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环境建设

时间:2022-07-20 09:20:35

导语:在生态环境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环境建设

第1篇

一、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

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着力构建“信用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健全、银企关系融洽”的金融外部环境,不断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和金融服务,促进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

二、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措施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环境。要深入贯彻实施“优农、强工、兴商”的经济发展思路,科学把握地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同时,各金融机构要保持信贷投入总量合理增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保证符合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和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的资金需求,改进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服务,加大对“三农”和出口的信贷投入,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当前要重点关注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经济金融运行的持续影响,加强对经济趋势性变化的分析与研究,并通过形势分析会、货币信贷通报会、金融联席会议等各种平台,以及制订货币信贷投向指引等各种有效方式,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工作。

(二)建立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为金融发展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要建立健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构建金融稳定网络组织,统一协调全市金融稳定工作,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处置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属地负责、分级控制”的原则,建立金融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置机制,特别对可能发生的企业资金链断裂、金融挤兑等突发性事件或重大金融问题实行紧急报告制度,制定和落实应急预案,积极主动处置,确保金融安全。

(三)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要以*市征信管理委员会为组织平台,完善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实施对资信评级市场的管理,规范我市资信评级业务。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在实现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信用信息联网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工商、通讯、公用事业、税务等部门的信用信息,为银行贷款提供全面真实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要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守信用借款人”评选活动和失信借款人内部通报制度,对守信借款人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贷款利率上予以优惠,金融服务上予以优先;对失信借款人要实施金融同业联合制裁,逐步建立配套的正向激励机制和逆向惩戒机制。加大征信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以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为主题的金融科普宣传活动。坚决打击逃废金融债务、恶意套取银行贷款等行为,切实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四)优化社会服务体系,为金融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要按照“法律规范、行业自律、政府监督”的要求,规范发展会计(审计)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有效缓解其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进一步规范对企业抵(质)押资产的登记、评估,减少环节,提高效率。要制定完善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各项激励政策,积极支持和帮助金融机构清收、处置不良贷款。要改进外汇管理,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推广进出口网上核销,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立民间借贷监测制度,关注其利率水平和资金流向,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严厉打击各类金融诈骗、制贩假币、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取缔地下钱庄、地下保单、非法外汇等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构筑金融生态的安全屏障。

(五)积极支持改革创新,为金融发展提供协调和谐的内在环境。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进一步落实已承诺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地方扶持政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举办推介会、展示会、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异地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并协调解决其在*业务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保持异地信贷资金稳定增长。充分利用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创新,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完善服务手段和功能,满足社会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是促进金融、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一个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好,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本地区,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更有利于金融的稳健运行,从而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既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使区域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第2篇

加强水系生态治理、保护与修复,建成水系沟通联接、水源互为调剂、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系,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基本实现人水和谐共处。构建骨干河流、水库生态保护带,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和清洁小流域治理,地下水开采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易灾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形成骨干河道生态保护带,河流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达到85%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临沂水生态功能区划分

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为中心,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严格监管,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实际,将临沂市生态功能区作如下划分。

1)中心城市水生态功能区。包括兰山、罗庄和河东3区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开发区等2个国家级开发区。该区域经济基础较好,城市化水平高,是临沂市的经济中心,具有人口众多、交通密集、耕地面积少、建筑面积广、河流分布相对集中等特点。面临着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因此该区域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西北部低山丘陵水生态功能保护区。包括蒙阴、沂水、费县、平邑、苍山县北部和沂南县西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0%,该区域水库总数占全市的60%,森林覆盖率高,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还是临沂市的生态屏障。如果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对临沂市乃至整个鲁中南地区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合理地利用该区域的水资源优势,适度开发水生态旅游,加强科普、宣传教育,逐步建成生态旅游、避暑度假、休闲疗养、科研考察的旅游风景胜地。

3)沭东低山丘陵水生态功能区。包括莒南和临沭东部。该区域耕地面积少,山坡地开发较多,森林郁闭度低,水资源相对匮乏。该地区应加快生态恢复性建设,建设水土涵养林、经济特产林,对超过25°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

