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1-31 15:47:08

导语:在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学时最少的维生素相关内容却是目前社区卫生院临床医师最常用的知识点(图1)。经典的三大代谢不仅常用也是临床工作者希望详细了解的知识点。社区医院最大的患者群是退休的老年患者,患者群中糖尿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所以糖代谢、脂代谢等基本原理在社区临床应用中占很大比重。其次常用的是与生理相关的水电代谢及酸碱平衡,与生理学内容有交叉与重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是医学专业工作者目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点。肿瘤的高发,肿瘤标志物检验技术在社区卫生院的普及与开展,使临床工作者迫切希望学习癌基因、抑癌基因这方面的知识,这也表明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及时编入最新的医学研究进展。

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知识点需求。

抗感染免疫是社区医生最常用到的知识点(图2)。社区医院处于传染病、地域性疾病、突发疫情的前沿阵地,对传染病和突发疫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地域性疾病进行筛检和治疗,是其重要职责之一。而比较出乎教师意外的是即使是在农村,由于目前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寄生虫学这一章节临床医生并不常用,对其要求不高。抗体与补体是临床医生最希望详细了解的知识点。临床上不少检测手段都需要用到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免疫学的应用和技术需要做些概括性的讲解,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不至于太茫然。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需求。

细胞生物学最常用的和希望了解的知识点均集中在细胞的活动上,即细胞水平的增殖、分化、衰老、坏死和凋亡。这些知识点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密切相关,也与不少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关。总体而言细胞生物学与基层的医学工作者并不是很密切。

课程整合初步大纲。

根据社区卫生院临床医师对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知识点的需求量,我们拟针对临床专业(社区医学方向)学生开设实用医学生命科学课程,涵盖以上学科部分知识点,力求达到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综合性强,实用性强的知识点。

传统的课程结构将临床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一模式系统性强,但各课程各自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由于面向农村社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根据够用、适度的原则,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设置。目前的趋势是社区医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行课程的重组,整合。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推行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其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对课时进行了调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占67学时(理论55+实验17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占66学时(理论54+实验12学时)、细胞生物学占20学时(理论14+实验6学时);遗传学内容作为选修课程。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72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81学时,细胞生物学未开课。由此,我们在社区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拟将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并适当增加遗传学的内容,形成一门贯穿一学年的153学时的实用医学生命科学。

从而有效避免各课程为了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相互重复的内容可统一在某一课程中单独讲述。除了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还要根据培养目标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删除或弱化课程中对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内容,如本次课程整合过程中,弱化生物化学相关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等电点等,加强三大代谢的讲授力度;即强调基本概念、生理意义等,而不是代谢步骤和调控。

同时增设代谢相关疾病的检测等临床实用操作实训课,强调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其次,不能一刀切地取消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课程,或者只作为选修课,而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比如在蛋白代谢章节中强化分子病。有研究表明88.1%的人认为,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值得改进,提高社区医生的疾病诊断和大病发现能力尤为重要。

第2篇

摘要:高中生物第三轮复习是高考前的冲刺阶段,如何把握有效的复习策略并应用于学生复习实践中,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为此,本文总结了考前一月如何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查缺补漏,并通过课本实验进行分类复习,最后提出几个具有重要针对性及有效性的复习环节,以保障考生沉着、信心迎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 第三轮复习 策略指导

高考第三轮复习从五月上旬到六月上旬,在这仅仅一月的时间内通读课本已无意义,教师应推陈出新,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查漏补缺,以考纲、解读样卷,把握生物命题趋势,以有效评讲提高学生第三轮复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以下是笔者在指导高中生物第三轮复习中的一些体会。

一、重温课后习题,解读典型样卷,分析命题趋势

在平时教学中,多数教师对课后习题不太重视,认为理论单一,指导性不强,往往在新章节教学后对课后习题一略而过,却未意识到教科书是最权威性的知识载体,其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课后习题篇章在教科书所占比例虽不多,但对章节具有巩固、拓展之功效。以人教版高中生物为例,在习题中判断和画概念图虽不曾在考试中出现,但此习题能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把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出新课程中的概念教学理论与基础教学理念。

