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

时间:2023-01-07 07:04:24

导语:在二年级数学计算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

第1篇

二年级数学主要学习乘法口诀,因为乘法口诀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学好加减法,这也是很重要的。

二年级数学学习乘法和除法,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加减法,同时包含加、减、乘、除的计算题,也就是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除此之外,还要初步学习统计,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

还要学习认识图形,了解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重量单位千克和克等计量单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研究教材

   学期开始,我反复研究新课标,了解二年级数学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认真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觉得二年级的小孩子,应重点培养计算能力,为高年级的计算和以后打基础。我坚持每天做一页口算题,由简单到较难,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认真备好每节课,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教学工作上。我认真抓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抓课前准备。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搞清楚,了解教材结构特点、重点、难点,掌握知识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要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二是抓课堂教学。我首先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做好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快乐的心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且我注意了课堂语言的简洁,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家庭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负担。三是抓课后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课后的辅导工作。小学生好动、爱玩,缺乏自制力,在学习上表现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还抄袭作业。针对这种行为,我把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工作的一项原则,并把这项原则贯彻到教学中。在辅导后进生上,根据后进生的各自情况,给学生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四、存在问题

1、学生没有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2、学困生的转化还没有到位,个别学困生没有转化好。

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能力较差,知识学得较死,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4、自己的知识面窄,教学理论掌握的少,数学方面的书看的少,需要找到一种好的、适合自己的、适合本班学生的、符合当前环境的教学路子。

 

五、改进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多表扬,多鼓励。

2、在学困生身上多下工夫,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表扬为主,多一些关爱。

3、坚持练习口算和计算题,提高计算能力、对于应用题教给学生分析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5、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难,重点。砸实基础知识。

6、多看些与数学有关的书籍,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沟通,找差距,补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坚持写反思。

7、工作尽可能做细,考虑周全。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二年级上教学工作总结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第3篇

二年级的学生应把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作为一个长期学习的重点,而这个习惯都是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起来的。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学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呢?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了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

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

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

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

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

1.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 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一、在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以往,有的老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是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那里,带者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课堂学习效率。教学时间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即使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课前准备习惯

课前准备是良好课堂秩序的一种保障,学生每次上完课后及时收拾好上节课学习用品并准备好下节课用品如课本、工具书、练习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并要按一定顺序摆放。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的坐姿习惯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柔韧性非常好,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小学生在读写时如果坐姿不正确,久而久之,将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很有可能造成骨骼的变形,不利于身体保持平衡,出现驼背或肌肉疲劳等症状。为了改变这种不良习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要用一句话来提示学生,“坐如钟”一句简短的语言,能提醒学生及时改变不良的坐姿。我还经常告诉学生坐姿与自己的视力也密切相关。不正确的坐姿会造成眼睛的疲劳、使眼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以往,势必导致视力的下降。不良坐姿也会影响自己将来身体美,不良坐姿还会影响将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信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均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首先,重视学生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很差,这跟书写习惯养成有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书写姿势的培养。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如:坐时要端正,腰杆挺直,要求眼睛视线与水平面接近直角,距离在1厘米左右,这样既保证了脊椎正常发育,又做到了用眼卫生,书写时不要求多,也不要求快,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书写习惯。除严格之外,还有一个反复强化持久要求的问题,只有反复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使学生逐渐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所以书写习惯的培养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课堂上只要是提笔书写,我就让学生想口诀:书写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这样学生通过简单的儿歌来强化记忆书写的正确姿势。长此以往,一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然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还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是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先后顺序搞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认真读题,抓住关键字眼,找出已知条件,认真分析,每道题至少读两遍,达到题意弄明白方可解答。

要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应用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真思考。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不愿意检查,也不会检查。既然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欠缺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指导、多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检查方法,在检查中使学生意识到认真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能坚持认真去做。

认真验算的习惯,很多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每次写完题之后就感觉万事大吉,大功告成了,为此以往很多老师采取批评的态度,但结果没有太大的改进。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正确的方法,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等书写清楚规范,竖式要写清楚,排列整齐,以便检查。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审题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平时多引导、多检查、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逐步养成。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解析1、计算要过关: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数学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数学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

