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01:58:32
导语: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融合。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学术、制度礼俗、科学技术、实物古迹、书法绘画、医学武术以至衣食住行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负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先进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然而,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之中不乏“追韩逐美”之辈,他们看韩剧、穿韩装、过圣诞节、学习国外礼仪……,对于外来文化津津乐道,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淡漠甚至鄙视,不知何谓儒家文化之精髓、对中庸贵和之道不明就里,对忠贞守信、仁义孝悌的典故更是难以言状,特别是对古代圣贤、名人轶事、经典名著、书法绘画知之甚少,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新一代身上正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这些都值得我们警醒。因此,要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具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和朴素道德思想,增强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大学语文教学无可厚非地肩负着这一艰巨的任务,它融知识与道理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熏陶的有效载体和最佳资源。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其内容包涵了哲学思想、自然事理、社会伦理、民族意识等,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课程,有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熏陶,感知文化审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曾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强文化人才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教育”。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运作乏力,主要表现在:学生语文功底较差,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职院校以学制短、专业课程要求高、实践教学比重大等为由,挤占大学语文课时,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它开设成为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程,学时安排不固定,时开时停,随意性较大;在师资、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也较为混乱。由此,大学语文渐渐丧失其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随之搁浅。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打铁先要自身硬。高职院校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尽快成“名”成“家”。要与时俱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改变传统的纯文本授课方式,选定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分成“模块”,例如在文言文教学单元,除了教学本身的目标、任务和知识点以外,还可融入历史人物、社会风俗、地理人情、哲学思想等小的模块,组织设计好“每一次课”,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项目或单元,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灵活运用讨论、鉴赏、比较、研究、专题报告、讲座等方法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调动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做人与为文的品位。
(二)编写适用教材和讲义,强化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要拓宽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的内涵,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过渡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就要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生语言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教师在编写讲义和教材时,要废除以选用教材为样本而编写教材的做法,全面建立以课程体系为唯一依据的教材体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讲义,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依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可融入演讲(辩论)技巧、口才训练、职业道德、民俗文化鉴赏等技能培养的内容,增强文学知识的深度与厚度,强化思维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培养对应的专业人、岗位人,并为其接受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打下基础。
(三)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综合评定学生。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仅以一张试卷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取缔原有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学生技能的掌握、兴趣的保护与激发、求知欲的满足、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化为评价标准,形成涵盖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指标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进行全面检测和综合评价,体现过程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论文与答辩相结合、论文写作与阅读能力考查、口语表达能力考查等形式,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相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现代文明同步,加强对学生在语言文字、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社交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人格尊严,确立高尚思想,塑造健全品格,从而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助力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怀庆 关于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第3期
[2]吴晓燕 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10期
[3]乔守春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途径.《天津电大学报》.2011年第1期
[4]王蕴玉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学术论坛》.2012年5月
关键词 民族教育 民族文化 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Ethnic Culture Education Status quo and Reflec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Take Enshi Wuyang Community Offices as an example
KE Bo, CHEN Ling, GUI Longxiang, YANG Yanqiong, LIU Liq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Enshi, Hubei 445000)
Abstract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y schoo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national folk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mainstream education, but also for the survival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wisdom and then cognitive processes. Although the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Enshi got some success, but there are also national education faculty shortage, shortage of funding for education and other issues. This must be taken to identify the main heritage,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novative measures such as school education model.
Key words n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culture; status; reflection
0 前言
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来文化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专指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本文所指的民族教育主要是指狭义方面的。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少数民族进入主流社会,更需要他们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
1 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现状的个案调查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的集聚地,恩施市现包括白果乡、盛家坝乡、芭蕉侗族乡、沐抚办事处、板桥镇、屯堡乡、沙地乡、崔坝镇、太阳河乡、白杨坪乡、龙凤镇、红土乡、新塘乡、三岔乡、六角亭办事处、小渡船办事处、舞阳办事处。所有的乡镇、办事处均有中小学。我们对舞阳办事处部分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进行了调查。
