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9 14:16:27
导语:在农学本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农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环境的变化,高等农业院校越来越重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不断修订农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不足:具体表现在:(1)教育理念陈旧,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2)培养方案设计中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3)高校教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教学上,其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4)学生对实践教学缺乏兴趣,动力不足。虽然目前的培养方案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师怎样安排,学生就怎样做,最后教师评定实习成绩”的思路来执行,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学生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在:(1)实验室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缺乏,许多实验开展不了。(2)校内实习方面,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校内用地越来越紧张,实践教学用地越来越小,能开展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少。(3)校外实习方面,实习基地数量不足,管理不规范,进入基地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少,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农学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国家公务员考试难度较大,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就要开始找工作或准备公务员考试,参加考研的学生主要精力也放在复习考试上,因此实践课程学生到课率偏低,毕业实习也不用心,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强化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6]。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目标定位
结合农学专业的特点和培养方案,本研究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具有就业导向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具有科研导向的科研能力两个基本能力。一是具有就业导向的实际工作能力,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使其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具有科研导向的科研能力,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农学专业理论基础,学会实验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科技论文撰写等的方法,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具备一定的从事科研工作的综合能力。
(二)内容体系
对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翟云龙等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教学实验、农事认知、专业劳动、公益劳动、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构成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4]15。周可金等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九大环节,即课堂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实践课程的教材、实践教学研究、实验中心建设、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和实践教学改革等[7]。笔者认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论文、科研训练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农事认识、专业劳动、公益劳动、军训及其他活动等12项。其中,前6项侧重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后6项侧重于通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建设思路
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坚持“市场需求约束下的培养模式”,其现实选择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大环境下,围绕学生的毕业取向(即就业和读研)的能力条件,将农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划分为专业实践能力和通用实践能力两部分,以这些能力培养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编制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将各项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四年大学教育的过程之中,最终实现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见图1)。在图1中,专业实践能力是指通过农学专业四年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实践技能,包括农田生物形态特征鉴别能力、农艺操作技术能力、田间诊断能力和科研素质能力四部分[8]118。农田生物形态特征鉴别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观察和比较农田生物典型时期的形态特征,训练学生的鉴(识)别农田生物种类的能力;农艺操作技术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与农作物主要生育期相关的农事操作技能;田间诊断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能力;科研素质能力是指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文献检索、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实施、数据采集与整理、结果分析、报告撰写”的能力[8]119。通用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进入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社会生存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沟通能力等。
三、提升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具体包括:(1)强化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农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田间作物生长季节进行。要转换教师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角色”,教师从传统的专家转变为学生实验的向导与合作者;改变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教师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建立学生教学实习评价标准;强化教学实习的组织与管理。(2)完善生产实习。建立校内标本园,使学生初步掌握大田作物种植的基本环节和田间档案构建流程;将教师的科研试验田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初步了解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建立校外农技推广示范站,使学生掌握农业技术推广基本流程;建立学生生产实习的评价标准;强化生产实习的组织与管理。(3)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校院两级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基础设施;强化实验人员的技能培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到实处;实行中青年教师进入实验室锻炼制度,提高其实验技能;建立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带供试实验材料完成实验项目;允许学生主持的科研训练项目进入实验室。(4)强化课程论文的撰写。本科生撰写课程论文是锻炼其论文写作能力的基本方法,要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明确基本要求,尤其是要掌握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等基本思路和技术要点。(5)建立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机制。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可以到校外实验室、相关实习农场基地、有关企业事业单位进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应加快制定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是在规定学制内所有实践性教学的具体部署和总体规划,要突出其针对性和应用性。首先,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大纲要与专业总培养方案、作物生产阶段、教学规律和学生基本条件相适应,尤其要注意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相互衔接;其次,要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实践项目,确定每个实践项目的学时数及考核办法;最后,根据教学日历将总课时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根据教学目标串联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践项目供学生进行训练和学习。
(三)实施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改革学生专业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将现行的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改变为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实践考核成绩三部分,并制定实践考核的标准,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四)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审核机制
本科生毕业论文要实行导师负责制,论文答辩要实行评阅制,评阅通不过的不能参加答辩;答辩过程要严格程序,答辩不合格的可以组织二次答辩,二次答辩若通不过,不授予学位。
>> 提高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研究与实践 提高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提高地方高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提高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与实践 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提高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和实践 基于PDCA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 提高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措施 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与实践 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探索 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浅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King, F., et al. Defining Distance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J].AACE Journal, 2001,9(1): 1-14.
