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校园德育论文

时间:2022-06-27 08:48:20

导语:在校园德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园德育论文

第1篇

一、校园文化的种类及其作用

校园文化就是指校园各种文化及其活动的总称,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分为两大种:即,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 校园的物质文化,分为设施类和环境类。

(1)设施类。校园内的各种设施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设施,校园文化活动就难以得到顺利的进行,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环境类。这里主要是指显性的校园环境,也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其主要包括墙报、宣传栏、教室装饰、宿舍布置、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等等,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感染作用,真可谓“道是无声却有声”。

2. 校园的精神文化,分为认知类、娱乐类、规范类、传统类、时政类。

(1)认知类。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应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启迪学生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认知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报告会、读书活动辩论会、影视评论、知识竞赛等等。

(2)娱乐类。此类文化活动倍受学生的青睐。小学生好玩、好动、好乐是他们的天性,学校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有适当形式和健康内容的娱乐场所,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娱乐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看影视、音乐欣赏、舞蹈、琴、棋、球类,文娱晚会、游园活动、艺术节等等。

(3)规范类。此类文化是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是学校进行正常办学活动的需要,又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纪律观念和良好作风的需要。规范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校服校徽、班级公约、《守则》、《规范》等等。

(4)作风类。此类的校园文化既是显性内容,又有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心领神会的隐性内容,但却能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指导和制约学生的言行。作风类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等。

(5)时政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关心时局的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组织各种时政类的文化活动,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时政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读报活动,时政讨论会、时事知识竞赛等等。

二、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从以上校园文化的种类及作用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校园文化具有极其显著的德育功能。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认知的功能。校园文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能力。它有强烈的感染力、渗透力,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它渗透着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认识世界,了解国情,面对现实,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具备导向的功能。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它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摧人奋进的力量。一场好电影,一场生动的报告会,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对待现实,对待别人,引发高昂热情,向文化科学进军,向文学艺术的圣殿进发。

3. 优化环境的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设施类和环境类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优化育人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4. 培养能力的功能。开展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磨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说话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等等。

三、努力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校是一种按科学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优化育人环境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我校十分注意抓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的工作,我们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抓显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一手抓隐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要完全达到“四化”要求,需要花费相当的资金。当前,教育经费十分紧缺,我们要根据现有财力量力而行,以提高校园特殊育人环境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至少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训:即校训;二图:即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三规:即《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有:即有升旗设施、宣传栏、有图书阅览室、有校史展览馆;五旗:即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

(2)隐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指“三风”:即校风、学风、教风的培养。“三风”是由学校师生思想观念、行为表现、人际关系、精神面貌等所构成的整体状态,对绝大多数师生的言行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注意培养,才能形成优化的育人环境。

2. 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我们以创建区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为契机,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积极培育市级“乒乓球传统项目”、“书香校园”办学特色,成立各种艺术团、文社、书画院及各种兴趣小组等,精心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安排适当的地点,投入必要的资金,保证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快乐,受到教育,身心获得健康的成长。

3. 重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密切,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发挥其德育功能,对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1)创造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开展“美在教室”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美的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创造美的愉悦、自豪的心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达到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文明的班级文化心理。主要是指同学间和睦的人际关系,奋发向上的班风,端正鲜明的班级舆论导向等。培养文明的班级文化心理,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感染力、战斗力。

(3)开展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班级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是寓德育于活动之中的良好形式。因此,我们对班级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实施,以便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横向联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还得加强横向联系,借以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通过横向联系还能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校园文化的横向联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1)与社会文化的横向联系。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交流过程中,学生有更好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适应社会,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今后投身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与兄弟学校校园文化的横向联系。通过与兄弟学校校园文化的联系交流,不但增强兄弟学校的友谊,而且,通过多种竞赛活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第2篇

道德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长期积攒的优秀文化元素的结晶体,是约束社会民众个人行为的重要指标。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就青少年群体而言,道德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基础教育工作的成效。

