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05:51:45
导语:在课程结束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快乐教育;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种不受已有方法的限制,不被定势所拘泥的思维。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多媒体教学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教师也从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变成一名引导学生处理信息的向导和顾问,教师的精力将转向如何教会学生去应付大量的信息,如何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下面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几个典型例子。
“当科学爱上艺术,世界会更奇妙!”马冀同学在观看完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后有感而发。他说,是科技使大卫的魔术与一般的骗术区别开来,因为高科技这个不能被一般人掌握的东西,大卫掌握了,大卫的飞翔表演魔术有人揣测是靠了四根透明的绳子将他吊起来,虽然想起来比较容易,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还有一种说法是利用高能磁铁产生磁场,与大卫身上的磁铁相互作用使他“飞翔”自如,大卫穿越中国长城则分析是采用全息投影技术造成观众的“幻觉”,不管怎样,人们不能否认科技在大卫魔术中的功劳。大卫·科波菲尔也就成为了魔术领域一个顶尖级人物,他的这一成就在精神文明上的贡献是让人类看到了理智号情感,冷静与热情,机械与幻想的完美融合。
“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李亚楠同学特别喜欢凡高的画,她说你看这副画,不远的地方是群群村落中的农舍,一间一间,朴素而平凡,很自然的笔触,宁静的小镇在朦胧夜色的笼罩下祥和而淡然。然而,安静的夜晚却悬挂了一个扭曲的星空,这是一种跳动的梦幻,也只有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这样的星空,他的麦田,柏树,星空有如火焰般的升腾,颤动,震撼着那些观看者的心灵,这非凡的艺术成就来源于凡高那近乎痴狂的艺术激情和对生活博大的爱,在他的画上,激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凡高曾经说过:“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看看凡高的自画像吧,他那深邃明澈的眼睛能够穿透和洞察一切。凡高的一幅自画像中有一种很美的笔触,就是底部淡蓝色的螺旋线。像在舞蹈中的蓝色线条缓缓的一条一条在凡高的自画像的背部延伸开来,凡高生硬的表情在这个美妙底色的画面中也变得柔和起来。其实这就是凡高的性格,一个看起来古怪,死板的人,却是非常的细腻和敏感,表面的冷漠僵硬,内心却狂热,狂热的爱着周围的一切。我不是一个特别爱画画的人,我也不能算是非常懂画的人,但是我却是一个很爱看画的人。每每我驻足默默地看着凡高的这些画的时候,就会去用心体会仍然弥漫在画中的这个伟大的灵魂曾经体会过的情感,或悲或喜,或美或丑,或真或假,都是这个灵魂曾经真真切切放在眼前的观看过的无限的真实,由于真实,如同科学给予人类的力量,凡高对于我是一个燃烧着的灵魂。
的确,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从一枚小小的印章上,探寻出四千五百年前古印度的城市繁华;从一尊高大的神像中,感受到古希腊文明的灿烂光芒;巍峨的金字塔也把天文,数学等广博的知识——包容……斗转星移,尽管地球在几亿年的时光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尽管人类在几千年前创造的一个个文明史话如今已湮没在了历史的尽头,尽管祖先们在几千年前建造的一座座神殿如今已凋敝残缺……但是,我们已经不再质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曾是深幽的海底,不再困惑撒哈拉沙漠曾是鸟语花香的乐园,甚至对悸动在巨大冰川下的火山,人类如今也已是了如指掌。
这就是科学与艺术的魅力,无穷无尽地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探索,自然的,科学的……一个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外表,对我们人类有着不可抗拒的引力,吸引着我们去走近它,揭示它,描述它,通常科技的冷静,深奥,数据,造成了他孤立倨傲的印象,然而艺术是亲近大众的,她的直观性,视觉性,感染性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正如大卫让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的客体搭载魔术的列车,和谐又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科技依然存在那份神秘,然而却愈发地引人入胜,趣味盎然了。是的,我们真的在努力,或用色彩,或用音符,或用文字,或用数字。于是,一个个谜底被揭开,一轮轮新的探索又在不断展开,望穿世界,望穿……这是我们的目标。
世纪中国历史发展占主导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解释这段历史可采用西方冲击一中国回应这一公式,从而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历史作用。柯文认为冲击回应取向对晚清历史虽然可以说明某些问题,但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冲击回应论谈到西方冲击是人们往往忽视近代西方本身就带有扑朔迷离,自相矛盾的性质。柯文还认为史家容易堕入的陷阱是在讨论“中国回应时往往过分抽象化。中国在地理上横跨整个大陆,在种族、语言和地区上变异甚多,极为复杂。所以柯文认为”中国回应这个词最多只是一个代表错综复杂的的历史情境的简化符号而已。
第二种模式是传统一近代模式,认为中国近代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击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近代社会前进。柯文认为这种模式的问题之一是这种两分法迫使我们对现实只能严格地按两极来划分,排除任何中间的可能。第二个问题是假设在一定的社会中,花费在成对两极因素身上的的能量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社会能量向一极流动,就要求相应减少向他极流动的能量。第三个问题是传统近代模式采用整齐匀称的概念来描绘和解释根本上不匀称的现实。
第三种模式是帝国主义模式,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中国百年来社会崩溃、民族灾难无法前进的动因。柯文认为把帝国主义作为是打开中国百年来全部历史的总钥匙,确实是一种神话。
于是柯文正面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包括四个特点:“(1)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中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2)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性与地方历史的研究;(3)把中国社会再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较下层社会历史(包括民间与非民间历史)的撰写;(4)热情欢迎历史学以外诸学科(主要是社会学科,但也不限于此)中已形成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并力求把它们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
当代学者都认为,认识不是主动的给予,而是积极的参与和加工。而且参与不是空手而来而是带了工具有备而来。认识总是在认识者先有的意识准备的加工操作下进行完成的。这种先行的准备,皮亚杰称之为认识图式,海德格尔称之为理解的前结构。就历史认识而言,所谓认知图式可以理解为历史学家加工处理历史信息形成历史认识的工具。历史学家通过自己先行的认识图式去认识历史,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各种主体因素渗透到认识活动中,并最终凝结在他的认识结果上。就如柯文所说,凡是对现实的表述势必也是错误的表述,是一种知者对被知者的思想支配。
参考文献:
[1]晚清学人“世界历史观”的变迁[J].史学月刊,2005.10.
