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院急诊科门诊

时间:2022-05-10 11:24:45

导语:在医院急诊科门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院急诊科门诊

第1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防范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96―01

1 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内有各种疾病的病人,其免疫防御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缺陷。同时,病人在住院期间,又由于接受各种诊断和治疗措施,如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内窥镜、大手术及放射治疗、化疗等,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有效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包括3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其中,口腔科门诊就是一个医院感染的风险极大的科室。

1.1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1.2 飞沫对空气的污染:牙科治疗中高速手机、气、水枪、超声波洁牙机都会产生带有细菌和血飞沫,这些携带着病源体和血形成气溶胶,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污染,若易感者吸入或接触到含有致病菌的飞沫,即有可能引起局部及全身感染。

1.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由于口腔器械多为含腔器械,特别是涡轮机、快、慢速机头、弯机头、直机头等形态不规则等特殊结构,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特别是口腔科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高速手机和低速手机,它们夹持车针和磨头,治疗中要进入患者口腔,接触黏膜和组织很容易进去细菌及血污,且非常难清理。实验证实,手机在口腔中停止转动的一瞬间,机头部位呈现负压,使口腔中的分泌物、血液、组织碎片等回吸到手机内部,而使用消毒剂对手机进行消毒时,只能消毒手机表面,而对手机内部回吸物毫无影响,如果不经高温高压灭菌,当再次使用手机时,回吸物质就可随转动中喷出的水雾进入其他患者的口中,而造成交叉感染。

2 感染途径

2.1 吸入感染 在口腔疾病的诊疗操作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直径大小不等的微粒(气溶胶),而这些微粒很容易被直接吸入肺部,甚至引起肺部感染这样,处于抵抗力低下的各种病人,又活动在微生物集中的环境里,时刻都有遭受医院感染的危险(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

2.2 接触感染 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血液、细菌等通过未彻底灭菌的医疗器械,传给另一患者而致感染发生。此外,污染的医疗器械不慎刺破医护人员的手,亦可导致医护人员感染。

3 对策

3.1 提高口腔科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组织口腔科医护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提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并在思想上重视起来,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3.2 加强环境管理,作好个人防护 口腔科诊室、治疗室需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室内用紫外线照射2次/d,1 h/次。诊断桌、窗台、地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d。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后均做到规范洗手。为确保医患安全,操作者应戴一次性手套,并做到一人一用一洗手。

3.3 更新口腔器械,改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 手机选择耐高温而又耐湿的品牌,且配备足够的周转基数。手工清洗不能将手机内部及回吸物清除,因此,使用后手机空转30 s后,再清洗手机上的污垢,并使用超声清洗消毒机在清洗过程中加入清洗剂、消毒剂或酶等,从而达到彻底清洗手机内部的目的,清洗消毒后的手机采取全自动注油,纸塑封包,然后再高压蒸汽灭菌,真正做到“一人一机一高压蒸汽灭菌”。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

3.4 对一次性物品加强管理,并合理使用 口腔科检查器械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厂家商家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要求提供购进物品相关批号的质量检验报告。切实做到一次性物品一次使用。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对于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棉球、纱布及各种敷料以及注射器、手套、帽子、口罩等一次性医疗用品,均按照感染性废物装入黄色包装袋中,对于针头、探针等锐器需按损伤性废物放入防渗漏、耐刺的锐器盒内,在包装袋和锐器盒外应当有警示标识,并标明科室、日期、类别,对于特殊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采用双包装袋双扎口。科室人员与专职回收人员严格交接登记手续后送焚烧站统一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

3.5 印模材料的消毒 先用清水洗干净,轻甩,在500 mg/L含氯的消毒液中浸泡10 min后灌模。

第2篇

关键词: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风险管理

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属医院环境分类中Ⅱ类区域,门诊手术涉及面广,就诊患者人数多、流动量大,因前来就诊的患者多未接受过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检查,使得传染病患者与普通患者交互混杂,医院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1-2]。此外,由于妇产科门诊手术量大,医护人员工作繁重,手术及护理过程中稍有松懈也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几率。妇产科手术室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加强其医院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3]。针对此,我院近年来开始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中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1月~9月收治的150例门诊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150例门诊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年龄18~74岁,平均(38.2±8.6)岁;手术类型:剖宫产57例,子宫切除术34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7例,卵巢肿瘤摘除术23例,异位妊娠手术9例。对照组年龄18~73岁,平均(37.5±7.6)岁;手术类型:剖宫产61例,子宫切除术33例,子宫肌瘤剔除术29例,卵巢肿瘤摘除术20例,异位妊娠手术7例。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下接受手术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则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医院感染的风险管理,具体如下:①加强医护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培训与意识培养:对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务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所有人员均需考核通过方能上岗,对在岗人员则应定期考核,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与技能。②加强环境消毒:空气消毒至少3次/d,术前30min进行1次空气消毒,要求接台手术间隙至少进行10 min自然通风,早晚以紫外线灯照射消毒30 min,以1000 mg/L含氯消毒剂湿式拖地3次/d,物体表面则以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定期监测空气、物体表面以及医务人员手卫生。③加强职业防护:医疗废弃品由专门的清洁人员处理,合理进行收集、分类与存放。医护人员应正确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等,避免引起接触性感染。④设置主台护士责任制度,在具体的手术过程中,由主台护士监督管理手术室内的医务人员,确保严格执行洗手消毒规则及其他规章制度,监督医务人员严格无菌操作,无菌物品即开即用,及时回收手术器械,擦拭干净血迹、分泌物等。严格控制手术室内人数,减少人员进出数量及次数。⑤手术器械与其他手术用品需严格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给予环氧乙烷定期缇。⑥围手术期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确保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消毒情况检查:分别抽检风险管理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合格情况,计算消毒合格率,其中手卫生合格标准为细菌菌落总数低于5 cfu/m2,物体表面卫生合格标准为细菌菌落总数低于5 cfu/m2,空气消毒合格标准为细菌菌落总数低于200 cfu/m2。②医院感染:统计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P

