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女性消费论文

时间:2022-12-05 08:12:34

导语:在女性消费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女性消费论文

第1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来自于农村的占28.5%,县级市的占48.2%,其余23.3%的大学生均来自于大城市。其中来自大城市和县级市的独生子女有122,占整个样本的66.3%,来自大城市和县级市的非独生子女有45人,占非独生子女比例的43.7%。其中,在独生子女中46.5%人的生活费在1201-1500元之间,28.2%的人在801-1200之间;在非独生子女中,31.5%的人生活费在1201-1500元之间,43.4%的人的生活费在801-1200元之间,也有15.8%的人生活费在501-800元之间。数据表明,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在日常消费中占绝对比重,但是所处的金额段不同,81.3%的独生子女生活必需品消费在750元以上,而65.3%的非独生子女的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消费在500-750元之间;自我增值方面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50-100元之间,用于娱乐休闲的费用在100-200元之间最多,多数独生子女的消费在此段中,其次是50-100元之间,多数非独生子女相关消费在此段中;在社会交往方面,独生子女整体费用要高于非独生子女,消费段多在100-200之间。

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消费没什么太大的差异,自我增值方面的差异也不是十分明显,而在社会交往和休闲娱乐方面分的差异性就比较明显,独生子女的消费费用整体高于非独生子女,且休闲娱乐的方式多样化、高频化、这说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消费动机比非独生子女的消费动机更加复杂和多样,消费的需求更大,消费自主性方面更加明显。从数据可以看出,消费理念层面还是有差别的,不能简单的说某种选择是错误的或是正确的,但是,毫无置疑的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消费理念中还是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消费不仅要避免过多的限制,也要避免过度的消耗。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将在未来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绿色消费的实践者,也是最好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二、相关建议

(一)父母提高对子女理财的重视。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人和领路人,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在进行学习教育的同时,也要让子女对理财有基本的认识,从小培养记账的好习惯,了解钱花在哪里,从而引导子女合理的消费。同时,父母的行为习惯会给子女无形的作用,父母树立榜样作用,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会给孩子心中塑造良好的消费形象,通过正确的、积极的消费观来感染孩子的消费心理,就会形成理性的消费行为。

第2篇

[论文摘要] 信用卡作为一种 金融 产品,其有助于扩大 社会 消费总量,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给 经济 带来盎然生机,这些在国外已成不争的事实,然而,对比国内外信用卡的发展现状,却是冰火两重天。本文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对国内信用卡的这种现状进行探讨,希望能有所收获。

一、 信用卡发展概述

1.信用卡的含义

信用卡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贷记卡、准贷记卡、借记卡等。而狭义上,仅指贷记卡,即无需预先存款就可透支消费,是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而本文所指与国外含义相同,即狭义上的信用卡。

2.国内外信用卡现状对比——以美国为例

(2)盈利能力对比。据2003年银联资料,我国国内银行信用卡创收的主要来源依次为:年费(55%)、利息透支(20%)、回佣,其他。美国排名先后为:利息透支(约88%)、回佣(10%)、其他、年费。

信用卡 市场 要想扭亏为赢,除了规模,还与消费者是否有透支行为有密切联系,只有信用卡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利息透支,银行才可能获得高额利润。从上面的资料表明,中国银行现阶段的收入结构也是极不合理。

二、从消费者角度考虑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分析。

1.经济收入因素

回顾中国信用卡和美国信用卡发展的 历史 , 总结 其在各个阶段的人均国民收入,如表所示:

表 信用卡在中国和美国各个发展阶段的国民人均收入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联合国《 统计 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2. 文化 因素

文化给人造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难以改变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勤勉节俭是中华的传统美德,而寅吃卯粮是败家的恶习。这一观念与信用卡的提前消费,透支消费是相抵触的,这也是为什么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受到消费者冷遇的原因之一,而且这种影响是深入消费者内心的,是不易改变的。当然关于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买房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也在逐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因此目前我们可以营造新文化氛围,逐渐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而20世纪80年后的一代人将是这个信用卡市场的中坚力量,这一代人明显受 传统文化 观念的影响要小,而且对新观念的接受更加积极主动。

3.个人因素

对于信用卡的使用者情况及透支情况,我 国学 者通过对性别、婚姻状况、学历、收入、职业,年龄等个人因素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信用卡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相比,其使用者更多的是中等或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受过更好的 教育 ,更有可能处于中年阶段,更多的已婚,且信用卡透支情况男性多于女性,但是信用卡的使用与职业间的关系不太明朗。这一结论与西方学者所做的研究基本相同。

从上面的结论中,我们可以界定出我们的目标顾客——中等或以上收入的人群。当然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目标顾客也确实是锁定在此,本来无可厚非。但在性别的选择上,很多银行却更青睐女性,如广发银行发行区隔女性的玫瑰卡,紧随之后的是中信的魔力卡,招商的KITY猫卡,这些细分市场都是女性。这种针对女性好冲动,爱购物的特点,而做的市场细分有其合理之处,但从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在信用卡透支利息方面的贡献比男性要低得多。所以虽然我们争取了更多的女性顾客,赚取了更多的人气,但对于产生利润的真正来源——利息透支收入,却贡献甚少。所以在以后发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从扩大规模赚人气的角度考虑,还更要考虑这个顾客是否是好顾客,是否能给发卡方带来高额利润回报,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第3篇

摘要性别意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体现得越来越强,但由于历史长久以来处于男尊女卑的意识之中,大部分产品的设计仍带有强烈的男性主义观念。然而在社会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男女平等的观念在产品设计上将真正的从本质上形成广泛认同。性别化产品设计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心理结构出发,以其各自具体的理念、精神、文化层面为载体,对产品进行创造性的计划、规划设想,最终以理想的形式表现;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使得产品市场对于性别化设计,逐渐从保守的状态转变为一种自觉追求的肯定。

