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07:29:59
导语:在谈读书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所谓的数字化就是把复杂的信息简单化,然后利用简化后的数据信息创建科学的数字化模式,进一步把其转换成代码后使用计算机进行统一的管理。把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一、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分析
(一)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传统的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这样不仅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还会导致人事档案的混乱,不利于统一管理。计算机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范围较窄,只是简单的登记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对于计算机设备的应用相对较少,仅存在于中心人员信息登记工作中,所以为了全面提升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需要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其中,现今,在一些较为大型的城市中,医疗机构人事档案管理逐步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档案信息的录入―管理―查询。从总体的趋势上看,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二)落实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因为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所以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比较复杂,特别是中心不同科室、不同工作人员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流,进一步增加了管理工作难度。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不仅能够让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得到全面的提升,而且还能让信息的录入以及整体的查询更加便捷。因此,构建数字化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十分必要。
二、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一)创建科学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
要想完成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我们应该创建科学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然后利用云数据完成相关信息的储存。为了更好的提升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我们可以尝试把HIS管理技术融入到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纸质档案与信息化档案的作用。当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的档案管理都已经趋于自动化,纸质档案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小,数字化管理的信息备份能够确保系统更新后相关档案依然保存完好。在进行数据信息的图案采集过程中,需要先建立一个整体的信息目录,然后利用Office办公系统中的word和excel进行图文处理,让档案数据更加清晰化、具体化。对于不同信息文件的份数以及页数一定要与电子档案进行全面的对应,从而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其次,还要做好信息系统交互界面的处理工作,其档案信息在经过前台处理之后,一般较为规范。然后后台系统维护人员要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上传并进行良好的维护,保证查询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查询到信息数据。这样,人事档案信息数据才能得到全面的建立。
(二)人事档案的查询系统设计
在设计数字化系统时,我们首先应该不断完善中心人事档案系统的设计工作,我们应该学会把数字化服务运用在急救行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然后根据实际变化不断更新人事档案内容。而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在创建查询系统时,应将其便利、反应灵敏作为本质,为档案管理提供便利,使管理人员依据自身需要完成具体的管理工作。在查询系统中需要具有丰富字段。
(三)不断更新数字化档案的具体内容
在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全面落实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人事档案涉及到的内容较广,其管理工作也较为繁琐。因此,在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其不同的数据进行持续性的更新,尤其是对于人员职称、职务、学历、奖惩的变化情况以及人员进出情况等都要进行持续性的更新。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自动化服务站,及时对不同的信息数据进行刷新,从而提升档案的整体管理效率。
(四)使用新型的分级管理方式
急救中心的人事管理工作需求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该尝试使用新型的分级管理方式,这样就能按照用户的不同等级进行相应的管理,针对不同科室的不同情况分类统计各项人事数据,并登记在册。这样,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就不会出现任何的紊乱,同时在信息的录用、检阅以及删除的过程中,需要对云数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同步操作,从而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五)适当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想落实急救中心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管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各项数字化技术的使用技巧。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仅需要提升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还要掌握更多的数字化管理技术。管理人员在对档案软件中各个模块掌握的同时,还要熟练地运用办公软件。管理人员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人事档案数字化后对其岗位的迫切要求。
一、加强新课改理论培训,更新教师观念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不断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除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的学习培训外,学校还应积极邀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座、指导。通过各种讲座、学习培训,帮助教师“充电”,更新观念,提升理论素养,拓宽教育视野,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补充正能量。
二、加强和改进备课形式,激活教师智慧
