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10:52:06
导语:在信息技术教研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12-02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对学科教学更具有直接的引领作用。把教研组建设成为教师协作共享、共同成长的摇篮,对学科的发展,教研组的发展,教师个人的成长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长春市第一实验中海小学建校以来,笔者一直承担着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集体教研氛围的熏陶和锤炼,教师只有在教研组织中,在参加各项教研活动中,个人的才能和水平才能发挥和显现出来。信息技术教研组由于其专业的技术化,工作的繁杂化,专任教师少等特殊性,往往形同虚设,甚至根本不设,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促进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建设,才能进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下面就信息技术教研组的现状及解决的办法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问题一:教研组人少,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由于学校规模所限,而且信息技术学科周课时少,因而所配置的专任教师就少。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集体备课越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减轻教师负担,还能达到资源共享。但是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来说,一个学校最多只有三四个人,而且通常是一位教师任教一个年级,规模小的学校是由一人任教,甚至有的学校还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课,而非专任教师。这样,集体备课就成了空谈。由于人少,信息技术教师处于各自为阵、自我发展状态,缺少交流研讨的氛围,正常的教研活动很难开展起来。
解决办法:加强区域联合及跨学段、跨学科联合。
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虽然各有特点,但教学的基本技能是相通的。信息技术教研组可以积极参与其他学科的教研活动,学习其他学科课堂语言的艺术、掌控课堂的能力、调研方法等。同时,各县、市、区可通过教师进修学校把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起来,为信息技术教师创建一个开展教研活动的平台;相邻的学校也可组成区域的教研大组,区域内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问题,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研氛围,在互相学习中促进教研组的发展。
问题二:教研组专任教师课多、事杂,对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在许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也是设备管理员、机器维修员和网络管理员等,有些还兼任其它学科教学。“几乎和电有关的事情,都会落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头上。”很多教师反映学校工作太忙、太繁、太杂,特别是电教设备的维护工作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有时课上了一半会被其他教师叫出去忙各种事情,甚至其他教师家里计算机出现故障也会向信息技术教师求救。遇到大型活动,加班是常有的事,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同时,还要忙一些闲杂事务,不仅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或研究点东西,而且到头来似乎也没有什么成绩,自身的发展也就根本谈不上了。
解决办法:想办法将自己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放在第一位。
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沟通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首先是教师,“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课堂不仅是个人职业修养、教学基本功等能力的演练场,更是教师渗透教育理念、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第一试验田。教师落脚点始终是在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课堂不仅不能被忽略,而且一定要将其放到首要的地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仅要钻研专业技术,更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只有站得住讲台,才能有立身之本,“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为此,信息技术教研组要为本组教师争取更多的机会积极参加省、市的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评比活动,使自己尽快脱颖而出。通过这些教学业务、课堂教学的评比,让自己在竞赛评比中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同时,也要强调教学研究与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学反思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学会反思。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确,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参与课题研究,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问题三: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交流不畅,缺乏专业成长的平台
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有的教师工作好几年了,从来没听过兄弟校或是大赛中同学科其他教师的课,根本不知道这些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在学科培训时,通常没有单独的“信息技术学科”,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的了解,造成一些教师闭门造车,全凭自己的理解去教学。“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这样教学生对不对?”一些教师扪心自问。
解决办法: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利用网络资源,用论坛、QQ群、博客等方式参与交流。
以规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根本目的,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策略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将教师专业素养渗透到整个教研组工作中,促进我校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教研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校信息与通用技术教育教学水平,确保我校学生顺利通过市学业水平考查。
二、工作思路
在新学期的教研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教师针对课程改革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研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教研与教学水平和能力。针对高中信息与通用技术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项研究。组织信息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提升信息与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水平。
三、主要工作
1、在新的学期中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与教研部门组织的各项教学教研活动以及学生有关的竞赛活动,如省教科所组织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网络大赛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大赛”活动。
