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理工科专业论文

时间:2022-07-11 22:10:27

导语:在理工科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理工科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人文素养 理工科 大学生 专业能力

在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提高方面,除了本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实践训练外,人文素养其实也至关重要。受学科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限制,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相对少些。另外,随着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人们讨论的焦点很多时候只是放在了专业学习如何能更实用,更能满足市场需要上,学以致用本身是正确的,但狭隘地认为当前社会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就学什么也容易导致学生视野的狭窄。部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深刻地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态度、积极性与目的性,进而影响其专业能力的获取;同时,在他们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又长期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发挥。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水平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等等。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内涵丰富,是一种对人的关注的精神,包括对人的尊重与深情关怀及对他人的责任感,对人的真正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进而达到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完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了解人文知识不一定就能拥有人文精神,必须按人文精神的要求切身体会、实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格才行。人文素养的培育对理工科大学生改善思维方式、形成健全人格等意义重大,进而影响他们获取专业能力及未来专业能力的发挥、发展。

二、人文素养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专业能力的获取

理工科大学生专业能力的获取途径主要是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但同一个班的学生,四年学习下来,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却参差不齐甚至差距很大。众所周知,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又往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智商高当然对学习有很大好处,但研究表明,智商高不一定就学习成绩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多是那些智力中上而非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1]。

“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智力的培养只能开发智力的潜能,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智力超常的人很少(大约2%),绝大多数人都是属于智力正常范围内的。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来改善提高的。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自我意识等影响智力潜能发挥的心理因素,它们往往是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主要因素。”[1]人文素养其实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

(一)人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有的大学生虽然智商很高,但精神空虚,学习态度消极,沉迷于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混日子。原因之一是缺乏责任感,尤其是缺乏对父母的一种责任感,缺乏对父母辛劳的尊重。究其根源也属于对他人缺乏深情关怀和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二)人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的学生缺乏高尚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世俗化,物质利益第一,往往把人生目标仅仅定位于有车有房、能呼风唤雨的富人、权贵生活。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学习、择业都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导致学习只求纯实用化,减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探索与热忱,缺乏了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的思考。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导致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不能持久,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研究肤浅。

三、人文素养影响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发挥和发展

(一)人文素养影响与他人的协作能力,进而影响专业能力的发挥

人类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常都需要不同程度的群体协作才能完成。任何类型的技术项目,从获取、计划、组织实施到最后应用,无不需要各种各样的与他人的协作。只有与领导、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等的精诚团结、良好合作,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智慧进而使个人的专业能力与潜力尽情发挥出来。诚信、责任心等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人文精神的缺乏必然导致个人的庸俗化。具体来说,人文精神的缺失将导致对他人的诚信、责任心、爱心等的缺失,导致自私自利、人际关系淡漠。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处处以私利为重,与各个方面关系处理不好的人,他能很好地把自己的专业能力完全发挥出来。要学会做事需要先学会做人,只有内心深处真诚地关爱他人、重情义、有担当的人才能获得更多人的真心相助。

(二)人文素养能改善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专业技术创新,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

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不仅是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博物学家,而且还是哲学家和诗人;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解刨学家。哲学家康德,在当时也是熟知哲学、文艺和自然科学的人文大师。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集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文学家、艺术家于一身。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地震的地动仪,又著有数学名著《算罔论》;既写出了《二京赋》、《思玄赋》等著名赋诗,又是当时著名画家之一。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但他也喜欢音乐、文学,很小时便开始读康德的书,大学时又选了康德的哲学。他说:“陀斯妥耶夫斯基给我的东西,比任何人给我的都多,比高斯给我的还多。”他还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建筑大师贝聿铭也说:“我经常读老子,我相信他的著作对我建筑想法的影响可能远胜于其他事物。”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早在 1993年就强调文理科的发展。他说: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较高的人文素养对理工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茨勒教授对理工科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独特的看法,他说,“在头脑清醒和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理工科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假设所有的可能性,然后进行求证推理。鉴于这种想像力的需要,理工科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以外,应该多学习文化、艺术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是也科学和人文艺术相结合的典范。他在高中时读的是理科,但他从小就喜欢文学艺术,学过水彩画,拉过小提琴,写过小品。读大学期间,他参加过大学的管乐队,吹小号。在美国期间,学习、研究再紧张他也要抽出时间去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会。当年,热爱音乐的钱学森,是一手牵着儿子一手握着吉他回到祖国的。回国后,在繁忙的科技研究之余,钱学森还经常与中国书画界和文学界的朋友交往,甚至还亲自给《文艺研究》和《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编辑们写信探讨文艺创作的规律问题。他对中国古典文艺诗词和对联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掌握,他在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汝为谈思维科学研究时说过:“既然文学创作中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那我国几千年古老的文学作品不就是三种思维的结晶吗?我们为什么不从中国的赋、诗、词、曲及杂文小品中学习探讨思维学呢?”关于科技与文艺的关系,钱学森认为:从人的思维方法来看,科学研究总是用严密的逻辑思维,但科学工作往往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也就是说科学创新的思想火花是从不同事物的大跨度联想激活开始的,而这正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即形象思维。接下来的工作是进行严密的数学推导计算和严谨的科学实验验证,这就是科学家的逻辑思维了。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而终于逻辑思维。也可以简单地说,科学工作是先艺术而后科学的。

