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13:38:06
导语:在拆装测绘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等职业 模具 教学改革 技能型人才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我们研究了中职模具教学过程和该课程的特点,并重点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及具体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要注重技能培养和应用,降低理论的深度,尝试对模具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为适应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课程应突出模具制造工艺的综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模具制造工艺是专门针对模具零件的加工制造及模具的装配,其工艺特点较为专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模具设计、模具结构知识,同时,还需要熟悉各种加工设备及方法。模具制造工艺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否则学生就会觉得该课程的内容空洞、抽象,无法理解,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不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
1.改革原有的实训教学模式,推行模块化教学
在模具实训教学中推行四个教学模块,坚持"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讲练结合、实践先行、趣味伴行、模块化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就业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将模具实训教学以四个教学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模具实训教学模块内容如下:
1.1 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1.1.1 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模具钳工所有基本操作技能,打好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基础。
1.1.2 拓展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车床、铣床、磨床、焊接等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普通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就业途径。
1.1.3 数控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仿真技能、CAD/CAM软件应用教学,了解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
1.2 核心技能教学模块
1.2.1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
主要完成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拆卸、测绘实训教学,将测量技术、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模具材料热处理、冲压工艺与模具结构、塑料工艺与模具结构等多门理论课程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拆卸、测绘实训教学中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课程。
1.2.2 模具安装、调试、维修实训模块
主要完成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安装、调试、维修实训教学,了解模具使用设备冲床、注塑机等,掌握模具安装、调试、维修方法。
1.3 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
通过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1.4 技能鉴定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技能鉴定实训教学。
2.合理安排模具实训四个教学模块,制定优化的实训教学计划
改变以往在2-3学期以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为主的模式,学生实训了很长时间还不知道模具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困惑。优化模具实训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模具实训四个教学模块的实施。
1、第一学期在以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2、第二学期在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和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增加拓展实训教学模块和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使学生了解普通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学生在拆卸、测绘实训教学中了解专业内容,巩固专业思想。
3.模块化教学在实训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的情况,现将部分实训教学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做法总结如下:
3.1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教学目的:一是通过拆装了解模具结构,模具零部件的作用,模具的拆卸方法、组装顺序,模具工作原理,拆装工具的使用等;二是通过测绘了解模具零件的尺寸,绘制测绘零件草图,绘制零件正规图,标注零件的尺寸及公差,零件的材料,技术要求等。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分阶段逐步实施,在第二学期引入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时,因部分专业课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欠缺,那么这一阶段以模具拆卸教学为重点,通过拆装了解模具结构、模具零部件的作用、模具工作原理,掌握模具的拆卸方法、组装顺序、拆装工具的使用。
3.2 模具制造实训模块
模具制造实训模块教学目的:通过模具制造实训使学生掌握模具的加工方法、加工工艺、模具零件的加工、模具装配,巩固专业思想。模具制造实训模块内容包含冲压模具制造实训教学和塑料模具制造实训教学。
1)在模具制造实训模块教学实施中,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到小组协作完成的教学模式;遵循渐进、由简到难的教学顺序;讲练结合、实践先行的教学手段。〖HJ1.0mm〗
2)学生第一次进行模具制造实训课题时,要求学生每一个人独立完成模具制造,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从零件的准备、零件的加工、零件的组合、模具装配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独立完成模具制造的能力。
在后续进行模具制造实训课题时,采用小组协作完成的教学模式,小组成员四人,推选小组组长一人全面负责模具制造的进程、任务分配、协调小组成员零件加工精度和加工进度,通过模具制造实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课题,增强班级观念,团队观念。
其次模具制造过程组织管理,模具制造零件多、标准件使用多,如果组织管理安排不当,将可能造成零件丢失、标准件使用过多、钻头铰刀丝锥等工具损坏严重、零件加工精度不高、模具制造效果差等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对模具零件加工提出要求,零件精度按图纸加工,如果图纸未规定公差则由教师制定公差,将零件的加工按课题要求对待,每加工好一个工件先由组长进行初检,教师进行复检,然后教师按小组分类统一管理工件,这样教师可以掌握模具制造进度、零件加工精度、有效的控制原材料的使用和标准件使用等情况。在成绩评定中采取以小组为评定对象,展开小组间竞赛,综合考察模具制造中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零件组合精度、模具装配精度、原材料的使用数量、标准件使用数量、工具损坏情况、团队协作情况、模具制造总体用时等方面评定出小组得分,再由小组成员根据小组得分、各自在模具制造中工作情况评定出小组每一个成员的成绩;以小组考核的方式评定成绩,可以有效地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锻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团队观念。
总而言之,结合中职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会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将会受到社会欢迎。《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相关加工工艺及设备,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工艺过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学习加工工艺的能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人才。
〖HT5”H〗参考文献
一、模具专业实训课程的设计
