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政治社会学

时间:2022-12-05 07:52:38

导语:在政治社会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滥觞于道德观念,但是正义的观念及其判断始终是指向社会的,既指向这个社会的制度,亦指向组成这个社会的人民。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正义的问题却一直被看作是道德的问题,因此正义的判断被归为道德的判断并与之混合在一起得到处理。将正义与其他道德判断区分而使之具有独立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政治的意义,正义判断所指向的社会和国家的行为和制度属于政治领域。

当我们说正义判断指向社会的行为和制度以及人民的行为时,其关注的乃是决定社会利益分配的规范以及依此而发生的行为。现代社会普遍接受和遵循的规范关涉如下一个基本问题,即哪些社会利益是应当平等地分配的?自由民主的社会之所以会被多数人称为正义的,正是因为它们使这类规范的部分付之实现,而自由和民主社会之所以仍被人们看作不是完全正义的,或者仍然是不完善的,正是因为在哪些社会利益是应当平等地分配这一点上面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冲突。

正义就基本利益的分配而论,至少关涉两个层面的事情:第一,权利和资格,第二,实质的利益。在现代政治哲学的争论中,虽然关于基本权利和自由权、或者获得其他社会利益的资格的平等分配依然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但是巨大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实质的利益的分配上面。正义规范的普遍性之所以有其现实的可能性,乃是因为一旦它被承认为构成社会基本结构的原则,那么它对其他制度就会具有强制性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说,它必须将自身的普遍性贯彻到受这个基本结构制约的所有其他制度中去。

二、社会正义与再分配

实质利益的分配对于正义的原则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关于这一点,人们甚至可以简单地从社会-历史的事实说起,对特定情况下的特定群体的实物的或其他类似东西的分配向来是体现社会正义的应急的或特殊的措施,比如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就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在今天即使在自由民主社会之中,由于权利和自由权的平等享有并不承带其价值的平等,相反倒是承带其价值的不平等。权利和自由权与其价值分离的可能性除了个人的意愿和努力之外,来自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平等。实质利益的不平等享有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状况,而在这种状态之下,原也是无所谓权利和自由权的分配的,因此,平等地分配这些利益乃是人类自觉的社会改造的目标。自由至上主义对这种状况持一种简单化的观点,把社会的不平等看作权利和自由权的结果。

实质利益的分配看来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对于受惠者是如此,对于施惠者也是如此。从直觉上来说,当一个社会之中存在着相当数量根本无法实现自己权利和自由权价值的人时,那些平等的权利和自由权在实际上就成了某种特权,即使对于自由至上主义来说,这种现象也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在任何一个社会之中,因为存在着社会合作,再分配就是必然的,如果拒绝某种程度和形式的再分配,即使超弱意义的国家也无法建立起来。再分配就意谓实质利益的分配,而非单纯的权利和资格的确认。仅仅就生命权而言,实质利益的分配就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就关涉到第二个问题,即何种实质利益的分配是必要的?这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牵涉到更为复杂和具体的关系,因为在这里讨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哲学的分析,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关涉经济的因素,同时关涉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因素。比如,生命权(生命权是否改为生存权?)所涉及的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就牵涉到保障的程度,比如何种生活水平是一种最低限度必要的水平,这既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取决于主流文化对必需生活条件的观念,而这在不同的社会里有其极大的差别。

所以在正义原则之中,实质利益与权利和资格的分配就有巨大的区别,权利和资格的分配是可以一次性完成的,并且永远保持其有效性,而实质利益分配无法一次完成而保持永久的有效性。实质利益的分配应当针对人类的特定境况,而不应当针对特定的群体。这是保持正义原则普遍性的重要条件,实质利益的分配一旦针对特定的人类群体,那么正义原则就无法维持其普遍性,而成为个例处理方案,在这种情况之下,正义原则就不可能用以建设社会的基本结构。

