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00:16:23
导语:在全神贯注教学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要学生意识参与的无意义学习,另一种是需要学生意识主动参与的有意义学习。相较于无意义学习而言,有意义学习需要学生调动身心,全面投入学习状态并积极配合,也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经验建立有效联系,这样,学生在全神贯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才能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都受到影响和教育。而无意义学习,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与记忆知识,这种没有情感与态度参与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机械的死记硬背,无法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因而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不能积极调动这些知识储备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想调动学生主动性,使教学变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分数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中的一些错误观点。比如,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喜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觉得学生是在故意刁难,打断自己的教学计划。因而,有的教师对课堂中喜欢提问的学生大加批评,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讲授课。还有的教师喜欢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法接受,感觉这种组织方式会扰乱课堂秩序,不方便自己管理。然而,真正有效地课堂并不体现在纪律有多好等方面,而应该是看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很多教师喜欢纪律好的课堂、听话的学生,只是为了方便教学,并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一种忽略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标准和表现
很多教师在课堂中注重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活动。然而,由于缺乏一些具体的衡量标准,很多教师很难把握自己课堂。切实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应该能实现以下几点:
1、学生呈现全神贯注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课堂表现出极高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并投入其中,虽然在遇到困难时会出现卡壳现象,但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2、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寻找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并由此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苦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高级动机。
3、地理教学最终的评估,不应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应该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化,应以是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自己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一、指导思想
首先必须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政治学习,记录政治笔记,提高觉悟和意识。还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克已奉公,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误人子弟,要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更要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二、工作内容
1、备课:作为一名教课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上好每一节课,因此在教课方面,我将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
课前认真备课。作到课前再备课,工作重点备教材、备学生,认真书写学案,认真准备课件,熟悉教学软件的操作过程,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
课中全神贯注。以精讲多练为原则,打造高效课堂,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用热情贯穿课堂始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的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老师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后及时反馈。记下教学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及其改进方法。写好教学反思。
2、自主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除了上好课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自己充电。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
3、其他方面,每周写好自学笔记,一个学期,二十四课时,一万多字。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写好听课记录,两周一个教学随笔,一周一个详细的教学反思。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按时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
三、保证措施
一、前奏――预案设计
1.吃透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备课前认真钻研,明确各年级的目标要求与重点,并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备课时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2.精读教材。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要发挥范例的实践模仿作用,从范例语境中得到练习,习得方法,以一学多,触类旁通。教材中的文章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见解独特,非精读不能悟其精华。如何做到“精”呢?①把握“面”,不仅需要理解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要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②牵住“线”。这是纵向的整体把握。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结构特点,去皮肉见其骨。不仅要理清文章的主旨,更要悟出体现主旨的层次,去其骨见其魂。③扣准“点”。要善于扣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深入体会关键的字、词、句、段。
3.细读教参。教参可以让教师从整体上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具体把握教材的特点与教法、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教参中的一些案例也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4.博览资料。备课时,教师必须充分、广泛地阅读相关资料。如作者简历、生平、当时写作背景和名师对教材的处理等,从中获得启发借鉴,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体,与作者、文体产生感情共鸣。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体会完萧红在祖父的爱里自由自在的成长后,再补充萧红的生平资料,学生再来读《祖父的园子》就由甜中读出了几丝苦涩的味道。
二、主题与变奏――生成设计
