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07:49:57
导语:在职教理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中职,专业教材,编写,团队,作用
中职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便成为体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团队的课程思想、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是教材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中职“专业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跨学科的,一个项目总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教育管理论文,因此,开发专业项目课程、编写项目教材需要优选多学科、多类型人才,包括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实训教学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人员等,集各位专家的长处,各类专家各负其责,共同编写每个项目及其中的每个工作任务,打破一本教材几个人编写、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模式。无论是编写成套教材,还是编写单本教材,都要组成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
一、领衔人
领衔人应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领衔人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要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团队共享,带领大家共同提高,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反馈系统教育管理论文,有效地组织教材培训和教材使用实验论文服务。可聘请全国职业教育著名专家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研制方法与程序等进行指导,使教材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教材质量和可信度。
领衔人既要领导编写团队认真研读专业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更要基本统一团队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职专业教材除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生活性、工具性、权威性外,更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的项目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以能力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以科学的行动过程呈现项目,由实践整合理论,切实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结构体系上,由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方案和设计教材框架。
企业的产品和设备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的实际工作也是庞杂的。在企业某一职业的林林总总的工作任务中,总包括若干项基本操作要素,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教育管理论文,进行科学地优化组合,便成为该职业的基本工作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综合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到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的转变,还应有一些实际工作项目。基本工作项目和实际工作项目组成该职业的项目系统,如果掌握了这些项目就能胜任该职业的工作论文服务。由此产生的面向工作领域的项目课程的工作项目,多数并不是真实工作中的工作项目,而是加工后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多数源于职业工作,又高于职业工作。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中,还可以有若干个工作任务或训练课题,其中,既包含工作技能与技术要领,又蕴含相关知识。
项目课程教材中的知识负载,其实是工作任务选择设计的自然结果。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将现实工作需要的知识教育管理论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编入相关课程相关项目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知识,也应根据其与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有机地编进相应工作任务。这两类知识,都要科学地、系统地融入项目课程系统的各个工作任务中。
2、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教材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编写教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主、自觉、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研究性,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二是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授课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教材不仅“导”学生,还要“导”教师,让教师更好地“导”学生。
教材要把握中职生的特点论文服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他们的技能与心智发展规律,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发地掌握技能、学习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性强的教材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教材的直观性表现在:第一,使用形象化的文字来描述事物,注意回避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尽可能用经验(实例)加以验证式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教育管理论文,使用图表、图象、录象、计算机模拟、字体变化、纸张色彩和底纹的变化等直观表现形式。第三,内容编排的艺术性,材料呈现的艺术性。
3、提供多种教学媒体
教材一般要提供以下教学媒体:(1)纸质教材,(2)电子光盘,(3)专题网页资源,(4)供编写人员及学科专家、技术专家与教材使用者互动的网站或网页,(5)与使用者交流的专用电子邮箱等。
领衔人在编写团队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提纲与教材体例,并组织研制教材样章,供编写人员模仿与参考。
二、专业骨干教师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构建品牌教材的基础论文服务。中职教材具体的编写工作应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教科研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骨干教师来做。专业骨干教师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实训指导教师等,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写任务应由其中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他们的文字功底应较强。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所以参编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专业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相关课程中有多轮授课经历的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论文,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及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现状、教学动态,能够把握学生的需要、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过程性,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构想。在这方面,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企业专家都是无法替代的。参编教师要到生产一线进修和岗位实践,摸清生产实践的岗位群分布情况,弄清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和技术要领、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使专业教材达到企业要求,还要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使教材能够兼顾职业技能鉴定。参编教师应不受原有课程的影响,抛开个人的利益关系,严格依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专业课教研人员还要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对教材提供中观的意见。
