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案

时间:2022-03-03 04:03:49

导语:在苏教版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苏教版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

资源收集: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图

学生思考:曹冲为什么这样称大象?

二、展开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1、出示例1:

师:仔细观察图形,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思考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

(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如果学生说出这一种想法,则引导用数方格的方法要注意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则引用书上:能否把原来的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一比。

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结合学生回答实物投影演示学生方法。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怎样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比较面积是否相等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引导:实际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小组在一起讨论。

学生充分列举,结合课件演示。

(1):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把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一个三角形通过切割、旋转也能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等积变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4):推导圆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切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板书:陌生熟悉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教师相机引导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中有关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练一练

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这里什么变了什么不能变?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三题

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4、试一试

出示算式,这题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三、总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解题之后总结验证自己的解题策略正确与否进行反思评价。之后他们能将这些策略应用到今后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地发展。通俗的说就像我们平时的验算,但它又不同于验算。这一阶段中常用的策略有:

1、验证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后,很想知道自己的策略是否正确,需要对答案进行验证。验证就是对答案的检验的过程,可以采用画图表、带入原题、与实际比较等。在验证时要运用较多的思考方法如:逆向思考、推理、概括、比较等。

2、反思策略:没有反思的学生只能停留在会解题的这个层面上,有会反思的学生才能有较大的发展。在解题之后,有的学生还会看看自己的解题策略是否还有改进的地方,像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3、命名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策略,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等,为具有个性的策略、比较独特的策略进行命名,通常用他的方法中能提炼的短语或用该学生的姓名来命名,对他们的激励非常有益处。

4、拓展策略:学生对用这种策略解决了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使其策略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正迁移非常有益处,也能更加激励自己今后对解题策略进行深乳思考。

总之,目前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其它方面的学习策略的联系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但还需要我们从实际的教学中进一步去研究与发展。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原问题新问题

复杂简单

陌生熟悉

第2篇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小车的运动》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单元的第4课,让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需要课时为一课时。教材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提出问题: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是很感兴趣的,每次上科学课,他们都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上课经常会有一些视频、动画等,他们很喜欢。虽然他们对一些事物有了前概念,但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正确的,必须让他们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法”搜集证据;知道什么是“变量”、怎样“控制变量”。

五、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拉力小,小车运动的慢。

与小车的重量有关。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2、资源准备:课件PPT、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钩码、秒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家有车吗?有车的请举手。在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车了。 这一节我们来研究车的问题——小车的运动,(幻灯片)

汽车在奔跑中有时快、有时慢,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帮老师想一想

师问:那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板书:小车的运动)

师:有了问题,大家来发表一下各自的意见吧。

生1:可能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生2:可能与小车的重量有关,可能小车越重,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3:可能与风向有关,如果顶风的话,小车运动就慢,如果是顺风,小车运动就快。

生4:可能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就行驶得快。

生5:可能小车的外型有关,流线型的车子可能滑出去的距离比较远。

生6:可能与车轮的多少有关,车轮越少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生7:可能与车轮和小车的摩擦力有关,摩擦力大了小车速度就慢。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板书:与风向有关、与路面的好坏有关、与载重有关、与外型有关、与拉力的大小有关、与车轮的多少有关等各种假设。)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这些条件都有可能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干什么?

生1:动手进行实验。

生2:用实验来证明。

生3:用事实说话。

师:如果这些假设都要我们现在全部证明的话,可能时间来不及,怎么办?

生1: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假设进行研究。

师: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都对哪些假设比较感兴趣,同时又要能够便于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的问题?你们小组愿意研究哪一个因素可以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意见告诉我!