首先,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制定一个学期的备课计划,落实好每位教师的主备任务。备课必须做到“六备”: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学过程、备练习。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对主备教案进行说明,全体老师进行集中讨论,重点谈问题和建议,主备教师在吸收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再修改教案。其次,拓宽校本教研渠道,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为老师搭建交流平台,开放教研组活动,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互相观摩教研组活动,并跨年级、跨学科地参与到教研活动当中,交流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如:一、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开放教研活动。两个教研组教师齐心协力、用心准备、精心策划,二年级教研组老师从推荐教师专业书籍《小学语文教学疑难答问》的“好书推荐”开始,接着围绕研讨主题“如何提高学生对作业批改的关注度”展开讨论。老师们提出教学中的困惑,查明原因,畅谈做法。参与观摩活动的其他教研组老师,认真倾听,细心笔记,讨论时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备课方式的创新,浓厚的研讨氛围,让教师的教学潜能得以发挥,教育智慧在碰撞中闪光,更激活了教师驾驭专业的自信心。
三、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的工作状况及专业特点,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展示专业发展成果提供舞台,如举办“德育论坛”、交流“我的教育故事”、开展“读书漂流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等,让教师真切地看到自己的成长。
四、激励教师广泛阅读,自我充电
学校为教师购买了各类书籍和教育杂志,如每位教师人手一本《新教育之梦》,班主任每人配备一本《班主任工作漫谈》,为一年级教师购买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安排教师集体进行阅读活动,确保阅读时间。老师们可以在这个时间段,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收获,品评教育经典,研析专业知识。除了读教育教学专著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广泛涉猎各类书籍,读文学经典滋养心灵,读优秀期刊了解前沿观点,读学科专著丰富专业素养等。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生活抹上了亮丽的色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越来越多的教师静下心,捧起书本阅读,记录读书心得,丰富自己内涵。
五、拓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途径一:“走出去”,学校每年投入大量经费,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途径二:“请进来”,学校利用各种资源,与各级专家建立长期联系,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或者进行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专业指导。通过学习,帮助老师们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提高业务水平。
六、多渠道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尤其关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并与青年教师结对子。每次上课后,都及时对他们上课的情况给予仔细的讲评,指出优点、缺点,提出改进的地方,使青年教师每上一次研究课就会有新的进步、新的感触。根据听课的情况,选拔培养骨干教师,并利用各类课堂教学比赛的时机把他们“推”上去锻炼,促其成材。对将要参赛的教师及其选课、听课、试教及编写教案等准备工作,学校领导都参与并一一评点,一起反复修改教案,寻找教学亮点,帮助他们成长。
一、写好教案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传统的教案主要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可以说教案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我校推出的与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相配套的教学案就克服了传统教案的缺点与不足,它既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等传统内容,又在教学过程环节新增了“时间分配”和“学生活动安排”两项内容,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科学安排教学时间,详细制定各环节学生的学习形式等,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建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理念,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情,科学安排学生学习过程,改过去的教师“一厢情愿”式教案为现在的“两情相悦”式教学案。
课堂变在于教案变,教案变在于态度变,只有切实转变备课态度,坚持以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效率为目的的备课观,才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二、科学管理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四年级一位语文教师向我反映:实验第一个月,她自以为自己的小组合作学习操控比较得法,效果较好,可当邀请同年级教师听课时才发现学生的小组讨论令人惊诧,他们发言并有按既定的顺序,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发言内容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也就是说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
为此,我组织大家再次学习和研讨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具体实施办法》,倡导大家重点反思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小组建立是否公平,组内分工是否合理。组建小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兼顾其他方面(兴趣、性格、性别等因素)的差异平均分组。均衡组内成员职责,定期轮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及时体验多种角色,从而进行换位思考。
(二)小组合作学习培训是否到位。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如:(1)课前合作,提前分发预习提纲,分工查找有关资料,解决有关问题;(2)课堂合作,提问、讨论、交流,互相检查作业、互相点评习题、互相评分等;(3)课后合作,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归纳整理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等。
(三)教师调控是否恰当。如:是否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转变传统角色,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做到少讲精讲?是否善于捕捉组织小组活动的契机,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保障机会均等,实施公平竞赛等?
