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课程个人总结

时间:2022-07-19 20:48:30

导语:在大学生课程个人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课程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团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多种探索,开设了课程并初步形成了教学体系。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服务精神和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职业生涯发展中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中,引入“团队”概念,加强团队精神培养,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有效地规划职业生涯。

一、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所起作用分析

1.学生团队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培养并非朝夕之事,应重视平时之功。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引入“团队”概念,引导学生自行组建团队,指导学生团队适当开展团队活动,要求学生做到守时、投入、尊重、合作、倾听,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具有更强的合作意识和进取意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2.学生团队的建立有助于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的,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而学生身处团队组织中,受到团队目标和团队责任的引领,更容易化被动为主动,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职业探索、生涯规划与实施。学生还可以通过不同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影响,帮助个人提高认识、开阔思路,进而带动个人的生涯规划进程。

3.团队压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生涯规划起到带动、督促作用

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认识自我、探索职业、生涯决策、规划实施到反馈提高,周而复始,每个环节都有细致的工作要完成。团队压力源自团队的共同约定,对每一个成员产生约束力,使其服从团队利益,为共同的目标而行动。在课程教学中,团队压力可以带领成员共同完成生涯规划的各项工作,对成员个人的生涯规划起到很大的督促作用,带动成员个人的生涯规划进程。

二、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采用了多种方法组织教学,除课堂理论讲授外,大量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素质拓展、实践走访、视频分享、报告评估、总结分享等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而“团队”作为主要实施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就团队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试举几例。

1.不断强化团队意识,在“破冰”中组建团队

组建团队来展开课程学习,是部分大学课程正在进行的尝试。以帮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也需要他人给予协助,很适合以“团队”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体验。组建团队时可以采用“破冰”的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在第一堂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不太熟悉的时候。“破冰”指的是培训当中一项专业的技术,目的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间隔,特别在户外拓展中,成功的破冰是整个培训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2.开展团队素质拓展,在体验中凝聚团队

团队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贯穿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除了团队的组建,更需要在组建之后不断给团队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凝聚成一个真正的团队。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专门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团队素质拓展,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和职场环境的要求,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刻“体验”。团队素质拓展的实施遵循“导人—体验一解决问题和建立信任-反省-总结”的模式,使学生“体验-提升-再体验-再提升”,不断强化学生对所在团队的归属感和对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解。

3.进行生涯人物拜访,在实践中考验团队

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的,而且要与社会环境、行业发展、岗位需求相结合,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设置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调动学生参与、考验团队协作的绝佳机会。

4.注重共同承担责任,在评价中提升团队

如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组建了固定的学生团队,设置了团队活动的环节,那么成绩考核可以考虑对团队的表现进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生涯人物访谈”实践活动实施团队整体评价。在此环节中,每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只有一个共同的分数,这个分数将占学生课程成绩的30%,教师团队从严对各团队提交的实践报告和课堂汇报交流进行评分。

三、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大学课程以讲授式的教学为主,大多数学生较少接触到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而团队学习的体验式、互动性、实践性,恰恰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形式。通过团队学习,我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赋予一些有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热情。

2.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虽然说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过对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而言,只要课程教学设计合理,实践内容安排得当,学生的团队精神是可以得到提高的。从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交流分享和对课程的书面反馈意见来看,多数学生印象最深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集中在两项团队活动——团队素质拓展和生涯人物拜访,多数学生收获最大的方面就有团队精神的提高。

3.敦促学生制订和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规划不够系统、半途而废、无法付诸实施等情形。而团队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将有助于缓解这些情形。学生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认识自我,探索职业,提高生涯规划意识。

四、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反思

“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我校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来看,“团队”的运用在许多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1.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团队中的自我管理作用

“团队”在教学中的运用,基本上是以课程和教师主导实施的,而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则需要调动起来。我校课程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较明显的帮助。不过,课程的相当一部分团队活动或社会实践环节是由学生自行组织、课后完成的,教师是对这些环节的把关就稍显不足了,如:学生的参与率高不高、参与程度如何等。

2.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团队的互动指导

无论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要求,还是充满体验式、互动性、实践性的团队学习模式,都强调了师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团队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则对教师参与学生团队的互动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生对课程的书面反馈意见来看,渴望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是学生希望课程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讲授,而要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更多地考虑与学生形成互动。

作者简介:

张思慧(1984-),男,广东揭东人,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助教,本科。

参考文献:

[1]谢珊,马强,陈丽冰.“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7(3).

[2]王政忠,雷蕾,侯永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

第2篇

\[摘要\]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理性分析发现,教师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未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导致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笔者作为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紧扣课程的特点,突出学习主体的地位,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关键。将生涯人物访谈法运用于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生涯人物访谈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10203

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在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师资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作为在教学第一线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仍有着相似的困惑和苦恼――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积极用心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较少,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成为了探索和钻研的方向。

1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高,用心投入课程学习的学生少,敷衍应付的学生多。课堂上常常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底下却有的打瞌睡、有的玩手机、有的开小差,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难以形成;二是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不到位,课程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求职就业间出现脱节和分离。

分析其中的原因,相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不强、自制力欠缺、学习不够勤奋刻苦是一个现实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未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许多教师为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了积极的探索,比如,运用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课堂授课与活动实践相结合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成效甚微。以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为例,虽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教学案例,可由于教师大多没有在企业任职工作的经历,没有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历,也没有自主创业的经历,实践经验明显欠缺。因此,第一手的案例资料极其匮乏,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二手的案例资料。而二手案例资料中的典型人物以名人或成功人士居多,他们就业或创业成功的经历,对于目前在校园学习生活的高职大学生来说很有距离感,案例的说服力不强,带给学生的启发和思考相对有限。有的教师也试图从本校挖掘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或创业的实例以充实教学案例的内容,但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跟踪访问工作量较大,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要收集整理出完整的案例资料颇有难度。

