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4 23:08:03
导语:在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途径 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落后,存在思想误区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对于心理教育也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辨析,盲目地将学生的心理类问题归为德育类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与排解难以"药到病除",从根本上说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存在漏洞。目前,许多高校所聘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部分由思政工作者所担任,认为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是一中品德错误,通常使用德育内容来处理学生心理难题,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认识误区与错误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对高校学生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引导作用,简单的德育教育难以将其囊括。(2)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结构单一,受众面狭窄我国大部分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建设是通过课程、心理健康咨询以及活动等来实现,而许多高校也就止步于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桎梏在这三种形式之中不再拓展,从建设结构角度上元素单一,不能将全校学生作为受众面开展。(3)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片面性近年来高校大力提倡心理健康教育,热衷于对在校学生开展各类心理测试,美其名曰"硬件上下功夫",然而这种实践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简化的形式主义,心理测试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此外,这种片面性还体现在咨询体系的片面,心理健康咨询应包括障碍咨询与发展咨询,而高校所设立的咨询机构主要面向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对正常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采取漠视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狭窄化,抑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作用发挥。
2如何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
大学是很多学子内心向往的象牙塔,天之骄子享受着社会各界对他们投来的羡慕与期许的目光,其内心深处却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诸多心理障碍与发展问题,许多人走向了迷惘的深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高校应首先对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进行革新,确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将建设工作放眼于全校,拓展心理教育收益面积,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中,辐射更多人群关注心理健康。此外,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的专业人才,聘请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和志愿者开展、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咨询活动等,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作为独立的科学来开展。(2)建设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拓展高校受众人群除了举办心理教育讲座、开展心理测试活动外还应组建一直专门的心理健康研究队伍以及咨询机构,由老师和学生组成,各部门任务目标明确,规范有序地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内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教育结构网络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其,既可以给予有心理冲突与困惑的大学生及时必要的帮助,还可以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帮助其完善自我。(3)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教育机制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构建大学生自助机制是指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形成自身内部的一种教育机制。在形成自助机制的同时,高校更应着力于帮助大学生构建心理互助机制。通过培训学生心理辅导员,学生自主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能够更加深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探索正确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
3结语
1.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
不少学生是在考不上本科院校后才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学习底子相对薄弱或者对学习兴趣不浓。而且高职教育实践性环节较多,对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很容易由于学习环境的艰苦或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就业阶段也承受着诸如“理论不如本科、实践不如职高”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偏见。
2.高职院校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1)适应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班级的框架被淡化,上课的选择和行动的自主性也变大了。生活和学习方式一下子从紧张到放松,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
2)人际交往。
班级同学来自不同地域,语言不同,习惯不同。经济文化背景,思想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差异。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对首次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学习问题。
由于社会、亲友甚至自己的偏见,一部分的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讨厌动手实践。他们在出现科目不及格甚至由于挂科而影响毕业和就业时会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这些压力如果没有适当的疏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相继出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开始,针对高职教育学制短、实践环节多的特点,通过“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实施途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具体安排和措施如下∶
1.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开设必修科目。
第一学期开设《思政基础与心理健康教育》,54课时。在进行理想与信念教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做好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和心理调整,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第四学期前期开设《形势与政策》,16课时。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当前时事热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了环境支撑。配合第五学期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活动,学院在第四学期后期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道德教育》,32课时。解决部分学生由于就业、前途的不确定而引起的焦虑、失眠等问题。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
时间为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开设《大学生必备法律知识》、《人性化管理艺术》、《走近科学,完善人生》和《美学美育》等课程。进一步进行挫折应对、情绪管理以及压力控制等方面的教育。
3.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各系部设立分中心,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评定性量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得到的数据写入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家庭情况、个人简历、心理状况以及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效果等内容。据此对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早期掌握,若有必要随时进行干预控制。我国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在10%-25%之间,表1中的数据与此基本吻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每年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学生是个位数,这个数据说明目前该院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是有一定成效的。
4.院学生会下设心理健康协会,各系学生会设立分会,班级设立心育委员。
由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具体组织心理健康系列演讲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更大范围地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就这样,从学院到班级,从教师到学生,组成了多层次的心理健康保障网络。
5.借助课外系列活动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通过入学教育和参观当地企业及人文景观来介绍学校和专业情况,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抗压能力。通过系列主题班会如“我的大学生活”、“如何与人相处”、“我要诚信”、“关爱生命”等全面提高学生修养,健全心智。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也不是以个别学生为对象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全体学生心智为出发点,着力帮助他们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心理辅导或咨询只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全部途径。