一、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需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全体师生共同谋划,出勤出力,校园环境布置焕然一新。
今天,当你跨进校门,映入你眼帘的常常是教学楼上悬挂的经典诗句与名言;当你走过教室长廊,吸引你眼球的一定是每个教室门口墙上的“每周一诗”,稚嫩的书法加上富有童趣的画面,让你既领略到古诗文固有的文化底蕴,也感受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满腔热情和他们充满创造力的智慧。当你走进一间间教室,在那里你或许就能和李白、杜甫等古代名人相遇,看到他们的身影,读到他们的故事,听到他们在吟诗……在这样的氛围里,上课读古诗文,下课谈古诗文,教研议古诗文,也就成了一件平常的事情了。
事实证明:让育人的无形文化寓于众多的有形活动之中,它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不可估量的。
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古诗文诵读”,缘于它的文学特点,我们把它归属于语文教学范畴。但是作为拓展型课程,在教学上我们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读为本,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诸如音读、形读、情读和意读等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以培养兴趣、诱发自信、开阔眼界、拓展知识、丰富内涵、提升素养为宗旨,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在拓展型课程领域开辟一块具有发展前景的教学新天地。
作为拓展型课程内容之一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我们主张学科之间有机整合,即在强调学科性教学特点的前提下,注意各学科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借鉴。例如:古诗文与美术在创作的意境上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有时会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古诗文本身就含有律动之美,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吟唱古诗,其表现形式则更为活泼,学生也更乐意接受;古诗文教学与自然教学结合,可以敦促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古诗文中包含的自然知识和生活知识,懂得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也可以诱导学生在学习自然常识的同时欣赏典雅的语言、提高文学修养;古诗文诵读与英语教学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华古诗文正在走向世界,更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古汉语的独特魅力。
三、与读书活动相结合。
读书活动是我校的特色工作之一,精心打造充满书香的校园,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著作,感悟经典著作之内涵。每年的文化艺术节,学校都要进行经典文化学习的汇报活动。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其中,有诵读活动,有吟唱活动,有版报展示,歌舞演唱,情景剧和小品等表演……丰富多彩的活动,符合古诗文自身的特点,也符合儿童智能发展呈多元性的规律,它让会唱的、会画的、会跳的、会诵的、会写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最“亮”的一面。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
四、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在“古诗文诵读”专题活动中我们关注教师课改意识的增强,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科整合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围绕古诗文诵读课程目标,组织各类专题培训,鼓励教师参与编辑教材、撰写教案、课堂教学研究等活动,通过实践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撰写教案,我们又以讲课、咨询、对话以及个别辅导等方式等请专家解读教材,以加深教师对古诗文含义的理解,敦促教师在备课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研究所备古诗文作者的个性特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注意把握学科的教学特点、古汉语的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征,找准教学切入口,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年级设计出不同的教案。
我们的教师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实战”中接受培训,得到锻炼,从而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学校将“古诗文”诵读作为学校课改语文拓展性课程的推进,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当前,两纲精神的渗透、贯彻与实施,只有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从大学课堂出来,走进中学的课堂。说真的有一些手足无措的感觉,面对一群活泼乱跳动的学生,第一次面对那么多对充满期待的眼睛,我感到紧张,同时感觉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和压力。在讲台上,前几个星期甚至经常出现语无伦次的尴尬场面,尽管我精心地备了课,这时候是学生和我的指导老师给了我动力和异常大的帮助。
一、向学生学习。人人都说老师是要有耐心的,我觉得懂事的学生也是有耐心。学生知道我这个刚出道的毛驴,敢于也乐于和我接近,但是我开始那段时间给他们上的课确实使他们失望,我曾经也很懊恼,但从他们带有鼓励的眼神中,我看到那份体谅,那份宽容和那份耐心,尤其是他们在日记对我说的心里话,使深深地感动。我知道课上的效果不好,我经常去问他们的意见,询问他们觉得怎样教才更加令他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真的提很多非常值得借鉴的方法。
二、向老师学习。经验就是财富,虽说这东西不能照搬,但善于借鉴往往能事半功倍。站在讲台上才觉得自己的简陋,而学校提倡的多听课真的非常好,说真的我每听一节课都有一种启示,都有收获,包括教学的方法,教案设计,课堂组织,学生调动,练习安排,作业的布置,可以知道课原来可以这样上。我听过莫老师,王晓阳老师的课,他们投入和疾驰有度的教学给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看了王老师的教案,才真正懂得教案原来可以写得这么工整、详细、有条不紊、思路清晰。
