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细胞生物学论文

时间:2022-04-01 12:28:48

导语:在细胞生物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细胞生物学论文

第1篇

1.1HE染色切片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进行病理分级。染色强度根据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进行定性分级:病灶的表达<20%为阴性(-),>20%为阳性(+),以定性分级结果比较HSP70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1.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进行分析,采用非参数Kraskal-Wallis、Dunnet-t检验、χ2检验和应用生存分析。

2结果

2.1HSP70蛋白的分布与表达HSP70阳性物质呈棕色颗粒状,位于胶质细胞瘤的胞核和胞质中,以灶状或颗粒点状分布,不同病理分级HSP70免疫组化图片,见图1。HSP70在正常脑组织中呈基础分布,HSP70计数值平均为5.60±1.82,各级星形胶质肿瘤细胞中HSP70分布呈逐级上升趋势,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肿瘤分级与HSP70分布呈正相关(r=0.685,P<0.001),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以正常脑组织为参照,肿瘤Ⅲ、Ⅳ级脑细胞中HSP70计数值分别为38.11±16.75、55.17±24.96,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肿瘤Ⅰ、Ⅱ级HSP70计数值分别为15.2±7.58、24.38±14.40。

2.2HSP70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62例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中,21例HSP70表达增高,与正常脑组织有差异(P<0.05);HSP70表达情况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胶质瘤Ⅰ、Ⅱ、Ⅲ、Ⅳ期中表达阳性率。见表1。

2.3生存率比较随访观察患者5年生存率,HSP70阳性组5年生存率(36.1%)明显低于HSP70阴性组(61.5%)(P=0.029)。生存曲线图,见图2。

3讨论

HSPs是机体应激反应性蛋白质,其作为一种“分子伴侣”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基因转录,帮助胞内蛋白折叠、组装和转运,并具备免疫保护作用。在HSPs的大家族中,HSP70为高度保守的ATP酶,在细胞应急或非应急状态下蛋白质的代谢及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的改变可以反映细胞老化状态,还可以作为判断细胞应激能力和生理状态的指标。除了分子伴侣功能外,HSP70在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也备受关注。HSP70表达增强往往与肿瘤细胞的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肿瘤耐药等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某些生物活动;另一方面又能诱导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研究报道,HSP70参与了肿瘤细胞周期的调控和表型改变,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使HSP70在与其相结合时成为肿瘤抗原多肽的靶载体,协助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肽识别,从而诱导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HSP70能够与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多肽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与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的表面受体特异的结合而激活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如CD91、CD40、趋化因子、TLR4等参与介导途径。HSP70可通过调整Th1/Th2调整机体免疫状态或直接活化TCRγδT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参与非特异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正常组织细胞中的HSP70仅有少量表达,并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但在肿瘤细胞中,HSP70可扩散出胞质外的胞核和胞膜中。HSP70在肿瘤细胞中的异常定位与肿瘤自身的增生和无限生长的肿瘤学特性相适应,反映了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已在多种肿瘤中发现HSP70的高表达,在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系列蛋白表达谱分析鉴定中,HSP70被认为是高度恶性相关蛋白。本研究结果说明HSP70与胶质瘤的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文献表明,HSP70作为“分子伴侣”可以调节和稳定肿瘤的异常增殖过程,介导错配蛋白的降解,协调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快速代谢平衡从而使肿瘤细胞无限增殖,同时HSP70与肿瘤组织产生的多肽结合,通过MHC-I将抗原提呈给T淋巴细胞,引发抗肿瘤免疫;HSP70通过阻碍细胞色素C/dATP介导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s)的激活,阻断功能性凋亡蛋白体的装配抑制凋亡的发生来抑制凋亡;恶性肿瘤中HSP70高表达还与病人的带瘤生存期呈现一定相关性。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28-03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是教育部规定的生命学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7门主干课程之一[1],在生命科学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新的仪器设备、先进手段的应用,尤其是细胞生物学与医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及交融,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商洛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就该课程建设实践与经验进行总结探讨如下。

一、商洛学院细胞生物学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追溯商洛学院的办学历史,它经历了专科和本科两个阶段。在专科教学阶段,商洛学院创办的生物类专业先后有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细胞生物学”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教学共设5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被动地认知信息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潜在能力和理解知识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知识的创造性。这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虽然在教学中统一了大纲,确定了标准,规范了教学制度,但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同时更名为商洛学院,2011年起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高校。随着商洛学院学科发展、人才能力培养需求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冲击,原先知识体系、师生互动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兴趣要求。伴随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也出现了调整,教学重点从过去对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定位的描述,转移到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上来。这种课程内容结构的转变和对新时期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致使“细胞生物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商洛学院生物类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共设7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研究性教学课程论文18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特别是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规格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更新更加迫在眉睫了。