模具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模具产品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工制造和塑件生产等方面,需要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加工工人协同完成。笔者所在学校是中职技校,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生和少数高中生,培养的学生就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就业岗位定位在模具制造熟练操作工或模具加工工艺师(极少数)。因此,笔者觉得笔者所在学校应推行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模块式教学方法(见图1)。
1. 模块一:模具拆装测绘
作为直接生产操作工人,看懂读懂机械工程图是关键。因此,组织学生拆开各种模具教具实物进行测绘练习,让学生把所有零件图和装配图在纸上草绘,再用电脑软件绘图。此法有以下优点:
(1)能结合以前所学模具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模具典型结构,为模具装配实训做准备。
(2)制图知识得以学以致用,并强化AutoCAD电脑绘图。
(3)把原来逐件制作纯消耗材料实训变为逐渐引导学生把图纸绘制出来的零消耗实训,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为CAXA实训做准备。
2. 模块二:实训教学结合理论知识学习CAXA(或Pro/E、UG)
实训时,可分组发放产品图纸,学生根据模具制品的形状、精度、大小、工艺要求和生产批量,用模具设计软件选择相应的设计步骤、参数、计算公式以及标准模架等,最后给出全套模架结构设计图。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对此模具进行开模、合模、制品推出的全过程仿真练习,了解了模具制造全过程,从中找出设计的不合理处,为下一步加工实训做准备。
3. 模块三:普通机械,数控编程加工
对模具来说,一般标准零件是可以直接订购的,如标准模架、导柱、导套、顶针等,但模具的凸凹模(或型腔)是要进行加工得到的。任何零件的加工基本上都是要经过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这一过程。模具一般是单件产品,因此加工一般是普通机械加工去除余量,再经数控机床编程进行半精或精加工。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能编写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并能熟练地使用普通机床(如车、铣、刨、磨等)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且在下道工序能用手工方式和CAM方式编写数控加工程序,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铣、线切割、电火花等)加工出合格模具零件。
4. 模块四:模具装配、修配、调整模块
模具装配、调整不可能直接进行,此模块就要求学生具备钳工的一般技能。钳工一般内容包括:划线、工量具的使用、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螺纹、套螺纹等,而这些基本技能的学习不能像学普通钳工那样照搬应用,要结合模具结构进行研究、总结,发现冲压模具的凸凹模、塑料模具里的镶件是钳工技能训练中的旁证,可将四方体、六方体、圆弧锉配、十字配作、角度配作、钻孔、攻丝、套丝与装配等综合在一起制作一本可行性的实训校本教材,既可减少实训材料的消耗,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检验学生模具课程学习完成的情况。
在此模块中,装配最难点应属配钻、攻丝。因为孔的形位精度、尺寸精度关系到装配的位置。教学中,我们要学生自己设计所需孔深,把在理论课学到的螺纹底孔直径计算公式运用到实训操作中,在废料上按钻通孔、钻小孔、钻斜孔、扩孔、锪孔、铰孔、逐步过度到钻盲孔、钻多工件。尽管图纸上不一定要求螺丝清根,但实际的工况是要清根的。这样学生知道了在盲孔攻丝中为了满足图纸规定要求,必须准备好空间让出丝攻到足够深度。这就要把孔钻深点,但若钻的太深超过切口就会钻到下一个零件上去,则会造成偏心问题。因此,应设计些简单的配合组装图,让学生进行加工并装配,为下一步装配模具做准备。
等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后,可把前面机加工合格的模具零件进行装配、调整、试模实训,试模合格后把此模具进行点评、展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这样,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经过该实训,学生能够将既往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以上模块可打乱顺序进行,以解决机床、电脑设备少,学生多的矛盾。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分批分模块进行实训,同时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通过了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尽量做到“零距离”上岗。
二、实际案例
图2手柄
工件名称:手柄(见图2)
生产批量:中批量
材料:Q235-A钢
材料厚度:1.2mm
经过模具设计软件的学习之后,发放模具成品图纸给学生,让学生分组(5~10人/组)用Pro/E等模具设计软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图纸的技术要求等进行模具设计计算(见图2)并转化为二维的装配图(见图3),零件图。此阶段是建立在模块一、二的基础上才可进行。
图3二维装配图
经专业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可根据零件图和装配图编制工艺并进行加工,加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机加工,数控特种加工,也可选用钳工加工。工作量大的可选用机加工,如模架,可用加工中心数控编程或用MasterCAM软件进行编程方法进行加工(机加工模块实训);精度高的可用特种加工,如落料凸模,直通式,采用线切割加工,2个M8螺钉固定在垫板上,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6/m5。整体凹模,各冲裁的凹模孔均采用线切割加工(特种加工模块实训);而简单的,可采用模具钳工技能,如导料板、卸料板可先锉削、磨削后再钻孔(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最后等所有的零件都加工好以后,就可以进行装配、调整、试模。根据级进模装配要点,选凹模作为装配基准件,先装下模,再装上模,其中要注意孔的配钻并调整间隙、试冲、返修(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三、结束语
由于每个学校的设备、条件、资源等不一,教学方式的不同,普通固定的教材不适于每个学校。因此,针对“实用、够用”原则及模块式教学,应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如已开发的《钳工技能实训》和待开发的《模具测绘实训》以及《机加工、数控实训》。这样针对性的进行模块式教学,会使教学目的明确,技能的掌握更简明快速,学生的适应会更好更快。模具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过程很长很远的研究方向,模具实训老师的专业进取也得不断更新和提高,才能适应新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作者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mechanical drawing reform, and discusses teaching reform from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工作岗位;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Key words: job;mechanical drawing;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80-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文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把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课程教学模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而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课程改革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高职学院的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目前机械制图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高职学院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传授理论知识,优点是学生对机械制图的理论知识了解较多,缺点是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的培养,学生不了解机械制图在实际工作的应用,缺乏对零部件的检测能力,同时缺少企业文化熏陶。因此,为了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模具技能人才,有必要对机械制图的教学进行改革,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宗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改革探讨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根据多家企业的调查和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做了以下几点探讨。
