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西部计划

时间:2022-07-17 07:56:03

导语:在西部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西部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西部计划;政策评价;政策评估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是党和国家站在执政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计划”自2003年6月实施至今已有10年历史,对其进行政策效果评估,对进一步完善“西部计划”政策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遴选

建立“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体系的出发点是用简单的评价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为把握和了解“西部计划”政策效果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从国外有关政策评价的理论研究来看,对于政策评估实践中的模式,德国学者韦唐在《公共政策和项目评估》(1997)一书中,把评估模式分为三大类,即效果模式、经济模式和职业化模式。包括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模式、综合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及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这八种基本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是效果模式的其中一种,是探讨评估问题的传统方法,它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是占了统治地位的,而且不断发展,应用至今。目标达成模式有三个优点,一是体现了民主;二是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三是具有简单性。同时目标达成模式也存在忽略成本、在目标不清的情况下难以应用、不考虑预料之外的结果、忽视了公共政策制定中隐秘议程的作用、忽视实施过程等缺点。虽然目标达成模式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使用范围,它可在各种类型的政府政策(项目)评估中应用。

目标达成模式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一个是目标达成评价,关注的是结果与政策(项目)目标是否一致;另一个是影响评价,关注的是结果是不是由政策(项目)所造成。如此,应用目标达成模式,要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明确政策(项目)目标及它们的真正含义,并将它们按重要性程度而加以排序,再把它们转变成可测量的客体;第二步,测定这些预定目标实际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第三步,弄清楚政策(项目)促使或阻碍目标实现的程度。目标达成模式是将预定的政策(项目)目标作为评枯的标准和组织者,目标便是评话的逻辑起点。因而,评估的主要任务是判断预定政策(项目)目标是否己经实现以及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二、“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对“西部计划”政策效果做内涵的科学界定,首先必须科学地界定“西部计划”政策的基本内容。《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了中央支持“西部计划”的各项政策。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通过物质保障、给予政治待遇,鼓励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基层,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可以基于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和方法,来构建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步明确“西部计划”政策目标,将它们按重要性程度而加以排序。中青联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了“西部计划”的目标。一是就业目标,即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二是社会事业目标,即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四是志愿服务目标,即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重视性程度依次为就业目标、社会事业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志愿服务目标。

第二步将“西部计划”政策目标转变成可测量的客体。把宏观的“西部计划”政策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量化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评价政策效果。指标的设定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则。系统性指的指标体系具有足够的覆盖面,能充分反映政策目标。可操作性指的是指标的数据容易采集,计算公式科学合理,评估过程简单,有利于掌握和操作。有效性指的是指标体系必须与目标的内涵与结构相符合,能够真正反映目标的主要特征。

就业目标以“志愿者就业人数比例”、“志愿者创业人数比例”、“志愿者扎根基层人数比例”等三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社会事业目标以“从事教育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从事卫生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从事农技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从事扶贫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等四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人才培养目标以“志愿者提升学历人数比例”、“志愿者入党人数比例”等两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志愿服务目标以“新增志愿者组织数比例”、“志愿者人均志愿服务次数”等两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完整的“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三、广西岑溪“西部计划”政策效果的评价

从2003年8月以来,岑溪市作为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受援县,先后336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党员141人,团员184人,群众11人。服务期满在岗304人,因升学原因提前离(换)岗的32人。服务期间,从事教育工作的志愿者56人,从事卫生工作的志愿者48人,从事农技工作的志愿者35人,从事扶贫工作的志愿者78人,从事其他工作的志愿者119人。10年内通过志愿者的努力,新增志愿者组织102个,协助大型晚会活动、宣传推介、社会公益等活动27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8800人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期满去向情况,有16人留在岑溪就业工作,有302人回家乡就业(其中195人在县级以下基层工作),有18人选择自主创业。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就业目标方面,94.6%的志愿者实现了就业,62.8%的志愿者扎根基层,就业人数超过90%,扎根基层人数超过60%,说明就业目标实现的效果好。志愿服务方面,新增志愿者组织占志愿者组织总数138个的74%,平均每人在服务期内志愿服务26.2次,说明志愿服务目标实现的效果好。社会事业方面,64.6%的志愿者从事教育工作、卫生工作、农技工作、扶贫工作,超过总人数的60%,说明社会事业目标实现的效果好。在人才培养方面,9.5%的志愿者升学,41.9%的志愿者入党,说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效果较好。综上所述,“西部计划”政策在广西岑溪达到了政策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P318.

[2] 谢媛.政策评估模式及其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1.

[3] 岑溪市项目办.2003-2011年度岑溪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总结.2012.

第2篇

为进一步引导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以西部计划实施五周年为契机,推动西部计划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2012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内容

2012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项目实施总体规模保持xx年年水平。除2012年申请延长为2年期的志愿者外,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新招募7000名左右的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继续实施支教、支医、支农、区域化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以下简称"农村区域化")、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西部基层检察院、西部基层法律援助、西部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和西部农村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完善2012年延长为2年期和2012年新招募志愿者的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做好xx年2年期和xx年年1年期志愿者的就业服务工作。

二、主题口号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工作步骤

(以下时间均为参考时间,具体进度将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一)岗位申报

1.申报原则

4月上旬,服务省项目办按照相对集中原则,根据全国项目办确定的本省(区、市)计划派遣名额以及已经明确的各专项行动的服务岗位,根据《关于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县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全国项目办发【2010】1号)的要求,在充分考虑服务县的工作业绩、志愿者的服务成效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对西部计划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审定西部计划服务县资格,确定志愿者名额,并报全国项目办审定。曾因管理不力导致志愿者重大安全健康事故的服务县,2012年不再派遣新招募的志愿者。

