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6 04:56:56
导语:在美术教学设计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为引导学生而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创设问题的情境选择与确定问题讨论与提出假设实践与寻求结果验证与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创设情境游戏体验环环相扣成功,该过程具有一个或几个体验绘画乐趣的环节,有时这些环节互相连接、层层递进,使学生能体验到绘画、学习、挑战、交流和创造的多种乐趣,通过游戏合作让同学体验成功,增加同学自信心,培养同学创造的兴趣。为学生和谐发展提供契机。
用游戏情境的创设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在导课时可先让学生将自备的生活废置物品做原料如:一小块布、钱币、有机理效果的纸片、木材、石块、金属等,让学生尝试用拓印的方法来了解什么是“肌理”,接着用手进行撕扯、揉搓、敲击、触摸,感受不同材质的质感特性。对材料有了初步认识和分析之后,下一步是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导学,让同学分成小组并以一种材料为主完成装饰画,或共同用材料改变一幅画面。画面表现形式不限,加工方法不限。同时教师提供出基本的评价标准如:选材、构图、色彩、创造性等。完成后,请各小组推举代表介绍本小组的创作意图和构思过程,请其它组的同学提出看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同学互评,推选出最好的作品,随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评价形式如:赠送小礼物等给予学生嘉奖。
(2)基于网络下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获取知识量、信息量最简洁的学习途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教学功能,其中主要的方面体现在:①再现功能、②集成功能、③交互功能、④虚拟功能。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开放性,教学应用时有具有直观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师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进行“独角戏”似的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创新人才。其指导思想是美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下的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等。所有这些,有效地弥补了现实生活环境中的种种局限,从而更为有效地满足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另外,通过对网络美术资源的检索、查找、发现、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辅助学生建构起较全面的人文性知识体系。
在开放式研究性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情境;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播放将学生引入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然后为学生提供开放式解决问题的依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与体验,最后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并更好的运用于美术表现之中,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使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的转换。
(3)“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这一教学方法中主要突出的是一个“先”字。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先让学生思考,积累感知体验,之后教师导学,用切合学习内容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训练,使同学大胆尝试和创作。在进行具体操作实践时,依旧是先来让学生动手画,之后教师通过随机的鼓励式评价和适时的诱导、讲解使学生顺利掌握学习内容。
[关键词]意象艺术 教学设计 实践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6-070
由于我执教的班级数量较多,自己即兴安排了一个教学内容《乱涂乱画》。因为经常看到学生会有乱涂画的现象,于是简单地说了几句,布置本节课的作业是在作业纸上乱涂乱画,而且还要比一比,谁最乱!这下学生可高兴了,都急匆匆、兴致勃勃地干起事来。有的学生想出了让人想不到的绝招:一个学生用笔在纸上画线时,另一个学生使劲推搡。到比一比谁最“乱”时,展示的作业大部分是画糊了,学生在嘻嘻哈哈中“闹完”了一节课,但我知道学生很开心、快乐。课后,我也反思了这节课堂教学:存在着准备不充分,教学过程松散,任务要求不明确等问题。但学生对“乱涂乱画”很感兴趣,因此,我觉得还是应该具有重新设计、组织教学的价值。重教之后学生在快乐之余,习作也有不错的效果,不亚于“大师”的涂鸦。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美术是快乐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生就是创意大师,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的色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显现出他们纯真的认知世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智发育渐渐趋向成人化,绘画中追求形似,逐渐用“像不像”来评价美术作品的好坏、优劣,表现的事物形象丢弃了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刻意追求形似逼真的效果。但是又由于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工具材料限制等因素困扰,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学习兴趣大打折扣,甚至陷入迷茫的境地。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掌握美术造型表现等基本技能的同时,又能带来情感快乐与身心愉悦。意象性教学设计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意象性艺术概念理解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美术门类大致分为具象表现和意象表现两大类。意象是美术中的第二种类型,它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成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它与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格尔尼卡》相比,前者更多强调客观真实与再现,后者则强调主观感受与表达。两种不同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画的工笔和写意相类似。
二、意象性艺术具有的特征
意象性艺术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对教师开发课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意象性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三、意象性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四个要素
1.教师要养成素材收集习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天成事物“乱”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让学生多接触感受可以丰富对事物物象多样性的感知,改变学生因接触面窄而形成的固有视觉图式,让学生获取第一手的物象印记,为意象性表现打下基础。素材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物象,同时也要注意收集各艺术派别的艺术作品,诸如印象派、立体主义等大家作品图片资料收集,可在介绍作品成就的同时,让学生领略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客观事物与表达画家主观感受的方法。
2.教师要具有教学案例设计能力
