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11:04:01
导语:在川菜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不难看出,京剧服饰色彩是艳丽夺目的,更好的诠释了这个理论,京剧服饰的服色来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衣着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会的服色为基础演变而来。由于京剧的服饰具有高度的符号性特征,京剧的服色也就成了体现剧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上五色”是指红、黄、黑、绿、白;“下五色”是指蓝、粉、紫、秋香、皎月。“上五色”一般为剧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则为剧中较次要的角色用。在戏曲中戏服则是以视觉化表现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其依托京剧色彩服饰的用色规律,将服饰色彩的采集和应用进行系统的比对,并借助电脑数值体现,把戏曲色彩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做到数据实处。那么,探究进行的就是传统戏曲色彩标准化研究,是对戏曲色彩的选色、配色、着色的标准值、运用规律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戏曲色彩所独具的标准数值以及标准名称的实现准确定位,并寻找和分析标准色配对的规律,同时按照这个规律,进行戏曲服饰色彩的的应用创新。
二、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标准化是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已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色彩标准化是指在色彩应用实践中,对重复色彩的使用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的统一,已获得印刷和制作的秩序和效益。服饰色彩由单色和多重色构成。单色是指一套服饰用同种色彩所组合成。多重色的构成分为三原色、明度、纯度、面积、冷暖。例,由于京剧的服饰具有高度的符号性特征,京剧的服色也就成了体现剧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梅八出”是在京剧中最具代表得剧目,其服饰具有代表性,服饰色彩丰富艳丽,华丽却不庸俗,大胆却不拘谨,加上为了几年梅兰芳老艺术家的戏曲生涯,如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将意义非凡,也有着一定的权威依据。探讨戏曲服饰色彩标准化的应用和研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对戏曲服饰终端设计制作起到指导作用。色彩标准化一直都存在,戏曲色彩需要画什么样的妆,穿什么衣服、拿什么道具、戴什么头盔都是按步骤操作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标准多数是通过后台的口口相传来实现的,在学术上,我们目前还没办法把一个人物形象标准化。通过对传统戏曲代表服饰进行色彩研究,得出标准化比对数据,为今后戏曲色彩标准化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今后戏曲色彩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是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的。力求为今后戏曲服饰的色彩规范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依据。
三、鲜明的色彩
关键词:涉法电影 国民形象 国家文化安全
涉法电影通常以司法案件为题材,而中国涉法电影融合法律和民族特色,一般也包括以公检法工作人员为核心角色的电影。鉴于涉法电影在展现中国文化特色和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而且“国民形象是公民素质、行为、道德、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抽象整合……”,中国涉法电影中的国民形象成为体现国民法律素质、法治理念、法治追求,展现国民法律行为和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及塑造
中国涉法电影主要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传播中国法律特色及实施意义。
(一)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构成
中国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以执法者形象和被执法者形象为主体,也包括其他一些相关形象。执法者是贯彻法律实施和维护法律运行人员的总称。
以执法形象出现的有公安人员、法官或检察官、律师及其他政府执法人员。在主旋律影片中,他们一般是以正面且主要的角色出现在荧幕上,如《法官妈妈》中的安慧、《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冯、《真水无香》中的宋鱼水等。执法者基本被塑造为道德权威或正义敬业的典范。
被执法者是法律制裁的对象。被执法者包括犯罪嫌疑人及其他被制裁的人员,他们一般以反面或辅助形象出现,如《少年犯》中的众少年犯。但也有由主要角色来担当被执法者的,如《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等。其他形象包括执法者或被执法者的家人或朋友等,如《法官妈妈》中张帅的朋友、《被控告的人》中龙汉生的妻子、《法庭内外》中的夏主任等,他们是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辅助的价值。
(二)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塑造
1.正面的执法者形象。这里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慈爱的父母”――道德权威型。如《少年犯》《法官妈妈》中,教官和法官是教师、妈妈、父亲的化身,如在《少年犯》中冯队长深夜为少年犯掖被子等细节的设置,而且有教官多次有台词“他们(少年犯)还是孩子”。在《法官妈妈》中安慧法官让张帅居住在自己家,为其找工作、买衣服等等。这些是父母关心子女的行为,塑造的是道德形象。在这里,少年犯与教官表现为顽皮的孩子与严厉的父母的关系。还有《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冯,他处理案件时注重情理的运用,俨然是村寨中的族长。
另一种是“刚正不阿的清官”――正义感与职业道德结合型。这一类型的执法者怀有法律信仰,更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如《法庭内外》中的法院院长尚勤,《被控告的人》中的龙汉生,《全民目击》中的检察官与律师等,他们一方面表现出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坚持依法办事,另一方面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使得他们能冲破强权威慑、金钱利诱、人情世故等重重障碍,使社会公正得以实现。
中国涉法电影中的执法者形象是中国国民形象塑造的核心,他们是中国人法律精神的体现者,也是推动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实践者。
2.严惩与被劝解形象。凶残、贪婪的犯罪嫌疑人,如《被控告的人》中的县委书记及其家人,《法庭内外》中革委会主任的儿子及港商等,是践踏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的人,他们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绊脚石,必须严惩。
此外还有接受法律审判、被感化者的形象,如《少年犯》中的少年犯方钢、《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等,在执法者的感召下,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违法行为,认真接受法律改造。他们的行为是我国法治进步的体现,表现了国民法治意识的逐渐觉醒。
二、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传播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道强大壁垒
“文化安全”指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遗产、行为方式、价值观免受外来文化侵蚀,因拥有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而获得的一种“安全感”。因此,文化安全涉及一个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建设及意识形态的确立,也包括制造文化认同而免遭外部文化观念势力的侵蚀、破坏。中国涉法电影不但传播民族文化,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道重要保障,这是因为“当电影从法律文化中找寻到灵感,汲取了养分,它就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洗刷了其出身于市井街头所沾染的轻浮气息,使世人不再以为它只是低级趣味的娱乐,而正视了它作为新兴道德、另类权利的宣讲者和社会责任的代言人所独具的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
(一)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是民族文化形象的载体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国法律电影中的国民形象浸染了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不但有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继承和发扬,还体现了中国社会向来强调的奉献、团结、稳定等民族精神。这些民族文化特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
1.中国传统人伦道德文化的彰显。在《激情辩护》中,大律师陆达有句台词:“有人说,如果不能解决好一般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最好不要来当律师”,并说道,除了职业道德和功利外,高于一切的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
中国传统人伦道德不仅有善的要求,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要求。中国涉法电影中对传统人伦道德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在《法官妈妈》中,安慧法官的母爱情怀使张帅冰释前嫌。
2.奉献、积极入世精神融合下的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中国社会向来强调团结、稳定、奉献的民族精神。中国涉法电影中众多角色秉承法律职责,家国情怀使他们的奉献精神得以彰显,这些都体现出在传统民族文化融合下中国法治文化的特色。