在编写的过程中,应穿插集中培训、集体讨论、自我学习、企业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等工作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不仅可以使参编教师开阔思路,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还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也会在教师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包括技师、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论文服务。他们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深切地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们来自实践,精于实践,是实践专家。应召开有代表性的实践专家研讨会,请他们对相关职业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具体岗位的职责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由实践专家和教师,共同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综合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管理论文,确定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按照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由实践整合理论,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了相关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教材的开发能够真正做到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使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企业实际,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流程,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体现新标准、新规范、新能源、新材料、新知识、新技术及企业管理新理念,渗透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才能编写出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学以致用的好教材;才能解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为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职教资源提供可能。
四、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要指导编写人员深入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使编写人员在编写中应用和遵循教育管理论文,并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要与团队其他人员共同研究,很好地处理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和相关专业岗位资格技术等级的要求,又符合职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掌握技能与知识的规律,还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达到中职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最好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指导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五、教材编制技术人员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录制与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论文服务。教材编制技术人员也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编制技术的有效性。
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过程实质是研制过程,研制教材也是工作项目。教材文本初稿完成后,要集中编写团队全体人员,进一步研讨教材的框架、编写体例等,在此基础上,逐项、逐条乃至逐句、逐图对教材进行仔细推敲教育管理论文,发挥各类专家的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定稿。此举工作量虽然较大,但能大大提高教材质量。如此开发的教材,还要进行一轮小范围实验,实验成功后才能推广。为持续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实验和推广过程中要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和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收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对教材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与不足,对教材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滚动开发机制。
中职教材研制团队的所有人员,必须认真研究职教课程理论、教材理论,研究中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本质差异,遵照中职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的职教教材建设经验,研究如何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才能为适应职业教育教材多元化、多变化、多媒体,研制出反映行业和区域特色、紧贴社会和市场、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中职好教材。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教育事业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严重缺乏互动氛围,导致教学工作停滞不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因此,只有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观念,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教师积极指导和帮助学生,师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互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对于互动式教育法在初中政治教学应用方面的几点建议
2.1营造和谐交融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习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需要改变以往落后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互动教学中。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充分地发挥自己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也更加地信任和尊重教师。其次,教师应该学会掌控课堂教学情绪,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如果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的状态,学生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能够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才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的情绪比较高涨时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到互动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学会掌控课堂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教学状态,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2.2深入地分析教材、理解教材,巧设互动点
互动点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切入点。在设计互动点时,需要根据教材知识以及教学目标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一般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情景教学设计,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背景材料,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师的互动教学中,分析和体验背景材料,学生在体验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到相关的教学知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处。教学的难点处主要是指一些容易促使学生出现偏差的地方。教学难点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新知识,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的互动点设计在教学的难点处,充分地利用互动主体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交流、分析和体验,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处。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是进行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有的教学重点比较抽象,学生感觉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但是,学生无法主动地掌握学习重点,但是依靠教师的指导也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教学重点,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科学地设计互动点,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2.3课堂中进行角色转换讨论问题
