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06:42:23
导语:在教师课程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运用新课标理念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根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反思。通过学习和实际教学,我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儿童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外界事物,侧重于主观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一直用童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直观事物来指导教学,让学生能迅速接受知识。把孩子当成朋友,当成相互学习的伙伴儿,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怀,知道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信任的朋友。
二、习惯养成重于一切
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有人说他们是“一张白纸”,看教师怎样在这张白纸上落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上课的书、本、文具准备好,不要上课了再手忙脚乱的掏书包。课前,还要把铅笔削好,把铅笔屑扔到垃圾桶里,养成有备无患,讲究卫生的好习惯。2、上课起立时,要整齐站好,一切服从指挥,落座时,要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说话,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3、做到“三个一”,胸离座一拳,眼离书一尺,笔尖离手指一寸。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4、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发言。声音要洪亮,要用普通话,要“因为、所以”把问题说明白、讲清楚。别人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当别人回答完毕时,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三心二意,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似的。5.老师讲课时,注意听讲,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和有关的学习方法,要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但要举手,获得老师的同意后,才能发言。6.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要认真规范,不敷衍老师。7.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老师要提前做好“预习提示”。8.每学完一课,要做好复习,有疑必问,要达到全知全解,不能留下不懂得问题。
上面的要求看起来,对学生有点苛刻,过于严肃,笔者认为:这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大有裨益的。但我自己也注意要多接触学生,做他们的朋友,让学生知道老师严格要求他们是对他们的人生有好处。还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易于接近。我经常用的一句话教育学生“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较前些年的学生识字量和认识问题、接受问题的能力相对提高了很多,教师应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识字量和理解写作的水平。一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拼音和识字。在学拼音时运用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拼音,如:l像什么?n想什么?在识字时,运用古代的造字法帮助学生识字。提前教会学生查字典,运用字典学习拼音、字词。
学完拼音后,让学生用写日记的方式学习写作,想什么写什么?拼音、汉字都可以。一学期末,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00多字通顺易懂的所见所闻了!
四、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5-02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理论课之后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我们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也如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解决常规化工设计中一些实际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其出发点是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计算机辅助绘图、分析与思考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能力。笔者从事了3届的课程设计教学,从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现将笔者的教学体会作一介绍。
一、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般为二周时间。课程设计基本要求是通过这一设计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使将来在不同岗位就业的学生都能受益,都能解决这类工程的实际问题,并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课程设计的选题需要我们指导老师慎重,尽量选择化工行业中最普遍且最具代表性的单元操作进行设计。根据以往的教学的经验,题目的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程设计题目尽可能接近实际生产,截取现有的某化工项目中的某一操作单元为设计模型,比如某合成氨厂的传热单元的设计,流体输送过程中离心泵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等等。这样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参照体系,不至于出现不合理的偏差。
2.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围绕着常见的化工操作单元进行展开,比如我们都知道在讲授《化工原理》理论知识时其中的单元操作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萃取等等。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包括2~3个常见的单元操作,从而实现某一简单的化工任务。
3.课程设计题目中涉及的物质尽可能常见易得。因为完成虚拟的生产任务过程中需要这些物质的物性参数进行核算,常见易得的物质能够降低学生在查阅参数方面的工作量。比如,如果我们设计分离任务尽量选择苯-甲苯,或甲醇-水等这样的体系,因为这些混合体系的参数大部分工具书能够查到。
4.《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选择还要兼顾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设计。根据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紧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机械设备》设计。这两次的教学实践紧密衔接,互相补充。《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为工艺流程及流程参数的确定、主要设备及管线的布线及选择,而《化工机械设备》设计侧重点为典型设备的选型、设备的结构、材质的选用及操作参数范围的确定等。所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时保证每个题目中包含2~3个典型设备,以备学生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课程设计。
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进行积极指导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接触到课程设计课题题目的时候,犹如身置茫茫大海中,不知该如何开始。此时,我们指导教师的积极指导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指导犹如指路明灯,为学生拨开疑雾,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知道如何顺利完成接下来的课程设计。
1.积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指导教师首先讲解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涉及哪些参数计算及相关文献查阅,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从工艺和设备全方位考虑设计问题。“万事开头难”,学生克服了开始之初的茫然后在老师指引下很快进入角色。在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多做深层次思考,综合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现如今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和十几年前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应用计算机对操作参数的计算、设备的绘制、工艺流程的绘制。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就应该熟悉部分专业软件的学习如Chemoffice,AutoCAD,Mat Lab,Aspen Plus。考虑到后续的课程设计,《化工原理》理论授课的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求学生课余学习课程涉及的相关软件,部分课后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编程计算,比如精馏塔塔板的逐板计算法。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对相关计算机软件有了了解。进入课程设计阶段,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软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的,每组4~5人,并任命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组长。为了方便工作的进行,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适当的分工,比如有的同学负责查阅资料,编辑文档,有的同学编程计算,有的同学负责绘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是独立的,课程设计的工作一环扣一环,相互关联,需要全组同学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合作完成。设计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难免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产生分歧。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的时候,作为指导老师要求大家采取公开讨论的方法,相互倾听对方的意见,然后对比各种方法,最后选择最适合本设计的最佳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经历了一次合作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课程设计的另一宝贵收获。
