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学专业

时间:2022-08-26 19:48:38

导语:在经济学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学专业

第1篇

1、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岗位有银行从业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对外贸易人员、经济预测、分析人员等。

2、经济学实用急需,就业前景较好。产业经济学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大背景下即便走向世界也有说服力。它主要通过讲述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经济指标、基本方法,具有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的某些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因此就业面相对来说比较广。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审计专业不属于属于经济学类,而是属于管理学。

审计学主要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及各单位的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从事审计工作以及在学校、研究单位从事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审计学是一级学科管理学的下分专业。审计学主要的专业课程有: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税法、管理审计、财务会计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案例;机会成本;市场失灵;产品差异化

一、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近几年非常崇尚的一种教学方法,无论是看似枯燥的基础理论课,还是实用、生动的应用性课程,充分而恰当的使用案例教学,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上课有兴趣,教师授课有积极性。但本文试图以在学校所见、所闻,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明,案例可有可无不是非用不可,案例可大可小只要能说明问题,即案例教学法也是要“适可而止”。

按照吴安平等的说法,教学环节可将案例分为三种类型:(一)课堂引导案例。此类案例以教师讲授为主,重在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发挥烙印、理解之功能;(二)课堂讨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应用,发挥培育素质和能力之功能;(三)课外思考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发挥巩固、提高能力之功能。案例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使用。下面就以课堂上的案例来说明课堂引导类案例的“锦上添花”作用。

二、不同课堂的教学安全

(一)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

1、讲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时,我们知道“看不见的手”就是指市场机制或市场中的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着生产者向“有利可图”的产品去,也会引导着消费者向“物美价廉”的产品去;而“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经济的运行进行干预。两只手的作用在哪里,上课时我给学生打了一个比喻,就像一个人走在分岔的路口,“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着他走正确的那条路,而“看得见的手”则是提醒他路上哪里有陷阱,甚至何时要“悬崖勒马”。

2、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我们知道“机会成本”就是有诸多选项时,当你选择一个而放弃其他时,所损失的那个最大收益。就可以结合学生读大学之前,高中毕业是选择就业还是读书来解释。机会成本就是当你选择读书而放弃了就业,那你获得了知识,就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收入;而你选择就业而放弃读书时,那你获得了四年工作收入,同时也失去了读书四年,充实自己的机会,当你选择一个时,这个被你放弃的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3、比如在讲授“市场失灵”时,“市场失灵”通俗点说,就是市场机制所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现象。课堂上就可以引用经济学家庇古和斯蒂格勒的故事来说明。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田,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二)在产业经济学的课堂上

1、在讲到产业结构中“产品差异化”时,“产品差异化”就是通过价格、包装、广告、促销及产品本身等来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认知,形成忠诚度,从而企业可做大,进而形成垄断。而今,广告是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重视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收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来形象的了解企业通过广告说明产品的差异化。

(1)产品构造——“好电池底部有个环”,南孚电池通过“底部有个环”给消费者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让消费者看到那个环就联想到了高性能的电池。海尔“转波”微波炉的“盘不转波转”也是在通过强调结构的差异来提高产品价值感。

(2)产品功能组合——组合法是最常用的创意方法。海尔的氧吧空调在创意上就是普通空调与氧吧的组合。白加黑也是一种功能的分离组合,简单的功能概念却造就了市场的奇迹。

(3)产品设计——摩托罗拉的V70手机,独特的旋转式翻盖成为其最大的卖点。

(4)事件概念——相信全国人都知道海尔的“砸冰箱”事件,直到多少年后,海尔还在不厌其烦地经常拿出来吆喝几声,该事件为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立下了汗马功劳。

(5)创意概念——“农夫果园摇一摇”,“乐百氏27层净化”,“金龙鱼1:1:1”都属此类型。

(6)服务概念——海尔提出的“五星级服务”也为其“真诚到永远”做出不少的贡献。另外还有“24小时服务”、“钻石服务”等都是不错的服务概念,在加强品牌美誉度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在讲授“产业管理”时,在课堂上,可以把近段时间以来,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引用进来。2010年4月份,国家对房地产市场上银行放贷做出了规定和指引。9月底,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对房地产市场实行调控措施。(1)第一次买房需首付3成房款,对首次买房的家庭,如果自己居住且家庭成员中有未成年子女,可享受契税优惠,减半甚至1%。银行对房贷没有什么新的规定,但很多原来推出7折房贷的现在调整到了8.5折。二次买房则需要给出五成首付,银行的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的1.1倍,对银行房贷条件规定的更加严格。第三次买房的,要求停本套房的贷款申请。当然有的银行也违规操作,变相房贷。比如,有的银行“三套房贷政策执行首付比例6成,利率执行基准利率上浮20%”;(2)国家对买房人贷款时,是一次还是二次、三次,也做出了规定,以家庭为单位,即之前一个家庭内,以丈夫名字买一套房,如再以妻子名字购买,去银行贷款时各都算是第一次房贷。现在如上所说,妻子再买房时,贷款就属于二次房贷。