[6]Wagner, E. D. Emerging Learning Trends and the World Wide Web. Webbased Training[M]. Englewood Cliffs: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2001:33-50.
[7]范太华,等.网络教育与网络学习[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127-129.
[8]Khan, B. Webbased training. Englewood Cliffs[M].Englewood Cliffs: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2001:14.
[9]王宇飞,孔维宏.浅谈网络教育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1):54.
[10]肖宝华.论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1(7):62.
[11]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28.
[12]基更,D.远距离教育基础[M]. 丁新,译.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42-146.
[13]孙耀庭.毕业论文的远程指导与过程监控[J].中国远程教育,2007(4):40.
[14]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
[15]Dohmen, G. A New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Activity [J]. Distance Education, l976:65.
[16]蒋华林,张晓秋.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9(4):150.
关键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就业;专业改革
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校农学专业概述农学专业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实力不断提高,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专业。2.农学专业教学模式分析2001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提出,要结合当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趋势,为农学专业设立更为细致的方向,在专业下设立了三个方向,即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同时实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在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涉及通识课及专业课,即农学专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上总体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在技能方面,农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进行作物高产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种、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经营管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比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2)导师制培养方式。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相关文件规定,农学专业学生大二即启用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毕业论文,每位学生选择导师一般是先考虑本院系内老师,若是对其他院系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亦可跨系选择导师,甚至可以跨学院跨学校选择导师。(3)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3年的项目审批情况来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已超过82项,参与人数约350人,结题率高达98%,投入金额约10万元。对比往年数据,每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人数都在递增,在专业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学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形势好转《2008-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资料显示,农学专业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广东省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农学类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经统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两年排在同类专业的前列,2011年农学院三个不同方向的农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农学专业有5名本科毕业生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而出国深造。2.就业流向多样调查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在2010-2013年的就业率依次为96%、97%、97%、99%。针对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进入国企相关机构的所占比例连续三年维持在的10%左右,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升学深造占农学类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8%、12.2%、31.9%、23.4%,农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职业发展,考研成为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毕业去向。3.就业对口率低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近四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中,30%迫于家庭压力,28.3%对农业不感兴趣。
三、农学类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
1.人才供给分析通过对2013年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农学院2013届毕业生318人,约64%的人认为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实际能力,有20%的人的认为是所学的专业,接着是计算机技能、英语能力、学校社会声誉、家庭背景等。因此,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对农学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重要筹码。有6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4%的毕业生认为是信息严重不足。因此,多方面发展自己,增加就业技能,重视拓展就业信息,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农学院毕业生必须考虑的。2.人才需求分析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学和过去农学有许多不同。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测试设备和仪器,从而能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吸收农学专业人才相关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各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中考虑问题的星级指数,可看出,综合素质与学生专业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所以,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是最大的。
四、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培养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进行整合改革后,构建了“四模块”的教学体系。因此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结合市场实际人才需求开展特色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毕业生反映的专业面太窄这一问题,研讨出具有广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培养能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培养应该提供较多高质量的课程实践,使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学习平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能力。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日趋严重,因此应对施教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通过设立论坛演讲答辩、讨论解析、师生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3.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从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相对于长时间待在学校“编制”内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农学类人才的特点,利用本校本地区学科与教学优势,学校可以开展与动植物生产、电子商务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关的特色创业培训。在国家农业创业政策、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生产技术环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五、对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新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华南农业大学调整了农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上多次进行创新,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统筹起来。通过建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适度、适量地增设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并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聘请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栽培、育种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2.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及学校双方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不仅限于毕业实习,部分课程实习亦可在企业完成。首先,整个农业行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能提前发掘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农学专业学生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教学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也起着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能巩固农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圆,陈霄.近两年广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N].羊城晚报,2014-11-09.