在影片《女检察官》中,检察官白雪带病坚持工作。丈夫打算带她去医院,她以科里案子多推掉;为了弄清犯罪嫌疑人赵小军的实际年龄,她强忍病痛去户籍所在地查访;面对犯罪嫌疑人于彪的电话威胁,她一直非常坦然。这些都体现出白雪已经做好了宁可牺牲自我也要秉公执法的决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奉献精神以执法者积极入世的姿态映入观众的视野。在现代法治观念中,“法官应该是居中裁决的裁判……他(她)对人世的影响应该通过他(她)的裁决和对裁决的解释体现出来。”而在我国涉法题材影片中,很多执法者却以其执法者的身份过多地参与到世间杂务中,这些都是积极入世的表现。如在影片《女检察官》中,白雪在于彪逃跑的一年中,隔三差五就去看望他的老娘和女儿,给孩子买新书包,送她上学。这些都是人民检察官亲民爱民、积极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
因此,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融合了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情与法并重的,在某些情况下情对犯罪的遏制要大于法治的震慑作用。
(二)国民形象传播是中国文化安全的一道屏障
外国法律文化观念与中国法律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以美国法律为例,美国民众崇尚权利和契约精神,如在电影《刮痧》中,爷爷用刮痧疗法为丹尼斯治病却成为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美国控方律师正是基于美国法律文化中的“认为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就是契约关系……国家就是为了个人而存在的,隐含不相信权威的倾向”。
而且,在美国的法律文化观念中,“为了落实自由与平等理想……通过外在的手段(如对抗性法律制度)寻求秩序的稳定与利益的妥协就变得十分重要。”如美国电影《永不妥协》中艾琳与公司达成庭外和解,是基于美国法律的折中和妥协精神。法律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和尊严的手段。
这些与中国涉法电影中奉献、积极入世的精神是相违背的。涉法电影的盛行必然对人们看待法律事件的态度及方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对外国涉法电影中渗透的国外法律观念的输入、传播会重构国民法律心理结构,造成人们对国内法治的错误判断或失望,进而影响他们在现实中处理事件时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因此解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而威胁国家文化安全。而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正面传播像一道屏障,可以有效地抵制外国法律文化的侵蚀。
三、涉法电影中的国民形象传播应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导向
国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形象好坏的风向标。涉法电影通过图像化的语言介绍中国的法律文化,通过对法律题材事实的选择、法律事件中角色的塑造详尽地展示中国人的法治进程,从而传递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观、价值观,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亲情与家国情怀。这要求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传播必须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导向,这是每一位从事涉法电影制作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应是传播中国政策、文化特色的窗口
在电影《少年犯》中,教官反复教导少年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他们创造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条件,少年犯可以学习英语,有教室可以上课,可以学习技术、制作玩具。这是对我国政策形象的极好传播。而在电影《远山》中,国家下发的救灾款被贪污,霍新泰检察官感叹潭树沟农民的遭遇,决心将案情一查到底。救灾款是社会主义中国对受灾国民的抚恤,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而霍新泰法官是国家抚恤政策的执行者或贯彻者。这使得以霍新泰为代表的检察官群体不但是推动中国法治的法律职业形象,更是以中国政策执法者的形象被传播。这些电影中的国民形象传播不但对我国社会的法律实践有很大的指引作用,而且有利于社会和民众对国家法律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
(二)应成为展现民族文化特色、法治观念的一个窗口
涉法电影中的国民形象更加集中地体现了国民素质的高低、法治中国建设的程度以及文明建设的程度。法官形象如何,民众对法律的认识等情况,不但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更体现国民的法治信仰形象。在《真水无香》高中汉的跳楼事件中,宋鱼水认为该案法律事实确凿,法律的权威不容侵犯,但李法官还是被停职审查。《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冯看似是一位不大讲法律的法官,其实他深谙民间习俗传统,在国徽下利用说人情、讲道理进行调解使案件得以解决。他有深厚的法律人的职业情怀,这可从他酒后“非法侵害”“不当占有”等话语中发现。冯法官的形象,是法治在民族传统与法制融合下有效运行的典型例证。
四、顺应时展,发展涉法电影,促进我国文化安全
有学者认为中国涉法电影当下的任务,重点不在于宣扬类似西方的法律的威严及实施,而在于展现传统习俗与法治之间的矛盾,以及为解决此矛盾而奋斗的身影。这决定了中国涉法电影一定要顺应时展,顺应中国法治进程,才能有利于国家文化安全建设。
(一)坚持涉法电影的中国特色
坚持涉法电影中的中国特色,一方面要渗透中国民族、文化意识,另一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电影《远山》中,推动霍新泰检察官对案件一查到底的是国家法律的尊严,体现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这很好地坚持了中国特色。而在《永不妥协》中,艾琳为生计而奔波,其中虽有对受镉污染公民的同情,她更在意的是对自身尊严的考量,因此,影片结尾一张二百万元的分红让她欣喜若狂。这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文化的观念。
(二)借鉴他国文化、民族资源为我所用
在电影《刮痧》中,许大同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美国法律观念的冲突。我们期待有一天,中国导演拍摄的涉法电影,从中国法治的视角来审视他国民族文化,用中国的法律规则来处理中外的冲突。这样,涉法电影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支柱。
本文系山东政法学院科研规划项目“大数据时代下法制影视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4Q28B)的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小燕.从国民形象传播看国家文明形象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3).
[2]吴瑛.论文化安全的困境――起点与终点的悖离[J].国际新闻界,2009(5).
[3]童晓岚,郭德双.简析经典法律电影对美国法律文化的影响[J].科技创业,2011(7).
[4]田成有.法官的作用:基于法社会学的分析[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5]程波.论美国大众法律文化特性在法律电影中的表达[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0).
说实话,多数中餐馆由于厨师及调料等原因,与国内的烹调总有差距。何况在美国居然还能吃到水晶虾仁、蒜茸青蟹和酥而不腻的蹄膀,以及马兰头豆腐干、糟毛豆等,也是口福。对于更多的食客,似乎并不在乎是否正宗,因为他们从未吃过川、扬菜式、潮州菜,只要坐在中餐馆里品尝东方口味就行。中餐馆老板为适合美国人的需求,开发出了泛亚口味,让食客在中国菜里不但品尝到日本、越南、泰国等的东方口味,还使中餐美国化。如蜜汁核桃虾和核桃鸡丁,用的调料是桔子奶油汁;太平洋海鲜中有鱿鱼、虾、干贝、芦笋、长豆、黑芝麻和三种菇。也使美国菜中餐化,如美国人最爱吃沙拉,就增加了核桃沙拉、鸡丁沙拉、鱼沙拉等新品种。此美健康大师卓普拉说,中国菜最讲究“调和”,一桌菜有蒸、炒、煮、炸等做法,也有鸡、鸭、鱼、肉材料的调和,如今泛亚口味又给这位养生钟情中国菜的健康大师增加了新课题。
美国电视烹饪节目“东西会”的华裔主持人蔡明昊,他的美食节目就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烹饪精髓。这个出生在美国,又能说一口京片子的蔡明昊,在耶鲁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系,毕业后没有成为工程师,而是再学饭店管理获硕士学位,继承父业。当年他的父亲在俄亥俄州开中餐馆,如今他不仅烧得一手好菜,还有绝佳的生意头脑,更源源不绝的研发出不少新食谱,开辟出一个新的美食王国。他的创意来自多吃多看,不论东西方美食,他都细细品尝,研究其口味,不断实验,直到融合成一道受众食客欢迎的菜肴时,方正式加入他在波士顿开设餐厅的菜谱。由于他强调东西方美食融合的观念,他开发的菜谱也因有独特的口味而一枪打响,先后被当地媒体评为最佳餐馆,本人也荣获年度大厨奖。如今他在餐馆的事,仍然是为每道烹饪中的菜肴把关,每道菜端上桌前几乎都要经过他亲自过目,以保证品质。
3年前,蔡明昊被纽约电视台美食频道聘为主持以中国菜为主的电视烹饪节目,带引观众寻访中国美食,表演他的烹饪绝活。观众在荧幕上可以看到他在菜园摘青菜、鱼池捞鱼、捉虾,直到烹调成一道道菜肴,送上美食家嘴边。他又选择了120道他开发的融合中西烹调技术的食谱,配以图片,出版成书,畅销10多万册,成了著名的食谱作家。通过网站,他不但沟通了与食客的联系,回答他们的问题,又开发了新的食品商业,不少主妇在他的餐馆里品尝了菜肴后,通过电视学到了烹饪方法,就与网站联系,要订购与电视节目上一模一样的全套厨房设备如菜刀、锅子以及食谱中不易买到的材料。蔡明昊把中国厨房也搬进了美国家庭。
纽约皇后大学食品科学系教授贾桂琳・纽曼博士对中华美食也颇有研究。这位在纽约土生土长的女性在纽约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她的论文都以中国烹饪为主题,分别是《中国食物与未来》和《中国食物在美国的改变》。以后她一直在纽约的几所大学开设烹饪、中华美食历史与文化等课,并担任食品公司、中国餐馆与饮食杂志的顾问;最后自己也创办了《美味》杂志,至今已发行了8年。
纽曼博士与中国菜的渊源历史悠久,她小时候有幸随母到中国城去吃中国菜,母亲有个交情相当深的中国朋友,纽曼也常跟母亲去这个长辈家做客,有机会尝到各种美味的中国菜,由此她建立了对中华美食的兴趣。她当了大学教授后,还多次到中国学习中菜烹调,收集中国食谱。她研究中华美食已40多年,在美国各专业期刊与一般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已多得数不清;近20年,她的论文与个人对中华美食的研究贡献,在全美各饮食教育类所获得的褒奖也有数十项。如今她的藏书中,光是中国烹调的英文书籍就超过3,000册,中国菜谱有1万多种。今年她已77岁,在家里每周仍至少亲自烹饪4种中国菜,与丈夫和儿孙分享口福。
关键词: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饮食文化旅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参考文献:
[1]王健.青岛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2]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福州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3):112-115.