大学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就是用什么就学什么,因此培训起来可以达到时间短,收效快的结果。但大学教育需要文理各科的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在上海的一次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一位美国某著名大学的校长提到,大学本科毕业生刚到用人单位工作时,往往不如职业技校的学生在工作上上手快,但在一、两年之后,大学本科生将表现出比职业技校学生更强的后劲和潜力。

第2篇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08(2008)1020098-02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起步较晚,早期主要模仿国外课程设置的模式。但是随着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理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也逐渐形成。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变大,政府、高校及用人单位都进一步认识到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迫切要求通过不断改革课程设置,使其逐步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部分构成,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外语课和专业研究课和选修课构成。由于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大多按二级学科招生和制定培养计划,所以课程设置也多以二级学科为基础。

二、当前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设置欠规范

由于博士研究生研究内容的专门性,其培养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此点只针对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而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及专业点的增多,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欠规范问题凸现出来。一是有些学科、专业点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设置课程时不以培养目标所要求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出发点,而由导师的科研兴趣而定,二是某些专业点由于缺少与课程要求相匹配的教师。硬性采取“拉郎配”的方法给教师设课,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三是某些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短期行为,不考虑学科的结构体系,完全根据社会对职业要求的变化来开设课程,缺乏系统的规划。

2 学科界限过严,封闭性强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过分强调分科原则,强调专业性。因此造成了理工科各学科之间,理工科与文史学科课程之间,以及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分离和脱节。以致有“硕士不硕,博士不博”的说法。

3 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专业课内容前沿性不足,反映不出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学科领域内研究的热点问题。仅从某些学科的课程名称上看,我国与国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但在相同或近似的课程名之下所包括的内涵,可能有较大的差。以美国大学为例,他们的专业教材几乎每年换一个版本,而我国的教材经常一用就是很多年。

4 体系上缺乏层级性

某些课程与本科课程拉不开档次,没有体现出专、深、精。有些理工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甚至某些专业课和实验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内容上存在大量重复,没有凸显出研究生课程内容上的要求。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还是老师讲,学生记,缺少师生和同学间的讨论。

5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薄弱

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后,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视。但在对博士研究生是否开设课程上,导师们主张不一。部分指导教师认为博士生的任务是写好学位论文,忽视了课程学习。正是由于开设课程的差异,使得博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结构和理论水平产生了差异,甚至使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产生较大差异。

三、改进我国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1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规范、完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知识储备的基本过程,学位论文的基础。构建较为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是理工科研究生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随着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日渐增多,研究生们的专业背景也越加复杂,因此,为理工科研究生设置系统的专业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开设课程时应使基本理论型知识、方法技能型知识、学科综合型知识的比例适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和层次既符合专业的要求,又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2 加强文理科间的渗透,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

现阶段,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对理工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在承认专业的前提下确立一种以专业为主的综合化课程体系。不仅注重知识的纵向更新,还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融合,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可以开设内容广泛的选修课,使理工科研究生不仅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以便拓宽视野,从事跨学科的研究,而且,理工科研究生掌握必要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能够提高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 突出讨论课和学术讲座,开设国际化课程

讨论课能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真理不断探索的热情。讨论过程中多种学术观点和思维角度渗透交融,必然使学生们获得更多维度的思维空间。而且学生们在课前准备并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也能帮助他们加深对讨论内容的理解。

由校内教授或外聘专家举行的学术讲座,能使理工科研究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信息,始终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

当前,教育机构间的国际合作日益扩大,跨国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将越显频繁。高校应为理工科研究生开设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加强外语教学,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4 明确层级间的差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应从增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应用科学技术的层次性出发,研究理工科本、硕、博课程的连续性和差异性,制定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生课程,要处理好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但是,理工科研究生教育不能单纯被看作本科的后续教育,它是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过程,也是追踪新理论、培养新技能、新方法的过程。所以,设置课程时要注意把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及前沿性,为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查漏补缺。

5 设置研究方法课

第3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ussian professionals from soci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ssian discipline is imperative. At present, the Russia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do not have much experience. From the three disciplinary functions of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this paper probes the rapid develop path of Russian disciplines and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Russian disciplin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发展路径

Key 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Russian disciplines;development path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34-02