2、枚举是难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数学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3、应用题要接触:

第4篇

1、一个四位数,位是6,十位上是5,其余数位上的数是0,这个数写作( )读作( )。

2、在计算除法时,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 )。

3、比687少96的数是( ) 388比112多( )

4、你7:40到校,11:40放学,上午在校( )小时。

5、8700千克=( )千克( )克 8千克-5( )=3000克

1千克鸡蛋大约有( )个 你的体重大约是( )

6、在 里填上“ 或=”以及得数。

54秒÷6=( ) 2分12秒=( )秒 200秒 3分

600克 1千克 86千克=( )克 3千克+2000克 5千克

438+164 2101-90 297 573-286 967-158 809

7、把6千克、60克、5000克、5200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 ”,错的画“ ”。(10分)

(1)读数和写数时,都要从位读起和写起。( )

(2)在减法中,被减数必须大于减数。( )

(3)一个四位数减一个三位数,可能得一个三位数,也可能得一个

四位数。( )

(4)1千克棉花和1000克铁比较,铁比较重。( )

(5)男生比女生多35人,女生比男生少35人。( )

班级 姓名 得分

平时你一定做了不少计算题,现在可是你露一手的时候了,细心点,可不能让别人说你是小马虎。 三、

1、口算。(15分)

48+25= 340+60= 480-70= 500+4000= 86-27=

370-200= 46÷5= 0÷3= 63-36= 540-80=

60÷9= 1000+5= 700-40= 90-27= 24-16÷8=

2、列竖式计算(画横线的题要验算)。(8分)

2408+3795= 8010-4568= 247+968+8293=

3、脱式计算。(12分)

4054-507+614 25÷5+168 (416-360)÷7 580-8×9

四、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5分)

1、请你按照电子表表面的时间在右面的钟面上补充上分针或时针。

3:05 9:30

2、小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学校到公园有三条路,如图所示,那么小华家经过学校到公园,走哪条路最省时省力?(请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来。)

学好数学的用处可大呢!下面就请你用自己的本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五、

(30分)

1、幼儿园买了48个白皮球,24个花皮球,平均分给9个班,每班分得几个?

2、小芳看一本书,每天看5页,9天后还剩56页,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3、学校买粉笔,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42盒,彩色粉笔39盒,买了多少盒白粉笔?

4、同学们参加方块队训练,三年级22人,四年级35人,五年级24人,每9人一行,应排几行?

5、植树节四、五年级同学种了108棵柳树,还种了3行杨树,每行7棵(在下面选择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解答出来。)

(1)种的杨树比柳树少多少棵?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棵树?

(3)四、五年级共种树多少棵?

加油啊,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智力大冲浪

1、用0、0、2、4、四个数字按要求组成四位数。10分

(1)由这四个数组成的的四位数是( )。

(2)由这四个数组成的最小的四位数是( )。

(3)一个零都不读:( )、( )。

(4)只读一个零:( )、( )、( )、( )

2、把一根绳剪成两段,其中一段长24米,是另一段的3倍。这段绳长多少米?(5分)

3、一年级一班参加三个课外小组的共有25人,参加英语组和美术组的有18人,参加美术组和舞蹈组的有20人,参加三个小组的分别有多少人?(5分)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师生、生生交流的重要方式。课堂提问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又是教师观念的体现。好的课堂提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上课虽然积极活跃,但也很容易走神。一旦老师上课的内容不对他的“胃口”,其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就会做小动作或者东张西望。教师在课堂上应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和目的性的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提问要具有趣味性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索答案时感到有趣而愉快。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总是照本宣科,一板一眼地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没意思、不好玩,思想很容易开小差。教师应当不时提出有趣的问题,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集中起来。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在练习了一些计算题后,有的学生觉得没意思,开始感到不耐烦,有些坐不住了。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了回来,11块卖给了另一个人,问他赚了多少?学生一听来了兴致,顿时精神振奋,积极地思考起来。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自觉地投入学习。又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课始,笔者故作神秘地告诉孩子们:“在一些红、黄、蓝不断依次排列的气球中,随便说上一个,老师都能很快地说出气球的颜色。”孩子们起初不相信,但看到笔者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感到很惊奇。笔者适时抛出问题:“这神奇的本领里藏着今天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大家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新的知识吧!”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而由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新知识上。