2、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3、继续研究与学习信息与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学习法、探究式学习等),并恰当地运用在我校的信息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继续推进体备课制度,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和定主讲人进行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资料上传学校至校园网资源库为全组教师共享。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每课除了教案外还需有较完整的学生学习素材并有针对性的每章选择1~2课题作专题研讨有较详细的教后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的现状
从2007开始, 我们陆续采用问卷调研、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省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团队情况进行了摸底,从调研情况来看,由于教师人数、专业素养、人员结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团队水平差异较大,有喜有忧。
但不可否认,从对全省高中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调研情况来看,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1.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基本都已建立,但存在形式多样
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平均每校3~4人,基本上每所高中都有信息技术教研团队,但信息技术学科组的建设在不同规模学校中,情况大不一样。在重点高中和较大规模的学校中,或者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比较重视的学校中,一般都能成立单独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或信息中心。而其他学校,一般都与通用技术、物理、音体美等学科合并,并且名称形式多种多样,教研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各种名称都有,由于教研组织不稳定,缺少教研组工作机制,造成教研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形成良好的学科教研文化氛围。
2.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普遍,但效果差异较大
多数学校都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校级教研活动制度,能定期开展听课、评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还是有差别的。在对有关学科教研活动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是关于一个学期教研活动次数的问题,有53.1%的学校一个学期中组织过较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在7次以上,28.6%的学校在4~6次,但也有2%的学校一个学期中一次也没有组织过教研活动。
另一个关于同伴互助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已经形成经常交流探讨氛围的教师有77.6%,但也有4.1%的教师很少交流探讨,还有2%的教师基本上没有交流探讨。学科教研氛围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校本教研的重视程度。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对校本教研重视的学校,教师间互相探讨、交流的氛围就好,特别是在一些成立了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学校,如浙师大附中、温州中学、柯桥中学等,一般都能做到平时定期进行集体备课、讨论交流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等活动,教研氛围比较浓厚。在新教师培养上,大都实行新老结对形式,新教师通过听老教师和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课,学习教学方法和经验,得以快速成长。但是在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人数比较少的学校,如有的学校只有1~2位信息技术教师,教研组是与其他学科合的,教研活动很难得到保证,同伴互助变成了个人自助,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比较缓慢。
3.教师自我定位、自我要求参差不齐,学科视野亟需拓展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除了在学科承担教学任务,往往还要兼其他管理任务,教师工作压力大,杂事多,用于研究教学的时间少。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甚至为学校干杂活成为主要的事,而教学成为次要的事。角色定位不当,本身的技术与能力就会面临质疑,也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上忙碌无发展,心态上焦虑无地位。
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普遍都比较年轻,教学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多数学校也缺少教学引领者,此时教研组内部交流的价值就会受到影响。一些学校信息技术教研方式比较单调,基本以讨论一周工作、分配任务为主,听课、评课都不多,教研活动缺少长期规划与精心设计,团队成员缺少相互学习和智慧分享,一些网络交流平台只重视物态资源利用,缺少深入交流与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观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建设与提升策略
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过程。经过20多年的磨炼,一批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初步拥有了一支职业操守良好、成员合作默契、专业素质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过硬、工作业绩突出的师资队伍,他们除了承担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等学科任务以外,还要承担学校信息化建设、电教设备维护、网络系统维护等大量工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研团队,如温州中学、柯桥中学、杭州二中等,而浙师大附中这个团队就是浙江省众多信息技术优秀教研组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团队成员的成长印证了一句话: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每次与浙师大附中校长交流,他对团队成员总是大加赞赏,对信息技术教研组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创建特色示范学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尤其肯定。总结这些优秀团队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1.制度保障,促进共同提高
教师是众多教学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研组的作用息息相关。要建设一个优秀团队,健全的制度、明确的活动规则是前提,如温州中学建立了各种与信息技术学科息息相关的制度:教学制度(包括公开课、备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考试等制度)、工作量核算制度、机房制度、故障反应制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登记制度等;而柯桥中学则坚持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主要负责学科教学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设备维护、场地安排、排课等全局问题,而备课组活动则着重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浙师大附中的定期学术研讨制度,对所有团队成员都是一种督促和鞭策。
