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时间:2022-08-13 21:46:51

导语:在黄山奇石课文原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第1篇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学生只有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才能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二、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五、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第2篇

1. 侧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2. 侧重合作

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3. 侧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4. 侧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5. 侧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6. 侧重体验

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

7. 侧重辩论

将“辩论”这一形式纳入课堂,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照亮心灵的沉睡区,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迎合别人,活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通过争辩能够明白是非,从而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完《落花生》一文,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两组,各自代表“苹果”、“花生”,然后根据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辩论分为三次,第一次说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讲自己的不足,第三次谈当前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答辩精彩,气氛热烈。最终大家统一认识:人要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对社会有用。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激活童真、回归自我、学做真人”的目的。

8. 侧重读写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如火如荼,《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发出“不会教”的感叹,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关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及其实施问题作初步探讨。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实施新教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朗读仍然是基础

不论在何时,读都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朗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目标定位做了如下阐释,指出:阅读应该属于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让学生在主动朗读中有所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情感熏陶以获得思想启迪。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朗读仍然是学生领略文章情感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一如既往的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继续让学生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

二、质疑才能探新知

古有云“学贵有疑”,质疑是探究新知识的发端;同时,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是学生思维活跃的重要表现,更蕴藏着创新的巨大动力;鼓励学生质疑,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能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动创新,质疑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在《落花生》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不科学?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是一举多得,比落花生只可食用不可观赏好得多。这里学生的理解就与作者意欲表达的意图存在偏颇,但学生能够向教材权威发起挑战,实属难能可贵。学生有了疑问,疑问就会化为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达到成为学习主人、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三、自悟促文字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不能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这句话的涵义即是要求学生要独立学习,通过自悟对所学课文进行文字感知,对课文内容、层次、情感、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片段等进行主动的符号批注、思考分析及比较归纳等,要学生做到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达到启迪思想、净化心灵、张扬个性的目的。小学语文《鸬鹚》一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批注,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认识和理解。有的学生说:一抹很轻,将宁静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与鸬鹚配合默契;有的学生说:轻轻一抹,表现鸬鹚训练有素,等等。学生通过对“一抹”内涵的多元解读,领悟感知“一抹”深处的情与意。

四、想象激发理解

凡是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作品,构思立意通常都比较新颖,出于作者运笔行文的需要,都会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留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尝试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想象,对“留白”予以补充,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如在讲授《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尝试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通过岩石的名字,尽情发挥想象力,想象、分析、理解其中三块略写的岩石可能的样子;也可以尝试要求学生模仿文章描写的句式、手法,对这三块略写岩石进行具体描写,即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略写岩石作为详写内容,而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展较高层次的训练。

五、体验加深情感

新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了“注重情感体验”,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应该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那种内在关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对于实现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打好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更要关注学生追寻“体验”,也应当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情感认知”。