1.1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在这个时期形成。道德教育工作可以很清楚地告诉青少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并且通过众多的教育实例以及理论分析,可以让青少年透彻地理解,为什么这样是对的。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量变促成质变的过程,只有在青少年时期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保证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此,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1.2有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青少年时期是学知识、学文化的重要时期,古语有云:幼学如漆。古时有孟母三迁,可见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对现代教育十分重要。德道教育工作能够结合具体事例不断教育、不断感染我们的青少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从而形成群体效应,构建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1.3有助于青少年正确审美情趣的形成审美情趣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人在长期的观察、判别、思考过程中形成的审美鉴赏能力。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十分重要,若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偏离主流审美,就很容易“变态”,进而形成不正确的、畸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人性美、社会美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只有正确地看美、审美、品美,才能够构建起健全的人格。

1.4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要有人就会有群体;相反的,群体的行为也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面对整个青少年群体,每个人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所有人的共同成长的结果就是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2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网络发达,充斥各类不良信息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网络上健康信息、不良信息鱼龙混杂。而青少年时期正是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很多学生分辨不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迷恋网络,并在垃圾咨询、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形成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校园环境复杂,不良社会人员较多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员构成越来越复杂,校园也不例外。几乎每个学校校园中都会充斥着这样那样的人群。很多青少年在社会不良人员诱导下,逐渐认同他们的做事行为准则,道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2.3青少年思想前卫当前,九零后、零零后已经“崛起”,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八零后、七零后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有所不一。很多青少年觉得道德教育工作讲述的都是老古董,“不入流”,不认同道德教育工作的内容。

2.4传统文化缺失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有着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当前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传统文化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凝合剂,传统文化的缺失也是当前道德教育开展的一个阻碍因素。

3如何加强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措施。

3.1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不能丢,要深入研究历史,要挖掘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正面的文化因素,摒弃文化糟粕,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只有在文化上形成高度的认同感,才能够有效地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道德教育工作。

3.2强化道德教育师资力量道德教育工作专业性、正对性很强,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要加强道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要从专业教育、培训的角度入手,着重加强队伍业务能力,同时要着力于研究新时达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动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3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当前青少年都喜爱网络,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增长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网络是另外一个世界,只有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坚决扫清不良信息,还青少年一个纯洁的网络世界。另外一方面,校园网,校园FTP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共享平台,各个院校如果能够最大程度上丰富自身的信息量,也是构建良好网络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3.4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我们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这个十分重要。要让青少年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认同什么样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明白自己当前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来说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能够有效避免青少年在最重要的时期无所事事,让他们的每一天都活得充实,有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做好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分析研究、有效有力执行才能够做好。

4结束语

第3篇

一、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和谐的工作体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关键在于学校的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要和谐发展。一方面,构建全员合作的教育关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最佳教育合力,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另一方面和谐教育要融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渗透在教学、科研各个环节,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管理相结合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机制的必要手段。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在通过规章制度等约束人的行为的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导向融于其中,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坚持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 政治工作原则,通过将教育落实到管理中,把管理上升为教育,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互补互促,以达到塑造人、引导人、规范人的目的。

3、建立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服务机制。近年来,技工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如学生中的贫困问题、心理障碍问题和就业困难问题等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建立服务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贫困生资助机制。要在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重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资助形式,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在关心人、帮助人的同时,更要教育人、引导人。二是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心理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三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开展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将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各个环节。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机制

和谐的教学机制是和谐教育的中心。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课程是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物,是决定人才发展方向、水平和素质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教育与学习的基本依据,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共性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和谐的课程体系应当实现社会化课程与个性化课程的统一。社会化课程是指那些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个体遵守共同的社会行为和行业规范,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课程。另一方面,和谐的课程体系还应当体现科学化教育与人文化教育的统一。目前,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愈来愈带有功利的性质,一些技工院校也纷纷调整课程设置,过分的强调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用性技术课程的不断增多,极大地削弱了有利于学生扩展眼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学科设置,导致学生更热衷于个人就业目标的实现,放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责任,这样的教育机制已经成为了纯粹的职业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三、构建和谐的管理机制

