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7 12:22:47
导语:在建筑设计考察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为学习借鉴加拿大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先进经验,4月10日至30日,以××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希平为团长的"浙江省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培训团",成员除来自××市以外,还有台州、绍兴、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市的政府分管领导、建设(规划)局长,在加拿大进行了为期二十一天的考察培训活动。此次学习培训活动得到国家外国专家局和省人事厅的高度重视,浙江省外国专家局和国家外专局驻加拿大代表处负责组织实施。范文搜版权所有
在加考察培训期间,培训团先后访问了多伦多、蒙特利尔、京士顿、温哥华等加拿大主要城市,重点考察了城市古街区市政中心、中央商务区及规划区范围的城市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情况,听取当地政府官员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专家的介绍,并就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培训团一行受到蒙特利尔、京士顿、温哥华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蒙特利尔市市长热拉尔·特朗伯雷(geraldtrembly)、京士顿市市长哈维·罗森(harveyrosen)、温哥华市副市长施民信(timsteveon)与培训团全体成员进行了热情交流。
培训团还访问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瑞尔森大学、麦吉尔大学、女王大学、bc大学等著名学府,聆听知名教授和专家的讲座。传承英、法文化和体现北美区域特点的加拿大,在规划理念的人本性、程序的民主性、实施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艺术性等方面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培训、考察,培训团成员普遍感到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知识,增强了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一、重视生态环境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
加拿大国土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当我们乘坐的飞机越过加拿大领空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蓝天、碧海、雪山、森林。然而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不仅赞叹加拿大国土优美的自然生态大环境,更敬佩近百年来历届城市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所到的每个城市分布着无数的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小区绿地。在风景如画、森林环抱的滨海城市温哥华市中心的史丹利公园(stanleypark)里,竟然还完好地保留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在经济发达、寸土寸金的多伦多市中心区,仍建有许多供人休憩的街头绿岛、小片绿地。城市政府不仅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对环境建设的投入也非常重视。如多伦多市一个旧砖厂原想搞商业、住宅房地产开发,但市政府与业主多次协商、谈判,力劝业主放弃房地产开发,买下这片土地,认真规划,多方筹资,逐步改造成一个绿树常青(evergreen)的环境保护游览基地。在女王大学约翰(johnmeligrana)教授陪同我们考察的京士顿郊区的别墅小区,不仅考虑生活污水处理,而且还将雨水收集到蓄水池,经生物处理后排放到河流。在京士顿湖滨一家工业企业搬走后,原厂区的土地经翻新等技术处理后才允许搞房地产开发。在城市公园里,到处可见人与和平鸽、小松鼠追逐游嬉,融为一体,好一幅人、自然、动物和谐共存的画卷。
营造环境可改善生存条件,提升土地价值,集聚人气,发展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女王大学规划建筑学院院长、国务院特聘外籍专家梁鹤年教授说得好,如果没有纽约中央公园,就不会有曼哈顿周边高楼的价值连城,甚至不会有纽约在世界的国际金融经济中心地位。冷静分析,放眼国际国内特别是浙江省的区域背景,××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市是中国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第一市,庆元县是中国环境质量第一县。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是××实现跨越发展的资本。我们一定要更加清醒,更加执着,坚定信心,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改造好大自然赋予××的这片大好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要顺应时展潮流,不仅要认真保护好自然环境、尤其是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更重要的是按照建设最佳人居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好城市,近期要建设好江滨公园,改造好城市内公园--万象山公园,有计划改造好街头绿地、小区绿地,营造优美的城市小环境,把××建设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理念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 。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 。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 。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 Services Office, 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 Fire Rating Schedule, 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1974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关于火灾风险对于灭火救援力量的影响,美国消防界对此的关注可以说几经反复,其间美国消防学院、NFPA等都做了许多工作。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消防局长协会成立了由1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消防组织资质认定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f Fire Accreditation International, CFAI),经过9年的广泛工作,制定了“消防应急救援自我评估方法”,和制定标准的社区消防安全系统。另外,NFPA最终还制定了NFPA1710和1720两个指导消防力量部署的标准,分别帮助职业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和改进为社区提供的消防救援的水平。根据NFPA最近的调查,NFPA1710将在全美30500个消防机构中的3300~3600个得到正式的应用,也推广到加拿大有些地区。
英国对消防救援力量的部署标准是依据内政部批准的“风险指标”,把消防队的辖区划分为“A”、“B”、“C”、“D”四类区域,名为“风险分级”系统。其目的是对消防队的辖区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辖区内的各种风险区域,进而确定该风险区域发生火灾后应出动的消防车数量和消防响应时间。1995年,英国的审计委员会了一份题为“消防方针”的考察报告,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建筑设施的占用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情况和社会经济因素,也没有把建筑物内的消防安全设施纳入考核范围。故而由审计委员会报告联合工作组与内政部的消防研究发展办公室一起,设立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套供消防机构划分区域的风险等级,对包括灭火在内的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部署,用于消防安全设施的规划并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险评估方法,再对开发出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Entec公司开发出了计算软件,并于1999年4月以内政部的名义出台了“风险评估工具箱”测试版。
参考文献:
工程总承包在我国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不少成绩,并积累了一定经验[1].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工程总承包事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究,如基本概念问题,能力问题,市场机制,运作模式和人才培养问题等。本文只探讨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概念问题。
何谓工程总承包企业?这是发展、培育工程总承包企业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期对我国工程总承包建设拓宽思路。
1 、 顾客(或业主,本文不加区分)需求角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必须满足顾客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并力求顾客满意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顾客需求不断变化,并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在里丁国际建筑业发展战略论坛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顾客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建筑业企业能提供形成建筑产品全过程的服务。所谓“形成建筑产品全过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包含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决策、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内容在内的创造项目产品的过程(简称创造过程);二是指上述项目管理过程(简称管理过程)。因此,从满足顾客需求出发,凡是能提供上述全部创造过程或管理过程服务内容的企业应该是工程总承包企业。当然,总承包范围是否包括上述所有内容,需由顾客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其风险程度决定和定义。根据顾客需求的不同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工程总承包方式:
(1)设计、施工总承包(D-B):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2)设计、采购总承包(E-P):承包商对工程的设计和采购进行承包,施工则由其他承包商负责。
(3)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全过程的总承包,并负责试运行服务(由业主进行试运行)。
(4)交钥匙总承包(LSTK):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行服务全过程,向业主交付具备使用条件的工程。
(5)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承包(EPCm):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采购,并负责施工管理。施工承包商与业主签订承包合同,但接受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承包商的管理。EPCm承包商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全面负责。
(6)设计、采购、施工监理承包(EPCs):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采购,并监督施工承包商按照设计要求的标准、操作规程等进行施工,并满足进度要求,同时负责物资的管理和试车服务。
(7)设计、采购承包和施工咨询(EPCa):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采购,并在施工阶段向业主提供咨询服务。
2、建设项目全寿命期角度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是指从建设项目开始构思到建设项目报废的全过程或时间跨度,在此期间,建设项目经历前期策划、设计和计划、施工和运行四个阶段。
当然,寿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前期策划可以分为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等过程,建设过程可以分为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试车等。
传统的承包方式是对各个阶段进行相对独立的承包,且大多集中在建设过程,这种方式将项目全寿命期中相互关联的各项活动和任务作为相互分隔的过程或对象进行实施和管理,会造成管理的不连续、项目信息支离破碎、业主无法得到完整的建筑产品和完备的服务、无法实现全局最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承包商提供高层次综合化的工程总承包服务,即:业务范围涵盖两个及两个以上项目阶段;进入项目的时间向前延伸,甚至将项目构思也纳入承包范围;业务范围向后拓展,不仅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而且承担项目的运行管理(物业管理)和维护服务任务;承包商参与项目融资;最理想状况是提供全寿命期总承包服务。因此,与传统企业相比,能够提供上面服务的企业都应该称为工程总承包企业。根据业务范围所涵盖的项目寿命期阶段不同可以划分不同的工程总承包方式,除了上面所述各种方式外,还可以有:
(1)D+D+B(Develop+Design+Build),即承包商负责项目前期决策阶段的策划和管理+设计+施工;
(2)D+B+FM(Design+Build+Facility Management),即设计+施工+物业管理;
(3)F+P+D+B+FM(Finance+Procure+Design+Build+Facility Management),即融资+采购+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从全球范围看,这些工程总承包方式都可以找到案例。
3、虚拟建设角度
虚拟建设的概念来自虚拟企业(或称虚拟组织)以及包括虚拟现实在内的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1996年美国发明者协会提出了虚拟建设的概念,即:Virtual Construction is an aproach to the design-build process incorporateing electronic connectivity and upside-down management techniques.理解要点如下:
(1)工程项目是虚拟建设的对象和载体,项目建设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过程来实现,这些过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条产品供应链;同时,项目建设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因此也形成一条价值链。图中圆圈既表示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环环相扣的过程,同时也表示实施项目所需的设计、采购、施工等能力。
(2)由于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细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项目建设所需的全部专业能力,即只是上述供应链中的一环或几环,如果没有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根本无法完成全部工程项目建设任务。而建筑市场的顾客对企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希望企业能提供形成建筑产品的全过程。因此,为满足顾客需求,这些企业唯有跨越组织界限,在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间开展合作,以“虚拟企业”形式来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从而扩展自己快速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图中核心企业可称为头脑企业,其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起着整合、集成供应链的作用,在供应链中占据核心位置;伙伴企业可称为躯干企业,处于供应链中的其他位置,但能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项目实施过程贡献力量,是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3)在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管理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集成管理,能达到高效实施项目的目的。
核心企业具有下列特点:
(1)拥有为顾客所认可的核心能力,顾客愿意将项目建设的总承包任务委托其实施;
(2)核心企业可能只占据供应链上的一环或数环,而不具备项目建设所需全部能力,但能够通过合伙、合作、组成项目联营(联合)体或形成总分包关系,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整合在一起,迅速形成一条完整的工程总承包供应链。
(3)具备对供应链进行集成管理的能力。
根据上述概念,可以认为核心企业就是工程总承包企业。
虚拟建设方式国内已有应用,如北京建工集团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承诺分别利用自身在工程施工和设计方面的优势,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在与国内外同行竞争中占据主动。
4、国际大承包商的借鉴
每年年中,美国《Engineering News-Record,ENR》都会给出国际最大225家建筑承包商排名。毫无疑问,上榜企业都是活跃在当今国际建筑市场的顶尖企业,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及工程总承包企业。分析这些公司的特点,可为界定工程总承包企业提供最为现实的标准。经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这些国际大承包商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都是跨国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国外营业额在其总营业额中占有相当比重,2003年最大225家承包商前20家公司国外营业额平均占其总营业额的50%左右。
(2)专营(或主营)工程项目。企业的经营收入主要靠为业主提供实施工程项目服务,包括工程承包和项目管理服务。
(3)业务领域广阔,涉及包括房屋建筑、交通、工业、石化、制造、能源、水利、电讯、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
(4)业务范围涵盖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包括项目前期咨询、设计、采购、施工、开车服务(试运行)、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承包(PMC)、项目管理服务等。
(5)工程总承包方式多样,包括:EPC、EPCm、EPCs、EPCa、LSTK、BOT等。
(6)组织机构和专业设置适应业务发展要求,一般都设有项目管理部、项目控制部、质量管理部、设计部、采购部、施工管理部、开车服务部(试运行)等常设性的组织。
(7)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掌握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如项目经理、设计经理、采购经理、开车经理、项目控制经理、进度计划工程师、费用控制工程师、项目财务经理、合同管理专家(包括风险管理和索赔专家)、律师等。各层次主要人员除精通业务以外,还具备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的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工程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代表工程公司的素质和水平。
(8)拥有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通过包括ISO9000:2000(质量)、ISO14000(环境)、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在内的国际管理体系认证。项目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实施项目管理所必需的资源、项目管理程序文件、项目管理作业指导文件、岗位《工作手册》等。
(9)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具有获得专利技术并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重视技术开发,善于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工艺设计和基础设计,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10)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有强大的基础数据库作支撑,高水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和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得到普遍采用,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具有与公司业务规模相应的融资能力。国际型工程公司都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包括借贷工程总承包流动资金、开具保函、帮助业主筹措资金等。其中帮助业主筹借资金,通常是工程公司获得项目的关键。
