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5 13:16:05
导语:在政治与经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论文借鉴结构主义的一些方法,抱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考察马克思论述政治经济学的话语结构入手,抽离出“自然·历史”、“共时·历时”、“一般·特殊”、“抽象·具体”四组基本的话语组合方式,为了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马克思把阐释归入“历史/历时/特殊/具体”,而排斥“自然/共时/一般/抽象”,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放弃对于“一般/抽象”的探求。他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辩证法,并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叙述动力所在,而辩证法恰恰是“共时/一般/抽象”的研究方法,那么,“辩证”的叙述动力能否承载历史唯物主义的诉求,马克思是如何在“辩证法”的运动中纳入“历史”的声音,我将通过对商品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来回答这两个问题,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突破文本的叙述抵达历史的艰辛,这对于语言学转型以来处理文本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在后结构主义解构“宏大叙事”的策略下重新找回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自然-历史、共时-历史、一般-特殊、抽象-具体、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抽象人类劳动、剩余价值、能指/所指/历史参照物
引言
生活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对于马克思、以及《资本论》的态度不得不带有复杂的情感。改革开放是在批判“”历史的基础上开启的,而在思想领域则伴随着对于教条化的清算,以至于在新时期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成为知识人的普遍信仰,但是随着90年代市场化在中国的全面展开,一些曾经借助批判和拒绝的东西浮现出来,中国究竟是在“发展主义”2的历史允诺中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还是掉进了“现代化的陷阱”3,于是,一部分对社会持有批判立场的知识分子又重新认识到马克思和的价值,并把其作为介入社会批判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幽灵”4又回来了(按照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说法,“马克思的幽灵”从没有离开过),或者借用《资本主义的终结》一书的结尾语“因为指引我们思考剥削,而剥削还没有终结”5,可以说,并没有被历史想象性地“终结”6。
正如20世纪法国著名结构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在《阅读<资本论>》一书的开篇就写道:“毫无疑问,我们都读过《资本论》,而且仍在继续阅读这部著作”7,阿尔都塞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以哲学家的身份采用“征候读法”来重新阅读《资本论》,以便恢复苏共“二十大”以后人们对的信仰,这样一种“保卫马克思”8的方法依然是我们今天阅读《资本论》的主要的哲学背景,也使本文的分析不得不打上结构主义的烙印。因为《资本论》首先或许最终是一个文本,尽管马克思从没有打算把自己的思想只呈现在文本中,他更关注文本的实践意义,但是在当下的历史语境中,已经很难获得这份突破文本而抵达历史的自信,或者说支撑马克思信念的哲学根基已经动摇了,尤其是20世纪初期在哲学界发生的“语言学转向”以及最终波及到整个社会人文学科的结构主义,似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语境”,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结构主义对马克思的阅读和阐释还依然有效。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资本论》应该属于马克思所深处的历史的“必然”产物(至少马克思这样认为,否则他就不会坚信自己的研究工作是科学的和真理的),这并不是说《资本论》中所讨论的问题不适用于当下的历史,而是一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本文就试图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叙述动力和话语结构,并通过考察商品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来检验这一系列话语结构及其辩证运动是否能承载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叙述任务,这或许也是处理的“遗产”以及偿还其留下的历史“债务”10的一种方式吧。
自然·历史
关键词: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
1引言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为对象,应用现代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探讨1978-2005年期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因而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起到直接的影响而对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则起到间接的影响。
政府支出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我国的GDP近年来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就2005年而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属于“高增长阶段”。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政府支出规模会以更大比例增长;与此同时,R•A•马斯格雷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政府支出的规模逐渐增长。因此,本文想探讨一下在未来的时间里,政府支出的变化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的影响。
2模型设计
2.1模型结构
建立一个能反映农村政府消费支出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文章共选取了3个内生变量,2个滞后内生变量和1个外生变量。
2.2模型的变量说明
(1)内生变量
Ct-居民消费;单位:亿元
I-社会投资支出;单位:亿元
Y-国内生产总值
(2)外生变量
G-政府消费支出;单位:亿元
(3)滞后内生变量
Y(-1)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的值;单位:亿元
Y(-2)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的值;单位:亿元
2.3模型结构方程式
Ct=a+b*Y(-1)+U1(1)
I=c+d*Y(-1)+e*Y(-2)+U2(2)
Y=Ct+I+G(3)
方程(1)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与上年度的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2)反映了社会投资与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3)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社会投资、政府消费相关。
3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
3.1数据来源
本模型参数估计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1~2005年。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采用的是Excel2003和Eviews3.1软件。3.3模型检验
本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方程均能通过F检验,所以模型具有显著性;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4,表明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估计参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基本能够通过t检验,参数具有显著性。上述结论表明,本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均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历史模拟和事后预测
4.1历史模拟
为了检验模型用于模拟分析的可靠性,本文运用上述模型对样本期数据进行模拟,并进行事后预测,通过计算内生变量1991~2005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来考察模型的预测能力。计算结果见表2。
表2结果显示,本模型变量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绝大部分均小于5%,其中Ct的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全部小于3%;Y的模拟效果也较好,除了2004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14.935%外,其余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几乎全部小于5%;I的模拟效果其中几个年份稍微差了一点,如获至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4年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相对偏高了一点,但是最近几年它的模拟效果还不错。这表明由随机方程式解释的内生变量的相对误差较低,该模型对历史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用于外推模拟分析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2事后预测
以下预测未来10年,政府支出以5%的增长率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73-02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住在皇宫里的人与住在茅草屋里的人,他们所想的事情不尽相同”。如果说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重点是让中国人民富起来,那么今天,在人民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之后,精神文化需求便凸显出来,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企盼。因此,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报告提出的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思想顺应了时代要求,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政课如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成了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时代,知识不断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不断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大学越来越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文化育人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成员的热切愿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承担着国家繁荣富强、文化繁荣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塑造功能