在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收获和突破。在教学实践中紧扣课程的特点,突出学习主体的地位,将生涯人物访谈运用于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生涯人物访谈在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生涯人物访谈是参与式教学法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参与式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和环节,通过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将生涯人物访谈运用于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延伸到课外,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实现了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合作学习。

2.1生涯人物访谈对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生涯人物访谈是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当面访问、电话交流、网络沟通等多种形式对一定数量的职场从业者进行职业调研,从而获得对行业、职业和组织相关详情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2\]。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职业经验有限,尤其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面对的不同行业与职业环境不了解,在课程教学中,往往难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虽然上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但依然缺乏对职业社会的深入认识,依然无法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进而导致学生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难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的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生涯人物访谈是帮助高职大学生获得职业世界详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将这种实践、互动、体验性的学习模式运用于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有多方面的意义。

1) 生涯人物访谈让在校大学生获得了与职场从业者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这种交流沟通不仅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供求状况等方面的总体信息,还能帮助在校大学生获得关于求职途径、入职条件、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晋升路径、薪酬待遇、职业榜样等具体而详尽的职业岗位信息。这些信息为在校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衡量自身的专业实力与不足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2) 生涯人物访谈对于处于求职阶段的高职毕业生来说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毕业生通过与自己比较中意的目标组织中的从业者进行交流访谈,可以达到从内部看组织的目的,获得对目标组织的发展前景、人力资源状况以及组织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不仅为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单位提供了帮助,也为后续求职过程中取得面试的成功增强了信心,打下了基础。

3) 生涯人物访谈对于有意自主创业的高职大学生也有直接帮助。他们可更多的寻访那些与自己条件和环境相对接近的自主创业成功人士,通过交流访谈,了解成功创业者创业的经历,创业过程中曾碰到的困难、遭遇的挫折等,从而帮助他们坚定创业的决心,积极为顺利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 丰富的人脉是高职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生涯人物访谈则是高职在校大学生广泛结识各类职业人,积累人脉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5) 做生涯人物访谈还是高职在校大学生培养和锻炼个人能力的最好机会。生涯人物访谈由多个环节组成,在交流访谈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归纳与总结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2精心组织设计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生涯人物访谈为高职大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带来的帮助和指导是多方面的,是典型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之一\[3\]。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时,要精心设计与组织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1) 激发参与兴趣,精心设计组织。生涯人物访谈活动的开展可分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涯

人物访谈的意义、方法和步骤等基本知识,重点是激发起学生参与访谈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访谈活动。

自由随意安排的访谈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对访谈活动过程应精心设计和安排,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开展访谈活动。比如大一阶段访谈的主题可侧重于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供求状况,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进行职业规划、做好就业准备的信息。大三阶段生涯人物访谈的主题则可侧重于对目标组织了解和具体职业岗位信息的收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提高求职成功率。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自主创业为主题的专题生涯访谈人物活动。

一次较完整的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包括明确访谈主题、寻找访谈人物、拟写访谈提纲、预约访谈对象、采访生涯人物、写作访谈报告等多个环节。访谈活动的每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应引导和督促学生在每个环节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访谈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2) 选准访谈对象,提高访谈效率。在生涯人物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知从何处着手去寻找合适的生涯人物,教师应重点给予引导和启发。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寻找理想的访谈对象:一是抓住参与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和从事兼职等零距离接触职场、体验职业的机会,有目的地访谈职场从业者;二是通过专业老师或辅导员牵线搭桥,在已毕业工作的校友中联系合适的访谈对象。选择校友作为访谈对象的优势在于,访谈者与访谈对象有着相同的学习经历和专业背景,访谈对象提前入行获得的工作经验对访谈者更具启发和借鉴作用;三是利用校园招聘会,寻找机会访谈前来进行招聘的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4\]。访谈人力资源工作者是高职大学生掌握企业概况,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入职条件与程序等多方面信息的最佳途径。而在访谈实践中也发现,人力资源工作者往往较其他岗位的工作者更乐于接受学生的访谈。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能大大提高访谈的效率。

3) 注重总结评价,不忘分享激励。生涯人物访谈法是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可以反复运用的参与式教学法之一,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访谈活动,将访谈活动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做到有始有终。这包括从访谈活动开展之前的设计与组织、访谈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检查和督促以及访谈结束后的总结评价与分享激励。最后的总结评价与分享激励环节尤为重要,每一次的访谈活动完成后,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大家共享访谈获得的信息,学会将访谈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和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并按行业、按职业、按专业分类建立起生涯人物资料库,既可供同学相互学习,也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资料,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访谈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而根据学生撰写的访谈报告和总结分享会上的表现,应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这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后续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 重视活动细节,扩大访谈收获。一次成功的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对高职大学生来说收获是全方位的,不仅能获得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还能从多方面锻炼能力和提高素养。而一次成功的访谈是由若干完美的细节构筑起来的。这些完美的细节包括:访谈前用心设计的访谈提纲;精心准备的“30秒钟广告”――一份语言简明、特点鲜明、信息明确的自我介绍;访谈过程中的守时、礼貌和善于倾听;访谈结束后对信息及时的归纳整理以及小组访谈中人员的分工合作与沟通交流等等。由于高职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欠缺,教师对访谈活动进行全程引导和督促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以生涯人物访谈法为例的参与式教学法是高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能明显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彩云.参与式教学法的实践\[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6):8384.