开展互动式教学,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的教学模式。可以适当地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回答。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学重点处开展讨论,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3小结
1.尊重学生主体性。独立学院学生有个性、善于表现、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尊重培养对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施教者的导向作用只有凭借培养对象这一主体转化为认知变化的主观动机时,才可能在其上建立更高级别的认知结构。在施教过程中,注重内部力量的引导和调动,充分考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动机等因素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思考家和实际问题的积极解决者。学生必须亲自参与、体验和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和过程,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内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则主要发挥规划、指导、管理和评价的作用,做学生的“引路人”。因此,这样的实践教学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2.教学方式多样性。从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说教和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机械的教化和启蒙,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固化、单一,学习效率低,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现在的实践教学则能实现书本理论思维和实践感性经验的结合,从而让学生真正获益。今天的世界瞬息万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而且速度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效的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应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教学内容恰当选取教学资源,灵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践教学可运用演讲、辩论、讨论、研讨、视频资料赏析、读原著、校内专题活动、校外调查、撰写实践报告和论文等多种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灵活性。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只在教室中进行,而当前提倡的实践教学开展的范围就宽泛的多了,既可以是课堂上又可以是课外,而课外的实践教学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校外实践教学还可以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在这种方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环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课堂、班级、校园、团队、家庭、组织、家乡、国家以及社会中都可以进行教学活动。广泛的实践教学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感受事物的多样、变化和联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
4.教学效果持久性。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更多地体现在为学生学习创造结构性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具有反馈性质,这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行改正,此过程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比外在的奖励具有的价值要大得多。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材料的记忆也更长久、更牢固,因此这种教学效果更具有持久性。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目前教育界、学术界尚无成型探索。而部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教学效果良好,获得领导、教学专家、学生的认可和较好评价,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亟待从理论上加以梳理、总结和研究,力求通过改革与创新获得更大水平的提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密切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立足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际,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以大胆创新的精神、锐意进取的勇气,积极推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为提高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教学境界、形成教学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而进行积极地探索与钻研。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深化理论研究,加深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规律的理解,以科研促实践,为独立学院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贡献力量。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解决的关键问题。①在改革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各教学环节间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形成整体合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②在深入研究、广泛借鉴、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富有创新价值、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形式,不断地提高实践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与实效性。③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新机制,力图解决如何在学生间更加合理地分配实践教学资源的问题,既要使全体学生普遍受益,又能够充分调动起先进分子的学习积极性。④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⑤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明确教师的职责定位,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⑥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探索提高实践教学成果质量的新路径,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实践教学成果,对个别优秀地实践教学成果要充分挖掘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及时推广,扩大其社会影响。⑦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学生成绩考评机制,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及平时课堂表现成绩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科学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全面考查,同时也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有效激励。⑧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开拓新的境界,坚持走特色化建设道路,及时总结经验,发表科研成果,抓牢宣传阵地,扩大社会影响,力求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品牌。
2.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制订的计划。①对独立学院已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②结合独立学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际对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规律加以理论研究。③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实施方案。④在实践中落实并不断调整整改方案,切实推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步伐,最终完成既定目标。
3.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采用的研究方法。①采取项目组工作机制与教研室工作机制相结合的组织实施及领导办法。②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相互结合与推进的方法。③采取以部分教研室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改革为试点的方法。④采取阶段性验收检验与及时调整改革方案的方法。
