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

时间:2022-04-27 08:12:13

导语:在美丽乡村交流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

第1篇

在四十多天时间里,埃德姆・弗利・萨拉和其他来自加蓬、马拉维、南非的3名非洲画家游览了浙江的山水风光,体验了浙江的风俗民情,并与浙江的同行们开展了深入交流,创作出了中非结合的画作。“更多地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方式,体验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慷慨和善良,以及它的美丽和多样性,这是一次奇遇和一次令人兴奋的成长机会。”南非画家娇妮・瓦赛菲尔如是说。而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杨越光感言,这些非洲画家在中国与非洲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对中国来说,本次文化交流活动是积极“推动地方和民间开展对非文化交流”和落实“非洲文化人士访问计划”承诺的重大举措。浙江省文化馆负责人介绍说,非洲画家在开展体验生活、同行交流,外出采风、绘画创作和作品展览等活动时,增加了更多的创作、绘画时间,着力加强不同艺术流派和不同画派画种艺术家的交流和沟通,目的是进一步拓宽非洲来浙江客座画家的视野,丰富其艺术创作的想象力,以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西湖、灵隐寺、茅家埠、郭庄、宋城、古镇西塘……非洲画家徜徉在诗画江南里,既新奇又感慨。尤其是安吉之行,近距离与当地文化和百姓的亲密接触,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9月24日,非洲客人来到湖州市安吉县天子湖镇迂迢村。迂迢村有书画之乡的美誉,村民们“白天握锄、夜晚舞墨”,这个1600多人的小山村,出了一批身带泥土芳香的农民书画家。非洲画家们的到来打破了小村的宁静,带来了新奇。到集镇理发,到地里挖红薯,中午到农民画家华中平先生家吃中饭。埃德姆・弗利・萨拉先生还兴致勃勃地拿起毛笔在宣纸上作画一幅。下午到鄣吴镇鄣吴村参观了吴昌硕故居、扇子博物馆、老街等。晚上观看村民们在篮球场跳排舞,娇妮・瓦赛菲尔和杭州的画家蓓蓓女士(刚从德国学习3年回杭)以及村民们一起跳起了排舞。

9月26日,安吉县天子湖镇乡村民俗庙会暨第三届农民书画节正式启动。在这次民俗与书画交融的文化盛宴上,当地村民以舞狮、歌舞、鼓乐等民俗表演欢迎远道而来的非洲客人。来自非洲的四位画家从安吉的灵动山水中寻找艺术灵感,感受浙江乡村风俗的魅力。艺术无国界,视觉的表达早已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加蓬的敏科埃・敏泽・马尔赛林说:“中国开启了与非洲大陆的那一扇门。我们参观了博物馆,了解中国历代皇朝的文化,还有西湖,这些都已经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我觉得艺术是一种共同的语言,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无国界地描述事物的形状、颜色、姿势等。”在交流切磋中,非洲画家提起笔作画与当地画家一起创作出中西画生融合、妙趣横生的佳作。中国意境深远的国画与西方浓墨重彩的油画融合升华,碰撞出闪亮的艺术火花。马拉维的诺亚・埃泽尔・卡皮塔皮塔感言:“我很肯定,我喜欢待在这里。中国的文化遗产,我将永远记在心中。中国的艺术,值得人不断去探索。”

满目风景,满怀情愫。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非洲画家们在浙江的城市、乡村、校园参观、考察、写生和交流。艺术家们一边体验浙江的文化历史、民俗风情,一边孜孜不倦地辛勤创作。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各不相同,但在他们的画中都能找到浙江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情怀。艺术家用他们手中的画笔诠释了他们眼中的浙江,表达对中国、对浙江的钟情。马拉维的诺亚・埃泽尔・卡皮塔皮塔擅长人物画,喜爱用不同的材料制造肌理效果,别具一格;加蓬的敏科埃・敏泽・马尔赛林,把贝壳、木头等各种材质运用到他的绘画中;南非的娇妮・瓦赛菲尔笔锋细腻,柔情似水,用中文表达了她的内心世界;多哥的萨拉・巴纳贝・埃德姆・弗利,以抽象中的具象,虚实相生地表达他的所见所感。

“美丽的杭州去年就成功承办了第六届非洲画家来华客座创作项目,接待了来自非洲的画家,交流创作硕果累累。今年,浙江省文化厅和文化馆又受文化部委托,克服困难,精心筹划、组织了本届客座创作,为来华的非洲画家们安排了一系列体验、学习和创作活动,实属不易。” 文化部外联局非洲处松雁群处长在项目启动仪式暨媒体见面会上说。

第2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环境在幼儿语言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创设包括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精神环境。

一、让丰富的物质环境成为幼儿口语交际的原动力

幼儿学习语言,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

(一)墙饰成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

瑞吉欧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指出:教育由各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参与,才能使许多互动关系得以实现。幼儿是教育主体,墙饰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亦是以幼儿作为服务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设计制作墙饰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其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教育性、时效性、社会性、参与性等。让各项教育活动真正融入到精美实用的墙饰之中。农村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有了它的渗透,墙饰立刻活动起来,幼儿的语言交往立刻频繁起来。春天,一缕柳枝,一束野花,一盆野草……孩子们有着滔滔不绝的议论交流;秋天,一串串红高粱,一个个大南瓜、冬瓜、葫芦,一簇簇棉花,一秆秆稻子……孩子们走着说,看着说,想着说。语言在环境中发展,在运用中提升。

(二)农村资源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挑起“话端”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强调,儿童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节生动的教育活动,如果有了合理的农村资源的运用,就会犹如清泉般叮当呼应。例如科学课《挖野菜》,如果一开始就带孩子去采摘野菜,孩子讨论的话题会由此展开,“我知道,这是荠菜。我和我奶奶挖过这种菜……”“我知道,有一种菜特别好吃,它叫马兰头,因为我家里就长了这种菜……”农村资源让幼儿会有更多的话题。

二、让丰富的农村资源拓展幼儿的主题活动

发展农村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需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农村的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以促进农村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农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特色资源,往往是城市所不具有的,这些农村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能够给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形态。

(一)巧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农村中有着各种形态的地形;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常年不断;四季变化特征明显;风霜雨雪后的乡村美景比起城里的硬性建筑更显恬淡和自然。这些丰富多彩的资源只要利用得当,就能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我们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孩子的心理特点,将这些资源进行了整合,在与幼儿互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生成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主题《好吃的荞麦面》、《香香的槐花》、《春天的野菜》、《美丽的秋天》、《香喷喷的树叶》等。每个主题的选择都立足孩子的兴趣,并能整合到各个领域。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丰富了教育内容,对促进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妙用农村社会资源组织社区活动