关键词:文化 设计 性别 产品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一 导言:性别差异与设计

性别,是人类生理和社会属性的重要方面。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决定,被称为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先赋角色”或称“归属角色”,说明人的自然性别是先天的,后天难以使其发生改变,并且这一先天的人的特征对于人后天形成的多种特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后天的社会性性别差异也是由先天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后天的性别差异在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起着某些决定性的作用,就当代社会而言,其中之一就是设计上的性别差异化特点。性别差异化设计是根据性别差异分析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在产品选择及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状态及心理状态。并将这些信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提炼、综合,进而运用于设计的各个方面的流程和方法。性别差异化设计所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消费者由于不同性别所带来不同生理和心理、功能和审美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运用社会性别理论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从而对性别差异做出尽量客观的描述,准确把握产品设计中重要的性别因素,并合理地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从使用者性别方面对人性化设计和个性化设计进行具体诠释。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中,两性平等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作为重要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学科,更需要将这一思想深入到设计师的头脑和心中。

二 源起追溯与现实分野:两性观念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女性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支柱,传统的父权社会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关系。这就促使两性的社会认识发生了改变,女性主义和女权思想在一次次的妇女解放运动中渐渐深入人心。其运动至今大概分为两个阶段:1、19世纪末,运动以实现男女平等并争取女性政治权利为目的。这次运动后,大多数国家女性的社会地位都有显著提高。2、从20世纪下半页起,运动将女性问题放在两性关系中,要求强烈反抗对女性的歧视,社会各个领域应向公众开放,并努力寻找解决女性问题的最合理途径。这些运动对于社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促发作用,但在产品设计领域,尽管当代性别产品设计正在逐步以“人性化”设计理念来关注女性产品的设计,但由于女性长久以来的弱者姿态,时至今日,男尊女卑的观念也未彻底从人们心中消除。从原始社会的维纳斯,至今日的美女香车,总的来说男性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支配男性将女性物化和商品化,以取悦他们。例如在广告界有这样一条法则:当设计师没有好的创意时,用女性作为题材一定会没问题。两性的不平等性,使女性一直处于被观看的位置。这就再一次印证了女性学者波伏娃的“女性即是他者”的经典理论。女性自身由于长久的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不知不觉贬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并毫无意识地接受被认为女性就应该阴柔、包容,将家庭和儿女作为生活的重心,忽视了切身产品所应有的个性化合理设计。而产品设计也仅以外观上来区分,未从心理上去适应女性需求,仍带有强烈的男性主义观念。

三 未来的曙光:性别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目前,大多数专业性的、操作能力要求高的产品,均以男性的生理条件为基础进行设计。若要设计从生理和心理上都适合女性的产品,最可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大量的女性设计师来进行研究和操作。在设计上,男性设计师和女性设计师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产品设计文化上,男性主要侧重于技术的反应,而女性设计师则会关注受用者的心理期望。如:沃尔沃、上海华普等一些汽车厂商,已经着手打造或已经打造出女性车设计团队。其设计师团队格外注重选择女性设计师,因为作为女性,设计师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女性驾车族的需求。于是最终沃尔沃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的YCC女性概念车,该车的设计团队均为女性。在最终设计结果中,可以感受出女性设计师为广大女性车主周到、细致的考虑,包括多种亮丽的色彩、可爱活泼的造型、布置合理的内部空间、做工精良的内饰等体现女性气质的设计。由此得见,在日后,女性也必将会同男性一样,成为建设社会的主力军。性别化产品设计也会随着两性审美态度的变更趋势而变化。社会发展中,传统观念里只属于男性或女性的部分,将吸引异性人群,即两性性格相互渗透。

与此同时,产品设计在性别趋同和利用性别差异改善单一性别产品所存在的缺点上,近年来也有所体现。目前商品越来越多地为女性考虑着想,体现出社会对女性的尊重,照顾到女性更多的不同于男性的需求。同时,商家在商品细分的过程中,提高了商家自身的知名度和利益收入,对市场经济也有重大贡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女性化产品的不断增多,商品中女性特点的逐渐加重,男性商品的风格也开始有了转变。除了部分仍是与女性商品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会有部分男性商品逐渐在风格上向女性商品靠拢,也许是因为女性商品在形式上的多变和色彩上的更加丰富,符合现今社会上对于时尚的定义和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心理。装饰物、色彩不再是女性的专属,导致男性商品也开始追随着女性商品的特点而产生变化。总是这样,一旦传统的价值被突破,风格的趋同或者形式的诡异在历史的氛围中就不会显得突兀,人们对于这种现象所持有的态度也会最终改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种情况的产生并愈演愈烈,致使部分男女商品在形式上没有区分,便又回归到了男女共用、中性商品的情形里。也因此,一些男性女性随着商品风格的改变在性别特征上的区分也逐渐降低,出现性别趋同现象。当然,男女有别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性别趋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重视。在此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原因或演变的逻辑――即市场表象背后的历史发展。