美术新课标理念中强调:“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美术教师为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必须具备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的能力。
例:《指甲长长啦》教学设计过程
收集资料:2011年9月14日,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专业歌手克里斯・沃尔顿,艺名“公爵夫人”,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前展示她刚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长手指甲。她的左手指甲总长10英尺2英寸(约3.05米),右手指甲总长9英尺7英寸(约2.87米)。只需484个她左手大拇指指甲那么长就可以够到帝国大厦的顶端。
分析与设计:小朋友的指甲是不可能长长的,以上的资料很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长的指甲。指甲,其长长后并没有固定模式,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猜想,于是《指甲长长啦》这一意象性绘画教学课案例经多次修改设计完成。
3.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读“画”
意象性艺术因过多强调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世界。因此艺术家就需要调动一切手段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即在表现对象时有意或无意地改变对象的自然形态,以符合自己的创作所要表达的目的,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再现客观对象时,有具象表达和意象再现两大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意象艺术作品时应更多从体会作者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入手。创造美、表现美的标准不具有唯一性,从而为理解、接纳美术作品奠定感性的理论基础。
4.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形式美法则
【关键词】同课异构;促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随着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也逐渐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可以开阔高中生的文化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而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也逐渐得到创新,其中同课异构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但是,如何巧借同课异构,有效的促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一、提高教师美术鉴赏素养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若要巧借同课异构,促进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然后教师应考虑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性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其他科目教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到高中人教版美术鉴赏《瓷器》这一鉴赏内容时。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书籍资料等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首先充实自己对瓷器的认识,提高自身对瓷器的欣赏。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课本内容、自身储备的知识与查阅到的资料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设计出具备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先从一些色彩明快、简单常见的瓷器进行分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为学生讲述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瓷器之间的差异,带领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从美术鉴赏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延伸教学,如:让学生从历史角度鉴赏瓷器艺术时,美术教师可以邀请历史教师为学生讲解相关阶段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二、单人同课异构实现方式
常见的“同课异构”分为“单人同课异构”与“多人同课异构”两种形式。其中“单人同课异构”是日常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运用这样的教学形式时,首先需要对班级学生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设计教学方。同时,教师应使同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补充完善主讲教师讲课中的不足。
例如,教师在讲到《现代设计艺术》这一鉴赏内容时,教师需要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现在设计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时代、思想意识、服务对象,审美情趣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热情。在明确完这些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出发,将这些目标融会贯通在每个教学细节中,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参与度。同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听课活动,邀请同伴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针对主讲教师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意见与建议,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的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听课教师可以吸取主讲教师讲课中的精华,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讲解质量。
三、多人同课异构实现方式
在同课异构教学中,还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多人同课异构。它是指:至少两位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理解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然后再由其他教师根据所做出的教学设计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从而使教学设计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例如,教师在讲到《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绘画》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对西方近现代绘画发展的理解不同,对艺术作品的认知与理解力的不同。结合本课是为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与绘画作品中光线和色彩的美等教学目标,为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采用多人同课教学方式时,可以先由一个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引导,使学生对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绘画有一定的认知。然后,由另一个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的讲解、分析,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并培养学生对绘画作品形成一定的欣赏能力。最后,由其他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并对之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点评与评价,提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对教学中不理解或是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总结