[2]晚清学人“世界历史观”的变迁[J].史学月刊,2005.10.
[3]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1.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
[5]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1.
[6]沈渭滨.蒋廷黻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关键词: 中高职 课程体系 衔接 研究综述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基础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只有做好课程衔接工作,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才能更有效。
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研究
李丽珠(2012)在《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一文中指出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大多中高职学校仍以学科中心,课程结构陈旧单一。虽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较大,但是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学科本位的框架,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则相对滞后[1]。存在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课标研制难度大,教学内容不规范。普通教育的课程标准已比较统一、完整,而职业教育只是对课程设置做出一些原则性规定,没有完备的课程标准,尤其缺少统一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不少专业出现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使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受到影响[2]。此外生源结构复杂、师资力量不足也增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孙惠芹(2012)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一文中指出,中职课程设置与高职教学要求存在文化素质层次的脱节现象。中职教学中专业课占比例大,挤掉了文化基础课程,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进入高校后,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等学科明显基础不扎实,适应不了高职教学要求[2]。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研究
孙惠芹(2012)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一文中指出,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差别。中职教育强调有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相比,高职学生有更深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高新的技术水平,更强的适应性及创新能力[2]。文中还提出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分析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岗位群,明确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典型产品或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培养产业需求的人才。文中指出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角度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科学定位,以能力为本位,合理制订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高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促进应用电子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和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避免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中高职整体办学效益,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2]。这对其他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同样适用。
曾仙乐(2012)在《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一文中指出中高职衔接的内涵之一是课程与课程标准的衔接。在统筹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还需明确课程衔接体系及相应的课程标准,以实现中高职真正的无缝对接,使其跨越区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顺利进行。由于现阶段还没有开发出全国性的中高职课程分类标准,也没有像国外某些国家一样对课程内容做出明确划分。我国中高职院校在同一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重复率高。目前中职教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已实施课程改革,编制了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材,明确了教学课时,并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基础性课程的应用性,为中高职的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各中职学校应该贯彻实施。就专业课程而言,各校开设的课程与选用教材可以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但应明确划分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招生考试的备选科目。同时可以先在某些专业试点,研究划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层次,或者在有合作关系的中高职学校中研究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教学资源的浪费,特别是智力资源的浪费[3]。
鲍伟等(2012)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研究包括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一致、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衔接、中高职教学计划的衔接及课程考核的衔接[4]。
李传双(2012)在《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一文中针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方式提出一些设想,这种设想在其他专业也是可以尝试的。其一是纵向衔接与横向衔接结合。纵向衔接指课程按纵向发展序列衔接起来。根据课程衔接的基础理论,课程内容衔接应按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学科知识的逻辑性,技能形成先易后难的序列排列。课程内容应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但应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横向衔接是指将各种要素按横向发展序列衔接起来[5]。其二是学科逻辑顺序衔接与工作逻辑顺序衔接结合。课程内容的工作逻辑顺序衔接指按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过程的特点组织课程内容,这也是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原则要求的。而学科逻辑顺序衔接是根据学科本身系统和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衔接讲究科学的逻辑顺序与工作逻辑顺序的统一,体现连续性和顺序性[5]。其三是直线式衔接与螺旋式衔接结合。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直线式就是把课程内容从中职到高职组织成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不重复。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螺旋式则是在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阶段上使部分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加深程度。直接式衔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螺旋式衔接则容易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5]。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有效政策的研究
单慧芳(2012)在《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一文中以旅游专业为例就课程衔接实现途径进行了论述,这对其他专业依然适用。文中提出组建旅游职教集团并实行中高职“3+2”衔接式教育体制,同时建立“3+2”衔接式体制下旅游专业“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模式[6]。
徐国庆、石伟平(2012)在《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一文中总结,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内容要在同一专业范围内实现课程内容的区分与相关,而其核心目标指向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与行动必须改变过去习惯的“局部试点”方式,整体规划,发挥出体系效应[7]。
戴真(2012)从教材建设的角度对中高职的无缝对接进行了论述,对中高职教材进行了对比,得出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此外,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统筹管理,加强中高职学校间的联系与沟通,实施学分制管理,课程考核全面贯通,教育部门全面衔接教材,实现教学内容衔接等具体措施对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实现都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李丽珠.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J].职教通讯,2012,(12).