1 问题的提出

学科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社会历史背景是紧密相关的。俄语学科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随后,由于中俄关系的恶化,社会需求逐渐锐减而开始衰落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时期。九十年代在俄罗斯经济、政治转型后,俄语学科的状况有所好转。随着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互惠合作,这一切无疑为俄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国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已由最初的几十所发展到上千所。目前我国专业俄语主要分布在以下五类高校:外语院校(北外、上外等)、综合性大学 (北大、黑大等)、师范大学(北师大、首师大等)、理工科院校(哈工大、长春理工等)、部队院校(洛外、南京国关等)。理工科院校的俄语学科与上述四类院校的俄语学科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它既没有外语院校的规模、师资,又没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深厚的人文底蕴,更不具备部队院校国防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在高水平的科研、教学成果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而,如何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加强俄语学科梯队建设,如何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培养出适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俄语专业人才已成为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当前面临的紧要问题。

2 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的现状

根据我们所进行的调查,当前开设俄语专业的理工科院校为数不多,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除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教研室成立于1952年外,其余几所高校俄语学科的起步均较晚。在这些高校中经过几代俄语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仍然看到当前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在发展上仍存在着如下问题:

2.1 弱势地位明显 理工科院校中显然理科、工科处于强势地位,学校绝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大多集中在这些学科。相比之下外语类学科却处在相对弱小的地位,而外语中的俄语学科相对于英语、日语等学科更是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具体体现在:一、缺乏竞争力及品牌、特色专业。二、招生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三、学校教育层次的纵深不够。很多理工科院校的俄语学科通常只有本科一个层次或本科、硕士两个层次,而在学科建设上对本科教育真正具有辐射和拉动作用的,应该是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层次的教育[1]。对于理工科院校的俄语学科来说,上述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

2.2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理工科院校秉承传统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将其定位在狭窄的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上,学科门类不够齐全。俄语学科的师生只研究俄语,虽然也开设相关的俄罗斯文学、国情课,但一般学时较短,仅对学生进行扼要介绍以应对全国俄语专业四、八级考试部分的国情试题,没有使其深入、细致地了解俄罗斯,掌握与俄罗斯相关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历史、国情、艺术等多个领域。在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下所培养的俄语人才仅有的就是语言这门工具,却没有自己的专业,因而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3 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 理工科院校的俄语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职教师年龄普遍不高,多以中青年为主。在理工科院校中,学术上的“领军人物”极其匮乏,尽管部分高校聘请了一些外校名家作为名誉教授,定期进行科研讲座,但成果并不显著。很多高校都处于科研探索、积累阶段。因此,如何组建一支过硬的科研团队,成功申报国家、省部级项目,发表、出版更多高水平的论文专著已成为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长足发展所面临的难题。

3 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快速发展策略

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发展的不景气及其存在的潜在危机引发出我们对其前景的思考。如何提升俄语学科在该类院校中的地位,促进其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理工科院校俄语系面临的当务之急。我们认为,要加快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眼:

3.1 根据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与外语类、师范类、综合类及部队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俄语+语言,俄语+文学①,培养目标至今还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人才层次上。显然,这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所需要的是那种实用性与创造性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综合文化素质较强的“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而,应对理工科院校中所坚持的以纯语言、文学教学培养俄语人才的模式应加以改革,使学生在充分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对相应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成为真正精通俄语的通才。此外,理工科院校俄语系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本科开设科技俄语方向,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科技词汇,能够独立对难度适宜的科技文献进行翻译。科技俄语人才应成为理工科大学俄语系的培养目标。这对俄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名教师除讲授本班级的俄语课程外,还应讲授一门专业课程,不再是为应对考试,而是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根据所学知识从事与俄罗斯相关的各个领域的交流与研究工作。同时,要改变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2]。适应时代需要,素质+俄语+专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是理工科院校俄语系人才培养的目标。

3.2 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科建设应包括教学建设、科学研究以及队伍建设。理工科院校俄语系教师年龄呈现年轻化,一方面为学科建设、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由于绝大部分年轻教师多是刚刚离开高校,尽管他们满怀热情,但在教学、科研上往往缺乏经验,没有资深教师的指导,短时间内并不能看出其成果。因而,一定要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培训。教学方面:通过助课制、轮流听课制、教学观摩等形式,使年轻教师积极向老教师学习,探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对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予以改正。科研方面:一、鼓励、支持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为其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以此使他们的理论基础、专业水平、教学科研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二、鼓励年轻教师积极申报各项校级课题,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理工科院校俄语系可根据自身情况聘请外校专家为年轻教师进行科研讲座与指导。三、理工院校的俄语系年轻教师不要有自卑心理,可结合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或某一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尤其是要向“含金量”高的核心期刊投稿。通过科研项目自始至终的复杂过程培养年轻教师缜密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创新能力,以此提升学术团队的科研实力,促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副高级职称、高级职称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培养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在本科人才培养层次基础上尽快实现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最终实现教育、教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3.3 鼓励学生参加各项赛事及实践活动 向其他兄弟院校一样,理工科院校俄语系也应重视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内外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国内外各项赛事不但可以展示理工科院校俄语系学生的风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通过赛事使我们看出与其它院校的差距,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各理工科院校俄语系可结合自身实际,利用本地有利条件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锻炼,在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处事能力。

