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6 00:27:08
导语: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引言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保持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随着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重组,为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创造了条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必定不能长久的,转向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成为必然选择,而其过程又是艰难的。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其过程也注定充满坎坷,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做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尽管目前,人民币已经在境外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在周边地区广泛的流通开来,但是这并不代表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人民币在境外流通范围的扩大,必然会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一,为我国外贸企业规避风险。目前国际贸易都是用美元来结算的,当用美元结算完之后,进行换汇,换成人民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个汇率的变动,如果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很大的话,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防范汇率的波动,采用人民币的直接结算,可以为有效的为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大大提升货币政策的效力,能够使得我国的经济政策更加专注于调整内部供需平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部分丧失,但是作为一个大经济体,货币国际化会放出货币政策的空间,提升政策效力,将外向型经济转变成内需型经济.人民币国际化会进一步减缓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因为货币国际化的进程,通常伴有货币的升值,同时也会使得人民币单位国际铸币税的增加。
第三,中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发言权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实现中国金融资本的国际化,让我国能够更好的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分工合作,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当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以后,中国的金融资本才会国际化,以此可以将人民币国际化看成实现我国金融资本国际化的先锋,彻底摆脱目前人民币摆脱依附美元的现状,最终会让中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发言权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如果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中国经济仍不相匹配。从国际支付活动中使用的货币占比来看,非人民币占到98%,美元占比接近80%;从货币国际支付占比与一国贸易额占比来看,2011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占0.24%,中国的贸易额在全球贸易中占11.4%;从外汇交易占比与经济总量占比间的相对比重来看,2011年,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比约为0.9%。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有:
1、贸易结算中人民币使用的不对称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进口的物资使用使用人民币较多,而出口的物资却美元计价和结算,这样导致的后果在于——以美元计价的贸易顺差的增加。
2、人民币的计价能力非常有限。从上文的数字可以看到,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美元仍然是重要的中介货币,人民币不能独立发挥常规的贸易计价功能。企业仍然面临汇兑成本,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
3、没有形成真正的人民币交易及流通市场。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人民币业务主要以负债业务为主,资产业务非常有限。很难形成一个真正的人民币交易及流通市场。
4、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风险对冲机制和获得收益机制缺乏。目前全球已经进入经济一体化时代,美元依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美元的金融产品依然雄霸天下,如果境外个人、企业、银行在持有人民币,这便意味着额外的持有、兑换费用。因此,会直接影响非居民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意愿。
三、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我国政府目前拥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并且与相当多的亚洲国家存在贸易逆差,同时也拥有华人区,这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目前拥有的三大优势。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笔者认为需要进行三步走的战略计划:第一,加强与台湾、香港、新加坡的经济联系,让中华区形成一个大中华货币区。目前,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的GDP已经超过日本,区域内的贸易、资金、劳力的流动程度已超越欧元区,理论上是可行的,况且这些地区都说汉语,思考方式也一样,交流也比较容易;第二,吸引日本、韩国、蒙古加入,加强与东盟十国的经济合作,可以搞一个个货币区,采用共同的货币政策以保护东亚与东南亚的整体利益;第三步,扩充整个亚洲,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看似欧美受冲击大,但是实质上确是美国,欧洲受轻伤,中国受内伤,整个亚洲受重伤,这是因为,整个亚洲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1/3,占外汇储备42%,所以,亚洲国家为自身的利益,有必要团结起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走漫长的道路。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想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让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健康与稳定。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后,将更加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集团化、医域化的发展趋势,加速国际资本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国际金融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
推行货币国际化的典型模式有美国、日本两种,前者是内需导向型经济体,在国际收支中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吸引海外投资来输出本币;后者奉行贸易立国,在国际收支中追求贸易盈余,希望扩大本币的贸易结算、增加海外投资来获取国际货币地位。
从初始条件看,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因素与日本模式较为相似,日元国际化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美元和日元的经验
从结果上看,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净债务国,在2013年净国际债务规模达到4.6万亿美元,而日本成为主要的净国际债权国,同期净国际债权达3.3万亿美元。但是从国际货币接受度来看,美国无疑是主要赢家。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总量一度达到全球第二,日元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但如今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却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下文中我们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对美国而言,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美元霸权地位,在贸易、金融领域上形成了全球对于美元需求的路径依赖,1976年牙买加体系建立、国际货币体系转向浮动汇率制后,美国不再被迫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开始通过经常项目、金融与资本项目逆差增加全球美元流动性供给,仅在1999―2014年间,贸易逆差占GDP比重平均在3.9%,FDI和证券投资净流入占GDP比例在2.2%和1.6%。
尽管美元汇率波动很高,但美元作为通行的计价手段、价值储藏工具在全球依然维持很高的可接受度,也使美国可以维持很高的净国际负债规模。一方面,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其中美国股票市值占全球市值比例高达30%,美元计价债券占比达40%,全球机构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中必须赋予美国资产较高权重;另一方面,美元在贸易、金融领域的通用性使新兴市场大多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各国央行需要持有一度数量美元计价的国际储备来保持汇率稳定。海外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达到3.1万亿元,占比达到45.6%。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也增加了美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美联储可以放弃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汇率等外部平衡目标,较多关注国内通胀和经济增长,而汇率大多数时间只是反映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和国内经济波动情况。
虽然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更多立足于国内,对美元汇率干预较少。但汇率仍在一定程度成为美联储政策变化的副产品,如1994年后美联储的加息、2000年后应对互联网泡沫后的减息均对汇率影响较大。另外,美国国内经济的起落通过贸易盈余对汇率也会产生影响。如2000年后,“美国消费―新兴市场生产”间的国际分工,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的循环压低了美元汇率。
当时美国居民消费在2002―2007年维持了4%的高增速,带动海外商品需求扩张,期间美国贸易赤字扩大至5.1%,而新兴市场对美出口积累资金回流美国国债市场,这拉低了全球利率中枢,推高了投资者风险偏好,大部分资金流入高贝塔的新兴市场股票、债券市场。随着美国贸易赤字扩大,资金对高增长的新兴市场资产追逐增加,从而导致美元汇率偏弱。
美元的国际化使美国向新兴市场转嫁了波动率风险,正如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时期美国财政部部长约翰・康纳利的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
对于日本而言,日本大藏省在1985年力图通过在国际交易中提高日元的使用或持有比例,来推行日元国际化,在1999年进一步希望增加日元在国际金融交易和海外交易中日元使用比例以及外国投资者资产存量中以日元计价资产的比例,从而提高日元在贸易、金融交易和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地位。
应该说日本“贸易立国”导向带来较长时间贸易盈余,上世纪80年代,通过“雁型分工”模式增加了对东亚直接投资,这使日本具备了推行货币国际化的条件,但日元的国际化却并不很成功。
虽然日本的海外净债权规模大幅扩张,但日元占全球国际储备比例在1991年达到8.5%的高点后持续回落,在2014年占比仅为4%,显示各国对日元计价的资产认可度并不高。我们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日本出口50%以上的份额在亚洲地区,但这些国家主要采用美元为结算货币。
第二,日本企业虽然进行较多海外生产,其中跨国公司支配着95%以上的出口和85%以上的进口,在全球布局中往往使用外币计价来对冲风险,因此海外直接投资并未带来日元使用范围扩大。
第三,日本国内金融市场长期低迷,10年期国债收益率长期接近零、日经指数远未回到1990年38000点的高位,这均降低了日元计价金融资产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此外,日本央行的零利率政策,多次外汇干预既增加了日元汇率的波动,也使日元成为“套息交易”的融资货币。期间国内居民、企业等部门大幅增持海外资产,2000―2013年间购买海外证券资产复合增长率达7%,应该说币值的不稳定性和低收益性阻碍了日元的货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情况与日本比较相似,因两者均有较大规模经常项目顺差,并积累了较多净国际投资债权。
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的净国际投资债权大幅增长,2013年达到1.97万亿美元。中国的国际资产积累中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2004―2008年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例高达6.8%,这均与日本情况类似。这使中国与日本具有相似的货币国际化初始条件:如增加贸易结算中本币使用,加快离岸本币市场建设。
过去几年,我们在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第一,提高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投资的结算货币的比例,增加境外人民币境外流通量,这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数据方面,2014年四季度的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达1.73万亿人民币,而2011年仅为5390亿元,同期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增幅显著,从0.3%快速增长至2.2%,但是考虑到72%的人民币使用集中在大中华地区,这意味着在其他地区人民币使用份额仅占0.6%,目前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比例已经达到10%,这意味着本币结算还有很大空间。
第二,随着国际贸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为了吸引中国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人民币金融资产。目前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2014年末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离岸人民币存款达到1.6万亿人民币,离岸点心债余额接近3500亿人民币。
第三,由于人民币尚未在资本项目实现完全可兑换,为缓和离岸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保持离岸汇率稳定,央行需要与外国政府建立双边互换协议,增加流动性。目前中国央行与28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3.1万亿人民币的互换。