[2]孙惠芹.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
[3]曾仙乐.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4]鲍伟等.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2,(2).
[5]李传双.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6]单慧芳.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7]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一、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的实验准备和实施
1、提前介入新课程
作为首批进入实验的四个省区之一,我们在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研制过程中,参加了《技术课程标准》的编制,《技术课程标准解读》的编写;并为国家级培训承担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研修手册》、《理解与实施通用技术新课程》和《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教学指导》的编写任务,现均已正式出版,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做好了准备。
2、编写通用技术教材
XX年12月,广东省由教育厅教研室、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出版集团联合策划,启动编写粤教版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的工作。我们集中了省教研室、华南师大和部分学校的专家、教授和第一线教师,积极申报立项,其中通用技术学科教材获教育部立项通过,为全国四套版本的教材之一。经过艰苦努力,XX至XX年年,全套教材共九个模块的14册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全部通过教育部审查,陆续在我省和其他省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投入使用,为课程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了解,现在选用粤教版教材的省、市、自治区有山东省、安徽省、陕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
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14册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列表
选修模块
03《电子控制技术》 04《建筑及其设计》
05《简易机器人制作》06《家政与生活技术》
07《服装及其设计》 08《汽车驾驶与保养》
09《绿色食品》 10《营养与饲料》
11《农副产品营销》 12《无土栽培》
13《病虫害的预防与预测》
14《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品种引进》
3、教材选用情况
XX年6月,各地开始选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材。不同版本的通用技术教材由各地级市教材选用小组自主选择。我省选用了教育部通过的四套教材中的三套,即粤教版、苏教版和地质版通用技术教材。其中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有主要15个市选用,约占2/3;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主要有5个市选用,约占1/3;另有1市由省教育厅安排试验地质版通用技术教材。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教材的选用工作,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当地实际和学校情况,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利于通过互相交流,互相提高,促进课程的开设,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培训工作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每年都举办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各市、区(县)每年也都要举办各级通用技术教师培训班,为学校培训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各级培训的举行,基本上保证了任课教师在上课前达到上岗要求,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有力地保证了开课的基本条件。
XX年7月,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了广东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培训班。本次培训是广东省新课程首次通用技术教师全员培训,采取了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交流、教育教学实践等多种培训形式,聘请了课标组的专家和各版本教材主编来授课,专家们的讲课深受学员的欢迎。通过这些讲座,使学员们初步了解了通用技术,为课程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XX年6月,与省教育学院共同举办了广东省国家级高中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班由教育部技术课标组主持,通用技术课标组核心成员全部到位,就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进行了系统的交流和研讨。培训班上还请广东实验中学等四位老师进行了案例分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实例。
此外,我们还多次承担了对使用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的有关省市的教师培训任务,对山东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教师进行了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培训。
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情况
1、学科课程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开课率不断提高
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新学科,开设的难度比较大。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来,各地各校克服了器材设备和场地的不足、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等困难,逐步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XX年仅有少部分市的一些学校尝试开设,XX年开始,全省各市基本上都有学校开设,课程的管理也逐步走入了正轨。
XX年11月至多XX年年5月,为了全面了解全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对全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调研(见粤教研室〔XX〕32号关于开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调研工作的通知)。调研工作以XX年11-12月为主,XX年年1-5月又结合其它工作进行了补充调查。据部分地市的调查统计,全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课率平均为60%左右。有些市的开设情况比较好,如广州市全市有130多所高中学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学校88 所,未开课的学校40多所,开课率达 67.8 %;深圳市共有普通高中学校53所,其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学校有37 所,未开课的学校16所,开课率为70 %。从总体来看,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目前还很不平衡,但形势比新课程开始的时候已有很大好转。同时,各地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也进行一些探索,在开课的准备、师资培训、设备设施、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出台了一些办法和措施,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能力逐步增强
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始终都是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由于首次全省通用技术教师全员培训是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学校的实施方案和教师的岗位还没有完全确定,因此参加培训的教师基本都是临时从各学科抽调的,其中很多人在新课程开始后并没有任通用技术教师;加之高考方案公布后又转回其它学科一批,使本来就相当难找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人员更加缺乏,新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近两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认识有所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才有了一定的起色。目前的教师经过几轮的国家级、省级和市区级培训,以及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开展,教学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已经逐步走向正轨。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的通用技术教师约有一半参加过各级培训,本科学历的占90%以上,专科或以下不到10%;专职教师不足1/3, 兼职教师超过2/3。以广州市为例(资料最全),登记在册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有267人,参加过培训的为149人,占55.8%;本科学历的251人,占94%,专科学历的16人,占6%;专职教师45人,占16.9%,兼职教师222人,占83.1%。
3、开展教研、科研,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科、教师和教学的需要,适时举办了各种教研活动,如经验交流、教学研讨、案例评选等,并出版了通用技术案例集,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各级教教研员也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尤其是注意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来促进教学。各级教研部门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有的市如湛江,还成立了通用技术教研会,除了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说课交流、评选论文和案例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外,还充分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弥补初期培训工作的不足。
开展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体会到,越是薄弱的学科,越要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发挥教学研究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各级不同类型教研活动的开展,广大教师在教学常规方法、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基本技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对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XX年4月-6月,制定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实验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实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规定了通用技术课程每周开课不少于2课时,必修2个模块以上。
XX年12月,举办了广东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案例评选活动。由全省各地普通高中选送的案例评选出优秀案例,并编写了案例集,录制了教学光盘配套下发,供学校在进行通用技术教学时参考。