[3]李双莲.湖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随着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龙头地位的确立,“海派”一词使用频率渐高。“海派”应是好词。“海派绘画”、“海派京剧”、“海派服装”,指的是改革、创新的艺术。不知什么缘故,有的时期,“海派”成了贬义词,上海人对于那些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是踏踏实实的人,往往评之曰:“海派来亚”。现在,“海派”又返本还原了。几年前,上海大学专门成立了“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研讨会,参加者都是学者、专家和文艺界的著名人士,每年出版一本研讨会论文集,探讨海派文化的内涵和社会作用。
虽然对“海派”一词还没有作出经典的、权威的定义,但是大家似乎都趋向于这样一种认识:“海派”就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海派绘画、海派建筑、海派戏剧、海派服装、海派餐饮无不如此。最近在上海西区美食街一家专门经营海派菜肴的酒家就餐,使我对海派餐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酒家的老板是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博士,上海人称之“海归”派。由于经商者的高学历、高文化,自然出手不凡。据说,上海的饭店、酒家已有两万多家,但这家开业不久的酒店,就跻身于150家“上海经典餐厅”之列。由上海市饮食服务行业管理委员会主编出版的《上海经典餐饮》就把它列入其中。这些经典餐厅,有的以各帮的名菜出名,有的以装潢的风格见长,而这家酒家则以真正称得上“海派”风格的菜肴吸引顾客。谈到“海派”菜,一般人或许以为一店多帮,兼收并蓄,既有本帮菜,又有山东菜、四川菜、广东菜、徽帮菜、苏州菜、杭州菜。走进一家餐馆,可以随意点吃各地菜肴。其实这种海派还不是高水平的海派,它只是“拿来”,而没有创新,只能算是“各派”。这家酒店既是“海纳百川”,本、杭、川、广各帮齐备,又“追求卓越”,在吸纳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店独家仅有,别家绝无,具有独特风味,令人没齿难忘的名菜。
比如冷盘菜中的油爆虾,是沿用传统本帮油爆虾的烹制方法,即将活大河虾剪去须脚洗净,投入九成以上的热油锅中,鲜活的河虾在旺火高油温中,虾肉受热,蛋白质迅速收缩,与虾壳分离,待虾头的鳃壳鼓起捞出沥油,用这样的方法过油,可使成菜食用时壳脆肉嫩,壳不带肉,肉不黏壳。然后,再将蒜茸、姜末、辣椒粉、九制陈皮末煸香,放入适量高汤、白糖、盐烧制成卤汁,放入过油后的虾,收紧卤汁,滴白醋,加味精,撒葱花淋麻油起锅。冷却后装小碟,成菜色泽红亮,酸甜适口,咸鲜微带辣,有浓郁的陈皮芳香。一改传统本帮油爆虾色泽暗红、口味单一的不足之处。该店的熏鱼也很有特色。传统的苏锡帮熏是用青鱼或鲳鱼切大块后,用盐、味精、酱油、葱姜、茴香、桂皮腌渍后,入油锅炸热,卤汁浸渍后再用烟熏而成。改良了的熏鱼是选用三文鱼肉,用盐、鸡精、白葡萄酒、芥末酱、柠檬汁腌渍上味后,在炭火上用微火熏焙而成,这种熏鱼,似生非生,似熟非熟,烟香浓郁,口感特别肥嫩软糯,确实不同凡响。还有“异香凤爪”,看似与广式凤爪无异,但与广东午茶的凤爪大不相同。它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它是先将新鲜的凤爪用清水浸泡24小时,去净血腥味沥干,加葱姜蒜,茴香桂皮,香叶上笼蒸酥,趁热入七成热油锅炸至色泽金黄捞出,立即投入冷水浸泡2小时,至皮皱起泡捞出,重新入锅,用泰国甜辣椒 、柠檬汁以及他们自己秘制的酱料烧制。上席前,再装小碟上笼蒸1小时而成,异香风爪吃起来皮酥肉糯,入口即化。有一点点酸,带一点点辣,异香无比,回味无穷,开胃增食。该店的“白斩鸡”也与众不同,其制法有点类似上海“小绍兴白斩鸡”,其口味有点类似广东“东江盐鸡”,但它不是用盐的方法制成。其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听店老板介绍,他们的白斩鸡是选用上海浦东郊区农民散养的三黄鸡,都是当年的新鸡,体重必须在1 500 g左右的。鸡宰杀后洗净,入沸滚的大水锅中浸烫几秒种捞出,立即用冷水浸泡,捞出沥干,再入滚水中烫几秒钟捞出再放冷水中浸泡,如此这般反复三次,然后入沸滚的水锅中,加葱、姜、黄酒、盐、味精和其他香料焖煮约20分钟,鸡捞出立即投入0 ℃的冰纯水中激凉,使鸡皮肤和肌肉间缝隙中的汤汁突遇冷却凝固,使水分不流失,以保持鸡肉的鲜嫩度。鸡从冰水中捞出后用洁布擦干,周身涂上油,使鸡在常温下防止水分的蒸发。改刀斩件装盘后,佐以东江盐鸡的沙姜油调料蘸食,此鸡皮色明黄油亮,皮脆肉嫩,嚼而无渣,鲜香可口,取“小绍兴白斩鸡”和“东江盐鸡”的长处合而为一。热菜中“干烧银鳕鱼镶面”也非常有特色,它是特大块银鳕鱼油煎后盛起,洋葱末煸香,再放入香茄辣沙司,油咖喱炒香后,放入泰国鱼露,三花淡奶,鲜奶和椰酱和适量鲜汤烧滚,再放入煎好的鳕鱼块焖熟,调以盐、鸡精、白糖、胡椒粉、美极鲜酱油,勾薄芡,淋入鲜柠檬汁起锅装盘,盘中一边放煮熟卷成小团的龙须面,再用上汤煮熟的芦笋点缀。这道中亚合璧,菜点合一的创新菜,是借鉴了川帮中干烧鱼的烹调方法和亚菜的调味手段,由于口感独特,味道新颖,深受食客的青睐,这家店的“炭烧里脊”也不同于一般传统的广式叉烧肉,它是用猪的上脑肉,选用新加坡酱油和梅酱等调味腌渍上味,再涂上酿造白醋和蜂蜜等香料调制成的酱料,放风口处吹干,然后再用木炭的明火烤熟,此烤肉色泽金红,外香脆、甜酸,里鲜香软嫩,非常好吃。这家店的菜肴确实与众不同。就连“干煸空心菜”这道极普通的家常菜的烹调方法也很独特。它是将整株的空心菜洗净后,放入沸滚的水锅中,加油和盐烫焯后(去除菜叶中的植酸防止菜颜色发黑变暗)捞出沥干,立即用蔬菜和东南亚国家的一种叫“生巴酱”的酱料(一种发酵过的虾酱),迅速炒制而成。成菜色泽翠绿光亮,口感脆嫩,鲜香独特,与众不同。
上海人善于接纳和吸收,在饮食上也是如此。但海派菜不能完全照搬外国和国内其他帮派,必须根据本地的饮食习惯,融古今中外于一菜,改革创新,形成中国风格,上海特色,中餐主料,亚餐调料,菜点合一,荤素搭配,营养全面,美味可口的独特菜肴。这样的海派菜,我是第一次在这家酒店里尝到,大快朵颐,因之公诸同好。
(1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2206;2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102206)摘要:本研究将蛋糕的绵密丝滑与鱼香肉丝的甜辣鲜香相结合,同时使用更安全的白醋和活性干酵母替代塔塔粉和泡打粉,使蛋糕的食用性更安全健康,口味和营养更丰富。试验结果表明,蛋糕的最佳配方为:鱼香肉丝粉9 g,面粉120 g,鸡蛋150 g,白糖80 g,大豆油25 g,牛奶125 g,酵母0.5 g,柠檬汁8 g,白醋0.5 g。按此配方制得的蛋糕绵密丝滑,光泽度与弹性较好,甜味和咸味适中,微辣,鱼香肉丝的风味浓郁,综合品质最佳。
关键词 :蛋糕;鱼香肉丝;配方;工艺;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617
基金项目:2012年北京农学院第五届食品文化节项目“风味糕点的研制”(201210)。
第一作者简介:刘家硕,女,1992 年出生,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工艺方向)。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号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E-mail:15810438265@139.com。通讯作者:黄漫青,女,1969 年出生,高级实验师,硕士,从事农产品贮藏加工及理化检验工作。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 号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Tel:010-80799174,E-mail:huangmanqing@bac.edu.cn。
收稿日期:2014-06-23,修回日期:2014-10-16。
Study on Production Process of 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 CakeLiu Jiashuo1, Huang Manqing1,2
(1Faculty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2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Detection and Control of Spoilage Organisms and Pesticide Residue/Beijing Laboratory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Beijing 102206, China)Abstract: We aim to find out an appropriate formula that well combines the fish fresh sweet spicy flavor ofshredded pork with the tight-knit silky flavor of cake, at the same time, use more safe white vinegar and activedry yeast instead of Tata flour and baking powder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cake. All these attempts could makethe cake safer and healthier, more nutritious and have more abundant taste than previous products. The resultssuggests than appropriate formula of the cake is as follows: the 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 powder 9 g; flour120 g; eggs 150 g; sugar 80 g; oil 25 g; milk 125 g; baking powder 0.5 g; lemon juice 8 g; white vinegar 0.5 g.According to this formula, we get 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 cake with good luster and elasticity, moderatesweetness and the best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Cake; 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 Formula; Production Process; Security
