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2 15:12:33
导语:在拜年祝福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今年拜年,业务员小贾遇到了一件尴尬事:把别人发给他的署名拜年短信,在未看完的情况下,直接转发给了公司领导。有问卷调查显示,有五成网友拜年短信不是自己写的,六成网友看到复制短信感到厌烦。
时下,短信拜年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在收到信息的同时发现,复制、群发,不分对象地“天女散花”,让一些原本内容不错的短信在翻来覆去的传播中变得索然无味。不仅没有给人带来快乐和惊喜,相反却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负担。因为收到这样的短信之后还要考虑是否要回复,而怎样回复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说实话,我是很反对短信拜年的,一开始还有新鲜感,后来发的都是差不多内容,觉得没有新意了。”小张认为,除非是那种觉得很搞笑的,她会转发给自己的几个好朋友,其他的则不会一通乱发,否则失去了诚意。现在大家依赖网络、依赖手机,拜年短信多是抄袭,缺的恰恰就是诚意。所以,偶尔收到原创短信,会很感动。
诚然,短信拜年相比以往的上门拜年、电话拜年,刚开始还有些新鲜,但是,随着短信潮的袭来,许多人的耐心和好奇心渐渐消失了,节日短信就成了一份负担,短信拜年渐渐成了人们眼中的“鸡肋”。
节日短信祝福“程式化”
每逢节假日,祝福短信就会声声不断地出现在手机上,成了人们生活中颇为重要的一餐,但这些短信的内容却几乎是一个模子做出来的,内容相似,手法雷同,应时对景,词采华丽,初看都感觉很精彩,甚至很佩服编发短信人出众的才华。但架不住你转过来他转过去,一条短信在手机上出现好多次,于是就感觉到了这不过是应付差事的空话和套话。因为大家转的都是通讯公司统一编发的短信,实际上在转到你手里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垃圾短信,这就使许多人对节日的短信感到反感,甚至失望。由于这些雷同的短信像公文被转来转去,缺乏个性,缺乏真诚,于是祝福随之成了一种累赘。这种热闹的、接连不断的短信不再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相反却成了感情日益淡漠的表现,可以说有一些人是靠短信以维护脆弱的人际关系的。
很多人表示,在过年的这一天,祝福和拜年的短信并不需要多花哨,往往几个字,一句贴心的话就能让接受者感动。大四学生小赵刚找到一份工作,没能回老家过年,一个好友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说:“哥们儿,过年加班悠着点,我们都很想你!”小赵说,他一个人走在上班的路上,收到短信的时候,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了。这条短信,他读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节日收到的祝福短信,不在乎数量,最主要的是,短信内容雷同,没有新意,感受不到节日的默默温情。如果收到的短信都是发送者内心想说的,即时没有“批量化生产”的短信华丽,但接受者又岂会感受不到朴实语言背后感情的深厚呢?“工业化”复制让短信趋于雷同
雷同短信很多都是网络提供商专门请们编写节日祝福短信,通过运营商向用户强行发送,每到节日之前,这些为各种节日度身定制的短信便一转十,十转百地到了你的手机上,使得人们收到的祝福短信大多“似曾相识”。
当朋友们互送短信达到时,祝福短信接二连三地来,许多人根本没有时间去仔细挑选回复内容,为图方便,并能及时回复,索性把别人发送的祝福短信借花献佛,雷同短信也就成了常事。
科技改变生活。但当科技的手段冲淡了人们的情感,人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春节算是过完了。可这一年内的节日还多着呢。在追求高效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追求的是快速便捷,发短信传递祝福就是如此。如今,节日短信有很大的市场,特别是在网络上,里面现成的节日祝福短信是取之不尽的。据悉,一些网站还具有群发功能,一条短信可以在一秒钟内传递给数十人。当“祝福短信”进入“工业化”复制阶段,意味着短信能承载的特殊情感将被大大削弱,变成一种僵硬的、虚伪的礼尚往来。