2.队伍建设,核心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必定有一个核心的引领人物,这个人不一定是教研组长,但肯定是一个团队的领头羊,其自身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这个核心人物一般对教研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深化课改最需破解的难点中提炼和设计研究项目,为组内教师创设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平台,并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研究实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指导教师。浙师大附中的李永前老师、温州中学的谢作如老师、柯桥中学的吴建锋老师等,他们除了自己孜孜不倦研究课程改革,也经常无私地为组内教师搭建平台,创设条件,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差异发展。
除了核心人物的引领,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要利用知识、资源、能力或技术上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优势,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就能实现1+1>2理论。例如,浙师大附中教研组教师通过“自由式”的交流,逐渐明确个人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方向,慢慢发展为个人特长,促进了教研组的多元化发展。又如,温州中学提出了“1+N”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及定期轮换的首席教师引领制度,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某一方面的首席教师。
3.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投身课程改革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以及学生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尤其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为每位教师都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如果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主动参与,就能比别人走得更快更远。例如,柯桥中学从2003年开始就开设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温州中学率先进行了必修课分层走班的尝试,浙师大附中更是率先在省内将6个高中信息技术模块全部教了一遍,模块教学、选课走班、选修课程开发等,他们都能积极探索和尝试,每个教师都试着开发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每个改革的节点他们都能紧紧抓住,正是这种积极的研究态度,让他们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4.创建和谐的教研文化,形成鲜明个性特色
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对教学质量的保障起着关键作用。教研组需要依靠一种无形的力量凝聚每一个成员,这种无形的凝聚力就是教研组文化(教研组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指的是教研组教师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教研组教师的师德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和文化生活)。
“团结合作,全面发展”是一个优秀教研组所必备的基本条件,而创设和谐的教研文化是一个教研组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浙师大附中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正是秉承了一种团结协作的和谐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不断积淀并逐渐影响到全省,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陈占泽老师独自一人来到浙师大附中,亲身体验李永前老师的作品教学;金华市女子中学方丽芬老师到浙师大附中参观学习后,强烈感到这个团队的朝气与活力;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徐世银老师听了浙师大附中一线教师的讲座后,觉得最贴近教学,他们娓娓道来,自己也身临其境。正如丁芳老师所说:“我们每一位老师虽然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技术和教学研究的方向,但在组内都要求是公开透明的,而绝不允许藏着掖着,即不保守。在这种状态下,相互交流和深入探讨就成了一种流畅的和习惯性的工作。这也促使每位教师不断改变、提升自己,跳出低层次的徘徊,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研究和应用”。正是这种深度交流研讨,才使浙师大附中“以项目为立脚点”的教研活动更有成效,这就要求教研组成员必须敞开个人的真实观点,于是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是基本保证。
山东省莱州市沙河镇中心小学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学校,辖区有六处完小,大部分地理位置偏远,各校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更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学校既有年龄大的老教师,也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而且每年的人员都有变化,这些都给我们的教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中心小学教导处的带领下,我们凭借沙河小学一贯的扎实的教研工作作风,依靠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克服困难,灵活有效地开展了教研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做好前期调研
需求即教研,问题即教研。做为教研组长,我深入老师中间,多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老师的需求,老师们的问题就是教研的方向。学期初,我们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如有的老师提出:单元整体课例怎样修改;希望加强对软硬件方面的培训;希望多听一些名师讲座,多看一些名师课堂等。针对这些需求,我们设计了每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并指定专人负责解答。第一次教研活动我们确定的主题是:解读单元整体课例,疏通教材;第二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运用单元整体课例,研究效率课堂。
加强理论学习
每月两次的理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谐高效思维对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等。间周一次自主学习,可从教育类刊物摘取。我们还组织收看了相关专家的讲座,如李冬梅老师在烟台做的专题报告。积极组织老师参加莱州市课堂教学评析活动,先后观摩了公开课和课例解读,学习教研员郑国辉老师的报告讲座。每次学习后要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每次教研活动后,教师们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发在学校和教研室论坛中,相互交流提高。通过理论学习,让老师们走出去,与专家对话,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
开展业务培训
新学期,信息技术教师又增添了不少新面孔,其中有几位还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如何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快速熟悉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他们的需求,学期初我们对全镇新教师进行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基础知识培训,如网络教室软件使用、网页制作培训、硬件的使用与维护等。合理运用校园网平台,进行教学业务交流和资料共享服务,加强各校间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灵活组织教研
如何教研才能让老师们喜欢,让老师们得到实惠,这是我们教研组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也征求了每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教研的组织形式与教研内容等方面,采用灵活实用的方法。
1. 集中教研