三、社会正义与历史不正义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人类群体之间的冲突的结果使当代的正义理论和实践面临一种超出以正义原则建设社会基本结构之外的难题:如何措置历史不正义及其后果。

第2篇

教师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和思考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中职《经济政治与文化》教学隶属于中职德育教育范畴,《经济政治与文化》教材经历了最新一次的改革,内容和题材都比较新颖,教师没有多余的经验可以借鉴,往往沿用过去保守的教学方式即通篇宣读或者反复宣导等填鸭式教学方式。但是,这种不合时宜的传统教学方式只会让教材内容变得乏味枯燥并不适合应用于当前的中专《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教学。此外,那些勇于创新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并非尽善尽美。有些华而不实,内容空洞;有些过程繁杂,不易被学生接受,理解。

2.与现实脱节的教学内容。中职《经济政治与文化》教材内容无疑是新颖别致且注重于现实相呼应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时事内容滞后以及教材知识挖掘不全面等方面。

3.侧重点倾斜的教学态度。目前全国所有教育机构都对德育教育非常重视,是以大方向上并不存在对德育教育的轻视问题。中职《政治经济与社会》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教材自然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重视的方向和角度倾斜的问题。比如,教学时重理论轻实践,重表面轻内涵,重书面内容轻现实题材等。还有在中职《政治经济与社会》教学时注重对真善美的宣扬却忽视了学生对假恶丑认知的教导。如此教学极易使学生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希望却又经不起诱惑。

4.效果不佳的教学水平。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效果不佳并非特例,究其原因与以上三点息息相关,若以上缺陷迟迟得不到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逐步衰减。而且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关键时期,虽然尚未形成牢固的固定思维,却很容易受到外物所扰乱,这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思考

根据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来看,这门课程现阶段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了这一课程的教学持续发展,中职教师可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

1.正视《经济政治与社会》。正视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这一课程及其改革教材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从全局上把控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方向的正确性。按照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的教学要求,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其实是以德育教育为核心,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相关基本观点的教育,并向学生传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理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并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2.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是为了保持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保持教学方式多样性也有助于弥补当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借鉴经验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不仅需要将“寓教于乐”、“情境交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融入课堂教学范畴,还要灵活应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等教学方法于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之中。

3.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新版本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材中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但因为教材局限,教材内容多是以点概面,且时事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每个知识点的支撑内容并不丰富,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丰富和提炼否则不足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的需求。此外,教师还应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引申讲解,最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仅让学生记住内容更能明白内容涵盖的意思和社会意义,如此才可避免学生被教导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需要增强的内容

1.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意在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避免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心生厌恶。而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让老师教学语言更加风趣幽默或者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等。

2.增强教学双方互动。任何情况下,良好的互动参与都是最容易让人接受新事物的方式。增强教学互动不仅是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必然需求也是新时代环境下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做到的。一般认为,教学互动可包括,教师与教材的互动,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师、学生与社会的互动等。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院;竞争力;职业素养;"六顶思考帽"

【中图分类号】G640

"六顶思考帽"的创立者是爱德华・德・波诺,牛津大学心理学、医学博士学位、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他被誉为20世纪改变人类思考方式的缔造者,是创造性思维领域和思维训练领域举世公认的权威,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六顶思考帽"主要是通过六顶代表六种不同思维的帽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框架。它能够帮助人们:用"横向思维"取代批判式思维和垂直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观点;聆听别人的观点;提高团队成员的集思广益能力;创造高效能的解决方案。

这六顶神奇的帽子分别是:

白帽:白色是中立而客观的,代表着客观的事实和信息。

黄帽:黄色是顶乐观的帽子,它代表着与逻辑相符合的正面观点。

黑帽:黑色是阴沉的颜色,它意味着警示与批判。

红帽:红色是情感的色彩,代表的是我们的感觉、直觉和预感。

绿帽:绿色是春天来到时,争奇斗艳的美妙色彩。它的指向是创造性和新观念。

蓝帽:蓝色是天空的颜色,笼罩四野。它规划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

我主要通过使用白帽、绿帽、黄帽、黑帽、蓝帽对"在当前形势下,应如何通过提升职业学院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学院和学生发展,实现差异化竞争"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白帽思考:与决策相关的事实和信息。