乡村幼儿园所处的地方集镇人口比较多,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源比较丰富。只要幼儿园密切与社区村落的联系,农村的社会资源可以成为幼儿园重要的课程资源。幼儿园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组织精彩纷呈的社区活动。例如参观医院,走走居民区,果园实践活动,参观生猪养殖场、食品加工厂等。还可以为幼儿语言能力提供运用的机会。同时还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三)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展开家园互动

乡村文化资源相对贫乏,但是乡村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乡村通常拥有的文化资源主要有婚丧嫁娶、节日生活习俗、童谣、民歌、民间故事、民剪纸泥塑、绕口令、顺口溜以及民间游戏等。利用这些资源广泛开展家长和幼儿的积极互动,增加口语交际的频率,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首先,家长督促孩子养成在家也说普通话的习惯,多和孩子用规范的语言交流。其次,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进行口语交际,如经常带孩子走亲访友、经常参加农村中婚丧嫁娶的仪式,经常给幼儿讲民间故事,和孩子说一说童谣、顺口溜等。创设良好的口语交际条件,让孩子有所进步。再次,邀请民间艺人和家长入园指导和互动,以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幼儿口语交际的兴趣和互动机会。

三、农村资源丰富区角游戏活动,增加语言交际的机会

(一)农村资源充实了幼儿园的区角材料

幼儿园的游戏材料是幼儿亲密无间的伙伴。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充实幼儿园区角的环境和材料。如:自然角陈列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野果、树叶、竹子、稻草、各种果实等;美工区搜集各式各样的种子做贴画材料,对蔬菜瓜果创意制作等;操作区利用草绳、藤条、稻草等材料让幼儿编织;体育区利用竹木玩具和乡村的树墩等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等。幼儿在这些常见的物品中更有口语交际的基础,更易发生语言互动。

(二)农村资源的利用丰富了游戏的内容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农村幼儿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大自然的优势,引导幼儿主动快乐地游戏。

第3篇

[摘要]没有充分考虑村民利益与诉求是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冲突的焦点所在。本文从乡村旅游活动内容、法律法规、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软环境四个层面分析了在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为什么必须牢固坚持“村民参与”原则。

一、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向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不少乡村社区通过发展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道路。正如许多农民所说,“节日农村游,游客得享受,农民得增收”。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多成绩,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乡村旅游地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如村民之间、村民与当地政府之间、村民与外来投资者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对立情况,有的还引发激烈的冲突。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但旅游开发模式不能适应当地情况,不能照顾到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甚至剥夺了他们表达自己利益的权利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强烈反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投资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必须牢固坚持“村民参与”的原则。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的原因分析

从旅游活动内容层面看。目前,乡村旅游尚无统一认可的概念。一般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独特的田园生态风光和人文景观;二是各种农事劳动,即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强的劳作体验活动;三是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或者形象称之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从上述乡村旅游的内容和特征可以看出,在游客进行的乡村旅游活动中,有诸多环节离不开村民的参与。

从法律法规层面看。乡村旅游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首先,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乡村环境,属于乡村集体所有。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发展乡村旅游,势必利用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以及附着在土地资源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乡村环境,而这无疑会涉及村民的诸多利益,不论何种投资主体开发经营,都必须充分照顾村民的利益;其次,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文化基础乡村人文遗迹、民俗风情,无疑是乡村居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更需要乡村居民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而不能不顾村民意愿,由政府大包大揽或者由公司和个人等其他投资主体单纯为了盈利而恣意开发;最后,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现实基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事关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更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无疑更需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作用,由乡村社区主导进行。因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利用乡村资源进行旅游投资开发,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理应由当地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由村民“主导”其事,各级政府和各类公司或个人只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科学开发经营。

从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层面看。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奉行原生态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社会效益第一,经济利益第二,坚决捍卫自然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对当地最优质、最稀缺的文化资源的典藏,追求自然、经济与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凭借,这些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有的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建设创造下来的,如古建筑、古工程等;有的则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守护下来的,如自然生态环境,森林景观等;而文化旅游资源更是经过当地居民世代传承、发展下来的,并由当代人承载着这些传统文化。当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并从中获取经济收入,旅游收入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而旅游的发展是依托乡村社区中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和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村民自然明白当地资源环境与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资源环境是发展旅游的最重要资产,保护它们,就是保护自己经济的命脉。所以,一旦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他们就会自觉地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会积极地传承和弘扬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从旅游软环境层面看。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服务活动也有利于形成对待旅游的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当地原著居民态度是乡村旅游地重要的软环境,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景点居民之所以支持和欢迎发展旅游,是因为他们对发展旅游有较好的利益预期。如果发展旅游后,他们不能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也不能从旅游发展中获利,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态度会从正面转向负面,对旅游表现出冷漠和反感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将大大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使旅游地获得不好的口碑。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活动,能使之获得旅游带来的利益,感受到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对待旅游的态度无疑是正面的。当村民对待旅游持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时,他们对待游客充满热情,愿意与游客进行交流,游客的旅游活动会与村民有着广泛的交流,游客遇到什么问题也易于得到旅游地村民的帮助。旅游体验质量高,会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给旅游地带来良好的口碑。而村民也会从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中获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有助于开阔眼界,提高素质,从而增强建设自己家园的动力和能力。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模式

对于村民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开发与经营,则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表1总结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村民参与的几种模式。由表可知,在各种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模式中,都必须有村民的参与。如果按照是否直接参加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乡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类型有两种,即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是参与到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之中,如接待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向游客出售旅游纪念品和其他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管理和维护、景区内旅游交通服务等。村民可以是自己经营旅游服务(如开办家庭旅馆、向游客出售旅游商品)的形式从事直接参与旅游活动,也可以是在当地的集体、合资、个体旅游企业内从事有关的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间接参与则是不直接参与面向旅游者的服务等活动,而是参与到与旅游有关联的产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产业包括乡村旅游地的种养业和轻工业,涉及到乡村中的耕作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旅游纪念品生产、家具生产等多个方面。

表1乡村旅游中村民参与模式

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当地乡村社区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为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流对话和协商的机制,使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村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之中,公平地分享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才能够真正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

[2]冯红英:乡村旅游中乡村资产的构成、作用与保护[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3)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农村 作文教学

一、学生习作与生活相结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展开,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这组专题还安排了相应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也是关于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的。我们学校在农村,同学们也都住在农村,对乡村的生活当然是非常熟悉了。我本来想这一单元对农村的孩子很有优势,学生一定会有内容可写,能写得比较好。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走进田园生活”,习作的内容与综合性学习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综合性学习可以为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一单元的学习刚开始,我就布置了综合性学习的作业,并发了校讯通,请家长配合带领自己的孩子去观察田园风光,参加田间劳动,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当地人的生活变化等等。

