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14:37:11
导语:在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网络教学;能力教学;工商管理
作者简介:喻亮(1980-),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姚洁(1973-),女,江西萍乡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远程教育方法在高职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编号:GL1126),主持人:喻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9-0068-04
一、引言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教学系统内的整合有两层含义:广义上,整合是指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的整合,是指以学科科目为中心的整合,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本文中所讨论的整合是指狭义上的整合,这种整合思想把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作为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与另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一起,而是把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载体的整合,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专业学习目标,把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运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2000)的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这段话明确指出:“为了制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1]在我国数字化教学模式主要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正在该领域积极探索。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牢固学习掌握专业中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企业管理能力,能胜任工商企业一线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应着眼与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现实,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网络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掌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一定的管理技巧、方式、方法手段,进行一线管理,具备一定管理创新的能力,熟悉与工商企业有关政策方针和法规。
第二,拥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搜集市场信息,掌握现代网络学习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了解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发展动态,并及时作出积极反应,熟悉企业运作、市场开拓的一般常识,且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公关及一定的企业战略策划的能力。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
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不仅要教授学习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同时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为日后能胜任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能力是指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是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是职场成功的必要技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
(一)专业基本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包括:基本技能、个人品质及思维技能[2]。
1.基本技能是指从事专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具备一定阅读能力,会搜集、理解书面文件;能够正确写书面报告、调查报告;能正确理解语言信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具备一定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
2.思维技能是指能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具体内容包括:具备一定的想象力,能得出新想法;根据任务或目标,围绕各种因素,做出准确决策;能够根据问题,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根据抽象或具体的复杂信息进行思维分析;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工具、技巧和策略来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
3.个人品质是指企业或雇主期待员工具备的品格。具体内容包括:目标导向、爱岗敬业、全力以赴、坚持到底、追求卓越等;自信、知己、知人,能够赢得信任、遵守职业道德、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有社会正义感及社会责任感;能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激励。
(二)专业核心能力
1.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分为:员工管理与自我管理。员工管理是从员工个体的角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员工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并使之与企业效率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这是员工管理的中心内容。员工管理能力包括授权技巧、激励管理、监督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培训等技能。自我管理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
2.人际能力。人际能力是指有较强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强,工作积极主动,具有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将来能否在企业中胜任管理工作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外,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进行培养。具体体现在协助能力、服务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共事能力。
3.信息素养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具体包括确认、获取或创造所需信息,评价所得信息的相关性和适用性;组织和维护信息,以系统化方式组织、处理和维护各种信息;阐释和传递信息―选择和分析信息,并用多种媒体信息传递结果;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能运用计算机获取、组织、分析和传递信息。
4.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科学、艺术、技术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能运用知识和理论,不断提供具有各种价值(经济、社会)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和新发明的能力。它包括假设、推断、质疑、想象、聚合与发散、联想等多种思维能力。诸如发散思维、逻辑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5.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它包括科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生产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基础。
上述五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环境中的创设,达成一种新的能力培养学习方式,将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为企业培养出所需的创新人才。
三、网络教学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整合中的特点
现代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应倡导形成一种混合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所谓混合模式,即通过传统教授模式与基于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例如,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工商类专业调查结果来看,在有效回收的298份问卷中,78.1%的学生认为在传统教授课程中所学技能与企业要求无关,导致该类课程学习兴趣低落,同样有86.3%的学生对于网络课程的兴趣较高,并且能够与企业要求的技能相近,83%的应届毕业生认为通过混合模式的教学能够培养自身的技能并且可以胜任企业的要求。网络教学主要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其教学特色主要表现(见图1)在以下四个方面: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程度低高理论讲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计算机辅助视听教学简单知识自学协同式学习内容内容复杂知识
图1 网络教学特色
(一)教学形式多样化
通过网络教学,创设网络化的虚拟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管理专题研讨、营销策划方案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共同教与学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归属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网络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课,课件内容将清晰地、全面地展示主要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通过课件分合式高度智能化的显示,使学生可在更短的时间内综合地把握好要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远程教学平台对于该课程中的课程教学大纲、IP课件、教学实施方案等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复习、讨论,学生通过自学、协同式学习自主地建构知识,从而达到“从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的学习目的。
(二)教学主体的改变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为中心[3]。在网络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教师的角色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教学内容(课本)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简单灌输,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而是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其中选项;教学媒体用来创进行协作、学习设情境、讨论交流,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不再是教师传授课程的工具。显然,在网络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等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比,各有作用、各有相互联系。因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参与程度。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内的老师,他们可以在网上进行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在课堂,可以在有网络的任何地方,如寝室、实习单位等,学生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应用多媒体教材进行学习。
(三)师生实时与异步交互
远程教学平台的实时辅导与异步答疑功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整个网络教学体系的基础。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中在线答疑,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也可以通过E-mail, QQ群等沟通方式进行辅导,极大的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
(四)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当前,许多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对教学评价的检验过于依赖于平时随堂作业和期末考试的分数期末考试的结果。虽然不少院校已实现了客观题答题卡过机自动评分,主观题人工流水作业式评分,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实用化程度有明显提升。但是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对于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不利的,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得不到具体体现,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及时反馈,增加完善评价机制,学生通过远程教学平台中设置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过程评价机制和结果评价,同时教师对学生在平台中的学习效果给予及时反馈。强化差异评价和个性评价,个性化学习建立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兴趣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其中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体现出较强的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对学习的评价要采用差异评价和个性评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网络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结合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的形式,综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四、网络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是为网络教学提供必要条件,网络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利于建构新型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方法;教学深化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则是网络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是有利于构建新型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的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没有必要的条件,就无从说起;但是没有科学的教学设计整合方法,新型的学习环境的建构、新型的学习方式也就无法形成,条件再好也不能发挥作用[4]。
(一)资源建设中的问题
尽管各高职院校建设了很多教学资源。现在大多数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孤岛现象比较严重,资源重复建设,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缺乏统筹的规划,资源分类不规范等等问题都还存在。这样很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企业实际脱节,不能很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目前,多媒体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网络技术、网格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对分布式的、动态的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将能够有效地连通一个个信息和资源孤岛,有助于实现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资源建设全面共享可以更好地提高效率,把资源做得更好。资源建设中应注重结构化知识展示与自主学习资源相结合。一方面结构化知识展示把教材内容的相关把课堂教授的教材内容、图片、动态音、视频资料结构化处理,另一方面把课外学习素材、相关网站链接、学习工具作为资源建设的有效补充,以满足学生对自主学习资源的需求。
(二)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模式(见图2)中教学设计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及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能否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得到提高。因此网络教学与传统课程的整合,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能力这一中心,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与网络信息化内容联系起来;其次确定课程整合应达到的或可以被量化与评价的结果和标准;最后依据所确定的标准进行评价,然后按评价的结果对整合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以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市场营销》为例,网络教学中的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布置研究性任务,拟定情景性的问题、研究性的课题或需要合作研究的项目;在课程实施中由授课教师组织学生设立研究小组或讨论小组,同时课程责任教师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进行评估和审核;授课教师则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自主练习,设置完成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形成性考核;对任务完成的作品、任务完成的过程和感受、体验进行有效展示。教学设计中还应制定一套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各种评价,如前期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
网上协商讨论研究成果项目实施评价标准网上自主练习远程讨论、交流与反馈/提问答疑和指导研究方法指导/建议提供/问题诊断/在线答疑前期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任务完成的作品/任务完成的过程和感受和体验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形成性考核研究小组/协作模式/研究计划/研究进度/信息技术的培训情景性的问题/研究性的课题/需要合作研究的项目课外学习素材/相关网站链接/学习工具把教材内容的相关文本、图片、动态音视频资料结构化处理教师/专家在线指导课题实施研究性任务自主学习资源结构化知识展示在线学习设计教学设计资源设计网络教学模式。
图2 网络教学模式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校际、省际、区际及国际合作创设了条件[5]。将网络教育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是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有益尝试,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又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其技能,其意义深远。总之,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要兼顾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两种模式,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e-Learning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3):13-20+63.
