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20:25:58
导语:在战略新兴产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8-0040-08
一、导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素禀赋结构的急剧变化与传统比较优势的消逝将严重影响中国的产业发展及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转型已经不可阻挡,这一转变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中国长期的经济稳定发展。更严重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策后遗症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问题加剧了中国经济问题的复杂性。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企业走出危机实现生存之路,更是关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我国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低碳产业成为关注的重点问题。就在这纷繁芜杂的讨论中,人们似乎认为,低碳经济已经到来,中国已经步入产业升级之路,应当抛弃传统产业,主导发展高新产业,本文认为这一认识有待进一步商榷。
低碳产业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自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产业”的概念后,低碳产业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产业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发展低碳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和必然要求。我们应当深刻意识“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判断。如果盲目发展低碳产业,中国将很大程度上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不能保持稳定的高速发展。本文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以非平衡发展理论为基础,得出“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螺旋交替上升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之路”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产业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产业升级实现途径的理论发展与争议
1 产业升级实现途径的微观视角:线性与非线性升级方式
从升级类型来看,产业升级可以分为线性升级和非线性升级。①线性升级包括产业内升级或产业间升级。Humphrey和schmitz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四种方式: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其中前三者属于产业内升级。从全球化的视角鸟瞰产业价值链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及对最终消费者的支持服务。全球价值链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包括所有参与者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Gereffi同时将产业升级的概念引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HIlrrlphrey和schnlitz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提出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产业升级分类(如表1所示),即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其中,跨产业升级,把从某个特定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价值链,也称为链升级,企业的产业升级就直接表现为企业在一个价值链中顺着价值阶梯逐步提升的过程(如图1所示)。
无论是Humphrey和SchInitz提到的产业升级,还是EmBt提出的产业升级都是产业线性升级。但产业升级可能是非线性,产业在升级过程可能产生分岔,即表现为产业内升级与产业间升级的交叉进行。非线性产业升级,又可以分为产业内升级优先分岔和产业间升级优先分岔。产业内升级优先分岔,就是优先实行产业内升级,当产业内升级达到一个高的水平后,再跳入到另一个产业,实现产业间升级。当一个国家产业内升级达到较高水平时,在产业间升级中就可以跳入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产业间升级优先分岔则是指,优先实现产业间升级,在实现产业间升级后,再实现产业内升级。
关于中国经济的非线性升级与线性升级的讨论中,国内学者张其仔与赵西三曾做过讨论。张其仔认为,中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通过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取得的,产业间优先升级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后进国家又不会面临升级路径的信息不足问题。因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跟随战略,沿着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路线实现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赵西三认为,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的实质是基于StephenRedding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即一个国家可以发展在未来某个阶段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所谓“产业赶超”。赵西三坚持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产业和产品技术结构,产业升级的前提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
2 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平衡与非平衡发展理论的纷争
究其本质,产业升级属于发展战略范畴,是发展经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传统中,一直伴随着两类发展理论的争论,即平衡发展理论与非平衡发展理论。对这两类发展模式的认识,是进行产业升级实践的基础。对发展战略理论的错误认识可能引导国家(或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选择违背现实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
平衡发展理论以哈罗德一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由于各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一味地侧重某一个部门或地区的投资影响了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发展,由于落后的部门和地区的阻碍作用,所有的部门和地区都不会得到发展。因此所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平衡发展理论以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理论”及罗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为典型代表。
Rosenstein-Rodan提出了“大推进理论”,并在1943年论文中做了进一步阐述。“大推进理论”认为通过平衡发展,同时创建各种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产生正外部效应。“大推进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要素配置总是存在的最优比例,单一的要素安排难以达到福利最大化状态。“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Nurkse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
所以存在长期的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并使穷国维持贫困状态的“多种力量的循环集”。在这个多种力量的循环集中,最重要的障碍是经济落后国家资本积累的循环集。资本的供给为储蓄能力和愿望所左右;资本的需求则受投资刺激支配。这两方面的原因使资本形成陷人了两个难解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纳克斯因此得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图2给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概略框架。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带来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使得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难以提高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不断循环,形成一个“低收入导致低储蓄能力引致低资本形成进而达到低生产率再到低收入”的链条。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带来低购买力,低购买力使得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难以提高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不断循环,形成一个“低收入推动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导致低资本形成达到低生产率再到低产出与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核心是资本缺乏,导致“贫困恶性循环”,资本形成不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此,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大力储蓄和投资,促进资本的形成。
非平衡发展理论是根据地区和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主张国家应将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首先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增长。主要思想:由于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应当选择合适的重点产业进行投资,然后通过关联效应和诱发性投资等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确实可以发现各部门(产业)在不同时点确实呈现几近相等的平均发展速度。但是,事实上,发展本身实质上是由某些产业或者部门主导,从供给上先向前一步,从而带动产业增长的。从静止图像上看到的平衡增长现象,是由一个个先后发展动态的图像复合而成。如果某一追随产业发展超过其目标,将引发其他产业进一步的发展。这一轮流“坐庄”的发展模式,与各行业“齐头并进”相比,更能给“诱导性”投资决策留有充分余地,可以得到资源节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决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价格机制与利润动机的存在,非平衡发展并不是一种发展均衡,难以实现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失衡。对非平衡发展理论的另外一些学者担心,“市场力量”不能充分迅速的发挥作用,“调整机制”由于现实中种种障碍不能实现,主张从一开始就应当实行平衡发展策略。
3 产业升级的现实选择:两类发展模式的综合运用
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了最终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论证了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机制的分析,揭示了经济起飞阶段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但是,平衡发展理论在理论上也受到了较多的批评,在实践中表现出其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有限的前提。在要素受限下,经济中各部门并非一定呈现互补性,替代与竞争有时才是问题所在,没有把握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实质。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储蓄率不足,资本供给缺乏弹性,而不是该理论认为的“市场狭小限制投资”问题。