1929年《行知书信》中提到:的范围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点就是国家;再小就是一省,一县,一村;再小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这很适合对职业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信心。因为这些学生原来文化课学习成绩差,总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同样是为社会服务,很有意义,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并不比同龄人差,只要努力学习技术将来定会取得成功。同时教师应该对他们实际情况作详细的,对他们的教育作好长远的规划,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明确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饪职高班在校期间就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计划,高一着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高二注重各项烹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视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这三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增强了自信,顺利踏上了社会,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的素质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职业班学生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他们最需调整的是心态。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批孩子真难教育,你对他们一般说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对他们严厉训斥吧结果却换来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强烈对抗。要知道这些学生原来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行为规范差等原因而经常成为受评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既压抑又敏感。对此类陶行知在1932年《斋夫自由谈》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对此我深有感触,我班学生张某在原来的学校号称“小霸王”,刚进我校时依然我行我素,不时有欺负同学的事情发生,我对他教育了几次效果不明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特别喜欢足球,于是有空经常和他聊一聊球赛、球队和球星,慢慢地他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觉中我把话题转向他的行为习惯上,出奇顺利地让他认识了错误。临近毕业时很多老教师感慨地说:“这些淘气的学生比刚入校时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了,关键是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教师朋友般的关心和平等的对待,这在以前的学校里是无法想象的啊!”是的,这种友情方式的教育对心灵脆弱的职业学生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
职业班学生不仅需要心灵的关怀,而且需要行为的感召。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厨师,掌握扎实的烹饪技术是当务之急,但是他们平时是家中的宝贝,别说烧菜做饭了,就连碗也很少洗,那应该如何教育他们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正好谈到了这点,其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他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烹饪本身的实践性就很强,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所以与其说教不如在操作过程中启发、引导和教育他们更为有效。职业班学生不但学习能力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强,怕苦畏难的现象明显。如学生首先要练习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开始有一部分同学坚持不了了,有的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见的位置,足足半天就这样和同学们一起听师傅讲课,放学后才找这些同学谈,未来做厨师可能站的时间要更长,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老师虽然不当厨师,但是愿意和你们比谁能坚持到底。没过多久情况有了改进,当个别同学有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看看我,想想我说过的话,然后自己给自己鼓劲并坚持下去。刀功对亲手来说又是一道难过的关,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切伤手,鲜血直流,所以其中几个学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弃学习。我于是加入到他们一小组中去,照着师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让他们在边上看,然后再强调一下要点,轮到他们去切,偶而我也会切到手,简单处理过后继续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学要注意刚才老师为什么会切到手,从中吸取教训结果每人都克服了原来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时切到手了,也不会象以前那样惊惶失措了。于是这批孩子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教师同样在实践中达到了目的。经过师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体学生均通过烹饪三级,其中60%的学生还获得了烹饪二级证书,具备了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服务和发挥自身的价值了。
在进行建设新式专业时,我们的学校领导首先要做一个详细的市场调研,广泛的收集市场和企业的相关资料;其次,高校在建设专业时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自己院校的重点优势专业,以吸引更多的报考生;再次,高校在建设重点专业时,一定要有本专业的优势人才,使其在专业建设上起到带头的作用,并且引导本专业的发展,在政策上一定要对带头人进行经济福利的激励,以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毕业以后的就业能力。
2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督导建设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当中,教学督导是广泛存在的,它不仅能够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使高等院校的管理更加的现代化,它的许多功能在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加强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督导方面,本文有以下几点意见:第一,现有的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督导建设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而且很不完善,在人员配置方面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各高校必须建立一个高素质的队伍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第二,我们现有的督导机制不健全,必须进行相应的完善,对教师进行监督考核,教师之间互相监督、互相评审;并且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打分审评;第三,教学督导在进行工作时,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教学督导,不能以工作的原由对教师进行个人恩怨的打击报复,在进行监督举报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第四,教学督导队伍不能仅是对教师教学进行简简单单的监督,更要用好的方式方法去引导教师,弥补他们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之处。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
在我国,有很多高等校院拥有教学实践基地,如果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理论的重要环节,那么实践教学基地便是将理论付诸于实际应用的最好场所。所以,实践教学基地在高校培养高素质学生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政府对建设教学基地的事情是非常重视的,国家对各省市的高校都拨付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在建设教学基地时不仅要建设校内的教学基地,而且要与企业联手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这方面,哈尔滨理工大学就做得非常好,它不仅在校内投入巨资建设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而且还与长春一汽汽车厂联手建设了校外基地,让学生们不仅能够自己亲手操作现代化机器,而且还能见识到当今市场最前沿的高新技术。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基地时,一定要尽量地营造出现代化企业的氛围,使学生们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个企业的文化;在选择现代化机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引进当前世界上先进技术设备,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高新技术的魅力;各高校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时一定要考虑到经济效益,我们都知道,实践教学基地在购置技术设备上往往需要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资金,而只是简简单单地进行教学使用,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我们的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闲暇之余可以将其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为高校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