二、观察劳动过程,为作文积累素材

有这样一个例子,家长让学生暑假去学游泳,学生极其不愿意,并郑重表示:只要是带“学”字的都不去。但是家长话语稍转,说让他去“玩水”,他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可见,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当,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小学作文题材多数是关于人、物、事或是景色的描写。在农村学生的天地里,没有游乐园、公园、动物园,也没有网络,因此学生总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学生的写作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因此,模仿老师给出的范文进行写作是他们完成任务的主要方式。但教师要看到农村教育的有利条件,即将课堂搬到田间,将静止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动态的课堂。

如描写父亲的作文,学生就模仿作文书上的内容,写自己的父亲是任劳任怨的公务员,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或者是伟大的工程师。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出于模仿的心理,更是学生思维受限所导致的。将课堂扩展到田间后,学生仔细观察父亲的劳动过程,亲身体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体会父母的艰辛,这给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也让他们的写作思维更加开放:可以写父亲具有劳动人民的辛勤本质,写父亲在劳动方面具有的才干,也可以联想到父亲艰苦劳动背后的责任心和伟大的父爱等。

三、叙真情就是作文

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去春游,提前布置好作文任务,并进行适当的情景写作指导。许多同学的作文都写出了农村风景的优美,让人仿佛闻到了乡土的气息。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中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其中有一位同学写道:“我躺在这软绵绵的淡绿色的地毯上,沐浴在青草气息的清香中,仰望着蓝天飘过的朵朵白云。习习的春风轻轻地抚摸着我。就连太阳公公也来凑热闹,和煦的阳光想‘诱惑’我进入梦乡。忽然,我的手被什么碰了一下。我猛的一下子坐了起来。哦,是一只淘气的小山羊,它看我坐起来,起初往后跑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我。见我没有什么恶意,又‘咩、咩……’地跑过来,在我的身边站住,上下打量着我。我笑了,一伸手把它抱到怀里。正当我想与它亲近时,远处传来急促的‘咩、咩咩咩……’声。我顺着叫声向远处一望,一只老山羊急颠颠地向这边跑来。我明白了,亲了亲小山羊,把它放回到草地上。小山羊蹦蹦跳跳地跑到妈妈身边。我惊呆了:它们的样子真像是久别重逢的母女。”该同学是这样结尾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学过的课文《小麻雀》的故事。母爱是伟大的。动物况且如此,我们人类的母爱是用任何语言都形容不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母亲爱我们的心去爱我们的母亲呢?”通过以上的训练,同学们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笔下已经做到“言之有物”。我就接着进行了“言之有神”方面的训练。

四、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5篇

[关键词]乡村教育;小学建筑;乡土材料;地域文化

[DOI]10.13939/ki.zgsc.2015.13.148

1项目概况

1.1方案背景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是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地带上的一座小学,与云南省级文化名村可渡村毗邻,同时也是滇黔两省村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办学思维有了新的升华。所以,对教育的硬件设施需求也迫不及待(见图1)。

1.2方案提出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二是,再加上近几年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山区的经济,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也投入许多。三是,现有的教学建筑老旧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了。

1.3项目意义及目的

此次项目设计的意义在于探索乡土建筑、环保节能建筑,让在农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具有当地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能够舒适快乐学习的教学建筑。特别是在当代混凝土,钢架建筑充斥的年代,人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回归,居住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活主题,已成为当下追求的新潮,当然公共建筑(学校)亦是如此。

本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将龙平子村小学建设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典范;让家长放心;营造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究当地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建筑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设计意义。

2调查与分析

2.1地点分析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位于龙坪子村的东面,北面与贵州省隔河相望(可渡河)、南面紧靠自然山地,坐南朝北、东面是逐级下降的耕地,地势较平缓、西面紧邻居民区,交通方便。立体气候突出,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特别是冬季气温比较低(见图2)。

龙坪子村小学整个用地地形相对平坦,略似一个水壶形。坐南朝北夹在两山之间,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470米,最低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

2.2现状分析

学校规划面积8560m2,学校现在有632名在校学生,1到6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还有3个班的幼儿教学班(大、中、小)。在校老师15名,及一些后勤人员(注:在校生包括滇、黔学生)。

学校现在有2栋老旧教学楼,1栋半新教师住宅楼、1栋半新一层的公共厕所、1栋新建一层的保卫室。一部分住校学生暂住老式的教学楼里,没有食堂,没有大的公共交流的室内空间、室外活动空间。如图3所示,校园环境很简单,主要是要预留建设空地来做绿化,且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绿化面积也不够。

2.3问题分析

学校的建筑老化破旧,且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学校规模;建筑没有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校园显得有些杂乱;校园建筑只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没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不足,没有把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校园规划时,我们认真分析当地的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通过对景观的最大化设计来提升校园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研究项目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建筑材料(回收砖瓦)的运用和结构(砖混结构)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最优化。

3规划方案设计

3.1规划目标

建立人文校园:以龙坪子村小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校园精神的主轴,继往开来,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山地园林校园:节地为主要目标,配合地形,体现山地特点,营造园林校园,使校园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校园学习交流场所。培养生态校园:合理布置功能分区,合理组织建筑布局形态,以优化的设计体现校园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运用先进节能技术,使建筑更加环保健康,使校园真正成为开放、包容的校园。学校规划呈现的是对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的开放与包容姿态,对具有当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传承,追溯历史的文脉记忆。

3.2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相互之间联系方便;生态化原则:设计始终坚持节能与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原则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继承与创新:设计应在继承文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延续龙坪子村的历史文化,体现龙坪子村的地域特色,营造山地园林景观特征。

3.3规划理念

以“脉”相“承”,包容向上,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脉”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字,人类通过血脉繁衍生息,通过建筑,书籍、习俗等传播文化。“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通过当地的文化研究和发掘,我希望以“脉”为载体,以“承”为目标。达到包容向上的规划愿景和独具特点的建筑设计,也是对处于滇、黔交会处的龙坪子小学的一次全方位解读(见图4、图5)。

3.4规划结构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以及用地结构,形成“单环,两轴、九片区、一核心”。“单环”单环主要是指整个校区的消防通道。“两轴”,一轴是以从入口到校区尽头的文脉轴线,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另一轴是以南北的空中廊道为包容连接轴线,暗喻滇黔两省通过可渡河聚集在此共同学习交流。“九片区”:是把各种不同功能区很明确的划分开来。“一核心”是以空中廊道的读书亭为核心,把整个校区分为内院和外院,同时也把幼儿教学区和小学教学区划分开来,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见图6)。