1.1 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
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地处恩施州府所在地,国土面积116.2平方公里。办事处辖9个社区居委会、10个行政村,总人口125200人。辖区内有全日制初中三所,小学十三所(含两所市直小学),教学点一个,在职教师561人(不含两所市直小学),在校中小学生共8492人(不含两所市直小学)。经过初步调研,本调查组选择了三所中学、城镇与乡村小学分别2所重点调查。
1.2 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的学校教育现状
1.2.1 师资
桂花园小学占地面积8960平方米,现在有教学班6个,在校生1115人(民族成分以土家族为主,在校学生农村务工子女占80%左右),在职教师47人,其中有4人在鸭子塘小学支教,6人在金子小学支教。金子小学现有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200余人,在职教师23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14人,中师学历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实验小学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22人,在岗职工168人,其中,大专以上在岗职工121人,湖北名师2人,特级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人,中级职称90人。2002年至2005年,学校教师在各级刊物上300多篇,论文、案例、课件在市级以上获奖700多人次,优质课在市级以上获奖60多节。2005年11月17日至20日,在福建泉州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新世纪(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该校青年教师黄爱华执教的《林中乐队》代表湖北省参赛,荣获全国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参加全国现场比赛获此佳绩在全州尚属首次。
金子初级中学现有十个班级、学生460人。现任教职工54人,其中有:中学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38人。有3人分别被评为恩施市骨干教师。七里坪中学现有19个教学班,教师17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学生1730名。
舞阳坝中学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458人,平均班额达74.5人;教职工162人,其中高级教师25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州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12人。在教育科研上,教师近5年来在各级报刊上公开发表教研文章200余篇,获省级以上论文奖500余项。部分教师参加全国英语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承担了8个立项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该校除了结对支援兄弟学校外,年均送课下乡20节次,年均承担省、州、市级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等30节次,真正成为了恩施自治州的窗口学校。
由于学校大多教师具备的民族文化知识较少,民间艺人不懂教学,由此给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承造成困扰。即使在本地能够找到有一定民族文化理论的学者,可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但学校也没有这笔经费聘用。所以,教师缺乏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民族文化教育的质量,也影响到民族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
1.2.2 校本教材
金子小学使用的校本教材有《理想点亮人生》和《忠孝雅诚》,且开设了恩施民族常识、恩施民族文化等地方课程,这些地方课程是基于恩施州情和各地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而编写的。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些民族课程,学校将民族知识也纳入到考试机制中,并占5%的比例。其他学校均没有编写校本教材。
1.2.3 教学内容
调查分析,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各中小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其一,学生课间学做恩施民舞摆手舞,还时常开展民族舞蹈比赛。其二,在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设置上加入了一些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等内容,如踩竹马、打陀螺、踢毽子、滚铁环、龙船调、摆手舞、六口茶、清江舞等体育艺术活动。其三,校园内民族文化宣传。在学校宣传橱窗、文化长廊、黑板报、校园网络广播等地宣传民族文化。在调查的学校中学生们大多都是通过此方式了解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的。其四,传统节日。在女儿会、赶年、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学校组织相关的活动,师生一起庆祝。通过这些活动,深深地将民族文化氛围融入到师生之间。
为了大力推进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三级政府安排了一定的专项补助经费,但由于经费数量少,覆盖面较窄,得到补助的学校不多,严重制约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学校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中需要的教材编写或购买问题、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聘请老师经费缺乏的问题等,难以支撑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可见,民族文化教育经费投放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尤其是要注重解决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经费投入的不均衡问题。
2 民族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当中的“繁荣发展”包含着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学校作为人类学习文化知识和实践的重要媒介和摇篮,抢救、保护、传承、繁荣民族传统文化显得非常必要。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这项既利国又利民的系统工程进一步引向深入,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找准传承主体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在打造民族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的形势下,民族文化进校园正是在遵循这一规律基础上找到的根本途径。
在调查桂花园小学过程中,学生们对少数民族服饰、节日、语言等内容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哈贝马斯曾在其沟通行动理论中提出“兴趣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来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人意识。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广泛主体,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只有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使民族文化传承具备造血功能。
2.2 营造文化氛围
富有民族特色氛围的校园,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美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之情,产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调查中,舞阳中学、七里坪中学、金子中学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氛围不是很浓厚,学校更加注重考试课程的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族文化的教育。
2.3 创新校园教育模式
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根据本地民族文化资源,采用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结合,利用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资料来丰富学科教学内容。从而使得民族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因此需要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制度支持。
综上所述,要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创新校园教育模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总之,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小培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逐渐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由自然向自觉、由家庭引向学校、由分散引向集中,而且有利于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熟悉、掌握、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又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强烈民族自信心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重点项目),【编号】K201242
参考文献
[1] 普丽春著.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例[A].民族教育出版社,2011.
[2] 徐开芳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舞蹈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青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
[4] 吴永忠.深入推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5] 薛丽娥.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机制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 薛丽娥.多元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J].贵州社会科学,2009(3).
