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14:17:08
导语: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位教师都是高等院校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对整个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管理就是要根据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和教学质量的把关。管理教师的实质就是为他们更好地提供服务,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不断增强他们教育教学的效率,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更强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对教师的管理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针对相关的专业教学计划和相关的工作章程制度,给老师一定的约束和激励,让他们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要不断地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充实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同时带动更多的教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培养和实践指导。
二、加强教学计划管理,确保合理科学有效
教学计划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当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总体设计,也是更好地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更多的实践性应用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学人员首先应该制定较好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来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应对教学计划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教学计划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落实,确保教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并且能够执行得有质量,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能够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更好地适应教学管理,服务培养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开展各分层次的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应不断地去研究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发展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要求等,以便更好地从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考虑,不断调整相关的教学计划,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的未来就业。
三、有效开展教学评估,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一)心理健康程度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与终身发展
心理健康的状况对于个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可顺利的完成既定人生发展规划。对于当代以90后为主力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生活成长有着更为特殊的境况,其心理教育机制、受挫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强弱对于以后的发展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谓心态决定一切,虽没有这么绝对,但是如学生整天以自卑、嫉妒、苦闷、孤僻、焦急、不安的心态进行学生生活,那么其要是想取得既定的成绩获得良好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他们承担更为繁重和艰巨的学习与发展任务,整个社会公众之于大学生的认可度和期待度亦是十分高远的。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状是,目前青年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偏低,加之自我的要求与规划和家人老师社会的高期待度,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价值实现认知。有很多的例证可以证实,没有健全、良好的心态对于自身发展与价值实现层面上的实现是无意义和渺茫的,甚至其会做出一些极端、报复社会、对他人不负责任的举动。出现这样的情形,应该说是教育的失败,更为具体的是从事高等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学生心理机制引导和纾解的不对路与失败。可知大学生良好的心理认知状态和调节机制对于其个人发展成长成才有着切实和真切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制引入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目前的一个状况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从业者都十分头疼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状况的把握和引导,更谈不上与学生认知、心理思维进行同步交接或者提前预防了。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管理的日趋专业化与从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深度、广度、力度进一步加深,但是作为被管理的学生群体在反感度、消极认知上亦有相当程度的提升。这样的状况和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面临严峻的新境况,如果这种态势不及时扭转将会产生长远不良影响。如何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迫在眉睫。众所周知,高校的教育管理宗旨即“自立、自强”,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导入是与此相契合的。应该来说,心理教育机制对于学生自主、独立开展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教育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的。结合中国应试教育的传统,学生从幼儿园至高中从没有真正实现和落实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功效,基本上都交给了老师和家长进行包办。这种一以贯之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极大打压,他们自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习,其他的方面自然会很顺利,其实不然,这样从侧面使其养成了定性的依赖感和没有主见。在其一进入高校这种自由放任的学习环境中,他们便会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处理自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况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更别说自我心态的调整与生涯的规划。面对这种情形,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部门需要切实发挥功效,要进入学生思想、心灵的深处,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只有懂得学生的需要和困惑才能对症下药,为外部的行为和打算做好积淀。心理教育机制的导入会在无形中指导、缓解学生的焦虑与迷惑,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效用。应该说心理教育机制的嵌入,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柳暗花明的境况。因为,传统的固定化、模块化、灌输化的教育机制较为僵化、形式化,而决定个体之种种行为的终极因素是个体的心理认知和决策。所以,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路径成熟化、体系化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应该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制的深入导入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心理教育的路径与举措