第三轮复习的基石不仅在于熟练生物基本知识体系,还在于复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依据考纲,以课堂分析样卷的形式突出指导学生探究性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能力,从以往年试卷中的主干知识指导学生关注考试内容,锤炼学生获取试题信息及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可根据近三年试题,推理高考命题趋势:

1.在理念上:体现新课标生物科学素养、探究性、实践性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新课标理念在考题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发散、探究、科学实践能力。

2.在内容上:突出重点主干知识并加大对选修知识的考查。如今选修已转向为对实践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需大力指导学生不可忽视选修内容,这在近几年高考生物已明显体现。

3.在能力上:加大对学生运用表格、图像、实验等能力的考查,这都需要学生具有逻辑、发散思维,才能在高考实验设计及分析题型中获得分数。

二、注重课本实验,关注实验细节,指导实验分类复习

1.实验原理归纳:实验原理文字表述艰难,但确是实验设计的整体依据及设计思路,即通过…达到…的目的,还包括实验现象及结果原因及实验步骤根据等。教师把握实验原理归纳,可指导学生通过原理探究实验系列现象、结果等依据,在高考试题中发挥出良好效果。

2.实验方法总结:生物试验方法很多,主要由实验条件、实验结果的控制、显示方法,实验物质检测方法等,在教材辅导资料中对这类方法介绍很多,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在那种题型运用何种试验方法,避免学生因方法过多而对题型解答方法应用上不知所措。

3.实验试剂使用:课本实验中有许多试剂在不同实验中都有使用,但使用方法有差异。例如酒精: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用苏丹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Ⅲ染液浮色;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作为解离液成分,即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1];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提取色素等等。

4.关注实验细节:课本实验中还隐藏着一些细节知识点,在回归课本时应特别注意。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应先放盖玻片再滴酵母菌培养液,这与平时操作是不同的;观察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时在载玻片上滴清水,在观察DNA和D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滴的是生理盐水,而在观察线粒体时滴的是健那绿染液;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是用取样器取样而不是样方法等等。

三、总结生物学研究方法,提高第三轮复习有效性和针对性

高三复习后期,各种各样的练习是大量且频繁。如何对学生的复习进行有效指导呢?如何帮学生走出“越基础越重要的知识越易出错”的怪圈呢?这就需要教师总结生物研究方法,提高第三轮复习有效性和针对性。

1.同位素标记法

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变,根据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生物化学反应进行追踪,从而反映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规律[2]。用于生物学研究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3H―标记氨基酸;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15N―标记蛋白质、DNA;14C―标记CO2;18O―标记O2、CO2。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同位标记法主要体现在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3];验证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于水;光合作用中的卡尔文循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半保留复制等。

2.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是研究者对某一现象进行问题答案的观察、认知、推理、经验及想象创造的一种假说,以假说现象的对错演绎出真实的预期结果,在通过实验进行论证。在指导中,教师可对学生演绎某一现象,通过实验论证得出结果,并让学生学会此方法的运用,在考试中往往能找到捷径,避免走弯路。

3.类比推理法:《必修2》第28页介绍了萨顿在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将看不见的基因和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但课本也明确指出类比推理得出的的结论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4.明确重难点法:教师可根据考纲要求及往年试题趋势明确重难点,在必修及选修综合查漏补缺。考纲对每一考点均有明确要求,简单而言就是通过知识点知其义,能在简单情景中识别并运用;其次,明确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能在复杂的情景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使之能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胡艳春.浅谈高三生物第三轮复习策略[J].科教新报,2009(5):67-68.