4.撰写正规的课程设计说明书。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要求每组学生按着设计院或者设计公司的标准,编制一份正规的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设计的文字说明书、设计项目的流程图、2~3个关键设备的剖视图(A3图纸)。课程设计结束时,每一个小组课程设计说明书都要装订成册,之所以这样要求,其目的是锻炼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鼓励表现突出的团队参加设计比赛
结合现今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国内化工学会每年都组织大型的化工类的课程设计大赛,参赛对象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化工专业。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指导老师从设计之初就鼓励学生争取把自己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化工领域的专家和同龄人。到目前为止,我们指导的课程设计至少已经有三届学生参加过了国家级的设计大赛,并获得了奖项。这说明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工程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也从中学习到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的精髓。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课程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兰义,张月明,李军,等.Aspen Plus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09,36(12):173-175.
关键词:高职高专 纺织综合实训 考证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1-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就业压力加大。笔者认为,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1]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纺织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传统的纺织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不利于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对高职高专的课程进行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2]
1 研究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国内外纺织检验职业要求,提升符合纺织检验发展需求和纺织品检验行业第一线的需要,理论、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步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虽是学历教育,但单纯持有高职文凭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学历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用人单位也更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高低。高职高专教育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促使他们及时学习和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提前了解该专业在当前生产第一线的各种技能要求,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才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操作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对所学专业有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培养专业兴趣,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2、3]
2 纺织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脱离实际。纺织综合实训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企业在招聘纺织检验员的时候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解的教学方法为主,加入一些实验,而部分实验已经脱离了实际,学生也只是为了实验而做实验,没有主动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材不够新,不够用。多数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有的教材比较陈旧,有加上最近国际和国家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老的教材不能适应高职的需要[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紧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理论教学偏难,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实验的效果不太好,因为他们不能将理论与实训结合,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自学能力也较差[4、5]。
3 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3.1设计的总体思路
纺织类课程的综合实训是纺织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本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纺织材料包括纤维、纱线以及织物的理解,获得与其相关的检验检测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知识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性内容穿插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制定了企业式考核制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检验员岗位实际以及全国纺织纤维检验工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思想,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实训课程设计简介
本实训课程共开设必做实训项目8个,强化技能综合性实训项目4项,综合性实训项目2项。
3.2.1基础性实训项目包括
(1)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2)部分应用新一代测试技术的物理机械性质实验;(3)与生产实践衔接检验和测试项目。
3.2.2加强技能实训项目
以《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能力要求为实训的主要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可以参加中级《纺织纤维检验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2.3综合性实训项目
与生产实践相吻合的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品质评定。
3.2.4基础性实训项目的设计(如下表)
4 考核方案
本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评价也作了改革,针对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用项目化的过程性考核代替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考核参考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表现考核、工作记录考核、阶段汇报考核、成员自评与互评等带有企业考核特点的方式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希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根据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对于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问题、操作规范熟练、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对于态度消极、滥竽充数、操作错误多的学生扣分。
4.2根据工作记录评分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都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处理、结论等各个方面。根据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评分,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或项目组扣分。
4.3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报告评价
每个大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要撰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评分。
4.4项目组成员自评、互评
项目组长对成员表现和贡献评分,项目组成员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东.高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 培训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浅探[J].广西教育(C版),2011,(4).
[2]李开勤;蔡燕生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在电力类专业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赵俊英.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J].经济师,2012,(8).
[4]袁利华. 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8).