2.有关专项行动服务县、服务岗位的确定

需要申报农村区域化、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岗位的市、县(区)级实施单位需填写岗位申报表(2012年西部计划服务岗位申报表见附件1),并由同级团委确认盖章后报到省(市、区)专项行动实施部门。省(市、区)专项行动实施部门汇总后与省项目办充分沟通,确认盖章后统一上报全国项目办和相关部委审核确认。全国项目办将据此招募和分配志愿者。上述专项行动的岗位设置应在现有西部计划服务县范围内。

3.申报审核服务岗位

服务岗位的确定采用申报制度。各服务县项目办在本县开展服务岗位申报工作。岗位类别原则上从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农村区域化、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和其它中选择。各服务单位申报岗位时,要详细填写岗位信息,岗位需求要切合实际,不应过于局限专业要求。

服务县项目办在确定服务岗位时,尽量选择岗位需求说明详细、后勤保障得力的单位,其中农村区域化、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的岗位按照省项目办分配本县计划名额100%的比例确定服务岗位,支教、支医、支农等专项行动按照120%的比例确定,县乡机关、企业等其它类岗位,数量不得超过申报岗位数的10%。服务省项目办严格审核岗位信息和数量。确定服务岗位特别是教育岗位要尽可能保持连续性,形成接力机制。服务岗位原则上在服务县的乡镇一级(、新疆、青海单独确定)。4月初,各服务县项目办将服务岗位详细信息报服务省项目办。

4.录入并分配服务岗位

4月10日前,服务省项目办将审核合格的服务岗位信息,按一岗一人的原则,录入"招募信息管理系统"。同时按照本省服务人数再次核实服务岗位数量及比例,按照对口招募省的招募名额分配相应的服务岗位,并及时向对口省项目办通报分配情况。

第3篇

2. 各服务县项目办要根据本服务县制定的志愿者及志愿者服务单位考核办法,对如期完成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单位进行考核,填写《北京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鉴定表》(见附件)。《北京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鉴定表》,作为享受参加志愿服务相关优惠政策的主要依据。

3. 各服务省项目办要根据本服务省制定的西部计划服务县绩效考核办法,对本省西部计划服务县20xx年度的西部计划工作进行考核,并于20xx年9月30日前,将考核情况上报全国项目办。

4. 对从事支教专项的志愿者,鉴于学校放假时间早于西部计划统一结束服务时间,各服务县项目办要采取适合当地实际的方式,使支教志愿者在学校放假后,继续安心留在当地服务,具体放假时间及返岗时间由县项目办与服务单位(学校)确定。

5. 各级项目办要以人为本,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志愿者协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切实保证志愿者顺利、愉快地离开服务地,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要协调志愿者服务单位与服务期满志愿者做好交接工作,避免遗留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召开服务期满志愿者欢送会、座谈会等;要高度重视志愿者的返程服务工作和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积极协调交通部门,为志愿者解决购票问题;要充分发挥2年期、3年期志愿者的作用,帮助20xx年新招募志愿者尽快适应北京,熟悉工作。

6. 请各省项目办汇总本省20xx年度西部计划志愿者第一次交通补贴发放工作中的相关问题,于20xx年6月22日前上报全国项目办(传真件和电子版各一份)。全国项目办将在20xx年度西部计划志愿者第二次交通补贴发放工作中予以处理。第二次交通补贴将于7月初发放至志愿者农行卡中。

7. 关于志愿者生活补贴剩余款项的处理

由于志愿者生活补贴统计时间和生活补贴款项实际到达时间之间仍有志愿者提前结束志愿服务,致使有志愿者生活补贴资金沉淀在省级项目办账户的情况出现。

请各省级项目办于20xx年6月22日前以传真件(加盖项目办公章)形式将本省志愿者生活补贴剩余款项的金额上报全国项目办,并于20xx年6月26日前将款项全额通过农行汇回全国项目办。无20xx年度西部计划志愿者生活补贴剩余款项的省级项目办也需向全国项目出具书面说明(传真件形式)。

户 名: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长安分理处 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认真听取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总结本地实施西部计划和扶贫接力计划的经验成果。同时,在服务期间表现优秀的志愿者个人及集体,由受援地的县级团委推荐,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评选表彰活动的候选对象,报本省(区、市)青年志愿者管理机构备案。各级项目办要切实做好期满志愿者的个人信息的存储工作,以备对志愿者进行跟踪培养之需。

传 真:010-6527 7271

电子邮件:

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的,财政部、人事部给予相关政策、资金支持的活动。政策制定过程中,综合各方面意见,保证了政策的科学性。政策制定中也许会出现和实际脱离的要求,但可采取渐进决策模型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政策问题的确定—“西部计划”背景

    1.西部大开发背景

    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国策的推动下,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中西部相对东部而言,发展相对缓慢,东西部的差距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九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给予了西部地区最大的支持,有效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大发展。但是,作为智力资源的人才,并没有迅速而大量流进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依然面临最重要的智力资源的短缺。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获取大量的智力资源就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2: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背景

    1993年,共青团组织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实施了青年志愿者行动,传播了志愿服务理念,吸引了大批青年,影响和带动了社会。经过10多年的发展,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志愿服务在我国的深化发展和大面积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背景

    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212万,2004年全国有280万高校毕业生,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 % 。全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空前加大,用人机制、择业观念、供需结构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陡然严峻,困难和压力持续增大。

    在东部,许多城市的人才需求呈极度饱和状态,人才供需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但智力资源仍然毫无节制地流人,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闲置。而此时的西部正面临人力资源的极度短缺,出现了智力资源稀缺的恐慌。东、中、西,三个区域在智力资源的配置上,出现了极不正常的布局,人力的供需结构、配置布局矛盾异常突出。