1.1 教学内容改革 最近3年,我院机械类的学生主要在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宝钢集团、润星泰电器有限公司和铭基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公司工作,工作岗位主要是模具加工、数控编程、设备维修、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等,其中模具加工为主要工作岗位。通过走访企业和对毕业生的回访得知,从事这些工作岗位,主要需要阅图能力、测绘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而目前的机械制图的教材都是采用按章节按堆砌形式来撰写的,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也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淡化知识分界,强化整体功能,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过程相符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相关的课程体系来确定,而机械类专业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社会拓展能力为主线,减少相关内容重叠,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工科各行业职业能力最基本体现为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和测绘能力,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计算机绘图这些课程内容和工科机械类专业密切相关,但在教学上往往各教各的,没有针对性,致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课程与课程相互脱节,同时有些内容产生重叠,因此,需要改革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将原来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技术》和《计算机绘图》整合为《机械制图与公差》。
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根据岗位职业技能划分机械制图专业基础能力、机械制图应用能力、公差测量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4个教学项目,细分13个教学任务,具体划分见表1。
1.2 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 教学组织设计是实现教
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应改变传统采用按章节、按堆砌形式来撰写的,不利综合知识的全貌,也不利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而应在教学组织设计中淡化知识分界,强化整体功能,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
1.2.1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将传统的按章节次序的教学内容安排修改为以专业工作过程为依据的教学内容次序,这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如数控编程员岗位,就是按设备拆装——零件测绘——绘制零件图——3D建模——数控编程——操作加工等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2.2 由易到难 在以生产为主线、工作过程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基础上,还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计算机绘图员,就是按平面二维图形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绘制——零件图绘制——装配图绘制——三维实体造型等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2.3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 计算机绘图知识穿插在机械制图内容的教学各环节,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思想。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计算机绘图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将CAD的绘图环境设置和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放在一起介绍;将CAD的基本命令与正投影法、点、线、面放在一起介绍;标准件与常用件融入块的知识;零件图的徒手绘图与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这样做,既可以减少高职教育理论课学时少的矛盾,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建立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要体现四结合,即教、学、做相结合;制图、测绘、加工相结合;二维作图、三维造型、实体模型相结合;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1.3.1 五段法 所谓五段法就是对一个知识点,采用五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是直观演示、引入新课阶段;第二阶段确定教学目标阶段;第三阶段是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自学阶段;第四阶段是重点讲授阶段;第五阶段是练习和小结阶段。五段法主要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其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3.2 项目导入的任务驱动法 项目导入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教师设置并提出可以考核的、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易感知的实例或实物,讲解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演示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步骤与要点,学生在理解所讲内容的基础之上,顺利完成该任务,掌握所要求的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该方法主要包含:提出任务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控制阶段和评定反馈意见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项目三(机械制图应用),其特点是:教学任务明确,学习气氛浓厚,有利于提高团队协助精神和沟通能力,但教学进度不易保证。
1.3.3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企业、实训基地等现场,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新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方法。现场教学法主要包括:第一阶段准备阶阶段,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任务8(测量技术)其特点是:直观性强,学习兴趣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1.4 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能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选择教学手段要遵循三原则,即适时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机械制图教学手段主要有演示、视频等多种方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用精品课网络资源的教学手段;行业工程师带领的真实工作教学手段;实训基地零距离的岗位工作的教学手段等。
1.5 改革考核方法 科学的教学质量督体系是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保证,每一门课程学习之后,都必须有一个考核标准来衡量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否达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也不例外。但是一改过去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老办法,把机械制图与公差的考核分为四大部分,每一学习任务完成后,进行第一部分考核,专门考核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当学生在完成第一项目时,进行第二部分考核,其目的是考核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第三部分是综合技能能力的考核,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部件的拆装、零件的测绘(计算机绘图)、装配图绘制(计算机绘图)的职业综合能力,这里所说的部件要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部件,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选择具有侧抽芯的注射模作为拆装实践;第四部分是考核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各占份额见图1。
2 结束语
实践教学结果表明,基于工作岗位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但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在有限的实践教学周期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很好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受到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杨军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所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3]张映晖.基于人文性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06).
