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基础课程学习讲稿

时间:2023-02-24 18:39:14

导语:在基础课程学习讲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基础课程学习讲稿

第1篇

高职药学 基础化学 课程改革 实践

一、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是药学的基础课程,贵州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为药学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我院药学专业使用的化学教材是教育部指定的规划教材,2003年1月由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这些教材的使用,实践证明,确实存在一些影响着教学目标达成的因素。例如,内容过于系统、偏深、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相关内容少,实验内容交叉重复和责任不明确、结构不合理,缺少成熟的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方法,弱化与药学专业相联系和实践中所需的内容,教学中不利于开展工学结合等。为此,我教研室于2008年组织企业、师生一起开发基础化学的教学内容,目前采用编写讲稿的方式来选取内容,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编写讲稿的思路和做法

编写讲稿的观点是将程课体系由学科型转为职业型。思路是贯彻职业能力为主线,满足实际需要。指导思想是课程标准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前瞻性等特点。努力做到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特点相符合,教学内容与后续学习发展相符合。加大实践和技能训练内容,降低复杂的理论和公式的记忆要求。做法是首先设计调查表,师生对制药企业、药品管理部门、药品销售流通单位走访、座谈,对收回的调查表用SPSS统计分析,其次组织本教研室教师、行业企业人员进行制定本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再次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编写讲稿,逐步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三、模块化整合的内容设计示例

模块在课程论中的基本含义是指灵活地构成个性化设计的最小单元,又称课程单元。我们根据行业领域和从业要求制定的课程标准,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内容进行为六个模块,即:化学基本理论及应用、医药学常用的物质及性质、化学计算、物质检验与分离、化学实验技术、几种仪器分析使用简介。每个模块的内容的选择都从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力争贴近生产岗位的需求和生活实际,作为单元开发教学材料和组织教学。例如,医药学常用的物质及性质模块,先分为无机化合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特殊物质)和有机化合物(按官能团)两部,每种物质的介绍都展示样品,结合案例,以科学实验方法探究其性质,例如讲过氧化氢H2O2时,指出资料显示: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能产生过氧化氢,其可以诱发细胞癌变和人体衰老,那么人体如何将过氧化氢排出呢?让学生思考、查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用猪肝和带火星木条来探究过氧化氢在人体排出方式,并进一步的说明肝脏是人体的重要解毒器官。化学实验技术主要是编写实验操作基本要求、安全规则、化学危害的处理等实用的技术。如吸附技术、萃取技术、洗涤技术、离心技术、分光光度计技术、酸度计操作技术等。几种仪器分析使用简介,主要编写贵重仪器的特性和用途、操作方法,企业联合制作仪器使用操作录像,并安排到企业里实操。这样模块化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所增减,但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

四、体会与思考

经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认为将课程整合,教学产生的效果还是明显的,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更能深入到实践中去,行业专家、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在一起。主要有几点体会:(1)解决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各院校压缩基础课的课时是普遍现象,而原来的内容多,知识系统而又重复,按给定的学时是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就强拉硬拖地赶任务,结果教师累学生不会。通过整合,难度降低,简化理论,减少重复,注重实用,有效地解决课时的不足。(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源动力。学生对开设化学课不理解,缺乏积极性。通过整合,与专业、生活更加贴近,新成果和新技术得到体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两年来学院在组织对各学科教学的满意度测评中,学生的教学评价达96.6%。(3)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的形成和知识的掌握。用实验引导理论教学,便于学生把复杂理论化为简单的实际操作;用项目完成教学任务,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技能训练得到加强;(4)弥补学院教学资源的不足。学校设备的更新是无法跟上实际生产企业设备的更新,对昂贵的教学设备,借助企业的资源,制作教学录像、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同样遇到下列问题:如何设计调查内容,选择调查对象,教师工作量很大;如何随生源素质、行业标准、就业方向的变化来调整课程标准;如何把握好“实用、够用”的程度;如何结合学生手上的教材和讲稿内容引导学生预习、做学习笔记;如何组织管理学生外出确保安全,开展工学结合等。

课程模块化整合,不是进行删减或简单地叠加,而是进行有机的整合。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知识,通晓专业知识和当前生产实践知识,熟悉岗位的操作流程,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为此,我们将贯彻职业教育方针,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各个教学模块。

参考文献:

第2篇

Abstract: Invasion Biology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Alien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mpulsory course of Bio-safety discipline. In this paper,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aching files, exploring of the innovation methods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exam modes were discussed.

