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

时间:2022-03-13 16:48:00

导语:在关于普通话的名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

第1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教学

关于口语交际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是这样表述的:“(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困难不少,问题众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参差不齐,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试从实际教学中一定会遇到的重重难关加以阐明,并找出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以求收到成效。

一、观念淡薄关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文字轻语言、重读写轻听说的痼疾。虽然在1902年拟定的《钦定小学堂章程》中“作文”部分就首次使用了“口语”这个术语,并在此后百年中出现的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或多或少地规定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但是,由于口语交际教学在操作中存在着不可控性,口语交际能力也没有进入考试评估系统,口语交际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得扭转大家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看法,从正面积极引导,让大家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让大家明白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的交流离不开口语的运用。对于个人来说,小到班级的班干部的竞选,大到大学毕业的面试;对于组织来说,小到单位与单位的业务洽谈,大到国与国的事务谈判,哪里不需要具有高水平口语交际能力的人呢?据材料介绍,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把原子弹、金钱、演说当作三大战略武器。今天,他们把舌头、美元、电脑作为战略武器,把听说能力列在战略高度的首位,可见其重视程度无与伦比。其次,现代技术与现代职业让具有高水平口语交际能力的人拥有了展示的舞台,如卫星同步转播对电视主持的要求,现场法庭的辩论对律师的要求,证明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无穷魅力。当然我们不需要他们这么高水平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总目标是有必要的。如果我们不敢或不能与人很好地交流,更不要说在大庭广众之下慷慨陈词、侃侃而谈,那么,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生存?又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让学生了解这些现实状况,从内心的深处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程度。

二、心理障碍关

当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时,下一个难关就是学生心理障碍关了。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老是怕,不敢说。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越怕越不敢说,越不敢说越怕的现象。那么我们要做两件事:一是老师指导好学生一两次发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老师的指导会使学生有底气,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的障碍,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熟悉的内容入手,让学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让其获得成功感,建立其自信心,然后再放手给学生准备,做到先“扶”后“放”。而不能一开始就对学生不管,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主动地开口说话了,而是害怕不能说,或者是说了说不好,以后也不想说了。二是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多加鼓励,让学生在反复的锻炼中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达到从“不敢说”到“不怕说”的效果。

三、普通话听说关

普通话作为全国范围通用的语言,说话者的发音准确与否,清晰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质量,同时,也影响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因此,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前提是矫正学生的发音,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使用普通话。我们得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用语音理论指导实践。教师必须掌握好语音知识,能够准确地使用普通话,了解普通话的规律,懂得普通话教学的要点。第二,加强方言辨正教学,以对应的规律为基础,抓好重点,突破难点。全国分成了方言区,但每个方言区又有小分区,可以说是困难不少。还好,语言文字专家与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对大部分的方言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相关的规律也容易找到。教师只要找到对应的方言区特点,结合对应的规律,做好方言辨音纠音工作即可。第三,结合各种现代化的工具,让学生多听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受到影响,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第四,营造好使用普通话的环境。普通话一定要学生常用才能巩固,熟练。因此,要营造好说普通话的环境,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说普通话,还要课堂外使用普通话。课堂内外相互促进,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持之以恒,才能学好普通话。

四、内容贫乏关

我们可以常听到学生抱怨道:我们也想与大家交流,但就是不知道说什么呀,没有话说。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平时知识积累过少。有的内容就算看到过又忘记了,想说要么说不出来,要么就说错了。另一个方面是知识面太窄。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过少,不关心课本以外的世界。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积累。应该熟记熟背一些古典诗词、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背诵一些优美的现代文,了解经典的演说词。教师可以相机进行一些背诵小比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积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要只盯着课本与课堂,要关心国内外大事,增加对科技、自然、通讯、网络等现代知识的了解,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加有效的口语交际内容。这样说起话来,才不致于出现表达“断档”,选词“卡壳”,“嗯”“啊”“是不是”支支吾吾等现象。与此同时,可以让学生多谈谈自己所了解的事情,在班上进行交流。如在神舟6号飞船上天的时候,可以请班上的科技迷讲讲有关的内容,让大家都了解一下有关神舟飞船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情。当日本在生事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去了解的前前后后,让学生谈谈看法,想想办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样一来,一个人或几个人知道的事情可以让全班的同学知道,这样的交流可以使整体提高,达到言之有物的效果。

五、思维混乱关

在口语交际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说话没有条理,还容易犯前后矛盾的错误,这个是因为学生思维混乱引起的。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如果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一定的叙述顺序,理清思路,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并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弄清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让学生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来才可以使学生言之有序。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克服重重困难,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

历史的巨轮滚到1919年,以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推行国语以期言文一致案》为标志,我们的母语——汉语,由古代步入现代,由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这本来是历史的必然,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白话文有两个先天的弊端。