一、校长要有抓好文化建设使命感和责任感
文化的真谛——“人化”。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利用前人智慧的结晶、促进后人的发展的过程,本质是把人从疑惑中解放出来,它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真正的人的造就。而学校是借文化来培养人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弘扬的主渠道,在发展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应当把文化建设摆在首位。为此,在多年来在学校的管理中,我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致力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让师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更新理念、提高能力。以文化建设为引导,建立起强大的精神世界,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致力于对学校优良传统文化的整理并大力弘扬。
二、强化管理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
作为一个学校的舵手,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管理文化建设,管理上要体现人性人文,营造和谐向上团结拼搏的校风。
一要突显校长人格魅力。强调校级领导要努力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和修养,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能吸引师生的力量。
二要注重人文关怀。追求师生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师生的理性思考,关怀师生的精神生活等。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师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师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要体现人性管理。学校各项工作的各环节均是由全体教职员工来付诸实施的,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性要素,尊重师生的人格、尊严、性格、家庭情况及能力差异,充分运用精神激励引导与物质激励双并重的方式,让全体教职工端正工作态度,激发他们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作为校长同时要通过目标激励机制,帮助教师制订教师生涯规划,创造师生自我展示的平台,充分挖掘师生的潜能,实现学校发展和师生个人进步的双赢。
四要强化精细化管理。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五要提高行政执行力。要求行政明确职责,层层抓落实,按照明晰的目标而不折不扣的去做。将学校决策或目标转化为成果,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文化建设最直观的体现便是校园环境。所以学校投入大笔资金进一步开展校园绿化、美化。一方面,搞好校园的规划与绿化,建设花园式的校园,做到景景不同,各有特色,为师生紧张繁重教书学习提供优良小憩环境;另方面,搞好校园的艺术氛围,如使校园有雕塑、教室走廊有名言,用优美健康的环境熏陶人。还加强图书馆及校史展馆及禁毒教育展厅的改造和建设,帮助师生净化思想、提高修养。重视校园网,计算机室的建设,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同时为学生文明利用现代科技提供方便。
学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我校重视师生的读书学习活动,努力改善读书环境,增购书籍,并为各教研组及全体教职员工订购书刊,作为福建省示范图书馆,我校图书馆投入了充裕的工作人员,改造后的师生阅览室更是雅致、敞亮,适宜阅读。同时学校在课程上也将阅读课列入其上,要求语文教师带学生到图书馆上课,提倡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从阅读中吸取精神营养。每学期进行“优秀读者”和“书香班级”的评比活动,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学校更重视文化教育的具体行为。学校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契机,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宗旨,除认真、全面执行省颁课程外,全力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迄今为止,学校共开发了校本课程(选修II)110个模块,共分为5大领域9大群组,每学期近60门选修课程供学生们自主选择。同时,学校始终重视艺体学科的教学和训练,艺术课程饱满,安排琴点、舞点供学生有序自修,每天晚自习安排专业技能课老师为学生进行辅导。美术老师定期在橱窗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增强自信,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专业特长生的选拔活动;举办“三字”比赛、“舞林大会”、演讲比赛;举行美工、音乐和舞蹈综合技能展示活动;举行全校性的舞蹈、弹唱大赛;“推普”工作常抓不懈;开足体育课程,坚持“两操”,每年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举办学科竞赛、文艺专场演出、说课比赛、论文比赛、电脑制作大赛,及庆“六一”、庆祝教师节、“12·9”纪念大会、元旦晚会等大型演出,开展各种社团项目活动,借以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挖掘学校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师生爱校热情
作为一个有着120年校史的学校,在120年的历史沧桑中,形成了深厚而悠长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每一个毓英人引以为豪的巨大精神财富,是每一个毓英人的骄傲。为进一步传承毓英文化,弘扬毓英精神。我们作了如下举措以传承百年文化传统:
一是弘扬校训精神,努力提升广大毓英人的精神境界。进一步阐释“勤、朴、诚、毅”的校训,通过多种渠道强调每一个毓英人应当诚恳正直、理想远大,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尽心尽力,积极投入,奋发向上、立志有为。
二是修订校歌词曲,增进师生对学校的认知和情感。除学校合唱团排练演唱校歌外,每届新生入学时学唱校歌是必修科目,让学生透过这一窗口感受学校文化,激发其爱校上进的精神。
三是完善校史,帮助师生了解、感悟学校文化底蕴。多方面收集能够展示学校办学经历、办学特色及办学成果的实物资料,收录120年来各行各业中有杰出贡献和感人至深的校友的相关文本图像资料,构建完善的校史。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陈列,内容从文字介绍、老照片到珍贵的实物等。我校在校史馆的装修方面,充分体现当年的色调与建设风格,当人们走进校史馆时就可以感受到百年老校的悠久历史。让校史馆既可让师生们感受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激发爱校情感,又可激励师生为学校的跨越发展,奉献青春才华。
四是创作更加符合百年老校特点的校标、校徽、校旗、班牌、班标。学校面向学校及社会广泛征集校标、校徽、校旗的设计,经过审定后印挂在相应的场合作为学校文化的辐射点。同时要求各班举行班牌、班标的设计大赛,然后择优取之,统一印制贴挂在各班门侧。
五是举办校庆,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学校向前发展。学校每十年举办一次校庆,社会各界及海内外校友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既增进了师生、校友及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谊,又及时获取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与期盼,对在校的师生都是极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