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23:55:08
导语:在极心理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避免将理论和实践区分开来,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反映学科的基本理论,主要方法,时展的前沿问题。课程结构应该合理确定开设时间,不同课程之间能够有效的进行衔接,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某方面的专业技能,更好的胜任财务会计具体工作。为了实现课程设置的一体化,应该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就业市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内容合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促进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既掌握理论知识,也提高实践技能。
2工作技能与理论知识一体化。
工作技能需要通过会计专项实训来掌握,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掌握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和工作要点,能够熟练的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工作包括出纳、往来核算、成本核算、报表编制、会计主管等,让学生通过实训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工作岗位的技能,胜任这些工作的需要。在学生通过专项训练之后,熟悉工作流程,明确学习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并根据岗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激发学生对会计实训岗位的兴趣,促进学生通过实训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实现教学和实训的有效对接,促进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3理论学习与知识应用一体化。
主要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会计岗位综合实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岗位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能,从而胜任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能够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自己综合实训技能的提高。同时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会计业务之间的关系,明确财务各工作岗位的要求,更好的应对实际工作的挑战,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学队伍与考核制度一体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心理带来了新的起点。信息技术包括以下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因特网技术、电视技术、智能系统技术等等。但是,要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乱用信息技术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使技术的使用效果下降,更要选择适合教育的技术。比如:没有进行筛选的教育视频进入课堂,这种视频就不会对学生产生多大影响。选择优秀的信息技术会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踊跃积极。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选择的引进新的信息技术,否则对教育效果是无效的。例如:因特网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帮助的,学生没有节制的上网,不懂得分辨好坏,那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有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学理念中去。教育部门为了迎合教育心理的变化,结合新的信息技术,提出了一个新的政策。新的思想教育理念是一种新的转变,实现教育心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2.信息技术给心理学带来的挑战
信息技术毫无疑问的扩大了学生可学习的范围,但是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对教育心理带来影响,挑战着以往的教育心理理念。追溯到以前,信息技术一直都在影响着教育、经济等一些领域。但是,在教育方面要特别注意,信息技术能被充分的利用,必须要依靠教育的理念。目前来说,信息技术发展过快,已经远远超过了教育心理的发展,信息技术甚至对儿童都有所影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教育却远不及它。教育的历史很悠久,但是依旧没能挡住网络对学生的诱惑,学生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无心学习,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中,将计算机作为聊天的中介。现在的教育理念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新的技术发展固然是好,但同时也要通过教育理念来进行规范。信息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加深了人与技术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计算机等工具中了解到新的知识。但是,不能忽视面对面的交流,这依然很重要。没有任何的工具,可以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来进行工作。在别的方面,信息技术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可以进行网上练习,指导学生学习等等。这种功能让学生更加乐于在网上学习,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追求快速的转变,另一方面是追求持久的改变。因此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1.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是不是必须要使用?2.如果学生本身没有花心思去学习,那么信息技术能达到这一改变吗?