多数高校在学生工作部门都设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室,他们一般是由专门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老师从业,而且具备长期的一线经验,对于各种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有过接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相对独到和特质的解决模式和路径。在心理学中有很多的疗法和治疗机制,而具体到学校结合大学生的年龄阅历实际境况,可采取的疗法和教育机制有认知学派的相关理论、行为学派的相关理论、人本主义学派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大多是健康的、正向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和希冀。综合采取这些理论所对口的疗法和引入教育机制,能够激发大学生健康向上、追寻梦想的潜能,能够使其积极面对人生,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期望,加强挫折承受能力。而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相关心理疏导机制的引入,能够产生丰富和积极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与环境在自主接触过程中形成有机的互动,再配合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便会达到良好的效用,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自理、自强的大学培养理念。同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摆脱过去生搬硬套、僵化、灌输模式的刻板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更可以提供新型的学生培养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工作的水准。心理教育机制引导的最为有效和明显的方法即是心理健康冲突矛盾分析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引入。虽然上文已经提及到很多心理学流派和发展脉络,并且现实中有相当多的已采用路径如:辩证法分析法、行为疗法等,但是行为归因于思维和心理、心理问题归因于矛盾冲突无法化解,因此从此路径切入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有着更为深刻和显著的意义。在心理学的理论看来,内心看待事物角度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心理问题的显现。当个体在面对纷纷对立、相异和相排斥的现象,并产生相关的心理映射时,从内心感知而得到矛盾的结论,这样心理问题会伴随而至。具体到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而言,学生在应试教育下看待学习往往当成唯一的目的和结果,认为学习不好,其余的一切都发展不好,将高中以来的惯性思维带到大学中去。而实则不然,在大学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展示自我的特质和发展特长,只要自我有相对突出的地方就是成功和优秀的。但是好多同学不能够迈过这道坎,在取得的成绩不甚理想时就心灰意冷,对未来充满不确定和失落感,导致一些心理问题。这可以通过心理矛盾冲突的方法进行分析:学习仅仅是一个过程,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路径和手段,但他并不是唯一的和确定的,这样想的话,可以将学习当做一个过程、一次经历,一种乐趣,不要将其放在遥不可及或者十分高远的地位。从源流上解决学生态度和认知的状况,关键是要理顺其矛盾冲突的认知,让其觉得不是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要使其在学习中感到相对的快乐和满足,把它当做自我实现个体价值的路径,主动的提升他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感、效用感。用矛盾冲突法同样可以分析学生自卑的问题,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家庭境况各异,不同个体的认知、教育、视野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比较而产生差距,因差距而产生自卑感。个体原本的优越资本经比较后的丧失,会使个体的自卑感强化和放大。面对自卑感,自我心理是矛盾的,可能认为一件事或者一个学生工作自己能力与别人有差距,无法胜任或者无法做好,这个冲突的心理是可以分析的,那就是没有经过尝试和经历而下结论是唐突的,即使经过经历和尝试之后,也只能说明在特定的阶段或者某一方面自己有所欠缺,但不是可以完全否定自我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发展。所以这时,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从业者就可以先行肯定学生个人的自我成绩和价值发展;同时交代他们要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他人的能力以及个体的发展,要经得起考验和挫折的磨砺。
三、结语
1.经济功能。人是各种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和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作用,能够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可靠保证,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为社会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2.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传递思想道德信息,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传统,增强人们互相理解、情感交流和团结协作,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形成、发展、变化产生一切文化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门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人的精神和文化机制发挥作用的“力”。
3.发展功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个人的成才和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材,大学生要不断发展自我,培养成才意识,正确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建立诚信与社会责任感。高校要用现代知识来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现实,更有时代感。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树立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注意发现、培养、宣传自己身边的典范,这会使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成熟,缩短其走入社会、实现角色转换的适应期。
二、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思想教育和教育管理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我国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还存在环境干扰、缺少制度建设和教育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等一些问题。
1.环境干扰问题。当代的社会环境复杂,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积极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消极的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降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互联网在给学生的学习、交往和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学生极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性、刺激性、隐蔽性、趣味性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推动造成一定的干扰。
2.缺少必要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代表着高校的软实力,学校的发展建立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无序,缺少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精神内涵,规章制度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施和参与管理工作的法定依据和保障。一些高校没有制定出关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办法,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余生活上,学生需求多以娱乐为主,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和逆反心理。
3.教育团队整体素质偏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要定期参加统一的培训,加强团队的稳定性,协调教育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合理调配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思想。
三、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应采取的对策
1.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及影响。高校要配合社会发展,在教导中要积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改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导学生拥有社会存在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及社会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由表达情感,理解和接受对他人的情感,信任和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的建设。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定期组织思想培训,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3.要对高校学生加强实践教育。当代社会发展速度快,日新月异,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大量的社会服务与课外活动的机会,接触社会,增加实践性和服务性,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修补学生漏洞思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4.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合理的运用网络手段,拓宽教育管理的渠道和空间,帮助学生从网络上吸收积极健康思想,重视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利用网络的强大作用,把握主动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并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