原创的短信祝福才是真诚祝福
作为一种便捷的通信方式,短信改变了许多人的交流习惯,但短信只是一种工具,替代不了情感的交流。雷同短信、群发短信的长期存在践踏了情感交流,加上通信套餐大量赠送短信使人们颇为厌倦,回复也成了一利,负担。
在超市工作的杜小姐告诉记者,她的手机在春节期间收到的拜年短信几乎天天爆满,以致这种“批发的祝福”影响到日常生活。她苦恼地告诉记者,面对“公式化的拷贝短信”,她觉得“祝福”让她已经麻木了。“拜年短信都快让人审美疲劳了,我宁愿让眼睛清静些”。反之,在节日期间,自己用心编写每一条短信,发给每一个朋友,那完全是一种不一样的效果。
【关键词】新年;寒暄语;贺年卡;文化
寒暄语作为人们交流的一种手段,是人际交往的剂,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新年寒暄语则是指人们相互拜年时所用的语句。包括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口头用语是人们在碰面时互为打招呼用的语句,而书面用语则特指贺年卡上的语句。本文将以书面用语为中心,结合中日两国新年的文化背景,对两国的新年寒暄语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
一、中日两国的新年
1、中国的新年
中国的新年,指的是农历的正月,称作春节。对中国人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新年的风俗多种多样,人们会在自己家的门框上贴“春联”,或是在门的正中间贴一个倒写的“福”字,寓意“福会来到”。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当然,大人们会给小孩压岁钱。大年初一,人们通常会早起,穿上准备好的新衣,出门拜年。
新年拜年,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和碰见的人互相问候。一般会说“新年好”、“新年快乐”、“恭喜恭喜新年好”、“恭喜恭喜新年快乐”等。如果是对生意人,会说“恭喜发财”,祝福他们生意兴荣,财源广进。此外,给长辈拜年时会说“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祈愿他们健康长寿。人们也会根据年份天干的不同,来问候,如“龙年好”。
除了口头问候,人们还会相互赠送贺年卡。但这些年,赠送贺卡的人逐渐减少了。与此相对的,利用短信进行拜年的人却在不断增加。短信息拜年,是个时兴便捷的表达问候的方式。比如:“新年快乐!愿你月月赚钱,天天开心,时时快乐,分分精彩,秒秒幸福!”
2、日本的新年
与中国不同的是,寄送贺年卡这种方式在日本还是非常流行。贺年卡用来表达对他人平日帮助的感激之情。平均一人会寄40张以上。另外,在1月1日那一天统一寄出,是日本特有的习俗。
3、中日两国贺年卡的异同点
通过比较,发现两国贺卡在寒暄内容、文学特色、以及所表现出的文化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两国贺卡在内容上,都是以新年的感谢、祝福之辞为主;在文学特色上,都会引用具有本国特色的古代诗歌;而且,都体现出了两国重视礼仪的文化。但是,在语言句式上,却有所不同。中国的贺卡用词丰富、句型多变、采用多种修辞手法;而日本的较为单一,有固定的语句。
三、中日两国新年寒暄语不同的文化原因
1、中国的“个性”文化
现代中国人的意识和语言心理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影响,“自我意识”不断强化,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下降。这样,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比较注重事实,会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主张。因此,中国的寒暄语就比较丰富,多种多样。
2、日本的“谦逊”文化
2、点起温馨火炉,照亮光明前途;举起甜美红酒,喝下平安幸福;唱出美好祝福,踏出健康舞步;迈着轻盈脚步,送出牛年祝福;祝你家庭和睦,牛年一展鸿图!
3、送走旧年的时候,也送走一年的阴郁,迎来牛年的时候,也迎来新的希望。给您拜年啦!
4、金鼠辞旧岁,金牛报春时,我携全家以及秘书安南,保镖普京,管家布莱尔,司机布什等向你致以节日的问候:祝新年快乐,玩得开心!
5、新年祝福,翻遍辞典,短信编纂,啥词炫烂,能润心田;唯有一词,亿人喜欢,牛字首选,福禄寿喜全!哈哈!牛来了,家家鞭炮燃,神州大团圆!