(三)在区域经济学的课堂上

第4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1998年教育部举行的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计量经济学从30年前的几乎无人知晓,到今天近乎50%的经济学文章使用计量经济学实证技术以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然而,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相较于其它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因其强调数理基础的特点,一直以来被诸多学生称为“最有难度的课程”,教学效果也很难有保证。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探讨了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诸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1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它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等工具用于经济现象定量分析,相较于其它经济类专业课程,其自身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重数理基础,强调逻辑推导。在经济类专业的培养大纲中,一般先行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类与数理统计,再设置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在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估计及高斯-马尔科夫定理。这两者的实现,本质是数理推导。如果学生未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相关知识,就难以理解OLS和高斯-马尔科夫定理,也无法学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

第二,理论教学和实验上机并重。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包括两方面:理论教学和软件运用,即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利用软件实现估计结果,这两者缺一不可。在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如果不讲授理论,只讲解软件操作,学生会看不懂计量结果、一头雾水;如果只学习理论,而不进行计量软件操作,学生则体会不到计量经济学的实用性,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这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即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熟悉计量软件操作与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或由于尚未理解理论推导,或由于上机环境不能满足要求,导致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晦涩难懂。

2 对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随堂调查

本文采取计量经济学课程结束时发放随堂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湖北工业大学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3个专业的260名学生为分析样本。在3个专业260名学生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115名,其中75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65%;金融学专业学生149名,其中52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35%;保险学专业学生26名,其中5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20%。

2.1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调查分析

51%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不感兴趣,38%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一般,仅有11%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十分感兴趣。

3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学习对将来的学习或就业没有用处,51%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学习对将来学习或就业帮助一般,仅有17%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将来学习或工作意义重大。

结合平时和学生的交流,“学习兴趣”“有助于就业”这两者的调查结果反映了,有部分学生对待大学课程学习的实用主义倾向较严重:学生对将来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感兴趣,而对将来就业没有直接帮助的课程不感兴趣。比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这门课程与将来就业紧密相关;而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没有多大帮助,也没有多大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

2.2 计量经济学学习难度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较难,23%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难易程度适中,仅有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较简单。

虽然高达7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偏难,但在学习方法上,36%的学生从不进行课前预习,64%的学生偶尔会在课前预习,几乎没有学生在每次课前预习。结合在计量经济学课堂上,有小部分学生从不完成课后作业,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打瞌睡的现象,这说明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虽然有难度,但是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课程难度给自己学习带来的障碍。

2.3 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初级计量经济学》,54%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适,而46%的学生认为教材不合适,究其原因,绝对多数学生认为教材晦涩难懂。

计量经济学教学学时设置是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上机学时12学时。对于这样的学时设置,只有21%的学生认为合理,35%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少,15%的学生认为理论学时偏少,也有15%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多,14%的学生认为理论学时偏少。计量经济学学时设置的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但其中较为突出的是1/3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少。

教学手段的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更好,19%的学生认为仅使用多媒体教学更好,16%的学生认为仅使用黑板板书教学更好。

2.4 计量经济学课堂讲授效果的调查分析

5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一般,2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十分好,2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该结果和前面各项调查指标的结果基本吻合。可见,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较畏惧。即使一些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并最终取得不错考试成绩的学生,也对所学内容体系觉得不知所以然。

3 提高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纠正实用主义学习态度。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学习更加以就业为导向,实用主义倾向加强:即对将来就业有用的课程,就认真学习;对将来就业用处不大的课程,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除了准备继续教育的学生,经济类本科生毕业后几乎都从事实务性工作,因此他们认为作为研究工具的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者“没有用处”。针对部分学生有失偏颇的实用主义学习倾向,要求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在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难度之后,教育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包括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小组讨论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和锻炼,这将是其受用一生的技能。

(3)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学时设置上,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学时设置不应少于54学时,其中上机实验学时至少占三分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用,黑板板书有助于讲解数理推导,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提高课堂信息量。结合本科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数理基础偏弱的特点,重点讲授一元回归的OLS估计,证明高斯-马尔科夫定理,让学生明白其中原理,对于多元回归可以依此类推,让学生自学,重点以软件操作为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体体现在计量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这样一来,只懂数理推导的老师就无法很好地讲解这门课程。这就要求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参加科研工作,长期地进行教学与科研实践,才能对课程准确把握,才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

(5)创新考核方法。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充分发挥考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作用。改革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可以采取上机操作、分组撰写科技论文的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9).