3.启示
在最初引入信息技术时,是希望能对教学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相反,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得到的效果和最初的想法有了差距。例如:原本老师是想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让学生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更加沉迷网络,专注于游戏聊天等,忽视了学习,违背了老师原本的初衷。建构一个新的环境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将精力都花到学习上来。但在同样存在问题:1.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比在网络上学习要专心的多,面对面的交流还是很重要的。2.在课堂上学习时,学生有很好的约束能力,但是在网络上,学生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还是需要一个有约束有指导的环境下去学习。
4.结束语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未来对文盲的定义不会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去学习的人。物理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与获得物理知识。其实物理教学今天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物理教师通过自身多年形成的一套特有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去发现周围的物理现象,挖掘物理知识,感受物理无处不在的美感。想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去提问,就十分考验教师的能力。笔者在课堂上一般是巧设情境疑问,以便营造课堂良好创新氛围。比如,在教授《电源输出功率》这一章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小明手中有三根电炉丝,阻值分别为10Ω、8Ω、6Ω,现要把其中一根电炉丝接到一电动势为12V,内阻为8Ω的电源上,去将一小壶水烧开,假设三根电炉丝的额定功率足够大,那么小明手中的哪一根电炉丝最先将这小壶水烧开?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选10Ω,他们认为电炉丝的阻值越大,输出的功率就越大;有的学生选6Ω,他们组我电炉丝的阻值跟输出功率是成反比的;选8Ω的同学则认为电炉丝的阻值跟电源内阻相同,会最大输出功率输出。教师肯定答案是8Ω,追究原因,进而引入“最大输出功率”这个概念,进行讨论理解。再如,在讲述“运动的描述”中的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这几个基本的概念时,对于这几个枯燥的概念可以创设如下的几个疑问情景:教师引入了一首《浣溪沙》中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来引入,然后通过一幅山水画来为学生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然后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何会有这种矛盾的感觉?如果是因为诗人置身于“满眼风波多闪烁”的意境中,忘记了自己处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就好像是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而当诗人感到“山没动,是船行”,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况?这两种情况下的参照分别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来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帮助学生进行猜想、讨论。当学生讨论完后在引出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这几个概念,然后返回诗中向学生提问各种情形的参考物分别是什么,以此来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逐渐的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够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激发出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去主动的探究科学,探索科学。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实验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去的物理实验教学,基本上就是教师的“独角戏”。物理教师在讲台上自导自演,学生只是一群麻木的看客,做的那些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在教师固定的思维下去做归纳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变得索然无味了;学生实验,也是按图索骥,简单的认识课本中提出的实验目标、实验器材、具体步骤,然后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教师在实验室中来回走动,偶尔指导,只为实验而实验,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本末倒置的具体行为。众所周知,中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可以理解为物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定义、规律、定律等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改变过去的实验教学的观念和做法,比如演示实验教学逐渐向分组实验教学转变,即便是一些必要的演示实验,教师也应当想方设法将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作一定的扩大;器材引导学生学会自制,实验小组最大细化,尽量给予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增加实验次数,特别是一些重难点的物理知识,可以借助实验来加深理解和认识。总之,我们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不能舍本逐末。应当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过去,课堂演示实验没有将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相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试着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思考、去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应当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为原则,试着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实验器材进行多种步骤实验。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等综合表达能力。将引导性、发现性、研究性、归纳性等进行有机整合是进行创新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实验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
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扩大视野以及激励创新的丰富,就需要教师开展一定的课外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外活动这种良好氛围。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不以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全心全意地自由发展。因此,课外活动对内容上的要求极为讲究,需要活动内容翔实、新颖,形式的丰富多彩,以及采用灵活的方法,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把鸡蛋从六楼扔下,但是不能使鸡蛋被摔坏,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开动脑筋创造出一些小制作、小发明。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制作音乐卡片、航模、无尘黑板擦、光控窗帘、声控开关等,还可以让学生制作简易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实验等。实践证明这都有助于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小发明、小制作的成果使学生体会到创造不再陌生,不再神秘莫测,不再是只有专家和专业人士才能做的事情,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还可布置适量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归纳,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在自动实验中受到激励、启发,迸发出不可思议的想法,使学生在趣味性、知识性、以及科学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过和学过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因时间不足而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理解更为深层次的物理知识。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课外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创新潜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出不断创新地综合型人才。
(一)预防和解决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需要。目前的大学生主体上是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不乏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过于依赖网络,长期脱离社会现实,承受和克服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弱,受到挫折后自怨自艾、自叹自惜、自责自恨,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行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思想困惑日趋严峻,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体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了国家高级优秀人才的培养。这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觉扮演“灭火人”的角色,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告诫警示等,尽管如此还是忽视了问题发生的源头,没有重视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防御能力。其实,大学生自身都具有某种积极的力量,他们自尊自立、求知欲强,重视自我发展,有进取心、爱心、同情心等,可以说,积极是大学生固有的重要本性。这些积极力量的发现与培养为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积极心态、建立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提供了成功的可能。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积极力量,并对这些积极力量予以鼓励、培养和发展,那么大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预防并克服存在的心理问题,抑制并消除消极心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惑。