非平衡发展理论正是在对平衡发展理论的批评中成长起来的,因而非平衡发展理论有效的解决了平衡发展理论的缺陷。该理论描述了实际的经济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内在关系。非平衡发展理论将经济发展的过程描述为是由一系列的不平衡所组成的,即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这样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非平衡发展理论与平衡发展理论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在一定程度上相通的。非平衡发展理论实质上是将不平衡增长作为达到平衡增长的手段。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辩证的关系。非平衡发展战略并不否认实现平衡增长的必要性,并仍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样,平衡发展战略也不否认采取不平衡增长的必要性。在对平衡增长机制的分析和对“供给创造需求”这一论题的阐述中,纳克斯等人就强调了供给超过需求的必要性。并且,平衡发展战略和非平衡发展战略都强调了整体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因此,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当将平衡发展与非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以非平衡发展为基础,以平衡发展为目标。强调非平衡发展,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要兼顾平衡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三、产业升级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升级应当采取非平衡与平衡发展相结合、以非平衡发展为主要途径的发展战略。实践中,非平衡发展则要依托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各产业循环交替上升发展态势。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初在HirschmaJl的文章中蕴含。Hirschman主张,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他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标准”。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ao$iow首次明确提出主导产业系统概念。Rostow的主导增长产业定义强调主导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创新的力量。2010年,我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并强调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非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为支撑,有效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依托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理论,推动产业升级及经济整体发展。在理论界,主导产业的研究占据主流位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还鲜有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首先是主导产业,而且是前沿的主导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是由于创新引进新的生产函数,带动产业结构转换的产业。其不仅具有创新的特征,而且通过关联效应,将新技术扩散到整个产业系统,引起整个产业的技术基础的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带动产业结构转换,为经济增长建立新的潜力和可能性,从而推动经济进人新的发展时期。因而扩散效应与创新效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最重要的特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可总结如下:创新,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扩散作用。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如图3所示):一是回
顾效应,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根据其技术特点,会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这些投入品的发展。这些投入要素可能是物质的,如原材料和机器,也可能是人力,如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甚至可能是制度方面的,例如铁路的发展刺激了更大规模地从社会动员长期资本的方式和规则。二是旁侧效应,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会引起它周围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涉及到按技术等级制度建立起来的有纪律的劳动力队伍,处理法律问题和服务市场关系的专业人员,城市先行资本投资,银行和商业制度,以及建筑业和服务业等。三是前瞻效应,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活动创造了能够引起新的工业活动的基础,为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性,有时候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台阶。
(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能够产生新的社会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引导产业,具有极大的关联及扩散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为未来产业发挥前瞻效应的同时,可以为未来产业创造新的需求。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伴随着结构总量的扩张。斯密的“市场容量限制劳动分工”论断在产业升级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开发社会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产业升级的目标的才能实现。
(3)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多的附加值。产业升级是有序进行的,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需求,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要实现这一目标,提升效率是必然的,而科技成果的引入是关键。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领头羊”,必然要求其具备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并通过扩散效应,不仅使其本身得以发展,又能通过技术进步改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波及其他产业,促进整个经济系统技术升级,达到整体的产业升级目标。
2 产业升级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有多种模式:一是依靠市场机制,不需借助外力的干预与协调,以美国为代表。这一看法与古典经济学倡导的自由经济传统相一致。即,市场的竞争与供给关系足以促进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发展,产业协调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来实现,政府没有必要进行规划并给予其扶持政策,政府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并不如市场更具权威性。还有一种以前苏联与东欧等国为代表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完全可以依据国家政策而无需依靠市场机制。第三种模式则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发挥市场自发调节能力的同时,政府积极进行干预,主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如今的发展理论更加倾向于第三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模式,但是,这一模式本身,也只是提供一种思路与导向,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应当依托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否者产业升级将是一个空谈。①竞争优势理论是由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到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持续的“创新”活动,主要用来解释要素禀赋结构相似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现象。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是地区创造和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当依托竞争优势理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或者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
3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基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是进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整个产业升级以及经济整体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时可以通过市场力量自发形成,有时也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扶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既要考虑市场的调节力量,也要兼顾经济的长期发展目标。如果任由市场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扩散作用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交替发展的局面将遭遇很多障碍。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本文认为这一标准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筱原三代平认为,“需求收人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两个最基本的选择标准。“需求收人弹性基准”从需求的角度着眼,表明了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商品的社会需求增加的幅度,即说明了市场需求的大小。对正常商品而言,需求收人弹性系数愈大,则市场容量愈大,产业发展的潜力也就愈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是需求收人弹性系数高的产业。“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指以各产业综合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作为选择标准,选取综合生产率提高得快的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综合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也就是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能够促进国民收人的较快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周叔莲曾经提出了诸如“瓶颈基准”、“平衡发展基准”、“协调基准”、“货币回笼基准”、“就业与节能基准”、“高附加值基准”、“技术进步基准”、“边际储蓄率基准”等基准。在纷繁的基准标准下,几乎每一个产业都可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只要遵循几个原则,结合具体的地区特征灵活应用就足矣。
(1)坚持技术前沿与适宜性的统一。技术前沿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要选择能代表技术进步与发展方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仅关注技术前沿性还不够,必须考虑技术基础与要素禀赋特征,有效发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市场容量。市场容量即市场总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假设一个产业由于政府的指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是却没有市场前景,长期以来,这个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政府以及社会的包袱。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选择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进行支持。产业收入弹性大于1则其需求增长率快于人均国民收人增长率,随着国民收人的增长,这些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3)产业关联效果基准。产业关联效果是指该产业与其他产业联系程度的大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有很大的产业关联度,才能对整个产业体系有足够的带动和推动作用。
(4)产业集群。现代产业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已不是单个产业部门,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罗斯托称之为“主导部门综合体”。现代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产业部门就能发挥主导作用的。必须是一组部门。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不是孤立的一个部门,而是一组产业部门。
应当说明的是,在具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以上各种原则是相互渗透、作用的,不能单从一个方面衡量,而应当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低碳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
低碳已经成为媒体、官员、企业、学者的每日必谈题目。一时间给我们一种感觉:低碳产业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张
其仔在博客①中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基本完成。第二个阶段是从污染型向环保型转变。有些人认为这两个阶段应该并在一起,然而,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并不意味着环境的改善,资源节约能力的提高。这个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西方经济进入第三次转型,那就是低碳化。”
不可否认,低碳产业将是未来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但不代表当前产业升级的目标就是要立即走低碳产业。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有数亿农业劳动者须向非农产业转移。而且,也因为中国劳动人口众多,在生产竞争中可以形成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通常,劳动密集型产业均是低附加值、效率底下的产业。通过使用高级生产工具,资本密集度越高的产业越发达,这是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一趋势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西方世界经历一定发展阶段,在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变化的基础上才形成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将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是最有价值的。西方学者的选择是基于发达经济体的现实背景假设:产业等级较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区域间要素禀赋结构相近。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正是决定规模经济差异的基础。于是发达国家将战略性产业定为高新技术产业。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要素禀赋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决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研究结论,指导中国实践。