二、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3]。而商洛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的是面向地方,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商洛学院自升本以来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保障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三大基础之一[4],而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著名科学家E.B.Wilson在1925年就曾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5],因此,建立好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实验的学科基础,从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从细胞系统化、动态化的角度认识生命和生物科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地方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只知道听、记、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呈现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不能紧跟时展等问题。同时,本课程内容多、抽象难懂,又是一门前沿性学科,在教学上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又要尽可能地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更好地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解决地方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有必要建立“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创新了教学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也是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的主要特色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注重从知识的传承向能力的培养的转变[6]。“细胞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在近七年的教学中,课程组成员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成员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合作研讨教学环节,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并将其作为合作讨论式教学的论题,如线粒体与阿尔兹海默症、p53与衰老的关系、细胞膜与癌症等,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及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次改革分别以商洛学院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五轮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尝试。教学过程分两部分,即大班上课和小班讨论,在大班上课中,由教师讲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而针对一些具有共性意义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及前沿动态进行小班讨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其他高校生物类专业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和其他专业课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以“教学奠基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融入教学实践,才能弥补课堂内容的不足,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以教学奠基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目标。

近年来,课程组成员能结合地域资源特点,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动态融入教学。同时,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近年来,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与该课程相关的论文题目每年平均占该专业的26.7%,整体上反映了学生良好地掌握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近三年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考研情况来看,以该课程作为专业课的学生平均每年占考研上线率的46.7%。

(三)以“理论联系实际,技术支撑产业”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商洛学院响应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大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加,这一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组依托商洛学院生物学优势学科和GAP科研工程中心,结合地方资源和产业特点,积极申报各类科研基金项目,利用“细胞生物学”中的核心技术开展了五大商药、秦岭野生兰花、秦岭高山杜鹃等研究,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同时,这也是商洛学院面临转型发展,根植地方行动的重要举措。

(四)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细胞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2014年,商洛学院成立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为促进细胞生物学学科发展,我们对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造传统的以依附和印证理论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7]。课程实验内容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并实施。如:学习完细胞融合知识后,完成鸡血细胞计数与PEG诱导的细胞融合实验项目,使学生明确细胞融合的原理及方法。学习完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后,进行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明确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学习完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知识后,让学生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论文。

教学方法上采用统一模式、开放模式和导师模式等多种方式。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使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资源陆续上网。建立多种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采取平时成绩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严把毕业论文关,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

实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近年来,依托本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结合生物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细胞生物学”实践应用方面的选题,大部分选题结合教师科研或来自生产第一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有一定的创新性。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细胞生物学”属于生命学科领域的课程,授课内容和知识点存在客观、微观和抽象等特点,因此,国外许多教学机构很早就开展了将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需要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8]。该技术以其大信息量、文字、图像、声音多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包含许多细胞和亚细胞精细结构,功能原理复杂、抽象难懂,尤其缺乏动态的机理解释,这使得原本客观实际的文字介绍,在初学者眼中变得抽象而枯燥,学习效果差,学习兴趣不高。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包括其中,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专题视频形象生动,使学生对细胞的微观构造产生直观的认识,如细胞内部结构视频、细胞功能动画、细胞重要生命活动相关图片、视频等。“细胞生物学”课程组通过近年来教学实践的积累,已完成全套“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及收集到相关章节的视频及动画,使“细胞生物学”知识由抽象变具体、由静态变动态、由微观变宏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教学效果。

“细胞生物学”网络课件就是用于辅助学习的网络资源。近年来,课程团队致力于相应课件、电子教案、习题集和专题视频的收集、制作与更新,补充完善和充实了课程网络资源。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熟悉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把握学习重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网络平台还专设了研究性教学单元模块,包括研究性教学题目来源、近年来小班课组织形式、学生汇报ppt、自主学习报告等内容,便于师生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根据历年来生物技术专业部分学生的考研复习需求,网络平台还增设了考研专题模块,涉及相关学校的考研信息、电子图书、历年考研真题等资料,反响良好。为了便于自学和师生交流,不断提高课程网站建设质量,拓宽服务面,网站系统开通了信箱答疑和在线沟通平台。

四、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效

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细胞生物学;实验;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241-03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饱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影响,过度关注教师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忽略学生的学,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偏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课外练习和解决问题为主要教学方法而言,更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模式。翻转课堂具有许多优点:高度自主的学习环境;更加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课堂探究和交流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情绪能被很好地调动起来,更益于对知识的内化,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目标。按照《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目标要求与PBL教学模式在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植物细胞DNA制备与显示技术”实验为研究课例,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设计为学习目标,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基于PBL的自主学习过程与效果评价方式。

一、基于PBL法的“植物细胞DNA制备与显示技术”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一般而言,实验教学目标:①传承实验知识,实践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验证;②提高实践理性,就是指与我们的行动和选择有关的理性;③实践策略:为什么要这么做?培养学生反思、设计实验的能力;④生成实践智慧,即以实践为目的的能够指导实践行动的理性能力。《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目标包括三个层次:①知识目标层次,主要是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实验原理的学习与掌握。②能力目标层次,主要是实验设计、细胞生物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学会并应用细胞生物学主要实验技术,如细胞化学组分的分离与鉴别、细胞结构组分的显示与定位、细胞融合等。③文化素质目标层次,主要阐释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作用,关注科学、社会、人类发展问题的意识。根据课程目标,“植物细胞DNA制备与显示技术”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分为:掌握孚尔根反应、Brachet反应和SDS碱变性法和CTAB法提取植物DNA原理的知识目标;学会运用孚尔根反应和Brachet反应原理完成植物细胞内DNA定位显示技术、DNA提取技术、实验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的能力目标;关注转基因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理性思考的文化素质目标。

