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23:04:27
导语:在街道市民文化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多元民族文化;文化导入;文化环境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和涉外事务发生也越来越频繁。相对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还显得十分不足,所以近年来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变得十分重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智慧结晶,要有文化自信,必先有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关键在于以最适合的方式解读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护维持好自身特色民族文化。明确中西方文化在道德价值观上的差异以及差异带来的认知偏向,是高校外语专业跨文化教学的重要任务。
外语专业教学与研究中,语言使用和语言交际无时无刻不涉及文化,而文化教学也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外语教学的学科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外语教学的语言文学目标和社会人文目标上。在外语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语言与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正确运用跨文化教学理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国情的文化教学环境是问题的关键。本文立足于毕节试验区多元民族文化这一大环境,以毕节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试教对象,探讨本土文化对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和如何运用本地多元民族文化导入这一手段促进跨文化教学。
二、毕节试验区多元民族文化环境对本地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学习的影响
毕节试验区为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除汉族外,世居少数民族17个,主要包括彝族、苗族、回族、白族、布依族等。根据2011年的人口统计,“彝族有468800人,苗族有434507人,白族有114770人,回族有93197人,布依族有59325人,仡佬族有22063人,总人口超过百万人。” 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林林总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结合在一起,影响着社会生活、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试验区唯一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毕节学院的整体发展和教学也受到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特殊文化环境的影响,教学规划及学科建设都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构成和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中,多元民族文化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民族文化区域特征的影响
各民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居住环境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居住于此特定环境中的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就毕节试验区而言,以使用不同土语的不同支系的苗族为例,苗族人以“村”、“寨”为居住单位,大部分分布于山区,语言主要使用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第二土语,以“夜郎”文化为本民族文化核心。部分来自于该民族区域的学生由于居住地域的限制,没有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除本民族文化之外几乎没有接触过他民族文化或者是外来文化,对外语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词汇、语法。由于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英语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现象一窍不通,导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语言的文化根源、文化功能甚至是对一些英语语言中展现的非本国习俗、社会模式错误解读。从居住区域性对所使用方言的影响来看,彝族乌撒土语区的彝语由于其部族区域的固定性和强烈的文化传承性,带有明显的卷舌音,但水西土语区由于更多的经历过迁徙、融合,彝语就没有卷舌音。来自不同彝族区域的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对以英文为代表的符号化的拼音文字的理解和认知表现出较明显的接受差异。因此,如何让受到硬文化条件限制的学生更好的认识、理解和接受语言承载层面的软文化,势必成为本地英语专业教学该好好探讨的问题之一。
(二)多元民族文化内容特征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和精神环境系统的相互联系、制约和融合,即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以毕节试验区内回族为例,民族文化的独特内容对人们社会生活,精神认知等各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威宁自治县是整个毕节试验区乃至贵州省回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回族文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以伊斯兰教为其精神内核,而回族文化主要展现形式是民间文学,其内容均与息息相关。来自该民族区的学生,受其特定的民族文化内容影响,对西方文化中的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无法理解和接受,如“女权主义”、“性解放”、“颓废主义”及“耶稣救世论”等等。由此可见,当跨文化教学涉及到特定文化话题时,慎重的选择教学材料,设计适当的教学手段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非我”性,又要避免伤害学生的民族感情,尊重其既有价值观。
(三)多元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特征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传承由其具体的历史流变、地域特征与特殊的传承手段构成,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功能。根深蒂固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形式也对民族地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产生不小的影响。如毕节试验区内的彝族区是该族历史文化成果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彝族的民间风俗风情、节日活动、婚丧习俗等涵载着十分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对苗族而言,“苗语口碑文献”是纪录和传承苗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其族群语言的研究可以寻绎到内蕴深厚的苗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信息。而苗族的服饰、艺术形式、文学形式等几乎都与其语言的承袭历史紧密相关。白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人数虽然较少,但是也拥有各自的民族语言和民族习俗。来自不同民族区域的学生在跨文化学习中,常常带入本民族文化里的即有认知点,对异于自己思维体系的外来文化现象出现理解偏向,尤其对西方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的宗教文化缺乏理解的基础和能力,文化排斥心理时有发生。学生对所学英语语言功能中的“身份语言”和“交际语言”的运用较为混淆。
三、跨文化教学中多元民族文化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在重视多元民族文化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传播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建设发展基础上,跨文化研究的重心逐渐从对比和分析不同文化交际中的差异转向了研究交际与理解中动态多变的过程。辜正坤教授提出“在单一的文化环境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使用同一种母语的人常常难以意识到语言中所隐含的文化现象,而只要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比较分析,语言交际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现象是显而易见的。”笔者通过英语专业教学实践,针对不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试教研究,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语言教学、文化认知与本地实际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自觉”与“文化非我”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认为,“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换言之,文化自觉在跨文化教学中就体现为对本土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突破,自我再创建。教师进行教学时,不必心急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全盘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先梳理、建立自己本民族文化观,并深入的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不偏激,不盲目的从学术角度对文化中的具体现象进行解释。而“文化非我”的问题,则要求教师不能在跨文化教学时生硬的把中西方不同文化杂糅在一起,刻意的提出相同点、不同点或者是评论孰优孰劣。教师应当保持理性,引导学生看待客观的文化现象,带领学生发现文化之不同及其不同的根源。最重要的一点,教师还应身体力行,教会学生树立起理性的、包容的、有深度的文化价值判断观。
(二)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使跨文化教学中多元民族文化的导入有更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毕节学院也很注重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英语专业教学中不但重视传统跨文化知识的教授,还及时、准确地在语言教学中给学生传递最新的咨询,如国际形势、西方社会变化、风俗变迁及经济变化对文化造成的影响等。在具体的跨文化教学环节中,外语学院积极与其他科研院所合作,如夜郎文化研究所、彝学研究院、黔西北民族艺术研究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所、黔西北民族工艺服饰研究所等,采用了“实地教学”、“物化比较教学”、“专家命题讲座”等教学手段,设计了“本地民族服饰与英国传统民族服饰比较”、“少数民族运动项目与国际流行运动项目比较”、“少数民族艺术形式与西方经典艺术形式比较”等教学场景,学生不是枯燥的从书本上获取文字信息,而是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悟。学生一方面自豪的认识到各归属民族的文化成就,另一方面形象深刻的感受到外来文化的魅力和特点。
(三)以本地多元民族文化为根本,结合外来文化进行由“点”到“面”的教学
跨文化教学的目的不是夸大或神话某一种文化,而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文化间的循环互动关系。从学习语言到学习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应该从文化现象的“点”入手,牵一根无形的线,点与点相连,相同点与不同点按不同纬度层层铺开,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文化大环境、了解文化流变的历史这些“面”。同时,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分辨必要信息、去糙存精,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跨文化学习方法与认知世界的价值观。
四、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思考
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主要文明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和矛盾。随着全球一体化这把双刃剑的四处挥舞,锋刃所到之处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破坏也是一个无法规避的事实。毕节试验区的多元民族文化在此形势下,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浸蚀和破坏,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不断地异化或者消失。如何在学习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保护好本地民族文化,是外语专业跨文化教学中一个长期,艰巨却又不可回避不能逃避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在不同文化体现出差异冲突的同时,与之并行的,是世界文明之长期的和谐相处。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是辩证矛盾的统一体。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振臂高呼“外语教学是为民族与民族间的双向交流服务的,绝不是摒弃一种文化而吸收另一种文化”。因此,作为毕节试验区跨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外文化传播平台,我们应该也必须协调好教学中外来文化和本地多元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头承载的文化传播的重担。
参考文献
[1] .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 罗选民,杨文地.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
[4] 刘小平,曾文雄.英汉文化对比与英语教学[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4(1).
