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体育产业化

时间:2022-02-14 15:08:23

导语:在体育产业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产业化

第1篇

其实,体育活动也有市场,通过培育和开发,完全可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 本文从体育产业化的涵义、发展现状、发展的必然性及对策等方面论述,认为体育产业化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体育产业化 发展现状 对策

体育,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解放后,我国对体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体育健儿为国家赢得了巨大荣誉。国家对体育不计成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体育在人们的观念中也被认为是纯消费部门,是为国争光的。它投入的是物质,产出的是精神。没有人认为体育也可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加之计划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政策,体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没有得到开发。

其实,体育活动也有市场,通过培育和开发,完全可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 从近几年来国内火爆的球市和越来越多的商业体育比赛中可略见一斑。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

一、何为体育产业化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从大体育观的角度看,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和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信息的传送等),以及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体育旅游等)。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其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我们从体育产业的内容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建筑业、制造业 、交通通讯、食品卫生、信息服务、服装和旅游等。体育产业的潜在需求非常大,而且该产业是纯粹“经营人体”的行业,是“生命产业”。可以预计,它将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 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我国体育发展状况

与世界体育产业这一超级巨人比起来,中国体育产业仅仅处于胚胎期。目前中国体育部门收入的自给率仅占体育事业支出的47%,除了发行体育彩票和足球联赛初具产业规模,其它都是零打碎敲“讨”来的。

过去五年,中国共发行22亿元体育彩票,筹集资金6.6亿元。 但以前这些资金干什么用了没见报道。只知道去年国家体委宣布说从1996年发行体育彩票的收益中拨出3000万元,在31个省、 市、自治区建设了500个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这对于居民的急切需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中国体育产业的落后缘于体育改革的滞后。20多年前,体育界是作为改革开放的象征最先走出国门的,但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中,体育改革却逐渐落后于经济改革。最先在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中闯荡 的体育界,在国内可能是文教领域最后踏入市场经济大门的行业。迟迟到1994年,国家体委才以足球为突破口开始了职业化尝试。束缚体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观念,是长期把体育单纯定位为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武器,否认 它具有创造产值的经济属性,因而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

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强国的最大差距其实不是以奥运金牌为标志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而是以利润多少和企业化程度高低为标志的产业化水平。没有产业化支撑,中国竞技体育将因缺乏经济动力而走入死胡同,作为一种消费方式的全民健身也将因供应短缺而难以持久。

三、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性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多年来一直把体育作为纯粹福利事业。国家是体育事业的唯一投资者,主导着整个体育的发展,并完全承担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责任。随着我国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后,社会各经济部门的主导思想有了根本性改变,因而也已不再把体育视为单一的社会福利。体育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被纳入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之中,把体育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更使体育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满足社会需要,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使体育的价值得到更充分,更完善的体现。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是必然的,是我国经济、政治改革的必然结果。

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对策

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 次的经营阶段。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其规模、结构和层次都没有达到一个完善成熟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体 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可喜的是,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逐步改善这种局面。如上海市1995年体育产业的创收达1亿元人民币,上海市的许多体育部门,通过产业化经营,已完全具备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1997年,以举办八运会为契机,上海市对全市的体育事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力争到下世纪初使其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我国其他一些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但总的说来,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水平与国情不相协调。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国家今后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发展。

2.在投资体制方面,应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3.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的格局。

4.要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

5.要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6.加快体育的职业化进程,这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其重要特征,一是组织者必须是企业法人,如俱乐部等;二是运动员是商品,即运动员可以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体育部门的经营效益。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太高,不可能对所有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最好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突破口,由点及面,通过培育若干个有影响体育项目的市场,刺激对体育的需求,进而扩大到其他项目,形成体育的产业化格局。

体育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产业门类。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从事体育运动,关心体育事业,体育一定会成为21世纪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

参考文献:

[1]《体育产业化在转型期间面临的发展问题》,《武汉学报》,2003第3期

第2篇

[关键词] 奥运经济 体育产业 中国

一、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现状

1.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不很乐观。我国体育产业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相继推出足球、篮球、排球联赛等职业赛事,组建了大量的职业俱乐部。然而,球市不旺,俱乐部自身造血功能差,与发达国家和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还相差很远。据统计,美国每天有5家健身中心开业,全国参加健身活动的体育人口高达60%以上。而我国体育产业的经营收入微乎其微,许多俱乐部入不敷出,经营困难,举步维艰。