3.5规划功能分析

根据学校的功能构成的特点,结合用地形态,把次要功能区布置于整个校区的西侧,主要功能区基本上和原来的位置不变。空间形态上采用连廊的方式把各主要功能区联系在一起,方便教学管理。在校区的各个节点中插入公共交流空间,这也符合当代以及未来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学校功能分区清晰,交通组织便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组织景观及建筑组群形成了较好的校园风貌(见图7)。

3.6规划道路分析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使用要求,沿西侧道路设置礼仪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也便于形成完整的文脉轴线,在东侧沿次要道路设置次出入口。方便疏散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学生上课。同时,校园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校园内人流道路流线,以读书亭为核心联系着各个功能分区,方便,明确、流畅。并预留停车场,停车场地分为生活停车场和工作停车场,这样既方便又安全(见图8)。

4建筑方案设计

4.1建筑设计概念

4.1.1概念来源“索桥”

这座索桥横跨可渡河,连接着贵州省和云南省,当地许多贵州省的孩子们都是通过这座索桥来到云南省的龙坪子小学上课学习。这座索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载体,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滇、黔两省人民的相互包容,团结、友爱的象征。

4.1.2概念抽象“丝带”

丝带柔顺、细腻,而丝带也是使人联想到纽带,纽带又是“联系”的另一种解读。暗喻着滇、黔两省学子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4.1.3概念的延伸“团结、友爱、包容”

概念的延伸,绿色的丝带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在此项目中,丝带又代表滇黔两省人民团结,友爱、包容的寓意。

4.1.4概念的运用“桥堂”

“桥堂”的概念,是源自对当地地域文化有着特殊含义的索桥和项目的特点――学校项目而来的。用桥抽象而来的丝带串联着几个主要的功能区,既方便而又符合项目特点。在项目中心地带的读书廊就很好地诠释了桥、丝带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见图9)。

4.2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如图10所示。

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如图11所示。

5结论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呼声日益渐高,乡村学校建设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龙坪子村是一个地处滇黔交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可渡河,素有“桃花溪水天上来,烟波浩渺可渡关”的美誉。本着以“脉”相“承”,包容向上为校园规划理念,我们对龙坪子小学的规划与建筑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一个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乡土公共教育建筑空间。同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校园建筑规划及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了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终我们期望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能为我国乡村小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娟,赵小凡,张丹玮.能效投融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8).

第6篇

因此,我们在作品的选用上,首先,尽量选用较为通俗的交响音乐作品。如柴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斯美塔纳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格鲁菲的《大峡谷》中的第三乐章等。其次,选用人们在曲目上比较熟悉的世界著名交响作品,可以选用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和民族乐派的著名作品。如古典时期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第九等都是公认的不朽篇章。再次,选用我国作曲家创作的交响作品。虽然交响音乐从“五・四”以后才传入我国,但是它是反映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响音乐作品,如“五・四”以后的肖友梅、冼星海、贺绿汀,建国后的李焕之、刘敦南、何占豪、践耳,近现代的叶小钢、谭盾等作曲家在运用外来体裁形式和民族音乐语言方面创作的一大批交响作品,都可以在广播中播出。

当选定一部交响作品作为专题音乐节目的材料时,要从分析作品入手,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有关名曲赏析一类的书籍,反复欣赏,分析其音乐进行中哪一部分是什么结构,哪一部分是精彩主题,并进行曲式分析。

将交响作品作全面介绍之后,再完整的欣赏作品,这是很多电台长期以来采取的主要方法。但可以在音乐进行中加入解说和混播解说,这就要求主持人对于整部作品非常熟悉,甚至要具备专业的音乐水平。另外,混播解说一定要投入真情实感,因为交响作品为你的语气变化提供了最丰富的音响背景,只有你的投入才能换回听众的注意力,切忌用专业的术语,如曲式、调式、调性等生硬的理论。

以听主题为主的灵活多变的介绍方式,是为了让听众记住全曲中最感染人、最闪光的部分。比如笔者在解说斯美塔纳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时,主题音乐呈示完,清播下面的文字,“这是震撼人心的诗意和美,弦乐温暖热情的音色,奏出了史诗般宽广的旋律。”这时第二次出主题,混播:“沃尔塔瓦河在我们面前展示出波涛万顷,一往无前的辉煌。”主题音乐呈示完,再清播下面的文字:“这史诗般的咏唱是那么的瑰丽壮丽,我们看到太阳从水平面上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河水像金子一样闪闪发亮。”这期间,可以将主持人的自身感受说出来,有效地调动听众的欣赏理性。另外,还可以在播放两次之后,让听众背唱主题片断,这时可以列出几个选择题,如:1.温柔的;2.安静的;3.宽广的;4.活跃的。让听众选出其中的一项,这些都有利于把高雅音乐办得有声有色。

运用文学与交响音乐的结合,利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视觉化的形象能够改变听众认为交响乐抽象、高深、难以理解的传统观念。例如:斯美塔纳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随想:(出音乐)“让我们选择在一个美丽的夏季,乘着北大西洋上空温暖的信风,来到欧洲中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捷克有着茂盛的森林和肥沃的谷地,就在那神秘的静悄悄的森林之间,一条金色的小溪展开了它未来无边无际的行程……”节目从小溪描写到宽广的波涛万顷的大河,从岸边的森林、田野、峡谷到狩猎的号角声、远处美丽的乡村,从喜庆的乡村婚礼、年轻人轻盈奔放的舞蹈到夜幕静悄悄的来临、银白色月光下的童话故事等。当沃尔塔瓦河主题重又展开叙述的时候,诗的语言又进一步把交响乐的意境提炼到人生和民族的哲理高度,从而使得整个节目音乐与文学紧密相连。

将自己从原来听不懂到后来能听懂的欣赏过程说给听众,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笔者制作的《当“芬兰颂”在我耳边响起》,开始将自己听不懂的理由告诉听众:“很长时间我不愿听它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乐曲开始时强烈的铜管和声,这浑浊、粗犷得找不到旋律的和声音响,对于习惯于听旋律的中国人来说,仅从审美的角度就大相径庭;二是全曲笼罩在森严、低沉的气氛当中,听到它心情就感觉到一种窒息、压抑。这仍然与中国音乐文化中善于表现鲜明、悦耳、优美的旋律截然不同。”然后又将怎样慢慢听懂的经过说给听众,哪一个主题或动机原来是什么感觉,后来听得是什么感觉,一边说,一边听,让听众跟着你的想象去畅想,最后将你的真情表达出来。这期节目播出后,听众与笔者交流说,音乐虽然很难听懂,但节目一直牵引着他舍不得放下。