如描写“敬神”礼俗中祭灶风俗的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词》)。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蔡云《吴Q》)。描写除夕夜通宵不寐,把烛迎新的有:“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杜审言《除夜有怀》)。描写正月初一的庆贺场面和礼仪的有:“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称觞山色和元气,端冕炉香叠瑞烟”(杨巨源《元日呈李逢吉舍人》)。清代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也写道:“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新年来临的场景,
古时人们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驱除邪魔鬼怪,辟邪祈福,迎神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虽只短短四句,城镇乡村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更换桃符的节日气氛已跃然纸上。
新年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机会,人们会拜年致贺词,贴春联、“福”字、年画等。宋代王十朋在《元日》中写道:“元旦年年见,天涯意故长”“弟兄互拜处,归去顾成行”,描写出兄弟们互相拜年、共贺新岁的情景。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过年时,曾亲制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此后,这一形式便迅速在民间普及。宋代时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即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了明、清时期,“飞帖拜年”非常流行,如明代文征明在《拜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在除夕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唐代白居易在《除夜》中写道:“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刘长卿在《新年作》中写道:“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这些诗都流露出诗人的思亲怀乡,渴望团聚的心情。
唐代孟浩然在辞旧岁时,祈祷明年五谷丰登,他在《田家元日》中写道:“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反映了农家的新年气象,也反映出诗人“无禄尚忧农”的读书人的高尚品格。唐代史青在《除夕》中写道:“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勉励人们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好应做的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过去的一年所为,没做好的要在来年做好,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孝感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漫天雪花飘飘,迎来了新年,让久违的心灵相聚吧,新年快乐!愿我的祝福能融化寒冬,温暖你的心灵。--一个爱你的人。
我小时过年,有一大群小孩子提着纸灯笼,各家乱转,回来的时候,口袋里装满了好吃的。但愿你也有这样美好的回忆!
新年问好办事处处顺生活步步高彩票期期中好运天天交打牌场场胜口味顿顿好越活越年轻越长越俊俏家里出黄金墙上长钞票。
送走旧年的时候,也送走一年的阴郁,迎来新春的时候,也迎来新的希望。给您拜年啦!
春风洋溢你;家人关心你;爱情滋润你;朋友忠于你;我这儿祝福你;幸运之星永远照着你。衷心祝福你:新春快乐!
猴年希望我是今年第一个给你送来祝福的人,作为知己我只有打心底里对你说一句:愿你所有的愿望都能成功!
谢谢你一年来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团结开拓,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xx年运程零时的钟声响彻天涯,新年的列车准时出发。它驮去一个难忘的岁月,迎来了又一度火红的年华。祝新年快乐!
岁末甫至,福气东来,鸿运通天。否极泰来时重申鲲鹏之志,惜时勤业中,展军无限风采。祝新年吉祥!
xx年运程虽然年年都是新年旧祝词,虽然己不知说了多少遍,但虽是旧词却有新意,感觉也会不一样的。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xx年运程年月在我们身边流过,许多的人和事逐渐淡忘,而你却永远在我心上,因你让我的世界再不一样,祝福你有一个不一样的新年。
新春的钟声不停地敲,我的祝福不停地送。千言祝福一句话:新春快乐,祥瑞新年!
新年好!给您拜年了!过去的一年我们合作得都很愉快,谢谢您的关照,祝您春节快乐!吉祥如意!心想事成!
真心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快乐、身体健康,愿您所有的梦想都能在新年得以实现。
又是一年春来到,祝福满天飘,飘到你、也飘到我,恭贺新禧!新春愉快!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又是一年美好的开始,又是一段幸福的时光,又一次真诚地祝福你:过年好!
我已经把我的祝福放在365朵花苞中,它们每天开放一朵,每天给你美好的祝福。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祝您及家人幸福吉祥身体健康,乐驰千里马,更上一层楼!
漫天雪花飘飘,迎来了新年,让久违的心灵相聚吧,我深深地祝福你:新年快乐!愿我的祝福能融化寒冬,温暖你的心灵。
我最亲爱的朋友:在这新年里祝愿上帝保佑您!观音菩萨护住您!财神抱住您!爱神射住您!食神吻住您!
新年、新事、新开始、新起点、定有新的收获,祝朋友们事事如意,岁岁平安,精神愉快,春节好。
新年好!新年到,好事全到了!祝您及全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吉祥如意!
祝新年行大运!仕途步步高升、万事胜意!麻雀得心应手、财源广进!身体棒、吃饭香、睡觉安,合家幸福,恭喜发财!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三羊开泰送吉祥,五福临门财源茂。恭祝新春快乐,幸福安康!!