此次文化节由中国收藏家协会赏石收藏委员会、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办事处主办,龙园公园管理处承办,旨在营造浓郁、喜庆的新春佳节氛围,进一步夯实龙园的奇石市场基础,促进龙园赏石文化产业发展。从2011年12月27日拉开帷幕至2012年1月5日结束,来自全国各地的石商,在龙园东区展馆、土龙展馆和玻璃馆等设置的400个展位上,展出了数万件观赏石、珠宝玉石、矿物晶体、古玩等。活动期间,龙园还举行了诸多配套活动,如全国奇石精品展、奇石收藏知识讲座、赏石文化鉴赏等活动,既提高了奇石爱好者的鉴赏水平,也为广大市民增添了节日气氛。
龙园奇石文化是龙岗街道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从2008年举办首届国际奇石博览会至今,龙园共举办了六次大型石展,其中包括三次成功举办文博会分会场活动,扩大了龙岗赏石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特别是去年5月,借助深圳大运会之机,龙园成功地将奇石文化推向国内外,被国际盆栽赏石协会授予“国际盆栽赏石交易基地”,在国际赏石界和文化产业市场赢得了广泛的认可。目前,龙园奇石市场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参与展销会的商家不断增加,赏石、鉴石、藏石人数不断扩大,交易成交额节节攀升,赏石文化氛围渐渐浓厚,一个集展览、销售、培训、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华南地区最大赏石基地已渐渐成型。
龙岗街道把发展龙园奇石文化作为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深化园区的文化内涵,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在场馆建设、市场培育、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龙园观赏石交易基地作为带动龙岗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打造了以龙园观赏石交易基地为主的“三点两线”文化产业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成为街道转型发展的一张新名片,是“以文化促进城市面貌和品格蜕变”的生动样本,演绎了老城区转型发展的精彩典范,可喜可贺。
关键词:文化惠民;实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28-03
文化惠民的重点在基层、在农村。进一步推进文化惠民,就要在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上下功夫。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把文化惠民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本文以平湖市的文化惠民为例,就下一步推进文化惠民工作进行探索。
一、近年来平湖市文化惠民的实践
平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按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先后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
(一)狠抓标准化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设施网络全覆盖
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通过加快推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市本级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继李叔同纪念馆、体育馆、图书馆等文化体育场馆在东湖之畔建成后,近年来,又有体育场、游泳乒乓训练馆、沙滩排球场、市文化馆新馆(科普活动中心)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立足“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镇(街道)文化设施走在前列。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总面积近三年来翻了一倍,达到1万多平方米。全市所有镇(街道)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实现了省级东海文化明珠“满堂红”,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综合文化站标准,走在了全省前列。2010年底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全部建成,实现了全覆盖。村(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实现全覆盖。自2006年启动村级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工程,至2007年底全市112个村(含乍浦)全部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室),村级文化阵地建设走在了嘉兴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全市拥有标准水泥篮球场的行政村达110个,健身路径100多条,社区拥有健身路径30多条,行政村健身点和城镇社区健身苑点拥有率达到100%。
(二)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文化惠民全方位
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西瓜灯文化节作为平湖特有的节庆文化品牌,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活动;2009年以来,连续6年先后开展“欢乐村落”送戏下乡、“欢乐城乡”镇(街道)特色文艺大展演、“欢乐平湖、文化走亲”、“欢乐平湖百村演”、 “欢乐平湖民星会”“欢乐平湖、梦圆舞台”等 “欢乐平湖”文化系列活动,累计开展各类演出 1500 场,参与群众 200万人次,被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每年举办的“全民读书月活动”和“未成年人读书节”,作为打造“书香平湖”的有效活动载体,为营造全民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隔年交替举办的“农民文化体育周”和“社区文化艺术节”也已成为我市城乡居民才艺表演、交流互动的活动平台。通过“镇镇办节”,深化“一镇(街道)一品”、“一村一品”内涵,先后举办了新埭镇泖水文化节、广陈镇生态文化旅游节、林埭镇龙文化节、新仓镇芦川文化节、独山港镇海洋文化节、当湖街道社区文化艺术节、曹桥街道行知文化节、平湖经济开发区(钟埭街道)企业文化节,弘扬了本土特色文化,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着力夯实文化队伍建设,文化惠民生机勃发
在队伍建设方面,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培养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先后从外系统、外埠调入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10余名,同时注重抓好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通过开展各类培训、人才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人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在各级政府的有力引导下,社会力量和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文化业余团队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共有17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包括市本级8支以及9支镇(街道)文化志愿者队,共计近900人;注册备案的业余文体团队147支,队伍人数2828人;未注册的平湖市镇、村文艺团队总数达到521支,总人数7371人,形成了一批扎根基层的文艺骨干队伍。
(四)加强制度建设,文化惠民保障有力
在扶持政策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2008-2011)》、《平湖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等,为文化惠民工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不断加大公共文化的支撑力;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送戏下村、业务团队文艺活动等进行资金补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命力;制订出台“文化精品工程”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工作和奖励机制,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
二、当前平湖市在推进文化惠民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利用率不高
文化惠民工程,硬件是基础。虽然近几年,我市文化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文体场馆建设仍然落后于周边县市区,据省文化厅统计,2011年,我市每千人拥有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为144.83平方米,列全省第72位,与富阳、海宁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市尚未建有大剧院,博物馆由于展厅面积有限,大量文物只能存放于库房,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阵地虽然已经实现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但是利用率较低,管理相对薄弱,设备维护没有跟上。少数地方的文化设施很少使用,开放时间有限,成了摆设,甚至个别村(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有变相出租情况,造成群众参与度不高,无法有效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与农村相比,市区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根据当湖街道的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占有文体设施面积为0.63平方米,而市区居民人均为0.48平方米(人均低于农村居民0.15平方米),市区少数社区,特别是一些老小区至今还没有任何文体设施。
(二)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不足,文化活动经费缺乏
公共文化活动需要资金支持,但由于其公益性质,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我市公共文化发展的瓶颈。2011年我市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资金4683万元(其中包括文化馆建设资金2000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68.47元,列全省第35名。
(三)公共文化人才欠缺,队伍稳定性不够