世界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总结
我们这门课主要是向同学们介绍世界各大洲,各旅游区,各国家著名旅游景点旅游形成条件 ,主要向我们列举了中国的一些著名景点,感受风景名胜的美丽。在介绍各大洲各地区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时。本课程注重突出特点,以点带面着重叙述各大洲最负盛名的旅游内容,比如亚洲的古代遗址,欧洲的宫殿教堂,非洲的野生动物,美洲的古印加文化,大洋洲的原始生态等等。
通过世界旅游地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许多不了解的旅游景点和风景都有所了解,天然景色的形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除此之外旅游景区还是需要人工规划,文化宣传,娱乐项目,基础设备齐全。学习这门课,使我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旅游地理课程尤其是对世界特定地域的了解,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及主要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价值和重要旅游线路。旅游地理是旅游业产生的·自然背景,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这门课任务对世界令人动容美丽绝美景色有了更加全面。
我对世界旅游地理的认识,世界各地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旅游景观丰富多彩,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永远是众多旅游者向往的地方,也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世界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在我的心中世界旅游地理等于娱乐地理学没有那么的学术性更加有趣味性。虽然只有短短八周的时,老师运用详略结合的讲解以及视频教学,不但让我们对国内外的地理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更是能够娓娓道来,特别是每次讲解过后的视频欣赏,让每个同学都有了想出去走走的冲动,零距离接触大好山河,去体味不同的民族风情。而且有了这一系列的系统学习,在以后和朋友聊天时关于旅游的话题也不再会只是一个倾听者,而是一个畅所欲言的发言者,即使是一个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凭借着回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我相信我们能够把那个地方描述得绘声绘色,仿佛是去过的一般,那时候是不是让朋友们刮目相看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即使不是为了在朋友面前充面子,学习旅游地理这门课程对以后我们自己出去旅游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相对其他的课程,用不同的心态来学习旅游地理时,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理,他充满了美,而并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前对于地理的学习,由于压力只了解了表面,而缺少对其更深层次的了解,虽说在这个课上老师对于这些地理知识只是粗略的讲解,但是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和对自己旅游经历的介绍,还是让我对于旅游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更加想要深入的了解旅游地理。也让我对旅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明白有时间一定要出去走走,就像古人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对旅游地理的学习,使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旅游地理的了解,通过老师上课时所放的一系列的宣传片,是对那些地方充满了向往。有一句网上经典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既然我行不能至,那么我就目之所及皆为我所行。
关键词: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
0 引
言
城市客运交通方式可大致分为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以及公共交通(包括常规地面公共交通、大中运量轨道交通、出租车交通等).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1]:
一类是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以机动化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结构.
一类是以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为代表的以非机动化交通为主体、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占较大比重、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交通结构.
城市交通结构在外部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如出现新的交通方式、交通政策改变、出行者自身特征改变等)时,平衡被破坏;当外部条件相对固定后,将逐步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状态.稳定的交通结构并不等于合理的交通结构.
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中,交通结构有着重要的地位,城市资源消耗、环境质量、运输效率等重要规划目标均与城市交通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合理的城市交通结构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提高交通运输能力.通过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来提高运输能力,要求从政策上扶持运输效率高的公共交通系统,限制单位运输效率低的个体机动化交通方式过度发展.
·客运交通结构的发展应避免地面道路资源的枯竭,在适当的时候建立新型大运量的客运交通方式.
·客运交通结构应满足不同城市居民层次的需要,具有多样性.
·有利于城市资源优化利用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交通结构优化,不仅指通过不同交通方式增长速度的控制来实现交通结构中比例关系的变化,更表现为交通结构中主体交通方式的更替.交通结构优化应是政府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内城市交通结构正处于向机动化方向的转型期.根据国内外城市机动化发展经验,我国城市机动化发展道路有两条:一是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助力车)私人小汽车;二是步行自行车公交.重视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促进合理城市交通结构的形成,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各城市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因此, 什么样的交通结构合理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确定.我国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的主要出发点是城市土地、城市环境和能源消耗的基本状况.
1 城市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协调优化
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城市形态、城市规模及人口密度等形式.