(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要求。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导和思想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将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在一起,融会贯通,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为切入点,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将积极心理学整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关注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可以从价值取向上、方法上和实践上三个方面达到两者的统一,从而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借鉴。
(一)价值取向上,尊重个体,以人为本。在价值取向上,积极心理学注重培育人的积极力量,追求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充分尊重个体,并善于挖掘个体固有的积极潜能。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这种价值取向不仅符合当前大学生要求自主自立的心理,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一个价值取向。这种尊重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积极效果。
(二)方法上,积极借鉴,正确引导。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个体积极心理体验,并利用这种体验帮助个体获得自信、发现自身潜能,这一点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借鉴,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方法上注重肯定与鼓励,纠正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发现学生优秀品质、“灌输式”说教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个体想法、“引导式”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自我体悟。积极心理学不仅注重对个体的肯定,同时也研究如何通过各种训练观察个体的积极正向品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借鉴一些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成果,注重教育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人性化,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主席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
3、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第三次全教会“决定”指出:“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而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我在讲授电脑绘画《缤纷四季》一课时,自制了课件,通过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完成四季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变化,体会其多变的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和创造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我还体会到,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不仅可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能根据教学需求将其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讲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在计算机教学开始时,就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不断积累有关计算机的各种知识,到对计算机了解到一定程度时,我把他们积累的各种知识,定期举办成一个展览会,让学生们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2、我运用金山画王笔软件和窗户中的画图教学,与美术组共同举办了我校小学生电脑制作绘画,贺卡课外兴趣小组。电子绘图与美术教学联系紧密,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学生的美感越好,美术基础越扎实,那么学生用电脑创作出的作品就越佳,就越能体现学生自己的风格。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的作品,肯定他们辛勤创作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我结合字模块教学,与语文,数学,科技,体育等学科共同联合举办不同主题的电子板报竞赛。关于字模块教在其他学科中丰富多彩的应用,我也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我发现在教会学生制作课程表,写通知,排版等简单的操作,但还没有更深层次的应用时,学生学着学着,兴趣就不浓了。为此,我与语文、数学、科技、体育等学科教师进行探索,发现实行老师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综合类电子板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4、我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教学中,把简单的电子文稿的演示逐渐转入电子动画的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电子绘画,电子音乐进行创作,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定期为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动画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5、我把简单易学的电脑图片处理软件和传统的摄影相结合,开设电脑摄影课外兴趣小组,把电脑引入摄影的后期制作,对照片进行再加工,结果学生创作出生动活泼的电脑作品,有时能把自己的照片处理成明星照,这些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6、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扩大了学习、讨论和交流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学生掌握21世纪信息化社会生存的手段。自从我校开设了网络知识课后,使学生的眼界大开,激发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都迫不及待地上网,根据兴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甚至有些学生还在家中和家长一起浏览学校的主页,或用电子邮件写信。许多同学还教会家里的老人上网,给他们远方的亲友发去电子邮件。
五、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如在讲授windows98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它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在计算机教学中还进行创新设疑启思,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我在教学生如何灵活进行文字编辑时,学生要思考用几种软件把文字进行编辑,是WORD2000中,还是记事本中,或是窗口画图中等问题,这时,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思考着究尽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呢?我抓紧时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文字编辑。这种教学方法,经过课后的检验,学生掌握得很好,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途径有三: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二是通过辅助教学,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力。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的构建》,《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1-2
1.1情感困扰和危机
高校低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生理、心理正处于未成熟与成熟之间,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都会有谈恋爱和渴望异性的需要.特别是看到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经常出双入对的出现在教室里看书、在饭堂里用餐、在校园里牵手散步、到郊外去旅游等情境,由于孤独寂寞,低年级学生内心容易产生羡慕,甚至渴望这样的大学生活,想谈恋爱的心火就这样给点燃了.但现实中,低年级学生由于缺少感情基础,恋爱心理的未成熟导致低年级学生恋爱成功率普遍较低,使他们经历分手的痛苦和不牢固情感的煎熬,现实中因恋爱失败而造成的情感困扰是导致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低年级学生性生理的逐渐成熟,受到性意识的种种困扰,他们渴望跟异性的交往,因性冲动问题而导致心理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都给低年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精神憔悴、失去信心甚至感觉到失去生活的乐趣,最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导致了一桩桩校园自杀、他杀案件的发生.
