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商贸流通业

时间:2022-05-01 07:00:47

导语:在商贸流通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商贸流通业

第1篇

第一条为加快全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高商贸流通业对我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根据县政府工作任务考核要求,制订本考核细则。

第二条考核对象为各乡镇政府、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有关部门。

第二章考核内容和分值

第三条考核内容分为基础工作和主要指标两项,总分为100分。

(一)基础工作(30分)

1、成立商贸流通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商贸流通业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6分)。

2、根据县政府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3分)。

3、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3分)。

4、定期研究商贸流通业发展工作,及时跟踪服务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4分)。

5、按要求上报统计报表。各相关单位网上报表要在指定网页关闭时间之前,准确、及时、主动上报统计报表;纸质报表要严格按照填写要求,完整、准确填写填报人和单位负责人姓名、上报时间等信息,并在规定时间内加盖单位公章后报县统计局(10分)。

6、坚持档案盒制度。要建立健全统计台账,所有上报报表均需在单位档案盒中留存一份,做到数出有据(4分)。

(二)主要指标(70分)

1、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单位个数(30分)

完成县政府下达的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单位个数目标任务,并于年内批复当年纳入统计范围的,得30分。每增加或减少1个,增减5分。

2、限上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分)

完成县政府下达的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度目标任务,得20分。每高于或低于目标任务1个百分点,增减0.1分。

3、骨干企业培育(20分)

引进建设规模3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项目、培育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增加直营连锁网点1个以上,得20分。

第三章考核

第四条县政府成立县商贸流通业工作任务考核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负责人任组长,县商务、统计、工商、地税、国税、质监、药监、物价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第五条考核工作采取日常督查检查、季度调度分析与年终全面考核相结合。年终考核由县商贸流通业工作任务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考核结果由县商贸流通业工作任务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县政府工作任务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六条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单位个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由县统计局提供;骨干企业培育等按实际考核情况评分。

第四章奖惩

第七条对乡镇(开发区)、县直有关部门商贸流通业工作任务纳入县政府年度工作任务考核奖惩,权重为5分。

第2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现就进一步促进商贸流通业创业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鼓励加大投入,提升发展实力

1.引导和鼓励投资兴建商贸流通设施。对实际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市区商贸流通建设项目,按实际投资额1%给予贴息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鼓励现有商贸流通设施改造提升。对实际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市区商贸流通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按实际投资额1.5%给予贴息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对列入市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计划的,实行一场一策,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助。

二、鼓励品牌经营,提高产业水平

4.鼓励引进知名品牌。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入驻市区,经营期在一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按100元/平方米予以补助,每家最高补助额不超过50万元:

(1)营业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店;

(2)营业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专卖店;

(3)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连锁分店。

5.鼓励企业创建品牌。市区新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和被评为国家特级酒店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股票上市的商贸流通企业,按照相关文件规定予以奖励。

6.鼓励发展*特色餐饮。根据规模、接待量、菜肴特色等标准,市区每年评出10家特色餐饮企业,分别给予2万元的奖励。

7.鼓励创建特色商业街区。重点扶持市区商旅特色街区业态培育、风貌整合等创建工作。

三、鼓励做大做强,增强竞争能力

8.对市区新设立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从设立起三年内,批发零售企业年度上缴地方税收达到6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住宿餐饮企业年度上缴地方税收达到25万元、60万元、100万元的,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8万元的奖励。

9.市区商贸流通企业销售(营业)额增长超过全市平均增幅且税收(含费)入库总额超过上年10%以上的,零售额达到3亿元、5亿元、10亿元,批发额达到5亿元、10亿元、15亿元的,分别给予企业经营者3万元、5万元、10万元的奖励。

10.市区商品批发企业(除专营行业外)年销售(营业)额(指主营业务收入,下同)在3亿元以上、零售企业年销售(营业)额在2亿元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年销售(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其他流通服务企业年销售(营业)额在0.8亿元以上,且年销售(营业)额增幅在全市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由利润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财政给予补助。

11.在全市商贸流通企业中开展“比规模、比贡献、比增长、比形象”的“四比”竞赛活动,评出*市重点骨干商贸流通企业20强,给予每家3万元的奖励;根据规模、效益、纳税、诚信等情况,评出市区最佳商贸流通企业15家,给予每家2万元的奖励。

12.扶持商贸流通业纳税大户。对市区纳税前10名的商贸流通企业,当年度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本行业平均增长率10%以上部分,财政给予扶持,其中1—5名每家最高不超过50万元,6—10名每家最高不超过30万元;同时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营者)进行奖励,1—5名各奖励5万元,6—10名各奖励3万元。

13.鼓励市区本土连锁企业发展经营网点。对在市内外新开设直营商业连锁网点,经营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经营品种在1000种以上的,每家网点给予企业总部1万元的补助。

14.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活动。对参加政府组织会展活动的市区企业按展位费50%予以补助,境内每只摊位补助最高不超过0.5万元,境外每只摊位补助最高不超过1万元。每家企业每次参展摊位补助最多不超过3只。

四、鼓励节能减排,推进主辅分离

15.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根据《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绍政发〔*〕41号)精神,对市区商贸流通企业投资20万元以上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20%以内给予资金扶持;列入市级综合节能技术专项改造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30%以内的资金扶持;实施中央空调系统改造和应用热电冷联供技术后节电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10—30万元的奖励。

16.主辅分离后设立的商贸流通企业,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以及主辅分离后设立的占地面积较大的市区物流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如纳税有困难,报经税务机关批准,设立初期按《关于支持市区企业主辅分离的意见》(绍政办发〔*〕210号)给予扶持。

五、其他

17.本意见实行最高限额原则。对企业同一事项涉及多项优惠的,按最优惠一项执行。有关资金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商贸办制订。

18.凡实际上缴地方税收低于奖励或扶持额、节能减排未达标、发生严重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环保事件等的企业,不享受本意见的有关奖励政策。

第3篇

[关键词]跨国营销;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

21世纪,全球企业都进入了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经营的新时代。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海外品牌建设,建立完善高效的企业品牌管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对我国出口外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跨国营销动因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本土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行业格局受到各种冲击。中国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进行跨国营销是必然的趋势。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跨国营销的动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内经济环境,跨国贸易规模逐年增长加上我国商贸流通业本身的优势成就了跨国营销的推动力因素;二是国际经济环境,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造就了跨国营销的拉动力因素。①

(一)国内环境

1.跨国贸易规模增长。我国外贸规模逐年扩大、交易额不断上涨,但同时整个跨国贸易国际形势愈加复杂,外贸经济结构更加多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跨国贸易总额在25.85万亿元,同比下跌6%。其中,出口3.18万亿美元,同比降低2.5%;进口1.97万亿美元,同比降低13.43%。从数据上看,虽然我国进出口贸易额有所降低,增速有所放缓,但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比较来看,中国跨国贸易情况好于全球大部分主要经2015年,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在出口规模方面都出现了负增长,出口降幅相比中国都高出不少,中国在出口贸易方面仍保持在第一梯队(见图-1)。从商务部数据可以看出,拉动我国出口的主要原因是一般贸易出口规模一直保持增长。2015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整个外贸出口规模的52%,相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1.9%。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跨国贸易规模的增长。跨境电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商品交易,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中国跨境电商贸易额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如图-2所示,2016年跨境电商贸易额占到总体出口贸易额的20%,成为促进中国跨国贸易规模和效益增长的重要一环。2.商贸流通业具有优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开始向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多会选择多种功能集合于一体的商业综合型场所。这时候商贸流通业开始发挥优势,可以尽可能地节省消费者时间,同时形成商业业态聚集效应。②利用商贸流通业的这种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优势,消费者可以一次性将自己心仪的商品采购回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这种具有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的商贸流通业,可以以最低的流通成本和最高的流通效率全方位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二)外部环境