由于受到编制和体制的约束,文化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一批有专长的文艺人才,不能进入文化队伍。在招聘过程中,由于招聘程序的制约,也很难招聘到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文化人才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人才问题仍是影响我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最大制约因素。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了平湖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对文化艺术人员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人员调动频繁,队伍稳定性较差。
(四)文化管理体制不适应时代要求,政策亟需提档升级。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涉及部门又多,缺乏一套类似联席会议的协调机构,往往造成公共文化事业的合力分散,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整合。二是镇(街道)文化专干专职不专用的问题。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归口当地政府管理,业务上由市主管部门指导,这种体制下,文化站人员文化部门无权调配,镇街道又不熟悉文化事业,这些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甚至有的被镇街道抽调从事驻村或从事其他经济工作。而村级专职文化管理员未能到位,给农村文化管理带来困难,导致基层的文化建设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三是一些文化政策已经不适应现阶段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急需提档升级。
三、进一步推进平湖市文化惠民的对策
(一)强化保障,提高文化自觉,推进文化惠民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政府是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一是政策适当倾斜。把文化事业建设、公益性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市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确保逐年增长;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设立政府专项文化奖励基金,对在文艺创作、表演及宣传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二是拓展投资渠道。降低准入门槛,支持民间力量投资文化建设,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做到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如:镇(街道)文化站设施、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旅游设施等,都可以开辟多种投资渠道,政府引导、群众自发、谁投资谁受益,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大书画院、叔同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力度,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从“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转变,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四是加大对特殊人群的倾斜力度。对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采取专项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寻求政府投入和群众需求二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使政府承受得起,群众消费得起,切实保障文化权益共享,真正做到文化惠民。
(二)强化扶持,提升制度建设,推进文化惠民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作品是根本。文化产品创作要尊重群众需求。一是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机制。可以根据文化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择优录用,使优秀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我市文化艺术界的领头雁,从而建立高素质的文艺人才队伍。鼓励镇(街道)将文化、司法、广电、学校等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家庭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推进“欢乐平湖”系列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优化队伍结构,打破原有的各自为阵的格局,构建“大文化”的理念。二是建立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奖罚机制。对现有人员的艺术生产实行绩效挂钩,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作生产任务同报酬挂钩的实施办法、奖优罚劣,促使他们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艺术水平,成为本岗位过得硬的文艺骨干。三是建立文艺新品不断涌现的激励机制。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龙头,以“金平湖”奖和“李叔同文艺奖”评选为抓手,组织实施第八轮“文艺精品”战略,进一步激发全民文化产品创作热情和激情,创造精品佳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制定艺术创作奖励办法,明确奖励对象、奖励范围、奖励幅度、奖励程序等。设立政府创作奖励资金,专项奖励舞台艺术新创作品和在市以上政府组织的艺术节、专项比赛、展览、送评中获奖的节目(作品)。对于在省级以上重大赛事中获得较高奖项的,应给予重奖。
(三)壮大队伍,激活文艺人才,推进文化惠民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队伍是关键。筑巢引凤纳人才。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真正营造一种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环境,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升得上的科学文化人才流动机制。加强与高校、研究院等单位联系,搭建合作平台,实行产学研结合,共同培养专业文化人才,将引人和引智相结合、把借名和借势相统一,着力打造人才工作新品牌、新载体,吸引更多的文艺名人集聚平湖,提高平湖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精心孵化育人才。加强对现有存量人才队伍的培育,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通过研修学习、外出考察、交流研讨等形式,开阔视野,增强本领。实施人才交流、文化联动,让专业文化人员沉下去,基层文化队伍涌上来,形成良性人才交流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通过各种途径,挖掘人民群众中的文化能人、文化达人,扶持优秀、特色的群众文化团体,采取有效措施,制订配套政策,支持他们发挥特长、施展才华,更好地服务群众。创新机制留人才。建立健全以培训、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工作机制,事业上扶持、艺术上指导、生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和服务热情,保持文化队伍的稳定。
(四)完善设施,构建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惠民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设施是载体。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要求,建立健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15分钟文化服务圈。
(一)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完善规章制度
一是坚持班长带班子,班子带队伍,领导干部身先士率,率先垂范,二是以坚持团结、开展形式多样活动为载体,提高了城管队伍的凝聚力;三是实行了严格的督查纠查机制,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四是对局属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形成了良好的用人氛围;五是组织局机关及中层主要负责人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七是认真组织开展纪律和作风整顿活动。通过努力,城管系统形成了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新风貌,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
一是坚持“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廉政建设,完善机制、优化结构、强化管理,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个班子成员,做到分工明确;二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广泛征求意见,集体研究,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性。
(三)堵疏结合、以人为本,城区市容进一步改观
在春节,茶文化节,国庆暨万中建校八十周年重大节日期间全体职工倾其全力,在城区各主要街道摆放鲜花近10万盆,布置景点30余处。今年2月以来,全国遭受了10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干部职工积极投入到抗灾中去,对受损的苗木进行了实地查看,分析原因,寻找补救措施,对一些还未受到损害的苗木采取了保温,春节过后,对城区受损的苗木进行了统计,并及时进行补栽补植,使城区绿化尽快恢复面貌。今年年初,对河西市政府进行了绿化建设,绿化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
修剪绿篱带全年累计达29310平方米,清理垃圾、杂草20余车,保持了绿地的整洁美观,结合城市整治工程实施要求,制定了《万源市城区绿化实施方案》以及城区部分街道行道树改造方案等重要文本。