\[2\] 娄祖安.参与式教学法的涵义与特征\[J\].科技信息,2009,(25):405+423.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错。目前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常常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有时候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如待遇、地域、职业声望、传统观念等。这正反映了大学生在职业错的探索与定位环节上的薄弱。不论是选择职业还是更换职业,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上的信念和原则应当是始终如一的。只有这样,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才是连贯的、有效的。在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新途径,也是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

随着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变得尤其必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人生导航的必然。南通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以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贯穿职业生涯理论,旨在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观念、择业心理、个人职业特征评价等方面的辅导,以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形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宣教式职业辅导,可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但是其教学方式的单一及对学生自身需求与能力的忽视,易流于形式,已不合时宜。南通大学教师在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吸收了心理教育中团体辅导的形式,以活动体验结合知识启发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体验,并从中获得感悟,掌握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三、课程的实施方案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辅导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自我探索职业错,并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基础。课程用时:32学时,每周3课时,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适应的教学人数:每班60人以内为宜。课程方案分如下四个阶段实施:

(一)第一阶段:导向与暖身

1、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基本知识。目的与要求:帮助团体成员了解职业生涯团体辅导的基本知识和具体要求,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投入到学习、活动和体验之中。具体活动:自我介绍、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基本知识讲解。

2、相互认识、建立家庭。目的与要求:营造生动活泼的团体活动氛围,促进成员在以后的活动中自如地展示自我,积极地关注他人。建立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相识,营造安全的小组心理氛围,促成小组凝聚力的初步形成。具体活动:轻松拍打(热身活动)、马兰花开、心有千千结、亲人大团圆(结成小组)、心灵连线、我有一个家(建立小组)、团体辅导宣誓活动、握手告别(结束活动)。

(二)第二阶段:职业自我认识

1、自我关注。目的与要求:在形成小组凝聚力的基础上,促进成员开始关注自我(包括自己的生涯发展),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具体活动:抓与逃(热身活动)、捧打薄情郎、自制名片、美好家园、我是一个独特的人、组员心声(结束活动)。

2、自我认识。目的与要求:促成小组凝聚力的加深和小组成员较为充分的自我认识。具体活动:创新接力(热身活动)、我的职业梦想、我的过去与现在、我的家庭与影响、拥抱(结束活动)。

3、职业自我认识。目的与要求:通过电脑心理测试,使成员对职业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测试项目:气质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4、进行深入职业自我分析。目的与要求:结合心理测试,进行深入的职业自我心理分析,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与交流,从小组成员中获取一定的自我信息。并进行喜欢的生活方式、职业能力评估,职业自我综合分析(含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具体活动:假如我有一百万(热身活动)、无价之宝(价值观探索)、我喜欢的生活方式、职业能力评估、职业自我综合分析(气质、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分享与交流、群抱(结束活动)。

(三)第三阶段:职业认识

1、职业实地采访与信息收集。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的实地调查访问,收集职业信息,加深对职业世界的认识程度。具体活动:征集相关职业、确定职业实地采访计划、小组职业实地采访、小组职业采访报告写作。

2、职业风采展现。目的与要求:各小组通过自己的创意活动,进行职业实地采访报告的汇报与交流,以展现多种职业风采,形成资源共享局面,促进全体成员对职业世界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具体活动:注意力辅导(热身活动)、猜职业、小组职业风采展现、职业风采展现评奖、我可能的职业选择、我的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布置课外作业)、小组群抱及告别(结束活动)。

(四)第四阶段:生涯规划

1、职业生涯规划。目的与要求:结合职业自我分析和职业认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抉择的方法。具体活动:小小动物园(热身活动)、分享我的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生涯方格练习、生涯抉择平衡单练习、总结与讨论、团队群抱(结束活动)。

2、笑迎未来。目的与要求:引导成员共同解决生涯规划中遗留下来的问题,纠正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中的错误理念,让学生自己探讨生涯困惑并评价职业生涯团体辅导的总体状况,在良好的情境与氛围中结束课程。具体活动:生涯困惑秘籍(热身活动)、实话实说(生涯困惑集体探讨)、誓言执行情况反馈、把心留住(结束活动)。

四、课程评价方式

1、起始评价。起始评价即在课程实施前进行的评价,可以用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或教育心理测量等形式进行。内容应包含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如兴趣、性格、能力、生活方式等),目标的清晰度(有没有目标,长期目标或短期目标等)、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及兴趣、对学习的专业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无了解及了解程度、对生涯规划有无了解等等。起始评价所得的资料可做来课程设计的参考,也可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依据。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前,教师精心设计了大学生生涯调查问卷,含16道选择题,内容涉及自我认识、个人未来五年计划、所读专业与自身兴趣、对于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找到工作的信心等方面。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制定教学方案。如,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仅限于对职业名称的知晓,对该职业具体是做什么、需要哪些能力却不知道,因此在教学方案别安排学生做调研,通过亲身探索真正了解职业;同时,很多同学自我认识模糊,不了解自我,教师即在教学方案中安排各种心理测试、游戏活动等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自己。

2、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即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实施评价,在课程进行时及时收集教学活动信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记录课堂气氛和学生反响,并即时调整教学,以适应学生需求。如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价值观并不清晰,而且进入大学后对事物的看法发生改变而无所适从的情况,在课程别安排了价值观澄清的内容。