关键词:创新教学;教学改革;生物入侵

Key words: Innovation teaching;teaching reformation;invasion biology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08-01

0引言

生物安全本科专业是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新上的本科专业,该专业是在植物保护、动植物检验检疫等有关专业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是生物安全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主要讲授生物入侵的基本概念、外来物种入侵扩散过程与机制、国内外生物入侵的发生、预防与控制现状以及重要农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成因、危害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全面掌握生物入侵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生物入侵的发生、预防与控制现状及其研究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因材施教,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合理的课程定位在课程建设和培养的学生质量上具有重要导向作用[1]。根据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结合本校生物安全专业的特色,本课程确定了教学内容,全部内容共分为八章,分别为绪论、生物入侵的适应性进化及其影响、外来种入侵对土著种的影响、群落的可侵入性、外来物种入侵扩散过程与机制、快速进化与生物入侵、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和控制、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治理等。共5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自主实验10学时。

2充分发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优势

2.1 教学周历教学周历是我校实行的督促和监督教学过程的重要文件之一,每学期初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案与讲稿内容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教学基本情况做出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督促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过程做到有条不紊、按计划地进行。

2.2 教案教案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2]。课程教学小组经过对教学内容的探讨和对教案的深刻领会,完成了《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教案的撰写,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经过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和验证,表明该教案比较符合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的实际教学,既克服了以往讲课随意性、缺乏艺术性的缺点,同时也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2.3 讲稿讲稿则是在教学前所写的底稿,是教师备课不可缺少的教学文件之一。讲稿是对教案的细化,讲稿要体现教案的思想,但是又要比教案更加详细,完整[3]。只有具备了完整的讲稿,才能保证授课过程的顺利与熟练。本课程的讲稿是课程负责人将电子版打印为纸质文件,并在讲授过程中及课后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改,适时加入新的观点和内容,以供下次借鉴和使用。

2.4 多媒体课件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使得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得以形象化、趣味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本课程从开设之日起便启用了多媒体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和完善。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充分利用入侵生物的有关音像、Powerpoint幻灯片、网络动画等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课件的使用,提高了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并且通过声像图的应用,提高了传授知识的趣味性和效率。每次教学前,都应及时补充新知识和内容,提高备课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提倡创新教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作为生物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在本科生的第五学期开设,而这个学期恰好是学生刚刚结束了基础课的学习,正对专业课感兴趣的时期。课程组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3.1 课堂提问和讨论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重点介绍生物入侵的概念、原理,积极实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有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可促进师生的互相交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效果印象深刻。

3.2 让学生走上讲台这是笔者近年来总结并实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开学之初就提前告知学生本课程将分出1/5的课时由学生围绕本课程,不限题材,自主选题、收集资料,制作PPT课件,走上讲台进行讲授,让学生和老师体会角色互换。课件讲完之后,再由其他同学就所讲内容进行提问,最后由任课老师就该内容做总结,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势,又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实践表明这样的手段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3.3 注重实践教学尽管实验课时并不多,但课程组高度注重实践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应用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创新能力和科研技能。例如安排校园杂草群落调查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给的校园地图自主设置考察路线,对发现的杂草的种类、数量进行详细记录,并将拍照存档,针对校园出现的入侵杂草进行重点调查,给出精确的坐标,并拟定防除措施。同时给出正在进行该方面科学研究的教师联系方式,让学生以2-4人为一小组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如豚草、福寿螺的综合防治等课题,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灌输在科研中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不断的探索和发现问题,经过小组同学相互讨论或请教教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思考、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4完善考核方式

传统的闭卷笔答式考核,能够促进学生的记忆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是本课程一直采用的考核方式。但是单单依靠这种方式不免有些局限和不足,因此考核被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10%,由学生出勤、回答问题等环节构成;实验成绩根据学时分配占20%,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70%。

参考文献:

[1]李谷成.农业经济学:课程定位与体系重构[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45-48.

第3篇

1高校基础课挂牌学生选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生自主选课需要相对宽松的师资与现有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

目前高校教师基础课挂牌学生自主选课开设数量少,课程知识涉及范围小、开课门类相对不足,学生选择受限,可供选择余地不大,导致一部分教师挂牌变成了“必修课”,失去了教师挂牌学生选课改革的现实意义。以某高校的高数课程为例,一个学期上课的学生近3000人,只有9位老师授课,一个老师两个课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即使每一个教师的课学生都必须选,选下来每个班的学生数量也平均在150人以上,学生自主选课变成了不得不选。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基础课教师挂牌后往往出现大班甚至超级大班的情况。