为保证教研的质量,我们提前把教研活动的通知通过教导主任群、学校网站发给每所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布置好本次教研活动的任务,明确每个人的分工,提前疏通教材,把疑难问题提前整理好,发到教研组长的邮箱,以备教研时给老师们详细解答。
第一次教研,我们确定的主题是:研究单元整体课例,疏通教材。要求老师们提前通读教材,细读单元整体课例,找出单元与课时的重难点及教学建议,特别是如何有效突破本单元(课)的重难点。在细读单元整体课例时,要求老师从几个方面考虑自己的修改建议:本单元的教学情景与任务的设置是否合理;本课的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落实;怎样即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他自己的想到的问题。每位老师教研时都有具体任务,每人负责一个单元的解读。每位主讲老师打印出单元课例备课,并用钢笔进行修改,以备交流、上交留档。
第二次集中教研活动结合课堂教学大比武,我们组织了听评课活动。由曲洪强和曲鹏义两位老师讲了《插入艺术字》和《小试牛刀绘图画》。深入研究课例,合理修改完善,体现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每位参与听课的老师带着任务来听课,有的老师负责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老师关注学生的课堂倾听习惯;有的老师关注教师对课堂灵活处理能力及时间的把握;还有的老师主要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的评价、课堂效果等。在教研一周之前,联系好授课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做好分工。
教研活动前,我们重点对教研的几个方面做了思考:针对性、有效性、参与性。针对性是思考本次教研活动针对日常教学存在的哪些问题进行研讨,如上面提到的问题。有效性是通过什么方式能使我们的老师真正从教研中受益,我们想到通过疏通教材、研读课例、听辨课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更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参与性是如何调动起每位老师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认为应与老师们的教学实际相结合,教研前提出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每次教研活动前提前告知老师活动主题,使老师带问题与会,通过教研活动解决问题,让老师真正得到教研活动带来的实惠。
2. 分散教研
(1)办公室里的谈话也是教研。上完课,回到办公室,谈论最多的是新课例怎么改、怎么用。曲鹏义老师说:“新课例有课件,有教学设计,真是非常方便。但如果不修改也不行。像《小试牛刀绘图画》,保存文件是一个难点,我让学生就近保存在“我的文档”里,学生保存就快多了,也能顺利找到自己的文件。”通过随意的交谈,拉近了老师们的距离,一天可能谈论的是一个小问题,可天长日久,积少成多,我们就弄清了很多问题。
(2)建立信息技术教研群,便于即时教研。乡村学校到中心来一趟路远的有几十里路,非常不便。思来想去,我想到了建立QQ群。我向中心主任找来各校的任课表,查到了各校的信息技术老师情况,邀请每位信息技术老师加入信息技术教研群。通过QQ群发送文件,如单元整体课例。在学期初,我就把1-3册的课例、教研组计划传给了每位老师。老师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通过QQ群及时地向我、向教研组的每位老师请教。我们还把每位老师的积极参与,作为年终评价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准。刚开学不久,还没有召开集体教研活动,老师们就是通过QQ群,解决了很多问题。众人的参与,灵活的形式,使我们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得到有效的落实。
创新教研模式
充分利用电教设备与资源,送课到校。长期以来,我们在思考怎样让老师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名师名课,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沙河中心小学2013年秋季投资30万元建设了一间全市最先进的录播教室。我们用它现场直播了侯校长的家长会演讲,直播了全镇主题性听评课及家长开放日活动。全校35个班的学生坐在自己的教室里就能观看。受此启发,我突然想到,我们信息技术教研组能不能让老师坐在自己偏远的学校里,随时观看名师名课呢?首先要验证它能否直播出去。我咨询了市仪器站的王云雷老师,并现场播放了一节信息技术课,远在市教体局的王老师在自己办公室的网页上直接能打开我播放的视频,而且播放非常流畅。我一下有了信心,通过QQ,我下达了第一次的远程听课通知,在开学第三周的周一下午第一节课,我到录播室为老师们播放了一节优质课《初识Word》。为检验播放质量,我还要求老师把自己的播放画面用QQ截图发到群里。听完课后,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把自己的体会写到群里。通过这种方式,研讨了本节课的得与失。虽然人各一方,研讨的效果却是不错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际联盟;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079-03
开展校本教研遇到的困惑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教改方式之一,其特征是以校为本,围绕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使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我区各学校的调查访谈可知,信息技术学科的校本教研存在以下问题:①多学科组成教研组,信息技术校本教研难有针对。②事务繁杂牵扯精力,信息技术校本教研难成常规。③理论不足缺少引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难成规模。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走出这种尴尬局面,还得放宽视野,拓宽思路,另辟蹊径,探寻一条适合学校特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研新形式,为此,我们探索了一种校际联盟式的教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搭建校际联盟教研平台
基于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研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设想不妨走出校园,从一个相对便利的区域出发组建校际联盟教研组,开展校际联盟式的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新的空间。
1.构建联盟组织
校际联盟的构建,可以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也可以在区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构建。参加联盟的学校3~4所,人数在6~8人,以确保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也防止人员过多影响效果。联盟的形式一般有同质联盟和异质联盟两种,一般来说,地理环境、生源结构、学校规模、办学质量等因素大致相当的学校可以结为教研联盟;同样,上述因素差异很大的学校也可以结为教研联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培育之后,还可以产生第三种结盟方式――随机抽取,随机组成,以优化联盟的内部结构,促进成员学校的整体水平提升。
2.建立活动机制
由于这种联盟是非隶属关系的联盟,关系较为松散,行政制约力弱,因此要建立起活动的运作机制,以确保实际效果。一要落实组织方式。推举好组织者(召集人),一般轮流在各校开展活动,各校轮流承办。二要确定教研内容。定时、定点、定主题、定流程、定分工,确保教研时间能明确,教研地点能确定,教研主题够具体,教研流程能落实,教研活动能分工合作。有了这样从形式到内容的机制之后,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基本就能够得到保证。三要物化研讨成果。每次开展校际间的教学研讨时,都要事先对成果形式进行预设,提前做好相应的方案设计与具体安排,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梳理与反思。事实证明,对活动结果进行成果化表达,可以增强教师的成就感,激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兴趣与信心,推进校本教研的良性循环。
3.寻求专业指导
校际联盟式的教研活动具有民间性、草根性、自主性,由于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缺少理论积淀,理性思考不足,因此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低效性,研究水平达不到较高的层次。所以,要主动寻求区级教研部门、师训部门等部门和大专院校专家的指导,尤其在研究方向、教研主题、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成果归纳等方面寻求专业指导。通过自主研修、骨干引领和专家指导,不断提高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层次。