2.外资竞争的巨大压力。加入WTO后,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家在华投资。全球体育用品企业产值前10名全部进入中国,年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都已进入我国市场。迄今为止,这些公司几乎占领了我国高档体育用品市场。作为全球范围内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回报丰厚。面对奥运这块大蛋糕,如果国内企业再不迅速抢占市场,外资很快就会全面占有,无疑会给初起步的中国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3.中国体育产业的机遇。除了奥运会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体育企业还面临着以下机遇: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体育运动意识越来越强,健康投资、体育消费将越来越多;二是出于崇尚体育明星的心理,人们愿意花钱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比赛;三是体育产业是新兴产业,属于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缓解体育需求增长与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矛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体育纳入第三产业,并已用产业政策的杠杆,吸收社会资金,引导个人消费,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奥运经济与体育产业化的互动

1.加速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进程。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盛会,承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即以信用为基础,以契约管理为手段,进行商业化运作.这样的操作要求举办国政府、组织和企业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从而为我国体育真正走市场化道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市场运作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运会的市场化运作无疑为全球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运作得当,2008年奥运会不仅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更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3.“奥运泡沫”问题需要体育产业化来解决。奥运会4年才一次,很多场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有很少几次的利用,大量场馆的闲置,占用了大批资金,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如果经营不好,将给举办国、举办城市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因此要处理好应对大型活动与日常经营的关系问题.以直接投资为主要特征的奥运经济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后,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越大。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在国外被称作“低谷效应”。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体育产业化,通过战略规划周密实施,既要避免奥运经济过热,防止出现“奥运泡沫”,也应通过先期预防和后期预防,把“低谷效应”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实现体育产业与奥运经济双赢的对策

1.制定体育产业化和奥运经济发展战略。奥运周期一般为12年左右,我们将其分为奥运前期、当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战略包括场馆建设、服务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赞助商的选择等前期筹备工作。另外,还包括制定适宜的奥运市场开发战略。奥运市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对这个市场如何开发、包装、销售应尽早做准备,多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模式和运营机制,并与我国的体育产业化战略相结合;当期战略在奥运会召开的前后几年,主要涉及与比赛有关的事宜,包括体育器械、体育设备的选购、比赛的组织、门票彩票的销售、电视转播权及广告的销售、奥运纪念品的开发与制作等,应尽可能按照市场化模式来运作;后期战略在奥运会结束后的几年内,应充分发挥奥运会这个动态的、极具号召力的“人文旅游品牌”的价值,在奥运会结束后的1年~2年里可充分借助奥运余温来吸引国内外旅客旅游、观光和度假。

2.转变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加速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管理型”,体育经费的来源是“行政拨款型”,这无疑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产业化经费不足的问题,必须将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让体育产业进入资本市场,从而提高体育产业的融资能力。

强化品牌意识,扩大国际影响虽然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很快,但真正属于国际品牌的却寥寥无几。面对奥运会庞大的市场份额和众多跨国企业集团的竞争压力,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必须推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力争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使本国企业借助奥林匹克市场营销计划,推广企业形象和品牌。

加强人才培养。成功举办奥运会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法律,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产业也必须大力发展这方面的人才,我国的体育市场还很不成熟,这方面的人才还相当匮乏,要想使我们的体育产业走向世界,加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市场意识。搞好奥运营销中国体育产业一定要借助奥运会这一契机,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盟,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我们已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概念。应通过奥运会的举办,系统总结我国体育营销方面的经验,继往开来。

总之,奥运经济与体育产业化相得益彰,互为推动,互为促进,那么,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就应把两种战略放在一起考虑,共同开发,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玉超李红卫: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影响.体育学刊,2002.9

第3篇

由于计划经济的拖累,一方面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滞后,而另一方面大批高校体育设施、人才、技术等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是一种变相的国有资产流失,应 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高校体育产业化势在必行。体育产业化的实质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基本功能,把体育和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以增强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建立体育经费的补偿机制,形成体育事业良性循环发展。改革 开放以来,随着体育产业化的推进,许多竞技体育项目通过走向市场,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 ,使群众更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而且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中国足球甲A联赛等;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每年上缴利润超过500万元,南京市体育馆上 缴利润超过200万元,并为社会提供了近千个就业机会。

高等学府汇集着年轻一代的精英,他们是未来社会消费的主体,其整体素质必将影响到 未来社会的体育素质。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推进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将成为促进高校体育 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校体育产业的潜力首先来自于其较完备的体育设施。据初步统计,全国近千所高校有 室内体育馆的占60%,而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则达到90%以上,部分学校甚至一校多馆; 田径场拥有率达95%以上,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场地的普及率都达到50%以 上。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 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体育消费将会出现持续增长的局面。

高校体育产业化的重点在哪里?