即使如此,比较中国和日本在国际资产的构成,目前推进的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当时的日本仍有一定区别。其一,日本有较多海外直接投资,在2013年规模达到1.1万亿美元,中国仅为日本的一半,为6090亿美元;其二,日本海外债券、股票等组合投资规模达2.1万亿美元,中国几乎没有;中国海外资产集中在官方,国际储备高达3.9万亿美元,远高于日本。以上意味着中国推行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在外汇市场建设、促进资本项目开放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
我们认为,对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丝路基金设立,对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促进资本双向流动会是未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关键。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可以推进国内产能输出、实现产业转移,也增加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本币结算,这对构建和拓展“人民币圈”意义重大。
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来看,涉及国家多达60个,人口规模达40亿。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中东和东欧等国为例,我们与之在产业结构上有较大互补性,这些国家主要向中国出口能源、矿产和农业原材料等初级商品,中国的比较优势则在机械、运输设备、钢铁等制造和电力、高铁和基建行业。因此该战略对盘活上中游的过剩产能,在区域间推进梯度产业转移十分重要。
对于人民币而言,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继续扩大贸易结算领域人民币使用,仅以丝绸之路的国家来看,其占中国全部出口比例就达到10%;其二,扩大人民币的计价功能,如增加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民币定价,以此规避汇率波动对国内通胀的影响。此外,由于“丝绸之路”带的国家资本存量较低,中国可以增加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提供人民币计价的海外融资。从数据来看,“丝绸之路”上的22国,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该地区直接投资规模在313亿美元,虽然相比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达34%,但占到全部ODI的比例仍仅为4.8%,未来仍会有很大空间。
其次,与“一带一路”政策相配合,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设立将利于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也为人民币成为对外借款载体提供了机遇。目前在中国政府倡导下设立了400亿美元资本金的丝路基金和1000亿美元的亚投行,未来能否发行更多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融资是其中一个关键性问题。
根据BIS的跨境贷款数据,美元、欧元计价的比例分别达到42%和31%,其中欧元计价贷款中有69%的跨境贷款发生在欧元区内。如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增加更多国家对于人民币的接受度,扩大“人民币圈”,那么人民币就可以从结算货币上升到融资货币,并提高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再次,加快国内外汇、债券和股票等金融市场建设,促进资本项目开放等制度性安排也是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第一,货币国际化至少需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央行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包括允许银行在外汇零售市场自主定价、批发市场中引入券商、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二,货币国际化中需要加快对海外投资者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拓宽国内居民投资海外渠道,从而实现资金的跨境双向流动,近年中国已经推进了QFII、RQFII、QDII和沪港通等制度性安排。
机遇与挑战
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行顺利,中国会收益良多,这既包括企业层面的便利贸易结算,降低汇率风险,减少本币融资成本,也包括带来金融市场配置效率提升,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加等宏观层面的好处。
首先,对于企业而言,贸易和海外投资中使用本币可以减少外币借贷产生的“货币错配”风险,防止汇率波动通过汇兑损益影响利润。
其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中国央行不必持有较多的低收益美国国债,本币对外投资可以取得较高股权收益率,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最后,宏观层面中,货币国际化利于货币政策趋于独立,也有助于价格型政策调控框架的建立。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并非没有挑战。从日元国际化的教训来看,日本金融泡沫破裂、长期零利率货币政策带来的资本外流使日元国际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停滞甚至倒退,日元占全球国际储备比例在1991年达到8.5%的高点后持续回落,在2014年占比仅为4%。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建设,实行审慎、稳定的宏观政策和有序推进市场开放,稳定投资者预期都十分重要。
第一,金融市场稳定性对于吸引海外投资者、提高本币作为价值储藏职能是必要的。比如从权益市场来看,在已经实行的沪港通中,2015年海外投资者投资沪市的日额度使用率平均仅为10%,显示海外投资者对于高估值、高波动率的市场认可度依然不高,因其更看重波动率调整后收益。根据我们统计,2010年后,标普、国内沪深300、创业板的30天历史波动率远高于标普指数水平,其中创业板的平均波动率在28%、沪深300在21%,标普指数仅为14%。在2014年四季度,国内信用交易大幅扩张,融资融券余额达到1万亿以上时,沪深300波动率接近40%,同期标普指数仅为16.6%。因此完善市场监管,提高市场成熟度来降低波动率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要条件。
第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审慎、稳健对于保证人民币作为国际化货币的币值稳定是必要的。从日本教训来看,长期“零利率”政策削减了本国金融市场吸引力,日本居民增加高收益海外投资,造成资本外流。考虑到中国M2占GDP比例已经接近200%,即使在经济转型期出现下行压力,也应更多使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供给端的调整政策,避免需求端的强刺激,这既稳定国内居民持有本币信心,也可以维持较高息差来吸引海外资金流入。
自央行2009年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5年以来,中国已与近30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清算业务逐渐形成全球布局。如今,经历了在贸易领域的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始逐渐进入资本项下开放的进程。
随着沪港通的开闸,以及未来“一带一路”投资规划的布局,中国开始进入双向投资发展的新阶段。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公开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金额超过吸引外资的金额,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中国已经到了资本输出的阶段,即将成为净资本的输出国。
“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是国际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随着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建立,未来开放进程会逐渐加快。”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
5年成绩单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开始启动。5年时间内,央行平均每月达成一项进展的频率,使得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结算货币、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2009年只有35.8亿元,到今年前三季度已超过4.8万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已接近25%,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重则超过15%。与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达到174个。
5年来,人民币清算行布局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了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中东、澳洲等地,使得人民币的海外存量已达2.6万亿元左右。
“从各家大行争相获取人民币海外清算行资格,就可以看出人民币海外业务的空间在逐渐打开。目前,非洲和南美尚未有清算机构的安排,正是各大银行密集关注的问题。”某国有银行海外业务部人士向记者指出。
同时,为了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外的功能,人民币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中。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债券品种已经包括国债、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等多品种,发行主体也涵盖境内机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和境外银行和企业等部门。
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政府于10月14日发行了30亿元人民币债券,成为中国之外第一个发行人民币计价国债的国家,也创下了全球非中国发行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的记录。
“我一个月内接待了3批德国的客户,想要通过中行来开展人民币结算、融资等业务,这说明海外人民币的认可度提高了很多。”中国银行副行长岳毅用一个细节向记者展示了近年来人民币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
拓展投资功能
一般来讲,人民币国际化要经过三部曲,即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随着贸易结算货币功能的逐步完善,人民币到了转向成为国际投资货币的关键阶段。
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闸。中国银行金融机构部总经理徐辰向记者表示,这是进一步发展香港特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一大举措,为人民币资本项下的进一步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发展最早且最成熟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香港特区金融市场的人民币投资产品最为丰富,其中包括点心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人民币货币期货、黄金ETF、人民币权证等产品。但一直以来,人民币回流是香港特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主要问题。
如今,沪港通的开启有效解决了资金回流问题,同时香港特区取消居民兑换人民币限额也会进一步扩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有助于开发出更多人民币产品。
同时,香港特区以外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投资机会和回流通道也在逐渐打开。2010年8 月,央行允许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2011 年 12 月,央行开展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支持境外机构在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陈卫东认为,目前,除了香港特区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渐趋成熟、人民币投资产品日益多元化之外,其他离岸市场可投资、可交易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仍较为有限,投资收益吸引力不足,投资规模仍然偏小,因此要继续拓展人民币更多的投资功能。
还须长跑
沪港通的开闸使得下一步深港通的启动有了很大的可能性,也让一些业内人士看到了内地资本市场与其他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可能性,最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全面开放。
“相比贸易结算的开放,资本项下的开放路径更为复杂,会经历更长的时间期限。”连平向记者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提高其在金融领域的使用率,并真正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
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开始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今年初,尼日利亚央行宣布多元化外汇储备资产,将人民币份额从2%迅速提升至7%。目前,俄罗斯、东南亚、东欧、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或者正在考虑把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
但是这些距离人民币成为主流储备货币尚有很大距离。许多研究人民币国际化专家的共识是,想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投资和储备功能,中国首先要从国内改革开始,加大资本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加深金融市场建设,实现汇率自由化。
【关键词】人民币 国际化 世界货币
一、界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随着中国服务和商品贸易在国外市场的扩展,人民币除了具有本币职能外,还会通过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等等各种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起储藏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的货币职能跨国界在国际范围上得以延伸的过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非常依赖资金财富。如果人民币能实现国际化,既可以减少我国因为使用外币而引起的财富流失,还能为我国如何合理利用资金开辟新的渠道。但是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的利弊需谨慎衡量。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从国外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以及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主要能获得以下四方面的好处:
1.获取铸币税收入
一旦我国人民币实现国际化,那么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铸币税收入:首先,人民币的流出将伴随着实物或金融资产的流入,实物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以及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将是我国能得到的国际铸币税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次,流出境外的人民币是我国对持有人民币的非居民的负债。当我国发生通货膨胀时,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这时,我国将获得一种国际通货膨胀税,这是构成国际铸币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我国可以以直接投资或者证券投资等形式收回流出的人民币的一部分,这其中获得的投资收入将减少我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的数量。换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后,其将在国际范围内充当流通、支付以及储藏手段,对我国来说意味着获得了一种长期无息的贷款。