总而言之,“同课异构”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具有必要性。而由于“同课异构”的理论还不成熟。因此,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足以让我们放弃。所以,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巧借同课异构进行新的尝试,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坚持进行教育改革,增强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福章.“同课异构”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普童话,2015.47:46
一、基于网络下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获取知识量、信息量最简洁的学习途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教学功能,其中主要的方面体现在:①再现功能、②集成功能、③交互功能、④虚拟功能。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开放性,教学应用时有具有直观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和教师知识局限性的束缚,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师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进行“独角戏”似的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创新人才。其指导思想是美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下的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和交互媒体等。在开放式的教学思想和开放式的情景中引入学习主题的研究。其辅助美术教学的前提是计算机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到世界各地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在美术课前通过这些设备查询与学科相关的各种资料,与他人进行交流,使课堂教学大大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变的更加开阔。通过对网络美术资源的检索、查找、发现、探索,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辅助学生建构起较全面的人文性知识体系。
在开放式研究性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情境;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播放将学生引入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然后为学生提供开放式解决问题的依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与体验,最后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并更好的运用于美术表现之中,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使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的转换。
例如在学习欣赏与评述一单元时,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画家的生平及其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进行课件播放,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教学课件。本课的内容是造型和表现,通过多媒体软件播放来欣赏和分析教学内容。力求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的进行欣赏、评价。将美术常识与技能结合并内化。这一单元教学构思是在条件具备的学校利用多媒体进行一堂生动有趣的自主性学习教学课。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同教师一同浏览和赏析作品。欣赏名家名作体会画家是怎样通过绘画中的色彩、明暗关系来表答感情,抒感。利用电脑使用相应的软件处理方法对一幅图片进行改变。从明暗、色彩,造型的变化来体验明暗造型的基本技巧。
二、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这一教学方法中主要突出的是一个“先”字。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先让学生思考,积累感知体验,之后教师导学,用切合学习内容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训练,使同学大胆尝试和创作。在进行具体操作实践时,依旧是先来让学生动手画,之后教师通过随机的鼓励式评价和适时的诱导、讲解使学生顺利掌握学习内容。
关键词 美术课堂 同课异构 教学效益 思考 策略
“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近年来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或校本教研主要采用的教科研形式之一。这种形式让听课老师较为直观立体地感受到科学、合理的美术课堂教学结构对提高美术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2011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常州市小学美术学科“同题异构”教研活动,在现场观摩了两节同是五年级第十册第12课《鱼的纹样》的“异构”设计课。对这两节课印象颇深,也尝试分析了这两节课在设计环节的意图。
实践剖析:第一节精彩课授课片段
1.视频导入,激发兴趣。①播放1分钟《海底总动员》视频片段。②师:影片中的鱼美丽吗,美在哪(“造型”“花纹”“色彩”)?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造型”“花纹”“色彩”三大方面感受到鱼的美,梳理出鱼纹样的设计三大块面,统领全课,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期待和热情。
2.引导观察,掌握方法。①教师提问:造型和鱼的外形结构紧密联系,具体说出包括的部分(鱼头、鱼身、鱼鳍、鱼尾)。②师:结合鱼的组成,如何让他们的特点更突出呢(简化、夸张、概括)?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鱼的特征,掌握鱼的纹样设计方法。
3.联系实际,设计应用。①师:中国民间一向喜欢用何种方式来装饰青花盘?既高雅又生动(在生活、学习中的发现――已学过的《适合纹样》就可以表现《鱼的纹样》)。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欣赏鱼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图片,激发学生尝试创作、表现。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从古至今鱼的纹样作品中,增长知识又享受美的熏陶,为自己联系实际生活创作鱼的纹样拓宽思路,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
实践剖析:第二节精彩课授课片段;
1.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师:送祝福(俏皮生动鱼形杯子)――揭示学习《鱼的纹样》。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切人课题简洁明了,学生在送祝福中拉开《鱼的纹样》教学设计的帷幕。
2.初步尝试,平面造型。①师:通过欣赏图片,发现鱼有什么不同(“外形”“花纹”“色彩”“鱼头”“鱼身”“鱼鳍”“鱼尾”)?②这些图片是用了怎样的方法让鱼变得如此美丽(变形、夸张)?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教师发现,通过一些典型的图片也能让学生从中提炼鱼的组成部分、外形纹样的设计方法。
3.手工结合,立体设计。教师示范的方法:以折、卷、剪的方法设计鱼的纹样。
分析教师的设计意图:教师直接示范,让学生清楚理解这样的作品会更有立体感、独特感!