1.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市场的全球化,商贸流通企业需要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开展业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获取理想的效益。因此,跨国营销是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资源的高效整合、优化企业结构配置、提升企业规模效益的关键法宝。同时,只有在全球市场上,与来自国内外的优秀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正面较量,才能真正了解自身的不足,弥补自身的劣势,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相应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体之间的各种贸易联盟和贸易协定也为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的跨国营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千载难逢的机会。2.国际市场潜力巨大。当前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多种差异,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是一种市场契机的存在。全球各国家和经济体的消费者们对于经济、市场、商品、服务的需求是多元化、个性化的,有这种需求的存在,就要有相应的解决之道,这就为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的跨国营销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由于各国家和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在不同国家也有差异,这种商业契机和盈利空间对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也是进行跨国营销的原始驱动力之一。③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只有实施跨国营销战略,利用好国内外市场的资源、技术优势及时高效进行整合,才能够确保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效益稳步提升。

二、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海外知名度低

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相关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比较低,市场认可度并不理想,一些稍有知名度的品牌也只是依靠收购海外品牌才逐渐被当地的消费者所知晓和认可。此外,相当一部分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只能依靠低价来勉强维持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发展的同时,并不注重自身企业品牌创新性和个性化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一直被消费者定位为低价、低质。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市场的跨国营销时,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在短时期内确实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长久来看,这种市场营销策略也对这些企业的品牌形象有所损伤。一部分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的跨国营销时,并不注重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这就造成了消费者只是因为低价格才去进行消费,对企业品牌并没有认可度和忠诚度。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比较低。

(二)品牌与用户之间联系不紧密

一些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品牌建设时只宣传自身商品的功能特性,并不注重自身企业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维系,这种对沟通的忽视最终都会在销售业绩上有所体现。同时,需要注意企业品牌的建立和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同不是心理上的,而是社会性的,这种认同需要网络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来实现。④企业只有和消费者进行友好的良性互动和联系才会形成消费者黏性和忠诚度。

三、跨国营销视角下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策略

(一)重点打造企业品牌文化

1.企业管理者要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建立和强化企业品牌文化和品牌意识对于当前的企业建设非常重要,需要企业的管理者重点关注。企业管理者应该摒弃企业品牌仅仅是企业商标的想法。企业注册多种商标对于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并没有任何帮助。品牌战略意识是引领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的制胜法宝,也是将来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市场先机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是企业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基本理念。只有企业管理者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将企业品牌战略的基本理念与企业品牌文化观、企业品牌发展观等因素相结合,才能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用户黏性、认可度和忠诚度,才会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以此来打开市场销路,提升市场业绩。2.重视树立企业品牌。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跨国营销,要注重品牌建设,重新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市场细分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细分化的市场中,更加注重企业市场规划和企业品牌的营销和管理。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品牌管理能力,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⑤3.重视宣传企业品牌。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市场品牌建设还需要通过海外市场的互联网社交、网络媒体对自身企业的商品进行宣传,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提升品牌形象。部分国内传统企业的一个通病就是,如果企业出现了资金紧张等问题,首先联想到的是大幅度减少市场推广和广告费用。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市场营销减少,而市场营销的减少又反过来使企业品牌建设停滞甚至退步,使企业进入了死循环,导致企业运营更加困难。树立企业品牌和经营企业品牌是企业品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阶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要重视企业品牌战略,不断推动和改进企业品牌结构和管理模式,全面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当前的市场中,大多数企业都是利用促销、广告等进行品牌形象建设,但由于企业众多营销手法也多,导致消费者开始对企业营销疲劳。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过度,使消费者在繁杂的市场中对企业的认知减弱,并不能增加消费者的黏性。在这种困境之下,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及时高效地和目标客户进行良流互动,确立企业独特的并能吸引消费者的品牌形象定位,使消费者在对企业的商品和企业的品牌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能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4.注重保护企业品牌。对企业来说,品牌的建立和运营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要在海外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必须注重保护品牌,维护企业品牌形象,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当然,对企业品牌的保护也需要海外市场的当地政府的支持,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也是必需的。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形式。一个国家若是没有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就不能形成强大的国家经济竞争力。同样的,对于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企业品牌战略的规划就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活力。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想要在海外市场有所建树就要加强品牌的建设和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建设,才能以此为突破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获得消费者认同。

(二)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

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要注重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的海外品牌营销战略需要认识到品牌建设和推广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和广告商的结合来实现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可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良性沟通互动。与此同时,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实现品牌的标准化战略。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进行企业品牌标准化战略都是一项特殊的挑战。在海外市场不但要营销企业的商品,还要注重与海外国家的本地文化相结合,突出企业的经营理念。这种通过国际化市场营销将企业品牌和本地文化相结合,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海外市场独特的市场环境要求。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海外品牌建设、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的同时,可以考虑进行全球统一的市场化标准,在核心品牌属性上力求达成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统一,同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微小差异可以作为独特地域属性在品牌战略的延伸中予以体现。在品牌标准化统一的实施中,要重视企业思维国际化、企业运营本土化。企业的运营应该专注于品牌研发、设计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制定针对性计划并及时进行市场调研,对企业的品牌结构、品牌建设、品牌框架进行界定,以此来界定企业的品牌属性,尽可能地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完成企业品牌定制。

(三)收购海外品牌

第4篇

关键词:兵团;商贸流通;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19-03

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被人们所认知。它不仅能够多方面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而且以其特有的服务职能,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一、兵团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兵团国内贸易快速发展。2000年,兵团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到“十五”末的2005年,兵团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亿元,增长73%,年均增长11.5%。“十一五”的前3年,兵团国内贸易继续稳步增长。2006年,兵团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38亿元,比2005年增长19.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7.2%,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78.48亿元,比2005年增长2.5%。2007年,兵团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16亿元,比2006年增长16.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2%,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59.93亿元,增长21.5%。2008年,兵团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88亿元,比2007年增长22.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2%,实现商品销售总额517.02亿元,增长12.4%。

“十五”期间,兵团外贸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达到32.8%。2005年,兵团实现进出口总值31.05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3.5倍。“十一五”的前3年,兵团外贸保持了高增长势头。2006年,兵团实现进出口总额35.0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2.8%。2007年,兵团实现进出口总额55.6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62.1%,占自治区进出口总额的40.5%。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下半年开始,兵团进出口增势逐月回落,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8.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4%,占自治区进出口总额的39.7%,下降3.7个百分点。