XX年4月,我们在珠海承办了第二届通用技术四省区协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课标组核心成员、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个实验省(区)的教师和教研员,还有江苏、福建2个准实验区的代表,以及一些相关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等共80多人。会议内容有经验介绍、现场观摩、说课交流、专家讲座,讨论互动等,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XX年1月份,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指导》编制工作,承担了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的编写任务,该书现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XX年6月,我们制定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科模块教学要求》,为课程开设、教学正规化创造了条件,为教学评价制订了标准,为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基础。
XX年年9月,举办了广东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工作研讨会。会议的内容为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交流;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研讨;通用技术课程现场教学观摩和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论文评选等。全省各市普通高中有80多位教师、教研员、学校领导参加了会议,共提交了36篇论文,参观了番禺中学和仲元中学2个现场,观摩了2节现场教学。会议针对通用技术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思路。会议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教学改革 综合能力 体系结构
一、研究的意义:
数据结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于70年代中后期。而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国外从1968年开始设立。《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硬件(特别是编码理论、存储装置和存取方法等)的研究范围,而且和计算机软件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编译程序还是操作系统,都涉及到数据元素在存储器中的分配问题。在研究信息检索时也必须考虑如何组织数据,以使查找和存取数据更为方便。可以认为《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图1表明了《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中所处的地位。
从2009年开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专业课由以往的各高校自主命题改为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涵《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四门课程的内容。《数据结构》部分在前三年的考试中分值均为30%,所占比重较大(平均应为25%)。
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英语、数学、政治)实行全国统考已有多年的历史,针对研究生入学统考的公共课辅导班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每年都有新的考研资料推出。但专业课统考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鲜事物,理工科电类专业中目前只有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实行全国统考。专业课实行统考以来,我校报考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公共课成绩合格,只因计算机专业课成绩不合格而导致考研失败,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
面对《数据结构》课程改为研究生入学统考的新形势,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效果在统考中得到检验,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继续深造。
综上所述,对《数据结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现状分析:
《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课程建设在国内各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中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我院《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与考研要求脱节,目前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针对期末考试,教学内容随机性强,系统性差。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需要自学,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考研学生的复习工作量,降低了复习效率;
(2)任课教师多,教案和课件不统一,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的任课老师涉及计算机系、软件系及办公室几个部门,没有固定的时间来讨论教学内容,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所以急需组建课程组,在学思想、保证教学观念一致的基础上,综合教学内容 ,使教师之间主动协商与沟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数据结构》课程的理论性强,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于程序设计的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因而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虽采取了一些方法,但是还需在个性化教学的措施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三、改革与研究实施方案
针对我院《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遵循“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宗旨,我们课题组老师决定对该课进行改革,希望通过对《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同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选择并研究经典教材,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优化教师队伍, 改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使学生真正在教学改革中受益,我们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内容涵盖从课上到课外各个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1)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研讨,结合考研大纲中的考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更多的引入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
以往我们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期末考试,考虑到我院学生整体素质不是太高,授课过程中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任课老师大多会一带而过或只要求学生了解,这直接导致了近几年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我院学生通过率极低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数据结构》课程讲授内容的重点和比例做出适当调整,既照顾到全体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接受能力,同时兼顾考研中高水平内容的渗透,以期提高我校的考研通过率。
(2)研究《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模式,在做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参加考研的学生,开设考研辅导班,安排固定时间答疑。
考虑到《数据结构》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半学期,而多数考研的同学真正开始复习专业课在大三下半学期,甚至是在大四上半学期,从学完这门课到考试要放置近两年的时间,大部分的同学很难记住 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临近考试前给专门考研的同学安排辅导课和答疑。
(3)对于重点章节,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案和授课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现有讲授《数据结构》课程的老师为主要成员组建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水平《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团队。
我院讲授过《数据结构》课程的老师有多名,虽然大家的授课内容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来组织,但各任课老师之间交流很少,基本都是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讲授,侧重点并不统一,到期末很难整理出一份能考查所有任课老师讲过的重点的试卷,所以对于重点章节,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案和授课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数据结构》课程在我院已经开设多年,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团队成员均已担任五年以上的教学工作,对教学事业倾注高度热情,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团队结构合理,有各个层次的教学骨干,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5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3人。团队成员具有精诚合作精神,积极参与,肯于奉献,一定能够很好的完成此项教学改革课题。
(4)研究真题,对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据结构》试题进行命题分析研究,了解命题趋势,掌握最新的考研动态。
(5)本项目组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在以学生为本的研究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四、改革的具体目标
(1)不断完善和优化《数据结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结构,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精排和优化,做到精讲多练,突出重点;
(2)搜集整理出一份题型全面、难度适中、知识点覆盖较全的校内考研习题资料。
(3)改变本科教学内容与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脱节的现状;
(4)提高学生全面掌握《数据结构》课程内容的能力。
(5)团队负责人潜心研究教学规律,通过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头人的领先、表率和指导作用,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森.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的研究.办公自动化杂志.2011,207:4-6
[2]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0.