教案是思维的产物,同样,课堂的行进也是教师思维的产物。只是在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环节,这正是“现设备课”的关注点、生成点,应把这个看成是课堂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不躲闪回避,而是正视它、重视它、解决它。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思维,灵活应变。具体来说,教师一要善于发现。教师胸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就能全神贯注地观察倾听学生,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二是要精于思考。对于出现的情况是学生理解的原因还是创新的火花,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其原因并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三是要随机应变。思考后能马上做出反映,顺势而导,修改预案,调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三、尾声――反思设计
一、一心向学的习惯
这是最重要的习惯。“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一心向学的习惯便会是这种头脑。这种习惯养成后,会在潜意识下把周围事物与学习联系起来,视听等感觉便成为知识信息的扫描仪和接收器,大脑便会持续地容纳、过滤、加工、创新知识。拥有该习惯的学生,会感到生活处处有乐趣,生活处处是知识,他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即使在读报看电视时,也能把注意力自动调整到与学习相关的目标上。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的是开水,瓦特却烧出了蒸汽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在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时,鲁班却发明了锯;同样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果农看到的是心疼,牛顿发现的是万有引力定律。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就是是否拥有一心向学的习惯。
二、专心致志的习惯
这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主要努力方向。在一定时间内紧紧围绕学习的主要方向,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不涉足与主要努力方向无关的事情。二是要做到全神贯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周围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三、执行计划的习惯
一般说来,目标比较容易确定,计划也比较容易制定,难的是定时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即“知易行难”。要定时学习,这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每天要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要定量学习,这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记忆先行。每天必须完成记忆任务,包括外语单词、语法。数理化定理、定义、公式,语文字、词、语法、修辞等等;二是及时完成作业,把课堂教学内容弄懂。三是复习领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运用自如。
四、认真思考的习惯
有三方面益处,一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认真思考可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找出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把散落的知识点连结成有机的整体,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这种习惯,在短期效果不明显,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量的增加,会越来越重要。二是有利于辩证地学习书本知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致知之途有二,日学,日思。”,都是强调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重要性。三是可释疑解惑,有所创新。爱因斯坦在整个科学生涯中,始终坚持“怀疑一切”,正是凭此精神,他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
五、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
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中小学生应注意两者并重,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如,要克服劳逸失度、躺着看书等等。拥有这五个方面的习惯,会减少学习阻力,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生活会如一首婉转悠扬、轻松愉快的歌,忙而不乱,紧而有序。
六、阅读自学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胚,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七、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八、观察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九、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十、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1 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2 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3 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关键词:数学素养 观念 思维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数学学习的需求,已经不止是获取知识了,更多的是学会方法、培养能力,以及提高素养,尤其是后者。著名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经对毕业后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统计:从事数学工作的人和经常用到数学的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29%;而不用或少用到数学的人占总数的70%。既然这样,那我们的基础教育,又何必每周花15%左右的时间,让每一个人都学习数学呢?这对那70%的人来说,是不是一种浪费?其实,如果使用的数学,指的不只是数学知识,而是数学素养的话,100%的人都会用到。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相应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数学思维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更新观念,纠正教学偏差
曾经,我总认为思想、观念这些词语是很抽象空洞的,没什么实在意义,重要的只是实力,一个老师,只要他上课好,即使不去理睬那些思想观念,也同样会成为一个好老师。但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终于体会到思想观念对一个数学教师的重要性了。
我原来锤炼自己教学能力的办法,是去搜索一些著名教师或者是新秀的公开课的课堂实录,亦步亦趋地跟着做,这个方法确实省事,效果也不错。半个学期下来,结果就明显了,班里的优生和中等生,成绩是“刷刷”地往上提;但是后进生总不见动静,甚至有的还往下滑。我回头一想,这些著名教师或新秀的公开课的实录,大多是面向优秀学生的,看看那些久经镜头的学生:形态自然、动作老练、回答正确……看看自己班上有的学生,上课时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讲了三四遍,还一副呆呆的神态;上课时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却始终没望一眼自己的课本;再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时,会首先改班上最好的几个学生的,偶尔有时候按顺序改下去,改到几个差生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进行下去了;上课提问时,特别喜欢点那几个优秀的学生,听着他们完满的回答,自己就能信心百倍地继续上课了,似乎全班都像他们那样全弄懂了……反思优秀学生和后进生的种种不同表现,以及自己的不同态度,我觉得,似乎是自己错了,这不正是自己的观念在作怪吗?我考虑得更多的是,学生学好了,能为我争光,而根本忘记了教师教学的目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名师的教法再好,只要是不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那就是不好。此后,虽然我还是继续借鉴名师的做法,但是更重视研究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终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跟上了班级的步伐。