合理的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应正确认识“同题异构”。
1.“同课异构”目的与侧重点。同课异构是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相近的教学目标、学情的施教对象,立足各自的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团队的帮助下,合理利用资源,并将构想优化后进行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掌握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建构过程。
2.“同课异构”环节认识与操作尤为重要。
认识、实践(异构) 再认识、再实践(重构)
第一环节 第二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异构”就需要以教师个体为主,相对封闭、独立地处理教材。这一过程由于独立备课,没有过多的参照,教学设计和构思充满原创味和个性特征,能够较好地体现教者本人的教学思想和智慧。弊端是无法进行同伴间互助和横向借鉴,没有发挥团队资源共享的优势,不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3.同课异构中课堂重构的意义。课堂重构既是教师个体水平的展示,也是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同时还应是参加研训教师专业提升情况的反馈。那么,对于课堂重构我们不得不提出自己的思考:重构的课堂应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基于上述思考,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课堂重构应努力从几个方面来完善:①结合自身特点,上出风格;②结合地域持点,上出风情;③结合学科特点,上出气质。
关键词: 高中美术 观测能力 培养方式
由于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技能教学安排不足,许多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视觉观测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他们的美术专业学习和高考美术专业测试成绩,笔者采用摸底测试、问卷调查、设计实施及反馈调整等方法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培养学生对形体、明暗色彩的观测能力,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领悟能力和效率。
一、摸底测试
首先对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参加美术专业训练的学生进行了素描静物写生的摸底测试,并参考清华美院附中素描教学大纲的标准对学生的测试作品进行了评价。
二、问卷调查
对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参加美术专业训练的学生进行了有关绘画技法知识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
三、测试和问卷调查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由于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技能教学安排不足,许多学生绘画视觉观测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他们的美术专业学习和高考专业测试。针对学生的这一专业情况,可以通过设计多种分解练习培养学生对形体、明暗、色彩的观测能力,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领悟能力和效率。
四、提高学生绘画观测能力的教学设计
主要解决的问题:比例感、水平感的培养、眼睛分辨各种层次明暗的能力。
1.对对象外轮廓长、宽比例的观测能力。未经过美术专业学习的人在观察生活中的对象时,往往只注意能够代表对象概念的特征和细节,从大脑的信息分析功能上讲,这只是左半脑进行的以词汇逻辑为主的一种认知方式,并没有进入右半脑的图形中枢进行的图形分析模式,从这个角度讲,这种以概念词汇认识对象的方法并不是美术的认识对象的方法。美术的认识对象的方法是把对象看做是一种图形,然后把握图形。认识图形首先就是从图形的大小开始的,观测对象的外轮廓,找出对象的长宽比例是美术的观测世界的第一步。
2.利用垂直线、水平线、倾斜线观测对象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绘画是在二维平面上进行的一种美术行为,画面中的每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间在外形上的大小,位置上的高矮。)都可以用垂直线、水平线和倾斜线的关系准确定位。
3.对黑白灰各种明暗层次的观测能力。所有物体都是因为光照在它们的表面才向我们显现出来。正是这种揭示形状的光照创造了色调结构,而这种色调结构是我们描绘事物使用色调建构或明暗处理要表现出来的。
4.对色彩的明暗层次的观测能力。因为吸收和反射的光线波长不同,生活中的物体会使我们的视神经产生各种彩色的感觉。从绘画的角度讲,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明暗关系,同一色彩在不同的明暗层次中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对色彩的明暗层次的观测能力是学习美术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学实施
1.常规性活动。笔者引导学生在美术技法训练中锤炼,学会并运用美术观察的基本方法。对形体、比例、构图的观测方法和对各种明暗层次的观测方法,主要在高一年级段的教学中实施,这种特殊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一个较长的时段内才能形成,所以计划在整个高一上期的教学中都应贯彻这种对形体、比例、构图的观测方法的运用,在整个高一下期的教学中都应贯彻对各种明暗层次观测方法的运用。而对色彩的观察方法培养则安排在高二年级段的所有时段,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进行集中知识学习和练习(此阶段教学计划用四周的时间完成,采取分解练习和重复练习相结合),掌握方法后每周利用一课时间的时间进行复习练习,以使知识能切实转换为绘画能力。
在实施前必须先进教师集中培训,确保每位教师都熟悉并理解这种教研设计,在教学中熟练开展这些教学方案。同时以月为单位进行测试和阶段总结,对教学设计进行研讨或改进。
2.教学反思性活动。教育科研是一种思辨性活动,经常对教育科研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是很重要的。我们引导、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点滴经验,做好教学设计,并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进行总结,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科研工作,改进教育科研的策略,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的能力。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活动(或投稿)。