[4]胡建生.机械制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王志泉.机械制图与公差[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这几年通过课程的改革,我们与天地(唐山)矿业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共同开发,将本课程与ProE三维设计相结合,依托真实的机器将课程整合设计成三个教学项目,在每个教学项目中,构建了若干个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具体机器的真实情境中去分析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一个个的“任务”来学习,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展开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的工程意识。基于ProE的机械设计基础项目课程在实施后如何评价教学效果,如何考核学生学习质量,我们根据课程具体教学情况,对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形成一套适合学生的考核方案。
1 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因此考核比较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在项目驱动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团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因此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评价就应将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完成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在我们每个项目中都有拆装和三维CAD设计的环节,如项目一插床的拆装、项目二牛头刨床的拆装和项目三减速器模型的拆装的任务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了解到各种常用零件的名称、功用,以及其中传动系统和进给系统中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通过先认识,再用ProE软件进行设计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凸轮机构、螺旋机构、间歇机构等常用机构后,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有会有一个强化作用,每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因此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也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考核评价以学生完成3个项目的整个学习过程情况评定。
2 考核评价的内容
为了实现课程的目标,也为了客观、全面、公平考核学生对机构和机械零部件的认识、对机械零部件的三维CAD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水平和程度,考核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重视对学生能力高低认定的具体手段和实用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教学评价,采用全方位的考核,包括有自我评价、项目成果展示、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
2.1 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后,改变原来的一卷定终身的终结性考核,而是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重视整个过程的完整性,既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及运行操作能力进行评价,也对运行操作的结果进行评价,体现的是职业行动能力的全方位评价。
2.2 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既要有以学生在学习中自我评价,重视学生主体学习与反思,又要有以他人对学生个体的相互评价,重视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按照以“突破知识考核,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将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的完成过程之中。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我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及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从学生的视角对学生工作积极性、团结协作精神加以评价。
2.3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把定性与定量考核结合到过程考核中,建立各种规范化、标准化的考核表。如教师检查评价系列表,学生互评表、教师对学生个人评价表,以上完整的系列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全过程考核。任务完成后,学生要呈交完成工作任务单,进行成果评价。
3 考核评价的方法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特点,其考核方式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课程结束时的最终评价30%,二是各个项目的综合评价70%。
3.1 结课时的最终评价30%
为了最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完成三个项目以后课程结束时,我们要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其中包括前面项目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机构和零部件的三维CAD设计综合考核。
3.2 各个项目的综合评价70%
在三个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进行的过程性考核,其中包括学生自评20%、学生互评20%、和教师评价30%三项内容,每项考核内容均涉及三个方面的考核。
3.2.1 学习过程态度考核
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反馈意见分析,他们很注重员工能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具有爱岗敬业、团体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素质。通过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而学习过程态度具体体现到职业岗位上就是职业素质。所以学习过程态度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平时课堂的出勤、纪律、实训态度、团队协作精神、操作规范及安全常识等。学习过程态度考核各部分成绩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由教师、个人及小组互评考核。
3.2.2 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
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考核贯穿整个学期,主要考核学生在每次课程项目训练中知识运用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职业技能、计划统筹能力、自学能力等。在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中,各部分的成绩由学生在课程项目中的表现来获取,各部分的成绩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由教师、个人及小组互评考核。
3.2.3 学习过程综合能力考核
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对项目的分析能力、知识选择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对问题的判断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质量及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在综合能力考核中每项能力评定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由教师、个人及小组互评考核。
【关键词】高职;机床夹具;载体;课程项目;理实一体化教学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工业获得了飞跃性发展,整个制造技术不断升级,机械制造与相关接近专业应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以适应机械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
先进制造技术在各制造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急需大量掌握加工技术及工装设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紧密对接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学校必须根据机械制造企业对加工制造一线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实时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以行动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改革教学模式,并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继续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增加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教学管理与生产现场管理接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深入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把纯理论课《机床夹具设计》改为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研究与改革发展的需要,符合当前市场对高职机械制造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课程标准的制定
1.1 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依据机械装备、工程机械、机床、汽车等制造企业中工装夹具设计与制造(维护、维修)等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而设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典型机床夹具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及基本知识内容,掌握机床夹具装调的基本方法,掌握专用机床夹具设计步骤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1.2 课程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1)熟悉典型机床夹具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熟悉机床夹具中各种常用的定位元件与定位方法;(3)熟悉机床夹具中各种常用夹紧装置与夹紧方法;(4)熟悉机床夹具的夹具体和其它装置;(5)了解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步骤。