党的十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更关系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理论教育的任务,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真正发展。必须通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2.高校思政课的文化传播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181这种“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就是传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个理论知识的灌输问题,还要高度重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素质的培育,没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育,便不可能达到由知到行的转化,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33可见非智力因素在道德品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诚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456思政课通过追求和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阐释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追求和传播高雅文化,阐释和倡导真、善、美、爱,创造性地进行文化引领。用文化温润学生心灵、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以文化感化人,并以感化文化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3.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渗透功能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文化力量。思政课教师在品格修养、知识积累、精神历练、提升智慧等方面地丰富、完善和充实,将会以一个鲜明的文化人形象影响和感染学生的人生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学生的言行举止。
二、把握受教者群体特征是高校思课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前提
思政课和其他专业课相比有其特殊性,思政课教师只是因为从事该职业才具有了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只能出自引导而非禁忌和灌输。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它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很难立竿见影。因此教育的出发点或者说引导的出发点,应该是建立在对受教育者普遍了解的前提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
1.90后大学生热衷快餐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国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文化的政治、教化功能比较强,而娱乐、休闲功能则相对比较弱。时至今日,快餐文化的盛行,某种程度上结束了长期的“文化话语霸权”,一方面折射出思想的解放,反映出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隐忧――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快餐文化只会带来平庸和短暂肤浅的快乐。当90后的大学生沉浸在流行音乐、网络小说中;当他们的眼里只有美国大片、《非诚勿扰》;当他们整日挂在QQ上神侃;当泛娱乐化的文化热潮席卷高校校园……这一切足以引起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2.90后大学生热衷独立表达
90后大学生已不再认同“沉默是金”、“枪打出头鸟”这类处事哲言,他们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他们频繁地更换QQ签名档,在微博上,在微信里抒发自己的小清新、小愤怒、小忧虑。相对来说,他们更关注个体体验、更注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所有“高、大、全”嗤之以鼻,他们要求讲授内容更多形象化、生动化。因此,他们显得更有“主见”,当然,也许这“主见”很显片面、主观。但至少证明他们愿意思考,而不是被灌输。
三、高校思政课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
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恰当的路径选择,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
1.思政课要提倡经典阅读
文化是通过长期的沉淀、凝聚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历史传承性,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推动文化发展,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母体,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滋养。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曾经提出“文化自觉”的观点,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3]31培养文化自觉,首先应认识、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正如党的十报告所指出的:“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思政课应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要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以丰厚的精神资源,来启迪学生的思考,触碰学生的心灵。阅读经典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与先贤往圣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使90后大学生既有古典文化的修养,又关注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2.思政课要提倡思辨表达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别指出要“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事,社会现实和我们传承的文明存在差距,真善美需要在反复较量中站住脚,思政课要为学生提供比较体验,不掩藏假恶丑,鼓励学生通过思辨和实践做出选择,达到自我表现、教育和服务。
思政课堂应该注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传统教法理论关注“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现在不光要“三备”,还要备思想、备故事、备话题、备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从思考和讨论中引出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使“当事人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充满意义的生活故事。”[4]127意味着思政课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内在潜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思辨、表达,使课堂成为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在碰撞中擦出真善美的火花,在争论中提高认知。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一、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行为和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是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包括厂房、设备等;二是精神文化,包括企业心理道德规范等;三是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等。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有力保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组织任务的完成和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一致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两者的目的进行分析,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软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理论教育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目的方面具有一致性。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内涵不同
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理论教育活动促进员工政治觉悟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培训与管理工作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管理性与经济性。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对员工的思想、观念、态度等进行影响,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强调的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强调的是企业理性的文化概念。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企业文化建设更加的具体与个性化。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企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中借鉴了很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方法与经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实现相互融合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三、思想政治工作核心价值作用的发挥措施
(一)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管理
在企业文化中,“人”与“人的作用”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最主要的就是实现企业的“三高”,即高效率、高效能与高效益,而实现“三高”最为关键的就是企业员工。只有每个员工都将创新、质量与服务视为职业风尚,才能够实现企业与员工目标的一致,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方面的协调,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要求之间的相互结合,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指导思想与激励手段,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管理。
(二)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的相互结合
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企业应该通过促进、引导等方式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相互结合才能够形成综合效应,通过两者的结合实现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的结合。另外,要拓展教育内容,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运管所稽查大队长竞岗演讲稿-竞职演说
【我们的服务】各类演讲稿、竞聘演讲稿、述职报告、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征文、论文(含职称论文、工商论文、公共论文 、财务论文、工科论文、社会论文、艺术论文、教育论文、财政论文、管理论文、会计论文、理科论文、文化论文、医学论文、法律论文、证券论文、经济论文、文学论文、哲学论文、政治论文、计算机论文等)、法律文书、经济研究报告、经济事务文书、英、法、德、俄等外文文书等。无论您需要哪方面的文章(包括经济、教育、政治、文化、法律... ),无论您需要哪个部门材料(党委、政府、财政、工商、公安、统计、邮电、企业... ),都可打电话(13117350608)、qq(235528730)或发电子邮件xz5151@163.com与本站联系。
【我们的承诺】依托强大的写作队伍,以市场最低的价格,为您打造最优质的原创作品。
【我们的优势】本站汇集诸多专家学者、报社编辑、各部门文秘工作者,阵容强大且具有丰富的写作基础和经验,文章质量绝对有保证。出自本站的每篇文章都属于本站作者原创而来,不存在版权纠纷问题,而且绝对为顾客保密。
【我们的流程】与本站站长联系(打电话或发邮件)-同意写作-银行汇款-写作-交稿-客户反馈
【我们的账号】 工商银行:9558801911101296371(牡丹灵通卡)收款人:许齐德 汇入城市:湖南省郴州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我叫**,现任稽查队副大队长。平时,我总是对同事说,向前、向前、再向前;但此时此刻,我却希望最后一个演讲,因为稽查队肩负着广州道路运输市场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生活无规无律,有的是组织,有的是协调,有的是参与,确实一言难尽,但是交通是一条宽阔的大道,有人修路,有人快跑,而我,甘当一颗铺路石,无怨无悔。
一、 工作成绩和不足
回顾本人近年来的工作情况,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1.扎扎实实做好日常稽查工作,确保道路运输秩序良好。