2.实验改革方案设计与实施。PBL以问题为导向,以主动学习为主,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来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达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而翻转课堂并不只是“视屏录制”,而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且更适用于有学习自觉性、能够做好课前功课的大学生。本课例的实验改革方案设计与实施植入了PBL法的“问题设置”、“问题解决”、“能力拓展”翻转课堂模式,形成学习资源搜集、课前自主学习与合作实验探究、课堂讨论与答疑、课后能力拓展和反馈与评价的“五段学习法”。(1)学习资源搜集。主要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前学习资料,如微课程、视频、文本材料、PPT等。同时,引导学生查阅各类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及时补充更新网络学习资源。(2)以“问题设置”为前提的课前自主学习与合作实验探究。植物细胞DNA的细胞化学显示方法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如何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植物细胞DNA?通过“问题设置”,将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与合作实验探究。①自主学习先行。充分利用课程学习资源,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等方式完成课前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提交作业,达到知识的内化。②小组合作学习。由教师提出实验方案设计任务书,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方案设计。③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分小组自主完成实验方案设计。④实验方案的实施。各小组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实验室资源,分工协作,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实验。利用Feulgen染色技术、Brachet染色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显示DNA的存在。有实验实施过程的详细记录的实施步骤与结果分析,并撰写实验论文。学生提出新的需要答疑的问题。(3)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讨论与答疑”。①小组课堂讨论完善实验方案。根据课前小组完成实验方案的具体情况组织讨论。②利用翻转课堂讨论、交流,解决新的问题。学生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如洋葱根尖临时装片,中期分裂相细胞偏少,染色体分散度差,难以计数,进而影响核型分析;基因组DNA降解严重,电泳呈弥散状等,教师组织大家讨论。③课堂答疑。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实验课上协作完成。如根尖制片的中期分裂相细胞偏少是因为根尖取材时间把握不好;染色体分散度不高是因为压片的力度把握不好;DNA提取过程中的基因组DNA降解严重,电泳呈弥散状是因为提取过程中低温研磨、离心上清液或沉淀的取用等操作不规范所致。④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和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个别指导,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环节,实验教师扮演主导的角色,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完成实验项目,参与课堂讨论。(4)以“三拓展”为目标的能力培养。①思维能力。通过开展转基因技术的辩论,激发学生对“转基因技术利弊”的思考,实现思维能力拓展。②设计能力。通过考核“植物细胞DNA制备与显示技术”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效果,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实现实验方案设计能力拓展。③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收集、上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料,结合自主学习考核,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展。(5)反馈与评价。①基于自主学习考核的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学习资源搜集”、“课前自主学习与合作实验探究”、“课堂讨论与答疑”、“课后能力拓展”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如网络评价时,针对文献阅读回答问题,如果回答不正确无法进行下一步;小组讨论记录;课堂小组PPT展示。小组实验方案设计及实施标准包括:实验目的、原理;用品、步骤,如洋葱根尖培养、取材固定、稀酸解离、黑暗环境染色、压片、观察;注意事项;实验记录;结果分析。过程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30%。②基于论文写作考核的翻转课堂评价。论文内容包括摘要、前言、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几部分。论文成绩按评分标准执行。论文成绩占总成绩20%。③基于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的终结性评价。实验技能考核成绩采用综合评定方法确定,主要考核实验基本操作、仪器使用,考核要点主要包括仪器操作、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步骤、关键操作点、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等。实验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考核评价方法采取自我评价(占技能考核成绩的20%)、小组成员互评(占技能考核成绩的30%)、教师评价(占技能考核成绩的50%)相结合。

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1.学生层面。(1)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灵活,目的性强。通过翻转课堂高效地完成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实现了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学习资源搜集及课前自主学习,学生的资料查阅能力提高、知识面扩大、协作意识和能力增强。课堂答疑及讨论阶段,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问题的解答、讨论、交流、互动,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2)课外科技大赛取得可喜成果。生物技术专业有3名同学获得河北省2015年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大赛一等奖;6名同学获得大赛二等奖;7名同学获得大赛三等奖。(3)技能考核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层面。(1)教学改革成果明显。完成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系统论视域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012GJJG206),邯郸学院综合改革与转型发展四级项目3项(1412010,15sjf162,15sjt1012)。(2)《细胞生物学实验》网络课程建设并得以实践。利用邯郸学院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了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两个专业的《细胞生物学实验》网络课程,教师负责完成网络学习资源的上传,如自主学习资源、“N+2”考核及标准、学习论坛、问卷调查等。学生上传自主学习作业。(3)通过实施《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具备相关的知识、实践经验、组织能力等,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

三、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1.反思。(1)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准备时间,部分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接受度不高。翻转课堂可以尝试,但不能常试。(2)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小组分工不太合理,个别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学生对实验任务完成的贡献度有差异。(3)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对策。(1)提高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心选择实验项目,借鉴“慕课”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互动交流、自主学习等方面的优势,选择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提炼升华。(2)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仪器操作技术等方面的训练,完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动手能力的过程性考核。(3)引导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张锋,唐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2015,(4):55-57.