上述特点中,除了特点(1),其余都可用来界定工程总承包企业,因此可以说,具备这些特点的企业都是工程总承包企业。对我国承包企业而言,这些特点既可看成是界定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基本标准,同时又可看成是对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能力要求。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谓工程总承包企业应该是具备下列特点的企业:
(1)能以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需求为中心,提供顾客所需全部项目创造过程或管理过程的服务内容;
(2)具备建设项目全寿命期观念,能够承担项目全寿命期中若干阶段的承包任务;
(3)具备核心能力,能通过合伙、合作、联盟等方式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整合起来,实施高效的虚拟建设。
(4)具备国际大承包商的共同特点:
这些界定标准同时可以看成是对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能力要求,我国建筑承包商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不断调整经营结构、拓宽业务范围,并着力培养项目各阶段所需能力,特别是多阶段承包的集成管理能力,为最终成为国际型工程公司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文忠。打造工程总承包企业[J].建筑,2003(7):30-32
[2] 何清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0
[3] 胡德银。现代EPC工程项目管理讲座第一讲:现代EPC工程项目管理概念[J].化工设计,2003,13(1):44-48
[4] 王 宁,逄宗展,张秀东。美国、加拿大工程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考察报告(下)[J].建筑经济,2003(5):13-17
[5] 成 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1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1]。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3]。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riskanalysis,fireriskestimation,fireriskevaluation,firerisk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4]。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5]。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6]。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8]。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ServicesOffice,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FireRatingSchedule,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9]。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关键词: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
一、火灾风险评估的概念
过去,人们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观推断来做出决策。随着计算机容量不断扩大和模块技术的发展,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技术作为复杂或重大事项决策的必要辅助手段,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决策分析、管理科学、运营研究和系统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应用[1]。
通常认为风险(risk)的定义为:能够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机会,它通过后果和可能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体现。风险概念中包括三个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后果[2]。因而,火灾风险(firerisk)包含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火灾危害性(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双重含义[3]。
现在,在文献中可以看到的与“火灾风险评估”相关的术语有fireriskanalysis,fireriskestimation,fireriskevaluation,firerisk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灾风险评估都是指:在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火灾风险进行估算,通过对所选择的风险抵御措施进行评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数据转化为准确的结论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与火灾模拟、火灾风险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间有密切关系,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简单地如消防安全设施检查表,复杂的就会涉及到概率分析,在应用方面针对的风险目标的性质和分析人员的经验有各种变化[4]。
较多的人倾向于从工程角度来定义火灾危害性(firehazard)和火灾风险(firerisk)。火灾危害性指: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认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或是能为火灾的强度增大或蔓延持续提供燃料,即对人员或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情况、工艺过程、材料或形势。火灾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针对性,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的可预见性后果。这种设定的条件称为火灾场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间的布局、建材、装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与相关后果有关的各种具体信息。目前在确定后果方面的趋势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火灾模式,辅以专家判断。此时,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风险评估的一个构成元素,即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权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具有系统特性和动态特性。风险实际上并非某一单一实体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属于一个系统的特性。若系统发生变化,很容易就会使事先对风险所做的估算随之发生变化。火灾风险评估模式包括:系统认定,即明确所要评估的具体系统并定义出风险抵御措施的过程;风险估算,即设定关于火灾的发生几率和严重后果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或尺度,计算和量化系统中的指标的过程;风险评估,对该标准或尺度进行分析和估算,确定某一特定风险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风险发生变化的权重[5]。
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的意义及发展概况
在消防方面,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性能化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评估日益受到重视,比如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规”是一部关注火灾中的人员安全的消防法规,与之同源的“NFPA101A确保生命安全的选择性方法指南”,分别针对医护场所、监禁场所、办公场所等,给出了一系列安全评估方法,多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方面[6]。
目前,我国在火灾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小系统。例如,由武警学院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方法及软件开发研究”,以“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消防规范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为基础,设计了石化企业消防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炼油厂的消防安全评价结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为对象的火灾风险评价也比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周心权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灾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因素集,并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我国的高层民用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评价[8]。
与上述的安全评估不同,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火灾风险级别,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导城市消防系统改造,指导城市消防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即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内所存在的对生命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况、火灾频率、气候条件、人口统计等因素,进而评价社区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风险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评估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要关注社区从财政及其他方面为消防规划中所要求的总体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综合功能增强,在居住区商贸中心、医院、学校、和护理场所增多,评估方法还会相应的改变。现有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用于保险目的