第3篇

摘要:根据现代医学教学模式转变及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我校开设了《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通过5年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在已出版的《不孕不育与免疫》著作基础上,对各章内容以讲座的形式编制了教学大纲,同时亦统筹考虑了我校学生知识结构及培养模式而定,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索,将现代免疫等知识与传统医学融于一体,加之采用多媒体、愉悦案例或病案扩散式等教学方法,在扩充学生知识面、联系基础与临床、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为今后《不孕不育与免疫》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教学探索;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0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也出现了更高的需求,怎样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新的需求点,这就要求我们高等医学院校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等中医院校怎样才能使学生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基础医学融于一体,灵活应用,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应用综合知识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自2008年起,率先开设了《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通过5年来的教学探索发现,开设此门选修课程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人才模式规律的。同时也满足弥补了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求知欲。总之,该门选修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而且使他们知识面更加宽阔,交叉知识联系更加紧密,值得推广。本文拟就《不孕不育与免疫》的教学实践探索略谈一下笔者的体会。

一、《不孕不育与免疫》进入中医院校课堂的必要性

早在1922年,免疫性不孕尽管被Meaker首次提出,但当时很少引起临床的关注,时隔20年后,因Wilson(美国)与Rumke(荷兰)两位研究者分别在男女不育不孕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抗体(凝集素)以来,免疫性不孕不育

症的地位才成为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1-2]。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记载,但在古医籍中,散见有“不子”、“无子”、“绝产”、“断绪”、“不育”等篇章中的描述,这些可归属于广义不孕不育症的范畴。自从20世纪60年代免疫系统发现确立后,免疫学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从免疫学的角度发现有些男女不育不孕症与其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因而笔者将已编辑整理成系统的《不孕不育与免疫》著作在高等中医院校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深入应用研究,是祖国传统医学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开设《不孕不育与免疫》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开设《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第二,让学生熟知不洁的性开放是造成不孕不育的元凶,危害极大。

二、课程设置

该课程概要性介绍了免疫系统与生殖的关系;说明了免疫性不孕不育发病的原因与病原性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及其检测的手段方法;重点指出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精要之处,着力揭示名医独特的学术思想、知常达变的诊疗技巧和用药特色,旨在为医学生提供一部系统总结整理免疫性不孕不育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及医案之作,从而为医学生研究和运用带来方便。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现代免疫知识与传统医学于一体,既有基础知识介绍,又有临床实践治疗与医案总结,可谓有血有肉系统地介绍了该领域中医及中西医治疗的最新发展。该本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交叉学科点多,涵盖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在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发病、诊断、治疗、病案研究方面系统地给出了思路、方法参考,对帮助医学生系统学习这门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按照每章的特色设置教学内容;第二,是对《不孕不育与免疫》教学内容的设置。

三、《不孕不育与免疫》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效果

在选修课教学中,以多媒体讲授为主,仅多种关联学科多媒体材料、视频的收集整理及准备工作,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因为这些材料牵涉生殖生理学,免疫系统的组织胚胎学,生殖系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学,生物发育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妇科学等多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点,只有将这些知识点适当联系在一起,方成《不孕不育与免疫》这门选修课的授课PPT。PPT课件制作的完成,为这门课程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授课过程中,除多媒体讲授外,还插放了相关视频,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考试方式及教学效果反馈

该门选修课程是围绕不孕不育、免疫为主线,辅之以其他多门关联学科展开教学讲解与讨论,加之课时有限的关系,每个讲座后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教材或图书馆资料中查找答案,这便加深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熟悉程度,课程结束时,为了对教学效果有一客观的评价,我们选用半开卷形式进行考试,让每位同学在教材中或自己平时所做的作业中将考试思考题90分钟内独自完成。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试卷客观公正的予以评价,对此我们于2008、2009及2011年课程结束后,对报选该门课程的430名学生分别发放了教学问卷,所发放的问卷全部有效收回。对问卷分析后结果发现,大多低学认为该课程使他们能熟悉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67%的同学感到非常满意;32%的同学对该门课程是满意的;87%的同学认为该选修课的内容设置是适当的。总之,学生对该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及效果等方面认为是良好的,值得肯定。