[2] 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第5篇

调查问卷共分三种:“学校卷”、“教师卷”和“学生卷”。“学校卷”由讲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院系组织填写;“教师卷”由经济学类专业任课教师(不含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填写:“学生卷”由已修完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高年级本科生填写。统计学课程问卷调查共回收了43所学校、587名教师和1586名学生的有效问卷。计量经济学课程问卷调查共回收了27所学校、211名教师和728名学生的有效问卷。总体看,回收问卷覆盖了全国七大区域和绝大多数类型的高校,学校层次既有211院校也有省市共建的院校。问卷填写质量较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满足分析需要。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对统计学课程的调研,主要围绕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视程度、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结果显示,统计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普遍受到学校、经济学类专任教师和学生的认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增强了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对于课程教学具体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课程实践、缺乏案例教学、忽视个性培养等,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1.统计学课程必要性和重视程度状况

(1)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必要性。总体看,教师中认为非常需要的占47.5%,认为比较需要的占38.2%,总计超过85%的教师认为开设统计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其中,应用经济学专业教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为53.8%,高于理论经济学专业教师的30.1%。职称越高则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越高,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重依次为32.8%、47.4%、49.0%和54.1%。

(2)对统计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从学生角度看,30.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统计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认为一般的占52.3%从学校角度看,33.3%的院校认为学生对统计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59.5%的学校认为重视程度一般。总体看,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

(3)虽然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当将其应用到具体学科时,必然要与背景学科相结合,从而会产生新的特点。调查发现,有76.7%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所不同。88.4%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有所不同。67.3%的经济学类专任教师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对不同的专业编写专门的统计学教材。

2.统计学课程教学状况

(1)教学队伍。整体较好。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7.1%,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教师占19%,具有统计实践经验的教师占31.1%。专任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增加,且增速在不断加快。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言,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2)教学内容。大多数院校的教学内容包含基本概念、数据的描述性整理、概率抽样、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指数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实践内容方面,多数院校设计了实践活动。

(3)教学条件。超过一半的院校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83.7%的院校认为使用的教材很好或较好。各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课时平均为52课时,其中讲授44课时,习题4课时,上机4课时。各院校普遍认为课时偏少,特别是实践课时。认为比较合理的教学课时数为60课时。实践教学中,超过一半的学校选择Excel,1/3的学校使用SPSS。仅有少数院校使用SAS。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渐被各院校采用。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院校和学生有所不同。学校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偏高,83.4%的院校的评价集中在比较丰富或一般,与学校的评价相比,学生对此的评价相对较低。认为比较丰富或一般的学生仅占68.2%,还有21.2%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较缺乏。可见,网络教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丰富。

(4)教学方法与手段。76.7%的学校使用板书和投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绝大多数院校和学生持肯定和赞成态度。42.9%的院校和21.3%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另有54.8%的学校和63.6%的学生认为有积极影响,但影响有限。作业对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近一半的院校作业次数在7~9次,约4成院校作业次数在3~6次,还有14.3%的学校作业次数在9次以上。关于作业的批改,大多数学校要求全部批改或批改2/3,不到30%的学校要求批改1/3或教师自行掌握。几乎所有学校(95.2%)统计学期末考试都采取闭卷形式。最常用的出题方式依次是临时统一命题(38.1%)、分别自行命题(28.6%)、题库(23.8%)、卷库(9.5%)。而教师和学生认为更合理的出题方式依次为题库(38.1%)、卷库(26.2%)和临时统一命题(19.0%)。

(5)教学效果。调查显示,各院校授课教师除了对学生课前预习评价偏低以外,对于课堂出勤、作业完成、学习态度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普遍较好。在对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有9.5%的教师评价很好,46.8%的教师评价较好,二者合计达到56.3%。学生对教师的敬业精神评价最高,72%的学生对教师敬业精神评价很好或较好,然后依次是教书育人、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度偏低,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只有40%。

(6)主要问题。教师认为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为缺乏课程实践(64.3%)、忽视个性培养(54.8%)、教师数量不足(52.4%)、缺乏案例教学(45.2%)和学生数量过多(42.9%)。学生认为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是缺乏课程实践(69.1%)、教学方法单一(55.7%)、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48.6%)、忽视个性培养(46.5%)和缺乏案例教学(42.9%)。两者有三个问题相同。特别是缺乏课