3、终结评价。终结评价即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课程效果的评估,可以重做起始时的调查问卷或量表,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进行个别访谈、学生满意度调查等。并以此作为改进课程和实施下一步职业辅导的参考,对于学生仍疑惑的比较集中的问题,也可再次以讲座或其他形式予以澄清。课程实践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了解职业规划、提高自我认识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使得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更加客观、清晰。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就业指导;顺利就业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狭义上讲是给在校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协议的载体。从广义上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社会求职就业政策法规宣传,就业心理辅导,求职就业技巧传授;通过收集社会资源、了解社会需求来提供就业导向,组织相应的专场招聘等。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在校大学生所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保障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是各大高校目前的重要工作。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当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同时,发现普遍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第一,在院校中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更多是针对近几年的就业政策、毕业生就业心理及求职注意事项等。第二,各大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单一,主要是就业信息收集、以及办理就业手续和离校手续等。

2、就业指导师资建设薄弱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各高校当前普遍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由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各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和老师以及部分企业中高层,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所以,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能针对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起到短期指导和程序上的辅助作用,对在校生个人长远发展起到作用微乎其微。

3、就业指导工作中忽略创业指导和教育

在当今高校逐年扩招生源,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是一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新出路。高校的创业指导和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建设,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但是,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很少涉及创业指导和教育工作,存在的创业指导教育大部分是一些相应的竞赛类活动,缺乏一定的倡导和创新。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中,创业指导只占用了很少的课时,使得在校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缺乏创新能力。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求职人数逐年巨增,就业矛盾日显尖锐化,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第一,普遍存在心理问题。面对就业压力,在校大学生日显焦躁,在人生选择和奋斗关口上,出现逃避、退缩现象;对于各个就业岗位的竞争中,显现出自卑心理,自信心匮乏;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现实社会的了解,个人期望与现实就业形势的落差造成严重心理问题。第二、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有效的就业指导培训,大学生个人求职就业没有方向性,在求职就业中出现跟风走,大部分按照固有的常规模式发展。第三、缺乏社会实践,与社会出现脱节断档的现象,对各种职业的认知度较低,没有详细的行业了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就业指导内容。

第一、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改变原有教学计划、大纲,根据广泛的调研,收集就业热点,发现求职就业创新处。第二、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覆盖面。就业指导课不再主要针对毕业生,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通过课程的开设来加强学生就业危机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大二和大三阶段应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确立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观;大四阶段提升学生求职技巧,增强求职心理,组织多场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提供广阔的空间。

2、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

面对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绝大部分是非专业的情况,第一,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加入,提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人数,配合部分兼职教师。第二,加强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专家指导交流会,技能培训等,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水平。

3、重视创业教育,提供在校学生创业载体

把创业指导和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内容,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积极性,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一系列载体。第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创业知识和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的宣传,进行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可行性分析,倡导挑战自我,自主创业,为自己创造就业新岗位。第二,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专业、生源等情况建立本校学生自主创业制度,鼓励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学校资源,构造大学生创业平台。第三,组织策划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科学热情,挖掘大学生的知识与潜能,扶持创业团队,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

4、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

第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个人能力以及正视所能追求的个人社会价值,做好个人自我认知,摆正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公正评价个人优缺点,继续发扬个人长处,及时弥补不足和短板,完善自我。第二,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及时了解社会就业动态,获取就业信息,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法规,掌握求职技能。第三,提高心理素质。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综合能力,树立自信心;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自己跌倒的地方总结原因并及时改正,作为以后求职路上的经验积累起来;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心理调整,培养个人良好的兴趣爱好,热爱生活。(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袁畅.谈学校职业指导的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42-45.

[2]肖克奇,张振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6,(22)28-30.

[3]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4~25.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46~47.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3-365.

[6]李谨.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2):24-25.

第5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指导;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42-03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而相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在这一时期显得有些脱节,或者说有些滞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仍然是目前乃至今后长期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加快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实效化,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缓解。

一、国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发展与存在问题

国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发展是伴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开始的,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低速到高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就业也由统筹分配过渡到了双向自由选择的时期。1998年国家开始真正对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大学毕业生开始走向市场,自1999年开始以及之后的若干年,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凸显出来。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7号),对就业指导课的性质与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做了明确要求,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1]自此,该门课程才纳入到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发展至今。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重新得到了加强,时至今日,尤其像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已经相对完善和成熟,在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建设边缘化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长远性认识不够,往往依靠行政推动,成了一种“摆设”,使得课程建设缓慢,趋向边缘化。

2.课程体系不完整

许多高校将课程设定在大学四年级,课时少,时间紧,没有形成全程化的课程体系,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处于停滞状态。

3.教材理论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选用方面缺乏统一性,针对性,课程内容缺乏规范,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内容制定方面,随意性较大。

4.教学形式、模式不明确

在教学形式和模式方面,大部分学校处于探索期或者停滞期。“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多样化”、“信息化”、“市场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2]

5.师资队伍偏弱

目前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多为学校党政领导、高校辅导员以及外聘的企业顾问,就业指导老师不十分固定,人员较少,专业水平有限,有的缺乏就业实践经验、有的缺乏阅历、有的欠缺理论知识等,同时也缺少专业培训的机会。

6.缺少专职机构

高校中就业指导课程的学科划分不是十分明确,没有相应的教研室进行牵头,组织专职教师进行教学法的研讨等相关活动,专业感不强,同时也就缺少教研的监督。

二、就业能力、胜任力的维度解析

维度的概念针对学科不同,有不同的确切理解,无论从数学、哲学还是其他学科理解,都强调的是独立性。当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往往要参考该事物的独立性,通过对其分解研究,来达到正确认识该事物的目的。同样,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协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合理地规划好大学生涯和做好与社会衔接工作的一门课程。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就有必要从就业能力、就业胜任力的维度出发,来制定、修改教学内容,通过研讨教学模式、方法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得比较早,但“就业能力”在各个国家使用的术语确不同。例如美国用的是技能(Skill);澳大利亚是关键胜任力(key competences);英国是核心技能(core skills);法国是可转换胜任力(Transferable competences);德国是关键任职资格(Key qualifications)等。[3]后来,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更为广泛,但各个国家对就业能力的定义直到现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瑞士的戈德斯密德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就业动机与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敏锐广阔的视野五个要素。[4]