**作为华南重镇,运输市场资源丰富,客货运企业参差不齐。对运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目前这种情况,大队积极探索,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每个分队的积极性。以 “两站一场”为中心,稽查力量辐射广州,重点打击无牌无证,兼顾其它违章,月度定期进行客货运市场集中整治,逐步净化运输市场。
2.建章立制搞好车管工作,全年无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事车辆管理,如果没有“安全第一”的意识,那么,不仅没有“安、稳、长、满、优”的可能,而且还是失职。只有安全才能有收获、有幸福,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稽查队人多车多,司机又有一些新手,管理任务繁重,关爱生命、关注安全 ,就是要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常言到“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为了不出事故,少出事故,对部多次召开会议,牵头讨论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把车辆安全工作作为每周政治学习的必备课,收到了良好效果,全年无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3.全力以赴维护好重大节假日的交通秩序
春运工作,牵涉千家万户,也是媒体关注的热点、焦点,更是运管工作的期末大考,全体队领导和队员发扬连续作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年年春运受表彰;春、秋季交易会任务重、压力大,管理和服务对象广,值勤人员周密部署、热情服务,受到四海宾朋齐赞誉,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运管工作的影响力;还有百万火焰行、中巴足球对抗赛等等重大活动都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领导的培养和支持,同志们的帮助和自己辛勤的努力。不足之处是工作较多时,有时有些急躁;在抓紧抓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关心同事生活方面做得不够,我一定加倍努力。
二.立足本职,展望未来,稽查工作任重道远
结合稽查工作实际,我认为首先应该认清角色、摆正位置、行权不越权,到位不越位,抓重点攻难点,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具体概括为“一个原则”、“两大主题”、“三个转变”、“四个做到”,简称一二三四。
“一个原则”就是上为领导分忧,下为群众服务,并把它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笔者认为,要较好地完成林业生态建设相持阶段的森林资源监督工作任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森林资源监督队伍
搞好森林资源监督工作,关键在人。“打铁先需自身硬”,由于林业生态建设相持阶段具有不确定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森林资源监督队伍。使这支队伍在这一阶段,能从容面对各种困难的挑战。
1、抓好政治素质建设。作为一个森林资源监督人员,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算得上一个政治合格的森林资源监督人员,才能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抓好道德素质建设。道德素质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
一个森林资源监督人员仅有才能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德,人就驾驭不了自己的才能。森林资源监督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一个森林资源监督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要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加强廉洁自律教育,使森林资源监督人员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3、加强业务素质培训,尽快提高森林资源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水平。我们应下大力气抓好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拓宽森林资源监督人员的知识面,并积极鼓励个人采取各种方式自学。
二、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的理念要更新
理念是人们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统一思想的凝核,是激发内在活力的动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念,在大力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以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全力打好相持阶段攻坚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打破旧观念,树立新理念。一是把森林资源监督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基层森林资源监督组织建设,把政治责任感强,业务精通,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员充实到基层森林资源监督队伍中去。着力提升基层森林资源监督队伍的监督业务水平和监督能力。二是调整森林资源监督方向,实现森林资源监督工作从木材生产型监督向生态建设型监督的转变。三是调整森林资源监督方式,把事后监督核查转移到事前建议、审核、事中监察与服务上来,大力推进超前监督,监督前移。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很重要,工作超前,监督工作才能主动,才能未雨绸缪。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森林资源监督工作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汇总、掌握和反馈各种信息。其次,要综合分析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在各种信息和情况中抓住关键、抓住苗头、抓注重点,提前警示,及时提出监督建议,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四是不但要搞好宏观监督,而且还要做好微观监督。为保证相持阶段的林业生态建设确实取得实效,森林资源监督工作要把握关键环节,要密切监督林业用地的使用情况,严格控制住木材采伐限额,对木材生产、销售、运输和加工等环节,加强监督监察力度。对超限额采伐、超证采伐、无证采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行为要严肃查处。同时,要加强伐区调查设计、伐区上报审批、伐区拨交、采伐作业现场管理、伐区验收、木材缴库、木材销售运输等各个过程的监督。中国论文服务网专注于为广大经济职称评定客户、经济论文快速写作客户,提供优良的范文格式下载,管理论文快速写作指导资源,欢迎各位老师参考指导。
三、创新森林资源监督的体制和机制
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目前的森林资源监督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满足不了林业生态建设相持阶段的发展要求。一是现有的森林资源监督机构的体制与其所承担的任务极不适应,目前这种分级派驻,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束缚了森林资源监督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形成森林资源监督的整体合力。二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现行森林资源监督机构的干部在业务上对上一级森林资源监督部门负责,但其组织关系、工资福利待遇却由驻在单位管理,从而造成了森林资源监督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投鼠忌器”,在一些问题面前不能理直气壮,挺不直“腰杆”,有时会出现顶不住的现象。三是由于现行的森林资源监督机构的人、财、物都靠驻在局支撑,一方面森林资源监督机构要按派出单位的要求对驻在局的林木采伐管理和森林资源管理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森林资源监督机构的交通、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上要依赖于驻在单位,使得监督工作的力度大大受到削弱,工作起来理虽直,但气不壮。由于体制的不顺畅,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大力进行森林资源监督体制改革,从体制上解决机制不活的问题。
四、加强森林资源监督的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合理和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的有序开展。笔者认为,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是建立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大执行力,定期不定期检查基层站的各方面工作落实情况,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第一,对森林资源监督人员有重大事项不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追究。第二,对被监督者造成森林资源破坏和损失的彻底追究。三是森林资源监督的上级部门应尽快制定权威性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条例》,彻底明确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便基层森林资源监督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法可依,使监督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五、全力坚守监督阵地,齐抓共管,打好林业发展相持阶段攻坚战
论文关键词:交叉上市,价格差异,投资策略
境内外交叉上市是指一个公司的股票同时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简称交叉上市。交叉上市往往导致同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存在同股不同价现象。Froot和Dabora(1999),Kim,Szakma和Mathur(2000)的研究都证实,在国际资本市场分割的前提下,同一家公司在多个市场交叉上市的证券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不同的收益和价格。
一、文献回顾
(一)流动性与交易成本
Amihud and Mendelson(1986)认为投资者的预期报酬会与价差呈现正向关系,投资者对流动性欠缺的股票具有较高的期望收益,即通过较低的定价来弥补其交易成本的增加。价差可作为衡量流动性高低的指标,流动性越高者其价差越小。而实证结果表明:预期报酬的确与价差呈现正相关,即代表预期报酬与交易成本呈正相关,而交易成本又与流动性呈现负相关。Bailey(1994)发现B股的市场规模较A股市场为小,流动性较差,因此投资人要求较高的报酬,降低了B股的价格,造成了A、B股的价差。B股的折价与流动性呈现负向关系。Datar et al.(1998)使用周转率作为衡量流动性的变量,发现周转率与股票报酬率呈现反向关系,亦即股票报酬与流动性呈负向关系。Amihud(2002)认为,由于流动性差的资产面临流动性风险,投资者会要求这样的资产提供比流动性好的资产更高的收益,以吸引投资者持有该资产。Doidge,Karolyi和Stulz(2004)的研究表明,流动性差异显著影响交叉上市股票的价差。杨娉(2007)认为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市场需求和投机性是导致各公司的H股折价规模不同的重要原因。
(二)市场整合(或风险偏好假说)
Ma (1996)基于投资人分散风险的角度而言,假设外国投资人投资B股主要的目的为分散风险,若中国B股与世界市场具有高度相关,代表风险分散程度越低,则投资人会降低对B股的需求,使B股股价降低,产生A 股及B股之间的价差问题。Ronald and Zhang(2004)指出因为中国内陆投资人与外国投资人对中国股市风险认知的不同,造成了A、B股股价的差异,外国投资人相对于中国内陆投资人会要求较高的报酬率以补偿承担的国家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此即为B股折价的主要因素。
(三)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假说源自Grossman和Stiglitz(1980)。在市场分割条件下,不同的投资者因获得信息的成本不同而获得有差异的信息经济论文,这种信息获得的差异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不同,而由于套利的有限作用,信息优势者无法通过套利完全消除这种价格差异。Bailey(1994)在对中国股市的研究当中,发现外国投资人要取得相同的信息所要付出的成本高于中国内陆投资人的信息成本,使外国投资人要求较高的报酬率以补偿该成本,造成B 股的跌价,因此价差也随之扩大论文提纲格式。Chakravarty(1998)使用了不同的变量探讨中国股价价差,发现最能够解释B股折价的变量为市场整合和信息不对称。因为文化差异、会计制度不同,使得外国投资人难以取得正确且具有可信度的信息,进而造成信息成本,使得A 股和B 股产生价差。Chan,Menkveld和Yang(2003)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导致B股、H股等折价的原因。