二、兵团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商贸流通业观念陈旧

当前,全国都在强调扩大内需以及经济转型,但是政府部门主要决策层和主流经济学界并没有认识到“流通革命”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此次经济危机最该引起人们反思的是长期轻视流通业(包括轻视对国外市场的流通渠道体系和具有自力的经销体系)导致的“产品销售危机”,最该重视的是流通业滞后导致的财富流失、流通秩序混乱(垄断导致财富分配不公)以及最终消费受阻等“流通问题”。然而,似乎政府出台的对策体系以及现行的主要决策最终还是回到了重视生产、重视投资的老路上。如果流通革命没有完成,建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及最终实现工业化都将是空话。

(二)缺乏影响广的自主品牌企业

“十五”期间,兵团实施品牌推广初见成效。推出了“新天”、“伊力”牌系列酒类制品,“天业”牌节水器材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兵团品牌。但是,计划经济的惯势和“官商”思想的影响,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农副产品贸易、民营经济、药品经营、盐业经营等分属于多个部门、多套班子、多套人马,各吹各号,各唱各调,部门利益至上,诸候割据称雄,批零分离,内外贸脱节,国内外市场分割等因素制约着兵团形成影响更广的品牌企业。

(三)市场机制不完善

由于兵团长期以来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导致兵团缺乏宏观功能强大、体系健全的市场网络,存在开放程度不够、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等问题。以农资批发为例,兵团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发,但由于配发环节繁琐,导致本该低成本的农资配发到职工时反而高出市场价格的现象。以石河子地区为例,统一采购的农资要经过师、团、连三级配发,繁琐的环节不仅导致效率低下,而且使得成本逐级提高,最终的价格居然比市场价格还要高出大约0.5元/公斤。此外,兵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信息、技术、咨询等所占比重较小。

三、兵团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需求分析与前景预测

(一)收入增加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

从“十五”开始,兵团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速,恩格尔系数呈逐年递减态势。2007年,兵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521元,比上年增长1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6193元,增长2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7%。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6.94亿元,增长17.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272元,增长17.0%。可以预见,消费动力将对兵团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城市化水平是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环境条件。以兵团4个城市为例,2007年,兵团4个城市――石河子、阿拉尔、图木舒克和五家渠共完成生产总值138.5亿元,占兵团经济总量的31.4%;四市人口达到74.11万人,占兵团总人口的28.7%;四市人均生产总值18842元,比兵团平均水平高出1754元。其中,石河子市经济总量占到八师垦区的71.8%。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体制、政策因素逐渐弱化和消除,城市集聚效应的扩大,城镇人口进一步相对集中,从而将大大加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三)外向型经济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中亚五国相继独立后的近10年来,经过经济转轨、复苏与发展,中亚五国的经济实力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国新疆依托其地缘、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使得新疆与中亚五国的经济贸易联系更加密切。新疆与中亚地区紧密的贸易关系为兵团商贸流通业拓展了新的空间。

(四)兵团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以主城商圈带动商贸。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以兵团4个城市为中心,集现代商业、新型商贸和商务办公、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和区域性商务中心。二是以物流发展提升商贸。以“信息化”为基础,“集约化”、“标准化”为重点,建设配套完善、功能强大、服务一流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园区,健全物流运输与信息系统平台,大力发展多种运输方式互补的联合运输形态和综合运输配送体系,建立优质、高效、周到、快捷、安全的现代流通产业。三是以市场发展推动商贸。围绕兵团4个城市和中心团场公路交通沿线,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大中型商品交易市场和出口基地,进一步增强聚合幅射能力。四是以产业联动壮大商贸。加速与一、二产业的渗透、融合,促进生产、批发、零售、运输、仓储、金融、信息服务产业链条一体化,拓展流通产业发展空间,壮大流通规模,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四、兵团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转变两个观念

一是转变“重农工、轻服务”的观念。兵团是靠农业发展起来的,兵团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已是全国最高,但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根本原因是对服务业发展重视不够。要想改变兵团服务业滞后的现状,就必须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具体说来:一是从上到下转变观念,重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二是从上到下成立专门的服务业领导办公室,专门负责服务业发展;三要编制兵团服务业总体发展规划。兵团有农业规划和工业规划,但是没有服务业发展规划,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服务业的重视不够。

二是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对繁荣区域经济,拉动消费需求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以商兴工,工商联动”,没有流通就无法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利润,第三产业就会失去支撑力。因此,要提高商贸流通业的地位,就要切实加强领导。

(二)调整人员结构,引进和培育商贸人才

如前所述,兵团服务业人才匮乏,今后一段时间,要加快培养亟需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服务业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采取委托培养、联合办学等形式,加强对商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造就一批既精通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抓住机遇,招聘引进一批年轻化人才,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使兵团的人员结构得到改变。

(三)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培育商业龙头企业

一方面,加快对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改制的步伐,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成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对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小流通企业,要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的界限,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破产、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的经营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以现有流通骨干企业为重点,引导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市直商业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载体,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优化配置县区商业资源,使有限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以做大做强为目的,主动与国内大型商业企业嫁接,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尽快形成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集团。

(四)加强“三个结合”,促进产业相互带动

一是坚持商贸流通业与工业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工商联手,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实施本地化战略、走出去战略,共同组建分销网点或委托商业企业总经销,提高兵团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二是坚持商贸流通业与农业相结合。围绕兵团农产品出口,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组建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三是坚持商贸流通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加大兵团旅游景点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和扶持力度,完善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加大旅游产品和旅游食品的开发力度,达到商贸服务业促进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洪颖.谈兵团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及改革思路[J].新疆农垦经济,1996,(03):30-31.

[2] 韩江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01):75-77.

[3] 孙卫青.入世对兵团商业流通业的影响及对策[J].兵团党校学报,2004,(04):25-26.

第5篇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现状;特点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147

1商贸流通业的概念界定

商贸流通业是流通业中的一个类型,流通业主要包括商业、物流业、信息产业等行业,在狭义的角度上出发,流通业就是有关于商贸流通的批发,属于物流方面的运输。我国商贸流通业当中包含着种类比较多的行业,需要在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有关于商贸流通的分类具备相关的内部规定,具体的商贸流通业主要由18个行业组成,从政府管理的层面出发,需要在统计的范围当中纳入行业的流通交易等数据。这18个行业涉及比较广的行业范围,因此管理工作也会变得更难。在进行细化的过程中,具体的分类包括会议展览服务业、餐饮业、摄影打印服务业等,这一行业划分比较详细,但是和广义上的行业分类实际上还具有很大的区别。

2衡量行业品牌建设的替代指标分析

21品牌建设衡量的三个维度

对于国家品牌发展进行衡量的三个维度如下:从品牌资产的价值方面出发,进行有效的衡量,例如国际知名品牌评估机构和标志性的品牌评价等;衡量的过程中从企业注册和认定的商标角度进行实际衡量,例如我国企业注册的商标,就是当地政府发展品牌的重要指标;品牌的代替性指标就是企业相关知识产权活动的成果,其中比较具备代表性的就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建立的有关全球品牌的数据库。