1.2.2 能力目标
(1)查阅机床夹具设计的标准、手册、图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2)按零件加工要求合理确定机床夹具的定位装置的能力;(3)按加工要求合理确定机床夹具的夹紧装置的能力;(4)按夹具中的定位元件和夹紧装置要求确定夹具体和其它装置的能力;(5)能按零件加工要求完成设计一副中等复杂程度的专用机床夹具。
1.2.3 素质目标
(1)具备基本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正确做事,做正确的事;(2)具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节约意识;(3)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达成目标;(4)具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在教学中以专用机床夹具为载体。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副专用机床夹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把知识内容溶入到教学项目中去,由老师单一讲授和学生单一听课的教学形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大大的提高。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块与项目设计。(表1)
表1 课程教学模块与项目设计
3 教学课时分配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总课时间为46学时。(表2)
表2 课程教学课时数
4 教学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结合现场操作、课堂提问、模块考核、技能竞赛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各任务模块可参照表3进行评价。
表3 课程教学模块考核标准
5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演示:在第一个教学模块中打破常规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进入机床夹具拆装室,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职业教育招收的学生基本上直接来自普通高中。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接触到机械加工类设备及工装设备,更别说去进行操作。如果先进行理论教学,不仅增加了授课教师的讲解难度和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因为缺乏感性认识而难以理解。教师首先对选定的拆装课件进行拆装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讲解;教师对演示过的课件进行循序渐进的讲解。对其中涉及的机床夹具在各类机床上加工特定的零件及在机械制造中发挥的作用、机床夹具的组成、定位装置、夹紧装置、夹具体及其它装置、夹具设计方法等理论内容进行针对性、分模块内容深入讲解。
第三步:实践:按课程模块进行,对课件进行初次的感官认知和相关理论讲解后,分组让学生根据机床夹具拆卸工艺流程对机床夹具实物进行拆卸,清洗后按机床夹具的组成归类零件,测绘各组成部分的零件,并画出一张完整的装配图。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学生对机床夹具的组成就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机床夹具的整体结构就有一个清醒认识。再通过后续的模块练习和相关知识学习,以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的较好结合,从而掌握知识与动手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第四步:评价:整个课程教学按模块进行,学生的动手实践也是分模块进行的,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中,找出不妥之处进行讲评,采用边修改边讲解的教学方法,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个教学模块内容完成后,对学生都有一个评价,综合五个模块内容就有总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达到促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增强动手能力的目的。
6 结论
经过我院高职机械类专业班级的教学实践,本课程的教学模块内容与考核方案逐步完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动手能力普遍增强。实践证明,《机床夹具》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研究与改革发展的需要,能提升本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拓.机械制造工艺学与机床夹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肖继德,陈宁平.机床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徐嘉元,曾家驹.机械制造工艺学(含机床夹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过程中,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制约了该模式向纵深发展。第一个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尚不规范,劳动力供过于求、政企体制问题等因素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仅能进行参观式的实习,导致工学结合程度不够深入。第二个问题是指导实习的教师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把课备好、上好就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学院领导的事情,与他们关系不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仍然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把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构建双元化教学主体,设计“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构造模式和运行方式。教学主体的双元化体制构建就是学校和企业要密切结合,在改变学校办学思想定位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互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产品业务推广上互动;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上互动。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而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开展相关的理论咨询和技术服务,参与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企业学校协作攻关,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加强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形成“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与企业一道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精密机械、电子、轻工、模具等企业,培养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模具设计、制造和维修,模具设备的调试与管理及相关产品的营销等工作。主要就业岗位如下: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模具(机械)制造工艺员、助理模具设计师;次就业岗位如下:机械产品的售后服务、品质管理、产品检测等。针对行业人才需求、职业资格要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共同设计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与考核,如图1所示。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比一般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开发了《使用手工工具的简单模具制作》、《模具拆装与测绘》、《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件编程与加工》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课程与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项目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来展开。项目课程教学通过描述工作任务、教师演示,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动手制作和师生总结与评价四个步骤,最终要达到能力要求。这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以《AutoCAD项目化课程》教学——“五角星的绘制”为例,要求学生会设置点的样式,会设置对象捕捉的设置与使用,会运用“取消”、“重做”、“删除”、“重画”等命令,并能正确理解他们的含义。其工作任务是能独立、熟练地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零件图和一般复杂程度的装配图包括撰写项目报告。通过亲手操作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识、绘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探究务实的职业精神和技术意识。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纳入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之中,通过技能训练,经过学院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联合颁发工作经历证书,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学院通过推行项目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就业率达到了95%。
三、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编写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