2.缓解外汇储备压力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巨额外汇储备已给我国执行货币政策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大多以美元的形式持有,如果美元贬值将直接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实际缩水。同时,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会引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对我国国民经济是有害的。若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就能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国际货币的需求,从而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压力得以缓解。
3.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若人民币能国际化,我国就能掌握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调节权,进而提高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最终我国的国际地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原因有:(1)人民币国际化能促进我国成为金融和贸易大国;(2)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可为国际储备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利于促进世界货币的多元化。
4.减少汇率风险,弥补结算手段的不足
(1)降低交易的成本。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外贸企业外币债权和债务大量增加,汇率波动会对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外贸和投资行业便可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计价,汇率风险将由交易对手承担,降低了交易成本。
(2)弥补结算手段的不足。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和地区都有贸易往来,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存在着外汇短缺和结算手段不足等现象。若我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则这些国家和地区可运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对缓解双边经贸往来中结算手段的不足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让我国享受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收益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可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主要可能有:
1.干扰到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若人民币国际化,根据 “三位一体”的假说,在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汇率制度的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大政策目标中,一国最多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大目标。根据其他世界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可知,若人民币要国际化,为维持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的稳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后,其货币需求函数会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这样我国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难度就增大了许多。同时,在开放经济下,我国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需要考虑的变量更多,选择一个合适的货币中介目标相对更难,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难度增加。
2.面临“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将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由境外国家保留,其他国家保留的人民币越多,我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将越大,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越大,我国的责任也就越大,而这种责任是通过削弱我国的国际收支地位来实现的。然而,如果我国一直处于国际收支赤字状态,人民币将可能会出现贬值,这样会降低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心,持有人民币流动性资产的国家可能会放弃人民币资产,从而会形成人民币大量回流,给国内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3.可能存在逆转风险
一种货币国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该种货币被非居民不断持有的过程。当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非居民可能放弃该种货币,而更愿意去持有其他国货币。如果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通常有两个理由会对我国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基本面恶化或为了某些特定的经济目标,我国央行可能采取使人民币贬值的措施,这样一来,人民币的非居民持有者将更愿意持有其他币值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而放弃持有人民币。二是当人民币储备国特别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国由于其国内经济的需要而减持人民币时,容易引起羊群效应,人民币就会回流到我国,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市场异常波动。
参考文献
[1] 黄亭亭.人民币国际化基本条件分析:基于风险和责任角度[J]上海金融,2009(04).
[2] 鲁守博,周昭.对人民币国际化中几种观点的再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2011,44(22).
关键字:人民币国际化 条件 路径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当前迫切需要我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经济更大更快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前人民币已在中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流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外汇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制度不断健全,这些已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货币的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集中表现。从历史上看,一国往往先是有其经济的国际化,然后才有其货币的国际化。货币的国际化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国际化起强大的推动作用。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根本上说,是该国总体经济实力比较强大而在货币形式上的反映。
1、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货币国际化首先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货币上的表现。其次,货币国际化还要求该国在国际政治中有较强的地位、稳定的政局,并且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国家。
2、该国必须拥有具备相当广度(即有大量的、种类繁多的金融交易工具)、深度(即发达的二级市场)和基本不受管制(如不受贸易限制与资本管制)的金融市场。此外,该国还必须拥有成熟的、在离岸金融中心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3、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具有强有力地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能力是人民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人民币国际化后,国内经济金融领域时刻有可能受到外来的冲击,因此只有具备了强有力地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能力,才能从容迅速地通过运用政策工具予以吸收。
4、人民币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条件。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其国际接受范围将十分有限,它也将成为一种具有高度风险的货币。然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却不必等到资本项目下实现完全可兑换后才进行。相反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工作也能为实现资本项目下完全可兑换创造条件。
5、另外,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是促使国际社会接受人民币的重要因素。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分析
1、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国货币国际化需要较强的经济实力作保障。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人民币逐步成为“硬通货”,获得一定的国际认可。从1994年1月1日起,中国改变了原来的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0多年来人民币币值十分稳定,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相当稳定,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中国为了维护亚洲经济金融稳定,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稳定了亚洲经济,为世人初步树立了“硬通货”的形象。
3、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流通,已成为重要结算货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已成为重要结算货币。
4、外汇管制不断取消,人民币管理趋向宽松。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中国对本外币的管理逐渐放松。现在,人民币已经在资本项目下实现了部分可兑换。
5、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业发展水平大大提升。近10年来,中国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对金融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自然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根据我国国情及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要在遵循党的总体方针下,结合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为此,从目前到资本项目全面开放之前,人民币国际化可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中国经济必须继续保持在亚洲以及世界上的较快增长速度。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才能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进而越变为世界经济强国。在此之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是一个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日益增强的发展过程。
(二)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加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一种无法自由兑换的货币,其国际接受范围将十分有限。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还不具备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因此我国目前应继续稳妥地推进区域货币合作,积极促进与更多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进一步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逐步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主动实施更加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并选择在适当时机试行人民币直接投资。
(三)有意识地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的便利程度和使用范围。长期稳定的对外贸易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渠道,可以探索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以美元计价,以人民币结算;在境外投资方面,中国政府应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制度。在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统计和监测制度的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币跨境流通统计和监测制度,防范和减少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货币政策决策和保持金融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五)继续稳妥地推进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人民币业务。一个发达的、遍布世界各国的银行机构不仅是保证人民币在海外存放、流通和转换的经营主体,而且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境外投资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银行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国内商业银行跨出国门的步伐还刚刚起步。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鼓励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
参考文献:
[1]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途径及其策略[J].中国金融,2006年第5期.