在火灾保险方面的应用的典型事例为美国保险管理处ISO(InsuranceServicesOffice,ISO)的城市火灾分级法,在美国已经被视为指导社区政府部门对其火灾抵御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自我评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区消防状况分为10个等级,10级最差,1级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统一的指标来对每个社区的客观存在的灭火能力进行评估,确定该社区的公共消防级别,这套指标来自于由美国消防协会和美国自来水公司协会所制定的各种国家规范。ISO对城市消防的分级方法主要体现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级表(CommercialFireRatingSchedule,CFRS)”上。CFRS把建筑结构、用途、防火间距与公共消防情况(用公共消防分级数目表达)相关联,再以统计数据加以调节后,来确定相应的火险费用。ISO级别仅被保险公司用作确定火险费用的一个成分。ISO分级系统虽然无法反映出消防组织的其他应急救援能力,但实际上也常用于各个区域的公共灭火力量的确定。
市政消防分级表从1974年开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区域的7个指标情况:供水、消防队、火灾报警、建筑法规、电气法规、消防法规、气候条件。随着技术进步,该表也不断改进。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对公共消防分级的方法,给出了修订后的灭火力量等级表,指标只包括前3项。被删除的指标或者确少区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估时太过于主观,而且74表格中包含许多评估标准是具体的规定,如果某一社区的情况没有满足这些规定,则归属为差额分,规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弹性范围,无法正确评估情况和技术的变化。故而ISO分级表被视为越来越“性能化”[9]。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当今的消防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担负日益加重的安全责任,面对来自公众的对抵御各种风险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调整消防机构人员、设备及其他预算方面的压力,迫切需要确认某一给定辖区内的具体风险和危险的等级。
具体地说,城市区域风险评估在消防方面的目的就是:使公众和消防员的生命、财产的预期风险水平与消防安全设施以及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力量的种类和部署达到最佳平衡。
关于火灾风险对于灭火救援力量的影响,美国消防界对此的关注可以说几经反复,其间美国消防学院、NFPA等都做了许多工作。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际消防局长协会成立了由150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消防组织资质认定委员会(theCommissionofFireAccreditationInternational,CFAI),经过9年的广泛工作,制定了“消防应急救援自我评估方法”,和制定标准的社区消防安全系统。另外,NFPA最终还制定了NFPA1710和1720两个指导消防力量部署的标准,分别帮助职业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和改进为社区提供的消防救援的水平。根据NFPA最近的调查,NFPA1710将在全美30500个消防机构中的3300~3600个得到正式的应用,也推广到加拿大有些地区[10]。
英国对消防救援力量的部署标准是依据内政部批准的“风险指标”,把消防队的辖区划分为“A”、“B”、“C”、“D”四类区域,名为“风险分级”系统。其目的是对消防队的辖区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辖区内的各种风险区域,进而确定该风险区域发生火灾后应出动的消防车数量和消防响应时间。1995年,英国的审计委员会了一份题为“消防方针”的考察报告,认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建筑设施的占用情况、社区的人口统计情况和社会经济因素,也没有把建筑物内的消防安全设施纳入考核范围。故而由审计委员会报告联合工作组与内政部的消防研究发展办公室一起,设立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一套供消防机构划分区域的风险等级,对包括灭火在内的所有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部署,用于消防安全设施的规划并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险评估方法,再对开发出的方法进行测试。最后Entec公司开发出了计算软件,并于1999年4月以内政部的名义出台了“风险评估工具箱”测试版[11]三、国内外近期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一)国内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
张一先等采用指数法对苏州古城区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级[15],该方法的指标体系考虑了数量危险性,着火危险性,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度,消防能力这四个因素。1995年李杰等在建立火灾平均发生率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区面积﹑建筑面积间的统计关系基础上,选取建筑面积为主导参量,建立了以建筑面积为单一因子的城市火灾危险评价公式[12]。李华军[16]等在1995年提出了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中城市火灾危险性评价由危害度﹑危险度和安全度三个指标组成,用以评价现实的风险,不能用来指导城市消防规划。
(二)美国的“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方法[13]
美国国家消防局与CFAI于1999年一起,在“消防局自我评估”及“消防安全标准”的工作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了“火灾科学”的“科学性”,开发出名为“风险、危害和经济价值评估(Risk,HazardandValueEvaluation)”的方法。美国消防局于2001年11月19日了该方案,这是一个计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多种表格、公式、数据库、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采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确定和评估辖区内火灾及相关风险情况,供地方公共安全政策决策者使用,有助于消防机构和辖区决策者针对其消防及应急救援部门的需求做出客观的、可量化的决策,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把消防力量布署与社区火灾风险相结合的原则。
该方法的要点集中于两个方面:1、各种建筑场所火灾隐患评估。其目的是收集各种数据元素,这些数据能够通过高度认可的量度方法,以便提供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指导。其中的分值分配系统共包括6类数据元素:建筑设施、建筑物、生命安全、供水需求、经济价值。2、社区人口统计信息。用于收集辖区年度收集的相关数据元素。包括居住人口、年均火灾损失总值、每1000人口中的消防员数目等数据元素。
该方法已在一些消防局的救援响应规划中得到应用。以苏福尔斯消防局为例,它利用该方法把其社区风险定义为高中低三类区域,进而再考察这些区域的火灾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高风险区域包括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很大的以及可能性低、后果大的区域,主要指人员密集的场所和经济利益较大的场所;中等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大,后果小的区域,如居住区;低风险区域是风险可能性和后果都较低的区域,如绿地、水域等,然后再把这些在消防救援响应规划中体现出来。
(三)英国的“风险评估”方法[14]
英国Entec公司研发“消防风险评估工具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方法的现实性,是否在一定的时限内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经过对环境、管理、海事安全等部门所使用的各种风险评估方法的进行广泛考察之后,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对这些方法加以适当转换,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不同紧急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建立了表达社会对生命安全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指标。
Entec的方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对消防队应该接警响应的各类事故和各类建筑设施进行风险评估,这样得到一组关于灭火力量部署和消防安全设施规划的国家指南。对于各类事故和建筑设施而言,由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数据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国家水平上的风险评估设定了一个包括四个阶段的通用的程序:对生命和/或财产的风险水平进行估算;把风险水平与可接受指标进行对比;确定降低风险的方法,包括相应的预防和灭火力量的部署;对不同层次的灭火和预防工作的作用进行估算,确定能合理、可行地降低风险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国家指南确定后,才能提供一套评估工具,各地消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在国家规划要求范围内,对当地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并对灭火力量进行相应的部署。该项目要求针对以下四类事故制定风险评估工具:住宅火灾;商场、工厂、多用途建筑和民用塔楼这样人员比较密集的建筑的火灾;道路交通事故一类危及生命安全、需要特种救援的事故;船舶失事、飞机坠落这样的重特大事故。
第三个阶段是对使用上述评估工具的区域进行考查,估算其风险水平,与国家风险规划指南对比,并推荐应具备的消防力量和消防安全设施水平。
参考文献:
1、ThomasF.Barry,P.E.Risk-informed,Performance-basedIndustrialFirerotection.