4)中南部两河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包括郯城、沂南东部、苍山南部和临沭西部。该区域为两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是临沂市的主要产粮区。鼓励该地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建立绿色农业产业体系;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根本,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以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为核心,建立绿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以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为重点,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绿色化、有机化为目标,建立产地水生态安全体系;因地制宜,创新生态农业模式。

3水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生态功能保护区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提供淡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按照“上游源头水土保持,中游库坝调蓄,下游生态湿地”的总体思路进行治理。

3.1上游源头水土保持

在上游源头地区进行水土保持治理,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0km2,完成列入全省水系生态规划的12个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动植物生长、栖息、繁衍场所;开展水源地保护工程,对包括岸堤水库、费县石岚水库、费县古城水库、平邑唐村水库、岳庄水库、莒南石泉湖水库、相邸水库和临沭凌山头水库等8处水源地工程进行保护。4.2中游库坝调蓄在中下游增加拦蓄,扩大水面面积,强化河道生态治理,实施完成蒙阴、费县和沂南3个县的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对蒙阴县梓河、沂南县东汶河等15条河道的生态治理。将沂河、沭河等天然水系、分沂入沭水道、新沭河、邳苍分洪道等人工水系,岸堤水库、陡山水库等大中型水库,沂沭河梯级开发等水利工程的主要组分连通,通过强化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系统整治与建设,实现河库渠相济、截蓄治保并举,初步建成涵盖城区、洪水走廊、湿地、水源地、水土保持区的临沂市水系生态网络。

3.3下游生态湿地

经过工程和生物净化措施,城市排水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满足了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要求。将这些可利用的再生水配置到所需要的区域,是做好水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在强化企业再生水回用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等微循环、小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区间调配利用,构建起区域性的水循环利用的网络。在武河湿地出口,打通了与沂河相连的明渠,并在渠首建成控制工程,使经武河湿地提升为III类标准的水汇入沂河,通过马头拦河闸进入马头灌区,为1.96万hm2农田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在市区西部,临沂市依托南水北调邳苍分洪道截污导流工程,利用新建和维修截蓄导用工程,每年拦蓄利用兰山、罗庄、苍山3县区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中水3534万m3,为沿线3.42万hm2的农田灌溉提供了补充水源。罗庄区双月湖湿地公园,每天有2万m3再生水进入湿地,保证了湿地的生态环境用水。

4结语

第3篇

1公路环境保护

1.1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2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4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1.5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5.1.1生态环保

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1.5.1.2噪声防治

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1.5.1.3大气污染防护

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1.5.1.4水污染防治

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

公路建设设环保工作重点内容:

设计阶段:环保总体方案应在针对性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路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特点,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并重视以下方面:

周边山区公路越岭方案应充分比较隧道与展线方案对环保的优劣。深挖高填和地质不良路段防护工程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

自然保护区、风景点、区应特别注重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地带的环保措施。

设计说明应对环境保护工程作尽量详细的说明,标明敏感点。

综合考虑沿途公众对拟建公路了解程度,交通现状满意程度,对搬迁、移民的态度,对当地民俗的不利影响,对公路走向,对出行、交往的要求,对当地养、植业的影响等方面意见和建议。

施工阶段。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

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工程招标。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制订环保工作条款,结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环保工程项目、地点、内容、标准等实际,对不同标段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责任条款。

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工艺设计应包含环保工作和质量控制标准。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设置环保工作专(兼)职人员,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临时用地防护区防水土流失,水环境、防扬尘土污染动态检查监控,特别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

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制定图表,随时作好记录与签认,并与主体工程等同,由监理检验签证、计量支付。

第4篇

浙江省一直以来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件大事。浙江省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矿产品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有矿山上万座。近几年来,为推进生态省建设,大力实施了关矿压产工作,现有矿山近2000座。近十年来,浙江省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破坏、谁治理,谁得益、谁治理”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矿山治理备用金制度,建立健全了矿山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制度,先后开展了“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和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矿山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一、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早在1999年,在《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出台时,就将建立“浙江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2001年12月下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收取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发〔2001〕81号),对备用金的收取标准作了明确规定。2009年5月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为契机,要求具备二年以上采矿权期限的矿山编制《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治理方案》中确定的治理经费作为备用金收取的依据,使备用金收取标准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二、全面收取备用金。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与采矿权新设、延续、变更登记相挂钩,凡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不符合要求的,采矿权新设、延续、变更登记一律暂停。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应缴矿山数1910个,已缴矿山数1910个,收取面达到100%(不含地热、水、气类采矿权),从2001年12月到2011年11月,十年间,全省历年累计应缴备用金11.2亿元,已累计收取备用金10.5亿元,已累计返还0.9亿元。到2011年已治理矿山累计达427家,累计治理面积669万平方米,其中采矿权人投入治理资金9597万元。确保持证矿山不添治理新帐提供了保证。