1.2学生选课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与实施教师挂

牌上课调动教师积极性初衷相矛盾由于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学生选择课程往往取决于课程的名称、学分的比重、课时的多少、课程的难易程度或口耳相传的了解,同学修课后方知选择的课程与自己知识需要和意愿不符,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因而不得不中途退选或改选。学生选课的随意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在选课时只能从选课系统中简单了解课程授课时间、教师姓名等,对于有关教师挂牌学生自主选课的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目的等信息无法深入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选课的盲目和随意性。

1.3大班授课下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

学生自主选课的大班学生上课到课率较低,学生缺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就听几节课,却同样可以拿到学分。在基础课的大班授课中,老师难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学生的自由度较大,缺课逃课的现象自然是不能避免的,必然影响着教师挂牌学生自主选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上述问题需要在新情况下创新基础课挂牌教学管理组织模式,探索出新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提升基础课挂牌教学满意度。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实施教师挂牌学生选课教学管理经验不足

高校基础课教学实施挂牌上课,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老师,既能够对老师有一个激励督促作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但是毕竟是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有关教学管理部门对于教师挂牌上课引发问题的应对措施明显不足。在挂牌教学之先,基础课教学大多数以自然班为选课单位,自然班里同学都互相认识,还有班干部同样如此,便于老师教学管理。但学生自主选课,就会出现混合班教学,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相互不认识,班级人数众多,就会造成管理问题。混合班学生教学序号往往与学号不一致,对于老师作业发放、收缴和成绩登录造成了不便。有的教师,一个教学班选了超过百人,另一个只有三四十人,但教务系统却难以将两者整合。上述问题的应对不足,影响了挂牌教学效果的发挥。

2.2师资力量缺乏

现实中,一些高校基础课教师缺编严重,可供选择的教师数量过少,基础课挂牌变成了“必修课”。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各高校对新进教师履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学历到毕业学校甚至读硕士和本科的学校都有严格的高要求,这样就使人才引进速度放缓,出现教师缺编现象,教师挂牌上课就会沦为形式。高校基础课挂牌上课的时间往往会安排在同一时段,当师资力量不足时,就会导致选课人数过多,大班都在百人以上,甚至还出现超级大班,这样必然增加教师的课堂管理难度,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2.3学生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

挂牌教学学生在混合大班中的出勤率明显低于自然班授课班级。混合班同学相互不熟悉,一些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就会产生浑水摸鱼的侥幸心理,缺勤率高、课堂不认真听讲、上课看手机睡觉说话现象严重。此外相对于自然班,混合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不足。高校基础课挂牌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对于那些没有学生选课的教师给以压力和动力,促使其改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水平。挂牌教学是有效的教改创新形式,目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亟须完善解决,以推动高校基础课挂牌教学更好的推进。

3完善高校基础课挂牌教学的对策分析

3.1创新教学管理,完善挂牌教学管理体系

从学生选课、教学班安排、教师排课、课程考试、成绩登录方面完善原有的教学体系,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学系统在学生选课时,尽量安排文理科、艺术生、专业分数高和专业分数低的学生混班教学,从学生层面实现生源平衡。教学班安排方面,当师资力量不够的时候,教学管理机构应该从其他渠道聘请教师,增加课头,避免基础课挂牌教学中的大班超大班现象。在学号管理方面,系统提前告知学生选课号,方便教师管理。

3.2创新课堂管理,增强学生自主选课教学班管理的有序性

第一,通过分组教学补偿自然班教学有序性的缺失。教师可以将公选课的学生分组管理,每组里设置组长,编制组员名单和联系方式。课堂的教学、讨论、课程实践、作业收缴、考勤都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既便于教师管理,也便于小组成员相互熟悉和课堂参与。第二,建立课程群,便于教师通知各项事情。教师的教学通知、作业布置、教学资料、课程指导都可以在群里进行,有助于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3.3创新课堂组织,实施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升挂牌教学课堂学习效果

鉴于基础课教师挂牌教学往往班级人数众多,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削弱,我们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里面。要改变过去老师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参与式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通过采用设问式互动、参与式互动、全程互动、集体互动等互动教学能够有效改进基础课挂牌课堂教学效果。参与式互动法。通过设计多种让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包括设计由学生参与的主题发言、课堂讨论等等。主题发言让同学课下预备资料、准备讲稿、制作幻灯片和进行课题演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课堂讨论,一个学期可以酌情安排1-2次。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同学们,通过参与讨论,同学们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不断加强,同时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设问式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走下讲台倾听同学的回答。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群体式互动。教师就某个问题或知识点请诸多同学一起来参与,轮流讲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最后老师进行综合点评。全程式互动。课堂学生的参与不是只局限于某一时段,而是从开始到最后全程贯穿着,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4教学手段方面,更新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教师挂牌混合班上课的教学效果,不但课堂组织要创新,教学手段方面也要创新,通过将理论教学和视频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教材学习和专题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理论教学和视频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除了进行理论讲述,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方式,用形象化的方法向青年学生传递教学信息。青年人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的特点,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往往爱看、爱听、爱学,也容易理解和记忆。教育者传授知识要注意把理论的东西实际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才能有效地把知识的种子洒进学生的心间。结合基础课教学特性,每堂课可以设计20%左右的视频音频教学。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为了更好地提高基础课教师挂牌教学效果,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社会调查。学生在问卷设计、问卷发放回收、问卷统计、调查报告完成等方面都要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整个过程中老师全程参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课外社会调查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对课程融会贯通的能力。此外网络学习也是发挥课外学习的有效渠道,通过设立建立课程网络教学系统,老师进行课外线上辅导,线上和同学互动,回答同学问题,同学线上进行讨论都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