一个是欧化影响下的冗长芜杂。

钱钟书《围城》形容庸俗文人陆子潇“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恰可移来比白话文的发展。白话文就像那陆子潇的鼻子,五四就是那一拳。本来白话文的发展应从古代白话向现代白话循序而下,但五四一拳下来,要打倒孔家店,打倒文言,切断了古今汉语的联系,白话文就不得不舍近求远,向欧化求救。张中行说,“白话起兵反对文言,动力其实有内外两种”,这外部的动力,“直截了当地说,是觉得西方言文不分家的办法好,我们应该照办”。(《文言与白话》)据朱自清《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介绍,鲁迅先生也是赞成欧化的,认为欧化文法侵入中国白话的原因不是好奇,乃是必要。要话说得精密,固有的白话不够用,就只得采取些外国的句法。

可是,欧化给汉语带来精密的同时也给汉语带来了很大的弊端——给中国的白话文带来了太多的修饰成分,太多的“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冗长芜杂,使汉语简约的特点丧失殆尽,简约之美荡然无存。如张中行《文言与白话》中所说,“与许多种外语比,汉语灵活,简短。近年来……受了外语译文和新风气的影响,可简、宜于简的地方,乐于从繁的人像是越来越多,一种是喜欢加多余的话,如不说‘下了雪’,而说‘下了洁白的雪’,不说‘拿起笔来写’,而说‘用手拿起一支笔来写’。一种是愿意绕弯子,如可以说‘我没注意’,却说‘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可以说‘我爱唱歌’,却说‘唱歌对我来说是可爱的’。”李方在《给普通话写作点穴》中说得似乎更为尖锐苛刻:“我一直觉得‘的地得’是垃圾,是懒人的法宝……把个句子写得跟个绕口令似的。因此,我一看见少用‘的地得’的人就觉着亲,遗憾的是这种人并不常见。”

一个是“言文一致”影响下的过于直白。

《推行国语以期言文一致案》中强调:“若不急使言文一致,欲图文化之发展,其道无由。”

于是,“言文一致”成了白话文的标准。“有一句名言:‘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依照这个逻辑,他把《丁文江传》改为《丁文江的传》,认为唯有如此才算地道的白话。”(王澍《近代人物败笔拾遗》)林汉达先生提倡语文大众化,主张用听得懂的白话,代替听不懂的文言,如用“存心不良”代替“居心叵测”,用“心里有底”代替“胸有成竹”,周有光老先生也是赞同此说的。(周有光《语文杂谈》)

但,语言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它还是创造艺术的工具,而它本身,也因此成了艺术,成了审美的对象。从单纯交际的角度说,言文的确应该一致;但从审美的角度说,言与文,即口语和书面语,应却该有区别有距离,有距离才会产生美么。孔子曾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但又说“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矛盾吗?不矛盾。前者是从交际的角度说,后者是从审美的角度说。文即文采,语言没有文采,难以流传。伍立扬《文字灵幻》中云:“我手写我口,固有其合理性,也有……局限。直录口语之文字,其价值必大打折扣。口、笔毕竟不是浑化无间的一家,‘写话’的结果是‘不像话’。”余光中曾指出:“早期新文学的幼稚肤浅,有一部分是来自语言,来自张口见喉虚字连篇的‘大白话’。文学革命把‘之乎者也’革掉了,却引来了大量的‘的了着哩’……遂令原应简洁的文章,沦为浪费唇舌的叽里咕噜。”如朱自清《别后》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和你分手以后,的确有了长进了!大杯的喝酒,整匣的抽烟,这都是从来没有的。”因其过于直白而遭余光中的批评:“不但太散文化,即以散文视之,也是平庸乏味的。”(《论朱自清的散文》)王澍《近代人物败笔拾遗》更是指责“最大的败笔是他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的初衷是使文学与文化尽量大众化,这本不错,但是做过了头,使现代与传统断了线,使数千年‘雅’的传统绝了迹。恶劣后果至今仍未消除。倡导白话文的人很多,其中以最极端,恶劣影响最大。认为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就是要清楚明白。这与传统的文学要隐约含蓄的说法大相径庭。许多作家至今仍以平淡无奇为文章之第一要义,全然不讲修辞章法、牵连萦带。文章越来越像白开水。”

而这样或直白或欧化的白话,却执了现代汉语的牛耳,成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普通话的典范。我们的语文教材,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多是这样的白话;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进行写作训练时,都以这样的白话做典范。从交际的角度说,固然给了我们莫大的便利;从审美的角度说,却导致了现代汉语的窒息。我们的中小学生的作文都是一个腔调——学生腔,各级领导的秘书们为领导们写总结写报告也是一个腔调——秘书腔,文学创作则是学生腔与秘书腔的杂交。所以,前文说“汉语简约的特点丧失殆尽,简约之美荡然无存”当非虚语。也所以,对提倡用“标准的普通话写作”的观点,李方说:“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但现实是,你到底是想写小学生作文,还是想给领导写发言稿?”