[2]石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现实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64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国际贸易中使用欧元、美元作为世界主要交易货币的情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币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及提出,是当前人们关注程度及加速人民币国家化进程需求的明确表现。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的概述方面入手,对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路径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与大家共同交流。
关键词:
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途径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及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币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突破性机遇。然而,基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及当前美元霸权的现状,注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具有严重的阻碍。要想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必须明确分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对新的可行性路径探究,为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及确立我国金融强国的地位做出不懈努力。
一、“一带一路”战略概述
“一带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简称,是2013年在访问东盟和中亚期间提出的国家级顶层战略[1]。这一战略主要是要对当前中国与一些相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区域合作机制进行充分的利用,并积极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努力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相包的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2]。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当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具体表现出如下情形:首先,人民币的互换规模逐渐扩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整理的数据可以看出,到2015年1月为止,我国已经先后同26个地区或国家签订了相关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互换规模达到了35412亿元[3]。其次,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活跃度得以提升。由于人民币互换规模的扩大,致使汇率风险降低,极大的促进了人民的跨境使用活跃度的提升,使得人民币成为并保持着全球第五大结算支付货币的地位。最后,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逐渐提高。根据2014年4月的银行总结数据报告显示,全球已经至少有40个国家的央行,将人民币融入到了自己的投资组合当中,致使人民币成为了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4]。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一)实现对外贸易的国际化
实现对外贸易的国际化,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加快商品的对外贸易进程,促进友国之间的优势互补及友好合作。届时,为了节约贸易投资,必然会推进人民币支付结算的国际化。另一方面,要拥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只有确定了对大宗商品拥有定价权,才能够加大人民币向世界释放的流动性。最后,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利用丝绸之路,发展旅游业,能够给国家带来相当不菲的收入。同时还能极大的促进跨境人民的结算交易需求,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国际化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贡献力量。
(二)扩大对外投资的国际化
亚投行具有57个成员国、丝路基金具有400亿美元以及“一带一路”设立的融资平台等,这些便利的现实条件都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公路、铁路、桥梁、通讯、电网等基础建设提供急需资金。对外投资的国际化及扩大化,能够使人民币得以大量的输出,进而逐渐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三)实现经融市场的国际化
利率市场化、离岸市场的发达程度、汇率的稳定以及健全的金融对外服务体系,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金融影响元素。“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改善我国当前离岸市场布局的不合理,稳定汇率,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趁着这股东风,扩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便捷化,逐渐提升金融机构的相关海外服务能力。政策性银行应在未来加大对外发放相关人民币贷款的数量及金额,在支持友国基础建设的同时,力求促进人民币市场信誉的提升。
(四)国际储备逐渐实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就是首先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要想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官方持有性、普遍接受性和流动性。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影响下,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与我国建立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我们要借此机会,增设覆盖全球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系统,助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和提出,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只要继续稳步推进该战略的建设,不断探索问题及解决途径,就一定能够使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更加快速。
[参考文献]
[1]牛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22):10-11.
[2]石林楠,郑玉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发展的路径探讨[J].对外经贸,2015(12):94-97.
[3]陈华,刘春紫.“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秩序与路径[J].中国财政,2016(1):63-65.
在任何一个国际性金融论坛上,几乎都能听到世界上最具发音难度的单词“RMB Internationalization(人民币国际化)”,从2004年香港开始接受个人人民币业务至今,海外持有人民币的需求尽管有所提高,但多用于套利,结算需求和储备需求仍非常有限。
《新商务周刊》从国际外汇交易商OANDA的首席交易策略师Stuart McPhee处了解到,现在海外投资者其实并不十分看重人民币今后的角色,反而更关注其在短期内的套利空间。这家成立于美国的公司拥有庞大、精确的货币价格数据库,提供在线外汇交易服务。
人民币套利需求为主
Q:我们从一些外资银行了解到,他们的客户对于用人民币结算其实没有太大的热情,您接触的客户或者其他的企业客户是否有类似的反映?
A:人民币确实还不是一个交易活跃的币种,持有人民币进行跨国交易的人也很少,不过从我们客户的情况来看,投资者进行人民币交易主要是短期套利,他们对人民币交易业务是很有信心的,这信心也不是基于某种政治原因,也不是认为中国经济会一直高速发展,而是认为人民币将会成为一种正常货币,而正常货币的交易主要就是为了寻求利润,不管是增值还是贬值。确实,人民币的变动不是很大,而不是像其他世界主要交易货币,像欧元,美元或者日元。做这些交易其实只是基于他们短期的套利动机,根本就没有也不必要去想人民币在世界上成为储备或结算货币。
Q:你觉得中国相关机构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成效如何,或者存在哪些风险?目前,国内就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定争议,尤其在实现方法以及是否允许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方面。
A:人民币显然是一种很受关注的新兴货币,不过我并不认为投资者就该盯着人民币不放,人民币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实现完全融合,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已经跟很多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甚至包括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不过所有这些只是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小步。我想对人民币更迫切的关注需求可能来自东南亚。不过我始终认为,国际化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Q:有观点认为,欧洲希望和中国一起建立一个货币三角,也就是人民币、美元与欧元,因为欧元正在遭遇窘境,美元一家独大的情形更加明显。上个月在香港,一位日本的前财长谈到日元在上世纪的国际化过程,他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能面临日元国际化过程中的类似陷阱,在一定时期因为美国及美元的压制作用而停止,你怎么看?
A:这似乎跟惯性有关,美元成为一种国际货币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而且现在使用美元结算甚至成了一种习惯,美元已经是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主体,而且也是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流通主体,很多跨国投资均以美元进行,即便是那些对于买卖人民币套利的客户而言,其实他们做得更多的是买卖美元。而且做人民币交易来说,有很多的附加成本与隐形风险。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上走得很慢,但是仍然在行动中,我希望,也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民币交易业务,但还是老话,时间很长。
人民币国际化需保守进行
Q:如果给中国政府一些国际化建议,你会说什么?中国应更激进还是更保守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A:在我看来,保守的国际化进程可能最好。我想这也符合中国式的智慧,中国过去的经验也是如此的,做事情从实际出发,而且不要太快,慢慢来。
Q:你认为现在是中国是开放资本账户的正确时机吗?
A:现在全世界都在多事之秋,经济问题已持续了大约5年时间,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对于长期规划来说,有时候只需要开始去做,不用管时机。
Q:您认为在未来五年内人民币仍会继续保持上涨吗?