22商标属于品牌的代替指标

上述的三个维度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品牌发展的直接指标就是第一个维度,但是相关的数据比较离散,数量也比较小,因此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分析。第二维度和第三维度的品牌衡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参照就是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活动情况,这个分析的视角比较新鲜,具有很大的合理性。这主要是因为品牌具有很多的要素,品牌形成的核心要素就是品牌的知识产权,使品牌更加具备竞争优势,并且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产品缺乏知识产权,那么就不存在竞争优势,也无法吸引消费者的青睐。第二维度因为我国的商标数据比较丰富,分析国内总量的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分析。第三维度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时候可以进行应用。

23商贸流通业的商标类别

对于商标进行分类就是将具备共同属性的商品组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类别,对于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划分到45个类别当中,批发业和零售业销售着非常多的商品,我的服务类目标当中没有实现批发服务和零售服务的注册。当前主要是对所有的批发或者零售企业商品在第35类中进行注册。

商贸流通业对应着各种商标类别,商标局在统计商标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在大类上进行统计,很少具备有关小类商标的数据,当前还无法实现商贸流通业的商标统计。

3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的现状

31相关数据说明

要想对于商贸流通业的品牌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需要对近些年服务类商标和商品类商标的申请数量和注册数量进行整理,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可以将行业数据变化规律和发展情况反映出来。并且将一定的服务商标数据进行抽取,建立有关商贸服务流通业的具体的数据组合。

通过申请量和注册量,可以将行业品牌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趋势直接地反映出来。商标在实际注册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国内数据和国外数据以及马德里数据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将企业品牌化发展的状态和进度反映出来,实现注册,可以将其品牌建设和发展情况表现出来,利用国际和马德里注册申请的过程中,表明这个品牌在国际市场当中很活跃。

32商贸流通业的品牌建设现状

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发展程度如果是不同的,那么也会产生不同的知名度,因此品牌的基础就是知名度,可以划分成一般品牌和知名品牌两种类型,通常情况下,一般品牌都是在国内注册和申请,而知名品牌需要以驰名品牌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具体的衡量的标准。

从国内的视角出发,对于一般品牌进行分析,以上报数据和产业增加值数据为基础,对比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对这三个维度的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当前商标国内的数据是最大的增长量,但是其基础比较小,因此产生的增长绝对值也是比较小的。商品商标数据的增长速度比较慢,但是商品商标具有比较大的基础,因此也具有最大的增长绝对值。除此以外,服务商标增长数量的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平稳的。

实现品牌建设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以此为基础,从而促进行业经济更好地发展。如果行业经济不断发展并且达到一定的水平,也会加速发展品牌建设和发展,因此行业经济和品牌建设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良性循环地发展。服务业商标申请数量和注册数量不断增加,总体上是属于平稳上升的趋势。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商品商标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有关服务商标和商品商标之间并没有产生很大的起伏,增长情况也比较稳定。

总体来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和商品制造业的增加值没有出现很大的增幅,服务商标和商品商标的上升幅度比较小,和商品商标进行比较,服务商标的注册量和申请量都比较低,但是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来我国服务品牌具有比较低的发展水平,我国逐渐开始走入到服务经济的时期,不断增强服务品牌的建设力度。

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二者之间有关于增加值的比值通常都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商贸流通业和服务商贸之间的比较,其数据发展却存在着波动。针对品牌的建设,在服务品牌当中商贸流通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务品牌发展的起点比较低,发展得也比较缓慢,需要加强商贸流通业的品牌建设力度。

4商贸流通业品牌建设的特征

商贸流通业的国内品牌占据了服务品牌的一般数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服务经济,服务业占据全国的GDP总值已经超过了50%,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品牌和商品品牌数量比较仍旧非常少,我国服务品牌的发展发生了滞后的情况。

和我国的历史驰名品牌商标进行比较,商贸流通业的国内知名品牌数量非常少,只是占据历年驰名商标的25%,这些知名品牌通常涉及的都是零售业和餐饮业以及住宿业等,这些行业都属于细分行业,在批发业和仓储业等行业当中也存在知名品牌,但是数量仍旧比较少,和商品类驰名商标总量进行比较,服务类驰名商标只是占据了其中的1/10。

针对当前我国的商贸流通业仍旧没有实现品牌国际化,其相关的建设也是停留在服务业的平均水平上。服务品牌国际化的整体水平和商品品牌进行比较,只是占据其中的30%,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品牌国际化建设。

5结论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当前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就是实现品牌化,商贸流通业和消费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也要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努力。在当今的经济发展影响下,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品牌的发展水平无法将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满足,以此需要加强品牌的建设力度,在各个方面进行改善,树立良好的品牌经营理念,为商贸流通企业的建设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利用创新精神,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现存问题 改革走向

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商业改革起步最早,变化巨大,成效显著,但现存问题不少,必须深化改革,大力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趋势和特点

改革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改革开放以来“三多一少”有很大发展。多种所有制、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在继续不断发展,从而搞活了市场,活跃了经济,方便了民生。

多种业态并存,互补、竞争、共赢发展。业态就是商业经营形态,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超市、便利店等。早在2000年,有人说百货店会消亡,实际上优势互补,大中城市还要有百货店,只是其设备、人员多,经营成本高。各种业态要互相吸取优点,实现共同发展。

国内流通空间国际化。国际商业巨头进入中国,比如沃尔玛等,促进了国内消费国际化。生活方式和产品都国际化,进口商品增多。

流通产业信息化。一方面,传统商业得到信息化改造,厂家、商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网上交易;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很快。线上线下都在发展,并且在不断结合、融合。

连锁经营和“农超对接”在城乡广泛持续发展。连锁经营作为零售商业的主要形态,正在我国蓬勃发展。我国连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的8%-10%,美国占到60%,我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消费大变革,出现消费革命。特别是加入WTO以后,2000年以来,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调整优化,消费方式不断变化。如今人们日益关注安全消费、健康消费,追求绿色消费。中央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消费兴起,条件比较好的讲究个性消费,方兴未艾,潜力巨大。消费革命,要求商贸流通产业不断创新。

我国商贸流通业现存问题

第一,对商贸流通业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至今在全国各地“重工业轻商业”、“重外贸轻内贸”还是普遍现象,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工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弱,所以重视对外贸易。现在要改进,不能重工轻商,只注重外贸不关注内贸。外贸是内贸的继续和延伸,外贸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走出省界走出国门。前些年内贸未列到政府重要议程,人、财、物力投放少,讲外贸多,讲内贸少,总体上还未将其摆到重要日程上。现在理论上已清楚。1999年时任副总理吴仪,在上海主持召开全国流通现代化会议,明确提出现代流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卖方市场,商品供不应求,主要商品厂家具有话语权,消费者求助于卖方。改革以来商品生产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商品开始供大于求,现在卖方求于买方。在这种情况下不是生产决定一切,而是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流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要将商贸流通从末等行业转变为先导产业,现在已经形成了共识。