第7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农问题;破解

“三农”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任何时候都应倍加重视。切实加强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而要让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须优化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壮大第三产业,高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新农村发展道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致使财富、技术与产业部分从城市流向农村,增加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乡村旅游在众多国家和地区被认为是遏制农业走向衰退与增加农民收入的极佳手段[1]。乡村旅游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开放产业与民生产业,与“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理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及共享)紧密相关,在扶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大有作为。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对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与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与创新城镇化的明智之举[2]。这也契合了中央有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构全新农业经营体系”以及“完善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将有力地助推“三农”问题解决。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国内外研究简评

1.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最早于19世纪出现在欧洲。1865年“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在意大利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从此诞生。相较而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晚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兴起,20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3]。以2005年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标志,我国乡村旅游开始了组织化、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主要有三种[4]:(1)城郊农家乐型。该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利用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乡村差异性资源与城市市场相邻关系,开发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项目。(2)景区农家乐型。此种乡村旅游主要是通过借助风景名胜区的强大吸引力,开发设计各类旅游项目以满足旅游者(包括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需求。这些分布在旅游景区周边的农家旅店(以景区为依托),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旅游的客人提供食宿服务,其产品优势是兼有自然环境与风景名胜。(3)农村农家乐型。该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散布在广大乡村地区,其产品优势在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宜人的气候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并且带薪假期制度不断完善,人们对乡村自然环境与人文风俗的向往与追求,助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对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1.2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简述

1.2.1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简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相关研究较为全面深入,国外学者主要对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居民态度与居民感知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等进行了研究。关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对案例发生地进行分析,在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有关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感悟。MartinOppermann(1996)[5]通过对德国南部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指出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及改变居民传统观念,同时也得出乡村旅游由于规模小且受季节影响致使其贡献较小;RosaMariaYaguePerales(2002)[6]以西班牙为例,深入研究了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差异;ChristopherS.Thompson(2004)[7]指出乡村旅游除了是商业机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当地居民认识乡村生活意义的理想途径。对于乡村旅游中居民态度与感知问题的研究,M.DolorsGarcia-Ramon、GemmaCanoves、NuriaValdovinos(1995)[8]通过对西班牙两个乡村旅游案例发生地进行深入研究,指出乡村旅游增强了女性家庭责任,拓宽了居民收入渠道,女性环境保护意识也得以提升;M.JeannieHarvey、JohnHunt、CharlesC.HarrisJr(1995)[9]选取旅游低度发展、旅游中度发展与旅游高度发展三类地区,探索了三类地区女性与男性对旅游感知的差异以及三类地区女性旅游感知的差异;MichaelD.Smith、RichardS.Krannich(1998)[10]则通过收集美国四个乡村旅游地数据,深入探讨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状况。关于乡村文化旅游的研究,MoyaKneafsey(2001)[11]探讨了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文化旅游的影响因素以及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RobertMacDonald、LeeJolliffe(2003)[12]通过研究法国Acadian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认为该地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需坚持五个原则(即真实性与质量原则、教育与解说原则、保存与保护原则、当地优先与容量原则、合作原则)才能做到可持续;MaiaLordkipanidze、HanBrezet、MikaelBackman(2005)[13]在研究瑞典Soderslatt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企业合作因素对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2.2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简述。国内学者主要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乡村旅游开发意义的研究,粟路军、王亮(2007)[14]指出乡村旅游开发对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唐建兵(2007)[15]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直接效应(如实现生产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促进乡风文明等)明显,而且关联带动效应(如促进乡村社会、文化事业及环境保护发展)亦十分显著;贾红风、李云霞(2009)[16]则认为乡村旅游业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美丽乡村建设。张进伟(2016)[17]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传统农业产业化,实现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关于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唐建兵(2007)[15]在深入研究乡村旅游规划中存在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改进措施;曹国新(2008)[18]认为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总体上经历了由“游客之极(强调风格)的规划模式”到“遗产之极(强调趣味)的规划模式”再到“多元互动(强调综合)的规划模式”的演变过程。程哲等(2016)[19]指出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注重产业融合,加强生态环保,创新开发模式,重视社区参与。关于乡村旅游市场方面的研究,李桐、张晓智(2008)[20]指出:基础设施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市场制度建设滞后以及农民的素质偏低等是乡村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卢冲、张晓慧(2008)[21]基于SWOT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钟晓鹏、陆林(2010)[22]以合肥市民为研究对象,在探索合肥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余兵(2015)[23]对新媒体语境下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方式创新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营销方式。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对策方面的研究,李俊梅(2012)[24]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与政府管理部门主体两个角度研究了基于地方旅游产业促进政策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蒋述东(2012)[25]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从乡村旅游规划、资源开发、经营策略、旅游人才、旅游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发展重庆乡村旅游的对策;彭顺生(2016)[26]在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早于国内,相关研究也较全面成熟,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中的居民态度与居民感知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等方面。相较国外,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较晚,相关研究不及国外成熟,但国内学者从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市场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理论成果对于指导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将起到积极作用。

2发展乡村旅游对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旅游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面广且就业方式灵活多样。根据相关统计,旅游业每提供1个直接就业岗位,便会增加5至7个间接就业岗位。乡村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首先,乡村旅游对从业人员的进入门槛要求较低,而且不存在年龄、性别等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在技术技能要求高的行业就业难度较大,但在技术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乡村旅游中,由于村民对当地文化、环境等较为熟悉,通过一定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便能从事导游接待、卫生、景区管理等工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找到用武之地,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其次,从事乡村旅游的村民可以兼顾旅游与农耕。当进入农忙时节,农民从事农耕操作;进入农闲时节,农民可从事乡村旅游,极大地拓宽了就业渠道[27]。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其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较强的乘数效应。据统计,旅游从业部门每增加1元收入,将为社会带来6-7元的综合经济效益[28]。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促进产业链延伸,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村的无形资源(如农业生态效益、乡村文化等)转化为经济资源,增加乡村居民收入。由于乡村旅游具有投入成本低且收益回报快、经营风险不大、经营方式多样且灵活等特点,因此,特别适合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带动辐射,能大大提高该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由于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农耕生活、民俗民风等,村民可以不离开乡村在家经营乡村旅游。另外,村民也可以选择入股的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增加收入来源。同时,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生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成为广大农民一条强劲的收入源泉。

2.3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其借助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及农业生产活动场景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体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者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应以市场为导向,变革原有农业结构,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文化景观,大力发展农特产品,提高农业的观赏性,塑造宜人的自然人文环境,为游客提供灵魂的归宿。而这样必然会增大经济作物的比重,有利于农业结构优化,形成区域农产品特色化。乡村旅游的高关联度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如商业、农产品加工业、咨询业、建筑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与渗透,产生诸多新业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乡村旅游突出乡土性与农业特色,坚持农业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29]。