1.1 城市交通结构与城市形态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公共政策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73-03
本文论述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的一种课程教学方法,并对这种课程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思考。这种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形式,是将《公共政策学》每章节的课程内容的总结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再由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在讲台上进行《公共政策学》章节内容的总结。本文尝试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介绍,探讨《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及其完善途径。
一、《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大学传统以灌输为主的,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的要求。知识是由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因此,大学教师们应更多地扮演好大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使大学生不仅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而且能使大学生自觉地发现、总结学习规律,进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中挖掘自身的能力。《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先进教学手段调动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是上世纪50年代一些英国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在第三世界一些国家进行国际援研究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培训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受训者的主动参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方法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中逐渐普及。随后,这种方法在被引入到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并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参与式教学,包括标准的参与式教学与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增加参与式元素两种方式。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法,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促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互动,这种教学过程通常是:在开始时学习者配对互相介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者经常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每节小讲课后,学生要进行分组活动,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绘画、编故事、戏剧小品表演、辩论赛以及按照教学者要求制订研究计划或实施计划等生动活泼且形象直观的形式。这种参与式教学法,比较适合《公共政策学》等理论因素较少而更注重实际操作经验的课程。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大学教育课程中需有较多的理论学习内容,因此,不便也不必采用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但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入一些参与式教学元素来提高教学效果,如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分组活动、基于行动研究的参与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以及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
二、《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活动形式
遗忘是大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如何及时地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教师在每一章节讲解结束后,通常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这一任务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包括课程课件的准备和讲解等。笔者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为了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的总结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公共政策学》课程进行之初,在绪论中对《公共政策学》课程主要内容进行简介,然后再要求学生根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对某一章节的课程进行总结,每一章节只安排一名学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期末评定成绩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在具体进行时,总结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但由教师把关。《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授课完成后,学生上讲台以教师身份对本章内容的进行总结。进行总结的学生讲述课程进行情况,可向其他学生提问及要求其他学生上讲台互动等。教师则站在旁边进行观察,对学生总结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遗漏或误解等进行及时更正。学生总结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讲演技巧等。
在学生总结活动进行过程中,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大都表现非常积极,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好的回顾。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生动有趣,反映了同龄人的思考和认识模式,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优于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还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启发了其他同学甚至教师的思路,促进了学生进行课外自我延伸式学习。在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进行课程总结时,课堂气氛相对于老师主讲时,更为活跃。台上台下的互动比较多,讲者与听者都在这种互动中收获了不少。总之,通过参与式教学形式,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汲取《公共政策学》课程知识,能够深入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公共政策学》课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乐趣。此外,学生在如何面对公众进行演讲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应该说,学生是参与式教学活动形式中受益最大的群体。对于其他没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而言,由于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总结时体现了同龄人的思维,所举的例子也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也加深和巩固了他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有助于学生从别人的讲演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讲演能力。教师通过参与式教学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在安排《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和调整讲课方式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
三、《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效果调查
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的优劣,笔者在课程结束时就学生在经历《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对他们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内容分为客观选择和主观判断两个部分。与《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相关的主要是客观选择部分,从多个不同侧面请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包括教师与学生总结的区别、总的评价、活动中的心理变化等;主观判断主要用于收集学生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总体评价和建议,但在主观判断中,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也谈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115名学生中回收有效调查表共98份,对其中的客观评价结果进行了统计,得到学生对每个方面问题的选择比例。对于“如何看待老师安排同学在每章结束后进行小结的这种教学方法”,有56.7%的同学选择“很好”。由数据可知,大多数同学对于这种教学形式是认可和喜爱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总体上,有57.7%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其次,有73.6%的同学认为如果上台总结,自己的收获会很大;最后,认为这种方法对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不足有帮助的学生比例达88.3%。但结果也表明,这种方式对于上台总结的同学会有更多收获,但对于未作总结的同学来说,收获则不够大。这反映出学生总结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不够,需要经过更多锻炼,也说明在活动形式上还要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便坐在台下的学生也能有更多的收获。从老师和学生讲解的区别来看,大多数学生听讲时的心理状态不受学生和教师身份变换的影响;而听讲状态的改变则因人而异,呈现出均衡分布。
总的来看,这些数据说明上述教学形式值得肯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这在后面的主观判断题中也有体现。在主观判断题中,很多参与总结的同学谈出了自己对总结的看法,一致的意见是总结花时间多,但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自己的心理素质、演讲能力等都大有裨益。因此,也有学生建议应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比如让多人同时准备总结,在实际讲解之前从中选择最好的上台去讲。
四、结语
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以及课程结束后的教学效果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巩固学习的成果,特别适合于有成熟思维的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可大力提倡和普及参与式教学法;应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和元素,既可以是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法,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参与式教学元素的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教师是否愿意并且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进行《公共政策学》课程每章节课程内容的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手段。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形式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收获更大,在学习方面和个人讲演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在《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本文论述的方法还需要改进和提高,以使《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没有机会总结的学生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得到更多的收获。可以尝试让多人同时准备总结,进行课前试讲,从中择优上台作最后的总结;也可以尝试将学生分组进行总结。同时,还可以让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点评与打分,使台下学生对于如何讲演能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总之,教师应尽力提高学生参与《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峡壁,李悦宁.大学参与式教学法的一种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11).