[2]钟志贤.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必要技能[J].教师博览,2007(9):50-52.
[3]纪望平.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社会型网络社会 人际传播 影响
曾几何时,身边的朋友都开始“种菜”、“偷菜”等等,他们要么惦记自己的菜,要么惦记着去偷别人的菜,这种依附于社会型网络社区的小游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在网民被卷入“偷菜”风暴时,学者们也正在讨论网络变革的到来,以社会型网络社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网络模式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交往也日趋现实化,社会型网络社区的出现真正动摇了“物理实在”与“虚拟实在”的不可通约性①。社会型网络社区已经在慢慢改变人们的人际交往习惯。
一、社会型网络社区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交往的多样化。社会型网络社区包含了网络日志,网络游戏等环节,与传统的网络服务相比,它把个人网络空间与公共网络空间相结合,服务更加多样。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朋友的日志对朋友的近况有所了解,还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与朋友进行互动。在同一个平台的基础上,将个人空间、兴趣、地域等多种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交叠在一起,搭建起一个更加立体、更多样化的人际交往平台。
2、满足人际交往的远程互动。在社会型网络社区的基础平台上,网民可以通过访问朋友的页面来了解“朋友的朋友”的状况,通过这种交友方式能够比较好的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并对交友质量有一定的保障,也为自身的发展拓展空间。在社会型网络社区中,用户间的人际关系建立和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换被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使拥有社会型网络社区的人们实现了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中的延伸。
3、信息传播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目的的相对单纯。大部分的社会型网络社区采用实名制,比如“人人网”、“开心网”等,在实名制的约束下,用户在这些社区中的资料比较趋向于真实,因而使得用户构成比起其他社区交友网站显得更单纯,也消除了很多的网络中的虚假和不确定的信息②。且这些社会型网络社区的交友多是依托现实人际关系而进行的,这就说明用户在这些社区的“网友”多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这也保证了社区交友环境的单纯。同时,大部分的用户在使用社会型网络社区时多是为了寻找熟人和单纯的沟通交流,他们对于查看陌生人的网页以及和陌生人聊天并不抱有很大兴趣,因而这种社区的人际交往目的相对其他网络社区较单纯。
二、多样的应用程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社会型网络社区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程序也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同于日志和相册中用户对于自身情感的抒发,用户在使用社会型网络社区中的应用程序时也以互动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
以现在流行的“种菜”等小游戏为例,网络用户通过在自己的“菜地”里“种菜”,以及去好友的“菜地”里“偷菜”来进行游戏,不仅仅满足了人们获得“果实”的心情,同时它也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你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昨天怎么偷我的菜啊,今天我也偷你的”或者是“xxx的菜熟了,快去偷”等等。“偷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游戏,还变成了一个网络生活者每天巡视他的朋友的过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们慢慢转向了“认生不如认熟”的交往模式,利用虚拟的小游戏给朋友取个恶搞的绰号,或者是让上司在游戏中给自己打工,或者是“攒钱”给自己买辆豪华跑车,或者是为即将过生日的朋友送一个“网络蛋糕”,这些游戏既表达了自身的愿望,又无伤大雅,在游戏中还能和交往不多的同事,或者好久不见的朋友来进行互动,通过这些小游戏来促进自己和同事、朋友的感情,并增加交流的话题,不仅对促进网络虚拟人际交往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通过社会型网络社区这个平台增强了自己和现实中人际交往对象的感情。
三、社会型网络社区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社会型网络实际是将聊天室、博客、BBS等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网络社区,这种方式虽然把人们的网络虚拟交往同现实交往结合了起来,但同时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社会型网络社区中,用户主要是通过日志、照片、留言、游戏等方式和朋友进行沟通,因为对于一些用户而言,社区成为了展示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他们常常会上传自己的照片,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描述,常常暴露了自己的隐私而不自知。同时,部分用户也会因为朋友对自己页面的关注程度或者对自己日志的评价等等而影响日常的交往,从而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那些不善于在社区上展示自己的用户也会默默的关注朋友的页面,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窥私欲得到了满足。这种过于曝露自身隐私与不自觉窥探他人隐私的行为最终也会伤害到用户的现实人际交往关系。
四、实名制对社会型网络社区的意义
大部分社会型网络社区所采取的实名制对于网络人际交往有重要的意义,用户通过自己以及他人的真实信息,能够更加有效的找到自己想要认识的人,使得网络虚拟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得以融合,对用户的人际传播有很重要的意义。
1、在实名制的前提下,用户通过自身的真实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获取的也是他人相对真实的信息,因此能够提高网络人际交往的效率。同时实名制社区用户构成比起其他社区交友网站显得更简单,有效抑制了不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现实生活的道德规范能够继续影响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从而也有效避免的匿名制导致的网络道德危机。
2、用户在实名制的网络社区中能够有效率的寻找到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或者想要认识的人,从而延伸现实人际交往。实名制网络社区的用户往往在网络上寻找朋友比较倾向于已经认识的人或者是同一学校,同一地区的人等,即现实生活中有比较多接触可能的人。同时,在虚拟社区中交往比较多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一起聚会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这也体现了实名制社会型网络社区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
3、虽然说现在大部分网民在和别人进行聊天沟通时大多选择QQ、MSN等聊天工具,但这些聊天工具属于即时性、隐私性的沟通,需要两个人同时在线才能构成谈话的过程,且谈话内容一般不为别人所知。而在公开性、非即时性的沟通方式中,社会型网络社区成为大多数人所偏好的一种沟通方式③。在无法和朋友进行面对面沟通时,大部分用户会选择阅读朋友的网络日志、网络相册等来了解朋友的最新动向,而不是通过向第三者打听这种方式。也就是说,在不是一对一的即时沟通中,社会型网络社区是用户联络感情很好的方式。
五、社会型网络社区给人际传播带来的启示
1、正确合理的使用社会型网络社区平台。社会型网络社区对人们的影响日益扩大,但其终究是网络虚拟的人际交往,必须适度使用这个平台,减少对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在平时的社会性网络社区交友活动中,应当以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来进行,不宜过度沉迷,也不宜在交友过程中过于被动。同时也要为自己的现实人际活动保留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这样才能在社会型网络社区这个人际交往的辅助平台上更好的处理自己的现实人际关系。
2、提高用户自身的隐私保护意识。社会型网络社区吸引大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其真实性,人们在上面获得的是一份真实人际关系的延续。但将大量的私人信息暴露于网络之中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虽然现在大部分社会型网络社区都有隐私保护功能,但用户个人更加应该自己主动提高隐私保护意识,提高自己资料的阅读权限,这样才能在交友的同时保护自己的资料不外泄,保证了自己的隐私安全。
3、社会型网络社区应加强开发应用型的产品和服务,更好的满足不同用户的喜好和愿望,在满足自身盈利的条件下应更好的保护用户的隐私,为用户的人际交往提供更加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服务。
总而言之,社会型网络社区是现代网络与现代人际交往共同的产物,它把虚拟的人际交往方式与现实的人际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它标志着网络虚拟交往向现实的回归④。但我们在正确合理的使用社会型网络社区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现实人际交往,毕竟,网络交往永远无法取代现实交往。■
参考文献
①能向群,《SNS: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化回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30
②柏希熙,《探析当代大学生网络家园“校内网”的生存状态》[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③张瑞,《“校园SNS”火爆的学理思考》[J].《传媒观察》,2007(2):53
④杜迈南、何姗、焦宝,《校园SNS:拟态环境中人际传播的回归》[J].《青年记者》,2007(6):35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一、引言
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简言之,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的初、中期,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现在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学生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土壤。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网络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