四 社会变迁的一项圭臬――市场认同化的性别设计

如上所述,诚然产品的性别化设计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具有一定的自觉演变逻辑和其自觉的历史发展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在其发生着演变的同时,也发生着一定的观念转变。也就是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证明了,受众在产品所组成的视觉以及使用“场域”之中的一种态度。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对于设计历史研究能够起到溯本追源的作用,而且也为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阐述路径。可见性别设计所反映出的产品的市场认同倾向,正是一种宏观社会的变迁圭臬,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找出这一性别设计美学接受意义上的原因。在当下市场中所充斥的,由满目新颖的各类性别化产品所构架出的购买氛围中,作为消费者的受众群体在对于产品的价值观倾向方面,已经从原先的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认同走向了一个相对更加丰富、更加宽容的历史阶段之中。首先从正面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认同在市场中一直存在着,在性别化产品设计还没有突现其有益价值的早期市场时代,受众从自身的传统价值观出发,自觉遵守天然的性别心理,而对于产品的挑选也会基于这一自然的心理而进行购买,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还是上述所提到的服装产品领域,而其他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和日常生活产品领域,一方面因为当时的市场还没有细分到一定的程度,没有更多的设计机会为性别化设计展开空间,另一方面也由于设计理论也远没有发展到以人为本的阶段,不关注使用者自身的特点,不关注人与产品的私密关系,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性别化设计和相对的市场认同缺失。可以说,消费的习惯在当时也还是承袭着传统的惯性而选择相对适合自身性别的产品,以至于到了当代,这种传统也在大的范围内控制着设计的趋势和产品的市场,当代性别化设计已经在市场中展现其特点的阶段,我们就可以发现其最大的设计理念虽然是追寻着以人为本的特点,逐渐加深对于使用者和产品之间的私密关系而加强设计的细节和创意,但这种性别化的突出也是大部分追寻着传统的性别消费心理而言的,而性别趋同的设计也在市场中有意无意的出现了。我们再从反面而言,这种性别趋同的设计倾向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变现在设计领域中的现象之一,因为如上所述,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而且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生产中的体现也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而逐渐趋于淡化。而设计领域作为社会变迁的窗口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变化的特点,于是乎市场中逐步增加了性别趋同的设计因素,而且也为受众带来了这种设计背后所隐含的整体社会审美观的转变态势,一种新颖的历史价值观在不断的加强,所反映在产品上的形式也在有意地增进,忽略了男女传统性别差异的设计形态带领着受众在消费领域中升级着价值观的临界点,一旦这种价值认可的临界点被突破,性别趋同的设计形式就会被整体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以至于在现实市场中消费者的目光不再对这种反传统的“前卫”加以排斥,而采取了一种比较亲和的认可甚至欣赏的态度,这也就是我们所分析出的作为社会整体变迁的圭臬的性别设计的现有状态。它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价值取向的风向标,随着它的指向,我们可以从深层次分析设计背后的社会、审美以及经济等本质原因,以便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更好地把握这一方向。

五 结语

根据现今社会状况,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男女平等的观念将真正地从本质上形成广泛认同。男女生理、心理的差异也将会逐渐模糊和相糅合,产品的性别化设计会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文化心理尚未消退,男性产品与女性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具有形制、功能、色彩上以至于商业经营模式上的巨大差别,产品设计是以人的需要或某种目的为依据,将需要与目的转换为一个具体可触的物理形式的过程,性别化产品设计在企业产品策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设计角度可以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心理结构出发,以其各自具体的理念、精神、文化层面为载体,对产品进行创造性的计划、规划设想,最终以理想的形式表现。另一方面,在后现代社会包容和变通的文化导向之下,两性的心理差别在不断地缩减,设计师可以从两性趋同的角度设计出具有细微差别的两性产品,也可以从时尚的导向出发,设计出漠视两性差别、搁置性别冲突的,具有统一功能和外观的单一性别产品,从而满足特别是当代女性的某种积极的社会主导心理。总之,性别化差异的设计,是新时代对设计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而又包含了人类传统文化观念的设计思路,产品的分类将越来越趋近细致。在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如何利用这一新兴的设计思路,将是设计师整合消费人群、扩充设计类型的有力工具之一。

参考文献:

[1] 粱梅:《世界现代设计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 宗霞:《产品视觉形式要素的特征与设计方法研究》,江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 李苒:《传统两性性别特征的互渗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重庆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 陈虹霓:《从装饰到规训――关于身体及其性别意义的研究》,海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5] 霍春晓:《性别差异化设计研究――户外运动用品的性别差异化设计》,江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6] 李珂:《产品设计中对用户分类的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8期。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从商人员,消费偏爱,审美需要,相关研究。

 

1 前言

美是什么?美是漂亮,美是时尚,美是善良,美是和谐……美到底是什么,千古年来未有一个圆满的答案。但是,“美,是人类生活的一要素,或者是各种要素中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的全部内容中把 ‘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1]。同时“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2],它为人而存在,没有人的审美需要,就不会有审美行为的产生,即有需要就会有美,无需要必然无美。

审美需要本质上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对于中国市场经济中商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审美需要现状如何?消费偏爱现状如何?二者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消费偏爱和审美需要?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而目前我国对从商人员的消费偏爱与审美需要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审美需要的研究,思辨的多,实证的少,尤其对从商人员审美需要的实证研究很少见到。(2)对消费偏爱与审美需要关系的实证研究在国内更是少见。鉴于此,本项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对中国从商人员的消费观念与审美需要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国大陆31个省市抽取从商人员群体共计3276人(男1458人,女1818人)进行调查。实际收回问卷3276份,男1458份,女1818份。

本调查研究的中国从商人员消费偏爱与审美需要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数据库,采用项目组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该问卷共有六大维度: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环保素质。问卷收回后统一由专门工作人员进行数据编录,研究人员通过SPSS软件根据研究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从商人员消费偏爱和审美需要总体概况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的3276名从商人员,对于“意外得到一笔数目较大金钱”的消费偏爱,百分比排序依次是:“投资或存起来”排序第一(占43.8%)、“物质消费”排序第二(占37.1%)、“精神消费”排序第三(占19.1%);他们在购物或者做事情时的审美需要情况是:“有时考虑” 百分比排序第一(占55.5%)、“总是考虑”百分比排序第二(占32.9%)、“不太考虑” 百分比排序第三(占11.5%)。这表明:1、对于消费偏爱,中国从商人员偏爱于“投资或存起来”,不重视“精神消费”;2、对于审美需要,中国大部分从商人员在日常做事或购物时具有审美需要。