1.2对网络的依赖性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生活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可以说,互联网的到来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少低年级学生一方面因为在校园社团活动中、班级同学相处中,没办法很好处理同学间、高年级学长间以及与老师的关系,备受人际交往的困扰,所以他们心理上只能寻求在网络中得到与人交往的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和网络电影以及其他丰富网络资源所吸引,对虚拟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导致低年级学生失去生活的目标,每天沉迷网络世界,无法自制,在现实的校园生活里,表现出自我封闭,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下滑,考试成绩亮起了红灯,这更加打击了低年级学生的信心,产生心理问题.
1.3来自专业学习的压力
不少低年级学生,由于在高考时没有准确填报志愿或由于高考分数的原因,没有录取到自己兴趣的专业去学习,被调剂到相对较为冷门的专业就读,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缺乏自信心和学习方法,校内转专业受挫导致部分低年级学生情绪起伏较大,上课精神不集中,对自己的前途过分担忧;有的学生甚至放弃本专业的学习而改学其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低年级学生感到专业学习压力加大,似乎学习已成为一种被迫的行为,想学得学,不想学也得学.
1.4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高校很多低年级学生来自偏远山村,家庭经济较为困难,这部分学生在与老师、学长以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一般都会表现出不自信、害羞、胆怯的心理特征,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讲话底气明显不足,现实校园生活中总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缺少与老师、学长以及同学们的交流,思想较为封闭,少言寡语或整日沉默不语,精神状态欠佳,伴随有晚上失眠等不良症状,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抑郁症状,严重的时候会感到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行为.家庭经济困难使低年级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形成挫折感,感觉到现实中很多东西都是针对着自己,面对困难,很难自己找到解决办法,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战胜困难,缺乏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大学生活的理想和目标,消极地对待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敏感心理在家庭经济困难的低年级学生中非常普遍.因为他们家庭经济困难,对与金钱有关的事情都会十分敏感,他们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困境,不希望因贫穷而成为需要同情的对象.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在心理产生不平衡,感觉与同学之间的不平等.
1.5社会大环境的冲击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是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新事物、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涌现,这对于人格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迅速变化的低年级学生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低年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最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低年级学生看到他们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在就业方面所遇到的困境,使他们认识到未来就业的形势,从而过早的担心以后自己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倍感就业压力,出现了焦虑心理,影响了心理健康.
2加强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的措施
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积极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不仅要对低年级生进行入学教育,而且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卫生教育,适当加入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所学专业的情况、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人际关系的特点的内容,请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成功经验等,对于低年级学生迅速适应新环境是极为有利的.建议学校可以根据往届低年级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编辑成温馨的答语,印发成“入学指导”心理健康小册子派发给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导学生解决自己一些普通的心理问题,同时,适时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讲座、宿舍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讲座以及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专题活动.
2.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
除了原有的心理中心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各院系专兼职辅导员外,建议高校建立低年级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制度,在低年级学生中选拔身心健康,热心班集体事务的学生担任低年级班级心理委员,并对心理委员进行系列的心理学相关培训,使其具备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组建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志愿者组成的朋辈心理咨询员进驻学生公寓社区,建立社区学生心理辅导室,长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提供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全面覆盖至学生活动的各个领域.