不论是从现实还是从理论上看,要實现教育的和谐必须从制度入手,建章立制、加强领导、优化管理,这是搞好和谐教育的制度保障。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完善与之相协调的学校管理。在强化目标管理意识的基础上要树立现代的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的管理机制,明晰管理的层次和职责,提高管理的和谐程度和效率,以实现和谐教育的管理目标。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发展乃至社会声誉的决定性要素,因而学校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工作的焦点应当是满足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工作的聚焦点应当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多元化需求。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公正与情感的交融

社会的和谐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理应包括建立学校内部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师关系、干群关系等,而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结果。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德育德育生活化

一、现代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现在,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上大学似乎已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而言,愁的是如何才能上一所重点大学,或者如何进入一个前景光明的专业。于是,更多的孩子在高考时把眼光都投向了热门专业、重点大学。从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成人高校优化组合而成的高职院校,也相应地调整了专业与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生源质量的下降,似乎还是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些学生无论在文化基础、道德素养,还是行为习惯上都与普通高校有差距。因此,有部分教师把某些职业院校面临的办学困境归咎到这一点上。从而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丧失了信心,认为道德教育对这些学生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孺子是不可教也”。其实,我们认为,一味的埋怨、指责高职学生是不恰当的。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对于这些所谓差生更是如此。他们在小学、初高中阶段,也许因为各种的原因,成绩落后,遭受歧视丧失学习兴趣,滋生一些不良习气。到了职业学校,如何改变这些不良习气,重新树立自信心,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职业院校的教师们重要的责任。因此,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德育,即对意志、兴趣、性格、心态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职业学校工作中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为了避免道德教育在传统方式下变成教条化的说教,我们可以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对于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生活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厚望,但是我们在实际中却看到学校德育工作如今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德育无能。不光是职业学校教师抱怨,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的实效性偏低。学校德育如何才有实效性,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更是一个难点。

近几年来,在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有许多学者呼吁德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提出“生活德育”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以人为本”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真实体现,真正地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到德育的视野,同时提高了德育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德育内容的实践性。道德教育生活化并不是要德育简单的等同于个人生活,更不是要降低德育的品质,而是要让德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个体在德育情境中,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领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锻炼人生智慧。这样,德育过程就成了个体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不断发现、增长、丰盈的过程,而不是对个体人生的灌输;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识与选择愿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服从的奴隶;教师成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顾问,而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规训的权威。

三、职业院校如何实现道德教育生活化

1.合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

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更加要与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更加注重道德情感的陶冶,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注重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以优秀的文化资源来哺育学生”。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志愿者、义工等活动,有效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把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体验切实的联系起来,将道德理念化为道德行为。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或拒斥一定的道德价值,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由于受到社会上有些人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的影响,许多职校生觉得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师,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前途,造成了职校学生的挫败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被淘汰者,瞧不起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不仅要求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具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应以身作则并且坚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心灵,让书本中的理论和学生的心灵相沟通,和学生的思想相碰撞,师生之间应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过平等的对话、诚恳的点拨,使学生由茫然到释然,解决心头的困惑。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必将面临更多的技术挑战,更多的道德考验。如果说我国的德育观是一种“大德育观”,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那么职业院校的德育内容还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适应职业变化的教育。我们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正在探索中不断的取得进步,德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正是教育者在共识价值和社会主导价值的指引下,从职校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促进了学生个人品格的生成与建构,实现了道德主体理性、自由的发展,体现了教育者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2]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3]李国春.论高职院校德育氛围的营造[J].教育与职业,2006,5(14).