1、职场现状:

权威调查结果显示,离职高发期出现在初涉职场未满两年的时间段,而这一阶段离职的多为后80/90后的年轻人;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尽管初入职场,但却表现得最不敬业。

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后80和90后在职场中的问题:

? 没有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

? 不好沟通,随意性大,情绪化;

? 责任心差,考核无效,浮躁,玩性大;

? 眼高手低,又不爱学习;

? 怕吃苦,喜欢享受;

? 没耐心,受不了挫折。

2、就业状况: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有13.3%处于低就业状态,高职高专院校这一比例为14.6%。按比例推算,全国就业的499万学生中,有70万人处于""低就业"状态。

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跟踪调查的结果则显示,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进一步增加。

(二)绿帽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点子、新方案。

问题:如何通过提升学生自身社会竞争力,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学院和学生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并不是没有人选,而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才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职业素养已成为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重要指标。

而目前,多数院校仍多专注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渗透、学习,只有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毕业信息,对职业素养方面的提升较少。

新方案:加强职业素养训练。

职业素养指的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具体来说,职业素养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职业道德、专业基础、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精神、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三)黄帽思考:从正面考虑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即价值、好处和收益。

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竞争力,为学院和学生本人发展提供一条有竞争力的新思路;另一方面,可有效缓解企业及管理人员的压力,大大提升企业效率,于个人、学院、企业、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黑帽思考:探讨方案或决策的不可行性,即困难、问题或风险。

1、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综合品质。虽然可以通过锻炼、训练、自我修正、获得成长与提高的,但这种品质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2、训练的内容难以确定。

3、训练的效果很难预测或难有长效。

4、师资问题。

(五)绿帽思考:进一步对能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点子进行改善或创新。

1、以课程形式进行系统学习。

2、通过与企业进行交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和设计。

3、学习形式以活动或训练为主,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讲授。

4、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或专业教师进行授课或讲解。

5、阐明职业素养训练课程的意义,通过组织本院校老师参加培训、到企业挂职、听课等形式,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六)蓝帽思考:总结陈述、做出结论。

结论:开设职业素养训练课程。

1、通过理论搜集和实践交流两种方式,确立课程内容及编排。

2、课程学习以活动、训练、体验形式为主。

3、加强与实习单位或企业交流,建立合作关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时了解反馈。

4、课程教师通过邀请外部讲师和加强本院校老师培养两种方式实现。

5、结合学生实际,职业素养训练课程在第一学年和最后一学年开设。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新的形势下,职业院校还会面对更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不断转变理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政治学价值;政治关系;利益集团

[作者简介]李春梅,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徐会,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8

[中图分类号]D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080-03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政治学价值

民主、正义、和谐既是政治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折射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政治学价值。

“民主”一词,很早就源于中西方的文化中,并且基本上都与社会政治直接相关,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活动、企业管理以及当下我国提出的“和谐社会”等等。其实,我们要构建的不仅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更是一个法治社会,民主与法治两者唇齿相依。社会有了充分的民主,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法律以更好地治理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个社会充满了“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也会大大改善社会环境,从而为推进民主提供良好的氛围。以企业为例,最基本的就是要承担法律责任,以法律为准绳进行经营和管理,企业才能在法治社会中迅速发展,形成法制经济,为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在现代社会,公平竞争既是企业间形成良性互动、建设和谐社会生活、构建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必不可少的。当然,企业也在法治社会中不断追求一个公平竞争、民主正义的市场条件,企业通过不断地承担社会责任,来改善现今社会所面临的民主困境。由此看来,民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政治要求。 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在政治学中,我们所说的“正义”就是对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的、不偏私的判断,它既是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行为方式。在当代,社会正义尤其是各种制度、法律、政策的公正性问题,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马克思也曾指出,在商品等价交换中,即使生产者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但是对于不同的劳动者来说,就不一定全是公平可言了,因为劳动者由于其工具、天赋等各方面的差异,完成同一样商品所付出的成本就不一样,这样,就在社会中出现了最基本的不公平或者说是非正义的行为了”。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只能允许我们追求相对的公平,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企业除了要奉公守法地经营,更加重要的是要在守法经营的过程中不忘追求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其中,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除了要考虑股东、员工的利益,更多的要考虑到全部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利益。这样就会大大减少企业在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给消费者、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带来的破坏。无形之中,由于企业承担了部分社会成本,整个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都得到充分的满足,社会由此充满公平和正义。充满和谐。