五、对该门课程的完善与推广应用的展望

这门选修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将基础与临床联系结合于一体;是将中医与西医融于一体;是将传统医学在继承中得到了发展,这也是该门课程的特色与创新。况还有现成的教材,使授课的难度大为减少,加之教师在授课内容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上不断构思改进提升,所以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多,牵涉的内容与知识面广,所以在授课中只能通俗简单化的讲授,好让学生了解熟悉这一领域的概况。然而,总体来说这门课程的开设是符合了医疗卫生发展的规律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尤其是中医院校在对该课程完善后,建议能否将该课程开设为正式的必修课,可为传统医学在继承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亦为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优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考 学科思想 STSE

一、夯实双基,抓住主干,深化知识层次,建构知识体系

近年全国理综生物试卷对知识点的覆盖面不是太大,所以要增加试题的有效性,在无法提高知识点的覆盖面的条件下,尽量增大主干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覆盖面,这是新课程高考提高效率的方法,是高考生物试卷保持相对较高稳定性的要求。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获得又以知识学习为基础,能力高低取决于学生知识的丰富程度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夯实双基,抓好主干知识是很关键的。

二、关注过程与方法,提升生物学科思想与学科能力

新课程高考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是必然要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采取纸笔测试的新高考中,“探究”必然是考查的热点。新课改加大了对生物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对生物核心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三、关注STSE,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改区的高考倡导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生物教学要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从学生经历、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关注STSE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高考试题中将STSE问题与生物知识相结合,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生物,从生物走向世界”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学生用生物视野去观察世界,用生物工具去解决问题,对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准确理解《高考新方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高中新课标》《高考新方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依据,一定要准确把握、吃透精神、关注新变化、指导教学实践。需要进行必要的模块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复习体系。在整合过程中要尤其关注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关系。

五、关注新课改区高考,科学训练,抓好规范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选修课 学生学情 课程内容 学习方法 教学实践

2013年福州延安中学为响应《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倡导,在高中年段发起了选修课程的校本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号召。生物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其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上,内容的选择上是多方面的。但是要想做到生物选修课程的内容特色化,教师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1]。例如,我校高中学生的学情、课程进度、高中教师团队组成等。这一学期,笔者就生物校本选修内容与方向进行了探索,并以本文形式与大家分享。

21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且与数学、地理、政治经济等学科相互交叉、联系、渗透。生物科学内容不仅包括生物现象还包括生命活动规律,因此生物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有效连接社会生活现象与科学理论的基础性学科。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衍射到农林牧渔、自然现象、环境保护、医药健康等方面。《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课标》强调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涵盖了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应当开设一门贴近社会生活的生物学科选修课,达到进一步构建生物自然知识体系的目的。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平台,帮助学生拓宽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确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多彩幸福的生活。

一、从学生学情出发

延安中学在教学中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宗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特长,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高二学生正处在文理分科的关键阶段,许多学生对生活中的生物科学现象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平台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科学分析生活现象,拓展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我们希望能把这门选修课程建设成兴趣学习、艺术实践、快乐成长的校本课程。

我校从高一年级就开始设置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对选修课程已有初步了解。高二阶段不仅是学生选择自己学习方向的重要阶段,而且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能进行进一步挖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开设一门既立足课程标准又包含拓展课程内容的选修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且可以全面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不仅可以利用选修平台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选修课程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更是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桥梁。不仅是学生的需要,而且是时展的要求。希望可以通过我校实践,完善对生物选修课程内容的探索。

二、从课程内容拓展

现代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不仅有助于实现正规课堂中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获取知识、巩固实践技能的机会[2]。选修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是各学校研究探索的重要方面。如何把生物选修课程开设成一门内容科学精彩,又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优质课程呢?我们不仅要立足本地特色,还要与时俱进,更要合理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系统性地把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划分,让学生逐步逐层地学习。“科学来源于生活,兴趣开始于生活”,构建生物校本选修课程就是希望通过开设生物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科学亮点,发现更多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点,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感悟生活中科学的魅力,进而获得学习的强大驱动力。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可以让学习变得快乐,变压力为动力,这是开设选修课程的宗旨之一。