祝你猴年:大名鼎鼎,大吉大利,大红大紫,大显身手,大炮而红,大鸣惊人,大马当先!
祝:新年吉祥前程似锦吉星高照财运亨通合家欢乐飞黄腾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幸福美满美梦连连!
春风洋溢着你,家人关心你,爱滋润着你,财神系着你,朋友忠于你,我这祝福你,幸运之星永远照着你。
无惊无险,又是一年,新年来临,衷心祝愿,银行存款,只增不减,美好未来,努力今天,人生目标,一直向钱!
新年辞旧岁,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开始,有新的收获,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祝你新的一年致富踏上万宝路,事业登上红塔山,情人塞过阿诗玛,财源遍布大中华。
祝您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艳福多多,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东摸西吻浅,左拥右抱美人笑,羡煞韦小宝妒坏西门庆。
有些事并不因时光流逝而褪去,有些人不因不常见面而忘记,记忆里你是我永远的朋友。迎新之际,恭祝事业蒸蒸日上。
新春快乐!万事大吉!合家欢乐!财源广进!吉祥如意!花开富贵!金玉满堂!福禄寿禧!恭喜发财!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正当午,身体壮如虎,金钱不胜数,干活不辛苦,悠闲像老鼠,浪漫似乐谱,快乐非你莫属!
新春佳节到,向你问个好;身体倍健康,心情特别好;好运天天交,口味顿顿妙;家里出黄金,墙上长钞票。
春 联
春节期间,地方民间风俗,家家户户张贴春联。这个习俗,至少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相传华夏族的首领黄帝,要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立下两个桃木神像,在门相上悬挂苇子编的绳索,在内门上画老虎,以此来镇邪,吓跑鬼怪,求得来年的幸福。汉代以后,门旁的桃木神像逐渐演变、简化为桃木板,这就是“桃符”。
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时,叫人在两块桃木板上刻了两句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对联。由于桃木是红色的,以后便被红色的纸代替,演变成今日的形式。
春联总是贴在最醒目的地方,开始贴在农家的大门上,这是一家人的脸面,一定要选用吉祥的内容,符合本家实际情况的语言来表达对未来生活追求的良好愿望。
剪纸和窗花
窗花,是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民间剪纸艺术品,始于中国农村。这种富有民族特色
的民间风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
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皇帝思念不已,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
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
后来,蔡伦发明了造纸,大量剪纸作品开始出现,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民间年画
在我国广大农村的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房舍之中张贴年画,把房内布置得色彩缤纷,同时又充满情趣。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早在东汉、六朝时就已存在了。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幅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拜年
带孩子了解春节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一些传统的习俗,比如放鞭炮、购年货、贴对联,贴年画、发压岁钱、拜年、包饺子、吃年夜饭等,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这些习俗,让孩子对春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大扫除:家家户户为了除去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把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
办年货:过年必备的用品及食品,也是过年最重要的买卖事。
蒸年糕: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蒸年糕。年糕有吉祥的寓意,象征年年高升。
年夜饭:除夕夜,祭拜祖先后,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表示全家团圆。而当晚的菜肴中,鱼不能吃光,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压岁钱:又称“过年钱”、“封红包”,广东一带称为“利市”。吃过年夜饭,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让大家讨个吉利。
守岁: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整夜不眠,祈求双亲长寿,又称“长寿夜”。
放爆竹:“爆竹声声除旧岁”,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
穿新衣、新鞋:从衣帽到鞋袜都是全新的,意思是万象更新。对小孩子而言,这是一件特别兴奋的事。
祭祖、祀神:是春节第一天早上要做的事情。祈求能保佑信众和子孙平安。
包饺子:新年的头一餐吃饺子,饺子形状好像古代较大的金银锭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意思。如果吃到饺子内有钱币,表示新的一年会发财。
拜年: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赏花灯: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有赏花灯和猜灯谜的活动,非常热闹。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在中国已流传很久。是每逢喜庆节日的一种表现形式。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人们认为狮子有驱邪避鬼,镇宅招福的本领。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到每家每户,舞狮拜年,有吉祥的意思。中国人喜欢热闹,这民间习俗又可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和孩子一起动手迎新年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有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的习惯,父母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收拾自己的故事书等等,既能让孩子感受节日的习俗,也能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购年货、贴年画、制作灯笼、包饺子等等,让孩子感受过年的喜庆气氛。
小贴士:一起制作新年灯笼
准备材料:
纸盒(如牛奶盒等立方体的盒子,圆盒更佳)、彩色透明塑料纸、泡沫板、绳子,蜡烛等。
制作步骤:
1.在盒子四周挖个口,形状可以自己定义,如菱形、圆形、星形等等。
2.接着再用透明塑料纸包裹一下挖下来的孔,塑料纸颜色可以自定义,既然是新年,建议大家用充满浓浓年味的大红色塑料纸,这样既可以使灯光具有喜庆效果,又可以防风。
3.然后在盒子里面放上一个蜡烛。你可以先在盒内底部放一个与盒底面积相同的泡沫板,将蜡烛插在泡沫板上固定在上面,防止蜡烛倒。
4.最后用绳子栓在盒子顶部,找跟小棍棒挑起来即可。
新年灯笼做好啦,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的过程可是春节里最愉快的一件事哦!