[2]郑绍婷.也谈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及组织形式[J].甘肃教育,2011,(5):38-39.
[3]苏文平.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74-77.
[4]郭颖梅,蒋永宁.参与式教学方法中学生的引导机制[J].经济师,2009,(11):125-126.
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是目标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具有差异化和多变特征,因此,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要体现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又要能满足教师内在价值和潜能实现的本性,遵循的是 “自我导向性学习”和“用以致学”的学习理念。
一、 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活动,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实践学习的过程,满足不同年龄和学科的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
1.制度保障,营造教师“小课题研究”氛围
学校教科室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组团队”建设为抓手,促使全体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管理课题研究。负责起草了《校本化科研――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特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形式、研究操作流程和小课题研究管理措施等五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和举措。随着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教科室相继制定了小课题立项、检测、结题等相关的制度,还编辑了“小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学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
2. 讲座沙龙,引领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践
科研沙龙是一种交流科研成果、探讨研究问题的有效研究方式。教科室把“科研沙龙”作为教师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沙龙让教师们交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或困惑,讨论教育实践问题,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实践的把握。学校多次给全校教师作“小课题研究”的理论讲座和案例指导。教师的科研问题意识和课题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教学成果撰写
教育科研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某种教育理论进行实验或论证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等。教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是教师对“小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写作过程也是对研究课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建构的过程。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以校“暑期论文”评审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反思意识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研成果的记录,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结,它是衡量一个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学论文”评比是培养教师教学“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校科研处也非常重视对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进行修改、提炼的指导工作。为帮助教师修改论文并编辑相关学习资料,使教师能从论文的题目、内容摘要、正文和具体案例呈现等方面知晓如何处理、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科研反思能力的形成。
2.以区“课题成果”提炼指导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具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
每年2月,学校科研处结合区科研成果评审的契机,对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成果总结的讲座培训,并对立项课题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修改指导,帮助教师整理、归类、提炼,拓展教师课题成果总结的视野。
三、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使人们对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教师课程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不再是教学计划、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教师课程创生”使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职业的内在生命价值,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以“社团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学校科研处确立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价值取向,通过对学生兴趣和潜能的调查,开展了各级各类的培训,让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和思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构建了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社团课程多样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2.以“学习社群”建设为载体,促进教师“2+1”专业结构能力调整
专业学习社群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专业知能、增进教师之间合作,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2+1”专业结构发展需要教师与专家对话;分享与讨论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学习与评价等相关议题。学校为教师专业学习召集了校内同领域、跨领域的教师成立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增进教师共同专业成长。“科研导师”旨在发挥学校科研“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作用,促进更多的一线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专业发展之路。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学校还成立了校外科技导师团,开发丰富的科技教育社会资源。
四、科研学术交流
学术论坛培育教师自由的学术思想、深邃的学术智慧,激发教师自觉行走在造福学生、幸福自我的教科研之路上。学术交流活动有很多专家参加,有不同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被展示,有对热点问题的深入研讨,通过参与切实有效的学术交流,可开阔视野,启发教师教育科研的兴趣,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选题的产生,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学术思维的碰撞。
1. 以市区级“科研论坛”交流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表达
“科研系列论坛”活动能活跃学术气氛,也便于广大教师分享和交流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学校科研处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系列论坛活动,去年一个学期就有10人次参加了市、区各级“科研论坛”的交流,大大提升了学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2.以学校“科研特刊”编辑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理念的传播
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体现出来。价值的大小与其应用的范围大小成正比。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教育科研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重要基础,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总结性评价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高效、完善的总结性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要通过建立起多元化的总结性评价体系,制定出完善的总结性评价标准,利用评价平台实施有效的评价等方式来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结性评价水准,建立起健全、实用的评价模式。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渐纳入学生的必学必考科目中,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传统学科不同,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计算机答题的技能,这就导致了在我国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使课堂教学失去有力的监督,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法测评,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得到有效的评测,使课程的讲授只停留在传统阶段,无法向前发展,因此建构一套完善、有力的总结性评价体系十分迫切。