(四)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对交叉上市的研究不多,研究的角度有H股回归对A股市场收益率的影响(程均丽,2008),交叉上市的溢出效应(王景,2007;陈国进等,2007;张涤新等,2007),交叉上市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张晔,2008;方红星等,2009;朱志雄,2008),交叉上市与价格发现(姚宁,2007;陈学胜等,2009),以及从审计师角度研究的交叉上市与会计盈余管理(辛清泉等,2007)。研究文献基本都是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一般为事件研究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论对于政策决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投资绩效之样本范围
投资绩效所要探讨的是公司两地交叉挂牌后,通过价差分析探讨是否具有套利空间,因此样本范围为两岸公司交叉上市后至今的历史股价资料,不需限制一定要先后上市;因为其部分是属于长期研究,因此必须注意其两地股票价格是否具有收敛或是否存在共整合;此外要探讨的长期投资绩效,故所需要的股价数据长度至少要从2006年至2009年,因此,针对此研究部分所要采用的样本来源,做了以下的筛选:
(1)有在两地上市的中国大陆公司;
(2)共整合检定显著;
(3)上市超过2年。
综合以上的限制,在投资绩效研究部分中,我们所采用的资料范围为26家先后在香港、上海/深圳上市的公司股价数据,其时间范围为2006年至2009年的每日历史股价。这些历史股价将被分为信息期及实验期。信息期的股价资料将被用来分析出该股的长期均衡值,作为比较基础,因此信息期应该被定义在较早时期,本研究定义2009年1月1日以前的历史股价为信息期的样本来源;而实验期的历史股价是用来建立投资策略,实证其绩效,故以2009 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历史股价为实验期的样本来源。
表1投资策略样本来源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2883
中海油服
1072
东方电气
1138
中海发展
42
ST东电
1033
ST仪化
1171
兖州煤业
386
中国石化
168
青岛啤酒
857
中国石油
553
南京熊猫
670
ST东航
1108
ST洛玻
1055
南方航空
921
ST科龙
1088
中国神华
902
华能国电
1186
中国铁建
1071
华电国际
991
大唐发电
350
经纬纺机
719
新华制药
317
广船国际
914
海螺水泥
525
广深铁路
300
昆明机床
347
鞍钢股份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204-04
互动教学的发展最早源于对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互动教学是指任课教师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交流与相互学习,加深对课程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这便是互动教学所能够实现的。
一、经济学互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将心理学、社会学的众多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能从多方面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协作能力,因此,成为国际上大力推行的教学策略之一。
进人大学时代,学习仍是最重要的任务,互动教学可以发现学习的乐,把趣味归还给学习。有这样一句话:“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而在互动中学习经济学则可以维持并继续这种游戏,因为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所熟知的经济现象与枯燥的经济理论紧密结合。西方经济学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具有极强的现实模拟性。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在大学生中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并受到普遍欢迎。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知识日益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无论是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还是学习非经济学专业文科类的学生,掌握经济学知识对于提高整体素质都是大有益处的。现代经济学作为经济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其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内容是大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这些为实现经济学的互动提供了可能。互动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沟通,对提高课堂利用率、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参与协作都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二、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
(一)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高自身职业素质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前提
在经济学课教学中,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把握学生思想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1 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精神面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明习惯、人格力量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教师应经常把自己做学问、做事情、做人的体会和其中的正确道理作为教育材料,启发学生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事业观。教师以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得到学生的敬重,从而引起品格心理的共鸣,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的实现。
2 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展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存在着诸多经济热点、焦点或敏感问题,民众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能各不相同。怎样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正确认识上来呢?这就要求教师既不回避现实,又不迎合消极看法;既注重正面引导,又不能急于求成。比如,关于社会主义贫富差距、国企改革等人们普遍关心和困惑的问题,课堂上积极创造就某一问题争论的机会,之后教师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具体国情引导学生认清存在问题的严肃性,讲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对策,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经济现象的正确认识和分析能力。
3 教师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经济学工作者应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并运用于教育活动中,要用科学的内容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教育大学生。经济学互动教学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教师应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对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要深入研究,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使教学内容集中反映新实践和新发展,增强教育的科学性。教师的讲授只有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才能真正吸引学生,互动教学才能有内容、上层次。
4 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教师的理论素养是否扎实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如果没有理论创新,仅凭实践创新是不现实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相对成熟,对待经济学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从事教学。比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GDP”、“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教师必须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及时把有关经济政策精神融入课堂,才能使学生对现实和未来有更多的把握。
(二)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气氛是互动教学的保障
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赋予教育新的使命,呼唤教育在矫正传统功能的同时,按照时代要求确立自己的新属性、新功能。首先,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所以,教学原则首先是追求教学的创造性质。其次,意味着师生关系人性化。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化的师生关系。这里的师生互动教学,不仅是指师生双方狭义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平等与沟通。民主、平等是实现互动教学的保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沟通的。民主与平等包括知晓与情感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来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成伙伴式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它自身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课堂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如何
创造一个创新的经济学教育环境呢?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经济学的正确动机和探索数学奥秘的热忱。具体说,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一个经济现象,讨论一个经济问题,教师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也不是被动地跟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由精神”。所谓“自由精神”,就是一种敢于冲破旧习惯观念和旧势力的力量,它是人的能动反映机能的实现。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
(三)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催化剂
一些人认为,教师不是播音员,也不是节目主持人,没有必要对普通话、语音、语调做过多苛刻的要求。事实上,据笔者所做的一份有关教学效果的调查,90%以上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标准、语音抑扬顿挫、语调有起伏的课堂更有吸引力。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堂更能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更可以和老师形成互动。相反,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声音又较小的课堂。81%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都会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干脆做别的事。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只是普通话标准却丢掉了最核心的讲课内容,那就是“形而上学”了,会让学生产生华而不实的感觉。因此,这里也强调要言而有“物”,但也要兼顾“物”的传递方式。
1 语言表达应快慢有序。教师授课最终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只有通过表达才能使人感受到授课的美妙之处,从而展示授课的可欣赏性。语言的节奏主要体现在语调的变化上,讲课与读稿相比,之所以更能吸引人,就因为讲课的声调把授课的内容表达得有快有慢,富有韵味,若授课表达采取匀速运动,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不安。授课在什么地方应快,什么地方应慢是有规律的。该慢的不慢,会引起学生听课的失望情绪,觉得该记的没有记住;该快的不快,学生感到是拖延时间,听起来就索然无味。就授课内容而言,概念和原理的表达要慢,解释和举例要快;就叙述的过程而言,细节的交待要慢,做出结论要快,这才显得肯定,使人接受起来有停心。与此相联系,问题的提出要慢,问题的结论要快。教师通过这种快慢的节奏控制,自如地表达授课内容,授课才会显得有魅力。