A:通常来讲,一种货币的交易波动是双向的,但很明显,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前进,人民币需求增大,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需求超过了实际需求,从这方面来说,我认为人民币会上涨,因为需求会增加,还有就是一些国家的央行正在考虑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这更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的需求。
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仍有挑战
Q:你认为人民币准备好作为一个储备货币了吗?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有很大的贸易交易量,你认为这种贸易关系会帮助中国的人民币崛起,成为新兴储备货币吗?
A:我认为这有可能发生,但再次,我认为这需要时间。从实用的角度来讲,如果它们不能很容易地处理或是交易人民币,即便中国与很多国家签署互换协议,这些国家也不会储备很多的人民币,而且这些协议规定的互换货币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对于那些将人民币纳入其国际储备体系的国家而言,它们的行为应该说是非常大胆的,因为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可以自由交易的币种。
当然。一旦人民币变得更容易交易,更多签订的协议,更普遍的使用,更多的功能,也许你可以看到,这些选择可以帮助货币成为储备货币。
新加坡离岸市场优势更强
Q:如今,新加坡已经是仅次于香港、伦敦的第三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香港有一种说法,英格兰是最理想的离岸市场,新加坡第二。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新加坡为什么会成为如此有竞争力的离岸人民币结算地?
A: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之一。作为人民币离岸结算地,我认为伦敦与新加坡的满意度是相当的,一些人会选伦敦而另一些人会选新加坡。回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币国际化首先从亚洲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亚洲的货币是如何被中国经济所影响。也许,我猜想,人民币国际化下站将会是欧洲,然后南美洲,然后到其它新兴市场。所以这看起来从新加坡开始会更加合理,一个发达的所谓的半西方化国家。股票和债券市场都做得相当好。最近在债券市场,又有两家中国的银行到新加坡发行债券,新加坡的市场环境对于这些中国企业到新加坡发债是非常有益的,而且我认为现在是最恰当的时期。与其他更加发达的国家相比,新加坡的风险比较低,这对于刚刚试水国际化的人民币而言是非常合适的,人民币试水国际化最合适的起点是亚洲,而新加坡是非常有利的市场。甚至巴黎现在也在争取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但这要从实际出发。
人民币国际化是同步曲
人民币国际化在国内专家队伍中、媒体上总是被说成三步曲,比如先从贸易结算到资本结算再到储备货币,或先从经常项目到资本市场投资再到自由兑换。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三步曲是不可思议的,基本同步才是合理的,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是逐步展开的,而每次与一个国家展开必将产生两个国家的货币兑换,这里面就牵涉到资本项目的部分放开,中国不可能等到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全面完成再来进行资本项目的放开的。现实情况是,中国贸易同人民币结算部分国家和地区展开时,已经考虑引进小QFII和允许外企到A股发行股票,这证明我的基本同步是正确的。现实情况是,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资本结算、储备货币都是逐步形成的,都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套前进的,不可能出现三步曲,只能视为三部分。实际上两个版本也使得人民币国际化三步曲变成相互打架,看来并没有对人民币国际化弄清楚,因为这是新事物,没有经历过,才有人民币国际化两个版本的流行。
例如,8月19日,由央行上海总部、上海金融办等十多个部门联合召开的“上海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及相关工作推进会议”,下发了《关于促进本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相关业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表述了上海将鼓励银行和企业开展部分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试点。银行和企业在方案完备、风险可控的前期下,可开展跨境人民币项目融资、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等与贸易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个案试点。鼓励在国际招标业务中、政府依法采购进口产品积极推进采用人民币结算。在利用外资、大宗商品进口、对外援助等领域深入探索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可行性。为了向境外供应商支付人民币款项,各银行可按照有关规定为境外供应商开立“非居民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专门用于跨境贸易项下人民币收付结算。对符合条件的人民币对外投资项目,可按规定享受上海市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从上述央行总部以上海市为试点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来看,不仅仅是贸易结算,也有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项目融资,开始了部分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结算试点。同时,8月19日,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宣布人民币兑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交易,这是境内自由兑换的第一步,虽然是在岸的,但是人民币已经兑日元、美元、英镑、港元、欧元实行在岸外汇交易。由此可见,在岸资本结算、贸易结算是同步的,而且在岸自由兑换也在同步进行中。
实际上,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和人民币与马来西亚林吉特贸易方面的自由兑换是同步的,中国与海外任何一个国家在贸易结算、资本结算只要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两国货币就存在双边货币的自由兑换。总体看来,虽然国内认为的三步曲可能有时间上的先后,但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同步曲的逐步深化。
我认为,中国外汇市场可以向全球开放,允许全球各类投资者进入投资,不必担心人民币波幅放大。因为在中国与任何一个小国货币进行外汇交易,升值的都是小国货币,变成人民币汇率对全球小国货币呈全面贬值趋势。德国历史上与欧洲建立联系汇率时,欧洲货币兑德国马克总是升值,东德与西德统一时,也是东德货币升值,这类似A上市公司收购B上市公司,总是B公司股票大涨一样的道理。由于小国出口集中地越来越中国化,那么小国货币升值变成多赚到钱。所以,贸易项下、资本项下的投资都可面向全球开放,但提供的外汇兑换产品按中国国情逐步扩大,凡是推出的品种应该向全球投资者开放,如果害怕外资突然撤退,可以在海外成立境外人民币结算中心,结算后可按人民币计价支付欧元或美元,减少对美元结算的依赖。
很明显,凡是有贸易、有资本市场投资,就有货币结算,这个货币结算是人民币,可以付按人民币计价的美元。由此可见,人民币走出去虽谈不上准确的同步,但至少证明不是三步曲。只要外汇交易市场对外逐步开放,中国在面对恶性情况时,采取交易制度波幅的非对称修改,就能击退恶作剧者。
智取海湾石油结算用人民币
8月24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接受采访时,批评欧洲3%的财政赤字警戒线,认为这是很荒谬的事情,其实,我在半年前就发表文章谈到了此事。当时法国《世界报》2月24日刊发玛丽・德韦尔热斯的文章《世界经济是否需要更高的通货膨胀》,主要探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提出,是否可以把各大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上限从2%提高到4%,以免将来出现生产急剧下滑的局面。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比较务实的,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我认为,全球政府赤字占GDP的比例3%的警戒线有必要上调至5%。
半年后,斯蒂格利茨认为:“由于许多国家都把目标放在3%这一标准上,欧元区可能会因过分削减指出而陷入双底衰退。”,他说:“各国无奈地削减高回报率投资,以便让政府的财政赤字看起来有所改善,这是十分愚蠢的做法。”,他提醒称,欧元区各成员国政府现在正在做的事可能会令经济陷入日本式的长期疲弱增长。
我在今年2月28日就提出财政赤字警戒线有必要上升到5%,等到走出经济衰退后再把财政赤字警戒线回到3%。3%的财政赤字警戒线仅适用于经济平稳时代,不适用于经济衰退时代。另外,在今年上半年,我提出60%的公共债务赤字警戒线在经济衰退时代也要适度提高到80%以上。
为什么双赤字警戒线在经济衰退时要适度提高呢?主要是采用延长分期支付债务,不拖累经济发展,就像购买大件商品分期付款一样。
一个令人发笑的事情是,8月24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第二季度GDP增速环比2.2%、同比3.7%,而修正后一季度GDP增速环比为0.5%、同比为2%,根据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计算准则得出,2010年上半年,德财政赤字从去年上半年的187亿欧元猛增到428亿欧元,相当于GDP的3.5%。连欧洲经济增长最好的国家,都难以把财政赤字降到3%以下,由此可见,财政赤字警戒线上升到5%是合理的。
我早就认为全球危机过后是规则危机,包括欧洲双赤字警戒线需要修改成宽松的。如果欧洲将来真的放松双赤字警戒线,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如果欧盟的赤字警戒线放松,会使得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重新修改欧洲银行业的评级,欧洲信用评级会出现普遍上升迹象,这对投资者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欧元暴跌已久,遇此
消息将是久旱逢甘露,欧元必定暴涨。另外,欧洲削减赤字步伐稍微放缓,有利于欧盟消费保持适当的温度,有利于中国出口。而欧元大涨又有利于欧洲向中国更多的采购,变成中国产品出口加大速上升。欧元大涨令美元被动大跌,这会使很多国家不敢拥有美元,怕亏损,率先出现的是伊朗、海湾国家、印度、俄罗斯,那么人民币乘机进入这些国家进行双边货币互换与双边货币自由兑换同步进行。当然,中国在市场开放度上给中东国家特权。在对外投资、信贷、采购上向这些国家倾斜,如果中国拿下这些国家石油的国际交易结算按人民币计算,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将一下子达到与欧元、美元三足鼎立了。实际上,从伊斯兰金融来看,海湾石油国家愿意投资亚洲,不愿意投资金融衍生品,而美国金融危机使他们更加愿意到中国来投资,而他们的钱又很多。所以,中国加紧谈判,用人民币成为海湾石油交易结算主要货币,那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步登天了。
所以,中国政府有必要在斯蒂格利茨之后乘热打铁,鼓励欧洲修改双赤字警戒线,鼓吹特殊时期需要特殊做法。一旦欧盟修改双赤字警戒线,变成欧元大涨美元被动大跌,变成石油输出国大亏,中国要乘机与海外石油国家进行双边谈判,用人民币作为双边货币自由兑换,用人民币来替代美元作为全球石油贸易结算货币。为此,中国必须放开市场。给海湾投资,中国大力参与海湾工业投资,同时争取美元大跌受损最大国家进行人民币双边货币自由兑换。