第5篇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业余体育活动,推进篮球运动的发展,完善篮球运动体系和水平,1998年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正式成立并推出赛制,模式为连年举办.这一举措即是对党的良好方针的贯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本着“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的理念,用优秀的教育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来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自CUBA开始第一场比赛,便对高校育人和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构成了自身为主体,依托校园精神的CUBA校园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CUBA的文化渲染功能

CUBA作为大学生自己的篮球联赛,具有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功能,同时也具有影响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养成的文化渲染功能.做好CUBA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对于篮球技能的良好掌握,健康体魄的良好铸就,更加重要是要培养敢于拼搏、奋勇争先、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创设一个充满人文的篮球氛围,把篮球承载的积极精神传递给大学生,同化大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塑造自我,为踏入社会而打下基础.

2、CUBA的文化凝聚功能

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可以产生出凝聚力,而体育运动因为其特殊性有着很多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凝聚功能,整个联赛宣传和进行的过程中,就是不同高校的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产生出的联赛价值一旦被社会认同,在队员和观众之间就会产生相同的价值理念,成为彼此感情交流的桥梁,从而形成更加坚实的凝聚力.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在CUBA中,可以受到联赛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出一只具有凝聚力的优良队伍,这对大学生积极奋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3、CUBA的文化融合功能

不同的文化通过交流、碰撞、冲突和整合,可以融合成为新的文化.很多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容易迷失和困扰,更多的看重自身利益而变得功利,缺乏终极的价值目标,难以抵抗一些诱惑和欲念,而失去生活的真谛,而难以探索人生真正的价值.这样缺失了责任感、人文精神和创造性的大学生,不仅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CUBA联赛的出现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点,其极强的文化融合功能,倡导自由和公平竞争,提倡在过程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人价值的凸显,同时还强调集体利益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可谓是中西交流、天人合一,大学生在CUBA联赛中可以有效养成良好的气质、品格和人文精神,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人才的战略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4、CUBA的文化疏导功能

在观看和参加CUBA联赛的之后,可以有效疏导心中的窒闷情绪,在激情澎湃的比赛中,情绪的释放最为直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这样的释放方式可以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和一些不健康情绪的生成,陶醉自我、在精彩的进球而声嘶力竭的欢呼,又为一个个失误而遗憾,丰富的情感表达有益于其自身情绪的疏导和排解.相关研究表示,CUBA联赛的文化可以使得观众和参与者的不良情绪和攻击性的本能,通过联赛而疏导为公平竞争的篮球比赛文化中,这可以有效缓解因为学业、成绩、就业、理想与现实等因素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压力和困惑,避免了心理亚健康现象出现的概率.通过观看CUBA比赛,具有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可以被别人欢呼和拼搏的精神感染,体会健康快乐轻松的篮球文化,调节情绪、忘掉忧愁、净化心灵,让所有的大学生疏导文化,展示自我魅力,开发创造性,给身、心以极大的满足.

二、CUBA的校园文化意义

1、健康体魄,优化校园文化主体

高校篮球运动的首要任务是给予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体能,这也是一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情绪,为学习提供充足的能量,来很好的完成学业.CUBA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建设过程的进度和质量,对于高校来说,如果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过关的话,就难以开展丰富而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就算是有了很好的规划和筹备,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也是难以开展的.CUBA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通过运动来强健体魄,坚实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运行的基础.

2、活跃气氛,提高校园文化活力

体育活动从某些方面可以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是否有活力和潜力,因为体育活动是一种外向型的文化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可以很好的达到增强气氛,提高校园文化活力的目的.CUBA就是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的活动,也是能够发挥活跃气氛,提高校园文化活力作用的基础,也是校园体育活动中群众参与度高,流行度高的一项活动,很好的开展CUBA联赛,可以大幅度带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进而提高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提高情趣,美化校园文化生活

从CUBA联赛确立以来,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都掀起了一股篮球文化,让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运动来提高身心健康的行为也是越来越多,沉重的学习负担有了地方来舒缓神经,篮球沙龙,联赛志愿者等活动更加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社会历练,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健康体魄、陶冶情操.相关研究表明CUBA联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的大学生,不仅对篮球运动更加有兴趣,积极向上的情绪也是常常放在脑海之中,并且有助于其观察力、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培养,提高克服困难、充实自我的能力.