3.2 不同性别从商人员消费偏爱和审美需要比较分析

经过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分析(见表1),由于性别的不同,从商人员的消费偏爱和审美需要在某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看:在消费偏爱上,“投资或存起来”方面男女的差异非常显著(P<O.O1), 女性所占平均数高于男性(t=-2.670**),这表明女性在理财方面比男性更追求利润增长和资本的增值;“物质消费”方面的男女的差异显著(P<O.O5),男性所占百分比高于女性(t=2.382*),这说明中国男性从商人员的消费观念以物质消费为核心,经济条件富足的条件下,他们偏爱于看得见和摸得着的物品消费,追求奢华的上流生活。“精神消费”方面男女的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中国男女从商人员都忽视精神消费。

在做事或购物的审美需要上,“不太考虑”和“总是考虑”两方面男女的差异极其显著( P<O.O01),前者男性所占百分比高于女性(t=4.832***),后者女性所占平均数高于男性(t=-5.121***),这说明中国女性从商人员的审美需求高于男性,因为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她们天生是追“美”的动物。“有时考虑”方面男女的差异不显著(P>0.05)。

表1.不同性别从商人员在消费偏爱和审美需要各项上平均分、差异显著性比较

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性别公平

一、引言

社会公平的两项基本原则:第一项是“机会公平”,即:一个人一生中的成就应主要取决于其本人的才能和努力,而且这种才能与努力是可控的,而不是被种族、性别、社会及家庭背景、或出生国等其他不可控的因素所限制。第二项原则是“避免剥夺享受成果的权利”,尤其是享受健康、教育、消费水平的权利[1][2]。本文基于这两个基本原则,通过男女两性接受高等教育在校比例差异、高等教育层次上的性别差异、高等教育学科选择以及教育环境的性别差异这四个角度对我省(甘肃省,下同)高等教育性别公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二、我省高等教育男女比例现状

(一) 男女两性高等教育入学比例差异状况

从2006~2010年,我省普通高校中的女生数量从11.02万人增加为17.46万人,增长58.4%(见表1)。女性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迅速增长。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两性的入学人数都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女性所占比例除2008年略有下降之外,平均每年以两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到2010年,接受高等教育在性别上已经接近达到公平。

(二)女性教工在普通高等学校教工中比例差异状况

女性教工作为教育环境的一部分,除了给学生教授知识之外,还有一个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特别是女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女性角色和导师的缺少,将进一步减少女生进入这一专业的信心和兴趣,即使进入这些领域,仍有可能在弱势的心理暗示下而得不到足够的经验和信心,所以,女性教工在教职工中所占比例也是我们考察性别公平在教育环境中的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2006-2010年,我省女教工人数从1.1万人增长到1.4万人,所占教职工人数比例除2008年之外,年均增长3%-4%,从教育环境中的女性教工比例因素来看,还存在一定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三)不同学科的性别差异情况

本文以兰州交通大学学生统计数据和西北师范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的统计数据为例,研究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在学校和学科选择上的差异,具体见表3表4。

虽然女性权利在教育的各个层次都得到了改善,但是在一些传统的男性领域女性依然没有占到足够的比例。如表4所显示,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中,大部分工科院校女性集中在了中文、艺术、外语、经济类等女性传统领域中,相对的,在机电、建筑、交通、工程学等相关专业里,女性分布明显偏少。但有意思的是,在师范类院校女性在数学领域则表现抢眼,丝毫不弱。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在受教育的性别公平上,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省的各项统计数据中在普遍反映了出来。在普通本科层面上,女性比例略少于男性,但已经不明显。

为了提高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加强学科建设,鼓励和提高女性在自然科学和工科等专业的入学比例。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看,女性并没有在这些学科不如男性的证据,也不存在女性在抽象思维方面不如男性的问题(表4则完全说明了这问题)。第二,提高女性教工在普通高校教工中的人数比例,先从教育软环境方面改变性别不平等现象。第三,抓紧改善女子教育状况,应是政府关注、人民期盼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政府应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使其同人口意识、环保意识一样深入人心,从性别的视角改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促进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在各项改革中,应当兼顾效益和公平,保障妇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与社会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韬.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李文胜.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

[3]陈爱娟.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性别公平的效应研究[J],教育科学2011(27):46-50

[4]甘肃省教育办公厅《甘肃教育年鉴》,甘肃教育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围城》 性别视域 女性视角 男性偏见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89-02

《围城》这部由钱钟书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各种社会现象。这些现象通过人物描绘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解读人物行为和思想特点的过程中,剖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在国外留学四年,回到中国后,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很多事情,而女性是非常令其困惑的。对于方鸿渐而言,《围城》中的女性都是围猎男人的女人,而且采用了卑鄙的方法,令方鸿渐感到这些女人的行为很可笑,其中存在着男性偏见。本论文以性别视域为出发点,分析在女性视域与男性偏见角度下的女性人物形象。

随着西方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及“五四”的开始,人们开始有了男女平等的认识。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会带些性别色彩,尤其是男性作家所创作的关于女性形象的作品,与此同时就产生了性别视域下的文学作品研究,也就是从男性视域和女性视域两个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钱钟书的《围城》就是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所以从性别视域的角度重新审视其中的女性形象至关重要。

一、男性偏见下的《围城》女性形象

《围城》的创作思想与“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启蒙存在着必然联系。很多知识女性开始追求男女平等,无论是在法律上、社会地位上,还是教育上,都要求女性与男性处于平等地位。这些思想都在钱钟书所创作的《围城》中有所体现。《围城》中塑造了很多知识女性形象,虽然在性格上各有不同,但是从她们与方鸿渐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来看,虽然存在着自主意识,也希望以主动接触男性的方式争取男女平等,但是,男性所持有的偏见依然将她们挤向社会的边缘。从钱钟书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方鸿渐对女的理解就可以明了。