本校生物选修课程立足家乡特色,并且与多门学科交叉渗透。如福州的茉莉花茶这一章节,是花与茶的美妙融合。教材内容不仅包含花的结构和功能,而且蕴含花的文化历史,涉及花的价值利用与发展,等等,一朵花就包含了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元化学科的内容。当然功夫茶艺的学习与实践,更是理论与实践艺术相融合,让学生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体现出知识的魅力。又如“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这一单元,关注生活中的科学,从生活现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关注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方法。选修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涉及众多课外延伸的特色课题,而且对课堂书本中的相关科学史内容也有进一步补充。如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的介绍,这有助于学生对孟德尔两个基本定律的理解与掌握。

三、从学习方法提升

选修课程立足学生,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生物知识。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边缘学科,能够与多门学科交叉渗透[3-4]。如校本教材中涉及的“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一章节中,将生物教材中遗传基础与遗传规律的计算部分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此章节总结了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几大方面,让学生可以更系统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中的遗传计算问题。生物高考中对于数形组合的考查也是重点,所以“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一章节中对数理图形的系统性总结,意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确定答题方向,事半功倍。

高考命题与时俱进,所以关注生活现象,以及生活中现象的科学解释对于学生在理解题意与解题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例如,“生活中的转基因食品”这一章节与生物选修三中的“基因工程专题”有一定的联系。通过“生活中的转基因食品”这一章节的学习,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的过程与应用。

四、从实践运用培养

选修课程中实践操作课程的设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福建是有名的茶乡,“功夫茶艺的学习与实践”这一章节的设置,希望学生不仅可以燃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可以把这种热情投入到功夫茶艺的学习中。希望通过功夫茶艺的学习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五、从教学实践中展望

延安中学校本选修课程的探索,是我校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校生物选修课程的创编,注重以学生能实际感觉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从生活中实现学习的目标,从生活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在生活中运用学习的成果,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希望通过我校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完善选修课程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我们从学生出发,立足本校资源,充分发挥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校本选修课程。我们相信随着我校选修课程的开展,生物选修课程将进一步完善,进而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杨玉萍.尝试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7,3:20-21.

[2]曹东林.高中生物环境教育选修课的设计与探索[J].中学生物教学,2009,10:13-14.

第6篇

关键词:专题教学;生物教学;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9

引言

专题教学一般在第二轮复习中使用,此时,学生已经有了第一轮复习的知识基础,但是纷乱复杂的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专题复习就是要帮学生将这些知识理顺,让他们能够做到灵活应用。

一、高三生物专题教学设计的原则

专题教学是为高考服务的,因此,专题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紧扣教材大纲,以教学目标为主体,优化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系统性、新颖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复习课也是如此,老师要将专题学习当做一个主体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认知的过程。在设计专题时,要保证设计的整体性,要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同时要保证专题的系统性,将那些零星的、跳跃性出现的知识点进行理顺,对这些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专题的设计要重点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班内学生平时错误疑惑比较多的地方。最后,专题的设计还要具有新颖性、提高性。同样是知识点的复习,如果没有提高性与第一轮复习就无异了。考前复习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老师要尽量保持专题教学的新颖性,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充满激情与兴趣,体现专题复习对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性。

二、专题分类的设计

根据第一部分所述的规则,笔者认为,高三生物复习应分为以下几类专题。首先是常规专题,可以将书本前后出现的一些相同、有联系的知识点整合形成一个专题,例如《遗传与进化》一册中,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等章节中都涉及染色体相关的知识,就可以将此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分清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等不同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以及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是否存在,数量如何变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又如,把认图类学生认知方法基本相同的归类为一个专题。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及各个不同时期图像的判断,和卵细胞过程及各个不同时期图像的判断,看遗传图去判断基因分离、基因自由组合等。让学生举一反三,很好领悟掌握知识。第二是知识型专题,这一类专题将高中生物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知识作一个归类总结,如生物学中涉及到的图标、生物学计算等。在专题中把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既要帮助学生理解好概念,又要通过例题帮助学生借助计算:DNA(双链)含有六个碱基,转录成mRNA含有三个碱基,为一个密码子,翻译决定一个氨基酸;关系为6:3:1。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一样要设计好例题,既要把植物在不同条件,白天、黑夜中是否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正确理解,又要通过CO2、O2`量的变化计算,进一步理解掌握什么是总光合作用,什么是净光合作用以及植物处于什么生长状况。第三为难点突破型专题,主要是平时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难以掌握的技能,形成专题,集中讲解消化,帮助学生吸收。难点突破型专题适合放在专题教学的最后进行,让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有个质的突破。例如,在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与选修内容的基因工程的“基因重组”。第四是实验专题,作为理科,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提升反映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综合性专题,综合性专题要根据《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要求进行设计,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重新组织,笔者认为可分如下小专题1、实验选取材料。如物质鉴定的颜色反应。2、实验操作流程。3、实验结果或结论的分析。4、实验过程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通过专题的学习能够对知识灵活应用。