4、优化竞争,示范化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需要公平、公正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也要灌输这样的理念,而CUBA一直以来都秉承公平竞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这种合理的竞争方式会被校园文化活动所采纳,受其影响,在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将被很好的优化,让他们通过体育运动的开展,既健全了体魄,又充实了品格.消除校园内不公平、不公正、不恰当的竞争方式,使得校园文化开展更加有序公正,进而培养公平公正的学生情绪,这个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坚持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第6篇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第一,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的改变。一位哲人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提供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校园体育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它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

校园体育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3.校园体育的作用

校园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能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

4.校园体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校园体育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而且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意志品格,陶冶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体育给文化启蒙带来很多东西,体育比赛中自由发挥的创造精神、挑战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都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文化素质。正是因为这样,无论是参与体育运动还是观看体育比赛,都会对人有启发作用。文化校园建设是将课堂教学和其他方面融合起来,构成全方位育人和文化启蒙,而体育是这其中的重要部分。体育及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顽强拼搏、永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总之,体育对振奋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校园体育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与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只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忙得不亦乐乎。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由于忽视人的素质教育,产生了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如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质上的缺陷,个性畸形发展,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智能强盗”,高科技犯罪严重扰乱着社会秩序。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许多著名大学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加以改造,采取的必要措施,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第7篇

1)地区性特征。

地方体育项目,是在一定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具有该地区的体育文化底蕴和特色。

2)历史性特征。

地方体育项目,是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就其形成、传承和发展看,有的是当地民间形成的为了祛病延年、娱乐身心和提高竞技水平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有的是在地方体育布局中形成和发展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

3)项目性特征。

地方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体育运动项目的一般特征,它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竞技表演等为目的的一次性活动过程。地方体育项目根据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竞技类体育项目。如射箭、摔跤、武术、石锁、高脚竞速等存在有一定竞技形式的体育项目。二是娱乐性民俗类体育项目。如蹴鞠、击鞠、捶丸、蹴球、舞龙、舞狮、摇旱船、划龙舟、划竹筏、跳棋、打花鼓、花鼓灯、秋千等,以娱乐身心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体育项目。三是养生健身项目。如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

2高职院校体育课引入地方体育项目的意义

2.1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突破了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丰富了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在体育课中引入了地方体育项目后,传统的以田径、球类、体操等竞技内容为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逐步演变为竞技表演性、强身健体性、歌舞娱乐性、体育娱乐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体系的变化,不仅丰富了课程的内容,重要的在于更有利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元目标。因此,在访谈中有很多高职院校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教师认为,“这是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改进体育课程教学的最显著效果之一。”

2.2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后,推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应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在引入地方体育项目后,许多学校把地方体育项目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使原有单一的必修课设置格局改变为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格局。对部分有地方体育特长的学生、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除规定必修的体育课程外,通过“三自主”的课题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上课内容和时间,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地方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除了这些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外,还在于这些项目比起田径、球类等竞技运动项目来说,更能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如在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上,被称为“地上斯诺克”的“蹴球”所具有的技巧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特点,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和爱好者;又如安徽国防科技职业院校开设的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翻子拳”,吸引了有专长的学生,2012年11月该校学生吴健在安徽黄山市举办的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夺得男子铜牌;还有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凤阳花鼓”,它集体育、音乐和歌舞于一身,开展起来不受天气影响和场地限制等特点,受到女同学的青睐。

2.3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拓展了体育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和校内外联系

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院校在引入地方体育项目后,把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了体育课程之中,成立了体育项目校运动队和学生体育活动协会,如校武术队和武术协会、校舞蹈表演队和舞蹈协会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校际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联系的课程结构。从调查的11所高职院校看,为了更好地学习地方体育项目,目前已有4所学校的学生自发成立了以地方体育项目为学习交流内容的体育协会,如武术协会、毽球协会、花鼓舞协会等,还聘请体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或顾问。