2结果

2.1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消毒合格率比较 风险管理实施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物体表面、空气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6.88%、97.87%、92.09%,较实施前相比均明显上升(P

2.2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的2.67%相比有明显下降(P

3讨论

手术目前是妇产科疾病治疗以及产妇分娩的重要途径,但手术属于一种创伤性操作,易引起医院感染,从而影响医疗质量[4-5]。针对此,我科在对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易引起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了综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主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加强对医护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培训、加强环境消毒、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设置主台护士责任制度、手术器械与非一次性用品的消毒灭菌、围手术期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以上措施旨在提高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护人员对于院感防控重要性的认识,并提高其医院感染防控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加强对医护人员日常护理工作的监督,严格规范各项无菌操作,对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环节做到严格把控,有利于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6]。医护人员除了自身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以外,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指导,旨在改善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心理增加医院感染发生风险[7]。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风险管理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物体表面、空气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6.88%、97.87%、92.09%,较实施前相比均明显上升(P

综上所述,加强对妇产科门诊手术室的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林雪,赵华,张小丽,等.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961-3962.

[2]钟水莲.手术室护理管理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相关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33):161-181.

[3]李世红,王苏荣,孟琴,等.综合控制对妇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0):2362-2366.

[4]朱莉莉,周乔芳.妇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医刊,2014,49(6):99-101.

[5]蔡大芬,陈红,效小莉,等.妇科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4):516-520.

[6]裴文晔,王萍,闫芙军.个案全程追踪法在门诊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12):1120-1124.

第3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a)-114-02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本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传播快,流行强度大,在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1]。自2009年4月初以来,手足口病在我镇流行。我院高度重视,开设手足口病专科门诊,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09年4~7月,到我院就诊的门诊患儿共 1 662 人,其中,男 966 人,女 696人,平均年龄 3.2 岁。我院开设手足口病预检分诊处和手足口病专科门诊,对患者进行集中诊治。诊治过程中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防止院内感染。

2结果

1 662例患儿康复良好,未出现院内感染。

3讨论

3.1流行病学

3.1.1传染源: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1 周内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3.1.2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传播;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口鼻分泌物中带有高浓度病毒,通过空气或接触途径传播;密切接触: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3.1.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

3.2肠道病毒的理化特性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群16,EV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肠道病毒的理化特性有:56℃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乙醚不能灭活;耐酸:在pH 3.5仍然稳定;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甲醛、含氯消毒剂、酚类化学消毒剂可抑制其活性;肠病毒可对抗一般的清洁剂;有效氯为1 000~3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可杀灭肠病毒,常用作物品及环境消毒。

3.3院内感染防控措施

3.3.1设立手足口病预检分诊、专辟分诊台接诊,对疑似手足口病患儿,直接引导到专门诊疗室,减少在候诊厅的停留和与其他患儿交叉感染的机会。

3.3.2设立手足口病专科门诊,专科门诊布局合理,远离普通门诊,有专门通道,设有诊室、化验室、X光室、卫生间、治疗室、输液室、污物处置室等。

3.3.3尽量避免与其他患儿密切接触,在医院就诊后尽快离开医院,医生应严格掌握和合理实施留观、出观、住院、出院的指征,尽可能减少医院暴露的时间。

3.3.4根据患者的门诊量,配备足够的体温计,体温计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听诊器每天上午、下午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手足口病患儿诊治后要消毒。医务人员诊疗台、诊床、鼠标、床头柜等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就诊和留观场所应保障有效的通风,避免拥挤,通风效果不良时,人工方式使空气对流。诊室工作结束后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60 min。

3.3.5候诊及就诊区地面用湿式清洁方式,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拖地,2次/d;厕所每天上午、下午分别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病患的粪便放置1 000 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 min后可以直接倒入厕所,排入污水系统;厕所每天用含有效氯为1 000 mg/L的消毒剂刷洗消毒至少2次。有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用3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覆盖作用60 min后清理。

3.3.6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执行每项操作前、诊疗护理每个患者后,均应严格洗手或手消毒,防止自己的手成为传播媒介导致交叉感染。必要时应戴口罩、穿隔离衣。

3.3.7加强对护工、卫生保洁员的培训、指导和监督:要求护工掌握手卫生指征和方法、洁污观念、消毒剂的正确配制、不同诊疗用物的清洁消毒方法、卫生工具的正确使用、不同物品的消毒方法、大小便的处理、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3.3.8患儿、家长和陪护的卫生宣教经常洗手,尤其是进食前和大小便后,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每日对玩具(尽量不带到病室)、个人卫生用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避免患儿与其他患儿密切接触;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教育患儿不能随地大小便。大小便时应用容器装盛。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盖口鼻,用过的纸巾应丢弃到有盖垃圾桶内,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参考文献]

[1]黄瀛.手足口病医院内感染防控的护理措施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2(8):8634.