[4]朱冬莲.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刘向东,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5).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发展;质量;制度;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088―02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
1.第一学期。新生报到伊始,针对农学专业特点和生源实际,进行专业教师学前教育,有效释疑,使新生充分认识本专业,了解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农、爱农及服务农业的热情。
参观高产栽培田、实习农场等实践教学场所,用事实说明振兴农业靠科技,科技兴农立志务农大有作为的道理。在参观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认真讲解实践的原理、方法、步骤和过程,使学生熟悉实践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实践知识、方法和技能。
2.第二、三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学生获得生产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的适当讲解和协助下由学生参加完成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种管收及不同生育时期的农事操作,掌握如何正确操作各项农艺措施的技术规范等,要求学生对作物栽培、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及土壤肥料等课程内容进行初步应用。
3.第四、五学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通过理论与第二、三学期实践操作训练经验结合,自主进行一些设计性、研究性实践,自己拟定实践方案,独立完成规定的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按照内容选择相关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有助于学生掌握该方向前沿知识。通过自主设计亲自管理,可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第六、七学期。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教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查缺补漏,补充上年实践内容,进行论文开题,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在此阶段学生会受到严格而全面的科研技能、生产技能的训练。
5.第八学期。毕业生产实习:把学生派到有利于就业的地区或者实习单位,使学生在学习农学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大田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经营和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实践工作能力,在毕业实习中检验专业综合技能并再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农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专业教学和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众多高校都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造就高层次的学术人才上,地方高等学校应根据地方特色,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及自身优势来确立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性及实践性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实践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由于作物生产季节性比较强,农学专业生产实践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制订的计划有时不能正常完成;试验地面积大,人员分散,田间实际出勤的人数和出发时往往不一致;再加上试验仪器、教具、工具等不能满足需要,分组后组内的人数较多,不能人人进行操作,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撰写报告时,同组的人由于试验数据相同,存在抄袭现象,雷同报告较多。这些都使得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需要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3.“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些滞后,“双师型”教师缺乏导致对学生仍然是按照“理论型”或“学术型”培养。
4.实习基地严重不足。地方农业院校受经济实力限制及城市住房建设影响,实习基地比较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企业考虑自身,也不愿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因此导致农学实习基地严重不足。
三、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
1.不断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学专业需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各环节技术,能够在科研院所、现代涉农企业、农业管理部门从事研究、管理、经营、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农学专业本科阶段共设置实习实践21学分,26周,把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明确培养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所应具有的实践能力。
2.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农学专业修订、制订了一系列适应教学管理需要的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都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保证了人才培养正常、有序、 高效开展,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第一,规范教学生产实践,严格考核学生。教师在各个阶段实践结束后,参照学生平时的表现、报告的内容及班干部的意见,在各个阶段实践结束后2周内给出合理的成绩。对于成绩不合格者,教师应在成绩上报前,通知学生本人,允许学生申辩和提出异议,在确保公平、公开的情况下进行成绩上报,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实行重修制度。
学生除实习结束后上交的实习报告外,教师还应在每次实习结束后的1周内,收取本次实习的实习报告,以便下次实习更有针对性。
第二,建立实践课督导制度。教师要严格按照既定内容指导学生,可借鉴课堂教学督导的成功经验,进行实践课督导检查。院级督导由院主管教学院长带队,组建以教研室主任和教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督导机构,不仅深入田间督导教学,而且要对经费的使用进行必要的监督。还要建立同行评教及学生评教体系,增强质量监控力度。
第三,实践指导手册、计划、总结和报告心得。针对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等,教师要撰写详细的指导手册,并在实践之前写明详细的计划。通过实践前的计划、实践中的督导检查、实践结束的总结,对农业生产实践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监控,收到了明显教学效果。
3.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教师通过服务三农,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横向科技合作,在科研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加强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在“传、帮、带”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指导教师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或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进行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可以充分抒发己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判断力,学会理性分析,学会提出问题和论证自己思想的方法。
4.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生产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校内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力。通过设立自主研究与创新平台,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鼓励学生的独创能力。要充分保证教学用地,对于教学设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做到专人负责制。
注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外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新格局。现已形成了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为依托的科研技能训练实习基地以及校外综合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5.实践教学经费统一管理使用。实践教学经费应由教研室主任统一负责。指导教师每学期开学初提出经费使用的详细清单,经由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协商,再由全体教研室教师讨论后实施。
[参考文献]
[1]赵巧.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人才,2013(03).