二、注重实质,形成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虽然有一整套的课本内容,但是我觉得,上课不能只重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更要重视的是形式和内容背后的实质,在这一点上,我深受著名教育家和代数学家陈重穆教授的影响,他就提出了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观点。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将要教授的内容,思考到更深层的地方。自己的整个数学知识,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每一个教学内容,在这个体系的什么位置上,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必须考虑清楚。
例如,二年级上册的活动课“我长高了”,编者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要巩固“长度单位”这一个内容,同时还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赛,提高小学生学习测量的兴趣,可以说,这一课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长度单位”课。明白了这一点,其实我们就可以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本班学生更喜欢的、更多的活动。我在备这一课时,就首先让大家准备可以测量的工具,结果,有的同学准备直尺,有的准备卷尺,还有的准备了米尺。于是我引导大家区别了不同尺子的作用,归结出以卷尺测量身高,但是又提出:如果我只有直尺,能不能量出身高?引导大家体会,测量就是为了获取长度,使用不同的尺子,有不同的方法,大家要多开动脑筋,就能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
再如,学习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就可以先分解成个位数乘以及整十数乘,在这一步骤里,要特别注意整十数乘后的积的位置;然后整理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步骤,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这是最重要的,这样学生才能发展其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挖掘教材,增强应用意识
教材,是经过专家们精心设计的,应该说,每一笔都有其用意。但是我们也常说“用教材教”,而不应该“教教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深入挖掘教材,理解透了教材,才能让教材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用。教材的编写,考虑的是全国或较大地区的学生的共同特点,一线教师使用时,面对的只是自己班级的几十个学生。因此,教材的使用要想具有针对性,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就一定要重新思考教材,或调整顺序,或修改内容,小心地靠近自己的教学目标。我教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有一道练习是这样的:“一根18厘米长的线,可以围成边长是几厘米的等边三角形?”我觉得这道题的提法,比较封闭,想了一下,把它改成了:“把一根18厘米长的线,剪成长度为整厘米数的三段,可以拼成怎样的三角形,边长分别是多少?”这样一改,拼出来的三角形,就不只是等边的了,还包括了一般的三角形,学生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自然,他们的思维水平,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大地提高。
四、运用评价,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对与错的肯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的评价是多方面的:过程的评价、结果的评价,作业的评价、课堂的评价。这些评价针对不同的个体,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方式是多样化的、结果是个性化的。名对不同的学生、自己需要达到的不同目的,评价语言的选择,尤其显得重要。例如“你真棒”就比不上“你读了那么多课外书,知识面真广”这句话有针对性;“你的回答真精彩”也比不上“你能从好几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有创意”后者的评价,能够给其他学生以具体的启发,告诉了他们该怎样去做。这是老师的评价,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数学的体验与理解也更为深刻,也可提高学生自己的评价能力,还可以引进家长的评价,多角度地评价能使评价结果更客观。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二、要使教学用语言简意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⑴抓住教材内容的实质。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教材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否则,口语表达必然会重复、罗嗦,让学生接受多余的信息,无疑加重学生的听课负担,增加教学的无效性。因此,言简意赅的教学用语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的深度。
一般说来,教师抓教材内容的实质要经历两个阶段:①对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体会较为零乱,还没有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将各个方面的体会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明确教材内容的主次,去粗取精,把精要之处贯穿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应把握教材内容的主旨,简明扼要地交待清楚,并把自己经过反复思考才理解透彻的地方作为难点,着重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便是“少而精”。
言简意赅要求说话简单明了,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说得少,而在于说得精,这就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才能抓住教材的实质。
教学中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总之,抓住教材内容的实质,讲得集中,讲得紧凑,引起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启发学生围绕教材的实质去听讲,即使说得稍长些,也不是违反言简意赅的原则的。恰恰相反,如果离开教材内容的中心,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即使话语不多,那也是一种多余的信息。
⑵力求避免无意义的重复。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或者对知识重点、难点重复讲解说明,或者对关键句加以重复,这种重复起到强调重点或加深记忆的作用,这是必要的重复。
另一种重复是毫无必要的重复,这往往造成教学用语的堆砌、繁冗和臃肿,成为用语的累赘。毫无意义的重复有两种常见的情况,一是相同词句的重复;二是使用不同的语句重复表现一个相同的意思。
⑶剔除口语杂质。
教师用语中的口语杂质主要是指滥用语气词以及使用口头禅。
一、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圈内名家众说纷纭,但在魏书生先生看来,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他寄语盘锦市教育局后继掌门人贯彻此教育思想“要坚持100年不动摇”。“教育是有尊严的,不容亵渎”。“过去讲教学大纲,讲自学,讲教学观念,现在又讲课程标准、自主学习、教学理念,一回事嘛。”
“我没有新的教育观点,我的教育思想仍是两大点,一小点。一靠民主(讲服务、勤互助、重人格、多商量),二靠科学(有计划、有监督、有总结);不折腾、不动摇、不懈怠,松、静、匀、乐!只要记住并活用好这些,你就沾大光了。”
松――即放松,每天清晨起来,张开双臂,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走进学校,走向教室。
静――即静定下来,全神贯注地开始新一天的学习和工作,边做边思考。
匀――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老师的助教,每个学生都是班上的副班主任。学生就是这样,班主任老师希望他能这样,他就能这样。
乐――即寓学于乐,先苦后乐。学习是享受,运动是享受,互助是享受,说唱是享受,为班级争光也是享受。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个性特长发展蝶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老师,你要干什么?”