2.3加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高校应及时建立和加强三级危机干预预警系统.第一级:低年级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党员和团员的作用,加强思想沟通,广泛联系同学,及时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各种变化,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党委书记报告或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求助.第二级:院系党政干部、专兼职辅导员及专业任课教师,做到关爱学生,时刻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院系党委可以有针对性地与心理问题学生谈话,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遇到严重情况,要第一时间上报向学校领导或者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帮助.第三级:在学生公寓设置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及时组织低年级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需要院系关注的重点对象,建立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指导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低年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危机干预、处理和疏导,防患于未然,共建稳定、平安、和谐的校园.
2.4建立校园学生情感交流平台,邀请情感专家坐阵
高校可以在校园里组建各种渠道的学生情感交流平台,包括校园网论坛情感交流平台、校园QQ情感交流平台、校园情感专家交流平台和学生公寓情感交流平台,定期邀请情感专家坐阵,及时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在情感问题方面所遇到的困顿而引发的心理问题,通过交流使广大低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恋爱的能力与责任,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2.5建立专门助学机构
建议高校要设立勤工助学中心,设专人分管,用透和用好国家奖助学金、大学生临时生活补贴政策以及社会、企业家对贫困生的爱心捐助,推进贫困低年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按照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从家庭贫困证明、班主任推荐和班级民主评议、院系审核四方面综合考虑,认真细致地做好贫困生贫困等级(一般贫困、贫困、特困)评定工作,建立贫困生资料库,并对贫困生进行检查与监管,实行动态监管,确保每一笔资助都能落实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鼓励贫困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参加勤工助学课外兼职等工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改善经济条件.
2.6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投入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青春期 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心理状态及个人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易出现挫折、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存在的,是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和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表现形式,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以便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逆反心理现象,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是正常的,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需经历的过程。总体上来看它是一种抵触性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1,不接受教导。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2,情感冷漠。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闭门造车”。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3,易走极端。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只有找准其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解决问题。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1,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感到自己不能被压制、被剥夺权利。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其次,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开始抵抗在儿童时期甘愿执行的那些要求,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喜欢自作主张,“谋求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对父母和老师不再“唯命是从”,相反,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从而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一半以上,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于严格,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易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常常摆出封建家长的威风,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采取“大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也就是当家长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时,就会使用暴力,体罚青少年。这种“大棒政策”,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行为偏激,有时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3,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每个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看似正确的“偏见”,造成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老师。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会使青少年产生逆反情绪,并且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其心理。对青少年来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个微型社会里,他们在相互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是谋求在同龄人群体中使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个性的对立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当他们向往集体生活,但与同龄人交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试图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对于逆反心理没有立竿见影的良药,只有慢慢调理,从而祛除病根,引导青少年生活成长步入正轨。