TennesseeValleyPublishing,2002.
&n2、HB142-1999Abasicintroductiontomanagingrisk:AS/NZS4360:1999
3、ISO8421-1:1987(E/F)
4、RichardW.Vukowski,FireHazardAnalysis,FireProtectionHandbook,18thedition,1995.
5、Brannigan,V.,andMeeks,C.,“ComputerizedFireRiskAssessmentModels”,JournalofFireSciences,No.31995.
6、NFPA101AGuideonAlternativeApproachestoLifeSafety.2000edition.
7、赵敏学,吴立志,商靠定,刘义祥,韩冬.石化企业的消防安全评价,安全与环境学报,第3期,2003年
8、李志宪,杨漫红,周心权.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技术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年第12卷第2期:30~34.
9、FireSuppressionRatingSchedule,ISOCommercialRiskServices,1998edition.
10、NFPA1710:ADecisionGuid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FireChiefs,Fairfax,Virginia.2001.
11、Entec,ReviewofHighOccupancyRiskAssessmentToolkit.23August2000.
12、李杰等.城市火灾危险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95年第二期:99~103.
13、InformationontheRisk,HazardandValueEvaluation,USFA,1999.
14、MichaelSWright,DwellingRiskAssessmentToolkit:1999.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建筑行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住宅建筑以及各种办公、商场等公共场所等建筑工程大多都带有地下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稀缺性矛盾日益特显,建筑高度不断加大,地下室工程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基坑支护技术作为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技术,对保证建筑物质量及周边环境和人民财产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研究能够为建筑施工提出一些指导和参考。
一、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分类
随着我国社会经历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不断涌现出了很多大型建筑,沿海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发展较快的城镇都开始出现大型综合体建筑,对其进行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在施工技术相对滞后的一些小城镇,很多技术都不能满足现代建筑施工的要求。鉴于深基坑支护施工在建筑施工中表现出的一些优点,在实际工程中有很多值得应用的地方,为此,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认可。此外,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各类建筑施工中也在深入发展和完善中,并由此形成和发展了适合不同地质条件和场地特殊要求的支护结构技术体系。
目前建筑施工基坑支护结构分为了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建筑土钉的墙体支撑,建筑物桩基的支护、混合材料灌注时的支护、排水桩基的支护、锚杆或锚索支护、内撑式支护等形式。其中,5米、15米的土钉墙体技术以及搅拌桩基支护技术是较为常见的深基坑工程应用技术。如果建筑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中,地质条件、自然风貌等外在条件优越,10米左右的深基坑上可以应用土钉墙支护技术。一般来说,搅拌桩支护技术能够起到挡土、挡水等作用,而在地下水位处适宜应用土钉墙支护技术,但是这种支护技术不能够单独应用,必须与其他支护技术联合使用,如今,这种支护技术已经成为深基坑工程中的常用技术。地质条件复杂或场地周边建筑等条件局限,可以考虑钻孔桩加内撑式基坑支护技术。
二、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筑施工中的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实施中较为复杂,并且由于建筑物施工方式的不同,对地基的处理也存在一定差异,为此,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建筑工程中体现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建筑施工中,施工规模、建筑结构、工程中的土质情况以及场地周边建构筑物现状都是影响深基坑支护类型选择的关键因素。选择完了适合施工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以后,就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一)深基坑的设计要按照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基坑四周面积、边缘距离、地质状况以及场地周边建构筑物现状及其基础类型等进行,在确定了基坑的具体参照以后,在实施具体的支护施工工序。
(二)要能够选择适合的支护技术,适合地质状况、水文情况的支护技术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也是安全施工的关键。
(三)深基坑要能够确保四周地质土壤的稳定,在面对地下水或者是缓坡流水时具有一定的挡水能力。
(四)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时必须严格按方案的施工顺序进行。
(五)制定完善的基坑监测方案,做到合理布设监测点,监测数据精度及检测频率应满足基坑安全要求。
三、土钉墙支护施工应用实例
(一)工程概况
某大厦建筑设计为30层,地下有2层,总体高度在70米左右,工程的外形尺寸为65.4米×38.2米,占地面积为2300平方米。施工中采用的地基类型为天然地基,建筑施工应用的土质为混合性质的粘土,这种土质状况较为柔软,此外,建筑抗震等级为丙级。在该建筑中,上层建筑大都为剪力墙架构,而建筑的基础部位大都是框架式的结构或者是筏板结构,鉴于建筑需要,还要向地下挖掘7米。参考建筑施工所处的地质特征以及周围的环境特点,基坑的开挖要能够结合地质情况,如果土质是较为松软的类型,在开挖时就要注意塌陷问题。该工程应用的是土钉墙支护技术。该技术支护深度可以达到4米,支护的断面层数为4层。
