使得知识传承、智慧涵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续性也说明了教学周期的周而复始,连续运转,前一阶段的交流孕育着后一阶段的发展,并成为后一阶段发展的动力,最后导致整个创新性教学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3)涵容性。教学的协同创新实现了教学的真谛,教学协同,使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双方共同投身于教学之中,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彼此,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成为共同思想、情感交流与分享的场所。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鼓励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言争辩的能力,珍视了学生独立的见解,使学生产生愉悦、轻松的心境,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4)协同性。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体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导致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即为协同性。教学过程充满着师生的相互关怀、理解、尊重、激励,随着师生间的思想交融,使教学进入创新的境界,实现系统和个人的双重和谐发展。
(5)发展性。动态学习方式主张学生在动态学习环境下,形成动态思维结构,达到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是在开放思维条件下,全时空发展的学习方式。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
要实现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必须按照协同创新的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工程平台课程体系及一套协同创新的机制。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建立了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调动起来,形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武汉科技大学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课程组织建设。教师在选择教材和准备教案时,在学生中挑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教学团队的成员,让学生参与课程的组织建设工作,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前预先提出希望了解掌握的知识,课后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
(2)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增强本科生参与研究的机会,提升研究意识和能力。例如,一方面本科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承担教师科研课题的占48%以上。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要在实践中锤炼、积淀、提升。
(1)组成教学团队。为了建立教师与教师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武汉科技大学提倡教学团队的组织模式,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必须由老、中、青三个梯队组成,通过教师间的交互合作,最大限度地形成创新合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安全工程平台课程体系为例,“岩石力学”、“建筑施工安全”及“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了学科建设团队,在不同的教学板块间进行经验交流,将课程教学中获得的创新经验相互融合,实现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2)开展跨学科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充分整合安全工程、采矿工程、机械设计、爆破及职业危害与防护等相关专业资源,确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方向,在各位教师的协同配合下安全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现已具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且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就是在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协同学习的关系,在协同学习过程中,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成绩划分为三部分,即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及课件准备及讲解分数,适当增加课件准备及讲解分数所占比例,要求各小组成员准备教学内容,学生表现积极踊跃,从“作业场所安全、机械设备安全”到“汽车安全、ATM的设计”,甚至是“水龙头、菜刀的安全设计”,内容充分丰富多彩,其他小组成员积极点评,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充分理解掌握了“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的内容及精髓。课下同其他小组的同学交叉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4.课程与课程的协同创新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开展教学改革。
(1)更新课程知识。结合前沿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关联。例如,在讲授“安全评价”课程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安全评价”过程,增加了安全评价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针对实例,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进行安全评价。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安全工业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开设了“建筑施工安全”及“起重运输安全”等课程。
(2)注重能力培养。本专业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置本专业课程群和实践创新训练体系。
(3)开设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科技类、创新训练类等课程。对于学生素质拓展,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创新教育3个学分及第二课堂3个学分。
5.课程与实践协同创新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课程实验、校内实践、课外科研”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探究、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内容;开展实验教材建设。建立校内实验教学系统,采用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务系统中选择后可随时到实验室进行课外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导师制指导学生科研,为学生毕业设计、课外科研、竞赛类立项和自主开展创新研究型项目提供支撑,建构了校内实践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3)课外科研。通过导师选题,组织本科生在课外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对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学科应用实践的认识,及早进入学科前沿。
6.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创新
通过多元渠道吸收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
(1)专家讲学,如邀请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钢安全环保部等单位专家为本专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