大学生上网已经相当普遍,网上交流就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大学生于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的超时空特性,便形成了跨时间越地域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甚至没有国界,因此网络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能使用网络交流的人大致是这么一些群体:一是中小学生,这些刚刚接触电脑的青少年对网络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没有太多的电脑或者网络知识和人生阅历,大学生们会觉得中小学生在网络上瞎胡闹是那么幼稚可笑,所以很少与中小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二是大学生本身,他们具备一定的电脑与网络知识,对网络的各种功能好处有充分的体会。一项调查表明,当遇到有趣的事或烦闷、苦恼的事首先告诉的人是同伴的大学生高达76.6%,据有关调查,大学生本身就是其网络交流的最主要对象。三是在岗的中青年,他们在工作余暇也会经常在网络上逗留消遣。这类人有着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深深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可惜的是,工作之后的人通常会觉得在校大学生也是那么天真幼稚,故不把大学生放在交流的主要人群中。四是待业的青年,这些人部分已经有一定的电脑知识,能领会网络的一些功能,且其生活经历也会让大学生觉得好奇,而待业青年在网络交流中或消磨时光,或另有各种目的,倒不是很介意对方是幼稚还是成熟,或者还可以感动一下大学生的纯洁。因此这类人也会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重要对象。
网络交流的这些群体,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向于这么一些类型:必须是经常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和中青年,有一定的电脑和网络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共同语言。大学生太注重与同学等同龄青年之间的横向交往,就很容易忽视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他们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很少,从而形成一道无形的“代沟”。网络交往在进一步缩小大学生横向交往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代沟。因为从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上看,他们在网上的交往大多只限于一个小范围的同辈之间的交往,而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相对很少,代际之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所以网络人际交往不仅减少了大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往,也削弱了大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使得原本微弱的纵向交往更加陷入一种困境,久而久之,将不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
三、网络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
大学生相互交往的方式,随着他们社会交往内容的扩展、范围的拓宽,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交往形式多样,除了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式,还注重非语言交往形式,例如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礼物、衣饰等来交流思想情感。但当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间环节多了网络成分,这一切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网络给的只能是在显示器上显示的书面语言,没有非言语的参与,这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来排解心情和进行交往成为“隔靴搔痒”,并不能治本。大学生只是在这样一种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己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以屏幕为界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然而网络毕竟是网络,它是虚拟的现实,就像人不可能像枪战电影里面那样幸运,在现实中有时候没有选择的余地。网络可以给你许多选择,而且不用付出大的代价,然而到处充满人个性的释放,也许和现实中的他们一点都不一样,所以很少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顷刻即逝。
四、网络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并非七拼八凑的,而是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并在一定原则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平等尊重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信用原则等。但是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中,由于匿名性而隐去了身份,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的世界中冻结,这样就给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学生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据相关调查,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53%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26%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这些交往的原则就往往容易被淡忘掉。
1.网上交流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得平等而欠尊重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平等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因为大学生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当然会要求平等对话。至于尊重与否就难说了,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喜欢尊重你,或者我高兴我心情好的时候尊重一下你,有什么所谓?而我想冒犯你,我不想尊重你,或者我怎么知道你是谁,你值得不值得我的尊重都难说,因为在网络上交流的双方,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你有你说话的权利,同样的,我爱说什么爱怎么说,谁也管不着。我们经常可以在聊天室里看到互相漫骂的现象,而且是越骂越起劲,好像这样能使彼此越高兴,这样谈何尊重?
2.网络对交往中的互利互惠原则的影响
大学生网上交流大多都是抱着一定的目的的,或简单的倾诉,或有问题求助,或就只是为了消磨无聊的时光。网上交流多半可以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只要你说,就会有人听,倾诉终于不愁是唱独角戏了,让人心理得到慰藉;有问题求助的,也会有网友提供建议的,当然到底这些建议合理否,那有待你用实践去证明,也是可以拭目以待的;消磨时光就更好办了,因为有许多大学生和你一样,也想找个人来随便说说,找点有趣的话题,共同度过这个百无聊赖的时刻。就这么看来,大学生网上交流还真是互利互惠原则的,只不过到底这利有多少,这惠有多少,是要好好思量的。比如有人听你倾诉,你会想到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用心在听我说话,或者听半天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样你会领悟到唱独角戏的悲凉;有许多人给你建议,那得自己首先判断筛选一番,这无疑使面对难题的人再加一道难题;消磨时光是最容易不过了,互相顺便说说,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原来可能觉得这两个小时难熬,结果聊聊,一天也就这样过了,多简单,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天,生命中又少了一天!
3.网络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用度
据有关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居然有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这说明差不多半数的大学在网上交流都觉得撒谎很正常。许多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必要那么认真,因为你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并认为对方也经常是造假的。网络上的“美眉”就常常是现实中的“恐龙”。甚至有人利用网络交流欺骗大学生的感情和财产,比如上面说到的待业青年,这部分人当中就有经常在网络上伺机行骗大学生的,这些不法青年利用大学生的纯真和同情心,欺骗他们的钱财。据报道有一个女大学生上网聊上了一些社会上的网友,她觉得这些人可以和她推心置腹,后来当这些人中有人出现了“困难”,急需钱的时候,这女孩毫不犹豫就把她家里帮她准备的学费借给了人家,结果钱借了出去,她那群“好友”就相继失踪了,销声匿迹了!她一年的学费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可怜的她家境也贫寒,一下子更困顿了,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和灾难啊!诸如此类事情,在网络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在网络上的人际交流信用度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可见,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平等不够尊重,互利互惠要打折,信用度更是令人寒心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在网络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以至于让人怀疑其存在的必要了。
五、结语
网络以其高速性、自由性、时尚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带来利益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认真考虑日常的人际交往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而忽视身边存在的现实,否则网络就会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可靠,久而久之,就将会是我们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道新难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2.