3.4 积极发挥学科的社会服务职能 学科科学定义中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社会服务。外语学科不像其它理工科学科那样成果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外语类学科从本体上而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我们可以从该学科的特点出发,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翻译,建立横向课题。此外,各理工科院校俄语系可进行跨校合作,集结本专业精通科技俄语、计算语言学的精英共同研发“俄汉语电子科技词典”,该词典必将是中俄经贸活动、科技交流急需的便携式词典,相信它的问世必将提升整个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的整体实力。

4 结语

俄语学科建设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俄语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几代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在这条道路上可能还会出现坎坷、挫折,这要求我们理工科院校俄语系的教师要信心满怀,不懈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素质+俄语+专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理工科院校的俄语学科跟上时代的步伐,缩小与其它类高校中俄语学科的差距,突出自身的优势、特色,在全国高校俄语学科评估中位居前列。

注释:

①在此应指出,哈工大俄语专业自2008年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俄语—航空航天类专业双学位的联合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懂俄语又懂技术的紧缺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爱国,姜宏.“现状”与“创新”——综合性大学俄语学科建设发微[J].中国俄语教学,2009(1):17.

第4篇

关键词:工科;综合大学;推普;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这实际上将普通话的地位,由原来的汉民族共同语(汉语不同方言之间交际用语)提高到国家通用语(全国不同民族之间交际用语),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五十多年推广普通话工作,普通话已经相当普及。在交际、教育、宣传、行政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语言的交际效率,促进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又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

高校聚集了青年精英,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五十多年来,一直都有学者从事高校推普工作的研究。一般都比较注重与语言表达关系比较密切的高校,比如师范类、表演类。近年来,研究以《山西省高等院校普通话教学和推广的思考》、《高校普通话推广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以黄山学院为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与普通话推广的互补作用》等论文为代表。这些论文都对高校推普工作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但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普通话推广工作的研究是空白的。

因此,笔者准备以江苏大学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归纳、数据比较、提出问题、提出对策的方法,希望能发现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推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填补之前研究的一些空白,为理工为主的综合大学推普工作发挥一点拾遗补缺的作用。

一、理工为主的综合大学推普工作调查数据

1.本项调查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

江苏大学共有本科专业81个,其中理工医科58个;文科32个。硕士研究生点143个,其中理工医科115个;文科28个。

江苏大学共有在校本科生31193名,其中理工医专业21409 名;文科9784名。硕士研究生7477名,其中理工医专业6159名;文科1318名。

所以江苏大学是一所典型的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

2.数据来源:

问卷调查。为了撰写本报告,笔者编制了调查问卷,包含了涉及到普通话的问题11个。发出了300份,收回243份,有效问卷220份。

走访调查。笔者走访了不同学科专业的老师5名,学生20名。

笔者还通过“全国普通话测试管理系统”获取了江苏大学普通话测试站2008年以来的测试数据

3.数据的归纳和比较。

对于与普通话相关的法律等知识不清楚的人数占很大比重,并且理工科大于文科。另外,在普通话测试人数方面,有计划考取相关证书的人数理工科远远小于文科。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再从整体情况看,从2008年到2013年,非师范生的比例在波动增加,二级乙等的人数比例也在波动增加。

二、理工为主的综合大学推普工作问题分析

1.存在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师生走访、测试数据采集,我们发现,江苏大学普通话推广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理工科学生不太重视普通话。

普通话师资缺乏。

宣传力度不够。

2.原因分析: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明,由于以理工科为主,虽然也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文科学分,但是语言类选修课太少,导致理工科学生对普通话,缺乏了解。

因为江苏大学是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校园内师生都使用普通话,理工科学生就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学习普通话,导致不够重视。

当然,学生的三种情绪也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那就是,趋同心理、求异心理、自满心理。“受趋同心理的作用,周围大多数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语言, 作为主流语言, 对于外来者和后来者语言习得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求异心理使得学生追求标新立异的方言腔调。有自满心理的人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愿练习普通话。

通过走访江苏大学普通话测试站站长,我们了解到,全校共有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2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16人,但是中文专业的测试员只有5人,能够上普通话测试培训课的只有3人;全校共有7个师范类专业,专职的教师口语课老师3人,只有1人是普通话测试员。因此,普通话培训师资比较匮乏。

最后,学校专业是以理工科为主,各理工科学院的中层领导更加重视抓学科建设,难免会放松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三、理工为主的综合大学推普工作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将推普工作融入课程体系,与大学语文课程相结合。“人文精神要深入到年轻一代教育的方方面面中去,让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年轻人的面貌中得到体现。普通话的推广对当代的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2]将普通话达标作为一门课程一样,给予一定的学分。