2.4有利于提高乡村居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众所周知,开发乡村旅游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乡村旅游给农村物质层面带来的变化。精神层面,乡村旅游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乡村居民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城镇旅游者,他们为乡村带来大量信息与先进的理念,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思想与行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建起了图书阅览室、文化交流室等,开办了各种文化补习班与技能培训班,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与专业技能。另外,有许多村民为了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与游客沟通交流,积极学习普通话和外语(通过阅读、网络自学等方式),个人素质得以全面提升。部分农村还组织村民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乡村居民素质提升,乡风日益文明。

2.5有利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城市居民,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为乡村地区带来富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有力地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资金加速流转,积累农村建设资金,缓解广大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困局,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入资金源泉。便捷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因此,建设与维护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要务。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完善优化接待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美化村容村貌,形成天蓝、水绿、山清、人和的优美乡村画卷。

2.6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能引导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传向农村,促进乡村居民与城市旅游者物质与文化交流。来自城市的乡村旅游者在价值观念、消费水平等方面处于强势文化地位,会对处于相对弱势文化地位的乡村居民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促使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靠拢,有利于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各乡村旅游目的地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如集体出资、个人投资等)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通讯、供电、供水以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提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日渐缩小,为城市乡村统筹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乡村农业由弱转强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加速乡村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30]。

3发展乡村旅游以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基于我国国情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培育乡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突破口。具体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努力:

3.1政府引导,规范管理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政府应加强引导,在政策层面予以大力支持,以推进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在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初期,政府主导是取得显著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加强政府引导,规范乡村旅游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乡村旅游发展的理想模式(如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工业企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休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以及畜牧养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等)[31]。(2)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各地政府应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资源评价、市场调研与科学规划,努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制定出台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政策保障。(3)协调好各方关系。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是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真正惠及村民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切实协调好当地政府、旅游投资企业以及乡村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力避消极现象产生,使乡村旅游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3.2科学规划,力避盲目开发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在“农家乐”的基础上自发发展起来的。许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市场调研,致使重复建设严重、项目特色缺乏、资源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项目整体建设水平低下、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旅游环境较差。同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民,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低下及技能培训缺乏,其接待服务水平偏低,甚至有的地方时常发生“蒙客”“宰客”现象,严重损害了旅游形象。乡村旅游要健康持续发展,“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道路是其必然选择,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重要保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做到规划先行,将乡村旅游规划与农村其它发展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结合,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持续利用相统一,努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以改善农村环境,制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提升其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1]。

3.3塑造品牌,增强竞争力

乡村旅游要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朔造品牌形象,增强竞争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强品牌营造。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和营造乡村旅游品牌,挖掘资源特色,形成不同的规模,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迈向健康之路。(2)努力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质量是品牌延续的保障,国内外所有著名的品牌都是因为有质量一流的产品,乡村旅游要朔造品牌,增强竞争能力,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为旅游者提供优质、舒适的旅游服务和流连忘返的旅游体验。(3)强化乡村资源特色和文化挖掘。乡村旅游的意蕴在于优美的自然生态风貌与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因此,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应凸显乡村宜人的自然环境资源,挖掘与包装好乡村文化,突出乡村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民俗风情,以此吸引外部资金投向乡村旅游。(4)重视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对于塑造品牌形象意义重大,品牌定位不准确(定位过高、定位过低以及定位模糊等)将对产品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应根据其资源、市场等条件进行合理的品牌定位,满足旅游者不同的需求。(5)做好广告宣传。品牌形象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其好坏取决于品牌本身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社会公众对品牌的信任度与忠诚度也对品牌形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塑造要以旅游者为中心,加强广告宣传,不断提升其知名度与美誉度。

3.4挖掘内涵,突出特色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线,亦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乡村旅游的特色突出地反映在两个方面:(1)乡村旅游产品的总体特色(乡村旅游区与一般旅游区的差异)。“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而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特色,体现“土”、“新”等特点,立足农业本身建设各类设施,避免乡村城镇化而导致自然风貌与民族特色的丢失。(2)各个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特色。目前,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以及经营理念雷同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没有发挥出来,造成“千村一面”的状态。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是游客向往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不同于居住地的多种文化体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也为多样性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条件。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当地资源,深挖其内涵,将乡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朔造强势旅游地形象,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自主旅游品牌。

3.5强化参与性,确保旅游者与乡村居民利益

参与性原则包含旅游者参与及社区居民参与两个方面。旅游者参与方面,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者开始将目光由观光转向参与及体验。人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渴望参与而选择乡村旅游,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初级产品(观光农业)将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开始转而选择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如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风味、参加农事活动等)。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应把握市场需求,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凸显旅游者的参与性需求,在各类旅游产品中丰富参与性内容。在乡村居民参与方面,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是增加其收入、确保其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因此,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应遵循乡村居民参与的原则,因为旅游发展如果只让少数人受益,扶贫与解决“三农”问题将是一句空话,只有农民广泛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才能真正让乡村居民脱贫致富,“三农”问题才能最终破解。政府应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发展,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受益者。一方面,通过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能有效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增强乡村特有的文化氛围,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乡村居民通过参与旅游,能够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满足其利益诉求,认识到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对发展旅游的重要性,并主动保护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从而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3.6培训人才,提升服务质量

人才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乡村旅游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在农民进入乡村旅游行业之前,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旅游管理、市场经营、服务技能、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在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乡村旅游工作,这将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对农民的培训应持续不断,将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努力建设学习型农民旅游服务团队,这样才能达到培训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服务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保障。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培训、投身乡村旅游活动,对乡村居民而言,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提高收入水平;对旅游经营者而言,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3.7加强环境保护,彰显生态性

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乡村旅游源于人们对工业化与城镇化负面效益的逃避以及对乡村恬静、温馨、宜人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其基础是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因此,开发乡村旅游应遵循生态性原则,注重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与乡村传统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旅游者提供无污染、无危害、让人心旷神怡的健康旅游环境。在具体设计乡村旅游开发时,保护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培养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开展乡村旅游时,能够自觉保护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2)厉行节约。广大农村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提倡节约,这样才能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持续性;(3)建筑材料应与乡村生态环境相适应,尽量选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4)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为主(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力图减少对乡村地区空气的污染;(5)采取措施禁止“视觉污染”(如滥倒垃圾、污水横流等)。

第8篇

关键词 乡镇规划;设计方法;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乡镇规划设计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如今城乡资源出现极度不平衡现象,主要是以为城市发展的速度过快,对资源的需求较大,而乡镇的发展较慢,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源开发,导致资源浪费;城乡人口的分布不平衡,乡镇人员为了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选择到城市生活,大量的乡镇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各方面的需求增多,不管是在住房还是能源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有些一线城市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承载力,而乡镇人口逐渐减少,能源不能有效利用;如此循环,最终造成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进行乡镇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发展的程度不仅仅要看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水平,也要考虑乡镇的现状。如果一味的进行城市建设,发展城市经济,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国家的整体发展进度,由此可见乡规划设计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工程项目作为乡镇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向,就需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这些工程项目直接关系着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要对这些工程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它们的顺利实施,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根据时展的要求,更好的进行乡镇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管理。