3.5教材学习和专题教学相结合

第4篇

【关键词】电力大学,计算机 , 应用基础 , 教学

【 abstract 】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n TV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required curriculum, is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of introductory courses.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operation is the core technology, so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USES the many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can cause the student in the end after the study of the course, and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basic skills.

【 key words 】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适应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目前各地广播电视大学在各个专业增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如何针对电大学生的特点,搞好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是我们从事这方面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探索的问题。

一、研究教学对象,实行差异教学

不同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已有知识和个性特征,这些能力和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起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起始状态。电大学员是我国教育对象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年龄从二十左右到五十多岁的都有,年龄跨度较大。他们大多有理想,有热情,但不够勤奋努力,没有刻苦精神,缺少学习所需的毅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容易退缩,年龄较小的学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高考落榜的年龄较大的也只是因为评职称、拿文凭的需要才加入到学习的行列,因此他们的学多是被动学习。如何将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是电大教学顺利实施的首要问题。

成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员学习到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向学员提供一个文凭,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员的实际,以学员为中心,因材施教。由于周围环境、教育条件、成人本身素质及先天因素的影响,每位学生在气质、性格和智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实行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了。就计算机学科而言,有的学生在进校前在工作单位里接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自己家有计算机,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用分等级教学法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分等级教学法的原则是考虑到成人学生优、中、差三个等级特点,分别是推着、扶着、拉着走向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最优化。计算机知识较复杂,如果还按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优生越听越没兴趣,中等生越听越没味道,差生越听越没信心。如何做到让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生“吃得消”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先了解好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的灌输同一难易程度的内容,而是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解,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另外在上机操作课对不同等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操作要求,不同学生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改革教学模式,激发求知热情

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成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降低了教学效率。由于计算机基础课带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操作性,需要教师边操作边讲述,如将操作方法、程序或命令的执行过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地演示出来,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讲解示范。在兴趣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使课堂教学有密度、有强度、有情感,学生自始至终在情境交融、兴趣盎然中动情明理。如PowerPoint软件,它是用于计算机教学的良好工具软件,它不仅能做出美观、实用的幻灯片讲稿,产生生动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堂板书和画图的时间。PowerPoint不仅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幻灯片模板、数千种精美的剪辑图片以及方便实用的作图工具,还具有多种多样的幻灯片切换和动画效果。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性延伸,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学习乐趣。

三、多种方法并用,方便教学开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操作性强,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室、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边讲解边演示,由浅入深的讲解,再结合不断地上机实践操作学生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开放教育的教材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教材,而是多种媒体和多种使用手段相结合的、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体,这种教学资源结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基本教材有三本(WindowsXP,Word,Excel),内容细致,适合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与教材配套的光盘有练习和在线测试功能,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测试。开放教育学生面授课时间短,而且学生大部分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年龄、工作特点各不相同,出勤率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教材配套的光盘极大的方便学生学习时间的选择。本人在教这门课程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教会学生使用这套光盘,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保障。我还将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上传电大网上,方便学生复习,对因故未能到校的学生自主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在电大网上的课程讨论区经常与学生交流探讨。这种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教学的开展,对学生掌握这门操作性强的课程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人教育任重而道远,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升,真正的服务于学员,才能让现代技术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晓彦,齐保东.《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3,(06).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学以致用 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50-01

由于中职生普遍文化成绩较差,他们对文化课学习都不是很尽心。很多中职学生都抱着错误的观念以为中职语文不必学,技校读书无非多学专业课程,学语文就是浪费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中职语文是中职教育中不得不学习的基础课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实用文阅读鉴赏、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这四个方面谈谈中职语文“学以致用”的教学实际运用特点。