从产业划分来讲,原本是以体育服务为主要产品的产业,属第三产业范畴。如今一、二 、三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现象日益明显,因此,将体育产业仅仅界定为与体育服务有 关的产业已不够准确。我国目前存在的体育包括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体育赞助业、体 育旅游业、体育彩票业、电视转播业、体育空间业、体育经纪人业与体育竞赛表演业等。结 合高校自身特点,分析现有的体育市场,高校体育产业化现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健身娱乐业比 较适宜,辅以咨询、人才与科技业、体育空间业和体育赞助业,待时机成熟亦可进入体育用 品业。

健身娱乐业是高校体育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 ,90年代中后期体育健身娱乐业市场在我国迅速成长。目前已形成多种投资主体并存、高中 低档体育服务产品共同竞争的格局,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4篇

摘 要 随着体育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体育竞技运动的体育人文内涵却日益被忽视。据此,笔者认为,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因为体育中的人文价值的体现,为此,本文就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背景下,对我国体育竞技运动中的人文价值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述,旨在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些有益的贡献和研究尝试。

关键词 体育产业化 竞技体育 人文价值 民族性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体育的发展也面临多重分化和选择,现有的体育技术、规则都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追求和情感满足,也无法彻底抑制各种违背体育道德的活动,逐渐迷失了自己,找不到体育对自身价值的存在感和定位。

一、我国当前体育竞技中的人文主义内涵的缺失及表现

(一)一味追求竞技成绩,严重透支了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在“更高、更快、更强”竞技体育精神的激励下,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向人的生理极限发出了挑战,许多运动退役后伤病缠身,甚至有人尚未到退役年龄就因伤病被迫放弃了体育生命。另外,在过度追求体育成绩的训练导向下,许多运动员严重透支身体健康,不仅明显缩短了运动员职业生命,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损失。

(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忽视了运动员的体育德育思想的培养

当前,不少高水平体育运动员暴露出了骄奢、傲慢的个人品德问题,这引起了观众的普遍不满。另外,随着我国体育联赛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体育经纪人活跃在运动员与体育市场上。在市场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体育经纪人过度干预运动员训练和生活计划,导致部分运动员失去管理和控制,运动员被屡次被曝出赌博、酗酒、打架斗殴新闻,严重损害了国内体育竞技形象。

(三)过度强调集体主义,而忽视了体育竞技中人文价值的教育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主管部门和教练员过度要求运动员从大局出发、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并严格限制了运动员个人利益,这不仅损害了运动员比赛积极性,导致比赛成绩不佳。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诱惑不断增强,运动员更加关心个人利益,使得不少优秀运动员流向海外,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损失。

二、新时期提升体育竞技的人文价值的必要性及对策

(一)提升体育竞技运动人文价值的必要性

1.竞技体育的人文价值内涵有利于激发运动员的创造性。每个运动员都有一套个性化的比赛技能和策略,即使是同一个项目的运动员,比赛技能和方法也存在诸多差异。而运动员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是由其创造力决定的。运动员人文文化越深厚,其眼界也会月开阔,领悟力也会越高,创造力也就越强。

2.竞技体育的人文价值内涵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的“悟性”。运动员要在比赛过程中发挥出更高的水准,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悟 ”性。换言之,优秀的运动员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比赛技能,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悟性。良好的“悟性”必须要经过长期的人文文化激烈来形成的。

(二)提升我国体育竞技人文价值内涵的有效途径

1.重视运动员民族精神的培养,提升运动员的国家荣誉感。科学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它不专属于某个国家和民族,具有很强的共用性。民族魂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升华结晶而成的,它对于中华体育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用民族魂来武装体育健儿们的思想,帮助其培养正确的体育发展观和人生观。

2.培养运动员的道德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比赛竞争日益激烈,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这些又是体育比赛独特的魅力所在。体育运动员如果不能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那么其爱国主义思想就好比无本之木,无法真正发挥有效激励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在面对强大的对手、巨大的比赛压力面前,许多运动员选择逃避或者开拓责任,国家荣誉感十分淡薄,一旦运动员存在这种思想,那么其必然难以取得优秀的比赛成绩。

3.提高体育教练员的人文素养,提升体育运动员的综合素养。教练员个人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运动员今后的发展,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运动员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深远影响。当前我国教练员大多为退役运动员,他们的综合知识储备十分有限,人文素养相对较低。人文素养水平偏低,其人文素质也会较差。这样教练员与运动员早朝夕相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后者人格培养方向的偏离。

4.完善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丰富我国体育竞技人文价值内涵。其一,是要重视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中的联动作用。随着国内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呼吁要重视在素质教育中做好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其二是要明确区分德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本质区别。德育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思政道德、心理素质方面;而人文教育前面介绍过,其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后者是前者的重要前提,而后者又能够促进前者的提高。因此,不能将二者混淆起来,而是要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萌.论竞技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2010(06).