二、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在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以便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在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智力都是有益的。如在教学二年级“连加、连减”时,笔者出示课例“127+35+24=?”进行启发式提问:(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2)用竖式怎样计算?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自己动笔试着做一做。在学生自己试算的过程中,笔者在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算法稍后进行展示。这样的启发性问题避免了将知识和盘托出,消除了学生不必自主探究而是坐等老师传授的弊端,让学生的笔动起来、思维活起来。接着笔者进行启发式提问:(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整个班级的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到难易结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回答,让他们“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问题量身定做,切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能够有效增强中下等生的学习信心,也能消除整堂课都是优等生举手回答问题的弊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教学“时、分、秒”时,笔者提问学困生: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那根针是什么针?最短最粗的那根针是什么针?提问中等生:人一天的睡眠时间大约多长?跑50米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提问优等生: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我们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向学生提问:120这个数是否有小数点?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笔者接着问:小数点如果点在“1”后面,整数部分变成几?小数点如果点在“2”后面,整数变为几?小数点点在哪里,这个数才会变成“120”?这样逐步推进,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找出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设置从浅到深、从易到难,逐步推进,体现了两个原则,第一,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可以拾级而上;第二,面向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提问要具有目的性

第6篇

一、导致学生运算能力低下的原因

1 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计算的基本技能与方法。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在小学一、二、三年级的计算学习时没有真正掌握法则和方法,因此阻碍了今后的计算准确性。

2 学生对口诀不熟练。学生在一年级学了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而二年级学习表内乘除口诀,如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熟练口诀,或只是以顺口溜的形式去背,那么只能是浅层记忆,一旦遇到数字比较大或者需要连续进位的计算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所谓的低级错误。

我在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教学的时候,就发现有学生背口诀时只是顺着口诀表的形式进行背诵,如背6的口诀时,只能顺着“六六三十六”背起,而不会倒过来从“六二十二”开始,背完“六九五十四”后,直接跳到七七四十九。这样的背诵方式不利于一些反应较慢的学生计算,如当遇到8×7时,学生就只能用七八五十六来解决,不能马上反应到八七五十六上,因此当计算连续进位乘法时,就会出现计算速度慢和口诀错误的情况。

3 感知错误。中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特征的关系,思维定势和感知特点都是比较笼统、模糊的,往往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感知的印象缺乏整体特征,再加上感知本身的选择性,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如有的学生把64看作是46,把“+”看成“÷”,或者低年级时习惯用“凑十法”,所以看到8-7的时候,就会不加思索地得出“15”。

4 不良的学习习惯或计算习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计算多数以口算为工具,极少用笔算,因此到了中高年级,就算是数字偏大和较为复杂的计算学生依旧习惯用口算去解决,那么计算的准绳度就低了。另外,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没有注意数位对齐,做退位减法的时候没有退位点,或者没有写进位几、做题时没有认真审题、读题、抄题和检查的习惯等等,都会影响计算的精确。

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准确性的教学策略

1 加强计算的法则理解与方法运用。清晰的概念和正确的计算方法是计算技能培养的关键,在低年级,很多教师都会自编一些儿歌或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记住某种计算法则,我觉得这样的方法非常不错。但在新授计算课时,板书的示范和清晰讲解对概念的理解是很关键的,学生会以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先入为主。