与孩子一起活动和游戏
平时工作太忙,家长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购物、做家务或玩游戏,春节假期时间较长,家长可以随机安排时间陪同孩子活动或游戏。
小贴士:适合家长与孩子一起做的活动和游戏
和孩子一起购置年货。购置年货前,请孩子一起参与讨论,做决定时也听听他的意见,并尽量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家长可以请孩子和你一起拟订购物清单,看看过年需要采购哪些日用品;请孩子执笔记下要买的东西,然后全家一同出去购买;购物后请孩子算算帐,让他了解一个家庭有哪些主要开支。
和孩子一起给亲戚朋友电话拜年。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位与他不住在一起的亲戚,给他打电话拜年。家长可以事先和孩子讨论通话内容,帮助孩子练习如何向他们问候、拜年及回答别人的问候语等等。创造语言环境,把拜年问候等变成亲子互动的小游戏,孩子们会急切地盼望与父母一问一答的。
和孩子一起看一部动画电影。利用春节长假,抽时间和孩子看一部经典的动画电影,记得看完要引导孩子叙述电影情节,并讲述自己从电影中收获到了什么。
和孩子一起玩“疯狂造句”的游戏。一个人随意说出3个互不相干的字或词语,让对方造句,而句子中必须包含那3个字或词。这个游戏也适合全家老少一起玩,比比谁的想象力更丰富;造不出句子的人可以被罚表演节目或讲故事。
藏历年是藏族的传统节日,是的新年,在拉萨地区人们从藏历十二月就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准备年货。除了购置年货,妇女需要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另外,家家户户还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要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年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要忙碌到深夜。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白节
白节(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蒙古族的“春节”,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蒙古族的节日时间与汉族春节时间大致相符。比特翁(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祭,敬奶茶,敬酒。
农历正月在蒙语中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蒙古族崇尚白色,称岁首正月为“白月”,故称正月初一春节为“白节”。它又称席尼吉勒,意为新年、春节。
蒙古族人在白月时要把蒙古包顶换成白色。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凌晨,全家要在门外向日出的方向磕头、拜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揣着美食,来到敖包前将供品掷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之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
在家庭拜年结束之后几天里,才是牧民之间的互拜。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
过去蒙古族人要在春节举行祭火活动,燃烧的火焰象征着新年幸运吉祥。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户”(贫户)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户主带领家人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火神。有的地方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但是现在祭火活动已很少举行了,偶尔在草原旅游点和喜庆的日子,会点一堆篝火助兴。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也是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思为新年)。
泼水节来临时,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3至7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划龙舟、放高升(傣族人自制竹烟火,常夜晚燃放)、放孔明灯、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