学生汇报并选择:可能与拉力大小有关这个因素进行研究。

(二)、依据假设,进行分析

师:现在我们有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要证明你们的假设,请你们小组内根据记录单,设计实验,等会交流,汇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帮助。

师:你认为可以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进行汇报,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用幻灯片展示说明。

生1:实验必须要多做几次,一次实验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

生2:在实验的过程中分工要明确。谁记录,谁测量、谁实验。

生3:我觉得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快慢的时候,要有一个标准,所用的时间和运动距离的长短才算是小车运动的快慢。

师:你的意见非常好,你们觉得在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定好起点和终点。

生1:小车运动的距离不能超过终点。

生2:小车运动的时候不能用力去推,应该让它自由运动。

生3:计时要从小车从起点运动开始,到达终点时停止。

生4:我们获得多个数据时,要取中间值或平均值。

师:真不错,大家都同意吗?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希望大家在实验中能引起重视,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并完成实验记录单,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实验器材,现在我们就开始做实验吧!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各自实验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师:大家的实验完成的如何了?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的研究的内容是: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有关。在实验中改变的是小车的拉力,也就是钩码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载重量与运动的距离。在实验中我们取的是它们的平均数,得到的数据是:第一次放1个钩码(

)秒、第二次放2个钩码(

)秒、第三次放3个钩码( )秒。我们的结论是:小车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

师: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数据会有一定的差错,但重点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出现差错并没有什么,只要多做几次实验,找到错误的原因就行了。

师:那我们来看,今天我们刚开始的预测经过实验验证都是正确的,真厉害,但是能不能说所有预测都是对的啊?是的,还是要通过实验等方法验证。

(四)、教师总结,进行评价

师:在这节课中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好!可是在课前我们还有几个假设没有验证,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课后拓展)在课上你有哪些好收获呢?

第3篇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连除的数量关系,并能综合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并能列综合算式解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连除的数量关系。

难点:能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

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导入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教材13页例4)

过程讲解

1.观图、读题,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信息:2个书架一共放了

224本书,每个书架有4层。

所求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2.理解题意,探究解题思路并列式解题

(1)思路一

①思路分析:根据2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可以先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再根据每个书架有4层,求出平均每个书架

每层放多少本书,即:

2列式解题。

分步列式:

224÷2=112(本)

112÷4=28(本)

列综合算式:

224÷2÷4

=112÷4

=28(本)

(2)思路二。

①思路分析:根据有2个书架和每个书架有4层,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层,再根据一共放了

224本书,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

放多少本书,即:

②列式解题。

分步列式:

4×2=8(层)

224÷8=28(本)

列综合算式:224÷(4×2)

=224-8

=2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

3.检验解题方法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1)检验方法一。

①检验方法:对比两种解题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如果相同,那么说明解题方法和计算结果都正确。

②检验过程:

224÷2÷4

224÷(4×2)

=

112÷4

=

224÷8

=

28(本)

=

28(本)

③检验结果:两种解题方法和计算结果都正确。

(2)检验方法二.

①检验方法:把得数当作条件,根据题意计算,看结果是否符合原来的条件。

②检验过程:28×4×2=224(本)

第4篇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认识分米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身高,引出已经学过的2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

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并回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接着通过填合适的长度单位设疑引入分米,最后一题学生思考后交流想法,发现米和厘米都不合适,必须要用到分米。

(安排填写单位的练习,巩固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而吸管长1(),学生发现两个单位都不合适,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认识分米设计了3个活动: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

在认一认中,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启发其想出多种方法,得出:不管从哪儿画起,只要画满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在比一比中,首先指导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拿住长1分米的吸管,感受1分米的长度,然后闭目想象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再用直尺调整。最后估计1分米彩纸条的长度,折出来,再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准不准,再次到尺上调整1分米的长度,由此建立正确表象。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同桌互相说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评价。

(这里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活动中学生自觉地将分米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学生的长度观念和估测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培养。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时刻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时,先指导学生同桌合作,在米尺上1分米1分米地数,得出1米=10分米。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出:因为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里面有10个10,所以1米=10分米。

(这样先数一数再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由

了由易到难不仅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还陪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智慧心语: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就是要找到它和已学长度单位的关系,再在直尺上找到它,最后离开尺也能找到它,比划它。

板块二: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智慧心语:智慧心语: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毫米;毫米很小,可以比较准确地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板块三: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第5篇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食物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课内容。本节从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联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断裂后会造成连锁反应,思考人类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的严重后果。并为下一课“生态平衡”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重点:知道生物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找、画食物链。