[3]高岚.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8):49-51.
关键词: 任职教育 《电工学》课程 教学改革
1.引言
《电工学》课程是任职教育培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关于电路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电路实践基本技能的课程,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目前,《电工学》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模式主要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学习为核心,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课堂教学以理论讲授、分析推导为主,实践教学为巩固强化理论学习而服务,课后作业、辅导均围绕着培养学生理论基础与分析能力进行,课程结束考核也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理论分析能力,整个教学组织与实施模式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因此有必要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使该课程的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
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论证,探讨并提出对该课程实施以“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组织考核相互融合,技能培养目标为主,培养学生任职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教学改革,必须依托于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现实条件,本次教学改革先在一个实验班进行。
2.条件准备与前期调查
实验班的全部80学时《电工学》课程进行全程实验室教学,教学地点为电工综合实验室;任课老师由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师担任;教学所需实验设备、器材、演示板等将首先满足该教学班需要;教研室对该门课程进行全程跟踪调查、效果评估。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改革,课程组对现有教学演示板进行整理,重新制作一批轻便且实用的实物演示板,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
开课前,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基本情况调查,调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欲望情况调查。学习欲望是学习的动力源,在学习中作用巨大。开课前,对学生必须进行学习欲望情况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欲望的程度,针对不同的程度实施必要的思想激励,让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欲望进入学习过程。第二,学生的文化基础情况调查。学生的文化基础关系到课程开设的质量,必须对文化基础进行调查,摸清情况。调查的目的是掌握每一名学生的文化基础,为制定不同的培养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以后提高《电工学》课程学习质量奠定牢固的基础。
除了基本情况调查之外,还组织行教座谈会,进行开课前思想状况了解,开课前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做到学习《电工学》课程前,将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
3.教学实施与管理跟踪
采用实验室授课的方式实施教学,并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教学进行管理跟踪。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分析探讨,并反馈到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预习阶段。每次下课前,布置预习下一次课的内容,并对预习情况进行记录、跟踪、评价,督促学生提高预习质量。教研室每周设置固定的时间开放实验室,供学生预习、实践使用。第二阶段,授课阶段。采用理论与实践活动在课内共同存在的方式授课,让它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定律,达到对理论的掌握。第三阶段,课后辅导阶段。及时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化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学习问题和思想问题,提高学习的质量。
具体的管理跟踪措施有三种。第一,课程预习管理跟踪。主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管理跟踪,对人员进行管理,对预习的状况进行评价,以达到预习的良好效果。第二,课堂纪律管理跟踪。课堂纪律设立成绩记录表,用以对学生课堂纪律进行管理。第三,课后自习管理跟踪。课后自习主要对学生巩固加深课内所学知识进行督促指导,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记录。
4.考核评价与总结报告
平时成绩分为立理论平时成绩、实践平时成绩和课堂纪律成绩三块,做到全部课次都有记录,为学生的总评成绩提供依据。考试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课程结束后实施。免考项目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素质,突出技能特点,获学院、地市、省级以上电工电子竞赛等级奖励,取得国家电工职业证书者,就可免考,直接获得优秀。不符合免考条件的学员必须参加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又可以细化为平时表现成绩和作业成绩,平时表现又可细化为纪律遵守情况、实践操作表现和理论学习状况等,作业包括实践操作作业和理论学习作业两部分。课程结束考核也分成实践考核和理论考试两部分进行。
注重评价效果,积极开展评价活动,将《电工学》课程评价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开展日常评价活动。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对老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情绪问题,二是解决学习理论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老师授课情况评价,可以及时地修正授课方面的偏差,使授课始终有好的效果。第二部分,实施课程结束评价。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电路综合能力做准备。
教改后的课程总结报告分为多阶段双向进行,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阶段性总结报告。按照教学节点,让学生把这一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意见建议等总结出来,老师再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学习状况,以及授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计划安排,撰写阶段性和总结性报告。二是课程结束总结报告。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情况、个人学习得失,以及意见建议等进行总结报告,任课老师写出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报告,课程组根据整个教改情况再进行总结分析。
5.结语
“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组织考核相互融合,技能培养目标为主,培养学生任职能力”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使得学生的电路连接能力、电路测试能力、电路理论应用能力、电路故障判断与处理能力等五种能力同时得训练。对比传统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电路工程素质和任职能力,从而为学习后继课程和积累工作经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
如果培训的落地,让企业外请的职业讲师做的话,效果一定好,那是他的课程呀,但这样的成本太高了,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承受的。要是培训公司来做的话,她们在当地,比较适合,但专业度有限,很多培训公司的销售,都是小姑娘。要是企业的培训经理做的话,到是名正言顺,但他们手上没有一些工具,也做不到位。
所以对我们这些,以讲课为生的职业讲师来说,如果能给培训公司或培训经理一些工具,让他们低成本地,落实上课内容,不是很好吗?培训公司在销售,这个讲师课程时,可以告诉培训经理,我们在课程结束后,有N个工具,协助你把课程落地,督促学员用学到的内容,解决学员的问题。这样的课程销售人员,是不是培训经理更喜欢呢?