一、语文教学在中职学校中的地位

对于很多还没有踏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在中职学校不需要学习语文,不需要写作文,不需要写背那些难懂的诗文……可是一旦来到学校发现这个观念错了!相对于中职专业课程来说,语文同数学、英语一样经属于中职教育中基础课程。中职语文虽然没有专业课那样严格要求,因此很多学生以为随便读就可以。其实不然,中职语文在专业课程面前处于基础必备的学科,很多专业课程内容理解需要语文基础知识,不然影响专业课程学习。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中职语文在中职教育中属于次要学科但是不得不学的课程。

二、“学以致用”是中职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

由于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个特性,但在中职教育中,语文的这两个特性就要失衡了。中职语文教学不要像普通中小学那样兼顾两个特性。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由于中职语文在中职教育的特殊地位,在现行的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涉及到其他专业知识,以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版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为例,《雨巷》和《再别康桥》包含了旅游的知识;余秋雨的《信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手则(节选)》融入了职业道德的内容;王则柯的《钱》与巴尔扎克《守财奴》有财经的思想;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蕴含着公关的知识。可见,中职语文学习是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的,即“学以致用”为职业教育服务,更为中职毕业后入岗服务。

三、中职语文“学以致用”的教学实际运用特点

由于中职语文在中职教育的地位特殊性,教学都是为其他专业课程所服务的,这一节具体分析中职语文应该从哪些方面才能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实际特点。

(一)注重中职生的实用文阅读鉴赏

对于中职教材常见的实用文,在三种实用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重点是记叙文与说明文讲解。由于中职教育学习时间短、课程任务重且多、实践活动多的实际,中职语文主要以实用文阅读鉴赏为主,较长的文学作品和较深奥的文言著可以适当减少。中职教师需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文章的技巧与方法。

在授课时以学生为主,教师在适当时机给以点拨。例如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版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文,周国平的《人大高贵在于灵魂》、摩尔的《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莫泊桑《项链》、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等一些优美的课文要求注重学生自我阅读理解,教师在部分点拨让学生理解。

(二)注重中职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

由于中职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与毕业后从事工作期间可能都要接触到一些应用文,一些人会从事人事行政岗位。这些应用文诸如通知、通告、公示、书信、请假条、各类广告、招聘信息、演讲稿、调查报告、工作日志等常见的应用文。这些知识虽然在以前中小学学习阶段已经学习,但由于中职生大多是高中上不了的初中毕业生源,文化成绩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如请假条、通知、书信、求职信等应用文写作格式搞混甚至不清楚。

由于很多学生在以后工作中都不可避免会接触到以上部分应用文写作,因此趁在中职教育语文学习期间,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讲授应用文写作的注意事项并熟练掌握一些写作的专业术语,以提高未来从事工作的工作效率。

(三)注重中职生的口语交际学习

对于中职生而言,要想在未来的工作岗位比他人更加优秀,除了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外,那么口语交际能力能为中职生弥补工作能力的不足。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对中职生进行口语交际的锻炼。还有部分导游或者酒店服务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口语交际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实际,方式多样化诸如学生即席发言或有准备的发言、模拟召开演讲会、招聘面试会与新闻会、讲故事、模拟两个陌生人见面对话情景等等。例如,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如果你对你的同事在管理方面出现问题该怎样同他(她)沟通呢?这除了能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外,还考查学生的公关方面的知识,也考查了学生的随机应变的处理事情能力。对于口语交际一些礼仪方面在专业课程会介绍,但是语文课上要注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与谈吐清晰性。

(四)注重中职生的综合实践学习

中职生语文教学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语文老师只要做好语文教学应该培养的写作、口语表达的综合能力,这个能力需要同其他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例如,导游专业的学生在一次旅游调查后,需要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可以根据应用文写作课中的教学注意事项撰写,这样的调查报告更具有语文性。再如,中职学校交给学生群体组织一场“喜迎国庆”文艺表演活动,中职学生在一个团队合作下围绕国庆主题需要撰写文艺表演工作方案,与相关部门沟通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复杂事情处理能力以及危机事件预案处理能力。

四、总结

中职语文由于其特殊的学科地位,因此中职教育中主要以“学以致用”为主,一切语文教学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从实用文阅读、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这四个方面来叙述彰显了中职语文的实际运用特点。

参考文献:

[1]虞未章.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英国BTEC教学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09).

[2]宋兴元,赵珊珊.明确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淮海职业教育,2007(02).