所以,余秋雨说:“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绑匪的纸条》)

“这般表述”就是用简约的文字表述。“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意味着不仅学生不会这样表述,就是大学生,成年人,包括教师,甚至包括语文教师,也未必会这样表述了。

也就是说,《我的学校》这样的文字,不要说现在的学生,成年人,包括教师,甚至包括语文教师,也很难写出来了——这种简约的文风已几乎成了隔世的绝响。

——那岂不等于承认现在的人们文化功底不如前人,甚至不如一个13岁的小学生?是的!尽管我们不愿承认,但又不能不痛苦地承认。

就以大学生为例吧。1996年,一些名牌理工大学组织大学生记者团,到全国抗战故地采访最后写出13篇文章,几乎全部难以卒读——错别字连篇,病句很多,毫无章法。为此,《人民日报》专门配发了言论《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你想,他们还能用简约的文字表述么?

大陆的大学生如此,台港的怎么样?恐也不能尽如人意。余光中在《哀中文之式微》中曾提到:“‘关于李商隐的《锦瑟》这一首诗,不同的学者们是具有着很不相同的理解方式。’‘陆游的作品里存在着极高度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类似的赘文冗句,在今日大学生的笔下,早已见惯。简单明了的中文,似乎已经失传。上文的两句话,原可分别写作:‘李商隐锦瑟一诗,众说纷纭。’‘陆游的作品富于爱国精神。’中文式微的结果,是舍简就繁,舍平易而就艰拗。”看来,他们也不能用简约的文字表述了。

母语在呼救。

而要拯救我们的母语,就要营造母语生存发展的环境。

二、营造母语生存发展的环境

(一)要给母语应有的地位

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说到,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但我们的母语似乎没有这么高贵的地位,至少,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是弱势学科。

第3篇

【关 键 词】 语文素养;初中学生;教学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作为刚进入初中的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学习语文,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语文基本功较差,语文素养很难形成,语文成绩提升起来也就很慢。所以,我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二节语文课上,就会对学生重点讲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的养成,以及如何练基本功,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写写关于这方面的文章。

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本人认为有以下实用方法:

(一)勤查工具书,务求准确

俗话说“字典是不开口的老师”,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这不仅可使泛读达到顺畅的程度,还可以扩充词汇量,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工具书的种类很多,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也可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二)多读书,读经典书

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同学们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来认识和感悟世界,认识和理解真善美、假恶丑,潜移默化地接受人生哲理,比我们这些老师肤浅的说教要深刻、有效得多。所以,每册语文书后要求阅读的课外名著一定要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本书给不同人的启发都是不一样的。当读完一本书后,要学会从多方面去分析它的立意,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总结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再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我认为这样才叫读书,才能吸收书中的精髓,才能丰富自己的思想。

(三)多朗读,勤背诵经典的知识语段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背诵要下苦工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朗读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勤动手,做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读书要学会圈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读完书后用笔记记下来,想一想,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初中一年级以摘抄式笔记为主,如果能加上一、两句自己的点评、感悟则更好;初中二年级以提纲式、提要式笔记为主,每篇最好有自己100~200字的评论、感悟;初中三年级以读书心得体会为主,着重写自己的观点、感悟。

(五)善于思考问题,用心去感悟

善于思考,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创作的源头,搜索到有灵感的细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生活体验,才能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同时要学会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每一朵精彩的浪花。当看到一些精彩瞬间时,能够快速在脑子里组织语言,在脑子里把这件事写下来。这种训练方法,不受时间、地点、纸笔的限制,易于操作,长此下去,就会掌握大量的写作材料,使用时选择的余地较大,写出的文章也会更贴近生活。

(六)勤于练笔,加深对生活的感悟

经常写作可以把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对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经常写作主要是为了练笔,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因此,只要有利于练笔的都可以写。但要注意把对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考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引导学生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加强对课本的学习,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基础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学习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有用的理论,改变知识零散的状况。在初中阶段,学习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会说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要想学好普通话,首要就是要每天坚持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在说的时候注意发现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问题后,需要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同时,每天应注意听一些普通话标准的发音,包括听广播和身边普通话说得好的同学。另外,如果有时间,每天应进行一些朗读训练,按“古诗词——诗歌——散文”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总之,普通话学习也是语言学习,只有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三)写一手端正、潇洒的字

每天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临帖,练习三年,坚持不懈,定能出手不凡。中国的汉字是讲究间架结构的,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久而久之,就能培养起学生一种严谨的作风。不但在写字上是这样,在学习上、生活上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要想把字练好并非一日之功,需经过长时间的耐心的临摹才会有所收获,学生循序渐进地按一定的规范进行写字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毅力,并养成学生一种良好踏实的作风。

(四)消灭错别字

学生在作业中写了错别字,一般说来,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改错意识。批改作业时,不直接帮学生圈出错别字,而是在有错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个标记,提示学生这一行里出现了错别字,要求他们自己查找并加以改正,而且还让他们准备一个错字辑录本,让他们留心观察别人的作业、书籍、报刊、大街上的招牌中有没有错别字,将错字记入错字辑录本里,这样培养学生发现错别字的能力,在检查作业时能够自己找出错别字,为不写或少写错别字打下基础。

(五)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多读好书,多买好书,积累好书,“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会使自己的眼界开阔,志向更远大,语文知识也更丰富。

我们相信,教师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贞福. 谈“语文素养”[J]. 语文建设,2003(4).