[2]翟永玲,张艳艳.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4(11):339.

[3]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35.

[4]王春华,曾风艳.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84.

第4篇

我院在2002年市急救中心组织的急救演练中综合成绩由过去的第58名提升到第5名,并获得单项技术操作的第一名。在2003-2007年市急救演练中,获得了多项好成绩。急诊科连续三年被评为公安部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支部和深圳市巾帼文明示范岗,2003年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三等功。回顾这两年的发展变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主动积极融入地方急救网络

2002年以前,医院对地方政府加强急诊建设的要求不敏感,不理会,急诊科建设在低位徘徊,逐渐与地方医院拉开了差距。2002年,医院新班子上任后认识到医院的发展必须积极融入地方政府大卫生圈内,敢于参与竞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深圳市“120”急救网络是全市最早建立、比较成熟的医疗急救协作网络,是市民信赖的“生命之线”。医院领导认为,这是部队医院融入地方大卫生网络的一个契入点,于是,院领导和急诊科人员多次到市急救中心走访,积极争取将我院急诊科纳入深圳市急救120网络统一规划和指挥;多次派医护人员参加急救中心组织的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主动认真地向市急救中心汇报医院急诊工作,争取支持。在市急救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我院急诊科的规划、建设开始逐渐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2 用军事化管理带动急诊工作发展

我院是边防部队医院,随着边防部队警戒、反偷渡任务的加重,医院卫勤保障更是侧重于应急能力的提高。医院充分发挥部队政治思想教育和集中强化管理的优势,通过学习教育、强化训练、模拟演习等多种方式,提高急诊科的快速反应能力。强调急诊就要像部队日常训练、紧急执勤一样,“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在近两年全市“120”急救演练中,我院急诊科到达指定地点的速度都是全市第一名。

3 用激励机制稳定急诊队伍

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急诊科医护人员思想不稳定,留不住人。

为此我院在人才引进、人员配置和福利政策等方面打破常规,对急诊科做到优先照顾,重点倾斜。2002年,专门从解放军医院引进了急诊学科带头人,从各科室调来了8名高年资、高学历、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充实急诊一线队伍。在福利政策方面,医院在奖金分配、继续教育、晋职晋级等方面对急诊科给予重点照顾,同等条件下急诊科医师晋升职称优先考虑。对急诊科聘用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对优秀的聘用制护士,医院到市人事局争取实现“人事”,解决户口、职称、晋升和住房等问题,使聘用人员能够安心工作。正是采取了这些用人激励机制,急诊科成了大家展示自己才华,人人争去的科室。

4 突出规范化管理和程序化救治

针对武警边防部队平战结合的特点,我院从快速反应和组织协调入手,强调组织健全,制度落实,指挥得力。急诊科先后制定了各类急危重病抢救预案25套,进一步规范了各种基础抢救措施和不同职称人员的抢救职责和权限,使每位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抢救流程,所有抢救按程序化进行,从而提高了效率,赢得了时间,达到迅速、准确、及时的救治。

在院前训练中,医院强调重点从“急救”入手,强化“急”的时间观念,狠抓“救”的技术训练,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并严格执行。医院还在急诊科成立了应急医疗队,担任处理部队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任务,在保证部队训练执勤、参与抢险救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培养无私奉献、严守纪律、努力拼搏的作风

急诊工作随机性大,突发事件多,常常需要加班。面临加班时,科主任、护士长总是起模范带头作用。在他们的带动下,急诊科每逢有重大抢救和工作繁忙时,所有同志都能自觉留下来加班,从没有人抱怨或提出过分的要求,大家团结一致、分工协作,目的就是抢救病人,做好工作。2003年SARS流行期间,急诊科承担了包括发热门诊在内的大量的防治工作,未漏诊、误诊1例“非典”患者,科室被广东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3名同志荣立三等功,多名同志受到嘉奖。

6 在急诊科建设中要舍得投入

医院高度重视门急诊窗口硬件建设。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下决心一次拿出1000余万元,按照现代化医院设计的要求和亲近病人的人文理念对门急诊进行了装修改建,重新改造了急救室、留观区、ICU,完善了医疗布局,使得改造后的门诊部和急诊科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舒适方便、功能齐全。为急诊科配备了监护除颤起搏仪、呼吸机等先进的急救设施,配备了4台全新的功能齐全的救护车和2部移动电话作为120出诊和应急使用,使得我院急诊科的硬件装备达到市一流急诊科室的水平。