三、走出了独具特色的道路。

一是规划先行。2002年编制了《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提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是:城镇规划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主要交通干线可视范围等区域。并要求市、县、区的《规划》在2004年编制完成。

二是落实治理责任。将各地区《规划》中需要人工治理的废弃纳入政府生态省年度考核目标和各级国土资源局的工作目标责任中。到2011年考核达标率为91%。

三是精心设计载体。浙江省已经废弃的矿山有近万家,亟待治理的有1615个。从2004年起浙江省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废弃矿山按年度制度治理计划,开展了“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除百矿示范外,还积极推进1000座废弃矿山治理。到2008年全省累计批准“百矿示范”项目183个,“千矿整治”1220个,投入治理资金5.7亿元,治理面积2230万元。“百矿示范、千矿整治”让浙江省还清了“历史老帐”。

四是因地制宜。坚持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宜建则建”原则,探索了多种治理的形式:

1、土地复垦。对废弃矿山按标准进行治理,平整出农用地,农用地的60%可作为建设用地指标。如湖州市长兴县从2006年开始的五年时间里,对全县50家废弃矿山进行了复垦,复垦面积达1334亩,获取建设用地指标789亩,这些指标占了长兴县同期用地指标总数的的三分之一,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景观再造。采取“同步设计、造绿添景、互为结合”的方法,废弃矿山打造成旅游景点。长兴县槐坎乡的劳武石矿是个废弃矿山,位于长兴金钉子剖面的旁边。长兴县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将劳武废弃矿山改造成金钉子保护区形象门口的瀑布山体。

3、土地利用。对一些占地多又较为平整的废弃矿山,平整出来成为工业用地。既改善了周围环境,又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如长兴县煤山镇的花石山废弃矿山经过平整,整理出174亩土地,引进了一个投资2亿元的发电厂,目前这个电厂年发电能力为3亿度电。

4、生态复绿。主要对矿区进行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使其恢复成周围协调。这类治理方式多集中于交通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浙江已治理废弃矿山坡面17500亩,如湖州市道路场湾矿区治理工程完成边坡绿化98亩,使光秃秃的宕面披上了绿色。

五、大力推行绿色矿山创建。浙江省从2006年开始试行绿色矿山创建,到2011年已创建绿色矿山200多家。有效改善了矿山的矿容矿貌,成为矿山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载体。2011年制定文件将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纳入新批矿山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的矿山生态环境建设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实践成果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不少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目前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是边生产边治理没有落实到位。在备用金的收取中做到了“不欠新帐、还清老帐”,但是在矿山企业生产过程中未能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落实到位。很少有企业真正做到了边开采边治理。

二是备用金收取的多返还的少。由于矿山企业没有做到边生产边治理,矿山关闭时基本没有治理。这种情况十分突出和普遍。关闭后的矿山由于采矿权到期,按法律法规应属无权治理。由于台阶、边坡离方案设定的差距很大,都只能搁置一边,成为新的废弃矿山。

三是《方案》闭坑设定与现实用途冲突。《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往往是在矿权设置时编制的,采权期一般三、五年,有些更长十年、二十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矿山闭坑时的用途乡镇往往会另有打算。业主希望按《方案》治理。而当地政府则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则会另有打算。这些问题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提及,也是我们面对目前的关闭矿山治理无法破解的难题。

(三)矿山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制定适合浙江省的治理政策

浙江省矿山的特点是占地面积都不大,与西北部的大型矿山不可同日而语。大型矿山采矿期限长达二三十年,一个矿区开采完毕后进行治理,再去开采另一个矿区。而浙江省的矿山往往在开采过程中无法治理,只有到采矿期满后停止开采。而在采矿证到期前,矿山业主在利益驱动下,为追求经济效益,多开多采,不考虑治理。为此,是否可以制定政策,在采矿证到期前一年,台阶必须做到按规定设置,这为以后治理打下基础。而将治理期限适当延长一年。这样能推动关闭矿山的治理,加快备用金返还。