第4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言教学实践

1教材是弘扬语言最好的载体

近年来,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已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注意。课程标准总的目标中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教育,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发扬具有深远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多样范式: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等,还有记叙文、说明文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多种体裁。这些课文有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古今中外的题材,内容丰富,体裁、题材多样,是不折不扣的语言的“百科全书”。对于这样的“百科全书”,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语言教学,即使偶尔将语言教学穿插其间,往往皮是皮、骨是骨,显得生硬,仿佛是为了实现语言教学任务而置于其中。其实好的语文教学,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雨露春风的滋润,于生活的小事中实现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敢讲话、愿讲话、想讲话。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来他主动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写信给姑妈承认说谎的事。这是《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记述的列宁的故事,怎样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做个诚实的孩子?我先做了一项关于日常易做错的事的问卷调查,收到问卷后,我没有立即批阅,而是在课后将孩子所说的答案,求证了他们的家长。在这次问卷中,有17%的孩子撒了谎。在下一节课的时候,我告诉大家说,上次我们的问卷调查,有12个同学在个别答案上撒了谎,哪位同学撒谎自己心里最清楚,希望撒谎的孩子主动和我谈谈谈原因。后来这些学生纷纷找到我,向我说明撒谎的原因。我告诉他们,许多事情都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解决,不需要通过撒谎的形式实现。这件事对学生触动很大,学生在灵魂深处知道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能撒谎。这样学生不仅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而且开拓了思维,遇到问题会主动想一些解决的办法,许多学生仿佛一下子成熟了许多。这堂课给我的启发是,不要生硬地让学生模仿怎样去做,而是让他们灵魂深处有触动,心里愿意向善,更愿意去说真话、实话。这样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敢于说话,是学生锻炼说话的前提。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先做足了功课,搜集了大量的西沙美丽的图片及科学家在西沙海底进行的科研活动,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一一展示。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后,立刻兴奋起来,我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向学生提了如下几个问题:1.西沙群岛给我们什么印象?2.家人有没有带你到那儿旅游过?想不想去看看?3.你看到了西沙的哪些东西?说给大家听。这几个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解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高,在他们一次次的回答与思考中,学生实现了愿意说、善于说的愿望。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说说,假如有一天,你做了海洋科学家,你能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做哪些贡献?学生争先恐后,有的说要把海底的天然气开发出来,有的说办个海洋博物馆,有的说在一些岛礁附近建飞机场、公园等等,虽然他们有些想法看起来还那么幼稚,但他们敢说、愿意说、想说。在这种互动中,我又把南海最新的局势,某些域外国家利用南海所谓的航行自由搞所谓的国际仲裁,我又把西沙群岛的历史演变,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大家你一嘴我一舌,气氛非常活跃,小小的心灵深处扎下了爱国的情感,这比机械的说教效果好得多。我没有设置爱国主义等高大上的主题,而是拉家常式地实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既达到了语言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海上日出》《火烧云》等反映日月星辰的神奇变化及运行,让我们头顶的天空有几多的神秘感;《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描写山川草木文章,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从而产生敬畏自然的情绪;《荷花》《燕子》让我们感受一花一草皆有感情,有自己的语言,它们能用自己的语言与我们人类对话,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伙伴。在这些课文中,我让学生认识到:不仅我们人类有语言,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语言,音乐家用音符与世界对话、诗人用诗句与灵魂对话、口技者用变化多端模拟声音扣人心弦、大山用无声的沉默告诉人类自己的思想。所以,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最好载体。

2实践活动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

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首先要做好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等活动。

2.1在朗读、写作、演课本剧等活动中渗透语言教学。

朗读活动是通过语言内部的音韵,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朗读者自己的思想。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朗读者感同身受地走进去,把自己当作“作者”。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实现语言教学目标。“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这是《北京》一文,第二段和第五段中描写北京夜景的句子。如何让学生产生对首都的热爱之情,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三遍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心目中首都的夜景。因为许多学生去过北京,他们对北京并不陌生,许多学生把自己心目中北京的夜景用自己的感受画了出来,虽然还显稚嫩,但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了印象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朗读对于学生语言的教育是成功的。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我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说说自己在冬天都做过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下雪啦,下雪啦!”是儿童看到下雪时高兴心情的自然流露,朗读时,让学生放开去朗读,让学生的真情大胆真实自然流露,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能力,还激发学生对该自然现象的好奇。这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不仅可以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语言情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童话情怀。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培养工具性的孩子,而是让学生学会“有中生无”,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让学生在语言的王国里自由飞翔。文章中间有两句描写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快活地跑来跑去,留下一串串“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它们简直就是大画家,它们画出的作品是最好看的作品,不雕琢、不做作。在这样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就达成预期的语言教育目标。小学生作文是培养孩子天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以往的作文活动中,许多老师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诉求,让他们在作文中说些假大空的话,以此显示小作者所谓的高尚思想。其实大家都知道,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首先看清楚画面中都有谁、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老人倒了没人扶的现象,你怎么看?要是真遇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真敢扶还是不敢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紧接着我让他们说说有没有遇到过老人倒了不敢扶的情况,孩子们七嘴八舌。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们该如何做,希望大家思考一下,不要急于告诉我答案。许多学生回到家后,把这个问题和家长进行了讨论、辩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救助方法。在无形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最后我告诉大家,救助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心地善良的表现,谁都不想做个恶人,背上恶人之名,遇到这样的事既要帮助,又要有智慧。于是我顺理成章告诉了大家一些常用的方法,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施救方法,又提升了个人修为。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