如此,人民币国际化将加速前进。我认为,中国加紧督促欧盟放宽双赤字警戒线,这既利于欧盟,又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这将大大提速人民币国际化。
从欧、美元的市场中智取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
现在全球货币结算市场60%多为美元,30%为欧元,人民币怎么切人这个市场呢?我认为需要智取。
首先,美国及其亲信如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是中国近期难以拿下人民币结算市场的,欧元区也是中国近期难以拿下人民币结算市场的。但是,委内瑞拉、巴西、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伊朗、朝鲜、古巴、苏丹、阿根廷、缅甸等反美国家,是可以轻松拿下人民币双边货币自由兑换的。
其次,与中国经贸深度合作的国家是可以轻松拿下人民币双边货币自由兑换的,比如南非、俄罗斯、希腊、埃及、秘鲁、智利等。
第三,中国大量投资的非洲国家是可以轻松拿下人民币双边货币自由兑换的。
第四,东南亚国家虽然近来受到美国近来挑拨,但是我们要认清形势,东南亚国家主要是玩平衡,因为他们出口主要目的地在中国而非美国,中国可以一剑封喉。所以,,只要承认中国就行,仍然共同开发,可以借高铁等基建平衡东南亚。凡是与中国进行双边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中国可以给其基建免息贷款,这对美元是个制约。
第五,利用游说欧盟修改双赤字警戒线,使得欧元大涨美元被动大跌,海湾石油国大亏之际,推进人民币与海外双边货币自由兑换,放弃海元,用人民币作为海湾石油贸易结算货币。
第六,凡是跟中国进行双边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都可以给予一定额度的免息贷款。欧元区外的国家可以争取,欧元区内国家也可以争取如双赤字高的国家,对于法德等国可以从其它方面去争取双边货币自由兑换。
综合起来看,中国可以先争取全球25%左右的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市场、自由兑换市场和少于25%的资本市场。接下来,利用美国让美元贬值来打击他的亲信时机,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二次扩张,美元最终只有全球30%左右的结算市场,欧元占全球20%左右的结算市场。人民币占全球结算市场可以从25%上升到40%左右,如果能够轻松游说欧盟对双赤字警戒线的放宽,只需三年,人民币国际化就能占领全球25%左右的结算市场,期间只需中国抛出5000亿美元国债买进欧元,就不用担心外储缩水了,因为欧美元两边资产一样多时,变成美元损失的部分在投资欧元那里得到补偿。由于欧美元是跷跷板效应,美元贬多少,变成欧元升多少,这样中国外储总数就不会亏了。如果欧美元两边资产一样多后,继续抛出美元资产买进欧元资产,由于外储欧元资产权重大于美元资产,变成中国外储开始赚钱了。
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
2012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取得重要进展,但目前推进利率完全市场化改革时机尚不成熟,多项重要配套措施尚未建立。
2012年两次降息过程中央行趁机出台利率市场化政策,不但降低了存贷款利率,而且放宽了浮动幅度。由于存贷款利率放开是利率市场化中最关键也最难推进的环节,因此2012年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一年。
事实上,自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步伐从未停止。目前金融市场利率(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货币市场利率(银行同业拆借、贴现、转贴现等)、外币市场利率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在信贷需求旺盛、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基本发挥不了作用,因此也基本上市场化;目前尚未市场化的其实只有存款利率,但其借助信托理财、协议存款、财政存款招标等替代方式也已达到部分放开的效果。但存款利率上限不能超过基准利率、贷款利率下限不能低于基准利率0.9倍的限制一直存在。央行宣布扩大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是朝着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前,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众望所向,但其将导致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重大改变,对此必须有所准备。我国目前利率管制的真正受益方是资金使用人,是各类工商企业和社会的基础建设项目。政府通过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保证了企业和社会基建项目较低的融资成本。而如果放开利率管制,受益的将是存款人,受损的无疑是用款企业。受益方和受损方互换,将导致整个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的改变。银行只是提供资金融通的一个中介,所能起到的只是价格传导的作用,即使放开存款利率管制,银行也需维持适度的基本可循环的净息差水平,结果只能导致贷款利率相应提高。
有鉴于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必须较好把握,企业的承受能力必须重点考虑,只有在企业成本上升的和缓期才是存款利率放开的最佳时点:一是通胀较低时期,二是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较稳定时期。
短期来看,目前推进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时机还不够理想,主要是物价形势不稳定,尤其是近几年投放的超量货币所蕴藏的推动物价上涨的势能尚未完全释放。但中期来看,放开利率管制的条件要好于前些年,主要是因为汇率、土地成本、人员工资等已经经历了一轮较快增长,目前涨幅逐渐趋稳,同时,我国经济逐渐步入调整周期,去产能化将带来主要生产要素价格的稳定甚至下降。因此,当前可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经验,制定未来3到5年存款利率放开的明确时间表,给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以明确预期,以便提前应对资金成本的必然上升。
此外,利率市场化全面推进尚需诸多配套措施,目前仍有待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需要银行在市场上根据自身竞争力和自身企业经营核算成本进行定价,必然造成不适应市场的银行退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系统的脆弱性。若没有退出机制,就等于金融机构没有硬性市场约束,其在市场中的利率定价行为就是扭曲的,就会产生恶性竞争。为争抢客户和市场份额,银行会不惜一切代价抬高利率拉存款、降低利率放贷款。
央行在《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目前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表明中国已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上议事日程。但还应注意的一点是,若推出时机不对,可能会加速中小银行破产。事实上我国目前是有隐性存款全额保险制度的,无论大小银行,其风险均由财政兜底。一旦将其变为显性,人们会更愿意将存款放进大银行,从而加速中小银行覆灭。
此外,还包括放开对银行贷存比限制、金融业综合化经营、建立基准利率体系等。
人民币汇率改革
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基本维持均衡水平,央行借机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虽然9月份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重拾升势,但央行主动减少干预外汇市场,货币政策更加独立。
去年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逐渐接近均衡水平,为人民币汇率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基于此,4月16日起,央行决定放宽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增加汇率弹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形成真实、合理、可信的价格,为资本账户开放打好基础,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抑制短期资本流入,增强宏观调控自主性。
然而,9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在岸即期汇率重拾升势,11月份人民币即期汇价更是在22个交易日的20个交易日盘中均触及涨停位置。但与此前人民币单边升值阶段央行在市场上持续购汇以稳定汇率不同的是,此轮人民币升值期间央行明显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显示其对汇率波动容忍度有所增加。央行此举重大:首先,意味着央行将更多汇率定价权交给市场,短期内虽会引起市场波动,但却迫使市场主体主动探求汇率新定价。而银行定价能力增强也为央行进一步推动汇率市场化,扩大即期汇率波幅和放松汇率中间价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央行减少外汇市场干预后使得传统的“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央行买入外汇—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信用扩张”的机制不复存在,央行也就获得了更多货币政策独立权。下半年以来,央行已开始逐渐运用逆回购操作调节市场流动性,并根据国内经济状况确定货币市场利率,使得海外宽松货币政策对国内流动性影响大减。在汇率升值与外汇占款及货币宽松逐渐脱钩后,央行可以更好地借用人民币升值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中的流出,有利于短期促进人民币离岸业务及国际化发展;第三,央行购汇力度减弱导致的外汇占款减少,意味着央行正在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持有外汇,成为“藏汇于民”政策的一部分。今后市场主体将更多追求外汇资产的独立运用,对于分散我国外汇投资风险、提高外汇资产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国私人部门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后,即使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利变化,人民币汇率也会由于外汇资产回流而有望更加稳定。
资本项目开放提上议事日程
资本项目开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QFII、RQFII推进速度不断加快,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然而,放松资本管制只是手段而绝非目标,中国或应缓行待机。
今年两份官方文件的出台将资本项目开放隆重推出:一是2月份央行研究报告《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条件基本成熟》,标志着启动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议题进入议事日程;二是9月份央行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标志着资本项目开放在未来5年必将有所作为。在此基本思想指引下,今年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相关措施不断推出。