[2] 陶于.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人文价值[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第5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市场;经济环境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14-02

1 体育产业市场

1.1 体育产业的形成

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到从产生包括居民或学校、社区等组织对体育产业及其产品的需求,和以此供应为生的人群等形成的简单的供需关系,发展为需求者的逐渐壮大成群体性和所需产品的类别的丰富,从而形成规模化,也就是体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成市场,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经济活动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1.2 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的规模、结构和体制是否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有关。如果缺乏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行业由体育用品产业化到体育产业规模化的转变将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被压制或者是被淘汰掉;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是否平衡,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带动了周边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大力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体育资源,实现体育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把体育产业培养成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体育本体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所占应是主体地位,高于其他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这涉及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业的运行与发展。

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

2.1 提高体育消费质量的需要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的需要,同时也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体育产业包括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产业类似,体育产业也有其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商品,例如服装、器材、食品等,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生活的需求,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体育产业从最开始的分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规范的市场,到逐步以市场为核心,消费为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是随着市场的壮大而壮大的,市场存在着供需关系,竞争关系等经济领域的关系法则,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对所需商品质量的好坏产生影响。因此,体育产业在这种需求和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整合资源,调整自身管理和运营机制,降低成本,更大地、更高质量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这就使得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成为必然。

2.2 体育产业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产业自身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扩充,在合理调配资源的前提下,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2.3 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体育产业化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显示出其经济方面的优势,而体育产业又带动许多相关产业,促进了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引导社会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体育消费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体育产业。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体育产业市场,繁荣体育经济。因此,要努力开发体育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高效率的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使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经济环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还指可治理的环境,如经济体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态及社会通货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秩序等。经济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能否保持大体的平衡,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治理,经济秩序是否建立并完善,以及能否建立和健全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些是指经济环境的特点。经济环境作为一种抽象的名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1 经济环境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

经济环境对体育运动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体育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来确立体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也就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发展是受经济环境所制约和影响的。经济环境受地区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地区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状况就不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支配收入比例小,其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较少,决定了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较多,对体育产品质量要求高,因此推动了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规模。

3.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需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逐渐显现,根据人们对体育消费的不同要求,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势在必行。体育市场的需求是拉动体育消费的动力,体育市场规模化发展是沟通体育服务生产和

体育消费之间的桥梁。体育市场规模化,可以通过国家投入、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设一批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并加以市场化运作。又可以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以体育服务为内容的盈利性体育企业,从而发展和扩大体育市场规模。

3.3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根据消费者对体育产品需求的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因时制宜,确定其发展规模和方向。

4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须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调整行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使体育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本体产业轨道上来,才能提高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程度,不会产生市场的无序、盲目发展以致资源浪费,加大成本,导致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的发展走弯路。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从而优化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从而为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骆秉全.简编体育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3.

第6篇

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理论上讲,体育产业具有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潜质。我国人口众多,决定了体育市场潜力相当巨大,可开拓的空间广阔。近年来,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根本性提高,而生活的节奏则明显加快。人们每天要面对既多样又剧烈的竞争,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力劳动的减少,又导致了“文明病”、“富贵病”的兴起。实行双休日之后,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体育健身日益成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花钱买健康”正成为都市的时尚消费。同时居民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对体育投资收益率的实现程度有进一步的认识。以体育彩票为例,2000年中国体育彩票共销售91.1亿元之多,实现了质的飞跃,比1999年40亿元的销售额整整翻了一倍还多,其中电脑彩票销售了73.6亿元,即开型体育彩票销售了17.5亿元,体育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热点和投资热点。同时体育产业的乘数效应明显,拉动作用力强,能带动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发展,因此对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有一定作用。并且体育业化将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时,体育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1995年,美国体育产业提供了230万个直接就业机会以及2332万个间接就业机会。体育为人们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其它一些主要行业相近或稍高。这些行业有农业、铁路、管道服务、交通服务业和纺织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我国体育走向市场,加快了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对体育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比较幼嫩。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不断探讨和摸索之中。因此,研究现代体育事业产业化的市场需求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培育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体育产业化现状分析

(一)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要发展体育产业,就离不开体育机制,体育市场的发展需要体育产业政策和市场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有各项法律规范的保障,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机制,发展体育产业也是一句空话。目前,政策和法规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而且,在各项体育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国家没有能够与调控一般商品市场一样,选择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对其不良发展态势进行宏观调控。如在分配领域向个人倾斜过大,却不能产生相应的效应等问题,就没有正常的宏观调控手段来遏制。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市场管理已有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但事实上,体育管理部门在行使正当职权时,经常会碰到被管单位不服从的情况,这与某些经营者不知法、不懂法有关,也反映出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