[2]奚广生.地方农业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2(05).
[3]朱立学.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关键词】农学专业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0-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进步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农业向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轻简化发展。农业人才培养是农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保证。未来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人才。
农学专业是我院的传统优势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首批品牌专业、我校植物生产类省重点专业类的核心专业与校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承担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根据2015年1月31日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的2015版中国大学分专业排名结果,我院农学专业排名全国第六,属4星级专业水平,位次百分比为8.8%(第6名/全国68所开此专业学校)。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学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卓越农林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本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反映学生应掌握知识的领域与范围,反映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和与专业前沿的接轨程度[1]。作为地方性农业院校,本院农学专业定位于面向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应对新形势,本专业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力和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研究与生产、推广与开发、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与之前培养目标相比,强调了基础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学院、学科和专业前期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加强学生基础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基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围绕现有课程体系和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按整体优化原则,本专业将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按培养目标和“三农”需要和科技发展方向重新组合课程,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和适应社会发展方向。与2010年的培养方案相比,新的课程体系中对主要课程进行了调整,将本专业总学分由165学分降至160学分,学科基础课由48学分降至45.5学分,专业课由42.5学分降至37学分,实践课由32学分增至35学分;去掉了《农业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两门课程,增添了《植物保护通论》和《农业信息技术》两门主要课程。同时增加了选修课门类,有利于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相应课程。
三、更新教学内容,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
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益,按原有的既定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学生无法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就业后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研究性教学是以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实践活动[2]。自2014年起,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多数通修课与所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将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要求各任课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学术发展,前沿动态,技术革新和发展方向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掌握主要的专业技能。以本专业主要课程《作物栽培学》为例,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械化、轻简化、信息化种植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来的栽培理论、技术和评价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这要求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四、全面推进实践性教学体系
农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农业科技工作者除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使本专业学生能成为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一专多能型的复合人才,本专业自2014年开始设立张謇班(卓越农学人才班),聘请24位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53名2014级学生自进校起即进入导师课题组,跟随导师从事本专业的科研实践。本科生导师制为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导师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应用实践和就业成长进行指导,亦利用言传身教进行熏陶,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统一。同时,这一制度的推行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进到了促进作用[3]。本专业推行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体系,即专业实践教育(第1学期)-专业劳动(第2-3学期)-专业实践(第2-4学期)-作物学实验(第5-7学期)-科研实习(第6-7学期)-毕业实习(论文,第8学期)等,改变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让实践教学贯穿整个课程体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应变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牟善积, 刘惠芬, 齐成喜. 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构思. 天津农学院学报, 1999, 6(3): 51-55.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032-02
农学专业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农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對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学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学生农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检验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1]。实践教学对于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2]。如何搞好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国内外在认识和实践上尚不尽一致,尚无一个可遵循的模式。本文从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方面总结了我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施,旨在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学生教学实践与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修订实践教学计划
各高校农学专业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充分调研农业科技发展和地方区域建设对农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前瞻性地把握社会发展的速度,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科学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将专业优势和特色融入实践教学中[3]。我校农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山西省品牌专业,根据农学专业培养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主线,调整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由基础实验、教学实习、科研训练、生产实习、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这些实践教学分层次、分阶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综合实验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方位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具特色”的优秀人才。
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上文件都反映了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5]。