(二)加强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监管

只有加强生产过程中和监管,加强对矿山业主的宣传,加强如何实施两《方案》的业务培训,运用储量实测手段,加强平时对台阶、坡角等的监督,为将来矿山业主进行治理打下良好基础。2012年长兴县打算采取了聘请资质单位担任监理,按《浙江省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监督情况表》的内容进行监管每月通报一次,并对矿山企业实行红、黄、蓝的等级考核,作为年检的重要资料。

第5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问题

因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要采取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山区面积广阔,治理生态环境较为困难。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水土资源开采过度。再加上我国生产方式落后,资源频繁开垦,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要建立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良性循环中。水土保持的核心内容是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和保护好水土资源。

1.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区别

水土保持重点是对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治理,包括治理、预防保护、成果管护三方面。没有形成水土流失的地区,以合理利用植物、水土资源来预防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是对早已退化和遭受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趋向于平衡。

水土保持对象是水土资源,范围是土地生态系统,应用较为具体,涵盖范围小。生态环境建设的对象是自然资源,范围包括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的措施有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和封育治理措施,生态环境假设除了水土保持还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生态移民措施。并且,水土保持工作归属于水保部门,但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多个部门参与,比如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旅游、环保、水利等。每一个部门都有侧重点和成效。而由于多个部门分割管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重复建设。

2.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

2.1水土保持的措施不够

我国山区地带因为认知、技术、管理、投入方面有许多限制,水土保持措施不够完善。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治理规模不集中、治理的标准较低。水土保持工作是综合性的措施,若要治理水土流失,应结合各项措施,发挥其整体功能,提高综合保护水平。但我国水土治理的配套措施不健全、不完善。一些地区的人们依旧为了发展经济破坏水土资源。

2.2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速度慢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化的获取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对水土保持进行产业化发展,是遵循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但我国多数地区并没有做好水土保持产业化。水土流失严重的多在西部地区,因为经济水平低,调整产业结构不严密,未利用好资源优势,开发出特色经济产品。我国水土保持依旧还是重视治理,而忽略产业化发展。

2.3管理维护工作不到位

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多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监督队伍建设较为健全。但管理和维护队伍却没有落实。有人治理,但是没有人管护。未协调好权力、责任、利益三方面。一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早已建设完备,却被人为的破坏掉。一些成型的工程,因为后续管护资金不到位,未能真实落实管护工作,对工程建设成效有所影响。

2.4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

因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由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也要做出及时调整。传统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并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求。推广应用科学技术,也出现了日益突出性的问题。目前,仍没有开发新项目,并对外分享新技术。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无法转为生产力,也不能支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

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健全水土保持监测机制

监测水土保持情况,要先证实水土流失情况,这是规划统筹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如果要有效的检测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应开展动态化的水土流失监测,及时了解水土流失现状,构建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并积极规划监测网络。完善好监测网点,以此提供可靠安全的监测信息数据。

3.2研究开发新型经济作物

我国多数地区的水土流失,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需要伐木垦荒满足生活需求。因此,要研究出一种利于水土保持的经济作物。经济作物要能满足当地的自然经济状况,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山区地带引进优质林木,做好水土保持。科研部门以组织培养的方式不断推广繁殖和应用。

3.3有机的结合治理和管护工作

如果没有管护执法队伍,即便完成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也会在某一时间内遭到他人的破坏。管护执法队伍成员负责监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工作。同时,在管护水土保持时,要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治理水土流失,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的硬性指标,也是根本保障。加大水土保持资金投入,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集团经济投资格局和国家财政支持,优化农村投资结构。二是将离农村较近的城市资金投向农村,构建全名参与投资格局,或者发展股份制,拓宽投资渠道。把农民手中的剩余资金变为投资资本。三是以政府方面做好宏观调控,以财政、税收、信贷的方式引导农村资金投向情况,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资源和环境。