基于就业能力的不同定义,国外有很多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维度展开了大量探讨,形成了就业能力的多种维度。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提出了16项技能,分成了五种类别:基本胜任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学者Fugate提出了就业能力包含有四个维度: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提出了就业能力USEM模型,即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能力。

国内对于就业能力的维度研究时间不长,主要借鉴了国外学者的一些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比如谢志远(2005)认为就业能力的维度含有基础性能、专业能力和差异性能力;张丽华、刘晟楠(2005)将就业能力划为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五个维度;郭志文、宋俊虹(2007)则划分为个人特质、个人环境、个人策略和结构要素四个维度;之后的专家学者提出的维度划分还有很多。近年来,在就业能力术语方面,就业胜任力经常被提及,其研究内容与就业能力相似或者相近,也有不少学者将就业胜任力应用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来,提出了一些就业胜任力模型及理论。通过对就业能力、胜任力维度的理解,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就业能力、胜任力维度的确定需要从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综合考虑,各学校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确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就业能力、胜任力维度指标。

三、就业能力维度的构建需要特色化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前提是先做好就业能力维度的构建,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不尽相同,但每所高校却有着专业方面的特色,在满足最终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突出各自特色是就业指导课程应当考虑的一个问题。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维度的不同划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就业能力的基本维度,经过比较发现,在技能、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都存在有共性。在技能要求上,涵盖了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个体因素中,个体的差异性会导致就业目标的不对称性,在技能差别不大情况下,个体的差异性影响着就业的目标;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需要相互结合,人力资本要根据社会资本的不断变化来产生能动效应,这样才能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本支持。

李恩平等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中提到:“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高等教育、社会文化观念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可以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四个维度构成。”[5]。笔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培养特色这个维度,培养特色维度主要是指在同一专业培养前提下,突出学校特色,突出专业特色和突出个人特色。这个维度可以给我们带来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灵活性,让我们去深挖专业特色,总结专业特色,深入了解对口专业人才特色培养,从而达到个体的特色化。前面提到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四个维度在李恩平等人的文章中已经得到了详尽论述。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实施

课程建设的实施必须要有详实的计划与步骤,这是一项细致而长期工作,笔者通过几年工作总结,认为此项工作可以由以下几个环节完成,第一,师资队伍建设,要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互补、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队伍,同时要加强专业队伍的培训工作,了解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明确授课内容,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研讨教学法,参加职业指导师的考试,持证上岗;第二,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突出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维度,在全面了解学校所有专业情况以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调研等方式,对筛选出来的就业能力维度进行比对,结合各自专业情况制定。同时要明确各个维度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挖探讨,根据维度来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第三,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维度进行细致分解,按照学生年级特点,分层分级授课,明确各年级授课的最终目标,同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跟踪体系,对学生可以采取考试形式进行考核。第四,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支持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除了课堂与课外实践环节外,还需要有就业信息机构、校友会、心理咨询室等相应的机构作为后备支持。

五、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1.教学环节避免单一性

教学环节是整个课程的灵魂,根据授课任务,可以将“三讲”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体验”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等模式适时引入,来丰富教学手段。“三讲”教学模式主张教师讲一节、学生讲一节、专家讲一节,这样能够形成全程的互动;“项目”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将项目分解成小任务,布置给学生,取代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理念;“体验”教学模式则是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知感受,来达到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模式是通过实例讲解,与学生共同完成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实践,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2.个体教育避免武断性

个体教育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逐步实施,可以借助各类测量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辅以学生谈话来确定个体的特质。比如可以引入卡特尔16种个性测试和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系统等,来达到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教育者对个体的认知。

3.培养特色避免形式主义

在培养特色方面,要谨防搞形式主义,很多高校不分专业的实际情况,统统都扣上相同特色的帽子,文理不分,专业强弱不分,都用统一的特色进行培养,这样就会造成认识上的误区,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加入培养特色这个维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同时看到不足,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更新培养模式,使得大学生就业能力得到特色化提升。

参考文献:

[1]鲍硕来.“三讲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高职研究,2009(3):181.

[2]胡则辉.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建设[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3):71.

[3]焦静,冯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科学决策,2010(10):59.

[4]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教育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s

ZENG Yunqi, LIN Qingbo, DAI Nanyang, LIAO Haow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university students faster to transform their new roles, universities, employe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should make the appropriate eff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which to build the appropriate model, raise hypotheses, design questionnaires, expand the survey, the corresponding data obtained conclusions, develop employment strategies of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education institutions

不少学者指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就业鸿沟”日益扩大的真正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①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和高校该如何培养大学生在教育事业单位中的就业能力应很好地结合,全方位地发展大学生在教育事业单位的就业能力。为了充分了解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需求情况,小组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 研究模型的建立

1.1 研究模型的建立

根据对教育事业单位的分析,讨论了研究方向和结构如图1:

图1 研究模型

2 问卷设计与调查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对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以及家教机构分别发放问卷,对教育事业单位涉及范围内做调查,分别对以上教育事业单位职员发放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8份,收回188份,其中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94.7%。收集数据资料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做调查时必须保证调查的全面性,本次调查问卷涉及教育事业几个方面,不分男女,各个教育事业单位人数差异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2 问卷的处理和分析