1 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为着力点,实现产业升级
要素禀赋结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产业升级的基础,中国若想实现产业升级,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必须首先在要素禀赋结构上实现升级。波特在钻石体系别强调高级人力资本和研发的重要性,这是和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有关。发达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物资资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处于新技术前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或各个产业中的新产品研发区段。在这些产业和产业区段中的生产和研发活动,需要有高人力资本的人才,才能较好地克服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鉴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要素禀赋,必须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然后集中优势力量进行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研究与开发,重在提高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尽管需要有意识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而随着技术进步,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特点之一。
2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优化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
只有充分地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形成。或者说,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与必要性条件。要素禀赋结构告诉我们,中国不可能以不发展工业的方式来解决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其实也不可能以不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现代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工业化的道路具有必然性,而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资源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较快增长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才能继续推进下去,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发展瓶颈现象。
其实,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浪费资源并不是一回事。“资源密集型”是指这类产业的性质是大规模地实现地球物质的形态转化。而这类产业是否“浪费”,或者不合理地“高消耗”了资源,则取决于工业技术水平。如果工业技术水平低下,资源密集型产业就会是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而如果工业技术水平高,资源密集型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低消耗和低污染产业。而且,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一种创新的激励机制。只有当资源密集型产业仍然有发展的必要,同时资源供应由趋向更为稀缺的条件下,节能和能源替代技术的重大进步才有经济激励的基础。可见,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同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具有内在互补性,而不是简单的相互替代性。
3 树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演化理念,科学有序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2010年国务院在正式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培育发展新材料等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会对我国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生产率、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解决产能过剩、创新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有重大意义。根据最新的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新材料产业包括稀土新材料产业。包头作为“稀土之都”,稀土新材料产业自然就被确定为包头市的战略新兴产业。这一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包头市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关系到包头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2014年包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稀土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包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市新材料产业引领发展,新材料企业达26户,完成增加值123.2亿元,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0.5%,同比增长15.0%,高于全市工业战兴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1]。2015年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带动力开始显现,一般来讲,稀土新材料主要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催化剂材料、稀土陶瓷材料及其它稀土新材料如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巨磁阻材料、磁致冷材料、光致冷材料、磁光存储材料等。2016年一季度,包头市稀土五大稀土新材料产业产量43084吨,同比增长70%。除抛光材料因市场原因出现负增长外,其它四大材料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永磁材料产量2204吨,同比增长34%;储氢材料产量470吨,同比增长17%;稀土合金35050吨,同比增长一倍[2]。
可见经过了将近3年的建设,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已有了较大的发展。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根据我国十三五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将有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首先,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已被纳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我国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将从基础材料、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个层面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作出细致规划。我们包头市的稀土被归为关键战略材料领域。预计到2020年,包括稀土材料在内的我国关键战略材料要在形成上下游产业协同的基础上,为以上涉及的关键产业提供材料支撑。这为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获得国家和自治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其次,包头市结合内蒙古的发展思路,积极申请国家工信部和财政部给予稀土产业调整升级专项资金和内蒙的优惠政策。结合自治区的发展思路,2016年包头市委在2014年提出的“5421”发展定位和战略重点的基础上有与时俱进的提出了“6521”发展定位和战略重点,即包头市要建设六大基地,而六大基地之首就是稀土新材料基地,用5~10年集中力量发展稀土新材料产业,力争使包头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终端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在全力打造名符其实的“稀土之都”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申请到国家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包头市电价补贴、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电价等优惠政策。取得了发展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目前已吸引了国内外一批稀土新材料产业项目签约入驻。特别是2016年7月,华达兄弟石墨烯高新科技产业园项目落户包头稀土高新区。石墨烯材料被誉为万能材料,广泛应用在航天、军工、核电等领域,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稀土材料与石墨烯材料可以实现技术融合提质,将为稀土材料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稀土新材料产业提供巨大发展机遇。为了能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中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并缩短在高端领域与国际差距,2015年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即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国务院在这个规划中提出,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将促进稀土永磁材料的创新,绿色制造将扩大稀土发光和催化材料的生产,而高端装备制造需要稀土永磁和储氢材料的支撑。这些制造业领域将极大拓展稀土新材料的需求空间不断地增加稀土新材料的市场需求。另外,“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也会助力稀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所以说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四,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技术创新不足,稀土新材料开发技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较大,就是与国内的发达地区差距也比较大,研发水平低,专利少。目前包头稀土新材料企业多集中在钕铁硼永磁体、发光照明材料和镍氢电池3大行业,在其他高端稀土材料应用方面,像高性能计算机、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涉及很少,这表明目前包头市稀土材料高端应用发展滞后。目前包头市稀土磁性材料专利多集中在永磁材料的产品与制造方法这样的低端应用,在产业下游和高端应用方面专利较少。这说明目前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的相关企业还是没有掌握稀土功能材料深加工环节的核心技术专利。由于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不足,导致包头市整个稀土产业的产业链低端,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状况。
面对以上的机遇与挑战,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首先,包^市应多种措施并举,推进包头市稀土新材料基地建设。
其一,从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包头市稀土新材料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对包头现有的稀土新材料包括稀土发光新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和稀土催化材料等产业区和后加工区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利用包头市稀土产业优势,利用包头市稀土高新开发区稀土产业基础条件和稀土企业集聚的优势将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的开发作为重点,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加快稀土新材料产业的基地建设。其二,在稀土新材料的生产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在创新引领发展的今天,稀土新材料企业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新材料产品。目前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围绕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产品展开的,除了上面提到的稀土新材料,还有高性能电子陶瓷、高性能稀土光学玻璃、稀土纳米材料等。通过以上产品的技术创新培育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品牌和主打拳头产品,不断提高稀土新材料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高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包头市稀土新材料基地建设提供动力。其三,合理开发稀土资源,为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提供原料的供给保障。用创新的理念去积极探索以包钢稀土国有企业为龙头,有民营企业参与,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解决稀土新材料企业原料供应新的体制机制。在稀土资源开发中要贯之以绿色环保的理念,在对白云鄂博稀土进行开发的基础上,对其外的稀土资源进行勘测利用,以增加包头市的稀土资源储备,这样为包头市稀土新材料基地的建设、为包头稀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其次,继续搭建聚集稀土人才、技术的新平台,吸引国内外稀土研究人才,以加大稀土新材料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