3.4推广使用科学技术

以现有研究成果,比如垄作区田、道犁耕法,不断加以研究和改进,使操作方法变为更为简便。并尽快应用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已引进和繁育成功的水土保持植物,比如黄花菜、芦笋、沙棘和桑树,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尽量不要种植一些需要大量水源和肥料的作物。科研部门要不断开发新型技术,实现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生产,促进产业化经营。以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让经济迅猛的发展。

结束语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要采取科学的治理和防护措施进行控制,这就是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均是人类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手段,彼此相辅相成。为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国家需制定相关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的条文,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保持,要掌握科学的经验与知识,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良,李江,王传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

第6篇

一、总体思路

从年起,争取用3年时间,通过大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使我市成为“政策环境更加规范、信用环境更加良好、法制环境更加完善、金融环境更加稳定、服务环境更加和谐”的金融生态市,100%的乡(镇、办)达到信用乡镇标准、30%的社区达到信用社区标准,保持我市省最佳金融信用市的“金字招牌”。

二、主要内容

主要是开展四大信用工程建设。即:

㈢社区信用工程。深入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使信用社区比例达到20%以上,生源地助学贷款余额增长率达到20%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含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余额增长率达到20%以上。责任单位:赞阳办事处、光化办事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村合作银行。

三、组织领导

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由市金融信用环境整治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民银行,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协调督办。各乡(镇、办)金融信用环境整治专项治理工作领导机构负责辖区内信用乡镇(诚信乡镇)、信用村(诚信村)、信用社区(诚信社区)、信用户(诚信户)的评定推荐和公民诚信教育工作,协助金融机构清收贷款、化解债务。各村(居)委会要抓紧成立居民贷款管理工作小组,配合金融机构开展所在地信用户(诚信户)评定推荐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是明确职责。要认真落实“政府主导、人行和银监助推、金融机构主体参与、部门配合、市乡联动”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全局观念和发展意识,积极参与,找准定位,各司其责,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推动部门,要发挥好主导参谋作用。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尽快制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年度计划和考核实施细则,健全考核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评价奖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第7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累积性环境健康事件频发期,而一些环境治理方面的法规又相对滞后,可持续发展理念尚未形成,面临着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环境治理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深化环保领域改革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一、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和增强。很多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环保部门工作职责,与己无关;有些民众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工作相提并论,认为生态环境就是治理“脏、乱、差”,搞绿化,多植树、栽花、种草;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蓬莱已经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省级生态市称号,没有必要再把过多精力和资金放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方面,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还有的部门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混淆不清,工作中出现重治理修复、轻预防保护的局面。这些错误的认识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对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在生态文化塑造方面,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对生态文化内涵的解读和诠释不够充分,需要建立具体化、形象化的平台和载体。对生态文化的宣传、策划和推介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广大群众长期接受不到生态文化思想观念的宣传教育,对生态文化概念比较模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主体分散在水利、海洋、林业、农业、矿产资源等10余个资源开发部门,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打造。目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力量较为薄弱,相关制度保障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还不够完善。缺少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的生态环境督查职能机构,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其执法能力大受影响,管理不到位问题大量存在。环保部门自身力量也不足,基层环保网络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再加上执法人员的权限不明确,处罚力度不够,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还比较低下,滥用农药、化肥现象仍然存在,农村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在资源保护方面,非法盗采河砂、海砂、矿山、森林资源等现象仍然存在,达不到在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利用的要求。

二、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几点思考

(一)统筹规划,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与蓬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并将规划目标措施任务纳入蓬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各镇区街道及企业的发展规划,保证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并在相关部门工作决策中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草原建设等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应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二)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打造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一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障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到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和渔业、矿产、生物物种、旅游等多个领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政府承担着重要责任。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完善党委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民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环保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农业、林业、水务、国土资源、住建和海洋渔业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二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激励机制。打破唯GDP论的政绩考核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民生目标纳入各级各部门综合目标考评,明确职能部门、资源开发单位及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和评优创先环保“一票否决”制,定期督导和考核。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激励各级各部门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时处理。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平台,深入体会主流民意,公开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大力宣传和报道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对违反生态环境保护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