一、建立起多元化的总结性评价体系
现行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结性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上机考试来完成,主要的题型既为单项选择和上机操作题。单项选择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上机操作则主要考察学生的上机操作技能。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的考察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意识、表达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加入多元化的总结性评价体系是完善评价能力的关键之处。例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结性评价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设计动画、创建网站、制作文档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又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想法和灵感,使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中既能够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够测试学生的合作、协调、沟通能力。不同种类的总结性评价中,教师都要不断的加入新的测试元素,教师在评价体系中多使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能够让学生在紧张的评价过程中产生熟悉感,有利于测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多元化的总结性评价体系中也要注意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符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引入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从而更好地检测自身的教学成果,对教学成果做出较为公正、全面的评定,通过多元化的总结性评价体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二、制定出完善的总结性评价标准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学习是学生运用到作品创作中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在测评过程中所要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之处,因此,对于此类学习的评价一定要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测评才能有一个公正的评价结果,同时,较为详细的评价标准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学习、技术运用等。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基本的评价标准有学生的整体规划意识和技术上的实现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评价体系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标准的增减。例如,对于动画作品的设计,教师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审美的表达以及创新能力这两项,学生在作品的设计中不仅要用到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更要加入自身的观点和看法,使作品更加完整。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更好、更科学、完整地评价一个学生在整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所能够体现的智慧和潜能。一些学生可能在技术的应用上不太过关,教师就可以加强对于此类学生的技术指导,有的学生可能在规划意识上较为欠缺,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多多引导学生增强对于整个作品的规划意识。也有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不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入提升创造力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合理的评价标准是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水平的关键之处。
三、利用评价平台实施有效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过程中,大量的答卷或作品让教师难以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一个好的评价平台就能够客服这种问题,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搭建一个评价平台,让学生完成答卷或作品后上传到平台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标准的增减,为每一项评价标准划分分值,在测试前就将不同作品的不同评价标准告知学生,让学生尽早地了解评价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在进行总结性评测前可以先公开自己的评价方式,以例题的方式将评价过程、评价标准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查漏补缺。教师也可以利用评价平台让学生们进行互相点评,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既增强了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对自身的作品产生反思,点评结束后在听取他人的意见的基础上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一个开放有效的评价平台能使教师的评价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能够更加客观、公平、公正。评价结束后的结果还可以长期保留,以此来监测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在历城区、港沟教办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教导处全面贯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全面落实学校工作意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继续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结合学校"读好书,写好字"活动的开展,大力加强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并将活动落到实处。学期初,学校为每一位教师购买了阅读的书籍,老师们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学期中,教师们撰写读书反思论文参加学校的读书论坛活动;学期末,教师撰写读书总结。学校鼓励教师建立教学博客,将学习与写作相结合,将学习与反思相结合,将学习的收获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来。
2、教研活动中开展学科微课题研究。在微课题研究中,各教研组的教师们加强理论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反思开展研究。
3、开展新一轮小学教师基本功提升工程。
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历城区教研室的培训活动,并组织参加培训的教师及时在校内对全体教师开展反馈性培训。每位教师根据学校教师基本功的实施方案和办法,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开展即兴演讲、课堂教学、课件制作、作业与试卷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活动。
二、加强教学工作的常规化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落实《历城区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落实三级课程管理。规划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并将学校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美术、体育、地方课程等课程相结合,积极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研究。
2、各教研组认真学习历城区教研室下发的各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方案。通过学习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导处加强常规教学工作的检查,每次检查有记录,并且每次检查后及时反馈。
3、借鉴市区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各学科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开展高效课堂研究。通过"教科研活动月",开展了课堂教学研究。
4、教研组每学期初制定教研计划,每月有教研总结。每次教研活动在尝试"确定主题——制定目标——设计方案——实施研究——总结提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下,将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开展教研活动的课程化研究。
5、完善学生评价方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各位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开展无分数评价。9月份,学校组织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学科质量诊断与评价及课业负担"测试活动。10月份,学校迎接了历城区教育局的检测工作。
三、积极承办各项活动,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