0 引言
蛋糕是起源于13 世纪的一种甜品,营养丰富、松软香甜,深受大家的喜爱。中国菜以色、香、味、型、器俱佳而闻名世界。川菜是中国菜系之一,特点是麻、辣、鲜、香。鱼香肉丝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道菜,颜色红艳,肉质细嫩,咸、甜、酸、辣兼备。将中外美食更好地融合与发展是本研究的出发点。现在北京市场上大部分蛋糕的都是甜的,口味比较单调,含糖量高,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开发咸香口味的蛋糕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原料面粉(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鱼香肉丝调料(北京宜之味食品有限公司)、大豆油(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白醋(北京二商龙和食品有限公司,总酸含量3.95 g/mL)、安琪高活性干酵母、牛奶、鸡蛋、白糖、鲜柠檬,均购于本地超市。1.1.2 仪器电动打蛋器(XNJB-7L,徐州市佳麦烘焙设备厂),远红外电热食品烤炉(FKB-2,广东佛山顺德华兴实业有限公司),电子天平(BT2202S,北京赛多利斯仪器公司)。
1.2 工艺流程[1]
烤炉预热打发蛋白和蛋黄混合蛋糊制备面糊倒入模具、烘烤出炉冷却包装。
1.3 操作要点
(1)打发鸡蛋[2]。将蛋清和蛋黄分离备用,按5:3的比例将白糖分别加到蛋清和蛋黄中。将蛋白和白醋倒入打蛋器中,白糖分3 次加入,把蛋清打至干性发泡。将蛋黄倒入打蛋器中,加入牛奶和白糖,植物油分3 次加入,打发到蛋黄发白。取1/3 的蛋清糊,放入蛋黄糊中,慢慢拌匀,再将拌好的蛋黄糊放到剩下的蛋清糊里面,慢慢地全部拌匀,这样可以保持蛋清的起泡性不被破坏。
(2)制备面糊[3]。将面粉、调味粉与酵母混匀,然后过筛加入蛋糊中,加入少量柠檬汁,拌匀。(3)烘焙。将烤箱预热到180℃。在模具上刷上薄薄的一层油,倒上蛋糕糊,放入烤箱前在桌子上磕几下,除去大气泡[4]。放入烤箱,上下火180℃烤40 min左右,直到蛋糕内部成熟。
(4)冷却。蛋糕出炉后,倒扣静置几分钟,然后再脱模冷却。
1.4 研究内容
1.4.1 鸡蛋添加方式对蛋糕质地的影响直接将鸡蛋整个打发,加入面粉和调味粉制成面糊;或是分别打发蛋白和蛋黄,再混合制成蛋糊,加入面粉和调味粉制成面糊。研究它们对蛋糕的口感和质地的影响。
1.4.2 各种配料对蛋糕品质的影响在面粉用量(120 g)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改变鱼香肉丝粉、白糖、牛奶、酵母和柠檬汁的含量,并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它们对蛋糕的风味、口感、质地、色泽等的影响,感官评分标准参考彭凌[5]和梁文珍[6]的标准稍加改进(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鸡蛋添加方式对蛋糕质地的影响
全蛋打发的蛋白发泡性不好,添加全蛋的蛋糕质地比较紧密,气孔少,蛋糕较硬,口感较差[1]。采用分蛋法,使蛋白和蛋黄都可以充分被打发[7],蛋糕的气孔均匀大小适中,口感松软,质地均匀细腻。
2.2 鱼香肉丝粉对蛋糕品质的影响
根据表2 分析得出,在制备面糊时改变鱼香肉丝粉的用量,用量越多,蛋糕的颜色越深,味道越浓厚,但用量过多会使蛋糕的口感变差。当鱼香肉丝粉用量为9 g 时,鱼香肉丝的味道适中,蛋糕的口感最好,绵软有弹性。
2.3 白砂糖对蛋糕品质的影响
糖除了增加甜度,在烘焙时产生焦糖化反应,可以增加蛋糕的颜色和香味[8],还为酵母发酵提供能量,同时有助于蛋浆和脂肪搅打发松体积的稳定性,会使蛋糕具有柔软的组织,在蛋糕面糊搅拌时使面糊光滑细腻[9]。本试验在打发蛋白和蛋黄时改变白糖的用量,白糖的用量对蛋糕的口感、色泽和质地都有很大影响,用量过大会使蛋糕的口味过为甜腻,而且粘牙;用量过小,会影响蛋白的起泡性,而且组织不膨松,口感粗糙。由表3 分析得出,当白糖的用量在80 g 时,蛋糕的光泽度较好、甜味适中、软硬适中,弹性较好,口感最佳。
2.4 柠檬汁对蛋糕品质的影响
在制备面糊时改变柠檬汁的量。柠檬汁不但可以改变蛋糕的色泽和防止蛋糕氧化,在本研究中还起到辅助酸味剂的作用。由表4 分析得出,柠檬汁用量过大会使蛋糕的色泽变淡,口味过酸,用量过小起不到调节口感和色泽的作用。当柠檬汁用量为6 g 时,口感和色泽具佳。
2.5 牛奶对蛋糕品质的影响
由表5 分析得出,牛奶的用量对蛋糕的色泽和口感有很大的影响。用量过大会使蛋糕的面糊含水量过高,粘性大,不成形。用量过少,会使蛋糕的气孔过大,不细腻,口感过硬。当牛奶用量为125 g 时,蛋糕的软硬适中,弹性好,色泽金黄,口感最好。
2.6 正交试验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对蛋糕品质影响最大的鱼香肉丝粉、白糖和柠檬汁做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由表6 分析得出,影响蛋糕风味的因素主次为A>C>B,即鱼香肉丝粉对蛋糕品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柠檬汁,最后是白糖。正交优化的最佳配方为A2B2C3,即最佳配比为鱼香肉丝粉9 g、白糖80 g、柠檬汁8 g。由表7 分析得出,A因素即鱼香肉丝粉的用量对蛋糕品质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B因素和C因素差异不显著。
3 结论
鱼香肉丝蛋糕的最佳配方为:鱼香肉丝粉9 g,白砂糖80 g,低筋面粉120 g,鲜鸡蛋150 g,植物油25 g,酵母0.5 g,柠檬汁8 g,牛奶125 g,白醋0.5 g。按此配方制得的鱼香肉丝的蛋糕风味浓郁,光泽度与弹性较好,甜、咸和辣味适中,综合品质最佳。
4 讨论
4.1 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目前烘焙上常用塔塔粉来调节蛋白的酸碱性[10],用泡打粉做膨松剂[11]。塔塔粉的主要成分为酒石酸氢钾和淀粉等[12]。泡打粉一般由碳酸氢钠(小苏打)、酸(酒石酸、柠檬酸或乳酸)、酸式盐(酒石酸氢钾、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焦磷酸二氢钙、磷酸铝钠、富马酸一钠等)、明矾及淀粉复合而成[13]。两者都是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超标使用会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泡打粉中常含有硫酸铝钾(明矾),铝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很慢,会阻碍神经传导,使人记忆力减退,导致老年痴呆症,还会抑制人的免疫机能而导致疾病[14]。泡打粉作为食品添加剂,其配料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使其终端产品质量监管难度增加。目前,泡打粉的安全性只停留在产品质量标准上,泡打粉的ADI值、使用范围和使用限量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均为空白[15]。
笔者采用白醋代替塔塔粉,用活性干酵母代替泡打粉。白醋是以蒸馏过的酒发酵制成,经过烘烤后没有酸味[16]。用白醋代替塔塔粉降低蛋白混合物的pH,使蛋白的外观更加细腻光滑,韧性更好,孔泡更细密均匀,可以制作出质地均匀的蛋糕。另外,试验中还添加了少量柠檬汁。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可作为一种辅助酸味剂,给人爽快的口感,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腐和抑菌作用[17]。
酵母菌利用面团中的糖类及其他营养物质,产生二氧化碳、醇、醛和一些有机酸。二氧化碳使蛋糕体积膨大并形成海棉状网络组织,而发酵形成的酒精、有机酸、酯类、羰基化合物则使蛋糕风味独特、营养丰富[18]。本试验中使用2种安全性更高的食品代替化学合成的添加剂,使产品更健康,更符合当前食品安全的要求。
4.2 展望
本研究减少了糖的用量,糖的添加量为15.4%,比普通蛋糕的含糖量低[1,5],用鱼香肉丝粉丰富了蛋糕的口味和营养,咸香口味的蛋糕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段春红,叶睿,王云龙,等.番茄荞麦蛋糕的研制[J].绿色科技,2012(5):300-302.