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家长应对其进行“适时适地”的引导。首先,家长应该意识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致。虽然在父母眼中,他们还是十三四岁的“小孩”。但是应该意识到十三四岁正是性格形式、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历对青少年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给予青少年适当的自由,不要把他们装在思想行为约束的牢笼中,不要像教科书那样教育下一代,毕竟社会在变化,环境在变化,当初的“老一套”不一定适应当今的环境。青少年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的“特殊行为”不要一棒子打死,把他们当作“歧途歪路”,应该加以引导,同时不应该打击青少年的积极性,不应该泯灭青少年探求未知世界的创造性。最后,对具有敌对倾向的青少年,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家长总以为“打压青少年的嚣张气焰”可以使他们不再反抗,变相的顺从,殊不知这样会使青少年心理变得更加逆反。家长要从青少年心理上进行对等沟通,要注意以理服人,分清是非,使“敌对”的青少年在平和的状态下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对于克服敌对倾向有重要意义。切忌使用武力。
内因解决了,就剩下外因了,内外结合才能“药到病除”。学校教育便是治疗青少年“逆反心理创伤”的外伤药。清除逆反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人际关系。为了尽可能防止逆反心理在集体成员心理气氛中扩大影响,对班级成员的人际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是一种可行的手段。青少年要求并不高,他们就是想要获得老师同学们的认可,获得他人的尊重,从而获得自身应有的地位。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还有部分学校在搞应试教育。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阻碍了他们开拓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做为老师,对学生不应该有三六九等之分,应该一视同仁,老师没有偏见,才会使青少年无低人一等的感觉,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不致于产生自卑心理。同时,老师应该从多种渠道做好同学们的思想工作,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加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对消除误解,改变或防止对立性的逆反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和特点,调节好心理状态,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使青少年自察、自治,净化健康人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事事要抱有“我能行”的自信心。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因素分析、教育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教育是为了每个学生终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及引导,应该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职责,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不能少”的教育公平的理念。学困生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关系到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校生中,由于非智力因素或生理机能障碍,而在大学学习期间由于挂科、成绩绩点过低等成绩原因被学籍处理获得警告、中途被退学或者在培养计划的年限标准内无法正常毕业,以及在毕业时无法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被认定为学困生。本文从学困生内在诸多因素中寻找学习困难的原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大学生人格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本校学困生进行抽样调查。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参考部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书籍,以及一些应用比较成熟的问卷,结合研究前期对学困生的谈话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大学生学习心理因素调查问卷》对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学习心理因素(学习情况、元认知、学习动机)进行调查。
经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及个人访谈、实例分析表明: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在校大学生平均水平,大部分学困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认知模糊、情绪障碍、自我效能感偏低、错误归因、自控能力差、动机不明确等心理因素是极其重要的内在原因。另外,学困生在人际交往、敏感、焦虑、抑郁、恐怖等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大一比大二、大三学困生数量值高,某些专业的学生由于课业较重,自我调控及解决问题能力偏低,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学习困难程度加深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反过来这些心理问题又成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不断恶性循环。
一、导致成为学困生的心理因素
上述表明,导致成为学困生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不足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思维,如何协调的利用它们是能否有效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种学习能力的有机结合,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学习的连贯性与持续性。调查中发现,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差,了解和认识学习、社会、世界的心理能力不足,会时常出现认知模糊和认知偏差,把一些问题错误归因,严重影响了基本学习技能的发挥。正因为如此,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应付心理,就做作业这项学习任务来说,学困生会选择抄袭、草草作答或者不予上交作业等作法来应对。
2.情绪情感问题
学困生在学习中时常表现出一些情绪问题。这种不利于学习的情绪情感会严重的对自身的学习产生阻碍,随之自我效能感也会变的偏低。
(1)强迫性的焦虑。从上学之初至大学,长期受到家长、教师及大学阶段辅导员的潜移默化的学习要求和督促,在学生的心理已经将努力学习固化为理所应当。学习中稍有闪失就陷入痛苦的自责之中,课堂听讲、作业练习、实验实训、课外活动生怕有错误产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发生了转移,思想包袱随之而来,对自我的学习过程产生了怀疑。严重影响了认知技能的正常发挥。
(2)逃避或回避。在学习中有过严重失败经历或者给自己、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历,面对学习困难容易产生为难情绪,试图回避不好的情绪记忆,从而选择逃避远离学习。
(3)对抗与抑郁。由于学困生在教师、学生的心目中埋下了负面的印象,使得有些学困生开始对老师、学生有对抗心理或敌对心理,或者出现某些抑郁的状态。因此,他们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时就表现出过度敏感,对他人格外提防抵触,长期下去易产生心理疾病,给学习带来更大的阻碍。
3.意志(动机不明,自控能力差)
现今大学生拥有追求独立,个性张扬、及其强烈的叛逆性的特点,对新事物接受快,观念超前。但是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进入大学校园,摆脱了家庭、父母的束缚,脱离了高中时代的学习模式,他们像完全自由了一样,大部分事情和问题都要自行决定和解决,但是,由于步入大学阶段,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说未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困生会时常感到茫然,加之自控能力差,缺乏内驱动力。
4.个性行为