1.实验室建设
我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教学作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我校农学院完善和加强农学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育种学和作物生物学基础实验室统一规划建立以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教学为平台的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外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杂粮基因与分子育种实验室(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学院测试中心也共享于实践教学。各实验室在开展正常实验教学外,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
根据实验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需求完善实验室教学仪器建设,淘汰落后的实验教学仪器。教学实验仪器的更新为实验实践课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切实提高了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
学院实验室充分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开放能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仪器,预习并完成教学课时计划内没有完成的实验内容。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独立自主或小组团队协作的形式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开放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资源,促进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需求。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应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坏直接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明显的影响。重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有实验农场和教师科研试验田。实验农场包括现代化作物标准区和作物标本区,实验农场为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教学提供现场和材料,使学生在校内得到良好的教学实习锻炼。教师科研试验田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保证了足够丰富的现场和不断更新的材料,便于学生了解科研进展,拓宽视野。农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大都在教师的科研试验田中完成。
我校校内实践基地还建有多个实验站(研究所),如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察实验站、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分子农业与生物能源研究所,这些校内科研实验站(研究所)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场所,为开放式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教学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创建
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人才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一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则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6]。2009年我校农学院创建了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种植创新创业基地”,秉承专业联系实践,实践联系市场的理念。基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小组,创新创业基地管委会,组建了由6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创新创业专家团队,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培训服务、运营等方面指导和帮助。这种新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形式,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每年均有学生踊跃参与,此类创新创业学生,学院鼓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没有申请到国家级、省级项目的,学院相关领导以及创新创业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后,学校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进一步加强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了创业思维的萌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型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极为有利,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7]。
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农学院积极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农科教、产学研、科技服务等专项活动,推动学生创业活动与行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目前我校农学专业骨干教师负责的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基地有8个,如国家级的闻喜县小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省级的右玉县小杂粮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太谷县玉米高产试验示范基地等。我校农学院根据农学专业需求先后与山西省农科院多个研究所,如高粱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谷子研究所等,以及地方企业,如山西美邦大富农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蓬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学生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学专业学生通过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科研实践、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但丰富了农业科研生产专业知识,还增加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了解。
5.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
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搞好实践教学,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8]。我校农学专业教师多数是国内各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科研实践能力强,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服务地方农业,如参加“三区”服务,“科技特派员”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和常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去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学院为搞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为青年教师指定骨干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培养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实践水平。
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鑫华,邹德堂,王敬国,宁海龙.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6-109.
[2]唐鑫华,邹德堂,宁海龙,王敬国,杨亮,张小明.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6):9233-9234.
[3]陈宏涛.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5):117-120.
[4]程凡,文胜,库宗军,汪连生.材料化学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浅谈[J].大学教育,2015,(12):124-125.
[5]张桂莲,张海清.农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J].农业工程,第6卷第5期2016,6(5):122-124.
[6]齐绍武,刘逊,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4):55-57.
[7]孟桂元,周静,金晨钟,周丽华,谭显胜.地方本科院校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0):135-136.
研究型学院教学现状技能规范石河子大学成立以来,不断与时俱进,抢抓机遇,以改革为动力,在创新中求发展,学校已由单科性院校发展成为以文理学科为基础,以应用学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已完成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按照“发挥优势,分类建设”的原则,学校将农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在研究型学院建设的初步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与探讨。
一、研究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及实践教学的特点