如今我们说“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的均衡、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互帮互助,处在社会中的人们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能够协调发展。尽管在实践中,也会出现冲突和矛盾,但是只要表达规范,解决合法,一样能称其为“和谐”。其实,“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它只能是一个能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妥善解决冲突的均衡的社会。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层面,现今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与古代的“天人合一”、“天与人不相胜”可谓是遥相呼应。可见,在人与自然共同生存的几千年里,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一直是人们所期待的社会理想。尽管改革开放使得我们的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也同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就是因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是考虑到了有形的利益,而破坏自然所要花费的无形的代价却没有计人企业的财务绩效考核中。显然,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我国的企业都是以经济责任为其主要责任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责任,而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却丝毫没有得到体现。其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唤人们要确立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更为重要,应该作为一项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让所有的企业都来为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来“买单”。因此,追求正义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政治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

政治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各自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社会关系”“”,,它是阶级社会中人类政治活动的必然产物,社会的特定政治关系一经形成,就会反过来规约人们的政治行为。一定的政治关系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关系,并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服务。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何种地位、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对社会政治进程产生什么影响,归根结底是由他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下面就政治关系中的某一特定组合即企业、政府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

当下,政府、企业与社会三方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以独有的方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政府从宏观层面以引导者和管制者的身份出现,起到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企业从微观层面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以分担政府公共职能的方式,起着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而社会则扮演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角色,分别向政府和企业传达彼此的意志。作为社会责任的实践者,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强化其自律精神,培育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为股东和各利益相关者谋取利益,这是基本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与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定期向公众披露企业的各种经营和投资信息等,这是道德责任;支持政府和社会公益事业等,这是慈善责任。在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过程中,政府具有主导性的功能,其引导和管理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层次。政府的主导性集中体现在:一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内容、性质和实施标准等内容以法律形式给予明确、统一的界定,这样既保证政府依法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便于企业依照标准来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有利于非政府组织依法进行监督,二是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由非政府组织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认证和审核机构,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给予客观的评估和审核,并定期公布评估结果,使之成为各界权威的参考依据。

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企业与社会关系中的

企业社会责任的准确定位是有效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剂。企业社会责任监管机制的完善是政府、企业与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政府管制、社会推动和企业自律三者相互影响、协调和配合的产物。政府、企业与社会在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时,都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三个主体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政府既强调低层次社会责任的经济发展,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强调高层次社会责任的社会发展,即道德责任、慈善责任。政府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促使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两者齐头并进;企业则把经济发展这个经济责任放在社会责任的第一位来考虑,因为这是企业的切身利益所在;社会着眼点是社会发展――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因此,企业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终理顺政府、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利益集团与企业社会责任

从西方利益集团传统理论到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再到政治企业家理论,对利益集团的理解,不同学者由于认识角度不同而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是综合起来发现,利益集团是一种以共同利益或共同意识为基础,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目标,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手段的团体,它们试图通过影响公共政策来提高或促进集团内部的共同利益。当利益集团向政府机构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就成了政治利益集团。其中,企业就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典型代表。特殊利益集团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会对市场的公平竞争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带来较大的阻碍,因而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应努力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都应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特殊利益集团的出现。这对我国建设平等友好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启示。然而,在社会实践中,利益集团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民主社会中,利益集团更是有着更加宽松的生存环境,由此它也成为一种在分布上极具普遍性、在政治上极具重要性的社会组织,我们不可能消灭利益集团,但是可以使得利益集团与社会的整体利益更好地融合。