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学设计
成果一:关于对比例、位置观测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观测棒是观测过程中的基本工具。为了方便学生使用,建议用一支全新的铅笔做观测棒。在学习怎样观测时,如果先观察一个静物或一个人的投影形象或放大形象会大有裨益。因为从二维形象观测,比从三维形象观测要容易得多,因为这个形象已经转化成二维语言。当学生观测实际的三维物体时,就会发现其比二维形象复杂得多。由于绘画观测的目的是把观测得到的信息转变为二维语言,因此学生所有观测都要发生在与自己面部平行的一个想象出来的二维平面上。想象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有一块玻璃正竖在自己脸前,会对观测有帮助。这块玻璃总是与自己的脸平行,这块想象出来的玻璃就代表着学生的画面即绘制平面,学生所有的测量和观察都发生在这个二维平面中。
用观测棒观测时,手臂一定要伸直,肘要固定,这样始终是一个标准,在观测相对比例关系或比较比例关系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可以把观测棒朝左或朝右旋转,但不能让观测棒朝前或朝后倾斜。观测时最好闭上一只眼,单眼观察有助于把三维语言转换为二维语言。比起双眼观察,单眼观察可使物体变平。
如果要画的不只是一个物体,或者说静物的摆放是多个物品,就先要确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点或测量单位。
在观测时,常常会遇到“结构点”,它指的是任何形状上的一个点,任何时候都可以依据这个点来确认这个形状。这种结构点常常出现在一个形状的不同部分相遇或相汇的地方,或者是一个形状的表面或边缘突然发生方向变化的地方,或者是几个形状相遇或重叠的地方。它不一定要有名称,也不一定就是描绘对象的重要部分,但它要是一个容易辨识的参考点。
对于准确地观察和记录信息,这种观测可以起到三个基本作用。第一是观测相对比例或比较的比例关系,第二是观测角度及它们与垂直和水平的关系,第三是观测各个点之间垂直和水平的关系。
第一个应用:观测相对比例。
把观测棒的一头在视觉上与一个形状的某个部分对准,然后把拇指尖放在观测棒上,让它在视觉上与这个形状的另一个部分对齐,这样就能够对任何两部分或两点之间的距离做一个相对测量。理解了这个简单的步骤,学生就可以用这种方式使用这种观测技巧,使自己的素描画得更准确。观测相对或比较比例时,先用观测建立起一个形状总体的宽与高的关系,然后在比较各部分与总体的比例关系。
如果要观测的形状比较复杂,就先在视觉上把它拆分成各个部分,再观测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观测时从整体走向局部,先观察和记录较大简单的关系,然后延伸到较为细小的信息。进行观测时,只要有可能,就从一个结构点观察到另一个结构点,用所观察到的大小关系确定自己的画面。这样的观测可以水平使用,可以垂直使用,还可以斜着使用。一个物体或一个物体的一部分与其他物体或它们的部分之间,都可以观测这样的大小关系。用这种方法,一组复杂的静物,里面一个复杂形状的构成部分之间,或者是各个不同形状之间,准确的大小关系就可以建立起来。
第二个应用:观测与垂直和水平相联系的角度和轴线。
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物体与物体之间常常会有许多倾斜的关系,这种倾斜的角度可能非常明显,也可能不那么明显,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可以用观测来做到准确。在视觉上把观测棒与观察到的边或轴线对齐(千万不要让观测棒朝前或朝后倾斜),观察这个角度(它由观测棒的位置显示出来了)与一条垂直线或水平线之间的关系。画这个角度时,保持观察到的它与垂直或水平线的这种关系。画纸的左边和右边有着固定的垂直线,可供参照,而画纸的顶和底又是固定的水平线,也可供参照。如果需要更多的参照,可以在画面上轻画几条垂直线和水平线,为观测到的角度提供参照,用完之后将它们擦掉即可。
第三个应用:观测两个或更多结构点之间的垂直或水平排列。
对垂直和水平的观测可用于一个构成(比如一个复杂的静物),也可用于一组构成(比如一组静物中的物品)。它可以观测物体的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相联系的正确位置,或者是物体整体与另一个物体整体相联系的正确位置,这对于构图是很有用的。
将观测棒在视线中垂直或水平地移动,然后比较同一物体的各个点或不同物体的各个点与观测棒形成的垂直或水平线的距离位置关系,从而准确地确定这些点在二维平面中的位置。
应用二:对色彩明度的观测能力
首先确保学生通过上一个阶段的练习,已经具体准确分辨明度的能力。
利用电脑展示一副彩色的绘画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上面各部分的明度级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从眯着眼到无法看清楚对象细节的程度观察),然后利用绘画软件让该作品彩度减为零,让学生取出明度尺比较。
观察三维空间中的一个或一组彩色物体,估计对象的各部分在明度尺上的位置,然后将此物体照成黑白照片与明度尺比较。
七、对本教学研究的反思
经过一年的教研活动,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经验和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效果。但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硬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我校至今未建有专门的美术光影教室,只是用常规的教室替代美术室,因此教室的光线要求达不到进行光影写生的教学标准,许多设计教学效果无法呈现。展示平台等多媒体设备对教学效果的强化有非常大的帮助。
2.教师继续学习和提高。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笔者会努力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以上的一些问题,使美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
[2][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法]德博拉―罗克曼.牛津素描指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美]曼德尔洛维兹.素描指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美]贝蒂―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北方文艺出版社.