参 考 文 献

第5篇

摘要目的:改善医院门诊部和急诊科的就医环境,保证患者有序就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设计并用塑料板或金属板等材料制作IC卡式诊疗卡排号器,患者诊疗时将IC卡式诊疗卡从插卡口处插入排号器排队。结果:患者使用IC卡式诊疗卡排号器后,无发生插队现象,患者候诊秩序得到改善,使用效果满意,也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结论:在门诊和急诊患者使用IC卡式诊疗卡排号器,能有效杜绝插队现象的发生,且该诊疗卡排号器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地点不受限制、操作性强,可在使用诊疗卡的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 候诊;IC卡式诊疗卡;排号器;制作;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79

由于我院的信息管理体系升级,传统纸质门诊病历和门诊治疗卡已改用IC卡式诊疗卡,它是一种电子诊疗卡,记载内容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和诊断及治疗信息等。IC卡式诊疗卡现已广泛应用于医院,给患者就诊带来方便。但患者使用诊疗卡进行就诊或者等待接受治疗时,如何保证患者有秩序地进行排队,避免插队现象,规范就诊流程,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可能出现患者与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因排队而发生矛盾,从而扰乱了正常的诊疗秩序。我院设计了一种IC卡式诊疗卡排号器,经临床使用能有效地杜绝插队现象的发生,优化诊疗秩序,现总结报道如下。

1IC卡式诊疗卡排号器的制作与使用

1.1制作方法用塑料板或金属板等材料做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体内设有一个比IC卡式诊疗卡略长和略宽空洞空间,空间的体积也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决定大小。长方体由插卡口、出卡口、“U”型托板、前挡板、后挡板、左挡板、右挡板和顶部挡板组成。制作的主要技术要求:(1)插卡口设在后部挡板上方,其大少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而调节。(2)出卡口设在底部“U”型托板上方,高度略比IC卡式诊疗卡厚度稍高,尽可能一次只能通过一张IC卡式诊疗卡的大少。(3)底部“U”型托板的“U”字开口与出卡口同向,并且“U”型托板与地面水平形成适当度角,以方便拖卡,也可根据实际的需要随意调整插卡口和出卡口的方向,使用过程中需要把排卡器固定在某一位置,可在它的底部加上一块塑料板然后粘上玻璃胶水就可以起到固定作用了。

1.2使用方法患者诊疗时,将IC卡式诊疗卡从插卡口处插入排号器,诊疗卡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跌落在排号器“U”型托板上,IC卡式诊疗卡先插先落,医务人员只需用手指在“U”型托板凹陷处一拖,最底层的一张IC卡式诊疗卡就从出卡口被拖出。

2结果

自2013年9月开始,我院急诊科、门诊注射室、门诊抽血室和换药室等科室使用了IC卡式诊疗卡排号器进行排队,秩序井然,无发生插队现象,无1例因使用IC卡式诊疗卡排队而引起的投诉或纠纷,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改善就诊秩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医、护、患欢迎。

3讨论

为了解决侯诊患者插队影响诊疗秩序问题,许多医院通常采用电子叫号系统,叶维雅等[1]将内容分为8大项42小项在急诊科应用电子叫号系统为急诊护士分诊患者提供帮助,结果使急诊患者候诊秩序得到了改善。曾灿辉等[2]同样对电子呼叫系统在急诊科的使用有深刻的体会和总结,认为在急诊科应用电子自动呼叫系统,能缩短患者等候时间,规范了就诊流程。使用IC卡式诊疗诊卡进行候诊或者等待接受治疗出现插队现象,不单出现在急诊科,还包括门诊部、B超室等科室,故很多医院都使用了电子叫号系统[3-5]。电子叫号系统除了是医院信息化形象的提升,最主要是想解决杜绝患者使用IC卡式诊疗卡候诊时出现的插队现象,可是电子叫号系统的硬件设备复杂,价格昂贵,而我们设计的IC卡式诊疗卡排号器,其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无需电源、使用地点不受限制、可操作性强,能有效杜绝插队现象的发生。即使医院在使用电子叫号系统候诊,患者同样需排队等待护士录入电脑,这时使用IC卡式诊疗卡排号器进行排队,能及时有效巯散排队的患者,有效改善诊疗秩序。它的作用原理是IC卡式诊疗卡从插卡口处插入排号器,诊疗卡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跌落在排号器“U”型托板上,先插卡的先落,从出卡口被拖出最底层的一张诊疗卡就是排队排在前面的,杜绝了插队现象,这是本设计的关键。制作排号器采用透明塑料板,可增加患者排队候诊透明度,建立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之间的互信。因此,该IC卡式诊疗卡排号器可在使用诊疗卡的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维雅,刘芳,梁翠枝.电子分诊叫号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56-57.

[2]曾灿辉,陈佩娟,郭萍.电子叫号系统在急诊科分诊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0):26-28.

[3]张淑芬,吴玉琴.应用电子叫号系统,提高门诊服务质量[J].内蒙古中医药,2010(11):21-22.