程实践和缺乏案例教学这两个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调研同样主要围绕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视程度、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结果显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样普遍受到学校、经济学类专任教师和学生的认同;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基本分析方法,增强了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对于课程教学具体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课程实践、缺乏案例教学和忽视个性培养等,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1.计量经济学课程必要性和重视程度状况

(1)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总体看,教师中认为非常需要的占49.3%,认为比较需要的占36.0%,总计超过85%的教师认为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其中,应用经济学专业教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55.6%,高于理论经济学专业教师的33.3%。职称越高则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越高,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重依次为32.1%、44.8%、51.9%和64.9%。

(2)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从学生角度看,32.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认为重视程度一般的占50.5%;从学校角度看,59.2%的院校认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40.7%的学校认为重视程度一般。总体看,对计量经济学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

(3)调查发现,有高达96.3%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所不同。92.6%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有所不同。

2.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状况

(1)教学队伍。整体较好。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1.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5.7%,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教师占21.4%,具有计量实践经验的教师占49.7%。专任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言,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2)教学内容。大多数院校的教学内容包含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随机解释变量、虚拟变量、滞后变量、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内容,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

(3)教学条件。44.4%的院校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92.6%的院校认为使用的教材很好或较好。上机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建模的实际操作,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校(96%)使用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EViews软件,仅有少数院校使用SPSS、SAS。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渐被各院校采用。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院校和学生有所不同。学校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偏高,81.4%的院校的评价集中在比较丰富或一般。与学校的评价相比,学生对此的评价相对较低。认为比较丰富或一般的学生占64.7%,还有30.1%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较缺乏。

(4)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绝大多数院校和学生持肯定和赞成态度。22.9%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62.1%的学生认为有积极影响,但影响有限。作业对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4.4%的院校作业次数在3~6次,40.7%的院校作业次数在7~9次,还有14.8%的学校作业次数在9次以上。关于作业的批改,接近一半的学校要求全部批改,1/4的学校让教师自行掌握。几乎所有学校(92.6%)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都采取闭卷形式。最常用的出题方式依次是题库(29.6%)、临时统一命题(29.6%)、卷库(25.9%)、分别自行命题(11.1%)。而教师和学生认为更合理的出题方式与各院校实际采用的出题方式顺序相同。

(5)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各院校授课教师除了对学生课前预习评价偏低以外,对于课堂出勤、作业完成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一般。在对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知识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有10.4%的教师评价很好,有42.7%的教师评价较好,二者合计达到53.1%。学生对教师的敬业精神评价最高,有73.2%的学生对教师敬业精神评价很好或较好,然后依次是教书育人、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对教学方法评价最低,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只有44.2%。

(6)主要问题。教师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为教师数量不足(70.8%)、缺乏课程实践(52.5%)、缺乏案例教学(50.0%)、学生数量过多(37.0%)和忽视个性培养(37.0%)。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是缺乏课程实践(64.0%)、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57.8%)、教学方法单一(52.1%)、缺乏案例教学(47.5%)和忽视个性培养(44.7%)。两者有三个问题相同。表明各院校在教学中讲授理论普遍过多,讲授具体应用太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也不能很好地体现计量经济学的价值。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三、对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

通过调查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

(1)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系统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经济活动风险加大。要准确的认识经济运行状况、测度风险,必须依靠定量分析工具,作为数据分析方法的统计学必然成为重要的工具之一。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科学的’经济学家和其他一切对经济课题进行思考、谈论和著述的人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掌握了技巧或技术,而这些技术可分为三类:历史、统计和‘理论’。三者合起来构成我们的所谓‘经济分析’”。可见,熊彼特认为对一个经济学家来说,最重要的三门学问是经济史、统计学和经济理论。在具体谈到统计对经济学的作用时,熊彼特说,“……我们至少在原则上要承认:统计方法是经济分析工具的一部分,即使不是为了经济分析的特殊需要而设计的,也是如此。”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钱颖一也曾谈到过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他认为“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结论,并分别确定它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下的显著程度。”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统计学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共识。

(2)计量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综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20年来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使经济学在精确化和定量化方面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使经济学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它自身也成为经济学家对经济概念和定律进行定量化的工具,成为经济学家检验经济理论,分析和预测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工具。尽管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不可否认它的方法性和工具性,即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探索经济变量间关系的有用方法和工具。无论是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来看,还是参照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我们认为把该课程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必要的。