当代的工商管理大学生多为“90后”,是伴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一代。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范围跨度大、内容涵盖广等多维度的特点[1],所以需要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接触网络,从而使得网络交往对工商管理本科生的人际技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1网络交往对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技能的积极影响
作为一种发展迅速而又新颖独特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有着其他交往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对于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影响也是无法取代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网络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甚至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集合体。而网络的快捷性更是其快速发展的一大推力,对于一个问题的搜索往往只需要几秒钟便可以获得答案。工商管理本科生通过网络交往可以快速便捷浏览各种健康有益的网站,以获取相关的管理知识。网络交往亦可以捕捉到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贮备更多的解决方案。自身的内在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那么工商管理本科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便能够游刃有余,快速增强人际交往的技能[2]。
1.1.2加强联系,增加交流渠道。进行网络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电话、信息、邮件、视频等,这些方式相比于以前的书信不仅经济方便,而且快捷更具实用性。为工商管理本科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多新颖的交流渠道。对于大学生来说,家人、朋友和自己生活的环境相距甚远,通过网络交往,便可进行“近在咫尺”的交流,从而不会使家人朋友由于久未联系而变得生疏。这对于工商管理本科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经常保持联系才能为自身人际技能的提升提供先决条件。
1.1.3增加交流,消除当面交往弊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日常交往都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受交往对象的语调、神态、肢体动作等非语言文字的影响比较大。难免会由于双方传递方式或接收方式的不当而导致交往陷入困局,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升。而网络交往的出现正好有效地弥补了正面交往的不足之处。因为网络交往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所以能够很好的避免交往过程中受个人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保证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1.1.4表达情感,满往需求。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达到了一个顶峰。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对沟通技能的特殊要求,使得该专业的本科生渴望发展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并且被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网络交往正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交往平台。在网络交往中,大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别人看到,一些难以当着同学的面表达的情绪也可以尽情的在网络中得到释放,从而能够减轻心理的压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心中的消极情绪排泄出来了,大学生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氛围。
1.2网络交往对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技能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网络交往也不例外。网络交往对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技能存在积极的影响,那么必然也会有消极的一面的存在,其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产生不正确的交往观念。网络交往更多的是依靠文字的传递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对于真正的交往对象的了解可能甚少,这样便难以辨别其真实情况。于是工商管理本科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趋向于完全相信别人讲述的内容,降低自身的分辨能力,甚至是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信息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久而久之便会形成盲目崇拜、虚荣心陡增等不正确的交往观念,在这种交往观念的影响下,严重的阻碍了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交往的进程。
1.2.2导致过度的网络依赖。正是由于网络的便捷快速性以及其发达的搜索引擎,使得每时每刻用户的在线率呈阶梯上升的趋势。对于工商管理的本科生来说,由于自身的管理经验不足,大多的知识都是来于课本,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依赖于网络的发达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全是合理且积极的,但是一旦超过了某个度便会导致过度的依赖网络,从此与网络为伴。平时的交往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便会忽视了家人和朋友,缺乏交流的对象,这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是非常不利的。
1.2.3受到虚假信息的干扰。网络在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知识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些商家进行广告宣传的重要阵地,这其中便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如果自制力不够强则很容易受这些信息的影响,其后果可能不仅是使自身的财务等受到损失,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工商管理本科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人际交往时往往会将在网络上形成的不信任心理或者是惧怕心理带入进来,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更加不会主动和对方交谈。这样不仅会失去更多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也会使人际交往成为其日后发展进步的一大阻力。
1.2.4加剧孤僻性格的形成。每个人的性格类型不尽相同,有的人天性活泼,在与人交往时能更加主动积极;而有的人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交际。然而,对于一些有自卑心理或是平时不善与人交流的大学生来说,在网络世界中却能找到一个倾诉的地方。因为只是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进行交流,并不是实际生活中的面对面,这部分人能够放心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倾吐自己的心事。因为网络是一个存在着某些弊端的虚拟世界,一部分的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时,即使是产生了不正确的交往观念或是受到一些虚假信息的影响,也不能从网络中得到及时的反馈,更加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改正。于是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这一部分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从而使原本内向的性格更加趋于孤僻,在现实生活更是表现为封闭自己,这无疑是提升人际技能的大忌。
2网络交往中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人际交往技能的提升对策
即使网络带给了我们众多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然而,我们不得不辩证地看待伴随网络而来的一系列冲击与挑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逐渐降低,产生众多的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人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讲,人际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因此,让工商管理专业正确的进行人际交往势在必行。以下几点可以正确地引导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人际交往。
2.1建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体系
网络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网络万万不能。作为21世纪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许多人都把互联网作为了交流的唯一工具,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互联网的“身影”,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网络,这种现象下,导致互联网成为了主导我们交流的工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任何道德都起源于人的需要,是人类的内在需要创造了道德,而非道德外在地强加于人,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工具[3]。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来规范学生的道德体系建设。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在运用网络时,更加要提醒自己注意一下几点:一是遵守法律规定,不要触碰道德的底线。二是有平等的观念,平等交流。三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传。大学生只有从加强自身的行为规范,才能为网络交流的道德体系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2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80%的学生认为之所以会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交给网络,是由于现实校园生活的无趣,没有网络的多姿多彩。校园是大学生现实交往的重要场所,和谐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渗透作用[4]。高校应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管理,在课堂时间中,应该加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氛围,重视特色教育,加强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课余时间,要开展丰富的课后生活来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减低学生的上网时间,通过开展现实的交际活动来减少网络交际的频率。
2.3健全网络监督管理系统
一方面,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关乎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应该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完善网络环境,严厉惩处损害网络秩序的不良行为,从源头杜绝网络污染。例如,加强网络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利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性的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也可以加强舆论的引导,当今社会媒体众多,可以发挥媒体的舆论传播作用,净化网络交流环境。政府还可以加强网络实名制的建立,加强对网络的管理[5]。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督管理,通过合理的使用网络,健全网络监督管理制度,让学生接触可能多的好的交流平台。老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可以通过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正常的交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加强信息的过滤,强化防火墙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交流环境,提升学生的人际技能。
2.4加强心理教育的网络化
众多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现实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敢与人交流,情感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只能寻找其它途径,而网络的产生恰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但由于此平台的虚拟性和广泛性,缺少法律的管理和监督,各种虚假表现也随之产生,这就要求学校可以把现实的心理教育搬上互联网的平台上,建立网络心理教育课程,通过网络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疏通,引导其正确的人际交往。
2.5协调网络与现实社交的关系
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是彼此独立但又相互交叉影响的区域。大学生以虚假的名称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却往往又演变为现实交往。当前许多大学生都认为互联网更加的方便,而疏于现实社交,这样的态度往往会导致自身的社交平台单一受限。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认清网络交流工具的特征,以及与现实社交的差别,不能沉迷于网络而疏远现实交流,网络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不能把网络与现实混为一谈,把网络中的情感带到现实的交流中来。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演变,这一功能逐渐淡化,所以我们要通过加强现实社交来提高信任感,加强自身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网络交往 大学生 积极影响