制订校际联盟式教研方案
为更好地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发挥更大的实效,在区教研员的指导下,浙师大附属笕桥实验中学、丁兰实验中学和景华中学这三所同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组成校际联盟教研组,统筹规划,共同商讨制定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实施方案。
1.校际联盟教研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促进联盟教研组每位教师的成长与提高。
2.校际联盟教研的总体思路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素质提升上。
3.校际联盟教研的主要安排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时间定为每个月第二周周四下午,遇特殊情况(如有区级研训活动)顺延,三联盟教研组的教师一起共同制订具体方案,各校轮流承办并负责组织实施。
4.校际联盟教研的基本任务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任务是要在先进教育理念与千变万化的教育实践之间构建桥梁,使先进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并产生积极的成果;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者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设者;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文化环境,使校际联盟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5.校际联盟教研的主要形式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立足于课堂教学,以集体备课、微格研课和课堂观察为主要形式。集体备课主要针对某一选定的课题内容,通过独立备课、集体研课、比较论课等方式,在反复中明晰富有价值的教学点。微格研课主要是利用微格课堂,拉开听课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呈现出最平实的常态课堂。课堂观察改变了以往的听评课模式,通过边听课边观察、边观察边记录的方式,对课堂进行分项诊断。
6.校际联盟教研的后续跟进
上课教师要提供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师课件、学生素材)、反思感悟、部分学生作品等;听课教师要完成本课的教学设计,撰写评课感想或反思感悟。每次校本教研之后都要及时整理资料,包括活动小结、观察报告、活动照片、课堂实录等,以便在区域内交流分享。
校际联盟教研的实施策略
教学研讨的真正价值在于课堂和教师,即促进课堂教学不断精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而后一个“促进”是前一个“促进”的结果,所以校本教研的价值指向是促进课堂教学不断精进,因此,我们将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定位:“基于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而展开”――课前备课,课堂上课,课后评价。
1.基于同课异构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的集体备课应建立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因此在我们的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中,确定了“同课异构”型的集体备课,通过独立备课、集体研课和比较论课三个环节展开。首先,确定好某一教学内容后,每位教师先独立备课并撰写出教学设计;然后,组内教师聚在一起,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进行分项研讨,最终形成书面文本,再分发给每位教师;最后,进行比较论课,老师们拿到集体备课的文本,在反复的中明晰富有价值的教学点,相互补充,实现智慧共享。
2.基于微格课堂的教学演练
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拿到课堂上去落实、去实现。以往的组内教研,1~2位教师,你上我听和你听我上是唯一方式,如果只有一位教师那就更难以得到同行的听课建议了。组成校际联盟之后,听课的教师多了,研讨的氛围就浓了。此外,采用“微格课堂”的形式,可以更好地研究我们的常态教学。
例如,在一次主题为“课堂中预设问题的有效实施”的教研中,由一位刚从教一年的新教师执教。为了更好地体现常态,不给上课教师和学生造成干扰,联盟组的其他教师通过现场实录同步观摩。课后,大家聚在一起议课,各抒己见,教研气氛轻松自由。上课教师感叹道,老师们没在现场听课,给她营造了“无人”的境地,可以更加自如地发挥。
3.基于课堂观察的分项诊断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与验证。在区域大主题“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的引领下,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可以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将以往的经验型听课评课转化为专业化的观课议课,通过“分解教学内容”、“设定观察指标”、“分项诊断议课”来逐一分步实施。联盟教研组在进行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时,一般都选择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个疑难问题,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边观察边记录,这样精力才会更集中,观察才会更细致,数据才会更准确,得出的结论也才会更加科学贴切。
例如,我们曾连续几次就信息技术的“课堂提问”开展观课议课,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大家一起设计观察记录表,分工合作,归纳整理。其中一次关于“教师候答”数据统计显示:“没有停顿”占57%,“候答时间适当”占14%,“教师耐心等待”为29%,“候答时间充分”为0%。可见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很少“耐心等待”,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的提问其效果大打折扣。用数据说话,使得校本教研更加有实效,让教师意识到不仅课堂提问是值得研究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去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
校际联盟教研产生积极效应
校际联盟校本教研拓展了校本教研的平台,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实效性,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这三所同质学校的6位信息技术教师组成的联盟教研组,经过两年多实践探索,得到了区域、学校等各方的支持,使得校际联盟教研丰富有序,研讨内容不断深入,运作机制更加自主。联盟组的教师们真情投入,积极参与研究,在教研团队中得到历练,分享智慧,形成了主动发展、合作共享的校本教研文化。在近两年中,联盟教研组内的教师中有4人执教了区级公开课,在各级各类论文案例评比、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成绩显著提升,其中一位教师还在第二届全国机器人课堂教学中获一等奖。
这种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基于学校、立足课堂的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是我区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团队在整体集中教研、区片联动式协作组教研基础上,对教研形式的一种新的探索,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带来了基层教研方式的创新。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之路,我们才迈出第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总是千变万化,校本教研永远也不会缺乏题材,有效的教研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为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萍.教师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G].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袁志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同伴互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7.