2.4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对地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推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校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又是教育的阵地,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中,有利于地方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普及和推广。如根据笔者在安徽省滁州市部分学校的调查,具有“东方芭蕾”之称的安徽“凤阳花鼓”,被引入滁州地区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后,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推进了地方特色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如今以“凤阳花鼓”为内容的体育运动形式,如“花鼓舞”、“花鼓灯”、“街舞”、“扇子舞”已在滁州地区广泛流行,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形式,并成为滁州地区“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亮点。

2.5在体育课程中引入地方体育项目,有利于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建设本校特色体育项目

第8篇

【关键词】士官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发展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教育训练始终是军队战斗力生成和增长的最主要途径。新的士官制度已经实行,建设一支高素质士官人才队伍的战略工程任重道远,必须充分认识士官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准确地认识现代化新型岗位士官教育的定位,解决当前士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更好更快地推进士官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现今军队院校士官教育的现状

1.教育理念滞后

当前士官教育的定位,与时代需求以及对士官素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异,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在士官教育就是一种以职业为基础的教育的认识上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及时、合理地提升。任职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学历教育,它是一种必须以培养驾驭未来战争所需的实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的,以适应战场复杂环境、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评价指标的特色教育。

2.在教育环境的构建和开放性上存在认识偏差

当前军队院校的士官教育,开发步伐迟缓。(1)重视“硬环境”忽视“软环境”。目前,一些院校对校园外观环境的构建较为重视,忽视了对人文环境、和谐环境及增强“内功”的构建。(2)重视管理忽视教学。只是重视管理层面,而忽视了管理与教学的内在联系,使管理和教学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3)对既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对图书馆、现代教育资源只注重“有”,不注重“用”。(4)实践性教学场地严重不足,赴部队实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正常开展。

3.教学核心认识不够

认为士官教育简单,层次低,不需要花太多工夫,导致院校教学、建设与管理失衡,严重制约其发展,转型没有明确的思路。院校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去研究与探讨士官教育转型的方法、步骤与措施,思路模糊不清,导致士官教育转型步伐缓慢。

4.培训模式单一

士官队伍年龄结构的多元、技术要求的日趋复杂、任职岗位的多样选择等特殊性,决定了士官培养模式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但当前的士官培训模式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过于单一,与未来战争对士官一专多能而又有创新能力的需求不相适应。

5.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每门专业都有相对科学、规范的课程设置,但从目前情况看,士官培训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受传统模式的制约,很难适应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满足部队岗位任职需求。(1)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比例严重失调,难以体现出专业技术教育的特点。(2)课程开设多而杂,导致学员学习没有集中的针对性和方向指向性。(3)课程设置创新力度不够,课程设置沿用传统的较多,现代前沿领域的应用较少。

二提高士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军事技术发展

1.转变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实现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观念转变。士官教育是军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军官教育相比较,具有更强的岗位指向性,军事职业教育特色更为典型,可以说我军的任职教育本质就是职业教育,主要是指为了使培养对象具备从事某种军事工作岗位能力而进行的专门教育。所以,我们必须从教学观念上尽快实现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变,重在定向的装备岗位士官操作维修实践能力的培养。

2.加快教材体系建设

现今院校为士官教育编写的教材的整体水平不高,仍存在照搬照抄参考教材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士官教育对象的特点,制约了士官教学质量。士官教育的教材,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学历水平,在编写上,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基础知识,并且按照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要求,编写出科学实用的教材,实现教材体系建设的滚动式发展。