在学习借鉴其他县市城市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合理安排,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截止11月底,共受理群众来信、来电和来访86件;立案查处损坏市容环卫、路灯、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的行政处罚案件20余件;认真办理并回复市长热线48件。在工作中,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全面履行职责,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的整治:按照“以人为本”和“堵疏结合”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城市市容整治和日常管理,顺利完成对后河农贸市场的强制搬离任务,圆满完成了“迎奥运、闹元宵、万人街舞”等活动的现场保卫及后勤保障工作;纠正城区乱撑竿搭棚现象800余起;纠正城区违章占道经营现象950余起,并处罚款4000余元;纠正城区游动叫卖行为1500余宗,并处罚款1000余元;拆除不规范布幅广告500余处;清理乱张乱贴非法小广告1000余处,逾600余平方米;查处生活垃圾乱倾乱倒现象200余起、建筑垃圾乱倾乱倒现象30余起;完成收费任务85000余元;加大了对城区绿化树木的日常监管力度,城市市容秩序明显改观。
为提升城市层次,打造景观街道,营造节日氛围,筹措资金30余万元,为行道树增设彩灯,营造了二00八年春节、万源首届富硒茶文化节、万中八十周年校庆等重大节日活动氛围;投资几十万元,对河街、驮山公园地埋主线、湖北街、金缔路路灯等路段进行更换;全年共更换节能灯泡11800余只、高压钠灯1200余套;新安装荣军巷、柳树街等小街小巷路灯,正在同社区一起普查小街小巷情况,拟将实施亮化,确保无照明死角,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四)建立日常化、全时化的环卫工作手段,城区环卫进一步优化
我市的清扫保洁面积达到了47万平方米,日清运垃圾量达150余吨。迎接“春节”、“茶文化节”等来人来客及各项活动中,全年清理城区死角垃圾及建筑垃圾500余吨,清理粪便及淤泥100余吨。为提高城市净化水平,经过不断地探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购置了果皮箱35个,超大型铁板垃圾房145个,华川垃圾车一辆,购置后河垃圾打涝船一艘,增设专职后河水上垃圾打涝工2名,订制了大容量保洁车9个,增加了夜班作业人员。今年,投资200余万元的茶垭乡李家沟村建筑垃圾处置场正式投入使用,二层岩公厕正式投入使用。全年建筑垃圾处置办件80余件,纠正违章处置建筑垃圾车辆30余次。通过以上措施的运行,使我市的环境卫生状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从而推动了环卫工作的向前发展。
(五)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防汛工作取得新突破
进一步完善了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完成了就业局下水道改造工程,阳光花园下水道改造,城区雨水网清理,城区主排水沟清淤工程,金缔路和湖北街路灯改造,河街路灯改造,中心广场沟盖板更换,河西市政广场一期、二期工程,城区内斑马线、停车位工程及城区市政零星维修等10余起市政工程,共完成产值180余万元。在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养护、维修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开拓市场,扩大经营范围,先后承接了:万达鸿运装饰楼火灾后加固工程,临河乡村道路工程,白沙往川坝乡道路工程,井溪中心小学校教学楼工程,万源市住房保障惠民小区工程,及私人住宅楼等道路和房建工程。共完成产值640万元,实现利税76.8万元。万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工程,现主体工程已全部结束,配套机械已采购到位,现附属工程已接近尾声,准备在2009年12月底投入试运行。
(六)督促整改、强化考核,城管工作进一步得到落实
加强“门前五包”监督考核。坚持由局领导带队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曝光,责令限期整改。“门前五包”整改通知书要求整改并书面回复整改情况,共开出整改通知书10余份,并对每月的考核情况书面报市委、市政府,市和办、市政府办以通报形式向全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通报,并予以电视曝光,扩大影响。
内部督查起实效。采取定时与不定时、明查与暗查相结合的方式;全年共开出内部整改通知书154份,出内部督查通报6期。通过严格考核,城区市容市貌及交通秩序大为改观。
(七)热情服务、为民便民,城管工作逐步被市民理解
全年办理来电来访400余人次,办理市长热线40余起;尤其是原环卫临工工资待遇问题,本着公正、公平和“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原则,妥善处理了多年未解决的遗留问题,同时按照城管工作实际和市民需求,及时解决了陶家湾、构树街夜间照明和市民夜间出行的问题,用热情周到的服务和勤政高效的办事作风,解决了来电来访的问题,让来电来访者满意。
二、提早谋划,多管齐下,提升城市形象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发挥城市管理工作职能作用,不断优化管理人才资源,认真落实市委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山水园林城和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目标要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城管队伍。2009年,我局将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契机,加大城管工作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城市管理工作,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拓展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渠道以市民为主体,深化细化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内容为指导思想的城市管理宣传教育思路,引导市民树立“城市是我家,人人爱护她”的城市意识;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政务公开工作,实行公正、公平、公开执法,逐步形成为民惠民便民、强制管理、人本管理的大城管格局;建立健全市民一城管一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协作、共同管理城市的良性互相机制。
(二)加大城管队伍规范化建设力度
加强城管队伍素质建设,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造就高素质的城管队伍,在政治思想上体现学习,在执法为民上体现学习,在爱岗敬业上体现学习,在廉洁自律上体现学习,在履行职能上体现学习,在道德修养体现学习。
1、强化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城市管理工作与市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工作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不但影响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和城市管理形象的评价,还影响到市委政府的工作作风和市委政府的形象。加强城市管理,关键是城管队伍建设,在城市管理“四讲”新风尚,树立城市管理惠民、为民、爱民新风貌;热情服务,严格管理,文明执法、逗硬执法,推进城市管理工作。
2、落实工作责任。“责任不清则无人负责,无人负责就无人干事”。在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工作落实和责任追究机制,对城市管理工作任务,逐级逐层分解,分化细化目标,使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人身上有压力,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并进一步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推行“首位奖惩制度”,形成“优者进、劣者出,能者上、庸者下,功者奖、错者罚”的格局,增强工作人员“靠本事吃饭,凭功绩晋升”的公平竞争意识。
3、建立健
全机制。按照城市管理行政评议考核的要求建立考评机制,促进工作落实;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工作检查督导机制,层层签订城市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对违反责任书内容、工作绩效差、工作力度不大,上级交办任务完成不好的,及时给予通报批评;对工作不落实、落实不到位或不作为、乱作为、违法违纪的,给予责任追究;对绩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从而形成有利于推行城市管理工作责任制的良好氛围,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大城区市容市貌的整治力度
1、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志愿者的管理,监察队人员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路段,城区主要要街道一级管理路段进一步扩大;
2、进一步规范城区经营秩序,对城区占道经、非机车乱停乱放、垃圾乱倾乱倒、乱张乱贴、乱拉乱挂等行为实行严管重罚;
3、加大城市绿化树木的监管及补植工作力度,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实现与山水园林城市标准对接。对城区绿化树木的人为破坏、因气候、环境、病虫害导致死亡等现象加大查处及防治力度,进一步规范城市绿化市场,提升城市绿化指标;
4、国道210线改道后,配合搞好滨河路的规划,积极参与国道210线改道工程市政绿化工程。
(四)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城区卫生、交通秩序的管理
1、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击摩托车、长安车非法营运行为;
2、规范和完善城区交通标志、标牌、标线和机动车临时停车点(位),规范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对城区人行道、市政设施进行全面维修,试行《城市主要街道停车位收费办法》;
3、认真搞好城市亮化工程,稳步推进路灯节能工程的实施。
(五)加大垃圾管理力度,优化城市环境
1、加大街道清扫保洁力度,确保街道干净卫生,保证垃圾及时清运;
2、加大死角垃圾的清运力度;
3、加大城区环卫设施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城区内生活垃圾乱顷乱倒、乱吐乱扔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4、做好城市建筑弃渣处置场建运行工作,城区运输建筑垃圾实行封闭运输;
5、洒水车、吸尘车日常运行;
6、建成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
7、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规范运行,做好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的前期工作。
(六)深化改革,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1、探索环卫作业市场化机制;
市民舞台,演绎文化“民星”梦工厂
2008年3月份,《姑苏晚报》连续好几个星期图文并茂的大篇幅报道了沧浪区市民展示才艺的年度盛事――“市民大舞台”活动。由此,一大批原本沉寂十寻常巷陌的草根“民星”脱颖而出,成为苏州城街谈巷议的焦点话题,其轰动效应绝不亚于当年“超女”选拔。据了解,这些“民星”们来自沧浪区的各个社区,他们中间最大的已经87岁,最小的才6岁,在家门口这个不讲名利,只为寻找快乐的“草根”舞台上,他们发挥得尤其自然,表现得尤为出彩……
受到首届市民大舞台大获成功的启示,沧浪区又相继启动了沧浪市民大舞台“快乐民星”综艺大比拼活动。仅去年上半年,就产生了“民星”500多名,观众人数达到3万余人次。
