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体育复习计划

时间:2023-02-21 17:23:44

导语:在体育复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复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计划生育技术;护理

我国的人口正在不断的增长,为了控制我国的人口数量,保证优生优育,为育龄群众提供必要的节育和生殖健康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我国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这一项政策。计划生育的实行是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有效运用上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已经是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育龄群众的生育质量、生活质量和心态,甚至是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因此提高计划生育的技术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护理这一项工作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护理质量的高低对整个计划生育的服务质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的护理质量,是使护理工作更趋向完美的必然选择。

1 方法

1.1 心理护理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则为我国的这项国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这项国策所坚持的前提必须是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1]。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女性一般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压力,因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特殊性,再加之很多女性对这项技术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导致她们往往会在接受服务的时候产生抵触心理,有的甚至萌生恐惧和害怕。所以需要相关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通,介绍该项技术的安全性,向其解释必要的节育措施,并帮助其选择长效的避孕措施,耐心的做好心理陪护工作。

1.2 针对

在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时候要注意做好针对,针对的原则是尊重个体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看待接受服务的不同个体[2]。因为很多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女性都是生育过二胎的妇女,有些妇女两胎都是女孩儿,其心理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所以对于这一类的女性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必须做好相关的解释工作,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护理。要对其解释相关政策,并且介绍相关的手术过程和手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解除其抵触的心理。

1.3 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而言,要求做好宣传工作。在医院、计生服务站内部,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主要宣传主体是站、内的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在做好相关的生理干预的同时,也要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护理人员需要向接受服务的女性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播健康的生殖知识。可以针对不同的主体完善上面所提到的针对[3]。要做好新婚夫妇优生指导工作,向孕妇提供必要的保健知识,对于产后妇女要进行科学育儿的讲解工作,可以适当指导必要的避孕节育方法。除此之外,要做好育龄夫妇关于常见病症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更年期保健指导。关于院、站外的宣传,主要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杂志和报纸等宣传媒体来进行宣传,使计划生育更加的深入人心。

2 结果

通过本研究的相关护理干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护理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施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来,接受服务的女性的满意程度大幅度提高,而相关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态度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和改善。

3 讨论

为了做好新时期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计划生育的优质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4],要想实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成功的由强制型转向服务型,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护理过程中以“受术者至上”作为指导理念,关心受术者的自身情况和家庭环境,注重她们的心理变化和需求的不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女性的真切需要。除此之外,从护理人员自身来说,护理人员要做好护理工作,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医学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护理知识、人文社会知识等。只有护理人员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并且不断的更新自身知识,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工作责任感和职业精神。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护理人员才能根据不同受术者的不同心态进行不同的心理指导和疏通[5]。从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情况来看,特别是对农村妇女进行节育手术时,由于她们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相对缺乏充分的健康知识,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不积极的配合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治疗,甚至个别妇女还产生了抵触心理。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受术者的身心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走进接受服务女性的生活,站在接受服务女性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让她们消除一切负面的心理情绪,切实感受到温暖亲切,从而摒弃接受服务时的紧张焦虑甚至是抵触的心理,提高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计划生育事业做出有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华毛.基础护理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中的重要性[J].青海医药杂志,2012,33(06):154-155.

[2]保成华.浅谈基础护理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3,25(01):85-86.

[3]余立立.基础护理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的应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33(11):67-68.

第2篇

关键词:古滑坡;抗滑桩;复活;机制;治理

1、工程概况

某工程地处古滑坡地带(图1),地质条件复杂。古滑坡的总体积约160.0×104m3,受地形、构造应力、降雨的影响,工程开挖后出现滑坡、坍塌、大变形等问题,给正常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并且对居民生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若不尽快治理,一旦再遇连续多日强降雨或强台风、暴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必将引起滑坡剧烈活动,甚或形成泥石流直冲前缘的民居等构(建)筑物,后果更加严重――将会在全省乃至国际上造成广泛的负面社会影响。

2、工程场地条件

2.1地质环境

2.1.1地形地貌

复活古滑坡原始地貌为构造侵蚀丘陵地貌,滑坡坡脚坡度约25°,中部较缓约15°,上部较陡大于35°,局部冲沟岸坡达45°以上。滑坡东西两侧为小冲沟,深度为3~10m不等。滑坡前缘为居民区,后缘为公路。坡地植被率为70%。

2.1.2自然气候

滑坡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1772.4mm,年均湿度79%,雨量主要集中在梅汛期(4~6月)和台汛期(7~9月),其汛期降雨量大、过程长,总降雨量占全年一半以上。

2.1.3地层岩性

滑坡区出露地层主要由第四系(Q4)松散残、坡积堆积物(老崩滑体)、下白垩统馆头组(K1g)治积岩和上侏罗统西山头组(J3x)大山碎屑岩等三大层组成,共分8个工程地质层。其岩性由新至老 依次为:

(1)①-1含碎石粘性土(Qesl):土黄-浅紫色,可塑,稍湿,稍密,渗水性较好。以粉、粘土为主,含量65%左右,砂20%左右,碎石15%左右,大小0.5~2.0cm,少数稍大。层厚度1.20~3.85m,连续性好。

(2)①-2碎石土(Qesl):浅黄-浅紫红色,稍湿,稍密-中密,渗水性较好。以碎石为主,大小0.5~3.0cm,部分5~10cm,少数块石,总含量30~45%,粉粘土含量35%左右,砂15%左右。层厚1.20~12.90m,层厚薄不一,不连续。重型平均击数为7.3击。

(3)②-1全风化粉砂岩(K1g):紫红-浅紫灰黄色,以土状为主,局部硬土状。原岩组织结构基本破坏,残留部分强风化粉砂岩块,渗水性中等。遇水易软化。野厚0.90~10.50m,厚薄不一。连续性好,重型平均击数为6.7击,推荐承载力200kPa。

(4)②-2强风化粉砂岩(K1g):紫红色,岩石破碎,以碎块状为主,碎块面包裹黄泥,局部夹硬土状薄层。层理轴心夹角70~80“,节理轴心夹角50~60”。层厚0.70~8.00m,厚薄不均,连续性好,推荐承载力450 kPa 。

(5)②-3强风化泥岩(K1g):浅灰-灰白色,成份主要为粘土,含量80~90%,少量的粉砂。岩心呈碎块状、片状,局部硬土状,遇水极易软化。层面轴心夹角5~80“,层厚0.3~2.20m,连续性一般。滑动面多位于此层。