第4篇

对于这一相对新鲜的内容该如何操作?这是很多教师了解新课标后所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也曾听过一些就这一内容而进行的尝试性教学,但效果不敢妄加评论。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口语教育教学中指引性原则

小学阶段为什么要开口语交际课?新课标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当中在最后一条别指明:小学阶段应在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口语交际开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后,与他人进行成功交际的一门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因此,服务于生活是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在教授过程中,应以生活为蓝本,遵循生活化原则,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不但在课上进行学习,还应该走出口语交际课的课堂,进行开放式教学。关于这一点,新课标在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当中已明确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模糊课内外的界限,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学习口语交际。

二、 口语授课生活化原则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使用语言往来接触。为使人们在生活中能更好的交流,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我们开设了口语交际课。小学生的交际面很狭窄,主要是在学校与家庭之间,而在校生活又占据了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们的交际活动局限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而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生又必须学习与社会中的人交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中掌握较强的交际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1、 学习素材生活化。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群体,与成年人一样与自己周围的人打着交道。他们又是特殊的,处在一个学习打交道的阶段。由于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多人都不知该如何与同学交往。比如:怎样迅速抓住对方所说话的主要内容?怎样才能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怎样与别人共同合作?怎样主动的与别人进行交际?李吉林老师认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尽可能与儿童生活沟通,与应用相联系。这些来自于学生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口语交际课的素材,而有针对性的内容学生也爱学、乐学。做老师的需做个有心人,通过观察、谈话、调查问卷等了解学生的需求,搜集素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2、 学习形式生活化。口语交际的开设是为生活服务的,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现场操作,效果显而易见;但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不可能总等到发生问题后再去学习该如何交际。因此,模拟生活的基本形式更有普遍意义。所谓模拟,是创设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其中包含着儿童的模仿。多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深刻领悟到学习口语交际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学习到与人交际的方法。正像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训练与操作的途径”中说:“由于模拟操作,有角色的模拟,所以对模拟性相似操作,儿童倍感亲切乐于接受……可谓百闻不如一做。”比如为使学生明白学习与人进行就不同看法进行交流的方法时,课前教师可以找一组学生进行表演,他们因所用语言不当导致交流失败。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二人小组的方式模拟刚才的情景,二人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交流有不同的意见时该怎样与别人商量对方才能愉快接受,教师再予以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对恰当进行口语交际的原因与方法会有一个很好的掌握。

3、 在生活中运用。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他无时无刻无处在群体当中。学习口语交际可以更好的与群体中的其他人交流,而生活中的运用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新课标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当中讲到:“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的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口语交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三 、口语学习兴趣原则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口语交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以使有目的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得到实现。这是由教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的。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成为下一次学习的新动机,推动下一次学习的积极进行,从而使学习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口语交际的乐趣,让学生在下一次的学习中积极的投入进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的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为让学生感兴趣,我们不但可以让成功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动力,还可以将学生身边的人、事拿来作为教学素材;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中、故事中的人物借来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表演的兴奋之中学到该学的东西。

四 、口语小组学习原则

第5篇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束缚,我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越来越远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校进行了语文教学改革。

首先,在课程的安排上,每周都开设几个课时的语文活动课程,如晚自修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周三第七节的书海漫步等。以前我校语文教学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教师进行“填鸭式”的强制的灌输知识,学生不能真正积极发挥其作为主体的作用,要么背课文,要么记试卷。因此,学生没有真正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没有真正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虽然上级主管部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但这一不正常的状况仍然不能从整体上得到改变。现在,我校开设了语文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在我任教的八年级四班和八班,每周安排七个语文课时,其中两个课时安排在晚上,我用四个课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挤出一个课时来做课外阅读、创作与佳作共赏等活动;利用晚自修两节课这个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如开展上讲台说话训练、朗读训练、背诵课内外古诗词等多项活动。在班级上组建版报组、书画组、读报组等语文兴趣小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内课外协调并进,相辅相成,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总而言之,我校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课的开设,陶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操,开阔了学生语文学科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

其次,坚持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开学初,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助于提高语文素质的教育教学的活动方案,建立健全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优活动方案。方案之一,朗读训练。朗读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注重朗读教学,挖掘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潜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具体做法是利用周一和周五的晚读课(农村的中学生胆量小,开始训练时最好利用晚上),指定朗读内容,最好是课内要求背诵的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上讲台朗读,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停顿适当,神态自然,读出感情。通过这种活动,提高了学生自觉读书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早读课的重要性,在读中把握思想感情,体会文章中蕴涵的艺术魅力。方案之二,开展摘录名人名言及优美词句的活动,以展示卡片的语文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要求每个学生准备摘录用的笔记本、卡片等;然后指导学生怎样做读书卡片,使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教师在月末进行检查,展示优胜者的作品,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许多学生由于坚持这样的活动,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学会了积累知识的方法。方案之三,课前开展几分钟背诵训练和讲话训练活动,要求周一、三、五有语文课的,预备铃声响后,就集体背诵课内要求背诵的课文;周二、四按座位顺序,由教师命题进行口语训练,或讲成语故事或讲笑话等,每次训练一到两个学生。经过几周的尝试,学生们对这种语文活动非常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认真准备,宿舍里,操场边都留下学生们认真准备的身影。