在节日里,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也是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
泼水也有讲究,分文泼和武泼。文泼是比较传统的方式,用木盆装满清水,再用枝桠沾着水轻轻泼在别人身上。傣家人到井里取来干净的水,事先会盛放一些鲜花诸如缅桂花等,让水有香味,然后到寺庙里去"赕佛",之后再用这些带有芳香的水给佛像清洗身上的灰尘,之后大家互相用小树枝(诸如九里香树枝)蘸取小盆里的香花水,首先向德高或年长者身上轻轻洒去,再互相帮助向自己想要祝福的人身上洒去。武泼则是指用木盆装满水,把一盆直接全部泼出去。在泼水节中谁被泼的水越多,象征着该年谁最幸福,也蕴含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
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这天,常常会举行赛龙舟。当天,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
特懋克节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由于节期在开春之初,又是全民族同时举庆,所以基诺族群众把这个节日视为辞旧迎新的年节。
特懋克,是基诺语,它的本意是“打大铁”,最初的特懋克节是打铁节,它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及使用而举行的节庆。从前的特懋克节以村寨为单位进行,节期由各村寨的长老“卓巴”决定,因此节期并不统一,但节日活动内容大体一致。准备过节时,全寨住户共同按份凑钱,买好一头水牛,供节日期间开展剽牛活动使用。节日来临时,长老要组织群众上山挖一次竹鼠,把挖到的竹鼠献给寨内的铁匠,以此表达人们对铁器创制人的敬慕与纪念。
由于特懋克节在基诺族中影响较深,并已相沿成俗,加之节期在冬末春初等因素,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将其正式定为基诺族的年节,决定在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开展庆祝活动。到时,基诺族人民统一在乡驻地举行庆祝活动,中外游客、各民族代表也云集在基诺山,观看大鼓舞、剽牛、踩高跷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并和基诺族群众一起演唱歌曲,表演舞蹈节目,和基诺族人民一起欢度佳节。
节日活动一般要开展二天。第一天清晨,长老用力敲击那只曾经为基诺族保留过人种的大鼓,发出节日活动开始的信号。之后,穿戴一新的男女老少,奔下竹楼涌向剽牛场。长老面对待剽的水牛诵念一段剽牛词,然后便指挥人们剽牛。手握竹剽的男子争相举剽投向牢牢拴住的水牛,要剽到竹剽扎入牛体,有鲜血流出,人们才欢呼雀跃地收剽宰牛分肉。牛宰好以后,要首先割出七份分给卓巴、巴糯、卓色、色糯、可补、补糯、奶奴七位称为“七老”的头人,然后再按所凑的钱均分成份,分给寨内各户。这天,人们还要宰猪杀鸡,备办酒宴,欢度节日。
中午,各户家长要带上自家准备的酒、肉和菜肴,到卓巴家参加祭大鼓。祭大鼓时,鼓前的桌子上要摆上鸡毛、铁锤、铁钳、姜、芋头、鸡冠花、金盖花等。卓巴、巴糯、卓色、色糯、可补、补糯、奶奴七老依次而坐,念祝词后,卓巴敲响大鼓,并带领大家跳大鼓舞,唱迎新辞旧歌。傍晚,寨中七老相约到各家祝贺,分别与寨内群众进晚餐。夜里,人们又云集在卓巴家听歌手们唱送旧迎新歌、生产生活歌。男女青年在卓巴的竹楼附近载歌载舞,唱达通宵,舞至达旦。
次日七老和寨内铁匠及他的徒弟,在群众的簇拥下到卓色家举行打铁仪式,寓意打好新刀、新斧准备投入春耕。仪式结束之后,人们便访友赴宴,开展打秋千、打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文体活动,尽情娱乐。
仡佬年
农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届时族人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清吉平安。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这天,大家团聚在一起,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并一直流传下来。
每年这天吃过早饭后,仡家的男女老少,都要身着崭新的民族服装,携带着仡佬族特有的五管芦笙等民族乐器和篾鸡蛋(用竹篾编成并用棉花等填充的实心小球)等民族体育器械,以及酒肉饭菜,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埋葬有老祖先坟茔的草坪上。
人到齐后,由本族中的首领点放鞭炮和鸣放火铳,表示过年开始。接着人们便自由组合,开始进行各种文娱活动。首先跳芦笙舞,以后对歌,然后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打篾蛋球,荡秋千等。当尽情玩乐到下午两点左右,人们才集中在老祖先坟前祭祖。祭祀时长辈在前,小辈在后,由首领将带来的10只活鸡(公鸡5只,母鸡5只,每年轮流由10户人家带来)杀死,以血滴入酒中洒地祭奠祖先。祭奠时要用民族语言歌颂祖先“开荒辟草”的功绩,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多福多寿。