(6)②-4弱风化粉砂岩(K1g):紫红色,层状构造。成分与②-3层相同,岩石较新鲜,成块率好。层连续性好,厚度大于13.20m。RQD值80~95%,岩心露天摆放3~5天后即崩解。岩石干抗压强度平均值94.1MPa,推荐承载力1000 kPa。

(7)③-1强风化含角砾晶屑凝灰岩(J3x):岩石局部破碎,层厚大于7.50m,推荐承载力1000 kPa。

(8)③-2弱风化含角砂晶屑凝灰岩(J3x):浅红紫色,岩性特征与③-1层相同。岩石较新鲜,坚硬致密。局部破碎软弱,漏水明显。层连续性好,厚度大于6.65m。岩石抗压强度151.0 MPa。

2.2滑坡形成机制

综合前述知,当前滑坡是基于古滑坡基础上,原始地貌地形坡角度大(下部较陡25°,中部较缓15°,上部较陡>35°),第四系残坡积层(老崩滑体)厚度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能差。在长期的地质力作用下,后缘修建文青公路所增加的附加荷载、前缘地基的深开挖造成高切坡临空面所产生的附加应力场破坏了大部土体的平衡条件,加上降雨冲刷和地下水的潜蚀作用,促使滑动带剪出,在同样的工程地质条件下,边坡失稳速度加剧,并与已存在的古滑面(带)进一步连通,从而形成现在的滑坡。

2.3滑坡破坏特征

滑坡体中地裂缝隙纵横交错,以拉张裂缝、剪切裂缝为主,鼓张裂缝次之。破坏后的滑坡体周界裂缝贯通,边界清楚,发育完全。滑坡体平面呈鞋底状,主滑方向325°。滑坡前段由于场地开挖,滑动带暴露,人工边坡坡脚成为滑坡剪出口,受开挖影响,滑动方向转向偏西。滑坡前缘宽70m,中部最宽处达130m,滑坡中后段老滑坡台阶明显,台阶高度2~3m,后缘可见“醉汉林”和“马刀树”。 左侧缘位于西冲沟中,表现为局部倒塌、鼓张裂缝、水池(集水井)破损,西冲沟口有2处体积1000~2000m3的崩塌;右侧缘后段位于东冲沟,为一条连续性好、有明显降落的裂缝,缝宽1.0~2.5m并向西延伸穿过杨梅地、坟墓群等。据当地居民反映:数十年来,每逢雨天缝中则流浑水,雨后裂缝带(宽约1.0~2.5m)下陷。上述表明滑坡始终处于蠕动之中,当前滑坡体已发生整移。

2.4滑坡复活成因

根据上述分析,引起该古滑坡复活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地质构造因素;二是岩层岩性因素;三是地形地貌因素;四是人类活动因素;五是降雨和地下水影响,等等。

3治理方案选择

3.1方案的提出

根据前述滑坡特点、滑坡推力和场地条件实际等因素,为确保滑坡前缘居民和财产安全,设计中提出两个整治方案。

(1) 方案1。普通抗滑桩+普通挡墙、辅以排水方案。即在复活古滑坡滑动面(滑床)

较平缓的近后缘部位布置4排共54根普通抗滑桩。 其横截面尺寸为2.0×3.0m,桩砼为C20桩顶与地面持平或略低于地面0.2-0.5m。桩中心间距6m,呈“品”字形分布。对滑坡前缘的高切坡采用重力式浆砌挡墙,主要作用是抵抗边坡主动土压力,加强边坡的稳定性和项目的安全。其他再配上排水工程。

(2)方案2。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抗滑挡墙、辅以排水的方案。根据滑坡前缘人工切坡

地形条件,共划5个断面,除3-3断面设抗滑挡墙外,其他4个断面均设锚索抗滑桩。锚索抗滑桩按单排共49根设置,桩横截面为1.0×3.0m,桩中心间距为2.0m,桩间设砼挡土板,桩顶设砼压顶梁。桩、板、梁的砼均为C25。为了减少桩后回填难度,将桩上部按倾斜设计。由于坡面垂直于滑坡推力方向,故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墙壁方案。再辅以排水措施。

3.2方案比选

(1)施工可行性比较

根据滑坡特征和成因,结合现场实际地形比较:方案1为普通抗滑桩支挡结构,经计算其桩体直径及配筋量极大,而且由于场地运输不便,材料搬运至滑坡体上部极为困难,人工挖孔桩的施工难度极大,这是其一;其二,需要动迁侨胞的很多祖坟,且墓建造得相当豪华、考就,造价高达数百万元一座,对当对于民众影响较大;其三,该批抗滑支挡结构位于复活滑坡体的近后缘,治理效果不显。方案2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支挡结构,且将支挡结构施作的位置移到了滑坡最前缘,除预应力锚索部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难度较大外,其他方面均比方案1方便,总工程量也比方案1少。

(2)受力性能比较

方案1的普通抗滑桩其力学模式类似于锚固于滑床的悬臂梁,桩身弯矩、剪力相对较大,桩需要的截面和埋深也很大;

方案2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则改善了普通抗滑桩的受力状态,从被动抗滑结构改变为主动抗滑结构。桩身内力、桩的截面和埋深都做到了节省材料、降低造价和工期短的目的。

(3)经济性比较

从表1知,方案2比方案1省149万元,占30%,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结论。经上述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最终选用了方案2――即“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抗滑挡墙” 辅以排水的组合治理方案,作为整治该滑坡的支挡结构。具体做法是:在滑坡推力方向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垂直于滑坡推力方向采用抗滑挡土墙,再辅以截、排水措施。

4、治理设计

4.1锚索抗滑桩

如图2断面为主要受力段。抗滑桩按单排布设,桩截面1.0m×3.0m,桩中心距离2.0m,桩长11.0~15.7m,平均14.1m,嵌入弱风化粉砂岩层5.5m,桩身砼采用C25,根据滑坡前缘的实际地形情况,将抗滑桩上部倾斜设置,以利施工方便;锚索采用11根Φ15.24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锚孔间距2.0 m,锚索与水平线夹角25°,锚固段长度大于6m,注浆材料采用M30水泥砂浆,注浆压力为0.6 MPa;桩顶压顶梁和桩间挡土板均采用 C25砼。

4.2抗滑挡土墙

主要设在3-3剖面位置,由于坡面与滑坡推力方向垂直,故选用重力式挡墙型式。挡墙基础砌筑在②-4层弱风化粉砂岩上;地面以上2.5m高的墙身和地面以下的基础采用C20毛石混凝土砌筑,其余采用毛石砌体,毛石强度不低于30 MPa;砌筑和勾缝隙抹面的水泥砂浆强度均为M10。