中学美术 教学技术 技术策略
中学美术教学技术在中学美术教学课程设计中起着完善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中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在课程体验中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个性发展空间。各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为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服务。合理选择使用各种教育技术,能够加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强化学生的教育接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文件,它要求“中小学教师能够灵活地使用各种教育理论与技术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技术的选择使用必须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要正确评价中学美术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行为水平、美术能力、知识基础等,针对不同的学习环节确定教学技术的实现目标,避免缺少思考的美术感官教学与片面的美术视角转化,不断地完善教学技术使用策略。
一、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
在我国,教育技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技术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这里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1]“物化技术”主要指教育中信息技术软件与硬件的使用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智能技术”则是指教师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能力。教育技术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信息技术技能,还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与综合素质。
教育技术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设计的技术,是“教”与“学”的有机融合,而教学技术则是连接“教”与“学”之间的媒介途径,二者都是为了实现课程的最优教学。教育技术中包含了教学技术的选择与使用策略。
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是教师转化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体现,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中学美术教学技术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各个流程中选择应用的各种技术手段,比如备课中的文字处理、图片处理、幻灯片制作技术等。第二,中学美术教学技术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采用各种媒体手段来体现的。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内容由抽象向具象的转化。美术学科具有特殊性,在中学美术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技术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如图1所示,中学美术教学设计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以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为基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对教学技术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技术的选择使用是中学美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的现状
“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2]中学美术教学技术分为视听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视听媒体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在中学美术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到计算机的各种软件,各种数码技术的熟练应用使中学美术课程变得多姿多彩;教师采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演示技术进行教学,便于教学内容由抽象向具象转化。
网络技术在视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实现了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平台。网络技术实现了校园内外以及国内外的同步教学及资源共享,为教师备课、教学演示、师生互动、作业练习、考试评价等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网络环境。另外,网络资源共享课程促进了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别化教学”的教育平台,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提高了网络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编程技术与模拟法实现,不断地运用到各个学科领域,它可以完成智能控制、图像与语言理解、自主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等规模庞大的任务。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在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成为了必然的趋势。首先,它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好帮手。它可以满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多种需求;其次,它为个别化教学增添了智能的选择与识别。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上的识别为中学美术课程的学生作业提供了识别评价的可能。
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为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提高了中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充斥着信息技术的中学美术课程中,各种技术使用的合理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1.缺少思考的美术感官教学
所谓“感官教学”是指中学美术课经常采用“课件教学――课堂练习”这个由多媒体课件进行感官教授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普及,由课件直接到练习成为了一些中学美术教学的主流模式,这种缺乏策略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使部分中学美术课堂成为了缺少思考的感官教学。一方面,缺少思考课程内容与教学技术契合度的问题;另一方面,缺少思考教学资源与学生特点的辩证关系。
