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三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2023-02-01 04:50:10

导语:在初三学习经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三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兴趣;提问;探究;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84-02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学生从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学生容易受其它各科的知识基础左右他们对学习化学的态度。要让初三的学生不对学习化学有恐惧感和莫生感,上好第一堂课非常关键,当然了,以后的课同样重要,学生才能对化学有兴趣。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化学老师产生好感。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每年面对新一届学生,要让自己的学生清楚我们是一名优秀的教学能手,是一位值得学生信赖的好朋友。下面我从我的教学经历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做一个受学生尊敬和认可的化学教师

要让学生对老师从心里尊敬和认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我认为被学生尊敬和认可,应该具备一些条件:1、要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2、要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对各学科知识都应有所了解;3、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4、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特别是要有幽默的语言风格;5、让学生感受真爱。

只要学生感到,老师能平等的学生,有和学生一样的兴趣爱好,有幽默的语言,丰富的知识和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就会对化学老师产生好感,就会对化学课感兴趣。

二、深入了解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很多学生实际上很盼望和老师交朋友,这也是我多年来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习不是很自觉的,积极性不高,但我发现,通过平时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通过引导和鼓励,平时对他们多提一些问题,逐渐增强学生自信心,慢慢地对化学就有了一些兴趣了。同时,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浓,多几个疑难点解决不了,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很重要。怎样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是教师应多思考的问题,不能仅仅帮学生解答问题,更应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总是觉得一知半解,对原子结构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的关系搞不清,这时老师就要用形象的表述说出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中电子数的变化情况。还有,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难记,可以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每节课有意识安排一些学习中所涉及的元素符号,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熟记的目的。化学中可尝试多种方法进行记忆,如读音识记法:比如以下几种元素表示可用此法(钨w,钠na,锂li,锰mn,钛ti,氟f等);形象记忆法:如:硫s可形象的记成弯弯的流水,钾k(可形象的用手形表示剪指甲),金au(设想在看到地上有金子时会发出“哎呦”的声音)。这样既让学生记住了元素符号,又活跃了课堂气份,使学生在本来觉得枯燥的化学用语学习中产生快乐。通过老师的指导,把难点突破,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知识,进而增强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上好每一堂课化学课,让学生保持兴趣持久性

上好每一堂化学课是让学生保持兴趣的前提条件,怎么才能上好每一堂课呢?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1、营造竞争性、趣味性课堂,激发学习的动力。上好一节课能让学生感兴趣,但有的学生的兴趣持久性不强,这就要求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上好每一堂课。初中化学课程中有一些知识是纯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无味,比如化学用语,在探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记忆比赛,或进行各种知识接龙游戏,增加课堂气份,从而达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2、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比如在探究氧气的制取及检验时,我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一种方法是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另一种是用加热方法制取。在检验生成的气体时,我各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支试管中,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试管内木条复燃,另一试管内木条未复燃,而且熄灭了。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就上来了,我就让学生分析原因,甚至还可让学生改进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还要学生自己多做分组实验。实验时学生的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可让学生对真金与黄铜进行鉴别;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探究鸡蛋壳的成份;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3、积极开展课外实践课,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吸引力的,这样既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已学的化学知识和体会化学知识的用处和价值。化学课外实践课的内容及方式是多样的,常用的方式有“化学谜语竞猜”、“化学魔术表演比赛”、“相声表演”等等,可不定期的举行。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耀畏.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兴趣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3 (P22-23)

[2] 王新栋.情感、兴趣、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究[J].中学化学,2007/6 (P5-6)

第2篇

一、排版上章节注重内容丰富

旧版教材中,初二物理上册共五章,分别为: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新教材则有六章,分别为:机械运动、声现象、物体变化、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质量及密度。很明显旧教材内容相对较少,新教材则较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省时高效的学习,这对于那些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考验。物理学共分五大部分:力、热、声、光、电。旧版教材先讲了声、光、热,将电放在最后一章,目的是为初二下册的电学做铺垫,力学则全部放在初三。

新版教材第一章、第六章都是讲力学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初二下册将会讲力学,而将电学放在初三。以往的学生在学到电学时,绝大部分都会觉得学得很吃力,刚到初二下学期就对物理产生了害怕和厌学的情绪,即便到初三学到力学时,感觉难度降下来了,仍会对物理有抵触情绪,严重的影响了最终的成绩。新教材把相对较较容易掌握的力学放在了初二,正是考虑到以上的因素,以人为本,充分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二、内容上注重由易入难、循序渐进

第一章机械运动从速度、时间和路程入手,这是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做的,放在第一章即可以让初学物理的学生明白物理和数学一样属于理科,还可以不至于让初学物理的学生感觉陌生,产生畏难情绪。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还可以作为后面第三章温度计读数和第四章、第五章光学中刻度尺的使用做了铺垫。这比旧教材考虑的更周到一些。“声现象”这章把旧版中专门设为一节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改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节后科学世界。学生本身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在学了本节后自然会想到我们人又是怎样听到的呢?如果按旧教材的排版,学生等于又学多了一次“人耳”,这就多此一举了,从这一点上看新教材的安排就更具有学科渗透性。将“声的利用”这节放在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前面,也是非常符合人们的惯性思维的。课本将“物态变化”这章放在了“光现象”和“透镜及其应用”的前面,学生就可以有一个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新教材中细节变化最大的就是添加和改进了很多图片