2 表达应造成悬念效果。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转移和放松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得到恢复,教学节奏的控制就应适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有目的的停顿。教师利用教学中的“空白”艺术,不仅使学生的紧张状态放松下来,而且会给人以琢磨思考的余地和联想回味的时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悬念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对“空白”的有效把握和控制,还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能自如地控制课堂的气氛、掌握调整课堂气氛的技巧,才能真正在授课中赢得主动权。实际上,教学技巧既反映着人的智慧,又深刻地体现着人的奋斗精神,它是科学态度和勤奋精神的结晶。所以,教师要很好地掌握授课技巧,就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按客观规律进行授课,还必须具有不懈的进取精神,做出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教师微笑的神情、鼓励的话语、关爱的真情、宽容的胸怀,既活跃课堂气氛,也无疑是学生放松心情的“催化剂”。因此,上课时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时,教师要信任和尊重学生。
有同学说小话时,教师会开玩笑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同学,你有什么开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啊?”这时,那位说小话的同学非常不好意思,其他同学也放松了心情,大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下一轮的学习。如果在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对其大加呵斥则会激化师生矛盾,甚至会出现尴尬局面。因此,巧妙运用幽默的语言,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恰当实施案例教学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平台
与传统教学中为阐明理论而简单举例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最好同时具备真实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课上分析、讨论,课后写分析报告,从被动接受灌输变为主动思考研究,从要我认真对待变成我想认真对待。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置身案例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寻找存在的问题,通过充分讨论优选解决方案,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比如,讲到边际成本概念时,以航空公司为案例,通过航空公司飞机票打折分析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引发同学思考并讨论企业的营销管理,点燃学生从经济现象看本质的激情。在案例中学习的基本模式是: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课前)――引导学生对案例首轮讨论――提出发散问题继续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组织小论文撰写(课后)。应注意的问题有:案例要选择国内国际形势、改革开放政策和现代化建设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必须帮助学生澄清理论上的是非,解决认识上的迷惑;案例要便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方式,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及时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
经济学实施互动式教学改革,体现了中央教改精神,符合高等教育的特点,顺应了教育发展的要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可行的。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丰富课堂,引导学生提出他们的疑难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针对一些经济热点问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同时,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经济社会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塑造独立的政治人格;要坚持读(教材、原著)、听(讲课、录音)、看(录像)、走(社会实践)、讲(讨论、辩论)、写(调查报告、经济论文)六环节相结合,努力做到读与思、听与议、知与信、懂与行四个方面的统一。
(五)德育教育贯穿始终是实现互动教学的剂
西方经济学在学术界普遍被认为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德育教育似乎是扯不上关系的。但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很多人因为对西方经济学的误解太深,因而只要一提便是自私的经济学,理由是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之一便是:理性人假设。以自私为前提的经济理论哪来的德育教育的功能呢?然而,笔者在9年的经济学课堂上却悟出了经济学的另一种内涵:诚信的经济学、效率的经济学、节约的经济学和和谐的经济学一同样具有德育教育功能的经济学。
一段时间以来,对西方经济学的大是大非问题在学术界吵得沸沸扬扬,笔者作为一个小辈没有资格对经济学大家们的观点指指点点,笔者担忧的是,如果主讲经济学的教授、讲师们对如何教好经济学的立场有很多分歧,那么学生的处境岂不更无所适从呢?于是,笔者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学,教师要
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几个经济学公式或图形,更重要的是,西方经济学课堂也应该像其他课堂一样,成为既教书又能够实施以德育人的阵地。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渐渐发现,西方经济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狭隘和自私,它有独到的一面,经济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具体内容与引申其实很多时候和我们主张的德育教育思想及内容不谋而合。将这一面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价值观的确立是非常有利的。大学生这个群体尽管年龄上大多已经在18岁之上,但在思想上并不成熟,他们更冲动和叛逆,如果过分强调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不但不会使得学生觉得教师的理论修养好、学术水平高,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耐烦。据笔者200~2007年对在校大学生的相关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8%的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在意,因为他们很多人非常感性,更愿意接受与自己生活、学习实际结合密切的德育教育,这种德育教育更具说服力和针对性,他们对纯粹的德育教育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反感。
西方经济学恰好具有这样的特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一种全新的思维去解释身边发生的小事、大事;由于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学生初次接受经济理论思维,因而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济学非常适合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在讲解具体内容时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适当的修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将经济学作为德育教育的阵地顺理成章。怎样使得经济学的德育教育充分体现并成为可能呢?这主要取决于经济理论思想本身所包含的潜在德育教育素材的充分挖掘与修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结合。
德育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但是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净化心灵,提升涵养和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上升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经济学虽然在整个意识形态上是西方的,但其内容和思想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只有将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兴趣。德育教育本身是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比其他的德育教育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如果能把德育教育放到社会大背景下,关注具有激发性的典型事例,及时捕捉它的社会意义,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实现开启思维,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半工业化;华北乡村;近代中国
本文以近代华北乡村手工织布业为个案,分析半工业化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发展及其衰退的全过程。半工业化是相对于工业化而言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工业化是指非生物动力取代生物动力的过程,西方传统工业化史论者认为,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是工业化的开端,德国经济史学家鲁道夫.吕贝尔特在其名着《工业化史》一书中就曾经典性地指出:“在机器时代破晓以后,随着纺织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作为一项新的能源,随着从单件生产过渡到系列生产,过渡到大规模生产,人类社会才开始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这种变化.”[1](P1)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史学界强调制度变迁重于技术进步,提出了原始工业化理论,把工业化的历史追溯到大机器工业产生之前的农村手工业经济内部,着重探讨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第一阶段、即纺织工业之间的联系,美国经济史学家门德尔斯于1972年发表了其成名作《原始工业化: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并不断修正原始工业化的概念,最后将它表述为“为传统组织的、为市场的、主要分布在农村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如果从人类工业生产活动的整体而言,原始工业化对工业化的导向作用无疑是存在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原始工业化才真正具有了“原始”的含义。但如果从单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形分析,并非所有的原始工业化都能导向工业化,反过来说,并非所有的原始工业化都在工业化启动并获得一定发展之后便销声匿迹,尤其在落后国家和地区,由于工业化基本上是移植外来工业文明的结果,原始工业化甚至传统乡村工业仍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不过,这时候的乡村手工业作为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原始”意义就不再存在了。但是,在若干行业、若干地区,工业化早期的乡村手工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手工业确实不同,其固有面貌正在日益改变,笔者主张用“半工业化”来描述这种现象,本文所界定的“半工业化”包括以下内涵:在工业化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进步的、分工明确的专业性手工业乡村的兴起与发展。在一个时期中,乡村手工业在地区经济总量及家庭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乡村手工业依附于农业的自然经济状态,转向与工业化建立更密切的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华北织布业中的若干区域,如高阳、宝坻、定县、潍县等就是半工业化特征最为明显的地区.