5.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并尊重学生意愿,重视每位学生的价值。
四、结语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虽然有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其宗旨是一致的,即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并最终形成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底线、也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得以维系的生命线,因此,将思政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要求,使得学生管理更加贴近学生。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更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仅仅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手段而非目的,高校的教育宗旨是要培育人格健全、能力突出、知识渊博的新时期人才。但以上能力的培养和习得是在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前提之下的,况且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明意识的提升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育的强化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而对实际践行。再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成就就必须走法制化路线,而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守社会主义底线,而且还有助于在其内心逐渐衍生出自觉遵守法制、依法行事的理念,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可谓“一箭双雕”。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不足和缺陷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而高校中沿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思路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致使现有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思路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另一方面,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制度、法制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差距,若是完全套用较为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的学生管理经验也不完全妥帖。基于以上宏观经济的格局变化,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必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新机技术发展带来的多元化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凸显了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落后与弊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移动互联、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又异军突起,这种情形给我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的途径,但也给传统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正确分辨真伪、去伪存真,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知识内容加以消化、吸收,并在此过程中坚定自身的思想政治立场,不为外界聒噪的舆论所影响是当前学生管理方式亟待改变之处。第三,高等教育改革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近年来,针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就业形势,我国高校在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这些新举措从长远来看无疑将会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由于教学改革在短期内极有可能带来诸多方面的“阵痛”,因此或许会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与挑战。
三、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与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也是高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的开创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强化课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地位
无论形势如何发展、方法如何更新,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立场都是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我们理应强化并继续夯实思政教育的基础。尽管我们强调课堂通识教育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授课方式的改进,以求得更为稳妥、有效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最基本、最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应该以教材为准,同时又不拘泥于此,注重学生在掌握原有基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路,以此来开拓自身思路、坚定政治立场,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兴科技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开辟新思路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笔者以为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导方式,因为这一方式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往往会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更有甚者会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畏难情绪、反感。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要充分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完美融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整个教育系统的中心环节,“想学生之所想”,广泛利用学生充分接触且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诸多方式来开辟新的思政教育“新阵地”,也为实现学生管理新局面的打开奠定基础。
(三)教师应着重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教学方式,并增强学生管理的能力与技能
俗语曰: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样,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也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述所提及的无论是坚守课堂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好,开辟新兴的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也罢,两种措施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思政专业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受到激励、从而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课堂讲解与自身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以及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教育工作者应当多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在传播理论知识时,能够令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以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的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为祖国未来的建设培养出品行端正、素质高尚、意念坚定的全方位人才,为未来边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师还要加强思政教育介体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学关系需要一定的中介才能完成。真正认识事物,就需要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实践。因此,我们工作中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从而易于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吸收,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培养学生明确的政治导向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坚定政治思想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政治教育为重点,弘扬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强化心里内涵和文化修养,提升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注重教学的层次及创新,避免生硬的课堂讲授模式,强化课堂间接灵活针对性,多做一些校园宣讲或演讲活动,增加调查研究,关注时事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师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一、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