一、乡镇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

乡镇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基本流程一般是前期交流、现场勘查、确立方案三部分。前期交流是指与乡镇居民、乡镇负责人、施工单位、规划局之间的交流探讨,这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要围绕乡镇建设怎样更好的适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结合时展的要求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而不是独立的去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乡镇居民的经济水平,所以在交流时要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现场勘查是指对工程项目施工地点的地质勘测,环境勘查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乡镇建设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方案的确立,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为方案的确立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方案是要适合新农村发展的,并且在设计规划时要考虑美化问题,如今的城乡一体化除了考虑经济发展,还要建设美丽新农村。

二、乡镇规划设计的建议

(一)、加强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才能进一步的发展乡镇建设事业。所以我们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设、房屋建设等,乡镇的道路建设没有必要和城市的道路一样宽,城市道路通行的车辆较多,也就需要一定的宽度,但是乡镇道路通行的车辆较少,而且,道路过宽会占用田地,导致土地的浪费;房屋建设上,城市为了节省占地面积,需要不断对房屋进行加高,乡镇的人口少,用地面积也就少,房屋建筑过高,不利于乡镇人民的生活,所以我们需要结合乡镇居民的实际情况,规划适合新农村发展的的项目工程,更好的把乡镇建设融入到城市化的发展中。

(二)、合理进行城市功能布局

虽然我国要求城乡建设一体化,但是乡镇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城市的功能布局来进行规划,乡镇的规划布局要合理的处理好个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要用绿化带进行隔离,避免工业污染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等;乡镇的城市功能布局还要考虑是否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更多注重的是规划设计的美观性与合理性,我们在乡镇规划上不能一味的城市化而忽略乡镇的环境特色。

(三)、保护环境,生态规划

我们在考虑经济乡镇的时候还要考虑美丽乡镇。乡镇自身的环境是非常好的,我们不能为了城市化的建设就忽视乡镇的环境,任何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所以我们在乡镇建设时,一定要保证工业废水、交通废气的合理排放,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的污染;其次我们要保留原有的绿色植被,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在城市化的发展下,乡镇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绿色植被来净化被污染的空气,从而保证乡镇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更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求。[3-4]。

三、提高乡镇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乡镇施工项目的施工管理

乡镇项目的施工对乡镇规划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保证了乡镇工程项目的质量才能进一步保证乡镇建设的质量,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施工单位是否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施工人员是否有着较强的技术和能力,只有达到标准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项目,然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短工期,减少一定的资金投入。

(二)、加强材料的质量检查

材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质量高低,所以在对材料的选用上要加强监管,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进行价格选择。然而有些商家以次充好,选料人员没有明确辨别,导致次的材料出现自施工现场,为了避免这种质量差的材料运用到施工中,管理人员应该对运到现场的材料进行再次的质量检查,避免出现安全隐患,耽误施工的进度,增加资金投入,从而阻碍乡镇工程项目的建设。

(三)、加强乡镇工程项目投资的管理

乡镇的发展必然会引来更多的投资商,首先我们要对投资商的可靠性进行甄别,除了辨别投资的这假,还要考虑哪方面的投资是对此处的乡镇建设有利的,这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的主要发展,选择带动其发展的,能把实际需求与美丽乡村相结合的投资项目。

(四)、提高乡镇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管理人员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领导者,所以他必须以身作则,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对施工人员起到榜样和领导作用。如果管理人员在施工检查中忽视细节,那么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就会对小问题不处理,从而引发大问题;管理人员在材料上贪图利益,那么选料人员也会为了一点小利润而使用质量没有保证的材料,这些管理人员的不负责任都会给工程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在施工前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从而提高乡镇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5-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规划设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构件和谐社会的的前提条件,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乡镇规划的主要方向,为了确保乡镇建设的顺利完成,我们要严格监管工程项目。笔者提出,我国的乡镇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研制出有利于整个国家建设的设计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韩超.浅谈乡镇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0).

[2]王浩.乡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J].吉林蔬菜,2012,(7):53-54.

[3]罗永刚.乡镇统一规划设计探索及实践[J].中华民居,2010,(11):40.

[4]吴.乡镇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第9篇

到阳江,除了看海、吃海鲜,最值得一看的还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南海I号”。这艘尖头的古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

“南海I号”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产。而自宋朝始,阳江就已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港、补给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地处广州港、湛江港两大主枢纽港之间的阳江港,定位为工业港,为粤西乃至西南地区提供便捷的海上运输通道。

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沟通。作为阳江的发展新引擎,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阳江高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除了发展工业,大力推进“双转移”,促进产业集聚,还将发展成果惠及老百姓,推动高新区人民群众迈向全面建成小康之路。

同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主动承接“双转移”

“高新区是阳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城市建设的新组团,体制改革的先行区。”阳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蔡德威向《小康》记者介绍阳江高新区的定位,谈到该区主要工作是承接产业转移。

阳江高新区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属阳江市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市一级管理权限,实行区、镇、港合一的管理体制。辖区内总人口10万人,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规划园区开发的建设用地约60平方公里。园区由港口工业园、福冈工业园、平东工业园、平冈镇中心区及生活配套区组成。

2008年,按省委、省政府“双转移”工作部署,广州市与阳江市共建的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园,面积21.8平方公里,先后获得省级示范性转移工业园、省食品药品专业性工业园和省十大重点园区的称号。

在“双转移”上,阳江高新区注重服务质量。“我们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对外和‘一条龙’服务。所有受理事项实行‘双减半’办理,即承诺办结时间比法定时间减半,实际办结时间比承诺时间减半。”阳江高新区党政办公室主任关天石说。

广青公司镍合金项目(简称“广青”),位于阳江港临港工业园,该项目是广州与阳江“双转移”项目中的广东省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产值达100亿元,产业税收7亿元,它的引进与建设凸显“广青速度”。“从招商引资到建厂投产广青仅仅用了13个月。政府办事效率非常高,除了用水用电等配套设施支持到位,政府劳动部门还出面帮助招工,我们得以顺利投产运作。”广青公司董事王桂域不无感叹。

之所以选址阳江,除了政府抛出的“橄榄枝”、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广青看重的也有阳江的独特区位及港口优势。“主要考虑到海上运输通道,因为公司原材料完全依赖进口,最需要港口。”王桂域谈到,广青公司进口从原来的印尼到现在的菲律宾,走“一带一路”中的海上通道,与国家战略大背景不谋而合。