[4]李琼英,刘雪萍.电子叫号系统在超声分诊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A):936-937.

[5]金爱平,王艳,杨群珍,等.专家门诊电子叫号分诊系统管理新举措[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8):65-66.

第6篇

Abstract: Emergency department as a rising management discipline in recent decade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 to effectively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work has become a focu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nagement situa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on this basis, introduces the strategy and method to strengthen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关键词: 急诊科;管理;门诊病历;医患关系

Key words: emergency department;management;outpatient records;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76-03

0 引言

急诊是指急速的为重症急症病人进行检查和诊断治疗的行动。急诊科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一门医疗学科,具有应急性、风险性、综合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是医院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急诊病人提供诊断和必要的治疗。急诊科的主要任务是对危机声明的疾病患者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进行救治,在实践中还要开展科学研究、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医疗水平。急诊科是医院的第一线窗口[1],是医院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也是医院外在形象的第一道风景线。急诊科以接纳高危重症病人为主,需要配备高质量的医疗急救设备和高素质的医疗急救人员。目前各大医院都在努力完善急症科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专业队伍,改造急诊科的就医环境,使得急诊科的水平逐年的提高。但是也有一些医院存在着一味的扩建和扩充,而与其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不相适应的现象,医疗质量、医疗作风和医疗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2]。

1 急症科目前的管理现状

急诊科作为医院对外服务的第一线,必须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目前有不少医院在急诊科的管理上存在各种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急诊科医生的医疗水平相对不高 急诊科接诊医生的素质高低是决定是否发生急诊医疗纠纷非常关键的因素,接诊医生素质较高,相应的治疗质量就高,服务态度好,医疗纠纷就少;反之,如果不能保证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则会产生较多的医疗纠纷。而目前由于急诊科的工作强度大,使得急诊科的年轻医生不能安心就诊,并且认为门诊工作不重要,有些刚分配来的实习医生仅仅将急诊科作为一个跳板,实习完之后就跳槽到其他部门,导致了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流动性较大,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不易管理,造成了刚有急诊经验的医生流失,而新来的实习医生医疗水平不高的现象。另外,由于急诊科平时的繁忙工作,使得急诊科的医生很少参与学习新的医务知识和参与科研,导致急诊科一直以来就是科研的薄弱环节。在急诊科中很少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者很少有、有科研课题或者科研成果的高级医师,缺乏高水平急诊医学的拔尖人才,导致急诊科的医疗水平整体不高。

1.2 急诊科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急诊科医生的收入与付出严重不成比例,医院在政策上对急诊科在人力、物理、财力和奖金分配方面都没能重点考虑,无法有效的调动急诊科医生的积极性。急诊科本身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很少制定中短期或者长期的工作规划,并且因为病人的各种不确定性而没能规范急诊工作程序。对于急诊科的医生,也因为工作强度大而很少对急诊医生进行培训或者再教育。急诊科的登记制度也相对没有完善,更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质量监控制度,无法对急诊医生从质量上进行监控。缺乏处理成批伤员的应急预案和各种传染病的防治准备,典型的案例是SARS病毒的流行,由于对SARS的认识不足导致出现了重大的损失。再比如没有注意防范院前抢救工作中的隐患,急诊的抢救过程应该做到早期、迅速、准确、有效。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制度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询问,如病人发病时间、发病症状以及已经进行的处理方法,对病人进行合理的体检,在最短时间内有预见性的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做出诊断。运转过程也需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防止出现未向病人或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的情况,120急救车上必备的各种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麻醉针等必须保证运行良好;急救车上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严格的规范来保障治疗的顺利实施。

2 加强急诊科管理的策略研究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院内部医疗结构的调整,急诊模式也必须要适应现代急诊急救的医学发展方向,更好的满足急诊患者的医疗需求。为此,医院需要研究各种加强急诊科管理的策略,是急诊科的发展跟上当今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更好为人民服务。笔者经过实践和分析,主要总结了以下方面:

2.1 从急诊科自身建设出发,努力提高医护人员水平 为了使得急诊科的医生能够了解各种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疾病,必须定期对急诊科医生进行岗位培训,使之具有更广泛的医学知识。对于急诊科的医师,要加强鉴别诊断,学习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使用各种医疗设备,如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和电动起搏器等。对于护理人员则要进行各自分工和配合协作的训练,进行各种操作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成批伤员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发现和解决各个岗位整体配合上的问题,增强救治的有效性,减少可能产生医疗纠纷的因素。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急诊医学专业人才,尽快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急诊医学培训教材,建立急诊专业人员培养渠道,搞好急诊医学的培训基地,全面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努力培养一支具有肯吃苦、勤思考、勇攀登精神的专业技术医疗团队[3]~[4]。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急诊科医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有责任心,能够将心比心地善待病人及家属,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认真细致的给予治疗,把急诊工作当成自己神圣的使命;要有敬业精神,对患者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还要掌握接诊艺术,能主动与病人及病人的家庭进行沟通,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与信任,争取病人及其家属的合作。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5]。