4.3截排水措施

为保持滑坡的安全稳定,在两侧冲沟中设置0.5m×0.5m的矩型暗沟,沟内用碎石填满,沟侧墙采用片石浆砌,盖板采用带滤孔的钢筋砼板,滑坡区地经流主要是大气降水,为防止连续降雨或经强降雨浸入土体,在坡顶适当位置设置截水沟,将水流引入侧的暗沟排水。滑坡底部抗滑桩(墙)顶部用粘土回填,防止水流渗入破坏其稳定性。

4.4格构及绿化

为满足规划要求,对治理后的滑坡前缘上部坡面采取格构进行加固。坡率为1:1,格构形式为菱形,格构框条宽0.3m,厚0.25m,内空1.1×1.1m,采用浆砌片石体,格构内铺植草皮,以美化环境和保持坡面水土流失。

5、应用效果

整个滑坡治理工程由地面以下的隐蔽工程(主要包括抗滑桩地面以下4-5.5米桩身浇筑;抗滑挡墙地面以下4-4.5米毛石混凝土基础)和地面以上的结构工程(包括抗滑桩加锚索、压顶梁、格构梁、截(排)水沟、抗滑挡墙等)两部分组成。工程竣工一年后建设单位组织了正式验收,从各检验批的资料和工程现场看,边坡已达到设计要求,并处于稳定状态[3]。治理后的滑坡前缘在工程竣工当年就恢复了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居民早已入住。迄今,该工程已历经了5个水文年,一切安然无恙。

第3篇

关键词: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hotovoltaic energy integration system,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design principle of (pv) power and building roof, metope, pervious to light component, curtain wall, sunshade component.

Key words: photovoltaic power; architecture; integr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M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作为人类日常生活必需的生存空间,每年消耗着大量的能源,约占一个国家总能耗的40%左右。特别是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竟高达当地能源消费的50%左右1。开发各种新能源也成为人们考虑的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太阳能这一古老而永不枯竭的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与建筑有机结合,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是今后一个阶段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

1.光伏发电系统

1.1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太阳能发电有很多种方式其中大多数方法是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利用热能进行发电。光伏发电是比较直接的一种形式,它主要是利用一些材料受到光照后产生电流的物理原理,将这些材料制成发电原件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将阳光直接转换为电能,使用更加便利,应用更加广泛,近些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2光伏发电系统的种类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分为独立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和并网式发电系统。独立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具有自己独立的蓄电系统,白天将多余的电能存储到蓄电池中,在夜晚或阴雨天电量少的时候从蓄电池中在提取电能,它的特点是独立性强适合没有电网的地区使用;并网式太阳能发电系统不同于独立系统,它并联入到电网中,白天发电时将电能输送到电网系统中,将电网作为蓄电池,在需要时候在从电网中提取电能,它的特点是无需蓄电系统,但是需要电网支持。

1.3光伏发电的优势

光伏发电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污染,没有噪声,没有次生产物,且其产生的电能为高品位能源,不需二次转化,维护其运行的成本较低,不需要进行二次追加投入,是一种理想的情节能源。

2.建筑与光伏发电一体化系统

光伏发电为建筑提供能源的方式很多,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是在远离城市的沙漠地区建立大型的光伏发电厂,再过高压输电技术将电能输送到用户,这种方式在输电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电能损失;还有一种形式是在能源负荷中心附近建立大型光伏发电厂,再通过电网将电能输送到用户,但能源负荷中心往往是经济中心,用地成本较高;于是目前催生出一种新的光伏发电应用形式,将光伏发电原件直接装在建筑的屋顶或墙面上,利用建筑作为光伏发电板的安装场所,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光电一体式系统就应运而生,简称BIPV。

2.1太阳能电池板

太阳能电池板根据材料不同有很多种类,如多晶硅电池板,单晶硅电池板以及非晶硅和薄膜电池板。以单晶硅电池板发电效率最高,造价也最为昂贵,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是多晶硅电池板。

2.2电池板板的安装朝向和倾角

太阳的运行轨迹每天和每时都有所不同,获得最多太阳能的方法是是使太阳能电池板永远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但是这就需要有双轴跟踪系统,造价高,且构造复杂,一般情况下不采用这种形式。

目前我国太阳能发电板的安装方向通常采用正南方向,倾斜角度通常为春秋分节气正午时分的太阳高度角的互余角,这样可以使光电板在全年获得最大的能量,当然主要朝向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有时甚至可以安装在东西墙上。

3.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的做法

3.1用光电设备作屋面板

屋面是光电板最理想的建筑一体化安装部位,坡屋面那是最为理想的光电板安装界面,坡屋面本身就为光电板提供了理想的倾斜角度,使其能够获得最大的能量,另外倾斜的屋面角度还可以防止冬季积雪。由于光电板在工作时其背面会产生较多热量,当光电板与屋面进行一体设计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光电板与屋面之间设置空气层或太阳能热水系统给光电板降温。

平屋面安装发电板,需要进行一些构造设计来实现光电板的理想倾角,一般情况下是采用一些角钢支撑,但是这种情况下光电板与建筑一体化的效果比较差,不是理想的光电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

3.2用光电设备作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也是光电板的理想安装界面,安装时以南立面为主,北方地区南向墙面全年可以获得40%~50%的太阳能,东西向也可以作为安装立面,在全年东西向墙面也可以获得20%~30%的太阳能辐射。需要注意的是在遮挡较为严重的立面不适合安装太阳能光电板,阴影会遮挡掉大部分太阳能辐射。

3.3透明构件光电板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透明光电构件,一种是半透明状的,类似茶色玻璃,另一种是将光电元件排列成具有花格的图案,花格之间是透明材料,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这两种材料都有透光性能,但透光量都较为有限,因此如采光要求高的情况下不易使用,或者大面积使用获得较好的采光效果和发电效果。目前在很多建筑的中庭空间都在使用,创造出一种光影丰富的效果。

3.4光电幕墙

光电幕墙是一种新型的光电材料,它集发电与装饰为一体,能够很好的与建筑融合。它主要多个太阳能光电池经加固处理,镶嵌在特殊的透明度极高的低铁玻璃中,彼此之间经过其背面的导线相连,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光电板。这种材料外表光洁,色彩明亮,节能效果明显,此幕墙体现了智能化特点,把太阳能光电技术集成到幕墙中不占有建筑面积,且太阳能光电板优美的外观,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更赋予建筑物鲜明的现代科技色彩。

3.5光电系统与遮阳设备

建筑遮阳系统也是光电一体化主要考虑的建筑构件之一,建筑遮阳板与太阳能光伏发电两者的任务恰好有机的统一在一起。遮阳设备提供了合适的倾斜角度,而光电板则是理想的遮阳材料。