(二)土钉墙支护施工工艺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一般,土钉墙的施工工艺流程大致为:对土方进行挖掘边缘壁角的修整放线和测量钻孔钻机到达规定的深度孔缝的清理土钉插入灌浆养护工作。首先,参考工程图纸上的基坑尺寸,做好桩位的标记和测量,并用滑石粉标记出明显的位置,对基坑进行深度挖掘,要在基坑周围构建出一个积水沟或者是积水坑,要在每间隔20米处构建出一个排水设施,以此确保排水的及时和顺畅。应用水品钻机进行钻孔,孔径保持在一百米以内,土钉在施工中使用前,要对其进行除锈处理,还有各种顽固的焊油物质,将混凝土等液体灌注到打好的孔中,要确保其全部灌入到了孔底位置。应用土钉对托架进行焊接,土钉的位置要居中,并要增加钢筋以及砂浆液体的密实度。浆液应用的较为广泛的是水泥浆,水泥浆的凝结剂使用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是水泥浆用量的百分之四左右,压力也要控制在0.2MPa~0.3MPa。在对水泥浆进行灌注过程中,要对注浆管进行适当的拉动,这样能够确保注浆的顺畅;砂浆的配比要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一边进行灌浆一边进行搅拌,在水泥浆凝固前要完成注浆,并且为了确保注浆管的清洁,要每隔三十分钟进行更换。注浆完成的3个小时以后布设钢筋网,钢筋网是应用钢筋架的焊接或者是使用铁丝捆绑的方法完成。支护可以沿着水平的方向开展,预埋的直径在40毫米左右,支护外罩有一个PVC管道作配水管,管口密封应用的是水泥浆液。钢筋网在完成了布设以后,就可以在其表现上增加一层混凝土层,土钉要紧密贴合混凝土层。土钉的弯头周围要应用长度约200毫米的钢筋进行焊接固定。
四、混凝土灌注桩与锚杆支护技术的应用
同样是以一个实际工程为例,对混凝土灌注桩与锚杆支护的应用进行分析。该建筑工程建设的大厦地下有3层,总面积为35261平方米,基坑的深度为15米。工程中有剪力墙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建筑结构为预应力钢筋结构。
该工程的地质条件为:按照初期的地质勘测显示,该工程的开展地点位于河流冲击面的附近,地面标高在40~45米之间;施工地点的土质为黏土层,局部一些部位为粉质的黏土层,大厦的承重指标在221kPa,地下没有非常多的软土层。
该工程的水文情况为:按照考察报告显示,该工程区域有三个地下水层。第一层是滞水层,水位在1~3米左右,水位的标高在3~35米之间;第二层是潜水层,水位深度在8~11米之间,水位的标高在36~38米之间;最后一层是间水层,水位深度在22.02~25.04米。
混凝土灌注桩工艺流程为:对钻孔场地进行平整处理对放线和布孔的位置进行测量和放线开挖排水沟准备好灌注的泥浆钻机进行钻孔清洗孔缝使之保持清洁布设钢筋笼浇注混凝土。在钻孔前,首先要对轴线进行定位和测量,在位置和放线的长度都确定了以后,就可以进行放线。准备好了桩机以后,对孔口进行检查和清理,并用特殊的仪器对孔口进行检测,以确保位置准确。在实施钻孔过程中,要时刻倾听钻孔时的声音,如果发现了钻孔机出现了异常的声响,则可以断定地质发生了突变情况;在钻孔的深度达到了规定的位置后,就要开展维护工作。所有钻孔工序都已经完成了以后,就可以进行钢筋笼的布设,可以在钢筋笼上安装定位的钢筋环,以便控制好钢筋孔的布设位置。
五、多种支护技术综合应用实例
对于场地周边建构筑物现状复杂的深基坑支护,可以根据实际状况选择内撑式基坑支护技术。
例如中山某发展较快一个镇区的一个金融商业大楼工程,用地面积2568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87420.3,地上19层,地下2层,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2.0米,局部15.0米,基坑平面为140米×100米长方形,支护周长约480米。该工程东侧临河涌及镇政府机关大院,基坑边距离河涌约4-5米,距离镇政府大院建筑约15-28米;南侧邻近19层高城建大楼,该大楼为管桩基础而且无地下室,基坑边距离城建大楼约3.0-6.0米;西侧紧临3幢22层民安大厦,基坑边距离民安大厦约为6.0-15.0米,民安大厦为管桩基础,局部有一层地下室,其余均无地下室;北侧临新华中路,基坑边距离路侧约4.0-8.5米,基坑临道路侧沿道路人行道均有市政污雨水管道分布、电力电信管沟及煤气管,埋深在0.7-1.5米,环境较为复杂。考虑该工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和确保场地周边现有建筑物的安全因素,设计采用“桩撑+桩锚 +桩间旋喷桩与搅拌桩组合帷幕止水”相结合的支护形式。
该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为:人工填土、淤泥、粉砂、粉土、砾砂等海陆交互相沉积层、震旦系片麻岩层,其中淤泥、粉砂、粉土、砾砂各层厚度较大,地下水位高,为微承压水,且砂层透水性强。
鉴于软弱土层锚杆的锚固性能差,周边建筑物的管桩基础及地下室也使得锚杆施工难度大,施工质量不易控制,故拟选用以内撑式为主的支护结构。为方便挖土并充分利用基坑平面形状接近长方形的有利条件,基坑中间设两个环形钢筋混凝土支撑梁,根据地下室结构的设计现状设一道内支撑。为有效限制坡顶位移,在支护桩顶设一道较短预应力锚索。支护桩采用钻孔或旋挖灌注桩,支撑立柱采用下部灌注桩上部钢构柱的结构型式。对于基坑底仍有深厚软弱土层分布的基坑区段,则对被动区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或支撑下一桩一锚增设预应力锚索。
支护桩桩径1.2m,桩间距1.5,设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环形支撑梁直径分别为60m和70mm,环形支撑梁截面尺寸为2.0×1.0m,桩顶冠梁截面尺寸1.2×0.8m,腰梁截面尺寸分别为1.2×1.0m,其他支撑梁截面尺寸分别为1.0×1.0m和0.8×1.0m,桩与梁均采用商品砼C30浇筑而成,预应力锚索水平间距2.0m,长度25-30m。
针对强透水性砂层该工程采取专门的止水措施,采用支护桩外侧水泥搅拌桩帷幕、桩间单管旋喷与支护桩形成组合帷幕进行联合止水,搅拌桩和旋喷桩桩长均以穿透强透水层不小于1.5m为准。在基坑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沿基坑周边设置排水系统拦截坡顶雨水、排泄坑内积水。沿坡顶和坡脚设排水沟,沿坡脚于基坑转角处每隔约50m设一集水井,积水排入市政管道前设置三级沉淀池,确保达标排放以免污染环境。
通过对该工程的实际特点进行仔细分析论证,选择了合适综合支护技术,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施工方案执行,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周边道路沉降、基坑坡顶位移沉降、支护桩桩身深层水平位移(测斜)、地下水位、锚索应力、支撑轴力和支承立柱沉降等项目的施工监测数据都在设计安全指标值范围内,切实保障了大楼的基础施工和项目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受到建设方和当地建设管理部门的好评。
结 语:
本文结合具体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主要对建筑施工深基坑支护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表现了深基坑支护在具体施工中的应用广泛性和必要性,突显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小江,王竹荣.深基坑支护开挖技术的施工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
[2]洪伟.双排桩支护设计在城市深基坑开挖中的设计与施工应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8).