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了3亿,其中大学生占重要比例,而且比重还在不断加大,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像qq、msn、bbs等都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交流手段,满足了大学生想要扩大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网络不仅是及时有效的交流手段,更是大学生与身边人,社会人交往的纽带,通向社会,了解社会的渠道之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网络交往在为大学生扩大交流范围的同时,可以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改善。由于网络的及时性、虚拟性和广泛性,大学生可以不用考虑身份、地位、财富、国界等种种因素,与人可以自由的交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排遣压抑的心情,宣泄不良的情感。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帮助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们的交流方式上,通过访谈,笔者深刻感觉到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改变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笔者根据自己的访谈结果,结合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将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影响归纳为四个方面。
1 网络有助于大学生排除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众多,作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原因多来自学习、情感等方面。不良情绪初期如不能及时疏解,积小成多,则会产生重大的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后,大都只会和关系好的朋友说说,暂时派遣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看心理医生是不错的办法,但正真去看心理医生的能有多少同学呢,大家知道后反而会用异样的眼神看待你,甚至有人会认为你是神经病,对你进而远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社会地位,身份差距,伦理道德,自尊心等约束,大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表达。这一来,最可行、最简单实现的办法之一就是网络了。网络是目前大学生宣泄和释放不良情感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网络上大学生可通过qq、msn 、bbs发表自己的情感。不用顾虑自己的身份会有人知道,不用担心你的真实姓名别人会知道,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聊天记录会被公开,也不用考虑对方是谁,地位如何,收入如何等等,你只需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满,压力等,向网友宣泄你的情绪,寻求对方的安慰和理解。网络是大学生释放心灵的最佳空间,是宣泄愤怒的出口。网络对于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和释放不良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控制情绪,增强自我管理,保持平衡的心理,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2 网络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的基础,可以说缺乏自信心的人是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纷繁变化的生活,没有自信心更无法去处理好这一切,可能因此失去了人生一半的机遇。而大学正是树立自信心的关键时期,但有些大学生由于出身贫困或来自偏远的农村,初到大学,面对老师同学时,缺乏自信心,感到自卑和渺小。小到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在同学面前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到不敢参加社团活动,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言论。但是网络却可以帮助这样的大学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你可以在论坛上发表你的意见,没有人会笑话你,你可以和网友谈天说地,侃侃而谈,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受到对方权利、地位财富的压力而自卑,但在网络上,却不必担心这些。网络交往对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作用不可忽视。
3 网络交往满足了大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需要
众所周知,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想要扩大人际交往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同时,面临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型时期的大学生,他们又有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需求。这种在精神上的需求是学校和家庭都无法给予的。在现实生活中,在有限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可能因为生活习惯、性格差异、学习成绩等问题,无法和周围身边的同学很好的交往,这使得本来就很狭小的人际交往圈就变得更小了。但网络交往就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网络具有的民主性、平等性、匿名性、虚拟性,你能够交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朋友,在现实交往中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在网络中都能避免,从而弥补了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不能满足的主体意识的需要,满足了他们民主、平等、张扬个性的精神需要。通过网络交往,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世界, 认识社会,增长经验。大学生未走出过校门,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而通过网络交往,正好弥补上了这个缺陷。网上有很多以兴趣来划分的群,像“读书群”,“爬山群”等。群主会定期组织群成员开展活动,这些活动成为虚拟的网络向现实转变的桥梁。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和群成员的交流,大学生可以学到有意义的社会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未毕业和快要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4 网络交往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私人空间
大学生活是个开放的环境如食堂、图书馆、寝室、教室等都是与人共享,都是公共的环境,你的一举一动都被暴露在别人的视线下,几乎没有私人空间。而网络交往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私人空间。虽身处喧嚣的环境,但只要打开电脑,看到网络上那些熟悉的联系人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你可以自由言论,自由选择交往对象,而你的所有行为都是私密的,不被别人侵犯。这是一块真正属于你的交际圈。
网络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所起到的作用不能忽视,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完善时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网络交往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但网络本身并无对错,关键是大学生如何正确运用它,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克服弊端,利用网络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j].社会科学研究,2002(4).
大学新生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现实表明,人际交往问题已成为困扰和影响大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际交往原则,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大学新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1.交往愿望理想化导致挫折感加重
大学新生十分关心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更加渴望真挚的友谊与别人的理解,迫切需要走出去,结交更多的新朋友,获得通过友谊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迫切地希望与同龄人分享和交流自己在学业、成长和情感方面的体验。但是,对大学新生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感觉不尽如人意就充满失望。
2.交往动机的功利化倾向日益突出
有的大学新生只注重自身的利益,自私,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与感受。把他人看做是达到自身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往往目中无人,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感受。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法与人建立牢固、持久、良好的人际关系。
3.虚拟人际关系成为重要方式
网络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友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不少便利,但它与现实生活是有很大差距的。网络交往会挤占大学生的现实交往时间,使正常的人际交往得不到保障。长期沉溺于网络人际交往容易导致青年过度依赖网络,而且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造成了心理落差,使得青年群体逃避与现实社会的交往长期脱离现实世界的网络人际交往,容易形成人格发展障碍,最终阻碍正常的人际社会交往就越容易偏离原本的工具轨道。
二、影响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造成大学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知的偏差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复杂,因而,对交往对象的正确认识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交往效果的重要因素。人际冲突的产生往往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人对这一事件、这一行为的认知偏差引起。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但大多缺乏交往经验,易出现认知偏差;有些大学低年级学生没有摆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正确位置,过低或过高地评价自己,这也是不利于交往的。
2.过分强调自我中心,缺少对他人的信任与宽容
现在的大学新生大多是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的独生子女,习惯了自我为中心,众人呵护的处事方式。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们也带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色彩,过多地注重自己的需求,注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形象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过分的自我中心,缺少对他人的信任与宽容的。许多大学生都将人际关系不协调归咎于别人,尤其是在宿舍生活细节上发生摩擦时,一味抱怨别人。
3.缺乏一定的社交技能
新生普遍缺少社交技能,最为突出的就是不懂人情世故,个人交往方式脱离集体,脱离环境。他们呼唤理解,在人际交往中却不懂得先理解他人,甚至对自己都不甚了解。同时缺少对他人认同与接纳的能力。而在人际交往遇到问题时,他们又不懂得该如何化解,而只能是自卑自怨或消极处之。
三、大学新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
1.树立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原则
诚实平等、尊重友爱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真诚平等待人,最主要的就是学会尊重他人,把他人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要想得到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
积极主动、理解宽容的原则。大学生应当主动地、热情地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往,主动地敞开自己,接纳别人,坦诚地与同学、老师、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交往中不要过多的计较自己的得失,要主动地表现出愿意与人交往,对他人表示喜欢。此外,由于各自成长环境、个性特征的差异,会出现认识不一致,或因误会、不理解而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宽容原则,尊重他人与自己的差异,容纳别人的个性和缺点,谅解他人的一般过错。
2.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不随意打听、追问他人的秘密,也包括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秘密。大学新生人际交往中必须把握好交往的度。一是交往广度要适当,不能过广,分散精力,也不能太窄,形成排他性;二是深度适当。对交往对象要有深有浅;三是把握分寸尺度。说话要有分寸,不提过分的要求,言谈举止文明规范,合情合理。
3.创造交流条件,提高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建立起来的,要提高学生在交际语言、行为的表达能力需要多种多样的群体活动为载体。大学新生应该针对自身的特点、兴趣和爱好,广泛的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观念,增强自立意识。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提高个人心理素质
高中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单一,而大学里的人际关系相对要开放和多元,对于刚上大学的新生来说,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朝夕相处,也最容易发生人际交往冲突,所以适应环境和自我心态的过渡尤为重要。而且新生刚入学时人际关系处理得和谐与否,也为其今后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因此,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建立一套完整的新生心理健康档案,辅导员要尽快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再通过针对性地了解和辅导,使新生能够以最短的时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形成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广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9,(3).