首先,从技术进步层面分析.高阳、宝坻、定县、潍县等地先后使用了效率大大高于老式木机的铁轮机,在整体上形成规模生产,如高阳,在1908年以前还使用双手投梭的老式木机,生产效率低下,1909年左右,高阳旅外人士从天津引进铁轮机,到1914年,“高阳有织机2500—3700架之数,其中木机约十分之一二”,铁轮机已开始占据绝对的优势,此后高阳区内铁轮机迅速增加,1915年,为5726架,1917年突破l万台,1920年超过2万台,到1928年达到29631台,其中拥有技术水平较高的篓子提花机4056台(P9-18)。改良机的应用增加了土布的花色品种、提高了土布的标准化,高阳手织布的“最初制品仅有16支纱织成之白粗布、粗斜纹布两种,宣统二年(1910—1911)间,添用20支及32支纱织标布、市布、细斜纹布、提花条子布、被褥被面等。民国元年更添用42支纱织造爱国布及各种袍料,民国七八年间更添用人造鸶造各色提花缎(俗名法麻缎,花色极繁).”同样,定县在清朝末年,“于引进机纱之外,定入复将投梭改良为拉梭式,生产力增加一倍。民元以后,又输入铁轮机,纺织两方面技术上的限制,得此解除,定县织业,方能迅速发展。”潍县织布区半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也离不开机纱的使用和改良织机的输入,民国初年潍县东乡有人从天津携机数架回乡推广传习技术,改良出品,该机“系铁轮木架之铁木机,通称铁轮机.亦名脚踏织布机,各种轮轴系以生熟铁制成,其架框则以槐楸木制之,高l公尺7寸,长l公尺l寸,宽2公尺,计重250公斤,能织白粗布、蚊帐布、斜纹布、线呢、哔叽及各种提花布、白细布等.”该县东乡潍河沿岸各村庄手织业者迅速接受了新式织机,1915至1916年间发展到500台左右,1923年前后又由东乡传人南乡、北乡、西乡,遍及全县,布机达5万台以上,成为一个后起的半工业化地区。
其次,从市场层面分析,华北乡村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家庭消费,而是为市场生产,尤其是为区域外市场生产.宝坻、高阳、定县、潍县等地区所生产的土布大多销往本县以外的市场,其中东北、内蒙古、西北等地是上述地区土布的主要市场,如宝坻土布业较为发达的1923年,棉布销售额的92%和销售值82%都在当时河北以外地区,具体销售区域如表1:
表1 1923年宝坻棉布销售区域
销售区域|数量(匹)| 百分比|价值(元)| 百分比
热河|3303000| 72|7392000| 6l
东三省| 680000| 15|1734000| 14
西北| 246000| 5| 792000| 7
河北| 360000| 8|2226000| 18
总计|4589000| 100|12144000| 100
资料来源;方显廷、毕相辉:《由宝坻手织工业观察工业制度之演变》,《政治经济学报》第4卷,第2期。
高阳棉布销售区域更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如表2所示.1932年河北本省销售高阳布共计515581匹,占全国销售总额的42.95%,销售值4283301元,占全国销售值的40%。无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值,高阳棉布的主要市场都在本省以外.值得注意的是,1932年是高阳织布业衰落的年代,在河北本省所销售的棉布中,真正在本地集市上所售棉布仅为149889匹,销售值为1379077元,在全国销售额中的比重分别为12.49%和12.84%.
表2 1932年高阳布匹销售区域分布情况
区域名称|销售数量(匹)|百分比|销售价值(元)|百分比
河北| 515581.0| 42.95| 4283301.25| 39.88
山西| 238857.0| 19.s9| 1990542.62| l8.53
河南| 177515.0| 14.79| 1566649.14| 14.59
山东| 6700.0| 0.56| 82006.4l| o.76
绥远| 52326.5| 4.36| 278953.55| 2.60
察哈尔| 21772| 1.81| 181374 15| 1.69
陕西| 82610| 6.88| 829698.81| 7.73
甘肃| 27386| 2.28| 247524.28| 2.30
湖北| 23309| 1.74| 324399.28| 3.02
湖南| 11571| 0.96| 163599.94| 1.52
四川| 31966| 2.66| 665700.58| 6.20
江苏| 1168.5| 0.10| 13157.04| 0.12
广东| 1965| 0.16| 37751.03| 0.26
贵州| 7184| 0.59| 85566.92| 0.80
总计| 1200361|100.00|10740224.90|100.00
资料来源:据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 236—238页表重新计算编制。
19世纪90年代初,定县棉布开始销往境外,后,专营口外贸易的晋商在定县开设的布店日多,定县土布输出也日益增多,据估计,1913年达200万匹,1914年达260万匹,1915年达400万匹,约值2494000元,是定县土布输出的最高记录.另据估计,潍县织布区,“每年出布约1000万匹,约值7500万元以上。其销路遍及全国,而且以河南为最。”(P132)后起的潍县织布区也是以区域外市场为依托的。
最后,从乡村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手工织布业在近代华北乡村尤其是河北高阳、宝坻、定县、山东潍县等地区经济总量及其家庭经济中的地位显着上升,对传统农业的依附性大大弱化,转而与工业化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些地区,农户从事乡村手工业所获得的收人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如1924年,河北宝坻织布业经济区内织户每家依靠织布的平均纯所得为105.1l元,依靠农作物的净收入.佃农平均为26.38元,半自耕农为86.62元,也就是说,佃农农户的织布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半自耕农的织布收入占总收入的55%,高阳织布区1932年共计50793人从事织布,据对344家织户的抽样统计分析,“平均每家全年收入152.91元,织布工资75.11元,占49.12元,自织布匹净利45.60元,占29.82%,两项合计为120.71元,占78.94%,而平均每户耕地净利仅27 96元,占18.29%,副业及其他工艺收入4.24元,占2.77%。”(p142)可见,手工织布业在高阳农民家庭经济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定县、潍县两大织布区的情形与上述两地大体相似。
明清史学者对于明清之际的中国是否存在着原始工:业化现象歧见明显,但基本上肯定在手工棉纺织业中没有出现原始工业化的迹象。也就是说。直到前夕,乡村手工棉纺织业仍然处在家庭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之中,华北地区也不例外。那么工业化发生之后,为什么没有摧毁手工棉织业?相反,是什么力量导致乡村手工棉织业某种程度的发展呢?