[2] 杨莉榕,常泓,李彩霞,等.戚风蛋糕坯的研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6):556-559.
[3] 夏红,刘桂香,曹卫华,等.姜味蛋糕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2004,25(8):112-113.
[4] 刘家硕,张铂瑾,徐燕新,等.香菇糕点制作工艺的研究[J].保鲜与加工,2014(1):47-49.
[5] 彭凌,贺新生.红平菇蛋糕的配方优选[J].农业机械,2011(1):122-125.
[6] 梁文珍.胡萝卜全粉蛋糕的研制[J].农业机械,2012(4):98-100.[7] 覃思,吴小丽,伍旭,等.茶多酚在戚风蛋糕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8,29(5):67-69.
[8] 孙小凡.芦荟营养蛋糕的研制[J].食品科技,2009,34(9):39-41.[9] 肖志刚,吴非.食品焙烤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45.
[10] 杨芳,马林云,郑淑珍.塔塔粉在戚风蛋糕制作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6):209-212.
[11] 郭桦,陈朝毅,郭祀远.食品添加剂在蛋黄派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6(4):144-146.
[12] 赵谋明,林伟锋.蛋糕类食品不可缺少的成分[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7-06(004).
[13] 李瑶.泡打粉在糕点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机理[J].农产品加工,2008(8):21.
[14] 钟萍,温兆清.不同蛋糕制作工艺中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A].第三届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34-36.
[15] 颜琪,顾春华,许敬东.食品添加剂泡打粉问题探讨[J].甘肃科技,2013,29(2):68-69.
[16] 曾丽芬.白醋在戚风蛋糕制作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2013(5):1103-1105.
家庭教育传承什么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学历和工作跟家庭教育的关系似乎不是很密切,是什么促使您开设“吴伯凡父与子”专栏,专门谈论家庭教育的呢?
吴伯凡(以下简称吴):我是做媒体的,同时也研究管理学,做产业分析。我在工作中经常跟企业家打交道,发现他们面对的最头疼的难题不是企业发展,而是接班人、亲子关系等家庭问题。我就越来越觉得,即使是对于成功的企业家来说,家庭教育也是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就在杂志上开设了专栏,和大家一起研究家庭教育。
记:前一段,各类媒体都在讨论“富不过三代”的话题,现在,“富二代”仍是一个含有负面意味的称谓。成功的父辈与不争气的子辈形成鲜明对照,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吴:问题出在父母不懂家庭教育,没有做好精神传承。
记:精神传承指的是什么?
吴:包括很多方面,简单说就是创业精神。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可以把财富传给下一代,可以把权力传给下一代,但是创业精神没法传递,甚至拥有越多财富,越不可能传递创业精神。有一个企业家,小时候家境贫寒,9岁开始在街上修锁,养活全家,后来做各种各样的发明,事业逐渐做大。试想,他的孩子还可能9岁去街上修锁吗?不可能。有的富二代甚至不认可父辈的成就,内心极度缺乏尊重他人、感受他人疾苦的意识以及责任感。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自己。那位修锁创业的企业家身家数亿,只有一个孩子,这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跟世界的关系是单向的,只有索取,没有奉献,他用不着去关心别人的需求。他也用不着去关心别人,因为父母、爷爷、奶奶都生活得非常好,不像他的父亲,9岁到街上摆摊的时候要思考如何养家,如何给病床上的父亲治病。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成功的基本素质: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对市场需求的敏感、责任感,等等。而这些基本素质是父辈精神的精华,也是企业的精华。每一个企业家都想向子女传递这些素质,但是他们做不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多么重要!
粤菜式教育更高明
记:您研究家庭教育这么久,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吴:最深切的感受是:家庭教育不应该是父母对孩子的管理,而应该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场。
记:此话怎讲?
吴: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吧。有一个人掉到河的漩涡中,他本能地挣扎,想游到岸边,他奋斗了30分钟,没有成功,淹死了。可是,他从水面上消失不到1分钟,尸体就漂到了岸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不知道漩涡的特点。如果他不挣扎,顺着漩涡往下沉,下面的暗流就会把他冲到岸边。家庭教育中,家长其实也身处这样的“漩涡”当中。这种“漩涡”,我称之为能量场,是看不见的关系的力量、情绪的力量、权力的力量和抗争的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系统。当家长发现问题的时候,问题往往不出在问题所在的地方,而出在这个能量场。所以我认为,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也可以说没有问题父母,只有问题家庭。
记:您是研究管理学的,在家庭教育中,难道管理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吗?
吴:再讲一个故事:太阳和风打赌,看谁能让一个人把棉袄脱下来。风加大风力,想把棉袄吹下来,结果那个人把棉袄裹得更紧,风无能为力。太阳说,让我来吧。太阳增强它的热力,空气越来越热,那个人就把棉袄脱下来了。这个故事说明,强制不是最好的办法。过去,家庭教育的理念就是管理,但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影响。父母应该扮演的是园丁,而不是木匠,园丁只要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植物会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成长。
记:但是中国家长都望子成龙,希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吴: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过度设计和过度干预导致了很多问题。人生是一场长跑,不是在起跑的时候领先,就一定会成为冠军。成长是有规律的,拔苗助长不会有好结果。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其实不是教育投资,而是教育消费,过度消费。北京的某个小学收赞助费每个孩子收35万元,学位还供不应求,为什么?因为它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市场,已经进入了类似于奢侈品市场消费逻辑。奢侈品的逻辑是:价格是价值的一部分,如果价格不足够高,就没有价值。现在家长陷入这样一个逻辑当中,令人担忧。
打个比方。家长把尽可能多的资源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就像做川菜,大量地使用调料,而且都是常规的调料,最终,菜的味道是调料的味道,而不是菜本身的味道。我认为值得提倡的是粤菜式的教育。粤菜讲究把菜本身的味道调出来,把放盐叫“上味”,加盐不是为了有咸味,而是为了把菜里面的味道调动出来。教育本身的含义应该是引导。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回到更强调影响而不是管理,更强调放手而不是控制的自然轨道上来。
记:家长们担心,如果不控制孩子,孩子会失控,将来没出息。
吴:孩子有没有出息是长大以后的事,不是小的时候能看出来的,更不是控制能做到的。
爱因斯坦曾是高考落榜生,补习一年只考上了一所二三流工学院的师范系,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到中学里代课。在中国家长看来,爱因斯坦是个没出息的孩子。但是,不久后一个同学的爸爸给爱因斯坦找了一份研究工作,几年后他就获得了诺贝尔奖。IBM公司老板沃森父子的故事更有趣。小沃森年轻时非常调皮,不成器,又酗酒又赌博,完全不听父母的话。老沃森对儿子的前途非常担忧,但他只有这一个儿子,没办法,只能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他。接了父亲的班,小沃森像是变了一个人,成就甚至超过父亲,让IBM成为一家真正的世界级公司。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正是小沃森的好赌天性成就了IBM。当他发现计算机而不是磅秤、打卡机将成为未来商用机器的主流时,他投入相当于公司4年营业额的50亿美元研制S360大型计算机,如果失败,IBM必破产无遗。最后,众所周知,这个赌徒居然赢了。
“负能量”从何而来?
