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02:56:24
导语:在法制教育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而犯罪呢!它是一颗长满刺的玫瑰,美丽诱人,但是会让我们流血流泪。
不要自以为是地说:“我们是未成年人,犯罪没有关系。”在此,我要严肃地告诉你:“不,你说错了。18周岁以下的我们是不能犯这8种罪的:杀人、放火、抢劫、、投毒、撅水、故意伤害造成他人重伤和爆炸。”
不也不要满不在乎地说:“我一定不会做这些事情。”因为,就拿我们认为离我们最遥远的投毒来说吧。
一、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1、继续开展以创建“安全学校”活动。各校要根验收的标准,明确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安全”的活动中。
2、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知识教育。要坚持安全教育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安全知识资源,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场所和设备,增强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防范安全常识,提高自防自救自护能力。
3、加强安全管理。继续加强学校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校舍安全、游泳安全、外出活动安全等一系列涉及学校安全工作,做到期初有布置、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有督促,期末有评比、有总结,努力减少和遏制各项安全事故的发生。
4、通过学校宣传栏、广播、家长学校等阵地和学生大会、安全例会、家长会、家访、致家长信等途径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到师生、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形成校内外强大合力,上下齐抓共管,共筑安全防堤,为学校创造一个安全系数高健康和谐的环境。
二、全面推进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
1、各校要加强学校法制教育,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工作,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都能为人师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全面推进我校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坚持以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为载体,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素质,推进依法治教进程。首先,各校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建制,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施教;其次要以“四民主两公开”为载体,扎实推进学校民主法制建设,深入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三、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创造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是关系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也是搞好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内容。各校要定期与不定期对学校及周边治安进行专项整治活动,对学校内部的治安及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排查,重点排查学校内部安全和治安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措施是否得力,教育是否落实,设施是否过关,特别是要对学校内部的重要要害部位(食堂、宿舍、电教室、办公室、财务室等)进行全面的检查。联合相关部门,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改什么问题”的原则,继续加大校园及周边治安整治力度,促使教书育人的环境不断优化,治安秩序保持平稳。
教学目标:大致了解安全常识,尽量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导入: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当中也充满了一些意外。安全第一,自己的生命健康总归是第一位的,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
一.接下来,我们逐一看遇见紧急情况如何处理。
1. 生活当中有哪些意外情况,或者在哪些方面,我们要注意安全?(个别+补充回答)
比如有:火灾、用电安全、煤气中毒、交通事故、突发病症,遇见被偷被抢等等。
2. 遇见这些紧急情况我们能不能慌张?应该怎样才对?为什么?
不要慌张,在情绪上要镇定,因为越是慌张,对事情的处理其实越不利。
二.接下来,我们逐一看遇见紧急情况如何处理。
1. 案例情景1。隔壁邻居家着火了,烟雾很浓。而且有蔓延的趋势。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讨论回答)
方法:1.打119火警电话。讲清楚自己的地点,附近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在什么路附近。在消防车还没有到来之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如果火势蔓延了,千万不要只顾着财物,可以拿湿毛巾捂嘴巴,千万不要坐电梯,也不要轻易跳楼等。如果火势不大,要学会一起用消防设施灭火。但是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
2.用电用煤:情景2.小名用电时候不小心,触电了。怎么办?(讨论回答)
3.如果还和电器接触,千万不能拿手去碰,要拿干的木头挑。然后立刻打120急救电话。
4.案例情景3:半夜起来,忽然闻到煤气味道,怎么办?C小组讨论回答
5.首先:能不能开灯?千万不能。然后,立刻开窗通风,关掉煤气阀门。第二天请人来检查煤气管道。
6. 案例情景4.遇见被偷被抢,你应该怎么办?小组讨论回答
老师提示:分事前和事后两种情况。前提:要因地制宜,在保证自己安全情况下与歹徒周旋,要智勇双全。当时发现,要大声呼喊,恐吓歹徒,请求周围人的帮助,利用时间,及时拨打110报警,事后,可以去公安局报案或者拨打110求助。
7.案例情景5.:自己突然感到不舒服,仿佛要晕倒,或者周围有同学突发一些突发疾病。讨论回答,补充回答。
8.首先要暗示自己,要镇定,不要惊慌,尽量让自己坐下来,向周围人求助。如果是其他人,要及时拨打120求助,在救护车没有到来之前,也要因地制宜进行抢救,向附近人求助。
9.过马路和骑车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红灯停,绿灯行。要走人行道。骑车要慢一些,不要飞跑,不要和机动车比赛,不要骑到机动车道上,不要一边骑车一边听音乐,不要三五成群一起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17-02
所谓认识系统运行论是关于认识系统的动态发展、演化及其规律的理论,它把人的认识活动看作是复杂的系统现象,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变量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系统动态演化过程。 从空间或横向角度而言,认识过程是认识主体通过中介与客体进行相互作用,实现主客观的统一的过程。由此,认识系统可以细分为认识主体系统、认识中介系统和认识客体系统三大子系统。三大子系统具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反应在案例教学上,映射出相应的案例选取原则。
一、 认识主体系统理论下的案例选取原则
认识主体充分发挥认识功能,至少必须具备三种能力,相应地,它的能力要素就结合为三个相关子系统。
(一)驱动系统理论下的选取原则
驱动系统理论基本作用在于在主体认识活动中形成“兴奋点”,使主体以积极能动态势去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映射在案例选取选择上,即应坚持以下两项原则。一是趣味性原则。在法制教学中,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避免空谈抽象的法学理论、法制基本知识,避免仅用逻辑的角度从理论到理论给予论证。二是新颖性原则。应多关注当前社会发生的典型事例,包括案例的时代背景,社会民意,对舆情的影响等,通过讲解使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更直观、更贴近的理解和感悟,既能通过鲜活的事实达到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使学生保持聚焦案例。
(二)能力系统理论下的选取原则
能力系统是主体认识的另一重要系统,它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认识能力的自然基础、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等。能力系统理论客观上一方面要求提升能力以便于满足认识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客体供体符合主体能力要求以便于实现认识。后者给案例选取的启示是案例选取要坚持适应性原则,即案例要与学生受众的认识能力相匹配,能够被相应大学生群体所理解和接受。一般而言,法制教育中的大学生多非法学专业学生,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等因素,对初学法律的学生,一般要选用综合难度较低的案例。