三、专题复习的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专题复习,笔者认为教学流程应设计为以下步骤,复习计划设计――复习内容设计――《考试说明分析》――复习目标设计――复习过程设计――评价设计。专题复习说白了就是根据一条条线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总结提炼,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专题教学的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内,老师必须要分清复习的轻重,制定出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全面、细致地分析所要复习的内容,认真分析教材上所涉及到知识点,考试说明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的考察重点,形成一个完整的复习知识体系。将复习的内容体系告诉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构建自己的复习体系。根据所要复习的内容以及《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这两份指南,制定复习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能够读懂题目中所包含的生物学信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题中、实践中,最后能够独立完成生物学实验,能够独立对实验的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做好前期的准备,接来下就是复习过程的设计,复习的过程要始终重视课本,围绕《考试说明》,明确考点,把握好复习的方向,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技能的教学,将教学与时事生活相联系,尤其是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呈现一定的教学情景,通过一些图片、案例、生活常识等将学生带入生物课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再将学习资源呈现给他们,针对每一个专题展开具体的学习研究。最后要对每一个专题教学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学习成果等,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也要让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实现专题教学的优化发展。

专题教学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契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也使得生物教学更加系统化、目标化,使零散分布的教学内容得以整合,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在专题学习中,不仅对基础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也理清了知识点之间的区别联系,能够做到灵活应用。但是在专题学习的设计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注意,实验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还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也要加强对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沙治勤.新课程理念下高三生物专题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反思[硕士毕业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05)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 生物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新课标下,真正减轻学生负担,让每个学生都能高高兴兴地自觉学习,做着自己喜欢的听、说、读、写练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将教学内容加以整合,注重教学的实际性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制约教学的现象,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标准教学,所涉及的实践内容比较匮乏等。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生动性,不能体现出生物学教学作为与自然有广泛联系的学科的特征。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整合是生物学教学中关键的环节,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准备,积极搜集与课堂相关的知识点和常识等内容,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可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融会贯通,无形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成绩快速突破。

首先是熟记:高中生物学科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定义等基础知识,通常会被很多学生忽略。他们片面的认为文科知识的学习主要在于理解,而不应该死记硬背。其实对于这些基础知识首先是需要准确的、牢牢的记住,再去深刻的理解,避免解题时出现理解性的低级错误。

生物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像语文中的名言、数学中的基本公式、英语中的单词一样,需要牢记。这是学好生物的首要条件,更是基本要求,它关系到以下几方面的学习。

其次是积累:知识在于积累。通过对课本、课外习题及其它辅导资料上知识点的搜索,进而及时归纳、总结、积累。通过反复的积累、运用,更好的拓宽知识面,从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最终掌握各种问题的最佳解决思路。如:关于高中生物(选修)中关于生物工程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操作方法 (技术)为主线,围绕技术让学生分析思考其原理(科学),探讨其应用(社会),这样不仅能很好地体现当前教学改革中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注,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相关内容的方法与途径,还能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对于培养应试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最后是运用:学生熟练掌握对知识点的记忆及积累,再到进一步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时就不会理不出头绪。根据题目给出条件,建立政治情景,逐步解析涉及到的点、面,然后提炼所需知识并汇总解决。