第三,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每个新学期开始,特别是面对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要做好学习语文重要性的思想指导工作,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语文,从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自主寻觅学习语文的捷径。

第四,关于学生语文成绩的评定。以前我校只用一份考卷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实施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后,我校不再是以一份考卷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而是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具体来说包括“读、写、说、听”等四项。每一大项又分若干条,如“读”这项就有“默读”、“速读”、“背诵”等综合能力测试。还有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养成或掌握程度的评定,这些都进行量化,最后综合成语文科成绩。此外,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倾注爱心,决不挖苦讽刺学生,注重用良好的班风及课堂要求去规范感染全体学生,尤其是那些课堂纪律较差的学生,应该特别关注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不断树立信心,慢慢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6篇

【关键字】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有效指导 合理开展

长期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从我对本校3―6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查发现,有70%的学生阅读自觉意识不够,对阅读不感兴趣。语文学习好像是仅仅局限于课本与课堂教学的围城中进行。

如何去改变这一局面呢?教师们必须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加强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是纲,在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文章的关键句、理解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等方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我进行了各种活动。

1.举行故事交流会。

在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单元主题是童话故事。对于《去年的树》《小木偶奇遇记》这些故事型的文章,学生们明显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们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自己喜爱的故事,在班级里讲给其他同学听。同学们兴致高昂,踊跃地去购买借阅了一些《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系列的书。经过仔细阅读,精心准备,学生们在班级里声情并茂地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讲给了同学们听。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2.开展读书朗诵比赛。

学生们对于“比赛”的定义很明显,都知道要去挣得个好名次,为小组、为自己争得荣誉,争得“面子”。于是在课余时间纷纷认真准备,认真阅读。在学生阅读到精彩篇章之后,举行学生读书朗诵比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朗诵水平,还提高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不仅争得了荣誉,而且获得了知识。

3.表演书本剧。

学生阅读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情节动人的部份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演一演。比如在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文章之后,学生们大受启发,深刻感受到父母之爱。他们不仅在课外去大量收集体现父母恩情的文章,并且改编成小剧本,经过精心排练,加上自制的一些道具,淋漓尽致地给我们展现出一个个伟大的父爱和母爱的动人画面。这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知识和愉快的体验,更懂得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又增加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读书是一项心静的活动。课外阅读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阅读氛围的营造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舒适幽雅的阅读环境,如建立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等。在教室内外的墙壁四周可酌情悬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亦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发现班级热爱读书的典型,并加以热烈表扬。如此则能通过长期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间争相阅读良好氛围的形成。

三、指导课内外阅读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浏览泛读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书,初步了解大致内容。或者当我们的读书仅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时,也可采用此法。

2.品味精读法。对于那些语言隽永、引经据典的美文佳作、名篇名著,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写评语。如此,学生则能通过静心细读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揣摩其布局谋篇,欣赏其妙词佳句。

3.读写结合法。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应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习惯。从中高年级开始,就可指导学生写好文摘卡、读书笔记。在写的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拓宽思路,深入研读。

四、运用生活,促进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在平时的教学中只停留在学生的书本上,要真正做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要教会学生把阅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平时的训练中日常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多沟通,多多交流。通过学生之间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阅事能力。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大课外阅读的训练量,长期合理有效地去开展课外阅读教学,从而更好地去为课内教学服务,提高学生课内阅读水平。作为教师,只有认真贯彻新课标要求,合理有效地开展课内外整合阅读教学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生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73-02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关于“就业能力”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他们还认为,就业能力势必将成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也将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应该能够高薪就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近年来,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高薪就业者很少,导致很多学生认为高职教育可有可无,学好学坏无所谓。如何提高和加强高职学生的高薪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几点关于高职学生高薪就业能力培养的认识。

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必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专业知识是学科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只有学好了专业知识,对专业才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专业上应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同时具有较为完备的通用技能;在技术层面上,应突出高、精、尖技术的精通性和研发能力。比尔·盖茨的“十大优秀员工准则”中的第五条是“具有远见卓识,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这说明扎实的专业技能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突出自己的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在人际交往中也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人际关系,让对方相信自己的技术特长,并乐于互动沟通,最终达到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必备的基础与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会如何学习。学校教育只是人生中的短暂一瞬,而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离开学校,不再有教师的指导,需要独立完成学习与提升。纵观众多精英,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哪个不是具有超强学习能力的人?思维能力是大学里需要学会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知识就是力量,而思想是更大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每个人的思维特点与思维能力有所不同。积极的思想能产生积极的能量,集中思想就是集中能量。

2.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语言是沟通的基础。面对来自全球的人们,流利清晰的普通话与英语将让我们拥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普通话和英语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语言。成熟有效的沟通要求有正确的分析、合理的逻辑、清晰的语音、雄辩的口才、凝练的语言和强烈的震撼力等。沟通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纵观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人。擅长与他人打交道,拥有好的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将是一大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中更是如此。