还要通过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不能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给学生治疗心理疾病。
教师不是医生而应该是心灵的疏导者,学生也不是患者,而是心灵上需要指引的迷路人。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交流会更加顺畅、有效。学生也会更加主动地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来倾听他们的诉说,解决他们的问题。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心理健康问题属于隐私性话题,很多学生出于自尊等原因有了问题也不来咨询。通过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会更加有利于情况的说明和问题的解决。
5.必须努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据国家教育部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其中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政府陆续出台了诸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规范和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政策。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因在情绪调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音乐教育作为一味“处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以音乐教育为主线,探讨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
因中小学生处于脆弱敏感的生长发育期,在生活中极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成长中,中小学生的心灵如一张白纸,又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往往心理对外界影响“免疫力”不高,同时他们敏感脆弱但又叛逆,因此容易受伤害。一般而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怖症与强迫症三种。其具体特征如下:
1、焦虑症
焦虑性是神经症中一种较多见的临床类型,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在情绪障碍方面,往往因一点小事而苦恼、自责、夸大困难、烦燥、敏感、对自己的健康忧虑重重等表现。
2、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具有一种强烈惊恐为特征的一组神经官能症。最早由卡特·F·韦斯特法尔提出,当时为“广场恐怖症”,意指有人害怕在公共场所集会。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为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怖症,如学校恐怖症,他们往往害怕上学,勉强上学就会出现一些诸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睡眠和饮食上的障碍。[1]
3、强迫症
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这些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所苦恼,虽努力克制,但无法摆脱。
二、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机理及音乐教育的摄入
心理学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发展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其中,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生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通常,儿童心理发育表现出一定的阶段差异性。少年时期,生理急速发育,但心理发展迟于生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青年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客观地看待和表现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同时,该时期对未来充满理想,但又往往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可见,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的突出、行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多频发生。
在心理学的启示下,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等将音乐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基础上,开创了音乐心理学。其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同时汲取生理学、遗传学、美学等众多理论,研究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研究中,较多侧重于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等方面。在他们看来,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四个要素。这些要素基于人对声音的频率、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人对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有些人某种能力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
由此,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他们在音乐知觉上的不同类型,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施教。如针对音调型,可以侧重于旋律优美、富于变化的音乐。通过有针对的选择给听者最大的知觉共鸣,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乐曲之中。同时,通过对听者音乐记忆的研究,可以在音乐知觉的基础上辅以情感浓郁、鲜明的音乐,让听者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融入其中,渐渐调整心理问题带来的不良情绪。此外,也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诱导,把他们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给他们以丰富的音乐体验,从而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对治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音乐在调节情绪方面的作用与优势,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无论是孔子还是贝多芬,都对音乐陶冶人们心性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赞赏。音乐教育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修养,并通过作品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从而可以促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此,音乐疗法被视为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功能而言,因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2],同时,“儿童的发展不是单向的,…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展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3]。因此,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首先,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智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精神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价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的教育基础上,实现心智协调发展。
音乐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实现的。心理学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的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以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生理学的作用机理是基于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的反应,通过利用音乐的节奏达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的目的。例如,音乐可以通过刺激网状结构,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对特殊、非特殊投射系统、警觉和注意力等发生影响,实现消除干扰网状结构的不良因素影响。
四、对中小学生实践音乐治疗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中小学生实行音乐教育治疗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亦是一种必然。当前,对中小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目前,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重。音乐教育的实施,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达到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的目的。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因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音乐教育通过选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精神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3、有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
因多数音乐取材现实生活,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在听的过程中达到体验生活冷暖的目的。同时,音乐教育的一些合唱等集体行为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合作与群体意识。此外,优秀音乐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对于中小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2]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小学教育》2007年各期.