为维护或促进自身的经济利益,利益集团积极活跃于政治舞台,成为推进政治民主进程中重要的因素。我国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的利益团体,在其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承担起应有的经济责任,即以企业盈利为首要目的,企业内部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了,利益集团内部才能形成统一战线。其次是政治责任,企业要想在社会中有更多的利益可图,就必须与政府处理好关系,向政府提出他们共同的诉求,影响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为企业谋福利。但是从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深度来看,利益集团理论只是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雏形,除了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外,其他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等都没有得以体现。这也是如今很多企业都还没有全面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因,它们以利益集团理论为托辞,拒绝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事实上,在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一个企业是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其企业形象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企业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努力改善利益集团在社会中的尴尬境地以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75,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各位好!我来自××市公证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执法为民”无小事 一叶一枝总关情》。

清朝诗人郑板桥曾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叶一枝总关情。这句反映封建时代官员爱民、为民的诗句流传甚广,因其言之殷切至今仍常被人们引用,把这句话运用到我们司法行政工作中,就是“执法为民”。“执法为民”在不同的行业应有不同的注解,作为我们司法部门,公平和正义是永恒的主题,我们的工作,就是准确地诠释法律的含义,使法律的规定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实现。众所周知,公证是国家公证机构依法证明法律行为和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公证机构作为基层法律服务单位,与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与当事人打交道,我们在工作中适用法律必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公证活动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执法为民”,不仅关系到国家法律的适用,也事关执法形象。“执法为民”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提高执法水平,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法律,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遗憾的是,在前一段时间发生的“西安宝马彩票案”中,西安市新城区公证处公证员董某严重失职,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发生了严重损害彩民利益,损害政府声誉,损害公证工作公信力的彩票欺诈事件。对此,我们应引以为戒,并从中吸取相关教训,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如何在公证工作中真正做到“执法为民”?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并适用法律,在受理业务和审查出证的过程中,认真审查有关材料,及时、准确地出证,以维持经济秩序,稳定社会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纷争和诉讼,“为民服务无小事”,这个过程,既要求我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求我们认真、细心。现今中国的法治水平还不是很高,有些当事人,包括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当事人,对法律也是一知半解。记得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带着女儿前来要求办理继承公证,原来这位女士的丈夫不久前遇车祸死亡,在合肥遗留有房产一套,这对母女要求对遗产进行继承。我处接待公证员在了解情况后,耐心地向她们解释了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告知除她们母女外,若被继承人的父母尚健在,也享有继承权,并要求她们到死者生前单位出具死者的亲属关系证明。第二天,这对母女带着亲属关系证明来了,但证明上对死者父母的死亡时间却含糊其词,公证员为慎重起见,数次到死者生前单位了解情况,并和死者父母居住地的有关部门取得联系,终于查实原来死者的母亲尚健在,但远在浙江乡下务农,根本不知道对儿子的房产享有继承权,经过公证员的多方协调努力,死者的母亲最终获得了房产折价款四万多元。我们为这一结果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法律应当公正地保护所有人的利益,试想,如果公证员在审查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细心或者马虎应付,那位远在农村的不幸母亲的权利谁来保护?如果公证员不能够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社会秩序又将如何维持下去?所以我想,能够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应当是我们法律服务人员“执法为民”的前提和本质。其次,作为法律服务行业的公证,从其工作性质上来说,在准确适用法律的前提下,还应当尽量给当事人提供方便,要“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为人民群众服务一两次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心里都装着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才是真正的“执法为民”。作为一个刚刚从事公证行业的新人,这一点我在处里的老同志身上学到很多,在受理群众来电咨询和接待时,我处无论是主任还是普通公证人员,都能热情、耐心而又详尽地进行解答,为当事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法律帮助,把每一次解答咨询都看作是对法律的宣传过程;在办证过程中,对于一些年老体弱或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我们按照当事人的要求,尽量有利于当事人的时间安排,多次利用周末和中午休息时间开展上门服务;我处每一位公证员每年都自觉办理一定量的法律援助业务,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还一贯注重办证效率,使当事人的需要能够及时满足,当事人的困难能够及时解决。当一份份精心装订好的公证书送到当事人手上的时候,当当事人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的时候,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我们公证人的价值!