第二,流通效率偏低,成本过高。包含3个层面:一是商业资金周转缓慢,主要是指传统的流通业,不包括电子商务,流动资金周转平均一年2.4次,而发达国家年均20次以上,我国不到其八分之一;二是物流成本偏高,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前几年为21%,2012年为18%,还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美国只有10%;三是利润率偏低,商业低利、微利经营,由于百货店成本高,而电子商务也竞争激烈。2003年,我国企业500强中的连锁企业,利润率平均为1.06%,沃尔玛2002年为3%以上,差别较大。反映出我国企业利润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不仅物流成本偏高,整个流通行业费用偏高,我国商品流通速度慢,进入最终消费之前,90%的商品在流通环节,原因或者是环节多,或者产销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流通费用高,并最终加在商品价格上。据统计,流通环节的利润占商品总利润的四分之三。生产环节和零售环节利润偏低,是造成菜价偏高、而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

第三,农村流通落后,设施薄弱陈旧。其中较重要的原因是投入少。近十年来有了很大改观,但还不尽人意。农村流通落后,造成“卖难买难”,影响农村发展,影响农民增收。

第四,流通企业集中度偏低,散、弱、小。我国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大型企业和集团,即商业航母。我国上海百联公司集团、王府井百货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两家大型企业集团,武商集团也较大,但与真正的“商业航母”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本土化的“商业航母”还未真正形成。

第五,商业地产和商业网点建设重复,商业资源浪费严重。近几年来,出现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的问题,而十年前的情况是网点不够。最近十年,商业地产发展迅速,投资较多,造成地产资源、商业资源浪费。原因之一是调控管理没有跟上,宏观调控不足,规划不足,规范管理不足。还有一部分商业街名不符实,开始红火,之后疏于管理。比如西安西大街,被商务部命名二级商业街,原来希望仿宋代的建筑形成商业街。商业街不能过长,西大街不行,公交车通过,是交通要道,不利于商业街的形成和发展。全国许多地方存在“有场无市、有市无场”问题。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有实现的必要条件,达不到条件则可能无法继续发展。

第六,物流组织落后,尤其是区域性的大型的第三方物流平台落后。现在大部分厂家自办物流。专业化物流缺失。因此我国组织形式落后,物流成本偏高,2012年为9万多亿,占GDP18%。

第七,商贸流通秩序、市场秩序混乱。制假售假现象很多,有屡禁不止继续发展的状况,原因一部分是厂家商家缺少诚信意识,商业道德意识缺失。当然也与国家宏观管理、质量管理检测不到位有关系。缺少监测、检查的标准。

第八,电子商务发展很快,但规范缺失,法制缺失。不少假冒伪劣的产品转移到网络上销售,出现在网购中;电子商务竞争也较激烈,只能薄利多销。

第九,内贸的商业教育落后,商业人才培育滞后。1998年,当时全国财经院校撤去贸易经济专业,原来我国相关博士点是贸易经济学博士点,现在则改为产业经济博士点,只保留了流通经济研究方向。撤消专业之后,专业人员流失、资料流失,没有专门人才,国家取消投入,影响很大。1998年只有6所高校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经多方争取,2012年教育部决定恢复高校贸易经济本科专业,但其实际恢复建立需要时间和条件,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

商贸流通业改革走向

总体上说,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可归纳为五点:大力提高流通效率;引导生产发展;促进居民消费;加快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比如,就陕西而言,商贸流通业总体发展要求是,按照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商业功能区的需要,实现商贸流通创新发展,把陕西建成全国西部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产销一体化、传统与现代一体化(比如传统商业也要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新型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和服务功能。具体到改革的方向和策略,涉及面较大,择要提出以下几项:

(一)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具体包括四项:一是要建立工业消费品的现代流通体系。根据我国城镇化、调整流通结构的要求,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可带动农村的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包括加快城市流通设施改造建设,组织新的流通组织、业态,覆盖城乡的大商圈、服务网络。二是加快建立城乡对接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特别是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标准化、冷链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三是加快建立大宗商品流通体系。这是工业化深化发展的要求,对于煤炭、钢材、粮食、食油、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的大宗商品,建设有较强资源配置能力的现代交易方式和物流支持的市场交易平台、组织和基地,实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顺畅流通。四是加快构建内外贸一体的国际化流通体系。根据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深化引进来鼓励走出去,促进中外流通企业对接和合作,建立国际交易平台,形成内外一体的国际流通体系。加强国际采购、国外分销,建立展示中心、分销中心、营销网络,发展国外租赁业。

(二)大力提升流通现代化并推进流通产业创新

随着科技发展和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型流通用人越来越少,网络技术运用使我国的流通业正在摆脱传统劳动密集型特征,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转型。有必要、也有可能大大提高流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流通方式的转变,提高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实行流通产业的创新。具体包含7项:技术创新,以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为核心实行技术创新;以电子商务为引领进行交易方式创新;以连锁经营为先导进行流通业态创新;以商品配送为重点的物流服务创新;以绿色低碳为核心进行商业运行模式的过程创新;商业主体营销观念创新,牢固树立以消费者论为基础的市场营销观念;商业制度创新,含商业企业制度创新,商品交易制度创新,政府对商业调控制度创新等。

(三)着力培育本土化的大型流通企业或集团

现代流通必须有大型的流通企业。本文归纳为四点:一是要推进流通企业的并购重组和联合。大型流通企业的行程需要有联合,涉及内容很多,如改革产权制度、政策上部门的支持。要允许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强强联合,组建战略联盟,加强工业品联购分销,加强农产品分购联销,如陕西苹果最终通过供销社发展壮大。实行信息共享,实行错位经营。二是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型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包括公司治理。三是引导企业提高综合素质,包括人员素质、企业形象、企业理念提升,人员培训等。四是内外资企业实行平等国民待遇。

(四)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

此处强调四点: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弘扬商业职业道德;生产厂家严格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验,从源头上解决质量问题;严惩制假售假行为;加强流通法制建设和管理。

(五)发展商品流通的区域互联互通

此处包含两个方面,对内和对外。对内而言,首先大力发展省内各地区互联互通和省内外互联互通的交流合作。省内企业走出去,强调对外走出去,先走出省界。二是大力发展国内外联动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建立分销机构、展示中心、国外营销网络和物流网络。

(六)推进产业间融合发展

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商业体制改革要农商、工商、银商联合,但结果不尽人意。推进产业间融合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推进商业与农业融合比如实现农超对接,实现农业与批发市场企业的对接;二是推进商业与工业的融合,商业可以向工业生产领域延伸,订制、委托加工、参与产品研发设计,也可以与工商企业签协议;三是发展内贸与银行的融合,解决融资问题,取得银行支持,加快资金周转。银行的支持很重要,理论上讲,商品流通是借助货币流通实现的,货币流通通过商品流通才发挥作用,正因为货币流通内外交流才发达,才有人民币跨境结算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四是加强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文兴商,以商兴文,进行文化产业与商贸流通结合;五是加强商业与旅游业的结合,通过商业发展旅游业,旅游带动商业餐饮业,使本地优秀文化走出去。如陕西省在商旅文结合方面大有发展潜力,政府应将其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7篇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物流配送;物流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022

1山东省商贸流通业物流配送现状调查背景

我国商品的流通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物流环节的种种弊端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作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课题组成员,我们利用暑假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及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山东省境内的部分普通商贸流通企业进行了调查,希望能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冲破瓶颈出一份力。我们的调查主要以济南、临沂、德州等城市为主,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份,共涉及食品副食、医药、土特产、化妆品、烟草、矿建材料等行业。其中食品副食类占575%,医药类占155%,化妆品占10%,还有少数烟草、矿建材料、家用电器等。