(三)调节系统理论下的选取原则
调节系统也是主体认识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基本构成成分是以情感和意志为主包括信念、习惯、本能在内的各种非理性的心理要素。这些心理要素不具有观念反映功能,因而不直接属于主体认识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对认识能力的发挥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高尚、积极的情感和情绪感染人的精神和热情,激发认识潜能,另一方面,低劣的、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起到抑制作用,弱化认识主体对认识的追求。弗洛伊德曾把意识比作一座海洋中的冰山,海洋上露出水面的冰山之巅是显意识,而在水下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庞大的冰山底部,即非理性和潜意识。 可见, 对调节系统的把握非常重要。调节系统理论给案例选取的启示是,案例的选取要坚持积极性原则,激发学生积极情感,转化学生消极情绪。首先,应更多选取积极的、正面的法制案例,要以提高学生法制思想水平、规范学生行为为核心内容,通过案例来教育学生树立基本法制理念,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如果在教学中不突出思想性,而是一味地把社会上流传的那些人们借以发泄自己不满情绪的顺口溜,反面典型事例进行渲染,那将会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其次,正确处理反映社会消极现象、敏感问题的消极案例。越是敏感的问题,越是受到社会的关注,学生也越关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大力宣传和强化社会的积极面,回避甚至掩盖社会的消极面,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甚至叛逆心。 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敢于把社会生活中的消极法制事件经过整理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指出危害,得出合理的结论,释放学生受众的负面情绪。
二、认识中介系统理论下的案例选取原则
认识的主体系统和客体系统是认识系统的两个基本子系统,但两者不是直接相互作用,二是通过中介系统而进行间接、复杂的相互作用。中介系统包括物质工具系统、知识工具系统和语言工具系统。
(一)物质工具系统理论下的案例选取原则
物质工具系统理论认为,人的认识同动物反映方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动物只能利用其自身的生理器官直接地反映自然事物,而人则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了生产工具,并逐步分化和形成了作为认识中介的物质工具。物质工具系统理论对案例教学的启示是,案例教学要充分借助教学工具的力量提升教学效果,换言之,案例的选取要便于利用教学工具或教学媒介。例如,所选取的案例,便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网络下载的案例图片,便于播放影视教育片,便于播放“今日说法”等法制栏目的电视片,便于引入讲述式、讨论式、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形式,等等。
(二)知识工具系统理论下的案例选取原则
知识工具系统理论认为,人不但生活在工具世界里,而且生活在知识、文化世界里,认识主体总是通过这个既作为认识成果又作为认识手段的知识世界而把握它所面对的新的认识客体。知识工具系统理论要求案例的选取充分注意利用大学生群体的既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前经历了十二年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中学以前的思想政治类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定的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及案例的选取要注意与此前教育相衔接。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例如,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可选取法律专业性强的案例在较高的法律专业层面进行探讨;对于非法学专业类的学生,可以更多地选取与其专业相关的案例,便于学生理解。
三、认识客体系统理论下的案例选取原则
客体作为认识系统中与主体相对的另一极,其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和复合性,是事实客体、价值客体与应然客体的统一。
(一)事实客体理论下的选取原则
事实客体理论认为,在认识活动中,主体所面对的客体首先是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对象、客观事物,换言之, 无论主体具有多大自主性和能动性,客体仍然是客体,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尽可能地摒弃主观性成分。事实客体理论要求案例的选取要具备客观性。案例本身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所选案例要力求真实、准确,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教师不能凭空想象和杜撰案例,也不能对教学案例进行随意取舍或歪曲。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使他们对案例产生强烈的现实感,利于大学生提高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价值客体理论下的选取原则
价值客体理论认为,在主客体关系结构中,客体并非仅仅是同主体利益无关的“事实”,恰恰相反,同人的需要之间总存在某种效用关系,对人具有某种价值,即价值客体。不管主体是否自觉意识到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都不会改变这种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本身。显然,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揭示和追求某种客体价值的过程,具有相应特定目的。反映在案例选取中,案例的选取必须坚持导向性原则,具体指向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导向。所选取的案例体系要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三)应然客体理论下的选取原则
应然客体理论认为,客体仅仅停留在事实客体和价值客体层面是不够的,因为实践的机构是将客观事物改造成它对人类所应该具有的样子,改造成对人而言的理想状态,从这个层面而言,客体又是应然客体。应然客体理论的启示是,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案例要具有一定启发性,具有必要的深度,能引起学生对的关注,并能通过深入思考,对现实做出正确反映,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从中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受到启迪。
认识系统由各相关子系统构成,其不同子系统映射出不同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案例的选取原则,包括趣味性、新颖性、适应性、积极性、客观性、导向性、前瞻性等等。认识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实现认识过程。各案例选取原则也是如此,各原则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形成案例选取原则体系。
注释:
王霁.认识系统运行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教育;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溯源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员指导下,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实际案例展开教学活动,组织学员进行学习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亲验性教学方法,它以学员为主体,通过引导,使学员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存在的问题。案例教学法通过将典型案例引进课堂,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员理解案例中的关键、疑难问题和隐含启示,或借鉴案例中的成功经验,或吸取失败教训,从而达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与优势