记:既然家庭教育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场,那么就有正能量和负能量之分。许多家庭亲子沟通不畅,负面情绪较多,也就是陷入了负能量场中。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吴: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他的世界,父母高大无比、无所不能,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见识逐渐增多,自我意识逐渐建立,他终有一天会意识到,原来父亲不是那么高大,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能调试好自己的心态,还想维持自己的高大形象,必然与孩子形成对立。双方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冷战不断升级。这是一场双方都希望结束,但都等着对方来求和,因而没完没了持续下去的冷战。这种冷战一旦开始,家庭的教育一定会像电脑中了病毒一样,沟通完全没有了,负能量场就形成了。这是根本原因,家庭矛盾各种各样,几乎都是这个内在原因的外在表象。
记:听起来像是权力之争。
吴:对,说穿了就是权力之争,家长要管理孩子,孩子要求自己说了算。心理学家荣格说,在人的内心,在一个家庭、组织乃至一个社会中,权力和爱处于天平的两边,权力越大,爱就会越少,爱越大,权力就会越少。在家庭中,一旦家长的权力欲膨胀,权力欲就会变成家庭病毒,别说教育,正常的亲子关系都难以维持。父母以“我是为你好”这样一个自认为善良的初衷,不断干预孩子的成长,不断向孩子输送负能量的时候,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父母浑然不知,在子女的眼里,那是一个自我丑化的过程。所以,这种病毒的滋生是非常可怕的事。顺便说一下,一般来说,父爱和母爱根本的差别是有权力欲和没权力欲。母亲总是喜欢最没有出息的孩子,父亲总是喜欢最有出息的孩子,因为父爱的理由是这个孩子值得爱,母爱的理由是这个孩子需要爱。从这个角度说,母爱比父爱更纯净、更伟大。
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实际上是孩子习惯性不服从和逆反。家长要知道,孩子只是在某个场景中、某种权力面前才做出条件反射的反应,并不是在所有的环境里都如此。当你给他一个能量场,他自然做出这样的反应;当这个能量场不存在的时候,他就不会做出这样的反应。所以,父母如何消解自己的权力意识,是一辈子要做的功课。
家庭教育使命何在?
记:家长如何消解自己的权力意识呢?
吴:权力分为三种:强制性权力、交易性权力和共识性权力。强制性权利是“你不这么干不行”;交易性的权力是“我们来做一笔买卖”;共识性的权力是“我们达成了共识,我们一起做”。比如网球双打比赛的时候,两名队友之间不需要谁来指挥谁,是一种共识性权力,默契配合-得分是他们共同的目标。共识性权力是正能量场,如果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经常使用强制性权力和交易性权力,教育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尽量行使共识性权力是家长消解权力意识的捷径。
记:您认为家庭教育的终极使命是什么?
吴:我认为是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
记:道德情操有哪些内涵?
吴:所谓道德情操,指的是对他人的感知能力,就是对别人的需求、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公民的道德情操是国家的软实力。如果一个社会只靠法律、规则和合同来维持,没有对他人需求、对他人悲苦的感同身受的能力,社会没法运转。比如,从社会管理角度来说,开车要考驾驶执照、行医要有执业证书,甚至清洁工都要持证上岗,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比这些更重要的事,诸如谈恋爱、家庭教育却不经过教育,不接受培训,更不会有人来查你有没有资格证书,只能靠个人的道德情操,凭良心去做事。所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是家庭教育的终极使命。
道德情操有一个别名,叫仁者之心。前一段流行学国学,提倡小学生背《弟子规》,有人反对,说《弟子规》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简单服从,是束缚孩子心灵的枷锁。其实,这是误解。《弟子规》强调的其实是一种对别人需求的敏感,是在培养孩子的仁者之心。孩子未来的成熟与成功,靠的是15%的智商和85%的情商,很遗憾,学校教育只培养前者,而孩子的未来竞争力恰恰是由后者决定的,可见家庭教育有多么重要。
农民工产品现状和总结
作为一个完全不懂手游的产品狗来说,做点线下接地气的活一直是我所愿。当时看农民工有点自以为是的需求方法论:
1)人群集中;2)年轻好奇;3)收入不低,至少在逐年增高;4)都持有智能机(我曾在2011年去晋江西滨镇,但当时还是山寨机的世界,因此这事没得做);5)交互陌生、有社交需求。因此,个人觉得从社交切入应该有的做,虽然也知道社交离钱很远也难做。
但后来的打工生活一条条的把预想的击破,最终回到我曾经最坚信的两个产品信条:1)产品经理做产品,你必须是跟用户一样所想所知,一定要成为最懂行的人;2)需求从用户中来,不是从方法论、中来。即便引领新需求,也是要吃透旧需求。
能算上陌生人社交的App非常多,抱抱、探探、偶然、领爱、美丽约、初见等等,但产品同质化很强,并非针对农民工用户群。有所针对的算是闰土、橄榄公社、赶集网(App里有个版块主叫‘乡聚’)、工猫。纯社交出发的只有闰土,老乡语音社交,基本停止更新了。其他以强大的线下劳务中介资源支撑做招聘方向,还在迭代中。大家早两三年听过的买卖宝,也都销声匿迹了。
有个其实显而易见的道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很大的生活工作特点,就是其实在马斯洛需求的比较下层,这点想通了,很多行为、产品点都可以想明白。结论是在纯线上App或者纯社交方面,这个群体很难有作为。
推荐大家了解下ABH效应,关于一线城市向乡村文化传导的研究,可以增加些理解。
文章开篇的几点说明:
是体验经历的总结,不以精确数据支撑(具体可见各种报告、论文书籍和统计局数据)。里面提到的数据都是泛调约千人、精调约百人得来,数据可以±5%为准。
中国农民工聚集城市不少于30个,我只去了四五个,不一定具有总体代表性,仅作为感受农民工生活细节的参考。
我就是农村出来、也是被农民工带大的,尊重这个人群。但做这个方向的创业,是梦想也是生意,总结尽量不,行文表述直抒胸臆。如有得罪,先行抱歉。
农民工的“杀马特”现象
我个人将农民工定义为:持有农村户籍,离开农村原籍地、在各大中小城市从事中低端的以劳动力支出为主的第二第三产业人群。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算,当前我国农民工人群超过了3亿人,其中1985后、1990后已成为非建筑行业的主要人群,总计超过约1.2亿人。