关键词 文明礼仪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 礼仪修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76
Effects of Etiquette Education on Tourism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ANG Cheng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civility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civility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ourism institu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ivility elaborate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aims to strengthen tourism institutions civility promot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etiquet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tiquette training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总和,其结构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征,对职业活动有制约、调节和鉴别功能。它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所区别,一般侧重于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文明礼仪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客观条件,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旅游院校的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与礼仪技巧,加深文明意识及自身素质修养,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关键,是培养旅游能人的必备条件,更是促进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1 文明礼仪教育与旅游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1.1 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仪不仅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反映了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与校园氛围,良好的礼仪文明更是为学生自己创造了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掌握基本的礼仪原则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敬人、自律、适度、真诚,常用文明用语,学会沟通,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灵活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是大学生走向成功,自我提升与实现的重要保障。
1.2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心理素质,通常一般的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于对职业的认知、态度与技能,其它构成要素包括竞争的自信心、经受挫折的容忍度、不断进取的坚毅度、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抉择的自我控制、环境变异的适应等。每一类职业,每一个岗位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要求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扎实的服务技能,规范的文明礼仪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准,它围绕着服务展开,更能体现人与人交往、合作的特性。旅游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旅游院校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服务理念与技能的专业旅游能人的核心所在。
2 文明礼仪教育对旅游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能力
旅游行业是一个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热情的工作态度、灵活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情绪控制等职业心理素质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能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文明礼仪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礼仪品质与意识,旅游院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包括开展礼宾礼仪课程,参加礼仪技巧培训,开展礼仪相关的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使其掌握规范的礼仪技巧,去完善个人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中,让客人感觉到温馨与舒适的服务,让客人感觉到旅游人该具备的气质与服务理念,从而实现作为旅游专业人才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心理健康测验对象是黑龙江省阿城市一中2004级高中生,测试时间是2004年9月。从所得的有效问卷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抽取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每班抽取20份问卷(男生10份,女生10份),共220份问卷。
测验分析采用的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CheckList90),即90项症状校核表。使用的测验版本是汪征宇的翻译本,测验采用五级记分。将所抽样本数据录入电脑,利用SPSS11.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
研究得出,症状总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有3名,占总人数的1.4%。在一个或多个因子上检出的人数是45人,检出率是20.5%。据表1可知,各因子均值(M)由高到低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性>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有的研究者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对初中到高中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很多学生第一次住校,而且进入省重点高中,学生强强相遇,对自己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2)对学习方式变更不适应,高中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由过去初中老师的掌上明珠“沦为”普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3)高中生源的差异较大,农村、城市学生聚到一起,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需要协调和相互了解;4)经济、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面对变化后的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调整不好就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2.高中生与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
从表1可知,高中生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比较后的结果是,高中生样本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0.05),强迫极其显著地高于常模(p<0.01),人际敏感显著低于常模(p<0.01)。从各因子得分排序来看,位于前三位的在高中生样本组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常模组依次为人际敏感、强迫、偏执。
从高中生研究样本与常模比较看,学生躯体化和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强迫是指主观上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和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这种强迫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引起“躯体化”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闲暇时间有自己的爱好,在饮食上注意调配等措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强迫和躯体化问题。
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比较