(3)各院校基本上都已经认识到了开设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但在重视程度方面二者相比有所不同,学生中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计量经济学的比例要高于统计学。对此,我们认为,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同作用。尽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都是定量分析方法,然而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简单地说,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而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综合,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由此不难看出,统计学更多地说是一种工具和技术,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而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和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在开始阶段要有经济理论作为指导,而且在应用的最后阶段还要运用经济理论对产生的结果进行解释。此外,我们从两门学科的定义中可以明显看出,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之一,计量经济学大量使用了统计学中的概念和方法。没有较好的统计学基础,学好计量经济学是不可能的。因此,统计学应该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先导课程。

(4)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科的核心课程,到目前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两门课程教学在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给予很高评价。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增强了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经济数据的正确理解和应用,从而对经济学的学有裨益。

(5)经过国内经济统计学界20世纪80年代激烈争论,统计学的方法论性质成为主流认识。随之,数理统计方法被大量引入统计学课程。但由此却引发了新的问题,即在新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原有的经济统计学部分,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课时均呈现下降态势,应当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统计学不仅是计量经济学的先导课程,而且确实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经济统计对经济学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要依赖于数据,正确地理解数据是正确地处理和使用数据的前提。经济统计学的系统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经济数据的收集过程和计算方法,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统计指标的内涵,从而也就比没有学过经济统计的学生更可能正确地使用这些数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GDP,学过了经济统计,我们就知道GDP是一个时期指标,总量指标,既包括物质产品的价值,也包括服务的价值,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不同年份的GDP需要剔除价格因素后才能相互比较。如果没学过经济统计,没有定基、环比、基期、报告期的概念,在剔除价格因素时就会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错误。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学;实践教学;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41-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这一经济学理论教学体系已经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其中也包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来看,存在着培养方案趋同、应用性能力培养不突出,实践环节简单、与其他专业趋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简单,缺少有效率的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因此,研究比较中美两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的差异,对于我国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我国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总体来讲,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多媒体演示和课堂模拟为主。但是,目前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主要是以各类实习为主,手段简单。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在毕业后的较短时期内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从而在今后的实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致由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第一层面,课堂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教学。在政治经济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以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运用基本经济学原理构建分析模型,研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据处理、写作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第二层面,校园内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种社团活动、人际交往沟通、各种比赛与竞技活动等等。第三层面,校园外的实践教学。比如实习基地的调研活动,假期的社会调查报告撰写、毕业专业实习以及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虽然很多高校都从不同层面设计了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形式上似乎已经非常全面,但在实际运行过程效果不甚理想。我国的教育体系要求我们的经济学专业在形式上提供专门的实践教学,而根据经济学专业本身的特性,不像工科专业,也不像会计、市场营销等财经管理类专业具有直接的操作性,所以往往导致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特点:其一,泛专业性。我国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过于简单,且严重地存在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趋同的情况。我国普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专业基本相同,无非是暑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虽然已有提及,但是由于书本教学内容过多,且又过于统一,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能力培养的实践太少了。其二,课程开设与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脱节。将我国普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行比较后,我们发现,各个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相同,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课程雷同率更高。因此,可以说,从课程设置中难以看出对学生具体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实践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脱离。尽管在前些年的本科院校教学评估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很多高校为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各本科院校为达标纷纷把实践教学融入到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课程本身也只限于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三、中美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比较

与我国的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同,美国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单独或特定地提出什么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相反,他们是在日常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中,将对实践能力的指导融入其中。也就是说,美国的实践教学其实体现在其日常教学方式与方法的不同及对学生分析研究能力所形成的培养上。具体如下:

1.与我国相较而言,美国大学本科教学中更注重启发式的讨论。美国大学教学中强调启发式教育,特别主张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争论。特别是这种启发式教学,体现在各个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并不一定存在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但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美国教师把“煽风点火”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把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起来,因此,在所有的课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2.经济学专业的案例教学应用更为广泛而且彻底。在美国,高等学校的教师,不管是哪个专业的本科教学一般都不会照本宣科,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在美国任何一个大学里面,同是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从教材到教学方法,都会不同。美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层面也不会刻意控制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只在学院或系一级的层面进行讨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就导致,在美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特别是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采用特别广泛。教学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参观实际企业的运作,也可以观看录像,听取企业家讲座并与其平等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案例教学中,既提高了兴趣又提高了实践分析能力。

3.美国经济学专业教学中的定性分析要多过定量分析。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教育教学,应该以定性分析为主,还是以定量分析为主,在国内时有讨论。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经济学定性研究依然偏重,而教学中定量分析不足也使得理论教学空泛,并直接影响了应用经济学教学的发展。