教材编写要根据工作岗位,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工学结合、项目引导、‘教学做思’一体化”为编写原则,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采用图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达形式,切忌长篇大论、文字冗长繁杂。应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校自编教材,开展配套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目前该专业完成了《机械零件与结构的分析与选用》、《使用通用机床的零件加工与工艺分析》、《使用特种加工机床的零件加工》、《使用数控铣床的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具有本院特色的企业岗位培训自编教材,实践一条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之路,对形成自己特色的实践环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创建双证认证制度,实行考核方式与教学方法双改革
双证认证制度就是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的必然要求。应将职业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
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应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实际教学中,要强化过程考核,可以尝试用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上岗达标测试取论考试;完成规定项目取代课程的考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推行项目管理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注重兼职教师机制,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不论是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还是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谓“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就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我们在学院的定编、教学人员的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倾斜,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六、密切校企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实训基地
为了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本院同富士康科技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投资1.2亿元在校内建成了年产值达5000万元的富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在校期间深入该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生产性实训。经过多年建设,还形成以电子精密零件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电子精密模具实训基地,如图2所示。该生产性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生产型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四轴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注塑成型机、三坐标测量机等设备,多次承接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工作和技能竞赛工作,同时为其他兄弟高职院校提供了多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发挥了基地应有的辐射作用。目前本院各主干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富士康、夏普电子、三星电子、飞利浦电子、百得科技、中兴科技、西子奥的斯等18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了三星电子班、西子奥的斯电梯班、联通3G班等多个企业定向班。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已经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
关键词:《机械设计》;实践环节;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28-02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传统的《机械设计》课内实验是以对某些重要理论的验证为主而设置的,这些实验对于学生巩固和深入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单一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模式日益表现出不足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偏理论,轻实践,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主观创新性思维帮助不大。《机械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就课程的内容而言,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看,涉及前期的数学、机械制图、物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本课程的内容。而本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设计机械产品的能力,就必须在教学环节中有效利用有限的时间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在这方面,本校机械设计教研室的老师们通过多年的探索,开发了一批综合性、创新性试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
一、完善和改革传统实验
《机械设计》是一门传统课程,在历史上漫长的教学实践中,前辈教师们已经开设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验,这些实验都很重要,部分实验是需要保留的,但也需要根据现在的教学实践进行改进和完善,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些实验过去是采用单一的纸、笔记录数据,再加以分析的方法,而现在已经发展为声、光、电一体,数据与图形结合的高效而形象的实验。在具体的《机械设计》课程的实验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改进和完善传统实验。在具体实践中保留了若干重要的传统实验。带传动弹性滑动与传动效率实验是机械设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张紧初拉力不变和主动轮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在五种不同的负载作用下,测得主从轮转速并计算弹性滑动率和效率,绘制出效率和弹性滑动曲线,验证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从而加深并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概念。减速器拆装实验使学生具体形象地了解轴系结构,通过拆装和简单测绘加深对滚动轴承,轴上零件的定位方法的理解,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他一些传统实验如机构运动简图测绘等重要认知实验也作了保留。
二、开设机械设计综合设计实验,加强结构设计实验
为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原理上对于机械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并通过机械零件设计将原理上的设计转化成实际的结构,并且使其具有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效率。本校教师购置和开发了机械系统创新搭接及运动测试实训平台4台,在此基础上再自主设计了搭建若干种新型机构的组合方案,使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从原理到实际结构的设计体系。我们可以在学习中就对学生提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有关要求,题目也可提前布置。为开阔学生思路,选题实现了多样化,老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题目中要求学生作多种方案的对比,能提出不同方案并进行分析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构和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的能力。可让学生在设计中学会运用设计手册及其他参考资料,但也要防止学生生搬硬套或抄袭等情况发生。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但也要注意团队精神的培养。具体措施有:①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要将实践课上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案例分析、企业实践、仿真模拟对机械原理相关知识进行深化理解,以便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②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实践课程作业,其余小组同学也参与到对其作业的讨论中,最后由指导教师统一集中进行实践作业的课堂点评和升华;③采取指定答疑时间和答疑教师的方式进行定时定点辅导,采用网络答疑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专题辅导;④课内实验课评价与考核依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测试数据、数据处理结果及分析、思考题等。考核方式是考查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实验课考核成绩确定以五级制计算,并以10%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学生自主搭接各类万向连轴节,带传动,齿轮传动及各种机构,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编制多媒体参数化模拟实验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教学实现形象化成为可能,在教学实践中,编写动画课件,尤其是可参数化的课件,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打开电脑学习,许多过去难以讲解的内容,在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后都变得不再那么困难了。在近几个学期,先后编制出了齿轮范成、铰链四杆机构、带传动、螺栓连接等多方面的参数化课件,使教学两方面都得到了许多的便利。以铰链四杆机构为例,有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究竟是哪一种机构,取决于四杆的长度比,而双摇杆机构中两连架杆摇动的范围是在两死点之间,编制了动画课件后,学生只要输入不同杆长,软件就自动判断出活动范围,把机构的类型和活动情况真实地以动画表现出来。这就为教师课堂演示和学生的自主复习提供了便利和直观的方式。目前,本校教师正继续开发一些能用于学生课外完成作业和自主学习的参数化动画课件。从以上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体会不难看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更能加强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同时引进新的教学手段,保留传统教学中的优良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课程设计实践环节