[3]曹洋.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4(43).
[4]盖德平,崔秀日,宋寿佐等.预应力锚索与灌注桩支护体系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8).
1设备的全方位管理离不开健全的管理组织机构
1.1成立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是疗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机构,院长或医务副院长为主任委员,部门领导为副主任委员,委员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其职责有:审定年度设备购置计划,听取设备科年度工作汇报,参与引进大型设备论证,讨论研究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有关事宜,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例会。设备科负责日常工作,各委员负责本科室的宣传教育、监督落实、人员培训、工作交接等工作。疗养院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虽然都已建立,但工作落实还不到位,监督功能不足,领导还不够重视,职责不够明确,重使用轻管理思想比较严重,全院上下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对此项工作的宣传教育可有可无。因此,各项管理监督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如档案建立,资料的收集就很困难,有些科室拆箱验收时,不愿意交出资料,总以为放在自己科里保管才是最安全的,影响了工作的落实。再如,人员变动时的交接班、日常使用维护保养等工作都是比较难以落实的。所以,疗养院医疗设备维护的好坏与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有直接关系。
1.2设立医疗设备科(医学工程科)是十分重要的医疗设备科是一个职能科室,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绝大部分是由医疗设备科来完成,作为管理的专业职能科室,其性质具有管理与技术双重功能,应当建立以科主任全面负责、专项专人负责的管理模式。下设采供组(计算机室、器材保管室、资料档案室)、维修组(电子仪器室、放射仪器室、机电仪器室、光学仪器室)、三级计量站[1]。现在的疗养院已不同于以前了,医疗设备有了很大的发展,就拿我院来说,2000年设备总值300多万元,到2007年已达3 000多万元,而设备的管理却未跟上,还是隶属于药械科管理,外行管内行暂且不说,编制人数少是肯定的,而且编制人数往往还不能落实到位,现在我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一人,既要做采购、论证、建立档案、下科监督检修指导、等级鉴定、仪器报废等日常管理工作,又要做维修及与外界协调工作,使得每天的工作事无巨细,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很容易挫伤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人手不够,有些工作就由药学人员担任,造成了药学人员不仅要做好药学本身的管理监督工作,还要学习医疗设备管理知识,兼做大量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由于不是本专业,工作做不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上级对疗养医疗设备投入的增加,疗养院的疗养医疗设备总价值越来越大,精密度也越来越高,要想达到最佳效益,必须综合各项因素、综合管理、综合协调才能实现。因此,疗养院也单独成立医疗设备科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联勤体制下大疗养院成立一个医疗设备科(或医学工程科),将有限的人员集中进行分工合作,定向培养,也是解决人手不足的一个方法。这样医疗设备科在疗养院中对内需与各科室、财务、审计、医务、科教、护理、院务等科室进行协调,对外需与外贸、保险、运输、海关、厂家、公司、维修部门、行政主管等部门联系,并参与医院的发展规划、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筑设计、科研教学等工作[2]。
1.3使用科室应设立设备使用管理小组设备使用管理小组要指定专人负责,如科副主任或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医疗设备日常的使用、保养、维护、交接、记录等监督管理工作,科主任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把医疗设备日常的使用、保养、维护、交接、记录等列入议事日程,确实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延长医疗设备使用寿命。
2科学管理是促进设备建设的根本保证
医疗设备管理属医学工程学科范畴,是医院微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3]。现如今很多大、中型医院都在设备管理上已经做得比较完善和科学了,而疗养院则落后一步,管理制度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2.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首先制订《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档案、计量、报废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设备管理软件,实现医疗设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转,质量优良,数据可靠,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工作岗位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岗位职责,保证工作任务落实到人,
不敷衍了事,把各项工作做深做透,彻底改变现在只有一人,什么都管而什么都管不好的现象。用制度管人、管事,也减少了随意性、人情化,使管理无空白、无重叠,工作有序,任务明确,岗位分工清楚,使得指挥通畅,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没有扯皮现象,从而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2.2维护与保养是经常性的工作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既是容易被忽视的工作,也是降低仪器故障率的基础工作,需要使用科室与设备科共同完成。但大量的日常保养维护是由科室承担的,设备科则负责定期下科室进行监督管理检查维护技术指导,这项工作搞不好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维护保养的作用。因此,医技人员都要有爱护和维护医疗设备的责任,业务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使用医疗设备的教育,增强全体医技人员爱护设备的意识,掌握维修、保养、保管、检查和正确使用的方法,要制度、监督、教育同时抓,使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维修管理设备的维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维修人员,配套的检测维修设备,详细的医疗设备技术资料,配件的及时供给,建立维修工作手册等,而且还需要加强维修人员的管理,以提高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4]。