[2]Fulton K.Upside down and inside out:Flip your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J].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012,39(8):12-17.

[3]赖晓芳,沈善瑞.PBL模式在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3,(1):80-81.

[4]田男,余超超,张婷.PBL教学模式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80-81.

[5]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108-115.

[6]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07-112.

[7]李中文,吴涛,汤必奎.“慕课”应用于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2015,(2):43-44.

[8]唐文武,吴秀兰.“翻转课堂”在MOOC中的教学实践――以“生物信息学”课程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2):63-66.

The Reflection and Reform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the "Cell 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LI Zhi-liang,XING Hao-chun,YE Ji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andan College,Handan,Hebei 056005,China)

第4篇

英文名称:细胞研究(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英语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1-0602

国内刊号:31-1568

邮发代号:4-64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第5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课程改革;整合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5-02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生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学本身一样,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实验内容配合。以往的实验课多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参与于整体教学中的,如针对理论课中讲到的某个知识点进行验证。其优点在于巩固了理论课程内容,然而随着细胞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理论课知识的不断更新,实验课程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显示出了明显的滞后性[2]。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往往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对理论课程重复认识,缺乏创新性思维[3]。加之,现今的医学科学不断的强调转化医学,要求基础与临床结合,将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因而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我们针对八年制学生进行了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开设独立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对基本实验技术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课题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已经开展五年,本文就课程设计和带教过程中的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为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整合式的课程设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为系统性、整体性设计,将新的细胞生物学技术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完整的实验课程相当于一个小的研究课题。课程主要以体外培养的细胞为研究材料,结合学生初次接触细胞培养以及实验课连贯性的特点,选用易操作、易观察的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首次实验课涉及细胞培养所需的最基本操作,诸如传代、计数等等。紧接着的课程主要给予细胞不同类型的损伤(缺糖、药物等)或同时进行损伤后恢复处理等,从现象观察到机制探讨步步深入。例如:倒置显微镜镜下观察某化疗药物(不同浓度)对细胞数目、细胞形态改变的影响,提出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下细胞增殖的可能变化。通过CCK-8或MTT实验获得不同浓度该药物对细胞增殖及活力的影响,并比较、讨论实际检测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随后对该药物影响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进行分析,是经由该药物诱导细胞凋亡还是坏死,查阅文献,提出假设,设计合理的实验进行验证。如明确是凋亡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下一步将寻找可能的凋亡相关分子,层层递进。每一步都需要学生们思考下一步应该怎么进行,预期结果是什么,实际上得出的结果是否与预期相符,说明了什么,提示了什么。具体到课程中,就要求学生每次课程结束的时候都要进行思索与探讨,并设计出下一步即下节课所需进行的实验。而第二次上课时教师需针对上节课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提出可能进行的或应该进行的实验。实验课程环环相扣,从而达到从现象观察分析到机制探讨的目的,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将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除此之外,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求同学们根据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查阅大量文献,设计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独立的小课题。教师对设计出的小课题进行点评,包括其可行性及设计上是否完整等等,再次强化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高效、有序的教学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实验课程改革要达到好的效果,需要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配合。“教”的方面:首先,在整个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的实验课程授课和实验报告的批改,这样能全面掌握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把握。将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及时在第二次课中进行讲解和反馈。实验课程结束的时候亦相当于一个独立小课题的结题,教师需从整体上对课程再次梳理,讲明每一步实验选择的意义,以及还有哪些平行实验可以替代或共同验证相关结果。实验课程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将几次实验合理地设计为一个小课题,需要对最新的医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理论及技术有很好的了解。同时加大了实验课的教学力度,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数,并尽可能多地增加每位同学的动手次数。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从开始至今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带教老师也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及实验设计有更清晰、明确的了解。

从“学”的方面而言,学生从小接受的更多的是被动性训练。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不够,更多的是希望老师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随着课程的进展,通过老师的启发、鼓励,学生从被动性接受进入主动性思考,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学效果有了更明显的提升。

三、全程参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实验课多为固定时间,许多步骤均由技术人员提前完成,课堂上学生只能做关键的几步,这样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实验。而现行的实验课,灵活调整时间,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例如,在实验课正式开始前两天,让学生先将细胞按一定的数目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上;24小时后,给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损伤处理(缺糖或加药);损伤6小时后,一组细胞恢复正常培养基培养(损伤恢复组);至损伤组损伤处理24小时后,所有细胞同时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独立思考,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对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全程参与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位同学在课程结束后,设计课题,申请了学校各项“科创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研究项目,发表多篇论文,其中部分文章发表在SCI期刊上。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科研的严谨性、创新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医学细胞生物最新的研究进展有所了解。

四、改革考核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也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以往实验课的成绩主要是理论课成绩中很小的一部分,多以实验报告和出勤率作为参考。而开设独立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科研思维、动手操作、团队合作等等。因而作为独立的课程后,需要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我们将实验课成绩分为三部分:实验报告及设计的小课题;平时成绩(实验态度,动手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笔试。笔试也主要以应用性课题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又能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总之,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是医学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我们五年来的探索,发现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有助于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未来医生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明,刘俊,白晓春,罗深秋.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1,13(2).