三、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

1.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增加传统课堂讲述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大课外活动的开展力度。引导同学们去收集资料,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课本上的探究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实验一下,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加对学习的好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为老师教学提供了高效的教学设备,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生物老师把课堂上不能表述的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巧妙设计重点分析政治原理,增强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如:例如,对于一些生理过程的教学,如果我们一开始便出示动画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和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我们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那么学生的实验就成了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却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相对于得到的,学生失去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素养构成的训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实现生物教学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生物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生物教学实践与研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与创新,认真研究教材,巧妙设计教案,优化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丹颖.诗词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拾贝.08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

第8篇

【关键词】生物图表题;解析;复习教学策略

一、生物图表题的概念、高考中的类型

生物图表题,是指凡是含有图形或表格的生物试题。

生物图表题按概念分,可划分图像题和图解题,前者是指含有生物图像的试题,是涉及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图,如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等;而后者是指含有图解的生物试题,它往往是表示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某一些生物学现象、过程或规律的图表,其形式包括数据表格、直方图、二维坐标图等主要有生理功能图解、遗传图解、进化图解、曲线图解和综合图解等。

二、解析生物图表题的教学应对策略

1.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

生物图表题解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应对策略是: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心理素质;二是重视和强化双基教学,夯实基础;三是加强针对教学,拓展图表知识;四是强化训练,熟悉典型题型;五是强化典例分析和错题分析,以错题促能力提高。

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很多同学一看到生物图表题,心理就非常紧张,心理发毛而无从下手,甚至有些不知所措。针对学生这种解题的心理障碍和解题信心严重不足的特殊心理,教师应对这些同学在平时要加强图表题训练,以题来促使学生掌握图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信心,从而通过大量的解题训练使自己明白――其实图表题并不怎么可怕。

⑵加强双基学习,建立合理知识结构,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教学知识最重要的核心,纵然图表题材料千变万化,但知识点还在书上。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书本放在第一重要位置,正确理解和把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本质,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以本为本,这是教学活动最根本最重要的。针对一些同学对基础知识有缺漏的学生,应按《考试说明》的要求逐一疏理知识点,把遗漏的知识补上;而针对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则要加强重点知识的学习,下决心认真看书。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形成的土壤。在教学中,我们应要时时把新的知识“嫁接”到已有的知识树上,通过知识间的交联点,把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要特别注意生物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知识内容保持联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分工与衔接。

⑶针对性教学,拓展图表知识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性,因而常被各类科研文章和高考新情境试题所采用,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考生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且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就培养好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学和辅导:

①加强生物图像运用能力的培养。生物图像运用能力包括生物图像的判读、再现、填绘和分析能力,尤其要重视读图、析图和用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物图像和图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相关生物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而综合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②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细胞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新陈代谢与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发展与进化等。在教学中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材料为题,围绕该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2.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

生物图表题解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解题策略是:一是树立信心,提高解题的心理素质;二是静下心来,认真审题,剖析图表;三是积极思维,联系教材知识点,理清知识点内容,详细分析和解决问题;四是先易后难;五是依据题意和知识点,规范化答题。

⑴树立信心,相信自我

这是解图表题的前提之一。

生物图表题创设了知识的新情景和新情境,往往造成部分学生心理障碍和解题信心的不足,对这类学生关键是树立自信心,相信“其实图表题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还有些同学看图表题粗心大意,图表中一些关键的地方经常被忽视。对这类学生关键是克服自身缺点,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⑵静下心来,认真审题,剖析图表

这是解图表题的关键。提取知识主要是通过审题来完成的,审题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首先,要静心通读。审题时烦躁不安、心不在蔫、心烦意乱则审题时最易出差错。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注意找出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如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个还是几对、至少还是最多、一个还是多个、多少种还是多少个等等。

其次,是要剖析图表,学会辨别试题的指向,学会分析有效信息、干扰信息、无关信息,明确各种条件,学会找出隐含条件,用全已知条件。首先理清图表中呈现了哪些条件?思考题目中还隐含了哪些条件?(即由呈现条件还可以推出哪些条件?)图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是DNA还是RNA?基因中的两条链是哪一条链转录的?再如绿色植物在光下,说明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在暗处就只有呼吸作用,谁强谁弱等等。而隐含条件往往在后面要问及。