电子树是光伏建筑遮阳的一种新的应用。它是以钢结构模仿树枝的形态支撑顶棚,而顶棚部分采用太阳能电池板,模拟树叶在阳光下光影斑驳的效果。

4.结语

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无疑是解决建筑能源问题的一条最佳出路。如果屋顶和立面全部采用光电板,它将足够产生建筑所需要的能量,建筑不再成为能源的负担,而是成为能源的资产。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公众满意度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07-03

一、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体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重要指标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和谐程度。各级领导要以提高市民的满意度为出发点,积极打造“文化上海”,加大考核力度,把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指标作为市政府对各区年度重点工作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对公众不满意的应该通过改进服务机制来进行完善,对公众满意度较高的地方应不断保持,并努力寻求突破。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将顾客满意度这一经济学领域的测量工具引入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评估中来并进行理论探讨和必要性分析,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提供新的选择方法。

二、文献综述及概念模型

1.文献综述。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其理论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及后来反思“新公共管理”之不足而兴起的“新公共服务”运动。尽管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会相应地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根本目的,因为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在于“公共性”。近期学者们结合我国实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无疑宣扬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认同,拓展了其发展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我国的实践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陈威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就是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生产或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既给公众提供了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维持了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环境。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曾岩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的面向大众的一种文化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服务的重要一翼,也是现代国家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经常不断、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国家政府的基本责任和重要义务,是保障公众文化权益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

蒯大申认为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必须要树立两个重要观念:公民文化权利、公共服务型政府。其中,公民文化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观念。公民参与文化生活,分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享有文化创造的自由和保障文化权益的权利,都是公民应有的文化权利。而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现代政府建设的基本理念,与计划经济年代管制型政府相对,要求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公仆,它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度供给服务、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综上所述,本文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了一个定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系统的总称,其实质是对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怎样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如何对服务过程实施科学管理的竖成条、横成块、条块结合的运行与管理系统。

(2)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指数是一种新型的、以顾客为基础的,用来评价并改善组织绩效的测量体系。所谓满意,是指一个人因为达到某个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满意是一种个人心理感受或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态度、情绪、愿望和信念等。而对于顾客满意,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理解和认识,其中大部分学者强调的重点是消费者对某一消费过程与实际经历的比较,即顾客是否对所接受的产品或服务过程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能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程度。

最初,顾客满意度模型知识被应用在经济部门,随着顾客满意度模型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一些国家的各个部门也开始应用顾客满意度模型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其中,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应用最为成功,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正在为公众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理论支持,应用顾客满意度指数对政府部门进行评估也顺应了新公共管理及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

就国内相关研究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政府公众满意度测量的价值阐述和操作技术实施与构建等方面。主要体现在:结合中国国内政府绩效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采用顾客满意度来评估政府绩效;对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在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的背景、测量模型及结果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对构建我国公共部门的顾客满意度测量体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分析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量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顾客满意度测量在我国政府窗口服务部门开展的操作可行性。

但是目前来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方面还较少有通过公众满意度指数来进行衡量的。所以本文旨在通过公众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满意度进行研究,来了解市民现阶段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需求及满足程度,并针对市民的需求及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上的缺陷提供了一些建议。

2.基于满意度分析的概念模型。把顾客满意度测量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需要了解顾客满意度的基本理论模型。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简称CSI)最早是应用于企业,测量顾客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瑞典于198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顾客满意度指数(Swed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简称SCSB),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及我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了全国或地区性的CSI模型。另外,欧洲一些国家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的顾客满意度模型构建主要是学习借鉴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如图1所示。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是以瑞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为原型建立的。

该模型中,总体满意度被置于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因果互动系统中,由顾客期望、顾客对质量的感知、顾客对价值的感知、顾客满意度、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等6个变量组成,模型中6个结构变量的选取以顾客行为理论为基础。

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从横向到纵向包括许多方面,因此无法面面俱到分析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各个因素。本文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根据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基本分析方法出发,从宏观到微观,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分别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和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以及公共文化提供者的服务态度三个指标来进行衡量。

通过对三个指标的满意度分析,能够从侧面反映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现状。为此,我们提出了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其中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和设施包括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东方信息苑等服务机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包括文体竞赛类、游戏娱乐类、文艺表演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类、科普宣传类、兴趣参与类等;而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态度则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情绪等。

通过这些指标来反映市民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满意度,并分析这些满意度,了解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上的不足,把满意度纳入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当中。政府在满意度调查之后,对公众不满意或者是抱怨的应该有针对性的通过改进服务机制来进行完善,对公众满意度较高的地方应不断保持,并努力寻求突破以期更好地提高公众的满意度,提高政府的绩效及形象。同时,应该把改善服务机制和保持现有满意度与创新相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研究结果

1.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满意度分析。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广泛。通过调查,了解到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而这一切主要从市民的满意度折射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市民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的满意度。在市民对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场馆和设施建设的满意度中,感到非常满意的占了4%,主体部分是比较满意和感觉一般,其中比较满意的占了49%,同时38%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提供的场馆和服务设施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水准,并不能使人满意。此外另有6.2%及0.2%的被调查者分别选了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还有1.6%的被调查者选了不清楚,这1.6%的被调查者可能是对上海不熟悉或者是没去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由于没接触所以没办法作评价。

从被调查者的满意程度来看,一方面说明市民对市政府在加大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和设施等方面努力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上海市民对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有着较大的期望,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所以市政府应当不断改善服务职能,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不断满足市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不断促进构建“十五分钟都市公共文化圈”的进程。

(2)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满意度分析。被调查者对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的满意度主要集中在比较满意和一般。其中感到非常满意的只占了6.5%,比较满意的占了40%,而感觉一般的则有42%。另外还有9.1%的被调查者感到不满意,且有极小部分只占2.1%的被调查者对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感到非常不满意或者是不清楚。

总的来说,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内容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活动需求,市政府也不能照顾到所有市民的公共文化活动需求,但是市政府应该在不断了解市民需求的情况下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提供更多更适合市民需求的公共文化内容,争取更好地服务于上海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3)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分析。有5.5%的被调查者对服务态度感到非常满意,40%被调查者感到比较满意,而选择一般的占了45.2%。这说明了总体上市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还远不能达到市民内心的期望值,45.2%的被调查者感到一般就说明了这个情况。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不断塑造服务型政府,不仅要在硬件方面进行加强,还应在服务态度等软件方面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市民对政府在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以及公共文化活动中的服务态度还是挺满意的,但是也有大部分被调查者感到一般,政府应当通过不断改变职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来达到这部分市民的需求。同时服务职能的改变、服务质量的提高也能使少部分的不满意者转变其态度,对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更加满意。