3.建立健全任职教育评估机制

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士官教育作为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岗位任职教育,其培养目标的重心应放在对士官的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因此,对于士官教育的评估,应该从笔试、操作技能达标测试、情感评价三方面进行,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相对全面、完整的评估整体。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士官教育创新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运用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应用到士官教育这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对士官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1.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目前士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比如士官学员文化基础较差与课程内容相对较深之间的矛盾,学制较短与科目内容相对较多的矛盾,设备较少与学员实用操作技能相对要求较高的矛盾等等。投影片、录像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营造出教与学的愉悦气氛,有助于培养学员多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士官人才。

2.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教育模式

学员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主动获取已经从课堂和书本拓展到由现代技术所产生的远程网络,虚拟现实交互式人工环境等等。通过这些高技术的演练到实物操作,对性。从“以教员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为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员为主导的新型教育观念,在研究“学”上下工夫,变学员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能力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有助于士官成长

现代教育技术创新了教学内容,不仅为士官学员将来的岗位任职奠定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埋下伏笔。通过高新技术将新的学习理念、学习精神、学习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提高士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即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实际进行学习的能力,做到所学即所用;提高他们创新学习的能力,致力于使他们尝试前沿技术。

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不仅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军事技术的军官人才,同时更需要一大批熟练使用和掌握现代武器装备的士官人才。尊重士官人才独特的成才要求和规律,按需培养,高质培养,以部队军事斗争准备和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为牵引,着眼于部队需要和士官第一任职需要,使他们能经受各方面的考验,担负起当先锋、打头阵的重任。

参考文献

第9篇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1986年上海交大提出“校园文化概念”,1990年全国首次校园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校园文化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校园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优秀文化为主导、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物质形态为基础、以师生创办的社团、讲座等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群体文化。我们所探讨的主要指广义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在高职德育中的作用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德育的核心内容

高职在德育方面应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精神:一是爱国主义精神。高职院校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若无爱国之心此学生则不利于中国之进步与发展,在当今时代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学校对学生爱国之心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二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些人尤其是有些学生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了,一些学生追求奢华生活、盲目攀比、经不起挫折等。这虽然是局部现象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一现象的出现学校不能说没有责任。三是奉献精神。当代高校必须要注意培养好学生的奉献精神,影视《雷锋同志》、《任长霞》、《焦裕禄》、感动中国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奉献意识培养的很好教材,学校对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高职德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物质文化以其独特的物质形态成为师生员工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古代著名书院和当今许多大学大都建于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之地,目的就是以自然景观陶冶学生情操。学校的人文景观如纪念碑、校园雕塑、名人画像等表现伟大人物心系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浩然正气,在学生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学生生活其中,无数次接触会不知不觉、有意无意的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受到熏陶,对道德问题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心灵得以净化、情绪得以感染、道德得以升华。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实现德育的重要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无规矩不成方圆,建设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机制保障,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制度制定好了,是要人去实施的,什么样的人去实施,是责任心强的人去实施还是没责任心的人去实施,结果是不一样的。当然还需要有好的组织,使各个机构、部门、以至个人都能明职责、清任务、权责统一。

三、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推动高职院校德育的健康发展就要重视建设途径的作用,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高职德育工作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一)改进校园硬件设施建设

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应当借助环境的才能得到发挥。因此,学校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上要多注重内涵性建设,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进行重复性建设、浪费性建设,要避免扩建的盲目性。另外在景观设置上要注意景观的和谐性与全面性(校园环境中的景观艺术应该包容有历史、文化或者科学的信息)。要建设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设施,比如学生文艺活动中心等,学校的这些有益于学生的做法将会鼓舞着他们,他们将会拥护学校,以学校为荣,这将对学生德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与推动力。

(二)强化校园制度建设

高校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不仅需要进行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校园制度这种硬手段的运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校园制度建设中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的校规校纪,它对于保障学校德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全。规章制度要是全方位的,校领导要深入调查、集思广益、努力把规章制度做全面,使得可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细。校规校纪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操作性强,避免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条款。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明确。规定既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在纪律面前所有的师生一律平等,切忌赏罚不公、判断不明,若不公正对待学生则会使学生心中对学校充满怨恨,同时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会失去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