4.经济学专业实践内容的差异。在美国,经济学专业实践内容也主要以研究实践为主,基本上各个大学都存在各种形式的方便本科生培养研究能力的经验。以美国的MIT经济学系和宾州大学为例,该系为学生提供了至少三个渠道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能力:(1)以各专业课程为基础,展开专业的研究实践。一般至本科阶段始,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以计量经济学课程和数理经济学为基础,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选题,撰写经济学专题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学会理论模型构建、数据收集与处理,最后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2)MIT的本科生研究项目实践。MIT凭借其理论研究方面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在本科生中间开始项目研究实践,在经济学系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学研究,这为他们其后的继续研究进行准备。(3)参与本系教授研究项目。在美国宾州大学,本科生在暑假期间参与本系教授所主持的研究课题,并派往实际产业单位或研究机构进行暑假实习。

由此可见,美国大学在本科生阶段的实践教学,既密切了本科生与教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从事应用研究的兴趣,使他们在掌握和使用经济学知识方面都获得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从美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应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1.实践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改变。经济学本身的专业特性决定了,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并不仅仅是体现在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或实验中,而应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学各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

2.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国现有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实际仍以灌输式讲授为主,应该放松对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的管制,鼓励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比如案例教学、录像教学、企业实践教学等等。特别应加强经济学专业实验课、讨论课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

3.实践教学效果与评价系统的改善。在美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评价实践教学效果的责任下沉至学院以及系一级,在这个层面更加了解学生和社会对实践能力要求。这一点体现在其专业本身的设置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权力下沉上。因此,评价权利的下沉,可以构建更好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4.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教学经验。国外大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西方国家经济学实践教学开展得较早,有很多非常有成效的经验做法。本科院校需要加强研究国外的实践教学开展模式、方法及创新举措,从中获得值得借鉴的成果与经验,从而不断完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综上所述,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的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仍有诸多有待改善和值得努力之处。

参考文献:

[1]陈纪平.本科经济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董本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

[3]何湘宁,等.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4]李士忠,张素芳.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1).

[5]钱颖一.经济学科在美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

[6]闫昕,杨冬民.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模式[J].黑龙江高等研究,2009,(2).

第7篇

关键词:医药特色;经济学;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03-03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是对专业人才需求最旺盛的行业之一。数据调查显示,在对全国50多家大型医药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问卷中,90%以上认为非常需要既懂得医药专业知识又具备经济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医药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产业分析、决策行为和策略分析的人员大多是专职或兼职的科技人才。他们有的是药学相关专业毕业的,有的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他们或缺乏系统的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或缺乏医药学的相关知识。现阶段医药企业最需要的是熟悉医药产业的经济管理人才。有鉴于此,笔者以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为依托的经济学专业为例,结合中国药科大学经济学专业具体情况与国内外经济学专业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不足,同时进一步凸显经济学本科专业与医药领域关联的优势,实现经济学本科专业特色化、优质化、复合化、国际化的“四化”发展。笔者从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录中选取同类专业排名靠领先的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作为国内比较对象,国外则选取波士顿大学奎斯特罗姆商学院进行比较分析。

一、医药特色经济学与国内外经济学专业领域名校现状分析

(一)国际化层面

1.复合型名校特点:国际化办学模式特色鲜明。美国波士顿大学奎斯特罗姆商学院为培养未来领导者创造良好环境。学生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经济学入门进而掌握独立分析问题以及决策的能力。奎斯特罗姆商学院聘请国际化师资,强化师资的国际化特点;引进国际化教材,汇集全球优质教材资料;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综合利用国际教学资源;参与国际化学术研讨会,提高研究性教学效果与国际影响力。

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化办学模式在国内首屈一指,通过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等著名经济学家作为荣誉教授,举办一系列国际高水平讲座和研讨会。通过全球招聘聘请著名经济学家陈昭全教授担任商学院国际院长,同时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以南京大学建立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心为依托,输送大量学生赴美一流大学学习和深造,使得全院学生与老师学习与研究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2.医药特色经济学的优势及存在的差距。以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一直坚持倡导“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教学理念,拓宽学生学术视野。

邀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审评专家、礼来公司等知名跨国医药企业总裁等专家讲学,针对药物经济学等课堂内容,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东卡大学等高校开设Global Understanding视频交互教学,学习国外药物经济学前沿理念;外派师生至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访问进修。但是在国际化的深度、广度方面与国际一流名校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如国际化师资、国际化教材以及国际化培养模式等方面。

(二)复合化层面

1.复合型名校特点:复合化的师资与课程设置。作为国际医药商学院经济学科,必须在掌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上熟悉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创新意识、拥有国际化视野并且具备药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复合型知识结构。国外一流名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师资团队的复合化以及课程设置的复合化,以实现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目标。