2.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尚存缺憾。从满意度分析上来看,市民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还是持肯定的态度。但是不难从满意度图表上发现,市民的满意度主要集中在比较满意和一般这两个指标上,比较满意说明了作为全国文化服务的领跑者之一,上海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还是具有一定的成效的,但是认为一般的比例也较大,这说明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上面还尚存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文化设施及场馆投入、建设不平衡。不同的区域发展程度不一样,市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主要是政府缺乏统筹协调机构和机制,在各个区的统筹规划上面没有很好地进行整合,对各区的投入不平衡以及政策的偏向性而导致的。

根据实地访谈来看,整个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有的地区如静安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较好,而像崇明区之类的公共文化设施则相对较差,各个区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内容以及服务态度的差别较大。通过问卷分析,选取了静安区和徐汇区进行对比。静安区是所有调研中满意度最高的,徐汇区的满意度则是属于较低水平。

调查表明,被调查者对静安区的场馆设施、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徐汇区,其中静安区中非常满意的水平分别是25%,40%,30%,这明显高于整个上海市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大大超过了徐汇区的3.7%,3.7%,3.7%。而且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上,静安区以60%,35%,45%也明显高于徐汇区。徐汇区市民的满足程度多数集中在比较满意、一般和不太满意之间,而静安区除了服务内容有5%的不太满意之外,其它的都没有不满意。这说明了静安区的场馆设施、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明显高于徐汇区以及上海市的平均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了静安区在公共文化的提供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民的满足程度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各地区公共文化提供的不平衡以及不协调。

(2)供需不对称、服务内容缺乏时代性。供需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公共文化服务数量的“供不应求”和类别的“供不适求”。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供不应求”。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上没有和地方经济、财政收入状况实现同步增长。另一方面,公共文化供给方面“供不适求”。从表面上看,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日趋丰富,但公众能够真正享有的公共文化途径仍然比较单一。而从服务内容上来看,公共文化产品内容脱离现实需求,存在“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

市民喜欢的公共文化服务类型主要有文艺表演类,文体竞赛类及游戏娱乐类等,这是因为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主要是为了娱乐身心及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但是目前政府对基层文化供给主要采取行政主导模式,采取一厢情愿的“送文化”较多,基层民众对所供给的公共文化没有话语权,一些优秀的文化产品,基层民众享受不到、享受不起、享受不好,无法满足他们的有效文化需求。从而使得市民的满意度达不到较好的程度,停留在一般的水准,因此应更好地了解市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市民满意度的提高。

(3)队伍结构、人员素质有待优化。从对公共文化服务态度来看,市民的满意度也并不是很高,这些主要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的。随着各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的壮大,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等基层文化单位的工作人员学历偏低,非专业人员比例偏高,队伍结构建设不合理,人员老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日益突出。区县一级文化单位问题尤其严重。根据实地访谈发现,大部分公共文化机构都有志愿者或非正式员工,因此队伍很不稳定;政府投入的经费也非常有限,现在的经费投入标准还是按照几年以前的标准提供,一方面各种成本在不断上升,但另一方面,资金却没有相配套投入,这导致很多人才不愿意从事公共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也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四、结论与不足

1.结论及建议。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存在着缺憾,这使得上海市的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的满意度,针对上面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各个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各个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市民的满意度也存在着差异,这要求市政府应该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一要处理好公益性与社会化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责任。二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重点做好基层及相对薄弱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对已基本普及的地区,应着重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三要处理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相协调等问题,切实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交付,确保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同步改善。四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2)针对需求,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现阶段市民希望政府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服务、书报阅读、休闲娱乐等方面,从个案百分比来看,主要占了63.4%,59.3%,51.4%,而其总体百分比为20%,19%,17%。这就要求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时应针对市民需求,重点提供这几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一方面,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应与经济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基层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不应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丰富,而应注重从内容上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提供一些普通市民“看得起、买得起、用得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多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提高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从均值、方差上来看,排在前面的分别是具有专业素养的服务人员0.82,能符合群众需求、符合时展的功能0.68,合理的地理位置0.63。这也说明了市民比较在意的也是从宏观到微观的三个层次,即从场馆、内容到服务态度的提供水平,与前文提出的概念模型三要素一致。因此要提高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应当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场所、内容及服务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提升,在场所的设置上面应该要有合理的地理位置、合理的开放时间及有效的信息宣传途径;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上应该提供能符合群众需求、符合时展的功能;在公共文化服务态度的提升方面应当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服务人员,同时应当要建立一支长期坚持活动的社区团体。

2.不足与展望。本文建立的模型对于指导我国政府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测评和政府公共服务的规范化绩效标准建设,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等都具有参考价值,但这些都缺乏制度保障。因此,政府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测评除了需要开发先进有效的测评模型和方法外,还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革新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政府服务的公众满意度调查已不只是停留在传统的人工问卷调查形式上,一些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调查方式也应运而生,如电子邮件、网上调查等,这些调查方式既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也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将对政府服务的工作满意度测评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本文受2009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公共文化机构运行绩效评估及管理研究”(2009XAK006)和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上海文化产业管理问题与绩效评估”(09YS181)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春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阐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04)

2.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04)

3.曾岩.当前改革文化服务构建的几个基本问题[J].2008(6)

4.叶辛,蒯大申.2006-2007年:上海文化发展报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汤万金等著.顾客满意测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6.闫平.服务性政府的公共性特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8(12)

7.曹礼和.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与测评体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8.Oliver R L.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ging behavior[J]. Jonual of Comsumer Satisfaction, 1980(2)

9.吴建南,庄秋爽.测量公众心中的绩效:顾客满意度在公共部门的分析应用[J].管理评论,2005(5)

10.刘武,杨雪.论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1.盛明科,刘贵忠.政府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与方法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6)

12.徐友浩,吴延兵.顾客满意度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作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3.仝震.政府绩效评估中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2010(7)

(作者简介:李金良,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2009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邓屏,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绩效与管理研究;杨卫武,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经济与旅游文化 上海 200234)

第5篇

摘要:基础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国民基本素质和社会公平的基本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诸多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从我国基础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问题表现上分析其产生原因,并结合我国现实的国情条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 

关键词:基础教育 均等化 问题 对策 

 

一、我国基础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问题 

 

国家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基础教育摆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使得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保障水平还较低,存在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管理体制存在差异性 

首先,由于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和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导致了中央政府关于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与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教育、满足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与学校自身利益的矛盾。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 