经过多年建设,包头市已经初步形成了稀土原料---稀土新材料---稀土终端应用产品的稀土产业格局,今后这一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大稀土新材料和其高端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依靠掌握技术的人才。目前,包头市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研究机构――包头稀土研究院,研究院有研究人员2000多名,依托稀土研究院包头市又组建了两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分别是“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北方稀土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同时包头市稀土研究院内还设立了内蒙古稀土集团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在为引进国内稀土人才搭建平台的同时包头市还为国外稀土人才的引进创造了平台――已建的国家级中国包头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在建的内蒙古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除此之外,包头市又在组建包头稀土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些已建和正在建设的引进稀土人才、技术新平台都将为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不断技术创新发挥作用。今后包头市应尽力继续搭建这种吸引稀土科技人才的平台,大力促进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
第三,除了搭建吸引稀土科技人才的平台外,包头市应在加快本地稀土科技人才培养的同时借势“外脑”,即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强稀土新材料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稀土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包头市已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成立了稀土学院,包头是一定要建设好这个稀土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可根据稀土新材料企业的需求与包头市现存的高职高专各类专业技术学院展开合作,定向定点委托它们培养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除此之外,包头自2012年至2015年包头市先后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和中国社科院合作,成立了北京大学包头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包头工业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等。总之,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来增强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包头稀土院与海尔集团、包钢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协议,与它们共同开发通讯、汽车领域用稀土镁合金新材料、磁致冷低温保鲜系统等稀土新材料产品。今后,包头市要继续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大对稀土相关设备生产的研发力度,并在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的稀土新型功能材料和应用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稀土功能材料。
第四,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为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14年包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稀土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整合了稀土原料保障、稀土新材料销售奖励、电价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措施,为推动稀土高新区进一步加快稀土产业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包头市稀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2015年包头市又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八条政策措施》,其中第五条提出对稀土永磁、储氢、抛光等新材料分别按当年产量给予奖励政策措施来鼓励稀土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2016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稀土新材料及应用终端项目审批权限的批复》,加快了稀土新材料及终端应用项目手续办理和开工建设的进度。今后包头市政府要紧紧抓住建设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契机,推出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设立稀土新材料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做大做强稀土新材料产业。总之,政府要通过政策推动、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全方位多视角保障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
第五,构建更加完善的包头市稀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包^市已拥有国家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这是我国商务部认定的出口检验单位。除此之外,包头市组建了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启动稀土产品交易所搭建起了与国内外稀土产业、科研、贸易交流的平台――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发展论坛。这个论坛自2009年首届召开以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八届。论坛同期还在包头市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稀土产品国际展览会,2016年展览的稀土产品主要是稀土功能材料与应用产品。2014年3月28日,经政府发文批准成立的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开盘运营。这是我国首家全国性的稀土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它的建立实现了稀土资源优势和现代市场金融工具的有效结合,促进了稀土新材料产业链条的完善,并带动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更值得一提的是包头还拥有全国唯一以稀土冠名的国家级高新区,它为稀土产业的规划,产品应用的推广提供了多项服务。今后包头可以完善目前的服务平台,尽可能的为稀土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搭建更多的服务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为广大稀土企业特别是稀土新材料企业的生产、科研、贸易、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山东出台了山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分析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战略性。这些产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极强的拉动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新兴性。这些产业的产品、服务或者组织形式以科技创新为灵魂,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实现高速增长、可持续发展。
3.辐射性。这些产业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
(一)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山东紧随国家的产业发展指导,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山东工业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在不断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支点、持续发展的的新生力量。
早在2010年初,山东省便在《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包括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在全省范围内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的“四新一海”战略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景
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11年山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2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造地区发展新优势的必然之路。山东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尤其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制定产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国家确定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发改委已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工信部也将结合工业和信息化体系的总体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如重大节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宽带、航空、海洋装备、卫星等,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山东应抓住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难得机遇,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先试,力争上游。山东省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医药和生物、海洋开发、高端装备制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33 个重点发展领域。
1.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精品钢新型材料、功能陶瓷等领域;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领域;
3.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及装备、环保技术及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等领域;
4.新医药和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新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领域;
5.海洋开发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开发重大基础设施、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工程技术及装备、高端船舶制造、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加工装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航空装备、石油装备等领域。
山东应抢抓机遇,结合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引领和促进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困境
1.制定财税扶持政策
一方面,加大财政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另一方面,对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给予贴息或税收减免。
相对沿海地区,重庆的人力、土地、财税等成本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黄金洼地”产生的“洼地效应”让重庆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但长期以来,重庆却只能被迫承接沿海等“高地”落后甚至淘汰的产业。
换句话说,重庆的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经济增长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短跑。”总理说。
为增强“经济长跑”的后劲、耐力,重庆悄然打响了一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抢点之战。
第一落点
2014年,重庆生产笔记本电脑6100万台,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
而六年前,这个数字是零。
六年前,由于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放缓,而笔记本电脑销售却逆势增长20%以上。
究其原因,是由于失业率暴增,很多人失业后选择在家玩电脑。
“危中有机”,重庆果断创新垂直整合模式,几乎把全球知名笔记本整机及配套厂商“一网打尽”。
这一次,重庆抢到了“第一落点”。
与此同时,重庆的一场重要产业结构变革也由此发端。
“重庆工业由汽摩‘一枝独秀’的格局转变为汽摩和笔电的‘双轮驱动’。”市经信委主任郭坚说。
犹如短跑冲刺一般,在“双轮驱动”带动下,重庆工业增速在全国连年第一。
而面对这可喜的成绩,市长黄奇帆却很清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黄奇帆“远虑”的是,持续高速增长的汽摩和笔电产业总有达到极限的一天。
当前,全球经济再次放缓,重庆如何抢到下一阶段的“第一落点”?