教学准备:动物卡片、挂图、PPT课件等。

二、教学设想

本课我先用猜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之后我又通过视频、挂图继续强化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探究食物链遭受破坏的影响的问题时,我让学生先展开小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并交流想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食物链上的每个生物都是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

过程与方法:

能依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写出简单的食物链。会辨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食物链被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小增强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初步了解食物链

1.谜语导入: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猜两个小谜语。﹝出示谜语: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然后来了一群狼

(打一水果名称)﹞

2.学生回答,揭示谜底:草莓

杨梅。

谈话:谜语是说谁把谁吃了(生:羊把草吃了,狼把羊吃了。),

怎样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贴卡片,并用箭头表示出来。

教师根据板书:草羊狼,提问:

这三种生物是因为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呢?(生:因为食物。)谁是谁的食物?(生:草是羊的食物,羊是狼的食物。)

讲述:它们这三种生物是因为食物而联系在一起,生物学家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联系称之为食物链。(板书课题:有趣食物链)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食物链。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以前就知道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用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到本课情境中来。】

(二)认识食物链的构成

1.大家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这样几种生物——(板书:蝉

螳螂

黄雀)

这三种生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箭头)

那谁又知道蝉吃什么?黄雀会被什么吃呢?蛇呢?

结合学生回答,完整板书:树叶蝉螳螂黄雀老鹰

现在,这个食物链就比较完整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2.小结:在大自然中,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都是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形成食物链的。像这样的食物链还存在好多条,看看你能写出多少条。(出示挂图)

小组同学边研究边写。指名板演

3、谈话:老师看同学们写出了好多条食物链,看看黑板有没有什么问题?(生:观察改正)观察一下我们写的这些食物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师提示:一条一条地看,再竖着看)每一条食物链的源头都是自然界的哪一类生物?终点又是些什么动物?(生回答,师补充:每一条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动物结束。﹝

结合回答,出示食物链的特点﹞

4.生物学家还给食物链上的这些不同生物分了类,各起了名字呢。你看(指板书)位于食物链源头的这些绿色植物就是属于生产者,其他的都是消费者。﹝出示生产者、消费者视频﹞

5.位于食物链源头的绿色植物的营养是从哪里来的,谁知道?那么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怎样形成的?生回答后师补充:大自然中除了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种生物的存在,叫分解者。

这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排泄物,同时留下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像屎壳郎、蚯蚓、霉菌、蘑菇等都属于分解者。﹝出示分解者的视频﹞

6.现在老师又找来一种小生物,再请你看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在凶猛的食肉动物。并且懂得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其作用。】

8、观察所写的食物链,和老鹰相连的有几条,这些食物链纵横交错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出示食物网概念﹞

(三)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其中一种生物对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影响有多大呢?

2.谈话:在这个食物网中,如果有一条食物链断了,会发生什么情况?现在我们还是以“草羊狼”这条食物链为例进行分析一下,我在羊的身上打了一个X,表示生物圈中的羊全部消失,那么我们试想,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呢?(生:小草就会疯狂的生长,那么狼肯定会被饿死。)

3.提问:这种影响仅仅体现在这条食物链上吗?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又会是怎样的?你说食物链断了,食物网还存在吗?

4.谈话:再想想看,如果我们向地里喷洒了过多的农药,会给生活在那里的生物带来怎样的后果呢?(生:像蚯蚓等就会死掉,没有了分解者,植物缺少营养就会枯萎、死亡,就会影响到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网,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5、谈话: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各种野生动植物,保护好我们周围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完整。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

【设计意图:知道食物链被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意识。】

(四)总结拓展

1、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2、延伸。

试画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网。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板书设计:

有趣的食物链

草羊狼

第6篇

一、设计意图

性教育是幼儿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4-5岁的中班幼儿需要教师引导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以及自己隐私部位,要培养其良好的性别意识,并且具备清洁隐私部位的意识;其次,中班幼儿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会能力并不完善,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让幼儿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后,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认知:初步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