不同的美术领域对教学技术的需求不同,教师要重视课程内容与教学技术契合度的问题。中学美术教学分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个领域,针对不同的教学领域,教学技术的选择也应不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即属于“造型与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它围绕“装点我的居室”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去装点自己的居室。这个单元让学生初步学习了中国写意花鸟画、版画、装饰画、铅笔淡彩画和挂画的形式美要求,最后通过同学之间的展示交流进行总结,树立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课程内容中,有欣赏环节、有知识技能学习的环节、还有学生的练习与评价环节,这三个教学环节中或多或少都需要使用到各种教学技术。教师通常使用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写意花鸟画;在知识技能学习环节中,教学课件与网络媒体的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补充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能进行相关的知识拓展,比如了解相关的艺术家及其工作室,进一步明确中国写意花鸟画的题材、风格、构图等。也就是在这个重点的教学环节中,教授的知识技能与教学技术的采用契合度尤为重要。中国写意花鸟画中“笔墨章法”是教学难点,是否能够完全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掌握呢?答案是否定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动手技能的掌握不能单靠“感官教学”来完成,需要学生通过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教学课件中播放的绘画视频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验与绘画技术的交流,感官教学无法取代传统的动手技能的培训与学习。“笔墨章法”这个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堂示范,教师播放的图片与绘画教学视频只能是对这个教学内容的资源补充,教师在学生的实践中针对问题单独指导并示范,这种互动的直观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
互联网的普及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有些课堂教学缺少思考教学资源与学生特点的辩证关系。“教学资源指教学材料可被设计、开发与实施的所有方式。”[3]从广义上说,教学资源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所有支撑教学和为教学服务的各种内容;从狭义上说,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材料、教学软硬件和相关教学系统。在教学中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师采用的教学信息材料与教学硬件设施。教学资源的选择使用必须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还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采用的教学资源为例:初二的学生处于生理成熟期,个性逐渐形成,对自我社会化发展要求增多,通过以前的美术课程学习有了初步的美术基础,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尽量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兴趣点的美术资源;根据学生掌握的文化知识可以选择学生文化素养范围内的中国画进行欣赏。只有正确评价学生的年龄特征、行为水平、美术能力、知识基础等,才能合理地使用教学资源。
2.缺乏准确的美术视角转化
不同教师对课程内容有着不同的美术视角,美术视角转化于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转化过程的准确,以偏带全会导致学生认识的片面性。缺乏准确的美术视角转化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美术视角审视的准确性问题,一个是美术视角转化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片面性问题。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主要依靠教学大纲的规范与其个人的教育能力。教学资源的使用需要进一步推敲,学生首次在美术教学中对某一美术门类的体验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对该美术门类的主观经验主义,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的同时要思考该资源是否能够准确地带给学生正确的美术视角。比如《装点我的居室》的第一部分,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写意花鸟画的题材、风格、构图、等,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经典的写意花鸟作品,并明确告诉学生不同时期写意花鸟的特征,树立学生对写意花鸟画的正确认识。
三、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的改进策略
中学美术是技能、审美与艺术创造力的结合,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美术学科能力,还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应用教育技术,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4]。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围绕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展开,它包括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精简组合策略、“教”与“学”并重的产生激发策略、重视课堂内外的发散拓展策略。
精简组合策略以教学内容为主体、教学技术为依据。不同的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在学习上既有潜在的功能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地组合多种教学技术。并不是现代媒体手段使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合理安排教学技术的使用顺序,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
产生激发策略强调了在应用教学技术过程中“教”与“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奥苏贝尔与加涅提出以“教”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强调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认知因素,“构建主义教学策略”指出了“学”的重要地位,美术知识技能的认知与掌握是由学生主动构建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选择互动多样的形式实现。在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中,要使用有效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自主地完成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的积极和热情。
发散拓展的媒体选择可以积极地把课程资源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或以多媒体、或以软件、或基于网络、或采用仿真试验模拟等不同的技术支持课堂内外的教与学。由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广泛性,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的选择要为学生考虑到学科知识的发散与相关领域拓展的可能性。教学内容的发散与拓展分课内与课外的发散与拓展。课内的发散与拓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该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认知特点,在一定范围内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它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探究了创新的学习意识;课外教学内容的发散与拓展以学生兴趣为依托,对课堂知识技能进行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均衡个性地发展。
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技术,教师不断地完善中学美术教学技术策略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方式与活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保证了能够高效地进行中学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4).