2山东省商贸流通业物流配送环节存在的问题

21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落后,装卸搬运作业以人力为主

在我们所调查的商贸企业中经营模式包含了批发、零售、连锁和,其中有75%的企业选择零售这一经营模式,批发占15%,连锁大约有5%,还有一部分商店采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经营方式。在小规模的零售商店中,经营者并没有意识到物流配送环节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重要影响。在运输方面他们所谓的“货车”大多数是由面包车改装而来的,显然这并不符合标准,并且运营车辆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有114%的企业运营车辆的利用率在20%以下,有164%的企业运营车辆的利用率在21%~50%,约有492%的企业运营车辆的利用率在51%~70%,少数企业的运营车辆的利用率在70%以上。较低的运营车辆利用率给企业带来了运营成本上的负担。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商贸企业中有70%多的企业是以手工作业为主,有23%的企业为机械化作业方式,自动化无人作业的运作方式在我们所调查的企业中是不存在的。

22信息化水平低

在信息技术方面,虽然我国许多的零售商店都配置了条码设备和POS机,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仅将它们作为前台收银服务和代替手工录入的工具,忽略了这些电子技术所反馈的顾客消费数据所显示的信息,也更不可能做到用这些数据处理的信息去进行决策和企业管理。这些零售商店订货取货都是靠电话联系,缺货时给供应商打电话,供应商就将货物送到家门口,虽然服务到位,但货物价格比起以前有所上涨,这无疑是物流运输成本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必然会引起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收益。

23物流配送管理观念落后,经营者物流配送意识薄弱

物流配送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引入时间不长,许多零售业经营者对此认识并不深刻,在调查过程中,问卷中有的问题会涉及稍微专业的知识,很多零售业相关人员不能准确理解我们的问题,这也给我们的调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做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有一个经营者向我们吐露了她的苦恼,她是一个以销售新鲜蔬果为主的零售业者,她告诉我们她已经开了4家同样类型的超市,虽然算不上大型连锁,但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她本以为经营效益会随着店面数量的增加而上升,可没想到效益会有缩水的趋势。通过了解我们发现,该超市的进出货环节都是由自己来完成的,现已有四辆货车供进货使用。他们只重视前台门店的扩张,忽视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不断追求规模的扩张,却忘记了自己在物流配送方面不擅长的弊端,盲目地在劳动力、设备、运输等方面投入,占用了周转资金,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抑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24物流配送缺乏标准,配送方式呈现复杂化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有573%的企业在考察物流效果时将物流成本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才考虑作业质量和物流服务。零售业经营者在选择配送方式时把成本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便很难保证配送的质量及配送是否符合标准,这一情况更加剧了物流配送的混合化与复杂化。零售业经营者对这一现状也很是无奈,其中有62%的经营者对改变这一现状抱有很强烈的愿望。由于国内零售超市在经营规模、经营产品的种类、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国内商贸企业配送方式的复杂化、混合化、无标准化。

25库存周转时间长,物流成本高

烟酒类的产品库存周期较长,送货频率较低,但像奶、矿泉水、副食类的产品销量较大,送货频率相对较高,很多零售超市经营者反映销量较大的这类商品在缺货时不能即时满足需求。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不能进行信息的即时的交互,也可以归结为信息技术的不充分利用。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74%的零售商店的部分商品的库存时间能在10天以内,约有20%的零售商店的商品库存期在10~20天,有33%的企业的商品库存期在20~30天,有38%的企业商品库存时间在一个月以上。在物流成本方面我们发现有24%的企业在货物运输方面所花费的成本占到营业额的10%以下,58%的企业物流成本要占到营业额的20%,甚至有的企业的物流成本要占到营业额的20%以上。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商贸企业绝大多数是小企业,一次所需要的货物量较少,配送次数多,这也是造成物流成本较高的原因之一。

26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

商贸流通关键是解决物流的问题。而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商贸流通业的从业人员普遍不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大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从业者缺乏专业的物流知识也对我们开展实地调查带来了不利影响,对于库存、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等相关问题,需要调查人员作出很多解释他们才能作出回答。

3山东省商贸流通业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建议

31合理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统筹规划,加快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交易批发市场的物流服务设施,对按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给予资助,引导物流园区按规划建设。

32建立和完善物流标准

我国在促进和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和参考其他国家的已定标准。这种方式既能加快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步伐,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33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

我国虽然自2000年起至今数百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但由于物流业低端、粗放,很多高校的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物流业,这也加剧了我国物流人才供需的矛盾。我国的物流相关资格证认证体系,还需要在实践技能考核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34采用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与共同配送模式

专业化物流能够使企业更加高效率地开展各项活动,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共同配送能有效提高车辆的装载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提升商业物流环境,进而改善整体商贸流通体系的效果。

35采用先进物流技术不断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企业要不断提高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库存控制及时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系统。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商贸流通服务业 前沿报告 六大新发现 十大新主张

报告摘要(上)・六大新发现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平衡对外贸易都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种种结构性矛盾也很难再久拖不决,经济增长动力已别无选择,只能更多依赖国内、依赖消费。但是,要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加快我国经济转型,还面临许多深层障碍的困扰。在这种大格局下,将目光转向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寻求宏观经济层面新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合理的选择之一。其中,从商品流通领域入手,能否解决或促进解决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重要思路。

众所周知,按照现行统计框架和口径,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服务业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行业。但公众不了解的是,在现行国家统计口径之外,第一、第二产业还存在众多生产企业、经济组织自行设置的同样专业化的采购、分销和物流机构,拥有巨额的人财物资源。究其社会分工的性质,也应视为商贸流通服务业,但目前还大都疏于识别、统计与核算,并致使大量商品流通活动难以进入现行政策设计的视野。我国商品流通已具有庞大规模。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7.2万亿元。与此相对应,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4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全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60万亿元,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从业人员达1.39亿人之多。这些数据还将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不断刷新。探寻这些天文数字背后的含义和趋势,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本报告的主攻方向。

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对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评价不够完整准确,主要表现是偏重于直接影响力(因为比较直观),而低估了其间接影响力(因为比较隐蔽)。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注重测算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如增加值、直接就业、提供利税等等,其间接贡献(外溢效应)却没有真实完整体现在统计数字之中,从而大大低估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和总体贡献。这个研究思路和新的发现,对重新认识现代服务业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商贸流通业影响力,特别是间接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节约社会成本及吸收转移劳动力乘数效应等方面。

我国制造业的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而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趋势也最为明显。第一,流通业影响力可以缓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第二,流通业影响力可以优化制造业区域分工。第三,流通业影响力可以促使制造业节能降耗。第四,流通业影响力可以提升制造业国际地位。第五,流通业影响力可以强化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注商贸流通服务影响力不断增强趋势,特别是其间接影响力贡献增强的趋势,具有极强的政策含义和战略性启示。以往只是看到了商贸流通领域充分竞争的一面,片面强调其市场性,而忽视了其间接影响力公益性贡献的另一面,因而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多有亏欠”。为使这种功能得到可持续发挥,应当合乎逻辑地将充分发挥其间接影响力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以使得这种外溢效应得到适当、合理的补偿,使得这种服务能够延绵不断地为社会造福(举一反三,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对各种服务业领域都具有普遍意义)。