首先,华北乡村手织业的半工业化得益于早期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乡村手工棉纺织业在我国农村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主要是受到农业生态环境恶劣、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影响,直到前夕,以家庭为生产与消费单位的自给自足体系仍然广泛地存在,“如果不受外来经济势力的推动,一切仍如从前一样,那么相信它还会继续下去的.”(P11)在半工业化的兴起过程中,我们不必讳言外国先进技术的客观作用,“倘无外国之货物与
技术之输入,中国经济社会恐犹是二千年来之社会,而不能有丝毫之改变.今日之得有新式工业,岂非受外国工业品之刺激而始然乎?”(P390)所谓“外来势力”就是大机器工业的全球化浪潮,对于传统的手工业来说,工业化尤如一面双刃剑,它既给传统手工业以致命一击,又在一定意义上激活了乡村手工业中的某些生产环节。对棉纺织业来说,遭受致命打击的是传统手纺纱,质优价廉的机纱剥离了手纺纱与手织布的紧密联系,剥夺了它赖以生存的出路;激活的是织布业,长期因纺纱的供不应求而得不到发展的手工织布业,因此解除了发展的“瓶颈”,它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要求改良织机,提高效率。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相继出现了改良的手拉机与足踏机,“拉机一人一日,约能织布四、五十尺”(P682),比起老式的木机来,手拉机的效率已大大提高。1905年后,又有日本铁轮机的输入,该机“每日可织布80至100尺之多,且无须用手来投梭,因此布面可加宽至2尺2寸以上,而仿制进口的宽面洋布。”(p11)改良织机的输人大大提高了手工织布的效率,提高了土布质量,增加了花色品种,使其更适于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的机纱与改良织机的输入与使用激活了乡村手工业,“宝坻手织工业之兴起,即系受新式织布机及洋纱输入之影响”。华北其他乡村织布业的半工业化亦莫不如此,这是就客观条件而言的。
其次,在主观上,在华北乡村半工业化发轫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政府在“振兴工艺”的口号下大力兴办工艺局,培养了一批适应半工业化所需的技术力量,这批乡村技术人才的出现恰逢其时,他们回到乡村,推动了半工业化的发展.如成立于1903年的直隶工艺局,所设实习工场从1903年至1907年,“先后毕业者共计二千余人”。此外,直隶各属传习工场艺徒人数达2712人[10](p526—532)。这些毕业生成为直隶乃至华北乡村手工业的技术骨干,直隶“各属民办工厂,所用技师匠目,多属该厂毕业工徒;东三省、山西、河南、陕西诸省官立工厂,来场调用工徒亦复不少。”[11](P1—2)“实习工场对华北手工业最大之贡献,则为高阳土布之发展。盖当时由工艺局行文各县,提倡手工艺,经高阳李氏派人来实习工场实习机织,并由劝业铁工厂供给织机。返乡以后,逐年推广,遂造成河北省高阳土布之巨大工业.”[12](p4—6)宝坻也同样受益,直隶织布工场织染部设立后,“宝坻学生之来津习纺织者,即传人日本机器及新式织布方法……肆意仿制,织布业亦于是发展矣。”山东各属工艺局的“毕业工徒,无虑千数,分布各地,类能实行其所学说者。谓今日山东工业之发达,实基于此。”[13]
民间组织与地方能人在华北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起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以高阳县为例,该县土布的改良就是由高阳商务分会肇始,1906年“高阳商会集资向天津日商田村洋行购买织机,试办工厂,是为高阳布实行改良之始,光绪末年商会诸人所办之织布工厂已养成王徒多人,加以天津实习工厂及各县工艺局养成之工徒,亦多散归乡间辗转传习,因之高阳附近农民熟悉织布新法日渐增多”,高阳商会还针对手织业者无力置机和购纱的状况,“又联合各布庄筹集资金,向天津购买大批织机,规定贷机并领纱织布之办法”,同时“选本地良工巧匠仿做若干架,放给织布客户,改织宽面土布,推广实行,日增月益”[14](p225),该会还曾多次开会集议推广乡村手织业,仅在1910—1912年间就14次集会研究与土布有关的扩充铁轮机、劝立织布场、筹议减免税、设立工艺研究所等事宜,工艺研究所旨在“提倡织纺,振兴实业,研究工艺,改良布质)”[14](p233)。正是由于该会“在事人员提倡织纺,悉心筹划,调查本地之情形,因时度势,煞费苦心,竭尽百般之心力,方成一邑之生计”[14](p227)。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高阳织布区已扩展成为包括高阳、蠡县、安新、清苑、任邱等五县共计414村、43万人在内的以高阳县城为中心的手织业经济区。民国时期的高阳县志载:“张兴汉,字造卿,以商起家.……与韩伟卿、杨木森、李秉熙等创办商会,改良织布.二十年来,附高百里间,赖织布以营生者十居八九.”另外。高阳留祥左村人王士颖仿造改良机的示范效应也十分明显,高阳购进东洋铁机之初,“行之数年少成效.公研其故,仿其制而改造之,始适于用。自是高、蠡、清、安各县机声相接,布货之流通,遍各省矣”[15](P11、12)。在高阳织布业最兴盛时期,“本县李叔良、李希古诸君赓续提倡,盛甲北省”[15](P6)。民国初年,苏子权将提花机引进高阳。为高阳产品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还应指出,在高阳布业发展困难时期的1921—1925年,农村中一部分“能人”(一乡或村中殷实而经验丰富的机户,在乡里中较受人敬重)应商人之请,担任“机领”或“机头”,他们的职责:“(1)遇有商号须添雇机户时,介绍新机户;(2)指导督察他所领的机户,努力工作,按时缴布;(3)如机户有领线后,不能缴布的,代商号追索原料或偿金.”(p22)“机领”或“机头”的出现为高阳布业渡过困难时期作出了贡献。
乡村手工棉纺织业本来就是传统农民家庭经济的重要部分,是应对人口压力、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的经济效益尚未提高、新的就业门径尚未开辟之前,农民不会轻易放弃传统手工业,这并非农民保守使然,实乃生存所必需。机器棉纺织业发展的趋势本来是要摧毁乡村手工棉纺织业的,它也确实摧毁了乡村手工棉纺织业中的纺纱环节,为自己造就了一些市场空间,使乡村手工业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但它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取代手工棉织业,没有使失业的手工业者得到新的工作机会,相反,它的畸形发展只有建立在手工棉织业的基础之上,因此客观上激活了手工织布业。近代华北若干地区的民间组织、地方能人在这种困境中利用早期工业化所造成的客观上的技术进步,引进先进工具,培养技术人才,走上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径,道路虽然崎岖不平,但终究是一种进步。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才使得近代华北若干区域的乡村手工棉纺织业进入半工业化发展阶段。
但是,除个别地区外,近代华北乡村手织业大体上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就出现了明显的衰退,有些地区的衰退出现得更早,其表现主要是生产萎缩、产量剧减、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数相应下降。如宝坻布业高峰时的1923年,依附于商人雇主的织机8180架,1933年减为375架,减少了96%,织户由7620户减至360户,减少了95%,产量则由3222920匹减为105000匹,减少97%。又如高阳织布业在1929年时开工的平面织布机约25000架,提花机约4300余架,使用棉纱约80000包,人造丝约20000箱,1930年,仍在生产的平面机约20000架,提花机约2300架,1931年平面织布机更减为15000架,提花机约1100余架,使用棉纱约25000包,人造丝约4000箱,衰落趋势十分明显(p27)。潍县是一个后起的乡村织布业经济区,1937年后,织布业跌人谷底,据调查,此前潍县织布区拥有织机10万台,此后,布机数量大帽下降,潍县织布区仅存5000台,其它布机或被严重破坏,或被迫拆卖、或流往济南、青岛、徐州、烟台等地,所使用的棉纱从全盛时期的10万捆下降到1940年度的l万捆,潍县土布业从此一蹶不振[16](P30)。