第6篇

(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商洛 726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教学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细胞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在其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研讨式教学新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并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重点探讨了合作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地方院校的实施情况,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研讨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151-03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4jyjx117)。

作者简介:李小玲(1980-),女,陕西西安人,教师,副教授,从事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与改革研究工作。

0 引言

研讨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和氛围,让学生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动态展开科学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讨论还能增进师生友谊,使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教学质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作研讨式教学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本人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通过连续四轮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及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为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分析总结细胞生物学课程在该校开展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实践、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细胞生物学教学和今后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细胞生物学课程开展合作研讨式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1 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和核心,而商洛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的是面向地方,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该校自升本以来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保障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1.2 细胞生物学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是教育部规定的生命学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7门主干课程之一,在生命科学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为生命科学其它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细胞是所有现代生物学分支学科的基础,而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1],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认识生命和生物科学,为后续的课程的学习能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也发生了转变,即从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转向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上来。这种课程研究重点的转移及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得细胞生物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的实施就显得更加迫在眉睫了。

2 商洛学院细胞生物学合作研讨式教学实践

2.1 合作研讨式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合作研讨式教学即采用“科学讨论”的形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前沿动态或热点问题的自学和讨论,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补充了课堂内容的不足,小组合作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2]。该形式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独立自主或相互合作地发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讨论及汇报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情感,该形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2 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具体做法

目前该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共设7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因本课程内容多、抽象难懂,又是一个前沿性学科、在教学上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又要尽可能地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更好的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尝试了合作研讨式教学形式,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而不是面向结果[3,4]。

2.2.1 修订教学大纲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合作研讨教学环节,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作为合作讨论式教学的论题。如举例说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引发哪些人类疾病?哪些人类疾病与细胞信号传递通路异常有关?“端粒酶”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与人类寿命?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及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2 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改革分别以该校生物技术专业2009级至2012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四轮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尝试。整个教学过程分两部分,即大班上课和小班讨论,在大班上课中,主要由教师讲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而针对一些具有共性意义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及前沿动态进行自学和小班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

2.2.3 合作研讨式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研讨性教学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讨论题目的确定和选择。教师提前一周给出讨论题目,题目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每组学生在备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查阅资料,并写出个人学习报告,要求1000字左右。

②讨论小组的分配和任务分工。根据学生选题情况,分组讨论,每小组 5-6 人,并确定组长,由组长负责指定每次“学习研讨”活动的主持人、汇报人和记录人员等,并将结果上报老师。

③具体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各小组组长召集本小组成员就该小组所承担的研讨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形成自己的观点,准备小组发言材料,并在课前预讨论,并形成汇报课件,由一人代表进行汇报,汇报时间为8-12分钟,汇报统一安排时间随堂进行。

④课堂研讨及点评。各小组汇报人代表本小组进行班级汇报,其他小组的同学以及指导老师就该小组的汇报内容展开提问,汇报人及其小组的其他成员予以作答;指导教师就各小组查阅文献、汇报情况及团队合作等作为评定指标,做适当的点评,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班级学生对本次研讨活动的点评及感受。

2.2.4 制定合作研讨式教学考核办法

针对上述的合作研讨式教学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环节中,我们制定了本次“小班”讨论考核办法,即每一小组成员在本次学习研讨活动中的最终成绩(百分制)=个人成绩(50%)+分组成绩(50%),其中,个人成绩(50%)=个人文献查阅成绩(20%)+个人自主学习报告成绩(30%),分组成绩(50%)=分组研讨学习记录成绩(10%)+分组研讨学习发言报告(10%)+分组发言的现场评分成绩(25%)+本次研讨活动书面材料汇编成绩(5%)。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既评价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促进了合作研讨式学习的有效开展。另外,通过改革考试命题方法,在试题中涉及了合作研讨式学习相关题目和部分前沿热点问题,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通过考试成绩可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 商洛学院细胞生物学合作研讨式教学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教学效果反响良好

通过连续几届的合作研讨式教学实践探索表明,本此教学改革对学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学们普遍比较认可和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认为使自己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并建议在时间能够支配情况下多选取几门课程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

3.2 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

从连续四年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年终考核结果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优秀率呈现上升趋势,如生物技术专业该课程考试成绩优秀率从2009级的7.1%上升到2012级的22.7%;近年来,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与该课程相关的论文题目每年平均占该专业的26.7%;从近三年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考研情况来看,以该课程作为专业课的学生平均每年占考研上线率的46.7%。

3.3 教学成果推广初显成效

随着近年来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本课程于2014年在该校生物学院开展了首次教学观摩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院领导和在场教师的充分肯定,并申报了商洛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其教学成效对于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任课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型课程建设和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4 地方高校开展细胞生物学课程合作研讨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任务分工