2.2 加强急诊科制度管理,规范诊疗制度 加强急诊科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 应用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提供了一种制度,一种规范的操作程序,通过内审、外审发现医疗过程中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并及时改进,由此规范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工作环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树立好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了各种医疗纠纷的产生。另外,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从自身也应该提高素质,培养自己在个人气质、文化素质以及道德修养,充分理解领导岗位赋予他的职责和权益,领导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所管理的团队健康稳步的发展。这也是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与急诊科配套的监督机制,比如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制度,设立监督电话供患者随时对医生不满意的行为进行投诉等措施,可以比较快捷而有效的规范急诊体系,能够比较有效的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的奖惩。

2.2.3 规范诊疗制度。急诊科主要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包括:急诊科主任职责,急诊科医师职责,急诊科护士长职责,急诊科护士职责,要求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急诊科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危重病的抢救程序[6];急诊岗位责任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急诊病历书写制度,急诊报告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急诊抢救制度,病案管理制度,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负责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指定为了急诊科医务人员一个工作的准绳,任何救治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些制度,一旦有违背制度的行为,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厉的惩处。同时也要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将管理方法从机械检查型向耐心指导型转变,从发生问题后领导的严厉训斥道分析原因的温情讲解;院领导要能够换位思考,设法帮助急诊科解决在管理问题上的诸多不合理现象。管理过程不能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而是平等对待,关心医务人员的所思所想,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的引导,增加批次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从而使急诊科的全体工作人员能够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工作中,以一种快乐的心态积极的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7]。

2.2.4 修改急诊科的绩效考核办法。根据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少劳少得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根据对医院的贡献和患者的评价决定每个人的薪酬水平,这样既可以公平的进行薪金分配,也能够充分的动员所有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5 改变现有的急诊科体制,设立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急诊管理模式。传统的急诊科只是作为医院的“支援型”单位,很多医师都是刚分配来的实习医学专业的学生或者从别的科室临时抽调来的医师,临时性的观念很强,医务人员没有强烈的岗位意识。这导致急诊科的领导缺乏工作的长远规划。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就必须尽快建立各种专业的急诊室、抢救室、急症ICU、急症手术室、处理室以及各种急诊检查手段等,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使急诊科从“支援型”模式向“自主型”模式进行转变,抽调高水平的医师组成专职的急诊团队,创建新型的急诊专科,是急诊科成为和其他科室同等重要的医院组成部分。

2.2.6 特别注意要重视急诊科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是急诊科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前提,必须保证每年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和学习新的医疗知识。使急诊医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疾病的急救级数,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急诊医生队伍,逐步和建立的专业科室共同独立承担全部急诊任务,这样可以更快的解决患者的会诊问题,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治疗。

2.2.7 建立网络信息化管理。21世纪是互联网世纪,网络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各种实时操作,还能为急诊科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快捷的信息查询和表单打印,能够帮助管理者快速的完成各种复杂的统计工作,详细记录患者就诊的整个过程,能够在急诊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 小结

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急诊科的管理现状,明显存在着急诊科医生水平不高和急诊科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各种急诊科的管理策略,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完善诊疗制度等七个方面的措施。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急诊科在医院的重要性将会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杨云芳,王一,高玉培.急诊科管理和建设的经验与探讨[J].医院管理,2004,2(09):860~861.

[2]方曼曼,皇甫明放,谢长勇.急诊科管理模式和方法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2):1126~1127.

[3]黄晓琴,叶素蓉.急诊科管理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6,13 (04):239~240.

[4]刘雪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3,2(06):712~713.

[5]曾素琴.以医院管理年为契机 加强急诊科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5(Vol 13):1~1.

第7篇

关键词:发热门诊;管理

Abstract:Fever clinic as a permanent clinic of the hospital. It is mainly used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 special in investigation of suspected infectious diseases, but also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fever in the special outpatien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in hot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discussion, makes for better service to patients.

Key words:Fever clinics;Management

自从2003年非典在中国爆发以来,SARS、H1N1、H1N9的横行已经让全世界各国的疾病防治进入束手无策的地步,怎样在第一次门诊就诊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事关国家重大决策。发热门诊是一种新的疾病预防控制模式,主要负责传染性疾病的排查工作,对疑似传染病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是医院防治传染性病症的重要门诊部门。对发热门诊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确保发热门诊各项工作的有效性开展,是发热门诊管理的重点项目。现学习全国各地发热门诊的经验,总结如下:

1发热门诊是一项重要的决策,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控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公卫学院通过国家一项863计划研究发现[1]:急性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例和流行性感冒样病例与发热门诊的就诊患者时间趋势一致,实验室确诊的时间趋势却有一定的滞后性:发热门诊每日就诊人数与流感样病例每日就诊人数和实验室确诊的流感每日就诊人数呈高度正相关(r=0.99、0.99和0.48、P均