(2)联合培养、合作办学。与美国桥港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等多个国家开展学生的联合培养与合作办学,促进学生知识的交融,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结合自身特色与毕业生就业情况,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金山店铁矿、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建立了一系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4)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及学分互认等机制,鼓励学生到外校学习,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有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获取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三、结论
台湾大部分与车辆相关的专业都隶属于机械工程,相当于211以上的台湾科技大学,近似二本左右的屏东科技大学、虎尾科技大学,私立的明志科技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的车辆工程培养目标是培育车辆产业所需专业工程人员,并针对车辆产业的零部件研发、设计、制造、装配,以及营销管理、售后维修等各项技术进行相关教学及研究,以开发先进车辆零部件增进车辆性能及安全性。台湾科技大学、屏东科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路线图如图1、图2所示。台湾科技类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分析:
(1)合理加强公共、专业基础平台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不代表授课内容系统性越强越好、深度越深越好、难度越难越好,恰恰相反,应用型院校应该不脱离培养目标的核心思想,授课内容应该越简明越好,越通俗易懂越好,关键是把要求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融汇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比如高等数学、工程图学、机械大类等课程都有需改进的地方。
(2)根据专业特色,增设前沿性课程汽车新技术课程除了汽车专业基础课,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等为必修课必须开设外,增设前沿性的汽车新技术课程,如汽车空调、电动汽车、轨道车辆等。
(3)专业模块各具特色各校学科发展方向不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其课程设置中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如屏东科技大学为车辆动力系统工程师、开发工程师、服务工程师、生产制造工程师开设了不同特色的课程。
(4)学生接触专业早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即安排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如屏东科技大学在一年级新生的课程中安排了“车辆工程概论”、“车辆实习”以及“车辆应用材料”等课程。
2.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2.1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和海西经济区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必要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人文社会知识,能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管理等部门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2业务培养规格
学科基础知识的要求以及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汽车相关的机械领域基础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当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车辆及其相关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大学外语水平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工程材料、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设计、汽车营销等基础知识;(3)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汽车设计制造方向或汽车服务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实践能力的要求:(1)具有解决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掌握汽车常见结构拆装、汽车驾驶等基本操作,能够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与分析工作;(2)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业方向的要求:可直接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设计、制造、运营维护与检测等工作,亦可从事与汽车相关背景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战略策划、软硬件应用或机械工业领域的相关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2.3课程设置研究
通识教育平台52学分:其中必修课44学分,占25.9%。主要包括:大学英语(Ⅰ-Ⅳ)、大学体育(Ⅰ-Ⅳ)、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等。选修课合计8学分包括:人文社科类4学分、艺术类2学分、心理健康类2学分。专业大类平台62.5学分:其中大类基础课程24学分,数学4门13学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大学物理7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大类核心课程38.5学分,包括材料与力学类3门10.5学分;设计制造类课程3门17学分,热学与流体类1门2.5学分,测量检测与控制工程基础3门8.5学分。车辆工程专业平台17.5学分占10.3%,其中汽车设计制造模块包括:汽车结构、汽车理论、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设计等4门课程;汽车服务模块包括: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学、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5门课程。专业选修课11学分,主要有:专业英语、汽车动力学、汽车CAD/CAE技术、载重汽车技术、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汽车安全技术、人机工程学等总共开课近20门。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共8门专业相关的主要有:机械制图测绘、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结构拆装实习、汽车工程认知实习、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驾驶实习、汽车生产实习、综合论文训练。
3.结论
通过对新建应用型本科学院新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
(1)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不是研究性教育,而是一种为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具有明显的择业性倾向或就业导向。这种选择就业不是面向单一职业,而是面向某类行业或职业群,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性。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少量的学生有机会立即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出国深造。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从源头上化解这个矛盾。
(2)无论是直接面向特定职业群的课程,还是设置学科课程,都应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服务。应用能力可以分为:关键能力或基本能力,即面向所有职业、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具有的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即与具体学科专业相联系的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即与职业群相联系的能力,主要通过构建不同的课程平台达到不同能力培养的需求。