在合作研讨学习过程中,组建合作小组是一个关键因素,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有利于学习团队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只考虑到各小组的人数是否均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性别、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学习功效的发挥。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实施中应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任务分工,才能发挥最佳的合作效果。在合作式讨论中,除了适当考虑学生的自愿组合外,还应按照、学生的性别差异、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差异进行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5]进行分组,每组设一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讨论。

4.2 积极主动开展课外讨论活动,注重学习实效

在合作讨论中因对小组成员的监督力度不大,导致个别成员责任不明确,出现不参与现象,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小组研讨学习成为个别学生的研究,而其他同学因基础差、性格内向,自愿放弃发言机会,长期以来,他们就对合作式学习失去了兴趣,达不到合作研讨学习预期的目标。

自主学习是合作式学习的基础,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求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开展课外讨论活动,完成文献的查阅、资料的整理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而不是将合作式学习流于形式。为此,在明确小组分工和责任义务的同时,要求每一个人在讨论前提交《个人自主学习报告》及《文献资料清单》,一方面是证实本次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另外,以此为依据,给出该生此次合作式学习的个人成绩,如果该项目不过关,不仅影响到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还会影响到小组的总成绩。这样小组成员基本都会全力以赴,做好自己,为团队争光出力。

4.3 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合理设置论题

合作讨论的题目难易度及趣味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是讨论成功的关键。主要有题目过大、过难;趣味性不够、实际应用性不强等。题目过难,学生难以理解,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讨论时学生不做声,讨论课效果不理想。

在今后的合作式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合理设置论题,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应适中,应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发展各种能力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实现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的协调统一。问题设置还应具有一定的激发性,因为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被动学习,对讨论积极性不高,因此,问题应考虑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要能引人入胜,引起悬念,甚至可适当带些辩论色彩[6]。其次,选题应符合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一定的应用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习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4.4 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严重影响着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常出现学生不配合或不积极等情况。

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讨论环节中,就必须取消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如平时考核(15%)+讨论课评价(35%)+期末考试(50%)。只有建立客观、公正的学习考核评价体系,才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否则合作研讨式学习模式就会流于形式,影响新模式的推广和执行的持久力。

4.5 转变教师观念,组建教学团队,营造教改氛围

在合作研讨式教学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本次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如果教师观念不更新、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愿意在研讨活动中花费精力,那么就很难推进教学改革工作;或者有些教师对研讨式活动理解有误,认为合作研讨式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不用花费精力查阅文献,只是组织课堂就行,往往出现教师掌控与引导能力低下等问题,如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措手不及、教师对最新的前沿动态了解不够,在总结中难以凝练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角色混乱的现象。另外,由于教师之间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教师很难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这也限制着研讨式活动的开展。

在合作研讨学习中,学生面临的大部分问题在小组讨论及课堂讨论中已初步解决,但因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认知能力偏低,对于一些个别问题还需要与教师共同探讨,因此,教师应查阅大量的文献,形成自己的见解,有效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理论。另外,教师的课堂组织策略也很重要,如,建立发言奖励制度,将发言、提问次数与成绩挂钩,要求学生脱稿汇报,防止学生枯燥的念稿,对于念稿的学生,其成绩应适当扣分。

研讨式教学中还应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搭建有效的教学平台,以便教师进行交流,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环节,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内容、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6 加强政策支持与激励制度保障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虽然已经意识到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但由于受观念、资源、资金的限制,教学改革的步伐较慢。近年来,学校也与国内研究性教学示范改革院校进行了合作,先后派教师及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至今,在制度保障、工作氛围、评价机制等管理制度上的引导与系统保障不到位,导致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教师动力不足,难以使合作研讨式教学有效开展及推广。

合作式教学不仅需要氛围、方法策略,还需要学校政策的支持,以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否则就会限制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推行。因此,学校应成立教学改革组织机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对于教师的评价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仅仅以论文和科研来衡量教师工作业绩,对于已经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教师,应在其原有工作量的基础上计算额外工作量,对于教学改革效果好的教师应给予特别奖励,这样才能激励其他教师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来,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形成,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专业内涵建设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翟中和,王忠喜,丁明孝.细胞生物学[M].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桂萍,杜雪玲.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0):229-230.

[3]王金发,王国雄,何炎明,等.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4,1:32-33.

[4]王金发.探究研究性教学——用心授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4(9):20-21.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 实验课 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4-02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科学,作为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技术,理论等已融入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中,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随着实验教学体制进一步革新,实验内容不断丰富,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层次较高的实验在实验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重。医学细胞生物学是新疆医科大学精品课程,而实验课将在专业课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偏多,实验课程,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少,学生学到的知识过窄,实验方法和技能单一;老师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学生照样操作,常常由于不用动脑而忽略了实验中新的现象,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