4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
护理是一门讲究应用的学科,比较注重实践应用,其中临床护理是护理教学当中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教学是实习护士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一直是医护人员较为重视的问题临,对于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护理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良好作用。然而,当前护理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首先,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职院校带教老师通常是用富有经验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教学管理和理论水平欠佳,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管理效果,很难适应新时期高职护理教学管理要求。其次,原有高职护理教学管理实习护士分配过程不是十分恰当,通常只是简单按照实习护士所学专业分配到不同科室,没有进行针对分配,在实习过程中很难对实习护士实习针对性培养,使得实习效果欠佳。最后,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缺陷,每个带教老师在面对问题时会根据自身实践经验选择不同则重点,导致实习生学习过程受到影响,很难全面了解和学习。因此,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应遵循护理学科发展大潮流,总结以往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变革创新,构建了一套规范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使护理实习教学工作步入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轨道,加强高职护理教学师资力量,,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护理教学师资队伍。实践当中注重岗前培训等工作。
2高职护理教学管理之教学阶段
首先,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管理应完善其管理组织机构。高职院校与医院相结合,优势互补,一方面利用高职院校理论培养优势和医院实践经验丰富等优势,逐步建立学校和医院相结合的临床护理管理机构。从而在学校和医院之间构建护理部、临床护理教研室、临床科室的三级护理教学管理体系。人员上构成以护理部主任、教学助理员、实习督导专家、科室护士长、教学组长、带教教员等多级护理管理机制。同时,完善临床护理管理制度、实纲和手册等相关管理文件,努力实现护理教学的全方位管理。其次,加强高职护理教学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应聘请一批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都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与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来,带动原有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护理教学师资队伍。对于教师队伍建设也应该紧跟医学教育发展步伐,努力探索和把握护理教学管理当中的新的特点和方法,建立教师队伍长期培训机制。在实际操作当中,对部分教师采取集中培训、岗位锻炼等多种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理论、方法、业务水平、教学心理等多方面的提高。定期对于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进行考核,敦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和实践教学方法。还有就是,高职护理教学过程应积极丰富教学管理内涵。带教老师是护生从事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才、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教学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定期邀请护士长、教学专家等举行专题讲座,将职业道德、安全防范、医患关系、健康知识、学科前沿发展等作为讲座内容,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也拓宽了护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学过程注重护理礼仪、爱岗敬业教育,加强心理素质培训和语言沟通能力培养,使实习学生能充分掌握一些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爱伤观念,护理学生对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发自内心的关爱患者,是做一个合格护士的必备人文素质。着重培养护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每一位护理学生,强调每一项完整的护理操作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给予强化团队意识的培养。
3高职护理教学管理之实习阶段
首先,根据学生临床实习时,对新鲜事务好奇心高、积极性高等特点,合理安排岗前培训,将医院基本信息、护理工作制度、临床护理工作技巧、相关礼仪、法律知识等让学生在上岗之前熟悉自己岗位信息,更好地适应实习工作。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人员为新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解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临床实习,正确面对护理学科发展趋势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医院、从学生到护生的角色过渡。其次,根据不同专业和科室特点,针对性进行人文知识教学,合理安排护理实习生进行大班教学,重点讲解一些典型病例、个案等进行讲解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学生提问、分组讨论和集中讲评等诸多方式,拓展学生眼界,为护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最后,在实习过程当中根据专科的特点,积极开展特色教学。如门诊部可以将服务意识、分诊方法等作为专科特色,引导实习生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培养等工作。如急诊科课根据急诊收治多样化、病情多样化等特点,积极组织场景教学,模拟实际工作当救治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和相关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护理等工作。
4结束语
一.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不够准确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一谈,从而机械地由“语文”有“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非本质属性得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的学科”、“人文性的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的结论。这就违背了最一般、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规律,因而显得不够准确。在语文教育界,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事实上,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哪一门课程不是“工具”,哪一门课程又没有“人文性”呢?如果因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或者说有工具性,语文学科就成了工具性的学科,那么,历史学科岂不是要定性为“镜子性的学科”(因为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计算机学科岂不就成了“办公助手性的学科”?如果因为“语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说有人文性,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人文性的学科,那么,历史、政治、美术、音乐等许多学科的性质同语文学科的性质不就完全相同了吗?如果因为“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那么就把人们约略明白的东西说得叫人一点也不明白了。这种不能完全表明语文教育本质的含混晦涩、自相矛盾的诠释。就难免使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的怀疑。众所周知,概念的清晰明确是任何理论思考的必要条件,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概念的含糊混乱或者没有意义则是什么也说不清道不明的。要使语文教育的理论大厦具有坚实的基石,就必须在理论思维的逻辑起点上辨明“语文”所表示的不同概念。弄清了“语文”的不同概念之后,再去审视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充当理论枢纽的“语文”一词所表示的概念在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那里常常是含混不清或游移不定的:它一会儿指语言学科的“语文”,一会儿指文艺学科的“语文”,一会儿指教育学科的“语文”……进而试图把它们合成一个自认为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语文教育本质是什么,然后又幻想用一个定义来求得对它的圆满诠释。这当然是上帝也不可能办得到的事情。试问:谁能够用一个定义圆满地诠释三个不同的概念呢?以这样的违背逻辑思维规律而界定的语文教育本质将会产生一个怎样的混乱状态呢?