情感:正确认识自己,并懂得尊重他人、接纳他人。

能力:掌握保护自己隐私部位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1)穿过泳衣。

(2)《男孩女孩》儿歌学唱

2、物质准备:(1)PPT(含绘本内容)。

(2)早教娃娃。

四、活动过程(括号内为幼儿可能性回答)

1、活动导入

师:老师今天要告诉小朋友们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小朋友们先回忆一下昨天和老师一起做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呀。(游泳)游泳要穿什么(泳衣)我们为什么要穿泳衣呢?(……)老师今天要告诉你们一个只属于你们自己的小秘密。

第7篇

一、

计算

(28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近似值符号的是估算题)

xx年小升初数学试题及答案:1322-199=

1.87+5.3=

2-25

=

(

+

)56=

60339

495051

10

10=

(

):

=

2.求未知数X的值

(4分)

X-

=1.75

0.36:8=X:25

3.怎样简便就这样算

(16分)

1

+2

+

(

+

)75

[0.75-(

-

)]

+

(2.5---

)

4.列式计算

(4分)

(1)4.6减去1.4的差去除

(2)一个数的

比30的2

倍还少4,

结果是多少?

这个数是多少?(用方程解)

二、

判断题

(5分)

(1)

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6倍。------(

)

(2)

甲车间的出勤率比乙车间高,说明甲车间人数比乙车间人数多。

(

)

(3)

自然数是由质数和合数组成的。--------------------------------------------

(

)

(4)

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成反比例。---------------------------(

)

(5)

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5--------------------------(

)

三、

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5分)

(1)

三洋电视机厂为了能清楚地表示出上半年月产量的多少与增减变化的情况,应绘制(

)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

(2)

两个变量X和Y,当XY=45时,X和Y是(

)

[A

成正比例量

B成反比例量

C不成比例量]

(3)

的分母增加15,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扩大(

)

[

A

4倍

B

3倍

C

15倍

D

6倍

]

(4)将

米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米。

[

A

18

B

54

C

6

]

(5)把20克糖溶解在80克开水中,这时糖水中含糖(

)。

[

A

B

20%

C

D

20克

]

四、

填空题

(16分)

(1)3.45小时=(

)小时(

)分

50平方米=(

)公顷

(2)7千克比(

)少

千克

;

20吨增加(

)%后是25吨

(3)450007020读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

)。

(4)1:(

)=

=25(

)=(

)%=

二成

(5)把1

、1.3、1.13、133.3%和1.34这五个数按从小到大顺序用号连

接起来是(

)

(6)A=235,B=3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

倍数是(

)

(7)今天食堂买回四种菜,包菜和花菜共53千克,花菜和白菜共40千克,白菜和菠菜共28千克,包菜和菠菜共(

)千克,四种菜共(

)千克。

(8)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体积分别相等,圆锥的高1.8分米,圆

的高是(

)

五、计算右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4分)

六、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12分)

(1)

织布车间2.5小时织布3500米,照这样计算,5

小时能织布多少米?

(2)

某专业户收一批梨,每筐装30千克,要70个筐,如果每筐多装5千克,则需要多少个筐?

(3)一件工作,甲独做完成需要8天,乙独做10天完成,两人同时合做,

几天后还剩下这件工作的

?

(4)汽车往返甲、乙两地。去的时候平均每小时行50千米,返回的时候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汽车往返两地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七、解答下列问题(24分)

1.工程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4.5千米,20天完成,实际每天修6千米,实际几天可修完?(用比例解)

2.

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的

。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元?

3.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4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4.甲乙两堆煤,如果甲堆运往乙堆10吨,

那么甲堆就会比乙堆少5吨。现在两堆都运走相同的若干吨后,乙堆剩下的是甲堆剩下的

。这时甲堆剩下的煤是多少吨?新课标第一网

八.解决问题(6分)

厦门某大型儿童乐园的门票零售每张20元。六(1)班有

46人,请你根据乐园管理处规定(如图),设计两种购票

方式,并指出哪种购票方式最便宜。

方式一:

方式二:

最便宜的购票方式是:

参考答案

一、

计算

1、1123

7.17

1.6

61

24000

100

1000

1/9

5

1

2、X=2

X=1

6

8

1

1

3、4

17

2

2

13

3

4、

99

16

二、

判断

三、

选择

B

B

A

C

B

四、填空

(1)3

27,

0.005

1

(2)7千克,25

2

(3)

四亿五千万七千零二十,45001万

(4)

5

4

125

20

1

(5)1.13133.3%1.34

3

(6)15

90

(7)41

81

(8)0.6分米

五、10.75平方厘米

六、应用题(只列式不计算)

1

1

(1)

35002.5X5,或52.5

4

4

(2)30X70(30+5)

(3)(13/5)

(1/8+1/10)

(4)2(1/50+1/60)

七、

(1)15天

(2)20元

(3)42.704(约43吨)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4)100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八、

方式一、每张都零售:20X46=920元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方式二、25张集体、21张零售:25X20X80%+21X20=820元

第8篇

练习一

一,练一练

N 弹簧测力计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的 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会涉及到两个事物 相互的 重 竖直向下 地球 49 3500 没有水平拉物体匀速直线 变大 导电 滑动 左 左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3 压力 摩擦力

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将滑动变为滚动 将滑动变为滚动 使接触面彼此分离

CBDDDAC CAADDBC m=100G 图略

二,做一做

1.略

2.天平 弹簧测力计 9.8 物体所受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三,找一找

A,D,E,H

F

B,G

C

前 一旦运动将停不下来 人将无法坐在自行车上

四,想一想

在玻璃瓶中装入热水(水的温度高于人的体温)

挤压玻璃瓶壁,细玻璃管内水面会上升,证明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五,读一读

物理导学练P99

一,练一练

变大 变大 大于 低 2.5 50 大气压 增大压强 9.8 接触面积 压强 大 小 接触面积 压力 减小

青海地区气压低,水沸点低 0.32 气压小 气压大于衣柜外的气压 大气压强

BBCBCABACACCDBD

二,做一做

1.略

2.

三,查一查

1.是逆风好,这样飞机相对于风的速度增大,获得的升力也就更大

第9篇

人车分流 各行其道。 每当你走马路,就会看到许多行人的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如果行人和车辆爱怎么走就怎么走,那么就会交叉冲突,发生混乱。交通道路上用“交通标线”划出车辆、行人应走的规则:机动车走“机动车道”。在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交通标志。它们用图案、符号和文字来表达特定的意思。告诉驾驶员和行人注意附近环境情况。这些标志对于安全车非常重要,被称为“永不下岗的交通警”。警告标志“它是警告车辆、行人注意危险地段、减速慢行的标志。禁令标志:它是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某种交通行为的标志。指示标志:它是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行人行进的标志。指路标志:它是传递道路方向、地点、距离信息的标志。辅助标志:它是主标志下,对主标志起辅助说明的标志。我们应该熟悉并爱护这些标志,不能任意损坏或在上面乱涂乱画,并且自觉遵守这些标志的规定。安全走路 .走路,谁不会呢?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不注意交通安全,走路也闯祸。因此,我们上学读书、放学回家、节假日外出时,走在人来车往的交通繁忙的道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走路要走在人行道上。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道路右边行走。走路时,思想要集中,不要东张西望,不能一边走一边玩耍,不能一边走路一边看书,不能三五成群并排行走,不要乱 闯马路,更不能追赶车辆嬉戏打闹。更不要在马路上踢球、溜冰、放风筝、做游戏。一旦被来往车辆撞倒,后果非常严重。 汽车不是一刹就停的 有的同学认为乱 马路没啥关系,反正驾驶员会刹车的。其实,汽车不是一刹就停的。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车还会向前滑行一段路,这就是力的惯性作用。就像人在奔跑中,突然停下来,还会不由自主地身前冲出几步一样。何况还有可能驾驶员不注意、刹车不灵等。所以,乱穿马路是十分危险的,不少交通事故就是因为行人乱 马路造成的。血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不在车前车后急穿马路 。有人总是喜欢在汽车前、后急穿马路、这是很危险的。驾驶员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被称为“视线死角”。要是有人在车前车后驾驶员眼睛看不到的“视线死角”内急穿马路,就会造成车祸。所以我们横过马路前要注意左右来往车辆,先向左看,后向右看,当看清没有来车时才可横过马路。在有“人行横道”和“人行天桥”上行走,这样才比较安全。 乘车安全常识1、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和长途汽车须在站台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在道路上搭乘机动车,应当从车身右侧上车;不得强行上下或者攀爬行驶