而去年下半年,沧浪区多年来的传统――群众文化“一十百千万”工程正在深入开展,它以组织一场沧浪文化艺术节大戏,培育十个品牌文化广场,开展百场社区文化活动展评,培训千名社区文体骨干,吸引数万名群众参与为目标,集合了市民合唱音乐节、迎国庆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戏曲雅韵”等多彩内容,为辖区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的丰盛文化大餐。
如今,在沧浪区,观看家门口的群众文艺表演,参加草根选秀,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施展特长、挥洒自我,不仅是相当部分沧浪居民乐享多彩文化生活的具体表现,更成为越来越多沧浪人日渐习惯的生活方式。
公共文化的繁荣,载体是基础。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各类载体,让出羊众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丰体,在共建中实现共享,是政府在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下,所应肩负的现实责任。
在实践中,沧浪区政府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全新的服务者姿态切实履行着建设文化载体的使命。一方面,积极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他们以步行15分钟的路程为上限,按照“区有两馆,街道有一站,社区有一室”的要求,在全区六个街道都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保证每个社区都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在全区建成多个大型文化广场。与此同时,积极培育草根文化团队、鼓励创作文艺作品,使居民群众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即可享受到“健康、丰富、精品”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科学开发利用古宅名居。他们将原本淹没在背街小巷中的桃园、况公祠、清微道院、圆通寺等一大批历史古宅,重新修缮利用,建成群众文化生活的新舞台,免费向市民开放。以况公祠为例,这所原本为纪念明代清宫况钟而建造的专题,2002年经政府修缮后,现已成为沧浪区文化活动中心,不仅茶室、画室俱备,每天更有评弹、沪剧、京剧、越剧等各种戏曲演出,真正成了市民享受曲艺、欣赏绘画艺术的乐园。
社区给力,演奏群众和谐乐
如果说,政府搭台唱响的是沧浪区公共文化交响乐的,那么平日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则构成了沧浪区公共文化交响乐的主旋律。
清晨漫步在双塔街道定慧寺社区,你会惊喜地发现,舒缓的音乐中,舞蹈、拳击、击剑,一个个兴趣小组排练得有模有样;吴作人艺术馆里,居民们的书画与名家大作同陈一室;社区文体活动室内更是热闹非凡,老人们围着棋盘正聚精会神地“厮杀”。事实上,这里的社区活动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周一是戏曲、周二是书画、周三是英语……
在胥江街道胥虹社区内,艺体学校的开办也自成特色。2003年艺体学校开办之初,设立绘画、剑舞、歌咏三个班,学员只有40多人,清一色的都是社区老年人。然而不到一年,艺体学校学员就迅速增加到200多人。红红火火的社区艺体学校为胥虹社区培养了一大批文化艺术骨十人才和骨干队伍。此外,胥虹社区还成立了家庭文化促进会,在社区成立了扇舞、拳操、声乐等十余支(个)表演团队和家庭,先后举办健康家庭文化节、楼道艺术节、“沧浪水、胥江情”摄影展、“新苏州人论婚育”演讲比赛等十多场社区文化活动。如今,这些表演队伍已经走出了胥虹社区,正逐渐成为各类庆典活动和百姓才艺展的活动主角。
同样在对门街道的里河社区,2002年10余名业余越剧爱好者组成了玉兰越剧团,从此他们每周定期在社区活动室内排练,在社区服务中心演出,8年来风雨无阻,场场演出爆满。而在吴门桥街道,13年前,城区8个热爱舞蹈艺术的退休阿姨自发组建起了吴门艺术团。13年间,他们创作了上百个民族舞蹈,许多节目相继在省、全国老年舞蹈大赛上获奖。据统计,像玉兰、吴门这样“拉得出,打得响”的社区文化“明星”团队,沧浪区共有10多支,几乎每个街道都有一个。而为了促进这些社区文化团队健康发展,沧浪区还定期在居民们的家门口举办各类文艺比赛,这样既方便居民的参与又促进草根文艺团队的成长,实现了双赢效果。
社区文化是今日沧浪人文全新的展示舞台。沧浪区这几年几乎每个社区都要举办文化艺术节,各种社区文体活动更是接连不断。通过这些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居民们主动走出了封闭的小家,融入了社区这个“大家”之中。通过社区文化的推动,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得到了提升,文化品质得到提炼。因此,居民既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创造者。他们通过参与创造,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拥有了全面自由发展的平台。
百姓当家,活动室钥匙在居民手中传递
沧浪区吴门桥街道的金塘社区在2007年的老新村改造中新建了一个80多平方米的义化活动室。为使这个活动室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社区召开了居民议事会,鼓励社区百姓建言献策。经过一番讨论,社区群众最终决定要对这个文化活动室实行自治管理。于是,从2008年1月起,这间活动室钥匙便开始在居民手中传递。
喜欢养鸟的79岁离退休干部王长如,是第一个主动义务承担开门任务的钥匙保管员。每天早晨6:30,作为花鸟品茶兴趣小组“头领”的王长如就早早来到社区活动室,开好门、泡好茶水,随后与接踵而来的一群养鸟爱好者享受着斗鸟品茗的乐趣。接下来,社区内喜欢下棋的、打乒乓的、看报阅读的、戏曲舞蹈的纷至沓来……从早上6点半一直开放到晚上8点,各个团队轮流活动,活动室的钥匙也在各个兴趣小组的召集人手巾流动起来。不仅如此,每个团队走的时候,大家都很自觉地把活动室收拾得井井有条,根本无需再派人打扫。
直至今日,这个社区活动室,就像一个欢乐大家庭:开门、关门,泡水打扫,井井有条的家庭氛围里走进来的居民在其中总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养鸟品茶、文娱歌舞、下棋阅读,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这里的居民开心不已;共同维护活动室,共同享有活动室已成为这里每个人的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类似金塘社区活动审的例子,在沧浪区还有很多。为体现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和均等性的本质特征,沧浪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首位,致力十把普通市民的文化需求和利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创新各类机制体制激活百姓的文化公民意识,创造条件满足群众对于公共文化事业共建共享的诉求,最大限度凸显了公共文化的“公共性”。
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条“跑道”,每天早晚都要到那里跑步,一来锻炼身体,二来认识一些日本人,可以练习会话,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仙台市民生活的缩影。我每天早上6点(北京时间5点)多起床,简单梳洗后直奔跑道。沿着河边的塑胶跑道,下面有几个小操场,供学生们踢足球、练棒球等。每天早上都会有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来这里锻炼,老人相对多一些,其次是高中生,偶尔也有家长带孩子到这里练球。人们见面后不管认识与否,基本上都打招呼,说声“早上好”。我也按照习惯和日本人寒暄,聊得话题多了,攀谈时间也就长了。因为这里离学校比较近,学生们放学后会过来自发集训,主要是练习跑步。有了他们的参加和利用,跑道显得更有意义和生机活力。
每天去跑步的途中都能遇见山夫妇打扫门前的树叶,整理垃圾,因为仙台的乌鸦特别多,家庭垃圾必须用密网罩住,否则被啄得到处都是,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注意。仙台的垃圾分类比东京简单很多,只分为可燃垃圾、塑料瓶、瓶罐、书籍、纸箱等,垃圾袋颜色也没区别,居民只按初级分类垃圾即可。日本居民都很注意自家门前的卫生及花草修饰,为了修出别致的造型每年都要请专业园丁修剪,所以,无论走到哪个街道都非常漂亮。
日本国民素质在世界闻名,体现在方方面面。就在跑道边上,触手可得处有两颗柿子树,从头到尾就没见过外人摘过一个,令人感动。几乎每天都会看到一两个老人提着袋子、拿着夹子捡垃圾。突然有一天早上路边放了一盆棒球,纸条上写着:“请把自己的球拿走”,这可能是学生们练球时打飞的,一周过后只剩了两个,于是盆被拿走了,球放在了路边。
还有一个显眼的事情,就是每天早晚很多人在这里遛狗,但是请放心,绝对不会踩到狗屎,因为遛狗都带袋子,以便装粪便。问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遛狗,回答:日本人生活很舒适,不要发愁,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有钱人不用说,没钱人也装成有钱的样子,过了今天再说明天。这体现了日本部分国民的心态和生活状况。
日本人不怎么关心政治和未来,不管国家发生什么大的事件,谁当大臣啦、总裁啦、众议院解散啦、新的选举啦,等等,一概漠不关心,一如既往遛狗、打工、上学,谈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话题。但也关心灾后重建、提高消费税、社会保障等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
“秋天是读书、运动的季节”。仙台市已进入秋分各地纷纷举办运动会,大学里的各种讲座、文艺活动也多了起来。跑道河边从秋分到10月底,每周末都有“煮芋头会”,有的是学生、有的是职员、有的是市民,其中在学生中间最盛行,甚至彻夜不归。“煮芋头会”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好奇经常小觑一下。学生们买来大锅,用石头搭起炉灶,劈材生火,等水烧开后,放进葱、芋头、土豆、洋葱、蘑菇、胡萝卜,最主要的是放大量的五花肉,这样吃起来香而不腻,就着米饭、喝着啤酒饮料,别有一番情趣,费用均摊。有经济实力的职员们会带烧烤灶,烤一些牛排、鸡翅、肉串等,放着音乐,更丰盛、更丰富多彩,令人羡慕。
这天我作为宿舍的代表,有幸免费参加了川内街道市民举办的“煮芋头会”。我是听说11点开始的,可我到时几个大妈早就来到这里帮忙了,她们铺好了塑料席子,有十来个老人已经围坐在桌子边,于是我赶紧帮忙分发小食品、筷子、饮料,然后是芋头大烩菜、米饭,最后是水果,每人一份,芋头烩菜是可以回碗的,我旁边80岁的老人就又要了一碗,说是带回家,一人晚上就不做饭了。期间最热闹的时候是孩子们捡垃圾回来,先是发小食品,然后是饮料,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每年一次的“煮芋头会”也是市民们聚会的节日,平日里都是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只有这个时候才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当风筝遇到风,便有了高飞的理由;
当冰淇淋遇到温度,便有了融化的理由;
在这个有风又有温度的季节里,当节日遇到节日,便有了自在出游、快乐成双的理由。
曾几何时,十一假日和旅游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无数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都傍上了七天的国庆假期,节中套节,惊喜便也如包了好多层的礼盒一般,层层升级。
有闲的时候,好的天气里,或近或远,总有一派风景、一餐饕餮、一份心情在等待欣赏、品评和分享。无论你去京津沪渝哪一座城市,都能享受一份别样的休闲和自在.