首先,QFII与RQFII快速推进,尤其是QFII获批数量和额度获得爆炸性增长。QFII丰富了境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推动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提高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增加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同时,QFII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和日常资金汇出入,增加了我国对跨境证券投资和资本流动的监管经验,为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目前QFII占中国资本市场比重尚不足1%,而整个亚太区各市场平均值大概为35%,可见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还有待提高。
RQFII自去年12月正式推出后,经过今年两次扩容,试点总额已扩大至2700亿元人民币。目前,在台湾、新加坡、香港等地,机构投资者对RQFII产品需求甚高。RQFII不仅有利于扩大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水平,促进国内证券机构发展国际业务,而且拓宽了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更有利于境外机构或居民持有人民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其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一是4月11日央行决定组织开发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进一步整合现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满足各主要时区的人民币业务发展需要,提高交易安全性。CIPS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高速公路,是人民币跨境使用中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准备。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建设,可使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水到渠成,对人民币国际化有重要助推作用。
二是12月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资本项目信息系统试点及相关数据报送工作的通知》称,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的试点工作已经于2012年12月3日起开始实施。新系统改变了过去旧系统独立操作的局面,外汇局此次将原本独立的三个系统合并成一个统一的资本项目信息系统,更有利于其在资本项目上的清算和管理,同时在监测国际资本进出时也将更加清晰,应是为接下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做准备。
第三,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一是4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他推出一方面可促进特许经营机构发展,提高其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弥补我国个人本外币兑换服务不足,与银行等代兑机构形成互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方便国际经贸活动。另一方面可促进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最终有利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控制外汇储备高、外汇占款较多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真正实现“藏汇于民”。
二是央行等六部委联合《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该通知的出台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各地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其次,此后我国从事进出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其他经常项目的企业均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收付,标志着人民币在支付清算方面的功能完全实现,为继续增强人民币投融资功能及作为储备货币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对进一步促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意义重大。
三是该通知规定,为促进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常规范开展,防范风险,提高监管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关部门将对近两年在税务、海关、金融等方面有比较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以督促其依法合规办理业务。对重点监管范围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调整。在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对开展业务的企业加强监管,有助于防止企业利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渠道进行一些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资金往来,从而有助于加强对跨境资金的监测和管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改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最后一道屏障,此屏障一开,30余年改革形成的优势和不足都将瞬时暴露在国际经济体系之下,可能获取更多收益,也可能承担更大风险,其重要性无可匹敌。总体上看,应按照周小川行长所提的,坚持以对外债总量和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为底线的原则,渐进稳妥地加以推进。
国际合作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一是与多国开展双边货币互换。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积极通过区域内贸易本币结算,或与主要贸易伙伴达成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中国已与诸多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推动在跨境交易与投资活动中扩大使用人民币,其中尤以中澳开展双边本币互换意义最为重大。澳大利亚是签署此类协议的最大经济体。首先,该协议的签订有利于规避美元汇率风险;其次,中澳贸易为澳大利亚顺差,使用人民币结算有助于输出人民币;第三,表明了发达国家对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需求和对人民币的信心,可对其他国家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二是中日开展金融合作,人民币“借船出海”。2011年12月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彦首次访华期间,中日两国发表《中日加强合作发展金融市场》的声明,今年其中两项措施得以实现:一是3月13日日本前财务大臣安住淳表示,经中国许可,日本获准最多可购入65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债,购买资金来自日本外汇资产。日本将成为首个持有中国国债并将其纳入外汇储备的发达国家,将对其他发达国家起到一定示范作用;二是6月1日起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中日两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人民币兑日元直接交易,不仅可降低两国汇率交易风险,更可提升人民币与日元的国际地位,促进东京和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
三是金砖国家签署本币结算协议。3月29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巴西开发银行、俄罗斯开发与对外经济活动银行、印度进出口银行、南非南部非洲开发银行等五家银行共同签署《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多边本币授信总协议》与《多边信用证保兑服务协议》。根据协议,五家成员行将稳步扩大本币结算和贷款业务规模,服务于金砖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首先,改用本币支付简化了程序;其次,改用本币支付可有效规避汇率风险,且对于提升新兴市场货币地位大有裨益。对中国而言,每年从俄罗斯、巴西等国进口大量石油、大宗商品,同时也大量出口各类商品。若可用本币结算,则对双方而言无疑是双赢之举,双方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将上升。
四是世界银行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4月23日,央行与世界银行在华盛顿签署《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协议》及《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IDA)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协议》,意味着世界银行获准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可促使世行通过投资中国固定收益产品,参与中国固定收益市场发展,同时也使世行有可能开发并向借款人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产品。这是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扩展了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投资渠道,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吸引力。
虽然2005年世行集团旗下国际金融公司就已获准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10亿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也曾于2011年初在香港发行5亿元人民币债券。但此次不同于以往简单的发行人民币债券,上述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世行能够通过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相关产品深度参与中国债券市场发展。
作为最大的国际金融组织之一,世行与中国央行签订该协议,事实上承认了中国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并显示世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信心。而且,世行的声望也有助于吸引许多过去未投资过人民币的国际投资者对这个市场的关注。