2.从两个方面加强师资建设。一是抓全校所有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严格坚持不达标不上岗的标准,并且把推普工作渗透到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特别要对普通话严重不标准的教师进行培训,营造一个良好的说普通话的环境。二是要抓教师口语课师资的资格,尽量安排普通话测试员担任,并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开展活动,加强宣传。由校语委、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共同牵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广播台、电视台增设推普栏目。编写推普小册子,发到各个班级、宿舍。由学校提供专用橱窗,由校语委指导,各学院承办,开展定点宣传。

4.加强制度建设。将普通话的水平与评奖评优等挂钩。健全学校推普机构,设置学生推普员。

希望这些措施能促进本校普通话的推广,同时也能够为同类高校开展推普工作提供参考。

针对工科性大学对推普工作重视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以上推普对策,希望能够填补之前研究的一些空白,为理工为主的综合大学推普工作发挥一点拾遗补缺的作用。推动社会的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苟芳琴,彭明权.影响普通话推广的几种消极心理[J].甘肃高师学报1,2003(8).

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生物工程;质量检查与控制

毕业论文,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等,即写作并提交的系统研究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高等教育时期的技能总演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感触。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本文尝试在理工科背景下探讨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与控制方面问题,以期望建立合理考评机制。

由于毕业论文工作具有系统性特征,是前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根据影响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系统中划分了三个监控阶段,分别是论文前期质量监控、论文中期质量监控、论文后期质量监控。

一、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前期质量监控

1.指导教师监控机制

学生能否按规定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指导教师起到核心监控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都对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发挥影响。指导教师应有曾经独立指导或协助指导过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在以往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反映良好、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态度外,还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科研素养。

2.选题监控机制

为了较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教师应该下达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工作。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选题,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介绍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资料。学生自行选题,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或者实习情况,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想法,对未来工作有应用价值,可以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选择,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必须写出提纲和内容摘要,明确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选题来源也无非这几个方向,对于重实验、重数据的专业来说,更是需要在选题的时候把控好方向。

3.开题监控机制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学生完成好开题报告能够控制意外的发生。课题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选题是否存在过大或者过窄,是否需要更换题目,通过审查开题报告内容发现研究路径和方法是否合理。论文结构是否恰当。这个环节做充足,能够减少重大失误,提醒学生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环节,对研究困难有一定预见性。生物工程的毕业生更是应该在这个环节做充分准备。

二、生物工程专业论文中期质量监控

1.学生态度监控机制

重点监控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的态度、自觉性,时间与精力是否有保证等。由指导教师组织、安排,要求毕业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毕业论文中存在态度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警告,及时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补救措施。任何专业都需要强调毕业生个体的努力,对于毕业生的学习风气应该常抓不懈。

2.指导教师过程监控机制

通过调查、座谈、问卷等形式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控、督促指导教师抓紧后期指导。主要检查按课题制定毕业论文任务书,及时下达情况;推荐相关参考资料等情况;落实毕业论文经费和开展课题研究所需条件情况;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情况;现场指导的方式和方法;教书育人情况。对于理工科来说,还要求指导教师教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指导数据处理、指导数据分析等工作。

三、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阶段

1.论文答辩前监控

院系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对学生成果验收和答辩资格审查,确定学生答辩资格。毕业论文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评阅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资料使用、论述、运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的成绩达到及格,才能进行答辩。

2.论文答辩过程监控机制

答辩分组进行,指导教师回避,互相答辩对方的学生。严格控制论文质量,要求学生突出自己的工作,时间一般为15分钟,由答辩教师根据具体研究提问关于研究相关情况,时间一般为10分钟。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与工作量、语言组织、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采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级评分体系,其中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的评分求和权重分别为50%、20%、30%。

总之,建立一套全面的毕业论文质控体系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18(2):43-4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3]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4]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作者简介:韩洪波(1981―),男,汉,四川攀枝花,讲师,硕士研究生。

第6篇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定位;特点

一、引言

加人WTO后,我国经济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之中,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合作口益频繁。对于我国众多的理丁科学生来说,无论他们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从事各种技术性工作,具备用外语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都是必要的。例如在学术领域,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都有受邀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各大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甚至有很多学生获得了当众宣读、答辩论文的宝贵机会,尤其是高学历的硕卜生和博士生。由于这些学术研讨会几乎都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就对我国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跟上科技的飞速发展,理工科学生应该了解不断发展的科技最新信息,小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以掌握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而要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巨联网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精确的信息,就必须通过原始资料准确掌握其他国家的技术和文明成果,尤其是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以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国外动态。在这样的背景卜,我们就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专业英语阅读课要作为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敦学,指导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刊和文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

二、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的定位

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与文科学生在学习内容、自身特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自然有着较大的区别。理工科学生在校所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郜是与其专业有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必修的人文课程却不多。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于偏重理工方面,而人义知识及文化修养却明显不足在学习方法上,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善于计划、组织和安排学习,善于在遇到困难时寻找原因。他们的调控能力较强,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如何学,如何记忆,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反省,以提高学习的功效。由于这些自然的差异,理工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也与文科学生有着较大的不同。理工科英语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和文科英语有一些不同之处。这种差异有时会给人一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如描述同样一个事实,理工科的学生可能会原原小本地把事实用规范的词语精确客观、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而搞文学艺术的人则会觉得理工科学生的说法太呆板乏味,太没有水平,缺乏生动性,他们就会把事实描述得更生动、形象。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还决定了理工科学生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理工科学生一般偏好思维和分析,学习方法多以模仿、记忆、训练和实践为主,其学习策略具有明显的特征。

