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数学半期总结

时间:2022-04-12 05:35:24

导语:在小学数学半期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数学半期总结

第1篇

2021——2022第一学期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贯彻课程新理念,提高本教研组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研水平,促进教师成长,我们教研组将会一如既往的组织和开展好教研活动。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仍然以“快乐”教学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不断深入课改实践,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以课改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核心,一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加大教学研讨力度,坚持科学与人,扎实有效的开展教研工作。

二、 教研目标:

1、以党的先进性为教育契机,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2、为教师们学习、提高、交流创设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提供一个和谐的研讨平台。

3、继承和发扬我组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教风和教学研究的热情。在全组内推行“快乐教学模式”,发扬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浓厚的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之风。

4、在学习、实践、研讨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探索、总结新课程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本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5、扎实有效的开展课题研究,规范数学教学常规,督促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教研措施:

(一)、扎实有效的开展课改精神,一课改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

1、认真学习课改标准,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提倡每位教师本学期在小组内讲一节公开课,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积极实践探索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规律。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用好新教材,通过反复探索、研究、实践,把课程改革的精神扎实的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2、细化课改过程管理。在课程改革实践工作中,加强教材研讨、坚持推行听课制度,加强数学常规课的考核,收集、整理优质课件资料,并及时总结课改经验,确保课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开展多元化教研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采用集中学习、教师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使教师及时了解最科学的教改信息,扩展教师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其理论,提升各个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2、继续以年级组、每周一次中心发言、集体备课;每月一次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3、开展组长带头讲课,,听课、评课的研讨活动。通过互相听课、说课、评课,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

2021——2022第一学期高段教研组工作计划

周次

时间

教研内容

负责人

备注

9.3-9.7

1、讨论制定本学期数学教研计划。

2、各组全书备课案。

教研组

年级组

9.10-9.14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

2完善和改进“快乐” 教学法;

教研组

9.17-9.21

1.名师示范课-

2.集体备课,中心发言。

教研组

年级组

9.24-9.28

组织:观看录像

教研组

年级组

10.1-10.5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

2、名师示范课

教研组年级组

10.8-10.12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

2、青年教师公开课

10.15-10.19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

2、名师示范课-

3、青年教师公开课-

教研组

年级组

10.22-10.26

专题讲座:把握评价导向诊断改进教学

教研组

10.29-11.2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

2、名师示范课

教研组

年级组

11.5-11.9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

2、作业、教案检查

教研组

年级组

十一

11.12-11.16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

2、名师示范课

教研组

年级组

十二

11.19-11.23

半期成绩分析,教学反思,改进措施。

教研组

十三

11.26-11.30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

2、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教研组

年级组

十四

12.3-12.7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

2、名师示范课

教研组

年级组

十五

12.10-12.14

1、集体备课,中心发言

2、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教研组

十六

12.17-12.21

1.教案、作业评比总结

2.各组自查电子共案与课件整理。

教研组

年级组

十七

12.24-12.28

上交各种资料、阅卷、成绩分析。

教研组

年级组

十八

12.31-1.4

上交各种资料

教研组

年级组

十九

1.7-1.11

上交各种资料

第2篇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71-02

1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计算机程序、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多年来,我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都是以中文教学,2007年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部分班级改用英语教材,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授课。

2 改革实践

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主要分成两个部分,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在课堂教学部分,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而作为学生第一门程序课,本来在理解上就有困难,学生有时听着就走神,课堂教学效果有限。在上机实践部分,上实践课的时候,学生主要是重复编写教师上课提到的例子,或者是做一些指定的课后习题。但由于通常这些习题在实验指导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双语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2.1.1 案例带动教学

第一次接触程序语言,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而且又是使用英文教材,大多数学生在刚上课时一定会有恐惧心理,从而产生的抗拒心理,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执着于在学习概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弄懂意思,而是要在简单描述了当堂课程所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后,马上结合相关的例子来进行说明。针对当堂的知识点,需要有多个案例,案例的难度由浅到深,先是简单的应用,然后到稍微复杂的应用,最后的案例可以是综合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难度层次,如果一开始就过于难,容易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几个案例的难度都不大,使学生在程序编写中只看到点而看不到面,影响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案例的选择必须尽量贴近生活,如在解释函数调用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所使用的案例就是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系统,将四则运算的不同功能由不同函数来实现,从而解释函数调用的作用。对学生而言,这个例子亲切而易于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

2.1.2 活跃课堂气氛

中国传统教学在上课的时候是严肃的,教师上课的时候以自己为主,不太顾及到学生的反应,与学生互动很少。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憋在心里,问题的不断积累最后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放弃。欧美的教学方式与这种模式很不一样。教师上课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即使与学习的知识不相符,或者回答的答案是错误的,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论是课上的任何时候,学生都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问,教学的气氛活跃。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时教师还会刻意设计一些小问题,对答题正确的同学有小小的奖励,诸如一块巧克力,所费不多,但是却极大的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C语言双语教学改革中,除了保留原来中文教学的优点之外,特意结合了国外教学的先进经验,增加了更多的与学生互动的时间,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不让学生把问题从课上拖到课后,课后拖到期末。这样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2.1.3 课堂小组讨论加强团队合作