3.理财能力。理财的目的是学会使用钱财,使个人与家庭的财务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与品位。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不懂理财的生活是混沌不堪的,如果在大学期间不能学会正确理财,不但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许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保证,更不可能在事业上有大的成就。

4.法律维权能力。法律不仅仅是规范我们行为的工具,更是保护我们合法权益的工具。随着法治社会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我们的生活与法律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我们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懂得用法律来维护与争取自身的权益。通常需要用到的法律主要有劳动法、公司法、民法等,了解这些将会使大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与创业中有备无患。

5.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的加速,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的学生虽获得了计算机相关等级证书,但当要具体应用Excel进行统计、做幻灯片或图片处理时却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处理。有的学生利用互联网只是玩游戏、看视频,却不知如何收发邮件。当代的大学生不但要懂计算机,熟练掌握办公软件(office软件)、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等,还需要熟练运用互联网,获取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6.心理分析能力。心理分析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它不仅能使自己很好地与人沟通,增强洽谈成功的几率,提高职场的竞争能力,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在遭遇挫折时尽快走出心理困境。

特殊能力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拥有一定的特殊能力,可以让人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更容易脱颖而出。美国亚特兰大乔治理工学院的院长韦恩·克劳福(G.Wayne Clough)说:“会演奏乐器的人或参加过乐队的人通常都会社交——他们并不是只埋头于工作。这种人更能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综合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比如说,通晓光子学的工程师将成为最抢手的人才。”所以,在专业知识外适当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舞蹈、唱歌、乐器弹奏、小语种语言等,不仅可以获得一些具体的特殊技能,更能增强某些基础能力。

创新能力 拥有创新能力就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毋庸置疑,世界的发展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创新,世界就会停滞不前。大学生是青年创新的主体,有着无限的激情与力量去开拓创新。但大多数时候大家习惯安于现状,害怕改变。大学的环境非常适合培养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活动,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珍惜良好的环境,培养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否则就将碌碌无为。

获取知识的途径

丰富多彩的课堂与图书馆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交流最直接的地方,也是学生最熟悉的获取知识的渠道。一般大学的专业都比较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如果喜欢且需要的话,可以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因为大家是相对自由的。图书馆是获取知识的好地方,去图书馆看书本身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图书馆的书名目繁多,一般需要的书都能找到。看书是为了陶冶情操、开拓阔野、积累知识以指导实践。

演讲、讲座或报告 到大学做演讲、讲座或报告的人一般是已经在某些领域获得一定成功的人士,他们所讲的内容也大多是他们所擅长的领域、自己的成长经历或人生感悟,都是经验之谈,或多或少会对大学生产生一些帮助。如果仔细听听,可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互联网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整个世界。互联网是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全球性论坛。全世界的人不分国界、种族、性别、年龄、贫富,可以互相传授经验与知识,发表意见与建议。作为大学生,互联网是极好的精神家园,能满足无尽的求知欲,想要的知识与信息大多数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几乎是免费的,但高效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则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与提升。当然,在利用互联网时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有规划、有需求地选择信息,千万不可浪费宝贵的时间。

提升能力的方法

参与各组织的活动,争取做各组织的领导或管理者 大学不同于中学,大学里的时间不能全部用来埋头苦读,要拓宽学习途径,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一些感兴趣、有意义的活动或社团组织,以激励自己成为乐观、开朗、机智、善于交际的人。在参加社团或组织的基础上要争取进入管理层,进入后要努力胜任工作以免被淘汰。从进入组织到胜任工作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在此期间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资源的积累,还有自身能力的提高,这其中的锻炼也是空前的。

充分利用实验室 实验室是非常好的锻炼场所。实验能有效帮助自己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磨炼意志与耐力,并能激发创新能力。对于研究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而言,实验室有着无穷无尽的吸引力。如果想要在科研或技术领域有所成就,那么实验室就是最该留恋的地方。

兼职或实习,参加短期技能培训 一个人的成长只有在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才是最快的,兼职或实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检测途径。通过兼职或实习,在经过锻炼使自己得到提高的同时,还可扩大社交圈,获取校外的人脉资源,并且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以减轻生活压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短期技能培训,以增长一定的专业知识,开阔视野,获得人脉,从而提升自己。

自我创业 相对于其他的锻炼途径,创业的难度最大,需要综合性的素质与能力,能多方面、高强度地锻炼一个人,在最短时间内将前期的积累不断升华提高。创业者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激情澎湃,富有魅力。创业让人不得不挖掘自己的潜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快地付诸实践,并即时被实践所检验,所以,这样的提高非常迅速,学习效率也超乎想象。

合理分配大学时光 合理分配大学生活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优秀的人才一般会善于保持一种平衡——对于学习与实践的平衡。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丰富的大学经历是择业的砝码,千万不要让大学生活一片空白。在大学期间开朗活跃、积极主动、注重自我锻炼与提升的人,比默默无闻、埋头苦读或无所事事、以玩为主的人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而且大多会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且感情稳定,生活过得精彩丰富。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有一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实现高薪就业。

参考文献:

[1]罗娅,刘晓东.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6):89-91.