但是,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教育也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如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分文理科培养学生,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学生性格内向,课堂上不懂的东西不愿意请教老师。凶为他们害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宁愿自己解决也不愿求助于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并且,由于缺乏外语学习环境,很多理工科学生很少阅读英文报刊、听英语广播或与英语母语者交流等。

相关学者对理工科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理工科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听懂日常交际英语,并且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北京成功地申办奥运,和外界交流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多数学生希望大学毕业后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排在第二位的是阅读能力,仅次于听说的能力,这也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一个特点。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交流的增多,理工科学生在未来的工作或学习中将不可避免地要阅读英文文献资料,尤其是那些选择继续深造的研究生们。还有相当比例的一部分理工科学生将学好英语视做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桥梁,认为学好英语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能力。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理工科专业的英语教育必然有其独特的定位。那就是将英语作为一种了解本专业国外情况的工具,强化理工科的专业英语教育,使理工科学生具备足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以满足他们在其专业领域的学习要求。

三、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的特点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英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出现的,而不是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整个大学英语的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今后在各自的专业岗位上具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下面我们将分几个方面具体阐述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的特点。

1.词汇、语法和阅读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能否牢记专业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将直接关系到理工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词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而长期的认知过程。尽管学生不赞成死记硬背的方法,但他们认为单词还是应该要记和背的。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中国语言教学中仍然很普遍。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反映,词汇量的缺乏是他们在入学初期面临的最大困难。这就需要英语教师重视词汇教学,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在听力、阅读、写作、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语法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之一,应该受到理工科学生的重点关注。事实上,能否娴熟地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将直接关系到理工科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长句子多,句子结构复杂,是理工科专业英语的一个典型特征。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对句子组成各部分的解剖能力,是学生英语水平的综合体现。而这就涉及到了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问题。专业英语阅读是一门以英语为基础又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它注重对本专业涉及知识的理解,以普通英语阅读为基础又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专业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把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去获取更广泛的、更前沿的专业信息。

第7篇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理工大学130022

【摘要】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当前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提出了几项对策。改进课程设置、采取开设通识课程、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人文素质培养通识教育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培养是对人灵魂与精神的雕琢和培养,对于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高校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它能够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培植人性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础,有利于开阔大学生视野,夯实人文基础,活跃思维、抵砺德行、磨炼意志,它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当前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随着一些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高校对人文素质培养理念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日趋全面。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只有更深刻地了解当前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一条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途径。

1.1对人文素质的重视不够

理工科专业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生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上,忽视了人文知识对理工科学生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人文知识较贫乏,特别是文学修养、文字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很多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技术领域的成果,却不会写论文、不会做研究报告,致使研究成果蒙尘。

1.2很多理工科学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能力

不会与人相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不能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从而成为心理障碍高发群体。许多大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素质教育,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意识更显薄弱。

1.3理工科学生面对就业中的困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物化心理和实用主义思想特别严重

当代大学生整体上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注重自我价值的发展,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勇于竞争,能够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健康的人格。但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2.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2.1改进课程设置,充分利用人文类学院的教学资源

要开设人文类辅修专业,即在不延长学制又无需大量投入的情况下,使学生受到人文方面的熏陶,如在理工科专业学生中开设法律、管理类辅修专业,既适应了现代社会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教育作为传递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又要融入人类智慧、创造性和人性的价值。在传授科学知识、训练科技技能、培养科学素质时要贯穿人文精神,引入科技史、发展观、心理学、美学等。

2.2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指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其不仅包括基础性的语言类、文化类、历史类及科学类知识的传授,同事涵括了个性的陶冶,道德素养的熏陶以及非专业领域的社会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是针对学生共同的基础性的文化知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社会工作及个人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和理性的思考,触及灵魂,发扬其韧性,陶冶其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1]?。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大学校园中浓郁的学术氛围、优雅的治学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息是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主要表现。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高校根据历史发展和办学特色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清华的古朴典雅和求实严谨,北大的自由开放和兼容并蓄,这些百年老校在历史文化积淀下形成了稳固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浸润其中,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严苛,传统意识中仅仅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理工科学生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性、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专家??[2]?。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肩负着人文精神重建的重任,而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3]?。

?

参考文献?

[1]王静.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07.?