艺术设计系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几年,已建成校级精品课、优秀课各1门,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在国家一级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0余部。专业教师多件作品入选《中国设计年鉴》。
艺术设计系教学设施先进,拥有省内一流的天光画室、专业设计工作室、材料分析与设施实验室、摄影与摄像实验室、电脑图文设计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
艺术设计系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近两年在校学生荣获2013年中国建筑与艺术“青年设计师奖”金奖1项;2015年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优秀奖多项;第十二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银奖2项,铜奖1项,优秀奖多项,并获得优秀组织管理单位。学生就业质量高,多名毕业生就职于国内各大设计公司和设计研究机构,如上海复旦上科、北京新天三月广告公司、北京电通广告公司、广汽设计研究院等,受到业界好评。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专业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立足于艺术、文化与设计相融合,在开放、互动的精神指导下以研究艺术设计领域内视觉表现与信息传达为专业主攻方向,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设计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了保障。本专业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学生参与国内外专业竞赛多次获奖。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造型、电脑图像软件应用、中外设计艺术史、图形创意、字体设计、版式设计、书籍印刷、标志设计、商业插图设计、招贴设计、网页设计、型录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及中国设计文化特色,能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最新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视觉传达综合素质和设计能力,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事业单位市场宣传、传播机构、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创意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
专业介绍:环境设计专业立足于艺术、设计、工程相结合,集实用性和艺术性、现代与传统为一体,以培养具有综合思维理念和独立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校学生多次在国内外专业竞赛中获得奖项,并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造型、透视与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表现、人机工程学、建筑设计史、中外工艺美术史、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程序、家具设计、照明设计 、建筑装饰施工、陈设设计 、空间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及相应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艺术环境机构及高等艺术学校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产品设计专业
专业介绍:产品设计专业立足于设计、艺术、工程相结合,在理性与感性并重的创新思维模式下形成了以产品创新设计为核心,同时兼顾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需求为特色的教学体系,拥有一支素质精良、充满活力、具有丰富教学与科研经验的师资队伍,注重培养具有系统设计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的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专业竞赛中多次获奖。
主要课程:设计造型基础、设计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材料与工艺、工业设计史、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模型制作、人机工程学、产品语意学、产品专题研究、交通工具设计、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互动媒体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较强的设计表现能力、熟练掌握多种设计软件、熟悉材料及加工工艺,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招生专业及专业考试科目
1.招生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2.招生科类:文理兼招
3.招考人数:共120人(视觉传达设计43人、环境设计26人、产品设计51人)
4.校考考试科目:素描(150分)、色彩(150分)
5.招生省份:河北、山东、湖南、江苏、江西、山西、浙江
6.学制及学费:
视觉传达设计:四年制本科6200元/年
环 境 设 计 :四年制本科6200元/年
产 品 设 计 :四年制本科6200元/年
报考条件
1.热爱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热爱艺术事业。
2.符合户口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报考条件,有较强的美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符合教育部、卫生部规定的普通高校招生体检标准,非色盲、非色弱。
3.具有参加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资格的考生。同时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
4.须取得考生所在省份专业统考合格证。
报名、专业考试时间及考点设置
1.户籍所在地为河北、山东、湖南、江苏的考生若报考长春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考生除按所在省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的要求进行外,还必须参加长春理工大学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
2.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报名并到户籍所在省指定考点参加艺术专业考试。
3.户籍所在地为江西、山西、浙江的考生若报考长春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须参加所在省份普通高校美术类省级统考且成绩合格,无需参加我校校考。
4. 参加长春理工大学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的时间和考点设置请到长春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网站查询。
录取办法
1.对组织校考的省份,在考生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艺术类专业省控分数线和取得我校艺术专业考试合格证的前提下,按如下公式计算综合成绩进行排序,择优录取:
录取总成绩=(专业成绩总分×100%)+(文化课成绩总分×60%)
2.对不组织校考的省份,在考生文化课考试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艺术类专业省控分数线和取得生源省美术统考合格证的前提下,依据生源省省级招生部门规定的艺术类专业录取规则进行录取。如该省无相关要求,则按照如下公式计算综合成绩进行排序,择优录取:
录取总成绩=(省美术统考成绩总分×100%)+(文化课成绩总分×60%)
校考成绩查询及合格证发放
户口所属河北、山东、湖南、江苏的考生专业考试成绩将在2016年4月初公布,考生可通过长春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Http://zsb.cust.edu.cn 进行查询。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及《长春理工大学艺术类招生专业考试管理规定》中的要求,向户口所属河北、山东、湖南、江苏,成绩合格的考生发放专业考试合格证书。
联系方式
【长春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地址:长春市卫星路7089号 邮政编码:130022
电话:0431-85386281 传真:0431-85386281
网址:Http://zsb.c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