现今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期盼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是实际上他们依赖心理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弱,呈现出假性成熟的特点。易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有73.5%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6.2%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二、如何做好我校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我校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实际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是我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和改进工作的重要内容。本人认为教育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引导学困生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1.激发和引导建立自信心
只有对成功充满渴望,人们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和经历投身到完成目标的行动中去。因此,学困生要脱离学习的困境和排解困扰,首先就是要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和辅导员多去爱护、关心学困生,提供树立自信心的机会并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对与学困生的错误,教师不能简单的只是一味的呵斥,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进行情感上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困生与其他学生须一视同仁,拿出更多一些的耐心、关爱来关心他们,鼓励并信任他们,同时应号召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让他们融入到大家的学习环境中去。在关心之外,也一定要信任他们,善用他们,因为善“用”是对人最大的信任,会让人产生力量,也最容易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克服自卑、逃避心理
对于学困生来说,自卑心易出现。而且,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也易产生逃避心理。在帮助他们客服自卑心理时,首先要做到的就要客观公正的对待他们。学习方面,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要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了帮助克服恐惧心理,要积极融入到他们当中去。在平等互动的方式中,了解他们的爱好及兴趣,寻求共同话题,从中发现他们的优点,赞扬他们的优点,使他们愿与你交流,乐于与你分享。课上、课下都要多留意学困生。例如:课下经常找他们闲谈,让他们帮老师送作业、发问卷等,从而拉近与学困生的距离。集体活动时,发现他们有所进步,适时的及时鼓励。
3.培养坚强的意志
学困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意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让学困生正视面临的困难,培养其学习自觉性,并让他们明白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培养他们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应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遇到困难不要逃避掩埋,而要坚持不懈向目标奋勇前行。所以,教师及辅导员要让学困生对困难有正确及明确的认识。当学困生思想、意志处于低谷状态时,及时引导,及时谈心,帮助坚定信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不仅如此,还要适时地严格要求学困生,培养学困生的自制力。现今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力比较弱,自制力偏低,加强学困生的自制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学困生意志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学困生自制力的培养,进而不断促进学困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长期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困生意志力的培养,对减少学困生的学习障碍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今高校学困生的产生和特点是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而逐步产生的,具有其时代性。由此,我校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求帮助学困生的方法和途径:确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找准侧重点,把握教育对象的层次性,选择不同策略方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尽可能的使学生拥有成就感,拥有尊严,有层次地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帮助、促进其不断进步,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教育目标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景正.苏霍姆林斯基转变差生的理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3]王建红.网络环境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5(7)
[4]刘粦霞,曾秋红,谢攀水,廖梦玲,陆迪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5(3)
[5]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6]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7]陈蕾.“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6)
我们课程建设小组虽然编写了自己的营销心理学教材(《营销心理学实用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0),但和其他同类教材一样,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教材结构条块分割,更关键的是教材内容很难随着市场营销活动的新变化及时更新———即便是很有特色的教材一两年后也会变得平淡无奇。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在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吸纳各类媒体、网络等开放性的资源作为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主要包括:
(1)以营销和消费为核心的社会焦点、热点话题,例如开学经济、3•15晚会、“双十一”促销、黄金周消费、央视广告竞标等,这类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营销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紧贴百姓生活和企业营销行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2)经典消费类节目,例如CCTV2第一时间、消费主张、新浪财经的消费栏目。这类节目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各地经济文化与风土人情,对于分析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起到一定作用;
(3)消费主题的调查与访谈节目,例如我们参考北京交通广播网的相关访谈节目内容作为课堂主题讨论,选取了冲动消费、购买手机的考虑因素、过年送礼送什么、药品的价格、家庭收入来源及支出、大学生消费心理状况等内容展开讨论,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消费技能,获得对相关营销心理知识理解运用的能力;