二.语文教育本质理论诠释不太慎重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谈,从而简单地把“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偷换成“语文是什么属性的学科”。这就违反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关键属性的逻辑思维形式,因而显得不太慎重。倪文锦指出,这种划定不能准确地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能解释语文教育中的许多现象,“与其把它看成对学科性质的一锤定音,还不如把它视为对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总结。”何况人类社会充满着不可知的发展变化,我们对“语文”这个事物的认识总不能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语文教育便会失去稳定性,使语文教育成为不可认知和捉摸的千变女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概念和思想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常说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意义内容,但没有说语词的形式和概念的内容各是什么。好像语词和概念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其中语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而概念则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实际上,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体就是概念的读音和书写形体,或者说语词就是概念,语词的形式就是概念的形式;语词的意义内容就是概念的意义内容,就是对事物的指称或者说反映。说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就是指相同的概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内容,或者说一个语词会有几个不同的含义。说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就是指一个概念可以用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来诠释,或者说一个语词可以用另一个或另几个语词来诠释。说“语文”是语言,进而说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这不是科学的定义,而是一种非常蹩脚的比喻,它丝毫不能说明“语文”之所以为“语文”的关键属性,就像说“电脑是助手或工作助手”,丝毫也不能说明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样。说“语文”是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因为天下任何一种学问、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是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究竟是哪一种文化或人类文化的哪一部分呢?这岂不是如同仅仅说“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吗?说“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是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这岂不是好比“把发光体的光环误认为发光体本身”吗?以这样的违反逻辑思维形式而昭示的语文教育本质究竟是渊博和高明呢,还是浅薄和愚昧呢?
三.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不甚严谨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一谈,从而浮光掠影地根据“语文”中唾手可得的种种非关键属性,来轻率地推断出“语文是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违逆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因而显得不甚严谨。它迷失了系统而缜密地论证和回答语文是教育学生熟练掌握“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的学科的科学的思维和理想的表达之路。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工具性时,就自然会使语文(语言、文章、文学)逼仄为语言,语文教育也就会逼仄为语言的训练;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人文性时,就自然会使语文(语言、文章、文学)异化为政治形态,语文教育就会异变成为政治教育;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时,就自然会把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化的统一体,语文教育就会成为语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论述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1992年9月,由邹学荣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门设了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体及其交互作用的规律”。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各类教育主客体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此后,不少学者继续探讨,使该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认识发生了争论。有的学者不赞同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其主要依据是:主客体是哲学的概念。哲学所指的主客体,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物,即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不赞同者就此提出:既然哲学及马克思本人讲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思想政治教育学使用客体这一概念,就会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物,从而否定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及他与教育者的平等性。于是,一些文章和著作就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资料是他们共同的客体。一些书就只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写他的对应面——教育客体。归纳起来看争论的焦点是:能否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与哲学主客体概念的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哲学的主客体理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概念和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进行比较,从而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哲学上的主客体概念是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哲学认为:“在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动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因此,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而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方法、环境等是客体。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与哲学主客体的内涵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其区别为:第一,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不同。哲学讲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这也是哲学对实践的基本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改造的对象是有思想、有行为能力的人。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改造”,其含义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即这里讲的改造不是指过去极“左”的政治运动中那种在极“左”思想指导下,用强制性甚至是粗暴的手段改造教育对象,而是指教育主体通过理论教育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用引导、激励等方法改变教育客体的错误思想,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自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改造对象不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对象性也就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含义。哲学主客体概念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就具有了该学科的特殊含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含义有重大区别:哲学讲的客体指的是主体改造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指教育主体改造的对象,这个对象不是物,而是接受教育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三个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指的都是接受教育的人。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从哲学角度讲的,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的。三个概念完全可以同时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区别,骆郁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一书讲得很准确:“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划分的,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即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划分的。准确地说,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塑造与被塑造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第二,不能将教育资料作为客体。这里的客体,应该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对象,即教育客体。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不同点在于:哲学客体指的是事物,教育客体指的是作为教育主体作用对象的人。如果照搬哲学主客体的含义,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资料作为客体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改造的对象就是教育资料,而不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去改造教育资料。