由表2知,各因子≥3分的检出率中,男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偏执3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经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生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见表3。
从各因子分≥3的情况(检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时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有学者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女生在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男生,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产生内心冲突的机会比男生多,因此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同国内有关研究是一致的”。总之,性别的差异是生物基础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三、建议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对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室,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学生实际上是赞成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笔者对阿城一中2005级398名学生的调查显示:47.5%的学生赞成学校开展个别心理咨询(赞成课堂心理教学的占24.6%,赞成集体心理讲座的占27.9%)。
学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报栏咨询、网络咨询等等。
3.各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于咨询室中,要积极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许多资料具有保密性,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收集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
学生心理档案收集要全面,既要有班级和学校的团体资料,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既要有数量化的资料也要有非数量化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要从积累的档案资料、数据中分析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存贮档案,要为师生和学校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反馈,为有效开展高中生心理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45-01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
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
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
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领会,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
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
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教研专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等日常工作。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
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继续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基础,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文明行为的养成为重点,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学习德育课程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文明意识、耐挫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我校学生新世纪新少年的新形象。
二、德育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学校德队的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点抓好班主任队、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少先队员导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配、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班主任三项基本功竞赛。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拓宽思路,加强德育的思想建设。本学期,重点引导教师关注学校、关注班级、关注同事、关注学生。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形成共识:
A集体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
B人人有权参与:每个人都是学习、生活的主人,人人都应参与;
C共同互助合作:个人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D满足不同需求:教育不是要筛选人、放弃人,而是培养人。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学生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内容以"五爱"为主线,做到学期有计划,周周有主题。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继续常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行行政、教师值日、红领巾值日岗制度,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继续开展创“文明班级”活动,设立“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路队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公布分值,每周汇总,考核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三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学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从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十分好习惯”等基础行为入手,养成以下好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文明礼貌,微笑待人;学会尊重,耐心听他人说话;保护隐私,别人的东西不乱动;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做;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行;勤奋自强,天天锻炼身体;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确保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为100%,品德优良率为99%以上。
3、强化"五自"教育。
“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是雏鹰行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在青少年阶段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意识,要积极并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实践操作,使“五自”活动更具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4、渗透公民教育。
以育人为根本,继续开展“八荣八耻”系列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牢记公民道德基本道德20字(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本学期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道德规范,塑造诚信形象"活动,促进学生基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5、加强法制教育。
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参观展览等(文章转载自[个人简历网-范文频道]/wm/请保留此标记)途径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后进生帮教制,消灭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6、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在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的同时,要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矫正某些学生的畸形心理,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校园班级环境美化。