比如在教学《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除法第一课时时,我在出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式时,直接剪了2张正方形纸用以遮蔽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让学生明白必须从最高位算起。这样展示,学生不仅感觉比较简单,而且每算一个数位都利用旧知识进行迁移,课堂小结时,学生已经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运算的概念和方法。而在独立完成习题时,我也要求学生用小手指遮着数位一步步算,结果学生的运算条理很清晰,以计算课第一课时的要求和标准准确率和速度效果都比较好。

2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二十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表内乘除法的熟练程度是计算准确和速度的关键,务必要求学生非常熟练。低年级可以每天坚持1分钟口算训练,到了中年级每天坚持做5题笔算,而且是数字较大、涉及连续进位计算的最为合适。我在所教的班级中常要求学生每天早餐前做5题笔算,虽然练习量少,但贵在坚持,只要坚持练习,准确率和速度就有明显提高,甚至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计算时也充满自信。另外,教师还应注重估算的应用,指导学生可以在计算前先估算出结果,或者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如果在精确计算时出现与估算结果较大误差值,就要反复检验计算结果了。

3 将枯燥的计算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计算的趣味性。我们的计算课,最忌讳的是为了计算而计算,学生和老师都会感觉乏味。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实际年龄的生活情景,如用买卖东西、文具书籍数量统计、旅游、租车、门票等生活元素提出问题,这样会让课堂变得生动自然。另外,多用游戏的方式来肯定一些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同时鼓励计算能力欠缺的孩子,也不失为提高计算趣味性的好方法。如我利用彩纸剪成花样,写上各式计算题,学生算对了就以计算小能手的称号给予奖励,这样的练习以准确率为基础,慢慢向速度提升,使计算课变得和谐、有趣。

4 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计算习惯。良好的学习和计算习惯终身受用,教师在计算教学的时候就要刻意培养学生仔细审题,注意书写格式,细心计算,有验算习惯,检查时做到“三个是否”:是否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是否计算错误;验算结果与计算结果是否一致。

第7篇

在一次小学三年级数学调研测试中,一个班级的数学计算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题目:在()里填上“>”“

320×5(>)1500

3×124(=)124×3

185×4(

0×250(

学生在计算时,一般都是在算式下面写上结果然后再比较大小,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从正确率上讲,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从长远的教学目标来看,这种解题方法将会制约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调查,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低下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厘清小学生的计算现状

经过调查,我发现许多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低,而教师总是把这种情况归因为学生的粗心大意,其实,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如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觉陷井,感知错误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与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计算时往往会被数字的表面所迷惑,常常忽略了计算法则而进行错误的计算,比如在计算23×34÷23×34时,学生就会被这些数字所迷惑,忘记了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直接得出答案1。

2.注意短暂,记忆不全

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在计算时往往会抄错数字和计算符号,有时还会忘记进位与退位。比如有的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是345,誊抄时却会写成354,还有的学生由于计算数据较大,缺乏耐心,导致不认真审题,出现错误。这些都是由于学生不能较好地分配注意力而造成的计算错误。

3.思维定式,受到影响

小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思维定式,当两个计算题相似时,后面的计算题就会受前面题目的影响而出错,或受一种计算法则影响而产生错误。比如在计算350÷35=10之后再计算280-28,就会有学生得出10,这就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而出现的错误。再比如在比较45+12和12+54的大小时,许多学生都会认为左右算式相等,这就是受加法交换律的影响而造成的错误。

4.法则不熟,不懂算理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计算法则,在没有弄清算理的情况下就盲目计算,也会出现错误。比如在计算3.5+5时得出4的结果,这是由于没有掌握小数的计算法则而造成的错误。再比如计算100÷(20+50)时,就会有学生计算成100÷20+100÷50=7,这是由于没有理解简便计算法则而造成的错误。

5.习惯不好,书写马虎

有的学生为了加快计算速度,忽略了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有的学生计算之后不验算,有的学生在发现错误后在错误答案上胡乱涂改,还有的学生在书写时把7写成近似的1,把6写成近似的0,这些都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书写习惯的表现。

6.口算不强,不愿动笔

笔算的正确性建立口算的基础之上,笔算题可分解成多个口算题目来解答,因此,笔算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算能力。如果学生的口算能力不强,就会导致他们在计算中出现差错。

三、对策:优化小学生的计算教学

1.三算融合,优化计算策略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估算可以得出答案的大致范围,快速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因此,将口算、估算和笔算融合在一起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措施。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将这三种算法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练习中形成一定的数字敏感度,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教学案例: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时,让学生计算340-180。

师:第一周收集矿泉水瓶180个,第二周收集340个,求第二周比第一周多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应如何列式?