常看到新闻,说哪个农民工保安经过苦读考上研究生等。这样的例子,一定发生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有个很重要的差别,在一二线城市中,本土居民生活为主、农民工服务为辅,农民工兄弟基本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各种服务业工种很分散。想想清华大学保安跟学生一个年龄,也许高考就差几分便是命运之差;高端物业保洁员分分钟见拿着iPhone读英语的业主进出;这种生活状态下,他们非常容易被城市影响。
相反,昆山、太仓、晋江、石狮、东莞、江门……这些城市农民工占主要人群(如晋江总共近200万人,农民工超过120万),在这些制造业集中的四五线城市中,他们的工种集中在普工、车工、前整、后整、质检……等,在吃喝用度审美消费上,他们自成体系(这也是为什么一二线城市很少有杀马特,而遍布制造业城市工厂),土著居民反而通过出租、交通等为农民工们提供服务。所以,我的关注点主要在后者制造业人群,85后主要90后为主。
工厂“卧底”寻找农民工的需求点
作为一个完全不懂手游的产品狗来说,做点线下接地气的活一直是我所愿,我发现农民工大概有这么几个特征:
1)人群集中;2)年轻好奇;3)收入不低,至少在逐年增高;4)都持有智能机(我曾在2011年去晋江西滨镇,但当时还是山寨机的世界,因此这事没得做)5)交互陌生、有社交需求。
因此,我觉得从社交切入应该有,也知道社交离钱很远也难做,但后来的“打工生活”逐渐把我预想的击破,最终回到我曾经最坚信的两个产品信条:
1)产品经理做产品,你必须是跟用户一样所想所知,一定要成为最懂行的人;2)需求从用户中来,不是从方法论、中来。即便引领新需求,也是要吃透旧需求。
进厂打工、跟农民工住在一起,这没什么可说的。但对一个近200斤的白白嫩嫩的大胖子,没人相信我是农民工,最终找了熟人才进工厂做工,也算是我在工厂的一次“卧底”。
中间各种累成狗(虽然都是在跟90后、95后女孩子一个工种的质检等部门)、聚餐、打扫老鼠屎、蟑螂身上爬等等就不细提了。这几个城市是这样过的:进厂打工无论多久(东莞除外,发现其实进厂打工无非是消除戒心以便沟通,其实工作时段很难说话,好在东莞可以进厂就可以沟通),交三五个朋友深聊,朋友再扩散30-50个朋友泛聊,抽烟烧烤等瞎扯淡。观察厂区生活区,到主要消费的超市镇中心聊,观察周边商业业态等。
下面,我整理下抽样调查情况和“卧底”感想(比较零散):
农民工常用APP
从北到南,85%的人都有QQ,70%-80%有微信;50%-60%用360手机助手,且常用一键查杀清理。
近100%人会有视频音乐类App,视频类中很奇怪爱奇艺能超过70%;优土、搜狐、腾讯视频等占有剩下的。在主要App被鹅厂占有下,腾讯视频比例挺低的。音乐类超75%是酷狗音乐,其他天天动听、网易云音乐等分占,未见一例豆瓣FM。
60%左右淘宝,且多见于坐办公室女生(工厂里,办公楼里的女文员和普工虽然工资接近,但是前者天然优越些),但支付宝不到30%,使用率很低。多说句,网购习惯绝不是大家的主流消费行为,因为:
1)操作绑卡邮递等,对多数人复杂,且大家因为不熟悉操作,还面临对安全的怀疑。
2)晋江不少工资卡直接是晋江农商银行,支付宝都加不进去的这种。所以最后都是微信红包直接充话费了。
3)大家并没有多样性、冲动性网购需求,说白了还是没钱。镇上夜市足以满足低价消费需求,真正能买得起的产品在网上的质量不会比线下好。东莞比较明显,产品集散地,线上线下差别不大。
应用商店多数超过2个,但常更新的不会超过10%。一来没用,原版本APP已经够用;二来怕浪费流量或者更新中被偷流量等。留个伏笔,整个APP的使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频繁。
低于5%—15%的但是见过有人用的还有大姨吗、美丽说、蘑菇街、9.9包邮、楚楚街、穿衣助手、百度地图等。
女生中30%-40%会有美图秀秀。
游戏类没见过一个MMORPG的,天天消消乐之类的居主流。
有一个从南到北100%都装的APP,仅此一个——WIFI万能钥匙。晋江东石厂区分散,工人为了蹭网,往往半夜还待在办公楼附近。
看的手机App很多,如有没提到的,大家可以留言沟通。
App装多少个,使用习惯都因流量、时间、需求等相对固定,其他的App很少打开。自己再刷root的很少(还有其他刷root情况,详见下述)。
超过50%的人会同时有QQ和QQ空间,空间是‘浏览朋友生活状况’的主要地方,但我观察更多是习惯,呆久了逐渐都过渡到微信朋友圈了。发帖的并不多,主要是滚屏看别人,点赞发表情而已。
QQ进入空间的话,附近的人、部落等功能一概不看,直接进入。几乎100%都用过附近的人,但是当前失望的、不再用的超过95%。详见下。
农民工的“移动社交”形态
腾讯之前微信使用报告,说90后人群微信使用率很低。这种情况在我高中的妹妹那里适用,因为社交人群是全班人,全班人都不用微信,我妹也可以不用。这种情况在农民工90后中不适用。农民工孤身一人到大城市进厂打工,TA可以谁都不认识埋头苦作,一天之内一定会认识工位前后的两三人,因为有协作关系。
一周内一定认全一组的人(组是一般工厂最小单位,排班、第一步验收等都是组长来,一组大约十来人),因为有早晚点名,流程作业一组是一个单位。组长都在用微信通知事情,你不可能不用微信,只是频率问题。微信定义了语音交流,逐渐大家都会习惯使用。
我们之前都以为背井离乡自然会想找老乡,还因此看过赶集的‘乡聚’,南都人做的‘闰土’等,虽然从产品形态上一看就觉得会死,但老乡社交的确值得去观察。结果是‘老乡’这个标签是很弱化的。多数农民工存续较久的朋友大约2-4人不等。不限于同组、同宿舍、老乡会等。最初交友是工位前后2-3人,熟络之后是同组,然后2-3人会拉老乡或朋友的朋友一起聚餐,逐渐剥离出2-4人左右。为何这个数量?因为聚餐都不是AA制的,轮流做东吧。
如果维系超过4人的关系,那么每月就要聚餐多次。聚餐消费女生会超过50元/次,男生一般70元/次,每周一次(以2-4个朋友计),一月就要200-300元,这还是最保守估计。如果维系朋友过多,费用过多。现实点的问题是,其实朋友都过得一样,多了并不能带来什么本质的工作生活改变,只是吃吃喝喝吹牛逼而已。能保证2、3人好友可以一起购物、吃饭、聊天就是朋友群的常态了。
异性社交
大家做这个群体都想直指异性。说个正经的,CCTV7有个农民工相亲节目,正经配对恋爱结婚那种,据说排队到了3年后了。然而农民工中一直有个难解的矛盾,由于老家穷风俗旧娶妻贵,外出打工都想找个近乡甚至老乡女的回去结婚过活。男普工都想找个女普工,但女普工都不想找男普工,一定要找个男组长以上的级别的,这是长期的矛盾,难以通过软件弥合。
做这个群体的社交需要区分:1)通过社交打发无聊;2)交泛泛的朋友/;3)正经交友,注意这三个是完全不同的需求。
实际情况第一点最多,可被软件替代性也多。我在东莞试验用抱抱发乱码,很快就有17个抱抱(点赞),但是真正能约见的一个都没。第二种男生想的最多,重点谈下。
接上。其实多数男生文字聊天并不通畅,很多人在用联想词输入,全屏打字如飞的没见到。作为男生起头引导的异性社交,男生往往就会问‘美女在干吗?’‘美女下班没?’‘美女吃饭没?’。而我问女生,女生最讨厌就是男生问这些无聊的问题。我最早考虑用VOIP免费电话做——大家都在乎省钱嘛,但是不行,你想泡妞,我真拉个女的在你面前,你根本不会搭讪聊天,不能形成有效的对话。男的不会聊天泡妞才是线上陌生很难成的重要原因。插一句,晋江话费普遍是39元/月,100分钟通话+600M流量;东莞是59元/月(有些手机厂如步步高系有厂内话费制度),150分钟通话+1000M流量。流量基本用完稍稍不够,但是通话都比较富余,基本打给家人、朋友等,这印证了上述的结论。