进一步加强校园走廊文化、墙上文化,班级文化,做到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继续进行每期期未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室文化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力。
2、升旗仪式序列化。
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要求内容丰富,在保留传统的爱国、励志等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同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序列。
3、板报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校、班两级黑板报,体现科技、敬廉崇洁、平安校园、消防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特色的校园文化及各班的个性。
(四)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三结合”。
1、提高家教水平。
继续按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进行走访学生家庭活动。家访要不拘形式,不固定时间,本着关心学生,沟通理念的目的,提高家访质量。本学期教师家访要达到全班学生的30%,通过其他形式与家长交流要达到40%,并做到有对象、有目标、有效果、有反馈、有记录。让家访真正成为建立起教师、学生、家庭互动的三者关系,成为进一步摸索出心理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和短信息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
2、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会五大员(报告员、家教员、帮教员、宣传员、校外辅导员)、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学雷锋互助、环保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培育一代新人的局面。使在校生违法犯罪率继续为零。
(六)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
3、开展德育科研。
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研质量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要认真学习教科研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研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三、主要活动建议:
以“关注生活、勇于实践”为特色,本学期的德育重点是继续引导学生开展“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为主题的道德实践系列活动。
1、各月的教育重点是;
二、三月份,开展“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活动;四月份,开展“环保小卫士在行动”活动;五月份,开展“能手巧手就在我们之中”活动;六七月份,开展“我们也能创造美”活动。
2、结合相关节日,相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三月份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净化、美化社区活动和慰问妈妈的活动;四月份环保宣传周和植树节,开展环保宣传和植树、养花种草活动;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开展与劳模、优秀青年代表手拉手活动;六月份开展艺术节活动。
3、结合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服务意识。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少儿维权中心服务活动能有实效,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电话启动实施。二是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
一、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调查对优秀音乐教师的界定是:音乐教育教学能力突出,在中小学音乐学科竞赛中取得了省、市级以上的成绩,并获得市级以上个人荣誉,在市级或以上音乐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调查随机抽取了来自广东省10个地区符合上述条件的优秀音乐教师共48人,含中学教师20人,小学教师20人,教研员8人;其中包括国家教材编写者、特级音乐教师等音乐教育专家(A类)6人;省名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新秀等优秀音乐教师(B类)10人;市名教师、教坛新秀、市骨干教师等优秀音乐教师(C类)32人(见表一)。从成长的梯度而言,调查对象属于专家型教师和上升期的熟手型教师。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资料查阅的方式,访谈对象主要是音乐教育专家和省市名教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数据与案例的整理与分析发现,优秀音乐教师主要的共同特征是:工作目标积极而清晰,工作态度热情而执着,能开展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反思,有成为习惯的创新意识,有良好融洽的人际交流。
1、工作目标积极清晰
在目标定位方面,有近六成教师选择了“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或教育专家”,超过三成五教师选择“其他”——包括追求职业成就感、挑战自我、给予学生快乐与美等等(图一),选择“无具体目标”的仅2人,选择“生活保障”的为零。上述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优秀音乐教师都有积极而清晰的工作目标。
深圳市荔园外国语东校区特级音乐教师张娟在谈到成长目标时,她说:“21岁初上讲台的我对自己说,做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吧;27岁来到珠海特区的我又对自己说,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吧;36岁通过绿色通道调进深圳的我更强烈地对自己说,做一个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吧。”张娟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很朴实,也很踏实,更带着一份浓浓的责任感。
正是因为对清晰目标的不倦追求,成就了张娟“特级音乐教师”的理想。
2、职业态度热情执着
在对待职业的态度方面,接近四成的优秀音乐教师表示“很喜欢,很有激情”,超过六成的教师表示“喜欢,有热情”,而“不喜欢,感觉平淡”的教师为零(图二)。在获得教学成果方面,100%的优秀音乐教师都曾获得过市级或以上的成绩,有超过七成五教师获得过省级或以上音乐教学成果,辅导学生参加音乐竞赛获得省级或以上奖项的超过六成五,也有超过六成教师的论文曾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图三)。
上述数据表明,优秀音乐教师们热情的职业态度是突出工作业绩的支撑。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省南粤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广州开发区一小樊彩英老师是个喜欢“自讨苦吃”的人。近两年多来她致力于探索不熟悉也不擅长的课堂竖笛教学,并组织了竖笛乐队和民乐队。受过委屈,牺牲了节假日,现在已经可以娴熟地演奏竖笛,对乐队的编配与排练也颇有心得了。在广州市艺术团展演中,她的乐队夺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对工作执着而充满热情,不推脱、不退缩、不计较、不马虎,使优秀音乐教师不断地迈向新的高度。
3、学习反思持之以恒
在学习与反思方面,老师们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阅读报刊书籍、上网查阅、参加学科教研与培训、参加各种比赛、参与音乐团队活动及演出、聆听音乐会等,其中“参加学科教研与培训”是教师们最重视的学习方式,超过了七成(图四)。在信息关注方面,教育类信息尤其是音乐教育信息是教师们最为关心的,超过了九成,《中国音乐教育》和《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最受欢迎的刊物。调查还发现,除了音乐教育信息,教师们对文化、社会、娱乐体育、政治以及科技信息也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图五)。在教学反思方面,所有优秀音乐教师都习惯于进行教学反思并在教学中调整,有超过五成的教师还会及时把问题、困惑、思考记录下来(图六)。
这些数据表明了优秀音乐教师都非常重视学习和反思。学习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学习内容重点突出而兼收并蓄,教学中能坚持反思与调整。
4、教学创新成为常态
访谈中,在被问到“创新意识是优秀音乐教师必备的素质吗?”时,花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副主编、广州市天河区音乐教研员胡健给予了十分肯定的回答。他说,“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是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如果一个音乐教师没有创新意识,不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怎么能上好音乐课?又怎么可能成为优秀音乐教师呢?”