1.研究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国内外部分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坚持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寓学于研,通过科研不断丰富更新本科教学内容,推动和推进人才培养;坚持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形成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坚持利用学科优势,建立有利综合素质培养与交叉学科发展的培养环境和运行机制;坚持教学科研互促共进,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
2.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的特点
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可以看出其特点: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的结合程度比较高;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教学方式更加侧重于开放化、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教学是以培养主动性、创造性、科研性的人才为目标。
二、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科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
1.思想观念需要改进
目前教师中仍然存在“没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等同看待,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学生中“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专业技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院(系)对列入计划的实践教学缺乏“经常性检查”的意识。
2.体系需要完善
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认识比较片面,往往只顾及到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条件体系,而忽略了教学动力体系、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管理体系。
3.制度建设需要加强
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规范, 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标准化。
4.内容需要充实
必须使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课题的研究更加紧密。
5.队伍业务水平需要提高
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个理论层次和业务层次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6.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如课外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没有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抑制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研究型学院农科本科专业基本技能规范的基本要素
1.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基本技能培养的根本
研究型农业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必须以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系统优化、整合集成思想,将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相对独立于理论体系,有明确的要求和考核办法的前后衔接,秩序渐近,层次分明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定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内容要与研究密切结合,通过一系列科研训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方法。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科学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重新梳理实验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实验项目设置,精选经典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课程设计的内容要选取具有一定社会实际背景,能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课题,毕业设计(论文)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2.优化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是规范基本技能的根本保障
实践教学管理是指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指挥,优化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目的在于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用制度来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实施。一是建立实践教学责任机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实践效果,各实践基地应实施责任制,选派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各实践教学的负责人,确保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施。二是建立实践教学激励机制。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设立课外素质学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学校应根据学分制实施管理办法,对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既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落实到位,又要对学生考核,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
3.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
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自于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教学离不开良好的实践阵地,因此,必须创立良好的实践环境。一要实施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各院系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向大学生开放现有实验室。二是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要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条件下,增加设备投资,提高实验开出率,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和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拟定实验操作程序,自己加以实施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这样可以实现多知识点的融合,对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创新思维方式有重要作用。三是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把大学实习实验农场及农学院试验站建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与示范性的农业高科技园区;其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学校与企业建立起产学双方共同参与、双向推动的机制。
4.建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基本技能的关键
要真正搞好实践教学工作,使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并取得应有的成效,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重要保证。高校应当认识到,现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人员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教辅人员”,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条件,到知名高校、公司、企业学习或挂职锻炼,为教师开展科研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机会。使他们尽快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三要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刘彬让.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2]彭勇等.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
摘 要:文章分析了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良好效果。