显然,这与事实不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塑造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第三,照搬哲学上主客体的概念,无法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效益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满足教育对象需要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离开了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无从谈起。第四,只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片面的。有的书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是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的。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存在,才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存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何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没有教育对象,何来教育者。反之亦然。教育主客体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和哲学主客体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就在于它特殊的改造对象,特殊的方法、环境,特殊的价值追求等。当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被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后,主客体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赋予的特殊含义,即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其区别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通过理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影响人,改变人的人。教育客体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被影响、被改变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内涵。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思考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积极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学者提出了“双主体说”。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此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为他们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双主体”说对深入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其意义在于: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人,不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二者还有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教育者希望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还能在教育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受教育者希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理论,提升思想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双向互动,充分调动二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缺少任何一方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二者之间的互动,教育效果都会受影响。
2.如何评价“双主体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是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主导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他的职责是指导受教育者转变旧思想,提高理论水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他的职责是在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理论和自学理论,参加各种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职责来看,前者自然是教育主体,后者是教育客体,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他们的地位和职责就会被颠倒和混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不能有序进行。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一个主体和客体,他们作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对矛盾而存在。如果不认可这一点,就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谁?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还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我们认为:教育主客体尽管能够相互教育,也需要相互教育。另外,当教育主客体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转化时,教育客体会转化为教育主体。但是,在一般情况和教育活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只能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主体。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否存在“双主体”?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双主体”,但这种存在是有条件的。第一,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会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一对矛盾,教育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被主导的方面。在《矛盾论》中指出:“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对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也会互相转化。互相转化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素质高的教育客体指导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文化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知识落差,前者的知识水平一定高于后者,否则文化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一般情况下,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高于教育客体。但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情况就不同了,有的教育客体的理论水平却高于教育主体。教育主体要开展好工作,就必须先向教育客体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就互易其位,向教育客体学习的教育主体就转化成了教育客体,而教育客体则成了教育主体。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主体不思进取,理论知识日益陈旧,思想观念不断僵化,他们的思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教育客体则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都与时俱进。由于后者超越了前者,前者应该向后者学习,这时,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就发生了转化。第二,教育主客体优势互补,长短相济。教育主客体之间,他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各有长处和短处。教育客体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去影响教育主体,也会使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发生转化。“先生”向“学生”学习,“学生”教“先生”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第三,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动配合教育主体完成教育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通过自己能动性的发挥,主动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新的理论传递给教育主体,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当教育主体接受教育客体传递的先进理念和新的理论时,他就转化为了向对方学习的教育客体。二是教育客体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客体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水平,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这时,他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自我教育,使他集教育主客体于一身。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就出现了两个主体。一个是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一个是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作为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尽管他转化成了教育客体,但他的工作岗位、承担的教育职能没有变,他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还是主体。所谓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是指他的原有身份是教育客体,当他去教育原有的教育主体时,他的位置就转化成了教育主体。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双主体”是存在的,但其存在是有条件的。如果无条件地讲“双主体”,既会造成教育活动管理的无序,也会使教育主客体地位、职责不明确,最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理论争论的评析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使用主客体概念的人认为,使用了主客体概念会忽视了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教育主客体地位不平等,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出来,不在于该用还是不该用教育客体概念,关键在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可。