维修一般有两种方式:①主动维修,包括预防性维修(相当于二级保养,维修工程师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提前更换性能状态下降的元器件,把故障排除在萌芽状态,适应于技术条件要求高、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大型医疗设备此类维修);同时找出重复出现故障的元器件,通过改进设计,永久性地消除故障,适应于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小型医疗设备。②被动维修,即设备出现故障后进行的维修,大多数的医疗设备维修属于此类。我院现在医疗设备的维修一般分下面几种形式,一是保修期内由厂家负责维修,要求其至少每半年主动维修一次;二是保修期外,在维修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大型仪器可买保修,交给厂家负责,中小型仪器自修或联系其他医院维修人员协助维修;三是自费请专业维修公司的维修人员进行被动维修。笔者认为,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增多的今天,建立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生产厂商之间的横向合作关系,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维修保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5]。
2.4做好计量工作,保证设备安全使用计量管理是医疗质量保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设备本身失常或工作环境不符合要求,都将影响到医疗安全,造成医疗事故。我们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积极协助计量检测部门做好相关医疗设备的力学计量、光学计量、声学计量、电子计量、电离辐射计量检定工作。对那些陈旧老化、超过使用年限、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应进行报废处理;对超过使用年限,但计量技术指标仍然合格的设备应缩短计量检定周期,确保使用设备的良好运行。以客观、准确的计量数据服务于医疗、教学、科研活动,是计量工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把这项工作列为预防维修的重要内容。
2.5搞好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设备档案管理在设备管理工作中是一个既繁杂又重要的工作,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其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疗养院的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和两个效益。完整的设备档案,是解决设备纠纷的原有凭证,是效益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得力工具。尤其是齐全准确的技术资料、软件,可以使维修技术人员在不依赖厂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主维修作用,准确判断故障,及时排除故障,提高维修效率,摆脱被动地位;并可通过分析研究故障规律,积极主动地进行主动维修及预防性维修。完整的设备档案包括资料档案、计量档案和维修档案三个方面。资料档案包括设备的申购单、考察报告、论证报告、内外贸合同、协议书、合格证、说明书和维修手册、线路图、光盘、验收报告以及海关、商检部门的检测文件、免税证明、发票复印件、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出入库登记、固定资产登记卡、设备操作规程、全套随机技术资料等[2];计量档案包括每年强制检定仪器设备统计表、各类仪器的计量要求和标准、计量结果和计量周期,以及对计量检测不合格仪器的维修记录;维修档案包括历次维修和维护记录,定期检测到的仪器性能状态数据,设备的使用率和维修成本。档案中还应包括设备生产厂家或商的联系方式,耗材配件价格等内容,可以较好地解决应用过程中的配件供应及售后服务问题。
3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的根本
尽快提高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的知识层次、文化水准、业务水平,才能彻底改变医学工程技术相对滞后的局面,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制度扎实有效地落实,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完善自身基本素质,加强英语及计算机的学习,这是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工作工具,可通过自学考试提高自身学历;加强岗位技术培训,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熟悉本院各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经常深入科室,定点跟踪医疗设备使用情况,优化管理;到师资、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大中院校、大型医院进行短期培训和进修;订阅本专业优秀杂志,及时了解国内外医疗设备新动向。其次,要积极参加临床科研活动,可培养科研与创新意识,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疗养院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医疗设备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靠科学规范管理。医疗设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技术管理,又有经济管理;既有对物的管理,又有对人的管理。上至领导,下至职能、临床、医技科室人员,都应该重视起来,上下齐心,通力合作,不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只有坚持医疗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促进疗养院的全面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提高广大军民的医疗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坤,高山.三级甲等医院医疗设备规范化管理初探.医疗卫生装备,2007,28(7):46
2曾珠.论二级中医院医疗设备科的规范化管理.医疗卫生装备,2007,28(3):42-44
3邢永杰,吕爱芝.中国医院管理的变革.中国医院,2004.5
4王芳茹.医疗设备维修面临问题与采取对策的初探.医疗设备信息,2005,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