2发热门诊的特征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3]发现:在8815例患者中70%的患者在非正常工作时间就诊,而患者的印象诊断也不局限于急性感染。另外,约1%的患者需要进行生命支持,比如腹泻、低血压、休克、呼吸衰竭等,得出发热门诊具有急诊科的某些特性,应当由急诊科进行管理。就现阶段,发热患者具有传染性疾病和急诊性疾病的双重特征,有部分患者需要院前急救处理,因此,这类患者就具有了"潜在传染性、危急重症、就诊时间随机性"的特点,这些就决定了发热门诊的设置及管理办法。

3发热门诊的设置。

根据《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医院建筑设计要则》[4]中的要求,遵循"严控感染"原则,为一线工作人员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便捷、放心的就医环境而设置。一般来说,根据发热门诊的特点,可以将发热门诊分为以下几个区域:设隔离留观室、分诊室、诊室、候诊室、家属候诊区、值班室、检查室、X线检查室、收费室,设置专用药房。另外,发热门诊还必须配置各种消毒设备与急救实施,包括臭氧消毒机、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等等。根据我院的情况,属于边区,劳动人民比较多,对于传染病防治知识比较缺乏,可以适当增加分诊室,同时适当增加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工作,这两项工作无论是对患者的就诊还是医生的工作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发热门诊的要求

发热门诊对医生和护士有着不同的要求,同时要求两者间有着密切的配合、医院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等。对于临床护士方面,发热门诊科护士长必须严格遵循传染病的防控要求,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疾病防控知识的教育,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根据北京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的一项研究认为[5],对于医护人员,要通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参与临床工作,以保证所有护理人员均熟知护理流程与方法。同时,要学会和熟练进行各种物品的严格消毒程序,落实各项消毒措施,加强通风换气,制定严格的防护措施。根据我院情况,在设备、设施的配置、消毒方面均已经逐步完善,但是在患者的诊疗跟踪方面尚有欠缺,比如发热患者的咽拭子检查,等待结果出来的时候,患者多数已不知所终。

总之,医院的建设,离不开各科室的建设,而一个医院急诊科的水平总能从多个方面体现一个医院的总体水平,在急诊科当中,发热门诊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能够表现出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的应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公共预防、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代小秋,刘民,海山・卡德尔拜,等.北京市发热门诊63325例就诊患者症状检测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5):375-378.

[2]肖红菊,刘刚,朱海,等.发热门诊患者传染病相关知识调查研究[J].现代护理,2007,13(4):328-340.

[3]王仲,陈绯,齐志伟.发热门诊的急诊特性[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2):936-937.

第8篇

一、 、科室的基本概况:

急诊科共设有4张温馨床、17张留观床、9张坐式输液椅、1张清创床、保证一次能30个病人输液,每间观察室都按有饮水机、空调、电热毯,温馨病房还设纱发、电视、茶柜、鲜花、餐巾纸,让病人住进后能有家的感觉。

现我科设有清创室后,小清创、小蓬合、换药、拆线、小包块切除术等都能在我科进行,减轻外科病房压力,方便群众就诊。

二、2008、9年工作主要开展情况:

(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1、现我科每天值班医师分正班和副班,实行24小时值班,主班主要负责门急诊病人的就诊,保证诊断室随时有医师看病。

2、副班医师主要负责“120”出诊,还负责清创缝合(副班没在,主班负责)、抽胸水和抽腹水、包快切除等,做到病人来到有医师在。

3、护士白天班至少有4个,夜班有2个,保证留观输液病人多时,让病人能及时得到输液,护士提倡淡妆上岗,服装整洁,“七声、六心”服务,全天24小时都有护士值班,清除以往夜间看病,到处喊医生、护士的现象。

4、门诊大厅设有导诊护士值班,佩戴“导诊护士”红肩带,专门负责给病人导诊,方便群众看病能找对诊断室,改变以往老百姓看病找不到地方而到处乱窜的现象。

5、输液区环境改善,过道墙上贴有各类温馨提示,留观室有饮水机、电热毯、新式高档床、新棉被、新床单,让病人住进后,夏有凉风,冬有暖气,口干有水喝,病人住进后有在家的温馨,输液间每张床头墙上装有电脑传呼护仪按铃,让病人输完液或有事可以直接伸手按铃,改变了以前在老医院病人有事挂起输液瓶到处喊护士(如要求拔针、换药等),既方便病人又方便护士,即使病人多而忙时,仍然是忙而不乱。

(二)制定了各种制度并上墙,具体如下:

1、首诊负责制、肠道门诊制度、各级医师职责、传染病报告制度、医疗安全制度、抢救室制度、发热门诊制度、清创室制度等;

2、完善了几种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程图: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左心衰、休克、心律失常、有机磷中毒等;

3、制定急危重症病院内抢救的绿色通道制度和抢救流程图;

4、制定了“120”院前院内急危重症抢救流程图和制度;

5、制作了急诊科的健康宣教宣传栏和急诊科的基本情况及医护人员的简介;

6、建立“120”急救中心的网络医院,明确网络医院职责;

7、建立各种转诊知情协议书,完善转诊制度,防范医疗纠纷;

(三)抓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医疗安全氛围;