迎奥运的北京 奥运花卉提前赏
如今,在北京最时髦的词就是“奥运”,在北京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目也莫过“奥运”。国庆期间,游客将可以提前目睹精选奥运花卉的“整体阵容”了。届时,130多个品种的40万盆鲜花将扮靓天安门广场,其中的“京光菊”、“非洲凤仙”、“四季海棠”等20多个品种都是精选出的奥运花卉。
据介绍,今年天安门广场摆花以“庆十七大、喜迎奥运、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将设四组花坛,分别为广场中心主题喷泉花坛,广场东、西两侧花坛和组字灯箱花坛,花坛总占地面积为29.7%。
值得一提的是广场东侧主题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喜迎奥运圣火”的花坛,它以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为内容,以雅典卫城、长城、凤凰形象的火炬接力标志为主景,象征奥运火炬传递从奥运发祥地雅典走向古都北京。花坛还贯穿有火炬接力的花跑道,并点缀有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造型,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
此外,位于广场中心的“万众一心”主题喷泉花坛也非常夺人耳目,花坛直径达六十米,中心水池直径三十米,组合式的喷泉造型中主喷高三十八米。广场西侧的花坛在设计上体现了全国人民欢庆十七大胜利召开,设计主题为“同一个家园,同一个愿望,共谱和谐篇章”,整个花坛中设计了浙江嘉兴南湖游船、遵义会址、延安宝塔等景观。同时,今年国庆节将继续在长安街及北京市重要街道进行花卉布置,通过点、线、面的综合处理,营造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欢乐祥和、隆重热烈的节日景观,为明年北京奥运绿化美化积累经验。到访北京的游客无疑可以乘此机会也一饱奥运花卉的眼福。
华服指数7.5
大多数北京人的穿着舒适而随便,走在街头的几乎全是牛仔裤、T恤衫。特别的是这里不时有大使馆举办盛装出席的晚会,直到这时候,你才见识了什么叫做珠光宝气。
血拼指数7.5
大卖场极多。传统的燕莎、赛特,新建的东方、时代广场,尽管贵,人还是很多。一进去,人就逛得找不着北。秀水街和西单是工薪阶层的好地方,价廉物美,适宜慢慢地淘。
旅游节的上海 连吃带买乐淘淘
“油炖菜”、“农家酒糟肉”、“农村腌菜饭”,还有几乎已经绝迹了的鼻祖级本帮菜“小肠结”……在上海旅游节和上海购物节期间,美食名厨荟萃,将让广大游客和市民一饱口福。
上海市烹饪协会特别组织了沪上百家知名餐饮企业举行“百店联销”。经营上海菜的传统名店,如上海老饭店等,经营粤菜的新雅粤菜馆等,经营浙江菜的绍兴饭店,川菜的洁而精,淮扬菜的扬州饭店,京菜的鸭王大酒店和燕云楼汇聚一堂,特色菜馆功德林、松月楼、洪长兴等纷纷参与,市郊一些酒家将农家菜粗菜细做、粗菜精做,将吸引宾客上门大快朵颐。
从9月27日至10月6日,20多家上海名优餐饮企业在共和新路大宁国际商业广场搭起帐篷,向广大消费者展销各自的名菜名点,“功德林”的素鸭、素火腿,“洪长兴”的酱牛肉、腊羊肉,“小绍兴”的白斩鸡和“小金陵”的盐水鸭,“光明村”的酱鸭膀、走油蹄膀,绍兴饭店的梅干菜扣肉、酱香牛筋,“松月楼”的五香烤麸,“沈大成”的特色糕团,“王家沙”的八宝饭、汤团,还有“绿杨村”的金牌素菜包、“金师傅”馄饨等,均采取成品或半成品包装形式集中展销。
此外,作为上海旅游节的组成部分,“都市咖啡文化节”将在静安同乐坊开幕。届时将有“露天艺术咖啡展示”、“咖啡DIY体验”等活动,游客可以了解咖啡知识,也可亲手动手操作体验,将咖啡文化与现代生活理念有机融合,让中外游人在咖啡飘香中体验上海的时尚休闲。
华服指数9
在上海,在城市的角落,几乎每天都会上演各种名目的派对,总有展示华服的机会。在这个以时尚和“小资”闻名的城市,上海人的衣服不一定是最为华丽的,但一定是讲究品位的,这一点往往从他们对品牌的推崇可见一斑。
血拼指数9
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将举办上海购物节活动,这是上海旅游节首次打出购物节新品牌。上海旅游节将通过购物节的活动,把上海的都市魅力和消费体验充分结合起来,重塑上海“购物天堂”美誉,让游客在游乐中进一步体验购物乐趣。本次购物节分为世界风、中华情和上海韵三个阶段,通过国际品牌展示、时尚品牌营销以及“中华老字号”商业文化展示等活动,为参加旅游节各项活动的游客提供购物的快乐和享受。
民俗城的重庆 客家文化好热闹
客家是汉族中的古老民系,客家文化也是在唐末至明清期间逐渐形成,尊祖、尊儒是客家文化的核心。伴随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大迁徙,聚居在重庆的客家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他们依然保留着客家的方言与风俗。
国庆期间,重庆湖广会馆将举办第二届移民文化节,独特的客家婚嫁、舞狮、水龙表演是本届文化节展示的重头戏。湖广会馆,这个全国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作为清代重庆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湖广会馆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据悉,本届文化节把客家文化作为主题,活动期间将为市民提供客家高台狮和高跷狮演示,客家婚嫁与水龙展示等。此外,为欢庆国庆佳节,主办方请来了“杂技之乡”的河北吴桥杂技团登台献艺,喜欢传统工艺的市民还可以到手工作坊体验纺车、手推石磨、雕版与土陶制作。除吴桥杂技外,邀请来的成都洛带古镇客家水龙表演,不仅保留着江西客家舞龙入川前的原始面貌,其舞龙者的装束、舞法和仪式具有古代汉民族的遗风。届时男舞龙者将头戴头巾,上身且有龙形文身,下身着短裤,脚穿草鞋;女舞龙者则头戴花环,身着短裤、肚兜。当祭祖仪式司仪发出“舞彩龙”的号令时,舞龙者上下腾挪、左右挪闪,周围观众则用面盆、水枪等盛水器具向舞龙者和龙身泼水,以祈求亲人健康、平安。
同时,洛带的客家水龙还让中断多年的以客家八仙桌、板凳做成的“板凳龙”重现水龙表演,模仿虾兵、蟹将的“水精队”将首次贯穿始终,使得水龙表演内容、形式更具完整性和观赏性。
华服指数5.0
重庆女孩敢穿也会穿,露腿、露肩、露背,能露的绝不吝啬。天生丽质的重庆女孩对衣服牌子不是很讲究,街头30元一件的衣服也能穿出万种风情。重庆的男人们就有些逊色了,能把登喜路的T恤穿成班尼路水准的重庆男人绝不在少数!