第6篇

 

关键词:高校课堂 逃课 多媒体 吸引力 

一、大学生旷课、逃课现象现状 

大学生旷课、逃课现象目前在高校比较普遍,尤其是高校专业基础课,学生到课率低。很多学生急于求成,不注重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喜欢听务实、操作性强的课。课堂能否生动与课程性质直接相关,理论性强、缺乏操作性的课程很难吸引学生,这是许多专业基础课课堂学生不积极、不专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础课程虽然重要,但它们却比较枯燥,其教学或吸收需要经过一个枯燥的过程,其作用是一个隐性的过程,“功能性”不是那么明显,于是常常被浮躁的学生所忽视。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逃课的根本问题在于学校体制和老师的教学方法。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讲课吸引力是关键。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专业基础课课堂的吸引力 

1.教师要精通所教学科,指导学生耐心 

教学方法好,讲课有条理。“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要想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你就得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大学教师要不断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掌握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为增强互动,可以持以坦诚、直率的态度。教师的心态与师生互动有直接关系。如果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在老师面前感到拘谨,那是老师做得不够到位。 

2.课堂教学要能吸引学生,一定要有丰富的内涵 

内容的精选与内容的深度缺一不可。所谓内涵,一方面是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次要内容一带而过。另一方面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师讲课要想吸引学生就不能念讲稿——照本宣科或“照幕宣科”,而应当是“讲”、“侃”结合。一方面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会“讲”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结合讲课的内容来“侃”。“侃”不是“侃大山”,而是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但又是与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诸如,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科研经历、历史和现实的工程实例、知识形成的过程等等。 

3.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即变填鸭式灌输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引导思维,不要代替思维,学生要积极思维,不要被动思维。加强对学生联想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突出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使学生懂得“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最终将实现新知识的再创造。“没有启发不了的学生,只有不会启发的老师。”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精神。正如有同学感慨地说:“老师讲得再多、再好都是有限的;而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知识才是无限的。”

4.课前精心准备课件,“设计”恰如其分的例题 

做到课件逻辑性强,体系严谨。力求授课形式的多样化、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简便、快捷地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并可将多种媒体组合在一起,做到图、文、声、像并茂,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将难以表达的空间概念解释清楚。使许多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可视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扩展学生思路。 

5.在讲解新内容之前,要进行设疑启发 

精彩的设疑,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形成交互的教学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成功的概率很高,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等于成功了一半。从心理学和管理学得知,深层动因是事情最终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6.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科学合理 

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要有针对性,从而优化地达成教学目标。其中,基础理论(包括定义,内涵等)主要来自教材和相关书籍;现状、存在的问题、展望等方面内容主要来自相关的专业书籍。 

7.内容方面多借鉴先进的成果,力求旁征博引 

一个老师的见识和知识面有限,

凭个人的知识储备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点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尤为突出。教师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更应该借鉴先进的成果,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接纳尽量多的理论和技能,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高校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相关理论、前沿理论进行研究。 

总之,教育者使用不同教学手段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愉快地学习,更容易地学习,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取得如此效果的关键在于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在于技术与课程的科学整合。育人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育能力。因此,只有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使他们能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摘要: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情况,指出要顺利地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简述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合格的高职生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视要适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改革;重视:适度

笔者拜读了刊登于《职教论坛》(2005年12月号下)张新德老师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数学价值的思考》一文,有所感触。笔者均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及教学改革也有一些体会,也想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谈点认识,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的某些观点进行商榷。

一、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目前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材的内容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它们共同缺陷之一是不能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同时,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

但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一问题,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也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人文课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哲学、法律、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况且,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是为了满足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数学是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最好的训练。”并例举出四川大学曹广福的话:“一个大学生未来成就如何,关键要看他的数学修养达到何种程度。”笔者认为此观点片面,且有王婆卖瓜之嫌。数学尽管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严密的推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哲学的抽象思维、法律的逻辑思维难道不也是科学思维吗?学习这些课程不也是“最好的训练”吗?中国历史上一些大有成就者数学修养就不高,例如。在高职中,数学训练重要,但也只是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高职教育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最后,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诚信缺乏,协作精神差,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三、浅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

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达到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由于涉及面广.学时多(一般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和今后工作的基本能力,它的改革就显得重要又困难。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应如何改革呢?

第一,教学内容定位要科学。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而这些枯燥的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上课没兴趣,只是考前死记硬背,教学效果较差。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科学定位。首先就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目前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内容大都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注重理论的体系.同时内容庞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掌握的理论知识线条要粗,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单纯为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服务,所以对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来选定。对公共基础课理论的“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如果把握不准,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偏难,要么偏易,会造成学生难以适应。笔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语文课.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在众多优秀作品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高职院校“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忘记了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想给学生‘有用’的东西,把数学知识的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得不到严格的训练。”高职院校中三年制的高等数学课时一般在180至220学时,约占总课时的6%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学好完整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如果哲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都提出如此要求,高职院校又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等技术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呢?笔者认为,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并要求再增加课时,对高职的任何一门公共基础课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加强高职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可能更应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例如方法上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办兴趣班等),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相结合。

第二.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的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如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等)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三,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十黑板”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容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哲学、法律课程的考试中,考试内容、方式就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体现出高职的特色。

总之,我们认为,对高职的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受高职培养目标制约,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05,(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3]王浪,凌-Z-.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J12).