原因究竟何在?时论认为“手工业因为技术的缺乏科学基础,生产的不经济,制品之缺乏标准,就造成其本身的不健全,年来之衰落,实由于此”[17],这是从手工业生产内部而言的,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半工业化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相对而言,高阳、潍县等地织布业的生产技术与花色品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织户不仅使用了技术冰平与效率均较高的铁轮机和篓子提花机,而且所生产的布匹种类与花色繁多,基本上能满足用户的所有需要,如棉布类包括白布、色布、条布、格布、呢布、十字布、斜纹布、宽面床单布、格纹布、斜纹条、罗纹布、小提花布、电光布、袍料、裙料等等,麻布类有葛、绸、缎、罗纺、绨、麻丝格、衬里绸等。所以,调查者曾指出:高阳“所出各种布匹,名目过多,实举不胜举,且花纹颜色,日新月异”(p217—221)。还应指出,分散的农民织户和富裕的农民已经出现了联合开办作坊、甚至手工工场的趋势,以高阳最为典型,1926年至1932年,“兴起了一种主匠制的家庭工厂和增加了许多织卖货的织户……工厂的厂主,大都就是织布工人出身,见织麻布的获利,以他历年的经验和积蓄,自己或合伙开办小规模的织布工厂,购织机自数架至十架不等,普通不过十架,招收工人学徒,代他做准备及织布工程,一切由自己监督指导,但很少再亲自动手了。”[10]有些织布工场甚至开始了向小型织布工厂转化的的尝试,如“民国22及23两年(1923、1924)之间,同和工厂曾首先购置电力络经机3架,整经机2架,纬线机1架,电力提花铁木机1架,电力条纹铁木机2架,都是柴油引擎拖动发电机再转动各机,试验成绩,已有可观.”(P30)这表明,华北乡村织布业中的半工业化已经显露出向工业化过渡的曙光。但所有地区都无例外地在1930年代初处于衰退之中,可见,技术与效率等内部因素并非是半工业化衰退的主要原因。
那么,乡村半工业化现象的萎缩是否是由于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已到了近代乡村必须放弃传统增长方式的地步呢?我们的回答也是否定的。就乡村织布业来说,机织布与手织布生产效率及生产成本的比较,调查中的分歧较大,据严中平考证,“普通力织机。织造十四磅粗布,每十一小时工作日,平均至少可出布五十码,可管理二台至六台,即以四台计,每人每日可出布二百码,约合五十丈。今日所通行之手织机,每人每十一小时工作日,至多可出布一百二十码,是即一人使用力机的产量,为使用手机产量的四倍以上”[19](p688—689)。不过也有考证者认为,以人力为动力的铁轮机与以电力带动的铁机每日(以12小时计)最高生产能力相等,均能织成长5丈2尺宽2尺4寸至5寸的32支头等布一匹[20]。再比较生产成本.王子建曾对高阳织布区手织业与东南各省华商纺织厂作过以下对比,在高阳,每一机(铁木机)每一天可以成布100尺,需人工2人以上,在华商纺织厂,每一力织机每天可以成布125尺,只需人工1人,高阳织100尺布的工资需七角七分半,而在大工厂里却只要四角六分,即使把动力设备等统加上去,后者仍站在优越的地位上(p141).实际上,这是很不全面的、只作了人工成本的对比,人工成本之外,机织布的间接生产成本(如间接人工、折旧、辅助物料、动力费、税捐、修缮、保险费、职员薪金、职工伙食、文具等)、推销及管理费用等均作比较。我们仍诉之于王子建对七省华商纱厂的调查,表3是各种规格机织布每匹总成本:
表3 各种规格机织粗细布每匹总成本(单位:元)
成本分类| 细布7磅| 9磅| 10磅| 12磅|粗布13磅| 14磅| 15磅| 16磅
直接人工成本| 0.330| 0.424| 0.537| 0.587| 0.407| 0.492| 0.410| 0.394
间接生产成本| 0.686| 0.881| 1.146| 1.308| 0.869| 0.928| 0.883| 0.905
推销及管理成本| 0.009| 0.011| 0.015| 0.016| 0.011| 0.014| 0.010| 0.011
总成本| 1.025| 1.316| 1.698| 1.911| 1.287| 1.434| 1.303| 1.310
贸料来源: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第216页.
下面是加上原料成本的进一步核算,以12磅细纱为例,每匹布除浆质外,约用纱u.1磅左右,假定经纬纱均为22支,每磅纱价为0.54元,那么原纱成本即为6.21元,加上1.911元的直接人工等三项成本,共计8.121元。按上海货价季刊所载,1932年12磅细布,全年平均每匹卖价,折合成银元为9.378元。这样,每销售棉布一匹,可获毛利1.257元。在此基础上减去应付的利息0.637元,以及官利0.360元,则所得纯利益为0.260元。如按折合成银元后的最低价、即7.832元售出,则又当亏损1.286元之多.因此,当时“若干布厂工程师,咸谓每织布一匹,当亏本一元”[21](P218),看来,并非夸张。如果我们再考虑到乡村手织业低廉的人工(甚至不计成本的劳动力)、及无需付出管理费用的事实,那么,即使按力织机四倍于手织机的生产效率算,机织布在竞争中也未必能占据绝对优势。这也就说明,乡村织布业中的传统增长方式尚未失去其生命力,其他乡村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城市低度工业化状况所造成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乡村半工业化与城市低度工业化将共处共存.
从王业文明进化史看,近代华北乡村手工棉织业中的半工业化不过昙花一现,但它却留下了绚丽的光彩.它既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传统手工业,也非工业化前的原始工业化,而是在大机器工业已经产生并获得一定发展之后,传统手工业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积极方式。尽管在种种外力的干扰下,华北乡村手工棉织业中的半工业化进程被迫中断,但就已经出现的向工业化转化的趋势来判断,半工业化实际上是传统手工业与大机器工业之间的一种动态现象.在落后国家和地区,城市低度工业化与乡村半工业化将在一个相当时期内相互依存,如何促进半工业化向工业化转化,是全面实现工业化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
[参考文献]
[1] [德]鲁道夫·吕贝尔特.工业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高阳之布业[J].中外经济周刊,1927年1月8日(195号).
严中平。定县手工棉纺织业之生产制度[J].社会科学杂志,1937年9月(3).
山东潍县之织布业[J].工商半月刊,1934年1月(1)。
王子建.中国土布业之前途[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C].上海:中华书局,1936.
方显廷,毕相辉,由宝坻手织工业观察工业制度之演变[J].政治经济学报.1936,(2).
.中国之工业化[A].全集:第9卷[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10]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Z].北京:三联书店,1957.
[11] 孙多森.直隶实业汇编:卷6[Z].1910年劝业公所铅印本.
[12] 周叔媜.周止庵先生别传[M].民国37年铅印本.
[13] 济南土业勃兴及其现状[J].中外经济周刊.1924年11月8日(87).
[14]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15] 李晓冷等.民国高阳县志:卷五[M].民国22年铅印本.
[16]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4卷[Z].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 顾毓泉.手艺工业与农村复兴[J].东方杂志,1935年4月(7).
[18] 吴知.从一般工业制度的演进观察高阳的织布工业[J].政治经济学报,1934.(1).
[19]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3卷[Z].北京:三联书店.1957.
[20] 程海峰.我国工人之工作效率[J].国际劳工通讯,1938年3月(3).
[21]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R].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On the Rising and Declining of Village’s semi—indUStrialization of Moder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