二、政策方案的提出

    针对这一突出矛盾,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下方案:

    12004年的7个专项行动

    (1)支教专项行动:志愿者主要在西部地区贫困县的乡镇中小学校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

    (2)支医专项行动:志愿者主要在西部地区贫困县的乡镇卫生院从事为期1-2年的医疗卫生工作,部分在县级医院、防疫站工作。

    (3)支农专项行动:志愿者主要在西部地区贫困县的乡镇农业(林业、水利)技术站从事为期1-2年的农业科技、扶贫工作。

    (4)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专项行动:志愿者主要在西部地区贫困县乡镇的农村青年中心从事为期1-2年的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志愿服务。

    (5)“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志愿服务行动:志愿者在安徽、山东、湖南、贵州4个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省的乡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协助配合当地基层党团组织从事技术、培训工作。

    (6)“百县千乡宜传文化工程”志愿服务行动:志愿者主要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定点资助的中西部乡镇宜传文化站和县级宜传文化中心从事志愿服务。

    (7)西部基层检察院志愿服务行动:志愿者主要在西部计划服务县检察院从事志愿服务。

    2.对大学生的政策支持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联合作出决定,参加计划的志愿者除享受国家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外,还可以享受八项优惠政策:

    (1)志愿者服务期间,中央财政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

    (2)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

    (3)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

   (4)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体规定在当年的研究生招生政策中予以明确。

    (5)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适当加分,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具体规定由省级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机关在当年招考中予以明确。

    (6)服务期满将对志堪者进行考核鉴定,并存人本人档案;考核合格的,颁发证书,作为志愿者服务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

    (7)服务单位应向志愿者提供住宿等必要的生活条件;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

    (8)服务期为1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为2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表现优秀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

三、政策实施评价

1、优点

(1)“西部计划”的实施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了智力资源的不合理布局,缓解了当前我国的就业矛盾,为西部大开发注人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满足了西部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

    (2)‘西部计}"的实施推进了西部贫困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西部大开发,一大批高学历的有志青年进人西部,充实了西部贫困地区的人才队伍,在二定程度上缓解了受援地区人才短缺的局面,有效改变了这些受援地区的人才结构。

    (3)“西部计划”的实施加快了我国志愿服务的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社会风气。

    但是,理性决策模型的局限性一实除中诸多条件难以实现,也成了由它所制定的政策的一个弱点。

    2.政策缺陷.

    (1)组织机构全而不健,项目运行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大学生志愿皿务西部计划实施扇,由中央到地方,均成立了由相应的党政领导挂帅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从管理上考察,应该说已经具备了较全的组织机构。然而很多项目领导小组有名无实,并不能真正发挥领导机构的作用。

    (2)项目运行过多的官僚化,缺乏自我调节、自我应变的灵敏性。

第5篇

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已经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西部广播电视事业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为西部大开发造声势、鼓士气的同时积蓄力量,后发先行,是广播电视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电信、因特网、广告、电影等属于信息产业的市场都将不同程度地对外开放,在这个日趋势复杂的传播环境中,西部广播电视事业如何应对,这是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课题。

一、自然环境和交通状况使西部广播电视发展先天不足

从自然环境考察,西部有3亿人口,土地面积却占国土一半以上,而且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居住分散,这就使广播电视设备的利用率大大低于内地省份。同样规模的有线网,在东部城市可以覆盖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在西部的许多地方却只能覆盖几万、几十万人口;在许多边远山区、牧区,发展一个有线用户,所付出的成本相当于内地的几十家、上百家用户。在那些有线网根本无法达到的地方,用户需要购置风力发电设备、卫星地面设备方可进入现代传播网络。单套设备的高投入和低利用率又不可能使每个家庭都进行这种投入。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从根本上做好广播电视的覆盖工作。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得西部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得不到激发,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从建台开始由于是事业单位,在实践中就以公益事业的身份出现,免费提供节目,不搞成本核算,经济效益、市场竞争的观念很弱,广播电视频率资源的配置、规模的形成,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广播电视的各类事业资源,如信息、频率频道、节目、技术设备等,也是通过各种行政化方式进行配置和运用。这种非经济化的事业发展模式又造成了西部有限的广播电视事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大量浪费。作为朝阳产业,西部电视传媒产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西部的历史文化环境格局中还存在严重的生态失衡。

具体表现为:西部文化悠久历史与文化观念相对落后的冲突;西部与东部电视产业发展的区域差距;西部传媒文化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开发大西部,开发的不仅是西部的商机,对于西部广播电视从业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发掘西部各省奇特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民族资源,使其成为西部广播电视独特而鲜明的主旋律。面对如此丰富的广播电视资源,西部的广播电视节目中本应有精彩表现,但更多的是连篇累牍的会议新闻和内容陈旧的电视剧,缺乏针对农牧民生活的服务类节目。

西部文化的深厚积淀不容置疑,但是目前的西部电视,在传承文化的功能上开发得远远不够。除了一些纪录片在国内、国际偶获大奖以外,其他节目几乎默默无闻。除去体制、领导方面的原因,单单从节目上来讲,西部电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没有考虑西部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及受众心理接受能力,节目同质化程度高;二是在介绍西部自身的文化及生活的时候,节目形式单一,题材狭窄,未能拓宽视野,聚焦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的纵深感和历史的投射力,未能全面反映西部文化,反映城市困惑等触及敏感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极大心灵震撼的现实题材的片子却少之又少。针对这些问题,西部电视应该注重自己传承文化的功能,争取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真实再现历史风情,立体拍摄风土人情,趣味介绍文化知识。西部电视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西部广播电视还面临外压激增的严峻形势