血拼指数 6.0重庆人购物喜欢“扎堆”,人越多越好――这是朴素的重庆人购物的普遍心态。重庆人购物很理智,少有人会花上一个月的薪水买一件顶尖名牌服饰,这算得上重庆人的“软肋”。在大打折的商品卖场,许多重庆人不买个荷包见底是绝不罢休的。
“金秋四游”的天津 津派海味真够劲
“渤海金秋迎八方游客,魅力津城聚中外宾朋”是今天天津“十一”黄金周期间的主题,其中包括金秋节庆游、金秋收获游、金秋亲水游和金秋休闲游四大系列,优雅古镇的民俗风情,山野田园的收获乐趣和繁华都市的绚烂多彩,让游客尽享浓浓的津派海味。
这金秋四游可谓满足全家老小的游玩需求。金秋节庆游包含了意奥风情海河观光启动仪式、辉煌中国2007世界古典名车中国行――天津之旅、五大道国际旅游节、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渔阳金秋旅游节、2007海河旅游节暨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靓丽海河2007年(秋季)古文化街民俗文化旅游购物节、金秋杨柳青民俗旅游节、银河之夜旅游文艺展演、金秋旅游休闲购物节、“奥运之光”大型灯会、鼓楼灯会等系列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众多节会活动,让节中套节名副其实。
在金秋季节,收获当然不小。在天津的景区城镇满满当当地安排着名宅民俗游、画乡画俗游、田园采摘游、热带风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山野田园金秋收获游;而以乘海河游船、观世界名桥、赏两岸美景的海河游览线和滨海的沽口怀古、渔家风情、港口特色、滨海风貌、航母乐园、版画文化、美酒海鲜等为主要内容的河海融汇则构成了金秋亲水游主要内容;在金秋休闲游中天津博物馆、全国首家捐赠博物馆(天津老城博物馆)为代表的名馆系列和以天塔、五大道、天津乐园、方特科普乐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将奉上一场文娱博览的盛宴。
华服指数7.0
天津就是一座非常平民化的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从城市建筑到女士衣着都多少带有一点洋味,所以,天津女子的着装虽未必考究品牌,但意识还是相当超前的,即便是寒冷的冬季,爱美的女子仍然可以打扮出一道亮丽的色彩。
成立市区扩大消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街办、商贸旅游局、财政局、发改委、外经局、文体局、民政局、城管执法局、工商分局、质检局、卫生局、物价局、公安分局、农林水务局、宣传部等部门为成员,统一研究我区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全区促进消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区扩大消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商贸旅游局。
二、精心策划、大力开展各项促销活动,营造繁荣的商业氛围
大力发展节日经济,围绕双休日、元旦、母亲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圣诞节,春节、元宵节等,让市民走进,感受幸福生活,积极组织辖区内商贸企业举办系列促销活动。
(一)举办“穿靓幸福南城服装展销会”
从5月中旬开始,在华东服装城广场,组织商城内品牌服装进行展销活动。
1、此项活动由区商贸旅游局、长延堡街办、华东服装城共同组织实施。
2、由区商贸旅游局牵头,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活动方案的制定);长延堡街办负责协调华东服装城活动落实工作,负责活动开展的协调工作(包括与周边单位的协调事宜);华东服装城负责活动的策划、店内参展商家的组织工作。
3、区城管执法局负责联系市城管执法局,支持活动的开展。
(二)举办“美食文化周”活动
借助兴善寺东街美食城开业之际,精心策划“美食文化周”,邀请五一饭店、西饮集团、秋林食街及我市特色餐饮品牌参加,扩大兴善寺东街的影响。
1、此项活动由区商贸旅游局、小寨路街道办事处、索宝投资集团共同组织实施。
2、由区商贸旅游局牵头,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活动方案的制定),邀请特色餐饮品牌企业;小寨路街办负责联系索宝投资集团落实活动工作,负责活动开展的协调工作(包括与周边单位的协调事宜)。
3、区城管执法局负责联系市城管执法局,支持活动的开展。
(三)举办“电影文化节”活动
7月中旬开始,在保利万和影院、保利博纳影院组织为期一周的电影文化节,内容以放映世界经典片、青春时尚片、教育题材片为主。
1、此项活动由区商贸旅游局、区文体局、区物价局、保利万和影院、保利博纳影院共同组织实施
2、由区商贸旅游局牵头,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活动方案的制定);保利万和影院、保利博纳影院负责具体落实活动工作,区文体局负责在“电影文化节”期间放映影片的审定,区物价局负责与影院协调影票价格。
(四)举办“啤酒消夏夜”活动
为了增强小寨商圈的影响力,使广大市民能够消解酷暑,在夏季7月份期间,在好又多广场举办为期一周的“啤酒消夏夜”活动。
1、此项活动由区商贸旅游局、小寨路街办、百福乐购物广场有限公司共同组织实施。
2、由区商贸旅游局牵头,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活动方案的制定);小寨路街办负责联系百福乐购物广场有限公司落实活动工作,负责活动开展的协调工作(包括与周边单位的协调事宜);百福乐购物广场有限公司负责组织知名啤酒商在广场进行布点。
3、区城管执法局负责联系市城管执法局,支持活动的开展。
(五)开展大中型商贸企业周年庆典活动
组织辖区内军区服务社、百盛购物广场、华润万家、家乐福等大型购物中心在周年庆典时开展大型促销活动。
1、此项活动由区商贸旅游局牵头。
2、由相关企业制定出具体的庆典活动方案,相关部门及街办负责活动开展的协调工作。
(六)大力开展假日促销活动
节假日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在辖区内各商场、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举行形式多样,不同主题的商品促销活动。
1、此项活动由区商贸旅游局牵头。
2、各商业企业负责制定具体的促销措施;相关部门、街办负责协调工作。
(七)大力培育农村特色民俗会
在我区城乡结合区域,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大力培育2—3个特色民俗会。
1、此项活动由区商贸旅游局、区文体局、区农林水务局及相关街办共同组织实施。
2、由区商贸旅游局牵头,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活动方案的制定);各相关街办负责协调与选定的村委会落实活动工作,负责活动开展的协调工作(包括与周边单位的协调事宜);区文体局负责各种民俗文化的背景资料收集,提出具体建议,区农林水务局与区商贸旅游局共同确定特色民俗会举行地点。
(八)举行首届创意市集活动
通过美化广场,展示创意作品,凝聚人气,将文化新天地打造成为时尚的新概念创意广场。
1、此项活动由区商贸旅游局、长延堡街办及新天地商业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组织实施。
2、由区商贸旅游局牵头,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活动方案的制定);长延堡街办负责活动开展的协调工作(包括与周边单位的协调事宜);新天地商业文化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参加首届创意集市单位和人员的邀请、场地的布置等工作。
3、区城管执法局负责联系市城管执法局,支持活动的开展。
以上八个方面的促销活动将在市内主流媒体、互联网上。所有活动由区委宣传部负责与有关媒体的联系和新闻报道,公安分局负责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
三、营造宽松经营环境,活跃区内消费市场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活跃我区消费市场,拉动消费、扩大销售,我区相关部门应允许零售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期间,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放宽企业户外宣传促销管理尺度,户外促销宣传活动时段及区域限制,减少相关审批手续。允许商业网点物流配送车辆在城区行驶、停靠、装卸等。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力争把商业用水电与工业用水电同价落到实处。
四、深入推进家电下乡活动,切实落实家电下乡相关政策
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的优惠措施,
区财政局及时兑现家电下乡产品补贴资金,并对开展家电下乡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区商贸旅游局、区财政局要积极部署、继续加大家电下乡工作推进力度,做好协调组织工作,确保生产企业对补贴家电产品及时供应,确保下乡家电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售后服务,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适时举办“家电下乡”培训会,举行“区家电下乡咨询会”。
五、积极培育小寨商圈,提升小寨商圈的档次和影响力
抓住辖区消费结构变化、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小寨商圈,推动小寨地区重点商业项目的开发改造。积极协调推进西旅国际中心、小寨工人文化宫、长安大学科技开发综合楼、立丰国际购物广场、华旗国际、财院综合楼、万科新地城、台南蓄洪池综合改造、长庆坊、金鼎国际、长延局等商圈内项目的建设速度,推进兴善寺东西街“特色餐饮步行街”的招商工作和运营工作,推进西路“美术街”建设,规范整合街周边的97家经营户,使其形成特色街区。通过大型项目的带动,全面提升小寨商圈的档次和影响力。
六、积极调研、科学布局,根据辖区区位特点,构建完善的商业体系
根据我区目前商业布局现状,以及各地区现有商业基础和未来发展前景,在遵循我市商贸业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依托小寨核心商业区辐射全区,建立鱼化商业中心、电子城商业中心、长延堡商务中心;全力打造长安南路商业轴、南二环知名餐饮带、西影路商业延伸带和南三环物流发展带。形成“一核、三心、一轴、三带”的全区商业服务体系。
七、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商业进社区”、“商业进农村”
大力推广“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积极推进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鼓励大型商贸企业进驻社区;培育具有特色的社区商业示范网点,提供新鲜便利的商贸服务。各街办要认真调研,做好各社区的可改造利用商业面积存量调查,对面积超过150平方米的独立商业设施要报送区商贸旅游局备案,区商贸旅游局要积极与大型商贸服务企业联系,利用存量资源做好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工作。年内力争申报创建一家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积极推进商业进农村,继续深化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加快休闲观光示范村建设,增强农村经济活力;通过项目带动、增加投资、扩大消费等举措,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新建100个农村商业网点。区商贸旅游局和各街办要密切配合,按照雁商发[]19号文件精神进行落实,每个街办新建农村商业网点不少于15个,年底前由区相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二是建设农村便民商业中心、农村便民商业街。在改造过的农村中,对商业资源进行整合,对商业网点进行规范,争取打造2—3个农村便民商业中心和农村便民商业街区力争在全市做出样板,成为亮点。