按照汶教[2015]34文件《汶川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充分展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成果,推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及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步汇聚形成系统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特制订本此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对学校内涵发展项目活动中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的认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作用,提高高效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至少上好一堂课。
2、培养建设漩口小学一支善于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3、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二、活动组织
(一)汶川县漩口小学校成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为:
组 长:张卫东(校长)
副组长:姚 奎(副校长)
周志平(副校长)
成 员:
王勇刚(教务主任)
钟 林(办公室主任、平台管理员)
杨 琴(语文教研组长)
谭 蓉(数学教研组长)
张云忠(综合组教研组长)
汤 燕(教务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王勇刚。领导小组下设学科指导组和技术服务组,学科指导组由教研组长兼任,技术服务组组长由钟林兼任。
教务处负责活动的组织、晒课、优课的指导把关和评价工作,技术组负责摄像、视频编辑和指导教师注册。
(二)成立学校审核组
组 长:张卫东(校长)
副组长:姚 奎(分管教学副校长)
王勇刚(教务主任)
成 员:钟 林(学校云平台管理员)
杨 琴(语文教研组长)
谭 蓉(数学教研组长)
张云忠(综合组教研组长)
审核组负责对教师"晒课"、"优质课"上传内容进行审核签字,审核通过后再由平台管理员上传。
(三)部门职责
办公室负责人钟林,负责做好活动的相关条件保障工作,负责活动的平台,在学校和教师创建"优课"的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做好录制优课的技术指导工作;统一管理我校教师注册账号,并做好相关培训工作。
教务处做好活动的具体实施,一是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总结凝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优秀案例和创新模式。根据教师"晒课"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优质数字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与指导。做好活动进展情况的简报报送工作和阶段性进展小结。
三、参赛对象
我校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全员参加一节课"晒课"活动,我校五名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晒课"活动要有课堂实录,并参加县级"优课"评选。
四、活动流程及要求
(一)网上"晒课"
1、登陆注册
全校所有教师务必在2015年3月13日前在登录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址:.cn),点击"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图标,进入页面进行相关操作。进行注册登记,开通个人空间,为"晒课"做好准备同时运用平台上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2、确定"晒课"教师及内容
"晒课"教师为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各教研组将 "晒课"教师名单及所选科目课名于2015年3月31日前一同上报至教务处王勇刚老师处。
"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可选,拟参加省级、州"优课"评选必选)和评测练习(可选)等。内容须符合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内容。
3、集体研讨
参加"晒课"的教师根据确定内容进行准备,各教研组开展研讨,重点研究如何运用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手段、资源实施高效教学。
4、录课
我校五名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设计成熟后,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实录工作,学校请映秀七一中学相关人员到我校进行实录,根据规定的技术标准录制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过程光盘。要求此项工作于2015年4月15日前完成。
课堂实录要求:
(1)。展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画面清晰。
(2)。片头时长不超过5秒。包括:课例名称、学段、学科、年级、上/下册、版本、教师姓名和工作单位。
(3)格式为H.264+AAC编码的MP4文件,幅面要求达到720*576以上,码流为0.5-1Mbps;如上传的视频内容源码率低于0.5Mbps,则码率不变,转码为H.264+AAC编码的MP4文件。(活动平台提供格式转换工具)
5、晒课
参加"晒课"教师登录"一师一优课"活动平台,按要求进行实名制"晒课".学校审核组对教师"晒课"内容进行审核签字,最后由管理员钟林上传。要求此项工作于2015年4月30日完成
(二)评选"优课"
学校教务处组织骨干教师组成"优课"评选领导组,根据《课例评选标准》评出优课。我校至少两节以上的"优课",评出的"优课"将推荐上报参与县级的"优课"评选。"优课"评选须提供完整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课堂实录三大部分,以电子文档打包压缩,学校审核后逐级报送。
(三)"学科教研工作室"遴选。
学校鼓励教师通过活动平台参加学科教研工作室活动,并充分利用工作室提供的"集体备课"、"课例点评"、"视频研讨"、"主题研讨"等板块开展教研活动,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研的能力。
(四)学校建立专项资金落实好开展活动所需的各项经费,为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五)学校围绕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需要,制定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活动有效实施。
五、时间安排
本活动于2015年3月12日启动,2015年4月30日前完成。有关具体内容、时间进度如下表:
项 目
时 间
具 体 活 动
学校培训
2015年3月12日
进行此活动宣传、注册等培训
注册身份认证
2015年3月13日
教师注册
活动推进
2015年3月13日- 4月15日
教师选题、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教研线下指导,录制课堂实录,后期制作
晒课、教研、上专县级“优课”
2015年4月15日-30日
上传教学资源、在线晒课、
网络教研、校本研修
活动总结推广
2015年5月1日 -5月24日
开展此项活动总结
六、宣传报道
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对此项活动进行宣传,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懂得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学校及时在学校博客网站、四川省手机报、学校宣传栏、校讯通、相关网站、汶川教育等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办公室每十天向县电教站、小教室上传相关材料。
七、活动奖励
(一)教育部将对评选出的"优课"和"学科教研工作室"给予适当奖励,用于鼓励教师可持续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和开展相关教研活动。
(二)省教育厅将对推荐参加国家级"优课"评选的教师和参加国家级遴选的"学科教研工作室"主要人员,颁发证书。
(三)州教育局将根据活动的实施情况,对组织工作做得好且成效显著的县颁发组织奖,并对各县推荐的参加省级"优课"评选的教师和参加省级遴选的"学科教研工作室"主要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对各县推荐的未入选报省的"优课",州上将筛选一批作为州级示范课。