一方面,来自国内各种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在相同的信息资源上与西部广电媒体的正面交锋,使竞争加剧、阵地争夺压缩在狭窄地带;另一方面,在传播环境方面,我国拥有庞大的新闻信息市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传播企业对这块庞大的市场早就有意插足。国际上大型跨国媒介公司以此契机,以资本利润为杠杆,以收购股份、兼并企业、合资共营为手段,先是进入港澳地区的广电传媒领域,进而在内地一些广电接壤的行业或领域登陆,合法进入境内广播影视市场。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录放像机、影碟机、家用电脑等也逐渐进入了平民百姓的家庭,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音像影视光盘市场。再者,境外广告商将通过国内广播电视广告、节目等直接影响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特别是借助第四媒体互联网,国际新闻传播集团向中国新闻市场大量各类新闻信息。面临这样日趋复杂的传播环境,西部地区广播电视的现实是:覆盖率上外强我弱,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制作、译制和播出能力较低,这就使得在复杂的传播竞争中,西部与东部传媒产业功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西部电视在坚持广播电视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还未能充分开掘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当前,从广播电视的制作、播出、传输、发射等各个环节上都需要考虑市场的因素,使市场在广播电视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这就需要变革广播电视体制,发挥群体优势,实现规模效益,创造更大的社会生产力。

三、西部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经发挥重要作用

从现实来看,它已经滞后于西部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的改革,甚至阻碍了广播电视产业功能的发展,因此就有必要走集团化之路。集团化应该是西部广播电视业由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一种方式,以最终形成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广播电视体制,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激发活力。各省、自治区广播电视集团的建立应当提倡分步走,因地制宜,因时、因事制宜,务求实效。

首先,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组建西部各省级广播电视集团。集团中各广播电视机构之间应该以股权为纽带,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各股东之间按股分红,按股份比例或公司章程规定行使管理权限。从产权关系、运行机制、分配关系、经营模式等方面,形成一个“价值链”。产权是这个“价值链”的主线,将各种市场利益关系协调起来、联结起来,从而构成集团的经济基础。在这种“价值链”中,集团通过核心单位和成员单位股权的占有,行使大股东权利或出资者(包括无形资产出资、实物出资)权利,从而形成对各构成单位的统一管理。

其次,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建跨省区广播电视集团。这主要是借助行政手段重新配置资源和资本,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迅速实现综合实力的扩张。与东部或是中部发达地区的广播电视新闻搞联合,借助发达媒介集团的先进的管理经验、硬件设备、专业力量等,可以迅速提高西部广电业的竞争力。#p#分页标题#e#

四、把握好广播影视创作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6篇

本学期,我部准备把所有工作重点放在网站的制作和维护上,主要有两个阶段的工作安排。第一阶段是2月底到3月中旬。这个阶段是网站建设阶段,主要进行网页设计和资料充实。这也会是这一学期我们部门工作最繁重的阶段。第二阶段是3月中旬到学期末。这是一个持久的阶段,也是我们学生会网站的维护和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部内应落实具体的版块负责和更新时间制度,以确保网站的更新速度,形成一套长期的可操作模式。

下面是按时间顺序对每个工作阶段的具体计划。

开学以后,我部会分两组分别开展网站制作工作。一组由熟悉相关软件操作的人组成,抓紧时间进行网站每一页面的模板制作,并作好网站上传的相关准备工作,主要负责完成技术方面的任务。另一组则对学生会的堆积文件和办公室的各部档案归类整理,提取需要的文字资料,以备网站充实之用。

在网站制作的同时,我部会尽快购买一个网络空间,具体事宜会在第一时间与分团委及主席团商议。

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即制作完成后的管理维护阶段。我部根据网站各版块更新速度要求及不同特点,结合部内所有成员的技术掌握程度及方向,制定了如下网站管理任务计划:

负责版块

更新日期

附属内容

最新动态

每周2、5更新

公告栏(按需更新)

走进学生会

每月28日更新

图片(按需更新)、宣传广告(每月更新)

网罗天下

每周2更新

部门之星(每单周2更新)

三个部分分小组负责,人员一月一换,以较全面锻炼每个干事。

同时,为配合我部内的时间安排,希望主席团考虑我部的以下请求及建议:

每周一及周四中午,记者团向我部提供最新的活动报道;组织部向我部提供最新的比赛结果,以备次日“最新动态”的更新。

每次干部例会组织部公布各部干事通报表扬名单,并提交一份予我部,以备次日“部门之星”的更新。

其他需我部代为宣传的内容,请于周一及周四中午交于我部,迟于该日,我部只能将之放入下一轮更新。

可否将所有活动的评比结果交予我部予以网上公布?这样既可以减少部分宣传部的费用,又可以逐渐加强网站在同学中的关注率。

在第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以后,我们的网站已经上传到了互联网空间,这样我部需要一段时间的系列宣传。除设想的两块主题展板以外,需要近期的其他活动在宣传上予以配合。比如“详情请登陆www……”,以此借用多种方式反复强调。

在这一学期,我们希望通过网站的建设达到三个目的。

其一,建成公开的学生会历史查阅平台。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走进学生会”这一版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别:学生会的历史荣誉,学生会的大型传承活动(如白丝带),学生会的历届成员组成,学生会的会级文件。

其二,建成新式的学生会对外宣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站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会。同时,为配合学生会的各大型活动,我部除了对比赛结果进行公布以外,还计划针对三大主题活动制作FLASH宣传短片(试行),放在网站首页上。