关键词:农学实验室 建设 管理 实验室的建设关系到实验课课程教学质量好坏,实验室建设水平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在专业的建设中十分注重实验室建设,像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我国的清华大学,许多专业均具有世界一流的教学实验室。面对21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我国传统的实验室体制和状况已显然不相适应。顺应形势的发展,把实验室建设成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学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我校农学实验室建设已有成绩和存在问题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改革,早在80年代就取得了成功,2000年我院继续承担了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植物生产类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农学专业实验室教学改革也不断进行中,并获得国家教委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其经验在全国许多农林高等院校得到了推广。现在,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由90年代初的农学系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四个农学类专业(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和种子与工程学)的学院,共有本科生22个班,552人。近几年本科教育迅速的扩招,带来了教学资源(实验室、仪器设备、教学人员和经费)的严重不足,我们发现,原一直按专业设置的教学实验室的设置和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1、由于各专业设置系列实验室,使得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实验室数量多,功能定位过窄,“小而全”的实验室状况造成了仪器设备、人员、资金等的分散,设备重复购置现象时有发生,设备使用率偏低。
2、实验室的布局按课程专业来设置,形成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的局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实验技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限制了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协作也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
3、实验室开放和利用程度不够。实验室仅对教师、博士和硕士开放,对本科
生,则只是在实验课时和正在做论文的时候开放,而对其他低年级的、非实验课的及外专业的学生则不开放。
4、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在实验教学手段上,由于现行的实验内容多为认知性和验证性的,实验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的应用。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受到场地、设备、经费和人员的限制,按专业建实验室就根本无法按功能来设置实验室,即使建起来了由于专业学生班数少,也造成大部时间闲置浪费,同时建立几个专业系列实验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需要更多的经费来购置设备。因此,针对形势发展的要求制定新的实验室运行模式迫在眉睫。
二、农学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具体改革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实验室建设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农学院除了传统的隶属农学专业的农学实验室之外,植物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三个新专业在成立后都开展了各自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农学专业现有实验室4间,遗传、形态、品质诊断实验室,草业科学系也有分析实验室一间,多媒体实验室一间。植物科学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按学校里的专项拨款购置实验仪器。2004年,我们决定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组建了一个适合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草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四个专业通用的综合实验室,并探索一套优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充分利用,解决目前实验课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具体措施如下:
1、将现有的各专业实验室合并成立农学类专业实验室
各实验室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按功能设置整合优化资源,农学专业原有的形态解剖实验室、品质分析实验室、遗传实验室、药品室地点不变,根据其他三个专业需要添购低值易耗品。原植物科学技术和种子科学实验室建设为植物诊断实验室、组织培养室,草业科学专业多媒体实验室同时可作为规划设计实验室。学院统一购买了20台电脑,增建机房作为生物信息实验室,满足学生上机实验需要。学实验基地。将各专业的实习标本园规划在一起、设作物区、草业区、种子资源库区,将整个教学基地建成植物生态基地。
2、所有原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人员统一调配到农学实验室
设置农学综合实验教研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竞争上岗,学院聘任,并定期考核。在职实验技术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由院长、主管实验教学的副院长、实验室主任和各专业带头人共同组成院实验教学领导小组, 统一制定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机制,协调综合实验室与各系、单位的关系。
3、教学经费统一管理
将各项专业的教学实验实习经费统一由院管理,集中使用,协调分配。在院领导下,实验室主任负责支配校拨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农学专业作为历史悠久的老专业,实验药品、器材都比较完善,而另三个新专业在新开出实验时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院里统一管理,可以在人员、经费上适当协调。
4、实验课仍旧分散安排到各专业教研室
以本教研室教师竞争授课为主,其他三个专业教师也可参与组合,由年轻教师与高级职称教师配备双线。要求实验人员全程参与实验辅导,及时了解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观察学生对实验效果的反响,保障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农学综合实验室改革的效果
1、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大大提高利用效率
资源整合后,解决了原先各专业实验室用房紧张的突出矛盾,各专业实验开出率达100%,特别是像草业科学牧草综合实验、农学专业作物品质分析等时间长、内容多的大型实验完成也更为顺利。
实验室的整合也有利于实验指导老师的交流。各专业教师不再各自为政,农学专业作为老牌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教学经验,在品质分析、遗传实验等方面都能为其他三个专业年轻教师提供指导,而其他专业参与农学专业实验教学也相应为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教师工作量也得到协调。
2、教学计划修订、实验仪器购买等管理走向规范化
建立综合实验室后,教学计划修订、实验仪器购买等不再向过去那样各专业自行组织,而要经由院长、主管实验教学的副院长、实验室主任和各专业带头人组成的院实验教学领导小组共同审批。院实验教学领导小组统揽全局,把握重点,对实验内容相同或相似的相关课程全面考虑,统一规划,压缩、淘汰简单和过时的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采用新技术实验的比重,从而避免了实验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 形成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能力培养的系列化实验内容。
3、建立实验室考核体系,提高了实验员的业务素质
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把实验教学置于理论教学的从属或次要地位,改革后,实验室由院直接管理建设,单独考评,实验员在一起倾心合作,有助加强交流,另一方面,实验任务的拓展要求实验技术提高,实验员们自觉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这种要求。由于实验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过去那种相互推诿的现象不复存在了,责任心明显增强了。
农学综合实验室的建设牵涉到人、财、物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院实验室整合后运行两年多以来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2005年草业科学专业迎接湖南省教育厅本科评估检查中,这一实验室模式的运行大受好评。但目前也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方面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校正举全校之力迎接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其中实验室建设是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农学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罗丽华、黄燕湘、易小利.农学实验教学的调查研究.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3):107-108
[2]郭风法、宁堂原、王守义.农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2):88—91
[3]毕建杰、王建华、陈雨海.确保农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5):104—107
[4]何晓阳,朱利泉,朱亚萍等.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5,9(9): 44-4