八、加大宾馆(酒店)和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开展特色服务活动
各宾馆结合各类假期、店庆推出特价房,特色房;结合旅游淡旺季推出团队旅游房;针对一些小型企事业单位推出宾馆会议室租赁业务。加大对万亩都市森林4A级景区相关景点的宣传力度,开展旅游进社区、旅游进校园等活动,促进市民的近郊游,民俗游,开展赏花、采摘、登高等活动。加强农家乐评比挂牌活动,全年增加农家乐10家。
九、加快各类市场的建设改造步伐,提升原有市场的档次
积极规划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在南三环段引进、新建1一2大型专业市场;在西影路上,根据区位人员聚集度,建立若干个小型室内小市场。积极扶持朱雀农产品交易中心进行改造搬迁。
完成对我区现存的再生资源点的摸底排查工作,不再审批新建新的再生资源收购站点,加大对再生资源收购站点的规范管理。清理、取缔无照经营的收购点。
十、确保食品消费安全,积极推进放心早餐工程
卫生、质检、工商、商贸旅游局、农林水务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食品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杜绝各类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积极推进我区的放心早餐工作,扩大放心早餐工程的覆盖面和影响面,年全区确保实现总量220个,最大程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十一、加强与农业基地的联系,发展新型农产品销售服务
发展新型农产品销售服务业态,鼓励市场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培育和发展商贸龙头企业。组织引导区域内商贸企业前往蔬菜、瓜果等农业基地现场订购,加强农产品经销商家与农户之间的沟通联系,形成长期供应对接,开辟农产品交易绿色通道。
“十二五”时期大连旅游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旅游业的“双港五中心”:国际航空港,国际邮轮港;滨海度假中心,商务会议中心,文化节事中心,田园休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到2015年把大连打造成为东北亚旅游集散地。
1.实施旅游全域化发展战略
结合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旅游业的“一环一群岛、四片十极核”。一环:是由沿黄渤海的滨海旅游产业带和北部山区温泉生态旅游带共同组成的环市旅游经济圈。一群岛:即以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主的海岛旅游集群。四片:即南部都市旅游片区、西部渤海旅游片区、东部黄海旅游片区、北部生态旅游片区。十极核:即旅顺口历史文化旅游区、钻石湾商务旅游区、北部湾旅游度假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花园口旅游经济区、长兴岛旅游经济区、安波旅游经济区、龙门旅游经济区、步云山旅游经济区,形成大连旅游全域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实施旅游吸引力提升战略
一是打造海洋主题精品项目,将辽宁滨海公路大连段打造成“千里黄金海岸”;推进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东北亚群岛型旅游度假胜地。二是建设高品质温泉旅游项目群;三是开发建设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四是打造国际区域性会展旅游城市;五是打造滨海体育休闲中心城市;六是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3.实施城市旅游信息化战略
重点建设大连旅游运营系统,完善手机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工程,建立大连旅游视频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全方位、多形式、持续更新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
4.实施旅游人力资源系统化开发战略
建立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人才的评价体系、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分级培训,为旅游业培养和储备优质人力资源。
5.实施城市旅游化战略
进一步激发全民参与旅游的意识。促进旅游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结合,丰富和完善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多方面发掘大连的旅游亮点,推进城市建设的景观化、休闲化和服务化,着力提升城市的旅游品味。增进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实现旅游业的包容性增长,让旅游业更好地服务于和谐大连的建设。
2010年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116.6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创汇8.04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接待国内游客3753.2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558.4亿元,同比增长16.3%。完成省、市政府规定的绩效考核指标。
1.建设十大系列旅游项目,助推旅游业跨越发展
2010年建设十大系列旅游项目工程,包括:旅游经济区、高尔夫、海岛旅游、温泉滑雪、文化旅游、海滨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旅游信息化、节庆活动、星级酒店,共72个建设项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
2.高水平编制产业规划,谋划旅游全域发展新格局
大连市旅游局组织国内外专家力量编制完成《大连市沿海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大连旅游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思路。
3.全面开发温泉旅游,打造东北温泉旅游领军城市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战略部署,我们建设龙门、安波、步云山3个温泉旅游经济区,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配合以滑雪、高尔夫、生态、养生等时尚旅游项目,形成大连旅游新的增长极。
金石唐风国际温泉会馆已开门纳客,规模和档次位居全省领先水平。大连龙门旅游度假区已正式挂牌,共吸引20个项目,总投资20亿元。普兰店安波旅游经济区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4.打造旅游节庆活动热点,进一步放大旅游拉动效应
2010年举办了赏槐会、国际樱桃节、国际沙滩文化节等18项旅游节庆活动。其中,赏槐会接待海外游客1.5万人次,吸引20万国内游客和市民参与;国际樱桃节吸引了10架台湾包机,10天时间实现门票收入3347万元,带动了餐饮、土特产品销售近亿元。创意推出的国际狂欢节晚场演出,以全新模式打造1万人同场狂欢的盛大场面,成为大连市旅游节庆的一大热点,吸引了30余万游客和市民热情参与。
5.巩固提升乡村旅游,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
2010年大连市旅游局继续推进20个特色旅游乡镇建设和60个旅游专业村、100户星级农家乐的巩固提升,实施改客房、改厨房、改卫生间和通网络的“三改一通”工程,农家乐、果蔬采摘、休闲农庄、生态旅游、温泉滑雪和节庆活动六大系列同步推进。实现了乡村旅游规模和品质的持续提升。
为推广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经验,辽宁省政府在大连召开全省乡村旅游现场。大连市旅游局、普湾新区向应街道和金州新区石河街道东沟村分别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介绍。
6.创新旅游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大连市旅游局建设国内领先的旅游信息化工程。该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包括: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导游管理系统、旅游运营管理系统、旅游商务系统、旅游质量监管监控系统。目前,导游管理系统已经投入运行,效果良好。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大连市旅游局举行了“大连市2010旅游优质服务主题年”启动仪式,制定实施了17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大连香格里拉大饭店、大连富丽华大酒店、大连良运大酒店荣膺中国首批100家“中国饭店金星奖”获奖单位。全市旅游投诉同比下降23%,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
7.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海内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在韩国首尔推出6个为期一年的大屏幕广告;与日本最大的旅行社商JTB合作,出版日文版《大连旅游手册》;全年在境外召开说明会、座谈会30余次,确保入境市场持续稳定增长。2010年共接待国际邮轮11艘,接待入境包机17架次。大连市旅游局联合东北4+1城市和辽南各市先后赴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湖南、湖北、重庆等地进行联合宣传促销,宣传东北和大连精品线路,拓展国内旅游市场。“7・16”事故发生后,为尽快恢复旅游市场的繁荣,大连市旅游局实施了六大措施,积极开拓市场。一是邀请媒体和旅行商来连实地考察;二是开展大规模促销推介;三是通过异地旅游管理部门宣传大连;四是借助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宣传大连旅游形象;五是开展以“发现最美大连”为主题的市民宣传活动;六是动员全行业合力振兴旅游市场。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至2010年8月末全市各项旅游指标已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旅游市场全面恢复。
8.创新金融合作,助推产业跨越发展
大连市旅游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大连市分行签订了《支持大连市旅游产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设立“大连旅游发展投资基金”,主要用于重点旅游经济区、十大系列旅游项目等旅游产业战略性发展项目,支持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特色镇(街道)村、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节庆活动推广。大连市旅游局与工商银行合作发行“浪漫之都”大连旅游联名卡,为游客和大连市民旅游消费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