⑶积极思维,联系教材知识点,理清知识点内容

第9篇

知识点一、大肠杆菌在分类上属于细菌,原核微生物。

例题一:下列生物中,均由真核细胞组成的一组生物是( )

A、小麦、大肠杆菌 B、酵母菌、蝗虫

C、蓝藻、团藻 D、人、流感病毒

解析:流感病毒为非细胞型生物,大肠杆菌和蓝藻为原核生物。小麦、酵母菌、蝗虫、团藻、人是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故答案为B。

知识点二、大肠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例题二:下列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厌氧型的生物是( )

A、根瘤菌 B、圆褐固氮菌 C、大肠杆菌 D、反硝化细菌

解析:根瘤菌、圆褐固氮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大肠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反硝化细菌在缺氧环境中可以将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并最终转化为氮气,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故答案为C 、D。

知识点三、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例题三: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根瘤菌 B、蓝藻 C、大肠杆菌 D、硝化细菌

解析: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是消费者。蓝藻是光能自养型生物,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只有大肠杆菌是分解者。故答案为C.

知识点四、大肠杆菌的细胞结构

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结构比较简单,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细胞表面有一层坚固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与真核细胞相似,细胞质内没有高尔基体、线粒体、内质网和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有分散的核糖体、质粒,细胞内含有丝状的区域叫做拟核,DNA分子上不含有蛋白质成分,所以没有真核细胞所具有的染色体。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和芽孢。

例题四: 大肠杆菌在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培养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立即下降,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

A、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 B、抑制了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

C、破坏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抑制了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

解析: 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线粒体。钾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被吸收的。此药物不影响呼吸作用,则ATP可正常合成,所以只考虑载体的情况。故答案为D。

知识点五、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和基因结构: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其拟核中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控制着大肠杆菌的主要遗传性状,细胞质中含有质粒,质粒上面含有几个到几百个基因,控制着大肠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构成大肠杆菌的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核苷酸对组成的,包括能够编码蛋白质的编码区和编码区上游和下游不能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区,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例题五:下列有关大肠杆菌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只有拟核中含有遗传物质

B、大肠杆菌的基因中只有外显子,没有内含子

C、大肠杆菌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序列是位于编码区上游和下游的核苷酸序列

D、大肠杆菌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序列是位于编码区上游和下游的核苷酸序列和编码区中的内含子

解析: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其拟核和质粒中都有基因,原核细胞基因是连续的,不间隔的,无外显子和内含子之分。故答案为C。

知识点六、大肠杆菌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在基因工程中大肠杆菌可作为受体细胞,细胞中的质粒可以作为运输目的基因的运载体。例如:将大肠杆菌的质粒取出,连接上人生长激素基因后,重新置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然后,用这种带有人生长激素基因的工程菌进行发酵,就能得到大量的人生长激素。

例题六:1979年,科学家将动物体内能够产生胰岛素的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重组并且在大肠杆菌内表达获得成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基因和大肠杆菌的DNA重组时,需要DNA连接酶

B、通常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人的胰岛素基因,用另一种酶处理大肠杆菌的质粒DNA

C、检测胰岛素基因是否进入了大肠杆菌,通常根据受体细胞是否具有质粒特有的某种抗性来确定

D、将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由于大肠杆菌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胰岛素

解析:基因工程中要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取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以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两者的黏性末端黏合时,需要DNA连接酶。作为运载体,大肠杆菌的质粒要具有标记基因。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体积小,繁殖速度快,在发酵工程中被广泛应用。故答案为B。

知识点七、大肠杆菌的鉴定:在微生物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兰,如果有大肠杆菌,其代谢产物(有机酸)就与

伊红和美兰结合,使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例题七:如果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将大肠杆菌鉴别,将圆褐固氮菌分离( )

A、无氮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加食盐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加青霉素培养基和伊红-美兰培养基 D、伊红-美兰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