其三,建成联系同学,服务大众的沟通平台。这一目的主要通过“网罗天下”这一版块实现。其内容包括学习、生活、影视、书籍等各个方面,尽量提供同学们需要的资料及信息。同时,主席信箱的设置可以为同学联系学生会提供方便。

第7篇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发展;动力;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708-05

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伴随着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全面转型的动态过程。城镇化过程集中体现为乡村散居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逐步向城镇聚集,同时城镇文化、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文明程度不断向乡村渗透和扩张,直至城乡融合形成一体化格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我国的城镇化比率由1978年的17.92%[1]急剧增加到2011年的51.27%[2],经历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结构性转换和城乡关系演变的一个新阶段,对于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截至2009年,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比率仅为39.4%[3],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不仅反映了区域城乡分离依然严重,更是体现了区域内乡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怎样为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推其在城镇化过程中迎头赶上全国发展水平,本研究拟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对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给于解读,以期对破解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阻滞进行有益的探索。

1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关系

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就是由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引发的乡村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流动和集中,在城镇体系不断升级演变的同时,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步与城镇接轨,最终实现城镇与乡村这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居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质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存。而引发乡村向城镇变迁这一过程的动力就是城乡产业的发展和调整,随着城镇化和乡村非农化的发展,分散的乡村居民开始有意识地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集中,逐步形成新的城镇,在非农产业的经济活动中享受现代生活方式和文明,逐渐摆脱自然环境和旧有观念的束缚。反过来,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城镇本身固有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在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结构转型的同时延伸了产业链条,缩短了经济创新周期,加速了新兴技术的传播,有效改善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

2 产业发展视角下的西部地区城镇化制约因素

城镇作为现代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空间载体,其发展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扩张和夕阳产业的及时淘汰动态的变迁过程,其实质是由生产力的变革引起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度、产业空间布局以及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动态平衡的过程。产业发展过程中这一不断调整与动态平衡对区域城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西部地区而言,制约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三次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阶段,加上区域自然环境以及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影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沿海等发达地区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导致从事第一产业的仅为老弱妇孺,既难以提高第一产业的剩余产品,又阻碍了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进入,更难以为区域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初始动力。第二产业虽然比重较大,但受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影响严重,多以能源、煤炭、石化、采掘、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设备、技术陈旧且产能落后,“三废”排放极为严重,由于受资源存量、矿藏品性、区域地形地貌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大都处于初级化阶段,难以担当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最接近,但这并不表明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因为评价产业结构先进与否的标准除了产值指标,还应看其产业内部构成的现代化程度,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商品流通业与旅游业,信息、金融等新型第三产业发展则均较落后,而且由于改革滞后等原因,人员素质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4],不仅缺乏促使区域内居民增收的能力,而且难以为城镇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2.2 产业内部链条收缩,产业关联不够紧密

西部地区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中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的人数较多,致使区域内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质量都呈现下滑趋势,进而引起第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内部链条收缩严重,不仅难以为区域内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剩余农产品,也很难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受第一产业影响,第二产业基本停留在初级均衡阶段,产业上下游关联度极其松散,难以进行新的技术开发,不仅不能满足三次产业间自身发展的技术需求,更难以满足西部居民自身的生活需要。加上第二产业受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制约较为严重,过于依赖产业的外循环,产业链条有待延伸,以加强产业内部关联度。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由于受地域自然环境影响,不仅产业链条过于简短,投入产出不甚合理,而且上游和下游产业开发不足,加之产业发展以商品流通业和旅游业为主,缺乏前向和后向关联,不仅难以使三次产业发展形成环向关联,更难以为区域城镇化发展构建强劲的动力机制。

2.3 资源禀赋制约严重,产业布局有待优化

西部地区各次产业空间布局受资源禀赋制约极为严重,产业空间布局杂乱无序。第一产业由于受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近年来恶劣气候环境和大规模干旱的影响,导致可耕种土地面积锐减。且可耕种的土地大多属于中低产田,不但规模小,而且极不规则。大量农副产品由于道路、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制约难以为居民增收以及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第二产业受资源存量、品性、地域、交通以及埋藏深度等影响,难以人为对其进行空间布局的合理安排。同时个别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又远离资源产地,交通运输不便使得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原料收购难度加大,成本提高。相反,农户富余农副产品又因无法销售、无人收购而大量积压。这不但挫伤了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的积极性,而且也无法使现有第二产业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受制于资源禀赋存量及差异性,深度开发不够,同质化倾向严重,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同时受土地状况、社会发展现状、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居住分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发展极为迟滞。

2.4 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产业政策有待调整

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被动封闭保守到主动对外开放三重转变的重要转型时期。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内循环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大量对中东部发达地区来说比较稀缺的农业资源,比如西部地区的绿色家畜家禽、绿色果业、绿色木竹制品、稀缺中草药、民间传统工艺品等都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很难成为区域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支撑点。第二产业发展中对资源禀赋的依赖性太大,过于注重初级开发,精深加工不够且资源税费体制不尽合理。过度开发虽在短期内增加了区域财税收入,但环境破坏造成持续发展难以为继。长远来看不仅难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持续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更难以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提供持续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受耕读传家思想的影响严重,存在着大量的盲从性和不认同感,加上从农业领域退出的劳动力资源素质普遍不高,难以满足高端服务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使得现有第三产业存在规模小、管理混乱、配套设施欠缺、服务意识较差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市场机制的健全和产业政策的调整。

3 产业发展视角下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对策

西部地区要通过城镇化发展弥合区域差距,在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迎头赶上,其抓手和核心应该是通过产业发展和调整以促进城镇化,集聚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诸多生产要素,并在城镇化过程中促使乡村产业非农化和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以实现农村现代化。其主要思路和举措有以下几点。