全科人员在理论上认真学习十七报告精神,深刻理解“十七大”精神实质,学习各种医疗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护士法、传染病法制法、输血法等)。同时让全科成员通过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和捐赠活动,使全科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够自觉遵守院内院外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在诊疗过程中按照医疗规则操作,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四)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抢救能力。

急诊科是诊治和抢救病人的场所,所以,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应急能力,对急诊病人要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处理,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这就需要每个医务人员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因此科内组织定期的业务学习和加强各种急救技术的培训,例如:本人到昆明参加《2008年第三届中国急诊急救医师年会》回来后,及时给科室医护人员讲课,同时还在大会议室给全院职工介绍的《非麻醉人员的紧急气道处理》、《急危重症病人的转运》、《微创气管切开术录像》,以及急诊科护士长杨蓉到省人民医院学习后回来介绍的《现代护理管理》,在科室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相互交流,能及时了解先进的急救技术,以便提高急救能力。

(五)加强管理,协助环保科做好传染病及突发事件的防控工作。

第9篇

【关键词】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分流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6-02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的科室,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医疗措施的完善和人们医疗意识加强,急诊患者人数激增,大多数选择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就诊,造成急诊室拥挤,导致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对急诊患者病情分类管理和准确合理分流可以缓解患者滞留[1]和拥挤状况,提高急诊科的医疗质量,为急诊科管理和建设提供依据。本文是对2008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急诊抢救患者的疾病构成分类和分流去向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2008年2月~2012年3月救治患者1039例,其中危急重症需抢救患者374例(36.0%)。其中男性302例,女性137例,年龄10~83岁,平均年龄41岁。急诊内科抢救病人334例(89.3%),外科抢救40例(10.7%)。

1.2方法

整理医院急诊门诊患者登记情况统计,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急诊抢救的疾病分类、诊治后的分流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疾病分类采用国际分类标准ICD-10。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急诊抢救患者就诊疾病分类构成 急性抢救内科病例患心肌梗死有76例,占20.3%;冠心病有59例,占15.8%;高血压危症27例,占7.2%;急性脑出血及脑梗115例,占30.7%;中毒37例,占9.9%;惊厥20例,占5.3%。外科急救患急腹症40例,占10.7%。急性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及心肌梗死、中毒的抢救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抢救患者分流情况 急救后分流情况为分科住院患者达308例(82.4%)、紧急处理后留观患者41例(11.0%)、抢救无效死亡患者5例(1.3%)、转院患者20例(5.3%)。抢救患者住院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分流情况,之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室是面对社会的接触病情复杂、危急性较高患者的一个窗口,近年来急诊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口碑好的综合性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对医疗人员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何改善急诊患者的滞留情况,解决急诊科拥挤现象,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是否抢救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深入思考。对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治疗后的分流情况进行分析,使两者间协调发展,有助于医院的急诊建设。

3.1 预检分诊[2]管理方案

我院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一套实用性强的急诊管理系统,可对急诊患者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包括信息完整输入、分类检索与查询、数据图表与趋势等整合性强大的一软件,加快急诊节奏,减轻了传统手工登记的繁琐、遗漏及差错机率。参考国内外预检分级标准,可由分诊台护士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科学地安排先后顺序,对患者病史、生命体征进行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诊,并将患者信息输入急诊管理系统,可使危急重症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救治。有生命危险需立即抢救的患者,可开放绿色通道,进入抢救室实施急救。对存在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病情可能随时急剧变差,可安置抢救观察床上紧急处理和严密监护。医院要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作,必须对医疗资源进行重新编排分配,并不断地改进急诊医疗服务流程。

3.2 抢救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与合理分流

急诊患者疾病构成的分析可以为急诊科管理合理化、高效率运转提供参考依据。郝璐等[3]对急诊病例疾病谱分析统计出急救前10种疾病依次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率失常、中毒、惊厥、上消化道出血、恶性高血压、急腹症、多发病和肺心病。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危急情况概率大,在急诊抢救病人中所占比重大,急性脑出血及脑梗占30.7%、心肌梗死 20.3%、冠心病占15.8%。根据病谱统计分析结果,制定相应政策、制度,尤其是常见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诊治和护理规范,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急诊抢救成功率。不同系统发病率在季节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可根据就诊病人数量和就诊时间集中性分布情况做出急诊护理人员的科学分配,采取灵活、合理、快捷的人力调配,确保医院急诊抢救护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抢救患者中入住院者比例大,占82.4%,最大限度地调动医疗资源,扩大医院配套设施及硬件配置,增加住院床位,首先要保证急诊患者的住院床位。

3.3 护理对策

分诊护士要求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知识,掌握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能迅速评估患者的初步情况,合理分流,优先安排重症患者的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确保医疗安全,并要求全程均有护士陪同[4],消除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向患者细致解释,让患者配合相关医生治疗。根据不同层次护理岗位的需求,加强护理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急救常见病、多发病、心肺复苏等针对性学习,掌握急诊抢救护理程序。后期可对急诊抢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减少患者在医院的滞留时间,减轻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叶立刚,张茂,周光居,等.综合性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的状况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0):933-936.

[2] 孙红,绳宇,周文华.急诊分诊标准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10B):2709-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