上学期上了汇报课,我曾认真地听了何校、邓校等好几位老师的意见,他们给我提出非常中肯的意见,我开始懂得扬长避短在教学上的使用,《水调歌头》本来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意蕴丰富的词,却给我知识性的肢解了,美感荡然无存。吸取这些教训,慢慢地在教学上有所改善。
三、向现代信息学习
网络真是好东西,我记得欧阳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受益匪浅,他说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要充分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对我这样刚毕业出来的老师,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的经验都相当缺乏,而网上却提供众多有经验老师的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甚至细到如何指导学生的每一个步骤,怎样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怎样写日记,搞什么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很多很多。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老师。而网上一些好的资源也可以给学生看看学学。
举个例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说,特别像我这样教起点年纪的,学生平时的交流主要又用方言,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知道就我这朗诵水平范读可能会害了学生,我们古人就知道,人能顺利地渡过河,是“善假于物”罢,于是我更多地利用现代化的媒体资料,用人家的范读,在加上适当的指导,学生还学的像模像样的。
一、构建三级学习体系,组织主题式读书活动
(1)学校导学体系:学校每学期期初向教师推荐杂志征订目录,指导教师征订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教学类杂志,让教师学有方向,在老师自己订阅教学刊物的基础上,学校为教师订购了多种教学杂志和书籍,鼓励教师博览群书;每月按学科精选一些必学文章供教师学习,帮助教师及时接收学科教学最新理念及课改相关信息;每学期召开教师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大家能分享彼此的经验,学能得法。
(2)集体互学体系: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每人把自己在本月中所学到的最有价值的文章推荐给大家,实现信息互换、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
(3)个人自学体系:促使教师把学习读书融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利用各种阅读方式,拓宽视野。同时,每学期坚持学习课程标准,做到“四个再”:对“课程标准”的再解读,对“学习方式”的再认识,对“人文关怀”的再落实,对“教学设计”的再完善,不断丰厚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激活教师问题意识,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
从引导教师“寻找自身的遗憾”开始,引导广大教师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状态下去思考、去实践,并响亮地提出让遗憾远离我们的学生!
1 问题前置,辐射研究主题
我们要求老师建立“课堂教学问题信息卡”。信息卡制作可以在教师备课本中增加活页,分“我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二栏(如下图),由教师在课后马上将感悟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对于老师们提出的具有研究价值、感到困惑的问题,或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通过集体协商,有针对性地形成有自己学科特色的研究主题。如果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我们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决。
2 彰显个性,提倡特色备课
我们向教师提出,要让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在近三年的摸索中,形成了具有教研特点的备课指导方针:一个努力方向――落实新理念,开发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六项要求――独立钻研。 集体交流,取长补短,彰显个性,反思总结,不断创新。通过“特色备课欣赏制度”。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中新角色成长的需要,我们出台了《特色备课欣赏制度》。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让同教研组的教师通过人人说课和集体研讨形式,先备出体现课改新理念的“通用教案”,在校园网上共享。然后,每个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生实际,在“通用教案”旁边进行个案补充,实现备课的再创造。在每一节课结束后,要求在教案后写上每一节课的课后反思,作为备课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科教研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个性备课交流欣赏会;学期末检查评估时,重点检查“个案补充”和“教学反思”部分,评出个性备课优秀教师,以引领教师凸现教学个性,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3 听课论课,进行深度对话
(1)听课活动的左右手栏记录
推出听课和反馈活动的左右手栏记录。左手栏为“即时评价”,即时记录观察和捕捉到的精彩事件细节与闪现的思维火花;右手栏为“交流后的体会和建议”,记录对话后的深度思考;下面记录其他同事的意见。如下图所示
(2)“论课”活动的深入探讨
论课重在培植教师捕捉课堂问题的意识。每位参与观摩教学的教师,都可以以自我的视角去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点”,由此去发现问题,引起自我的独立思考,并把它梳理成与教学同伴探讨的小问题。这是教师走向自觉思考的起始阶段,长期如此培养,教师的观课与思索课程的意识与能力便有望获得新突破。在“论”中提升认识,转变观念,“论”中找到创新目标,摒弃陈旧与落后。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听课之前一定要深入研究主题内容,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时要关注细节,不断思考,找出每个细节背后的教育意义,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研究才能不断深入。