[2]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1).
[3]彭兰.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困惑及引导[R].广西高教研究,1999,(3).
[4]张伟强.大学生人际关系新特点与高校德育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7,(3).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
1.对心理健康成长的好处。每个人都有情感和心理的需求,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同,作为年青人的大学生尤其是这样,健康的人际交往可以打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通过情感的交流得到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撑,远离心理问题的烦扰。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也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良药。
2.在学习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有利于适应社会就业环境。
3.一个孤独的、不擅与人相处的人是得不到同伴的认可,也得不到集体的支撑力,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有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学生自然会学习那些优秀的人,不自觉地接受他们的思想、做法,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通过人际交往,有利于学习他们各方面的长处,培养积极的心态。
5.增强自控力,培养健康的情绪状态。缩短坏脾气运行周期,给脾气加个“度”。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而善于控制不好的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专注的工作上来是成功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青年大学生受外在事物影响较大,情绪波动强,易受干扰。但是在学校里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学会去关心他人,理解和认同他人,学会自控,学会自我疏导。自觉的学习把脾气控制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不把坏脾气带给他人,学会宽容、理解。
二、不良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别力,受到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如:抽烟、酗酒、打架、赌博、沉迷网络等等。
2.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没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渠道,就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撑系统,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加重;二是由于长期情绪、压力无法排解,没有形成正确的疏导渠道,而使心理疾病产生和加重。
3.有可能形成小团体,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小团体一般都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思维固化性。在团体内的人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习惯和方式,对外来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性,直接导致了思维的固化性。关心团体内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无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沟通交流渠道。这种小团体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老乡会。
4.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人际交往具有泛指意义,它不仅仅指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我们的校园同样不是封闭的,人际交往还包括与社会人员的交往和网络交往。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容易被社会人员利用,陷入网络陷阱。
三、大学生良好的、健康的人际交往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一个良好的支撑运行系统,它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的努力
(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工作模式和方法创新,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学、社交礼仪、语言学、形体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
2.充分发挥班级和寝室的引导作用。做好班级氛围的营造,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辅导员、班主任要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带动学生交流交往的欲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班级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心理习惯和班级精神。通过班会、座谈会、班级活动等打造良好人际交往的平台。
寝室是大学生交往和交流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合谐团结的寝室氛围有利于培养友谊,促进大学生的交往。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卫生、健康的寝室氛围,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寝室活动,对大学生的交往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学生活动和社团建设。高校应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多开展一些形式内容多样的活动,如专业活动、就业指导、体育文艺等,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交流交往。
大力加强社团建设。社团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和一定的开放度,社团活动会有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拓展视野,建立团结协作的和谐关系。为保证社团运行的规范性和活动的有效性,高校应强化对社团的考核管理,同时配备指导老师。
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有效桥梁。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也可以通过实习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和社会的交流,增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5.建设规范、科学的心理辅导体系。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开展规范化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通过心理辅导体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讲座、座谈、调查问卷等,针对不同情况,可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方式。
6.网络交往。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网络沟通的自由性、开放性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受大学生欢迎。通过网络,使大学生增加了一个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多了一个了解社会的窗口。但是网络同时又具有隐蔽性和虚假性,大学生涉世未深,容易被虚假的信息所迷惑,感情较为感性化,对网上交流的人缺乏辨别力,易陷入网络陷阱。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交流,而忽略了现实交流,对人际交往反而起了反作用。高校应强化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教育,开展网络防范教育,对网上信息加以甄别;针对网络上的热点问题、时政问题通过开展时政教育课、班会、讲座座谈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正确理解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理性上网,合理分配好上网和学习生活的时间,辨别虚拟与现实的区别;寻找学习和上网的结合点,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的契合点。
7.异往。通过与异性的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成熟人格的形成。大学生渴望同异性的交往,但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拘束,不自然的现象,或者出现说话做事大大咧咧的现象。要教育学生与异往是正常的,没必要紧张。要以正常的心态去和异往,展现真实的自己。要尊重异性同学的生理和心理特性,相互理解。在追求恋爱的过程中,以尊重理解他人为前提,以关心爱护他人为前提,理解爱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更不能把对方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要有正确的恋爱观。高校应正确面对学生的异往,不回避,加以引导,加强对学生“异往”的教育,开展“恋爱观”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性格、人格的成长。
(二)家庭给予的人际交往情感支撑
父母恩爱、和谐幸福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富有爱心,乐于帮助他人,乐于与人交往,充满自信,阳光,抗负面情感能力较强;父母不和、离异、单亲或有重大变故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较敏感,戒备心理较强,对外信任感弱,抗负面情感能力弱。要促进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家庭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告诫我们为人父母者,要关爱家庭,努力促进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这是父母能给予子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三)社会舆论的导向引导作用
社会媒体等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散布一些社会负面、人性丑陋的消息,避免将一些偶然现象绝对化、放大化,要正确分析一些社会现象,防止资本主义腐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腐蚀;多颂扬阳光的、乐于奉献的正面人物,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个人努力
年青大学生如何克服自己的缺点,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1.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信心和决心。人际交往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每个人不断的摸索前进。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遇到挫折,甚至打击,但是只要你理解这是每个人成长所必经的过程,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2.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关心爱护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需要感情的付出的,只有你真心尊重别人,关心别人,才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友谊和认可。