图2 大学生面试前应做哪些准备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处理后的数据如图2,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就业面试该做的准备工作中,掌握面试技巧占27%,了解单位背景和文化占33%,对个人形象进行包装占23%,制作一份合适的简历占17%。

图3 大学生最应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调查

如图3,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发展方向的调查,教育事业单位职员认为大学生应向综合型人才发展占76%,向应用型人才发展占22%,向学术型人才发展占2%。

如图4中,调查大学生就于教育事业单位工作所需适应时间的调查,认为3个月以下就可以适应其工作的有25人,认为需要4~6个月就可以适应岗位的有85人,认为7个月~1年能适应其工作岗位的有37人,认为需要1年以上才能适应工作的有32人。

如图5,是对教育事业在大学生最需要培养的因素调查,由图5可以知道知识结构81票,占总票数的12%;研究能力69票,占总票数的9%;创新能力131票,占总票数的19%;实际操作92票,占总票数的13%;敬业精神72票,占总票数的10%;人际交往97票,占总票数的14%;心理素质39票,占总票数的6%;外语能力11票,占总票数的2%;发展潜力71票,占总票数的10%;人文素养34票,占总票数的5%。

图4 大学生工作岗位适应时间调查

图5 教育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哪些因素比较重视

图6 教育事业单位招聘时最重视的因素

图6中,对教育事业单位中对大学生最重视的因素调查,根据图表可以知道,学生干部3票,占总票数的1%;文体特长9票,占总票数的2%;性格特点73票,占总票数的14%;竞赛获奖15票,占总票数的3%;个人能力147票,占总票数的31%;面试表现114票,占总票数的24%;毕业学校56票,占总票数的12%;学历层次61票,占总票数的13%。

综上述调查,大学生在面试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进入一个教育事业单位前,应深入了解该单位的背景和文化,同时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在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当今大学生去求职时,重要的是要体现自己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潜力等等。教育事业单位最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在面试中有良好的表现必能为自己加分。进入工作,每个人都有适应期,经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适应期为4-6个月,在此期间,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来适应新工作。

3 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②从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分析,可以知道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面试技巧薄弱

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就缺少面试技能的锻炼,而且实际运用能力和处理职场礼仪方面很欠缺。面试不是简单的见面,还包括了面试者对被试者的了解和测试。这些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都太陌生了,大学生在面试技巧上存在缺陷。调查中,27%的教育事业单位职员认为应该提高大学生的面试技能,这说明毕业生对在高校所学的面试技能以及自我锻炼能力缺乏。

3.2 创新能力不强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同比下的各个技能中,创新能力所占比例为19%,是教育事业单位问卷调查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因素。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主要体现在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理论部分,缺少实践环节。

3.3 综合能力不足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教育事业单位需要综合型人才的比例为76%,说明大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存在着不足,具体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能力不充分。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等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2)社会交往能力不够完善。④(3)组织管理能力不强。在大学中缺少管理的系统培训和锻炼,没能从部门以及班级的工作中提高管理能力,还未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4)缺乏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5)缺乏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

3.4 对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的适应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树立相应目标和设置计划,不能按计划去适应环境。在大学中没有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更不能发现环境的规律。在调查所有成员中,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大学生要4~6个月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4 基于教育事业单位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4.1 做好面试资料准备工作

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大多与单位是初次相处,对彼此都了解很少,况且现在大学生在求职前还没能拿到毕业证书,这时就需要毕业生在准备面试前精心准备自荐材料,师范生尤其应该向教育事业单位展示自己在校的学习阶段的基本情况及其他情况。自荐材料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面试单位的背景和文化。在得知自己面试的是事业单位后,第一要做的就是了解该教育事业单位的背景和文化,面试官会对其感兴趣;(2)学习成绩材料。包括自己的学习成绩情况,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等;(3)荣誉证书。对于一个师范生,教育事业单位比较想看到的一些荣誉,例如试讲比赛、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能很好体现自己专业技能的荣誉;(4)个人简历、求职信、推荐书等。求职信是最重要的自荐材料,因为它充分概括了求职者的各方面情况,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表现了求职者的个人素质。

4.2 学会及时的适应环境

很多师范类大学生进入教育事业单位后,在工作环境上无法及时适应,从而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为了能让大学生及时并很好地适应环境,小组总结了以下两点建议:(1)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应该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这个社会。根据问卷调查可知,心理素质占大学生能力的39%,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环境的一项重要保障。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实现心理的成长。⑤(2)适应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主要课程。在校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际交往的积累。师范类的大学生更应学习如何适应环境。

4.3 “三型”人才的培养

(1)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师范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努力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2)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应注重在对师范类大学生的学术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类大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指导,通过一些学术交流会来扩展大学生的学术知识和能力。(3)培养综合型人才。首先,高校应促进学科综合化。不断扩展专业要求,加强文、理、工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互相整合。其次,高校的课程应趋于综合化。在课程设置时应注重重点学科和选修学科的结合。最后,大学更应注重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⑥

5 结语

本课题通过对教育事业单位的调查,我们从教育事业单位视角上分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陷,总结出了大学生在学校,以及在社会上应该如何自我定位和锻炼自己;如何能够抓住重点,在今后就业上给予自己极大的帮助。

*通讯作者:曾云其

基金来源: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级别:省级,项目号:201310402040,项目名称:基于教育事业单位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提升研究

注释

①②方芳,郭多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时代经贸,2012(8):221-221.

③ 韩斗玲,李秀丽,何宗池.护理本科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九江医学,2009.24(1):85-86.

④ 杜春明,许龙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学园:教育科研,2012(8):61.