[2] 张敬涛.教育信息化实用技术指南[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 [美]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美术理论 美术教育 重要性内容途径
美术理论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它和绘画、工艺及欣赏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理论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理论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高中美术理论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美术理论(fine art theory)对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学术界通常取狭义,即指美术基础理论。它以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自然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美术原理如美术本质论、美术特征论、美术发生学、美术形态学、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和美术哲学等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另外总结、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广义的美术理论自身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一、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
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二、加强美术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1.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内容。
(1)一般教育学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具备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是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这类理论一般有: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系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或使用的知识。也只有教育理论才会帮助教师正确理解社会教育的人文环境,尊重教育科学规律,与人为本,策划科研方向,成就教育目的。体会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有利于防止纯艺术观阻碍美术教师社会化知识的拓展与利用。也只有研读教育理论,教师才能心知肚明,从教知道理,为师有方法。
(2)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艺术是人类认识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理论是艺术家走入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知识。它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源于最基层的美术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为此美术教育理论对教学具有指引意义。而美术教育方法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育的价值、美术教育的目的等;②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外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演变、发展等;③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目标的设定、美术教学技术、美术教学设计等;④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材、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等;⑤美术教学研究: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鉴赏教学研究、美术教育评价研究等;⑥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美术教育实习的理论意义与方法等。
(3)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先导。通过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师范美术教育实习与在职期间美术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在美术教学中的各种能力,例如美术教学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课堂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很多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得以提高。
陈美玉曾经说过:课堂活动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的信念、想法、知觉、判断、教学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能力与特质的了解、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观念更新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2.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途径。
(1)建立“4+2”的师资培养模式。即4年美术基本理论与技能的本科学习与2年教育教学的硕士学习相结合的6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的美术教师,使师范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相并轨,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提高美术教学研究的能力。对教学的不断研究,将会提高美术教师多方面素养。因为在教学研究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术教师就会自主补充自身各方面的知识、技能。
(3)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充斥着竞争,充满了挑战,要在这样的社会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就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理素养,才能使自己的美术教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美术教学手段教育学生,而不会乱了手脚。
关键词:儿童美术行为 软着陆 伪美术教学现象
“软着陆”,经济学术语,原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渡扩张之后,平稳地回归到适度增长空间,是相对于“硬着陆”即“大起大落”的方式而言的。在今天,这个词使用的范围很广泛。就教育改革而言,新一轮课改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国家意志“硬着陆”的举措。在特定的背景下,“硬着陆”是主流,但它常常不免情势所迫的无奈意味。在“硬着陆”中出现差强人意的现象时,如果辅以“软着陆”,则可以于平稳中实现我们的教育追求。
美术课程改革是一个由理想到现实“演变”的过程,演变意为持续渐变(其中包含着“软”的意思),常常表现为潜移默化、积少成多,表现为熏染、渗透、消解、融合,依赖于教师心灵中的一种内驱力,引起儿童美术行为逐渐的、执着的、坚定的变化。
新课改已轰轰烈烈地度过了好多个年头了,我认为一节真正能够推动儿童美术行为发展的好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标准:能正确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科学方法、能力和非智力素质方面的目标;能根据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的深广度和容量;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相结合,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一、基于儿童的需要,潜精积思,“错位”目标实现回归
1.审慎解读。我们要站在大纲编写者的角度,站在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角度,审慎地对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这样才能将其内涵真正落实到我们日常美术教学工作中来。
2.转变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一些基本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观念主要包括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师观。教师构建新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广大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实现自主发展。
(1)变“无为”为“有为”。教师要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中心,变以往“跟着学”为“我要学”。
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设计的完美、结构的完美,而学生学的活动就显得没有结构、零散;或者教师教的内容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机械、单调。此即教学的“无为”。要使学生好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命无为而为,让学生形成“我要学”的内在动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即教学的“有为”。
(2)变漠视为接纳。孔子老早就有过这样的阐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在说人要有推己及人的能力。这也是心理学中所谓的同理心,即在人际互动中,个体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能够具有理解接纳的同理心是师生之间形成良好沟通的首要条件。
(3)变训练为合作。“训练”(discipline)一词,本来是和教育同一意义的,任何科目由师傅对其弟子施行教导之谓。当教育不再是个人的而成为一般的或制度化,所教的科目(文学、修辞、算术、音乐等)即为世人所知的学艺。我们已经知道,现代“训练”概念通用的意义已无法比牛津字典说得更正确:学童、士兵、囚犯等应维持的秩序。训练本是学生对老师的感受关系,却变成了营房边操场上士官长的吼哮一样形同强迫,这样就往往会发生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之类的情况。在这样的美术课堂上,学生的行为问题不仅不会得到解决,反而会变本加厉。因此,变“训练”为“合作”是上上之策。
二、基于儿童的需要,精耕细作,打造软着陆通途
1.发展儿童的思维。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应该是美术课堂永恒不变的追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新颖独特地建构美术学科知识,引发他们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2.培养儿童的美术技能。我认为一节真正能够推动儿童美术行为发展的好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标准:能根据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的深广度和容量,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相结合,教学语言要表达准确、精练,启发性、逻辑性、条理性强,把对美术能力(包括欣赏能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等)的培养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