(四)县教育局将对各县推荐的参加州级"优课"评选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对各校推荐的未入选报州的"优课",县上将筛选一批作为县级示范课。
(五)学校将对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晒课"和"优课"突出的进行表彰。
八、应用推广
学校进行观课、评课、开展网络教研、分享典型经验、推广优秀案例、鼓励教师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的不同方法和多种模式,踊跃展示自己的优秀课堂教学,促进生成性资源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示范性资源体系,为广大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示范和便利,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形成"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的教学应用环境。
该活动将与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上"晒课".教师"晒课"内容纳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返岗应用评价。
附件1
"晒课"学科设置统计表
序号
小学学科
1
品德与生活(社会)
2
语文
3
数学
4
外语
5
科学
6
体育
7
音乐
8
美术
名校集团化的春风让这些年轻的“少数民族”感受到了丝丝暖意。教育集团一般由两所以上的学校合并而成,从人数上给成立教研团队提供了可能。我校就是一所集团化学校,由三个校区组成,含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共有信息技术教师8名。成立集团后,信息教师们有了自己的大家庭,集团化的教研模式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教研团队互助,为信息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经过近三年的实施与研究,调整与总结,归纳和提炼了一些实效性的做法,逐渐形成了如下认识:和谐的教研文化是高效教研团队构建的有力保障;变革教研形式是集团教研团队构建的有效载体。
一、构建和谐的教研文化,实现思想引领
教研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指的是整个教研团队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教研组教师的师德、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和文化生活,是整个学科教研团队的一种精神。教研文化是否积极向上,直接关系着教研团队的生命力,需要每一个团队的领导者高度重视、精心培育。本教研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有现代人的合作意识,教研组依靠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凝聚每一个成员,这股无形的凝聚力就构成了教研组文化的精髓,它源于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你我是一家”。
1、榜样的力量构成向上的文化
无穷的榜样力量,无形中影响着组内每位教师的发展。教研组内的每位教师丝毫都不懈怠,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成了一种工作常态;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了老师们的自觉行为;奉献和拼搏成了老师们一致的价值取向。
2、团结共进,营造合作的文化
成功的教研活动需要合作才能有收获,这就要求每个成员必须暴露个人的真实观点,这是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的基本保证。例如,对于教研组工作模块之一的公开课教学活动,信息教研团队按两种方式进行,区级以上的公开课和评优课,组内老师总是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备课和试讲,探索和改进信息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尽量使公开课获得成功。对校内家常课,要求开课教师自主备课,以促使其深入思考,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对于新教师的公开课,组内老教师也会在其开课后上一节同课的示范课,以促进教学探究的深入。通过这些,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开展多彩的教研活动,实现方法引领
1、中小衔接,彰显九年制集团学校优势,这里所提到的信息技术中小衔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教学内容的衔接,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创设了一个信息技术教育的大环境
同时,教师们也能通过相关的研究活动,了解和熟悉三至九年级的信息技术知识架构,促使教师站在不同的高度思考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如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过了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的网页,并能够建立自己的主题站点,那么到了八年级时再次接触Frontpage网页制作时,应该如何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原有程度上再加以提升,同时要提升到一个什么样的难度和高度,以及怎样将六年级和八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在一起等,往往是我们教研时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2、同课异构,搭建青年教师成长舞台,延伸教研宽度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由于信息技术课时量少,一般学校都是一个教师教一个年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而本集团有两所小学,为实现同课异构提供了方便。集团每学期开展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上同一年级的教师“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教研活动也从校内教研转为校区间教研,延伸了教研宽度。
3、联谊教研,秀出教师个人风采,扩大教研广度
即以集团内一所学校为中心,负责组织联谊教研,邀请集团其他校区及区内其他学校参与。通过区域内学校的联谊教研,实现“一校资源,多校共享”。本集团先后与区内的小学、中学联谊教研,开展以研究教材、讨论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示范课、微型讲座等,通过人人参与,交流教学构思,提高课堂教学水平。4. 专家引领,资源共享,提高教研深度。以前一个学校1-2个信息教师的情况下,学校几乎不请相关专家上门指导,因为那显得似乎有些资源浪费。而现在集团内共有信息教师8人,多次通过“请进来”这一有效手段,先后邀请了浙江省教研室张老师、杭州市教研室曹老师、江干区教研员王老师以及本集团的特级教师等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讲学指导、现场评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5、教研活动轮流组织,提高成员主人翁意识
为了让更多教师有机会组织教研活动,促进资源共享,激发参与教研的主人翁意识,发挥教研团队培养人的价值,我们在制定教研计划及组织教研活动时经常实施“一人总体负责,成员轮流分担制”。开学后,在确定教研内容、制定教研计划的基础上,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的内容列出“菜单”,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在以下的“菜单”中选择:相关学习材料推荐、教研活动主持、教学实践课、课例网上推介等。这些内容都由负责人列出菜单,落实到每一个成员的身上,每一项内容由不同的成员重点承担,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集体的智慧。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教研成效初步显现,一个阳光、向上、团结、奋进的教研团队已经形成。截至2011年9月,团队中已有区骨干教师1名,区教坛新秀1名,1人获区优质课二等奖,1人获区优质课三等奖,在区学科技能比武中,2人获二等奖,