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首个环节,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次尝试。在教学上,要使学生初步掌握自己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讲清楚课程设计的步骤和作法,引导学生自行计算,查资料,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有些同学制图纯熟,设计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上手很快;而有的同学由于前期课程掌握不够优秀,眼见别人快完成了,自己却进度很慢,从而产生烦躁和焦虑的不良情绪,甚至觉得自己天生就不是学机械的料,干脆抄别人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对有些同学要鼓励其做得更好,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而对有的同学只要求掌握基本内容,会模仿即可,要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胡恩明,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PLC;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64-02
PLC应用课程是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共98学时,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其中理论占48学时,实训占50学时,具有多变性、综合性、典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大教学特点。以往我们的教学是先讲理论,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再进行两周的实际操作,但经常存在学时不够、理论和实践脱节、及格率低等现象,再加上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专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纪律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也较高,但大部分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缺乏分析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太难,学习效果不佳。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本文就是针对以上问题探索一体化教学在本门课程中的实践。
一、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一体化课程,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深入实现一体化教学,教师必须做好三个转变和五个一体化融合。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一)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为一体化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1.准备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的教师。即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验、实习和实际生产的教师,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2.准备学生: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气都不相同,写计划前一定要进行调查摸底,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3.准备教学计划:不同的班级学习的进度不同,要根据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授课计划。
4.准备教学方案与教案:根据教学计划准备上课方案并写出教案,教案中应包括工作任务、课题内容、课时安排、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知识要点、技能要点、教学资源、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记录、教学评价、教学建议和意见等,体现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5.准备学材: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以前所用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一体化教材,相对于数控专业不太合适,需要在教学中找很多和数控专业相关的资料弥补其中的不足,故经过电类课程组讨论我们已编写了相配套的数控专业一体化教材。
6.准备教室: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是一体化教学的特色,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在教学环境的选择上就要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综合教室,来供学生和老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交替进行。理论教学区的桌椅布置必须考虑,不能按照传统的布置,要根据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要配置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和器材,既要便于教学(包括便于学生学习和分组讨论),还要使教室美观、温馨。实习设备尽量满足人数要求,我们用的是西门子PLC实验台,共30台。
7.准备教学耗材:包括教学和活动用品、学生实际操作用品等,如:黑板、白板、白纸、红纸、黄纸、白板笔、粉笔、长尺子、胶水、剪刀、电工通用工具、叠插线、导线等。
(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学,营造新颖的环境和气氛
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自主学习性、合作学习性以及老师的激励性。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主动讲出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积极合作、相互讨论、敢于和教师辩论等,起到主持、引导、组织、指导的作用。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就要“走下去”,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的一份子,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其次就是要分组,分组时要从男女比例、学生性格、设备使用、教学效果、教室布置等方面考虑。分组完成后要让他们给自己的组取口号,鼓励小组之间竞争。在教学中要时刻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编出的程序,这种方式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讲授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
(三)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直接而又关键的作用。目前比较倡导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教学法、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没有一种是最好的,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课题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在选择时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考虑时间的因素、资源与可能性(设备、费用、场地、时间)、教师的水平及掌握方法的熟练程度和成本的因素等。
(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做到“做中学,乐中学”
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的知、行、悟,即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在学习中,时刻观察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疲劳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睡觉、打手机等,可以做一些小互动和小游戏。每一周可以评比出最优小组和优秀个人,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五)从成绩性考核变成过程性考核
一体化取消了最终的实际操作考试,实习过程中各项目的考核成绩和平时表现就是最终的考试成绩。为此对每个课题都制作了考核评价表。
(六)鼓励学生做一体化教学项目,展示学习结果,提高综合能力
要系统学好PLC控制应用这门课,不仅要学会编程,还要考虑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硬件的配合等知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完整的项目。深入市场调查,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高,使一体化教学的意义得到升华。
三、总结
要使一体化教学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达到较好的效果,还应注意要时刻把握相关专业发展前沿,了解专业发展动向,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并将其及时充实到教学设备及教材中,实现教学设备、教材不断更新。还应及时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有效结合。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途径,这不仅能有效解决材料消耗问题,而且能使教学与企业紧密结合,紧跟企业发展步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微观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1,(10):7-10.
[2]袁占良,岳阳.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成功(教育),2011,(5):20.