除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一基础性的新趋势之外,还存在新世纪“经济节奏较量加剧”的新趋势;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呈井喷式发展的新趋势;商品生产采购销售与提供服务相互融合的新趋势;供应链向金融与商贸融合主导型转变的新趋势;商品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的新趋势;等等。

其中,动态化的“新财富观”最具有战略启示。按照这种新财富观,就不仅要看我国每年生产了多少物质产品,更要看这些已经被生产出来的产品中有多少是真正处于实际发挥效能的状态,即看“有效产品率”的高低。社会财富存量既定以后,货畅其流,消灭耽搁迟滞、库存积压和断档脱销,努力使所有经济环节和领域趋近于“流畅平滑”、最为经济合理的有效状态,就是社会财富实际效用和总福利的真实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和人民生活得到实惠;反之,则是社会财富实际效用和总福利的虚假增长。假如缺乏动态化的、关注存量效能的“新财富观”,践行科学发展观就仍然是不完整的。

新世纪新主题是“经济节奏的较量”,是经济社会向加快节奏、减少耽搁迟滞的流通领域“投小钱、找大钱”。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储备信息正在取代储备商品,能力储备正在取代实物储备,高昂储备成本有望快速消失。互联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呈井喷新趋势,深刻而迅速地改变着商贸流通业的整体面貌,以往被简单定义为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正在向高技术含量和高资本投入的现代服务业转变。高端技术和专业管理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商贸流通服务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大瓶颈。据此推测,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将彻底改变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传统格局,引发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并迅速改变原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金融与商贸业的融合发展,仓单质押、融资担保等等大大增强了商贸企业的融资能力,加快了资本周转速度,推动了流通创新。大销售商已越加占据供应链的中心地位,产供销和金融呈现出了紧密型供应链战略联盟。目前,类似于浙江物产集团、销售额上千亿元的批发商在我国工业品生产资料流通中有六家,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6家。而金融业加盟,将使商贸业如虎添翼,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将更容易得到金融支持,实现流通创新,并有希望成长为类似于日本商社的综合经济体,逐步形成金融与商贸联合主导的供应链。在新时期大型流通企业和金融融合发展的战略要点是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培育、掌控上游制造商,增强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促使市场成交额向现代大批发商集中,从外延数量扩张阶段转向内涵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流通成本动态最值得注意。与产品生产―流通时间结构相对应,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结构也在发生趋势性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低附加值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下降,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即在产品最终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绝对超过生产成本,例如煤炭产区的坑口煤成本已经低于后续的运输成本,大品类蔬菜生产成本低于运输成本等。二是高附加值商品生产成本相对下降,流通成本相对上升。即这类产品流通成本虽然没有绝对超过生产成本,但在最终销售价格中的比重,却是上升的。三是在流通成本中,商流成本所占比重下降,物流成本比重上升。四是在物流成本中,仓储和管理成本所占比重下降,运输成本比重上升。流通成本上升,表明实体经济中综合成本的基本结构发生了趋势性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从体制和政策视角看,流通成本还可以划分为经济性成本与体制性成本。前者属于流通领域正常经营活动中所必然发生的成本,属于不可避免、需要补偿的合理成本;后者则是由于管理体制和政策缺陷引发的不合理成本。前者是设法降低的问题,后者是坚决剔除的问题。

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成本变动趋势最为明显。目前总的情况是,农产品蔬菜价格总会有一时的短期波动,而经营蔬菜的批发商、批发市场和“农超对接”中包含的经营成本、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却是刚性的,不但难以降下来,还将继续上涨。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农民“卖难”与市民“买贵”并存,产地菜价大跌,而销地价格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商品实体的空间转移(储运等)难成虚拟,流通电子化降低商流成本的能力,远远大于降低物流成本的能力,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减排成本刚性上升势头难以扭转;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生产的相对成本趋低,但流通的相对成本趋高,生产时间较短,但流通时间很长。因此,发展现代流通业,缩短流通耗时,降低流通成本,不仅关系到流通业本身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而深化体制改革,彻底铲除流通过程中的体制性成本理应是今后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报告摘要(下)・十大新主张

本报告从商品流通和商贸流通服务业视角,提出以下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长远的十大前瞻性的战略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商贸流通服务业深度参与“转方式、调结构”战略

转变发展方式的要害是率先转变调整结构的方式。市场调节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参数调节、商务机制调节和中介机构调节。正因如此,我们发现服务业不仅是一个“产业”,还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人格化”、“产业化”表现,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市场运行效率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商贸服务机制的调节作用。倘若“调结构”的方式、特别是实体经济中制造业“调结构”的方式不能率先改革,那么十二五规划关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诸多目标就有可能再度落空。

(二)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先导战略

围绕战略重点,最重要、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就是按照“大部制”的思路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在转变职能基础上实施商贸流通服务业相关管理机构重组。

(三)商贸流通服务业新思路促消费战略

促进消费增长要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化解”,两手不可偏废,尤其需要根据收入增量有限而购买力存量巨大的突出特点,充分发挥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提供消费便利,改善消费环境条件,加快释放收入―消费能力的存量。鉴于我国已经进入高度依赖国内居民消费的时代,促消费必须理清思路、寻求战略突破。坦率而言,虽然促消费已谈论多年,但仍可发现这种谈论“跑题的多,扣题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权宜之计多,长效机制少”。无论收入增长是高是低,总是个既定的量。因此,促消费贵在出实招。在增收措施既定和收入增长既定条件下还能做什么?这才是出实招、出奇招、可操作的关键思路。实际上,这些年确实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该做的似乎都做了,再煞费苦心也想不出更多更好的“招数”了。但调研发现,我国促消费还有潜力,甚至还有死角。在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增加收入的同时,着眼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对促消费长期战略还可以具体细化为有针对性的很多“实际招数”。例如,针对城乡诸多购物不便而抑制的消费潜力,实行“消费便利进万家”举措;针对几亿农民变市民的消费新特点、新动向实行“新市民实惠消费”活动;以及“安全诚信促消费”、“节能环保促消费”、“网购实体化促消费”、“高端产品促消费”、“关注农村留守群体促消费”、“反垄断促消费”、“库存(积压)家电产品半价促消费”等等。这些举措不仅将会收到立竿见影的近期实效,而且也是带有战略性的长效机制。

(四)商贸流通服务业公共财政支持战略

应明确将“优惠政策促进型”政策思路设定为长期战略而不再是权宜之计,要以财政补贴为后盾,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保民生、促消费、转方式、调结构等多向性影响力。

(五)走出“中等规模陷阱”大型企业成长战略

商贸企业经过一段外延式的扩张之后,已经进入相对徘徊阶段,掉入了“中等规模陷阱”。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原有的片面追求外延、粗放、数量扩张的增长势头难以为继,如何突出重围,开创大型化、集约化、内涵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新时期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六)零售业主营业务回归战略