3.1 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区域城镇化发展动力

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转换与发展促使经济要素在不同产业及地域间的流动是影响乃至决定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西部地区要把产业结构转换与发展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首先是要实现产业结构在宏观上由以农业发展为主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主转换。通过区域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的逐步提高来加快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同时区域城镇化过程本身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就业方式向非农化就业方式转移和集中的过程,其转移速度的快慢,也对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产生着直接影响。其次,进一步在中观上增强西部地区三次产业间的协调性,为区域城镇化增添动力。截至2010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比例为13.1∶50.0∶36.9,而同期东部地区为6.3∶49.4∶44.3,产业结构影响资源分配格局[5],进而导致区域边际增长难以为继,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要通过农业新兴实用科技推广、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等方式尽快降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提升、改造以资源采掘、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拓宽第三产业发展方式和服务领域。促使三次产业在西部地区协调和优化发展,使得区域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基本动力和后续动力能够有效衔接,共同助推区域城镇化发展。

最后,就微观角度而言应该加快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调整。针对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耕作技术落后、生产方式传统且市场化水平偏低的特点,按照地域特色,结合区域第一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强化科技兴业意识,确保新兴农技推广普及。通过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农副并举、种养结合、先进技术、错位生产,推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以增强第一产业助推城镇化发展的初始动力。第二产业应尽快结合地域资源特点选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扶持潜导产业,对衰退产业、夕阳产业和淘汰产业加大改造力度,推进区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进而增强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应加快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产业的发展,拓宽第三产业发展渠道,吸纳第一、二产业富余劳动力资源,协调三次产业在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为区域城镇化提供持续动力。

3.2 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区域城镇化发展动力

产业关联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广泛、复杂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关联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供需方面和产业的技术供给方面[6]。西部地区现有三次产业由于各自内部收缩,不仅导致产业关联极为松散,而且影响到各次产业之间产品的供需和技术的供给,进而使城镇化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为此,第一产业应该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向多元化、链条化、特色化、规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改造原有的传统耕作技术,大力推广使用新兴实用农业耕作方式,为区域城镇化提供大量农业富余产品,这些富余产品不仅应该包括粮食、蔬菜、肉蛋奶等食物型产品,还应该包括充足的棉花、烟叶、油料等半成品性原料,以保障区域城镇化过程中非农化人口的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在第一产业内部应该大力推广兼业化经营和深化分工合作,努力挖掘地域特色资源,依托资源禀赋优势,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发展果业、林木业、编织业、绿色养殖、无公害种植等行业,实行种、养、加结合,农、副业并举,区域内错位生产等方式,改变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模式,促使产业链条延伸。

第二产业作为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基本助推力量,应该从单一的资源采掘、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循环生产、低碳发展转型。其生产不但要满足区域原有人口和新增非农化人口对生活消费品的需要,还要满足各次产业发展对原材料、技术、产品等的需求。同时第二产业要通过自身聚集效应、极化效应、涓滴效应等促使原有的零散企业逐步向企业群、产业群集聚,在延伸产业链条的过程中加快区域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搞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增强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第三产业发展要推陈出新,逐步引导其向具有高科技的产业发展,摆脱简单的衣、食、住、行等商业流通活动,积极向为生产发展服务的广告、运输、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渗透,把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医疗保健、绿色工艺品等作为未来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区域城镇化的吸引力,吸纳较多的人力资源、技术和资金。因为第三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不仅能够加快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进程,增强城镇化动力,还有助于提升区域整体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益。

3.3 优化产业布局,助推区域城镇化发展动力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空间范围内的组合与分布。任何产业都要有自己的空间载体――产业的空间实现形式。没有产业空间载体的变换,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全局高度化,城镇即是这个空间载体的主角,而城镇化是产业空间实现方式的主要形式。西部地区除部分大中城市外,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占主导地位,农业经济成分比重较大,工业经济发展进程缓慢落后,第三产业蓄势待发,导致城镇化发展受阻严重。为此,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统筹全局、兼顾效益、有分有合、持续发展、注重均衡、谋划长远”的原则对三次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以破解城镇化发展动力的阻滞因素。

第一产业应该结合区域土地、劳动力、水资源、气候、植被等资源禀赋,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按照资源禀赋的地域分异规律实施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退耕还林还草和综合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在实现对各类农业资源禀赋巨大潜力深度开发的同时,为区域城镇化构建良性发展的生态屏障。同时在区域内按照资源比较优势构筑各种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特色产业,变同质化种养为差异化发展,实施错位生产,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促使现有棉花、毛皮、林产品、农副产品、中药材等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基地做大做强并向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对农用土地采取符合地域特色的“农业土地银行制度”,以解决特色农副产业发展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现实困扰因素。

第二产业的合理布局应充分照顾到区域内资源禀赋特色、运输成本、人口消费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市场依赖性、科学技术潜力等因素。加快对现有西部地区能源、煤炭、石化、采掘等第二产业的循环化科技改造,通过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在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对个别资源枯竭型产业和工业企业实施关停并转,通过回填、绿化、复垦、移民等措施在调整转型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木竹制品,充分挖掘民间艺人的工艺品技艺,使其与新工艺结合,推陈出新;加快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布局的空间优化,由作坊型、零散型、兼业化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过渡。

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劳动力价值低廉的特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向知识密集型、经济服务化、科技支撑化转变,在优化区域第三产业布局的同时提升产业内涵,不仅能增强第三产业对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力量,还可以通过第三产业在全社会各领域内的全面渗透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居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素质,以达到全方位推进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目的。