作为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给高职教育的专业课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拟真度高。因为教学案例都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精心挑选和精心设计而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这样的案例既生动形象,又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有助于学员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是针对性强。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通过对复杂案例的深入分析思考及归纳领悟,可以促使学员形成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效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启发性好。案例教学法所设计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是虚虚实实,因此能够启发和诱使学员去深入思考,为他们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相比于其它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的互动性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员讲,学员听,课堂以教员为主导。而案例教学法则是教员和学员一起,共同参与到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之中。以案例的分析为基础,通过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以及平等对话和研讨,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大课堂,有助于培养学员的批判反思意识和团体合作能力。
二是对能力培养效果更加显著。案例教学法总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使学员如同身临了各式各样的实际情境,有助于提高学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学员直面教育实践的本领,培养他们对现实问题快速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三是能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员面前,将学员带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像教员那样去做出反应,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不用深入实践的条件下就能获得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并使之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三、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真实性原则。案例必须取材于鲜活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实际,必须是指向现实事例的、而不是从抽象和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更不能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随意生产制造出来的文字产品。
二是典型性原则。在案例的筛选和设计过程中,必须选择与理论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案例,否则,尽管有时也可能会引发学员的兴趣,但由于太牵强附会和偏离主题,所以最终还是难以达到帮助学员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目的,对锻炼和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也是不利的。
三是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创新改造等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组织案例教学,要将新装备、新工艺、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等的学习寓于案例教学之中,激发学员产生共鸣,使他们自觉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这样教学效果将大大提高。
四是趣味性原则。一个精心设计的案例应该是贴近生活或贴近训练实际,或者就是从学员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所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加工与概括。这样的案例才会吸引学员,促使他们不断思考,也才能使学员有话可说,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五是启发性原则。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总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决不能因为选择好的案例而背离了教学目的,那样岂不是舍本逐末了。因此,必须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去选取最佳事例,以起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作用。
四、案例教学法对教员的要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其它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求教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式,不断提升案例教学法所要求的相应素质,这些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员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备课工作。教员不仅需要熟悉案例,而且还要熟悉教材内容,以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教材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做到融汇贯通,这样才能有利于精选案例和设计修改案例,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同时,教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建立相应的案例库,以利于指导学员进行专题研究。
二是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员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做好课堂讨论的组织和管理。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员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当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时,教员必须善于营造气氛,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当课堂讨论过于热烈或出现紧张气氛时,教员又必须做出适当的穿插,以缓和气氛;甚至当学员的讨论出现海阔天空、离题万里的情况时,教员必须及时做出引导,以避免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
三是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员必须不断地进行反思。案例教学法虽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况且也不是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要达到理想的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还必须提升教员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员在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不断地加以反思总结,并结合课程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1.中职教育学课程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计算计中职教育学课程主要分为:教育学基础知识、多媒体的运用、网络应用与管理。课程的设置与国外相比比较单一,中职教育学以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为目标,为企业、国家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为根本原则,这种办学理念与国际教学理想相统一,但是经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事的行业不需要太多的教育学知识,多数为销售、文秘等职业。因此导致教育中职教学中过分注重教育基础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应用管理等专业化较强的知识教育。