2014年初,重庆开始寻找能取代汽车和笔电的新一轮增长极,并定下了四个原则。
一是要符合国际、国内高新科技发展的潮流。
二是要中国市场短缺的,也是世界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的。
三是在重庆发展有资源。
四是可以与重庆现有高科技结合,形成产业集群。
2015年初,按照这四个原则,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MDI化工、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等十大产业发展目标浮出水面。
而这同不久后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高度吻合。
这次,在引领未来发展的“第一落点”的争夺战中,重庆冲在了前列。
顶层设计
2013年3月22日早上,闹钟响起,钟鹏一跃而起。
打开电脑,浏览“家居”新闻,是钟鹏的习惯,因为他是一个LED封装材料生产商。
一条新闻吸引了他――重庆LED产业遭遇七年之痒。
“‘过剩’已成为眼下LED行业的热词。”忧郁爬上钟鹏的眉头。
五年前,LED产业还属于新兴产业,可很快就陷入了“血拼”的窘境。
2011年1月,潼南龙光电子LED项目开工;5月,石柱引进LED芯片封装项目……
仅2011年,就有十几个区县上马LED项目。
“今年,封装价格下跌了四成。”钟鹏叹息。
一点鼠标,钟鹏将QQ签名改为――“LED已死,有事烧纸”。
事实上,不止是LED产业,如光伏等新兴产业,由于发展之初缺少顶层设计,各地很快陷入雷同式布局,导致以产业同构和产能过剩为表现形式的产业泡沫。
显然,重庆市委、市政府已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推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之后,重庆市政府先后印发《重庆市电子核心基础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文件。
“这为重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郭坚说。
在发展模式上,采取集群发展模式――
十大产业之外,每个产业细化配套了若干项目,并按照产业集群化模式来推进。
在产业布局上,采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市经信委与两江新区、永川、大足、璧山和江津等区县成立了联合招商组,开展全球招商,并建立了主要领导共同推进的协调保障机制。
…………
冰火相济
2015年,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坏”的时代――
1月至7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0.80%和0.39%,涨幅均低于1%。
2015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好”的时代――
1月至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18020辆,销售108654辆,同比分别增长2.6倍和2.7倍。
中国汽车行业,如同中了“火寒之毒”:一边热火朝天,一边寒气逼人。
“低迷”“下滑”“不振”……这是2015年汽车产业在公众眼中的新标签。
对于重庆首屈一指的客车企业恒通来说,他们的传统客车也遭遇了冷落,市场大环境下,产销冷淡。
事实上,四面楚歌的不仅是传统汽车产业,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业普遍发展困难。
“是不是这些传统产业过时了?”悲观的论调在业界弥漫。
“夏虫不可以语冰”,甚至一些人提出要完全摈弃传统产业,“重打鼓”“另开张”。
但在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涛的脸上,人们看到的更多是信心。
“虽然传统客车销量不好,但我们早早布局了新能源汽车,现在已是供不应求。”何涛说。
2015年全年,该厂有1000多台新能源客车走向市场,而在2014年,这个数字仅仅为300多台。
而这正是重庆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增加产品附加值,让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冰火相济”的一个缩影。
依托机械制造的产业基础,打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
依托信息产业的产业基础,打造物联网产业。
依托化工产业基础,打造MID化工产业。
…………
在重庆,传统工业和新兴产业的“热恋”才刚刚开始。
创新支撑
2015年4月10日,重庆南坪国际会展中心。
重庆产石墨烯手机影驰“开拓者α”亮相。
“这款手机屏幕逼真……”产品经理周锡健“吆喝”道。
见展台还是无人问津,周锡健坐不住了。
“这款手机抢红包快!”几名路人扭头,向展台走来。
“传统ITO材质触屏响应速度每秒50次,石墨烯触屏每秒至少60次以上。”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说。
参观者越来越多――这款使用了新材料石墨烯的手机,很快成了“香饽饽”。
不久后,这款石墨烯手机一举获得价值3800万元的订单。
3800万元,并不是最亮眼的数据。
“我们的出厂单价达到1900元。”史浩飞说。
这个出厂价,是很多国产中高档手机迈不过去的坎。
近年,国产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迅猛,为世界贡献了超过40%的份额,但超过九成的利润被苹果和三星拿走。
何以如此?缺少核心技术,溢价能力差,陷入了“低附加值陷阱”。
而这也是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逃不开的陷阱。
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被锁定在低端环节,只能分走产业链上微薄的利润。
为避开“低附加值陷阱”,重庆选择了一条双创之路――
一是推动科技研发平台管理创新改革。
二是以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股权与分红激励等政策。
双创,成为重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跳出“陷阱”的有力支撑。
资本借力
2015年11月2日,两江新区水土工业开发区。
初冬的阳光下,川崎(重庆)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长东来到一片翻新的土地上,盯着正在远处工作的几台大型机械。
这是川崎在海外唯一的双腕机器人在建生产基地。
自2013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一直稳居全球第一。
但诸如双腕机器人这种顶尖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却增长缓慢。
“高端机器人项目上马的首笔支出过高,一般企业根本承受不起,消费潜力被压抑。”余长东说。
这让早已有心布局中国市场的川崎迟迟未敢落子。
这种情况并非机器人产业所独有。
“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是‘重资本’项目,而且初期产品价格过高,市场风险很大。”郭坚说。
那么,川崎何以落子重庆?
2015年3月成立的重庆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功不可没。
通过机器人融资租赁平台,市内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以较小的资金压力上马机器人生产线。
成立不到一年,两江租赁就接下6亿元的订单,成功释放了消费潜力。
但只有消费潜力,并不足以让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生根。
据测算,到2020年,重庆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投资6000亿元。
这个钱,全部由政府来承担,显然是不现实的,怎么办?