[4]谢苗枫.高职,如何才能“高质”[N],南方日报,2003-11-21.

[5]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N],潇湘晨报,2005-12-12,http//www.xxcb.com.cn.

[6]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N],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0页,

第8篇

Seminar一词源于德语,翻译为“研讨小组,讨论交流会”等中文。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那在德国哥延根大学开设哲学Seminar,从而把Seminar教学法引入大学中。后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广泛采用,现已成为世界很多大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将其称之为“演习”,或音译为“ゼミ”、“セミナ”。

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演习”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主题发表为中心,通过质疑,答疑,教师、学生共同探讨的教学路径,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效果。

在演习教学模式中,为了最终以讲演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发表,学生需要围绕主题,事先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先行研究找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演习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应用

1.演习模式在《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可行性

演习教学模式适用学科广泛,就日语专业的教学来讲,首先,在演习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日语表达能力。《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日语专业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级阶段的学习,高年级学生普遍具备相应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词汇量,更容易实现演习教学模式中要求的日语口头发表和用日语提问、交流。而且,经过一二年级的磨合,学生之间互相熟悉,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和胆怯心理,当众发表能够更加自信。

另一方面,有别于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旨在传承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学常识,以及对一些有必要知道的人文知识的补充,进而使学生对日本文学,乃至其所涉及的文化领域的常识,都有所了解。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以课本为中心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类似于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很难提起学习兴趣。而且,一周一次的课时安排,往往造成学生带着书本来上课,下课合上书本便不再翻开这样的局面。浩瀚深邃的文学世界,在学生的大学生活里,却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模糊记忆,这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遗憾,也与本科阶段的教学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演习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是每个学生就一个主题进行充分准备,包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准备发表的讲稿和可能被提出问题的相应回答,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讲稿进行陈述,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并进行答疑和解释。学生不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且学生需要就发表主题查寻大量的相关资料,这样的准备过程使学生除了教科书,还能接触到更加深入、广泛的文学知识,无形中延伸了文学课堂,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而且,全日语进行的演习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听得懂,读得懂,同时要求学生要讲得清,写得对,不仅是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也能在这样的外语交流环境中,促进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提高学生对日语的实际操作能力。

2.《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的演习教学实践

课程准备。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时,按照班级人数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并将每组的发表任务进行分配,组长负责安排、组织成员的具体任务。在新内容开始前一周,教师根据课本涉及内容,拟定相关主题,引导担当的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搜寻相关文献资料,鼓励学生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使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王志松、林涛编著的《日本近代文学选读》教材。教材由日本近代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共计十五篇构成。在进行第一课《吾?は猫である》之前,教师会引导学生从作家生涯、作品内容、作家流派及其他作品介绍、文学史地位、感想文等几个方面进行准备。要求学生将查阅的资料进行梳理、汇总,形成口头发表文字,并鼓励学生插入图片、动画、音乐,下载视频等,结合PPT进行展示。

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分为学生发表、提问交流、教师讲解补充等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就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即将发表讨论的主题。然后报告组成员根据分工上台发表自己担当的内容。鼓励学生使用日语进行发表,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班级的其他学生聆听报告组成员的发表,配合提问,并做好笔记。发表告一段落后,教师组织学生提问,并就发表内容展开讨论和辩论。问题不论大小,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最后由教师从发表规范、资料运用、完整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根据学生发表的内容,结合文学史知识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讲解补充,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正确把握作家、作品。

课程考查。学生在完成课堂发表之后,根据讨论辩论的结果和教师的建议,在原有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提交,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此课程,只是出于应付考试而去死记硬背那些文学知识,期末学生在学期发表内容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此来替代传统的卷面考试。总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人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史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富于个性化的理解和思考,强化学生的科研和探索精神,是《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

三.关于《近代日本文学选读》课程中演习教学模式的思考

第9篇

关键词:组合数学;教学;认知特点

现代数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连续对象的,如分析,方程等;另一类是研究离散对象的组合数学。组合数学是计算机、应用数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数学中分析和代数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本课程各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课程中既有重要的原理,又有针对不同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大量学生感到学习的困难较大。下面就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怎样教授该课程。