尽管课上讲解了合适的案例,并鼓励学生多提问,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但是在学生真正动笔要开始编写代码时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不知从何下笔。所以在教学刚开始的两个月,也就是半期考前,在讲完一张章节的内容后,可以适当留出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来做小组讨论。具体采取的方法是,视班级人数多少,将全班分为5至7组,与之对应的,黑板也划分为5-7块相等的区域。教师给出一个难度适中,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并且切合当堂所讲知识点的例子,要求学生完成。答案的提交以组为单位,每组由教师任意选择一个学生去黑板上书写答案并回答问题,其他的组员不得参与答案的书写和问题的回答,最先写出正确答案并正确回答教师提问的小组有一定的奖励,比如期末成绩加分等。这种做法的重点在于随机分组和随机选择学生作答。随机分组避免了某些学生的强强联合,导致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令该组丧失了答题的能力。随机选择学生作答,避免了一个组内只有一个学生会,其他的学生只是依赖能力强的学生,而自己不做思考的情况,确保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要弄懂题目的要求和做题的思路。这种做法有效的保证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2.1.4 鼓励自学为主的知识面扩展

日常上课的时候注重把主要知识点讲透,不强调过多的细节。在每一章节结束后,不单单只是做出总结,而是进行一些概念的拓展,并列出一些中英文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己把相关的知识点掌握,并将这些拓展的知识点体现在平时的作业中,培养学生阅读他人代码,以及自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动手能力培养

2.2.1 基本实验

每周的实验一般包括两到三题,对于题目的描述,除了英文的说明之外,还包括相应的可执行文件,帮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其中第一题一般是较为简单,只需简单利用课堂讲过的知识点,或对所学的某个案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先出简单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道题稍微有些难度,但是只要认真思考,并适当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点,就能解决问题。稍难的题目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编写代码的能力。在每一章节结束的时候,出一道综合性比较强,需要运用到本章节大多数知识点以及之前一些知识点的题目。如介绍函数的章节,教学结束的当周实验,题目只有一道,是模拟ATM自动取款机的工作原理编写代码。这种综合应用题型,需要学生的编程能力,也需要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并将这种观察应用于代码的编写,引导学生对正确的软件开发流程,包括合理的界面设计和用户需求分析的初步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生平时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规范,主要包括代码书写的规范和命名的规范。良好的习惯需要一开始养成,在第一节实验课,就必须强制规定,书写一定要有合理合适的缩进,所有缩进不合理,或者没有缩进的,单次实验课成绩算零分。所有的代码必须有简单英文说明,没有说明的,单次实验课成绩算零分。所有对标识符的命名必须有意义,只要有包括名字为aa,bb,ab等无意义标识符的代码,单次实验成绩算零分。没有合适的缩进,代码说明以及合理的标识符命名,不但对日后阅读代码的其他人造成困扰,而且也不利于程序

员自己日后对程序的回顾和使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为了贪图方便,往往不注意细节,严格的要求之后,学生自然养成习惯,大大提高了代码的可阅读性。同时,在养成了用恰当的英文单词命名标识符的习惯后,学生自己的英语能力也有提高。

2.2.2 课程设计

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视班级人数,由2-4人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分组的过程由电脑随机实现(随机程序作为实验题之一,由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完成),之所以不采用自由分组,理由与之前课堂分组讨论的小组划分原因相同。以教学周总共有十八周为例,时间表如下:

(1)13周:分组,题目。学生选择合适自己小组能力的题目,引对题目搜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开发计划。计划包括:所选择的题目以及题目的描述,小组成员分工,计划使用的知识点,时间表等内容。

(2)14周:提交开发计划,搜集资料。

(3)15-17周:编写代码,调试程序。

(4)17周周末: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所需要上交的材料包括:一份ppt文档,描述所选择的题目和程序的编写过程:代码和相关的文件;可执行文件。课程的过程包括题目的描述.代码的解释,和程序效果的演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由教师随机挑选一个学生进行作答,由于每一部分的作答是任意选择的.小组的每个成员虽然负责的部分不尽相同,但是都会把代码的内容理解清楚。

课程设计具有以下的特点:

(1)课程设计是真实项目的简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搜集材料,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独立自考。自主创新的精神。

(2)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3)学生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的应用了所学的各个知识点,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4)学生在自主编写代码,调试的过程中,加强了代码编写和调试的能力。

(5)学生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条理清晰的描述课题的内容,实现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的成绩针对小组的各个成员在不同环节的表现,分开评分,尽量实现公平和公正。

2.3 考核和成绩评定

作为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理论的学习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到程序的编写中去。C语言程序设计双语课教学成绩评定的方法,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做法,将分数分成几块,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10%,课程设计占20%,期中考成绩占20%,期末考成绩占50%。这样学生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失误,而导致成绩被全盘否定。这样的安排,督促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改变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2.4 教学资源的建立

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后更好的开展自我学习活动,多种联络方式都可以使用:

(1)加入学生班级QQ群,互相讨论,营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回答问题的学习氛围。

(2)建立专门的课程网页,学生可以在网上下载课件,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提出问题,等待教师回答。

(3)由高年级的学生组成互帮互助小组,帮助低年级的学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