2.教师只注重“讲”
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整节课教师都在讲解知识点,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少,甚至没有交流,这就使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无法判断教学的重点,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复习方法,摒弃按部就班的复习模式。
3.学习内容单一
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练习题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记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是没有配套的其他方式和教学内容,单一的学习内容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4.教学方式老套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指导,对于基本知识点通过机械的讲解,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等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毫无新意,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视觉疲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缓慢,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教育学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学中充满激情,课下多多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遇到学生不懂的问题应该耐心教导,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以鼓励为主,同时还应该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动态,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和疏导,教师应该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使其树立自尊心。
2.营造民主互动教学的气氛
教育学课堂中要求逻辑严密,关联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实际生活中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分心的现象,否则对知识点只会一知半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一个民主的气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讲解,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身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
3.增加课堂实践活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制;运用方法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制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很难达到A期的教学效果。在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与法制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特点,它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可以将道德与法制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能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实现学生是课堂主体而教师是课堂主导的地位。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课前设计案例做好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景中互动的历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案例是关键。选择和设计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案例要紧扣教材内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必须取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案例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案例要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要运用简洁生动,通俗易懂,具有适度复杂性、包容性和探究性的多元观点的案例。案例的设计要做到,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例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时,选择“两只青蛙的遭遇”作为本次内容的案例,案例描述两只青蛙在觅食时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只牛奶罐里,牛奶罐里还有一小部分的牛奶,一只青蛙绝望了,它想它永远也出不去了,于是他很快沉了下去。另一只青蛙告诉自己,上帝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我一定能跳出去。他一次又一次的奋起跳跃,过了不知多久,他发现牛奶变得坚实起来,经过他的反复践踏和跳动液状的牛奶已变成一块奶酪,经过他不断的努力,终于从牛奶罐里轻盈跳了出去,重新回到了绿色的池塘里。这个案例的设计,既紧扣教材,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案例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案例能让学生体会在面对挫折时应该如何去做,达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呈现案例置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灵活的方式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研究案例时就能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案例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简单的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材料,教师也可以形象生动的口述表达。复杂一些的案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际情境、辩论会、小品模拟法庭、记者采访等形式展现。让学生在动中学,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在呈现案例之前教师要结合案例和理论知识设置本次课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去感悟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启发和正确的引导学生,解除学生产生的各种疑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总结案例探究分析
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教师所设置的案例开展讨论。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讨论小组,4-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将发言要点、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做好记录。各个小组积极发言进行探究分析,然后学生和教师对案例讨论作出总结。针对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和辩论及老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理解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法不可违》时,引入案例“张晓鹏的经历”,初二学生张晓鹏由于父亲溺爱,结识了好多游手好闲的朋友,出入舞厅、网吧。为了消费开始小偷小摸被学校警告。毕业后染上毒瘾,为筹钱抢劫、盗窃等,被判有期徒刑八年。根据这一案例,让学生对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他们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制裁;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于这案例探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和犯罪,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引以为戒做一个诚实,正直、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年轻人。