(4)相关视频讲座,例如选取时代光华管理课程中促销、定价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营销,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领会各种心理定价方法和促销方法。世事洞明皆学问,每一个营销行为和消费行为的背后都有着一定的心理背景,要实现“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无疑需要选取更开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地运用营销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新定义课堂,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渠道,但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重新定义课堂,就是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教师发挥课堂设计的主导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参与与创造。以下是除讲授法外营销心理学课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应贯穿营销心理学教学的始终。案例能将学生引入真实的情景中思考问题,一则典型的案例往往可以从多种营销心理的知识解析,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师生互动,学生很容易拓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选取中秋节月饼市场的案例,学生可以从商品定价策略、文化与消费心理、消费者购买动机和购买类型等多个视角开展分析,继而从顾客消费需求心理的角度设计月饼或其他节日文化主题商品的市场促销方案。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能帮我们提供大量经典案例,同时我们只要稍微留心就能收集非常有价值的案例。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遴选具有代表性、时效性、能引起学生参与兴趣的案例。要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作为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和启发者,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设计,发挥创意想象的空间。
(二)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由教师或学生选定主题,设定模拟情景,由学生扮演情景中的各个角色。通过开展情景模拟,饰演的学生能够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观众也能够参与点评分析,学生能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营销问题。例如,我们将顾客投诉处理的内容进行了情景模拟教学:以4~6人为一小组,每组确立一位小组长,各小组在课下收集导致顾客投诉的情景资料和处理方案后编写剧本,教师指导剧本编写,剧本突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冲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学生排练后在课堂里上演教学情景剧。各个小组各施所长,有的以退换货过程为情景,有的以营业员语言不当、态度恶劣引发的问题为情景,还有的以餐饮消费中的劣质服务为情景。学生们充分发挥了创意与想象,他们的表演入木三分,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情景模拟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基础,采用探究式的实践方法,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组建工作团队,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在营销心理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项目交给学生,并指导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程序,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制订工作计划、分配任务、实施计划、完成任务。例如,根据教学内容,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店铺选址项目、典型商品广告策划项目、商品定价项目等,学生接受任务后能合作开展活动,包括收集信息、设计项目方案、制作课件、项目论证等,收效良好。
(四)工作场所的现场教学
开展现场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主要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前往活动现场开展参观、访谈、模拟实践等教学活动。这种方法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带着问题和任务开展学习,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直观生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营销心理学课程选取了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汽车4S店、大型超市和连锁药店作为现场教学的场所,学生现场活动内容包括观察顾客、体验顾客接待过程、访谈营销人员、模拟导购、促销与现场服务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学会分析顾客的个性特征、购买动机与决策、顾客类型、顾客服务接待流程、营销人员行为规范等问题提供了真实素材。实施现场教学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做好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总结工作,确保活动过程的安全有序,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核办法,实施多元化评价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不擅长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而教师恰恰习惯于通过卷面成绩考核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不能仅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考试卷面成绩衡量,更应当从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个性等多方面考察,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改革考核办法,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我们在课程考核方面开展了一些尝试。
(一)转变考核观念
我们提倡:考核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争取让每个学生都通过考核;评价学生最擅长的一面;原则问题考核不予通过。这要求教师从开学第一节课开始就要做好评价设计,明确考核的内容方法,并面向所有学生明确提出考核要求,为学生树立行为导向。考评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引导。对于涉及个人品行问题、职业道德问题和违反纪律等个别行为,考核不予通过。
(二)细化多元评价的指标
多元评价包含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我们将评价内容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与纪律、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二是活动与个性表现,包括参与活动的态度、贡献、团队精神、创新能力。三是知识能力水平,包括考试成绩和实践教学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评结果不是三个方面考评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综合权衡分析学生的表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意见。达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班级成员互评及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在表现。在本课程中,学生依据心理知识对自己的知、情、意、行及个性开展自评,通过自我认知与评价,进一步认识与完善自我;班级成员主要通过项目和案例教学对小组成员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评价依据成员在教学活动中德、能、勤、绩四方面的综合表现,为每位班级成员打分;社会评价主要是企业对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工作态度;教师评价应当是发展性的评价,需要综合各类评价因素,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给予发展建议。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交流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