2人获三等奖,在集团“文海之星”教学比武中,1人获银奖,2人获铜奖。所撰写的论文获省市多次获奖或发表在教学刊物上,所辅导的学生也在省市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取得的成绩得到集团领导的高度关注,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明显提升,继徐老师被提拔为副校长后,又有两名信息教师被学校安排到管理岗位,这是对教师个人也是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肯定。
虽然信息技术学科日渐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学科地位以及发展历史短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仍然需要加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富有个性化的集团化学科教研实践,让学科教研能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终会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编辑部,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
我在担任现职期间,政治思想觉悟高,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立场坚定,恪守员的诺言,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把教育好学生视为神圣的使命,视为自己人生的理想,安教、乐教。我谦虚进取,事业心强,讲原则,待人热情大方,关心集体,关心他人,有团队精神。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积极协助领导的工作,工作态度得到领导、教师以及群众的一致好评。能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不断学习,努力钻研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任现职以来,我均担任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不但推广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注重渗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严把教学质量关,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主动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教改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1、立足实际、搞好教学。
我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小学没有开设信息课,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这些学生之前从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是个空白,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开关机的方法,而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他们已经会在网上邻居查找游戏,知道怎么将一个文件夹共享、隐藏、给共享加访问权限,有的时候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我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一、一帮多,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
2、立足教学、搞好教研组工作
在教务处的要求与指导下,这个学期的教研组工作是非常正常的,每个月都有教研组工作小结,集中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落实,并有记载,每月至少有一次专题性理论学习,内容针对强,且有带头中心发言,积极参加教研组的课堂教学专题性研究。每月组内至少开出两节研究课,每月至少听课四节以上。并做好听课笔记。
3、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平时注重自己的文化、业务学习,能攻记一本教学理论书,泛读两种以上杂志,撰写一定质量、教学论文。任何教学活动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条主线,信息技术更是如此。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参加了2008年陕西省因特尔培训,参加了09年的陕西省骨干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使我学习了更多的好的教学方法。
4、竞赛辅导成果较好
这三年来我响应领导号召积极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脑制作大赛,二OO七年我指导的学生作品荣获市二等奖。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本学期要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课程改革专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明确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四个基本任务,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六个基本理念",并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快信息技术学习进程。组织本教研组全体外语教师学好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能熟练运用基本信息技术,从而推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组织有关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设计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组织多媒体教学观摩活动等。
3、组织本教研组教师撰写论文。全体英语老师要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反思、探索,并联系实际积极撰写外语教育教学论文。
二、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进一步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工作,组织本教研组年轻教师学习常规,学习校内外先进典型,加强检查督促,使学习常规,实施常规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我校教研组要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
3、抓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学。本学期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达到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但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现象,初一教师要及早摸清情况,根据我校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中小学衔接教学。
4、抓好教研组建设。教研组要在落实常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好常规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围绕相应的研究专题,组织相应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通过研讨、观摩、评议等形式,使本教研组全体英语教师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三、加强初三毕业班工作的研究,提高毕业班教学效率。
组织初三英语教师认真学习《大纲》和《中考说明》,扎扎实实教好第一遍,要在基础知识到位的同时,抓好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四、其他工作
1、精心组织,认真辅导,组织初三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