4 所有教师研究同一主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观课主题:可以围绕执教教师本人提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主题观课。可以围绕班级、年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题观课。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类型课主题观课。(2)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听课。(3)议课时先互相交流各自的听课感受,找出差异,然后再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4)对照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分析哪些做法在本学科中可用、怎样用,哪些做法不能用。(5)依据前面的分析,得出有效的策略。
5 不同的教师研究不同的主题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听课教师自行分组(小组成员人数不限,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主要依据教师的兴趣和意愿确定),分别确定研究主题: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课堂生成、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研究。(2)每个教师围绕各自的研究主题进行观课。(3)观课活动结束后,不同的观察小组就自己观察到的课堂现象及该现象引起的思考向执教老师提问,展开互动研讨。(4)各组就研究的结果进行提升和分享,形成较为有效的策略。
三、开展多种课例研究,提升教师实践智慧
本学期,我们将主题式课堂研究开展得更深入。不仅通过
1 同课异构:在选择提炼中求发展
我们在备课组内开展“同课异构”的研究,通过“定课―研究教材―学生情况及资源分析―撰写教案―组内研讨教案―上课―比较性反思”进行研讨。其目的不在于评出孰优孰劣,而是引导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将精力用在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
2 一课再做:在反思交流中促提高
一课再做,是为了解决师生教学上出现的疑难点,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途径,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研究氛围。我们在实践中归纳了以下一般的程序:
问题提炼:活动前,对教师校本教研困惑的问卷调查,从而确定此次活动的主题。
课堂教学:一线学科教师真实的现场授课。
反思互动:授课教师课后反思,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现场对话,进行多元互动。
实践再创:在同伴的指导下,对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与创新,然后重新走进课堂,进行现场的实践再创造。
再次互动:授课教师与参会教师再次现场对话。
提炼总结:授课教师以及参会教师对此次活动认真反思、总结,形成教研组及教师的经验材料。
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此时,老师们对研究报告的撰写已不再觉得困难了。
3 特色课堂,在展示观摩中显个性
一、精心设计课前活动
《我的母亲》(老舍)通过对母亲朴素的一言一行的叙写,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
在“品读语言”这一课时,怎样才能体会这种至真至深的感情呢?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爱的感受”,学生们平常对母爱都有感受,想表达的东西多,很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背诵古诗词
中国古典诗歌浓缩了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至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要让学生多背诵古诗词,做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人。被古诗滋养的人,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三、在朗读中体会感情
上《我的母亲》时,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精读课文第13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中一句“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对作者表达的感情,学生分析得到位,自然也就读出了感情。
在母爱的感染下,学生一节课体会到了不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就完成了。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
在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时,学生没有去过阿里,也没见过红柳。在导入时,我下载了一个视频《高高的阿里军人》,学生对这个地方就有了清晰的印象。
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增加课堂容量,而且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五、改革课堂内容
1. 首先确定研课目标
高年级学生分数学习目标:学习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整数乘分数的计算原理;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高年级学生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比较分数大小的表现、关于分数的四则运算能力、对分数除法的认识、对分数等值变换的理解等方面的学习情况良好,但对分数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2. 制定方案与收集材料
小组负责人制定“研课”活动方案,分工合作,交流探讨,分类收集分数教学一些学术研究文献(理论类)、公开课录像和一些教学案例等。
3. 学习与研究
“研课” 小组成员教师T1负责制定一节高年级学生分数学习教案,初稿出来后,小组成员对教案初稿进行互相学习与研究,并对教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师T1的教案,形成共识。