(一)男性偏见使女性的才学变成附属品

在男性统治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是缺乏独立意识的。《围城》中这样表达:丈夫是女性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个饭碗。《围城》中的知识女性虽然已经接受了西方教育,但是,这些女性依然摆脱不了父权宗法制度所明示的道德规范。在方鸿渐对唐晓芙的评价中,就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女人有女人的特别聪明,轻盈活泼跟她的举动一样。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是巧妙的偷懒。” 正是验证了方鸿渐的这种说法,女性解放思想的结果就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们周旋于男性的社交场所,却难以对国事以准确把握。于是,就因袭传统对男人进行围困,最后进入到婚姻这个“金丝笼”当中作为人生的归宿,以获得安宁的生活,以此作为暂时的解脱。

(二)男性偏见使女性变得丑陋

《围城》中的女性形象以知识女性居多,她们不仅貌美,而且富于智慧,懂得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的男人多会喜欢这种具有高雅情调的女性,同时也是他们追求的主要对象。处于男性主x社会中,男性偏见的存在是必然的,即便是知识女性拥有智慧,也会受到压抑而变得柔弱无助。《围城》中很多与方鸿渐有过交往的女性似乎都是在采取各种不良手段“获得”方鸿渐的心,也似乎都被方鸿渐“看穿”了。在方鸿渐看来,这些女性都是心计深而难以捉摸的,但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方鸿渐认为这些女性要么尖酸刻薄,要么工于心计,对这些女性的言谈举止,钱钟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使这些女性的心机暴露出来。

二、女性视域下的《围城》女性形象

关于“女性视域”的界定,在沈奕斐所创作的著作《被构建的女性》中就有所提及。沈奕斐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对女性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著作中描述,所谓的“女性视域”,就是要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出发,将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改变,以不存在性别歧视的视域对社会现实进行解读。 这种“女性视域”,就是对抗以男性为中心而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的态度。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是通过女性视域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理解,进而对各种现实的社会现象进行解读。

钱钟书在《围城》中所塑造的知识女性居多,她们的女性意识萌动,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选择人生。

(一)以积极方式与男往

《围城》中对鲍小姐的描述,是一位善于与男性周旋的女性,所反映出来的是女性善于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愿意受到男人的支配。这位鲍小姐是将男性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女性。在法国油轮白拉隆子号上,鲍小姐与方鸿渐相遇。鲍小姐见到方鸿渐,就说:“方先生,你让我想起了男友。” 在风浪中船摇摆着,鲍小姐顺势倒在方鸿渐怀中,令方鸿渐感到神往。当方鸿渐还期盼着与鲍小姐深入交往的时候,鲍小姐已经扑到半秃顶的黑胖子怀中。此时的方鸿渐如梦方醒,自己是被这个女人玩弄了。鲍小姐虽然是在玩弄男性,不惜以自己的情感作为武器,但是,这种胜利是短暂的。正当她为自己的胜利沾沾自喜的时候,却没发现自己也在被男性玩弄,这是由男权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在鲍小姐与方鸿渐的交往中,强调了方鸿渐的受挫感,方鸿渐虽然有受挫感,但是作为受诱惑者,他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作为被抛弃者,他得以甩开这样的女人而不会受到玷污。这种男性视角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男性偏见,即女性具有充沛的欲望,就会存在道德缺憾。方鸿渐仅仅是消费鲍小姐的身体而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也暗示着方鸿渐对唐晓芙的爱也是不可靠的。

(二)以独立姿态与男性沟通

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沙龙是较高社会阶层的交际活动。参加沙龙的女性自然也不一般。方鸿渐在这样的沙龙活动中,就犹如进入了苏文纨所设计的“围猎场”。《围城》中的苏文纨是一位知识女性,是国外留学的博士,她华贵而充满自信,游走于沙龙中的男性之间,为的就是展开自己的爱情攻略。苏文纨在虏获方鸿渐的过程中,却不经意间输给了唐晓芙。苏文纨选择男人,其实也是在选择命运。面对赵辛楣的追求,苏文纨却选择了方鸿渐,苏文纨在方鸿渐的面前能够产生优越感。当方鸿渐向苏文纨表白自己是爱着唐晓芙之后,苏文纨嫁给了颇有才华的曹元朗。但是,她并没有安于做官太太,而是以“走单帮”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也验证了苏文纨作为知识女性,是有其独立意识的,而且能够很好地驾驭自己的命运,即便是离开男人,也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得更好。

(三)以主动追求的方式获得幸福

当孙柔嘉遇到自己所喜爱的方鸿渐后,就懂得去主动地争取,以自己的智慧赢得爱情。孙柔嘉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却具有自主谋事能力,懂得运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将方鸿渐“捕获”到自己所设计的爱情“围城”中。方鸿渐深信道听途说来的对孙柔嘉的评价,而孙柔嘉则将这些评价中的积极因素充分运用起来,让方鸿渐感到人言可畏,使方鸿渐产生维护弱者的责任感,也因此使得方鸿渐与孙柔嘉之间的距离拉近。与其说孙柔嘉善于捕获男人,莫不如说她懂得经营爱情而让自己获得爱情的胜利。但是两人兴趣爱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他们的婚姻必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因素,加之方鸿渐家庭成员的复杂,使得他们的婚姻路程举步维艰。但是,从孙柔嘉成功选择自己所爱的人这一点来看,孙柔嘉自主谋事的性格更为突出。