第7篇

摘 要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素质拓展训练运动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拓展训练的发展现状对学生及广大社会人士的影响和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拓展训练这一项体育活动正被中国人民所了解并接受;同时,在学校中也渐渐展开对这一课程的开设与探究。学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对学生的身心、生活及未来的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拓展训练 发展 意义 必要性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工作对于大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加大了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的重视度。在实践调查表明,素质拓展练习可以培育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想象力、创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习惯,学生能从这项运动中认识自己,加强自信心,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

二、拓展训练的四大环节

(一)热身活动。在开始拓展训练项目之前,教练员会安排一些“破冰”游戏,以游戏的方式缓解队员之间紧张的气氛,以便能更快的融入到接下来要进行的项目中去。

(二)个人项目。针对每个受训者的心理能力的承受程度安排相应的运动项目。

(三)集体项目。以加强被训练者的团队意识为主要目的。

(四)探讨总结。总结能使受训者把在运动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便达到最初培训的目的。

三、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原因

(一)缺乏自信心,缺少自我挑战的精神

在这个极具挑战的当今社会,自信心和自我挑战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我国的高校中,这种大学生敢于自我挑战的精神缺失的很明显,在生活中,大学生缺乏自信,不善于融入到身边及社会中,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 ]。

(二)心理意志脆弱

学生从高中的学习氛围进入到大学的这个学习氛围,从以前的一个管理式学习到现在的一个自发性的学习,从学方面、生活方面以及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一些变化都使得他们有一定的不适应,正是因为这些变化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无人给予指导与帮助,心理防线崩溃从而变得脆弱。

(三)缺乏团队意识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商业人士,团队意识都在他们中间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本是一个个人行为,加上高校没有很好的注重对于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是导致大学生缺乏团队意识的众多原因之一。

四、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庞大的压力,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因自身心理素质不强,自我调节能力短缺从而给社会带来负面的能量[ ]。因此,在体育课中可以增加拓展训练的运动项目,以便让学生在上完体育课之后可以把心理素质变得更好。

(二)传统学校体育的不足

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学习,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忽略他们的感受,这样的结果只会越来越不利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我们对拓展训练的引入是对传统教育方式不足之处进行的弥补,拓展训练有利于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上课的同时能达到自我能力的提升。

五、拓展训练对学生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团队是有着相同的目的,在工作生活上相互帮助、互相协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起想办法解决。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而当他们面临毕业时又是准备步入社会的待业人群,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很大,许多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喜欢独立完成任务,这种我行我素的风格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拓展训练通过本身的项目特点和联系大自然的条件所设定的任务和目标,使学生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达到培养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互相合作、帮助的目的,在学生没有进入社会之前感受一下团队完成任务时的情景并从中得到体会。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个人、对于国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不会有今天这些发达的高科技产品,社会也不会像今天这样飞快的进步,如果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可能每天还在为如何生火如何照明而苦恼。拓展训练这项运动,在很多的项目中将想象力和创造力相结合,来激发人们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一定的提高[ ]。

(三)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他们通过网络软件进行沟通,这就表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心灵上的距离越来越远。然而素质拓展训练这项运动包含了许多课程在里面,例如: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生们通过拓展训练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使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开朗,也使自己的交往圈扩大,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提高组织、沟通等能力,借助团体克服困难,建立挑战自我的勇气与毅力。培养个人的勇气,克服心理障碍,正确对待困难和不同的意见。所以,素质拓展训练这项运动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中更加应该让这项运动得到推广。

(二)建议

学校开展的拓展训练课程在内容上相对其他企业拓展训练之下比较单一,学校应在该课程上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场地与器材上进行支持;教授拓展训练课程的老师应具备一定的拓展知识和户外安全知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拓展训练大多是室外的项目,无论是地面项目还是空中项目教师都应以学生的安全为主,器材要定期检查和更换,做到快乐学习,安全第一[ ]。

参考文献:

[1] 杨加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探讨与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7-79.

[2] 朱立娟.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与对策[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第8篇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高等教育;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12-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跳跃式的增长。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明显增大,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212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9年610万人,2011年650万人。历年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高校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数的比重急剧攀升。高校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数比率,2003年为24.68%,2005年为34.85%,2007年为41.11%,2009年为55.35%,2011年为53.24%[1]。社会经济方式的变化导致我国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传统的“统包统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2]。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经济收人、社会声望和权利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发展前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也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十报告把就业工作作为一种战略来对待,这是一种全新的提法。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河南的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相关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本文对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

一、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概况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为畜牧兽医、食品生产、生物技术等行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2007年11月份,畜牧兽医相关专业有药物工程系、动物医学系、畜牧工程系。2011年,药物工程系就业率是93.07%,动物医学系医学就业率是99.03%,畜牧工程系就业率是98.26%;2009年,药物工程系就业率93.86%,动物医学系医学就业率是96.67%,畜牧工程系就业率是93.86%;2008年,药物工程系总就业率93.07%,动物医学系医学就业率是99.03%,畜牧工程系就业率是98.26%。但学生的初就业收入明显偏低。

二、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措施

学生就业的成功与否是对教育过程的成功与否的直接验证,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给自己未来的人生有一个更好的起点,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我们总结与归纳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互容、平等、共享的关系。这种共享既是文化共享,也是责任共享[3]。为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评价标准应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