(三)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客观上讲,广大干部、群众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已形成了共识,但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上,还明显地存在着自觉性差、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有些工作跟不上、力度不足、效果不好、成效不明显。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组织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把生态环境保护渗透到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各个方面。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分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举报和听证制度,充分鼓励调动社会公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构建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公厕粪便集中沼气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加大对镇级截污管网建设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力度,尽早完成各镇(街道)截污管网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注重对村镇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切实做到在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利用。不断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镇级环保机构,设立村级环保监督员,建立环保志愿者队伍,让他们成为农村环境监管的“耳目”和“哨兵”,真正使环境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第8篇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作用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进行森林培育可以有效的恢复生态环境、改善自然条件,通过森林所具备的功能来平衡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其所产生的影响无法立刻消除,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要根据其发展现状及实际需要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及恢复,通过森林培育来恢复其所具备的生态功能,以此来促使生态系统可以得到有效恢复,进而满足现代社会在持续发展中对自然生态的需要。

1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人类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作用,但是在社会及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难以避免,但是在实际中,自然环境破坏所产生的负面因素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影响,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地质灾害频发等都是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所带来的影响,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其主要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土流失。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呈多样化,流失面积也较大,且水土流失在不同的地质区域都有分布。我国已针对水土流失现象展开了全面的预防和治理,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着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的现象。

1.2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经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到262.2万hm2。占据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7.3%。土地荒漠化是继水土流失后出现的又一土地恶化类型,土地荒漠化的出现会导致大面积土地的衰退。土地荒漠化的持续不断发展,就会形成沙尘暴。当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是致使沙尘暴发生频率不断增多,强度不断增大的直接原因。

1.3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是环境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如今我国的森林资源与发展需求极不对称。主要由于我国的森林面积小,森林资源的严重匮乏致使森林分布不均匀,总体呈东多稀少、北多南少的大致特征。除此之外,我国近些年对森林资源的大量采伐,却对树种培育和植树造林等积极措施实施较为被动,因此致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另外,人们为了搞建设、促发展,对森林、草地等植被用地大量掠夺,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致使多种物种都濒临灭绝。

1.4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大,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入不敷出。水资源的急剧消耗造成许多河川径流量严重衰减,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断流使得河道内水资源大为减少,直接影响到沿岸以河水为主要水源的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供应,而且直接影响到沿河以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绿洲生态系统,还会影响到航运业务、能力急剧下降和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2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据测定,1cm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94%;1万hm2林地可蓄水300万m3。森林可以使集水区的径流较缓地进入溪流,在暴雨情况下延缓洪峰,减小洪水量;在枯水季节,又可使河流有一定的流量,对流域水量的平衡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中国把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作为一项整治国土的重大战略措施。

2.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森林在实际中具有极好的防风固沙的效果,风沙在经过森林时因树叶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速,沙粒经由树叶的阻隔可以避免其随风侵蚀土壤,并且森林还可以使风调转风向。一条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迎风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面可达林带高度的25倍。在防风范围内,风速减低20%~50%。如果林带和林网配置合理,就可以把灾害性风变为无害的小风、微风。乔、灌木根系可以稳固土壤的颗粒,或者把被固定的沙土经过生物作用改良成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2.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在森林覆盖的区域,其区域内通常会形成较为良好小气候,根据调查发现,一般在有森林的区域,其周边气候相对稳定,尤其是在冬季及夏季的时候,在低温及高温的控制上森林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在有大片森林覆盖的区域,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及蒸腾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空气质量,并增加空气湿度。因此防护林网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播种、生长和越冬。森林对减轻水旱灾害的综合作用是明显的,能减轻干旱风、霜冻等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2.4吸收、固定CO2,缓解全球“温室效应”。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达5600~8300亿t,其中90%的碳自然存贮于森林之中。每生长出1m3的木材,大致可吸收、固定350kg的二氧化碳。森林既能固定二氧化碳,但森林破坏后又能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当前,由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在千方百计保护森林,减少砍伐森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碳库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以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2.5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据统计,中国的物种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5%。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中国大部分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约2000万hm2的天然林和约1200万hm2的各种典型湿地,它们分别占全国森林和天然湿地总面积的14.6%和50%。

3结论

森林培育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措施,其在实际中对生态系统起到了维护及恢复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建设来说,森林培育可以有效的恢复生态功能。因此在实际中相关单位必须要对森林培育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重视起来,加强研究与探索,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支持以及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努力振兴中国的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经济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孔繁辉.试论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J].科学与财富,2016(4):201.