推行“用地储备制度”和建设“临港工业大体系”,产业集聚成就显著

高新区的领导十分清楚,自身的劣势就是基础差、底子薄,但他们也很自信自身的优势,那就是靠山临海,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俱佳。除此之外,他们还努力扩大了两个优势:首先是按规划预征和储备了大量工业用地,以保证前来落户的企业不用等待就可立即用地建设,加速投产。这对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其次是投巨资扩建阳江港口,为企业货物进出港提供更好的运输平台,并给企业在最后的“拼运费”中取胜提供支撑。

漫步园区,除了拔地而起的工业大厦,一些园区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曾经的滩涂低洼之地,而今已变成投资的热土,招商的黄金地。

“像阳江港,目前具有这样条件的优良港口,在广东实属少有。一般都是有港口没腹地,或是有腹地没港口。高速路、铁路通到园区的也不多。”关天石说。阳江高新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广湛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云阳高速、325国道、三茂铁路和阳阳铁路直通园区,区内阳江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规划建设60个码头泊位,建成后年吞吐量达1亿吨。

除了独特的区位、港口优势,阳江的能源、自然资源、土地、劳动力资源等方面优势突出。阳江高新区充分利用这几大优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三大产业: 金属制品及金属材料产业、食品药品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得益于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条件得天独厚,三大产业集聚局面逐步成型。园区初步形成了以广青金属科技、世纪青山镍业为龙头的金属材料及金属制品产业集聚;以嘉吉粮油(阳江)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聚;以阳江市汉能工业有限公司、广东明轩实业有限公司、英格(阳江)电气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

“去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珠海帮扶指挥部的亲自指挥下,我们主动出击,精准对接,招商引资呈现出活跃的局面和喜人的态势。目前我们已经签约和计划签约的项目总投资规模达400多亿人民币,这其中包括不锈钢产业的压延项目、清洁能源产业的太平洋项目和韩华项目、装备制造业的明阳风电项目、造纸业的维达项目和红塔恒仁项目、现代物流业的诚通项目和富安项目等等。”阳江高新区党委书记林进球在2015年开局工作会议上说。

2014年,阳江高新区先后获得了省政府的优秀园区、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建设、扩能增效和招商选资的奖励支持资金共4.3亿元。“我们用这笔钱解决了急需解决的征地遗留的历史问题,解决了与珠海共建园区项目的征地问题,还解决了我们正在施工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运作问题。”林进球说。

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高新区同时加强跟东南亚一些国家合作,比如临港物流。“将东南亚的镍矿、铁矿, 印尼的煤等通过阳江港运回来,再通过铁路运输到周边地区,珠三角地区,扩大贸易。”蔡德威介绍道。据了解,目前阳江高新区正与央企中国物流洽谈,在高新区内设立保税物流中心,以进一步发挥阳江港的交通与产业集聚优势。

实现了工业总产值从1.1亿元到365亿元的大跨越,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阳江高新区初建时的2003年,工业产值仅有1.1亿元,2014年达365亿元。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镇的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来到阳江高新区五羊村、周村等美丽乡村示范点,可见村庄里种上了鲜花、铺设好村路,还有各类娱乐休闲设施。早上明媚的阳光照耀在村里的广场空地上,这时突然响起了悠扬的乐曲,农民大妈们自动排列整齐,跳起广场舞来。“居住条件的改善,让广场舞不再是城市大妈们的专利,农村的大妈也能够享受。加上,村里人说不怕噪音,所以管委会给他们还配了些好音箱,支持他们的娱乐休闲活动。”蔡德威介绍。

据悉,阳江高新区2014年投入逾2200万元,重点打造周村周南自然村、石柱村上头自然村、五羊村蟹地自然村,并以此为建设示范点,推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蔡德威回忆,过去乡村很多是垃圾围城,污水横流,但现在每个村都建了垃圾处理的地方。“我们有一个环卫队,专门负责垃圾收集和处理,每天收两次。这让农村的生活垃圾能及时处理,保证环境卫生。另外,在建设上如路灯、公厕我们都有财政补贴。如今,阳江高新区各村委会都通了路灯,很多自然村都通了路灯。”

在内有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外则需教育、医疗等配套齐全。2012年,阳江高新区启动了创建“教育强区”的计划,更加重视教育方面的投入。近年来,高新区在教育上投入了2个多亿的资金,完善区内已有的漠南中学,并新建了阳江高新区第一小学、第二小学。蔡德威说:“下一步,我们要将24个学校作为分校点,让1到3年级的学生就近入学;而4到6年级的学生都集中在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上课,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那医疗投入又如何呢?最近,到平冈镇中心区打工的刘小姐一直咳嗽,于是她决定到阳江高新区人民医院看病。但到医院时,却发现医院门口挂了两个牌子:一个牌子是阳江高新区人民医院,另一个牌子则是平冈镇中心卫生院。“这其实是让群众有一个选择的机会,如果只是普通病,卫生院就能提供合适药物,且价格更便宜。如果是选择人民医院,药品种类更丰富,但价格标准也相对高一点。而且,近几年高新区人民医院的医疗设备越来越齐全,群众都很高兴一些项目检查不用跑到市医院,在区医院就能够解决。”蔡德威解释道。

教育、医疗等硬件设施在不断完善的同时,社会保障等软件设备也必不可少。资料显示,阳江高新区在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按照政策基本做到全覆盖。特别是在城乡低保、五保户供养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受灾群众临时救济等方面落实到位。蔡德威说:“凡是申请低保的人员,只要基本符合条件,我们都把他们纳入,甚至会放宽一些,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切实得到帮助。”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战略,新常态下的发展不停步

“2014年,高新区的主题是‘基础建设年’,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当前,经济发展转入了新常态。如何认识和把握好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这是我们做好往后工作的前提。”林进球说。

阳江高新区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近年来在招商引资、工业配套、民生工程上都有显著进步。那么接下来,阳江高新区将有哪些重要部署?林进球认为,首先需要做到“认识新常态,抓住新机遇”。

“在新常态的倒逼作用下,原来产能过剩的产业将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寻找新的投资点。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抢占未来市场的制高点,也要对原来市场潜力较好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规模扩张,做出新的战略投资布点。”林进球分析道。

他提出,阳江高新区要营造新的发展优势,需突出两个主攻方向:一是围绕延伸现有的不锈钢、清洁能源、食品加工、港口物流等产业的产业链进行招商,形成产业集聚规模。二是利用资源优势扮演好珠江西岸装备制造基地的角色。

另外,“把握新常态,推进新发展”也是重要的一环。林进球分析高新区情况时认为,阳江处在工业化初期的阶段,相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说还属欠发达地区,主题仍是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当务之急要加快临港大工业体系的建设,抓好大项目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