某些商品卖不出去还能回场重造,可我们的毕业生一旦毕业了,就无法再回头重学了,所以教学和技能实践尤为重要,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创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的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评价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1.课程安排上,加大职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就业资本。在第一年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中,加入专业理论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本专业,有利于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第二年开始,应该根据专业方向分模块安排课程,在本专业方向上的课程尽量开足、开全,让大学生形成从业素质,构建完整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目前很多高校课程体系设计更多的是仍然沿用精英教育方式,过于重视知识性和系统化,课程设计的思路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多高校在教学的方法上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同时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紧紧联系生产实际,构建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对口生和普招生的认知能力有区别,前者接受直观知识快,但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后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强,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需要时间较长,因此相同专业的对口生和普招生的评价标准应该有所区别。科学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找到发展的契机、合适的工作,以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如《兽医药理学》的教学,教学大纲应该很明确地把理论的教学目标和各论的教学目标区别,帮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用基础知识解释药物之间的区别,也能用药物的特点来诠释兽医药理的基础观点。灵活有趣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普招生的理解,提高对口生的识记能力。普招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薄弱,需要典型案例来帮助他们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口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不高,需要老师设计课堂的整体计划,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归纳总结。应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内涵建设,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学会用准确、科学的数据说话,为高职院校科学设置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路径,为改进和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教育理念上,重视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无论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应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必须要具备从事社会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建功立业。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多年了,大学教育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侧重知识型与理论型的教育,这恰与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实操型、技能型的人才相去甚远。毕业生们还需要从技能培训和职业化培训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使自己的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实现成功对接。

3.专业设置上,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适应行业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培养社会、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以“理论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专科教育则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和训练岗位操作能力。

4.具体实施上,重视实习环节,建立良好的实习机制。完善教育管理理念,切实推进“全程就业、全员就业”的工作机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开展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见习、实习和实践活动。避免安排假设的、空对空的活动,使大学生确实能收到成效,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第一,实习有完备的教学实习制度,每个专业都要有足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导师,让大学生能与真实的职业环境“零距离”接触,平稳过渡到职场。第二,加强管理,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学习和实践,让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实习,安排专门的导师手把手地教会相关的职业技能,基本学会某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畅通与毕业生的沟通渠道,切实做好跟踪调查工作

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能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是优化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是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和培育专业特色的基础与保障。要做到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做好跟踪调查工作,做好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详细记录。所有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详细登记表,包括家里的固定电话、学生的工作情况、学生的联系方式、QQ、单位的地址、家长的联系方式、家长的单位、学生和家长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联系方式、甚至学生的朋友的系列情况等。这份表格一定要存档备份,而且要不断地向这份表格内添加信息。及时做好供求与需求关系的分析与预测,提高就业工作的预见性,为学校专业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提高、课程建设的加强与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在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定期把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毕业生邀请回母校作成才讲座和诸如“优秀校友面对面”的主题交流活动,告诉在校的学生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掌握重要的工作技能和培养相关的品质。

三、完善就业创业课程指导体系

就业教育应该从大一新生抓起,大二、大三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进行,切实上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与能力,增加继续学习的动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指导大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路线。通过职业规划,让大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工作领域,然后去了解这个领域的相关职业及工作环境,职业所需的素质要求,并以此为学习和实践的目标,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能因此缩短职业适应期。再者,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使之认识职场,了解社会,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期望值。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有理性有文化的从业者,生活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应当拥有很强的职业目标意识。只有这样,自己的职业生活才会有计划性、指向性,才能有充足的动力将工作做好,职业发展才更快、更有成功的可能。第三,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求职是一种针对就业的有计划的行为,可以用计划行为理论来向学生解释整个求职过程。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的态度、主体规范越积极、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越强,则执行某种行为的意向越强;而这种意向越强,则越可能最终执行某种行为[4]。

总之,“稳定压倒一切、就业高于一切、学生就是一切”是十提出的,每一个高等教育者都应该牢记并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做起,切实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数量。

参考文献:

[1]褚福灵.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6)3:3-6.

[2]周文霞.职业成功:从概念到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37-145.

[3]张春辉.上好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实验课的方法.广东农业科学,2009(12):360-361.

[4]张春辉,周延州,郭永刚,等.浅谈兽医药理学和动物毒理学的教学过程.天中学刊,2007(2):117-118.

第9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该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重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单纯以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或学习成绩的高低来判断教学成效。因此,如何对该课程信息化教学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CIPP课程评价模式通过对课程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大板块评价,实现对课程全方位的评价。其显著特点为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既有可操作性,又具备灵活性。本文依据CIPP理论,通过调查、实践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信息化评价体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查阅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文献,及CIPP课程评价理论,在此基础上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2.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期待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3.专家咨询法。咨询10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家,征求专家对初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意见。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经过广泛查阅CIPP课程评价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研究文献及信息化教学等相关文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再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意见,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CIPP评价内容体系。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指的是对方案目标进行的评价和判断,对目标本身的诊断性评价,即综合考虑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等要素,对目标进行诊断。通过调查、咨询,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背景评价指标包括:学生需求、教学目标及课程建设。学生需求指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心理成长需求及他们对课程的期待。教学目标指学校综合国家政策要求、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制定的教学目标。课程建设指在学校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进展及实施情况,具体指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慕课、微课的开发进展等。2.输入评价。输入评价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输入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决策者选择有用的资源,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适用的计划。本文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教学课程评价的输入评价包含:课程标准、教师专业能力、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个人素养等。课程标准指学校根据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规律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师专业能力指教师的心理学学习背景及心理咨询师资历等;教师实践能力指教师是否熟悉新媒体并能够灵活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来;教师的个人素养指教师能够通过个人魅力或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指的是对方案实施过程进行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功能在于获得反馈信息,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本研究的过程评价指标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形态及师生关系。教学理念应符合学生群体特征,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选取科学合理,信息化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信息化教学能够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教学形态能够融知识传授、成长体验于一体;师生关系融洽,且师生沟通渠道畅通。

四、总结与反思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