(二)缺乏整体的市场运作环境

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将体育产业理论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要素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何完善体育教育的产业结构,抓住产业结构中的重点要素和难点要素,以市场规则为基本法则,在产业结构的市场运行中完善产业功能,是我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市场的内在结构不合理,重一般国际竞争项目的市场培养,如三大球和一些奥运项目,轻一般商业性体育项目的市场培养,如赛马、拳击等;其次是市场的产品结构不合理,重一般有形产品的开发经营,千方百计的去争夺冠军,并以此来获得厚利,轻无形产品的开发经营,如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广告、徽章、名誉权的开发经营等;再次是市场区域分布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的差距非常大;此外,市场的组合结构不合理,重现有市场的争夺,轻潜在市场的开拓,并以对现有市场赢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为主要追求目标,而不注重在经营活动中出奇制胜,很明显会使体育市场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平衡。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体育消费市场也不够成熟。沿袭旧的生活习惯,我国人民大多缺乏花钱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未将体育消费纳入生活消费之中。虽然较之从前,体育消费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大众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市场定位不准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另一方面是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在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大调整的时候,大部分企业家还有点跟不上形势。

三、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根据体育市场发展的现状,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首先要加快高层次的立法。应该及早出台全国性的体育市场管理条例,明确管理部门及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术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规范体育市场的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体育经营活动因为涉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保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应当有依法设立的服务标准,建立体育市场服务标准是体育市场依法管理的前提。

一定意义上讲,体育产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国民健康是整个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全民健康需要政府推动,政府要重视全民体质的提高,因此体育作为公益事业,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可以参照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原则,制定出台关于扶持体育产业的优惠政策,从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予以支持。如对投资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商可以比照甚至优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转让、贷款利率、税费征收等方面予以照顾。此外,对生产体育商品、创名牌的企业可以实行低税率,从低征税等,以鼓励和保护体育投资者的积极性。

(二)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体育产业资本的融资方式

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发行不同形式的体育彩票,向社会进行融资。我国彩票市场潜力巨大,约有1000亿元左右的年销售量,体育彩票目前只占到10%,仅100多亿元左右,潜在市场空间远未释放。进一步加大体育彩票融资的力度,是大有可为的。目前发行的“中国体育彩票”、“中国足球彩票”市场行情一直上涨,发行量稳步上升。这表明我国的体育彩票市场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已经发育成熟。但是由于国家对彩票发行管理的严格限制,目前仅限于发行全国性的体育彩票,这对扩大体育融资的渠道,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今后可以扩大体育彩票发行的品种,以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发行地方性体育彩票,以增加体育产业的融资能力和资金投入的总量。

(三)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育社会化条件

体育社会化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出现在中国社会中的体育运动的普及形式、范围和程度。随着社会对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建立在社会有效需求基础上的体育产业化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发展活力。因此,我们在研究和制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和采取发展措施时,要加强有利于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建设,即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普及与发展,为体育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基础条件。

第一,要树立体育市场意识。在我国体育主业的发展过程中,凡是市场意识强烈,适时转换角色,定位于市场的体育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单位,其产品就价廉物美,就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反过来,如果缺乏市场意识,害怕市场的搏击和竞争,产业就很难真正发展起来。第二,要切实加强体育市场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市场的繁荣意味着更多的体育产品进入流通,意味着体育产品的服务更多更广地走向大众。意味着体育资本的投入得到了回报。因此,发展体育产业,必须大力培育和繁荣社会主义体育市场。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场馆 产业化 经营管理

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教学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体育场馆的根本功能:一是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二是高校师生从事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和比赛的场所。随着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整个教育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高等院校的管理和运作正日益步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不可能完全通过国家划拨经费的形式来维持简单的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必须通过相应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活动,创造必要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体育场馆因其在整个社会体育设施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其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满足大众体育需求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是解决社会体育场地不足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必然发展。

一、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现状与趋势

根据2005年1月11日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正式公布的统计结果: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体育场馆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3.4%。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高校体育场馆在其地理位置、价格方面有着较明显的优势,吸引着一大批健身群体,成为大众健身场所的重要资源。为了充分挖掘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的潜力,国家教委、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了有关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文件,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供了政策支持。

1.高校节假日体育场馆利用率低

高校双休日、节日和假期并不是学生体育运动的主流时间,相对来讲体育教学资源是处于闲置状态。体育产业和所有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系列的产前、产后服务措施,服务措施如不与体育产业保持协调发展,必将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目前,高校还不能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体育运动消费指导;许多高校也没有体育中介市场、体育中介公司、体育经纪人等。这就使得高校体育场馆闲置和对外开放不灵活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从社会体育需要角度来讲,高校场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发挥不够,平均使用率太低等问题。