[2]吕陆海.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探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11):76-77.

第9篇

【关键词】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生态港口;建设研究

随着我国规划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后,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开始成为一个热点。然而,港口建设难免要对海南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之目前我国在港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多,使得海南省港口建设伴随而来的海域生态环境问题越显突出。

一、海南省海域生态开发与保护现状

(一)港口资源开发现状。海南港口众多,全省沿海港口泊位已超14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3个。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启动,海南省的海口和洋浦两大港口在2014年初签署了港口资源整合协议。预计到2020年,海南将完善以洋浦港、海口港为双核的枢纽港,以八所、三亚、清澜港为重要港口的布局,港口服务能力将辐射东南亚。港口众多当然是优势,是发展海上物流的基础强项;但在全省经济尚不发达、货源紧张情况下,众多的港口集中分布在一个3.54万平方公里的海岛上,若协调不当反而可能带来一定负面效果。由此看来,在加强海洋海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港口建设是当下的重点,应谨遵海洋法规定要求,加大对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的力度,完善对环境风险的应急机制,加强对当地大气、固体等带来的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二)渔业资源开发现状。海南省浅海区渔业资源丰富,且鱼类生物种类繁多,为当地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优势。从海南浅海区渔业分布和数量资源变化的数据来看,当地在2010年到2014年间捕鱼种类就多达数十种,其中冷温种3种,占据所有捕量的8.3%,温暖种15种,占所有捕量的38.9%,温水种19种,占所有捕量的52.8%。除此之外,在一些蚌、螺类生物种,捕量同样非常客观。但是,这些渔业资源在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尤其近几年,由于当地加大了对鱼类的捕捞力度,导致鱼量逐年下降。根据笔者对相关数据的调查发现:2014年间,海南当地的经济鱼类减少了5种,在整体产量数值方面比往年下降了2.3%。针对这一情况,海南当地监督管理部门已然采取了一些监管措施,并发挥了一定成效;但是整体来看,依然需要在制度和法规方面采取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确保其有效可行。

二、海南省海域生态保护为依托的港口建设的措施

(一)制度措施

(1)围绕海洋法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促进生态港口建设效率和水平的基础前提。海南港口建设的目的在于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所以在构建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海域港口的同时,更应让港口的发展和海域生态环境相协调,并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目前,海南当地政府遵从国家《海洋法》的相关规定制订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如:①将资源、环境、生态效益纳入到生态港口建设评价体系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②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大力发展考核制度,实施奖惩机制,这对生态港口建设及管理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③加大对企业投资的生态港口建设项目申请报告的管理力度,并备份文件,分别实施核准制和备案制等;④生态港的建设应该遵循不浪费、不污染、不乱建的原则,并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地服从管理制度的要求,认真记录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次突发事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方案;⑤对生态港建设过程中伴随的一些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做出详细的分类,并围绕技术措施进行详细的记录工作,提高生态港口建设的效率,并降低海域环境污染的指数。这些制度条例贯穿了生态、经济和法规等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和完善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在围绕《海洋法》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加强整体管理人员的能力、素养,只有在基层方面做足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实管理制度。(2)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力度。政府加大管理力度,这是保证生态港口建设符合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重要前提,是践行国家《海洋法》,提高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质量与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和环境共同进步的重点手段。在具体的实践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对基层管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学习,加深他们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重视,提高基层人员的基础监督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素质,由此让基层人员可以更好地辅助领导实施管理工作,让监督管理自上而下地全面贯彻下来;其次,对外界实施政策、制度的约束手段,比如在港口、码头的告示栏上进行明文规定,或者是利用法律教育的形式将海域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到群众中,让当地的民众充分意识到海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目前,在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力度方面,除了出台一系列的管理政策之外,海南省当地还建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在明确其职权的基础上还实施了一系列激励基层人员工作效率的方案策略,其中便包括了奖惩机制,这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其客观、正确、认真地看待自己的岗位,而且还能为当地的政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监督管理人员。(3)完善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海南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遵循《海洋法》要求,提高法规政策的有效性,保障其功能性,这是建设生态港口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内容。《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中明确指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合理确定用于渔业养殖的海域,控制养殖规模,科学确定养殖密度,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在该制度的管理和监督下,任何一家渔业养殖企业在规模和密度上都会有所控制,这样既能保障海域生态的平衡发展,还能为其它企业、个人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在此基础上,政府进一步增强监督管理力度,则可以让个别心存侥幸的企业和个人收起自己的私欲,为创造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打造高效率、高环保、高发展的港口提供助力。日前,海南港口建设全面提速,为构建“四方五港”的格局而加大建设力度。在方案实施期间,海南省港务公安局召开了干部大会,会议的主题是“保障港口生产建设”,会议期间就完善法规政策,落实统一思想等问题展开了明确的解读,并提出要抓好当前工作,致力维护政治生态环境,从政治的角度去提高生态港口建设的效率和科学性。2012年,海南当地政府还出台了《海南省港口条例》,以此完善对港口建设管理的方案规划。条例中指出:省港航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港口岸线资源的统一规划,坚持深水深用和集约使用的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岸线资源。该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海南省水域生态资源鱼类和非物资源的保护力度,而其集约使用的原则还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让港口建设即符合客观要求,也具有层次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二)技术措施