1.开放式实验教学活动实施过程

开放式实验教学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分别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预备阶段、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案的修订阶段、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阶段和开放式实验教学结果总结阶段。开展对象主要为临床、预防、检验、影像等专业学员。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开放式实验安排 下学期由我中心生物学实验室对在校生开设为期1-2个月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多选择在星期六,日,由本教研室的教师和实验师联合管理和带教。每次开课前一个月向学生公布本学期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时间及可容纳学生人数学生自愿报名,实验室负责老师根据学生报名情况统筹安排,合理调整学生实验人数,并为开放式实验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反馈给学生。由于实验室能供开放式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较少,实验场地较小,师资力量有限,无法同时开展多组实验,而且本实验室是第一次开展开放式实验,开放式试验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保证开放式实验的教学质量,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活动采取自荐的方式。参加者分为2个小组,每个小组30~40人,隔两周重复一次,由两位教师负责每个小组的指导。

1.1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预备阶段

此阶段,指导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参考《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实验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资料,根据实验的要求,结合实验室现有的条件,结合自身特点及实验室现有的条件,设计试验方法和步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至少两种综合设计性开放式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前期准备,实验条件要求,实验计划进度等),最后选择符合实验室实际仪器设备和试剂条件的步骤,编写开放式实验方案。

1.2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案的修订阶段

指导教师要审议前阶段提出来的试验方案的过程中,与学生开展可行性讨论。在讨论过时,应先由学生介绍实验方案,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学生能力,实验设计可行性等因素对方案进行修正。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因此指导教师在审议,修改实验方案时,一是要考虑到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哪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哪些试验方法,熟悉哪些实验仪器操作,是否允许学生创新;二是要体现内容新,难度适中和可操作性强,充分满足实验目的要求;三是要尊重学生思路,让学生畅所欲言,尽量满足学生的创新欲望。

1.3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阶段

即完全开放式实验教学阶段。当实验方案确定后,首先指导教师介绍实验室安全规则和仪器性能,特点等,使学生熟悉实验操作要领,正确操作和使用实验设备。在实验进行前,学生自己按照方案动手准备实验材料,配制相关试剂和实验仪器等实验前准备工作,实验技术人员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验需要提供相应的实验保障,避免大包大揽。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现场指导,随时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为学生实验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分析条件,必要的设备材料等)。体现本论文的目的,在实践中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确实得到实际工作经验的锻炼。

1.4开放式实验结果总结阶段

当实验结束后,应由学生自主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按要求编写出实验或研究报告。在学生分析,总结阶段,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或研究报告要求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解答其存在的疑难问题。当实验或研究报告完成后,指导教师应针对学生此次实验或研究情况进行分析,肯定其成功之处,指出其存在问题,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8篇

收录世界上150多个国家、56种文字出版的16 000种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资料汇编、技术报告、新书及视听资料,还报道30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的专利文献。收录的文献占世界化学化工文献总量的98%,该数据库是世界化学化工领域最权威的数据库。学科范围包括化学化工、生物、医学、药学、轻工、冶金、天体、物理等。到2004年,CA收录中国(含港台)期刊900多种。

二、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EMBase(ExcerptaMedical Database/EM)

EM是荷兰Elsevier Science B.V.出版商建立的书目文献数据库。涵盖70个国家、地区出版的5 000多种期刊,覆盖各种疾病和药物的信息,无可匹敌的欧洲文献汇总及更多的亚洲文献。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用英文出版的大型医学文摘,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二次文献之一。EM收集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还包括与医学相关的许多领域(生物医学工程、卫生经济学、医学管理、法医学等)。EM到2003年共收录中国(含港台)期刊64种。

三、俄罗斯《文摘杂志》(简称PЖ/AJ)

于1953年创刊。收录了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66种文字的科技文献,包括22 000多种期刊、10 000多种图书、6 000多种连续出版物、15件发明证书和专利以及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等。是目前世界上引用出版物最多、报道量最大的一套文摘刊物。其所收录几乎包括了所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俄罗斯《文摘杂志》2005年收录的中国期刊693种。

四、美国生物科学数据库(BIOSIS Preview简称BP)

是由美国生物科学信息服务社(BIOSIS)生产的世界上最大的有关生命科学的文摘和索引数据库。BP收录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 500多种期刊和1 650多个会议的会议录和报告,每年大约增加28万条记录。报导的学科范围广泛,涵盖所有生命科学内容,其中包括(不局限这些学科):空间生物学、农业、解剖学、细菌学、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生物物理、生物技术、植物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环境生物学、实验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

五、《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简称SA)

电子版称为INSPEC,覆盖了全球发表在相关学科领域的4 200种期刊(其中1/5为全摘),2 000种以上会议录、报告、图书等,文献来自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29种语言,收录年代自1969年开始,内容包括:物理、电气工程、电子、通讯、控制工程、计算机和计算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科技文献。1998年选用我国期刊已达100种。

第9篇

关键词:教师科研;研究型教学;生物科学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最早起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以典型问题组织教学的“做中学”形式[1],后来又综合了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而逐步构建起来[2―3]。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它将学习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摒弃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4―5]。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客观上以研究型教师队伍为支撑[6―7]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一个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以及学生的合作者[8],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9],学生在获取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与我国古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一、高校生物学科专业教学现状