这是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客体在教育主体的引导下,认可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追求它,实现它。因为教育目标包含着教育客体的利益和价值追求,关系到他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前途。教育客体一旦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精神动力就随之产生,其主观能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二是在教育主体的教育和帮助下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教育客体要想在事业上有大的作为,就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有了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他会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在业务活动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由于受环境和自身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教育客体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对他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他在实践活动中确立自己科学的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
2.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地位的平等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的地位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
(1)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
关于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可从法律角度和人格角度去分析。从法律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教育主客体二者是平等的。他们的差异只是在教育活动中分工的不同。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教育客体则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分工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政治地位的平等性。从人格角度讲,二者是平等的。人格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都享有法律规定的人格权利和人格尊严。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关怀。从实现社会目标的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者。二者都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正因为教育主客体具有以上的平等性,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育主客体二者的不平等性。
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素质和承担任务的角度讲,二者又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主客体在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教育主体是经过组织按照严格的标准挑选出来并进行了专业培训,有的还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有的还出国留过学;有的经过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锻炼,具有从事教育活动的丰富经验。一般来讲,教育主体的理论素养和思想素质高于教育客体。从素质差异的角度讲,二者是不平等的。二是教育主客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任务不同。教育主体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引导、激励教育客体掌握科学理论和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客体的任务则是在教育主体的指导下,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简单地讲,教育主体的任务是“教”,教育客体的任务是“学”。他们的素质、任务不同,决定了二者的不平等。三是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一对矛盾。讲:“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教育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要受教育主体的约束。这里所讲的约束是指教育主体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要用教育目标和组织纪律去约束教育客体,而不是讲教育主体要约束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更不是限制教育客体的言论和行动的自由。
五、结语
1.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高校中的多数学生对乒乓球课程存在比较浓厚的兴趣,然而因学生受到不同体育环境和身体素质水平等影响,乒乓球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但是,高校乒乓球课长期受到竞技体育、应试教育等影响,多数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统一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乒乓球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不够合理,在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等方面做得不够全面,结果导致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消化不了”等局面,教学内容单一化已严重影响到乒乓球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当前高校的乒乓球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示范法、纠正错误法,即教师在上面做示范,学生在下面模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几乎是机械学习,不需要动脑筋思考。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不少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地束缚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乒乓球教学手段也极其简陋,除了乒乓球桌、球网外,再无其他诸如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施。长此以往,学生疲于看示范、反复练习,感受不到乒乓球运动带来的乐趣,最后就会对乒乓球的学习丧失兴趣。
3.评价方式片面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以运动技能测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依然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成绩评定的主要方法,究其原因,有些教师往往把体育课程目标中倡导的“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理解为“技术动作水平的全优发展”,致使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总是定格在与遗传因素关系较高的体能指标或强化在固定式运动技术动作的考核标准上。目前乒乓球课程的教学评价仍然采用的是以运动技能测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缺少对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因素和技术提高幅度的考虑,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个体经过一学期学习后的进步状况,无法给予学生准确公平的成绩。
二、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谈高校乒乓球教学改革
1.促使高校乒乓球教学内容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的智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这就启示我们要拓展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就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此,高校乒乓球教师要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即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教学内容分层次化:(1)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推挡和攻球作为其主学内容,因为推挡和攻球是学打乒乓球的入门技术,是初学者必学的内容。如果这些学生熟练、正确地掌方向专业研究,研究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动态,掌握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使高职计算机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调整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等计算机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知识更新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课程体系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时俱进,适应企业的最新要求。仍以程序设计为例,要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程序的输入和操作,还要使学生掌握程序编写的规范、掌握阅读和编写程序的方法,并要求学生熟悉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并掌握程序的修改和程序的调试。只有这样,学生在就业之后才能够真正具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此外,高职学校还要开展综合技能和素质的教学,例如维护管理经验、安全性措施、文档规范、国家标准、计算机职业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管理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市场观念和开拓精神。
3.提高实训课的比重和质量,采购新型的应用软件和硬件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提高实训课的比重,并尽量提高实训课的质量。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外聘专业的、优秀的计算机职业从业者来担任实训课的外聘教师,不仅有利于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能够提高实训课的质量,使学生能够在实训课上针对计算机行业对从业者的具体能力要求,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