2.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管理方法有待完善

管理方法是实施管理活动的根据,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管理的效益及效率。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方法都是各校自主制定,缺少科学、统一、规范、合理、完整地管理模式,以体育部门集中管理是最为常见和被普遍认可。随着体育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讲,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实践上看,管理方法和管理方式还存在着不规范的缺点,因此,导致体育场馆资源产业化经营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3.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种类较为单一

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服务的单一化,只局限于简单的场地出租和训练。高校场地资源可共同联营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长期和各单位、企业、公司建立员工健身培训计划和租赁条约,短期承接各级各类小型比赛,横向和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赛事权、冠名权和宣传广告做大做活,这样既可获得赛事赞助,又可增加收入解决场地的后期维护。

4.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潜力

体育产业是一座拯待开发的“金矿”.其发展空间将会不断扩大。随着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运动的职业化、市场化,以及人们的健身娱乐消费的增大,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休闲也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体育产业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高校有着丰富的体育资源,体育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市民热衷于体育运动的人数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约占我国总人口的47%,健身、健美活动在青少年中已成为时尚。由此可见体育产业的前景广阔,潜力非常之巨大。

二、影响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的因素

1.高校自身条件影响对开放高校场馆开发的效益

场馆的开发效益与各高校规模和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各院校规模越大,地理位置位于市中心盈利状况越好;院校地处郊区,规模较小,其盈利分值越小。规模较大的院校场馆硬件基础良好,市中心是居民密集区,也是各大公司的首选地带,位于市中心的院校场馆有更广阔的体育消费群体,自然其盈利就多。而小规模院校的场馆硬件环境非常差,自然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2.不同项目的开发对场馆效益的影响

凡是具备游泳馆和游泳池的高校,其盈利情况最好,其次是器械健身、足球、健身操和网球(见表)

高校体育场馆能否挣钱关键在游泳池,在人们的消费意识中,花钱游泳、跳健美操、打打网球这很正常,也很有价值,而花钱打篮球、排球似乎就不值了。这与场馆资源的稀缺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越是稀缺的场馆,越能吸引消费者参与。因此,在花钱游泳、健身、打网球成为一种时尚的同时,这些项目的场馆盈利就自然较多。另外,足球的盈利也说明了市场的需求,人们不但花钱观看比赛,而且还能花钱租场地组织不同规模的比赛。因此,场馆的稀缺性和群众的需求决定其盈利好坏。

不同项目场馆开发效益情况分析

注:较多赢利4分 一般赢利3分 持平2分 亏损1分

3.经营方式对场馆效益的影响

目前,我国各高校开放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也不规范,主要形式有五种:即本部门直接经营、个人承包经营、集体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和与联营,并且还有几种经营方式的混用。由本部门直接经营的较多,其次是租赁、集体承包和个人承包。说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方式是以本部门直接经营为主的。采用集体承包经营方式的高校盈利状况最好,其次是租赁经营,因此在现阶段,如果要有偿开放场馆,体育教研室或院系集体承包较利于盈利。这是因为承包者具有明确的经济责任,拥有较大的经济权力,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从而能建立起一种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有利于取得良好效益。个人承包方式看好,因为个人承包场馆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较大,侧面激励其全力以赴,无论从经营还是管理上都会付出更多的精力,最大限度地推动场馆的开发利用以便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经济改革浪潮中,个人承包方式呈上升的趋势。

三、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与建议

1.对策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在全国各城市的兴起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体育产业市场。然而,供给体育消费的场所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如何开发和利用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人材就显得非常重要。

(1)高校体育场馆产业经营应注重经营项目的选择与评估。高校体育场馆开展经营活动,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合适的经营项目或项目组合,以保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展经营活动前,必须先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对周边地区的体育设施情况、人口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当地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解,从而作出相应的经营决策。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方式要有正确的认识,同时经营管理要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问题。

(2)重视和采纳体育产业的成功营销手段。要对高校体育产业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有充分认识,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要加大项目开发力度,收集市场信息,适时开发人们追求的新兴运动项目;从事特色经营,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完善配套项目开发与服务,努力发掘中青年体育消费市场;组织热门运动项目俱乐部,经营各种体育业务培训,合理利用价格策略。通过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活动可持续发展。