[2]张宇.关于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1(23):68-72.

[3]汤霓,石伟平.为高技能人才“正名”:国际视野下高技能人才内涵辨析[J].职教论坛,2011(22):49-53.

[4]洪战辉,闫憬鹏.四年改变四十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5]罗金彪.对高职哲学素质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23):43-45.

第8篇

美的教学语言因其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和谐悦耳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能使学生在美的艺术享受中感悟文道,获得知识和能力。没有美的教学语言,就谈不上语文教学的美。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致力锤炼教学语言。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语文大师的教学情况。

魏书生、洪宗礼、于漪、钱梦龙、黄厚江、唐江澎等名师上的课,犹如奇花异葩绚烂夺目,令人赞叹不已且回味无穷。人们常把看一出好戏、听一曲好歌作为一种艺术享受。而听这些名师上的课,又何尝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呢?影视名星的魅力,主要靠艺术;而语文名家的魅力,不仅靠自身的思想深度、学术水平、艺术修养和人格的吸引力,还靠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虽然他们的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通过美的教学语言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美。

洪宗礼老师教《一双手》,于漪老师教《,你在哪里》,魏书生老师教《得道多助,夫道寡助》,黄厚江老师教《黔之驴》,唐江澎老师上关于应聘的“综合实践课”,或轻声细语、娓娓动听地与学生对话,或潇洒倜傥、坦然自若地指挥全局。学生思维活跃,师生双边配合默契,如乐队演奏出高度协调和谐的旋律,形成了美的氛围,进入了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听名师的课,“声入心动”,学生在美的语言中感受美的文道。倘使我们具有名师一样的语言功力,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如同室内养有兰花,一定能迸发出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再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

语文姓“语”,考究的就是语言美。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其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都蕴含在字里行间。语文教学过程就是通过美的教学语言诱导学生挖掘、再现、创造这些美,感悟这些美的真谛。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美的教学语言,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氛围,使教学双边同处于精神高度亢奋的状态,进入智慧与思维的交流之中,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现代议论文常常令学生畏惧,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导入语,课文就不会深奥或陌生,学生对文中的道理会有亲切感。背诵古文会使学生头痛,如果教师出口成诵,名言佳句不离口,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崇拜、喜欢、百读不厌。如果教师笨嘴拙舌,气结语涩,学生听都听不下去,又岂能心“动”情“动”,享受文道之美。

美的教学语言如此必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见到。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逐渐强化,语文教学质量也日趋提高。强化目标意识、改革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正被普遍重视,形势喜人。然而,语文教学艺术探索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教学语言的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笔者听过一些语文课,教学语言不够美,艺术魅力不够大,导致课堂效率不够高的。其主要表现有:

随意型:教学目标并非不明确,教学环节并非不合理,而教学语言抓不住中心,可谓是“腿肚子上绑大锣――走到哪,想(响)到哪”。有时言不达意甚至离题万里,抓不住重点,攻不破难点,达标情况欠佳。

呆板型:板着面孔说教,如同小和尚背经书,没有感情交流,分析讲解课文或范读课文没有抑扬顿挫,淡如凉水味同嚼蜡。

灌输型:容量大、节奏快,可是读“教参”念答案,如同倒文蛤壳儿,倒完为止,灌完为快。学生被动应付,很少有思维的余地,更谈不上“创造”。

拖沓型:课堂节奏很慢,拖沓、沉闷。少数同志还夹杂些并不见佳的方言土语甚至口头禅,什么“这个”、“那个”、“对吧”、“是不是”、“时候,时候的时候”、“啊、唉”等等浪费教学的黄金时间。等下课铃响,广播操、眼保健操的音乐声起,其教学精华才与喧闹的播音相争鸣。

凡此种种,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大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美的语文教学,迫切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美的教学语言。

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仅能够思想概念,而且还能够把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认真钻研语言艺术,锤炼出美的教学语言,着眼点就在于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弹奏出动人的交响乐,让学生都能成为知音,师生双边推波逐浪,荡起思维的涟漪,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获得美的教学语言呢?教学语言问题,说到底还是内在功力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语文素质问题。也许有人认为,好的素质是天生的,是固有的,非一日之功所能形成的。其实人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提高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善于学习,勇于磨砺,就一定能有所进步。我们不妨这样入手:

第一,强化目标意识。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备好导语、过渡语与结语。切忌随意发挥,东一榔头西一棒。力求为提高目标达成讲到精要处,说在点子上。

第二,力求口语化。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使用的口头语言,而不是从教参上搬来的书面语言。学生最怕教师讲大话、空话、套话或教人半懂不懂、难着边际的怪话。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向书本、向名人、古人学习内涵丰富、优美严密的语言,也要向人民群众学习新鲜活泼、通俗风趣的语言。