生:340-180。

师:如何计算这道题目呢?大家先思考一下,然后交流。

生1:我是用估算的方法计算的,大概多收160个。我把340看作是300,把180看作200,300减200等于100,但是第二周矿泉水瓶我少用了40个来减,而第一周又多减了20个,所以把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就是60个,再加上前面的100,就是160个了。

生2:我用的是口算方法,用34减18得到16,然后在16后面添上一个0,就得到160。

生3:我也是用口算来计算的,先拿340减去200得140,因为多减了20个,计算结果应加上20,140加上20得160。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如下:

师:竖式答案中的16是怎么得来的,竖式计算与口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4:竖式答案中的16是34减18得到的,再在个位上添上一个0,与口算的方法相似。

师:我们如何用竖式来计算?当十位上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

生4:把数位对齐,当数位上的数字不够减时,就要向前借1位,这与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计算法则是一样的。

思考:本教学案例是退位减的授课内容。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有的学生用口算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安排,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口算和估算的运用,而且也能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为笔算教学打下基础。当学生思考笔算与口算之间的联系时,就把口算与笔算有效地联系在了一起,引导学生用口算检验笔算,就把三种计算方法融合起来,实现了三算融合的教学目的。

2.掌握算理,确保计算正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计算知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明白在计算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概念与法则,只有掌握了算理才能正确计算。

例如在计算500+50÷5时,如果学生计算成550÷5=110,说明他没有掌握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再如,计算一个长8米,宽4米,高5米的长方体表面积,如果所列算式是8×4+5×4+8×5=92,则说明学生没有牢固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因此,牢固掌握算理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学生如果牢固地掌握了算理,就能灵活而正确地进行计算。例如在教学23×5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23×5表示5个23,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算理,23由2个10和3个1组成,可以先算5个20,然后再计算5个3,再将两次的计算结果加起来,就能得出23×5的结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3.养成习惯,优化计算要求

良好的习惯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做任何事情都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首先,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许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书写潦草,影响了他人对其计算结果的判断,因此,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数字和符号都要规范、工整。其次,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对做题而言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拿到题目之后反复审题,并加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再次,养成及时验算的习惯。验算能检验计算的正确性,也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是计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4.比较渗透,提升计算技能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应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他们学会归纳和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例如文章开头的那道题目,不需要计算出结果就可以比较大小,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320×5和1500,因为300乘以5是1500,所以320×5一定大于1500,3×124与124×3是一样的,所以大小相等,0乘以任何数都得0,而0加任何数都等于这个数,所以0×250一定小于0+250。这一过程就是考查学生思维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积累学生的计算知识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思维,只有让计算技能与计算思维共同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8篇

1道退位减法计算题,竟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出错,错例达10种之多。这让我感到很意外,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影响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带着这两个疑问,我对这些错例作了进一步分析。上述10种错例虽然错处各不相同,但究其原因可分为3大类8小项:

1.计算方法错误:(1)忘记退位(错例①、⑥、⑧);(2)多退位一次(错例②);(3)退位后只用10去减(错例④、⑧);(4)退位与进位混淆(错例⑨);(5)退1未当10来算(错例⑦);(6)不够减时倒着减(错例③)。

2.题目抄错:将475抄成457(错例⑤)。

3.20以内退位减法算错:个位15-8算成6(错例⑩)。

经过对这次学生计算作业的调查与分析,我对影响学生计算准确性的几个因素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算理与算法是影响计算准确性的主导因素