第8篇

【关键词】硕士三年级学生 学业压力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0-02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从1996年的59398人扩大到2011年的560168人,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扩招人数已成几十倍增长。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加之现在就业形势的紧张,硕士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硕士三年级学生,一方面面临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就业的压力。

笔者针对这个群体的状况,对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以期找出影响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因素,进而找出应对策略来缓解该群体的压力状况。

一 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参考了《大学生学业压力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等文献,又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编制了《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

问卷涉及5个因子:学习负担、学习环境、他人期望、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学习动力。共有20个单选题目,每个题目有5个选项,程度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预测问卷的信度采用克伦巴赫ɑ系数,该问卷信度为0.869,可信度较高。

二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一所高校的100名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其中男生38人,女生62人;理工科64人,文科36人。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三 研究结果

下表为100名受试者填写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问卷的平均分与标准差:

将上述数据整理成图表,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均分得分排名前5名的题目为:第七题、第二题、第十四题、第二十题、第十二题。这几道题目内容分别为:第七题“朋友们一直对我寄予厚望,我不希望让大家失望。”第二题“我担心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与找工作时间冲突。”第十四题“我担心自己本专业所学的知识,不能在未来个人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第二十题“我认为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第十二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对我来说有些困难。”从这几道题的类型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方面较担心。

图2中显示,压力感很大的学生占6%,压力感较大的学生占38%,压力感适中的学生占32%,压力感较小的学生占24%。由此结果可以看出,较多数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感适中,不过仍有42%的硕士三年级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业压力。

由图3可以看出,男生的学业压力的平均分比女生稍高一些,但结果不明显。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问卷平均分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平均分。

四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的研究结果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的总体压力状况适中,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业压力。硕士三年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有些同学准备出国深造、有些准备直接就业,这个阶段又正值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申请国外学校的时间,多件事情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该群体的学业负担。

因此,问卷中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这个因子的得分较高。

从男女生对比结果来看,男女生在学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学业压力稍高于女生。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男生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挑战更多。家庭因素、他人期望及硕士三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都迫使这个群体的压力更大一些。虽然硕士研究生经历了大学阶段的锻炼,要比大学本科生更独立、思想更成熟,但由于年龄阶段已在25~30岁之间,涉及要建立家庭、成就事业,加之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深度加大,使得其在学习之余,不得不受一些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文理科对比结果上看,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远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这一点可能是由于学科性质所致。理工科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关联,且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涉及实验、编程等,这些内容在其研一、研二阶段都有所涉及,数据会在论文中占相当的比重,同比之下文字方面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极少涉及实验处理,文字叙述性较强,且文献综述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因此阅读量较大,相对的学业负担会重一些,致使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压力要大于理工科学生。

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笔者有以下建议:

1.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

首先,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压力这个事实,勇敢面对,不要逃避。要了解每个硕士三年级的学生都要经历这段时间的忙碌,因此要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负担较重的现实。另外,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加强体育锻炼可加速体内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且可以培养我们的意志力、耐力,对于强身健体、发泄压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朋辈交流。多交流、多沟通,有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平时认为困惑的问题,在和他人交流之间可以获得灵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多和他人交流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地分析事物,不至于因自己看问题偏激而将问题扩大化。再次,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每个人缓解压力的方式和途径不同,每个人适用的缓解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要多尝试,找出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听音乐、看电影、旅游、运动等等。

2.对于高校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出国留学指导的工作,尽早让学生们了解、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在毕业季的盲目性。此外,可以请往届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学姐学长为毕业生做讲座交流,使大家充分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压力及应对状况。此外,我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3.对于社会

加强社会的支持度。首先家长要多和学生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社会媒体可以加强舆论导向,减缓学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陈江波、简福平.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第9篇

关键词:行业特色大学 文科 综合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45-02

1引言

所谓行业特色型大学,亦可称特色型大学。为了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专门性技术人才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我国仿照原苏联的办学模式,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形成了众多的行业部门管理的单科性高等学校 。原隶属于国家工业部委,后在世纪之交国家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转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这些学校行业特色性的特点鲜明,学科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与该行业相关的较为集中的学科专业体系,并有很强的学科行业背景,群体优势明显。本文以行业特色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选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有助于行业特色大学学科布局的合理化、学科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行业特色大学必须大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2行业特色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必要性分析

2.1从时代背景来看

是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的需要。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全球化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还推动了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针对教育全球化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要想真正的与世界接轨,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院校,就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一流高校的发展经验,要走全面发展之路,走综合化之路。

2.2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

是顺应文理渗透、交叉融会的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的需要。科学是一种认识手段,本身没有文理之分,我们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人为地把它文理化,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入,这种单纯的学科分化已经不能很好的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为此我们必须顺应趋势,将其重新综合化。

2.3从高校自身发展来看

是活跃学术气氛,培养学生开放、多元思维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的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是形成大学的文化氛围与文化性格的需要;是提升大学综合实力与形象水平的需要。

2.4从现实情况来看

现实中,由于片面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忽视人文社科教育而导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单纯的科学技术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心理问题等。科技教育的片面发展不仅不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内心的矛盾,反而使矛盾逐渐的加剧,这就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行业特色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可行性分析