调查数据显示,接近九成六的教师经常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创造活动(图七)。其中最常进行的教学创编活动是演唱(奏)创编,其余依次是伴奏创编、舞蹈律动创编以及其他——即兴哼唱、歌词创编、旋律创作等等(图八);在教材编创方面,歌曲改编是最常用的,然后是伴奏谱编写、乐曲改编以及其他——教材编写、集体舞编创等等(图九)。显示了优秀音乐教师都非常重视音乐创造活动,有较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创造能力。
相对一般教师而言,专家型教师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强的创造性。“创新”是专家型教师生活中的常态。
5、人际交往融洽和谐
在人际交往方面,老师们都比较重视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调查显示,在比较要好且亲近的关系中,从密到疏的依次排列是亲人、同事、朋友、同行、同学等;而工作中遇到障碍寻求帮助时,从帮助的大小依次排列是同行、专家、同事、领导、朋友等(图十)。从两条线交集的情况分析,同行、同事、朋友等是教师们关系最稳定、最密切的人群,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而地位比较高,学识比较强,能起到专业提升的专家、领导等“师长”却未能成为大部分教师平时亲密的关系,说明了相当部分教师对“师长”人脉存有一定的敬畏心理。
笔者曾切身感受了广东广雅中学特级音乐教师宋曼蕾的良好人脉。2010年暑假北京举行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宋曼蕾在执教音乐鉴赏课《中国琴乐》的前一晚,邀请了特级教师刘宏伟、吴少华,以及笔者和几位年轻音乐教师一起去听她试讲。试讲过程中,任何人提出的意见她都认真听取、反复斟酌。执教时,她巧妙地令拘谨的学生放松了下来,很快沉浸于丰厚的琴乐文化里……课后,她又专程去拜访著名音乐教育专家曹理教授,共同讨论评课。
这件事给笔者的感悟是:踏实和谦逊能带来和谐融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获得专家引领;而良好的人际交流又能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个人发展。
三、对青年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优秀音乐教师的成长经历对青年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笔者认为,这种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升自主发展内驱力是促进青年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
深圳市北环中学特级音乐教师刘宏伟从专业演奏员到一名普通音乐教师,经历了迷茫、困惑和挫折后选择了“从零开始”——向有经验的音乐教师、专家请教,大量听课,读音乐教育专著,苦练声乐和钢琴……正是来自内心的强烈发展意识和动力促使刘老师不倦而热情地学习和工作,最终造就了这位谦和、朴实的全国音乐名师。
有调查显示,青年教师一般存在三种发展可能。第一种是度过适应期,踏上不断自我创新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道路;第二种是获得了基本技能,进入了稳定和停滞发展状态;第三种是产生职业倦怠,不能胜任工作。为什么接受了同样教育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呢?美国作家弗格森(Marilyn Ferguson)曾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无论动之于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代替别人开门。”
优秀音乐教师的成长规律表明,自主发展内驱力对成长意义重大,“因为,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这一水平,人才能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王铁军,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35,)从我做起,提升专业自主发展内驱力,一步步向目标挺进,是青年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2、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促进青年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条件。
有人曾这样概括特级音乐教师宋曼蕾老师的教学:“强——艰深的专业知识,熟——丰富的音乐史知识,活——活跃的教学思维,精——品质极佳的音响资料,鲜——准确抓住音乐作品的特点,神——在音乐情感的表现中忘情。”宋老师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教学深受学生、同行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音乐教师,也许歌唱得好,曲奏得佳,舞跳得美,但并不能代表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专业技能。《音乐教育展望》一书中提到:“新世纪理想的音乐教师,应该是音乐艺术和教学艺术的专家。他们既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又是具有突出音乐能力的音乐家,有丰富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5)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的“专业化”日益凸显,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促进青年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促进青年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曾有人请教一位刚上完精彩公开课的特级教师:“请问您这节课准备了多久呢?”这位特级教师的回答意味深长:“准备这节课,我可以说准备了一个小时,也可以说准备了一辈子。”是多年的积淀、从不间断的学习成就了特级教师瞬间的精彩。
现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国际性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职业的人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王铁军,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15)
除了“世界变化快”,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也同样“变化快”。他们思维活跃,新生事物接受快,技术新,信息量大。最流行的歌手、最炫的唱法、最酷的音乐软件、最便捷的音乐下载……他们通常知道的比我们更多;而关于某个音乐话题的讨论,他们也颇有见地。如果不学习,我们将被学生远远抛在后面。
优秀音乐教师之所以观念新、点子多,在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反思。因此,终身学习是音乐教师职业生涯中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青年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所在。
4、拓展良好的人脉资源是促进青年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
重视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优秀音乐教师突出的特点之一。在以群居为特点的人类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是直接影响我们工作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台湾著名培训专家郭腾尹在《人脉是画出来的》一书中,以曼陀罗图式(九宫图)来阐释、解读和运作人脉,把人脉系统化、图式化和条理化,给了笔者很多启发。借用曼陀罗图式,笔者绘出了音乐教师的人脉九宫图(如图十一)。
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外界环境,将有利于青年音乐教师的成长;而青年音乐教师良好的个性又可以为自己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争取到更多的外部支持。因此,拓展良好的人脉资源是青年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和提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