三、结论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运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员为主体,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对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潜在价值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促其准确掌握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引入,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此,我们通过实践与探索,认为将这一教学法引入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任职教学中引入案例法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往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重视分析和抽象;轻视认识的能动性,忽视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经验;课堂教学以教材、以教员为中心,以讲授为主。传统的教学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头脑,使得教学改革难以深入。案例教学法重视知识的双重性,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展现了以学员、以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方法的生命力,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促进了教学观念的更新,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改革。
(2)案例教学的引入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传统的教学对于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的任职教育教学其结果恰恰相反。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强调学员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发现,展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活力,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所以,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无疑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教员通过案例――精心挑选的来源于实际的具有典型性的真人真事,为学员理论联系实际架起了桥梁。
(3)案例法的引入有利于促进教员和学员之间的关系。教学不仅要求学员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员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教员围绕学员关注的各种问题选择案例,在课堂上让学员参与讨论和分析,这能有效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运用已学的知识去正确分析案例,这样有利于学员学会学习,提高综合知识;有利于增强教学互动,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员的教学素质,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4)有利于积累职业经验。任职教育要求教员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和智慧。但在传统教学中,概括化的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知识与具体情境相脱离,而依靠有限的部队实践去积累实践经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案例教学为教员提供了经常性的深入实际、研究现实问题的机会,成为教员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职业素养的平台。
二、案例教学法在任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 精心选择案例。案例教学关键在“案例””,因而“案例”的挑选尤为重要。案例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组成,“起、承、转、合”作为各类文体在篇章结构上的大致规律,对案例也是适用的。通过选择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强的案例,学员们也会感兴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作好课前准备。案例教学法通过以案例形式反映实际的问题来夯实理论知识。它注重对思维过程的研究和能力的培养,因而无论教员还是学员都必须认真准备,这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在教学开始时,教员应提前将所选案例分发给每位同学,要求学员积极思考,并自行组织小组讨论,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写出书面总结或提出问题,做到上课有备而来。
(3)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案例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树立以学员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重在发现的教学理念。通过激发和挑战学员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尤其是进入讨论阶段,讨论的目的是让学员从事实中引伸出观点,从某一结论中获得更多知识、提升能力。案例教学在辩论中经常可能出现学员认识模糊或偏离主题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员善于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控制辩论的主题和情绪,启发和引导学员围绕案例积极思考,澄清模糊认识,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完整的认识或正确倾向。
根据合肥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法律进学校”法制教育主题活动》(合教秘[2013]154号)文件要求,结合全县教育实际,制定长丰县教育系统开展“法律进学校”法制教育主题活动方案。
一、活动内容
围绕“六五”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计划,突出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与青少年学生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的学习宣传;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二、时间安排
1、启动阶段(2013年4月)。2013年4月底以前,各校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对活动进行安排。
2、实施阶段(2013年5-10月)。普遍开展“法律进学校1+1”活动。
3、总结阶段(2013年10月)。对活动进行总结。
三、主要措施
1、各校要把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纳入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中,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2、认真组织青少年开展以《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六五”普法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为基本教材的读书活动,组织观看《代号12348》普法教育影片和DVD光盘。
3、认真组织青少年参加第二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竞赛试题和答题卡在《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书后)(此文件在长丰教育体育网通知公告栏2012年6月26日查询)活动,按要求及时将答题卡邮寄到竞赛办公室。
4、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
5、普遍开展“法律进学校1+1”活动,即:一次普法主题班会,一项特色普法活动。
四、有关要求
1、各校要高度重视,成立组织,制定方案,确定具体负责人,按照要求,利用多种形式,认真组织活动开展。
2、各校活动开展情况每月底报局法规监察科(报表见附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