英国大法官丹宁勋爵曾经说过: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我们所做的,就是以实际行动使公平正义的法制理念深入人心,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沿着法治的轨道进行,使人们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路漫漫其修远兮”,许许多多个日子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许许多多个日子我们还将这样走下去。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6篇

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生,这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看作是对大学生一次很好的历练与培育,是十分合适的。可以看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大学生已经在扮演社会中的某个角色,已经在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事务,也已经真正地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这一切恰恰是大学政治教学的核心诉求。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实践意识,同时提升自己动手、实践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爱民情操与综合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例如,教师们在组织开展以“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政治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每人着重关注一名儿童,并且掌握孩子的各类情况。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与家庭状况,并且提升自己照料与帮助别人的能力,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类似的关爱活动,无疑可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好时光,同时更加充满对社会、民族的热爱。在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这也是政治教师们所乐见的。

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政治教学的进步

教师也是大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与方向。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素质的进步。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再次成长、不断进步,从而为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能量。

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施教能力。要积累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创造性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掌握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技能和技术,即对教材和各种教育素材的加工、吸收和精选的能力,组织教学过程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精选后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能力等。

因此,必须协调好学生与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位置,让教师紧密地参与到政治实践活动中来,从而切实提升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与全面修养,为推进大学政治教学的全部发展贡献力量。

第7篇

?职称网

关键词:政治哲学;社会;个人

?职称网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

一、 政治哲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实事求是的说政治哲学在今天也尚未成为一个让大家普遍接受的学科名称,德国哲学家们依然还愿意按照其学术传统使用“法和国家的哲学伦理学”或者“法和国家哲学”的名称。也有许多人认为政治哲学属于道德哲学或伦理学抑或是社会哲学。这些繁杂的现象让我们对政治哲学进行界定产生了较大的困难。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一直秉承欧洲理性主义传统,他曾在其代表作《什么是政治哲学》中指出“政治哲学就是要试图真正了解政治事务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韦伯在其《学术与政治》一书中直接从国家的角度着手分析政治,认为政治的核心体现为权力的分配问题,但是权力却是有其独特指向的。政治先于国家,而且政治的功能要远远比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更为广泛、全面和深入。

?从本质上来说政治乃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团体内部为了分配社会利益而产生的各种行为与制度,这些社会团体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具有一个最高的权力机构、统一的规章制度、一定范围的领土。由此可见,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便是人类政治的最为典型的表现。国家范围内政府、政党、社会团体或者公民个人的政治行为及其相应的原则与制度需要一定的观念作指导,这些观念可以有各种来源。于是,政治哲学研究上述政治行为所遵循和遵守的原则和制度,这些原则和制度所从出的规范和价值的观念,这些观念的基础,以及由这些原则和制度构成的基本结构;研究各种不同的政治哲学学派就此提出的各种判断和观点;政治哲学同时还研究有关上述问题的方法论。在这里,人们还就什么是社会、个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发生争论,这些争论不仅涉及事实,而且也涉及人们为自己的理解所建立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就属于规范问题,因而也在政治哲学的视野之下。

?