在高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绩单,都要提交一份自己的毕业论文(少数专业学生没有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是反映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档案资料,两类档案资料的显著共性特征是学生身份信息唯一和明确具体,体现在每位学生的学号具有唯一性。在教学进程中,这两类档案资料的时间属性也很明确,学生课程成绩每学期都有记载,毕业论文在本科学制最后一学期提交归档。此外,学生课程成绩具有私密性、调用频率高等特性;毕业论文属于学生科研成果,成果归属权清晰,学校有对成果进行使用的权利,除保密论文外,一般毕业论文均具有开放性,可供其他人和机构查询。毕业论文还具有页码多、图表字数多等特点,纸质档案占据较大的保存空间。归纳和理解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是开展档案管理和编研工作的基础。
二、以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
传统的常用的成绩档案和毕业论文档案组卷方法是采用入学年度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如组卷方法,或者采用以毕业年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的组卷方法。例如:××学校××级××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学校××届××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由于受到院系、专业调整和更名的影响,受到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影响,受到学分制和学籍异动等影响,这种组卷方法具有一定的弊端[4]。
就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而言,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一般都采用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重管理,但这种双重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成绩电子档案一般依托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档案馆无权调阅;学生成绩电子档案虽然采用了学号查询入口,系统也具有一般的统计汇总功能,但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功能开发的软件还远远不够,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的较高级需求;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一般是做成光盘,或者简单存贮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者计算机硬盘中,不利于长期保存、扩充内容和查询浏览。这说明,目前的所谓教学档案双重管理还仅仅是初步的、分离的档案保存,不能充分体现纸质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各自的优势,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和用户服务需求。
因此,建立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值得深入探索。朱惠钰,刘美娟(2001)提出,在新生入学时候,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学号姓名及身份证号对应的数据库,实现使用学号或身份证二选一的查询方式。以学号为支点组织成绩档案,形成的案卷题名为:××学校学生成绩总册(学号范围),把学号与档号一起贴在案卷脊背上排架,一目了然,有利于快速准确调档[4]。同时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以学号或身份证入口的查询界面,在主字段学号目录后面,添加更多的其他信息子目录,例如:姓名、院系、专业、学期、班级、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教师等,充分实现多维学生课程成绩数据分析的功能,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打下基础。谭玲玲等(2009)把整个学生成绩档案信息化管理分为五大功能模块,即成绩录入、成绩查询、成绩修改、成绩分析、成绩输出,每一个功能模块下面又设立若干子模块,共计11个子模块[5]。在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杨焕海(2007)提出了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论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分析与结构、关键技术,以及系统实现进行了论述,提出的系统具有录入、修改、查询、浏览、编审、检索和汇总等功能[6],该毕业论文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基于学生学号关键身份识别信息而建立起来。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可以把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对应联系起来,实现双重管理。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强大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档案的价值。
三、学生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的编研要点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以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参考资料,参加编史修志及撰写专门著作的工作。它是一种主动提供或报道档案信息,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形式。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开发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应立足于服务学校,做好选题规划,体现学校特色[7],对于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学校和院系档案管理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电子档案,选择一些关键选题,开展教学档案编研工作,供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参考,便于了解教学质量状态,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例如:对于学生课程成绩,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全校公共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一次性考试通过率;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班级大面积不及格课程分析;学生学籍异动警示分析等。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结合教师科研和生产实际题目的比例;历年选题的重复情况分析;不同职称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情况分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等。
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是重要的教学档案资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记载。对其开展科学管理和编研工作,不仅有利于实现一般的快速查询功能,还能实现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的电子档案优势互补,弥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挖掘和利用该类档案的价值,便于为用户提供优质档案服务,为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含卓,欧雪梅.加快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427-428.
[2]钱爱华.高校教学档案分类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100-103.
[3]王玉武.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1,(5):52.
[4]朱惠钰,刘美娟.浅谈高校学生成绩档案组卷方法[J].浙江档案,2001,(12):25.
[5]谭玲玲,邹妙玲,谭年元.基于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高校成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90-192.