课堂上,面对正想发火的老师,有一名学生勇敢地站起来提醒道:“老师,你要干什么?”老师回过神来,当即调控心态,还课堂给学生,这一幕让我如浴春风,茅塞顿开。
谁来管管课堂上的老师?学生!魏书生说:“教育的生命在课堂,懒老师能带出勤学生,妙计如下:
⑴坚持课前一分钟说话训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⑵列出一堂课要解决的问题(4分钟)。
⑶扮演服务角色,授学生以“渔”。(20分钟)
⑷给学生找活,是人都会干,你能帮。如代老师批改作业、督查卫生,辅导后进生等(5分钟)。
⑸课堂教学效果检测与总结(15分钟)。”
三、为人师表,永不埋怨学生
⑴坚持多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吐故纳新,善于“把厚书读薄”,归纳分类,一举多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⑵守住平常心,既不吃请,也不请吃。
⑶帮助和激励学生为自己找出20条长处,并张贴出来共勉。
⑷守住精神的宁静,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变反思为正思,变写教案为改教案。
⑸能自己干都自己干,凡考问学生的先考问自己。
问从当“经师”到做“人师”之路有多长?坚持上述5点就能见成效。
四、注重脚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⑴每晚自习前5分钟红歌集体唱,训练学生注意力。
⑵一月一换课桌,一周一小结,班规大家定。大操场班级跑,队伍不散,不是知识,脚步不乱,而是习惯。
⑶指导学生筛选如麻的信息,建立符合个人特色的优题集、错题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⑷良好心态、快乐情绪从辛勤学习和看得见的成绩中来,从写教育日志中来,谁坚持得好,谁就成功得早。
这篇课文记叙了时期,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并英勇跳崖的故事。
具体片断:以读促情,读中感悟(自主合作学习“英勇跳崖”片断)
1、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想想课文是怎样描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学生自学6-9自然段。
(1)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自学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采取个人、小组、分角色、师生读,并及时给予评价。)
3、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场面。
4、说话训练: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
5、学生自由交流。
6、现在,你最想读哪一句?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7、分小组表演读。
8、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融入我们饱含激情的诵读中吧!(配乐,起立面对五壮士纪念碑齐读)
9、小结:是呀,历史是不会忘记英雄的,让我们向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行一个庄严的队礼!(配乐放抗日英雄图片。)
反思:
本片断中,我主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设计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的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来解决:
1、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听课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听课中,教师要以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融入课堂,去发现课堂中精湛的教学能力,去理解设计中浓厚的学科本色,去观察教学中教师的人格特色,最终转化为自我的专业成长。
发现力,挖掘课堂精度
每一节展示课都是经过一定时间精心准备的,每位老师在磨课阶段,都不断地在经历着三个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在课堂展示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课堂的“达成度”,也能感受到课堂的“开放度”、“参与度”与“生成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发现者”,充分调动与激活自己的感知器官,全神贯注地捕捉和记录现场的每一个细节。
就如笔者曾多次聆听由本区教师执教的《封面设计》,该教师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现场。该教师针对课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展现了教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不断发现了课堂细节处理之美、教学设计巧妙之美、教师魅力展现之美,并能对照自己的课堂,加以思考,努力探寻符合自己成长的方向。
可见,教师听课时的“发现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上课教师的“教学实践精度”的发现,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方法组织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媒体操作能力等多角度,去挖掘上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唯有这样,才能以此为“镜”,找出自己的成长空间与成长方式。
理解力,领悟课堂深度
一节好课,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热闹,也不仅仅是课堂较高的达成度,它更体现在“教育实践的深度”。这就依托于教师的听课“理解力”,听课中做深入的观察与记录,去理解教学实践行为背后的内容,即这一课堂是如何建构的,体现出了怎样的学科本位,它有怎样的一般形式或结构原理……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与思考,会对课堂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笔者曾聆听了全国名师李冬梅老师的课堂《逐帧动画》,这是学生学习动画软件的第一课,师生一起猜测与理解动画原理,而后共同探讨技术难点,接着学生自主创作创意点,最后共同展示评价。课堂充分展现了学生主体,突出了学生的原有基础与个性化创意,体现了课堂的技术线与思想线,凸显了“起点低,落点高”的课堂特色。
通过这样的“理解力”,教师不仅能用别人的实践去解读别人的理论,而且能用自己的实践来解读自己的理论,长此以往,教师专业成长就能从实践型向研究型转变。
观察力,感悟课堂厚度
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更是教师个人魅力的呈现。教师魅力基于文化厚度和知识宽度支撑,课堂上能展现出才华横溢的教学才情,深厚底蕴的教学灵气,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这就需要听课教师有敏捷的“观察力”,在听课过程中,不断地去察觉与思考。
同样是全国名师李冬梅老师的课堂,她是一个很开朗的人,与她交谈她一直都会保持着笑容,在她的课堂上,她也一直保持着她的笑容,使得再沉闷的学生都会被她的热情所感染,从而情绪高涨起来。她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在她的课堂上,她会将一些最简单的案例利用到极致,使得每个学生最后的作品都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思想。她身上写着两个词:尊重、民主,就如她的课堂,她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让每个孩子畅所欲言,无关对错,体现一种开放、民主的氛围。这就是她的个人魅力,在充满生命律动的教育过程中,带着饱满润润的生命,对学生的精神生命和意识灵魂进行导向。
通过这样的“观察力”,教师就能反射到自我,如何增强自我的个人素养,如何提高自我的文化厚度,如何提升自我的个人魅力?有这样的意识,教师就能在过程中观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转化力,实践课堂力度
听课是教师参与研究学习的一种途径,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师自我的专业成长。所以,我们要将听课学习转化为自我实践,在自我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寻求方法,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