关键词:网络;工具性;娱乐性;社交性;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110-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加快发展,网络迅速普及。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手段,它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人际交往的作用不容忽视。那么这种影响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一直存在争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的影响也不例外。它给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从人类自身出发来看,主要取决于个体利用网络的目的是什么及怎样利用网络。
一、目前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影响研究的现状
目前关于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主要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合理的网络利用是填补生活空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网络活动在提高生活质量和丰富程度的同时,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网络我们除了可以获取大量快捷、方便的信息外,还可以进行交流,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流成本低,而且有利于网上亲密关系的形成。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这种网络虚拟关系不受年龄、外貌,职业等的限制。人们可以加入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络团体中,以此获取所需的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和归属感。Kaveri和Patricia在2001年调查了由失聪的个体组成的网络讨论组[1]。结果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社会支持的个体在讨论组中表现得更为活跃,而且他们从这种活动中确实收到了有效的帮助。此外,电子邮件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可以扩大个体的社会交际面,并巩固已经存在的人际关系,如与地理位置相距遥远的家人和朋友保持交往。
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的使用使人们的身体变得懒散,减少了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缩小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人们整日坐在电脑前,减少了与家人的交流,导致社会退缩及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对于青少年来说,过度的网络使用会恶化他们的社会关系,增加和家人冲突的次数,不利于个体社会化的发展。Kraut和他的同事对73个家庭的169个名被试的网络使用做了追踪研究[2]。结果发现,过多的网络使用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少,使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圈缩小,还会导致孤独感的增加。他们推测说,尽管网络使用使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和活跃,但它的确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导致网络的弱连接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的强连接。崔丽娟和刘琳也在研究中发现,个体上网交友会导致社会孤立与社会焦虑[3]。
任何夸大网络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人们利用网络的目的及方式是影响网络社会效力的关键。
二、网络功能类型划分
现有研究通过探究人们的网络服务使用频率划分其功能类型。Hamburger和Ben-Artzi通过因素分析显示了网络服务的三个因素:社交服务、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4]。Hills和Argyle的研究发现了网络服务的四个因素:工作、娱乐、社交、在家庭中的使用[5]。李秀敏和阴国恩将网络的功能类型分为四种:信息类、技术类、休闲娱乐类、刺激类[6]。CNNIC2007年7月的最新调查认为,网路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信息渠道(如网络新闻)、沟通服务(如电子邮件)、娱乐服务(如网络音乐)及生活助手功能(网上求职)。
综上所述,个体利用网络的目的可分为以下三种:工具性、娱乐性及社交性。其中,以工具性为目的的活动,如网页浏览。以娱乐性为目的的活动,如网络游戏。以社交性为目的的活动主要指网络交往方式,如聊天室。
三、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其影响就不同
(一)以工具性目的为使用网络的出发点
网络有“信息的超级高速路之称”。它为我们提供的便利是其他任何工具都无法相比的。对成人来说,可以利用网络查找专业信息,或进行在线教育。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信息检索为专业发展提供便利。另外,还可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在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的使用可以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机。但也有研究指出网络的工具性目的同样具有负面影响。陈朝阳认为若人们上网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和享受娱乐,那么网络的社会效果则类似于电视。同看电视一样,运用家用电脑意味着身体的懒散且限制了人们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7]。
对社会性发展较成熟的大学生来说,适当的网络利用可以获取所需的信息,有利于促进自身主动性的发展。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刻。若在家长的监督下合理利用网络,不但有利于学业成绩的进步,对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作用。但不合理的网络利用则会造成社会参与的下降和现实人际交往的退缩,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以娱乐性目的为使用网络的出发点
利用网络进行娱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根据娱乐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大体可分为非交互式和交互式两种。前者主要指多媒体娱乐,如网络音乐。后者主要指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具有互动性和多向交流性的特点,实际上也属于一种社交服务。目前网络游戏对现实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主要以消极作用为主。网络游戏的使用会引发社会焦虑。在虚拟世界中,短暂交往需求的满足会使现实人际交往面临更大的障碍。陈小普认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只满足于网络世界的虚幻环境,会逐渐失去对现实环境的积极参与意识,导致真实社会活动减少,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8]。
近年来,暴力网络游戏大量涌现,对使用者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暴力电子游戏会提高年轻成人和儿童的攻击水平,增强了玩家的攻击性情感、生理唤醒和攻击行为,并减少亲社会行为。Griffiths,Davies和Chappell认为,与成人网络游戏玩家相比,青少年更偏爱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更可能为网络游戏荒废学习,对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9]。
利用网络合理地进行娱乐、休息,有利于个体身心放松,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或工作中去。但若是将网络娱乐特别是网络暴力游戏作为生活的中心,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三)以社交性目的为使用网络的出发点
以社交性目的为使用网络的出发点即指“网络交往”。研究发现网络不仅是信息的超级高速路,已经成为强有力的社交领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的网民中,网络社交群体占网民总体的45.8%,经常使用网上聊天、电子邮箱、博客等社交类网络服务。
陈朝阳(2006)认为,如果网络主要用于人际交往,那么网络的影响可能更类似于电话。青少年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和陌生人进行在线交流。相反,网络同电话一样为同龄人之间关系的保持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通道。研究表明,84%的信息使用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联系的个体之间,是和交往范围内的关系亲密的人进行交流的工具[10]。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面临着与别人建立和保持亲密关系的成长任务。网络交往是他们与朋友、家人和亲属保持联系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网络,则会导致现实交往范围的缩小和强连接的破坏。
综上,区分网络交往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网络使用者交往的对象来说,包括两种:与熟悉或亲近个体的交往及与陌生人的交往。对前者来说,网络只是一种通信工具,它加强了人们在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比如老年人身边可能很少有人整日陪伴,再加上步入晚年,更容易产生孤独感。网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沟通工具。另外,很多家庭买电脑都是为了与在外地上学的孩子保持联系。这些都说明网络的使用并没有降低人们的社会生活参与度。相反,它加强了个体之间的强连接。对于后者来说,网络交往的影响主要看两个方面:是否影响了现实社会活动的参加和人际交往。若是网络使用者整日端坐在电脑旁边进行机械的人机交流,那么必然会导致社会退缩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反之,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扩张。
四、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取向
(一)网络使用效果评估指标的进一步探讨
现在对网络使用效果的评估基本上以使用者每周的上网时间作为主要参考,即每周上网时间越长,网络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越大。这种评估手段简单而片面,不利于对网络效果的深入研究。
(二)网络与孤独感因果关系的研究
关于网络的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还较少。网络的使用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还是孤独的个体更容易使用网络?另外,对人际交往感到焦虑的个体更喜欢参加网络交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感觉网络交流让他们更有控制力吗?这方面需要深入探讨。
(三)不同网络群体使用效果的异同
网络对不同的个体,如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特别对于身体残疾的个体而言,网络他们的影响可能有别于对正常个体的影响。因此,不同群体网络使用的心理机制及影响的异同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Kaveri,S.,Patricia,G.The impact of computer use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development[J].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22:7-30.