重庆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资本市场。
2015年5月19日,重庆8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母基金)成立。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52-0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促进导向作用。根据2012年2月16日《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需要相关的科技创新不断实现突破,同时也离不开畅通的融资渠道和健全的金融体系。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战略性新兴企业构成的集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实质上则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
一、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各项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了积极推动。2010年,安徽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产值 2871 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 829.9 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物产业分别超过 500 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超过 400 亿元。从增长的态势看,这产业的增幅明显高于其它产业,去年增长了48.8%,其中,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超过 50%,新能源产业增速达到 86.1%,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预计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形成若干产值超千亿元产业和一批超百亿元领军企业。
目前,安徽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发展条件不断趋于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拥有一批先进的技术,比如科大讯飞的语音交互系统;拥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如丰原生化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业基地;拥有一批优势的产品,比如安徽龙磁科技有限公司铁氧体永磁材料出口欧美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引导
安徽省制定《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提出包括财税、金融、服务等在内的一组支持措施。省里每年安排专项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资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
(二)实施差别化信贷支持政策
针对战略性产业的企业融资特点,各家银行在完善传统信贷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开发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信贷品种。各商业银行还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需求,积极推广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等,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安徽省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投融资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融资、直接融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如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加强传统信贷与投行的条线间联动,采用信托受益权转让型、委托贷款型等新型投行产品替代传统贷款产品,通过设立的皖江基金,以股权投资等多种渠道,为客户扩大融资渠道。
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成效和问题
(一)主要成效
在金融支持方面,安徽省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有力的支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徽省是全国的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科技基础,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就汽车制造业来说,省内聚集了江淮汽车、奇瑞汽车、星马汽车等一系列国内知名企业。建设了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安徽省经济开发区是其主要载体,位于皖江城市带内,这里逐步发展成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发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近年来,安徽省各个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并且成效明显,有利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问题
当前,安徽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节节高升,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产业内的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数企业都处在初创阶段,很难在银行处得到资金支持。地区内产业同构严重,竞争压力大。各地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都相似甚至相同,使得安徽省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剧烈。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安徽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且以大机构主导,缺乏直接融资的途径。
四、相应对策
针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与相应问题,从长远看,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金融支持工作。完善金融支持体系,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通过金融机构的创新,加快构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性贷款公司,为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提供资金保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促进引导民营性的风险投资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吴慈生,沈玉龙,李洋,邢建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J].安徽科技,2010(2).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12-03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与科技进步和创新紧密结合的,具有先导性和支柱性,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产业。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上来看,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四大特征的新兴产业。全局性指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长远性指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导向性指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代表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人才聚集、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动态性是指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应该遵循以下准则:要反映国家的发展战略,体现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和可以率先突破领域,在全社会产生带动引导作用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市场支撑才能促进产业的长期发展;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培养在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具有较长的上下游产业链,有利有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要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产生大量劳动附加值较高的就业岗位,并提高全社会的劳动报酬水平;要具有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小的特点,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些特征和原则是在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和统筹把握的。
结合我国实际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我国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这些产业普遍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是科技创新最为集中的生产领域,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成长期阶段,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2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判断。据相关理论,发展中国家或者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在生产要素驱动阶段,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生产要素的禀赋,我国在改革开发初期主要表现为这一特征;在投资驱动阶段,产业竞争优势主要由投资驱动产生,发展中国家利用产业政策、高储蓄率等优势,大规模投资产业和基础实施,从而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优势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越来越小,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技术差异是这一阶段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财富驱动阶段,产业竞争主要依靠已经获得的财富和影响力,有能力的企业通过影响政府政策来保护自身产业利益,而丧失创新驱动的动力,从而导致国家竞争力下降。
在改革开放前十年,我国基本处于生产要素驱动阶段,之后我国进入了以高储蓄高投资率为特点的投资驱动发展阶段,随着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持续下降,传统的单纯以投资和较低生产资料价格拉动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向以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转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体现出原有国际经济运行模式的失衡,发达国家消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传统国际分工体系受到较大冲击,以往大规模消耗能源资源、依赖较低人力成本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实现创新驱动。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 000美元,进入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行列,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着高收入国家在科技和高端产业方面的垄断优势,也面临着低收入国家在生产要素价格方面的竞争,如果不能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将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目前除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外,浙江、江苏、广东、内蒙等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但人均收入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低于高收入国家,主要原因在于依赖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产生的附加值较低,不利于劳动力要素在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发展附加值较高、劳动带动能力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更本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好坏,产业升级的成功与否是决定我们是否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进入发达国家的决定性因素。
3 科技进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新兴产业源自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引进高新技术和加强自主创新。彼得・熊彼特等专家对于创新的概括主要来自五个方面:采用新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新的供应来源、形成一种产业新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蕴含着创新的五个方面,采用新技术、新方面,开拓新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已有的或新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进步的联系还体现在产业发展史上,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以18世界中叶蒸汽机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带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以19世纪末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代表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研发应用带来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生物、电子、空间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带动。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就没有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必须有足够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和基础。