3.4 变迁产业政策,破解区域城镇化发展动力阻滞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其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和扶植幼小的战略产业;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就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发展而言,急需变迁产业发展政策,以破解区域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土地、资金和市场等动力阻滞。

第一产业应该大力推行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自愿平稳有序转移,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上的福利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体制[7]。推行“土地银行制度”,让农民把不愿耕种的土地交给类似银行的中介机构,再由中介机构出租给其他集体或农户集中经营,农民从中收取一定租金,这样既可解决土地撂荒和闲置问题,又可解决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难题,农民既可收取一定租金,还可进入新的土地经营公司务工获得打工收入,形成多赢局面。加快农林产权体制改革,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为基准,以改善农业生产系统的生态条件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建设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系统。加快区域第一产业的内部循环,充分挖掘全国稀缺而西部富余的农副产品资源,在理顺市场机制的过程中,推进品牌化建设,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二产业应加快资源税费体制改革,改变传统资源计税体制的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使资源消费与税费征收更趋合理,让区域资源采掘能真正造福当地居民,提升区域财政收入,加快探讨实施生态财富购买机制。生态环境是一种战略资源,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和区域性特点[8]。为了解决“少数人负担,多数人受益”、“贫困地区负担,富裕地区受益”和“上游负担,下游受益”的问题,西部地区应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购买机制,建立生态效益的评估机制与支付机制等,确保生态建设的劳动价值得到有效补偿。

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更新理念,提升劳动者素质,促使普通大众对第三产业就业和从业有更多的接受和认同。同时在现有第三产业的服务意识、管理方式、品牌潜力、配套设施、发展规模和差异化发展上进行规范和扶持,促进第三产业在西部地区以“优质服务、标准管理、做强品牌、做大规模”为目标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和西部城镇化发展增添力量。

4 结论

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是区域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更是如此。区域产业结构重心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逐步转移,这必须伴随有相应城镇化的发展,因为任何产业都要有自己的空间载体,产业的空间实现形式――即城镇化是产业发展和实现的主要形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主要依托城镇化来进行,而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又是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链延伸、布局优化以及政策变迁所引发的。

参考文献:

[1] 牛凤瑞.中国城市化60年回顾[J].城市住宅,2009(10):67-68.

[2] 赵国锋,段禄峰.西部地区生态城镇建设的理论、构想和路径[J].现代城市研究,2013(4):73-77,97.

[3] 王 娟.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以成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11(2):62-71.

[4] 姚慧琴,任宗哲.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 杨庆育.对我国落后地区科学跨越发展的思考――以重庆案例为主分析[J].财经界,2012(9):12-19.

[6] 陈保启,杨 丽.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 中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域经济

[DOI] 10.13939/ki.zgsc.2015.03.10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就在不断地经历着变革,经济逐年增长,但是在我国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最主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完成经济方式的转变,而且在目前,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社会,而且在未来必将向着创意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了“再结构的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能单单靠企业自身解决,更多是涉及到了文化和人,也就是创造力。当下的形势就是产业集群已经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而且这种文化产业的聚集已经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契机,这是由于产业聚集有其波及范围和关联性。特别是我国的“十二五计划”更是给予了文化产业一个新的高度,明确的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且在发达国家,这种转变已经被普遍的采用,彻底的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1 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

1.1 产业集群的研究史

对产业聚集的研究,其实早在1890年就开始了,当时的研究是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产业集聚的区域规模经济效应,而且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产业集聚是具有其最佳规模的。到了1956年,有学者研究成果显示,空间发展以不同的强度首先会出现在一个增长点上,之后便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由于产业集聚是具有关联性和波及性的,所以在这两种效应的影响之下,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这名学者于此同时还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这是研究史上首次提出来的。其实真正的“集群”的概念是在1990年提出的,这一概念形象地解释了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并且指出了这个概念在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而我国的经济学家对此领域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2001年,有学者研究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从跨学科的角度着手,研究了企业的地方集聚与区域发展是如何关联的,并且指出了我国在目前区域发展的理性的选择就是产业集群。直至今日,我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在不断地在该领域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成果也越来越成熟。

1.2 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

早在1982年,有的经济学家就指出,文化产业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上具有外部作用,而且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甚至要远远的高于对GDP的贡献率。2002年,有经济学家通过对OECD国家1980年-1996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论证,发现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美国的经济学家通过对美国48个州的经济数据的研究,论证了美国的企业的投资模式是通过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改变的,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另一个层面上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拉动经济具有强大的作用。除了这些以外,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在发展经济和繁荣市场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而且文化产业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我国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有其经济属性,这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且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内涵,这个属性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如转换、提升等途径对工业化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进而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总体来说,以上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研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对文化产业经济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关于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所导致的经济发展分析。所以本文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1 成本较低

成本较低是文化产业的第一个竞争优势。在文化产业的集群内,不论是自认资源还是运输成本,不管是劳动力的成本还是公共产品的共享,这些都能带来成本的节约,最终导致了集群的成本较低。在文化产业的集群中,大量的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这样的模式就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所以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给集群中的单个企业带来了成本方面的优势。

2.2 关联产品的整体性

在文化产业集群内,基本涵盖了这个行业的所有环节,基本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在这个集群内,既有研发设计、还有生产制作,另外也具备不可缺少的销售与信息反馈。如:陕西省整个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全部连成一个整体,企业之间在完成效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专注制作一个环节的企业在其从事的环节内能将工作做得更好,专业化程度也就更高。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能促进行业的向前发展。

2.3 创新优势

在集群内,往往聚集了这个行业内的精英人物,许许多多的新技能、新技术、新创意都是从这里产生的,而且由于集群的集聚性,使得这些新技术和新创意能在第一时间内在集群内迅速传播。而在文化产业集群内,人们的交流不是很正式的,这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除了能及时的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及时的受到反馈,另外在交流中,往往是获得新点子、新创意的最佳途径。