论文摘 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理论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根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分析教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 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部门而言,回归学校本位,是管理学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论设计到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
2. 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对即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人进行管理,实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3.权变领导论。综合以上管理理论,可以现代管理理念是通过对人管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在社会互联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展要求。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
(一)找出现存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
(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提高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 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高校课程改革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人文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现代信息课程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采取指导启发式。启发式不是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对象确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三)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相信我国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袁旭东.论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下面将XX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着,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本学期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XX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能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以后工作中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中遇到的困难。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普遍重视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管理类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主要缺陷有:不重视实践环节,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从属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偏少,存在“走过场”现象;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形式单一;考核学生成绩及教师教学的方法陈旧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应从实践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上加大力度。
一、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素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堂上,可以合理、有效加入商务模拟软件教学环节。商务模拟软件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习,学生可以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通过开“公司”、“应聘职位”,和同学、老师“做生意”,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物流管理、生产设计等,体验商务实践活动。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必须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难题,或查阅资料或咨询“高手”或与同行合作。另外,可以有选择地引入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信息和活动。比如在报栏张贴工商管理界的著名报刊文章,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组织企业家到学校举办讲座,鼓励学生们开办自己的管理论坛,举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辩论比赛、挑战杯、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积极鼓励创新实践,并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的奖励。同时要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实践创新意识融入校园文化中。如重庆交通大学每年举办的“模拟面试”大赛,邀请著名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做评委,设置奖励,吸引学生参加,在不知不觉中这种实践参与的意识已在学生心中。2.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谨的结论、科学的体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了常用的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形式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实战演练等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开放性实践活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带着事先设计好的实习需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岗位训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公司,为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再如四川农业大学的“老板山亚热带灌草试验基地”、“技园区牧草资源圃试验基地”等校内实习基地,与“成都市区(城区)草坪实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完善,这完全改变了“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的情况。3.组建特色的教师队伍。大多数高校教师毕业即上任,他们有着“高学历+高智慧+高水平+深理论”,但是一般实战管理经验缺乏,重理论,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大“瓶颈”是“纸上谈兵”、“空对空”的教授形式。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出国、跨省,到企事业单位学习考察,开阔视野,增长实践知识,提高教师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把握。或是聘请企业界有丰富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工商管理类专家担当名誉教授,不定时到学校授课,充分借用其实践特长。4.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考核还是“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模式,并且大多数高校课堂的平时成绩仅仅是体现在课上回答几个问题、做个PPT讲讲小案例之类,一个学期回答下几个问题,做次PPT,一学期就“解放”了,这导致学生普遍出现“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高分低能”的现象。考试制度不进行改革,以上改革也难以推进。因此,不应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业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应该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来,有必要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积极鼓励倡导创新考试。例如,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展示、问题调研、撰写课程论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竞赛结果等情况依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对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分,或加入小组制竞争进行“优胜劣汰”,有奖有罚,如胜方可制定题目负方再战等。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教师考核应更注重是否有创新、实践的方面,而不是偏重“讲课好”。
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开展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情绪。相比理工科学生的沉稳,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探索、吃苦的耐心。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各类活动及实习的开展可能会使他们片面地认为实践重于理论,从而轻视或忽略理论的学习。这就需要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理论课程的质量,同时还要倡导“理论+实践创新”,对他们积极引导和鼓励,安抚可能出现的浮躁情绪。2.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环节要充分挖掘、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创新能力培养是面向全校学生,因此要公平公正,偏袒个别学生,很容易挫伤其他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使每名同学都有创新的热情、机会和动力,所以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指导他们的创新想法,使他们能够克服困难,积极参与实践并勇于创新。3.在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要做事,先做人,做人是立足社会的根本。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入社会,踏入职场势必要常常面对各类人和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基础,能为毕业生们拓宽职业道路。另外,扎实的专业技能才是职场长久生存的基本保障,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学校在提倡实践创新时也不能忽略专业技能的培养。总之,构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融会贯通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明确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使教育教学及实践创新的活动或实习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同时,还应注意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忽略的问题;其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也要与之相匹配。最后才能构建出科学、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钟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高职教育研究,2015,(2):25-28.
[2],张峰,袁仲慧.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组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61-65.
[3]黄小荣,陈峰,赵洪明.工商管理专业面向ERP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1):81-84.
[4]李静.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