二、 政治哲学中的社会与个人的界定及其特征

?任何政治行为都发生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任何利益分配都是以人的社会性为基本前提的。所以理清政治哲学中社会与人的基本概念问题是我们其余的讨论能够深入进行下去的先行条件。

?在政治哲学之中,社会一词具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指人类群体性的存在,各种语言、制度、观念、习俗、结构和历史等等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类群体性存在。二是指与国家相对而言的人类有组织的群体,也就是除了国家行为、原则和制度以下,其他的都是社会的领域。事实上,国家行为在终极层面上都是强制的,这也是韦伯等学者们所强调的国家以暴力垄断为其根本特征的原因所在。那么,任何相对于国家行为而言没有终极强制性的行为都被称为社会的行为。举例而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国家制度,慈善事业是一种社会行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必须要国家通过行使其税收职能来具体实行的,众所周知,税收具有固定性、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典型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慈善事业,其资金与物资都来源于人们自愿馈赠的捐款和赞助,并且慈善事业的获益者也是由慈善团体根据其自己的信念与章程来指定的。

?在政治哲学之中,怎么去理解个人直接关涉到一系列基本的原则与制度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问题。关键之关键就在于个人是否是构成社会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政治性的团体中间,单个的个人是否是最为基本的权利义务的主体?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这种观念影响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一个人出生在农民家庭,便就当然地只有农民户口,却不能选择居民户口。在欧洲亦然,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家庭,贵族和农奴的身份都是世袭罔替的。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个人取代家庭成为组成社会的最为基本的单位,权利义务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分配的而是以个人为单位分配的,也就是说个人成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拥有了政治权利。职能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公民社会里,法律规定的成年的个人应当是享有与所有其他人平等的政治权利的。由此观之,政治哲学中所谓个人便是政治性团体里独立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最基本的行为主体。

三、政治哲学中的社会与个人关系

?在政治哲学中,如何理解认识并进而规定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着诸多分歧与争议的问题。关于社会与个人问题争议的主要的区别主要就在于,人们在确立社会基本原则与相关制度时,究竟是以社会还是个人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的问题。因此,社会常常又被理解为国家或者其他诸如民族、宗教等某一特定的团体。一种观点认为,个人应该而且必须是社会基本原则与制度的出发点与归宿,持该观点的人认为良好而稳定的社会秩序与规范必须是建立在确保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与自由之基础上,这些权利与自由拥有最优先被考虑的属性,坚决不能以国家的或其他社会性团体的名义来侵犯和践踏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这种类似于自由主义的观点今天渐趋流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旦脱离了社会,个人便是一个没有办法规定的抽象的存在物。诸如国家等政治性的团体,其首要的目标就是要保证这个团体里所有成员的安全、权利和福利。从这个角度出发,所以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必然高于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在现代社会的很多情况下,公民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通常都是通过社会来实现的。除此此外,每一个社会性团体都拥有其共同的价值观与文化,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与文化相对于其成员而言就就具有天然的优先性。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以及现代的社群主义都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观点并不是要否认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只是认为这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始终是有限制的。

?前文所论述的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除了涉及到态度与立场之外,还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因为关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观点主要不是用来解释现实,而通常是用来设想或规划某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究竟是以社会为基本出发点还是以个人为基本出发点的选择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比如,通过为每个人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并且充分地维护这些权利,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是否就因此而能够建立起来?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举美国这样的以自由主义为主要观念的国家为例,基本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得到优先的维护和保障的,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美国是否就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其次,如果它存在着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进一步维护和保障个人权利就可以解决?第三,在遭遇外部的危险时,美国的个人权利的保障还能维持不变吗?

??