同去调查的一位女产品经理线上吊人。一屏内对话是这样的:‘美女下班没?’‘下班了’‘美女你吃饭没?’‘还没’‘要不要一起吃饭?’‘好’‘你还是单身么?’‘嗯’‘那我们谈恋爱吧。’。第一次招呼,一屏之内,就是这样对话的。
很多社交App都搞拉群真心话大冒险,其实就是创造话题增加沟通黏度。我觉得很low,于是在产品角度做了些变通想法,问男生愿不愿这样多费点力泡妞。‘不愿意’。因为基于‘无聊’想泡妞的男生,一天可以扫一百次附近的人,每个都问‘美女在干吗?’总有同样无聊的人会回应。
真想找女朋友式的,可以通过聚餐、请对方小组朋友KTV等,一两次大方就能搞定对方。即,大家(尤其女生)对线上完全未知的人戒心重,但是对同厂、隔壁厂,二三维度的朋友关系经过认识后,戒心低。这样情况下,再剩下的就是三巴掌拍不出屁来、很内向不会说话的、闷骚的、不善真实环境下交友的、压抑性需求的男生/女生等。我觉得靠社交APP这样剥离太难了。
据上,有了很不错的改进现在蓝领/灰领社交APP功能的点子,但是这些点子不足以支撑一个新产品。从需求可行性出发,准备放掉这个方向了。
商业业态、生活场景、消费习惯
从北到南,制造业农民工厂区主要店铺(有门面的店铺,其实还有大量的流动铺)有几种:1)大排档、快餐馆;2)医院、药店;3)理发店;4)便利店小卖部;5)奶茶冰沙冷饮店;6)手机店。
挑几个重点说下。
餐馆的类型非常接近,更新率很低。之前看到数据,上海餐饮店铺更新率15%左右,但是询问东莞昆山,估计不会到3%。大城市会因为服务、地段等淘汰饭店,但厂区只要卡住了位置,饭店基本不会死。有门面的主要是烤鱼等大排档、川菜湘菜,穿插一些沙县小吃、黄焖鸡等。饭点时路边摊的样式就非常多了,不枚举了。你发现最终留下的都是重口味店铺,食材不新鲜糊上一层酱吃不出来的那种。原因还是消费价格。这些店铺的日常餐饮都提供套餐、盖浇饭一类,单人基本都在8-15元之间,15元可以吃的很不错了。东莞的餐饮、冰沙等,基本是上海消费的三分之一价格。
厂里其实都有食堂,多数管住不管吃,食堂也收费,相对便宜,但是质量较差,老员工基本不在食堂吃。东莞28个镇,去了6个,主要在长安。离开镇中心的大润发、万科地产等,2、3公里外就都是电摩天下,是点评、美团没有进入的地方,最多有些KTV打折券,餐饮类几乎没有。
多数正规点的厂,医保社保都是监管部门强制的,基本都是最低额。小病小灾都是自己处理了,医院也是人流广告多。晋江时最后跟三女孩吃饭,吃完才知道一个2000年,两个1999年的,其中一个99年的流产两次了。我极为惊讶,女孩不觉得这是多么大的事情,从黔东南带她们出来的姐姐也是这样过来的。吃完饭,三个女孩各自跟小男朋友在街上说说闹闹回厂了——还是一群孩子啊。医保社保、医院药店的情况,直接导致了一个新的想法,还在考虑可行性。
重点要说手机店。上述主流门店中,手机店是消费价格最高的店铺,分布密集程度难以想象。东石镇是晋江最偏的镇,繁华街道也就2公里长。我数过,四五百米内有26家手机店,那种一个玻璃柜台的不算,都是两三间门面的小卖场,非常壮观。从昆山到东莞皆是如此。
我问过不少投资人朋友,几乎无人能说出农民工手机品牌持有情况,大多都以为小米最多。其实从北到南几乎一样,第一档其实是VIVO、OPPO,这一档遥遥领先几乎可以等于后面几档的总和,我见的手机店几乎都是气球拱门易拉宝全部这俩牌子(这俩其实都是步步高一家的),线下渠道非常牛逼。
第1.5档勉强可以算上魅族,与VIVO、OPPO一起。第二档不是三星,是华为、联想、金立、中兴甚至朵唯等国产牌,量不算少。第三档迅速减少,基本是三星。第四档是小米和苹果,小米也以红米为主。后来合伙人点醒,vivo、oppo牛,是因为价格不透明,线下渠道返利大,小米苹果则是价格单一了。
主流手机4.3-5寸大屏,价格在1400-2000元为主。主宣传大屏、高像素、自拍、外观、自带软件等功能。有分期贷款,常见佰仟金融。一台1700左右的手机,12期还下来,多还300-350元左右。
请注意,手机店对用户手机是第一手管理。购机后基本都会帮助刷一次rom,上面提到的多个应用商店,常用软件都是这时候刷进去了,绝大多数此后不会再root,除非卡得不行,手机店做点系统软件维护,root要收费。因此真的推APP的话(当然单独的App在这群用户中独立安装非常困难),不得不走卖场刷机的路。
不知有没注意到,常见门店中没有服装店。至少昆山晋江情况,除了穿厂服外,服装采购需求不强,换季的时候发工资的第一个星期去镇上买一些,平常小件衣服主要是夜市摊,牛仔裤29一条、50元两条那种。
分工厂不同,晋江普遍到手收入2800-3200元。东莞高些,在3500-3700元。基本是本月25-30日发上个月的工资,即压一个月。储蓄率高,大家也都清楚,出来是赚钱奔生活的。节约又保证正常生活下,厂里管住,小姑娘存1000-1500元/很普遍。有了男朋友后,吃喝男友的话,储蓄率更高。东莞由于男女比例问题,的确有一男多个女朋友,然后吃女朋友的情况。总的来说,储蓄率高。
刚到泉州的时候见到一哥们值得说。临沧的,每年去厂后找小姐就要花近三千块(质量不错的约50-100元),年底穷到没钱回家。后来深聊才明白,他们家乡太穷了,人均年估计也就千把块钱,出来打工见到灯红酒绿就没想再回去,工资里省一点就够家里人用了,过年回家的确需要折腾很久转不少交通工具花费不少。西南极穷地方出来的男孩子,这不算太特例。
农民工产品的需求分析
在我看来,第一需求是优惠折扣、便宜过日子,保持基本生活质量情况下,怎么便宜怎么来。这方面的需求遥遥领先。第二需求可以算是泛社交,这个需求已经远较第一需求低很多了。第三需求可以算是学习,第四需求可以算是保障知识,包括维权啊、医保社保、生活常识之类的。
说到学习,有点矛盾。去打工其实就是没有继续读书下去的选择,因此即便学习,也都没有规划性。女孩子看韩剧想学韩语。东莞街区不少培训班,百来块学五笔打字,就是给你个金山词霸随便学;几百块学office办公软件,一两千学淘宝天猫开店。学的人很少。
不同年龄的农民工对未来规划不同。刚来两三年的年轻人,还保持在有点热情,面对到组长主管的晋升的阶段,消费随意。平常也喜欢三五好友买旱冰鞋玩、改造电摩酷炫等等。
但五年以上,到了熟练工组长之类的,则明显开始有所规划未来。女的一般不愿嫁回老家,希望留在本城市。男的则开始比较固定女朋友往结婚考虑,除了晋升外,考虑回老家开小店做小生意等。
后记
个人不太看好在制造业集中厂区做蓝领/灰领招聘这个细分方向。
一来这个方向上跑得快的,比较多都是原来就是线下劳务中介出身,对企业端比较有把握。二来,熟练工自有了制造业以来就有所短缺,当前经济状况下,工厂倒闭外,剩下的工厂招普工并不困难。
普工真的失业后,通过朋友介绍、自行车转一圈厂区拉的招聘横幅,并不难找到新工作。而且见到的工厂岗位非常同质,都是车工、普工、前整后整、质检等等,工资多少,各个厂相差不大。昆山主要的四大家电子厂,工资政策相差不大;长安让人羡慕的流动就是从普通小厂去vivo、oppo里。
大家对农民工称呼是中性偏负面的,我并不喜欢。
对自己的定义其实就是工厂/公司上班的普通工薪阶层,没有人称呼自己农民工,对想关衍生出来的什么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等,一概不怎么喜欢。大家会认为除了具体工作内容、城市、收入不同外,跟大城市公司里上班的没什么区别。
他们的心态或者乐观程度普遍比我们好些,早先觉得阶层固化,很难改变等等,这些偏负面的担忧在他们身上看不到。
跑这几个月,觉得真的互联网世界并不在北京、上海,而那些广大的亿级用户、三四线的城市,可能才是互联网应用的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