有紧跟时代步伐的,比如:目录中图8、图10、图11、图13;声现象这一章第一节的开篇就是两位正在表演古筝的穿着华丽、装扮时尚的女生,而旧版中这节的开篇也有涉及到人发声的,那是两位女生在上音乐课;本章第二节的演示在旧版中仅有示波器,新版中加进了电脑;乐音和乐器中,也加进了大型乐器演奏的现场画面;声的利用这节中添加了汽车使用雷达倒车、医生使用B操检查、超声波清洗眼睛;物态变化这章的体温计这节中,加进了热电偶温度计和测温枪的图片;平面镜成像这节有塔式太阳能电站、利用太阳灶烧水等等,都是我们近些年来科技日新月异进步下的新生事物。可见我们的教材编写委员们在收集图片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还有些图片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的。

比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的想想做做,特意补进了一个学生将耳朵贴在桌子上,学生一看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了;在”声的利用”这节讲到次声波时,新教材加进了火山喷发的图片,学生看后印象非常深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汽化和液化”这节的课后又加进了两个生活实例,既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如何解释,也是生活的小窍门,这体现了我们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出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学到知识;STS(科学、技术、社会)有一个介绍水循环的,其中有一副天山的图片,雪山湖泊真是人间仙境,与另一幅龟裂的稻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情感上提醒我们的下一代要珍惜水资源;在“透镜及其应用”最后一节的最后加进了探索宇宙,很巧妙的把物理和天文结合在了一起,等等。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节使得整本书乍看一下,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总之,这次的教材改编对于我们物理学科而言意义重大,十一年的努力与经验总结,才成就了今天,但这不是结束,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往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愿我们的物理学教育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一天趋于完美,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用的人才。

第3篇

1.导语: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教师普遍存在观念落后陈旧的问题,而随州·曾都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区,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局。农村中学的教师大多数认为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较时,显得基础薄弱、自主探究的能力低、视野窄等多个问题,教学还得沿用老方法,主要以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课、练习直到加班加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而教学本身就是统一的实质性的交往,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种互动,更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本课题将研究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转变教学方式,转换自身角色,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实施有效教学,为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本课题重点针对随州·曾都这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和农村中学现状,而提出有效“导学”这一个教育理论。

而本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这个新视野指的是两个转变:(1)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又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2)教学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这意味着从为掌握而教向为发展而学的转变。

2.有效“导学”的基本概念

2.1有效。

指通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其有三种不同的意义:(1)有效率,即较少的教学投入取得最好的教学产出。(2)有效益,即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3)有效果,即教学活动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

2.2导学。

学生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个性充分发展,主体学习良好。

本课题的“导学”主要从4个不同方面进行:

(1)自学“导”研:就是要使学生会学习,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会研究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公式、定理、问题等。对于如何研究,教师要引导,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证明猜想,引导学生自学,弄清知识框架,包括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2)解决“导”思。“解决”是指运用新发现的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问题“导”入新课,有明导与暗导之分。明导即直接引入一个具体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要用到未学知识,由此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暗导即是通过设计一种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感知、实验等,再由问题导入新课。

(4)发展“导”新。这里的“导”主要是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全方位思考问题。每一件事情,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都有不同的说法。

2.3有效导学。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核心要素。要让课堂教学做到有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作用,同时充分协调两主体之间的关系,从着力于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着眼于“有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效导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是导学的主体,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和发现学习过程。

3.“有效导学”研究的目标

3.1.理论发展目标

探讨与农村中学实际现状相适应的,能有效提升师生课堂生命质量的有效导学机制;同时,通过课题研究能丰富有效教学理论,揭示有效导学里,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3.2学生素质发展目标

在教师创设的“问题解决”情境中,以教师的“导学”为次之,以学生的发现学习为主,着重激发学生的发展思维力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有效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3.3教师素质发展目标。

通过探索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对“问题解决”在中学课堂教学中适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理论水平。

4.有效导学研究的依据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自主发展理论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马克思认为人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自己的主动积极的努力去实现全面发展,因此他主张要用人自身的尺度去衡量其全面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新课程理念是本课题的学科教学理论基础。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使学生主体对知识客体的认识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的自主建构过程,是学习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3)“有效教学” 理论是本课题的指导思想。有效教学的理念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得教学科学化运动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目前已经成为中外教育共同关注的话题。

5.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导学”模式的研究

(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3)有效导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4)有效导学的评价机制的研究

(5)农村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调查研究

(6)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特征及其策略的研究

(7)有效导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

(8)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与实践的研究

5.关于“有效导学”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者”(学校领导、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还将具体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课题实施前对初一新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调查,从调查报告中,根据实际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有效导学的情况,以调整研究步骤和方法。在课题总结阶段,对初三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调查,与初一时调查进行对照分析。

(2)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课改新鲜经验和课程标准,认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和有效教学的相关文章,从而积累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3)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定期总结体会和做法,经常检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中途召开一次中期汇报会,交流各学科研究成果和心得,最后阶段做总结反思工作和好成果汇集。

(4)专题研究法。通过开展教研组研讨、各种类型课堂、案例分析、论文交流等活动、学术沙龙、教学评价,对上述研究内容的八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6.研究的步骤与成果形式

6.1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和启动阶段

主要任务:进行课题论证、规划,筹备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研究队伍,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2)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开设研究课,撰写研究课例;以各级子课题为单位,成立各学科研究项目组;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完善研究方案,深化研究进程;开展课堂教学调查,研究有效导学各因子的内在联系。

(3)第三阶段:总结与鉴定阶段

主要任务:各级子课题汇集研究成果,研究成果鉴定,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系列,最后进行总课题成果鉴定。

6.2 研究成果

(1)实践成果:有效课堂导学课堂教学展示。

(2)理论成果:论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