这里所谓的落地,我理解就是让学员练习上课内容,引发学员今后的行动,小组合作解决企业的问题,带来企业的绩效。这就是我倡导的“项目式培训”呀。今年我把培训讲义,进行了全面升级,特别关注课后的培训落地。所谓“项目”不单是课程内容,和课前调研,更关键的是给培训公司和企业的培训经理,一些课程落地的工具,强化课后学习,解决企业的问题,具体项目,有下面九个章节。
第一章问题:每个学员在课程开始前,培训经理就把课程大纲,发给每一个学员,让学员知道课程的核心内容。并把讲师的网站、微博、书等详细资料,发给每一个学员,让每个学员都带着问题来听课。在培训现场,每个学员在自己的学员手册上,分别写下,和课程相关的三个问题。
第二章分组:在课程开始前,学员就已经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职位,不同性别,不同经验等等,分好了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7个人,最好6个人。讲师让学员互相认识一下,在讲义上填写组员通讯录,并列出全体组员,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第三章练习:每个课程都有相关的练习题,大概5页左右,大部分都是问答题,要学员根据行业的、企业的、岗位的情况,结合课程内容来练习。就像我们上学时,老师讲完课后,还给学生留了作业,这个练习题起得,就是这个效果。有的企业,在外地统一住宿培训,课程开始前的下午或晚上,可以让学员做这些练习。也可以在课程中的,中午或晚上,让学员做。更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比如从5点到6点,学员在教室,用一个小时来做练习,晚上分组讨论练习题,算是强化课程内容,不能让学员闲着呀。
这个练习册是“项目式培训”中,最大的亮点,里面的练习题,都是经过讲师精心设计的练习,一定会让学员学有所获。在2011年,我在给北京的合众思壮公司上课时,学员在第三天用了一个小时做练习,下午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分享,效果很好。
第四章课程:这一章就是实际的课程了,讲师授课或引导,学员参与,组长指定轮流发言。具体是讲授式授课,还是引导式授课,要视课程内容而定。在课程中讲师不搞竞赛,不搞“强制互动”、不讲黄色笑话、不涉及政治、不搞游戏,不自吹自擂,不搞那些让学员不舒服的东西。学员只有被尊重了,才会把心思放在课程内容上,马斯洛需求层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具体授课手法,请看我的书《不懂心理学就别当讲师》、《培训这样最有效》,当当、京东、卓越等有售。
第五章总结:每个学员,自己写自己的,写出本次培训的个人总结,列出12条,不需要长篇大论,只罗列自己学到的知识点,就好了。然后组长带领大家,交流培训心得,互相点评,算是以小组为单位,学员互相帮助。很多培训经理,在课程后让学员,写的行动计划或培训总结,也是这个意思。
第六章分享:学员回到工作岗位上后,一周之内,上交一个相关案例,讲师给出了固定的格式。这个案例要和讲师的课程内容有关,最好是学员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别人经历过的,不是瞎编的。培训经理把这个案例,录入公司的知识库,算是完成了本次项目的知识沉淀。这个案例,以后公司其他讲师,可以用来授课。培训经理还可以结合企业的情况,组织内部的案例分享会。在会上培训经理,要再次强调,讲师在课程中,强调过的那些知识点。2011年4月开始,我做了华为终端的渠道顾问,引入我的渠道管理课程,全球各地的华为渠道经理,按照本文的“项目式培训”来做,期间每个人都写了1000字以上的渠道管理案例,并上台逐个分享。其中有个来自泰国的华为人,是个华裔,用英文写,并上台分享,学员收获很大。
第七章课题:讲师在上课时,讲到了一些工具和方法。学员6人学习小组,一起上过课,互相之间也算熟悉。培训经理就可以让学员,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关心的课题,用上课讲到的工具,来分析这个问题,想出办法,列出行动计划,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在中间,可以用到“行动学习”的方法。这个课题,最好是在第二章里面,每个组员都关心的课题,也算是有头有尾。
第八章可视:为了强化学员记忆,巩固培训课程效果。培训经理可以让学员,把前面第五章的12条心得体会,或后面案例的经验,或前面小组共同关心课题的感受,全部写在一张海报上。并督促学员,把这张海报贴在学员办公桌对面的墙上,让他在工作中,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强化课程的内容。如果课程内容和很多人相关,就可以张贴在公司显眼的位置上。比如我的管理课程《管理者的三维领导力》中,有个“服从宣言”,深圳有个企业,就张贴在会议室的墙上,洗手间的墙上,走廊上面,方便所有员工随时看到。总之要把培训结果,可视化,让学员随时看到。
第九章读书:讲师在讲义后面附加了一些,和课程相关的文章,方便学员在课程中或课后阅读。讲师也推荐学员看一些,和课程主题相关的书籍,让学员写读书笔记。这个办法很多培训经理都在采用,我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论述了。
关键词:农科类;教学体会;化学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各组分含量的一门学科。定量分析化学是农类专业必须开设的基础课程,在学生树立量的概念、培养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分析化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知识点相对零散、计算多且复杂,使学生难以掌握和记忆。所以,必须寻找能适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作者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系统化内容,建立整体框架
作者授课的2010级农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所用的教材是由谢天俊主编的《简明定量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按分析任务分,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而本课程主要讲述定量分析的内容,为了准确测定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必须先了解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按测定原理和使用仪器的不同,定量分析又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内容也相应地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1]。在讲授绪论时,引出本课程的主讲内容:定量分析误差、滴定分析概述、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分析法和可见吸光光度法,先让学生建立一个轮廓清晰的整体框架。
二、对比总结知识点,帮助理解和记忆
本课程的化学分析中,主要讲述滴定分析,包括滴定分析概述和三大滴定。其中概述部分的内容可总结成几个数字来记忆,比如,总结为标准溶液浓度的两种表示及换算、标准溶液的两种配制方法、滴定反应的三个要求、滴定分析法的四大类型、基准物质的四个条件、滴定操作的四种方式。三大滴定法可以按相同的思路来介绍:定量处理的常数及相关计算—滴定曲线的计算—准确滴定条件的确定—指示剂的原理及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滴定法的应用。但三大滴定法具体讲述的原理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对三大滴定法进行横向的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并总结各滴定法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记忆各滴定法的相关知识,使零散的知识点更加地连贯和系统化。
三、回顾式教学,巩固已学知识
在讲课前,对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花几分钟进行回顾,强化学生的记忆,并帮助学生提炼上一节课的重点[2];讲授新的知识点时,及时回顾并提问已学的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
点的印象,并帮助学生学会将课本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在每一章节的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对该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书面总结并上交,增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总结能力。