祭祖完毕,接着人们又按长幼次序转移到草坪上,面对山林,敬奉山神和“秧苗土地”。用民族语言祈求山神和“秧苗土地”庇佑仡佬族人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祀完毕后,便开始吃年饭。祭祀结束,人们就地置灶架起三只大铁锅,其一用于炖祭祖用的十只鸡;其二混放着各家带的菜,称为做"百家菜";其三混放着各家带来的饭,叫作"百家饭"。吃年饭时,根据人数分成若干桌,不论年纪大小,只要辈份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辈份在草坪上围蹲成圆圈,辈份高的坐在前排,辈份矮的坐在后排,有几辈人就摆几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鸡汤和一盆菜放在圆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后即开始吃年饭。吃完年饭后才各自回家。另外,在过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一个很大的糯米粑粑,放在簸箕里或木盘中供奉,初三才能享用。过年后,春耕开始。
月半节
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土家族(恩施自治州)、苗族(恩施自治州)、瑶族人民的重要节日(相当于春节)。“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歇三天驾。”这俗谚说的就是鄂西土家月半节。在鄂西土家地区,月半节是最大的节日,比过年还要隆重。而且月半节的时间很长,从农历的七月初一到十五均叫月半节。月半节又叫鬼节。据先人们传说,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新老亡人的灵魂都要回家探望亲人。七月初一,庙里开始撞钟,以召唤那些新老亡人和孤魂野鬼。初五备酒醴,烧香纸,迎接亡人。初七为放河灯,各家各户事前用纸糊篾扎做成彩灯,灯底涂上桐油,放于清江河中。同时抛“鬼粑”于江中。初十则为迎接老亡人。
月半节里,出嫁的姑娘们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携带夫君和子女高高兴兴地回到娘家,与亲人们团聚,吃几天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同亲人们叙说分别后的情况,讲讲收成,一起烧香纸,祭祖宗,迎亡人,沉浸在融融的温馨之中。月半期间也有许多禁忌。飞进屋中的青虫,不能动它,比如青蚂蚱等等,据说这是亲人的魂魄归来。另外就是未满12岁的小孩子不能剃光头,说是怕被亡人认错带走。今天看来这是迷信,但山里的土家人则一直将这种习俗保存至今。
土家人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合家团聚祭祖,七月十二会情人等独特的风俗相沿成习。农历七月十二日,土家女儿们梳妆打扮,穿戴一新,姊妹相约,结伴上街,名为赶场,实为寻情、续情。此俗流传年久,人称“女儿会”,是土家最负盛名的“情人节”。湘鄂川边界土家族居住地山高路险,村寨偏僻,人烟稀少,所以以采购日常用品为主的赶场,逐渐被姑娘小伙们演绎成了男女结缘和幽会的女儿会。改革开放后,虽然恋爱、婚姻十分自由,但许多青年男女仍然非常看重七月十二的女儿会,寻情觅爱的少男少女更是盛妆打扮,趁赶场的大好时机寻找意中人。他们或初次相会,以歌传情;或是热恋相约,赏景叙情。
彝族年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彝族年有很多传统的规矩,主要有:过年前一个月,就准备好一坛荞麦甘酒。过年前三天,各户人家都要劈够过年三天烧的柴禾,备够吃的米面、盐巴、豆花等。在过年前一天上午,每户人家把屋内外、院子周围打扫干净,以表示除旧迎新。同时,每家在门口前放一堆柴禾,以便过年时点火薰烟。据说,这是象征迎接祖先回来过年。
第一天库斯,意为新年,主要内容是祭祖,早晨鸡叫以后,全村就要宰杀年猪,年猪要从同村同寨年长或德高望重的人家开始,依次序宰杀。用年猪的胆、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猪胆饱满、色泽好,胰平展,无缺陷,尿包丰满为吉祥,预示来年人畜兴旺,家人安康,粮食丰收。同时分“舍富”“舍民”两餐进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猪肾、肝、舌、胰与荞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体餐。吃完“舍民”后,男子们要将猪肉切成条块,妇女们则要灌制好香肠,并当天要将鲜肉和香肠挂在火塘上烤烤,同时以展示主人家的年猪肥,人吉祥,并且显示出主人的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