(1)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开展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工作,这是基于海域生态保护为依托的港口建设所要关注的基础前提,也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境污染事故检测和装备建设在生态港口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海南各个生态港口的建设和运行都是围绕检测来进行的,而检测中心则成为了处理事故的核心区域。海南省相关部门在事故的处理中,首先建立了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以此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从而全面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此外,海南当地政府还出台了应急检测装备体系建设政策,并将该方案下达到了相关企业。通过应急检测装备体系,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各项监测工作。同时,这个体系中还包含了现代通讯信息系统和现代交通与安全系统等体系的建设,并且这些系统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特点,互相扶助,有效地实现了技术方面的一体化目标,进一步增强了风险监测方面的实效性。(2)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针对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的现状和制定的发展目标来看,当地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近日,海南当地培养了清污公司队伍,这让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的建设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在应急事故处理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港口建设方面所采用的手段,比如:清污公司通过与油码头业主和船舶公司方面签订清污合同,让事故发生的同时双方都可以获得权利与义务。在这个基础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监督清污公司的工作质量,并制订定期考核策略,对清污公司的质量和能力展开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当污染事故中的肇事者走失,或者是事故的程度超出了清污公司的承受范围,这时可以由相关部门全权负责处理,组织并开展清污活动。(3)加强大气、固体、水污染的治理措施。海南省在生态港口建设的技术措施方面对各种污染制订了有效的整治方案。首先,当地管理部门重点加强了散货物流中心的建设,并提高对散货密闭运输系统的建设力度,在防风网的建设方面也趋向定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大气和固体污染的持续扩散;其次,在水污染的治理方面,除了提高污水调控和清污工作的质量,实现二者的集合作业之外,管理部门还强调了污水处理使用化学药剂方面的注意事项,并对污水回用和再生水的回用与排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海南省在污水处理和控制等工作上,主要体现在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和船运及港口污染这两方面。其一,要有效处理水产养殖污染,要集中科技优势在水产养殖排污监测和高产精养技术推广方面下功夫。这也是打造生态港口建设的一个重点,用以保护渔业产量的持续发展,保障生态资源的平衡。其二,在船运和港口污染处理技术方面,海南省加大了对船舶作业废水排量的控制,并下达了相关管理条例,同时也在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方面给予了进一步完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海南地区打造生态港口,这是提高当地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效率的关键前提。而在此基础上,不但需要法律法规的扶持,更需要在技术方面投入大力度。现阶段,虽然我国在该方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理论和实践技术方面依然优待持续的深入和探索。本文在论述期间,笔者着重从制度措施和技术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制度是扶持技术持续进步的前提,而技术是巩固制度的根本,二者之间缺一不可,是提高生态港口建设有效性的重中之重。因而,围绕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展开分析,对于如何运用相关法规制度和技术措施来保证经济与环境共同进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点。

作者:侯丽维 单位:海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尹丹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的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2]李宜良.基于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海域关闭立法制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1(03).

[3]季千惠.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