在师资的复合化方面,国外一流名校特别重视师资团队的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交叉融合。以美国波士顿大学奎斯特罗姆商学院为例,教师长期稳定的有50人,其中7人为教授,16人为副教授,有大量教师兼任社会职务,实践经验丰富。

波士顿大学奎斯特罗姆商学院非常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并鼓励学生选修文科、理科院系课程,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学习专业课,同时开阔视野。另外,奎斯特罗姆商学院还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二年级就开设信息系统导论以及统计学,旨在让学生能用先进的分析工具以及经济学知识来指导实践。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要措施是:(1)加强外语类课程;(2)加强计算机类课程;(3)加强经济管理应用性课程;(4)增加跨专业、跨系、跨院的选修课。强化基础、分流培养。

2.医药特色经济学的优势及存在的差距。以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经济学为例,在师资复合化层面,鉴于药物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中偏应用型学科之一,中国药科大学经济学专业建设团队一直强调师资团队在药学、经管类学科知识的复合背景,并非常重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了专业建设核心团队学科交叉化、知识复合化、技能实践化的特点,突出了人才培养特色。但是与国内外一流名校相比,经济学专业建设团队在药学、经济学及其应用层面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化层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课程设置的复合化层面,中国药科大学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涵盖药学、管理学以及法学等内容,涉及面较广。

但是相较于国内外一流大学,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对于经济核心课程的开设有待进一步丰富,同时应增加文科、理科类选修课,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每个年级举办研讨会的设置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二、医药特色经济学专业发展建议

根据与国内外一流经济学专业建设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医药特色经济学专业在国际化、现代化、实用性办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问题T待解决。

(一)药物经济学专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首先,引进国际化师资是开阔学生和教师视野的重要保证;其次,设置多元化课程,以及定期举办国际化研讨会是提升学生和教师思维能力的坚实基础;再次,借鉴国际化教材是夯实学生和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前提;最后,坚持国际学生和教师交流的“走出去”与“引进来”原则,是促进学生与教师优化知识结构的关键环节。

(二)药物经济学发展的医药特色与经济学专业的契合度有待加强

首先,加强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学习的深度、广度,是将医药特色融入经济学的首要前提;其次,提升专业课教师医药知识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将医药特色与经济学有机结合的关键;最后,聘用医药行业专家学者,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三)药物经济学专业的社会服务导向有待明确

首先,促进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及早接触相关医药产业,对学生职业规划与定位有重要意义;其次,提升学术研讨层次、丰富实践交流形式,对培养专门性人才有关键作用;最后,明确未来就业岗位的差异化与定位,因材施教是培养专门医药特色经济学人才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徐晓春,等.经济学专业文理科生学习质量的差异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2).

[2]李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S2).

[3]杜宇.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9).

第8篇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将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学校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郑州科技学院很早就确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本文在对国外和其他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讨论中关于经济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师资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这几个方面,提出了郑州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在长期和短期应遵循的思路。

1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所有教育的关键,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也不例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目前,郑州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教师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为78.2%,学历水平的提高对于改善理论教学和科研非常有益。但是,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从大学到大学,从课堂到课堂,虽然本身角色由学生转变为老师,但许多都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对经济类岗位的实际工作总体认识比较模糊,这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系统性强,而实践环节薄弱的现状。特别地,如果教师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或应用性技能,则将会造成学校即使开设了实践性、应用性或技能型课程,也将出现教师无法胜任课程要求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因此,要想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郑州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1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一方面,引入具备高学历,同时又在企业工作过的教师。但是一般具有这样经历的教师都对工资待遇要求较高,这对于我们民办高校来说势必会加重财务负担。但我们的教师有自有和外聘两类,学校可以在聘请外聘教师时多考虑具备这两项要求的教师;另一方面,这也是学校这两年一直要求教师去做的,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今年暑假,我和另一名同事一起去新郑市佳源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实习。通过一个月的实习,让我们对生态农业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实际操作,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并且对我《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讲授提供了案例,而且还引导学生对我国生态农业这一行业的供给和需求情况进行分析。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校的用意,以后每年暑假我都会进行这样的实践锻炼。1.2引进企业一线员工为客座教师除了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外,还应不断引进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企业员工担任客座教师,对学生上课或者培训。比如经济学专业开设了金融投资方面的课程,而且还举办了股票模拟大赛,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但是,我们学生以后毕业从事金融类工作,大都是要进入证券公司的,而只有交易股票的技能还远远不够,需要对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和应具备的都有所了解。但是依照目前的条件,让学生进入证券从业实习还比较困难,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如果能有实际经验的人现场模拟和指导,则会取得更好的结果。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科学校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大都是从基础工作开始的,比如银行现在都是要求从柜员做起,证券公司大都是客户经理,公务员进入国税地税的也都是从大厅开始做起的,所以学生更应该具备的是一线操作的能力,因此学校在聘请客座教师时,不一定要聘请领导层,而聘请一些一线工作人员,则既能够减少成本,又能更贴近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需求。