会算是算对的前提。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要掌握计算方法。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计算的准确性就是空中楼阁、无稽之谈。而掌握计算方法又是以理解算理为基础的,离开算理的机械算法是低水平、低效,甚至无效的。算理与算法是影响计算准确性的主导因素。比如千以内退位减法的笔算,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退位,不清楚怎样退位及退位后怎样计算,他的计算就不可能正确。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算理与算法的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恰当的情境。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恰当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感受计算的价值,激起学生探究计算方法的欲望。但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为计算教学服务,要简洁、有效,不能喧宾夺主,流于形式化。

2.充分运用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这一点在低年级及起始性计算内容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我在教学时引出“43+31”后,应先带着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第一次摆出43根(4捆另3根),第二次摆出31根(3捆另1根),摆时提问:31根小棒怎么摆比较好?(3捆放在4捆的下面,1根放在3根的下面。)为什么?(这样方便算出结果,因为整捆要和整捆的加、单根要和单根的加。)这样让学生在操作(整捆与整捆放在一起、单根和单根放在一起)中体会列竖式时十位与十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的道理,这一过程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然突出了“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的道理,学生理解深刻、记忆持久。

3.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适时抽象出算法。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例题“30-8”),学生通过操作小棒明白了要从30根小棒中拿走8根必须先拆开一捆小棒(10根),再从10根小棒中拿走8根,剩下的2根和2捆合起来是22根。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看着算式“30-8”回顾操作小棒的过程,思考:刚才我们摆小棒算“30-8”时先做了一件什么事?(拆开一捆小棒。)在算式里就是要怎样?(从30中拿1个10。)我们是从多少根小棒中去掉8根的?在算式里也就是先算什么?(先算10-8=2。)最后我们是把2根小棒和几捆合起来的?也就是还要算什么?(还要算20+2=22。)现在谁能说说计算“30-8”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在算理直观化与算法的抽象性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从算理到算法的演变过程,学生对算理理解得更深刻,对算法掌握得更扎实。

4.适时安排跟踪练习,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教师可以先针对计算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当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后,教师要及时指导,矫正补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总之,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在领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计算技能,也只有当学生真正领悟了算理、切实掌握了算法,计算准确性的提高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基础是影响计算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数学本身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数的计算自然也存在基础的问题。这里的基础是指学生对前一阶段已学过的计算掌握的牢固程度、运用的熟练程度。这一因素在影响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计算准确性上占的比例很大。例如二年级的千以内退位减法的笔算是在一年级20以内加减法口算及100以内加减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20以内加减法口算不熟练、100以内退位减法掌握得不好,在学习千以内退位减法的笔算时就一定会碰到困难,计算的准确性就很难提高。因此,数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夯实计算基础,让学生在每一次学习新的更高难度的计算之前,都能将已学过的计算牢固掌握、熟练运用。特别是对以后学习影响较大的内容,如10以内数的分与合、2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平时要强化练习,达到能脱口说出正确答案的程度,这对提高计算准确性很关键。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要加强口算训练。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它数学知识的基础,更是提高计算准确性的有力保证。

第9篇

[关键词]低年级教学 教学侧重点 课堂成效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是广大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抓住数学的本质,让学生的学习在理解中发生,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那么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减负。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侧重点都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抓住关键之处,立足理解,展开教学,就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一、理解算理――“计算教学”收效长远

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对算理进行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得出计算方法和步骤,并且学生能够独立计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理解算理”,有了算理的支撑,学生在计算时,就能知道怎么算,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了。

一般在教学时,有的教师会把理解算理的过程形式化,侧重于练习计算方法和步骤,这样做在当堂课上确实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个效果能够持续多长时间,或者作用有多大我们暂且不论;而有的教师则更加注重理解算理,会通过直观操作,抽象说理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巩固学生对算式本身和算理的认识,然后再得出计算方法和步骤。

以一年级计算单元安排为例,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如果按照第一位教师的做法,虽然学生能够快速的会算这类题目,然而在课后的作业中却会频频发生错误,他们会因为加数的位置交换而弄不清该怎么加。比如25+3和3+25,前者他们会算,而后者很容易就算成3+2=5,3+25=55,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算理的不理解。