(3)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力求走多功能开发之路。当前体育锻炼已成为一种时尚。休闲、娱乐和健康正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追求的一大主要内容,如何把有这些要求的人吸引到体育场馆中来,已成为摆在体育场馆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更是一种机遇。我们要把单纯为学校教育提供场所转变为既是教学,又能承办各种体育比赛,又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上来。要把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成集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新型体育中心。首先,可以从硬件上对体育场馆进行多功能开发。如从比赛场地、训练场地、场地内外环境和场馆整体布局等方面进行开发。第二,可从经营管理方面进行高校场馆的多功能开发。在“以体教为主,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与体育相关的其他项目,如承办文艺演出,开发体育商城等, 走主动创收之路。第三,积极策划、承办各种规模的体育赛事,如城运会、大运会、行业体育运动会等。通过比赛,可提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率,提升体育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树立高校的体育形象。

2.建议

(1)高校体育场馆属于投资大,没有资金回收的学校固有资产。应该在力求多功能化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本体产业,做到“以体为主,多种经营”。

(2)高校体育场馆最重要的是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实行企业化经营,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学校在政策上应给予适当倾斜,为体育场馆谋求更大的发展保驾护航。

(3)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的目的是缓解场地不足对全民健身开展造成的障碍, 产业化经营应有别于一般的商业活动,主要是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提品性质为准公共产品,开放过程中应遵循适当定价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不能用一些纯粹的经济指标来评价和衡量。

(4)结合现有理论和实践看,最合理、最有效率的场馆经营方式是集体或个人承包出租经营。采用“低价服务,内外有别”的方针,对本校师生员工实行优惠政策,对待学生实行再优惠消费,采用月票、季票、期票和划“卡”的价格,真正体现“倡导健身,服务为本”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李桂林等:影响济南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5):78~80

[2]许立珍等:对发展我国地方高校体育产业政策问题的理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5):35~39

第8篇

1.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体育事业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可以说取得了举世惊人的成绩。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化产业作为体育的衍生产物,也随着体育的而历史演变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国内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说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具有体育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1)国产知名体育品牌稀缺;(2)体育文化产业开发、管理、经营、服务意识等淡薄;(3)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不足;(4)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5)地域性差异显著;(6)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充分与合理。

2.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1)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2)拉动体育消费,加速体育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发展;(3)满足民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增长的需要;(4)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的客观需要;(5)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6)体育文化产业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3.体育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合体;(2)集民族性、历史性、社会性、人文性、市场性、经济性、产业性于一体;(3)体育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4)体育产业的投、规模、形式日趋多元化;(5)体育用品及文化产品制造业迅猛发展。4.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势。国内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成功的经验可循。例如:河南的太极拳产业、大连的足球产业、河北的体育文化历史产业、江西围绕鄱阳湖的体育旅游产业等。国内的众多体育文化品牌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例如:李宁、安踏、乔丹、匹克、361度。以及体育明星效应的价值也非常广泛,像亚洲小巨人姚明代言等。可以说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像(1)传统体育历史文化丰富;(2)山、江、河等体育旅游资源丰富;(3)全民体育健身热浪汹涌广泛;(4)竞技体育长期保持强大的发展势头;(5)城市体育基础性设施日益完善;(6)体育服务行业的不断壮大。

二、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动态及发展策略分析

随着生产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形式不仅是物质生产方式,也逐渐体现出新的以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为主转变,进而精神生产体现出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文化创意是未来产业核心,体育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之一。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新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全新的体育文化具有高素质、高适应性、创新性、发展潜力。

1.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态。

(1)奥运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契机,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我国进入后奥运时代以来,市场化运作无疑为全球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价值越来越显著。体育消费行为、体育产业服务行业群体不断壮大起来。(2)紧紧围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而演变。例如:太极拳、马术、龙舟运动、舞龙舞狮运动、风筝、棋类等。(3)不断融入现代体育文化内涵与手段。近代体育传播媒体事业的飞速发展、网络体育产业文化的出现等等,都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动力。(4)文化创意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之一。主要是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才华,以信息及网络技术为载体,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产,创造出新兴的服务性的体育文化产业。

2.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第9篇

关键词:篮球文化;体育产业;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3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而体育作为与人们业余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其中,在整个体育产业中,篮球运动作为体育产业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其对提升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主要基于篮球文化背景下,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

一、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概念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下,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正式明确了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方向。从定义上进行分析的话,体育文化主要是指产生在体育竞技项目基础上的文化链条,通过产品将体育相关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结合在一起,以进一步实现文化生产与传播的相互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产业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实际上,体育产业是以从事体育产品生产和以体育运动的社会实践为市场经营方式的企业部门群,其主要包含两个基本的社会发展层面:其一,以体育运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为主体的体育产品生产和市场服务的部门群;其二,体育产业与社会相关行业的社会生产横向联合,从而共同形成产品生产和市场服务的产业经济链。