第三,确保规范化。要注意用语得体,措词精当、正确、规范。要有意识地净化、美化教学语言,讲好普通话。力戒没有生命力的方言,确保规范准确、文明得体。

第四,探求艺术性。语调高低快慢要适度,要注意语句的长短、句式的变化、感情的褒贬、音节的和谐和修辞的精当。做到讲诗歌,有诗的韵味和歌的旋律;讲散文,有散文的意境和自由广泛而又活泼的天地;讲小说,有曲折波澜的情节和典型活脱的人物形象……抑扬顿挫、喜怒哀乐淋漓尽致,融形象性、趣味性、科学性于艺术化之中,使教学语言不仅准确流畅,而且悦耳动听;不仅感情浓烈,而且亲切诱人。

第9篇

一、初中语文朗读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就曾经我国语文朗读说过:“从前,走过私塾、蒙馆的附近,总会听到孩子们呜里哇啦读书的声音,现在,那种声音不大听得见了”张志公先生对过去的焦虑仍然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严酷现实的反映。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同其他优秀教师交流总结,我认为语文课堂朗读时间偏少,有些地区课的朗读时间还不超过 5 分钟,而且朗读的目的性也不够强,教师也没有给予充分的指导,朗读显得呆板别扭,同时在文言文的阅读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总的来说,初中语文朗读的形式不容乐观。

1.学生方面

初中生之所以不愿意读不愿意有感情地朗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朗读存在种种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

(1)畏惧心理。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变声期”,往往觉得变声是一种令人害羞的事,人前说话不敢大声,更何况高声朗读。

(2)自卑心理。这与我国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关。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表现在无法静下心来干一件事情,受情绪的影响大,害怕被老师提问,上课回答老师问题时容易语无伦次等等。

(4)害羞心理。初中生在朗读中表现为朗读时口齿不清,结结巴巴,朗读一段话之后就满脸通红,急切地盼望老师让其坐下。

这些心理导致学生容易将 “朗读”与“读”混为一谈。从而出现了“快读”、“唱读”等现象,吐字不清,没有任何节奏感而言,往往导致其他师生不知所云。还有一种问题是学生不愿朗读,他们认为朗读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加陪衬,长期法杖下去,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朗读本该有的朗读热情和朗读积极性。作为一线教师,应当予以重视,不仅要切实转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观念,还应该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2.教师方面

受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大部分学校还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于是教师对朗读的要求也就一降再降,当然对自身的朗读能力要求也一降再降,从而也就形成了教师重讲轻读的情况,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对朗读的兴趣也减之又减。教师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集中表现在普通话发音不标准、错读漏读、感情平淡等方面,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其次教师对朗读要求只流于形式,不求实效。主要表现在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节课 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另外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教师没有很好的为学生规划朗读的目标,让学生自由发展,因为学生自身朗读基础的薄弱造成了朗读效果不佳。

3.课外朗读将近空白

语文教育界有一句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但是,现在初中生的课外时间被大量的习题和作业占据,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课外朗读,即使有个别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朗读,也多以考点为主,并且课外朗读活动单调,提不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朗读的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树立起朗读的新形象,怎样才能让朗读真正走进初中课堂,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在当前课改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的优化措施。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让学生真正重视朗读,书是用来读的,从古到今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比比皆是,中学德育原则上有一条是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集体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朗读中的巨大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将集体重视朗读与个别重视朗读相结合,教师可以首先对集体提出要求,在班上大力表彰那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把朗读的榜样真正树立起来,还应该抓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集体朗读中来,绝不做落伍的那一个。

其次是让学生明确朗读目标。“有目标才会有成功。”朗读课堂的朗读目标也是如此。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课前让学生明确朗读目标,或抓重音,或抓语气,或抓节奏,或抓情感。同时朗读的目标的制定要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的时候,在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朗读目标的设置可以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到了教授第二课时的时候,有了第一课时教师的分析与赏析对文章内容进一步深入,此时朗读目标可设置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最后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性格,并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朗读课堂教学中来,其次是强化朗读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后是培育学生丰富饱满的情感,比如在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来激发学生朗读情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展示的是诗人遥望窗外明月举杯欲饮的画面,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展示的是诗人倚靠桂花树抬头仰望月亮的画面等等。

2.关注课堂细节

首先要关注范读,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朗读的形式,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让学生在感官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范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包括音量的大小,节奏的把握,重音的突出等。

其次是关注倾听。倾听是一种教师修养,是一门教学艺术。细致入微的倾听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更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走下讲台,俯下身子,耐心、细致地倾听个别学生的朗读,或者走上讲台,环视课堂,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褒奖。

最后关注评价,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直面学生的,是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一个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就会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在教学用语上也会选择尽可能使用适合学生的语言,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当学生的朗读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给予鼓励诱导。

3.加强课外朗读指导

向学生介绍优秀课外朗读读物,“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本好的朗读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巨大,班级内可以开辟“读书角”,初中生有一些必读书目及一些优秀刊物,像《读者》《视野》《青年文摘》《诗刊》等。另外,对于课外朗读读物,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抄读法、 精读法、跳读法等等,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朗读活动,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外朗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