反之,教师把侧重点像第二位教师一样放在“理解算理”方面,这样的错误就可以很好得避免。因为通过一节课的实际操作、抽象说理,学生能够充分明白25+3和3+25中,5和3都表示几个一,因此不管如何交换位置,他们都会把5和3相加。

其实,在理解算理到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加法的计算题目中,不管是什么题目,在计算的时候,只需把“意义相同的数”相加。明白了这个算理,那么以后几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会相对更加容易掌握和突破。比如,掌握了这点,学生就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把计算方法迁移到《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而在学《竖式计算》时,学生也能顺利地接受“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

所以,从发展长远的角度考虑,还是应该侧重理解算理,也就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这之后再进行其他类似的计算教学,学生就能够通过第一节课的知识经验积累,把之前的理解、方法迁移到新课中来。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通百通。

二、理解特征――“图形教学”收效扎实

低年级图形教学,主要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面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线段和角。内容虽然简单,但教学起来还是存在不小的挑战。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教材没有明确指出各种图形的特点,而是通过感性的观察、触摸、比较、分类来认识这些图形的,因此教师想说而不能说,也说不清,就造成了教学的困扰;二是因为生活经验的干扰,在低年级学生幼儿时期,生活中遇到过“形状”的介绍,而由于家长的误导,让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

所以,并不是越简单的内容越好教,图形教学还是不能回避“特征”二字,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就是图形教学的侧重点。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归纳,都应该围绕特征展开。

纵观这些教学内容,其中“线段”和“角”的认识,都出现了对于这两个图形特征的描述,显然,又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的归纳。因此,在教学这两部分内容的时候,效果较为理想。而在教学其他图形时,因为教材没有明确指出各种图形的特征,教师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图形的理解就是无力的,在出现非本质因素干扰时,学生很容易就会被其干扰。不过教师如果能带着学生在理解特征之后进行简单的归纳,形成一定的判断标准,巩固对每种图形特征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就更为扎实了。

比如,在区分一类特殊的长方体时,由于这类长方体的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学生就很容易把这样的长方体看成正方体。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归纳:正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形状是四四方方的,而且大小相同。归纳过后,再出示特殊的长方体,那么学生就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而那样特殊的长方体以后也不会判断错了。

三、理解数量关系――“实际问题教学”收效灵活

解决实际问题虽然没有独立的单元,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教学内容。而解决实际问题难就难在实际问题灵活多变,有时候往往做过的题目换一种说法,学生就不会了。面对这样的灵活的教学内容,实际问题的教学应该侧重“理解数量关系”。不管描述多么灵活多变,只要本质的数量关系弄清楚,就不怕解决不了。

比如,在教学“一根绳子长100米,用去32米,还剩多少米?”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的教师会直接问,是求“总数”,还是“一部分”。学生答“一部分”。教师追问,要求“一部分”怎么办?学生则会说从“总长度”里面去掉“用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追问的一句“怎么办”,就可以让学生完整的道出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总长度一用去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可是往往在生活中,随着大量的这类简单的实际问题出现,教师认为这类题目很简单,就很容易简化成如下步骤:还是先问要求“总数”还是“一部分”,学生答“一部分”,教师则直接问用什么方法。这样的简化,漏掉的是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表述,实在不可取。遇到类似的实际问题,就会让学生吃大亏。如“一根绳子长100米,用去32米,再用去15米,这根绳子用去了多少米?”如果仍旧像刚才这样认为求“一部分”就用减法,那么这题学生就做错了。正确的做法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完整的数量关系,即“先用去的部分+后用去的部分=一共用去的部分”。

因此,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面对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我们要牢牢抓住“怎么办”,这个“怎么办”就是梳理数量关系的过程,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此以往,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学生就能去伪存真,道出题目的本质,从而轻松地解决实际问题了。

四、理解规律――“记忆教学”收效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