发达国家往往具有较强的科技综合实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主要来自于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研发两个途径。后发国家具有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行路径,研究表明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成本要低于自主研发的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后发国家应积极引进吸收利用现有国际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在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的情况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向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单纯依靠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往往难以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先发国家在关键领域和核心部分的技术转让方面往往严格控制,后发国家在难以获得现有科技技术的情况下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自主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原有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不可持续、不平衡的问题,都迫切希望通过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科技经费投入都呈增长趋势,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的提出正是在这样深刻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4 生产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影响的要素主要有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这些要素在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周期较长,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性质,在发展的前期阶段,需要较高的基础研发投入和较强的资金支持,基础研发的周期可能较长,失败的风险可能较高,资金的投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不能取得任何回报的风险真实存在,基础研发成功后真正转化为面向市场的产品的过程也同样需要较强的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其行业特点决定其投资所需规模往往较大,对投资者所需要资金实力的和综合技术能力要求较高,有的产业的市场培育仍处在起步阶段,如果低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门槛,盲目的一哄而上容易产生半拉子工程和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传统的资金供给模式不能完全满足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模式对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回报率要求较高,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阶段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以风险资本和股权投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能够较好的满足研发阶段的风险偏好型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看,金融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的力度决定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好坏。
从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供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第二产业和生产业范畴,发展离不开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供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就业的带动能力不低于传统产业,同时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劳动力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研发设计等环节需要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在管理和运营等领域也需要具有良好商业教育背景的人才,在生产环节需要数量较大的技术型产业工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质量劳动力的需求将显著带动工人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促进面向市场需求的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德国和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为代表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与传统产业相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需要以产业园区为特征的土地资源的支撑。产业的集聚效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合,有利于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成本,形成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东部地区往往具有发展产业园区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比较优势,但土地供应往往成为瓶颈,西部地区在土地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配套能力较差,市场容量较小,未来中部地区因其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较强的工业基础和较为丰富的人力与土地资源,将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 市场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只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在公平有效的环境下完成前期的基础研发工作,并将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只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才能保证较高的生产规模从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市场环境主要由以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代表的法律环境、宏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所决定的经济环境、由社会文化基础决定的市场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所决定。作为以科技创新和较高研发投入为特点的新兴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支撑基础研发工作和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在有效市场法律环境缺失的情况下,企业大量的研发投入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很难得以保证,大量的仿冒产品的出现和核心技术的泄露容易对研发与科技创新投入产生负面效应和逆淘汰机制,从而影响企业研发投入意愿,不利于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由宏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所体现的经济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宏观经济整体情况越好,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越大,社会资本存量越充足、市场对经济预期越乐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越具有积极影响,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二战后的信息化革命均处于经济社会比较稳定,发展速度较快的历史时期,新的科技革命也往往由具有最强科技力量和最大市场规模的国家所引导,如十九世纪的英国和二十世纪的美国,2008年以后各国均投入大量资金推动新技术革命,但仍未取得良好效果,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有密切的关系,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科技基础但宏观经济整体疲弱,市场活力不足,科技创新乏力,后发国家经济基本面较好,市场资金比较充裕,但科技研发能力不强,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前沿性技术应用重大突破,从全世界看新的科技革命尚处在萌芽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仍有待支撑。
市场社会文化环境对创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市场社会文化环境主要由社会的主流文化所影响,进而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生产者的产品偏好。在社会主流文化比较开放,对竞争和创新更为鼓励的市场文化氛围下,科技研发和前沿创新往往能够得到较多的支持,消费者同样偏好具有科技创新元素的新产品新创造,从而营造出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和二战后的美国,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文化保守,不愿意面对新情况新变化,不愿意引进吸收或自主研发先进技术,那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则无从谈起,必将逐步落后于其他国家,如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6 体制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体制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影响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高效率和服务导向的政府等一系列条件。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土地、教育科研、金融、劳动力市场、价格等多方面内容,主要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实现全社会效率的最大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有效供给,离不开要素成本的合理控制。合理的所有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效率,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好的利用市场资源。教育科研机构与企业及市场的相互结合至关重要,战后美国西海岸以硅谷为代表的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优秀智力要素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互相促进的机制经过实践证明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也有利于高等教育和科技研发能力的显著提升。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和尊重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型企业有机会获得来自于科技创新的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较高利润,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新兴产业获得风险偏好较强的投资的支持,获得对发展起步阶段至关重要的资金保障。政府在产业规划制定、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政府效率高低、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水平的高低对产业发展的好坏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和行业协会对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方面较政府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应该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政府的职能应更多的集中在完善法律法规、服务市场和企业等方面。只有逐步理顺体制机制才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一、扬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发展良好
扬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新能源产业达国内一流的水平,是扬州最好的产业。晶澳太阳能和协鑫光伏都是行业的佼佼者,每年销售额增速为20%。扬州光伏产业为全国光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光源企业也在不断壮大,寻求在“新三板”挂牌。新材料产业中,中航百慕新材料项目基建基本完成,3条VCI金属复合涂层材料生产线已安装完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限制在长江沿线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项目”,所以我市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智能电网方面,北辰、宝胜等相关企业经营质态较好,中凌高科等企业逐步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进行转型,成功拓展电能质量治理等领域。
2.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形势向好
互联网领导者谷歌、微软,百度、阿里、腾讯,以及京东、华为、中兴等一批互联网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扬州。中国・扬州云计算中心”首期工程建成,金山、爱奇艺等知名互联网企业运营。华为大数据中心落户扬州。扬州的高端设备产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牧羊集团、诚德钢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饲料机械产量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自卸车液压系统产量占全国30%、全球20%;造船生产能力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3.生物技术、新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平稳运行
江苏省是生物医药强省,扬州市在该领域已具有一定基础,全市生物技术医药企业达55家。江苏联环、扬州制药、艾迪生物、高邮一洋等企业年销售额均超过亿元。里下河农科院将金土地种业公司打造为全国最大的生物育种基地;扬农化工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拟除虫菊酯生产基地。节能环保产业方面,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成功晋级“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汤汪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项目入围2016年度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将获得4000万欧元德国促进贷款。
扬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虽形势喜人,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市场需求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影响,科技创新也是某些产业的瓶颈。而新兴产业发展其实还确实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
二、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1.建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2016年,中国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这一基金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起,以及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等其他投资主体共同出资设立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11月份,扬州发改委组织牧羊集团、九龙汽车、亚威机床等企业参加培训,对接该项投资基金。除了国家级基金,当地政府积极设立地方投资引导基金,江苏和浙江引导基金最为活跃。2012年扬州市争取省级8000万元创业投资基金,设立了1.6亿元的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扬州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目的是通过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吸引域外创投(基金)机构来扬合作。2016年的创新型企业股权投资路演会上报道,扬州将设百亿基金引导创新创业,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2.政策性贷款
政策性银行注重对战略性成长型企业的开发培育,但是如下图,国家开发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占总贷款额度的比例年年下降,体现出政策性银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逐步减弱,他们的发展更加依靠市场的调节以增加竞争力。