三、性别视域下《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不同的原因

(一)钱钟书运用男性视角创作

“所谓男权意识,是一种思想背景,因此是文学创作的意识来源之一”,在小说《围城》男性和女性的描述中,就会明显感觉到钱钟书将其中的女性角色弱化了,这是男性偏见的表现,以男权的视角对女性意识刻意的压抑,也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围城》创作于之前,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女性的社会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女性的尊严并没有得到认可,而女性的情感更不会得到尊重。这些思想都在《围城》中有所体现,突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男性对女性所持有的偏见。比如,方鸿渐周旋于苏文纨和唐晓芙之间,在钱钟书的笔下,方鸿渐是受害者。《围城》中的男性有更多表达思想的权力,比如,围城中次要人物褚慎明表达,他最恨女人了,所以,即便是眼睛严重近视了,还是不愿意佩戴眼睛,就是不愿意看这些女人的脸。方鸿渐为了取悦唐晓芙,竟然将经营牛奶场的徐宝琼说成是长着牛角的女人。这些对女性的品评当然不是客观的评价,而是带着“有色眼镜”对女性进行评价,男性意识上的偏见是显而易见的。从语言表达形式来看,女性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

(二)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女性视域是建立在女性主义基础上的,是对男权主义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态度的一种对抗,倡导男女平等,对社会中所存在的性别歧视进行抗争,以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女人不再服从于男权,而是以独立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意识的觉醒,多是从阶级的角度,通过阐述男权社会环境中女性的生存状态,突出女性对阶级的反抗,以昭示女性意识的存在。随着针对“女性视域”的研究从文化层面展开,更多地将“女性意识”诉诸到女性的精神世界,以男性为主力文化,从女性的视域对文化内容加以解读,从而形成了女性独立意识。

综上所述,《围城》的故事情节是以方鸿渐的视角展_思考的,通过各种故事情节呈现出来。在钱钟书的笔下,方鸿渐是具有代表性的男性,其所持有的观点是当时社会所普遍存在的。本论文从性别视域审视《围城》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其中男性偏见对女性的言行举止的错误看法并且从女性视域出发分析女性形象。《围城》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建国之前的中国社会中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是,女性意识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尊重,特别是在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上,女性往往会处于被动地位。从性别视域对《围城》进行研究,则可以对其中的女性角色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6.

[2]郝琴.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围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9.

[3]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2.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唐诗,“红裙”意象,服饰文化

 

《全唐诗》中,“红裙”这一意象共出现15次,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文人何以如此爱恋“红裙”?红裙在唐代是哪些社会层面女性的装束?看白居易的“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①、“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杜甫的“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韩愈的“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皇甫松的“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元稹的“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红裙委砖阶,玉爪朱橘”……

通观《全唐诗》中涉及“红裙”的诗作,把诗句放回到原诗中,不难发现,唐诗中涉及“红裙”的多是写或者歌妓的,而只有极少的篇目是描写普通民家少女的——

唐代文人阶层与的交游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的社交似乎总离不开妓乐歌舞、红裙侑觞。如白行简的《李娃传》、蒋房的《霍小玉传》都是士子和恋爱作品的典型代表。审视唐诗中含有“红裙”意象的诗篇,从题目看:万楚的《五日观妓》、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都是直写或者说是歌妓。从诗歌前后语境看:白居易《杂曲歌辞·小曲新词》“霁色鲜宫殿,秋声脆管弦……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写的是歌妓。韩愈的《醉赠张秘书》:“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虽得一饷乐,有如聚飞蚊”写的是与歌女畅饮的场面。元稹的:《晚宴湘亭》“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写的是观歌舞妓跳舞夜饮的场景。其《闺晚》“红裙委砖阶……夜色侵洞房”也不是写闺中少女或之怨,这里的洞房乃是青楼妓馆中接待客人的房间。白居易的《江楼宴别》“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乃是与歌女离别夜宴的场面。白居易的“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乃是追忆与歌妓美好的往昔,其《山石榴花十二韵》“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是作者将歌舞妓比作石榴花的咏物之作。李郢的《自水口入茶山》“蒨蒨红裙好女儿,相偎相倚看人时。使君马上应含笑,横把金鞭为咏诗”是写与的缠绵悱恻。韦庄《赠姬人》“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请看京与洛,谁在旧香闺?”是写给姬妾的,告诉小妾不要嫌弃自己贫穷,调侃的说出富贵之家大多喜新厌旧的习性。皇甫松的《采莲子二首》“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则是唐诗中极少的用“红裙”写少女的诗篇。

或者歌妓,在现代社会称之为“小姐”,她们真的清一色的都穿红色的裙子么?社会其他阶层的女性就不穿红裙子了么?似乎不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初会乡下人刘姥姥时“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②凤姐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自然是贵妇人的装束,可见“红”不仅仅歌妓们的专署。

唐代的经济繁荣,其服饰可谓百花齐放。虽靠出卖色相为生计,却深知服饰的艺术效果,她们在服饰方面更是极尽所能、别具匠心。每个朝代消费时尚流变从的服饰上便可看出,她们的着装常是开一代服饰之先河——是服饰革命的急先锋。所以,她们不可能一色的穿着红色的裙子,那就太雷同、太煞风景了。福建师范大学李连秀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一文中提及:“白居易《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有‘郁金香汗裹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由此可见,盛唐流行红裙之盛。”【1】李连秀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正如古代把妓院称之为“青楼”、“怡红院”、“勾栏”、“烟柳之地”,把称为“红裙女儿”,甚至“红颜知己”一样,把称为“红裙”是文人士子对的一种感性表达或委婉称谓。在语言学中,词有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之分,理性意义如:桌子、椅子、茶杯、妓院、,色彩意义如:“子衿”表男青年、“结绿”表美玉、“勾栏”表妓馆……“神女”、“勾栏美人”都指代。“怡红院”、“红颜”、“红裙女儿”……这些带有“红”字的词似乎更多的与有关系(《红楼梦》中贾宝玉命名之“怡红院”,以及唐宋诗词极少的用“红裙”来指代民家女子的不在此列)。而李连秀的理解就有些狭隘、偏颇,甚至把诗歌理解的太过于僵化、死板了。在中国古代,最初把红这个字用在花上,如张籍的“新红旧紫不相宜,看觉从前两月迟”;因为女儿如花,文人又喜欢把红这个字用在女儿身上。如“ 当户理红妆”③、如王勃的“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都是指女性……文人士大夫与的交游甚至相恋,大都建立在尊敬的基础上,所以可能不愿意直呼为妓,而更愿意采取较为委婉的称呼,比如“红颜”、“红裙”、“红裙女儿”这样的字眼儿。