3.1时间优势

一方面,行业特色型大学兴办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时间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约束相对来说较少,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有较强的自由度。另一方面,行业特色型大学新办文科起步晚,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理工科院校成功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先进经验,吸取其发展文科的先进理念,从而少走弯路。

3.2资源优势

行业特色型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这为其在文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文科师资配备、图书建设等方面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3.3学科优势

行业特色型大学有着极强的理工科背景,在这个前提下发展文科,有利于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产生新兴交叉学科, 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行业特色大学兴办文科的现状

4.1行业特色大学兴办文科取得的成果

(1)文科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由表1可以看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行业特色大学文科飞速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一批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文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文科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学校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科体系,建成了政法、经管、人文、外语等文科学院,形成了哲学、文学、历史学、外语、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点。

(3)培养了大批通用复合型人才,取得了大量丰富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批新兴的学科。在几十年的文科建设与发展中,行业特色大学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文科通用复合型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

4.2行业特色大学兴办文科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思想上不够重视。传统的理工科院校由于其建校背景与多年的办学模式的影响,大都对文科不够重视,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对文科的重视严重滞后,重理轻文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了文科的发展与建设。很多高校还存在着文科“无用论”“冲突论”的错误思想。

(2)目标定位不清。就目前来说,国内一些行业特色大学发展文科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而是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国内一些理工科院校仅仅是为了单纯适应学科综合化的趋势,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才被动的发展文科,文科发展只是一味的贪大求全,过分强调文科的实用性。注重学科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

(3)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文科与理、工科的区别并不仅限于研究内容,二者思考问题的方式、成果的评价、取得社会效益的时限都不尽相同。工科重实际、重功效,强调严谨性;而文科侧重学术性、理论性,讲究思想的高度和观点的新颖,其成果多体现在发表文章的质与量上 。一方面,理工科大学文科的管理体制往往延续了理工科的管理体制,在课程设置、教学评估、教师晋升、科研经费的划拨与监管等方面往往延用理工科的管理模式,忽视了文科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过分强调行政管理,忽视学术权力。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文科的建设与发展。

(4)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配备与图书收藏严重滞后。有人说文科建设就是大师加图书馆,作为理工科院校来说,在经费投入上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文科建设经费严重滞后于理工科,这就使得理工科院校很难引入与留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很难保重充足的图书配备。

5对行业特色大学兴办文科的几点建议

5.1观念上要重视文科发展

要重视文科建设,破除文科无用论,正视文科建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与人文是一个整体,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命题,必须用人文引导科学发展,使科学发展永远为人类服务。科学是培养人的方法论的,而人文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内在精神,培养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方法论必然服务于价值观。因此,行业特色大学必须要转变观念,重视文科的发展,必须在政策上、组织上、资金上给予文科更多的支持,同时指定分管文科办学的副校长,划分权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以实际行动推动文科发展。

5.2要合理规划文科的发展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要结合自身现状,实施阶段性发展的战略。要遵循理工科大学成功地发展文科的一般规律:第一阶段是为理工科服务而发展文科,这一阶段的文科发展主要是为理工科服务的;第二阶段为依托强大理工的背景优势发展独立的特色文科,朝着文理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这一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第三阶段构造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追求与一流理工科地位相当的高水平甚至一流的文科 。行业特色型大学兴办文科的时间短、基础弱,短时间内很难大幅度提高文科的办学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找准新的文科生长点,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融汇的大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以理工科为依托的文科。

5.3加大对文科的投入

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经费投入。理工科院校中文科发展相对薄弱,更要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要加大资金投入,聘请留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保证充裕的文科课题经费,促进文科的发展。其次,要大量引进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大学者,乃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 学者之间探讨某某学校某某学科的强弱,往往指的是这个学校是否拥有大师级的人物及科研成果的多少。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引进留住高水平的教授,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管理学中的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教授们单靠经济与物质激励是行不通的,还需要权力与地位等的刺激激励,赋予教授相应的权力与地位,使教授的责、权、利相统一,帮助其实现自身的抱负和价值 。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再次,要确保充足的图书资料投入,俗话说文科建设就是教授加图书馆,没有及时丰富的图书资料,是很难推动文科的发展的。

5.4要完善文科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交叉新兴学科

学科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发展水平,高水平的学科研究要能够抓住学科前沿,前沿是学科的生长点、突破了前研就是学科的创新,学科就向前发展了。要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突出重点, 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 要“有所不为, 有所为”, 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氛围。要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发展思路,重视人文科学的建设,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行业特色大学,作为我国行业建设的支柱,在几十年的建设中,形成了比较强劲的理工科基础,因此,依托理工科发展新兴交叉文科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在多年的积淀中这些学校聚集了一批文理兼容的专家学者队伍,在此基础上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优势明显。在完善学科建设,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文科。

注释:

杜向明.特色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EB/OL].长安大学新闻网, 2009年5月12日.

刘元芳.理工科研究型大学文科建设[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