同时,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配套举措,允许更多境外金融机构和央行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拓展人民币回流渠道、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有助于活跃债券市场、促进债券市场流动性、提高市场定价的准确性和市场效率,使我国债券市场迎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竞争正在形成
2012年,除香港拥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和政策优势,并于2012年取得长足发展外,伦敦、巴黎、台湾、新加坡等地的纷纷加入对其地位将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1,2012年,香港采取多项措施、推出多种金融产品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极大地巩固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
今年前9个月,香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已达193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点心债等人民币融资活动也在持续发展中,截至9月底,各机构及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超过950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前3季度达600亿元。人民币存量增加及投融资活跃,为各种政策及人民币金融产品的推出提供了机遇。
政策方面主要包括:
一是放宽人币风险管理限额及未平仓净额。1月17日,香港金管局宣布:该局此前规定每间参加行人民币现金、在人民币清算行清算的结余以及在托管账户的结余三者总和必须保持不低于其人民币客户存款的25%。但因考虑到人民币业务的成熟程度及相关业务交易额不断上升,决定将该规定放宽,计算中多包括两项资产,即财政部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及央行批准的安排通过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的人民币债券投资。对于人民币未平仓净额,将其上限由资产负债的10%上调至20%。
二是自8月1日起非香港居民可在香港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并可用此账户进行人民币与港币的兑换,以及人民币股票、基金和债券的投资,而且,每日兑换人民币和跨行转账的数量没有限制。首先,内地居民可将人民币资金投放到香港市场获益,有助于增加香港人民币数量;其次,可扩大香港银行的服务范围,加强产品创新,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第三,有助于人民币在个人层面从香港走向国际。然而,该措施也有助于非香港居民在在岸市场(CNY)及香港离岸市场(CNH)之间进行汇率套利,对大陆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资本管制形成挑战。
三是自8月6日起扩大“人证港币交易通”的涵盖范围,由只适用于人民币股票扩展至以人民币交易的股本相关交易所买卖基金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此举有利于在港上市人民币证券的长远发展,加快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
人民币金融产品主要包括:
一是6月29日证监会正式推出港股组合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此举是内地证券市场和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推开了内地证券市场和投资者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扇大门,为进一步走出去扫除基本障碍。推出港股ETF产品,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QDII制度框架下为内地投资者进一步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境外投资渠道,有利于提高内地市场开放水平,完善跨境资金的有序流动机制;二是有利于支持香港证券市场发展,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跨境ETF的推出将进一步打通在岸和离岸的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未来两个市场之间的跨境资金流动将更加频繁。初期可能由于两个市场定价之间存在偏差而导致市场发生震荡,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发现市场的真实价格。
二是9月17日全球首只可交收人民币期货在港交所旗下衍生产品市场开始交易。人民币期货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里程碑,意义重大,原因有三:首先,人民币期货为市场提供了对冲汇率波动的利器;其次,人民币期货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积极推进作用,为未来陆续推出更多人民币产品做铺垫。海外企业将更加愿意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海外投资者也将更加愿意持有、使用人民币;第三,人民币期货率先在香港推出,象征香港人民币衍生工具先行者角色的确立,会吸引有兴趣买卖人民币衍生工具的投资者聚集香港。此外,由于人民币期货的结算价是以香港财资市场公会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定盘价为基准,意味着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价格将逐渐成为一个定价基准,大幅提高未来将该定价权留在香港的机会。若成交量足够大,未来内地对人民币的定价也可能受到香港人民币期货交易的影响。
三是10月24日合和公路基建完成配售1.2亿元人民币新股,成为首家实践港交所“双币双股”上市模式、在同一市场同时向投资者提供人民币交易股票及港元交易股票的上市公司。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双币双股”模式是港交所在发展人民币产品过程中的重要突破。随着香港人民币存款占外币存款比重不断上升,此举开创了人民币回流新机制,不仅满足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产品的需求,也有利于巩固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力。
2,伦敦、巴黎、台湾、新加坡等地纷纷欲建人民币离岸中心,将与香港展开激烈竞争。
人民币国际化是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最为重要的议程之一,伦敦、巴黎、台湾、新加坡等地不甘落后,纷纷欲建人民币离岸中心。
伦敦方面,4月18日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宣布伦敦准备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的“西方中心”。英国财政部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人民币离岸交易中,伦敦已占据26%的份额。伦敦金融城的《伦敦:人民币业务中心》报告显示,伦敦人民币业务已初具规模,业务范围包括零售业务、企业业务、银行同业及机构业务,具有流动性的人民币资金池正在建立,将在伦敦建成人民币交易中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外汇、投资和其他产品的交易。
此外,为推进人民币离岸中心建立,伦敦已开展多项具体工作,如伦敦金融城牵头建立人民币计划工作组、伦敦金融交易所(LME)拟用人民币进行金属合约结算、汇丰集团在伦敦发行20亿元人民币优先无担保债券等。
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对中英两国是双赢:对英国来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人民币必将不断在全球攻城略地,伦敦建立覆盖西方时区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可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对中国来说,伦敦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离岸金融中心的发源地,拥有时区优势、可信赖的法律体系、享有盛誉的监管框架、极具流动性的资金池、重视创新的优良传统及众多在人民币产品和服务方面经验丰富的国际机构,将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此外,巴黎也正在积极寻求成为继香港、伦敦后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目前,巴黎市场人民币存款规模达100亿元,为仅次于伦敦的欧洲第二大人民币资金池。巴黎银行业发达,为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了条件,而许多法国企业也表示对人民币离岸市场兴趣浓厚。法国欧洲金融市场协会调查显示,50%的法国企业进行过一种或以上的人民币业务,其中贸易结算是主要渠道,中法近10%的贸易用人民币结算,而且中国是法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也是法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同时,台湾、新加坡等地也已出招。
虽然香港仍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交易市场,其他地区的人民币存量和离岸交易业务量与香港相比还相去甚远,但香港更多地是依赖于地理位置优越及“一国两制”下中央政策倾斜,而伦敦、巴黎、台湾、新加坡等地则各具优势:伦敦与巴黎不仅在金融创新与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发展人民币业务上也拥有独特优势:欧洲作为中国第二大对外贸易地区,为伦敦和巴黎的人民币资金池扩大提供了良好条件。其不但所处时区与香港不同,更重要的是其金融网络不单覆盖整个欧洲,更接通中东、俄罗斯;台湾拥有大量在大陆经营的台商,其经营涉及大量的人民币资金。更重要的是,台湾和东盟拥有大量对中国大陆的贸易顺差,意味着本地企业将自身的人民币盈余留存离岸中心就可形成可观的人民币资金池,而当地金融机构围绕这一资金池做文章,就可推进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新加坡则背靠东盟,东盟是中国不可忽视和快速成长的贸易伙伴,人民币的硬通货优势在东南亚也似乎更加明显。新加坡当地中资企业众多,同时拥有能源等大宗商品交易的平台优势,因此具有不可小觑的潜力。
为保住自身地位,香港尚需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争取人民币业务优先在香港试行,并加强与中央的沟通。
地方金融改革助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
目前全国正在推进的区域金融改革有20余项,其中以温州、深圳前海的金融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最为直接的关系。
温州金融改革明确指出要“在国务院统一部署领导下,探索以人民币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制订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表明其有望作为个人境外直投的试验区域,推进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允许个人在境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拓宽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引导民资合理合法“走出去”。然而,一旦个人境外直投试点放开,意味着中国外汇资本管制将会松动,而拉美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都直接与资本跨境流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