[2]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Kelser, S., Mukopad-
hyay, T.,Scherlis, W.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and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9):1017-1031.
[3]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6): 64-66.
[4]Hamburg, Y.A., Ben-Artzi, 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
version and neuroticism and the different uses of the Internet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0(16):441-449.
[5]Hills,P.,Argyle, M.Uses of the interne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3,19,59-70
[6]李秀敏,阴国恩.大学生上网行为与人格特质相关性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7]陈朝阳.(2006).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 29(4):1019-1021.
[8]陈小普.网络游戏与交往成瘾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危害[J].校园心理,2009,07(1):08-10.
【摘要】当前我们已步入一个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大行其道,图像传播是视觉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网络自拍也作为图像传播的一部分成为流行,各种自拍照片充斥在社交网络之中。网络自拍现象的盛行有多种原因,这一现象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自拍 人际交往 影响
读图时代,视觉文化传播大行其道,图像传播是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拍现象又是其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图像传播方式。本文针对目前盛行的网络自拍现象进行解析,剖析其盛行的原因,并就这种现象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了双向探究,使人们对自拍现象有一个更为客观理性的认识,以期促进网络自拍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自拍盛行原因
自拍英文为self-timer,即自行设定拍照时间。这个功能主要是用户在单独使用数码相机、手机等拍摄工具拍摄自己的影像时所使用的。1839 年第一张自拍照出现,而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影技术也在不断改良,现今自拍现象的兴盛则应追溯到网络社区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当下网络自拍现象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用与满足心理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满足自己特定的需求来展开的。通过在网络社区中展示自拍照片,展现自我这一行为,以此获得人们的赞许、认同,从而得到自我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心理动因极大促使了网络自拍现象的产生。
2、窥视心理
窥视心理是指通过窥视别人的隐私来获得一种和满足感,窥视是一种生物本能。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从外部世界获得适宜程度的刺激来维持正常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需求就表现在渴望了解他人的生活,以此给自己提供一种安全感。网友上传的自拍照片多是展示自我形象、展现自我日常生活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景象。网络自拍现象的出现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窥视欲,人们在窥视过程之中得到了极大的和满足感,因此当这些照片被当事人放在网络之上,受到人们的追捧时,又刺激了自拍本人的展示欲望。
3、自我构建与角色扮演
网络虚拟环境为网友提供了一个表演的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网友通过上传照片的形式,展示自我形象、生活场景、生活方式等,而通常这种展示是上传者自我美化的结果,是符合上传者心理预期的结果。网络环境是与现实环境完全脱离的虚拟存在,许多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或满足的愿望在这里都可以被完成,如一个长相平庸的人通过智能软件的修补,也可以成为一个帅哥或是美女,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也可以通过PS 技术将自己的形象置身于高端生活场景之中。基于自拍者不同的心理动机,在虚拟场景之中,通过精心包装过的照片展示,展示者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扮演着自致的角色,进行着虚拟场景中的自我构建。
4、交换关系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霍曼斯交换理论命题中的成功命题认为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人的行为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偿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的某个行动越是经常受到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越有可能有经常类似的行动。在上传自拍照后,上传者受到网友的点赞、称许甚至模仿等,这可视为是其上传自拍这一行为的“奖励”或“报酬”,而后上传者就会经常有这种行为出现,大量上传自拍照片。
二、虚拟网络自拍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自拍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网络,无论是qq 空间、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只要打开扑面而来的就是网络好友的照片,这种存在于虚拟环境之中的自拍现象已从私人领域进入到公共领域,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也产生着越来越显性的影响。
1、提高人际交往频度
网络自拍说到底属于视觉文化传播的领域,是一种图像传播。在移动互联时代,通过上传照片到网络空间,时时分享,可以使好友及时了解上传者自身的近况,同时由于照片的逼真性,能够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感受亲切,不知不觉中使观者注入了感情因素,产生一种当面交流的感觉,无形中提高了交往的频度。
2、扩展人际交往宽度
自拍照片这一图像传播现象中,能指和所指具有高度的符合性,即“所见即所得”,同时图片传播具有直接性,直观形象,扑面而来,它受观看者年龄、身份、职业、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等因素影响很小,便于不同人群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更避免了歧义、误解等现象的出现,同时在照片分享过程中,还可以找到兴趣一致的朋友,大家可以探讨心得,也可以彼此分享开阔眼界,在此过程之中,个人的人际交往宽度得到扩展。
3、建立共通意义空间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发出的信息即编码过的符号总是不能被接受者准确解读,由此就会产生隔阂或矛盾。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大小影响的。“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同社会成员生活环境不同,共通的意义空间也不尽相同,双方要想进行顺利的交流活动则要靠共通的意义空间来实现。网络自拍通过符号的形式来传递和交流,进行自我展示,实时分享,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使人际交往过程中编码译码更加准确,极大的促进了人际交往的开展。
4、人际交往的期待偏差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自拍者通过自拍照片给自己自致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这种自致的角色通常是自拍者本人理想中的自我,因此这种网络角色和自身的现实角色会有不同,有时甚至是天壤之别,比如某人在现实中是女汉子形象,但在自拍中她却以小女人形象进行展示,她的自致角色即为“小女人”,利用人们对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二者关系的模糊认识,导致现实角色与网络角色的矛盾与冲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者可能会因为这种期待偏差产生落差心理,甚至是排斥和否定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5、影响正常人际交往
自拍者通过上传照片的形式展示自我,进行自我身份设定,在网络环境之中,他以自身所设置的角色进行活动,久而久之,这种拟态环境会对其自身产生重大影响。所谓“拟态环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由于这种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存在偏差,自拍者如果沉浸在自身所设定的网络角色之中,那么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之中,会面临角色转化问题,在转换过程中势必有角色冲突和角色矛盾,可能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
结语
在如今的读图时代,自拍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传播现象充斥在我们的网络环境之中。在当下环境之中,网络自拍已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自拍者在网络晒照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网络角色内涵的设定,是不同于现实角色的另一种存在。自拍者在这个过程之中展示了自我,获得自我满足并得到了认同感,同时这种虚拟环境的照片展示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产生着重要影响,提高了人际交往的频度,扩展了人际交往的宽度,扩大了共通的意义空间,使人际交流能够更顺畅的进行,但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负面影响,它造成的现实角色与网络角色的差异,使人们产生期待偏差,同时也会产生角色转换问题,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我们对网络自拍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以促使自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玮、邱鹏,《网络自拍解读》[J]《. 中国青年研究》,2006(4):70-72
②王传芬,《网络自拍的传播心理探究》[J]《. 编辑之友》,2013(8):77-84
③向淑君,《媒体窥视的社会心理动因》[J]《. 东南传播》,2013(9):54-55
④高连克,《论霍曼斯的交换理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2):8-10
⑤赵建国:《传播学教程》[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22
⑥闫隽,《网络交往中的角色扮演》[D].华中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