在财力资源配置现状方面,全国各省区市中小学财力资源配置存在着差异。在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方面,专任教师中小学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所占比例均是城镇高于农村,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教育环境存在差异性 

不论是从客观的地理环境来看,还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基础教育设施环境来看,城镇和农村的教育环境都存在着悬殊很大的差异。城镇的交通条件便利,但是农村却很差,上学路途遥远且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很多学生上学非常不方便。教学环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学校教学楼与教育相应配套设施上都是农村远远落后于城镇。 

(四)人才培养不当 

课本知识只是一点共性知识,共性知识是不能使人成才的,使人成才的是个性知识,共性知识学的越好,占用的时间就越多,学习个性知识的时间就越少,成才的希望就越渺茫。但是我们的教育要求学生好好学习,鼓励学生考高分,实际上是要求和鼓励学生浪费过多发展个性的时间,使学生不易成才。 

 

二、我国基础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和制度不合理 

城乡分割制度造成城乡之间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教师分配体制扩大了城乡教师资源之间的差异。现行的校长负责制造成了教师管理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间接地限制了教师的流动。 

(二)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财政体制要求把发展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地方负责筹措与分配,实际上等于默许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客观差异对发展教育的不利影响和制约。农村教育经费中财政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城乡之间教育基本建设和维修经费、公用经费投入差异巨大。 

(三)主管基础教育的政府级次、职能部门过多 

我国五级政府都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负有一定的责任,而且基础教育的管理还涉及教育、人事、财政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这样一来,如此多头的管理,一方面会造成政府间交易成本的增大,浪费宝贵的基础教育财政资源,另一方面又容易助长政府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的可能性,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政策的执行和落实。 

(四)教育师资人才水平参差不齐 

城乡教师整体水平与素质存在巨大的差异:就城乡教师的学历结构而言,一些城市地区已开始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甚至本科化,而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合格率仍主要维持在中师学历水平。在一些落后农村地区,代课教师的比例仍高居不下,合格教师的严重匮乏更凸现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差异。 

三、实现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公共品对社会经济发展日趋重要。因而,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公共财政和民主财政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要责任。为了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晰政府角色,强化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夯实均等化的政治基础 

1.政府应承担起基础教育投资的主体地位。基础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其应由政府来提供,并努力使均等化发展目标得

编辑整理本文。

以实现。 

2.明确界定基础教育服务在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多级政府分担经费,既是为了保证基础教育的资金需要,也是为了促进各级政府支持教育。 

3.履行基础教育服务职能的政府级次不能放置太低。基础教育应由相当于县级的地方政府办学,这样有助于避免因末级基层政府缺乏财力保障而使基础教育不能充分发展的现象。

4.把政府间财政的转移支付视为最重要的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基础教育服务的财政供给水平,同时也可以强化中央政府对全国基础教育服务的宏观调控能力,并以此消除或缩小地区之间的不均等。 

5.实施城市和农村一体化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应借鉴国外经验,在教育体制的设计上不应有城乡之分,在财政分配上不应过多地向城市倾斜。 

(二)公平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1.统筹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从教育投入层次来说,教育资源应该更多地向基础教育倾斜;从教育投入的区域分布来说,应该更多地向西部地区倾斜;从城乡教育投入来说,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统筹城乡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减小地区及城乡差异。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实行城乡统一筹划。只有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使人们的教育支付差距减小,促进城乡的教育协调发展 

3.建立矫正的补偿平等措施,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国家应该补偿纠正教育资源及机会在配置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建立体现实现城乡间甚至是每个公民间基础教育公共产品均等化服务的公共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财政制度公共教育财政体制。 

(三)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基础教育服务的过程公平 

1.采取差异策略,促进地区之间的基础教育均等。国家应该在全面统筹教育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在具体措施上采取差异策略,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和要求。在政策、经费和师资等方面对落后地区进行倾斜和补偿。 

2.扶持弱势群体,促进阶层之间的基础教育均等。国家通过公平的政策与制度设计来消除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教育机会获得中的不当干预。加强对弱势群体阶层家庭和弱势群体阶层子女的扶持。 

3.制定鼓励性政策,促进不同性别之间的基础教育均等。首先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为女童接受教育提供一个安全的学校环境;其次要改革学校教育,调整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内容;再次要引导社会观念,加强性别平等的宣传教育,树立性别平等的教育榜样。 

(四)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结果公平 

1.实现最基本的教育服务均等化。国家应根据对基础教育运行的实际调研情况,公布最低的国家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各地的基础教育只允许高于国家标准,而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2.允许基础教育服务地区性差异存在。均等化并不意味着全国的基础教育完全一致,相反,基础教育的均等化应允许在全国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3.教育部门要大力肯定并宣传分数并不具有唯一性。教育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肯定分数不具有唯一性的观念并宣传推广,促使不同特长个性的学生都能受到老师的重视与积极培养教育。 

 

参考文献 

[1][美]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m].何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陈东生.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政府教育经营理论创建与实践机制选择[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7. 

[3]陈敬朴.基础教育矛盾与对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6篇

 

0 引言

 

科技服务体系是科技服务主体及其所依存的服务环境的总和,主要包括从事科技服务行业的各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如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及网络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技术交易机构、专利机构、创业投融资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的法律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整合科技服务资源,为政府、高校、研发机构以及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咨询、科技投融资等中介服务,从而提高知识和技术转移的速度,减少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1]。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其他生产力因素,技术含量的高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015年国务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思路,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释放促进生产力水平再上新台阶。科技服务体系作为连接科技和经济的纽带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建立一个与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系,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正在成为未来科技服务行业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加速推进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科技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智能化的科技服务时代,因此建立一个与创新需求相适应的、智能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局域物联网

 

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软、硬件要素的总称,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保障与物质支撑,主要包括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实验数据、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等等。科技服务离不开科技资源,只有对科技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整合,才能提供高效优质的科技服务。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科技资源总量较大,质量也很高,但实际应用的效果却不理想,总体利用率不高,闲置和重复引进、购置现象非常普遍。另外,各级政府和管理单位对科技资源的管理体制比较落后,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导致各项管理制度、奖惩措施缺乏科学、公正的依据,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因此,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整合,摸清家底,对各种科技资源进行统一分类,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此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显得十分必要。如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科技服务领域,它可以通过运用现代通信技术把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等各类科技资源通过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网络,从而大大提高科技资源信息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减少或避免无谓的损失,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在局部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该项工作是建立智能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鉴于其庞大的工作量和复杂的体制壁垒,不应急于在较大范围和较高层面建立统一的物联网络,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某一区域(如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科技园区)或某一行业(如某产业园区)率先建立局域的物联网络,使用户随时掌握本地区、本行业的最新科技资源信息,并且科技服务机构能在第一时间为用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为例,当用户需要使用某一型号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或实验时,可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互联通讯设备登录该地区的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查看仪器所在单位、使用状态、收费等情况,同时可在线进行相关的技术咨询,甚至在线进行检测或实验。