四、进行单元测试,灵活应用知识点
精选一套单元测试题,选择能复习巩固课程基本知识点以及
能了解某些不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的开拓性内容的测试题,在每
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并对测试题进行打分,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掌握计算技巧,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五、讨论、讲解作业,提高学生参与性
每一次课结束时,都会布置教材上相应的练习题作为作业,每次作业批改后,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对作业进行分析和讨论,依次选择讨论小组的学生代表对作业进行讲解,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
与性,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强化对作业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采用总结式、回顾式、提问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理解,连贯记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天俊.简明定量分析化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3.
一、情景教学概述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角色和场景高度融合后的一种“仿真”教学组织形式。情景教学则为学生模拟了最接近于真实的场景,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将知识与任务情境有机结合,从而解决情境性的问题,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情景教学是一种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
二、情景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
在传统《医药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易对知识要点有切身的体验,是学习实践的局外人,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死记硬背,效果不佳。《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使得情景的设计相对简单,而且教学过程也易于掌控,也易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医药营销过程,能较快地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近年来,学校一直在进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情景教学改革,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情景设计与修正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药营销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医药市场营销》划分为:医药营销认知、药品招商、药店营销、医院营销、学术营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场景。在每个场景中,设计不同角色,明确不同角色的任务和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参与团队的规模,由学生自行组织团队,分配角色、明确任务。然后对每一个角色和团队制定评价标准,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重要参考。例如: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情景模拟中,我们先将学生分组,并指派他们作为某一公司的代表参加投标。情景演进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制作标书进行投标,然后选出评标委员会,并由该委员会根据真实招标过程中的评标规则进行评标。评标结束后,团队成员对公司产品进行展示、现场竞标,投标人中标后现场签约。整个情景过程我们设计多个评价节点,如:标书制作、产品展示、中标利润等,以此来评价团队和组员的表现,并给出相应的分数。在情景设定过程中,先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做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组织3~5个学生代表与教师讨论课程情景,对情景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课程结束后,教师及时对情景设定情况进行反思,并记录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下次教学的参考。情景设计过程中,还注意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强调对现实情况的逼真模拟。
2.教学过程的控制
情景模拟过程的控制对于实现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好的教学过程控制,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学过程的控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进行预演,认真备课。教学过程的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设计好的情景中要求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并遵照约定好的程序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事先有了解,因此,学生事先的课程准备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2)时间控制和节点控制相结合。在情景模拟过程中,每一情景的时间应明确规定,并要求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任务,当某一情景结束时,迅速转换至下一情境,这样有可以有效控制上课时间。同时应该事先将情景关键节点告诉学生,在模拟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3)强调课程纪律。课堂中参加情景模拟的学生一般较多,学生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别,认真程度各异。为保证情景模拟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强调上课纪律十分必要。可以将遵守纪律的情况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4)固定任务与随机任务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团队的每个成员均应该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情景模拟结束后,团队要派一人对团队表现进行总结和分享,人员选派由老师随机指定。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现场的气氛来调控教学进程。通过对情景模拟过程的控制,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情景的顺利转换和流畅进行,并发现情景设定、情景转换、情景演练中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师情景设计和教学过程控制能力。