参考文献:

?[1]马德普:政治生活中的应然逻辑——政治哲学的立论基础与方法论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王南湜、王新生: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之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唐小丁:社会个人与社会经济的双重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第8篇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快适应工作和社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为此,在校期间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关键。

关键词:

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学;岗位实习

一、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必要性探讨

(一)帮助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旨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道德品质过关的接班人,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和信念。但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思想和信念的教育让很多学生感觉枯燥和乏味,这种负面情绪已经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因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传统手段一直是灌输,即便强调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情境的创设也都出现了比较空洞、虚假的问题。而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这种真实鲜活的社会情境是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目前最需要的。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会感受社会各方面的成就和进步,自然地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这将大大优越于纸上谈兵式的虚拟课堂教学。

(二)帮助学生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高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相对单纯,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简单的知识和较浅的生活阅历去衡量社会和人生,容易被人煽动和误导。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处于重要的改革期,学生难以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容易滋生不满和急躁情绪。再加上市场经济环境下持续发酵的“利己”主义的影响,许多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受到猛烈的冲击,给我们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教育学生要做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将学生引导到大环境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进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三)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思想,强化其自我教育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伴随体力的消耗,这对长期处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杜绝不劳而获的思想。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通过这种活动在大脑中的内化,帮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很难内化为自我教育,而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和亲身经历更能刺激这种内化的完成。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设想

(一)依托专业实习展开活动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讲究的是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学任务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实训、实验和实习是教学实践的重要阵地。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也要利用实训和实习这一环节展开,争取收获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双丰收。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下力气加以变革,走出教室,多组织学生到一些校企实习基地参加岗位实习活动,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绝好机会。在安排学生专业实习之前,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老师需要认真设计和选题,实习结束时要第一时间跟进、验收和总结,检查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成果之间的差距,并加以反思和改进。

(二)依托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单一的校企合作基地的实训和实习无法满足教学训练的要求,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展开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场所。依托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展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强化教师自身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国内外的形势在不断变化,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又较为活跃,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纷纷涌现,这给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实不只是学生社会关系和生活阅历简单,教师如果也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做学问,也会脱离社会。为此,教师要想更好地指导校外社会实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自己要经常参与社会实践,掌握第一手的素材,做到身在校园,心系天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常采用的方式,大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社会大舞台和课堂小舞台有效结合,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观察、了解社会,把握时代脉搏,科学理解理论知识,使之内化为意志和品质,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

(三)依托校园开展实践活动毕竟校园才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校园实践这一平台,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在民主的人文环境内,深刻理解课堂理论的精神实质,从而内化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例如,我们可以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组织报告会,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谈专业的现状和前景;组织一些关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方面的辩论会,模拟招聘会现场及社会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史竞艳.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0(3):101-102.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情境创设 应用

前言: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推动下,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境创设已经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做好情境创设的应用,对于高中政治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一、情境创设的特点和要求

情境创设即创设教学情境,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同时作用于学习主体,能够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升教学效率的学习环境。在情境创设中,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1)目的性: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性要求,确保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2)趣味性: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钻研知识的最佳动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坚持趣味性的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将知识融入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之中。

(3)思考性:情境创设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因此,应该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4)现实性: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选择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融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将生活实例搬到课堂中,缩短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策略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确保情境创设的合理应用。

1.及时更新观念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多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教与学的矛盾冲突。对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可以更加自然地进入情境,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保持情感中立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政治教学提倡的是启发式教学,主张通过对学生的启发,使得学生敢于主动提出问题,表达自身对于学习的见解,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情境中保持情感中立,确保教学情境只是一种启发或者提示,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避免自身意见对于学生思维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丰富情境形式

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时,应该保持情境的多样性,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用各种各样的情境形式,如文字情境、图标情境、演示情境、动画情境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使得学生可以始终保持对于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该大胆创新,充分认识到,无论是何种情境形式,只要能够有效服务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都应该广泛应用,而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形式。

4.精选情境材料

在对情境创设的材料进行选择时,应该做到精益求精,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情境创设材料的选择,避免走入滥用创设情境的教学误区,选择的情境材料应该尽可能避开学生熟悉的热点问题,以相对陌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其产生相应的学习动力。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出的情境材料应该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概括,同时具备典型性的特征,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和梳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架。

5.注重适度适时

在应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适度适时原则,确保其合理应用,如果不加节制,使得整节课堂都在情境中度过,没有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则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对于知识的关注和求知欲望,造成本末倒置的结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改善,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邵明艳.情境创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6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