 

2 以共享为核心实现各局域网互联互通

 

智能局域物联网的建立,为下一阶段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的土壤。但使现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出其潜在效能,以实现科技投资价值的最大化,唯一的途径就是共享。共享如同一条纽带,将各类科技资源链接起来,在原有的局域物联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局性的科技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将面向未来市场的创新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的科技支撑和服务。

 

这种资源的链接,不是简单的数据积累和叠加,而是要通过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使各类科技资源在整合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实现“1+1>2”的目的。这个过程类似于布鲁克斯对情报作用的基本描述,即:K[S]+ΔI=K[S+ΔS]。

 

式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K[S+ΔS]为吸收情报以后的知识结构,ΔI为增加的情报。这个方程式说明新的知识结构形成是由于吸收情报的结果[2]。科技资源的利用也是如此,在整合与共享过程中,各类科技资源相互作用,将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3 结合创新需求建立综合性智能化服务平台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创新主体服务的,这是新的科技服务体系区别于传统服务体系的根本标志,即不以服务者能够提供的服务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被服务者的需求为主要内容,因此创新主体的需求将是未来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要求,创新应围绕市场需求展开,创新的主体也应逐渐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向高新技术企业转移。由此可见,未来的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是能够迎合市场需求、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新技术企业。

 

而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科技服务体系的需求,也已经从过去的单一性的、无逻辑关系的个体性需求,逐渐上升为全面的、综合性的、能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整体性需求,例如从最开始的项目策划,到可行性分析,到资金的筹集,到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等等,所有的内容都能在一个服务平台上完成。这种需求通常是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一般不具备可复制性,基本都属于“私人定制”式的服务。因此,现代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一定要打破传统条块分割式的服务模式,彻底改变批量式服务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服务理念,一定要建立一个基于创新主体需求的、能够为其量身定做的综合平台。

 

此时,已经实现互联互通的各个科技资源局域网络将发挥超出想象的功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应用,将彻底打破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各种信息和数据的汇总不仅可以满足创新主体的现实需求,同时在信息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还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产生更多的创新项目和解决方案,这种服务不仅高效,而且更专业。这就是未来的智能化科技服务平台应具备的基本特点,即开放式、个性化、高效率、有活力。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服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还会大幅度的提高,但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一个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体系,一定是符合创新主体需求的,同时能够使各类科技资源真正高效的运转起来。

第7篇

关键词:民生;公共文化;要求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唐山市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调查

采取抽样调查与实地走访的调研方式进行调查,累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有效回收100份。被调查人员涉及学生、城镇职工、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户、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户口类型和所在地:涉及本地城镇户口、本地农业户口、外地城镇户口、外地农业户口。

1.公共文化生活方面。(1)居民业余时间主要参加文化活动依次是:A是看电视、B是上网、C娱乐活动、D读书看报、E体育运动、F是其他;(2)对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的积极程度,结果依次是:A偶尔会参加、B经常参加、C有活动就会参加、D从来不参加;(3)对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最重要的条件,35%的人认为是文化设施,15%的人认为是资金投入,13%的人认为是领导重视,其次是居民参与、文化人才等因素;(4)居民愿意参加的公共文化活动主要要求是:A满足本人需求、B参与条件便利、C免费性的活动、D活动有趣味性、E能得到公平的待遇。

2.公共文化设施方面。(1)对所在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评价依次是:A一般、B比较满意、C不太满意、D非常满意、F很不满意;(2)公共文化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A设施缺乏、B设施陈旧、C使用不便、D费用过高、E、管理不当、F供非所需、G其他;(3)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需要改善的方面依次是:A公共图书馆、B社区文化中心、C博物馆、D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4)认为最适宜作为本地公共基础设施提供者的主体依次是:A政府部门、B非政府组织、C企业、D群众自发、E其他……

3.公共文化服务措施方面。(1)在当地公共文化建设中,最应该发挥作用的依次是:A政府、B居委会(村委会)、C居民群众、D民间组织;(2)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要求,结果依次是:A便利、B公益、C公平、D创新。

二、唐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与当前文化民生需求的分析

1.群众文化生活形式单调,缺乏积极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业余时间增多,很多人工作之余喜欢在家看电视,上网,不愿意参加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对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的缺乏积极性,没有热情;象唱唱歌,扭扭秧歌,做做运动,这些活动主要大多集中在老年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工作紧张,业余时间想休息;文化活动场所离住所远,参加起来不方便;公共文化活动不适合自己兴趣;活动发起者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活动举办群众都不知晓。

2.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足,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唐山的公共文化设施存在数量少、层次低、规模小的问题。唐山的许多公共文化设施为震后建设的,这些设施已明显老化、落后。虽然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覆盖面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由于城市的发展,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布局明显不合理。有的建设较好的设施距离远,涉及交通、时间等问题,不能随时享用。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低。有些设施虽然存在,但服务内容、质量都有局限性。

3.文化民生需求重视程度不高。总体上讲,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享有的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不够,他们的文化活动得不到重视,不少地方的基层领导对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缺乏了解,估计不足,认识上存在着偏见,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认为只要经济条件好了,就算生活质量好,对精神文化生活没什么要求,因此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少。同时,文化民生的改善,仅靠一部分人是难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仅靠政府机关部门的干部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求人们都要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4.对文化民生管理不到位。这主要表现在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文化队伍薄弱、文化专业人才不足。基层文化干部管理缺乏有效机制,限制了基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由于管理不到位,基层、民间的一些优秀的文化人才得不到发现和重视,活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文化专业人才又明显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文化产品,由于基层文化部门条件差、待遇低,以及编制的制约,长期以来也无法吸收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阶层中去,因事业经费紧、经济待遇相对较差,工作人员也不能安心本职工作。

三、基于民生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要求

1.公益性要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免费或低费的,实现社会公众长远和整体的文化权益。坚持公益的属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2.均衡性要求。改善文化民生应缩小地区差异,均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应该面向全社会、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服务。要公平分配,均衡布局,使公共文化资源更多地流向基层、流向农村、流向弱势群体,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使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3.便利性要求。由于居住地点、经济条件、闲暇时间、身体状况以及交通工具等各有不同,人们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条件和机会,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是人民群众感到非常便利的服务。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在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服务物品的多种覆盖方式和实现途径。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精心谋划、科学设计和合理安排,尽可能地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获取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效益。