[3]左晓明,许兆美.“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型人才创新实验区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
关键词:建筑制图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建筑制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如何绘制和阅读工程图,研究在平面上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制图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素质,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相应岗位上的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的环节。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由于高职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理论基础差,学习的自觉性和意志力不高,对教材中复杂的理论内容难以理解,普遍感到空间立体思维难以建立;其次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仍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和“双师型”师资的缺乏,未能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且受专业规划总学时压缩的影响,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学时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根据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学生读图绘图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够用” 和“会用”。
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课程内容的合理编排,建立适应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建筑制图教学改革的前提。在学时少、内容多但基本要求不能降低的矛盾下,为完成建筑制图课程教学计划,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精确制定教学进度,科学编排教学顺序。
1.强化制图基础模块
为使房屋建筑制图规格基本统一,图面清晰、简明,提高制图效率,符合设计、施工、存档的要求,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在作业中遵守国家标准,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学生重点掌握作图步骤和一定的徒手绘图能力,这是现场施工、监理及设计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此模块内容琐碎,单靠背诵难以掌握,为了不使学生一开始学习就接触枯燥无味的识记内容而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避免学生在后面开始绘图的时候头脑中没有这部分概念,此模块的教学安排在开始绘图的过程中, 理论结合实际, 讲练结合。
2.删减画法几何模块的内容
画法几何主要是研究空间几何元素的投影,理论性和系统性强,且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其中的图解法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很少用到;对于难度较大的点、线、面综合性问题可以由计算机更快捷精确的解决,这就大大降低了它的实际价值。教学中将点、线、面的投影和基本体整合,首先从比较简单的基本体入手,让学生一开始就从整体和立体的角度把握,然后再分析基本体的组成将点、线、面的投影延伸出来,从而避开枯燥的理论讲解,这样,经过由立体到平面反复转换的立体感知过程,学生的立体思维可以得到不断的提高,学习过程将会变得简单容易。
3.降低基本体截切相贯模块的要求
基本体的截切相贯抽象难懂, 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占用学时较多,学生的作业负担较重,其与建筑工程实践联系并不密切,且建筑类形体并不像机械零件外形复杂多变,比较简单,所以减少截切相贯模块中的复杂内容并降低难度。
4.突出组合体和图样画法模块的重点
组合体是建筑制图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维立体与二维图形的对应关系及相互转化思路,要突出识图部分的重点;对于在组合体识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识读结果的正确性,有时可以借助画轴测图提供思路和检验,因为轴测图是学生读图的辅助手段,也是空间立体思维建立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学时将轴测图知识点有机地融入组合体内容使其相辅相成,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盎然的时候接触最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立体思维的培养可谓事半功倍。图样画法是前面各部分的综合运用,是投影理论和专业图的桥梁,重点是剖面图的形成方法和应用,为专业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明确课程定位,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高职建筑制图课程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识读、绘制图样的能力和取得与建筑专业相关的如施工员、安全员、预算员和资料员等技能证书,最终实现工程设计表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四个目标。目前建筑制图课程体系是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立体的架构,构型设计内容少,传统课程体系延缓和制约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进程;新的课程体系立足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以创新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核心,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具有如下特点:
1.以三维为主线
制图是以“体”为出发点,以“图”为落脚点,学生空间立体思维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图形信息来支撑,教学中由三维实体分析到二维投影制图,再从三维实体转化到二维工程图,三维实体设计表达贯穿其中,体现了以三维设计表达为主线,以二维投影制图为重点的理念。
2.知识有机融合
在专业图部分,学生并不具备建筑材料和房屋构造的相关知识,从而导致知识链接的断层,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绘制和阅读建筑工程图,会造成学生对建筑物整体及各构造部分处理不当,因此课程内容体系应把联系紧密的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建筑制图与建筑材料和房屋构造的基本知识既自成体系又互相渗透有机整合在一起,整体优化,使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具有广泛性、交叉性和时代特征。
3.内容动态更新
教学内容要紧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要不断补充进来,建立宽厚的知识平台,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构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应用技能
高职毕业生基本是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他们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更需要切实有用的识图能力和绘图技能。对每一模块配备的习题进行练习,是学生掌握重点和解决难点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教师的授课内容,但自己做题时却普遍表现出思路茫然,无从下手,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因此要较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需通过一定课时的绘图、读图、切制模型和绘制轴测图等训练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专业图,它是学生就业后首先要接触的部分,需要进行大量的绘、读图实践训练,在教学周的最后安排学生进行读、绘图集中实训,绘图可由简单的A4图纸到较复杂的A2、A1图纸逐渐深入,读图要选择一套10~15张组成的复杂程度、难易程度适中的完整的施工图,由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熟练掌握建筑制图理论知识,很好地建立起空间立体思维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并完成对一套图纸的完整性及图纸之间的关联的认识,使学生对专业制图知识形成连贯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专业图的理解能力,提高应用技能。
四、创新教学手段,设计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普遍,它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立体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可视性强、信息量大、形象逼真等优点,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理解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在图样画法及专业图识图部分利用多媒体会使复杂形体变得生动直观和清晰完整地反映图纸上的大量信息,提高教学效果;但它节奏快重点不突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比较被动,缺乏思考的过程,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竟会忘记刚才课堂所讲的内容,所以应用时教师要加强对知识层次的把握,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对重点内容特别是作图步骤应该用传统的板书强调和示例。
利用立体模型和实物的实例教学能够给学生的感觉更直观、更真实,使学生体会到建筑制图课程与身边的物体联系紧密,进而激发学生注重观察实际中立体实物的兴趣,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在基本体和组合体模块利用实例教学对学生三维立体思维进行培养更加有效。
因此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建筑制图基础部分运用传统的板书效果会很好,但教学手段并不是单一运用,要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根据各部分知识特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每一模块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采用“做中教、做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组合体画图教学过程的设计可分为五部分:(1)根据项目确定教学任务;(2)分小组拆装模型分析形体结构;(3)制定形体的绘制方案;(4)完成形体的测绘,绘制标准图样;(5)小组评价、教师点评、讨论问题和总结。当然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需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
五、结论
建筑制图教学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制图能力的需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以上着重论述了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胜强.现代工程制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