结语:

唐诗中的“红裙”意象,它只是唐诗之沧海一粟,然而却折射着士人阶层的生活状况。研究唐诗中的“红裙”意象,有利于我们走进唐朝士人阶层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和的郊游往来,研究的服饰穿着,更能走进唐代的服饰文化悠悠世界,对现代服饰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二八.白居易《杂曲歌辞·小曲新词》,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本文所用唐诗皆出于《全唐诗》,以后援引不再出注。

②【清】曹雪芹《红楼梦》,《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六回),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参考文献:

【1】李连秀,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第8篇

关键词:服装;标志设计;识别

一、前言

标志对于品牌而言,就像人的名字、脸孔,给人不同的印象。服装在确定了品牌风格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随意改变的。标志是整个服装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主导力量,是所有视觉的核心,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以标志为中心展开设计的。品牌的标志大多数情况下一旦确定,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且会使用很长一段时间,以加深服装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但是也有例外,劲霸男装的新标志是一个人物图形,它摆脱了老标志给人“肌肉男”的印象,很接近人体动作的真实性,带给人亲切的好感,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换标可以说是成功的,更尊重了消费者,也更贴近了消费者。

服装品牌的标志可以体现出品牌的类型风格、品牌的适用人群,同时也能体现出品牌企业的经营实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品的销售业绩。本文是从标志造型与服装品味的统一和“形”与“意”的独特性两方面谈对品牌标志设计的一些认识。

二、国内服装品牌标志设计理论文献综述

(一)国内服装品牌标志设计类型综述

国内服装的品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比如男装、女装、童装、休闲装、内衣、运动装等。服装标志的设计要围绕服装的整体风格来展开。标志名称、字体及图形的设计,色彩及肌理质感的运用均应体现服装的主体风格。不同类别服装品牌标志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

1.男装品牌标志

男装标志通过形象化的文字或者对男性的形象进行比喻与象征,以表现时尚、成熟、硬朗、霸气等男性形象。男装的品牌定位多从品类和档次上表现不同品牌的定位。(如图1)劲霸男装标志给人一种强有力的直观印象,将男性的硬朗形象以字体的形式表现,形态见棱见角。饱含力度的中文字体与英文字体并排放置,给人一种刚毅的震撼之力,以简洁的字体彰显品牌的定位―商务休闲,简约不简单。

2.女装品牌标志

女装标志多以形象化的英文字母或者带有书法书意的文字以及对女性的形象进行比喻和象征的图像,以表现浪漫、优雅或温婉、古典,或个性、现代等不同女性形象。(如图2)阿依莲标志直接以英文全称作为设计的内容,以流线型的带有一点可爱气质的字体,表达了可爱时尚女性的风格。

3.童装品牌标志

童装标志一般选用图形化了的字体或者图形对儿童形象加以比喻、象征,表现可爱、纯真、稚气的形象。(如图3)小猪班纳(PEPCO)标志图形是一只小猪的头像,聪明、可爱。英文名称是整个标志的焦点,给人一种饱满充实的祥和气息与形式感,是模仿儿童体而设计的装饰体。中文字体具有稚拙的趣味。整个设计点线面完美结合,视觉丰富、冲击力强。此品牌还开发出一系列视觉识别系统,如以品牌名字命名的动漫角色,带领孩子们进人奇幻之旅,给人一种亲切、新鲜的感觉。

三、国内服装品牌标志设计特点综述

(一)标志造型与服装品味的统一

服装设计标志的造型美提炼能表现服装品味的主流元素进行设计。用国内企业或品牌名称的拉丁字母作设计要素不失为上策。单纯的字母文字不亚于图形传递信息的效果。如用文字作为主要表现内容,也要注意字体的设计与选择,把字体当做图形来设计,体现品牌的思想文化内涵。男装品牌的标志形式应表现粗犷、硬朗的个性,如虎都男装的标志,就体现了一定的思想内涵。女装标志的设计可根据品牌的风格定位加以不同的表现,如华丽优雅型、自然型、传统古典型、稚趣灵动型等等,与服装品牌定位相符,考虑未来品牌风格的调整。尽可能表现出含蓄、抽象。如淑女屋的标志。童装标志设计可选用图形或图形化了的字体,图形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字体在设计时可以请儿童先手写字体,运用字体时与图形的协调。

(二)“形”与“意”的独特性

服装品牌标志所要注意造型美,还要有自己“意”的独特性,我们有一部分的品牌标志就缺少这种“形”和“意”的独特性,很多品牌直接用英文名称作为标志的主要表现内容。这种用拉丁字母作为设计要素的标志,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但对于中国风格的服装品牌来说,是不合时宜的。这种情况下,用汉字设计标志会好一些,但也不是将现成的书法字体原封不动地搬上去,而是将书法字体变化为具有书法意味的“书意”字体。如“玄色衣裳”的标志,是在保持原有书体感觉的基础上,运用规范的、变形的手法,对原有隶体进行了重新的描绘,使其变成了既带有书法意味,又形状不同的创意美术字体。再加上中间古朴的云气纹,古典的气息扑面而来,就与该品牌“新古典”中国风的品味相符合,演绎素雅婉约的现代都市女性。