4.创新性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要与时俱进,不断有所创新和变化,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变换服务形式,增加电子服务和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改进服务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要。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保证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光伏电气一体化系统;Microsoft Access小型数据库;C/S网络通信模式

中图分类号:TU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8-0090-01

1 建筑光伏电气一体化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需求

1.1 建筑光伏电气一体化系统的总体结构

本系统采用集散控制设计,九台汇流箱、九台逆变器、两台配电柜、一套太阳能双轴跟踪系统和一套太阳能辐射测量系统的实时数据都通过RS-485总线和上位机相连,上位机除了正常的在线监测功能外,还需要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数据以图和表的形式显示出来,并储存所有数据,当相关数据偏离正常值时,还需给出报警提示。按照模块化编程的设计思想,整个系统可以划分为如下四个子模块:

第一是数据采集模块,其又包含串口通讯和数据保护两个模块,串口通讯模块主要是按照各个设备协议利用串口进行通讯,数据保护是解决多线程中的数据共享和冲突问题。第二是人机界面显示模块,其又可分为数据信息界面、状态信息界面、人机交互界面和触发事件界面,其中数据信息用于显示采集的各种数字信息,利用表或者文本框的形式来显示;状态信息主要是用于设备故障报警等信息的显示;人机交互界面主要是一些控件按钮,用于人机间的信息交流;触发事件主要是指人员操作触发的子界面,例如绘图和报表界面。第三是数据存储报表模块,其又可分槭据库连接断开、数据存储、报表打印三个子模块,其中数据库连接断开模块用于Labwindows/CVI与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之间的连接和断开,数据存储模块是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读写操作,报表打印模块用于数据或表格的制表打印。第四是数据处理模块,其又可分为专用数据处理模块和通用数据处理模块,其中通用数据处理模块用于一些通用数据的算法,比如十六进制转换十进制模块;专用数据模块主要指的是某些设备某种功能所需的特殊算法。

1.2 建筑光伏电气一体化系统的功能需求

(1)监测功能。通过串口采集的各个设备的数据,实时显示在计算机上,能够直观的表示出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该部分主要采集以下几个设备数据:太阳能辐射测量系统(日照强度、大气气温、大气气压、大气湿度等)、双轴系统(太阳高位角、太阳高度角等)、汇流箱(汇流箱中电压,汇流箱中电流等)、配电箱(配电箱中电压、配电箱中电流等)、变频器(直流电压、直流功率、交流电压、交流功率、日发电量等)。

(2)存储和报表功能。将采集到的数据在数据库进行存储,并且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显示出某一段时间内设备各项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将采集的各项数据按照标准要求,自动进行处理后,然后生成报表并能够打印报表。该部分主要存储和打印(但不限于)以下几个设备数据:太阳能辐射测量系统(日照辐射总量、月太阳辐射总量、年辐射总量等)、变频器(日发电量、月发电量等)。

(3)报警功能。判断采集到的各个设备的数据是否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当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可以发出报警信号,通知管理员采取必要措施。该部分主要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设备:双轴跟踪系统(传感器数据报警、恶劣天气报警等)、变频器(电网电压过高过低,电网频率过高过低等)。

(4)远程通信功能。本地主机作为服务器外,还有一台远程客户机用于展示,能够通过TCP/IP协议进行连接,并将需要的数据的实时传输和显示。

(5)系统管理维护功能。能够对系统登录信息进行管理,必要数据的备份等。

2 建筑光伏电气一体化系统的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

首先,数据库。建筑光伏电气一体化系统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管理,比如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报表和打印、历史记录的查询等,如果使用Word进行管理,那么可能就要有上千个Word文档,显然这样做是非常不方便的。而如果利用数据库存放和管理这些数据,将使这个繁琐的过程大为简化。由于系统设计中的数据存储数量比较大但结构却不复杂,综合考虑成本性能各方面因素,决定采用Microsoft Access小型数据库,并利用SQL For CVI工具包对其进行访问。

其次,远程通信技术。建筑光伏电气一体化系统除了有本地服务器外,还在其一楼大厅安置了一台客户机,用以显示累计发电量等信息,所以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数据的远程通信问题,由于系统相对简单,决定采用C/S(Client/Server)网络通信模式,通过TCP/IP网络通信协议进行服务器和客户机间通信。

3 结语

建筑光伏一体化内各设备数量多,远离监控中心,易受恶劣的天气环境的影响,太阳能电池板和执行机构等设备很容易遭受破坏,因此必须提高其可靠性,高效率及设备的寿命。而通过建筑光伏电气一体化系统,则可以实时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故障程度,减少安全隐患,进而优化建筑光伏一体化的运行和使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栽竹》中描写竹子的诗句,寥寥数字勾勒出竹子的清幽雅致以及竹影婆娑的意境。中国的传统习惯历来喜欢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竹子作为一种清雅挺拔的植物,长久以来被人们赋予众多诸如“秉性正直”、“虚怀若谷”、“风雅”等等精神层面的涵义。历代的文人雅客喜竹、养竹、以竹会友,与竹有关的诗词书画更是多不胜数。

中国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对竹的栽培与使用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竹子已作为一种载体,渗透和凝聚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形成独特的中国竹文化。坡曾言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竹子在其心目中的分量及意义之重。竹子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和审美追求,其作为一种丰富易得的材料,在使用和创造方面也同样值得称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竹制品出现,在古人的智慧创造下,诸如竹筷、竹篮、竹笛、竹椅、竹帘、竹床等等竹制品更是数不胜数,沿用至今。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社会,人类面临森林资源严重匮乏的难题,而竹子作为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因其本身的特性,已在多个领域成为木材的最佳替代品。人们对自然、环保的追求与向往,再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竹的情结,令竹子作为一种材料或素材被衍生创造出诸多功用,涵盖建筑、室内、家具、家居及日用等方方面面。但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就设计行业来说虽然很多人认可并推崇竹文化,但对竹的实际研究与运用却不多见,并且存在一定问题。行业内曾经有某位知名设计师当众批判国内大部分关于竹子的运用与设计缺乏创新,始终囿于传统。至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说法有很多,有种存在争议的观点认为,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设计师始终跳不脱根深蒂固的传统竹文化,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令设计师无法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而对于一些在竹设计及竹工艺方面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外设计师来说,“竹子”仅仅是一种材料而已,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该观点强调并非否定传统,而是建议设计师在更为开阔的层面思考设计。本期专题将围绕以上话题,以及时下设计师对竹文化的理解、当代竹相关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话题方向进行报道与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