从“自营”到“联营”,从“零售商”到“零售服务商”,在现阶段有其生存土壤,有其优势、特点,否则早就夭亡了,更不可能普遍存在。零售商的服务租费只要大体属于竞争性的行业平均水平,也有其合理性、合法性。但它是市场发育特定阶段的暂时现象还是代表未来的主流方向?目前似不便过早下结论,需要尊重实践标准,持续密切观察分析。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指出它明显存在的硬伤和弊端。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回归主营业务、重建大型企业规模化、高效能、低成本的流通渠道是今后的一项战略任务。假如“开店的不做买卖,做买卖的不开店”成为普遍长期现象,有实力零售商的主要注意力和主营业务发生蜕变,纷纷“自废武功”,则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灾难性后果。放弃自营的主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零售商主要注意力长期大面积不放在做买卖上,的确有不务正业的失职之嫌,就好比工人不做工、粮农不种地、公务员不上班、学生逃学、士兵开小差。零售商大面积普遍“失职”、“塌陷”终非长久之计,需要亡羊补牢、探寻良策。告别卖方市场后,我国应从战略高度,探索在买方市场环境下,推动主营业务回归,重建大零售商自主渠道的新途径。逐步形成“自营业务为主、提供服务为辅”(也即自营为主,联营为辅)的新格局,努力使两者保持适当比例。

(七)批发业微观基础转型升级战略

突出问题是:“市场大,商人小,秩序乱,隐患多”,工业品批发业依然严重滞后,困扰了国民经济的高效安全运行。这一强烈反差是中国工业品批发业滞后的症结所在,也是长期以来批发体系发展思路“重数量、轻质量”,“重场所建设、轻主体培育”所导致的必然后果。新动向显示,加快摊位商向公司制企业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司化转型的比率有所提高。在成千上万的摊位商中,有相当一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已经“发达”起来的个体摊位商认为,像以往那样为了偷逃税款而失去“大生意”,已经远不如堂堂正正开公司更“划算”。 要因势利导加速摊位商向公司化转型的进程。

(八)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战略

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时机逐步成熟,需要将其纳入节能降耗、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总盘子”。将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化流程和大幅度降低传统制造业的物流成本作为重中之重。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是健全体制机制,理顺利益关系,降低税费负担,增强营运能力。当前尤其要坚决制止各地采用违背物流规律的做法“大办”物流产业的倾向。

(九)商贸流通能力向海外延伸战略

就服务贸易中的商贸和物流业而言,我国在海外的商业存在是逆差,是赤字,国际影响力是负数。长期以来,特别是持续的经济危机使人们更深切感到,自主渠道就是收入,自主品牌就是利润,渠道安全才有经济安全。在国际商品货物贸易市场上,我国是举足轻重的头号产品出口国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国,但为什么总是“买啥啥贵,卖啥啥贱”,“剪刀差、里外里”地给贸易对手“无偿献血”?为什么贸易对手不但不买帐,还回过手来威胁对我实施“反倾销、反补贴”,指责我是“血汗工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缺乏海外的商业存在,在国内外没有足够强大畅通的自主购销渠道,价格话语权和采购分销渠道这个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

从战略角度看,自主渠道向海外延伸将给我国带来巨大利益。我国需要反向思维,以自主渠道、品牌建设为中心,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在下一个30年,应努力实现传统工业资本主导向商业资本主导转变;外资主导的流通渠道损毁正是我国商贸和物流企业“走出去”,抓紧培育自主分销网点来取而代之的重要契机。从长远看,我国巨大的商品输出必须同巨额的商业资本输出相匹配。只有这样的外贸战略和政策才是完整的,服务贸易逆差才有望根本扭转,有巨额效益的商品出口才可望回升。

总体而言,要抓住机遇构建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商贸物流渠道体系网点,实施国外抢滩、国内整合的“两头扩网”战略。我国应顺势走出陈旧的“传统制造业思维”,牢固树立“流通渠道同样是稀缺资源、是经济命脉”的新理念、新思维,充分发挥商贸和物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抓住战略机遇期扩大我国在海外的商业存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改变世界的商业版图和国际分工,促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世界服务贸易新格局。

(十)农产品市场反周期调控战略

农产品市场是动态连续的过程。在市场信号强烈拉动供给的时刻,政府信号不要加码;市场信号明显减弱的时刻,政府信号应该加码。迄今为止,总是做反了,结果是两头花钱。极为强烈的高菜价信号预示着大宗蔬菜供给注定将接踵而至,这就是市场规律,但主管部门却总是很不合时宜地出台“顺周期”的刺激政策大肆鼓励。违背市场规律的结果,就是“政府加市场”,共同造成极为夸张的放大信号和强烈误导,造成蔬菜种植面积的瞬间叠加。这才是蔬菜过剩的真正原因。而将蔬菜如此大面积过剩、集中上市的责任一概都推给“气候原因”,显然是说不过去的。殊不知,瞬间叠加的种植、供给,就已经酝酿着下一次农产品供给过剩、价格瞬间大跌、种植面积瞬间萎缩的结局,如此循环不已。

几十年来,顺市场周期调控的政策思路是市场剧烈波动的直接原因之一。我国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绝不仅仅是“分散小生产闹的”,事前掉以轻心、浑然不觉,事后仓惶上阵、过度反应的政府调控也很“给力”。在这种场合,政府对市场调控已降低到了菜农、果农的水平。因为,当菜农、果农发现“菜多了、果多了”,大面积过剩了,有关机构才跟着“发现”。

第9篇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抓好商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多次召开局务会分析当前商务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研究解决商务领域安全生产难度问题,部署商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重新调整了区商贸流通行业安全生产专门委员会,下发实施《市区商贸流通行业安全生产专门委员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

(二)积极落实安全生产工作部署

今年年初,我局印发了《商务局2019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及时部署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并根据商贸流通专委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成员单位的各自监管职责,分成4组定期不定期开展监管检查全覆盖,要求各镇街、开发区做好商贸流通企业消防、液化石油气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情况,并根据前期排查结果对商贸行业重点领域和检查问题隐患集中单位组织抽查和回头看。

(三)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查

一是加强安全生产日常检查。我局成立以局长任组长,其他同志为成员的检查组,采取季度检查形式,对各镇街商务领域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作进行检查,督促镇街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认真开展本辖区商贸流通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印发了《区商务局关于开展餐饮场所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治理工作的通知》、《区商务局关于开展餐饮场所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百日攻坚”专项整治的通知》等文件。

二是开展石油流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专项检查。主要涉及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情况、企业应急管理情况等。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我局随机抽查了部分成品油经营企业,开展了石油流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专项检查,检查镇街共计16座加油站(点),列出问题清单10余项,检查中未发现重大隐患。

三是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我局印发了《区商务局“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消防安全执法检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开展了消防等重点行业专项检查,完成了市燃气市场“百日攻坚”整治第一阶段工作。

(四)强化安全生产学习宣传培训工作

我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学习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和微博、微信等宣传方式,结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各生产经营单位和广大职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经过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商务企业人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商贸流通领域范围广,网点分布多而散,镇街经发办身兼数职,无人专门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二是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意识不强,安全管理知识缺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安全投入不足,对排查出的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三是部门监管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商贸流通监管涉及安全、质检、消防等各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大力协作,作为商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手段。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安全管理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狠抓各项安全工作和措施的落实,确保我区商贸流通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