 

中的车辆;2、不要在车行道上或交叉路口处招呼出租汽车,应当在非交叉路口处的行人道上招呼出租车。3、不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坐公共汽车、出租车、长途汽车和火车。4、机动车行驶中,不要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车外,不准跳车。5、车辆行驶中,不要与驾驶员闲谈或者有妨害驾驶员安全操作的行为。6、车辆在高速行驶中,不要在车内站立,不向车外抛弃物品,乘坐前排时应系好安全带。7、乘坐货运机动车时,除驾驶室外,不要乘坐其他任何部位。8、乘坐大型客车时,上车后一定要先察看安全门和安全槌的存放地方。9、不要在道路中间上下车。10、下车后,不要从车前车后突然走出横穿马路。11、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行人交通安全常识1、行人须在右边的人行道内走;没有人行道的,则要在靠右人行道的路边走。2、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斑马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人行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人行地道。3、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警示;人行横道(斑马线)灯,绿灯亮时,行人可以横过人行横道(斑马线);绿灯闪烁时,行人不准进入行人横道(斑马线),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行走;红灯亮时,行人不准进入人行横道(斑马线)。4、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线时要注意避让车辆,不准追逐、猛跑;穿过没有任何人行横道线(斑马线)的,要走直线,不可迂回通过;穿过时要先看左边,再看右边,确定没有机动车时才可以穿越马路;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马路。5、不准穿越、倚坐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的护栏;不得在桥梁、隧道和人行天桥上躺卧。6、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7、行人不得进入高速公路。8、横过马路时,有交通警察或交通管理人员指挥时,应服从交通警察或交通管理人员的指挥。9、不准在机动车道上滑板、滑旱冰等有碍交通安全的活动。

 

交通安全在我心中

“嘀嘟,嘀嘟,嘀嘟……”又是一阵震撼人心的救护车声,马路上又出现了一片血迹:当事人躺在地上痛苦地,那中掺杂着无限的悔恨,肇事者无奈地望着流血不止的当事人,深深地叹着一口口粗气……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秒有两起车祸发生,每年有20000人死于车祸。这触目惊心的数字,重重地撞击着人们那颗稚嫩的心。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交通安全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国家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造成人们必要的生命财产及其他的经济损失,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让每个市民都依法做到交通安全在我心中。 马路作为交通的载体,它伤害了无数人的生命,它不能没有,但有了它却有无休止的流血。 在出车祸前,如果人们刹一步车,停一步路,那就不会流血了,流血不但是痛苦的,更是心灵的撞击,使人家破人亡,那这样的车祸是不应该出的,这样的牺牲又有什么意义呢?血是可以止的,但缺一只脚或少一只手,成为残疾,你愿意吗? 人们如果不注意安全,那事故将会像“非典”一样传播起来,也许受害者不是你,是他,但也许明天就是你了,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财产损失,这值得吗?为什么不能遵守交通法则呢? 还记得去年在我家门口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那是一个十字路口,一辆从珠江花园开来的摩托车正往炎帝广场方向开去,一辆从泰山路开往谭家山的货车与其相撞,他们都想比对方先过十字路口,结果相撞了,摩托车司机被摩托车压倒在地,不能动弹,货车上的木材散了一地,挡风玻璃如同蜘蛛网一般,碎了一半,司机头部流血不止。疾驶而来的救护车将他们接走了…… 如果他俩都慢一步,肯定不会这样。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呀!难道就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流血吗?这让人觉的马路不是一片安宁的地方,更像是一片“战场”,司机们就是一位位“战士”,但马路不是战场,他们也不是战士,真正的战士是为国捐躯,而他们却是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