作为实践性的自然科学,各种生物假说或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实验的验证。但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授式教学为主导,在理论授课中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学生记笔记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许多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探索,如课堂采取互动式教学、前沿专题、问题讨论等具体改革模式,但这些改革措施依然脱离不了单向传授的主导模式,这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例如,生物的实验课课时偏少,主要是以经典验证性的生物学实验为主,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验过程基本是按既定步骤进行,几乎未涉及探索性的实验。在此情况下,教师上实验课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做实验是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讲仅仅是熟悉了一遍实验操作流程而已,由于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实验印象并不深刻,知识技能不能巩固,学习收获不大。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课以外,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这些教学环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实习中比较重要的要数植物学与动物学的野外实习,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实体,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新现象的发现与探索兴趣,从而起到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但从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却更多倾向于对课本知识的一种实体认证,这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将实物与课本动植物特征描述进行匹配之外,就再也没有探索性的认知过程。这种实习模式使野外实习几乎变成了野外旅游,学生在实习一两年后已基本不认识以前熟悉的植物了。又如毕业实习是检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但从许多高校生物科学毕业实习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工厂实习多半是从事一些与学科专业关系并不密切的劳动力工作,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实习单位后表现平平,实习单位不敢让其进入关键的生产部门。再如,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大学知识学习的综合能力的总结,理应带有创新性的元素,但是,从目前许多高校生物科学的毕业论文来看,多数毕业论文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的环节,而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最近十年的学生数量增多,使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数量大,无法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培训和充分发挥。

事实上,生物科学是兼具理论性与实验性的专业,系统的学科理论与先进的实验技术构成了专业结构的主体,因而对于本科生来讲,如果没有丰富的研究基础与实践经验做后盾,要在理论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性实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比如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科研教师强力支持,项目普遍不能圆满完成。因为生物科学研究不是单靠灵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依靠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理论水准,只有与教师科研实验紧密相结合,才能达到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目标。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提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单向传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为此最近几年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大部分的教学改革还基本停留在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平台或手段。教师科研在研究型教学实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科研是沟通教学与科研的纽带,科研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容易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受到学科研究前沿思想的熏陶而激发出创新的火花。生物科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实验学科,科研教师要不断跟踪最新科研信息才能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建立在教师科研基础上的研究型教学发挥了教师在科研素质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与教师科研平台结合的主要措施

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均有大量的重叠,而每个教师所授课程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结果在教学上做了很多“无用功”,此外也易导致知识的连续性中断,由于教师对小专业内容的局限性,只讲述单一课程内容而忽视了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与承接。由于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生物科学不同领域的交叉越来越明显,研究层次的深化和研究手段的通用,使传统的按单门课程来教学的模式逐渐丧失其高效性。而目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立项都是基于生物大学科系统的生物学理论来进行科学问题的论证,其实施过程也必然要求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系统联系,因此教师科研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打破这种一门课程一个主讲教师的模式,而应强调实验研究和创新培养,推行“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 的教学模式,即将专业课程按大学科的研究方向与尺度进行归类,同时将任课教师按科研方向与内容纳入不同的研究组库,增加实验课时数使其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指导组教师的统一安排下根据研究进度和内容选择实验场所。在这一模式下,教学选题不再局限于单一方面的简单观察,而是对于某一生物学现象从浅显的外部特征描述到生物发生的生理代谢、分子作用等内部机理的探索。

基于这一模式,可将生物科学按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生物学等进行大课程分类,而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之类的课程属于研究层次的类别。在每个大课程下按研究的尺度或水平进行细分,如将植物学分为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不同的课程对同一生物学问题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讲述的科学研究层次也不同。例如学习植物光合过程,在植物学部分侧重于讲述气孔的作用、叶绿体的形态结构,植物生理学侧重于光合作用过程,细胞生物学则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重复简述,这表明单一课程由于内容侧重点不同,对于一个生物学过程有的不能全面阐述,有的则又相互重叠,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把握以及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的认知。根据“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的教学模式,本节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其一,将光合过程所涉及的不同教材知识内容归纳为一个知识点组;其二,将从事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科研的教师优化后成立教师研究组;其三,将生物科学专业的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由表及里进行的综述归纳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组,对于知识点组之外的零散知识由学生自由阅读即可。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知识点组的教学按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②在一个知识点组研究课题实施期间,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课题研究计划;③课题文本需按照科研课题申报格式进行撰写,突出强调课题申报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

为确立上述这一模式的规范性,学院应该在管理层面上对生物科学大专业的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及优化,并会同全体专业教师进行模块化的合理性讨论,直至建立成熟的知识点组库。知识点组库的建设既要考虑到生物学知识的广度,又要考虑到研究的深度,以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建立指导教师组库,学院应每隔一段时间汇总指导教师的科研内容输入库中,以备学生在考虑课题研究内容时有效选择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孙成立,王希敏DSP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306―315.

彭熙伟,廖晓钟,陈金兵工科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高教论坛,2011(11):39―41.

高文庚,李平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12,39(01):111―116.

李晓明,张国磊,李彦军研究型教学方法在《高等工程势力学》课程中的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05.

唐 海研究型教学在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2010(03):99―100.

袁 方大学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11(0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