四、结语

对我国国内服装品牌标志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是本篇论文的目的与动力,然而我国国内那些知名服装品牌标志的设计,探讨我国国内企业与设计师们是如何表现他们对服装品牌标志的设计与意蕴。本论文通过对我国国内的服装品牌标志的设计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并且借鉴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品牌服装标志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国内的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我国国内的具体情况,结合多学科的角度和系列全面的理论来研究我国国内多个服装品牌的设计,通过分析了那些品牌服装标志所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以形美、色美和音美等方面进行提炼和总结,为我国国内服装品牌标志的设计提供更加全面和更具有适用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秋雯.信息时代品牌标志设计的思考[J].文艺生活,2012

[2]邱明锋.企业标志设计与品牌塑造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8

[3]蔡玉硕.品牌战略决策下的标志设计[J].包装工程,2011

第9篇

论文摘 要:本文对学者们广告社会责任研究不够客观、存在遗漏的某些问题进行概括和分析。

一、对广告社会责任的某些批评不够客观

(一)把误导消费观念的罪名全强加给广告。有些学者批评过程中过于偏激,夸大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好似广告颠覆了整个社会。消费观念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的形成应该是多种因素集合所促成的,又怎么会由广告一个人说话算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就有能力消费了,人们不再满足仅仅的物质生活的消费,更加追求精神方面的消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及全社会都在倡导消费,消费不再是生产的附庸,反而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再有就是人们的趋同心理,为了能够归属集体,人们会照着周围的人消费。

(二)批评广告含有性别歧视的意思,忽视男女性别的本质不同。学者们对于广告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的批评多集中在角色定型、把女人比作“花瓶”等问题。在人类最初时期,男女体力不同,男性肌肉发达,体格比女性高大,男性必在社会中承担起供养者的角色,负责打猎、畜牧;女性脂肪多,是柔软的,则负责生育、抚幼等家务事,两性的生理差异决定了两性分工不同。女性具有在悦人中悦己的自我欣赏心理,她天生愿意得到别人赞赏的眼光,尤其是男人欣赏的眼光,因此女性渐渐用男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

(三)夸大了广告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历史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日积月累,经过上下两千年才形成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谐。中国古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协作生产中发挥集体力量,脱离野蛮,进入定居农耕文明的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国人和谐的价值观就是这样形成的,宗教、人生以及乡土观念都与西方人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人们的是非观念、处世方式、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等就是诸如这些因素长久、综合影响形成的。

(四)片面批评广告对儿童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看问题缺乏全面性。在谈广告对儿童造成的影响时,学者们一味的批评广告损害儿童身心健康,把广告比喻成了害虫、毒药。却没有看到有些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及广告人也制作出了对儿童具有良好教育的优秀广告。在道德教育方面,有些广告提倡孝敬老人,团结友爱,爱劳动。

二、对广告社会责任的研究存在遗漏

经过对广告社会责任问题及其现有文献的思考,我认为还在某些方面广告缺乏社会责任感,但前辈没有对其研究:

(一)某些广告误导消费者盲目追求诉诸技术的产品。企业抓住了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在广告中极力宣传其产品含有某种元素,具有保健功能,在纳米研究成果公布后,纳米产品的炒作铺天盖地,诸如“保湿因子”“v6”“维生素d”等似懂非懂地词语出现在各个广告中,而市场显示此类商品确实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先不说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就是广告故意运用受众理解不了的词语,打着高技术的幌子,不算欺骗么?

(二)无厘头广告损害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无厘头文化通过广告的广而告之会颠覆传统的优秀文化,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有些广告对优秀文化的破坏。有些广告利用传统文化做宣传,在利用中对文化进行了切割、绞断后揉在广告中,不仅改变了文化,也扭曲了文化。此类广告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文化知识的破坏,对成语的篡改,“快治”人口(一种新型口腔药品广告)、“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一“明”惊人(某眼罩广告),这些对语言文化的亵渎,阻碍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向下延续;还有一类是鼓吹不良风气,“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这不仅损害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且促成了社会贿赂之风;还有一类是广告故意运用复古的创意,把封建意识、糟粕文化搬上了荧屏。

(四)扰乱经济秩序。广告应该担负起促进大众消费、加速再生产、节约流通总成本等经济责任。然而商家在做广告时,过于追求利润,夸大宣传,甚至背离了信息真实性的原则,造成不正当竞争。市场竞争是市场运行有序化、有效率的内在动力,其核心在于竞争的公平性,然而企业的这种行为,导致竞争不公平,影响竞争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引起市场混乱,扰乱市场秩序。

(五)乱开发媒体,影响生活环境。广告公司为了获利,到处张贴广告,不断开发新媒体。首先,严重的造成了受众的“视觉污染”、“环境污染”及“城市景观污染”。其次,广告威胁人们生活安全。有些广告打起了交通要道的主义,在路段的隔离带也加装了广告牌,遮挡司机和路人的视线,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有的广告安装在陈旧的建筑物上,且安装不牢靠。

(六)投放无序破坏人们接受信息的语境。信息意义并非孤立、恒定的,而是依赖于具体语境的,一条信息的理解与它周围的环境因素都有关。语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信息意义的差异,即所谓意义就是语境。现在广告无处不在,掺杂在人们接受信息之中,影响了人们接受信息的语境。报纸杂志刊登哪类产品广告影响人们对此报纸杂志的分类,最严重的是“新闻广告”,有些企业把广告用新闻的外衣进行包装,并且刊登在新闻价值高的报纸上,使人们误把商业宣传的广告当作言论严肃的新闻来接受,造成受众信息理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