(二)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市场领域中,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已逐渐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与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猛,且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也呈现着上升的趋势。其中,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更加证实了我国在体育方面的实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市场的复杂化与多样化,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致使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与挑战。例如,虽然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就我国相关法律政策来看的话,我国仍缺乏完善的体育产业法制建设。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法规政策只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且该基本法的内容也不是很具体,在实施方面仍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其次,不健全的法制建设还会使得部分企业在投入到体育产业中时存在一些侥幸的心理或者产生一些不良的操作,从而给整个体育产业经济带来更大的危机。

二、篮球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

在体育文化领域中,篮球文化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实际生活中,篮球的球迷会去购买有关球星或者是球队的卡纸、服饰等一些相关文化产品,而这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与篮球有关的产业链接,而与篮球有关的产品也是体育文化产业中的一个内容体现。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下,体育文化也逐渐会成为一种经济形式,而与篮球有关的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也会成为体育经济产业中的一部分。

(一)篮球文化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内容

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篮球作为体育中的一项竞技项目,其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为人们提供娱乐,同时,当人们从观看一系列的篮球比赛中得到快乐时,便也会增加人们对篮球项目的喜爱,而为了进一步获得源自篮球的乐趣,人们便会购买与篮球相关的产品,从而可实现篮球文化的传承。就篮球项目来说,其实际上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内容都是体育产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体育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过篮球文化可以进一步将其引申为一系列的文化产品,而也正是这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育产业。例如,人们为了更加了解与篮球有关的要点知识,则会购买一些与篮球相关的纪念产品,这一行为便是一种劳动文化的产品体现。

(二)体育产业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榱私一步丰富业余生活,人们对体育项目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并同时形成了对体育项目的爱好与兴趣。而不同的人群对体育项目的爱好也有所不同,为了进一步完善体育活动,人们会购买与体育项目相关的产品,例如与球类相关的球衣、球鞋等,这些都是具有销售经营类型的体育产品,其已逐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体育产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其主要是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以通过文化发展来促进体育产业相关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随着人们对体育项目关注度的不断增加,我国已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体育用品产业市场,这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相关体育文化的需求,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体育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关人员需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

(三)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与篮球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与篮球文化传播之间仍有着一定的联系,二者在实际作业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从本质上来分析的话,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是由篮球文化的传播所带来的,而同时篮球文化的传播也需要在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操作。就篮球项目来说,其本身便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从篮球发展特征上进行分析的话,人们可以分析出其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来说,篮球运动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此外,由于体育产业仍在不断地发展,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人们的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人们篮球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更好的设施产品服务。当前,随着篮球活动的广泛推广,人们对篮球相关知识也具备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这对促进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创新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三、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

通过对篮球文化、体育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体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认识,而当前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体育产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已逐渐成为人们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下面主要从篮球文化的角度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促进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通过篮球来提升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率

在整个体育产业中,篮球活动是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其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且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具有成本低、高效环保的特点。因此,在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道路上,人们可以通过篮球来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率。当前,对于个人而言,人们对篮球相关产品的消费还比较低,而这便给与篮球相关的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际生活中,为了扩大篮球活动的开展规模,人们可先对篮球文化进行一定的创新与研究,以加强人们对篮球文化的认识。其次,国家相关部门也可以进一步完善篮球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通过扩充篮球设施与场地来促进篮球产业的发展,这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利用篮球场地来解决体育产业的相关费用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孩子也开始学习篮球,并积极地加入到篮球活动中。但是,就我国目前的体育a业发展现状来看,篮球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而资金的缺乏便是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整个体育产业来说,其大多数资金的来源都是源于国家的,而这便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传播篮球文化来有效解决体育产业中相关费用的问题。例如,在实际体育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篮球体育设施来实现多种形式的集资,以将篮球竞技充分地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从而实现在普及篮球文化的同时来促进篮球产业链的发展。

(三)通过创新篮球产品来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经济发展

在整个市场经济领域中,产品的创新是促进产业链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发展体育产业的经济过程中,人们也可以通过创新篮球产品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在此过程中,相关企业可首先对消费者对篮球相关产品的需求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以针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篮球产品的创新,如可通过制造多样化的篮球产品来满足不同年龄段球迷的需求。此外,在创新篮球产品的过程中,人们也不能忽视产品的质量,相关企业仍应注重篮球产业的服务水平,以通过采用产品创新的方法来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篮球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篮球文化在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人员需对此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以充分发挥篮球文化在体育产业中的重要功能与作用,从而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振.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创新与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1):43-45.

[2] 杨帆,王伟.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28):266-268.

[3] 许晓峰,陈静飞.商业模式创新与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2,(32):88-89.

[4] 宣丽.合肥市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创新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运动,2014,(21):144-145.

[5] 底爱芳.河南省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思路及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5,(2):32-35.

[6] 张长城.我国体育产业的软实力及提升策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