2.4 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外来资本的投入

以上的文化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众所周知,产业聚集在某一空间,就会在该区域形成一个大的专业市场,而该集群就会成为该行业产品的小手机塞纳第,进而形成巨大的市场。一旦形成规模,规模形成市场,这就会引起外部投资的注意,进而获得来自外部的资本,这样文化产业集群就不单单是产品市场,更是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这种优势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而且不能超越。

3 举例说明我国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

我国中西部的文化产业基本是以重庆、成都以及西安为代表的网络动漫产业的西部创意产业区和以湖南长沙为代表的电视广播行业的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本文主要以我国西部某省的文化产业为例进行说明。

该省是我国西部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1是该省的三次产业与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系数表。

分析表1数据可以得出,该省的文化产业的生产以及服务业对工业与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较大,说明该省的文化产业正在处于向外扩张的迅猛发展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业产品进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而且通过分析该省四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力系数得出该省的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与第三产业相当,但是还是小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且该省的文化产业受经济发展的推动较小。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该省的工艺美术制造业和旅游业的影响力靠前,说明该省在以上这些行业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推动支撑作用。另外,该省的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的影响力较小,这说明该省的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小于推动作用。除此以外,该省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居中,说明该省的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动作用和推动作用还未显示出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文化产业几句的关联性和波及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发现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在所有产业里是最高的,这显示了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举例,说明我国中西部的文化集群现在的影响力还是较弱,但是也都处于向外扩张的迅猛发展阶段,虽然不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是其影响力却在一天一天不断地加大,最终,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会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宏,王泽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及培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2]刘立云.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1).

[3]王静.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与区域创新体系[J].科学管理研究,2001(12).

第9篇

按依据协会下学期增强内部建立的重点任务与协会的主旨,下学期企拓部的任务指点准则有:

1.增强内部建立,完美部分准则,完美部分本能机能。

2.加强人员专业本质,顺应社会化要求。

依据意思指点准则,鄙人学期首要展开以下任务:

1.部长助理。

首要任务有:担任批示部分的日常任务,掌管例会,反省监视任务历程。时期有调动,批示其他干事的权利,对部分担任,受其监视。

2.组建关于参与贸易街。

鉴于部分人数比拟多,所以假如在参加人数足够多的状况下,组建两支关于参与4月份未企举行的模仿贸易街运动,时期的商品组织,筹划,发卖有干事担任。最终竞赛的胜败有哪支步队所盈利的金额巨细来决议。

3.组建企业观赏步队。并与企业联络,担任协会企业观赏任务。

起首发动部分里的全体同事寻觅企业材料,然后与企业联络,争夺企业观赏的时机,依照企业的几多来决议企业观赏的次数,但是不克不及少于一次。最终从中遴选一局部人作为企业观赏的常备步队,担任与企业的日常联络。

4.共同协会任务展开。

依据协会的相关布置,企拓部将会共同协会的一切举动。

5.做好暑假任务的布置。

个中包罗2012年重生招干的预备任务,包罗面试预备,面试流程等。

为了顺畅展开以上任务,将会接纳一系列的办法:

1.优化部分构造,完美部分机制

(1).树立会员档案表,记载会员平常的显示,任务状况。(有部长担任记载)

(2).变革内局部组机制,保存秘书小组,担任会议记载,会议告诉(包罗每周会议前的会议大纲,会议后的总结),资金保管。增设部长助理小组,担任监视任务的发展状况,列位的显示,而且担任监视会议、任务的迟到,缺席状况,过后要调查清晰状况。

(3).奖罚办法。在平常的任务或运动中,会依据同事的显示进行一系列的奖励或责罚,防止呈现无论做得好与欠好都没有响应鼓舞或责罚的状况。不然轻易消磨人员的积极性,在权衡显示时期做到公平、公道、公平。(首要细则将会在第一次部分例会中提出)

2.善用分组。因为部分人员比拟多,一致批示调动比拟坚苦,并且也很难做到任务到位。鉴于上学期状况,鄙人学期的任务中,将会依据任务状况提出去各个小组,例如企业观赏小组,贸易街一组,贸易街二组等。把任务的人员布置准确到仔细,有利于监视而且有利于把责任落实到实处。并在每组中选出一名组长,首要担任率领任务的完成,一名秘书,担任告诉任务。

3.小组的小型会议。鼓舞各小构成员之间,依据实践状况召开会议。

4.调和融洽的任务氛围,但不代表会有所涣散,在融洽的氛围傍边添加人人对任务的热情。

5.尽量把任务下放到会员,一方面可以培育任务才能,另一方面有利于从中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6.与其他部分搞好关系。因为上学期与其他部分的接触少,任务少,所以招致部分成员与其他部分之间发生隔阂。晦气于部分间的交流,在这学期,要多与其他部分进行联谊,任务,添加了解。

7.体裁运动

经过丰厚多彩的体裁运动,丰厚成员的课余文明生涯,知足同窗的精力要求,不时加强部分的凝集力。

部分内部任务初步布置:

第1周:做好新学期的任务安排,并做好部长助理,办公室值班,秘书的布置。开端着手企业观赏的联络任务。

第2-4周:进行企业观赏的联络任务,确定几间可以观赏的企业并进行筹划观赏任务。

第5周:开端着手贸易街项目,进行项目标筹划,市场查询等前期预备。

第6-9周:贸易街项目。

第10-14周:持续进行企业观赏的相关任务。

第15周:进行优异部长助理的选举,副部的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