一、课堂教学

(一)教学手段合理化

数学往往需要大量严密的逻辑推理,所以很多数学老师都选择传统的板书教学。板书是传统的教学媒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大量使用黑板讲解知识点。使用板书教学的好处是符合大多数学生的习惯,便于讲解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但板书往往又让人感到枯燥死板,这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的原因之一。组合数学课程中的许多知识源于生活中的数学游戏,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要抓住它的趣味性,如果大量使用板书教学,课堂气氛必然沉闷压抑,而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会大大改变这种现象。比如鸽巢原理的引入,可以利用多媒体先介绍《晏子春秋》里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用故事开头,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形象逼真和容易体现教学要求,但是很多人容易把电子讲稿做成教材的翻版,认为把教学内容简单堆砌在一起就是电子讲稿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认识误区。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多媒体围绕教师,多媒体服务教学”的原则。电子讲稿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有层次的组织讲稿内容,抓住学生心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这些,需要对课程的精心组织和大量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实践摸索。

(二)概念系统化,避免知识点孤立化

组合数学主要研究一组离散对象满足一定条件的安排的存在性,以及这种安排的构造、枚举计数和优化等问题。所有这些不是孤立的,它们最终还是要放到一个系统中去使用。比如:生成函数法是组合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思想是将欲求序列“附着”在幂级数上,使之能够用纯代数或数学分析的方法解决。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第二章中集合的排列与组合问题(无论是普通集合,还是多重集合)、第二类Stirling数以及正整数的分拆数,可以解决第三章中容斥原理的一些问题,还可以求解第四章中的递推关系。讲清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比单纯、孤立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课堂教学中不能一直处于教师“唱独角戏”的状态,每个知识点在教授时不妨就它的特点和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允许学生大胆质疑,结合学生的疑点讲解课程并把它带到后面的习题教学中予以更深刻的剖析。

(三)教学模式合理化,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很多人对组合数学的认识就是一个字――难,如果老师只求把内容讲完,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学生很难会有学习兴趣,当然更谈不上学好这门课程了。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种被动的认知信息的接受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趣味”教学。比如:幻方是一个很难的知识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从介绍它的起源讲起。其实,对于幻方我们都不陌生,最早接触它是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面,神算子瑛姑苦苦研究数十载,后被黄蓉一语道破天机的就是三阶幻方。《射雕英雄传》每个人都看过,但很少有人知道瑛姑专研的就是组合数学中的幻方。如果这样引入幻方的知识,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感兴趣,很多人都会感叹:数学真的无处不在呀!

二、习题教学

“组合数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课程,习题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组合数学”课程一般安排50个学时,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实施习题教学。

(一)习题教学应该以课堂内容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

安排的习题要以教学内容为基准,从教授的基本内容入手,熟悉主要概念和原理,掌握重要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基本题型,一般都有简单的示例,通过老师的分析讲解,要让学生明白用到哪个知识点,怎样使用的,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解决简单的题目。比如鸽巢原理,在具体的题目中,如何构造“鸽巢”,将什么视为“鸽子”,这些都需要在习题中不断体会理解。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应该合理的编排指导书,突破陈规,灵活安排习题。

(二)在习题教学中突出自学

习题教学不是单纯的讲题目,课本对知识点的介绍有深有浅,有细致有粗略,在教学中有时候会发现书本上没有介绍到的知识,此时可以合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可以有意识的留下相当的知识在课堂上不做讲授,在习题课开始的时候提出来,让学生结合课本与其它资料,掌握相应的知识。比如幻方的构造,课本只简单介绍了奇数阶幻方的构造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偶数阶幻方的存在性以及构造方法。这种学生自主型的学习更能牢固的掌握相关知识。

(三)创建开放性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组合数学尤其如此。组合数学中有很多问题到现在都没有最终解决,比如地图的着色问题、幻方的构造等等,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又不需要太高深的数学知识,所以当学生掌握了课本介绍的知识后,老师可以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相关知识积累对某个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和老师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后,利用闲暇时间,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习空间。

三、课后辅导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课后应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及时解决遗留问题。教师可以把教案和电子讲稿拷贝给学生,学生可以复习所学的内容,较好地掌握授课老师的教学要求,跟上教学进度。此外,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四、效果总结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与学的矛盾统一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并不是同等的,决定教什么和如何去教,决定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但这不是说教师可以代替一切,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则是他们学好的内因。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从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反映使用到了组合数学中的思想和方法,尤其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就是利用算法处理离散对象,而研究离散对象的科学恰恰是组合数学。同时,一部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反馈说,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知识的熟练掌握对后来迅速承担工作任务起了很大作用。

上述几点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体会,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去探寻,所谓法无常法,只要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我们认为都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淑玲,许胤龙,《组合数学引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2] 屈婉玲,《组合数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