4. 观课
确定公开课的时间,然后由教师T1讲授这节课,小组中的其他人将全部参与到课堂中进行观察。笔者认为,听课要注重几个环节:(1)复习导入:教师T1如何导入新课,有没有更好的方法;(2)讲授新课:教师T1的教学方法、组织如何?对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等;(3)巩固练习:题量与难度如何处理;(4)课堂小结:小结的形式;(5)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5. 再研究
研究是“研课”的中心环节。“研课”组成员对本课研讨有如下几点:
(1)对分数教学的研究
分数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点。有的学者认为,分数是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为复杂的概念之一,同时也有学者断言分数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最为严重的障碍。分数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少,不如自然数那么容易描述;分数的书写格式比较复杂;分数在数轴上不容易排列大小;分数的算法有很多法则,这些法则比自然数的算法要复杂。也有学者认为,分数教学和学习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数由多重结构组成。
(2)对教学过程局部的研究(两道例题的研究)
从教学路线可以看出,本课遵循“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概括-应用”的教学模式,属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究”模式。“研课”组成员主要对本课的例题讲解及板书作局部的研究。
教师T1设计了两道题:
例1:用分数表示图 1 中的阴影部分。
图1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于前两个图形,学生全部都填写正确,分别是4/9和2/3,说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比较熟悉;但是图 1 中的第三个图形,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
产生上述表1结果,主要是因为图形产生了误导。从答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要有两种认识:如果把前面的 4 个方块组成的阴影看成“单位 1”,那么答案就是5/4,如果把两个大的方块看作“单位 1”,那么阴影就是5/8,因此,学生对于“单位 1”理解透彻,没有出现偏差。从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认为“单位 1”就是“一个整体”,有的学生甚至解释得更加详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个整体就是“单位 1”。
例2:要求学生根据25×4/5编写一道应用题,其实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类似。其中,编写的应用题比较合理的学生有31人,约占总体的55.4%。这些应用题包括购物、行程、年龄、读书、做工等问题。例如有位学生的编题: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但有些学生编写的题目虽然符合题意,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合理,其实,这道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多种多样,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一道好题。
(3)对本课局部特征的研究
对于例1,学生无论是使用图形表示分数,还是使用数学符号表示分数,学生都能够熟练正确地完成。学生对于约分、通分等分数等值变换内容能够应付自如,说明他们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深刻。另外,学生对于例2,熟悉分数应用题,能够熟练地解答。在访谈中,对于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他们可以很快找出“单位 1”,选择正确的运算。对此,学生透露出“诀窍”:比、是、总量……这些词语是关键,可以发现“单位 1”。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解答问题。
6. 修改教学设计
基于观察和反思,研课组的教师会对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某些错误理解的地方做出修订,如改变材料、活动、提出问题等。修改主要是局部的,这里改进两点:
(1)板书改进:充分利用黑板,呈现探究的全过程,凸显思维活动的变化。
(2)例 2 的改进:对有些学生编写的题目虽然符合题意,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合理,此时,可展开讨论,旨在引起强烈的认知冲突。
【关键词】早期阅读,家园共育,221模式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早期阅读教育受到了幼教界和家长们的关注。《教育大辞典》定义早期阅读是指儿童一岁半以后即开始的阅读,主要由成人将儿童读物中的内容读给儿童听,儿童识字后进入自己的阅读。关于早期阅读教育目前在国际幼儿教育界基本达成共识,即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应从出生开始,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应提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元教育模式。结合早期阅读的相关研究以及实际工作经验,摸索了一套早期阅读家园共育模式即221模式,即一家一园两个优质阅读环境,一日一会两个特色阅读活动,一人一档一个专属阅读计划。
一、一家一园,创设两个优质阅读环境
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指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环境和条件,让孩子接触书和书面语言,形成对文字的兴趣,知道怎样去看书等。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人获得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而优质的阅读环境是儿童学会阅读技能的重要保障。有学者提出,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环境的质量与家长对早期阅读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有早期阅读的正确观念、自身的阅读习惯以及是否掌握科学的指导策略等有密切关系。(李慧,2011)李燕芳等人综述了影响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或幼儿园的物理环境、亲子或师生的读写活动与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相关。幼儿的第一成长环境是家庭,入园之后有了第二成长环境是幼儿园,因此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设家庭和幼儿园两个阅读环境。