3.情景模拟考核与总结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情景教学,教学过程考核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每次场景模拟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在考核标准方面,主要围绕学生情景参与时间、参与积极性、参与质量、团队合作情况、个人表现情况等方面。根据重要程度设定不同考核分值。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历次考核成绩进行平均作为本门课程的总成绩。考核程序中,采用学生与老师共同打分来评价学生表现。学生现场统计成绩、课堂上进行公布,然后让表现优秀的团队对情景模拟经验进行分享,同时也会选择表现较差的同学谈自己的感受。整个考核程序公开、透明,避免老师一人评价可能存在的偏见,评价结果也较具有公信力,学生较为信服,可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每次情景教学结束后,要求每个团队写一份总结报告,汇总本团队表现得失,报告需经过团队成员的充分讨论,并集体签字才能视为有效总结。这样的总结过程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深入反省,增加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4.情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情景教学在《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1)情景设计要与现实相近,同时也要便于课堂操作。学生对现实的工作方式较感兴趣,希望能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如果我们的情景设计能接近现实,这样学生的热情就会很高。同时,情景设计也要考虑到现实条件,考虑到课题的操作性。在情景设计中应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2)应该注意控制学生团队的规模,选择合适的团队领导。团队人数的控制以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到其中为准,即团队应该给每一位成员分配合适的角色,能分配到具体工作。团队领导也很重要,在某种程度中决定本组的整个表现,团队领导应选择学习热情高、组织和沟通能力较强的人担任,应该是强弱结合,不宜强强联合,也不宜采用学生自由组队方式。
(3)重视总结和反思。要提高情景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勤于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行书面总结。同时,在每次情景模拟结束后,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反思,并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写出总结报告。现实教学过程,认真做总结的团队,在以后的情景模拟中往往有较好的表现。
(4)强调过程考核和公平考核。考核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迫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情景教学中应该重视对每次情景模拟的考核,并由平时考核结果决定学生最终成绩,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学的全过程付出相当的努力。此外,考核应该公开、透明,同时应该体现民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在一个公开、公正的环境中学生学习热情更高。
要把技能竞赛引入到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需要教师和行业企业的人员对教学目标全面分析,结合导游证考试制定出符合行业发展和导游员实际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统一的目标,最后根据制定的课程目标制定技能竞赛的项目。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基于地陪导游员的服务程序设计教学竞赛项目。
二、竞赛项目设计
工作是职业的核心内容,职业岗位中的任务是工作任务。导游业务课程竞赛项目要按照导游员实际工作的过程来设计,结合导游资格证考试的竞赛内容,全方位的来提高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我们在进行竞赛项目开发时,参照河北省旅游行业对于导游人员需求的标准,请到了多家旅行社的管理者和一线的导游员进行参与指导,制定出了符合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项目、课程竞赛项目等。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导游人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竞赛组织与评价
1.组织竞赛小组,在班级的竞赛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可以将全班划分为几个小组,每组人数控制在5~8人左右,每组在不同的活动中选取不固定的组长,组长对全组人员负责,为了增强趣味性,每个小组可以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有:喜洋洋导游团、灰大狼才艺展示团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向心力,每组设定一个组长,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竞赛,学生的参与性比较高,能够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2.制定竞赛规则,竞赛规则的制定很重要,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效果,教师在制定竞赛规则时,要充分考虑旅游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参照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内容,规定既要科学合理,又不能生硬死板,教师要有一定的灵活调控空间,可对临时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竞赛规则要保证其公平公正性,避免引发争议。此外,在竞赛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细致周到,比如:学生使用的道具提前准备好。需要播放音乐和图片的同学,提前拷贝到电脑上,告诉工作人员放映的时间,比赛计时有哪些同学负责,要多准备出1~2个计时表。
3.确定竞赛评委,导游业务课程竞赛活动评委的选择有两方面。一是校内专业老师,这些老师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比较多,也比较了解学生的特点,能够结合专业方面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二是校外评委,主要包括旅游行业专家,旅行社经理和一线优秀导游员。这些评委能够从行业标准,游客需求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我院旅游专业在进行导游词讲解中请到的评委除了校内的专业教师外,还有石家庄国际旅游社的经理,优秀导游员、其他兄弟院校的老师等。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能够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际的表现有准备的定位,为学生以后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进行竞赛,竞赛环节是整个竞赛活动的核心,竞赛的场地主要是导游实训室,教师在整个竞赛的过程中要起到调控的作用。主持人可以让学生来担当,主要是把握和控制好竞赛时间、场面气氛、竞赛节奏以及学生的参与面和情绪。
5.竞赛评价,竞赛活动结束后,各位评委应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点评,对学生的竞赛表现做出分析,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果没有参加的同学也可以参与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6.活动总结,比赛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和本次竞赛的过程在班里进行总结。如:在导游景点讲解比赛活动结束后,让参赛的学生先谈谈自己对于整个比赛活动的感受,有什么样的收获。然后老师再根据竞赛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回味和回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确保每一次竞赛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