关键词:毕业实习;存在不足;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37-02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实践环节,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提高综合素质、独立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锻炼环节。大多本科毕业实习都是安排在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或者是第7、第8学期,由于最后两个学期涉及到学生的考研、找工作等具体情况,因此2002年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便将毕业实习时间调整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时间跨度为每年的5月中旬到9月底,这段时间大田作物、露地蔬菜及果树等植物处于播种生长期,病虫害逐渐发生,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生产实践中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生产实践的机会。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采取四年连贯式培养模式,在第三学期便结合科研训练实践课程开始选择导师,通过两个学期的科研训练,学生在毕业实习时便可以较快地融入到毕业论文的设计及实验过程中,同时,毕业实习的前期阶段是学生专业课结束后的专业生产实习课程,该课程由专业课老师带领,以小组为单位,到各个实习基地调查果树、大田作物、保护地蔬菜等的生长状况,同时了解这个阶段病虫害发生情况。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结束后,紧接着进行毕业实习,实践课程的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有序培养。经过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基本达到了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目的。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毕业实习中存在的不足也暴露出来。
一、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在第三学期选择导师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学生不了解专业方向,不熟悉导师研究内容,基本没接触过专业课,只学习了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仅仅凭导师给的论文题目,而学生对论文题目的理解只是想当然的字面意思,甚至于高年级同学的一句话便选择毕业实习指导老师或者是将来的考研方向,选择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出现偏科的现象,比如考植物病理学方向的学生不认真学习昆虫学的相关课程,而在真正实习的时候,有的学生想换实习方向却因为烦琐而不能顺利地更换。
2.导师要求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存在攀比情结。学生毕业实习不仅仅是一个长专业知识长专业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接触社会、学习如何沟通如何跟人交往的一个过程,也是学习做人学习独立做事的一个过程。目前毕业实习学生都分散到各个导师的课题组,有的导师要求比较严格,完成毕业论文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要定期地汇报实习情况;有更多的机会到田间到企业去了解实际情况接触社会。而有的导师给学生一个题目,便放任不管。学生实习期间经历一个暑假,有的导师在假期一个月不再进学校,学生的实习指导无从谈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觉得做实验耽误学习时间,耽误玩的时间,觉得做实验是给导师干活,而没有意识到毕业实习其实是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一个视角,是独立开始工作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尝试,也是运用几年所学知识到具体工作中的一次锻炼,对学生来说是一份难得的阅历,对踏入社会顺利进入今后的工作状态以及如何与团队合作等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正因为导师要求不同,部分学生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实习糊弄的思想越来越普遍,大多数的学生把考研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与考研学习、参加考研辅导班冲突的事情一概视为耽误时间,不愿意离开学校,不想花心思在实习上,要求严格的导师面临没有实习学生的尴尬境地,部分学生把毕业实习当成是走过场,只要能毕业就行,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3.目前培养模式不能与学生的多向择业有机地结合。目前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概有40%左右的学生读研,有30%~40%的学生进企业,有10%~20%的学生考公务员。而目前这种毕业实习模式单一,学生实习都是进入指导老师的课题组,跟不同的老师做论文,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进入企业做营销或者技术服务等工作,想在毕业实习时进入企业实习以便更多更好地了解,但是由于学校要求毕业实习要完成学术毕业论文,而进企业实习完成这样的论文有困难。因此,最近几年来我们进企业实习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一些科研事业单位的联合培养,由于学生的畏难懒惰情绪不愿意离开学校,很少有学生心甘情愿参加。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力,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社会不同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拓宽就业渠道,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实习,也是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的改革问题。
正是由于对教学目的认识不清,对毕业实习的意义理解不充分,部分师生重视程度不够,考核制度不健全等等问题,导致部分毕业实习存在走过场糊弄过关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到毕业实习的质量,成为培养合格人才的障碍。因此,必须提高对毕业实习的认识程度,理顺毕业实习与其他教学课程的关系,端正师生对毕业实习的认识态度,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从而保证和提高毕业实习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
1.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意义的认识,充分发挥毕业实习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意识决定态度,毕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直接地应用到生产和实际工作中,也可从实践中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或者在生产实际中验证所学的知识,从而更牢固地掌握本专业知识,是课堂理论学习的进一步巩固与加深。毕业实习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将知识转化为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毕业实习阶段是检验大学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目前毕业实习阶段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实施试验方案,分析科研数据,整理毕业论文以及计算机绘图作图排版等都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认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大学四年学习关键环节设置的缘由,在毕业实习前专门进行毕业实习目的及意义的分析与讲解,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端正实习态度,从思想上改变对毕业实习的轻视是实现毕业实习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作用的根本途径,只有重视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强化考核的严肃性及目的性。健全的考核管理机制,是在确定实习目标和制订实习计划后确保实习质量,保证实习顺利开展,实现实习目标的有力保障。成立专业考核小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在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定期或者是不定时地抽查、检查实习进展情况。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实习中进行实习计划完成进度的抽查,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实习任务,实习后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于不合格论文不能通过答辩。只有考核严格了,管理才有效,结果才明显。
3.开展多样化实习模式,促进个性化人才发展。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核心,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导师课题组实习的学生,教师根据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规定,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督促,指导、推荐学生就业及考研。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和岗位,由专业老师负责根据毕业实习要求制定实习计划、试验方案、数据处理及毕业论文撰写,但是具体实习工作是在企业或者是其他岗位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既熟悉了实习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积累了经验,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实现了高质量多渠道就业目标,既满足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为社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毕业实习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青岛农业大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起到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重要桥梁的作用,必须与时俱进,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具有较强植物保护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柳燕.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J].高教论坛,2004,(2):130-142.
[2]周庆元,包文姝.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1):229-230.
[3]李国锋,李云龙,张志刚,李宁湘.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21(2):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