3.商业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积极加快改革,配合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末,银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其中排头兵中国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3697.29亿元,增长11.99%。建设银行更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了更多,截至2015年仅上半年,建设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余额就为3959亿元,较前一年同期增184亿元,同比提高1.13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信贷余额增速分别达到201%、92%、67%。
4.创新资本市场工具
创新资本市场工具,主要表现在要扩展资本市场通道,以金融工程和分散化原理为依托,发展集合融资工具。有的地区通过完善“三板―创业板―主板”融资渠道,积极辅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到2015年底,我市已有精湛光电等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宝胜、扬杰等企业已在A股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正通过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目前,上交所正在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将定位服务于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对象以成熟型战略新兴产业企业为主。
三、金融支持扬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愿景
扬州市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重心,通过支柱和龙头产业的快速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全市自主发展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打造新型融资模式
新兴战略性产业可以利用“产业链”打造新型融资模式。一方面小企业的生产销售对大企业有一定的市场依赖性,需要大企业在资金、制造、销售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生产相关联的中小企业通过联合互助达成的规模效应使贷款过程中交易成本降低。政府牵头引导金融集群参与,有助于扬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及时的资金,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2.加大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小微企业有一批成为大型战略性新兴产品企业典型,要用他们的经验助力小微企业的发展。目前,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规模与银行的资产规模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政府需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扩展投资链条。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促进私人投资集团的发展,构建网络和信息交换平台,使巨额的民间资金转化为创业投资;此外,需将民间资本引入金融领域,发起建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弥补现有银行体系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资金的多元化运用。
放宽债券发行限制和最高发行额着实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把检验企业债券发行总量的任务交给市场,市场确定该券能够长期大量持有,则应满足这种市场需要。如果投资者对其并不感兴趣,考虑到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建议地方债券帮助企业获得一部分资金后控制限度,不增发。
目前,扬州市的政府部门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积极主导区域性债券发行市场的建立,在小范围内借助金融服务业将民间资本吸收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平台,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结语
扬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在金融业的支持下才能快速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市场蛋糕,正在面临切分。
5月下旬,《财经国家周刊》从有关部委独家获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厘定为7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根据目前的安排,本规划意见将在9月份下发,算上期间科研专题等的用时,如果再作调整,从时间上来讲,是来不及的。”一位参与新兴产业规划制定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这意味着,新兴战略产业框架,基本已成定局。
七大领域浮现
从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7个扩为9个,现在又改为7个,但前后7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初步定于9月份下发,随后将陆续出台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规划,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
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作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在七大领域中,每一个大的领域中又确定了具体的分项。
在“节能环保”中,将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新兴信息产业”将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
“生物产业”将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新能源”中,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将领衔;
此前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提出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新材料”中分列了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两项。
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认为是振兴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因为几大部委的领衔介入,此后的政府大规模投资也被市场普遍期待,所以这也被认为是继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又一个大型产业投资计划。
与“4万亿”计划有本质不同的是,此次投资计划指向的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说,“之前的‘4万亿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都是在扩大内需,加强基础建设的角度,结合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而现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转向至新兴产业项目。”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制定,从时间上来讲,也与明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国家发改委也已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
版本变化
2009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刚刚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
与现在的七个方向相比,“高端装备制造业”替换了“新医药”,将“生物育种”扩展为“生物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包含了原来的“电动汽车”,在其中扩展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项。
从2010年初开始,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文件就开始在多个部委及各地方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
4月初,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成员部委开始了全国调研,该小组由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组成,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改委高新司。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负责研究起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7个领域扩展到了9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
上述方向的不断变化,折射出的是各个相关领域对于被列入产业规划的迫切心态。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海洋产业曾一度被看好,在“九大领域”版本中,海洋工程作为单独一项,而海洋医药等项,则是被分配到其他各大项中(比如海洋医药被列入“新医药”大项中)。而现在“海洋产业”没有被单独列示,“海洋工程”一项也被取消划入其他领域。
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赵刚研究员认为,规划出台后实施过程中需要直面几个核心的问题,第一个就是资金从哪来,政府投入的是引导资金,不可能包办全程;第二就是技术从哪来,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改变不了给别人打工,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局面;第三就是谁来做这个事情,是政府来做还是企业来做;第四,市场角度谁来拉动产业应用。
“在以往的产业实施过程中,恰恰就是这几个核心的问题都没有受到充分的关注。”赵刚说。
地方心思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出台之后,在推行过程中能否与地方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能否成为地方发展真正的内生动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施层面的最大拷问。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与此前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相比,在推进过程中还是应该有明显的不同。”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规划办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专家胡树华说。
他认为,“十大振兴规划”是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特殊需要的产物,此后国家可以逐渐放手,让市场机制去调配资源,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国家应该有清醒的规划,更要有相适应的实施条例和细则来推进,在组织领导上至少应该成立国务院领导小组。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此间进行的调研过程中曾表示,为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改委将推动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完善市场的准入标准,银行信贷也应向其倾斜,鼓励中小企业发集合债。
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逐步确认,地方上也掀起了一轮发展新兴产业的大潮,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令外界担忧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中意的传统产业,在改头换面后也进入了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
“现在不要说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就连县与县之间都在激烈竞争,有的地方不分自己的能力、优势强弱一窝蜂上,这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和浪费,大浪淘沙,最终还会是有科研投入基础、产业比较优势的地区会得到真正的发展。”胡树华说。
“新兴产业投入周期高、见效慢,缺乏核心技术,市场也尚未启动,超出了企业的能力,其实现在各界都还处于观望状态。”赵刚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迫切要改变的就是政绩的评价模式,政府要下这个决心,改变以往政策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问题。
据经济日报,开工奠基短短两年里,河北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以夯基础、强项目为主线,积极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承载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打造“京南硅谷”,全力打造廊坊市首批精品园区。随着该区承载能力的大幅提升,许多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实施。
2010年9月3日,毗邻京津、地处环渤海中心腹地的河北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开工奠基。该示范区以新兴产业聚集、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发展低碳经济为功能定位,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兴服务业为产业发展方向。
为实现高起点发展,该示范区投资千万元,聘请苏州工业园的原创规划设计班底——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高标准完成了示范区72.9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10平方公里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2平方公里城市专项规划设计工作;投资20亿元,高标准启动了路网、地下水厂、热力站、污水处理厂、燃气、电力等配套设施“十大工程”建设。今年,示范区再投资近10亿元,重点启动了“十大配套”基础设施工程。
资金和土地的制约一直是困扰项目引进的最大阻碍,示范区会同建设公司,深入研究合作模式,找准与金融部门对接契合点,抓住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的政策倾向,优化金融环境,扩宽融资渠道,全年力争实现融资额10亿元以上;示范区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逐步形成了“企业投资有强度、科技创新有力度、地上建筑有高度、土地开发有进度”的管理机制,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吸引高科技企业,重点发展投资密度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的企业。
优越的“两个环境”,“一站式”的领代办服务,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投资者。美国JM集团新兴产业园一期高科技管材项目、投资26亿元的数字微波通信产业园、一期投资32亿元的新材料(碳纤维)研发与制造基地、投资6.4亿元的中凯聚和节能环保设备等项目集中开工奠基,标志着示范区朝着“绿色”产业高端发展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如今,最新一代光伏产业集群和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精耕天下现代农业生物科技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等已签约落户。平谦国际产业园、恩坦华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沃尔玛仓储物流和电子结算中心、航天科技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项目已达成投资意向。此外,该开发区还积极推动河北·廊坊国家印装产业园区筹建工作,目前处于协商的亿元以上项目达30余个,总投资超2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