2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应结合培养定位和实际工作需求

人们习惯地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职责和任务,本科高校应该培养学术型或理论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以此在区分高校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不同定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一线操作员工,要求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应用或从事某一职业、工种、岗位的工作能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科学历已经成为了现在大多数经济类工作岗位的最低学历要求,这说明我国经济学专业需要更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高职高专学生"更基础"、"更专业",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已经无法适应国家的需求。而高等本科院校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定位为除传授知识方法外,还应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学生能够把抽象的经济理论符号转化为具体的经济操作并付诸实施的人才,要求学生要有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并进一步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首先考虑上述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备这四种能力的人才。比如在课程的讲授中引入项目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使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还可把此纳入课程考核中。除此之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应结合学生毕业后参加的工作对能力的需求。比如,经济学专业部分学生毕业后会到证券公司就职,而大多数本科毕业生从事的都是客户经理这一职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都应包括金融学和营销学这两方面。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要完全抛弃理论学习,相反地,应该是"通才"教育,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掌握理论基础上,参加实践锻炼,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

由于每个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不同,导致其人生规划也不尽相同,按其是否热衷于学术,可以把学生大致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为更好建立经济类应用人才,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应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方向做出调整,以满足不同具有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而目前,我校经济学专业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对学术型和应用型学生采取相同的课程设置,设施同样的考核方式,这会挫伤学生积极性,一方面应用型学生苦于应付大量理论课考核,不断压缩实习或工作时间,另一方面,应用型学生的实习过程与找工作进度会对学术型学生产生影响,分散有限精力。为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可参考研究生培养方式,国家把研究生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学术类研究生侧重学术理论研究,以最终研究成果为主要考核指标;应用型研究生则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课程设置偏重于实际应用,最总考核以学分为主,对研究成果要求较低。为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可借鉴上述教育模式,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摸索与创新,最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更好更快建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以下建议:3.1培养学生个人兴趣大一大二期间,学生对所学专业发展方向等还不深入,对未来人生规划还不清晰,可采取学,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认识,包括专业知识,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每种发展方向需要具备或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等,让学生对未来发展路径有清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学生对未来可能发展路径有更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结合学生个人兴趣、能力、家庭背景等情况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分析,明晰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并重点培养相关能力。3.2建立分类培养模式在大三阶段,根据学生发展规划,把学生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并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式。学术型学生课程开设应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的原则,重点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应用型人才将加大对工作实践的要求。但是,学校到企业进行深入实习比较困难,实习单位只可能让学生接触最简单基本的日常工作,这将导致长时间实习学生根本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而短时间实习企业更加不愿意提供机会。因此可以对大三学生实行工作日去工作实习,周末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实行工读交替,这样更好让学生感受工作氛围,提前适应全职工作节奏,真正掌握在之后工作所要面临的问题及应要具备的能力,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学生适用工作的能力。另外,建立学术型与应用型学生的流通机制,以便学生不断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4改变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教育模式

现有人才培育机制是学校教课为主,学生自行实习为辅,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强。学校要改变现有的以实习为主的简单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加深校企合作力度,逐步建立产学研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分工合作的教育,学校负责理论部分,企业负责技能和实践部分。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很好的了解企业的情况和要求,打好未来就业基础。通过这种结合可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大比例提高。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同步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强化专业和实践知识的同时还应强调如沟通、演讲、合作和独立学习等通用技能的培养。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同步培养,使得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多种环境,能够更全面快速的完成工作。

5总结

基于郑州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除了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外,引入企业一线员工为客座教师,即能节约成本,更贴近学生以后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设定要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同时也要符合实际工作的需求。这都是在短期内,也就是在当期可开展实施的措施。制定新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是郑州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长期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意愿,在大三时把学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学术型课程设置应遵循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原则,应用型学生可实行工读交替的培养模式。把校企合作中企业只提供短期实习的模式改为产学研合作,即教育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分工合作的教育,学校负责理论部分,企业负责技能和实践部分。这是长期的一个改革方向,郑州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可以此为目标,不断探索、积极尝试,培养出真正适合国家的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2]陶金国.财经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0(04).

[3]何菊芳,季诚钧.“读、议、练”教学模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09).

[4]李俊.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08).

第9篇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着,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