如何基于家园共育思想,创设两个优质阅读环境?结合经验,谈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案。(1)确定共同的阅读目标。通过家长会或问卷调查,向家长明确幼儿园的阅读目标,并了解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书目、亲子互动时间等。良好的家园共育基于双方的良好沟通,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优质阅读环境建立的前提。借助博客或微信平台等网络沟通平台,为家长提供如何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如何科学指导幼儿阅读,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书籍等信息。(2)幼儿园要提供丰富的阅读物理环境。从活动室布置开始,让幼儿接触到各种符号、标识、文字等不同的信息,到每个活动室的阅读角,摆放各类符合幼儿特点的书籍。(3)家长和老师的陪伴阅读。家长和老师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是优质阅读环境的保障。3-8岁是语言发展关键期,尤其是口语,主要包括词汇的丰富性,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成人的陪伴是最好的环境。有成人陪伴的阅读活动,既可以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形成与书对话的经验,启发幼儿思考书面语言的意义。因此鼓励家长和教师积极投入到幼儿早期阅读培养的过程中。
二、一日一会,开展两个特色阅读活动
有学者认为,组织专门的早期阅读活动,可以帮助儿童重新整理从其他活动中获得的零散的早期阅读经验,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也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新的阅读经验。幼儿园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不同于幼儿平日在家与父母一起阅读或独自阅读,而是让幼儿在一个大的阅读环境中体验到阅读所带来的愉受。不仅如此,早期阅读活动还可以增加幼儿家长与幼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幼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丰富阅读体验和情感。
幼儿的生活充满了游戏,以游戏为方式,也以游戏为目的。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既要结合幼儿特点,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融入其中,又要考虑家园互动的形式,让家长和教师真正的发挥阅读陪伴者的作用。所谓一日一会,指一个读书日,一个故事会。读书日定为每个月第二周的周五,每个班级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阅读经验提出活动方案。故事会指每年举办一次由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的讲故事或表演故事的活动。如果说读书日是平常阅读教学工作的一种制度化,故事会就是一次聚会,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阅读活动。实际工作中,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对教师和家长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对早期阅读的科学认识,对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以及对早期阅读的材料选择等工作都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如成立早期阅读家园互助小组,通过网络沟通平台分享的学习,让更多家长掌握关于早期阅读的科学知识;教师也要学习早期阅读的相关研究,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自己班级学生的阅读经验;活动方案采用标准化教学案例,即园内教师共同制作一些教学案例,选出哪些更符合孩子特点,现场组织更好的教学案例制定成为标准化活动方案。
三、一人一档,建立一个专属阅读计划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幼儿在阅读相关知识、识字水平和故事理解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年龄发展特征,而且幼儿早期阅读水平在学前阶段不断提高,且发展有一定的持续性。工作中观察发现,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幼儿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如识字方面,有些幼儿入园时就已经认识三十个左右的汉字;在口语表达方面,有些幼儿在入园时刚刚会说话,而有些已经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给予每个孩子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实现早期阅读的家园共育最大的价值所在,即实现因人而异的教学。由于国内幼儿园班级容量都比较高,完全由教师完成这个工作会很困难。因此如何发挥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培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人一档就是每个幼儿在入园时建立的阅读档案,并制定入园后的阅读计划。这个过程需要避免家长之间的比较,也要向家长解释并非测量个体差异,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情况,制定符合孩子自身发展的阅读计划。如填写幼儿档案以及阅读计划都是由家长自己带回家填写,收回后教师认真看每一份档案了解幼儿情况,作为制作阅读教案的依据。阅读档案的内容包括幼儿阅读技能的掌握情况,日常亲子阅读的时间安排,幼儿的阅读习惯,阅读书目等。阅读计划主要指阅读习惯的培养计划,如家长可以制定亲子阅读时间半小时,培养孩子自主阅读十五分钟等具体的目标和实施方案;阅读书目的采集计划,如订阅幼儿杂志一套,绘本图书十本,借阅故事书,参加幼儿互换书籍活动等等。
参考文献:
[1] 李慧,. 对幼儿家庭阅读环境现状的调查[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